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02665B - 无线充电线圈和无线充电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线圈和无线充电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02665B
CN112802665B CN201911112562.4A CN201911112562A CN112802665B CN 112802665 B CN112802665 B CN 112802665B CN 201911112562 A CN201911112562 A CN 201911112562A CN 112802665 B CN112802665 B CN 1128026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wound coil
coil
layer
wireless 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1256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02665A (zh
Inventor
吴鹏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1256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0266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026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026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026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026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3Insulation between winding turns, between wind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和无线充电电子设备,属于无线充电技术领域。该无线充电线圈包括多层绕制线圈,多层绕制线圈包括层叠在一起的一层双线绕制线圈和偶数层单线绕制线圈,双线绕制线圈由一条第一导线和一条第二导线并行绕制而成,单线绕制线圈由一条第三导线绕制而成,第一导线位于外圈的一端与第一单线绕制线圈中的第三导线位于外圈的一端连接,第一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与第二单线绕制线圈中第三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连接,第二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与第一单线绕制线圈中的第三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连接,第一单线绕制线圈和第二单线绕制线圈为偶数层单线绕制线圈中的任意两层。该无线充电线圈能够降低无线充电线圈的整体厚度。

Description

无线充电线圈和无线充电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和无线充电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充电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的充电方式正在向无线充电的方向发展。在手机等小功率电子设备中,无线充电通常采用电磁感应方式,该方式通过在终端中设置与无线充电器中的发射线圈对应的无线充电线圈,基于电磁感应实现电力传输。在手机等电子设备中设置的无线充电线圈的整体厚度还需要进一步降低。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和无线充电电子设备,能够降低具有奇数层绕制线圈的无线充电线圈的整体厚度,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包括:多层绕制线圈,
所述多层绕制线圈包括层叠在一起的一层双线绕制线圈和偶数层单线绕制线圈,所述双线绕制线圈由一条第一导线和一条第二导线并行绕制而成,所述单线绕制线圈由一条第三导线绕制而成,
所述第一导线位于外圈的一端与第一单线绕制线圈中的所述第三导线位于外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与第二单线绕制线圈中所述第三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单线绕制线圈中的所述第三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单线绕制线圈和所述第二单线绕制线圈为所述偶数层单线绕制线圈中的任意两层。
可选地,所述双线绕制线圈位于所述多层绕制线圈中的奇数层,所述第一单线绕制线圈和所述第二单线绕制线圈依次层叠在所述双线绕制线圈的一侧,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分别具有位于外圈的第一端和位于内圈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导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单线绕制线圈的第三导线位于外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导线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一单线绕制线圈的中心孔且与所述第二单线绕制线圈的第三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导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单线绕制线圈的第三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多层绕制线圈包括三层所述绕制线圈,所述三层绕制线圈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双线绕制线圈位于三层所述绕制线圈中的第一层或者第三层。
可选地,所述多层绕制线圈包括五层所述绕制线圈,所述五层绕制线圈的中心线重合,
当所述双线绕制线圈位于所述五层绕制线圈中的第一层或第五层时,除所述第一单线绕制线圈和第二单线绕制线圈之外的两层所述单线绕制线圈的所述第三导线与所述第二单线绕制线圈的所述第三导线位于外圈的一端连接;
