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15757A - 换热器、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15757A
CN112815757A CN202011597241.0A CN202011597241A CN112815757A CN 112815757 A CN112815757 A CN 112815757A CN 202011597241 A CN202011597241 A CN 202011597241A CN 112815757 A CN112815757 A CN 1128157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heat exchanger
supply
heat
exchange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9724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金良
马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9724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15757A/zh
Publication of CN1128157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15757A/zh
Priority to EP21217411.4A priority patent/EP4019876B1/en
Priority to US17/562,762 priority patent/US20220205729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1/0015Heat and mass exchangers, e.g. with permeable wal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31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6Improving electric energy efficiency or sav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3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using evapo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1/0001Recuperative heat exchangers
    • F28D21/0014Recuperative heat exchangers the heat being recuperated from waste air or from vap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using the cooling effect of natural or forced evapo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6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spaced plates with inserted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1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longitudinally
    • F28F1/2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longitudinally the means having portions engaging further tubular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8Elements constructed for building-up into stacks, e.g. capable of being taken apart for cleaning
    • F28F3/10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the marg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12Elements constructed in the shape of a hollow panel, e.g. with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8Liquid cooling with phase change
    • H05K7/20827Liquid cooling with phase change within rooms for removing heat from cabinets, e.g. air condition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836Thermal management, e.g. server temperature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C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WITHOUT CHEMICAL INTERACTION
    • F28C1/00Direct-contact trickle coolers, e.g. cooling towers
    • F28C1/14Direct-contact trickle coolers, e.g. cooling towers comprising also a non-direct contact heat exchange
    • F28C2001/145Direct-contact trickle coolers, e.g. cooling towers comprising also a non-direct contact heat exchange with arrangements of adjacent wet and dry pass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50/00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the flow of the heat exchange media, e.g. flow guiding means; Particular flow patterns
    • F28F2250/10Particular pattern of flow of the heat exchange media
    • F28F2250/106Particular pattern of flow of the heat exchange media with cross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8Elements constructed for building-up into stacks, e.g. capable of being taken apart for cleaning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及其控制方法,涉及间接冷却技术领域,用于提高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冷却效率。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芯和第二换热芯。第一换热芯包括第一换热翅片和第一封条;两个第一封条相对设置且分别与第一换热翅片相交连接。第二换热芯包括第二换热翅片、第二封条以及换热介质渗透通道;两个第二封条相对且分别与第二换热翅片相交连接;换热介质渗透通道设置于第二换热翅片的表面。第一换热芯和第二换热芯层叠连接;第一换热芯内形成第一风道;第二换热芯内形成第二风道。第一风道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与第二风道的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完全错开。

Description

换热器、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间接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数据中心对能耗要求越来越高,间接蒸发自然冷却系统(air handlingunit,AHU)逐渐被客户接受,成为未来主流产品。在间接蒸发冷却中,主要通过水蒸发,来带走空气中的热量,从而降低室外空气侧的温度。然后用低温的室外空气冷却机房内的高温空气,实现对机房内的高温空气进行间接蒸发换热。
