CN112822715A - 信息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信息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22715A
CN112822715A CN201911121754.1A CN201911121754A CN112822715A CN 112822715 A CN112822715 A CN 112822715A CN 201911121754 A CN201911121754 A CN 201911121754A CN 112822715 A CN112822715 A CN 1128227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information
forwarded
transmission
delay requir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2175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淼
吴敏
孙霏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amsung Telecom R&D Center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2175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22715A/zh
Priority to US17/756,035 priority patent/US20220408450A1/en
Priority to KR1020227016349A priority patent/KR20220099975A/ko
Priority to EP20887201.0A priority patent/EP4023018A4/en
Priority to PCT/KR2020/016077 priority patent/WO2021096323A1/en
Publication of CN1128227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227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及设备,该方法应用于第一节点,该方法包括:从第二节点获取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和需要转发的信息;根据所述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将所述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本申请实现了第一节点根据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满足了时延要求较高的业务的需求。

Description

信息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申请涉及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技术中,旁路(Sidelink,SL)通信包括终端到终端(Device to Device,D2D)的直接通信和车辆对外界通信(车辆Vehicle to车辆Vehicle/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行人Pedestrian/网络Network,统一简称为V2X)两类主要的机制,其中V2X是在D2D技术基础上设计而成的,在数据速率、时延、可靠性、链路容量等方面都优于D2D,是LTE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旁路通信技术。
LTE V2X系统中,旁路通信也定义了不同的物理信道,包括物理旁路控制信道(PSCCH,Physical Sidelink Control Channel)和物理旁路共享信道(PSSCH,PhysicalSidelink Shared Channel)。PSSCH用于承载数据,PSCCH用于承载旁路控制信息(Sidelinkcontrol information,SCI),SCI中指示相关联的PSSCH传输的时频域资源位置、调制编码方式、PSSCH所针对的接收目标ID等信息。旁路通信中还定义了子信道(sub-channel)作为资源分配的最小单位,一个子信道中包括控制信道资源或数据信道资源,或两者皆有。
从资源分配角度,LTE V2X系统中包括两种模式:基于基站调度的资源分配模式(Mode 3)和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自主选择的资源分配模式(Mode 4)。这两种模式都基于旁路系统中定义的子信道进行,基站调度或UE自主选择若干个控制和/或数据子信道用于旁路传输。
5G NR(Fifth-Generation New Radio,第五代移动通信新空口技术)系统作为LTE的演进技术,相应地也包括旁路通信的进一步演进,在NRV2X中类似地也引入了PSCCH和PSSCH的概念,并同样支持基于基站调度的资源分配模式(Mode 1)和UE自主选择的资源分配模式(Mode 2)。
进一步地,与LTE的旁路通信系统中不支持HARQ-ACK(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ACK,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反馈不同的是,NR V2X中还引入了HARQ-ACK反馈机制,该机制适用于单播和组播业务,发送端UE传输数据和相应的SCI后,接收端UE会向发送端UE传输相应的ACK/NACK反馈信息,用于令发送端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数据的重传。NR V2X中,用于承载ACK/NACK反馈信息的信道是物理旁路反馈信道(Physical SidelinkFeedback Channel,PSFCH)。在Mode 1中,如果旁路传输是基于HARQ的,发送端UE还会将旁路的HARQ-ACK上报给基站,从而使基站相应地确定是否需要为发送端UE调度用于重传的旁路资源。
基于中继(relay)的通信技术在版本13被引入到LTE D2D系统中,LTE D2D中继技术支持最多一跳,也就是指源节点——中继节点——目标节点(也称为远程(remote)节点)的通信链路中,支持的中继节点的最大数量为1。LTE D2D中继技术使用了基于层3的中继方法。在该中继方法中,中继节点获取源节点的数据的过程中,在层1(物理层)和层2(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接入控制)层、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层、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均不对该数据是发送给中继节点还是远程节点进行区分,而是数据被解码并递交到RRC(Radio Resource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层后,通过高层(例如RRC层、AS(Application Server,应用服务器)层、V2X层或应用层)处理确定该数据的目标节点,以及生成发送给中继节点的数据。类似地,中继节点将源节点的数据发送给远程节点的过程中,在层1和层2也不对该数据来自源节点还是来自中继节点进行区分,同样由远程节点的高层区分和处理。因此,对于启用和未启用中继的旁路传输,LTE D2D中的层3以下的UE行为基本没有区别,也即LTE D2D中的中继传输对层1和层2是透传的(transparent)。
LTE D2D系统中采用的基于层3的的中继转发,在远程节点切换中继通路(例如,从中继传输切换到直接和基站之间的传输,或切换中继节点)和做切换(handover)时,无法保障服务连续性。由于中继的信息需要高层处理,以及可能需要应用层和其他层与RRC层的交互,相应地有显著的时延增长,无法满足旁路系统的部分典型应用场景中,例如NR V2X场景中,某些对时延要求较高的业务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针对现有的方式的缺点,提出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及设备,用以解决如何满足时延要求较高的业务的需求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应用于第一节点,包括:
从第二节点获取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和需要转发的信息;
根据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
可选地,从第二节点获取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包括:
当确定需要将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时,从第二节点获取时延需求。
可选地,从第二节点获取时延需求的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获取第二节点在物理层信令中指示的时延需求;
获取第二节点在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或其他层2信令中指示的时延需求;
获取第二节点在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其他高层信令中指示的时延需求。
可选地,物理层信令包括旁路控制信息SCI;当物理层信令是SCI,物理层信令中指示的时延需求是SCI关联的旁路数据的时延需求;
MAC信令包括媒体接入控制的控制单元MAC CE、MAC头、MAC子头中的至少一项。
可选地,时延需求通过以下至少一项直接或间接指示:
信息在第二节点处被生成的时间点、信息的基础时延需求、第二节点将信息发送给第一节点的时间点与信息在第二节点处被生成的时间点之间的时间偏差、特定的时间长度且所述第一节点需要在特定时间长度内将信息发送给第三节点。
可选地,时延需求包括间接指示的时延需求,确定间接指示的时延需求的方式,包括:
获取第二节点指示的发送时延,以及从第二节点和/或从第一节点的高层确定信息的基础时延需求,发送时延包括第二节点将信息发送给第一节点的时间点与信息在第二节点处被生成的时间点之间的时间偏差;
根据基础时延需求和所述发送时延,确定信息的时延需求。