当所述双线绕制线圈位于所述五层绕制线圈中的第三层时,除所述第一单线绕制线圈和第二单线绕制线圈之外的两层所述单线绕制线圈的所述第三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的第一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双线绕制线圈位于所述多层绕制线圈中的偶数层,所述第一单线绕制线圈和所述第二单线绕制线圈分别位于所述双线绕制线圈的两侧,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具有位于外圈的第一端和位于内圈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导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单线绕制线圈的第三导线位于外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导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单线绕制线圈的第三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导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单线绕制线圈的第三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多层绕制线圈包括三层所述绕制线圈,所述三层绕制线圈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双线绕制线圈位于三层所述绕制线圈中的第二层。
可选地,所述多层绕制线圈包括五层所述绕制线圈,所述五层绕制线圈的中心轴线重合,
当所述双线绕制线圈位于五层所述绕制线圈中的第二层时,除所述第一单线绕制线圈和第二单线绕制线圈之外的两层所述单线绕制线圈的所述第三导线与所述第二单线绕制线圈的第三导线位于外圈的一端连接,
当所述双线绕制线圈位于五层所述绕制线圈中的第四层时,除所述第一单线绕制线圈和第二单线绕制线圈之外的两层所述单线绕制线圈的所述第三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的第一端连接。
可选地,多层所述绕制线圈中的所述第一导线、所述第二导线和所述第三导线之间通过精密焊接的方式连接。
可选地,所述无线充电线圈还包括多层层间绝缘层,每层所述层间绝缘层位于相邻的两层所述绕制线圈之间。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电子设备,包括如前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通过将多层绕制线圈中的一层绕制线圈设置为双线绕制线圈,即采用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并行绕制而成,在该层双线绕制线圈中,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分别具有两端口。通过将第一导线位于外圈的一端与第一单线绕制线圈中的第三导线位于外圈的一端连接,此时在双线绕制线圈中,第二导线中位于外圈的一端可以作为该无线充电线圈的进线端或者出线端。再通过将第二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与第一单线绕制线圈的第三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连接,将第一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与第二单线绕制线圈的第三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连接,这样,该双线绕制线圈、第一单线绕制线圈和第二单线绕制线圈可以视为通过一根导线所绕制而成,此时第二单线绕制线圈的第三导线位于外圈的一端可以作为该无线充电线圈的出线端或者进线端,使得该无线充电线圈的进线端和出线端均位于对应绕制线圈的外圈。该无线充电线圈通过在偶数层单线绕制线圈中引入一层双线绕制线圈,使无线充电线圈的进线端和出线端始终位于对应的绕制线圈的外圈,避免包括奇数层绕制线圈的无线充电线圈中的进线端或者出线端导线需要从内圈延伸至外圈的情况,降低了无线充电线圈的整体厚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相关技术中无线充电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具有三层绕制线圈的无线充电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三层绕制线圈的无线充电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线绕制线圈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单线绕制线圈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层间绝缘层的无线充电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五层绕制线圈的无线充电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具有五层绕制线圈的无线充电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具有三层绕制线圈的无线充电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具有五层绕制线圈的无线充电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是无线充电的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发射线圈m和无线充电线圈(又称接收线圈)n分别设置在无线充电器以及需要充电的无线充电电子设备中,当两者靠近,无线充电器的发射线圈m在一定频率的交流电作用下产生磁场(磁感线如箭头所示),无线充电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线圈n通过电磁感应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将电能量从无线充电器转移到无线充电电子设备,实现对无线充电电子设备的充电。
图2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具有三层绕制线圈的无线充电线圈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相关技术中的无线充电线圈具有三层绕制线圈10,该三层绕制线圈10由一条导线绕中心轴线螺旋绕制而成,在对无线充电线圈进行绕制时,导线从进线端101由外向内绕逆时针方向绕制第一层,然后由内向外绕逆时针方向绕制第二层,最后由外向内绕逆时针方向绕制第三层,出线端102需要从该三层绕制线圈10的一侧由内圈延伸至外圈,与进线端101形成无线充电线圈的正负极输出端口。
可见,当无线充电线圈的绕制线圈层数为奇数层时,绕制线圈的导线的一端需要从内圈延伸至外圈,以便于与外部电路连接,这部分跨过绕制线圈平面延伸的导线会导致无线充电线圈的局部厚度增加,进而增加了无线充电线圈的整体厚度。