传统的间接蒸发冷却机组(modular indirect evaporation cooling system,MIECS),是采用喷淋系统对换热器的室外侧进行喷淋,以降低室外侧空气的温度。然而,采用喷淋系统对换热器的室外侧喷水,喷淋过程中水资源浪费严重,喷淋水流量大。而且喷淋主要集中在室外侧的一个面(单喷淋系统)或两个面(双喷淋系统)上,空气在不断流动,水与室外空气接触时间短,换热时间短,导致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蒸发冷却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及其控制方法,用于提高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冷却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芯,包括第一换热翅片和第一封条;两个第一封条相对设置且分别与第一换热翅片相交连接;第二换热芯,包括第二换热翅片、第二封条以及换热介质渗透通道;两个第二封条相对且分别与第二换热翅片相交连接;换热介质渗透通道设置于第二换热翅片的表面;第一换热芯和第二换热芯层叠连接;第一换热芯内形成第一风道;第二换热芯内形成第二风道;其中,第一风道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与第二风道的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完全错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由于换热介质渗透通道分布在整个室外风道内,因此,室外空气流经室外风道时,室外空气在室外风道流通时,全程与换热介质进行蒸发换热,可以延长室外空气与换热介质的接触时间,从而延长对室外空气进行冷却的时间,实现了连续的制冷模式,可提高换热效率。另外,传统系统结构中普遍采用36~48pcs喷头,喷头容易堵塞,与此同时喷淋过程中需要对喷头进行控制,时间久喷头有损坏的风险。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换热器,无需喷淋喷头,泵开启后即可向换热器提供换热介质,利用蓄冷技术和间接蒸发冷却技术,充分发挥自然冷源的价值,极大程度的降低了系统PUE(power psagepffectiveness,数据中心总能耗/互联网设备能耗)。并且,换热介质渗透通道只有换热介质可以析出,杂质会随着换热介质渗透通道流走,换热介质渗透通道堵塞的风险小。再者,传统系统结构中的喷淋设计,采用喷头对换热芯的室外侧喷水,换热介质流量大,喷淋过程中换热介质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对于传统结构中的双喷淋系统设计,虽然双喷淋系统可以适当提高换热效率,但是在出风量很大的情况下,喷淋面上的换热介质可能会被直接吹到室外去,从而变成无效喷淋,换热介质资源浪费更为严重。而本申请中换热介质在换热介质渗透通道中缓慢流动,并且还可以在换热介质渗透通道的出口处对换热介质进行回收,很大程度的降低了对换热介质的消耗,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换热效率。
可选的,换热介质渗透通道与第一换热翅片之间具有间隙。这样一来,空气与换热介质渗透通道的接触面积大,可增加换热介质渗透通道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可选的,第一换热芯和第二换热芯交替层叠连接。这样一来,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交替排布,用于流通室内热空气的风道两侧均为用于流通室外冷空气的通道,可提高对室内热空气的换热效率。
可选的,第一换热翅片和第二换热翅片的形状相同,第二封条在第一换热翅片上的投影位于两个第一封条之间。这样一来,换热器的结构简单,面积小。
可选的,换热介质渗透通道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渗透管。这样可以增加换热介质渗透通道的表面积,增大气体与换热介质渗透通道的接触面积。
可选的,渗透管位于两个第一封条之间,渗透管的进口和出口位于第一风道的第一进风口或第一出风口。这样一来,无需考虑渗透管的进口和出口与第一封条接触处的密封问题,可降低对密封工艺的要求。另外,也无需在第一封条上形成开口,可简化第一封条的结构。
可选的,渗透管位于两个第二封条之间,渗透管的进口和出口位于第二风道的第二进风口或第二出风口。这样一来,无需考虑渗透管的进口和出口与第二封条接触处的密封问题,可降低对密封工艺的要求。另外,也无需在第二封条上形成开口,可简化第二封条的结构。
可选的,渗透管弯折延伸。弯折延伸的渗透管,流通路径长,可增加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果。
可选的,渗透管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方形或者泪滴形。截面形状为半圆形、方形或者泪滴形的渗透管表面积大,从而可以增大气体与渗透管的接触面积。
可选的,渗透管的进口和出口相对设置,位于同一第二换热翅片上的渗透管的进口位于同一侧。这样一来,从一侧即可向多个渗透管提供换热介质,便于向渗透管提供换热介质。
可选的,换热器还包括换热介质供给管;换热介质供给管与渗透管的进口连通。通过换热介质供给管向多个渗透管供给换热介质,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可选的,换热介质供给管包括至少一个供给总管和多个供给支管;供给支管与供给总管以及位于同一第二换热翅片上的渗透管的进口连通。每个第二换热翅片对应一个供给支管,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可选的,至少一个供给总管为两个供给总管,两个供给总管相对设置在供给支管的两侧,供给支管与两个供给总管均连接。从供给支管的两端向供给支管提供换热介质,可避免供给支管末端的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
可选的,供给支管设置于第二换热翅片的侧面。这样一来,供给支管不会遮挡第二风道的风口,保证空气在第二通道内顺畅通行。
可选的,供给支管上设置有多个供给引管,供给引管为弯管,供给支管通过供给引管与渗透管的进口连通。通过在供给支管上设置供给引管,当渗透管与供给支管不在同一平面上时,可便于通过供给引管将供给支管与渗透管连通。
可选的,换热器还包括换热介质回流管;换热介质回流管与渗透管的出口连通。可对换热介质进行回流利用,降低资源消耗。
可选的,换热介质回流管包括回流总管和多个回流支管;回流支管与回流总管以及位于同一第二换热翅片上的渗透管的出口连通。这样一来,从一侧即可回收多个渗透管中的换热介质,便于回收渗透管中的换热介质。
可选的,回流支管设置于第二换热翅片的侧面。这样一来,回流支管不会遮挡第二风道的风口,保证空气在第二通道内顺畅通行。
可选的,回流支管上设置有多个回流引管,回流引管为弯管,回流支管通过回流引管与渗透管的出口连通。通过在回流支管上设置回流引管,当渗透管与回流支管不在同一平面上时,可便于通过回流引管将回流支管与渗透管连通。
可选的,换热器还包括框架;第一换热芯和第二换热芯位于框架内。框架可对第一换热芯和第二换热芯起到支撑、稳固的作用。
可选的,换热介质供给管包括供给总管,供给总管设置于框架上。这样一来,可以使换热器的结构简单,并且不会遮挡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风口。
可选的,换热介质回流管包括回流总管,回流总管设置于框架上。这样一来,可以使换热器的结构简单,并且不会遮挡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风口。
可选的,换热介质渗透通道由半渗透膜构成。直接采用半渗透膜制作换热介质渗透通道,结构简单,工艺简单,易于实现。
可选的,构成换热介质渗透通道的材料为金属或者非金属,换热介质渗透通道上设置有通孔。采用金属或者非金属制作管道工艺成熟,成本较低。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的换热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换热器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间接蒸发冷却机组还包括泵;泵的第一端口与供给总管连通,泵的第二端口与回流总管连通。这样一来,回流总管中的换热介质经泵再去到供给总管中,可以对换热介质进行循环利用,以降低能源消耗。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控制方法,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包括泵和第一方面任一项的换热器;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控制方法,包括:控制泵间歇性的向换热器提供换热介质。换热介质渗透通道本身具有存储换热介质的功能,泵间歇性的向换热器提供换热介质,换热介质的消耗量远远小于传统喷淋模式对换热介质的消耗量,有效减少水资源浪费,降低能源消耗。
附图说明
