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20759A - 透明显示面板及包括其的透明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明显示面板及包括其的透明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20759A
CN112820759A CN202011279126.9A CN202011279126A CN112820759A CN 112820759 A CN112820759 A CN 112820759A CN 202011279126 A CN202011279126 A CN 202011279126A CN 112820759 A CN112820759 A CN 1128207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line
electrode
partition wall
light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7912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昭易
金昌秀
金义泰
申起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8207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207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2Cath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4Cathodes combined with auxiliary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8Transparent cathodes, e.g. comprising thin meta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3Connection of the pixel electrodes to the thin film transistors [TF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10K59/1315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comprising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wering the resistanc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10Transparent electrodes, e.g. using graphene
    • H10K2102/101Transparent electrodes, e.g. using graphene comprising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s [TCO]
    • H10K2102/103Transparent electrodes, e.g. using graphene comprising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s [TCO] comprising indium oxides, e.g. ITO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02Details of OLEDs of OLED structures
    • H10K2102/3023Direction of light emission
    • H10K2102/3031Two-side emission, e.g. transparent OLEDs [TOLE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10K59/352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the areas of the RGB subpixels being different

Abstract

透明显示面板及包括其的透明显示装置。透明显示面板具有包括分隔壁的辅助电极区域,该分隔壁的顶面的宽度大于其底面的宽度。辅助电极区域设置在显示区域内的线区域上。有机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和VSS电压连接线经由辅助电极彼此电连接,使得作为透明电极的第二电极的电阻被减小。此外,辅助电极区域形成在分别包括跨过显示区域延伸的VSS电压连接线的多个线区域中的每一个上。因此,电流以平滑的方式被馈送至显示区域中的每个像素,使得在整个面板上的亮度分布是均匀的。

Description

透明显示面板及包括其的透明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使其中的亮度不均匀的发生最小化的透明显示面板以及包括该面板的透明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使用图像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装置(LCD)和基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显示装置(OLED)。
随着图像实现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对于透明显示装置的需求已经增加,在透明显示装置中,在其上显示信息的至少局部区域是透明的以透射光,从而使得显示装置后方的物体或背景对装置前方的用户可见。
透明显示装置在前后方向上透射光。因此,装置可以在显示装置的前后方向上显示信息,从而使得在显示装置的前方和后方的前方用户和后方用户可以分别看到与之相对的物体或背景。
例如,实现为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透明显示装置可以包括原样透射入射光的透明区域和发光的发光区域。
发明内容
在透明显示装置中,使用具有高表面电阻(sheet resistance)的透明电极来提高透明性。此外,当透明电极的厚度较小以便提高透光率时,透明电极的电阻进一步增加。
当使用具有高表面电阻的透明电极时,在显示面板的位置处的低电平电压(VSS)上升值之间的差异变的较大。因此,在显示面板中出现亮度的不均匀现象。这可能导致显示质量的劣化,特别是在具有大面积显示面板的透明显示装置中。
因此,本申请的发明人发明了一种透明显示面板以及包括其的透明显示装置,该透明显示面板经由引入能够减小透明电极的电阻的辅助电极区域来使显示面板中亮度不均匀的发生最小化。
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透明显示面板以及包括其的透明显示装置,该透明显示面板包括能够减小透明电极的电阻的辅助电极区域。
此外,本公开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包括分隔壁结构的透明显示面板以及包括其的透明显示装置,该分隔壁结构可以使电极接触面积最大化以进一步减小透明电极的电阻同时有助于提高透射率。
此外,本公开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透明显示面板以及包括其的透明显示装置,在该透明显示面板中经由布置在显示区域中的透明电极与线区域之间的电连接以均匀的方式分布亮度。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透明显示面板以及包括其的透明显示装置,在该透明显示面板中将分隔壁用作间隔物,由此去除形成单独的间隔物的工艺。
本公开的目的不限于上述目的。可以从以下描述中理解上面未提到的本公开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并且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上面未提到的本公开的其它目的和优点。此外,将容易理解,本公开的目的和优点可以通过如权利要求中公开的特征及其组合来实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其中,显示区域包括:多个发光区域;多个透射区域;彼此隔开的多个线区域,每个线区域在一个方向上延伸;以及多个辅助电极区域,其布置在相对应的线区域上方。
在这种情况下,发光区域包括有机发光元件,该有机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其中,线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包括VSS电压连接线,其中,辅助电极区域被设置在包括VSS电压连接线的线区域上方。
具体地,辅助电极区域包括:辅助电极,其电连接至VSS电压连接线;分隔壁,其设置在辅助电极上,其中,分隔壁的顶面的宽度大于其底面的宽度;以及电极接触,其由彼此接触并彼此电连接的辅助电极的一部分和第二电极的一部分组成,其中,电极接触比分隔壁的端部向内设置。
发光区域包括第一颜色发光区域、第二颜色发光区域和第三颜色发光区域,其中第二颜色发光区域和第三颜色发光区域中的每一个被设置在相对应的线区域上方,其中,第一颜色发光区域被设置在分别设置在不同的线区域上方的第二颜色发光区域与第三颜色发光区域之间,其中,辅助电极区域被设置在设置在同一线区域上的第二颜色发光区域与第三颜色发光区域之间。
此外,第二电极可以包括作为具有高衍射特性的材料的IZO。
此外,分隔壁可以包括第一分隔壁结构和层叠在第一分隔壁结构上的第二分隔壁结构。第一分隔壁结构接触辅助电极,但是第二分隔壁结构可以与辅助电极间隔开。
根据本公开,在显示区域内的线区域上引入包括其顶面的宽度大于其底面的宽度的分隔壁的辅助电极区域可以允许有机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与VSS电压连接线经由辅助电极彼此电连接,从而使得可以减小作为透明电极的第二电极的电阻。
此外,根据本公开,包括作为堤层的部分的第一分隔壁结构和层叠在第一分隔壁结构上并与辅助电极间隔开的第二分隔壁结构的分隔壁结构可以允许增大电极接触的面积。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小作为透明电极的第二电极的电阻。可以减小分隔壁的尺寸,由此提高透射率。
此外,根据本公开,在分别包括跨过显示区域延伸的VSS电压连接线的多个线区域的每一个上形成辅助电极区域可以允许以平滑的方式向显示区域中的每个像素提供电流,从而使得面板中的亮度可以变得更均匀。
此外,根据本公开,辅助电极区域的分隔壁可以用作间隔物。因此,不需要形成单独的间隔物的工艺和用于形成间隔物的单独区域,由此获得高的处理效率和面板空间利用率。
将结合用于执行本公开的具体细节的说明来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定效果以及上面所述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例示透明显示装置的系统的框图。
图2是用于示意性例示构成透明显示装置的组件的连接和布置关系的平面图。
图3是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中的像素的发光区域和透射区域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4是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中的像素的发光区域的更详细的截面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中的第一基板上设置的线连接焊盘的连接关系。
图6至图10是基于层间层叠结构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在透明显示面板中的图5的线之间的连接关系的平面图。
图11是图8中的A-A'区域的放大平面图。
图12是图11的B-B'区域的放大平面图。
图13是图11的C-C'区域的放大平面图。
图14是图9的D-D'区域的放大平面图。
图15是图10的E-E'区域的放大平面图。
图16是图10中的F-F'区域的放大截面图。
图17是图10的G-G'区域的放大平面图。
图18是图17的H-H'区域的放大截面图。
图19是用作抬头显示器的透明显示装置的实施方式。
图20的(a)示出了通过单个狭缝的长距离衍射图案,并且图20的(b)是单个狭缝中的衍射效应的说明。
图21的(a)至图21的(d)示出了分别针对粒子、波、光和电子的双狭缝测试的结果。
图22示出了在透明显示装置中的典型的四边形透射区域的布置。
图23示出了当光入射到具有如图22所示的透射区域形状的透明显示装置的中央区域上时产生的光的衍射现象。
图24至图26示出了其中透明显示装置中的透射区域具有弯曲的形状的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图27示出了当光入射到具有如图26所示的圆形透射区域形状的透明显示装置的中央区域上时产生的光的衍射现象。
图28和图29示出了其中透明显示装置中的透射区域具有其所有内角均为钝角的多边形形状的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图30示出了其中布置有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装置的透射区域和发光区域的配置。
图31的(a)至图31的(c)示出了基于透射区域形状的雾度值测量。
图32示出了基于透射区域形状和基于不同ppi的雾度值测量。
图33示出了其中布置有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装置的透射区域和发光区域的配置。
图34和图35分别示出了图30中的I-I'区域和J-J'区域的截面。
图36和图37示出了包围显示区域的最外部的虚拟像素图案区域。
图38具体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显示区域中的线区域与像素电路区域之间的布置关系。
图39示出了连接至K-K'区域的线区域的像素电路区域的电路。
图40示出了一个像素电路区域的电路。
图41至图43分别示出了图38中的L-L'区域、M-M'区域和N-N'区域的截面图。
图4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显示区域中的线区域与辅助电极区域之间的具体布置关系。
图45是图44中的Q-Q'区域和R-R'区域的截面图。
图46A和图46B分别是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图45的S-S'区域的放大截面图。
图47A示出了当形成具有倒锥形形状的单层的分隔壁时可以形成的电极接触的区域。
图47B示出了当分隔壁包括第一分隔壁结构和倒锥形形状的第二分隔壁结构的层叠体时可以形成的电极接触的区域。
图48A和图48B分别示出了在存在分隔壁的情况和不存在分隔壁的情况下的△VSS值。
图49A示出了基于分隔壁的宽度的电极接触的面积和电阻的变化。
图49B示出了基于堤层的开口区域的尺寸的电极接触的面积和电阻的变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说明的简化和清楚起见,图中的元件不必按比例绘制。不同附图中的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并因此执行相似的功能。此外,为了简化描述,省略了公知的步骤和元件的描述和细节。此外,在本公开的以下详细描述中,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公开的透彻理解。然而,将理解,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本公开。在其它实例中,未详细描述公知的方法、步骤、组件和电路,以免不必要地使本公开的各方面模糊。
以下进一步例示和描述了各种实施方式的示例。将理解的是,本文的描述并非旨在将权利要求限制为所描述的特定实施方式。相反,其旨在覆盖可以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替代、修改和等同物。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方式的目的,并不旨在限制本公开。如本文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一”和“一个”也旨在包括复数形式。将进一步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包括于”、“包含”和“包含于”指定存在所述的特征、整数、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不排除存在或增加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数、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其一部分。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的任一和所有组合。当在元件列表之前时,诸如“至少一个”之类的表达可以修改元件的整个列表,并且可以不修改列表的各个元件。
将理解,尽管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在本文中可用于描述各种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区段,但是这些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区段不应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用于将一个元件、组件、区域、层或区段与另一元件、组件、区域、层或区段区分开。因此,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以下描述的第一元件、组件、区域、层或区段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组件、区域、层或区段。
另外,还将理解的是,当第一元件或层被称为存在于第二元件或层“上”或“下”时,第一元件可以直接设置在第二元件上或下,或者可以间接地设置第二元件上或下,其中第三元件或层设置在第一件或层与第二元件或层之间。
将理解的是,当元件或层被称为“连接至”或“联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时,其可以直接连接或联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一个或更多个中间元件或层。另外,还将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两个元件或层“之间”时,它可以是两个元件或层之间的唯一元件或层,或者也可以存在一个或更多个中间的元件或层。
此外,如本文中所使用的,当层、膜、区域、或板等被设置在另一层、膜、区域或板等等“上”或“顶部”时,前者可以直接接触后者,或者可以在前者和后者之间设置又一层、膜、区域或板等。如本文所使用的,当将层、膜、区域或板等直接设置在另一层、膜、区域或板等“上”或“顶部”时,前者直接接触后者,并且在前者与后者之间未设置又一层、膜、区域或板等。此外,如本文所使用的,当层、膜、区域、或板等被设置在另一层、膜、区域、或板等“之下”或“下方”时,前者可以直接接触后者,或者还可以在前者和后者之间可以设置又一层、膜、区域、或板等。如本文所使用的,当将层、膜、区域、或板等直接设置在另一层、膜、区域、或板等“之下”或“下方”时,前者直接接触后者,并且在前者与后者之间未设置又一层、膜、区域或板等。
除非另有限定,否则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构思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还将理解的是,诸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相关领域的上下文中它们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除非本文明确如此限定,否则将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意义来解释。