可选地,当第二节点发送的信息被多次传输,时延需求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时延需求是基于第二节点发送信息的第一次传输确定的;
时延需求是基于第二节点发送信息的最后一次传输确定的;
当时延需求在第二节点发送信息的一次传输中指示时,时延需求是基于一次传输确定的。
可选地,确定时延需求的方式是基于第二节点发送信息的传输方式的,传输方式包括基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传输、盲重传中的至少一项。
可选地,根据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的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且转发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间不超过所述时延需求;
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且转发的前至少N次传输和/或重传的时间不超过所述时延需求,N为正整数;
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且转发的全部传输和/或重传的时间不超过时延需求。
可选地,根据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包括:
当时延需求符合给定的第一区间,在接收信息之后,不解码且将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
和/或当时延需求符合给定的第二区间,在接收信息且解码成功后,将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
可选地,在向第三节点发送需要转发的信息时,根据时延需求,确定或调整用于选择旁路资源的参数。
可选地,参数包括信道感知的时间窗、信道感知过程中用于判定是否排除资源的能量阈值、用于传输的资源的可用时间范围、资源预留的时间范围中的至少一项,信道感知的时间窗包括时间窗的起始时间点、结束时间点、时间窗长的至少一项。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应用于第二节点,包括:
将需要被发送给第三节点的信息发送给第一节点;
将需要被发送给第三节点的信息对应的时延需求发送给第一节点。
可选地,将需要被发送给第三节点的信息对应的时延需求发送给第一节点的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在物理层信令中指示时延需求;
在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或其他层2信令中指示时延需求;
在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其他高层信令中指示时延需求。
可选地,物理层信令包括旁路控制信息SCI;当物理层信令是SCI,物理层信令中指示的时延需求是SCI关联的旁路数据的时延需求;MAC信令包括媒体接入控制的控制单元MAC CE、MAC头、MAC子头中的至少一项。
可选地,当第二节点发送的信息被多次传输,时延需求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时延需求是基于第二节点发送信息的第一次传输确定的;
时延需求是基于第二节点发送信息的最后一次传输确定的;
当时延需求在第二节点发送信息的一次传输中指示时,所述时延需求是基于一次传输确定的。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一节点设备,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从第二节点获取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和需要转发的信息;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根据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二节点设备,包括:
第三处理模块,用于将需要被发送给第三节点的信息发送给第一节点;
第四处理模块,用于将需要被发送给第三节点的信息对应的时延需求发送给第一节点。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第一节点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总线;
总线,用于连接处理器和存储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操作指令;
处理器,用于通过调用操作指令,执行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信息传输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第二节点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总线;
总线,用于连接处理器和存储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操作指令;
处理器,用于通过调用操作指令,执行本申请第二方面的信息传输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从第二节点获取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和需要转发的信息;根据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如此实现了第一节点根据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满足了时延要求较高的业务的需求。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NR旁路系统中1跳中继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时延需求低于特定阈值时,中继转发的时序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时延需求高于特定阈值时,中继转发的时序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时延需求高于特定阈值时,中继转发的时序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节点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节点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节点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节点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解释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或“耦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或无线耦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为了更好的理解及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技术进行简单说明。
以下实施例中的时隙,既可以是物理意义上的子帧或时隙,也可以是逻辑意义上的子帧或时隙。具体地,逻辑意义上的子帧或时隙,是旁路通信的资源池对应的子帧或时隙。例如,V2X系统中,资源池通过一张重复的比特图定义,该比特图映射到特定的时隙集合上,该特定的时隙集合可以是全部时隙,或全部上行时隙,或除某些特定时隙(例如传输MIB/SIB的时隙)外的全部其他时隙。该比特图中指示为“1”的时隙可用于V2X传输,属于V2X资源池对应的时隙;指示为“0”的时隙不可用于V2X传输,不属于V2X资源池对应的时隙。此外,物理意义上的子帧或时隙,也可以被替换为上行或下行子帧或时隙;进一步地,可以被替换为小区专有的上行或下行子帧或时隙。
下面通过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说明该物理意义或逻辑意义上的子帧或时隙的区别:当计算两个特定的信道/消息(例如承载旁路数据的PSSCH和承载相应的反馈信息的PSFCH)间的时域间隔(gap)时,假定该间隔为N个时隙,如果计算物理意义上的子帧或时隙,该N个时隙在时域上对应N*x毫秒的绝对时间长度,x为在该场景的参数集(numerology)下的物理时隙(子帧)的时间长度;否则,如果计算逻辑意义上的子帧或时隙,以通过比特图定义的旁路资源池为例,该N个时隙的间隔对应比特图中的N个指示为“1”的时隙,该间隔的绝对时间长度是跟随旁路通信资源池的具体的配置情况而变化的,没有一个固定的值。
进一步地,以下实施例中的时隙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时隙,也可以是一个时隙中与旁路通信对应的若干个符号,例如,当旁路通信被配置为在每个时隙的第X1~X2个符号上进行时,以下实施例中的时隙在此场景下是时隙中的第X1~X2个符号;或者,当旁路通信被配置为迷你时隙(mini-slot)传输时,以下实施例中的时隙是在旁路系统中定义的或配置的迷你时隙,而非NR系统中的时隙。
进一步地,以下实施例中时隙的长度可以是根据上行时隙的物理长度、下行时隙的物理长度、旁路时隙的物理长度中的至少一项确定的。这是因为在某些部署场景下,上行/下行的numerology和旁路的numerology可以是不同的。进一步地,以下实施例中时隙的长度是根据对应类型的时隙的物理长度确定的,例如,以下实施例中的时隙是旁路时隙时,按旁路时隙的物理长度确定该时隙的长度。
以下实施例中,基站配置的、信令指示的、高层配置的、预配置的信息,包括一组配置信息;还包括多组配置信息,UE根据预定义的条件,从中选择一组配置信息使用;还包括一组配置信息包含多个子集,UE根据预定义的条件,从中选择一个子集使用。
以下实施例中提供的部分技术方案是基于V2X系统具体地描述的,但其应用场景不应局限于旁路通信中的V2X系统,而是也可以应用到其他旁路传输系统中。例如,以下实施例中基于V2X子信道的设计也可以用于D2D子信道或其他旁路传输的子信道。以下实施例中的V2X资源池也可以在其他旁路传输系统例如D2D中被替换为D2D资源池。