图1a-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换热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a-图2g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换热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a-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封条在第一换热翅片上的投影图;
图3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的第一进风口或第一出风口所在侧的侧视图;
图3e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的第二进风口或第二出风口所在侧的侧视图;
图4a-图4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a-图5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介质供给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a-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以下,术语“第二”、“第一”等仅用于描述方便,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二”、“第一”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上”、“下”、“左”、“右”等方位术语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相对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可以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附图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此外,术语“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的电性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的电性连接。
在室内温度较高时,基于工作环境或者设备运行环境等要求,需要对室内进行降温。而不同的室内环境,对降温的要求不同。以数据中心为例,直接蒸发冷却在数据中心空调系统中应用时,需要将大量外界环境空气引入到数据中心的机房内,这会显著增加机房内环境污染以及湿度范围不受控制的风险,进而会对设备的可靠运行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大多数数据中心的倾向于在数据中心采用间接蒸发冷却的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间接蒸发冷却机组,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包括换热器和用于向换热器供给换热介质的泵。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间接蒸发冷却机组中换热器的结构进行说明。
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芯和第二换热芯。
如图1a所示,第一换热芯10,包括第一换热翅片11和第一封条12;两个第一封条12相对设置且分别与第一换热翅片11相交连接。
其中,第一换热翅片11可以是波纹片,也可以是平片,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第一换热翅片11的结构进行限定。第一换热翅片11的材料,例如可以是金属,或者非金属高分子材料等。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第一换热翅片11的形状进行限定,第一换热翅片11的形状可以是如图1a所示的矩形片(俯视图的轮廓为矩形),也可以是圆柱片(俯视图的轮廓为圆形),还可以是任意形状的多边形片(俯视图的轮廓为多边形)。以下为了便于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一换热翅片11的形状为矩形片为例进行示意。
关于第一封条12,如图1a所示,第一封条12可以设置在第一换热翅片11的表面上,并与第一换热翅片11的表面连接。其中,为了充分发挥第一换热翅片11的作用,不浪费第一换热翅片11的边缘区域,第一封条12尽量靠近第一换热翅片11的边缘设置。
如图1b所示,第一封条12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换热翅片11的侧面,并与第一换热翅片11的侧面连接。
如图1a和图1b所示,两个第一封条12和第一换热翅片11围成凹槽,两个第一封条12作为凹槽的槽壁决定了凹槽的长短,从而决定了气体通道的长短。为了充分发挥第一换热翅片11的作用,不浪费第一换热翅片11的边缘区域,第一封条12从第一换热翅片11的一端延伸到相对的另一端。也就是说,第一换热翅片11与第一封条12平行的侧面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封条12的长度。
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第一封条12与第一换热翅片11的连接方式进行限定,二者例如可以通过压接、熔接、粘结等方式连接。当然,第一封条12与第一换热翅片11也可以一体成型。
如图2a所示,第二换热芯20,包括第二换热翅片21、第二封条22以及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
两个第二封条22相对且分别与第二换热翅片21相交连接。
其中,第二换热翅片21可以是波纹片,也可以是平片,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第二换热翅片21的结构进行限定。第二换热翅片21的材料,例如可以是金属,或者非金属高分子材料等。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第二换热翅片21的形状进行限定,第二换热翅片21的形状可以是如图2a所示的矩形片(俯视图的轮廓为矩形),也可以是圆柱片(俯视图的轮廓为圆形),还可以是任意形状的多边形片(俯视图的轮廓为多边形)。以下为了便于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二换热翅片21的形状为矩形片为例进行示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翅片11和第二换热翅片21的形状相同。
这样一来,便于第一换热翅片11和第二换热翅片21的连接。另外,将第一封条12和第二封条22放置在同一换热翅片上来看,第一封条12和第二封条22拼接设置,可以简化第一封条12和第二封条22的结构。
关于第二封条22,如图2a所示,第二封条22可以设置在第二换热翅片21的表面上,并与第二换热翅片21的表面连接。其中,为了充分发挥第二换热翅片21的作用,不浪费第二换热翅片21的边缘区域,第二封条22尽量靠近第二换热翅片21的边缘设置。
如图2b所示,第二封条22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换热翅片21的侧面,并与第二换热翅片21的侧面连接。
如图2a和图2b所示,两个第二封条22和第二换热翅片21围成凹槽,两个第二封条22作为凹槽的槽壁决定了凹槽的长短,从而决定了气体通道的长短。为了充分发挥第二换热翅片21的作用,不浪费第二换热翅片21的边缘区域,第二封条22从第二换热翅片21的一端延伸到相对的另一端。也就是说,第二换热翅片21与第二封条22平行的侧面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二封条22的长度。
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第二封条22与第二换热翅片21的连接方式进行限定,二者例如可以通过压接、熔接、粘结等方式连接。当然,第二封条22与第二换热翅片21也可以一体成型。
如图2a和图2b所示,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设置于第二换热翅片21的表面。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不对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的结构进行限定,能够使位于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内的换热介质微量渗出即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由半渗透膜构成,换热介质可通过半渗透薄膜渗出。
此处,直接采用半渗透膜制作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结构简单,工艺简单,易于实现。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上设置有通孔,构成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的材料为金属或者非金属,换热介质可通过通孔渗出。