在下文中,将举例说明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及包括其的透明显示装置。
图1是用于示意性例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装置的框图。图2是用于示意性例示构成透明显示装置的组件的连接和布置关系的平面图。
然而,图1和图2中的每一个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因此,根据本公开的透明显示装置100的组件的连接和布置关系不限于此。
透明显示装置100可以包括透明显示面板110、定时控制器140、数据驱动器120和选通驱动器130。
透明显示面板300可以包括:显示区域DA,其包含至少一个像素P以显示图像;以及其中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区域NDA。
非显示区域NDA可以被设置为包围显示区域DA。
在非显示区域NDA中,可以设置选通驱动器130、数据驱动IC焊盘310和各种线。非显示区域NDA可以与边框相对应。
透明显示面板300的透明区域可以被包含在显示区域DA和非显示区域NDA两者中。
透明显示面板300可以包括由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多条选通线GL以及在与选通线GL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多条数据线DL限定的多个像素区域。
像素区域可以以矩阵形式布置。每个像素区域可以包括由至少一个子像素SP组成的像素P。
选通驱动器130以GIP(面板内选通)的形式直接层叠在透明显示面板110上。
多个GIP电路区域可以以GIP形式布置,并且可以设置在非显示区域NDA的分别与显示区域DA的左外围部和右外围部相邻的左部和右部中,而显示区域DA插置在非显示区域NDA的左部与右部之间。
数据驱动器12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源极驱动器集成电路121(源极驱动器IC)以驱动多条数据线DL。
例如,可以将与每个源极驱动器集成电路121相对应的源极驱动芯片安装在柔性膜123上。柔性膜123的一端可以接合至至少一个控制印刷电路板150,而其另一端可以接合至透明显示面板110的数据驱动IC焊盘(DPA)。
定时控制器140可以设置在控制印刷电路板150上。此外,电力控制器还可以被设置在控制印刷电路板150上。
另外,源极印刷电路板可以设置在柔性膜123与控制印刷电路板150之间,同时源极印刷电路板经由诸如柔性扁平电缆(FFC)或柔性印刷电路(FPC)之类的连接介质与其连接。
在一个示例中,透明显示装置100可以被实施为液晶显示装置、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等。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在下文中,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将参照图3和图4描述透明显示装置100可以被实施为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示例。
透明显示面板可以包括第一基板200和第二基板270。
第一基板200可以用作基础基板,该基础基板包括其中设置有像素的显示区域DA和非显示区域NDA。
第二基板270可以与第一基板200相对并且可以用作封装基板。
第一基板200和第二基板270中的每一个可以被实施为塑料基板或玻璃基板。
第一基板200的显示区域DA包括发光区域EA和透射区域TA。
多个子像素可以布置在发光区域EA中。
每个子像素可以是发出红光的红色子像素,或者可以是发出绿光的绿色子像素,或者可以是发出蓝光的蓝色子像素,或者可以是发出光(例如,除了红光、绿光或蓝光以外的白光)的子像素。
每个子像素可以包括:发光区域EA,其用于发出相应颜色的光;以及电路区域,其电连接至发光区域EA以控制来自发光区域EA的发光。
子像素的发光区域EA可以指其中发出与每个子像素对应的颜色的光的区域,或者可以指每个子像素中存在的诸如阳极电极之类的像素电极,或者可以指设置有像素电极的区域。
发光区域EA包括:有机发光元件220,其包括作为第一电极221的阳极电极;有机发光层223;以及作为第二电极225的阴极电极。有机发光元件220使用提供给第一电极221的电压和提供给第二电极225的电压以预定的亮度发光。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透明电极的第二电极225可以跨过发光区域EA和透射区域TA两者延伸。
子像素的电路区域是指包括向每个子像素的像素电极提供电压或电流以控制来自发光区域EA的发光的驱动薄膜晶体管210的电路区域,或者是指设置有电路区域的区域。
驱动薄膜晶体管210包括栅电极214、源电极217a、漏电极217b和有源层212。
当电路区域使用薄膜晶体管从选通线GL接收到选通信号时,电路区域可以基于数据线DL的数据电压向发光区域EA的有机发光元件220的第一电极221提供预定电压。
电路区域可以在垂直方向上与发光区域EA至少部分地交叠,但是也可以设置在与发光的一侧相对的一侧,以便不干扰发光。
封装层250形成在有机发光元件220上,具体地,形成在有机发光元件220的第二电极225上。可以在封装层250上形成与有机发光元件220相对应的滤色器260。
滤色器260可以具有与对应的子像素的颜色相同或不同的颜色。
透射区域TA是指透射入射光的区域,并且可以是除了电路区域之外的区域。透明显示装置的透射率取决于透射区域TA的面积。
图3示出了其中发光区域EA和透射区域TA与一个子像素相对应的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根据本公开的透明显示装置的发光区域EA和透射区域TA的布置形式不限于此。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中的一个子像素所对应的发光区域EA的更详细的截面图。
在第一基板200上方,设置有驱动薄膜晶体管210和有机发光元件220。
更具体地,如图4所示,缓冲层201形成在第一基板200上,栅极绝缘层213形成在缓冲层201上以覆盖驱动薄膜晶体管210的有源层212,并且层间绝缘层216形成在栅极绝缘层213上以覆盖驱动薄膜晶体管210的栅电极214。
钝化层218可以形成在驱动薄膜晶体管210上以覆盖驱动薄膜晶体管210。暴露漏电极217b的接触孔可以形成在钝化层218中。
钝化层218可以用作由有机绝缘材料制成的平坦化层。
构成有机发光元件220的第一电极221形成在钝化层218上。第一电极221经由在钝化层218中限定的接触孔电连接至漏电极217b。因此,驱动薄膜晶体管210和第一电极221可以彼此电连接。
第一电极221可以用作用于注入空穴的阳极电极。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电极可以被实施为由诸如铟锡氧化物(ITO)、锑锡氧化物(ATO)和铟锌氧化物(IZO)之类的至少一种透明导电材料制成的透明电极。
堤层231形成在钝化层218上和上方。子像素可以经由堤层231彼此分开,以在相邻发光区域EA之间形成边界以分别呈现相应的颜色。堤层231可以在其中限定有与子像素区域相对应的堤部孔,以部分地暴露第一电极221。
有机发光层223可以形成在堤层231的顶面上以及通过堤部孔暴露的第一电极221的一部分的顶面上。有机发光层223接触第一电极221的区域可以对应于子像素区域,更具体地,发光区域EA。
有机发光层223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层(HIL)、空穴传输层(HTL)、发光层(EML)、电子传输层(ETL)、电子注入层(EIL)。
发光层(EML)可以发出红色R、绿色G或蓝色B光,并且可以由发出相应颜色的磷光材料或荧光材料制成。
在这种情况下,空穴注入层(HIL)、空穴传输层(HTL)、电子传输层(ETL)和电子注入层(EIL)中的每一个可以占据整个显示区域。发光层EML可以被图案化以与每个颜色区域相对应,具体地,与第一电极221相对应。此外,空穴注入层(HIL)、空穴传输层(HTL)、电子传输层(ETL)和电子注入层(EIL)中的每一个可以被图案化以每个颜色区域相对应,具体地,与第一电极221相对应。
第二电极225形成在有机发光层223上并且在整个第一基板200上方。第二电极225设置在第一基板200的整个显示区域DA上方。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电极225可以设置在除了透射区域TA之外的整个显示区域DA上方。
第二电极225可以用作用于注入电子的阴极电极。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电极225可以包括诸如Ca、Al:Li、Ma:Ag和Ag之类的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此外,第二电极225可以被实施为由诸如铟锡氧化物(ITO)、锑锡氧化物(ATO)和铟锌氧化物(IZO)之类的透明导电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制成的透明电极。
在有机发光元件220上,形成封装层250,以防止外部湿气渗透到有机发光元件220中。
在封装层250上,可以形成作为与第一基板200相对的封装基板的第二基板270。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封装层250与第二基板270之间形成阻挡层,以更有效地防止外部湿气或氧气渗透到有机发光元件220中。
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300中的第一基板301上设置的线连接焊盘的连接关系。
第一基板301包括显示区域DA和被设置为包围显示区域DA的非显示区域NDA。非显示区域NDA可以包围显示区域DA的顶侧、底侧、左侧和右侧。显示区域DA的垂直方向或上下方向是指Y轴方向,而显示区域DA的水平方向或左右方向是指X轴方向。
显示区域DA可以具有包括长边和短边的矩形形状。
在这种情况下,长边比短边相对更长。
另外,长边是指与作为显示区域DA的左右方向的X轴方向平行的一边。
短边是指与作为显示区域DA的垂直方向或上下方向的Y轴方向平行的一边。
选通驱动器130可以以GIP(面板内选通)的形式设置并且设置在显示区域DA的至少一侧上。
也就是说,一对GIP电路区域360被设置在非显示区域NDA的分别位于显示区域DA的左侧和右侧的部分中。
例如,GIP电路区域360沿着显示区域DA的短边设置。第一VSS电压线321和第二VSS电压线322可以沿着显示区域DA的长边设置。
在非显示区域NDA的设置有GIP电路区域360的一个部分上,可以设置在静电被引入到GIP电路区域360中时操作以最小化静电流入的GIP ESD(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区域365。
至少一个数据驱动IC焊盘310可以设置在显示区域DA的未设置GIP电路区域360的一侧,例如,在显示区域DA的顶部长边之上的非显示区域NDA的部分处。
数据驱动IC焊盘310连接至用于驱动透明显示面板300所需的各种线,诸如电力线和数据线。
在数据驱动IC焊盘310和显示区域DA之间,数据线连接焊盘311、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和VDD电压线连接焊盘330被设置以经由数据驱动IC焊盘310和各种线彼此连接。
具体地,左右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中的每一个、左右VDD电压线连接焊盘330中的每一个、以及左右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中的每个可以被设置为与数据驱动IC焊盘310的左部和右部中的每一个相邻。左右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中的每一个与数据驱动IC焊盘310的长度方向中心之间的间隔小于左右VDD电压线连接焊盘330中的每一个与数据驱动IC焊盘310的长度方向中心之间的间隔。左右VDD电压线连接焊盘330中的每一个与数据驱动IC焊盘310的长度方向中心之间的间隔小于左右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中的每一个与数据驱动IC焊盘310的长度方向中心之间的间隔。
也就是说,两个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两个VDD电压线连接焊盘330以及两个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可以关于数据线连接焊盘311的中心彼此对称地布置。
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VDD电压线连接焊盘330以及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被布置为彼此间隔开。
VDD电压线连接焊盘330可以用作向像素提供高电平电压电力以驱动像素的高电平电压电力线连接焊盘,而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可以用作向像素施加低电平电压电力以驱动像素的低电平电压电力线连接焊盘。
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可以将基准电压Vref提供给像素。
电连接至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的基准电压线341、电连接至VDD电压线连接焊盘330的第一VDD电压线331以及电连接至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的第一VSS电压线321可以分别设置在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与显示区域DA之间、VDD电压线连接焊盘330与显示区域DA之间、以及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与显示区域DA之间。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VDD电压线连接焊盘330和第一VDD电压线331彼此一体地形成,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和基准电压线341被形成为彼此间隔开并且经由单独的连接电极彼此电连接,并且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和第一VSS电压线321被形成为彼此隔开并且经由单独的连接电极彼此电连接。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
第一VDD电压线331可以被形成为具有条形状,并且可以平行于显示区域DA的一个侧边延伸(具体地,沿着显示区域DA的长边延伸),并且可以与VDD电压线连接焊盘330一体地形成。
此外,第一VDD电压线331可以与对应于每个数据驱动IC焊盘310的多个VDD电压线连接焊盘330一体地形成,以将多个VDD电压线连接焊盘330彼此电连接。
基准电压线341可以设置在第一VDD电压线331与显示区域DA之间。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将描述基准电压线可以用作初始电压线的示例。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取决于补偿电路区域,基准电压线341可以用作与初始电压线分开的线。
因此,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可以被设置为在Y方向上与基准电压线341间隔开,同时前者与显示区域DA之间的间隔大于后者与显示区域DA之间的间隔。
基准电压线341可以被形成为具有条形状,并且可以平行于第一VDD电压线331延伸。
为了将基准电压施加到基准电压线341,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和基准电压线341可以经由作为单独的连接电极的第二连接电极352彼此电连接。
第一VSS电压线321可以设置在基准电压线341与显示区域DA之间。
因此,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可以被设置为在Y方向上与第一VSS电压线321间隔开,同时前者和显示区域DA之间的间隔大于后者和显示区域DA之间的间隔。
第一VSS电压线321可以被形成为具有条形状,并且可以与第一VDD电压线331和基准电压线341平行地延伸。
为了将VSS电压施加到第一VSS电压线321,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和第一VSS电压线321可以经由作为单独的连接电极的第一连接电极351彼此电连接。
此外,作为与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分开的部分的VSS电压辅助线连接焊盘326可以设置在左右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之间。
具体地,VSS电压辅助线连接焊盘326可以具有与左右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间隔开并且设置在左右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之间并且与数据线连接焊盘311与VDD电压线间隔开并且设置在数据线连接焊盘311与VDD电压线之间的岛的形式。
VSS电压辅助线连接焊盘326可以经由第一连接电极351电连接至第一VSS电压线321。
以此方式,当经由第一连接电极351将VSS电压辅助线连接焊盘326电连接至第一VSS电压线321时,第一VSS电压线321的整个接触面积增大,由此在降低第一VSS电压线321的总电阻的同时,使第一VSS电压线321的电阻分布保持均匀。
ESD保护电路区域371可以设置在基准电压线341与显示区域DA之间。多路复用器(MUX)电路区域373可以设置在第一VSS电压线321与显示区域DA之间。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区域371和区域373的位置可以基于透明显示面板300的设计方案而变化。
ESD保护电路区域371可以包括构成ESD保护电路的多个薄膜晶体管。当从透明显示面板300生成静电时,ESD保护电路区域操作以将静电带到外部。
MUX电路区域373可以被配置为包括构成MUX电路的多个薄膜晶体管。
当使用MUX电路区域373时,驱动器IC输出的一个通道可以将信号提供给两条或更多条数据线313。这具有减少所使用的驱动器IC的数量的优点。
ESD保护电路区域371和MUX电路区域373中的每一个可以形成为平行于基准电压线341等延伸的条形状。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
第一VDD电压线331和第一VSS电压线321可以设置在非显示区域NDA的与显示区域DA的上侧相邻的上部,而第二VDD电压线332和第二VSS电压线322可以设置在非显示区域NDA的与显示区域DA的下侧相邻的下部。
第二VDD电压线332和第二VSS电压线322可以彼此间隔开,同时前者和显示区域DA之间的间隔小于后者和显示区域DA之间的间隔。
第二VDD电压线332可以形成为具有条形状,并且可以沿着显示区域DA的一个侧边(具体地,沿着显示区域DA的长边延伸)平行地延伸。
为了将VDD电压施加到第二VDD电压线332,第一VDD电压线331和第二VDD电压线332可以经由作为VDD电压连接线333的单独的连接电极彼此电连接。
因此,使用如上所述的连接结构,经由VDD电压线连接焊盘330提供的VDD电压可以经由第一VDD电压线331和VDD电压连接线333施加到第二VDD电压线332。
在这种情况下,至少一条VDD电压连接线333被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以跨过显示区域DA延伸,因此使第一VDD电压线331和第二VDD电压线332彼此电连接。
