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13365A - 一种用于汽车外饰的铝合金型材加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汽车外饰的铝合金型材加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813365A CN112813365A CN202011598525.1A CN202011598525A CN112813365A CN 112813365 A CN112813365 A CN 112813365A CN 202011598525 A CN202011598525 A CN 202011598525A CN 112813365 A CN112813365 A CN 11281336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luminum alloy
- temperature
- treatment
- aging
- alloy profi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F—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AND NON-FERROUS ALLOYS
- C22F1/00—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 C22F1/04—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of aluminium or alloys based there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xtrusion Of Me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铝合金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外饰的铝合金型材加工方法。本发明先通过均质化处理在提高铝棒性能的同时,提高挤出型材的稳定,从而降低弯曲工序的难度,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后工序氧化产品合格率;再通过分级时效处理,一次时效后铝合金型材强度低,减轻弯曲难度,提升弯曲效率,二次时效后铝合金型材表面强度高,便于打磨、抛光及缺陷去除,提升抗氧化能力;本发明整体加工方法简单、易操作,在提高铝合金型材性能的同时,提高力学性能稳定,从而降低弯曲工序的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铝合金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外饰的铝合金型材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轻量化的趋势,铝型材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具有极好的发展前景。考虑到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和美观等方面的要求,车有挤压铝型材一般都需要弯曲成一定的曲率,对弯曲型材的表面质量和精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身铝型材结构形式复杂,不但挤压成型困难,而且很难进行后续的弯曲成形。
当前一般工序是通过挤压工序,挤压成所需断面形状的铝型材,然后通过拉弯或滚弯的形式进行弯曲成形,但弯曲后会产生一定的回弹,且回弹大小难以认为进行精确控制,从而影响铝弯曲一次成形的难度,并且容易造成截面变形,不对称变形引起断面减薄,严重影响断面的精确度,而且工艺复杂,成本高,效率低。再者通过拉弯或滚弯的形式进行弯曲成形后,经铣削、打磨、抛光、氧化,但是氧化后发现有材料不良率高,且波动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生产效率高、抗氧化能力强、力学性能稳定的用于汽车外饰铝合金型材加工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汽车外饰的铝合金型材加工方法,所述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均质化处理:将铝合金棒材一次升温至T1,继续二次升温至T2,保温t1,继续升温至T3,保温t2;8℃≤T3-T2≤10℃,300min≤t1+t2≤360min。
S2、冷却处理:将铝合金棒材风冷至240-250℃,再水冷至室温;
S3、中间处理:将铝合金铸棒锯切、挤压处理成铝合金型材;
S4、对铝合金型材进行分级时效。
在上述一种用于汽车外饰的铝合金型材加工方法中,T1为440-450℃,升温速率为400-450℃/h。
在上述一种用于汽车外饰的铝合金型材加工方法中,T2为538-545℃,保温t1为25-35min,升温速率为150-200℃/h。
在上述一种用于汽车外饰的铝合金型材加工方法中,T3为548-552℃,保温t2为270-330min。
本发明通过三次加热及保温工艺,保证了铝棒均质的升温过程,加上保温过程中铝棒温度均匀性,使得铝棒中非平衡相溶解和充分消除晶内偏析且提高了铝棒的一致性。
在上述一种用于汽车外饰的铝合金型材加工方法中,所述风冷冷却速率为180-200℃/h。通过冷却速率为180-200℃/h风冷和水冷的均匀降温过程使得铝棒基本不会析出粗大的第二相,且保证了铝棒均匀一致。
在上述一种用于汽车外饰的铝合金型材加工方法中,所述挤压处理中挤压速度为2-7mm/s,挤压温度为460-520℃。
在上述一种用于汽车外饰的铝合金型材加工方法中,分级时效为一级时效处理和二级时效处理。
在上述一种用于汽车外饰的铝合金型材加工方法中,一级时效处理为铝合金型材加热至80-120℃,保温1-8h。通过第一次时效使得铝合金合金强化过程加速,铝合金型材强度低,减轻弯曲难度,提升弯曲效率,使产品力学性能达到弯曲标准,从而使铝合金型材在一次时效候硬度达到5-12HW,屈服强度达到60-130Mpa,拉伸强度达到140-200Mpa。
在上述一种用于汽车外饰的铝合金型材加工方法中,二级时效处理为铝合金型材继续升温至150-220℃,保温1-5h,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通过高温的二级时效进一步加快铝合金型材的合金强化过程,使得铝合金型材表面强度高,便于打磨、抛光及缺陷去除,提升氧化合格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先通过均质化处理在提高铝棒性能的同时,提高挤出型材的稳定,从而降低弯曲工序的难度,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后工序氧化产品合格率;再通过分级时效处理,一次时效后铝合金型材强度低,减轻弯曲难度,提升弯曲效率,二次时效后铝合金型材表面强度高,便于打磨、抛光及缺陷去除,提升抗氧化能力;本发明整体加工方法简单、易操作,在提高铝合金型材性能的同时,提高力学性能稳定,从而降低弯曲工序的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S1、均质化处理:将铝合金棒材一次升温至450℃,升温速率为420℃/h;继续二次升温至540℃,保温30min,升温速率为200℃/h;继续升温至550℃,保温300min。
S2、冷却处理:将铝合金棒材在冷却速率为190℃/h风冷至250℃,再水冷至室温;
S3、中间处理:将铝合金铸棒锯切、挤压处理成铝合金型材;所述挤压处理中挤压速度为6mm/s,挤压温度为480℃;