以下实施例中,当旁路通信系统为V2X系统时,终端或UE可以是车辆Vehicle、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行人Pedestrian等多种类型的终端或UE。
NR旁路系统中,主要存在两类中继场景:UE到UE的中继,和UE到网络的中继。在中继传输的场景中,将产生数据的节点称为源(source)节点,将接收数据的节点称为远程(remote)节点或目标(destination)节点,在该通信链路中,负责将源节点产生的数据转发给远程节点的节点称为中继(relay)节点。在UE到UE的中继场景中,源节点和远程节点都是旁路UE。在UE到网络的中继场景中,源节点是基站,远程节点是旁路UE;或者源节点是旁路UE,远程节点是基站。图1中的图1(a)和图1(b)分别示意性地示出了两类场景下的1跳中继。在1跳中继的中继链路中,仅存在1个中继节点。
以下实施例中以1跳中继为例,对技术方法进行具体的说明,但该方法也可被类似地用于多跳中继的场景中。在多跳中继系统中,本申请中来自源节点的信息,在多跳中继系统中可以是来自上一跳中继节点的;类似地,本申请中发送给远程节点的信息,在多跳中继系统中可以是发送给下一跳中继节点的。其他与源节点或远程节点的交互也可类似地被替换为与上一跳或下一跳中继节点的交互。以下实施例中,不再对此进行重复说明。
NR旁路通信系统中,存在对时延敏感的旁路业务,此类业务的具体表现之一是业务分组(packet)必须在抵达高层后的一个时间窗内被传输出去,否则该业务分组的传输超过该时间窗后因为无法满足时效性,会直接被视为传输失败。该时间窗的具体长度既是业务对时延需求的直接体现。现有技术中,一般情况下,对于特定的旁路数据,例如一个给定的分组或旁路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其承载的旁路业务对应的时延需求是从应用层获取的。旁路数据的发送端UE作为旁路分组或TB的产生者,在传输旁路数据时,也需要从应用层获取时延需求,并尽可能地将旁路数据在满足时延需求的前提下传输给接收端UE。现有技术中,一个典型的用于表征时延需求的参数是分组延迟预算(packet delaybudget,PDB)。例如,现有技术中的时延敏感的旁路业务的PDB典型值为3ms,则旁路数据的发送端UE在此类旁路业务分组抵达高层后,需要在3ms内将该分组或者基于该分组生成的全部TB或至少一个TB传输给目标节点。
在基于中继的通信系统中,由于该业务属性,中继UE也可能需要获取其转发的来自源UE的旁路数据的时延需求,并尽可能地将旁路数据在满足时延需求的前提下转发给接收端UE。但与现有技术中的定义可能存在不同的是如何理解该时延需求。现有技术中,时延需求由业务类型确定,是旁路分组或TB的固有属性。在基于中继的通信系统中,在源节点处,时延需求也可以使用与现有技术相同的方法也即由业务类型确定;但是在中继节点处,由于中继节点接收源节点发送的旁路分组或TB需要一定时间,在中继节点处剩余的可供用于发送旁路分组或TB的时间会相应地缩短;因此中继节点转发源节点的数据时,其时延需求不再是旁路分组或TB的固有属性,而是基于业务类型以及源节点的旁路传输的具体状况确定的。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应用于第一节点,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101,从第二点获取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和需要转发的信息。
步骤S102,根据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
可选地,第一节点是中继节点,中继节点是用户设备UE或基站;第二节点是源节点,源节点是用户设备UE或基站;第三节点是远程节点,远程节点是用户设备UE或基站。
本申请实施例中,从第二节点获取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和需要转发的信息;根据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如此实现了第一节点根据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满足了时延要求较高的业务的需求。
可选地,从第二节点获取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包括:
当确定需要将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时,从第二节点获取时延需求。
可选地,从第二节点获取时延需求的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获取第二节点在物理层信令中指示的时延需求;
获取第二节点在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或其他层2信令中指示的时延需求;
获取第二节点在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其他高层信令中指示的时延需求。
可选地,物理层信令包括旁路控制信息SCI;当物理层信令是SCI,物理层信令中指示的时延需求是SCI关联的旁路数据的时延需求;
MAC信令包括媒体接入控制的控制单元MAC CE、MAC头、MAC子头中的至少一项。
可选地,时延需求通过以下至少一项直接或间接指示:
信息在第二节点处被生成的时间点、信息的基础时延需求、第二节点将信息发送给第一节点的时间点与信息在第二节点处被生成的时间点之间的时间偏差、特定的时间长度且所述第一节点需要在特定时间长度内将信息发送给第三节点。
可选地,时延需求包括间接指示的时延需求,确定间接指示的时延需求的方式,包括:
获取第二节点指示的发送时延,以及从第二节点和/或从第一节点的高层确定信息的基础时延需求,发送时延包括第二节点将信息发送给第一节点的时间点与信息在第二节点处被生成的时间点之间的时间偏差;
根据基础时延需求和所述发送时延,确定信息的时延需求。
可选地,当第二节点发送的信息被多次传输,时延需求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时延需求是基于第二节点发送信息的第一次传输确定的;
时延需求是基于第二节点发送信息的最后一次传输确定的;
当时延需求在第二节点发送信息的一次传输中指示时,时延需求是基于一次传输确定的。
可选地,确定时延需求的方式是基于第二节点发送信息的传输方式的,传输方式包括基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传输、盲重传中的至少一项。
可选地,根据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的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且转发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间不超过所述时延需求;
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且转发的前至少N次传输和/或重传的时间不超过所述时延需求,N为正整数;
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且转发的全部传输和/或重传的时间不超过时延需求。
可选地,根据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包括:
当时延需求符合给定的第一区间,在接收信息之后,不解码且将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
和/或当时延需求符合给定的第二区间,在接收信息且解码成功后,将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
可选地,在向第三节点发送需要转发的信息时,根据时延需求,确定或调整用于选择旁路资源的参数。
可选地,参数包括信道感知的时间窗、信道感知过程中用于判定是否排除资源的能量阈值、用于传输的资源的可用时间范围、资源预留的时间范围中的至少一项,信道感知的时间窗包括时间窗的起始时间点、结束时间点、时间窗长的至少一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实现了第一节点根据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满足了时延要求较高的业务的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另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应用于第二节点,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201,将需要被发送给第三节点的信息发送给第一节点。
步骤S202,将需要被发送给第三节点的信息对应的时延需求发送给第一节点。
可选地,将需要被发送给第三节点的信息对应的时延需求发送给第一节点的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在物理层信令中指示时延需求;
在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或其他层2信令中指示时延需求;
在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其他高层信令中指示时延需求。
可选地,物理层信令包括旁路控制信息SCI;当物理层信令是SCI,物理层信令中指示的时延需求是SCI关联的旁路数据的时延需求;MAC信令包括媒体接入控制的控制单元MAC CE、MAC头、MAC子头中的至少一项。
可选地,当第二节点发送的信息被多次传输,时延需求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时延需求是基于第二节点发送信息的第一次传输确定的;
时延需求是基于第二节点发送信息的最后一次传输确定的;
当时延需求在第二节点发送信息的一次传输中指示时,所述时延需求是基于一次传输确定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满足了时延要求较高的业务的需求。
通过如下实施例来对本申请上述实施例进行全面详尽的介绍:
在基于中继的通信系统中,需要额外引入令中继节点获取其接收到的来自源节点的旁路数据的时延需求的方法,以及额外引入令中继节点根据其接收到的来自源节点的旁路数据的时延需求确定如何中继该旁路数据的方法,如下所示:
中继节点从源节点获取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和需要转发的信息;
中继节点根据时延需求,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远程节点。