在一个示例中,第二VSS电压线322可以被形成为具有条形状,并且可以沿着显示区域DA的一个侧边(具体地,沿着显示区域DA的长边延伸)平行地延伸。
第二VSS电压线322的宽度可以小于第一VSS电压线321的宽度,使得第二VSS电压线322比第一VSS电压线321更细。
为了将VSS电压施加到第二VSS电压线322,第一VSS电压线321和第二VSS电压线322可以经由作为VSS电压连接线323的单独的连接电极彼此电连接。
因此,使用如上所述的连接结构,经由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供应的VSS电压可以经由第一VSS电压线321和VSS电压连接线323被施加到第二VSS电压线322。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显示区域DA中设置至少一条VSS电压连接线323以跨过显示区域DA延伸,因此将第一VSS电压线321和第二VSS电压线322彼此电连接。
如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设置在显示区域DA之上和之下的第一VSS电压线321和第二VSS电压线322可以经由跨过显示区域DA延伸的至少一条VSS电压连接线323彼此电连接。因此,可以实现以下效果。
首先,可以省略位于显示区域DA的左侧和右侧的非显示区域的左部和右部的不透明VSS电压线。因此,边框的透明区域可以被扩大,使得边框中的透明区域可以最大化。
此外,可以省略位于显示区域DA的左侧和右侧的非显示区域的左部和右部的不透明VSS电压线。因此,不需要将VSS电压线放置在显示区域DA左右的边框部分上所需的VSS电压线连接区域。因此,边框可以较细。
例如,当VSS电压连接线323被设置在显示区域DA左右的非显示区域NDA的左部和右部中的每一个时,VSS电压线设置为包围显示区域DA并沿着显示区域DA的外围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在显示区域DA的外围之外的非显示区域NDA中形成有不透明的VSS电压线,因此减小了边框的透明区域的尺寸,由此不允许边框区域的缩小。
然而,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VSS电压线布置结构中,VSS电压线未设置在显示区域DA的顶侧、底侧、左侧和右侧,也就是说,未设置在边框的四个侧部上。相反,仅在显示区域DA上下的边框的顶侧部和底侧部上设置VSS电压线就足够了。
因此,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可以确保未设置不透明VSS电压线的边框的透明区域的最大值。必要时,可以减小边框的尺寸,以使边框可以更薄。
此外,当VSS电压线包围显示区域DA的外围时,VSS电压围绕显示区域DA的外围流动并流入显示区域DA,然后被提供给显示区域DA中的像素。因此,用作电流路径的VSS电压线必须较粗,以便在电阻方面以可靠的方式用作电流路径。
然而,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当VSS电压连接线323穿过显示区域DA时,VSS电压连接线可以将VSS电压直接提供给像素。因此,第二VSS电压线322可以不用作电流路径。
以此方式,当第二VSS电压线322不用作电流路径时,第二VSS电压线322不需要考虑到电阻而形成为较粗并且因此尽可能地细。
因此,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第二VSS电压线322可以具有比第一VSS电压线321的宽度小的宽度。因此,随着第二VSS电压线322的宽度减小,可以增加显示区域DA之下的下边框部中的透明区域的尺寸。必要时,可以将边框做得更薄。
发光测试器375可以设置在非显示区域NDA中并且与第二VSS电压线322间隔开,同时前者和显示区域DA之间的间隔大于后者和显示区域DA之间的间隔。
发光测试器375可以形成为平行于第二VSS电压线322延伸的条形状,并且还可以沿着显示区域DA的左右两侧延伸,由此围绕显示区域DA的三侧。
发光测试器375可以在制造透明显示面板300之后的模块工艺之前将发光测试信号提供给多条数据线313,并且可以检查透明显示面板300的缺陷。
发光测试器375包括分别连接至多条数据线313的多个检查开关元件。
因此,从数据线连接焊盘311分支的多条数据线313跨过显示区域DA延伸,然后电连接至发光测试器375。
发光测试信号施加器376可以形成在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VDD电压线连接焊盘330和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中的每一个的局部区域上以将发光测试信号提供给发光测试器375。
图6至图10是基于层间层叠结构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在透明显示面板300中的图5的线之间的连接关系的平面图。
如图6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300的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VDD电压线连接焊盘330、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VSS电压辅助线连接焊盘326、基准电压线341、第一VDD电压线331、第二VDD电压线332、第一VSS电压线321以及第二VSS电压线322可以构成同一层并且可以彼此间隔开。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VDD电压线连接焊盘330、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VSS电压辅助线连接焊盘326、基准电压线341、第一VDD电压线331、第二VDD电压线332、第一VSS电压线321、第二VSS电压线322、像素的驱动薄膜晶体管210的源电极217a以及漏电极217b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可以构成同一层。
然而,如上所述,VDD电压线连接焊盘330和第一VDD电压线331可以彼此一体地形成而不彼此分开。
因此,线连接焊盘和线构成同一层。因此,将线连接焊盘和线彼此电连接的连接电极不应与在要彼此连接的线连接焊盘与线之间或在线之间的其它线形成短路。
例如,为了将从数据线连接焊盘311分支的数据线313连接至发光测试器375,数据线313可以由构成不同的层并且彼此电连接的第一数据线314和第二数据线315组成。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数据线314、像素的驱动薄膜晶体管210的源电极217a和漏电极217b可以构成同一层并且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第二数据线315和像素的驱动薄膜晶体管210的栅电极214可以构成同一层并且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
数据线313将数据信号施加到显示区域DA中的像素。因此,从数据线连接焊盘311分支的数据线313的第一数据线314和第二数据线315可以构成不同的层,以便不与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与数据线连接焊盘311之间的区域中的各种线连接焊盘和线形成短路。
因此,第二数据线315可以在显示区域DA与数据线连接焊盘311之间的区域中用作数据线313。构成与第二数据线315的层不同的层的第一数据线314可以在显示区域中用作数据线313。
然后,第二数据线315可以在显示区域DA与发光测试器375之间的区域中用作数据线313。然后,作为数据线313的第一数据线314可以被连接至发光测试器375。
然而,第一数据线314和第二数据线315可以以重复交替的方式用作数据线313,使得数据线313在显示区域DA与发光测试器375之间的区域中的数据线313与第二VDD电压线332和第二VSS电压线322交叠的区域中不与第二VDD电压线332和第二VSS电压线322形成短路。
数据线313可以在数据线313不与第二VDD电压线332交叠的区域中从第一数据线314改变为第二数据线315,使得数据线313在跨过第二VDD电压线332延伸的同时不会与第二VDD电压线332形成短路。以此方式,第二数据线315和第二VDD电压线332不构成同一层,由此防止它们之间的短路。
在这种情况下,数据线313从第一数据线314改变为第二数据线315可以是指,如图12所示,第一数据线314经由至少一个接触孔连接至第二数据线315,使得保持它们之间的电连接,但是第一数据线314和第二数据线315构成不同的层并且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该原理可以等同地应用于以下示例中的其它线。
在第二数据线315跨过第二VDD电压线332延伸之后,第二数据线可以在数据线313不与第二VDD电压线332交叠的区域中变回至第一数据线314。
也就是说,第一数据线314和第二数据线315可以构成不同的层,并且经由至少一个第二数据线接触孔315h彼此电连接。
以相同的方式,基准电压连接线343可以由构成不同的层并且彼此电连接的第一基准电压连接线344和第二基准电压连接线345组成。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基准电压连接线344、源电极217a和漏电极217b可以构成同一层并且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第二基准电压连接线345和栅电极214可以构成同一层并且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
例如,基准电压连接线343延伸至显示区域DA的下端。基准电压连接线343可以由构成不同的层并且彼此电连接的第一基准电压连接线344和第二基准电压连接线345组成。基准电压连接线343跨过显示区域DA延伸。基准电压连接线343的远端不需要接触单独的线。
因为基准电压连接线343将基准电压施加到显示区域DA中的像素,基准电压连接线343由构成不同的层的不同基准电压连接线组成,使得基准电压连接线343不会在显示区域DA和基准电压线341之间的区域中与各种线连接焊盘和线形成短路。
因此,基准电压连接线343在显示区域DA与基准电压线341之间的区域中被实施为第二基准电压连接线345。在显示区域DA中,基准电压连接线343被实施为构成与第二基准电压连接线345不同的层的第一基准电压连接线344。
第一基准电压连接线344和第二基准电压连接线345可以构成不同的层,并且可以经由至少一个接触孔彼此电连接。此外,VSS电压连接线323可以由构成不同的层并且彼此电连接的第一VSS电压连接线324和第二VSS电压连接线325组成。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VSS电压连接线324、源电极217a和漏电极217b可以构成同一层并且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第二VSS电压连接线325和栅电极214可以构成同一层并且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
例如,为了将VSS电压连接线323连接到第二VSS电压线322,构成不同的层的第一VSS电压连接线324和第二VSS电压连接线325彼此电连接。
由于VSS电压连接线323将其间夹着显示区域DA的第一VSS电压线321和第二VSS电压线322彼此电连接,因此,VSS电压连接线的第一VSS电压连接线324和第二VSS电压连接线325可以构成不同的层,以使得VSS电压连接线不与第一VSS电压线321与第二VSS电压线322之间的区域中的各种线连接焊盘和线形成短路。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显示区域DA与第一VSS电压线321之间未设置其它线。因此,从第一VSS电压线321延伸的VSS电压连接线323可以被实施为与第一VSS电压线321一体地形成的第一VSS电压连接线324,并且由与第一VSS电压线321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与第一VSS电压线321构成同一层。
从第一VSS电压线321分支的第一VSS电压连接线324可以跨过显示区域DA延伸。然后,当VSS电压连接线323跨过第二VDD电压线332延伸时,第一VSS电压连接线324和第二VSS电压连接线325可以以重复交替的方式用作VSS电压连接线323,使得VSS电压连接线323在VSS电压连接线323与第二VDD电压线332交叠的区域中不与第二VDD电压线332形成短路。
当VSS电压连接线323跨过第二VDD电压线332延伸时,VSS电压连接线323可在VSS电压连接线323与第二VDD电压线332不交叠的区域中从第一VSS电压连接线324改变为第二VSS电压连接线325。因此,当VSS电压连接线323跨过第二VDD电压线332延伸时,VSS电压连接线323不与第二VDD电压线332形成短路。
也就是说,第一VSS电压连接线324和第二VSS电压连接线325构成不同的层,并且经由至少一个第二VSS电压连接线接触孔325h彼此电连接。
在VSS电压连接线323跨过第二VDD电压线332延伸之后,第一VSS电压连接线324可以连接至第二VSS电压线322,如图13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VSS电压连接线324和第二VSS电压线322可以经由经由第二VSS电压连接线325彼此电连接,第二VSS电压连接线325经由至少一个第二VSS电压连接线接触孔325h连接至第一VSS电压连接线324。
另外,在第二VSS电压线322与数据线313不交叠的区域中,经由至少一个辅助线接触孔327h连接至第二VSS电压线322的辅助线327设置在第二VSS电压线322下方。
辅助线327和栅电极214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可以构成同一层。
辅助线327可以连接至第二VSS电压线322的背面,由此减小第二VSS电压线322的总电阻。
此外,VDD电压连接线333可以由构成不同的层并且彼此电连接的第一VDD电压连接线334和第二VDD电压连接线335组成。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VDD电压连接线334、像素的驱动薄膜晶体管210的源电极217a和漏电极217b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可以构成同一层。第二VDD电压连接线335和像素的驱动薄膜晶体管210的栅电极214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可以构成同一层。
例如,为了将VDD电压连接线333连接至第二VDD电压线332,第一VDD电压连接线334和第二VDD电压连接线335构成不同的层并且彼此电连接。
VDD电压连接线333将其间夹着显示区域DA的第一VDD电压线331和第二VDD电压线332彼此电连接。因此,第一VDD电压连接线334和第二VDD电压连接线335构成不同的层,使得VDD电压连接线333不会在第一VDD电压线331与第二VDD电压线332之间的区域中与各种线连接焊盘和线形成短路。
因此,在第一VDD电压线331与显示区域DA之间的区域中,VDD电压连接线333可以被实施为第一VDD电压连接线334。当VDD电压连接线333跨过显示区域DA延伸时,VDD电压连接线333可以被实施为第二VDD电压连接线335。也就是说,VDD电压连接线333从第一VDD电压连接线334改变为第二VDD电压连接线335。
也就是说,第一VDD电压连接线334和第二VDD电压连接线335构成不同的层并且经由至少一个接触孔彼此电连接。
然后,如图12所示,在显示区域DA与第二VDD电压线332之间的区域中,VDD电压连接线333可以被实施为可以连接至第二VDD电压线332的第一VDD电压连接线334。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VDD电压连接线334和第二VDD电压线332可以经由第二VDD电压连接线335彼此电连接,第二VDD电压连接线335经由至少一个第二VDD电压连接线接触孔335h连接至第一VDD电压连接线334。
另外,经由至少一个接触孔连接至第二VDD电压线332的辅助线327可以设置在第二VDD电压线332与数据线313和VSS电压连接线323不交叠的区域中。
辅助线327和栅电极214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可以构成同一层。
VDD电压辅助线327可以连接至第二VDD电压线332的背面,以减小第二VDD电压线332的总电阻。
图7另外示出了在钝化层218中形成的钝化孔。图8还示出了将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与第一VSS电压线321彼此连接的第一连接电极351,以及将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与基准电压线341彼此连接的第二连接电极352。
可以在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VDD电压线连接焊盘330、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基准电压线341、第一VSS电压线321、第二VSS电压线322、第一VDD电压线331以及第二VDD电压线332上形成钝化层218。钝化层218可以用作由诸如PAC之类的有机材料层制成的平坦化层。
此外,钝化层218用作绝缘层。因此,为了在线连接焊盘与线之间进行电连接,可以在每条线连接焊盘和每条线的部分中形成钝化孔(即,平坦化孔)。
钝化孔不仅是指接触孔,还指通过部分去除钝化层218以尽可能多地确保接触面积而形成的开口孔。每个线连接焊盘和每条线可以经由经钝化孔彼此连接的连接电极彼此电连接。
在图7中,为了使层之间的区别清楚,未单独示出钝化层218,而仅以强调的方式示出了形成有钝化孔的区域。
在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和第一VSS电压线321上形成第一钝化孔218a。第一连接电极351将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和第一VSS电压线321经由第一钝化孔218a彼此电连接,如图8和图14所示。
换句话说,为了防止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和第一VSS电压线321与设置在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和第一VSS电压线331之间的第一VDD电压线331和基准电压线341之间发生短路,可能需要将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和第一VSS电压线321彼此连接的电极的跳跃连接结构。
因此,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钝化层218形成在第一VDD电压线331和基准电压线341上。第一钝化孔218a形成在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和第一VSS电压线321上。
因此,可以使用形成在钝化层218上、并且其一部分通过一个第一钝化孔218a连接至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并且其相对部分经由相对第一钝化孔218a连接至第一VSS电压线321的第一连接电极351形成电极的跳跃连接结构。
第一连接电极351和作为构成有机发光元件220的第一电极221的阳极电极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可以构成同一层。
第一连接电极351将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和第一VSS电压线321彼此电连接,并且为此,优选地形成为具有尽可能大的面积,以使电阻最小化并且最大化电阻分布的均匀性。
因此,第一连接电极351可以形成为在第一VDD电压线331、基准电压线341和第一VSS电压线321上方延伸,并且因此可以形成为具有最大化的面积。