此处,采用金属或者非金属制作管道工艺成熟,成本较低。
另外,不对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与第二换热翅片21的连接方式进行限定,二者例如可以通过压接、熔接、粘结等方式连接。
关于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的设置位置,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2a和图2b所示,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与第二封条22位于第二换热翅片21的同一侧。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2c所示,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与第二封条22位于第二换热翅片21相对的两侧。
下面以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与第二封条22位于第二换热翅片21的同一侧为例对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的结构进行说明,但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的结构也适用于将其与第二封条22设置在第二换热翅片21相对的两侧的结构。
关于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的形状,为了简化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的结构,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2d所示,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为一个大通道。
为了可以增加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的表面积,以增大气体与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的接触面积,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2a和图2b所示,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包括多个小通道。
示例的,如图2a-图2c所示,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渗透管231。
其中,多个渗透管231可以等间距排列,也可以非等间距排列。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对渗透管231的截面形状不做限定,渗透管231可以是任意形状的管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渗透管231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圆形管道便于制备,可降低渗透管231的工艺难度。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渗透管231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方形或者泪滴形。
图2a-图2c中以渗透管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为例进行示意。
截面形状为半圆形、方形或者泪滴形的渗透管231表面积大,从而可以增大气体与渗透管231的接触面积。
关于渗透管231的延伸轨迹,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2a和图2b所示,渗透管231直线延伸。
直线延伸的渗透管231结构简单,工艺难度低。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2e和图2f所示,渗透管231弯折延伸。
弯折延伸的渗透管231,流通路径长,可增加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果。
基于渗透管231的延伸轨迹,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渗透管231的进口和出口位于相对的两侧。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2f所示,渗透管231的进口和出口位于同一侧。
而关于渗透管231的进口和出口的位置,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2g所示,渗透管231的进口和出口中的至少一个位于第二封条22所在侧。图2g以渗透管231的进口和出口均位于第二封条22所在侧为例进行示意。
可以理解的是,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封条22上设置有与渗透管231的进口和出口对应的开口。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2a和图2f所示,渗透管231的进口和出口中的至少一个位于第二换热翅片21的未设置第二封条22的一侧。
图2a和图2f以渗透管231的进口和出口均位于未设置第二封条22的一侧为例进行示意。
这样一来,无需考虑渗透管231的进口和出口与第二封条22接触处的密封问题,可降低对密封工艺的要求。另外,也无需在第二封条22上形成开口,可简化第二封条22的结构。
其中,无论渗透管231的结构为上述哪种结构,为了降低工艺难度,便于供给和回收换热介质,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同一第二换热翅片21上的渗透管231的进口位于同一侧,位于同一第二换热翅片21上的渗透管231的出口位于同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渗透管231的进口和出口位于不同侧。示例的,如图2a所示,渗透管231的进口和出口相对设置。
这样一来,渗透管231的进口侧仅供给换热介质,渗透管231的出口侧仅回收换热介质,易于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a-图2g所示,渗透管231的进口或出口位于第二换热翅片21的端部。
这样一来,可以延长渗透管231的流通路径,以延长风与渗透管231的接触时间,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如图3a所示,换热器100包括的第一换热芯10和第二换热芯20层叠连接,第一换热芯10内形成第一风道Q1;第二换热芯20内形成第二风道Q2。
其中,第一封条12与第二换热翅片21连接,实现第一换热芯10和第二换热芯20的连接。第二封条22与第一换热翅片11连接,实现第二换热芯20和第一换热芯10的连接。
第一封条12与第二换热翅片21,二者例如可以通过压接、熔接、粘结、焊接等方式连接。同理,第二封条22与第一换热翅片11二者例如可以通过压接、熔接、粘结、焊接等方式连接。
示例的,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以一层第一换热芯10,多层第二换热芯20的方式,有规律的层叠连接。
也就是以一个第一风道Q1,多个第二风道Q2的方式,有规律的层叠。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多层第一换热芯10,一层第二换热芯20的方式,有规律的层叠连接。
也就是以多个第一风道Q1,一个第二风道Q2的方式,有规律的层叠。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换热芯10和第二换热芯20没有层叠规律,第一换热芯10和第二换热芯20层叠连接即可。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换热芯10和第二换热芯20交替层叠连接。即,以一层第一换热芯10,一层第二换热芯20的方式,有规律的层叠连接。
也就是以一个第一风道Q1,一个第二风道Q2的方式,有规律的层叠。
基于此,如图3a所示,第一封条12、第一换热翅片11以及第二换热翅片21围成第一风道Q1;第二封条22、第二换热翅片21以及第一换热翅片11围成第二风道Q2。
这样一来,第一风道Q1和第二风道Q2交替排布,用于流通室内热空气的风道两侧均为用于流通室外冷空气的通道,可提高对室内热空气的换热效率。
其中,为了实现第一风道Q1中的风和第二风道Q2中的风完全不接触,如图3a所示,第一风道Q1的第一进风口a和第一出风口b,与第二风道Q2的第二进风口c和第二出风口d完全错开。
以第一换热翅片11和第二换热翅片21为矩形为例,第一进风口a、第一出风口b、第二进风口c以及第二出风口d位于矩形的四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风道Q1和第二风道Q2互为室内风道和室外风道。