为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无线充电线圈包括:多层绕制线圈,多层绕制线圈包括层叠在一起的一层双线绕制线圈和偶数层单线绕制线圈,双线绕制线圈由一条第一导线和一条第二导线并行绕制而成,单线绕制线圈由一条第三导线绕制而成。
第一导线位于外圈的一端与第一单线绕制线圈中的第三导线位于外圈的一端连接,第一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与第二单线绕制线圈中第三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连接,第二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与第一单线绕制线圈中的第三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连接,第一单线绕制线圈和第二单线绕制线圈为偶数层单线绕制线圈中的任意两层。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绕制线圈可以是由内向外顺时针绕制而成,或者,由内向外逆时针绕制而成,或者,由外向内顺时针绕制而成,或者,由外向内逆时针绕制而成。内圈指最靠近绕制线圈的中心轴线的一圈,外圈是指离绕制线圈的中心轴线最远的一端。中心轴线即绕制线圈的绕制中心线。
通过将多层绕制线圈中的双线绕制线圈采用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并行绕制而成,在该双线绕制线圈中,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各具有一端口。通过将第一导线位于外圈的一端与第一单线绕制线圈中的第三导线位于外圈的一端连接,此时在双线绕制线圈中,第二导线中位于外圈的一端可以作为该无线充电线圈的进线端或者出线端。再通过将第二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与第一单线绕制线圈的第三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连接,将第一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与第二单线绕制线圈的第三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连接,这样,该双线绕制线圈、第一单线绕制线圈和第二单线绕制线圈可以视为通过一根导线所绕制而成,此时第二单线绕制线圈的第三导线位于外圈的一端可以作为该无线充电线圈的另一进线端或者出线端,此时该无线充电线圈的进线端和出线端均位于对应绕制线圈的外圈。该无线充电线圈通过在偶数层单线绕制线圈中引入一层双线绕制线圈,使无线充电线圈的进线端和出线端始终位于对应的绕制线圈的外圈,避免包括奇数层绕制线圈的无线充电线圈中的进线端或者出线端导线需要从内圈延伸至外圈的情况,使无线充电线圈的厚度保持一致,降低了无线充电线圈的整体厚度。
下面分别以三层绕制线圈和五层绕制线圈的结构为例,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线圈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三层绕制线圈的无线充电线圈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无线充电线圈包括:多层绕制线圈1,多层绕制线圈1包括层叠在一起的一层双线绕制线圈11和偶数层单线绕制线圈12,双线绕制线圈11由一条第一导线111和一条第二导线112并行绕制而成,单线绕制线圈12由一条第三导线121绕制而成。第一导线111位于外圈的一端1111与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中的第三导线121位于外圈的一端1211连接,第一导线111位于内圈的一端1112与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中第三导线121位于内圈的一端1212连接,第二导线112位于内圈的一端1122与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中的第三导线121位于内圈的一端1212连接。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线绕制线圈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双线绕制线圈11位于多层绕制线圈1中的奇数层,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和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依次层叠在双线绕制线圈1的一侧。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单线绕制线圈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结合图3至图5,三层绕制线圈1沿中心轴线层叠设置,沿绕制线圈1的中心轴线o由下往上看,双线绕制线圈11位于三层绕制线圈1中的第一层,并行绕制的第一导线111和第二导线112由内向外沿逆时针方向绕制,或者由内向外顺时针方向绕制,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位于第二层,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的第三导线121由外向内沿逆时针方向绕制,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位于第三层,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的第三导线121由外向内沿逆时针方向绕制,或者由内向外顺时针方向绕制,保证当无线充电线圈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电流时,电流在三层绕制线圈1的导线中所流动的方向相同。采用三层绕制线圈1的无线充电线圈,在单位面积内,与单层的无线充电线圈相比,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更大,使无线充电线圈中感应电流的增大,可以提高使用该无线充电线圈的终端的充电效率。第一导线111具有位于外圈的第一端1111和位于内圈的第二端1112,第二导线112具有位于外圈的第一端1121和位于内圈的第二端1122,第一导线111的第一端1111与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的第三导线121位于外圈的一端1211连接,第一导线111的第二端1112穿过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的中心孔且与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的第三导线121位于内圈的一端1212连接,第二导线112的第二端1122与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的第三导线121位于内圈的一端1212连接。