然而,第一连接电极351没有在第一VDD电压线331和基准电压线341以及第一VSS电压线321的所有区域上方延伸。第一连接电极351没有在诸如稍后描述的第二连接电极352的区域或在第一连接电极351与第二连接电极352之间的间隔区域之类的局部区域上方延伸。
此外,为了使第一钝化孔218a与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和第一VSS电压线321的接触面积最大化,第一钝化孔218a可以具有与第一VSS电压线321对应的形状,即:长条形状。
此外,如图14所示,可以在第一连接电极351的至少局部区域中形成至少一个排气孔355。
排气孔355用于排出在形成透明显示面板300的过程期间可能生成的不必要的气体。因此,当在具有大面积的第一连接电极351中形成排气孔355时,透明显示面板300的可靠性可以被进一步增强。
形成在第一连接电极351上的堤层231具有在其中限定的与排气孔355相对应的开口区域,以确保排气孔355的通道。每个堤层231可以限定相邻的排气孔355之间的边界。
此外,可以另外设置VSS电压辅助线连接焊盘326,并且可以经由第一连接电极351将VSS电压辅助线连接焊盘326电连接至第一VSS电压线321。
VSS电压辅助线连接焊盘326和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构成同一层。然而,VSS电压辅助线连接焊盘326具有与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分开并且不连至单独的线的岛形状。
第一钝化孔218a形成在VSS电压辅助线连接焊盘326上,使得VSS电压辅助线连接焊盘326经由第一钝化孔218a连接至第一连接电极351,由此增加了第一连接电极351的总面积,由此减小了总电阻并使电阻分布更均匀。
在一个示例中,钝化层218形成在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和基准电压线341上。第二连接电极352将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和基准电压线341经由第二钝化孔218b彼此电连接,如图8和图14所示。
为了防止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与基准电压线341与在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与基准电压线341之间的第一VDD电压线331之间的短路,需要用于将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和基准电压线341彼此连接的电极的跳跃结构。
因此,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钝化层218形成在第一VDD电压线331上,并且第二钝化孔218b形成在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和基准电压线341中的每一个上,如图7所示。
因此,可以使用形成在钝化层218上、并且其一部分通过一个第二钝化孔218b连接至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并且其相对部分通过相对第二钝化孔218b连接至基准电压线341的第二连接电极352来形成电极的跳跃连接结构。
第二连接电极352和第一连接电极351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可以构成同一层,但是可以彼此间隔开。因此,第二连接电极352可以具有岛形状。
因此,第二连接电极352和作为构成像素的有机发光元件220的第一电极221的阳极电极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可以构成同一层。
第二连接电极352将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和基准电压线341彼此电连接,并且为此,优选地,第二连接电极352形成为具有尽可能大的面积,以使其电阻最小化并且使其电阻分布的均匀性最大化。此外,第二钝化孔218b形成为具有尽可能大的面积,以使其与基准电压线连接焊盘340和基准电压线341的接触面积最大化。
此外,如同在第一连接电极351中一样,可以在第二连接电极352的局部区域中形成至少一个排气孔355。
在一个示例中,第三钝化孔218c可以形成在第二VSS电压线322上,如图7所示。如图8所示,可以在第三钝化孔218c上形成第三连接电极353。
形成在第二VSS电压线322上的第三钝化孔218c旨在用于将第二VSS电压线322和第三连接电极353彼此连接。第三连接电极353经由第三钝化孔218c电连接至第二VSS电压线322。
为了通过最大化第二VSS电压线322与第三连接电极353之间的接触面积来减小电阻,第三钝化孔218c可以具有与第二VSS电压线322相对应的条形状。
此外,当在透明显示面板300的下端部处形成第三连接电极353时,会发生如下效应:其中可以去除第一连接电极351和第二连接电极352的透明显示面板300的上端部与透明显示面板300的下端部的垂直高度之间的差异。
第三连接电极353、第一连接电极351和第二连接电极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可以构成同一层,但是可以彼此间隔开。因此,第三连接电极353形成为具有岛形状。
因此,第三连接电极353和作为构成像素的有机发光元件220的第一电极221的阳极电极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可以构成同一层。
可以在第一连接电极351、第二连接电极352和第三连接电极353上形成堤层231。如图9所示,堤层231可以形成设置在非显示区域NDA中以包围显示区域DA的坝380。坝380可包括至少一个图案化的坝380。当坝380形成在第一基板200上时,坝380可以用来防止用于形成封装层250的封装材料流到外部。
坝380可以设置在非显示区域NDA中,并且可以设置为包围设置在非显示区域NDA中的发光测试器375和第一VDD电压线331。
在一个示例中,第四连接电极354形成在堤层231上,并且被连接至作为像素的第二电极225的阴极电极。第四连接电极354电连接至VSS电压线以将VSS电压施加到像素的阴极电极。在这种情况下,阴极电极和第四连接电极354可以彼此一体地形成。
第四连接电极354的一端电连接至施加有VSS电压的第一连接电极351,而第四连接电极354的另一端电连接至第三连接电极353,由此向阴极电极施加VSS电压。
如图9、图10和图16所示,堤层231形成在第一连接电极351上。第一堤部孔231a形成在第一连接电极351上,并且通过去除堤层231的局部区域而形成,由此将第一连接电极351暴露到外部。因此,第一连接电极351可以经由第一堤部孔231a电连接至第四连接电极354的一端。
当向第四连接电极354施加VSS电压时,第四连接电极354不直接连接至第一VSS电压线321,而是第四连接电极354经由与阳极电极由相同的材料制成的第一连接电极351与其连接。由此减小电阻。
为了使第一连接电极351与第四连接电极354之间的接触面积最大化,第一连接电极351上的堤层231的第一堤部孔231a可以形成为与基准电压线341相同的条形状。
此外,可以以与基准电压线341或第一VSS电压线321相对应的方式形成第一堤部孔231a。
例如,当第一堤部孔231a形成在诸如ESD保护电路区域371之类的单独的电路区域上时,可能存在在平坦度差的区域中形成堤部孔的问题。
此外,当在诸如第一VDD电压线331之类的远离第一VSS电压线321的线上形成第一堤部孔231a时,经由第一堤部孔231a电连接至第一VSS电压线321的第四连接电极354的电流路径变长。因此,电阻相应地增加。
例如,当到作为高电阻的阴极电极而不是低电阻的阳极电极的第四连接电极354的连接长度越大时,总电阻可能越大。
因此,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优选在基准电压线341或第一VSS电压线321上形成第一堤部孔231a。
当在基准电压线341上形成第一堤部孔231a时,可以去除孔的倾斜面以获得高平坦度,由此与在堤层231的未形成线的部分中形成堤部孔时相比,能够减小电阻变化。
此外,当在第一VSS电压线321上形成第一堤部孔231a时,第四连接电极354与第一VSS电压线321之间的连接的长度变小,因此减小了电阻。
如图9和图10所示,通过去除堤层231的局部区域而形成的第二堤部孔231b形成在电连接至第二VSS电压线322的第三连接电极353上的堤层231的部分中,由此将第四连接电极354的相对部电连接至第三连接电极353。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堤部孔231b形成为与第二VSS电压线322上的第三钝化孔218c相对应。因此,在第二VSS电压线322、第三连接电极353和第四连接电极354处于层叠状态时,它们在同一位置彼此电接触。
另外,第二VSS电压线322不直接连接至阴极电极,而是经由作为低电阻阳极电极的第三连接电极353与其连接,由此减小了电阻。
由于第四连接电极354的连接结构,VSS电压可以被施加到第四连接电极354。因此,VSS电压可以被施加到有机发光元件220的阴极电极。也就是说,从VSS电压线连接焊盘320施加的VSS电压可以经由第一VSS电压线321和第一连接电极351施加到第四连接电极354。
第四连接电极354可以跨过包括第一VDD电压线331、基准电压线341、第一VSS电压线321、第二VDD电压线332以及第二VSS电压线322的整个显示区域DA延伸。
例如,如图15所示,阴极电极可以跨过包括第二VDD电压线332和第二VSS电压线322的整个显示区域DA延伸,并且可以被坝380包围。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17所示,GIP电路区域360包括GIP分隔块361和时钟信号线区域363。
GIP分隔块361包括将选通线GL划分为多个块并且在多个显示驱动时段的每一个中驱动多个块中的每一个的至少一个GIP分隔块。时钟信号线区域363可以包括至少一条时钟信号线以控制GIP电路区域360的节点。
GIP分隔块361和时钟信号线区域363可以在远离显示区域DA的方向上交替布置。
具体地,可以在显示区域DA左右的非显示区域NDA的左侧部和右侧部中省略不透明且较粗的VSS电压线。因此,GIP电路区域360可以占据通过省略的面积增加的区域。
因此,可以以非紧凑的方式布置构成GIP电路区域360的GIP分隔块361和时钟信号线区域363。因此,即使在GIP电路区域360中也可以确保透明区域。
例如,在GIP电路区域360的空间狭窄的情况下,必须以非常密集的方式布置GIP分隔块361和时钟信号线区域363以最大化空间利用率。因此,难以在GIP电路区域360中确保单独的透明区域。
相反,如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当GIP电路区域360的空间增加时,具有较大量的不透明区域的GIP分隔块361和具有较大量的透明区域的时钟信号线区域363可以以区别开的方式在GIP电路区域360中交替地布置。因此,即使在GIP电路区域360中,也可以确保透明区域最大化。
换句话说,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在设置有GIP电路区域360的显示区域DA外部的非显示区域NDA的一侧区域中省略了VSS电压线,如图17和图18所示。因此,可以使由于不透明VSS电压线引起的透明区域的减小最小化。
因此,可以将发光测试器375设置在坝380与GIP电路区域360之间,但是可以将VSS电压线不设置在坝380与GIP电路区域360之间。
透明显示装置应该能够显示要显示的图像信息,同时具有与透明玻璃基板的特性相同的特性。具有这种特性的透明显示装置可以被配置为其中显示信息和透明显示装置后面的空间情景彼此交叠的复合透明显示装置。其代表性示例包括在飞机和汽车中使用的抬头显示器(HUD)。
如图19所示,在车辆中使用的抬头显示器被安装在车辆的挡风玻璃上,以在允许确保驾驶员的前视的同时向驾驶员显示各种驾驶信息。
因此,在抬头显示器中,要求显示信息的高可视性。当雾度值高时,显示信息的可视性不好。因此,重要的是使雾度值尽可能低。
雾度与通过透明显示装置看到的物体的清晰度有关。因此,在具有高透射率但高雾度值的透明显示装置中,存在驾驶员以模糊地方式看到物体的问题,因此显示信息的可视性劣化。透明显示装置中的雾度的发生可归因于以下的光特性。
图20的(a)示出了通过单个狭缝的长距离衍射图案。图20的(b)是在单个狭缝中的衍射效应的示例。
波的衍射是指当波遇到障碍物或狭缝时波前弯曲的现象。在使用单个狭缝的衍射中,离开狭缝的一定波长的表面波形成大量的球形波。
在这点上,可以将光视为波,因为在使用光的狭缝实验中发生衍射现象,如图20的(a)所示。当光穿过狭缝时,以与表面波相同的方式出现衍射。然而,大量的新的球面波彼此干涉,导致对比衍射图案的发生。
图20的(b)示出了其中在距衍射物体较远的距离处观察到衍射图案的弗劳恩霍夫(Fraunhoffer)衍射。当所有光线均视为平行光线时,发生弗劳恩霍夫衍射,并且衍射图案相同而与距离无关。
在单个狭缝中发生弗劳恩霍夫衍射的条件可以如下计算。
当分别在狭缝的边缘和中心传播的两个光束的路径之间的差为r1-r2时,
Figure BDA0002780141740000281
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偏移干涉的第m个偏移干扰条件是
Figure BDA0002780141740000282
由于θ通常远小于1,因此变暗的点对应于从中心远离
Figure BDA0002780141740000283
Figure BDA0002780141740000284
的点。
图21的(a)至图21的(d)分别示出了针对粒子、波、光和电子的双狭缝实验的结果。
当粒子通过双狭缝时,如图21的(a)所示,作为穿过单个狭缝的颗粒的单次分布的简单总和,出现击中屏幕的粒子分布。
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亮带出现在屏幕的一部分上,该部分不对应于屏幕的中心而是对应于狭缝位置。当波穿过双狭缝时,最亮的带出现在屏幕的中心,如图21的(b)所示。这样可以知道是否发生干涉。由于颗粒彼此不干涉,因此在颗粒可以以最佳方式穿过狭缝的位置处的颗粒分布较强。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21的(c)所示,当光穿过双狭缝时,出现由于其粒子特性消失并且波从其穿过的事实而导致的干涉图案。电子通常被认为是粒子。然而,如图21的(d)所示,当高速加速的电子穿过双狭缝时,会出现与波的双狭缝实验的结果相同的结果。
也就是说,可以看出,即使当粒子以足够高的速度穿过双狭缝时,也会发生与在波中发生的相同的干涉。结果,还可以看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因为光是由足够快的作为光子的粒子生成的波。
以此方式,光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特性。因此,当光遇到具有周期性图案的狭缝时,发生交叠和偏移,从而导致周期性衍射。因此,由于光的波粒二象性而引起的衍射现象可以取决于在透明显示装置中用作狭缝的透射区域的形状而变化。
例如,图22示出了透明显示装置中具有典型的四边形形状的透射区域的布置。
以矩阵类型布置多个透射区域TAij,其中i是行号,j是列号(i和j是自然数)。因此,第一行中的透射区域包括TA11、TA12、TA13…,第二行中的透射区域包括TA21、TA22、TA23…,并且第三行中的透射区域包括TA31、TA32、TA33…。类似地,第一列中的透射区域是TA11、TA21、TA31…,第二列中的透射区域是TA12、TA22、TA32…,第三列中的透射区域是TA13、TA23、TA33…。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透射区域具有所有内角均为90度的矩形形状。结果,与同一行的透射区域TA22相邻的透射区域TA21和TA23中的每一个具有与透射区域TA22的垂直侧边面对且平行的垂直侧边。
此外,与同一列的透射区域TA22相邻的透射区域TA12和TA32中的每一个具有与透射区域TA22的水平侧边面对且平行的水平侧边。也就是说,透射区域TA22的所有侧边中的每一个面对且平行于每个相邻透射区域的对应侧边。相同的原理可以等同地应用于其它透射区域。
由于光透过透射区域,因此它们可以起到与上述双狭缝实验中所示的狭缝相同的作用。因此,取决于透射区域的形状和布置结构,光的衍射的发生或不发生以及强度可能变化。
光的衍射是由构成狭缝的线的周期性重复引起的,并且当构成狭缝的相邻线具有彼此平行方式的周期性或当狭缝被周期性地布置时,可以更清楚地产生光的衍射。
因此,在透明显示装置中,如图22所示,当每个具有矩形形状的透射区域以具有规则性和周期性的矩阵类型以平行的方式布置时,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
图23示出了当光入射到具有如图22所示的透射区域形状和透射区域的布置结构的透明显示装置的中央区域时产生的光的衍射现象。
如在图23中可见,可以看出光的衍射现象在光入射的中央区域周围非常清楚地出现。随着光的衍射现象在透明显示装置中变得更加明显,雾度也增加。结果,透明显示装置的清晰度或可见度降低。
因此,需要具有透射区域的形状的新的像素结构,其可以最小化由透射区域中的线的周期性重复引起的光的衍射。因此,本公开提供了新的像素结构,其包括如下具有新的透射区域形状的透射区域。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其具有包括多个发光区域和多个透射区域的显示区域;以及多个线区域,其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方并跨过显示区域延伸,其中每个透射区域的外轮廓至少部分地弯曲。
例如,在图24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每个透射区域的外轮廓可以部分地弯曲。具体地,透射区域TA22具有四个向外凸出的侧边,其对应于在透射区域内部绘制的虚点状虚拟矩形的四个侧边。相同的特征可以应用于其它透射区域。
因此,透射区域TA22和与透射区域TA22相邻的透射区域TA21和透射区域TA23中的每一个的相互面对的侧边可以彼此不平行。此外,在同一列中的透射区域TA22和与透射区域TA22相邻的透射区域TA12和透射区域TA32中的每一个的相互面对的侧边可以彼此不平行。
在图25所示的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个透射区域的外轮廓可以部分地弯曲。具体地,透射区域TA22具有六个向外凸出的侧边,其对应于在透射区域内部绘制的虚点状虚拟六边形的六个侧边。相同的特征可以应用于其它透射区域。
因此,透射区域TA22和与透射区域TA22相邻的透射区域TA21和透射区域TA23中的每一个的相互面对的侧边可以彼此不平行。此外,在同一列中的透射区域TA22和与透射区域TA22相邻的透射区域TA12和透射区域TA32中的每一个的相互面对的侧边可以彼此不平行。
在图26所示的根据本公开的又一实施方式中,每个透射区域的外轮廓具有圆形形状。具体地,透射区域TA22被形成为具有圆形形状。相同的特征可以应用于其它透射区域。
因此,透射区域TA22和与透射区域TA22相邻的透射区域TA21和透射区域TA23中的每一个的相互面对的侧边可以彼此不平行。此外,在同一列中的透射区域TA22和与透射区域TA22相邻的透射区域TA12和透射区域TA32中的每一个的相互面对的侧边可以彼此不平行。
换句话说,图24至图26中的透射区域TA22的所有侧边都可以不平行于与其相邻的每个透射区域的所有侧边。相同的特征可以应用于其它透射区域。
因此,即使当每个具有图24至图26所示形状的透射区域以矩阵类型布置时,也可以避免用作狭缝的透射区域的平行规则性和周期性,由此使光的衍射最小化。
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每个透射区域可以形成为椭圆形形状。由于该椭圆形形状,可以避免如上所述的用作狭缝的透射区域的平行规则性和周期性,由此使光的衍射最小化。
尽管图24至图26以示例的方式示出了每个透射区域的整个外轮廓是弯曲的,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即使当仅透射区域的轮廓的一部分弯曲时,也可以避免透射区域的平行规则性和周期性,由此使光的衍射最小化。