如图3a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渗透管231位于两个第二封条22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风道Q2为室外风道,第一风道Q1为室内风道。第二换热芯20的结构可以如图2a或图2g所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渗透管231的进口和出口位于第二封条22上,第二封条22上设置有开口。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为了便于渗透管231的制备,并且不在第二封条22上开口,渗透管231的进口和出口位于第二风道Q2的第二进风口c或第二出风口d。
可选的,如图3a所示,渗透管231的进口位于第二风道Q2的第二进风口c,渗透管231的出口位于第二风道Q2的第二出风口d。
或者,可选的,渗透管231的出口位于第二风道Q2的第二进风口c,渗透管231的进口位于第二风道Q2的第二出风口d。
或者,可选的,渗透管231的进口和出口均位于第二风道Q2的第二进风口c。
或者,可选的,渗透管231的进口和出口均位于第二风道Q2的第二出风口d。
如图3b所示,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渗透管231位于两个第一封条12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风道Q1为室外风道,第二风道Q2为室内风道。第二换热芯20的结构可以如图2c或图3b所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换热芯20的结构如图2c所示,此时,渗透管231的进口和出口位于第一封条12上,第一封条12上设置有开口。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3b所示,为了便于渗透管231的制备,并且不在第一封条12上开口,渗透管231的进口和出口位于第一风道Q1的第一进风口a或第一出风口b。
可选的,如图3b所示,渗透管231的进口位于第一风道Q1的第一进风口a,渗透管231的出口位于第一风道Q1的第一出风口b。
或者,可选的,渗透管231的出口位于第一风道Q1的第一进风口a,渗透管231的进口位于第一风道Q1的第一出风口b。
或者,可选的,渗透管231的进口和出口均位于第一风道Q1的第一进风口a。
或者,可选的,渗透管231的进口和出口均位于第一风道Q1的第一出风口b。
综上,如图3a和图3b所示,有渗透管231的风道为室外风道,没有渗透管231的风道为室内风道。
在此基础上,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与第一换热翅片11之间具有间隙。
如图3a和图3b所示,渗透管231与第一换热翅片11之间具有间隙。
这样一来,空气与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的接触面积大,可增加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另外,如图3c所示,第一换热翅片11和第二换热翅片21的形状相同,第二封条22在第一换热翅片11上的投影位于两个第一封条12之间。
这样一来,第二风道Q2的,与第一风道Q1的第一进风口a和第一出风口b对应的位置处(也就是对应两个第一封条12之间的间隙处),被第二封条22遮挡,使得经过第一风道Q1的第一进风口a和第一出风口b的风不会进入第二风道Q2。
也就是说,如图3d所示,从侧视图上来看,第一风道Q1的第一进风口a和第一出风口b的上下两侧为第二封条22。图3d中以第一换热翅片11为波纹片为例进行示意。
同理,第一封条12在第二换热翅片21上的投影位于两个第二封条22之间。
这样一来,第一风道Q1的,与第二风道Q2的第二进风口c和第二出风口d对应的位置处(也就是对应两个第二封条22之间的间隙处),被第一封条12遮挡,使得经过第二风道Q2的第二进风口c和第二出风口d的风不会进入第一风道Q1。
也就是说,如图3e所示,从侧视图上来看,第二风道Q2的第二进风口c和第二出风口d的上下两侧为第一封条12。图3e中以第二换热翅片22为平片为例进行示意。
为了便于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如图3a所示的第二风道Q2为室外风道,第一风道Q1为室内风道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100的换热原理进行说明。
室外空气从第二风道Q2的第二进风口c处进入,室外空气穿过第二风道Q2时,流经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的外表面。换热介质(例如为水)从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渗出到外表面,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外表面上的换热介质蒸发需要吸收热量,与室外空气进行蒸发换热,从而带走室外空气中的热量,降低室外空气的温度。室内空气穿过第一风道Q1时,利用室内外空气温度的差距,通过位于第一风道Q1和第二风道Q2交界面上的第一换热翅片11或第二换翅片22,与第二风道Q2中的室外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从而降低室内空气温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100,由于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分布在整个室外风道内,因此,室外空气流经室外风道时,室外空气在室外风道流通时,全程与换热介质进行蒸发换热,可以延长室外空气与换热介质的接触时间,从而延长对室外空气进行冷却的时间,实现了连续的制冷模式,可提高换热效率。
另外,传统系统结构中普遍采用36~48pcs喷头,喷头容易堵塞,与此同时喷淋过程中需要对喷头进行控制,时间久喷头有损坏的风险。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换热器100,无需喷淋喷头,泵开启后即可向换热器100提供换热介质,利用蓄冷技术和间接蒸发冷却技术,充分发挥自然冷源的价值,极大程度的降低了系统PUE(power psage pffectiveness,数据中心总能耗/互联网设备能耗)。并且,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只有换热介质可以析出,杂质会随着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流走,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堵塞的风险小。
再者,传统系统结构中的喷淋设计,采用喷头对换热芯的室外侧喷水,换热介质流量大,喷淋过程中换热介质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对于传统结构中的双喷淋系统设计,虽然双喷淋系统可以适当提高换热效率,但是在出风量很大的情况下,喷淋面上的换热介质可能会被直接吹到室外去,从而变成无效喷淋,换热介质资源浪费更为严重。而本申请中换热介质在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中缓慢流动,并且还可以在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的出口处对换热介质进行回收,很大程度的降低了对换热介质的消耗,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换热效率。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换热器100还包括换热介质供给管,换热介质供给管与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例如渗透管231)的进口连通,用于向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传输换热介质。
关于换热介质供给管的结构,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换热介质供给管包括一个供给总管31和多个供给支管32。每一供给支管32与供给总管31以及位于同一第二换热翅片21上的渗透管231的进口连通。
也就是说,每个渗透管231的进口都会与一个供给支管32连通。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4b和图4c所示,换热介质供给管包括多个供给总管31和多个供给支管32。每一供给支管32与至少一个供给总管31以及位于同一第二换热翅片21上的渗透管231的进口连通。
采用多个供给总管31向多个供给支管32供给换热介质,可以确保每个供给支管32都能接收到充足的换热介质。
可选的,如图4b和图5a所示,换热介质供给管包括两个供给总管31,两个供给总管31相对设置在供给支管32的两侧,供给支管32与两个供给总管31均连接。