其中,中继节点从源节点获取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包括中继节点接收到需要转发的信息,并且确定需要将该信息转发给远程节点时,从源节点获取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
可选地,中继节点从源节点获取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获取源节点在物理层信令中指示的时延需求;进一步地,该物理层信令包括旁路控制信息SCI;如果该物理层信令是SCI,物理层信令中指示的时延需求是SCI关联的旁路数据的时延需求;其中,如果系统支持2阶SCI(是一种将SCI划分为第一阶SCI和第二阶SCI的现有技术),SCI进一步包括第一阶SCI和第二阶SCI;
获取源节点在MAC信令或其他层2信令中指示的时延需求;进一步地,该MAC信令包括MAC CE、MAC头、MAC子头中的至少一种;
获取源节点在RRC信令或其他高层信令中指示的时延需求。
其中,该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的物理含义是,中继节点需要在该时延需求对应的时间范围内,将该需要转发的信息发送给远程节点。
其中,源节点在各种信令中指示的时延需求包括直接指示的时延需求和间接指示的时延需求。
其中,需要转发的信息的基础时延需求可以是根据业务类型或业务的属性确定的。该基础时延需求用于指示该业务需要被发送给远程节点的总时延需求,属于该信息的固有属性,独立于源节点将该需要转发的信息发送给中继节点的过程中消耗的时间(该时间可以通过源节点指示的发送时延体现)。一个具体的示例是,需要转发的信息在时隙n被生成(该生成的具体定义可以是抵达源节点的高层,下文中同理,不再重复说明),且该信息需要在时隙n+k之前被发送给远程节点,否则该信息被认为是超过时延需求导致传输失败;则k为该信息的基础时延需求。
其中,源节点指示的时延需求,可以用于确定中继节点接收到需要转发的信息之后,应在多长的时间窗内将其转发给远程节点。中继节点获取的源节点指示的时延需求,可以是通过以下至少一项直接或间接指示的:
该需要转发的信息在源节点处被生成的时间点;
该需要转发的信息的基础时延需求;
源节点将该需要转发的信息发送给中继节点的时间点与该需要转发的信息在源节点处被生成的时间点之间的时间偏差(offset);
特定的时间长度,且中继节点需要在该特定时间长度内将该需要转发的信息发送给远程节点。
其中,以上时间点或时间长度的时域计量单位可以是时隙,或是物理时间长度,例如毫秒。
其中,如果源节点发送该需要转发的信息经过了多次传输(重传),则源节点指示的时延需求在以上至少一项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
源节点指示的时延需求是基于源节点发送该需要转发的信息的第一次传输确定的;
源节点指示的时延需求是基于源节点发送该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最后一次传输确定的;
源节点指示的时延需求在某条信令的某一次传输中指示时,是基于源节点发送该条信令的这一次传输确定的(也就是说多次传输中指示的时延需求的值可以是不同的)。
可选地,源节点发送该需要转发的信息的第一次传输是指承载着该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旁路传输块TB的首次传输;类似地,源节点发送该需要转发的信息的其他一次或多次传输是指承载着该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旁路传输块TB的其他一次或多次重传,源节点发送该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最后一次传输是指承载着该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旁路传输块TB的最后一次传输或重传。
可选地,哪一次传输被用于确定源节点指示给中继节点的时延需求,是源节点在指示时延需求时一并指示的,该指示可以是直接或间接的。
可选地,对于哪一次传输被用于确定源节点指示给中继节点的时延需求(为便于描述,下文中假定该时延需求为K)的指示方法中的间接指示,可以是基于具体的传输方式决定的。例如,如果源节点使用盲重传将该信息发送给中继节点,则源节点可以通过资源预留,在开始发送之前就确定盲重传的最后一次传输的时间,源节点可以简单地根据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最后一次传输确定K的值。例如,如果源节点使用基于HARQ的传输将该信息发送给中继节点,由于源节点无法预测在哪次传输之后该信息能够被接收端节点成功解码,则源节点更适合基于当前这一次传输动态地确定K的值。例如,如果源节点使用基于HARQ的传输或盲重传将该信息发送给中继节点,并且在每次传输中向中继节点指示该信息之前的传输/重传(如果存在)的时域资源位置,则源节点可以基于第一次传输确定K的值。对于以上三种方法,中继节点接收到K之后,均可以基于K确定将该信息转发给远程节点的时延需求。
如果哪一次传输被用于确定源节点指示给中继节点的时延需求是基于具体的传输方式决定的,一种方法是为两者(预)定义或(预)配置固定的映射关系,则旁路业务的源节点和中继节点均可根据具体的传输方式,例如是否启用了基于HARQ的传输,确定哪一次传输被用于确定源节点指示给中继节点的时延需求。类似地,如果哪一次传输被用于确定源节点指示给中继节点的时延需求是基于其他参数(例如业务的优先级、源节点/中继节点/远程节点的身份标识、源节点/中继节点/远程节点的地理位置信息等),也可以为确定哪一次传输被用于确定时延需求的信息与该其他参数间(预)定义或(预)配置固定的映射关系,并通过实际用于传输的其他参数相应地推导哪一次传输被用于确定时延需求的信息。此外,另外一种方法是显式或隐式地指示哪一次传输被用于确定时延需求的信息,例如在SCI中通过特定的字段指示该信息;该方法适用的场景独立于关于哪一次传输被用于确定时延需求的信息是如何确定的。
可选地,源节点的旁路数据在时隙n抵达源节点高层,其基础时延需求为k,也即源节点预期该数据应在不晚于时隙n+x的时间内被发送至远程节点。源节点将该旁路数据发送给中继节点,包括在时隙n+k0首次传输该旁路数据,在时隙n+k1、n+k2和n+k3分别重传一次该旁路数据。根据源节点基于某次传输确定源节点指示给中继节点的时延需求的不同方式,源节点指示时延需求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中继节点通过源节点指示的时延需求确定转发所对应的时间范围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包括以下任一项:
源节点指示的时延需求是基于源节点发送该需要转发的信息的第一次传输确定的,相应地,指示的值为x-k0;中继节点根据首次传输的时间点时隙n+k0,以及源节点指示的时延需求x-k0,确定需要在不晚于(n+k0)+(x-k0)的时间内将来自源节点的信息转发给中继节点;进一步地,源节点使用基于HARQ的传输或盲重传时均可使用此方法,并且在共计四次传输(首次传输和三次重传)中均指示时延需求为x-k0;进一步地,为了避免作为接收端的中继节点漏检源节点在时隙n+k0的首次传输,源节点在每次传输中均指示该传输对应的数据在之前的传输的资源位置,该资源位置至少包括数据的首次传输的时域位置,还可能包括数据的其他重传的时域位置,还可能包括首次和/或其他重传的频域位置;
源节点指示的时延需求是基于源节点发送该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最后一次传输确定的,相应地,指示的值为x-k3;中继节点根据最后一次传输的时间点时隙n+k3,以及源节点指示的时延需求x-k3,确定需要在不晚于(n+k3)+(x-k3)的时间内将来自源节点的信息转发给中继节点;进一步地,源节点在使用基于盲重传的传输方式时,由于在发送首次传输前,就可以确定该数据的盲重传的总次数,并相应地选定每次盲重传的传输资源,因此源节点发送首次传输前就可以确定最后一次传输的时间点,相应地可以使用此方法,并且在共计四次传输中均指示时延需求为x-k3;进一步地,为了避免作为接收端的中继节点漏检源节点在时隙n+k3的最后一次传输,源节点在每次传输中均指示该传输对应的数据在之后的传输的资源位置,该资源位置至少包括数据的最后一次传输的时域位置,还可能包括数据的其他重传的时域位置,还可能包括最后一次和/或其他重传的频域位置;
源节点指示的时延需求在某条信令中指示时,是基于源节点发送该条信令的这一次传输确定的,相应地,在传输时间为n+k0、n+k1、n+k2、n+k3的四次传输中,指示的时延需求分别为x-k0,x-k1,x-k2,x-k3;中继节点根据其中任意一次传输的时间点时隙n+k',以及源节点在该次传输中指示的时延需求n+k',确定需要在不晚于(n+k')+(x-k')的时间内将来自源节点的信息转发给中继节点;其中,k'是k0、k1、k2、k3中的任意一项;进一步地,源节点在使用基于HARQ的传输方式时,由于在发送首次传输前,不确定需要几次传输才能够成功地将数据发送给中继节点,因此更适合使用此方法,并且在每次传输中,根据当次传输的时间点指示相应的时延需求。
可选地,对于哪一次传输被用于确定源节点指示给中继节点的时延需求的指示方法中的直接指示,该直接指示被携带在用于指示时延需求的信令中。
可选地,中继节点根据源节点指示的时延需求,确定将需要转发的信息发送给中继节点的可用时间范围不超过该时延需求。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中继节点在时隙n接收到来自源节点的信息,在时隙n+k0成功解码该信息,并确定该信息需要被转发给远程节点,其时延需求为x;则中继节点需要将该信息转发给远程节点,且该转发的时间在时隙n+x之前,或不晚于时隙n+x。
可选地,对于中继节点获取源节点间接指示的时延需求,进一步包括,中继节点获取源节点指示的源节点将需要转发的信息发送给中继节点的发送时延,以及中继节点从源节点和/或从中继节点自身的高层确定需要转发的信息的基础时延需求,并根据基础时延需求和源节点指示的发送时延,确定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例如,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是基础时延需求减去源节点指示的发送时延。其中,发送时延是指源节点将该需要转发的信息发送给中继节点的时间点与该需要转发的信息在源节点处被生成的时间点之间的时间偏差(offset)。
