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02155B - 一种地图数据渲染的方法、相关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图数据渲染的方法、相关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02155B
CN112802155B CN202110384157.9A CN202110384157A CN112802155B CN 112802155 B CN112802155 B CN 112802155B CN 202110384157 A CN202110384157 A CN 202110384157A CN 112802155 B CN112802155 B CN 1128021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connecting line
boundary
plane
l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8415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02155A (zh
Inventor
唐广法
管婕
徐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8415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0215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021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021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021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021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1/002D [Two Dimensional] image generation
    • G06T11/20Drawing from basic elements, e.g. lines or circles
    • G06T11/206Drawing of charts or graph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9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databas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5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ill image data
    • G06F16/56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ill image data having vectorial format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地图数据渲染的方法,应用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地图、导航、自动驾驶、智慧交通等领域,包括:获取待渲染地图数据所对应的初始地图平面;获取初始地图平面中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根据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构建每个孔洞的孔洞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之间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若连接线的数量大于1,则任意两条连接线互相平行;对目标地图平面进行渲染处理,显示渲染后的地图数据。本申请还提供了相关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本申请能够自动拆分为不带孔洞的目标地图平面,从而节省人力成本。还能够使得连通后的目标地图平面仅存在一个面,在渲染处理的时候,仅对一个面进行渲染即可,从而提升图像渲染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地图数据渲染的方法、相关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图像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图数据渲染的方法、相关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对地图数据进行渲染时,需要按照不同的渲染顺序处理图层,呈现出与现实世界一致的效果。例如:渲染顺序按照大陆架、海洋、行政区域、湖泊河流、绿化带以及建筑的顺序,但这种渲染逻辑在表达复杂地物时会出现冲突情况。以图1所示的地图为例,A1指示岛屿,A2指示湖泊,即岛屿上有湖泊,湖泊中心又有岛屿,如果按照先渲染岛屿,再渲染湖泊,那么湖泊中心的岛屿就无法被渲染出来。基于此,可对湖泊进行挖洞处理;如果水系相当复杂,可能将具有多个孔洞,形成一个具有多个内边界的面。
现有地图编译程序无法支持同时编译包含孔洞的面,因此,需要采用拆分面的方式将地图处理为多个不含孔洞的面,即采用人工作业方式,建立内边界与外边界的连接,拆分为多个面,再依次对这些面进行渲染。
然而,采用人工作业的方式对带孔洞的面进行拆分,需要消耗较多的人力成本,尤其对于地形复杂的地图(例如,群岛)而言,还容易出现拆分出错的情况。与此同时,将地图拆分成多个面的方式,会导致面的数量增加,造成图像渲染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图数据渲染的方法、相关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一方面能够自动拆分为不带孔洞的目标地图平面,从而节省人力成本。另一方面,能够使得连通后的目标地图平面仅存在一个面,在渲染处理的时候,仅对一个面进行渲染即可,从而提升图像渲染的效率。
有鉴于此,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一种地图数据渲染的方法,包括:
获取待渲染地图数据所对应的初始地图平面,其中,初始地图平面包括K个孔洞以及初始平面边界,K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获取初始地图平面中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
根据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构建每个孔洞的孔洞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之间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其中,若连接线的数量大于1,则任意两条连接线互相平行;
对目标地图平面进行渲染处理,显示渲染后的地图数据。
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地图数据渲染的方法,包括:
响应针对于待渲染地图数据的数据处理指令,获取待渲染地图数据所对应的初始地图平面,其中,初始地图平面包括K个孔洞以及初始平面边界,K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获取初始地图平面中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
根据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构建每个孔洞的孔洞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之间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其中,若连接线的数量大于1,则任意两条连接线互相平行;
响应针对于目标地图平面的数据渲染指令,对目标地图平面进行渲染处理,显示渲染后的地图数据。
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地图数据渲染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渲染地图数据所对应的初始地图平面,其中,初始地图平面包括K个孔洞以及初始平面边界,K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初始地图平面中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
构建模块,用于根据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构建每个孔洞的孔洞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之间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其中,若连接线的数量大于1,则任意两条连接线互相平行;
显示模块,用于对目标地图平面进行渲染处理,显示渲染后的地图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初始地图平面包括第一孔洞以及初始平面边界,所述边界坐标信息包括孔洞边界点在坐标系中的最小横坐标值、最大横坐标值、最小纵坐标值和最大纵坐标值的至少一个;
构建模块,具体用于根据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构建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对应于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
或,根据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构建第一孔洞的第二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二边界点对应于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
或,根据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构建第一孔洞的第三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三边界点对应于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
或,根据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构建第一孔洞的第四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其中,第一孔洞的第四边界点对应于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初始地图平面包括第一孔洞以及初始平面边界;
构建模块,具体用于根据第一孔洞所对应的最小横坐标值,确定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一最短连接线,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对应于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