S4、对铝合金型材进行分级时效;一级时效处理为铝合金型材加热至80℃,保温6h;二级时效处理为铝合金型材继续升温至180℃,保温2h,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实施例2:
S1、均质化处理:将铝合金棒材一次升温至440℃,升温速率为400℃/h;继续二次升温至538℃,保温25min,升温速率为150℃/h;继续升温至548℃,保温270min。
S2、冷却处理:将铝合金棒材在冷却速率为180℃/h风冷至240℃,再水冷至室温;
S3、中间处理:将铝合金铸棒锯切、挤压处理成铝合金型材;所述挤压处理中挤压速度为2mm/s,挤压温度为460℃;
S4、对铝合金型材进行分级时效;一级时效处理为铝合金型材加热至80℃,保温1h;二级时效处理为铝合金型材继续升温至170℃,保温2h,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实施例3:
S1、均质化处理:将铝合金棒材一次升温至450℃,升温速率为450℃/h;继续二次升温至544℃,保温35min,升温速率为200℃/h;继续升温至552℃,保温330min。
S2、冷却处理:将铝合金棒材在冷却速率为200℃/h风冷至250℃,再水冷至室温;
S3、中间处理:将铝合金铸棒锯切、挤压处理成铝合金型材;所述挤压处理中挤压速度为7mm/s,挤压温度为520℃;
S4、对铝合金型材进行分级时效;一级时效处理为铝合金型材加热至120℃,保温3h;二级时效处理为铝合金型材继续升温至200℃,保温2h,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实施例4:
S1、均质化处理:将铝合金棒材一次升温至400℃,升温速率为450℃/h;继续二次升温至500℃,保温35min,升温速率为200℃/h;继续升温至550℃,保温330min。
S2、冷却处理:将铝合金棒材在冷却速率为200℃/h风冷至250℃,再水冷至室温;
S3、中间处理:将铝合金铸棒锯切、挤压处理成铝合金型材;所述挤压处理中挤压速度为7mm/s,挤压温度为520℃;
S4、对铝合金型材进行分级时效;一级时效处理为铝合金型材加热至120℃,保温3h;二级时效处理为铝合金型材继续升温至200℃,保温2h,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5只进行一级时效处理。
实施例6: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6只进行二级时效处理。
对比例1: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对比例1不进行均质化处理。
对比例2: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对比例2不进行分级时效处理。
表1:实施例1-6、对比例1-2制得的铝合金型材性能检测结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均质化处理在提高铝棒性能的同时,提高挤出型材的稳定,从而降低弯曲工序的难度,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后工序氧化产品合格率;再通过分级时效处理,一次时效后铝合金型材强度低,减轻弯曲难度,提升弯曲效率,二次时效后铝合金型材表面强度高,便于打磨、抛光及缺陷去除,提升氧化合格率;本发明整体加工方法简单、易操作,在提高铝合金型材性能的同时,提高力学性能稳定,从而降低弯曲工序的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本处实施例对本发明要求保护的技术范围中点值未穷尽之处以及在实施例技术方案中对单个或者多个技术特征的同等替换所形成的新的技术方案,同样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内;同时本发明方案所有列举或者未列举的实施例中,在同一实施例中的各个参数仅仅表示其技术方案的一个实例(即一种可行性方案),而各个参数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配合与限定关系,其中各参数在不违背公理以及本发明述求时可以相互替换,特别声明的除外。
本发明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手段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用于汽车外饰的铝合金型材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均质化处理:将铝合金棒材一次升温至T1,继续二次升温至T2,保温t1,继续升温至T3,保温t2;8℃≤T3-T2≤10℃,300min≤t1+t2≤360min。
S2、冷却处理:将铝合金棒材风冷至240-250℃,再水冷至室温;
S3、中间处理:将铝合金铸棒锯切、挤压处理成铝合金型材;
S4、对铝合金型材进行分级时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外饰的铝合金型材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T1为440-450℃,升温速率为400-450℃/h。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外饰的铝合金型材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T2为538-545℃,保温t1为25-35min,升温速率为150-200℃/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外饰的铝合金型材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T3为548-552℃,保温t2为270-330min。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外饰的铝合金型材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冷却速率为180-200℃/h。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外饰的铝合金型材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处理中挤压速度为2-7mm/s,挤压温度为460-52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外饰的铝合金型材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分级时效为一级时效处理和二级时效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外饰的铝合金型材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一级时效处理为铝合金型材加热至80-120℃,保温1-8h。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外饰的铝合金型材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二级时效处理为铝合金型材继续升温至150-220℃,保温1-5h,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598525.1A CN112813365A (zh) | 2020-12-29 | 2020-12-29 | 一种用于汽车外饰的铝合金型材加工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598525.1A CN112813365A (zh) | 2020-12-29 | 2020-12-29 | 一种用于汽车外饰的铝合金型材加工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13365A true CN112813365A (zh) | 2021-05-18 |