因此,在包括各自具有至少部分地弯曲的外轮廓的透射区域的透明显示面板中,可以使光的衍射最小化,由此降低雾度。结果,可以提高透明显示装置的清晰度或可见度。
图27示出了当光射到具有如图26所示的圆形形状透射区域和透射区域的布置结构的透明显示装置的中央区域时产生的光的衍射现象。如在图27中可见,在入射光的中央区域周围基本上不产生光的衍射。
因此,在具有如图26所示的圆形形状的透射区域和透射区域的布置结构的透明显示装置中,与示出了当光入射到具有常规四边形透射区域形状的透明显示装置的中央区域时的结果的图23相比,光的衍射的不发生更清楚。
光的衍射被最小化,尤其是当透射区域具有圆形形状时。因此,为了使光的衍射干涉最小化,期望使透射区域形成为具有尽可能接近圆形的形状。然而,当透射区域的外轮廓至少部分地弯曲时,如在圆形透射区域中一样,透射区域的面积可以减小。因此,可能难以设计包括发光区域和线区域的像素。
因此,在下文中,例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能够在最小化光的衍射干涉的同时设计优化的透射区域和优化的发光区域。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其包括:包括多个发光区域和多个透射区域的显示区域;以及多个线区域,其设置在基板上方并跨过显示区域延伸,其中每个透射区域具有多边形形状,并且该多边形的所有内角均为钝角。
例如,如图28所示,每个透射区域具有所有内角均为钝角的多边形形状。也就是说,具有所有内角为钝角的多边形包括具有至少5个边的所有多边形。多边形可包括所有长度彼此相等的边。
具体地,在图28中,透射区域具有六边形形状,更具体地,为正六边形形状。这是一个示例。如图28所示,透射区域TA22和与透射区域TA22相邻的透射区域TA21和透射区域TA23中的每一个的相互面对的侧边可以彼此不平行。然而,在同一列中的透射区域TA22和与透射区域TA22相邻的透射区域TA12和透射区域TA32中的每一个的相互面对的侧边可以彼此平行。
因此,如图28所示,当布置具有六边形形状的透射区域时,在同一行中彼此相邻的透射区域的相互面对的侧边可以彼此不平行。因此,避免了透射区域的平行规则性和周期性,使得光的衍射可以被尽可能最小化。
换句话说,当在相同的行和/或列中彼此相邻的透射区域的相互面对的侧边彼此不平行时,与在同一行和/或列中彼此相邻的透射区域的相互面对的侧边彼此平行时相比,光的衍射可以被最小化。
在如图28所示的六边形透射区域形状中,在同一列中彼此相邻的透射区域的相互面对的侧边的每一个的长度较小。因此,即使当在同一列中彼此相邻的透射区域的相互面对的侧边彼此平行时,也可以减少光的衍射现象。
因此,即使在透明显示装置中以矩阵类型布置具有如图28所示的形状的透射区域时,也避免了用作狭缝的透射区域的平行规则性和周期性,使得可以使光的衍射尽可能最小化。
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9所示,每个透射区域具有八边形形状,特别是具有所有内角均为钝角的正八边形形状。这是一个示例。如图29所示的八边形比六边形更接近于圆形,使得可以通过图29的形状获得类似于通过具有圆形的透射区域实现的使光的衍射最小化的效果。
在图29所示的八边形的透射区域中,在同一列中彼此相邻的透射区域的相互面对的侧边中的每一个的长度较小。因此,即使当同一列中彼此相邻的透射区域的相互面对的侧边彼此平行时,也可以减少光的衍射现象。
因此,即使当在透明显示装置中以矩阵类型布置具有图29所示的形状的透射区域时,也避免了作为狭缝的透射区域的平行规则性和周期性,使得可以使光的衍射尽可能最小化。
也就是说,所有内角均为钝角的多边形形状的透射区域,特别是所有内角均为钝角的正多边形的透射区域具有更近似于圆形的形状,由此使光的衍射最小化。
此外,所有内角均为钝角的多边形形状的透射区域的面积可以大于弯曲或圆形的透射区域的面积。因此,当使用所有内角均为钝角的多边形形状的透射区域时,与使用弯曲或圆形的透射区域时相比,像素设计和线区域设计可以更容易。
因此,包括具有所有内角均为钝角的多边形形状的透射区域的透明显示面板可以确保具有减小的雾度级的最大化的透射区域,并且可以促进像素和线区域的设计。
在下文中,将基于上述例示的透射区域形状的各种实施方式中的透射区域具有八边形的实施方式,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发光区域和透射区域的布置形状。
如图30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其具有包括多个发光区域和多个透射区域的显示区域;以及线区域,其设置在基板上且跨过显示区域延伸。在这种情况下,透射区域具有其所有内角均为钝角的多边形形状。
透明显示面板可以由包括通过其透射光的多个透射区域TA和不通过其透射光的非透射区域NTA组成。在透射区域中,多个透射区域以由多行透射区域和多列透射区域组成的矩阵布置。
在这种情况下,将布置在同一行中的多个透射区域称为一个透射区域行。布置在同一列中的多个透射区域被称为一个透射区域列。在这种情况下,行方向是指基板的水平方向并且与X轴方向一致。列方向被限定为与Y轴方向一致的基板的垂直方向。
非透射区域NTA可以包括其中发出光的发光区域和其中不发出光的非发光区域。发光区域是指其中设置有子像素的发光区域EA的区域。非发光区域可以包含多个线区域CLA,每个线区域在基板的垂直方向上延伸。
在这种情况下,多个线区域是每一个在列方向上延伸的列线区域CLA1、CLA2、CLA3、CLA4…。多个线区域包含沿列方向延伸的数据线和各种电压线。此外,连接至每个子像素的发光区域的像素电路区域PCA可以设置在非发光区域中。
像素电路区域PCA可以设置在发光区域EA下方并且可以与发光区域EA对准。PCA与发光区域EA部分地交叠,并且PCA区域的非交叠区域可以被包含在非发光区域中。
另外,线区域CLA被放置在非发光区域中。然而,当发光区域EA与线区域CLA部分地交叠时,区域CLA的与发光区域EA交叠的部分可以用作发光区域。多个透射区域(TAij,其中i是行号,j是列号,i和j是自然数)可以以矩阵类型布置。
图30的透明显示面板是具有RG-BG的子像素布置结构的一个示例,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第一颜色子像素可以是包括发出红光的第一颜色发光区域的红色子像素。第二颜色子像素可以是包括发出绿光的第二颜色发光区域的绿色子像素。第三颜色子像素可以是包括发出蓝光的第三颜色发光区域的蓝色子像素。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
第一颜色子像素Rij_SP包括第一颜色发光区域Rij和电连接至第一颜色发光区域Rij以控制来自第一颜色发光区域Rij的发光的第一颜色像素电路区域Rij_CA。第一颜色像素电路区域Rij_CA可以设置在第一颜色发光区域Rij下方,同时与其部分地交叠。因此,第一颜色像素电路区域Rij_CA的至少局部区域不与第一颜色发光区域Rij交叠,因此可以暴露于外部。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颜色像素电路区域Rij_CA的暴露于外部的部分可以相对于第一颜色发光区域Rij在位置上偏置,例如,可以偏置在第一颜色发光区域Rij的右侧。因此,可以在整个像素布置结构中更高效地布置发光区域和像素电路区域。
在第一颜色像素电路区域Rij_CA的暴露于外部的局部区域中,可以形成将第一颜色发光区域Rij和第一颜色像素电路区域Rij_CA彼此电连接的第一颜色子像素接触孔Rij_H。
此外,第二颜色子像素Gij_SP和第三颜色子像素Bij_SP中的每一个可以以与上述在发光区域、像素电路区域、子像素接触孔等方面例示的第一颜色子像素Rij_SP相同的方式配置。因此,将省略其额外的重复描述。
第一颜色子像素被放置在透射区域的相邻行之间。例如,第一颜色子像素R11_SP、R12_SP和R13_SP分别被设置在第一行中的透射区域TA11、透射区域TA12和透射区域TA13与第二行中的透射区域TA21、透射区域TA22和透射区域TA23之间。因此,第一颜色发光区域R11、R12和R13可以分别被设置在第一行中的透射区域TA11、透射区域TA12和透射区域TA13与第二行中的透射区域TA21、透射区域TA22和透射区域TA23之间。
第一颜色子像素被设置在第二颜色子像素与第三颜色子像素之间。因此,第一颜色发光区域被设置在第二颜色发光区域与第三颜色发光区域之间。
此外,第一颜色子像素被设置在沿基板的垂直方向布置的多个线区域CLA当中的相邻的线区域CLA之间,并且不与线区域CLA交叠。第二颜色子像素和第三颜色子像素被设置在线区域CLA上并且与线区域CLA部分地交叠。
例如,第二颜色子像素当中与第一颜色子像素R11_SP、R12_SP和R13_SP在同一行的第二颜色子像素G12_SP和G14_SP分别与第二列线区域CLA2和第四列线区域CLA4至少部分地交叠。与第一颜色子像素R21_SP、R22_SP和R23_SP在同一行中的第二颜色子像素G21_SP和G23_SP分别与第一列线区域CLA1和第三列线区域CLA3至少部分地交叠。
第三颜色子像素当中与第一颜色子像素R11_SP、R12_SP和R13_SP在同一行的第三颜色子像素B11_SP和B13_SP分别与第一列线区域CLA1和第三列线区域CLA3至少部分地交叠。与第一颜色子像素R22_SP、R22_SP和R23_SP在同一行的第三颜色子像素B22_SP和B24_SP分别与第二列线区域CLA2和第四列线区域CLA4至少部分地交叠。
换句话说,如同在其中第三颜色子像素B11_SP和第二颜色子像素G21_SP在列方向上间隔开并且设置在第一列线区域CLA1的配置一样。第二颜色子像素和第三颜色子像素设置在一个列线区域,并且在列方向上交替布置。
此外,如同在其中同一行的第三颜色子像素B11_SP和第二颜色子像素G12_SP分别设置在与其相邻的第一列线区域CLA1和第二列线区域CLA2的配置一样,第二颜色子像素和第三颜色子像素在行方向上交替布置,并且分别设置在在行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列线区域。
因此,第一颜色子像素R11_SP、第二颜色子像素G12_SP、第一颜色子像素R12_SP和第三颜色子像素B13_SP在第一行顺序地布置。在与第一行相邻的第二行,第一颜色子像素R21_SP、第三颜色子像素B22_SP、第一颜色子像素R22_SP和第二颜色子像素G23_SP被顺序地布置以与上述图案相对应。
因此,连续地布置在第一行的第二颜色子像素G12_SP、第一颜色子像素R12_SP和第三颜色子像素B13_SP以及布置在第二行的第三颜色子像素B22_SP、第一颜色子像素R22_SP和第二颜色子像素G23_SP包围透射区域TA22。当使用该布置形状作为基本单元时,多个单元以矩阵方式布置在显示区域中。
也就是说,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透射区域中,当将上述基本单元限定为一个像素时,单个透射区域不在单个像素中被划分为两个以上,由此有效地抑制了雾度的增加。
在这方面,基于透射区域的形状以及基于透射区域的划分或不划分的雾度值的变化可以基于图31和图32来识别。具体地,图31的(a)示出了其中透射区域具有四边形形状并且三个透射区域对应于一个像素的配置。图31的(b)示出了其中透射区域具有四边形形状并且两个透射区域对应于一个像素的配置。图31的(c)示出了如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其中一个透射区域对应于一个像素且透射区域具有圆形形状的配置。
图31的(a)至图31的(c)的全部是基于145ppi(每英寸像素)的实验结果。在图31的(a)中,测得雾度值为2.76%。在图31的(b)中,测得雾度值为2.03%。因此,可以看到随着对应于一个像素的透射区域的数量从三个减少到两个,雾度值降低了26.4%。
在图31的(c)中,测得雾度值为1.33%。因此,在图3的(c)中,与图31的(b)中的雾度值相比,雾度值降低了34.5%。因此,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透射区域的数量从2减少到1,并且透射区域具有圆形形状,雾度值进一步减小。
图32示出了当ppi分别为200ppi、100ppi和145ppi时,并且当透射区域具有四边形形状且对应于一个像素的透射区域的数量为3(A)时,当透射区域具有四边形形状且对应于一个像素的透射区域的数量为2(B)时,以及当设置圆形透射区域且对应于一个像素的透射区域的数量为1(C)时的雾度值的图。
从图32中的图表结果值可以看出,在设置有圆形透射区域但对应于一个像素的透射区域的数量为1的配置C中,针对全部ppi,雾度值被最小化。
第一颜色发光区域、第二颜色发光区域和第三颜色发光区域被布置为分别对应于第一颜色子像素、第二颜色子像素和第三颜色子像素。因此,以与如上所述的子像素的布置结构相同的方式布置发光区域。
如图30所示,透射区域具有八边形形状。第一颜色发光区域具有矩形形状。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颜色发光区域的形状被形成为被堤层231包围,如图34所示。具体地,在第一颜色发光区域中,堤层231可以被去除以敞开。
此外,第二颜色发光区域和第三颜色发光区域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多边形形状,例如六边形。第二颜色发光区域和第三颜色发光区域中的每一个的形状被形成为被堤层231包围。具体地,在第二颜色发光区域和第三颜色发光区域中的每一个中,堤层231可以被去除以敞开。
一个第一颜色发光区域的面积可以小于一个第二颜色发光区域和一个第三颜色发光区域中的每一个的面积。具体地,由于红色发光区域的寿命比绿色发光区域和蓝色发光区域中的每一个的寿命长,前者具有更好的寿命可靠性和发光效率。因此,期望形成具有比绿色发光区域和蓝色发光区域中的每一个的面积小的面积的红色发光区域。例如,第一颜色发光区域、第二颜色发光区域和第三颜色发光区域可以以大约1:1.8:1.8的面积比形成。
第二颜色发光区域和第三颜色发光区域中的每一个可以设置在相对应的线区域并且可以至少部分地与其交叠。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颜色发光区域和第三颜色发光区域中的每一个可以被布置为围绕每个相对应的线区域对称。由于这种布置结构,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可以具有可以高效地利用大部分发光区域的像素布置结构。
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3所示,第二颜色子像素和第三颜色子像素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发光区域,该发光区域在线区域的列方向上沿着线区域进一步延伸。
为了尽可能地确保发光区域,如图33所示,例如,在第一线区域CLA1的列方向上布置的第三颜色子像素B11_SP和第二颜色子像素G21_SP扩大,使得它们之间的间隔更大。
优选地,布置在第一线区域CLA1的列方向上的第三颜色子像素B11_SP和第二颜色子像素G21_SP还可以延伸至使得两个子像素的远端彼此邻接的程度。然而,考虑到工艺裕度,其远端可以在其间具有预定的分离空间。
特别地,当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第二电极,例如,阴极电极由具有低表面电阻的诸如Ag之类的金属制成时,不需要单独的接触结构来降低阴极电极的电阻。因此,如图33所示,每个颜色子像素的面积可以在线区域尽可能多地扩大。
图34和图35分别示出了图30中的I-I'区域和J-J'区域的截面。图34是第一颜色子像素区域的截面图。
具体地,在第一颜色像素电路区域R_PCA上设置作为平坦化层的钝化层218。有机发光二极管220的第一电极221,例如,阳极电极,形成在钝化层218上。
堤层231形成在第一电极221上。为了将第一电极221与发光区域相对应的部分暴露于外部,去除堤层231的与发光区域相对应的部分,因此堤层被图案化。也就是说,堤层231可以用作限定发光区域的边界,由此确定发光区域的形状,并且还可以用作子像素与透射区域之间的边界。
基于堤层231被图案化的形状来确定第一电极221的形状。为了使透射率和发光区域最大化,期望形成堤层以具有在用于形成堤层231的掩模工艺期间允许的最小宽度。
在第一电极221上和上方,形成有机发光层223以覆盖堤层231。在有机发光层223上形成第二电极225,例如阴极电极。由于有机发光层223和第二电极225以交叠的方式层叠在第一电极221上以形成有机发光二极管220,第一电极221的通过堤层231中的开口区域暴露于外部的区域可以用作发光区域。
封装层250可以形成在第二电极225上。滤色器CF可以形成在封装层250上。滤色器CF可以具有与相对应的发光区域相同的颜色。与第一颜色子像素R_SP相对应的第一滤色器R_CF可以具有与第一颜色相同的颜色。
当使用滤色器CF时,可以降低反射率并提高RGB颜色的色纯度。滤色器CF可以延伸至透射区域TA和发光区域EA之间的边界,因此可以形成在非透射区域NTA中。因此,可以将形成滤色器CF的区域限定为发光区域。
可以将作为第二基板270的顶部基板粘附到滤色器CF上。此外,为了防止损坏易受高温影响的有机膜层,可以使用其中在基板上执行低温滤色器工艺而无需接合工艺的COE(封装上滤色器)方式将顶部基板设置在滤色器CF上。
在一个示例中,图35是第一颜色子像素R_SP和第二颜色子像素G_SP之间的边界区域的截面图。
在像素电路区域PCA上,具体地,在第一颜色像素电路区域R_PCA和第二颜色像素电路区域G_PCA上,设置有作为平坦化层的钝化层218。有机发光二极管220的第一电极221(例如,阳极电极)形成在钝化层218上。
彼此间隔开的第一电极221分别形成在第一颜色子像素区域和第二颜色子像素区域中。堤层231形成在第一电极221上。为了将第一电极221的与发光区域相对应的部分暴露于外部,去除堤层231的与发光区域相对应的部分。然后将堤层图案化。
也就是说,堤层231可以用作彼此相邻的子像素之间的边界。对应于堤层231的区域可以是非透射区域NTA。在第一电极221上和上方,形成有机发光层223以覆盖堤层231。第二电极225形成在有机发光层223上。
当有机发光层223和第二电极225以交叠的方式层叠在第一电极221上以形成有机发光二极管220时,通过堤层231的开口区域暴露于外部的第一电极221的区域。可以是发光区域。
封装层250可以形成在第二电极225上。滤色器CF可以形成在封装层250上。
与第一颜色子像素R_SP相对应的第一滤色器R_CF可以具有第一颜色。与第二颜色子像素G_SP相对应的第二滤色器G_CF可以具有第二颜色。
第一滤色器R_CF和第二滤色器G_CF都可以形成为尽可能宽,使得其至少局部区域与堤层231交叠。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颜色子像素R_SP和第二颜色子像素G_SP彼此相邻。因此,为了使彼此相邻的不同颜色的光束的混合最小化并且使不同颜色的发光区域之间的边界清晰,可以在第一滤色器R_CF与第二滤色器之间设置不透明的黑色矩阵G_CF。
黑色矩阵可以以与形成边界的堤层231相对应的图案形成,并且可以形成为比堤层231窄并且可以设置在堤层231的内部。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36所示,基板具有包围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非显示区域可以包括被布置为包围显示区域的最外部的虚拟像素图案区域DPA。具体地,显示区域包括多个子像素SP。虚拟像素图案区域DPA可以包括多个虚拟像素或虚拟子像素DSP。
形成虚拟像素或虚拟子像素DSP以最小化在透明显示装置的制造过程期间可能发生的工艺偏差和副作用(例如,负载效应)。虚拟像素可以包围子像素以用作一种缓冲区。
虚拟像素可以具有像在子像素中那样的有机发光元件层和诸如驱动薄膜晶体管之类的电路区域。然而,没有将信号施加到虚拟像素的每个元件层和电路区域。因此,不需要将其组件彼此电连接的单独的像素接触孔SP_H。结果,虚拟像素图案区域中的有机发光元件层不发光。诸如虚拟像素的驱动薄膜晶体管之类的电路区域不工作。
包围显示区域的最外部的虚拟像素图案区域可以包括在显示区域之上和之下的顶部行方向区域和底部行方向区域,如图37所示,包围显示区域的最外部的虚拟像素图案区域可以包括在显示区域左右的左列方向区域和右列方向区域,如图37所示。静电可能通过选通线侵入显示区域左右的GIP区域。因此,虚拟像素图案区域的左列方向区域和右列方向区域可以比其顶部行方向区域和底部行方向区域厚。
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以及包括该透明显示面板的透明显示装置,该透明显示面板在不降低显示区域的透射率的情况下获得如上所述的本公开的效果。
如图38所示,在包括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的透明显示面板中,显示区域包括:多个发光区域、多个透射区域、彼此间隔开且在一个方向上布置的多个线区域、以及与发光区域电连接以分别驱动发光区域的多个像素电路区域。