根据第一孔洞所对应的最大横坐标值,确定第一孔洞的第二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二最短连接线,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二边界点对应于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
根据第一孔洞所对应的最小纵坐标值,确定第一孔洞的第三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三最短连接线,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三边界点对应于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
根据第一孔洞所对应的最大纵坐标值,确定第一孔洞的第四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四最短连接线,其中,第一孔洞的第四边界点对应于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
从第一最短连接线、第二最短连接线、第三最短连接线以及第四最短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目标连接线;
构建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初始地图平面包括第一孔洞、第二孔洞以及初始平面边界;
构建模块,具体用于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小于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则构建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一连接线,以形成第一平面边界;
构建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第一平面边界的第二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其中,第二连接线与第一连接线互为平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
构建模块,具体用于若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等于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则获取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小于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则确定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三连接线以及第四连接线,其中,第三连接线对应于第一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二长度;
根据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从第三连接线和第四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
构建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第二平面边界;
确定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第二平面边界的第五连接线以及第六连接线,其中,第五连接线对应于第三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四长度;
根据第三长度和第四长度,从第五连接线和第六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
构建第二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
构建模块,具体用于若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等于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则获取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小于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则确定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三连接线以及第四连接线,其中,第三连接线对应于第一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二长度;
根据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从第三连接线和第四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
构建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第二平面边界;
确定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第二平面边界的第五连接线以及第六连接线,其中,第五连接线对应于第三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四长度;
根据第三长度和第四长度,从第五连接线和第六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
构建第二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初始地图平面包括第一孔洞、第二孔洞以及初始平面边界;
构建模块,具体用于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小于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则构建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一连接线,以形成第一平面边界;
构建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第一平面边界的第二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其中,第二连接线与第一连接线互为平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
构建模块,具体用于若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等于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则获取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小于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则确定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三连接线以及第四连接线,其中,第三连接线对应于第一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二长度;
根据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从第三连接线和第四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
构建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第二平面边界;
确定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第二平面边界的第五连接线以及第六连接线,其中,第五连接线对应于第三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四长度;
根据第三长度和第四长度,从第五连接线和第六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
构建第二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
构建模块,具体用于若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等于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则获取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小于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则确定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三连接线以及第四连接线,其中,第三连接线对应于第一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二长度;
根据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从第三连接线和第四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
构建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第二平面边界;
确定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第二平面边界的第五连接线以及第六连接线,其中,第五连接线对应于第三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四长度;
根据第三长度和第四长度,从第五连接线和第六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
构建第二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初始地图平面包括第一孔洞、第二孔洞以及初始平面边界;
构建模块,具体用于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小于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则构建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一连接线,以形成第一平面边界;
构建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第一平面边界的第二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其中,第二连接线与第一连接线互为平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
构建模块,具体用于若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等于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则获取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小于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则确定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三连接线以及第四连接线,其中,第三连接线对应于第一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二长度;