Family
ID=758544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598525.1A Pending CN112813365A (zh) | 2020-12-29 | 2020-12-29 | 一种用于汽车外饰的铝合金型材加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813365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029700A (zh) * | 2021-10-25 | 2022-02-11 |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变厚度框弦类型材零件制造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236075A1 (en) * | 2002-09-21 | 2005-10-27 | Iulian Gheorghe | Aluminum-zinc-magnesium-copper alloy extrusion |
CN106399883A (zh) * | 2016-10-31 | 2017-02-15 | 中南大学 | 一种消除Al‑Cu‑Mg‑Si‑Mn合金铸造结晶相的均匀化热处理工艺 |
CN110066931A (zh) * | 2019-05-31 | 2019-07-30 | 上海纳特汽车标准件有限公司 | 一种适于冷成形的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157965A (zh) * | 2019-06-24 | 2019-08-23 | 广东兴发铝业有限公司 | 一种易切削的铝铜合金挤压棒材及其制备方法 |
CN111455241A (zh) * | 2020-04-23 | 2020-07-28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高强耐热的低钪复合微合金化Al-Cu合金及其热处理工艺 |
-
2020
- 2020-12-29 CN CN202011598525.1A patent/CN11281336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236075A1 (en) * | 2002-09-21 | 2005-10-27 | Iulian Gheorghe | Aluminum-zinc-magnesium-copper alloy extrusion |
CN106399883A (zh) * | 2016-10-31 | 2017-02-15 | 中南大学 | 一种消除Al‑Cu‑Mg‑Si‑Mn合金铸造结晶相的均匀化热处理工艺 |
CN110066931A (zh) * | 2019-05-31 | 2019-07-30 | 上海纳特汽车标准件有限公司 | 一种适于冷成形的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157965A (zh) * | 2019-06-24 | 2019-08-23 | 广东兴发铝业有限公司 | 一种易切削的铝铜合金挤压棒材及其制备方法 |
CN111455241A (zh) * | 2020-04-23 | 2020-07-28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高强耐热的低钪复合微合金化Al-Cu合金及其热处理工艺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夏巨谌: "《铝合金精锻成形技术及设备》", 31 January 2019, 国防工业出版社, pages: 337 * |
廖健: "《铝合金挤压材生产与应用》", 31 March 2018, 冶金工业出版社, pages: 212 - 213 * |
李念奎: "《铝合金材料及其热处理技术》", 30 April 2012, 冶金工业出版社, pages: 342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029700A (zh) * | 2021-10-25 | 2022-02-11 |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变厚度框弦类型材零件制造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695817B (zh) | 一种可热处理铝合金同步淬火热成形工艺 | |
CN110369505B (zh) | 一种提高6xxx铝合金卷材机械性能的复合制备方法 | |
CN107699756B (zh) | 一种Al-Zn-Mg铝合金薄板材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0735073A (zh) | 一种高质量6系铝合金挤压铸坯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1440972B (zh) | 一种具有高长期热稳定性的6000系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9652688A (zh) | 一种6082铝合金型材的生产方法 | |
KR102313176B1 (ko) | 높은 양극산화 품질을 갖는 aa6xxx 알루미늄 합금 시트 및 이를 만드는 방법 | |
CN109576619B (zh) | 一种镜面氧化用5505铝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 |
CN102994918B (zh) | 5754-h32铝合金板带材的生产方法 | |
CN114525459B (zh) | 铝合金型材框的成形方法 | |
CN112813365A (zh) | 一种用于汽车外饰的铝合金型材加工方法 | |
CN111790864B (zh) | 一种提高6系铝合金抗氧化及电击穿性能的锻造方法 | |
CN114345972A (zh) | 一种铝合金门窗型材的制备方法 | |
CN117548551B (zh) | 一种铝合金的成形方法 | |
CN111705274A (zh) | 一种Al-Zn-Mg-(Cu)系合金材料的加工处理方法 | |
CN101871084B (zh) | 低延性异向性轧延铝合金片的制造方法 | |
CN113201703B (zh) | 铝合金铸锭均匀化退火阶梯冷却工艺 | |
US7503986B2 (en) | Method for shortening production time of heat treated aluminum alloys | |
CN111041391B (zh) | 一种铝合金挤压型材及其在线淬火工艺 | |
CN114130848B (zh) | 一种客运车用铝型材的加工方法 | |
US20040140026A1 (en) | Method for shortening production time of heat treated aluminum alloy castings | |
CN112410690B (zh) | 一种改善Al-Zn-Mg-Cu合金力学性能的时效处理方法 | |
CN112718902A (zh) | 合金铝型材挤压加工方法 | |
CN114561576A (zh) | 一种在线淬火易挤压的超高强铝合金及其制造方法和应用 | |
US3266945A (en) | Aluminum working procedur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