首先,每个线区域CLA在显示区域的垂直方向上延伸。交替相邻的线区域CLA分别包括交替相邻的VSS电压连接线323和VDD电压连接线333。
在这种情况下,包括VSS电压连接线323的线区域CLA包括围绕VSS电压连接线323对称地布置的多条基准电压(Vref)连接线343和围绕VSS电压连接线323对称地布置的多条数据(Vdata)线313。
此外,包括VDD电压连接线333的线区域CLA包括围绕VDD电压连接线333对称地布置的多条基准电压连接线343和围绕VDD电压连接线333对称地布置的多条数据线313。
例如,当将包括VDD电压连接线333的线区域被定义为第一列线区域CLA1时,第一列线区域CLA1包括围绕VDD电压连接线333对称地布置的两条基准电压连接线343和围绕VDD电压连接线333对称地布置两条数据线313。
此外,紧邻第一列线区域CLA1的第二列线区域CLA2包括VSS电压连接线323。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列线区域CLA2包括围绕VSS电压连接线323对称地布置的两条基准电压连接线343和围绕VSS电压连接线323对称地布置的两条数据线313。
根据本公开,VSS电压连接线323和VDD电压连接线333两者均跨过显示区域延伸。因此,可以从非显示区域去除不透明且粗的连接线,特别是VSS电压连接线,使得可以使边框的透明区域的尺寸最大化并且可以使边框变薄。
特别地,代替在非显示区域中设置不透明且粗的VSS电压连接线,VSS电压连接线形成在显示区域内部并且被划分成多条细线。因此,VSS电压连接线可以将其间夹有显示区域的上部第一VSS电压线和下部第二VSS电压线彼此连接,由此使显示区域的透射率的降低最小化。
换句话说,当在显示区域中与及数据线和基准电压连接线一起布置多条VSS电压连接线和多条VDD电压连接线时,与其中在显示区域中不形成VSS电压连接线的结构相比,可以使显示区域的透射率的减小最小化。
多个发光区域包括第一颜色发光区域Rij、第二颜色发光区域Gij和第三颜色发光区域Bij。第二颜色发光区域和第三颜色发光区域中的每一个可以至少部分地与每个线区域交叠。因此,第一颜色发光区域可以被放置在彼此相邻的线区域之间。第二颜色发光区域和第三颜色发光区域中的每一个可以围绕每个线区域对称地布置。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颜色子像素Rij_SP包括第一颜色发光区域Rij和电连接至第一颜色发光区域Rij以驱动第一颜色发光区域Rij发光的第一颜色像素电路区域Rij_PCA。第一颜色发光区域Rij和第一颜色像素电路区域Rij_PCA可以经由第一颜色子像素接触孔Rij_H彼此电连接。
此外,在发光区域、像素电路区域、子像素接触孔等方面,第二颜色子像素Gij_SP和第三颜色子像素Bij_SP中的每一个可以以与第一颜色子像素Rij_SP相同的方式配置。
因此,多个像素电路区域布置在基板上方并且分别电连接至发光区域以驱动发光区域。像素电路区域包括电连接至第一颜色发光区域的第一颜色像素电路区域,电连接至第二颜色发光区域的第二颜色像素电路区域、以及电连接至第三颜色发光区域的第三颜色像素电路区域。
在这种情况下,多个像素电路区域中的每一个可以相对于每个线区域对称地布置。此外,随着像素电路区域延伸远离每个线区域的中心,每个像素电路区域可以具有更窄的形状。具体地,第一颜色像素电路区域可以在相对应的线区域周围相对于第二颜色像素电路区域和第三颜色像素电路区域对称地布置。
例如,第二颜色发光区域G12可以围绕第二列线区域CLA2对称地布置。此外,第一颜色像素电路区域R11_PCA和第二颜色像素电路区域G12_PCA可以围绕第二列线区域CLA2彼此对称地布置。
具体地,随着第一颜色像素电路区域R11_PCA在左方向上延伸远离第二列线区域CLA2的中心,第一颜色像素电路区域R11_PCA具有变窄的形状。随着第二颜色像素电路区域在右方向上延伸远离第二列线区域CLA2的中心,第二颜色像素电路区域G12_PCA可以具有变窄的形状。
以此方式,第一颜色像素电路区域R12_PCA和第三颜色像素电路区域B13_PCA可以围绕第三列线区域CLA3彼此对称地布置。
此外,第一颜色像素电路区域可以与第一颜色发光区域和第二颜色发光区域的至少局部区域交叠,并且可以与第一颜色发光区域和第三颜色发光区域的至少局部区域交叠。
第二颜色像素电路区域可以与第一颜色发光区域和第二颜色发光区域的至少局部区域交叠。第三颜色像素电路区域可以与第一颜色发光区域和第三颜色发光区域的至少局部区域交叠。
像素电路区域的布置形式归因于发光区域和透射区域的布置形式。随着发光区域延伸远离相对应的线区域的中心,发光区域变窄。因此,像素电路区域被设置在发光区域内,以不与透射区域交叠,由此不会降低显示区域的透射率。
因此,根据本公开,VSS电压连接线和VDD电压连接线在显示区域内的相邻线区域中交替布置。连接至与每种颜色相对应的每个发光区域的每个像素电路区域具有对称结构。因此,可以实现能够在不降低显示区域的透射率的情况下最大化边框的透明区域的面积并且最小化雾度值的新的像素布置结构。
在一示例中,像素电路区域可以包括驱动薄膜晶体管、电容器和多个开关薄膜晶体管。也就是说,第一颜色像素电路区域、第二颜色像素电路区域和第三颜色像素电路区域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驱动薄膜晶体管、电容器和多个开关薄膜晶体管。
图39示出了在放大图38的K-K'区域时线区域与像素电路区域之间的连接关系。图40示出了像素电路区域的电路图。
一个子像素可以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驱动薄膜晶体管DR,多个开关薄膜晶体管T1、T2、T3、T4和T5,以及电容器Cst。开关薄膜晶体管可以包括第一开关薄膜晶体管至第五开关薄膜晶体管T1、T2、T3、T4和T5。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使用经由驱动薄膜晶体管DR提供的电流来发光。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电极可以连接至驱动薄膜晶体管DR的漏电极。其阴极电极可以连接至被提供以VSS电源电压的VSS电压连接线VSS。VSS电压连接线VSS可以用作向其提供低电平电源电压的低电平电压线。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以包括阳极电极、有机发光层223和阴极电极。有机发光层223包括空穴注入层(HIL)、空穴传输层(HTL)、发光层(EML)、电子传输层(ETL)和电子注入层(EIL)。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中,当将电压施加到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时,空穴和电子分别经由空穴注入层(HIL)和空穴传输层(HTL)以及电子注入层(EIL)和电子传输层(ETL)转移至发光层EML。空穴和电子在发光层EML中彼此复合以发光。
驱动薄膜晶体管DR设置在被提供以VDD电源电压的VDD电压连接线VDD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之间。驱动薄膜晶体管DR基于栅电极与源电极之间的电压差来调节从VDD电压连接线VDD流向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电流。
驱动薄膜晶体管DR的栅电极可以连接至电容器Cst的一个电极和第二开关薄膜晶体管T2的第二电极。驱动薄膜晶体管DR的源电极可以连接至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电极。驱动薄膜晶体管DR的漏电极可以连接至VDD电压连接线VDD。VDD电压连接线VDD可以用作向其提供高电平电源电压的高电平电压线。
第一开关薄膜晶体管T1基于第一扫描线Scan1的第一选通信号而导通,以将数据线Vdata的电压提供给电容器Cst的另一个电极。第一开关薄膜晶体管T1的栅电极可以连接至第一扫描线Scan1。第一开关薄膜晶体管T1的第一电极可以连接至数据线Vdata。第一开关薄膜晶体管T1的第二电极可以连接至电容器Cst的另一个电极。
第二开关薄膜晶体管T2基于第二扫描线Scan2的第二选通信号而导通,以将驱动薄膜晶体管DR的栅电极和漏电极彼此连接。第二开关薄膜晶体管T2的栅电极可以连接至第二扫描线Scan2。第二开关薄膜晶体管T2的第一电极可以连接到驱动薄膜晶体管DR的漏电极。第二开关薄膜晶体管T2的第二电极可以连接到驱动薄膜晶体管DR的栅电极。
第三开关薄膜晶体管T3基于发光线EM的发光信号而导通,以将电容器Cst的另一个电极初始化为基准电压。第三开关薄膜晶体管T3的栅电极可以连接至发光线EM。第三开关薄膜晶体管T3的第一电极可以连接至电容器Cst的另一个电极。第三开关薄膜晶体管T3的第二电极可以连接至被提供以基准电压的基准电压连接线Vref。
第四开关薄膜晶体管T4基于发光线EM的发光信号而导通,以将驱动薄膜晶体管DR的漏电极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电极彼此连接。第四开关薄膜晶体管T4的栅电极可以连接至发光线EM。第四开关薄膜晶体管T4的第一电极可以连接至驱动薄膜晶体管DR的漏电极。第四开关薄膜晶体管T4的第二电极可以连接至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电极。
第五开关薄膜晶体管T5基于第二扫描线Scan2的第二选通信号而导通,以将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电极初始化为基准电压。第五开关薄膜晶体管T5的栅电极可以连接至第二扫描线Scan2。第五开关薄膜晶体管T5的第一电极可以连接至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电极。第五开关薄膜晶体管T5的第二电极可以连接至基准电压连接线Vref。
第一开关薄膜晶体管至第五开关薄膜晶体管T1、T2、T3、T4和T5中的每一个的第一电极可以用作源电极,并且其第二电极可以用作漏电极。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
电容器Cst形成在驱动薄膜晶体管DR的栅电极与第一开关薄膜晶体管T1的第二电极之间。电容器Cst在其中存储驱动薄膜晶体管DR的栅电极的电压与第一开关薄膜晶体管T1的第二电极的电压之间的电压差。
电容器Cst的一个电极可以被连接至驱动薄膜晶体管DR的栅电极、以及第二开关薄膜晶体管T2的第二电极。电容器Cst的另一个电极可以被连接至第一开关薄膜晶体管T1的第二电极和第三开关薄膜晶体管T3的第一电极。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已经描述了其中驱动薄膜晶体管DR和第一开关薄膜晶体管至第五开关薄膜晶体管T1、T2、T3、T4和T5中的每一个可以被实施为P型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示例。然而,本公开限于此。驱动薄膜晶体管DR和第一开关薄膜晶体管至第五开关薄膜晶体管T1、T2、T3、T4和T5中的每一个可以被实施为N型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在一个示例中,包括在与第一颜色子像素连接的像素电路区域中的驱动薄膜晶体管DR可以与第二颜色子像素的第二颜色发光区域或第三颜色子像素的第三发光区域至少部分地交叠。
例如,如图38所示,连接至第一颜色子像素R11_SP的第一颜色像素电路区域R11_PCA可以与设置在第一颜色子像素R11_SP右侧的第二颜色子像素G12_SP的第二颜色发光区域G12至少部分地交叠。具体地,包括在第一颜色像素电路区域R11_PCA中的驱动薄膜晶体管DR可以与第二颜色发光区域G12至少部分地交叠。
此外,像素电路区域可以围绕一个线区域彼此对称地布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线区域的一侧设置包括驱动薄膜晶体管DR的一个像素电路区域,该驱动薄膜晶体管DR驱动与该线区域至少部分地交叠的发光区域。可以在线区域的另一侧上设置另一像素电路区域,该另一个像素电路区域与和该一个像素区域的颜色不同的颜色相关并且包括驱动相对应的线区域和与其相邻的线区域之间的发光区域的驱动薄膜晶体管DR。
也就是说,可以将驱动与线区域至少部分地交叠的发光区域的驱动薄膜晶体管设置在线区域的一侧,同时可以将驱动在线区域和与其相邻的线区域之间的发光区域的驱动薄膜晶体管设置在线区域的另一侧。
例如,线区域CLA2与第二颜色发光区域G12至少部分地交叠。第一颜色像素电路区域R11_PCA和第二颜色像素电路区域G12_PCA可以在线区域CLA2的一侧彼此对称地布置。
因此,可以将驱动与线区域CLA2至少部分地交叠的第二颜色发光区域G12的驱动薄膜晶体管设置在线区域CLA2的一侧。可以将驱动在线区域CLA2和与其相邻的线区域CLA1之间的发光区域R11的驱动薄膜晶体管设置在线区域CLA2的另一侧。
图41至图43分别示出了图38中的L-L'、M-M'和N-N'区域的截面图。
如图41所示,缓冲层20、栅极绝缘层213、第一层间绝缘层215、第二层间绝缘层216和钝化层218可以以此顺序依次层叠在第一基板200上方。
可以在钝化层218上设置包括彼此间隔开并围绕VDD电压连接线333对称地布置的两条基准电压连接线343和彼此间隔开并围绕VDD电压连接线333对称地布置的两条数据线313的线区域。VDD电压连接线333可以比基准电压连接线343和数据线313中的每一者粗。
平坦化层219可以设置在线区域上。由第一电极221、有机发光层223和第二电极225组成的有机发光元件OLED 220可以设置在平坦化层219上。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电极221与有机发光层223之间形成堤层231。
封装层250形成在第二电极225上。可以在封装层250上形成由OCR(光学透明粘合剂)制成的粘合层251。可以在粘合层251上形成滤色器CF。滤色器CF可以延伸至透射区域TA与发光区域EA之间的边界,使得滤色器CF可以形成在非透射区域NTA区域中。因此,可以将形成有滤色器CF的区域限定为与发光区域相对应的区域。可以将顶部基板作为第二基板270粘附到滤色器CF上。
如图42所示,缓冲层201、栅极绝缘层213、第一层间绝缘层215、第二层间绝缘层216和钝化层218可以以此顺序依次层叠在第一基板200上方。
在钝化层218上,可以设置包括彼此间隔开并围绕VSS电压连接线323对称布置的两条基准电压连接线343和彼此间隔开并围绕VSS电压连接线323对称布置的两条数据线313的线区域。在这种情况下,VSS电压连接线323可以比基准电压连接线343和数据线313中的每一者粗。
平坦化层219可以设置在线区域。后续组件的描述与参照图41进行的描述相同。因此,将省略其重复描述。
如图43所示,在第一基板200上形成缓冲层201。在缓冲层201上可以形成包括有源层212、源电极217a、漏电极217b和栅电极214的驱动薄膜晶体管210、以及由第一电容器电极204和第二电容器电极206组成的电容器Cst。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有源层212与栅电极214和第一电容器电极204之间形成栅极绝缘层213。可以在栅电极214和第一电容器电极204上形成第一层间绝缘层215,并且第二电容器电极206可以形成在第一层间绝缘层215上。
可以在第二电容器电极206上形成第二层间绝缘层216。可以在第二层间绝缘层216上形成源电极217a和漏电极217b。钝化层218可以在电容器Cst和驱动薄膜晶体管210上方延伸。平坦化层219可以形成在钝化层218上。
在平坦化层219上,可以设置包括第一电极221、有机发光层223和第二电极225的有机发光元件220。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第一电极221和有机发光层223之间形成堤层231。
封装层250可以形成在第二电极225上。由OCR(光学透明粘合剂)制成的粘合层251可以形成在封装层250上。滤色器CF可以形成在粘合层251上。作为第二基板270的顶部基板可以粘附在滤色器CF上。
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其中可以经由引入可以减小透明电极的电阻的辅助电极区域来最小化显示面板中亮度的不均匀性的发生。
如图44和图45所示,透明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显示区域包括多个发光区域、多个透射区域TA、在一个方向上布置并且彼此间隔开的多个线区域CLA、以及布置在线区域CLA上的多个辅助电极区域AE。
发光区域包括第一颜色发光区域Rij、第二颜色发光区域Gij和第三颜色发光区域Bij。第二颜色发光区域Gij和第三颜色发光区域Bij中的每一个可以设置在相对应的线区域CLA上。
第一颜色发光区域Rij可以设置在分别设置在不同的线区域CLA上的第二颜色发光区域Gij与第三颜色发光区域Bij之间。辅助电极区域AE可以设置在同一线区域CLA上的第二颜色发光区域Gij与第三颜色发光区域Bij之间。发光区域可以包括有机发光元件220,该有机发光元件220包括第一电极221、有机发光层223和第二电极225。
第一电极221可以包括诸如铟锡氧化物(ITO)、锑锡氧化物(ATO)和铟锌氧化物(IZO)之类的透明导电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因为有机发光层223由具有低台阶覆盖率的低有机材料制成,所以有机发光层223具有低衍射特性。因此,当使用沉积工艺形成有机发光层223时,有机发光层223可能不能很好地渗入至台阶的未暴露于外部的底面。因此,有机发光层223可以使用对于气相沉积对象材料具有良好的线性的诸如气相沉积法之类的气相沉积工艺形成。
第二电极225可以包括诸如铟锡氧化物(ITO)、Mg:Ag、Ca-Ag和铟锌氧化物(IZO)之类的透明导电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特别地,铟锌氧化物(IZO)是具有高台阶覆盖率的材料并且具有高衍射特性。因此,当经由气相沉积工艺形成由IZO制成的第二电极225时,第二电极225可以很好地渗入至台阶的未暴露于外部的下面。
多个线区域CLA中的每一个在显示区域的垂直方向上延伸。交替布置的相邻线区域CLA分别包括VSS电压连接线323和VDD电压连接线333。
辅助电极区域AE设置在包括VSS电压连接线323的线区域CLA上。
具体地,辅助电极区域AE包括:电连接至VSS电压连接线323的辅助电极221a;设置在辅助电极221a上的分隔壁241,其中,分隔壁241的顶面的宽度W4大于其底面的宽度W5;以及由彼此直接接触的辅助电极221a的一部分和第二电极225的一部分组成的电极接触EC。辅助电极221a和第一电极221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可以构成同一层。
例如,当第一电极221用作阳极电极时,辅助电极221a可以经由与用于形成阳极电极的图案化工艺相同的图案化工艺来形成。因此,辅助电极221a可以与阳极电极间隔开。
辅助电极221a用作将第二电极225电连接至显示区域中的VSS电压连接线323的桥接电极。因此,辅助电极221a形成在VSS电压连接线323上,并与VSS电压连接线323接触并与其电连接。
换句话说,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VSS电压连接线323设置在显示区域中。因此,辅助电极221a和VSS电压连接线323可以在显示区域内彼此接触。因此,可以在覆盖VSS电压连接线323的钝化层218中形成接触孔。辅助电极221a和VSS电压连接线323可以经由接触孔彼此电连接。
在辅助电极221a上,可以设置堤层231。堤层231可以沿着线区域CLA与透射区域TA之间的边界延伸。堤层231可以被图案化以覆盖辅助电极221a的两端中的每一个。因此,辅助电极221a的未被堤层231覆盖的部分可以暴露于外部。
作为延伸以覆盖辅助电极221a的两端的每一个的堤层231的边界部分可以用作非透射区域NTA与透射区域TA之间的边界。因此,辅助电极221a可以形成为对应于线区域CLA,并且因此可以布置在非透射区域NTA中。例如,辅助电极221a可以形成为对应于一对数据线313中的每一条的远端。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
在辅助电极221a的分别覆盖辅助电极221a的两端的相对的相邻堤层231之间的部分上,可以形成分隔壁241。分隔壁241的顶面的宽度W4大于底面的宽度W5。因此,分隔壁241可以具有倒锥形形状。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分隔壁241可以设置在辅助电极221a上并且可以接触辅助电极221a。