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双线绕制线圈11可以位于多层绕制线圈1中的任意一层,当双线绕制线圈11位于多层绕制线圈1中的奇数层时,通过将第一导线111的第一端1111与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的第三导线121位于外圈的一端1211连接,第一导线111的第二端1112与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的第三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1212连接,第二导线112的第二端1122与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的第三导线121位于内圈的一端1212连接,使第一导线111、第二导线112以及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和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中的第三导线121依次连通。而第二导线112的第一端1121和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的第三导线121位于外圈的一端1211均位于各自所在的绕制线圈的外圈,可以作为该绕制线圈的进线端和出线端,形成无线充电线圈的正负极输出端口,不会出现绕制线圈的导线需要从内圈延伸至外圈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沿绕制线圈1的中心轴线由下往上看,双线绕制线圈11位于三层绕制线圈1中的第三层时,其结构与位于三层绕制线圈1中的第一层的实施例中的结构类似,只需要将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和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设置在双线绕制线圈11的相对另一侧即可,本公开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层间绝缘层的无线充电线圈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无线充电线圈的结构与图3中的无线充电线圈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图6所示无线充电线圈还包括多层层间绝缘层2,每层层间绝缘层2位于相邻的两层绕制线圈1之间。示例性地,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在双线绕制线圈11和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之间,以及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和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之间设置层间绝缘层2。
在相关技术中,绕制线圈只要选择质量稳定的高强度漆包线,并且在线圈绕制工艺中严格地控制好线匝排列的均匀度,控制好绕制线圈本身绝缘层的针孔度、弹性、击穿电压和软化击穿等性能指标,一般靠漆包线的绝缘层即可满足层间绝缘的要求。然而,绕制线圈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受到热应力、机械应力及电磁力等一些复杂因素的作用,可能导致线圈的层间绝缘能力下降,通过在各层绕制线圈1之间设置层间绝缘层2,并在层间绝缘层2上对应的位置设置过孔让各层绕制线圈1之间的导线通过,可以提高各绕制线圈1之间的层间绝缘能力,进而提高了无线充电线圈的工作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示例性地,层间绝缘层2可采用绝缘柔性薄膜材料,例如可以为聚酯材料、者聚酰亚胺材料、聚乙烯、聚氯乙烯、尼龙等制成的柔性薄膜,也可以采用纸张、皮革等柔性材料,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多层绕制线圈1包括五层绕制线圈1,五层绕制线圈1的中心轴线重合并沿中心轴线层叠设置,双线绕制线圈11可以位于五层绕制线圈1中的第一层、第三层或者第五层。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五层绕制线圈的无线充电线圈的结构示意图。示例性地,如图7所示,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沿绕制线圈1的中心轴线由下往上看,双线绕制线圈11位于五层绕制线圈1中的第一层,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位于第二层,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的第三导线121由外向内沿逆时针方向绕制,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位于第三层,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的第三导线121由外向内沿逆时针方向绕制。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的第三导线121位于外圈的一端1211再向上由外向内沿逆时针方向绕制出第四层单线绕制线圈12c,再由内向外沿逆时针方向绕制出第五层单线绕制线圈12d,此时位于第五层绕制线圈1外圈的一端和第二导线112的第一端1121均位于各自所在的绕制线圈的外圈,可以作为该绕制线圈的进线端和出线端,形成无线充电线圈的正负极输出端口,不会出现绕制线圈的导线需要从内圈延伸至外圈的情况。采用五层绕制线圈1的无线充电线圈,在单位面积内,与三层的无线充电线圈相比,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更大,使无线充电线圈中所产生的感应电流更大,进一步提高使用该无线充电线圈的终端的充电效率。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具有五层绕制线圈的无线充电线圈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绕制线圈1的中心轴线由下往上看,双线绕制线圈11位于三层绕制线圈1中的第三层,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位于第四层,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的第三导线121由外向内沿逆时针方向绕制,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位于第五层,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的第三导线121由外向内沿逆时针方向绕制,第二导线112的第一端1121向下由外向内沿逆时针方向绕制出第二层单线绕制线圈12c,再由内向外沿逆时针方向绕制出第一层单线绕制线圈12d。