从供给支管32的两端向供给支管32提供换热介质,可避免供给支管32末端的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
或者,可选的,如图4c、图5b和图5c所示,换热介质供给管包括多个供给总管31(图5b以两个供给总管31为例进行示意),每个供给总管31与多个供给支管32中的部分连通,每个供给支管32与至少一个供给总管31连通。
关于供给支管3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4a和图4b所示,位于同一第二换热翅片21上的渗透管231的进口连通同一供给支管32。
考虑到供给支管32末端的供给能力可能会不足,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4c所示,位于同一第二换热翅片21上的渗透管231中的部分连接同一供给支管32,但每个渗透管231均与一个供给支管32连通。
关于供给支管32的设置位置,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4a-图4c所示,供给支管32设置于第二换热翅片21的侧面。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缩短供给支管32的长度,供给支管32与渗透管231的进口位于第二换热翅片21的同一端。
这样一来,供给支管32不会遮挡第二风道Q2的风口,保证空气在第二通道Q2内顺畅通行。
在此基础上,如图4a-图4c所示,供给支管32上设置有多个供给引管321,供给引管321为弯管,供给支管32通过供给引管321与渗透管231的进口连通。
其中,不对供给引管321的材料进行限定,例如供给引管321的材料可以是柔性材料,供给引管321可以根据需要弯折。或者,供给引管321的材料为刚性材料,在制备时直接将供给引管321做成需要的弯曲形状。
供给引管321和供给支管32可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是通过熔接、粘结、焊接等方式连通。
另外,一个渗透管231可以仅和一个供给引管321连通,一个渗透管231也可以与多个供给引管321连通,本申请实施例仅是以一个渗透管231和一个供给引管321连通为例进行示意。
通过在供给支管32上设置供给引管321,当渗透管231与供给支管32不在同一平面上时,可便于通过供给引管321将供给支管32与渗透管231连通。
以上,不对供给总管31、供给支管32以及供给引管321的截面形状进行限定,供给总管31、供给支管32以及供给引管321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或椭圆型或其他形状。
同理,对于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的出口端,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100还包括换热介质回流管;换热介质回流管与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例如渗透管231)的出口连通。
关于换热介质回流管的结构以及设置位置,可以与换热介质供给管的结构和设置位置相同,只是换热介质供给管与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的进口连通,换热介质回流管与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的出口连通。
示例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介质回流管包括回流总管和多个回流支管;回流支管与回流总管以及位于同一第二换热翅片上的渗透管的出口连通。
为了不遮挡第二风道Q2的风口,在一些实施例中,回流支管设置于第二换热翅片21的侧面。
为了便于回流支管和渗透管的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回流支管上设置有多个回流引管,回流引管为弯管,回流支管通过回流引管与渗透管231的出口连通。
关于回流总管,可参考上述关于供给总管的相关描述。关于回流支管,可参考上述关于供给支管的相关描述。关于回流引管,可参考上述关于供给引管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换热器100还包括框架,第一换热芯10和第二换热芯20位于框架内。
也就是说,框架对第一换热芯10和第二换热芯20起到固定、支撑、承载的作用。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框架不会遮挡第一风道Q1和第二风道Q2的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介质供给管的供给总管31设置于框架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介质供回流管的回流总管设置于框架上。
这样一来,可以使换热器100的结构简单,并且不会遮挡第一风道Q1和第二风道Q2的风口。
基于上述换热器100,间接蒸发冷却机组中的泵与供给总管31连通,用于向供给总管31供给换热介质。
如图6a所示,泵也可以位于供给总管31的下端,供给介质在供给总管31中沿箭头方向从下向上流动。如图6b所示,泵可以位于供给总管31的上端,供给介质在供给总管31中沿箭头方向从上向下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泵第一端口与供给总管31连通,泵的第二端口与回流总管连通。
这样一来,回流总管中的换热介质经泵再去到供给总管31中,可以对换热介质进行循环利用,以降低能源消耗。
由于换热介质渗透通道23本身具有存储换热介质的功能,因此,为了进一步降低功耗,在控制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间接蒸发冷却机组时,控制泵间歇性的向换热器100提供换热介质。
例如,控制泵开启m秒,暂停n秒,如此循环的向换热器100提供换热介质。泵间歇性的向换热器100提供换热介质,换热介质的消耗量远远小于传统喷淋模式对换热介质的消耗量,有效减少水资源浪费,降低能源消耗。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5)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换热芯,包括第一换热翅片和第一封条;两个所述第一封条相对设置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翅片相交连接;
第二换热芯,包括第二换热翅片、第二封条以及换热介质渗透通道;两个所述第二封条相对且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翅片相交连接;所述换热介质渗透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翅片的表面;
所述第一换热芯和所述第二换热芯层叠连接,所述第一换热芯内形成第一风道,所述第二换热芯内形成第二风道;
其中,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完全错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介质渗透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翅片之间具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芯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交替层叠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翅片和所述第二换热翅片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二封条在所述第一换热翅片上的投影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封条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介质渗透通道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渗透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管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封条之间,所述渗透管的进口和出口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进风口或第一出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管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封条之间,所述渗透管的进口和出口位于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二进风口或第二出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管弯折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管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方形或者泪滴形。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管的进口和出口相对设置,位于同一所述第二换热翅片上的所述渗透管的进口位于同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换热介质供给管;所述换热介质供给管与所述渗透管的进口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介质供给管包括至少一个供给总管和多个供给支管;