可选地,源节点在时隙m0确定该需要转发的信息抵达源节点的高层,并在时隙m1开始将该需要转发的信息发送给中继节点,在时隙m2完成该信息的发送;则源节点指示的时延需求为m1-m0、或为m2-m0、或m0。具体地,若源节点为旁路UE,时隙m1可以是源节点第一次发送承载着该需要转发的信息的PSSCH的时隙,时隙m2可以是源节点最后一次发送承载着该需要转发的信息的PSSCH的时隙,或是源节点最后一次发送承载着该需要转发的信息的PSSCH所对应的反馈信道PSFCH所在的时隙。若源节点为基站,时隙m1、m2的定义与源节点为旁路UE的情况是类似的,但将PSSCH替换为PDSCH,将PSFCH替换为PUCCH。
可选地,因为对于基于盲重传的方式,源节点在发送之前就可以通过资源选择和资源预留,预估m2的值;但对于基于HARQ的方式,源节点无法提前知道m2的值。对于两种方式,源节点都可以提取知道m1的值。因此,一种可能的方法是:对于基于HARQ的方式,源节点如果在某次传输/重传中指示m2-m0,m2的值是该传输/重传的时隙的序号。另一种可能的方法是:如果源节点使用盲重传的方式发送该信息,则源节点指示的传输时延为m2-m0;如果源节点使用基于HARQ的传输发送该信息,则源节点指示的传输时延为m1-m0;此外,可选地,在基于HARQ的传输和/或盲重传中,在给定TB的每次传输/重传中,源节点指示该TB在此之前的传输/重传(如果存在)的资源位置。
可选地,中继节点获取业务的基础时延需求,例如,根据业务的优先级,该优先级可以由SCI中指示的QoS确定,确定该优先级对应的基础时延需求为x。中继节点根据基础时延需求x和源节点指示的发送时延m,确定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为x-m。与上文中源节点确定指示的发送时延的一种可能的方法相应地,中继节点如果收到基于HARQ的方式传输的来自源节点的信息,且源节点在该传输/重传中指示的发送时延为m=m2-m0,由于m2的值是该传输/重传的时隙的序号,中继节点确定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为x-m。与上文中源节点确定指示的发送时延的另一种可能的方法相应地,如果中继节点收到基于盲重传的方式传输的来自源节点的信息,且源节点在该传输/重传中指示的发送时延为m,则中继节点确定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为x-m,这是因为中继节点假定源节点在该传输/重传中指示的发送时延为m=m2-m0,由于m2的值是该传输/重传的时隙的序号,也即m=m2-m0对应的是源节点发送该传输/重传的实际的发送时延,所以可以直接使用该传输中指示的m确定时延需求;否则如果中继节点收到基于HARQ的方式传输的来自源节点的信息,且源节点在该传输/重传中指示的发送时延为m,则中继节点确定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为x-m-m',m'=m2-m1,m2是接收到源节点发送的该传输/重传的时隙的序号,m1是该传输/重传的承载的TB的首次传输所在的时隙的序号,这是因为中继节点假定源节点在该传输/重传中指示的发送时延为m=m1-m0,所以需要使用该传输中指示的m和该传输与首次传输间的时间间隔确定时延需求。
可选地,中继节点根据源节点指示的时延需求,确定将需要转发的信息发送给中继节点的可用时间范围不超过该时延需求,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中继节点需要将该信息转发给远程节点,且该转发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间不超过该时延需求;
中继节点需要将该信息转发给远程节点,且该转发的前至少N次传输和/或重传的时间不超过该时延需求;
中继节点需要将该信息转发给远程节点,且该转发的全部传输和/或重传的时间不超过该时延需求。
可选地,如果中继节点使用基于盲重传的方式将该信息转发给远程节点,则可以使用上述任意一项。如果中继节点使用基于HARQ的方式将该信息转发给远程节点,则可以使用上述三项中的前两项。
可选地,中继节点需要将该信息转发给远程节点,且该转发的时间在时隙n+x之前,或不晚于时隙n+x,则相应地,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中继节点需要将该信息转发给远程节点,且该转发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间在时隙n+x之前,或不晚于时隙n+x;
中继节点需要将该信息转发给远程节点,且该转发的前至少N次传输和/或重传的时间在时隙n+x之前,或不晚于时隙n+x;
中继节点需要将该信息转发给远程节点,且该转发的全部传输和/或重传的时间在时隙n+x之前,或不晚于时隙n+x。
中继节点将来自源节点的信息转发给远程节点,进一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中继节点接收来自源节点的信息并解码成功后,将该信息转发给远程节点;
中继节点接收来自源节点的信息后,不进行解码,将该信息直接转发给远程节点。
可选地,上述方法中的解码成功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在物理层解码成功、在MAC层和/或RLC层和/或PDCP层解码成功、在RRC层解码成功。
可选地,若上述方法中的来自源节点的信息是源节点发送的PSSCH(或其他数据信道,例如PDSCH),并且不包括源节点发送的PSCCH(或其他控制信息/信道,例如PDCCH)和/或PSFCH(或其他反馈信息/信道,例如PUCCH)。
以上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中继节点在向远程节点转发源节点的信息前,是否需要至少确保中继节点对该信息的接收是正确的,也即是否解码成功。
可选地,对于前一种方法,中继节点接收来自源节点的信息并解码成功后,可能将该信息原样转发给远程节点。此过程中解码是否成功主要用于判断信息的可靠性。
或者,中继节点接收来自源节点的信息并解码成功后,还可能将解码得到的信息内容重新生成信息报文,也即有一个重新生成数据的过程,再将重新生成的该信息转发给远程节点。此过程中,中继节点可以根据多种因素,例如中继节点自身的需要向外发送的业务数据的状态以及中继节点与远程节点的无线链路质量等,自适应性地调整将来自源节点的信息转发给远程节点的过程中的传输参数。例如,中继节点接收来自源节点的信息和中继节点将该信息转发给远程节点时,可能使用不同的MCS、TBS等物理层参数,也可能涉及MAC层和/或RLC层的切片(segmentation)和重组过程。
可选地,中继节点在正确接收来自源节点的信息后才进行转发的主要优点是,中继节点可以确保自身转发的是正确的信息,而不是将中继节点自身可能都无法解码的错误接收的信息转发出去。此外,中继节点可以根据其自身状态和与远程节点间的链路状态,通过自适应性地调整传输参数,提高该转发行为的性能。但该方法由于至少需要完成物理层的解码过程,还可能需要完成MAC层和/或RLC层的解码过程,相对时延较大。
可选地,对于后一种方法,中继节点无需解码收到的来自源节点的信息而是直接将收到的信息原样转发给远程节点,或简单地使用前向纠错码判断来自源节点的信息是否正确,并将通过前向纠错码判定的收到的信息转发给远程节点。该方法在现有技术中的一个典型应用是基于层1的转发器,该转发器有时也被称为重复器(repeater)。该方法的优点是在中继节点处进行转发操作的复杂性较低,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转发时延;缺点是未经解码校验,有可能将未成功接收的错误信息转发出去,而且不重新进行信道编码也会导致中继节点到远程节点的转发链路的解码质量下降,因此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可选地,中继节点根据时延需求,将来自源节点的信息转发给远程节点,进一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若时延需求符合给定的第一区间,则中继节点接收来自源节点的信息后,不进行解码,将该信息直接转发给远程节点;
若时延需求符合给定的第二区间,则中继节点接收来自源节点的信息并解码成功后,将该信息转发给远程节点。
可选地,当源节点指示的时延需求低于特定阈值时,中继节点每次接收到源节点的信息后,不经解码,直接将其转发给远程节点。当源节点指示的时延需求高于特定阈值时,中继节点每次接收到源节点的信息后,如果在物理层解码该信息成功,则将该信息发给远程节点。在另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当源节点指示的时延需求高于特定阈值时,中继节点每次接收到源节点的信息后,如果在MAC层和/或RLC层解码该信息成功,则将该信息发给远程节点。
可选地,以源节点为旁路UE的场景为例,结合一个具体的示例说明该转发的整体流程:
中继节点接收到源节点发送的PSSCH的某一次传输,中继节点解码该PSSCH关联的SCI并确定该PSSCH需要被转发给远程节点,且时延需求低于特定阈值;中继节点不解码该PSSCH,直接将该PSSCH转发给远程节点。当中继节点在旁路信道上将该PSSCH转发给远程节点时,与该转发的PSSCH关联的PSCCH或SCI可以与源节点发送给中继节点的该PSSCH关联的PSCCH或SCI相同或不同;
或者,中继节点接收到源节点发送的PSSCH的某一次传输,中继节点解码该PSSCH关联的SCI并确定该PSSCH需要被转发给远程节点,且时延需求高于特定阈值;中继节点解码该PSSCH,如果解码成功,则将该PSSCH转发给远程节点;如果解码不成功,继续接收该PSSCH的重传,直至解码成功为止,然后将该PSSCH转发给远程节点;如果一直未能成功解码该PSSCH,则不将该PSSCH转发给远程节点。此外,中继节点将该PSSCH转发给远程节点时,可以将该PSSCH携带的数据重新打包,例如重新进行RLC层分片、MAC层组包、物理层生成PSSCH中的至少一项。
可选地,若源节点为基站,则将上述说明中的源节点发送的PSSCH替换为PDSCH、源节点发送的PSCCH和SCI替换为PDCCH和DCI即可。
可选地,以源节点为旁路UE的场景为例,在图4中结合一个具体的示例说明时延需求低于特定阈值时,该中继转发的时序:
源节点(到中继节点的对该需要转发的信息的传输,下面不再重复说明)使用盲重传或基于HARQ的传输,中继节点每次接收到PSSCH后,直接将该PSSCH转发给远程节点。进一步地,对于该转发,一种方法是图4中中继节点在每次接收到该PSSCH的一次传输后,进行一次到远程节点的转发;另一种方法是中继节点接收到该PSSCH的一次或M次传输后,进行N次到远程节点的转发。进一步地,如果源节点使用基于HARQ的传输,中继节点为了向源节点发送HARQ反馈需要解码该PSSCH,但无需等解码成功/解码完毕才转发,而是直接将该PSSCH转发给远程节点;如果源节点使用盲重传,中继节点可以解码或不解码该PSSCH。
可选地,以源节点为旁路UE的场景为例,在图5和图6中结合一个具体的示例说明时延需求高于特定阈值时,该中继转发的时序:
源节点使用盲重传,共计r次传输,如图5所示,中继节点收到共计r次盲重传后,如果解码成功,将该PSSCH转发给远程节点;或中继节点接收源节点的盲重传并解码的过程中,接收任意一次传输后如果解码成功,则将该PSSCH转发给远程节点;