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绕制线圈1的中心轴线由下往上看,采用双线绕制线圈11位于五层绕制线圈1中的第五层时,其结构与位于五层绕制线圈1中的第一层的实施例中的结构类似,只需要将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和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设置在双线绕制线圈11的相对另一侧,再通过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的第三导线121位于外圈的一端1211向下绕制出第四层单线绕制线圈和第五层单线绕制线圈即可,本公开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具有三层绕制线圈1和具有五层绕制线圈1的无线充电线圈都可以增大感应电动势,从而增大无线充电线圈中的感应电流,提高终端的充电效率。以上无线充电线圈所具有的绕制线圈1的层数仅为示例,无线充电线圈也可以具有七层绕制线圈1、九层绕制线圈1等。对于具有不同充电效率需求的无线充电电子设备,可以设置具有不同数量的绕制线圈1的无线充电线圈,本公开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具有三层绕制线圈的无线充电线圈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双线绕制线圈11位于多层绕制线圈1中的偶数层,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和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分别位于双线绕制线圈11的两侧,第一导线111具有位于外圈的第一端1111和位于内圈的第二端1112,第二导线112具有位于外圈的第一端1121和位于内圈的第二端1122,第一导线111的第一端1111与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的第三导线121位于外圈的一端1211连接,第一导线111的第二端1112与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的第三导线121位于内圈的一端1212连接,第二导线112的第二端1122与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的第三导线121位于内圈的一端1212连接。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导线111的第一端1121与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的第三导线121位于外圈的一端1211连接,第一导线111的第二端1112与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的第三导线121位于内圈的一端1212连接,第二导线112的第二端1122与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的第三导线121位于内圈的一端1212连接,使第一导线111、第二导线112以及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和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中的第三导线121依次连通。而第二导线112的第一端1121和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的第三导线121位于外圈的一端1211均位于各自所在的绕制线圈的外圈,可以作为该绕制线圈的进线端和出线端,形成无线充电线圈的正负极输出端口,不会出现绕制线圈的导线需要从内圈延伸至外圈的情况。
可选地,多层绕制线圈1包括三层绕制线圈1,三层绕制线圈1的中心轴线重合并沿中心轴线层叠设置,双线绕制线圈11位于三层绕制线圈1中的第二层。如图9所示,示例性地,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线圈可以包括三层绕制线圈1,沿绕制线圈1的中心轴线由下往上看,双线绕制线圈11位于三层绕制线圈1中的第二层,并行绕制的第一导线111和第二导线112由内向外沿逆时针方向绕制,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位于第一层,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的第三导线121由外向内沿逆时针方向绕制,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位于第三层,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的第三导线121由外向内沿逆时针方向绕制,保证当无线充电线圈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电流时,电流在三层绕制线圈1的导线中所流动的方向相同。采用三层绕制线圈1的无线充电线圈,在单位面积内,与单层的无线充电线圈相比,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更大,使无线充电线圈中感应电流的增大,可以提高使用该无线充电线圈的终端的充电效率。
可选地,多层绕制线圈1包括五层绕制线圈1,五层绕制线圈1的中心轴线重合并沿中心轴线层叠设置,双线绕制线圈11可以位于五层绕制线圈1中的第二层或者第四层。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具有五层绕制线圈的无线充电线圈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沿绕制线圈1的中心轴线由下往上看,双线绕制线圈11位于五层绕制线圈1中的第四层,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位于第三层,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的第三导线121由外向内沿逆时针方向绕制,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位于第五层,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的第三导线121由外向内沿逆时针方向绕制。