根据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从第三连接线和第四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
构建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第二平面边界;
确定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第二平面边界的第五连接线以及第六连接线,其中,第五连接线对应于第三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四长度;
根据第三长度和第四长度,从第五连接线和第六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
构建第二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
构建模块,具体用于若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等于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则获取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小于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则确定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三连接线以及第四连接线,其中,第三连接线对应于第一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二长度;
根据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从第三连接线和第四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
构建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第二平面边界;
确定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第二平面边界的第五连接线以及第六连接线,其中,第五连接线对应于第三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四长度;
根据第三长度和第四长度,从第五连接线和第六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
构建第二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初始地图平面包括第一孔洞、第二孔洞以及初始平面边界;
构建模块,具体用于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小于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则构建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一连接线,以形成第一平面边界;
构建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第一平面边界的第二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其中,第二连接线与第一连接线互为平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
构建模块,具体用于若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等于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则获取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小于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则确定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三连接线以及第四连接线,其中,第三连接线对应于第一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二长度;
根据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从第三连接线和第四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
构建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第二平面边界;
确定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第二平面边界的第五连接线以及第六连接线,其中,第五连接线对应于第三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四长度;
根据第三长度和第四长度,从第五连接线和第六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
构建第二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
构建模块,具体用于若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等于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则获取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小于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则确定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三连接线以及第四连接线,其中,第三连接线对应于第一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二长度;
根据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从第三连接线和第四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
构建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第二平面边界;
确定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第二平面边界的第五连接线以及第六连接线,其中,第五连接线对应于第三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四长度;
根据第三长度和第四长度,从第五连接线和第六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
构建第二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
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地图数据渲染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响应针对于待渲染地图数据的数据处理指令,获取待渲染地图数据所对应的初始地图平面,其中,初始地图平面包括K个孔洞以及初始平面边界,K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初始地图平面中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
构建模块,用于根据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构建每个孔洞的孔洞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之间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其中,若连接线的数量大于1,则任意两条连接线互相平行;
显示模块,用于响应针对于目标地图平面的数据渲染指令,对目标地图平面进行渲染处理,显示渲染后的地图数据。
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总线系统;
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程序,处理器用于根据程序代码中的指令执行上述各方面所提供的方法;
总线系统用于连接存储器以及处理器,以使存储器以及处理器进行通信。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的方法。
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各方面所提供的方法。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地图数据渲染的方法,首先获取待渲染地图数据所对应的初始地图平面,该初始地图平面包括至少一个孔洞以及初始平面边界,然后获取初始地图平面中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再根据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构建每个孔洞的孔洞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之间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最后可对目标地图平面进行渲染处理,显示渲染后的地图数据。通过上述方式,对于带有孔洞的初始地图平面而言,能够自动拆分为不带孔洞的目标地图平面,从而节省人力成本。此外,基于连接线可将初始地图平面内的孔洞连通外部区域,由于连接线之间是相互平行的,可保证连接线之间不会出现交叉的情况,因此,能够使得连通后的目标地图平面仅存在一个面,在渲染处理的时候,仅对一个面进行渲染即可,从而提升图像渲染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包括岛屿和湖泊的一个地图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地图数据渲染系统的一个架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带孔洞平面对象的一个空间剖分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地图数据渲染方法的一个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初始地图平面内孔洞进行合入处理的一个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遍历孔洞进行合入处理的一个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合入单个孔洞的一个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合入单个孔洞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最小横坐标值合入多个孔洞的一个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最小横坐标值合入多个孔洞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最小横坐标值合入多个孔洞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最大横坐标值合入多个孔洞的一个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最大横坐标值合入多个孔洞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