所述供给支管与所述供给总管以及位于同一所述第二换热翅片上的所述渗透管的进口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供给总管为两个供给总管,两个所述供给总管相对设置在所述供给支管的两侧,所述供给支管与两个所述供给总管均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给支管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翅片的侧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给支管上设置有多个供给引管,所述供给引管为弯管,所述供给支管通过所述供给引管与所述渗透管的进口连通。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换热介质回流管;所述换热介质回流管与所述渗透管的出口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介质回流管包括回流总管和多个回流支管;
所述回流支管与所述回流总管以及位于同一所述第二换热翅片上的所述渗透管的出口连通。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支管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翅片的侧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支管上设置有多个回流引管,所述回流引管为弯管,所述回流支管通过所述回流引管与所述渗透管的出口连通。
20.根据权利要求10-19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框架;所述第一换热芯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位于所述框架内。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介质供给管包括供给总管,所述供给总管设置于所述框架上;
或者,
所述换热介质回流管包括回流总管,所述回流总管设置于所述框架上。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介质渗透通道由半渗透膜构成;
或者,
构成所述换热介质渗透通道的材料为金属或者非金属,所述换热介质渗透通道上设置有通孔。
23.一种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2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还包括泵;
所述泵的第一端口与供给总管连通,所述泵的第二端口与回流总管连通。
25.一种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包括泵和权利要求1-22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控制方法,包括:控制所述泵间歇性的向所述换热器提供换热介质。
CN202011597241.0A 2020-12-28 2020-12-28 换热器、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28157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97241.0A CN112815757A (zh) 2020-12-28 2020-12-28 换热器、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EP21217411.4A EP4019876B1 (en) 2020-12-28 2021-12-23 Heat exchanger, modular indirect evaporation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modular indirect evaporation cooling system
US17/562,762 US20220205729A1 (en) 2020-12-28 2021-12-27 Heat exchanger, modular indirect evaporation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modular indirect evaporation cooling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97241.0A CN112815757A (zh) 2020-12-28 2020-12-28 换热器、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15757A true CN112815757A (zh) 2021-05-18

Family

ID=758559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97241.0A Pending CN112815757A (zh) 2020-12-28 2020-12-28 换热器、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05729A1 (zh)
EP (1) EP4019876B1 (zh)
CN (1) CN11281575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72673B (zh) * 2023-09-22 2023-12-12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常州供电分公司 基于复合冷凝强化技术的新型蒸汽蓄热罐与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01863A (en) * 1978-11-22 1981-11-24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closure bar construction
CN1434263A (zh) * 2002-12-30 2003-08-06 西安交通大学 低温两相流气液均匀分配板翅式相变换热器
CN101650141A (zh) * 2009-09-03 2010-02-17 天津大学 新风换气机用平板式换热器芯体
CN108680042A (zh) * 2018-06-11 2018-10-19 湖南元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冷却塔用接触兼蒸发式冷凝器
CN109539637A (zh) * 2018-11-01 2019-03-29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膜蒸发式冷凝器
CN209783354U (zh) * 2019-01-23 2019-12-13 天津城建大学 板式间接蒸发冷却换热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31967B2 (en) * 1994-01-31 2007-06-19 Building Performance Equipment, Inc. Ventilator system and method
WO2001057459A1 (en) * 2000-02-07 2001-08-09 Idalex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w point evaporative product cooling
US7197887B2 (en) * 2000-09-27 2007-04-03 Idalex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plate apparatus for dew point evaporative cooler
US6705096B2 (en) * 2000-09-27 2004-03-16 Idalex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plate apparatus for dew point evaporative cooler using a trough wetting system