第二导线112的第一端1121再向下由外向内沿逆时针方向绕制出第二层单线绕制线圈12c,再由内向外沿逆时针方向绕制出第一层单线绕制线圈12d,此时位于第一层绕制线圈1外圈的一端和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的第三导线121位于外圈的一端1211均位于各自所在的绕制线圈的外圈,可以作为该绕制线圈的进线端和出线端,形成无线充电线圈的正负极输出端口,不会出现绕制线圈的导线需要从内圈延伸至外圈的情况。采用五层绕制线圈1的无线充电线圈,在单位面积内,与三层的无线充电线圈相比,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更大,使无线充电线圈中所产生的感应电流更大,进一步提高使用该无线充电线圈的终端的充电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沿绕制线圈1的中心轴向由下往上看,采用双线绕制线圈11位于五层绕制线圈1中的第二层时,其结构与位于五层绕制线圈1中第四层的实施例中的结构类似,只需要将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的第三导线121位于外圈的一端1211向上绕制出第四层和第五层即可,本公开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可选地,多层绕制线圈1中的第一导线111、第二导线112和第三导线121之间通过精密焊接的方式连接。采用精密焊接的方式连接隔层绕制线圈1中的导线,焊点可控性高,焊接面平滑,操作简单,可以提高无线充电线圈的生产效率。
示例性地,精密焊接是指可以达到精确成形制造目的的焊接工艺。精密焊接主要包括激光焊接、电子束焊接、扩散焊接和焊熔近净成形技术等形式。激光焊接是利用能量密度很高的激光束聚焦到工件表面,使辐射作用区表面的金属“烧熔”黏合而形成焊接接头;电子束焊接是在真空条件下,利用聚焦后被加速的能量密度极高的电子束,以极高速度冲击到工件表面极小面积上。在极短的时间内,其能量大部分转变为热能,从而引起材料的局部熔化,达到焊接的目的;扩散焊是一种可以连接物理、化学性能差别很大的异种材料的固态连接方法;焊熔近净成形技术实质是采用成形熔化制成全部由焊缝组成的零件。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只要能实现多层绕制线圈1中导线之间焊接连接即可,本公开对精密焊接的工艺方法不做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双线绕制线圈11中的第一导线111和第二导线112,其位于外圈和内圈的一端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其他单线绕制线圈12中的第三导线121连接,也可以采用多层绕制线圈1中的另外两层绕制线圈1中的导线来直接进行绕制,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第一导线111、第二导线112和第三导线121为金属导线。在本本来实施例中,导线采用金属材料制造,例如铜。铜具有材料成本低且磁导率高的优点,采用铜制导线绕制而成的无线充电线圈成本低廉,磁导率高,可以进一步提高使用该无线充电线圈的终端的充电效率。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如图4至图10中任意一幅所示的无线充电线圈。
通过将多层绕制线圈中的一层绕制线圈设置为双线绕制线圈,即采用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并行绕制而成,在该层双线绕制线圈中,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分别具有两端口。通过将第一导线位于外圈的一端与第一单线绕制线圈中的第三导线位于外圈的一端连接,此时在双线绕制线圈中,第二导线中位于外圈的一端可以作为该无线充电线圈的进线端或者出线端。再通过将第二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与第一单线绕制线圈的第三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连接,将第一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与第二单线绕制线圈的第三导线位于内圈的一端连接,该双线绕制线圈、第一单线绕制线圈和第二单线绕制线圈可以视为通过一根导线所绕制而成,此时第二单线绕制线圈的第三导线位于外圈的一端可以作为该无线充电线圈的出线端或者进线端,使得该无线充电线圈的进线端和出线端均位于对应绕制线圈的外圈。该无线充电线圈通过在偶数层单线绕制线圈中引入一层双线绕制线圈,使无线充电线圈的进线端和出线端始终位于对应的绕制线圈的外圈,避免包括奇数层绕制线圈的无线充电线圈中的进线端或者出线端导线需要从内圈延伸至外圈的情况,降低了无线充电线圈的整体厚度。
该无线充电电子设备可以是移动终端、家用电器等,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家用电器包括但不限于电热水壶、电熨斗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6)

1.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层绕制线圈(1),所述多层绕制线圈(1)包括层叠在一起的一层双线绕制线圈(11)和偶数层单线绕制线圈(12),所述双线绕制线圈(11)由一条第一导线(111)和一条第二导线(112)并行绕制而成,所述单线绕制线圈(12)由一条第三导线(121)绕制而成,
所述第一导线(111)位于外圈的一端与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中的所述第三导线(121)位于外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导线(111)位于内圈的一端与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中所述第三导线(121)位于内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导线(112)位于内圈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中的所述第三导线(121)位于内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和所述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为所述偶数层单线绕制线圈(12)中的任意两层;