由于分隔壁241的顶面的宽度W4大于分隔壁241的底面的宽度W5,因此分隔壁241的顶面用作一种檐。因此,设置在分隔壁241下方的辅助电极221a可以具有如下所示的区域,在该区域中,辅助电极221a与用作檐的分隔壁241的顶面交叠,但不与分隔壁241接触。辅助电极221a和第二电极225在该区域中彼此直接接触以形成电极接触EC。
也就是说,由彼此直接接触的辅助电极221a的一部分和第二电极225的一部分组成的电极接触EC被设置在分隔壁241的区域的内部。换句话说,电极接触EC设置在比分隔壁241的端部更内的区域中,使得电极接触EC比分隔壁241的端部向内设置。因此,电极接触EC与分隔壁241的顶面交叠并且位于分隔壁241下方。
具体地,分隔壁241包括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和层叠在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上的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
因此,电极接触EC设置在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的一个远端与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的一个远端之间的区域。具体地,电极接触EC位于此区域中的其中辅助电极221a暴露于外部的一部分中。
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可以与辅助电极221a接触,而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可以与辅助电极221a间隔开。此外,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可以与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交叠,并且可以设置在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的区域的内部。换句话说,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设置在比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的端部更内的区域中,使得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比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的端部向内设置。
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的底面用作分隔壁241的底面,而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的顶面用作分隔壁241的顶面。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和堤层231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可以构成同一层。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可以形成为与覆盖辅助电极221a的两端中的每一端的堤层231间隔开。
因此,在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与分别覆盖辅助电极221a的两端的每一个堤层231之间的区域中可以不存在堤层231。因此,该区域可以用作将辅助电极221a暴露于外部的堤层的开口区域BO。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的远端,也就是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的檐,可以与设置在分隔壁241的两端中的每一端上的堤层231不交叠,从而尽可能地增加堤层的开口区域BO的面积。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的檐与堤层231的边界重合或与其间隔开一定距离。也就是说,期望堤层的开口区域BO的宽度至少等于或大于电极接触EC的宽度。
特别地,当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的檐与堤层231的边界重合时,可以减小第二电极的电阻,同时可以尽可能多地确保透射区域的面积。
因此,当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的檐与堤层231不交叠或与堤层231间隔开一定距离时,可以尽可能多地确保由彼此直接接触的辅助电极221a的一部分和第二电极225的一部分构成的电极接触EC的区域。
可以使用与用于形成堤层231的掩模工艺相同的掩模工艺来图案化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可以具有与堤层231相同的形状。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
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可以具有非倒锥形形状,其中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随着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向上延伸而逐渐变窄。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的侧面可以平缓地弯曲。
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可以由光致抗蚀剂材料制成。例如,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可以由负性光致抗蚀剂材料制成。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
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可以具有倒锥形,其中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随着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向下延伸而逐渐变窄。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的侧面可以平缓地弯曲。
例如,当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由负性光致抗蚀剂材料制成时,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可以如下形成。
首先,施加负性光致抗蚀剂材料以覆盖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然后通过掩模将材料的局部区域暴露于诸如聚合引发剂之类的材料。负性光致抗蚀剂的暴露于聚合引发剂的区域经由热固化步骤进行固化以形成倒锥形形状。然后,通过液体化学渗透工艺去除除倒锥形形状结构之外的其余负性光致抗蚀剂,由此形成倒锥形形状的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
也就是说,尽管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分隔壁241包括具有非倒锥形形状的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和层叠在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上的具有倒锥形形状的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但是分隔壁241的整体可以具有其顶面的宽度W4大于其底面的宽度W5的倒锥形形状,因为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的顶面的宽度W4大于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的底面的宽度W5,如图46A所示。
由于分隔壁241的上述形状,辅助电极区域AE包括由彼此直接接触的辅助电极221a的一部分和第二电极225的一部分组成的电极接触EC。
具体地,堤层231的位于分隔壁241的区域中的经去除区域的至少部分可以是电极接触EC的区域。由于分隔壁241具有大于其底面宽度W5的顶面宽度W4,因此堤层231的经去除区域的至少部分可以被分隔壁241的顶面遮蔽并且不与分隔壁241的底面接触,使得可以使辅助电极221a暴露于外部。
以此方式,辅助电极221a的其中被分隔壁241的顶面遮蔽但是不接触分隔壁241的底面的部分可以构成电极接触EC。
例如,当有机发光层223和第二电极225形成在整个显示区域上方时,辅助电极221a和第二电极225可能不会彼此直接接触,因为在没有分隔壁241的情况下,有机发光层223和第二电极225顺序地层叠在暴露于外部的辅助电极221a上。
此外,即使在存在分隔壁241的情况下,在分隔壁241具有其中分隔壁241的顶面的宽度W4小于其底面的宽度W5的非倒锥形形状时,有机发光层223和第二电极225也沿着分隔壁241形成并且彼此连接。因此,有机发光层223和第二电极225顺序地层叠在辅助电极221a上,使得辅助电极221a和第二电极225可以彼此不直接接触。
然而,如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当分隔壁241的顶面的宽度W4大于其底面的宽度W5时,尽管有机发光层223被设置在整个显示区域上方,但是有机发光层223也会是不连续的(这种不连续可以由于分隔壁241而引起)。此外,第二电极225可以设置在整个显示区域上方,但是不会是不连续的。
这种配置归因于有机发光层223的低衍射特性和第二电极225的高衍射特性。具体地,有机发光层223通过沉积具有低衍射特性和高线性度的材料形成。因此,形成有机发光层223的材料不能很好地渗入至辅助电极221a的被用作檐的分隔壁241的顶面遮蔽的内部区域,使得可以不形成有机发光层223。
因此,有机发光层223可以在分隔壁241的顶面上形成为岛状形式。然而,有机发光层223可以不形成在被分隔壁241遮蔽的辅助电极221a上。因此,有机发光层223可以是不连续的(这种不连续可以由于分隔壁241而发生)。
相反,通过沉积诸如IZO之类的具有高衍射特性的材料来形成第二电极225。因此,形成第二电极225的材料可以很好地渗入至辅助电极221a的被用作檐的分隔壁241的顶面遮蔽的内部区域,使得可以形成第二电极225。
特别地,第二电极225可以由具有高衍射特性的材料制成,并且因此可以渗入至分隔壁241的区域并且覆盖分隔壁241的侧面。因此,第二电极225可以被沉积以包围分隔壁241,因此第二电极225不会是不连续的。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46B所示,在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和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彼此接触的区域中,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的底面可以以向上倾斜的方式朝向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的顶面延伸。因此,包围分隔壁241的第二电极225的路径可以更长,并且第二电极225可以是连续的。
此外,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和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的每个侧面可以平缓地弯曲,由此防止包围分隔壁241的第二电极225变得不连续。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包围分隔壁的第二电极可以具有更长的路径并且可以是连续的。因此,与第二电极不连续的情况相比,其与辅助电极的接触面积可以更大。因此,可以通过减小第二电极的电阻来更有效地实现减小亮度不均匀的效果。
如图45所示,阐述了一个示例,其中第二电极225被沉积以包围分隔壁241并且第二电极225不是不连续的。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第二电极225可能由于分隔壁241而不连续。
尽管第二电极225由于分隔壁241而不连续,但是因为与有机发光层223相比,第二电极225具有更好的衍射,并且因此深深渗入至分隔壁241的区域,因此可以形成由彼此直接接触的辅助电极221a的一部分和第二电极225的一部分组成的电极接触EC。
因此,在辅助电极221a与分隔壁241交叠但不接触分隔壁241的区域的至少部分上,具体地,在辅助电极221a的部分靠近分隔壁241的底面的部分上,可以不存在有机发光层223。可以形成由彼此直接接触的辅助电极221a的一部分和第二电极225的一部分组成的电极接触EC。
以此方式,第二电极225经由电极接触EC与辅助电极221a接触,并且辅助电极221a电连接至VSS电压连接线323并与其接触。结果,第二电极225可以电连接至VSS电压连接线323。
如上所述,当使用第二电极225作为具有高表面电阻的透明电极时,在显示面板位置的各个位置处的低电平电压VSS上升值之间的差增大。结果,在显示面板中发生亮度不均匀现象,这可能导致显示质量劣化的问题。
然而,如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包括其顶面的宽度W4大于其底面的宽度W5的分隔壁241的辅助电极区域AE被设置在显示区域中的线区域CLA上。有机发光元件220的第二电极225和VSS电压连接线323可以经由辅助电极221a彼此电连接,由此减小作为透明电极的第二电极225的电阻。
此外,如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辅助电极区域AE中包括其顶面的宽度W4大于其底面的宽度W5的分隔壁241。因此,即使在存在分隔壁241的情况下,有机发光层223也可以是不连续的,并且可以防止第二电极225不连续。因此,不需要单独的掩模工艺,由此增加了工艺效率。
在一个示例中,优选的是,有机发光层223不形成在辅助电极221a的被分隔壁241的顶面遮蔽的部分上。然而,有机发光层223可能渗入至分隔壁241的一部分区域并且因此形成在辅助电极221a上。
这可能是由分隔壁241的设计误差或其它工艺误差导致的。此外,这可能是因为形成有机发光层223的材料具有低衍射特性而发生的。
因此,当有机发光层223渗入至分隔壁241的区域的部分并形成在辅助电极221a上时,电极接触EC的面积减小了与形成有机发光层层223的面积一样多。因此,可以减小辅助电极221a与第二电极225之间的接触面积。
当电极接触EC的面积减小时,第二电极225的电阻相应地增加。因此,可能难以使整个面板区域的亮度不均匀最小化。
因此,当引入其中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层叠在作为堤层231的一部分的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上并且与辅助电极221a分离的分隔壁241时,电极接触EC的面积可以进一步增大,进一步减小了作为透明电极的第二电极225的电阻。
例如,图47A示出了当形成具有倒锥形形状的单层的分隔壁241时可以形成的电极接触EC的区域。图47B示出了作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当分隔壁241包括第一分隔壁结构和倒锥形形状的第二分隔壁结构的层叠时,可以形成的电极接触EC的区域。
如图47A所示,当分隔壁241具有倒锥形形状但由单层形成时,分隔壁241与辅助电极221a接触的面积增大。因此,辅助电极221a的被分隔壁241的顶面遮蔽但是暴露于外部的面积可以不是较大。因此,由彼此直接接触的辅助电极221a的部分和第二电极225的部分组成并且设置在分隔壁241的区域的内部的电极接触EC的面积可以不是较大。
然而,如图47B所示,当通过将倒锥形形状的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层叠在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上而形成分隔壁241时,仅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接触辅助电极221a,而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与辅助电极221a间隔开。因此,辅助电极221a的被分隔壁241的顶面遮蔽但是暴露于外部的区域可以较大。结果,由彼此直接接触的辅助电极221a的一部分和第二电极225的一部分组成并设置在分隔壁241的区域的内部的电极接触EC的面积可以较大。
也就是说,假设图47A所示的分隔壁241的尺寸与图47B所示的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的尺寸相同,当通过在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上层叠倒锥形形状的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而形成分隔壁241时,电极接触EC的面积可以增大。
因此,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当引入其中第二分隔壁结构241b层叠在作为堤层231的一部分的第一分隔壁结构241a上并且与辅助电极221a间隔开的分隔壁241时,可以进一步增大电极接触EC的面积,进一步减小第二电极225的电阻。此外,可以减小分隔壁241的尺寸以提高透射率。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辅助电极区域AE形成在分别包括跨过显示区域延伸的VSS电压连接线323的多个线区域CLA中的每一个上。因此,VSS电压连接线323与辅助电极221a之间的电连接可以在显示区域内发生。因此,可以以平滑的方式将电流提供给显示区域中的每个像素。因此,可使跨过面板的亮度分布更均匀。
例如,当VSS电压连接线323未设置在显示区域中而是如非显示区域的边框那样包绕显示区域时,VSS电压连接线323和辅助电极221a的电连接可以发生在非显示区域中。
特别地,在大面积透明显示装置中,提供给在VSS电压连接线323附近的像素的VSS电压和提供给在远离VSS电压连接线323的显示区域的中央部分中的像素的VSS电压之间的差可以很大。因此,在显示面板的位置处的低电平电压VSS上升值之间的差可以增大。
然而,如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分别包括VSS电压连接线323的多个线区域CLA中的每一个可以跨过显示区域延伸。在这种情况下,显示面板中存在的多个像素与VSS电压连接线323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可以很小。因此,在显示面板的位置处的低电平电压VSS上升值之间的差可以减小。
此外,辅助电极区域AE的分隔壁241可以用作间隔物。因此,不需要形成单独的间隔物的工艺和形成间隔的单独的区域,由此可以获得高处理效率和面板空间利用率。
图48A和图48B分别示出了在存在分隔壁241的情况和不存在分隔壁241的情况下的△VSS值。具体地,图48A和图48B示出了基于具有面板的水平像素数X面板的垂直像素数为1440X 540的面板的像素的低电平电压VSS的测量。
如图48A所示,在不存在分隔壁时,测量了低电平电压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ΔVSS=1.0161V。另一方面,如图48B所示,当存在分隔壁时,测量了低电平电压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ΔVSS=0.2084V。