AU9488201A (en) * 2000-09-27 2002-04-08 Idalex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plate apparatus for dew point evaporative cooler
US6931883B2 (en) * 2003-12-18 2005-08-23 Davis Energy Group, Inc. Two stage indirect evaporative cooling system
DK1716369T3 (da) * 2004-02-18 2010-08-23 Idalex Technologies Inc Pladevarme- og masseveksler med kantforlængelse
CN1997861A (zh) * 2004-04-09 2007-07-11 艾尔研究公司 热质交换器
US20090007583A1 (en) * 2005-12-22 2009-01-08 Oxycom Beheer B.V. Evaporative Cooling Device
US8376036B2 (en) * 2007-11-02 2013-02-19 Az Evap, Llc Air to air heat exchanger
WO2010011687A2 (en) * 2008-07-21 2010-01-28 Idalex Technologies, Inc. Fabrication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for plate heat and mass exchangers for indirect evaporative coolers
JP3159566U (ja) * 2010-02-26 2010-05-27 株式会社アースクリーン東北 間接式気化式冷却装置
JP2012159237A (ja) * 2011-01-31 2012-08-23 E's Inc 水の潜熱を利用した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調機
US9976761B2 (en) * 2013-08-20 2018-05-22 F.F. Seeley Nominees Pty. Ltd. Water delivery system for an evaporative cooler
CA2999915C (en) * 2015-09-23 2024-02-20 Composite Cooling Solutions, L.P. Hybrid wet/dry cooling tower and improved fill material for cooling tower
AT518082B1 (de) * 2016-03-31 2017-07-15 Gerhard Kunze Dr Klimatisierung durch Mehrphasen-Plattenwärmetauscher
US10508864B2 (en) * 2017-08-14 2019-12-17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Evaporative cooling in additive manufactured heat exchangers
CN207230773U (zh) * 2017-08-29 2018-04-13 西安工程大学 结合间接蒸发冷却技术的两级余热回收型新风空调器
WO2019124286A1 (ja) * 2017-12-22 2019-06-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熱交換素子とそれを用いた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CN113966452A (zh) * 2019-08-28 2022-01-2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热交换元件以及使用了该热交换元件的热交换型换气装置
JP2023105326A (ja) * 2022-01-19 2023-07-3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熱交換素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01863A (en) * 1978-11-22 1981-11-24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closure bar construction
CN1434263A (zh) * 2002-12-30 2003-08-06 西安交通大学 低温两相流气液均匀分配板翅式相变换热器
CN101650141A (zh) * 2009-09-03 2010-02-17 天津大学 新风换气机用平板式换热器芯体
CN108680042A (zh) * 2018-06-11 2018-10-19 湖南元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冷却塔用接触兼蒸发式冷凝器
CN109539637A (zh) * 2018-11-01 2019-03-29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膜蒸发式冷凝器
CN209783354U (zh) * 2019-01-23 2019-12-13 天津城建大学 板式间接蒸发冷却换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05729A1 (en) 2022-06-30
EP4019876B1 (en) 2023-01-04
EP4019876A1 (en) 2022-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86457B2 (en) Heat exchanger for industrial installations
EP1969300B1 (en) Evaporative cooling device
CN103994675B (zh) 热交换器
US6076598A (en) Opposed flow heat exchanger
US20110209858A1 (en) Indirect Evaporative Cooling Apparatus
US9605905B2 (en) Air-to-air counter-flow heat exchanger
EP3875878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103574965B (zh) 一种带填料耦合盘管蒸发式冷凝器的冷水机组
WO2014012287A1 (zh) 一种带填料耦合盘管蒸发式冷凝器的空调机组
KR101451791B1 (ko) 간접증발식 액체 냉각 장치
CN105783338A (zh) 热交换器
US20190024963A1 (en) Heat exchanger for refrigerator and refrigerator having the same
WO2014012284A1 (zh) 一种填料耦合盘管蒸发式冷凝器
CN112815757A (zh) 换热器、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KR101054445B1 (ko) 재생증발식 냉방기, 냉방 시스템 및 그의 코어 모듈
US10247483B2 (en) Evaporative cooling device
CN107966057A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及其使用方法
US20210325076A1 (en) Improvements to heat exchange
US11870392B2 (en) Solar energy system
EP1977183A1 (en) Finned heat exchanger
JP2003214724A (ja) 空気調和機
KR101055668B1 (ko) 재생증발식 냉방기의 코어 모듈 및 그의 제작방법
EP0269634B1 (en) Apparatus for indirect evaporative cooling
CN212585556U (zh) 换热系统
CN219713699U (zh) 一种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11

Address after: 518043 No. 01, 39th floor, building a, antuoshan headquarters building, No. 33, antuoshan Sixth Road, Xiang'an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Huawei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Bantian,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Applicant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51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