源节点使用基于HARQ的传输,如图6所示,中继节点按现有机制中技术接收源节点的传输并进行HARQ-ACK反馈,在解码成功之后反馈ACK,随后将该PSSCH转发给远程节点。
需要说明的是,该示例仅用于说明中继节点的接收与转发间的时序上的逻辑关系,不对该示例中具体采用的其他时序关系,例如中继节点反馈PSFCH的资源位置,构成任何限定。例如,图6中中继节点向远程节点反馈ACK的时间点也可以在其他位置;例如,在获取了远程节点的ACK/NACK反馈之后。
其中,所述第一区间和/或第二区间可以是根据以下至少一项确定的:业务类型、优先级、业务的基础时延需求、节点采用的传输类型为盲重传或基于HARQ的重传、传输为广播/组播/单播、地理位置信息、节点身份标识、资源池配置、资源池配置中的PSFCH时域周期N、资源池的信道繁忙率(Channel Busy Ratio,CBR)。其中,所述节点包括源节点和/或中继节点和/或远程节点。
可选地,中继节点根据时延需求,将来自源节点的信息转发给远程节点,还包括:在向远程节点发送该来自源节点的信息时,根据时延需求,确定或调整以下至少一项:
信道感知(sensing)的时间窗;进一步地,包括该时间窗的起始时间点、结束时间点、时间窗长中的至少一项;
信道感知过程中用于判定是否排除资源的能量阈值;
用于传输的资源的可用时间范围,和/或资源预留的时间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实现了中继节点根据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远程节点,满足了时延要求较高的业务的需求。
实施例二
基于前述实施例一相同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第一节点设备,该第一节点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第一节点设备30,包括第一处理模块301和第二处理模块302。
第一处理模块301,用于从第二节点获取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和需要转发的信息;
第二处理模块302,用于根据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
可选地,从第二节点获取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包括:
当确定需要将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时,从第二节点获取时延需求。
可选地,从第二节点获取时延需求的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获取第二节点在物理层信令中指示的时延需求;
获取第二节点在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或其他层2信令中指示的时延需求;
获取第二节点在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其他高层信令中指示的时延需求。
可选地,物理层信令包括旁路控制信息SCI;当物理层信令是SCI,物理层信令中指示的时延需求是SCI关联的旁路数据的时延需求;
MAC信令包括媒体接入控制的控制单元MAC CE、MAC头、MAC子头中的至少一项。
可选地,时延需求通过以下至少一项直接或间接指示:
信息在第二节点处被生成的时间点、信息的基础时延需求、第二节点将信息发送给第一节点的时间点与信息在第二节点处被生成的时间点之间的时间偏差、特定的时间长度且所述第一节点需要在特定时间长度内将信息发送给第三节点。
可选地,时延需求包括间接指示的时延需求,确定间接指示的时延需求的方式,包括:
获取第二节点指示的发送时延,以及从第二节点和/或从第一节点的高层确定信息的基础时延需求,发送时延包括第二节点将信息发送给第一节点的时间点与信息在第二节点处被生成的时间点之间的时间偏差;
根据基础时延需求和所述发送时延,确定信息的时延需求。
可选地,当第二节点发送的信息被多次传输,时延需求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时延需求是基于第二节点发送信息的第一次传输确定的;
时延需求是基于第二节点发送信息的最后一次传输确定的;
当时延需求在第二节点发送信息的一次传输中指示时,时延需求是基于一次传输确定的。
可选地,确定时延需求的方式是基于第二节点发送信息的传输方式的,传输方式包括基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传输、盲重传中的至少一项。
可选地,根据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的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且转发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间不超过所述时延需求;
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且转发的前至少N次传输和/或重传的时间不超过所述时延需求,N为正整数;
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且转发的全部传输和/或重传的时间不超过时延需求。
可选地,根据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包括:
当时延需求符合给定的第一区间,在接收信息之后,不解码且将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
和/或当时延需求符合给定的第二区间,在接收信息且解码成功后,将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
可选地,在向第三节点发送需要转发的信息时,根据时延需求,确定或调整用于选择旁路资源的参数。
可选地,参数包括信道感知的时间窗、信道感知过程中用于判定是否排除资源的能量阈值、用于传输的资源的可用时间范围、资源预留的时间范围中的至少一项,信道感知的时间窗包括时间窗的起始时间点、结束时间点、时间窗长的至少一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从第二节点获取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和需要转发的信息;根据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如此实现了第一节点根据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将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满足了时延要求较高的业务的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节点设备中未详述的内容,可参照上述信息传输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节点设备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与上述信息传输的方法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前述实施例一相同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第二节点设备,该第二节点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第二节点设备40,包括第三处理模块401和第四处理模块402。
第三处理模块401,用于将需要被发送给第三节点的信息发送给第一节点;
第四处理模块402,用于将需要被发送给第三节点的信息对应的时延需求发送给第一节点。
可选地,将需要被发送给第三节点的信息对应的时延需求发送给第一节点的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在物理层信令中指示时延需求;
在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或其他层2信令中指示时延需求;
在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其他高层信令中指示时延需求。
可选地,物理层信令包括旁路控制信息SCI;当物理层信令是SCI,物理层信令中指示的时延需求是SCI关联的旁路数据的时延需求;MAC信令包括媒体接入控制的控制单元MAC CE、MAC头、MAC子头中的至少一项。
可选地,当第二节点发送的信息被多次传输,时延需求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时延需求是基于第二节点发送信息的第一次传输确定的;
时延需求是基于第二节点发送信息的最后一次传输确定的;
当时延需求在第二节点发送信息的一次传输中指示时,所述时延需求是基于一次传输确定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满足了时延要求较高的业务的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节点设备中未详述的内容,可参照上述信息传输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节点设备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与上述信息传输的方法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第一节点设备,该第一节点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第一节点设备60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6001、存储器6002和总线6003,至少一个处理器6001均与存储6002电连接;存储器6002被配置用于存储有至少一个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处理器6001被配置用于执行该至少一个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从而执行如本申请实施例一中任意一个实施例或任意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提供的任意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的步骤。