最大横坐标值合入多个孔洞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最小纵坐标值合入多个孔洞的一个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最小纵坐标值合入多个孔洞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最小纵坐标值合入多个孔洞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最大纵坐标值合入多个孔洞的一个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最大纵坐标值合入多个孔洞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最大纵坐标值合入多个孔洞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地图数据渲染方法的另一个流程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合入多个孔洞以得到目标地图平面的一个效果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与传统方法在孔洞合并结果上的一个对比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地图数据渲染装置的一个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地图数据渲染装置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图数据渲染的方法、相关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一方面能够自动拆分为不带孔洞的目标地图平面,从而节省人力成本。另一方面,能够使得连通后的目标地图平面仅存在一个面,在渲染处理的时候,仅对一个面进行渲染即可,从而提升图像渲染的效率。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对应于”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处理、显示、分析与模拟,并基于地理空间信息对政府、企业的业务数据以及个人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进行管理、分析和辅助决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其中,地理空间信息形式多样,包括矢量电子地图、卫星图像、航空影像以及卫星定位数据等。GIS行业在对矢量数据进行处理或进行空间分析时,需要对一定范围内的已知坐标构成的矢量图形进行区域划分,然而矢量数据中不仅包括点元素,还包括面元素。如果依靠人工方式对面要素进行范围拆分,会导致拆分的过程非常繁琐,且效率低下。
为了提升对带孔洞平面进行拆分的效率,并进一步提升图像渲染的效率,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地图数据渲染的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如图2所示的地图数据渲染系统,如图所示,地图数据渲染系统可包括服务器和终端设备,且客户端部署于终端设备上,其中,客户端可以是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或者小程序等,此处不做限定。本申请涉及的服务器可以是独立的物理服务器,也可以是多个物理服务器构成的服务器集群或者分布式系统,还可以是提供云服务、云数据库、云计算、云函数、云存储、网络服务、云通信、中间件服务、域名服务、安全服务、内容分发网络(Content Delivery Network,CDN)、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等基础云计算服务的云服务器。终端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个人电脑、智能电视、智能手表、车载设备等,但并不局限于此。终端设备以及服务器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进行直接或间接地连接,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制。服务器和终端设备的数量也不做限制。
在渲染离线地图数据的情况下,终端设备获取待渲染地图数据所对应的初始地图平面,然后对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进行排序,通过和外环添加连线的方式,逐个合入到外环中,最后形成一个无孔洞的平面,并对其进行渲染。
在渲染离线地图数据的情况下,服务器获取待渲染地图数据所对应的初始地图平面,然后对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进行排序,通过和外环添加连线的方式,逐个合入到外环中,最后形成一个无孔洞的平面,然后将无孔洞的平面反馈至终端设备,由终端设备对其进行渲染。
由于本申请涉及到较多概念,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结合图3,对本申请中可能涉及到的概念进行介绍,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带孔洞平面对象的一个空间剖分示意图,如图所示,灰色区域为内部,白色区域为外部,内部与外部的交界为边界。
(1)内部:假设X是一个拓扑空间,A⊂X。如果A是点x∈X的一个邻域,即存在X中的一个开集V使得x∈V⊂A,则称点x是集合A的一个内点。集合A的所有内点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的内部。
(2)外部:假设X是一个拓扑空间,A⊂X。点x∈X,如果满足条件:在x的任何一个邻域U中,U∩A=φ,则称x是集合A的一个外部点。集合A的全体外部点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的外部。
(3)边界:假设X是一个拓扑空间,A⊂X。点x∈X。如果满足条件:在x的任何一个邻域U中既有A中的点又有A-中的点,即既有U∩A≠φ又有U∩A-≠φ,则称x是集合A的一个边界点。集合A的全体边界点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的边界。边界用环来表达,其中,外边界称为外环,内边界称为内环。
(4)带孔洞面:带洞面状对象为二维空间中的平面,有1个外边界,0到多个内边界组成,每个内边界形成面上的孔洞,组成面的任何两个边界都不相交。边界用环来表达,其中,外边界称为外环,内边界称为内环。基于点集拓扑理论,描述了带洞面状对象的内部、边界和外部。在导航地图中,面是用于渲染地图水系、陆地、绿地和建筑的几何平面数据。图3则示出了带两个孔洞的面。
(5)渲染:定义为将地图数据绘制在地图应用软件或者浏览器中的过程。
(6)图层:将不同的地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数据类型,将这些数据类型定义图层。如将大陆、国家和岛屿存储在不同图层中。
(7)渲染顺序:由于在相同的位置有多个地理对象,因此需要将不同的图层进行叠加,依次进行渲染,将次序定义为渲染顺序。
(8)绿地:地理对象中的一类,包含森林、树林以及公园绿地等。
(9)水系:地理对象中的一类,包含海洋、湖泊、河流以及水渠等。
(10)陆地:地理对象中的一类,包含大陆架以及岛屿等。
(11)建筑:地理对象中的一类,包含景区、小区、公园、居民楼以及商厦等。
(12)行政区划:地理对象中的一类,包含国家、省、市、区县以及乡镇等。
本申请将带孔洞的面的拆分的问题,转换为将外环和所有内环的连通问题,由此形成一个简单面,基于此,在对地图数据进行渲染时,仅渲染一个简单面即可。
结合上述介绍,下面将对本申请中地图数据渲染的方法进行介绍,请参阅图4,本申请实施例中地图数据渲染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包括:
101、终端设备获取待渲染地图数据所对应的初始地图平面,其中,初始地图平面包括K个孔洞以及初始平面边界,K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获取待渲染地图数据的初始地图平面,其中,待渲染地图数据包含但不仅限于大陆架、海洋、港湾、行政区划、湖泊、河流、绿化带以及建筑等。初始地图平面可以是关系数据库格式(relational database format,RDF)的数据,在本申请中,初始地图平面包括至少一个孔洞,即K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102、终端设备获取初始地图平面中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
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获取初始地图平面中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即为该孔洞在二维坐标系中极值的坐标值,极值的坐标值包括最小横坐标值、最大横坐标值、最小纵坐标值和最大纵坐标值中的至少一个。例如,孔洞的最左侧边界点对应于最小横坐标,孔洞的最右侧边界点对应于最大横坐标,孔洞的最下侧边界点对应于最小纵坐标,孔洞的最上侧边界点对应于最大纵坐标。
103、终端设备根据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构建每个孔洞的孔洞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之间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其中,若连接线的数量大于1,则任意两条连接线互相平行;
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根据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构建每个孔洞的孔洞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之间的连接线,该连接线能够连通孔洞和外部,对每个孔洞进行连通操作之后即可得到目标地图平面,目标地图平面可以是RDF的数据。如果需要构建至少两条连接线,那么这些连接线之间均满足平行关系。
具体地,为了便于理解,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初始地图平面内孔洞进行合入处理的一个示意图,如图5中(A)图所示,初始地图平面包括三个孔洞,分别为孔洞1、孔洞2和孔洞3,对于每一个孔洞而言得到其对应的边界坐标信息,假设以边界坐标信息包括最小横坐标为例,于是将各个孔洞按照最小横坐标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如果横坐标相同,则按照纵坐标从小到大排序,以此生成排序后的列表。于是按照横坐标从小到大的顺序逐个合并孔洞,每次选择孔洞最左侧的一个点和外环进行合并,避免了连线和孔洞相交的问题;所有新增的连线为平行线,避免连接线之间相交的问题。
基于此,对孔洞1的最左侧边界点做一条竖线,和外环相交于多个点,选择和孔洞1最左侧边界点以及和它最近的那个点进行连接,作为连接线。合入孔洞1后,得到的是如图5中(B)图所示的新外环和待合入的孔洞2和孔洞3。采用类似的方式,最后合入所有的孔洞(例如,孔洞2和孔洞3),由此得到目标地图平面。
104、终端设备对目标地图平面进行渲染处理,显示渲染后的地图数据。
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对目标地图平面进行渲染,最后显示渲染后的地图数据。
具体地,下面将结合图6,介绍对一个孔洞中各个极值的边界点进行遍历以构建连接线的方式。请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遍历孔洞进行合入处理的一个示意图,如图所示,假设共有一个面,K个孔洞,假设底部面为FACE_1,第1个孔洞为HOLE_1,FACE_1由m条线组成。针对于 FACE_1,按照顺序线编号为 FL1、FL2、FL3和FL4,从FL1起点开始算,按照FL的顺序依次取起点和终点,端点编号取分别为:
FL1:FL1_REF,FL1_NONREF
FL2:FL2_REF,FL2_NONREF
FL3:FL3_REF,FL3_NONREF
FL4:FL4_REF,FL4_NONREF
孔洞HOLE_1 由W条线组成,根据顺序线编号为 HL1、HL2、HL3和HL4,从HL1起点开始算,按照HL的顺序依次取起点和终点,端点编号取分别为:
HL1:HL1_REF,HL1_NONREF
HL2:HL2_REF,HL2_NONREF
HL3:HL3_REF,HL3_NONREF
HL4:HL4_REF,HL4_NONREF
为了连接FACE_1和HOLE_1,可以打断任意一条FL,生成新的端点FL_disconnector_1和新的端点HL_disconnector_1,连接这两个新的端点之后,形成分割面的连接线。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地图数据渲染的方法,通过上述方式,对于带有孔洞的初始地图平面而言,能够自动拆分为不带孔洞的目标地图平面,从而节省人力成本。此外,基于连接线可将初始地图平面内的孔洞连通外部区域,由于连接线之间是相互平行的,可保证连接线之间不会出现交叉的情况,因此,能够使得连通后的目标地图平面仅存在一个面,在渲染处理的时候,仅对一个面进行渲染即可,从而提升图像渲染的效率。
可选地,在上述图4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初始地图平面包括第一孔洞以及初始平面边界,所述边界坐标信息包括孔洞边界点在坐标系中的最小横坐标值、最大横坐标值、最小纵坐标值和最大纵坐标值的至少一个;
终端设备根据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构建每个孔洞的孔洞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之间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可以包括:
终端设备根据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构建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对应于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
或,终端设备根据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构建第一孔洞的第二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二边界点对应于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
或,终端设备根据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构建第一孔洞的第三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三边界点对应于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
或,终端设备根据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构建第一孔洞的第四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其中,第一孔洞的第四边界点对应于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
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对初始地图平面进行拆分的方法。在初始地图平面仅包括第一孔洞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以基于任意一个边界点,构建与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由此形式目标地图平面。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将结合图示进行介绍。
具体地,请参阅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合入单个孔洞的一个示意图。示例性地,如图7中(A)图所示,初始地图平面包括一个第一孔洞(即孔洞1)以及初始平面边界,初始平面边界为初始地图平面的外环。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即边界点1)对应于最小横坐标值,于是,可以将边界点1作为起始点,构建一条到达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由此,连通孔洞1和外部,以此形成一个如图7中(B)图所示的目标地图平面(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
示例性地,如图7中(A)图所示,初始地图平面包括一个第一孔洞以及初始平面边界,即孔洞1,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二边界点(即边界点2)对应于最大横坐标值,于是,可以将边界点2作为起始点,构建一条到达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由此,连通孔洞1和外部,以此形成一个如图7中(C)图所示的目标地图平面(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
示例性地,如图7中(A)图所示,初始地图平面包括一个第一孔洞以及初始平面边界,即孔洞1,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三边界点(即边界点3)对应于最小纵坐标值,于是,可以将边界点3作为起始点,构建一条到达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由此,连通孔洞1和外部,以此形成一个如图7中(D)图所示的目标地图平面(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
示例性地,如图7中(A)图所示,初始地图平面包括一个第一孔洞以及初始平面边界,即孔洞1,其中,第一孔洞的第四边界点(即边界点4)对应于最大纵坐标值,于是,可以将边界点4作为起始点,构建一条到达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由此,连通孔洞1和外部,以此形成一个如图7中(E)图所示的目标地图平面(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
其次,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对初始地图平面进行拆分的方法,通过上述方式,在仅有一个孔洞的情况下,可选择孔洞的任意一个边界点与外环进行连接,从而达到孔洞与外环合并的目的,并且使得拆分后总体的面数量不变,有利于提升渲染的效率,同时,操作简单统一,便于编程实现。
可选地,在上述图4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初始地图平面包括第一孔洞以及初始平面边界;
终端设备根据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构建每个孔洞的孔洞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之间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具体包括:
终端设备根据第一孔洞所对应的最小横坐标值,确定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一最短连接线,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对应于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
终端设备根据第一孔洞所对应的最大横坐标值,确定第一孔洞的第二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二最短连接线,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二边界点对应于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
终端设备根据第一孔洞所对应的最小纵坐标值,确定第一孔洞的第三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三最短连接线,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三边界点对应于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
终端设备根据第一孔洞所对应的最大纵坐标值,确定第一孔洞的第四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四最短连接线,其中,第一孔洞的第四边界点对应于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
终端设备从第一最短连接线、第二最短连接线、第三最短连接线以及第四最短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目标连接线;
终端设备构建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
本实施例中,介绍了另一种对初始地图平面进行拆分的方法。在初始地图平面仅包括第一孔洞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以基于与初始平面边界最近的边界点,构建与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由此形式目标地图平面。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将结合图示进行介绍。
具体地,请参阅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合入单个孔洞的另一个示意图。如图8中(A)图所示,初始地图平面包括一个第一孔洞(即孔洞1)以及初始平面边界,初始平面边界为初始地图平面的外环。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即边界点1)对应于最小横坐标值,第一孔洞的第二边界点(即边界点2)对应于最大横坐标值,第一孔洞的第三边界点(即边界点3)对应于最小纵坐标值,第一孔洞的第四边界点(即边界点4)对应于最大纵坐标值。
示例性地,可以将边界点1作为起始点,构建一条到达初始平面边界最近的连接线,即第一最短连接线,由此,连通孔洞1和外部,以此形成一个如图8中(B)图所示的目标地图平面(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
示例性地,可以将边界点2作为起始点,构建一条到达初始平面边界最近的连接线,即第二最短连接线,由此,连通孔洞1和外部,以此形成一个如图8中(C)图所示的目标地图平面(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
示例性地,可以将边界点3作为起始点,构建一条到达初始平面边界最近的连接线,即第三最短连接线,由此,连通孔洞1和外部,以此形成一个如图8中(D)图所示的目标地图平面(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
示例性地,可以将边界点4作为起始点,构建一条到达初始平面边界最近的连接线,即第四最短连接线,由此,连通孔洞1和外部,以此形成一个如图8中(E)图所示的目标地图平面(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