所述双线绕制线圈(11)位于所述多层绕制线圈(1)中的奇数层,所述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和所述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依次层叠在所述双线绕制线圈(1)的一侧,第一导线(111)和第二导线(112)分别具有位于外圈的第一端(1111、1121)和位于内圈的第二端(1112、1122),所述第一导线(111)的第一端(1111)与所述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的第三导线(121)位于外圈的一端(1211)连接,所述第一导线(111)的第二端(1112)穿过所述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的中心孔且与所述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的第三导线(121)位于内圈的一端(1212)连接,所述第二导线(112)的第二端(1122)与所述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的第三导线(121)位于内圈的一端(1212)连接;所述多层绕制线圈(1)包括五层所述绕制线圈(1),所述五层绕制线圈(1)的中心轴线重合,当所述双线绕制线圈(11)位于所述五层绕制线圈(1)中的第一层或第五层时,除所述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和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之外的两层所述单线绕制线圈(12)的所述第三导线(121)与所述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的所述第三导线(121)位于外圈的一端(1211)连接;当所述双线绕制线圈(11)位于所述五层绕制线圈(1)中的第三层时,除所述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和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之外的两层所述单线绕制线圈(12)的所述第三导线(121)与所述第二导线(112)的第一端(1121)连接;或者,
所述双线绕制线圈(11)位于所述多层绕制线圈(1)中的偶数层,所述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和所述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分别位于所述双线绕制线圈(11)的两侧,所述第一导线(111)和所述第二导线(112)具有位于外圈的第一端(1111、1121)和位于内圈的第二端(1112、1122),所述第一导线(111)的第一端(1111)与所述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的第三导线(121)位于外圈的一端(1211)连接,所述第一导线(111)的第二端(1112)与所述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的第三导线(121)位于内圈的一端(1212)连接,所述第二导线(112)的第二端(1122)与所述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的第三导线(121)位于内圈的一端(121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线绕制线圈位于所述多层绕制线圈(1)中的偶数层,所述多层绕制线圈(1)包括三层所述绕制线圈(1),所述三层绕制线圈(1)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双线绕制线圈(11)位于三层所述绕制线圈(1)中的第二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线绕制线圈位于所述多层绕制线圈(1)中的偶数层,所述多层绕制线圈(1)包括五层所述绕制线圈(1),所述五层绕制线圈(1)的中心轴线重合,
当所述双线绕制线圈(11)位于五层所述绕制线圈(1)中的第二层时,除所述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和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之外的两层所述单线绕制线圈(12)的所述第三导线(121)与所述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的第三导线(121)位于外圈的一端(1211)连接,
当所述双线绕制线圈(11)位于五层所述绕制线圈(1)中的第四层时,除所述第一单线绕制线圈(12a)和第二单线绕制线圈(12b)之外的两层所述单线绕制线圈(12)的所述第三导线(121)与所述第二导线(112)的第一端(112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多层所述绕制线圈(1)中的所述第一导线(111)、所述第二导线(112)和所述第三导线(121)之间通过精密焊接的方式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还包括多层层间绝缘层(2),每层所述层间绝缘层(2)位于相邻的两层所述绕制线圈(1)之间。
6.一种无线充电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
CN201911112562.4A 2019-11-14 2019-11-14 无线充电线圈和无线充电电子设备 Active CN1128026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12562.4A CN112802665B (zh) 2019-11-14 2019-11-14 无线充电线圈和无线充电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12562.4A CN112802665B (zh) 2019-11-14 2019-11-14 无线充电线圈和无线充电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02665A CN112802665A (zh) 2021-05-14
CN112802665B true CN112802665B (zh) 2022-04-01

Family

ID=75803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12562.4A Active CN112802665B (zh) 2019-11-14 2019-11-14 无线充电线圈和无线充电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026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53000B (zh) * 2022-05-20 2024-03-2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线圈绕制方法、电子设备及通信系统