进一步,处理器6001可以是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它具有逻辑处理能力的器件,如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单元)、CPU(Central Process Unit,中央处理器)。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满足了时延要求较高的业务的需求。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第二节点设备,该第二节点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该第二节点设备70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7001、存储器7002和总线7003,至少一个处理器7001均与存储7002电连接;存储器7002被配置用于存储有至少一个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处理器7001被配置用于执行该至少一个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从而执行如本申请实施例一中任意一个实施例或任意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提供的任意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的步骤。
进一步,处理器7001可以是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它具有逻辑处理能力的器件,如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单元)、CPU(Central Process Unit,中央处理器)。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满足了时延要求较高的业务的需求。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用计算机程序指令来实现这些结构图和/或框图和/或流图中的每个框以及这些结构图和/或框图和/或流图中的框的组合。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将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方法的处理器来实现,从而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方法的处理器来执行本申请公开的结构图和/或框图和/或流图的框或多个框中指定的方案。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申请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可以被交替、更改、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具有本申请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其他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现有技术中的具有与本申请中公开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20)

1.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应用于第一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第二节点获取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和需要转发的信息;
根据所述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将所述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第二节点获取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包括:
当确定需要将所述信息转发给所述第三节点时,从所述第二节点获取所述时延需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第二节点获取所述时延需求的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获取所述第二节点在物理层信令中指示的时延需求;
获取所述第二节点在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或其他层2信令中指示的时延需求;
获取所述第二节点在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其他高层信令中指示的时延需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层信令包括旁路控制信息SCI;当所述物理层信令是所述SCI,所述物理层信令中指示的时延需求是所述SCI关联的旁路数据的时延需求;
所述MAC信令包括媒体接入控制的控制单元MAC CE、MAC头、MAC子头中的至少一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延需求通过以下至少一项直接或间接指示:
所述信息在所述第二节点处被生成的时间点、所述信息的基础时延需求、所述第二节点将所述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节点的时间点与所述信息在所述第二节点处被生成的时间点之间的时间偏差、特定的时间长度且所述第一节点需要在所述特定时间长度内将所述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三节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延需求包括间接指示的时延需求,确定所述间接指示的时延需求的方式,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节点指示的发送时延,以及从所述第二节点和/或从所述第一节点的高层确定所述信息的基础时延需求,所述发送时延包括所述第二节点将所述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节点的时间点与所述信息在所述第二节点处被生成的时间点之间的时间偏差;
根据所述基础时延需求和所述发送时延,确定所述信息的时延需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所述信息被多次传输,所述时延需求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时延需求是基于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信息的第一次传输确定的;
所述时延需求是基于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信息的最后一次传输确定的;
当所述时延需求在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信息的一次传输中指示时,所述时延需求是基于所述一次传输确定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时延需求的方式是基于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信息的传输方式的,所述传输方式包括基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传输、盲重传中的至少一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将所述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的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将所述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所述第三节点,且转发的第一次传输的时间不超过所述时延需求;
将所述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所述第三节点,且转发的前至少N次传输和/或重传的时间不超过所述时延需求,N为正整数;
将所述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所述第三节点,且转发的全部传输和/或重传的时间不超过所述时延需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将所述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包括:
当所述时延需求符合给定的第一区间,在接收所述信息之后,不解码且将所述信息转发给所述第三节点;
和/或当所述时延需求符合给定的第二区间,在接收所述信息且解码成功后,将所述信息转发给所述第三节点。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
在向所述第三节点发送所述需要转发的信息时,根据所述时延需求,确定或调整用于选择旁路资源的参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参数包括信道感知的时间窗、信道感知过程中用于判定是否排除资源的能量阈值、用于传输的资源的可用时间范围、资源预留的时间范围中的至少一项,所述信道感知的时间窗包括时间窗的起始时间点、结束时间点、时间窗长的至少一项。
13.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应用于第二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需要被发送给第三节点的信息发送给第一节点;
将需要被发送给第三节点的信息对应的时延需求发送给所述第一节点。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需要被发送给第三节点的信息对应的时延需求发送给所述第一节点的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在物理层信令中指示所述时延需求;