基于此,比较第一最短连接线、第二最短连接线、第三最短连接线以及第四最短连接线的长度,选择最小值(例如,第四最短连接线)作为目标连接线,构建该目标连接线之后即可形成目标地图平面。
其次,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另一种对初始地图平面进行拆分的方法,通过上述方式,在仅有一个孔洞的情况下,可选择孔洞的与外环最近的边界点进行连接,不仅可以达到孔洞与外环合并的目的,而且能够优化渲染效果。此外,还可以使得拆分后总体的面数量不变,有利于提升渲染的效率,同时,操作简单统一,便于编程实现。
可选地,在上述图4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初始地图平面包括第一孔洞、第二孔洞以及初始平面边界;
终端设备根据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构建每个孔洞的孔洞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之间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可以包括:
终端设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小于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则终端设备构建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一连接线,以形成第一平面边界;
终端设备构建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第一平面边界的第二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其中,第二连接线与第一连接线互为平行。
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基于最小横坐标值排序对初始地图平面进行拆分的方法。在初始地图平面至少包括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基于每个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按照最小横坐标值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构建其对应边界点与平面边界的连接线,由此形式目标地图平面。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将结合图示进行介绍。
具体地,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最小横坐标值合入多个孔洞的一个示意图,如图9中(A)图所示,初始地图平面包括一个第一孔洞(即孔洞1)、第二孔洞(即孔洞2)以及初始平面边界,初始平面边界为初始地图平面的外环。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即边界点1)对应于第一孔洞(即孔洞1)的最小横坐标值,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即边界点2)对应于第二孔洞(即孔洞2)的最小横坐标值。对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最小横坐标值进行排序,可按照最小横坐标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构建连接线,或者,按照最小横坐标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构建连接线。本申请以最小横坐标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为例,对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进行排序,然而这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定。
示例性地,将边界点1作为起始点,构建一条到达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一连接线,以此形成第一平面边界。其中,第一连接线与二维坐标轴的X轴平行,由此,连通孔洞1和外部。类似地,将边界点2作为起始点,构建一条到达第一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二连接线,其中,第二连接线与二维坐标轴的X轴平行。由此,连通孔洞2和外部。以此形成一个如图9中(B)图所示的目标地图平面(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中(B)图示出的第一连接线为边界点1达到初始平面边界最近的一条平行线,第二连接线为边界点2达到第一平面边界最近的一条平行线,由此能够获得更好的渲染效果。
示例性地,将边界点1作为起始点,构建一条到达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一连接线,以此形成第一平面边界。其中,第一连接线与二维坐标轴的Y轴平行,由此,连通孔洞1和外部。类似地,将边界点2作为起始点,构建一条到达第一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二连接线,其中,第二连接线与二维坐标轴的Y轴平行。由此,连通孔洞2和外部。以此形成一个如图9中(C)图所示的目标地图平面(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中(C)图示出的第一连接线为边界点1达到初始平面边界最近的一条垂直线,第二连接线为边界点2达到第一平面边界最近的一条垂直线,由此能够获得更好的渲染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也可以不是最短的连接线,基于此,可根据情况灵活设定,此处不进行穷举。且可以理解的是,每次构建连接线会使得平面边界发生变化。
其次,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于最小横坐标值排序对初始地图平面进行拆分的方法,通过上述方式,由于每次选择孔洞最左侧的一个点,并保证和外环进行合并的时候,添加的连接线平行,从而避免了连接线和孔洞相交的问题,以及避免连接线之间相交的问题,可以使得拆分后总体的面数量不变,有利于提升渲染的效率,同时,操作简单统一,便于编程实现。
可选地,在上述图4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
若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等于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则终端设备获取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
终端设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小于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则终端设备确定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三连接线以及第四连接线,其中,第三连接线对应于第一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二长度;
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从第三连接线和第四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
终端设备构建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第二平面边界;
终端设备确定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第二平面边界的第五连接线以及第六连接线,其中,第五连接线对应于第三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四长度;
终端设备根据第三长度和第四长度,从第五连接线和第六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
终端设备构建第二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
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在最小横坐标值相同情况下的孔洞合并方式。在初始地图平面至少包括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基于每个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依次构建其对应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但是,如果出现至少两个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相同,则还可以获取这至少两个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然后按照最小纵坐标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构建其对应边界点与平面边界的连接线,由此形式目标地图平面。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将结合图示进行介绍。
具体地,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最小横坐标值合入多个孔洞的另一个示意图,如图10中(A)图所示,初始地图平面包括一个第一孔洞(即孔洞1)、第二孔洞(即孔洞2)以及初始平面边界,初始平面边界为初始地图平面的外环。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即边界点1)对应于第一孔洞(即孔洞1)的最小横坐标值,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即边界点2)对应于第二孔洞(即孔洞2)的最小横坐标值。第一孔洞的第二边界点(即边界点3)对应于第一孔洞(即孔洞1)的最小纵坐标值,第二孔洞的第二边界点(即边界点4)对应于第二孔洞(即孔洞2)的最小纵坐标值。对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最小横坐标值进行排序,如果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最小横坐标值一致,则对边界点3和边界点4的最小纵坐标值进行排序,可按照最小纵坐标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构建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连接线。