因此,可以看出,与不存在分隔壁的情况相比,当存在分隔壁时,在面板的位置处的低电平电压VSS的上升值之间的差明显较小,由此使亮度不均匀最小化。
图49A示出了基于分隔壁的宽度的电极接触的面积和电阻的变化。
如图49A所示,电极接触面积随着分隔壁的顶面的宽度增大而增大。因此,第二电极的电阻减小。换句话说,电极接触面积和第二电极的电阻彼此成反比。因此,增加分隔壁的顶面的宽度可以允许最大化电极接触面积,使得减小第二电极的电阻。
图49B示出了基于堤层的开口区域BO的尺寸的电极接触的面积和电阻的变化。
如在图49B中所见,电极接触的面积随着堤层的开口区域的宽度增大而增大。因此,第二电极的电阻减小。
特别地,在堤层的开口区域的宽度小于或等于一定宽度的部分中,具体地,在堤层的开口区域的宽度为1.75μm或更小的部分中,电极接触的面积迅速增大。因此,第二电极的电阻减小。在这部分中,分隔壁的檐开始与堤层至少部分地交叠,使得堤层的开口区域的宽度变得小于电极接触的宽度。因此,可以相应地减小电极接触的面积。
然而,在堤层的开口区域的宽度为1.75μm或更大的部分中,也就是说,在分隔壁的檐不与堤层交叠的部分中,电极接触的面积随着堤层的开口区域的宽度增大而增大。因此,第二电极的电阻相应地减小。
在一个示例中,在堤层的开口区域的宽度为3.75μm或更大的部分中,电极接触的面积不再增大并且变得恒定。因此,为了尽可能多地确保透射区域,期望将堤层的开口区域的宽度设定为3.75μm或更小。
本公开可以包括以下方面和实现方式。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透明显示面板,其包括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其中,显示区域包括:多个发光区域;多个透射区域;彼此间隔开的多个线区域,每个线区域在一个方向上延伸;以及多个辅助电极区域,其布置在相对应的线区域上;其中,发光区域包括有机发光元件,有机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其中,至少一个线区域包括VSS电压连接线,其中,辅助电极区域被设置在包括VSS电压连接线的线区域上,其中,辅助电极区域包括:电连接至VSS电压连接线的辅助电极;设置在辅助电极上的分隔壁,其中,分隔壁的顶面的宽度大于其底面的宽度;以及电极接触,其由彼此直接接触的辅助电极的一部分和第二电极的一部分组成,其中,电极接触比分隔壁的端部向内设置。
在第一方面的实现方式中,发光区域包括第一颜色发光区域、第二颜色发光区域和第三颜色发光区域,其中,第二颜色发光区域和第二颜色发光区域中的每一个被设置在相对应的线区域上,其中,第一颜色发光区域被设置在分别设置在不同线区域上的第二颜色发光区域与第三颜色发光区域之间,其中,辅助电极区域被设置在设置在同一线区域上的第二颜色发光区域与第三颜色发光区域之间。
在第一方面的一个实现方式中,第二电极由铟锌氧化物(IZO)制成。
在第一方面的一个实现方式中,分隔壁包括第一分隔壁结构和层叠在第一分隔壁结构上的第二分隔壁结构,其中,第一分隔壁结构与辅助电极接触,其中,第二分隔壁结构与辅助电极间隔开。
在第一方面的一个实现方式中,第二分隔壁结构的侧面是弯曲的。
在第一方面的一个实现方式中,在第一分隔壁结构与第二分隔壁结构接触的区域中,第二分隔壁结构的底面以向上倾斜的方式朝向第二分隔壁结构的顶面延伸。
在第一方面的一个实现方式中,第一分隔壁结构与第二分隔壁结构交叠,并且比第二分隔壁结构的端部向内设置。
在第一方面的一个实现方式中,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沿着线区域与透射区域之间的边界延伸的堤层,其中,第一分隔壁结构和堤层由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构成同一层。
在第一方面的一个实现方式中,第二分隔壁结构和堤层彼此不交叠。
在第一方面的一个实现方式中,辅助电极和第一电极由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构成同一层。
在第一方面的一个实现方式中,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非显示区域中且将显示区域插置于其间的第一VSS电压线和第二VSS电压线,其中,VSS电压连接线将第一VSS电压线和第二VSS电压线彼此电连接。
在第一方面的一个实现方式中,电极接触是第一分隔壁结构的一侧端部与第二分隔壁结构的一侧端部之间的区域。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透明显示装置,其包括:如上限定的透明显示面板;数据驱动器,其向透明显示面板提供数据电压;选通驱动器,其向透明显示面板提供扫描信号;以及定时控制器,其控制选通驱动器和数据驱动器。
如上所述,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公开。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和附图。将显而易见的是,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对其进行各种修改。此外,尽管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没有明确描述由本公开的特征引起的效果,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应当认识到由本公开的特征引起的可预测的效果。

Claims (20)

1.一种透明显示面板,该透明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其中,所述显示区域包括:
多个发光区域;
多个透射区域;以及
多个线区域,所述多个线区域彼此间隔开,各个线区域在一个方向上延伸,
其中,所述发光区域包括有机发光元件,所述有机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
其中,所述线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线区域包括VSS电压连接线,
其中,辅助电极区域被设置在包括所述VSS电压连接线的所述线区域上方,
其中,所述辅助电极区域包括:
辅助电极,所述辅助电极电连接至所述VSS电压连接线;
分隔壁,所述分隔壁被设置在所述辅助电极上,其中,所述分隔壁的顶面的宽度大于所述分隔壁的底面的宽度;以及
电极接触,所述电极接触由所述辅助电极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极的一部分组成,所述辅助电极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极的一部分彼此接触并彼此电连接,
其中,所述电极接触比所述分隔壁的端部向内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有机发光层由具有比所述第二电极的衍射特性更高的衍射特性的材料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发光区域包括第一颜色发光区域、第二颜色发光区域和第三颜色发光区域,
其中,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区域和所述第三颜色发光区域中的每一个被设置在相对应的线区域上方,
其中,所述第一颜色发光区域被设置在分别设置在不同的线区域上方的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区域与所述第三颜色发光区域之间,并且
其中,所述辅助电极区域被设置在设置在同一线区域上方的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区域与所述第三颜色发光区域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电极由铟锌氧化物IZO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分隔壁包括第一分隔壁结构和层叠在所述第一分隔壁结构上的第二分隔壁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分隔壁结构与所述辅助电极接触,
其中,所述第二分隔壁结构与所述辅助电极间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分隔壁结构的顶面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分隔壁结构的底面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分隔壁结构具有非倒锥形形状,在所述非倒锥形形状中随着所述第一分隔壁结构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分隔壁结构逐渐变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分隔壁结构具有倒锥形形状,在所述倒锥形形状中随着所述第二分隔壁结构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分隔壁结构逐渐变窄。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分隔壁结构的侧面是弯曲的。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中,在所述第一分隔壁结构与所述第二分隔壁结构接触的区域中,所述第二分隔壁结构的底面以向上倾斜的方式朝向所述第二分隔壁结构的顶面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分隔壁结构与所述第二分隔壁结构交叠并且比所述第二分隔壁结构的端部向内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堤层,所述堤层沿着所述线区域与所述透射区域之间的边界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分隔壁结构和所述堤层由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构成同一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堤层具有开口区域,所述辅助电极在所述开口区域中暴露于外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开口区域在从1.75μm到3.75μm的范围内的宽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分隔壁结构和所述堤层彼此不交叠。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辅助电极和所述第一电极由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构成同一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VSS电压线和第二VSS电压线,所述第一VSS电压线和所述第二VSS电压线被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域中,并且所述显示区域被插置于所述第一VSS电压线与所述第二VSS电压线之间,并且
其中,所述VSS电压连接线将所述第一VSS电压线和所述第二VSS电压线彼此电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分隔壁的内侧区域是所述第一分隔壁结构的一侧端部与所述第二分隔壁结构的一侧端部之间的区域。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多个透射区域中的每一个的外轮廓至少部分地弯曲。
20.一种透明显示装置,该透明显示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
数据驱动器,所述数据驱动器向所述透明显示面板提供数据电压;
选通驱动器,所述选通驱动器向所述透明显示面板提供扫描信号;以及
定时控制器,所述定时控制器控制所述数据驱动器和所述选通驱动器。
CN202011279126.9A 2019-11-15 2020-11-16 透明显示面板及包括其的透明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282075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146625 2019-11-15
KR1020190146625A KR20210059323A (ko) 2019-11-15 2019-11-15 투명 표시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투명 표시 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20759A true CN112820759A (zh) 2021-05-18

Family

ID=75853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79126.9A Pending CN112820759A (zh) 2019-11-15 2020-11-16 透明显示面板及包括其的透明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665920B2 (zh)
KR (1) KR20210059323A (zh)
CN (1) CN11282075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9922B (zh) 2021-12-31 2024-04-21 南韓商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顯示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103040A (ko) * 2020-02-12 2021-08-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12116874B (zh) * 2020-10-09 2022-07-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33297A (zh) * 2014-11-25 2016-06-0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透视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6935594A (zh) * 2015-12-31 2017-07-07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6992198A (zh) * 2015-11-10 2017-07-2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122944A (zh) * 2016-10-31 2018-06-05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61543B2 (ja) * 2012-12-19 2016-08-0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516471B (zh) * 2013-03-18 2019-10-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发光面板
KR102612040B1 (ko) * 2016-08-31 2023-12-0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격벽을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33297A (zh) * 2014-11-25 2016-06-0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透视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6992198A (zh) * 2015-11-10 2017-07-2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6935594A (zh) * 2015-12-31 2017-07-07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8122944A (zh) * 2016-10-31 2018-06-05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9922B (zh) 2021-12-31 2024-04-21 南韓商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顯示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10059323A (ko) 2021-05-25
US11665920B2 (en) 2023-05-30
US20210151712A1 (en) 2021-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01449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CN112799256B (zh) 透明显示面板以及包括透明显示面板的透明显示装置
US11737324B2 (en) Transparent display panel including gate-in-panel (GIP) input signal line region and GIP output signal line region arranged at different layers, and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11552162B2 (en) Transparent display panel and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7232809B2 (ja) 発光表示装置
US11557644B2 (en) Transparent display panel and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R20200119581A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US11711941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panel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11665920B2 (en) Transparent display panel having an electrode contact of auxiliary electrode connected to a portion of second electrode and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11980067B2 (en) Transparent display panel and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2992986A (zh) 发光显示装置
CN118055636A (zh) 透明显示面板以及包括透明显示面板的透明显示装置
US20230209882A1 (en) Transparent display apparatus
US20230200194A1 (en) Transparent display apparatus
US20230032631A1 (en) Display apparatus
US20230337470A1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17596960A (zh) 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