在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或其他层2信令中指示所述时延需求;
在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其他高层信令中指示所述时延需求。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层信令包括旁路控制信息SCI;当所述物理层信令是所述SCI,所述物理层信令中指示的时延需求是所述SCI关联的旁路数据的时延需求;所述MAC信令包括媒体接入控制的控制单元MAC CE、MAC头、MAC子头中的至少一项。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所述信息被多次传输,所述时延需求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时延需求是基于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信息的第一次传输确定的;
所述时延需求是基于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信息的最后一次传输确定的;
当所述时延需求在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信息的一次传输中指示时,所述时延需求是基于所述一次传输确定的。
17.一种第一节点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从第二节点获取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和需要转发的信息;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需要转发的信息的时延需求,将所述需要转发的信息转发给第三节点。
18.一种第二节点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三处理模块,用于将需要被发送给第三节点的信息发送给第一节点;
第四处理模块,用于将需要被发送给第三节点的信息对应的时延需求发送给所述第一节点。
19.一种第一节点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通过调用所述计算机程序,执行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传输的方法。
20.一种第二节点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通过调用所述计算机程序,执行如权利要求13-16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传输的方法。
CN201911121754.1A 2019-11-15 2019-11-15 信息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Pending CN11282271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21754.1A CN112822715A (zh) 2019-11-15 2019-11-15 信息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US17/756,035 US20220408450A1 (en) 2019-11-15 2020-11-16 Method for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device
KR1020227016349A KR20220099975A (ko) 2019-11-15 2020-11-16 정보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EP20887201.0A EP4023018A4 (en) 2019-11-15 2020-11-16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PCT/KR2020/016077 WO2021096323A1 (en) 2019-11-15 2020-11-16 Method for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21754.1A CN112822715A (zh) 2019-11-15 2019-11-15 信息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22715A true CN112822715A (zh) 2021-05-18

Family

ID=758520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21754.1A Pending CN112822715A (zh) 2019-11-15 2019-11-15 信息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2271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73754A1 (zh) * 2021-06-29 2023-01-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的方法和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73754A1 (zh) * 2021-06-29 2023-01-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的方法和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6320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delink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871314B2 (en)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for V2X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JP6837563B2 (ja) 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及びユーザ機器
US11638129B2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terminal for V2X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erminal using same method
JP7010212B2 (ja) 低複雑度の狭帯域端末のためのランダムアクセス手順でのharqメッセージに割り当てられたリソースを示すための方法
RU2725159C1 (ru) Способы и узлы для определения размера блока данных передачи
CN110447282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ack/nack发送和接收的方法及其装置
US20200021402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KR20210033049A (ko) 커버리지 내 및 커버리지 외 시나리오에서의 사이드링크의 harq
WO2014067469A1 (zh)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WO2015002438A1 (ko) 유사 랜덤 액세스 프로시저를 이용한 단말 간 직접 통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JP2020506594A (ja) 上りリンク・チャネル電力割り当て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2312351A (zh) 旁路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US20130279465A1 (en)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acknowledgement of contention-based uplink transmissions in a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2304089B1 (ko) 단말간 통신의 harq 처리 방법 및 장치
CN107295702B (zh) 一种窄带蜂窝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KR20210035901A (ko) Urllc 서비스를 위한 낮은 레이턴시 harq 프로토콜
US20180077716A1 (e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WO2013135015A1 (zh) 增强上行链路覆盖的方法及装置、基站
JP5018456B2 (ja) 通信方法、無線通信装置
US10334646B2 (en) D2D resource utilization monitor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WO202208393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ay communication
CN113950157B (zh) 上行传输方法、装置、系统和存储介质
WO2021159465A1 (en) Downlink triggere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ing for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CN112822715A (zh) 信息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