示例性地,如图10中(B)图所示,将边界点1作为起始点,设置到达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三连接线(即黑色线)和第四连接线(即白色线),由此,选择长度较小的第四连接线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构建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如图10中(B)图所示的第二平面边界(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基于此,将边界点2作为起始点,如图10中(C)图所示,设置边界点2到达第二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五连接线(即黑色线)和第六连接线(即上端的白色线),由此,选择长度较小的第六连接线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构建第二目标连接线,以此形成一个如图10中(D)图所示的目标地图平面(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目标连接线和第二目标连接线也可以不是最短的连接线,基于此,可根据情况灵活设定,此处不进行穷举。且可以理解的是,每次构建目标连接线会使得平面边界发生变化。还可以理解的是,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对最小纵坐标值进行排序,此处不做限定。
再次,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在最小横坐标值相同情况下的孔洞合并方式,通过上述方式,如果最小横坐标值相同,但最小纵坐标值不同,则可基于最小纵坐标值的排序依次对孔洞进行合并,由此为孔洞合并提供了具体实现方式,从而提升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可选地,在上述图4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
若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等于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则终端设备获取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
终端设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小于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则终端设备确定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三连接线以及第四连接线,其中,第三连接线对应于第一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二长度;
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从第三连接线和第四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
终端设备构建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第二平面边界;
终端设备确定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第二平面边界的第五连接线以及第六连接线,其中,第五连接线对应于第三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四长度;
终端设备根据第三长度和第四长度,从第五连接线和第六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
终端设备构建第二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
本实施例中,介绍了另一种在最小横坐标值相同情况下的孔洞合并方式。在初始地图平面至少包括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基于每个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依次构建其对应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但是,如果出现至少两个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相同,则还可以获取这至少两个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然后按照最大纵坐标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构建其对应边界点与平面边界的连接线,由此形式目标地图平面。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将结合图示进行介绍。
具体地,请参阅图11,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最小横坐标值合入多个孔洞的另一个示意图,如图11中(A)图所示,初始地图平面包括一个第一孔洞(即孔洞1)、第二孔洞(即孔洞2)以及初始平面边界,初始平面边界为初始地图平面的外环。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即边界点1)对应于第一孔洞(即孔洞1)的最小横坐标值,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即边界点2)对应于第二孔洞(即孔洞2)的最小横坐标值。第一孔洞的第二边界点(即边界点3)对应于第一孔洞(即孔洞1)的最大纵坐标值,第二孔洞的第二边界点(即边界点4)对应于第二孔洞(即孔洞2)的最大纵坐标值。对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最小横坐标值进行排序,如果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最小横坐标值一致,则对边界点3和边界点4的最大纵坐标值进行排序,可按照最大纵坐标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构建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连接线。
示例性地,如图11中(B)图所示,将边界点1作为起始点,设置到达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三连接线(即黑色线)和第四连接线(即白色线),由此,选择长度较小的第四连接线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构建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如图11中(B)图所示的第二平面边界(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基于此,将边界点2作为起始点,如图11中(C)图所示,设置边界点2到达第二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五连接线(即黑色线)和第六连接线(即上端的白色线),由此,选择长度较小的第六连接线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构建第二目标连接线,以此形成一个如图11中(D)图所示的目标地图平面(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目标连接线和第二目标连接线也可以不是最短的连接线,基于此,可根据情况灵活设定,此处不进行穷举。且可以理解的是,每次构建目标连接线会使得平面边界发生变化。还可以理解的是,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对最大纵坐标值进行排序,此处不做限定。
再次,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另一种在最小横坐标值相同情况下的孔洞合并方式,通过上述方式,如果最小横坐标值相同,但最大纵坐标值不同,则可基于最大纵坐标值的排序依次对孔洞进行合并,由此为孔洞合并提供了具体实现方式,从而提升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可选地,在上述图4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初始地图平面包括第一孔洞、第二孔洞以及初始平面边界;
终端设备根据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构建每个孔洞的孔洞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之间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可以包括:
终端设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小于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则终端设备构建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一连接线,以形成第一平面边界;
终端设备构建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第一平面边界的第二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其中,第二连接线与第一连接线互为平行。
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基于最大横坐标值排序对初始地图平面进行拆分的方法。在初始地图平面至少包括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基于每个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按照最大横坐标值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构建其对应边界点与平面边界的连接线,由此形式目标地图平面。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将结合图示进行介绍。
具体地,请参阅图12,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最大横坐标值合入多个孔洞的一个示意图,如图12中(A)图所示,初始地图平面包括一个第一孔洞(即孔洞1)、第二孔洞(即孔洞2)以及初始平面边界,初始平面边界为初始地图平面的外环。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即边界点1)对应于第一孔洞(即孔洞1)的最大横坐标值,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即边界点2)对应于第二孔洞(即孔洞2)的最大横坐标值。对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最大横坐标值进行排序,可按照最大横坐标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构建连接线,或者,按照最大横坐标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构建连接线。本申请以最大横坐标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为例,对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进行排序,然而这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定。
示例性地,将边界点1作为起始点,构建一条到达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一连接线,以此形成第一平面边界。其中,第一连接线与二维坐标轴的X轴平行,由此,连通孔洞1和外部。类似地,将边界点2作为起始点,构建一条到达第一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二连接线,其中,第二连接线与二维坐标轴的X轴平行。由此,连通孔洞2和外部。以此形成一个如图12中(B)图所示的目标地图平面(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2中(B)图示出的第一连接线为边界点1达到初始平面边界最近的一条平行线,第二连接线为边界点2达到第一平面边界最近的一条平行线,由此能够获得更好的渲染效果。