CN114823087A (zh) * 2022-05-26 2022-07-29 上海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模组、电子设备和制备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40081356A (ko) * 2012-12-21 2014-07-0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무선 충전 부품용 전자기 유도 모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4766714A (zh) * 2015-02-11 2015-07-08 富达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充电装置的感应线圈结构
CN205920859U (zh) * 2016-06-30 2017-02-01 广州西门子变压器有限公司 饼式线圈及其变压器
CN206023383U (zh) * 2016-09-13 2017-03-15 苏州纳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接收线圈
CN108806943A (zh) * 2018-07-18 2018-11-13 深圳市斯比特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变压器
CN111864913A (zh) * 2020-06-23 2020-10-30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升压型无线电能传输线圈及线圈的绕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226682U (zh) * 2018-06-14 2018-12-11 西安电掣风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超薄宽频率中远距离无线电能传输线圈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40081356A (ko) * 2012-12-21 2014-07-0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무선 충전 부품용 전자기 유도 모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4766714A (zh) * 2015-02-11 2015-07-08 富达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充电装置的感应线圈结构
CN205920859U (zh) * 2016-06-30 2017-02-01 广州西门子变压器有限公司 饼式线圈及其变压器
CN206023383U (zh) * 2016-09-13 2017-03-15 苏州纳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接收线圈
CN108806943A (zh) * 2018-07-18 2018-11-13 深圳市斯比特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变压器
CN111864913A (zh) * 2020-06-23 2020-10-30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升压型无线电能传输线圈及线圈的绕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02665A (zh) 2021-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37877B2 (en) Coil module, wireless charging transmitting apparatus, receiving apparatus, system, and terminal
RU2481662C2 (ru) Плоская катушка
CN112802665B (zh) 无线充电线圈和无线充电电子设备
CN101523693B (zh) 用于无线充电和数据传输的感应线圈
US20210151250A1 (en) Coil Module, Wireless Charging Transmitting Apparatus, Wireless Charging Receiving Apparatus,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and Mobile Terminal
EP3806117B1 (en) Coil module, wireless charging transmission apparatus, receiving apparatus, system, and terminal
JP3226466U (ja) コイル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ワイヤレス電気エネルギー送信回路
WO2012073427A1 (ja) 非接触充電モジュール及び非接触充電機器
US8729855B2 (en) Non-contact charging module and non-contact charger
CN104766714A (zh) 用于无线充电装置的感应线圈结构
JP2012156480A (ja) 受信側非接触充電モジュール及び受信側非接触充電機器
CN107533898A (zh)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7464673A (zh) 变压器
CN113497276A (zh) 固体电池单体
CN101431868B (zh) 与绕组一体的多层pcb的制作方法
JP2000341885A (ja) 非接触電力伝達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4087957A1 (zh) 卷绕式电芯、电池、电池组件及用电装置
US20230307951A1 (en) Coil,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power reception device, and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KR20180132205A (ko) 무선전력 전송모듈
CN113363061B (zh) 一种集成磁器件、变压器及电源系统
CN210668057U (zh) 变压器次级绕组结构
CN213583415U (zh) 一种基于扁平线圈的变压器和电感集成结构
US20230369893A1 (en) Coil Assembly, Electronic Device, and Wireless Charger
CN107086116A (zh) 非接触受电用线圈装置及非接触受电用磁芯
JP2012199433A (ja) コイル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非接触式給電装置の受電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非接触式給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