示例性地,将边界点1作为起始点,构建一条到达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一连接线,以此形成第一平面边界。其中,第一连接线与二维坐标轴的Y轴平行,由此,连通孔洞1和外部。类似地,将边界点2作为起始点,构建一条到达第一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二连接线,其中,第二连接线与二维坐标轴的Y轴平行。由此,连通孔洞2和外部。以此形成一个如图12中(C)图所示的目标地图平面(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2中(C)图示出的第一连接线为边界点1达到初始平面边界最近的一条垂直线,第二连接线为边界点2达到第一平面边界最近的一条垂直线,由此能够获得更好的渲染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也可以不是最短的连接线,基于此,可根据情况灵活设定,此处不进行穷举。且可以理解的是,每次构建连接线会使得平面边界发生变化。
其次,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于最大横坐标值排序对初始地图平面进行拆分的方法,通过上述方式,由于每次选择孔洞最右侧的一个点,并保证和外环进行合并的时候,添加的连接线平行,从而避免了连接线和孔洞相交的问题,以及避免连接线之间相交的问题,可以使得拆分后总体的面数量不变,有利于提升渲染的效率,同时,操作简单统一,便于编程实现。
可选地,在上述图4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
若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等于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则终端设备获取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
终端设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小于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则终端设备确定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三连接线以及第四连接线,其中,第三连接线对应于第一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二长度;
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从第三连接线和第四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
终端设备构建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第二平面边界;
终端设备确定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第二平面边界的第五连接线以及第六连接线,其中,第五连接线对应于第三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四长度;
终端设备根据第三长度和第四长度,从第五连接线和第六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
终端设备构建第二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
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在最大横坐标值相同情况下的孔洞合并方式。在初始地图平面至少包括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基于每个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依次构建其对应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但是,如果出现至少两个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相同,则还可以获取这至少两个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然后按照最小纵坐标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构建其对应边界点与平面边界的连接线,由此形式目标地图平面。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将结合图示进行介绍。
具体地,请参阅图13,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最大横坐标值合入多个孔洞的另一个示意图,如图13中(A)图所示,初始地图平面包括一个第一孔洞(即孔洞1)、第二孔洞(即孔洞2)以及初始平面边界,初始平面边界为初始地图平面的外环。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即边界点1)对应于第一孔洞(即孔洞1)的最大横坐标值,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即边界点2)对应于第二孔洞(即孔洞2)的最大横坐标值。第一孔洞的第二边界点(即边界点3)对应于第一孔洞(即孔洞1)的最小纵坐标值,第二孔洞的第二边界点(即边界点4)对应于第二孔洞(即孔洞2)的最小纵坐标值。对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最大横坐标值进行排序,如果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最大横坐标值一致,则对边界点3和边界点4的最小纵坐标值进行排序,可按照最小纵坐标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构建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连接线。
示例性地,如图13中(B)图所示,将边界点1作为起始点,设置到达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三连接线(即黑色线)和第四连接线(即白色线),由此,选择长度较小的第四连接线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构建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如图13中(B)图所示的第二平面边界(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基于此,将边界点2作为起始点,如图13中(C)图所示,设置边界点2到达第二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五连接线(即黑色线)和第六连接线(即上端的白色线),由此,选择长度较小的第六连接线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构建第二目标连接线,以此形成一个如图13中(D)图所示的目标地图平面(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目标连接线和第二目标连接线也可以不是最短的连接线,基于此,可根据情况灵活设定,此处不进行穷举。且可以理解的是,每次构建目标连接线会使得平面边界发生变化。还可以理解的是,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对最小纵坐标值进行排序,此处不做限定。
再次,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在最大横坐标值相同情况下的孔洞合并方式,通过上述方式,如果最大横坐标值相同,但最小纵坐标值不同,则可基于最小纵坐标值的排序依次对孔洞进行合并,由此为孔洞合并提供了具体实现方式,从而提升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可选地,在上述图4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
若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等于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则终端设备获取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
终端设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小于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则终端设备确定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三连接线以及第四连接线,其中,第三连接线对应于第一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二长度;
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从第三连接线和第四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
终端设备构建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第二平面边界;
确定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第二平面边界的第五连接线以及第六连接线,其中,第五连接线对应于第三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四长度;
终端设备根据第三长度和第四长度,从第五连接线和第六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
终端设备构建第二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
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在最大横坐标值相同情况下的孔洞合并方式。在初始地图平面至少包括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基于每个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依次构建其对应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但是,如果出现至少两个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相同,则还可以获取这至少两个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然后按照最大纵坐标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构建其对应边界点与平面边界的连接线,由此形式目标地图平面。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将结合图示进行介绍。
具体地,请参阅图14,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最大横坐标值合入多个孔洞的另一个示意图,如图14中(A)图所示,初始地图平面包括一个第一孔洞(即孔洞1)、第二孔洞(即孔洞2)以及初始平面边界,初始平面边界为初始地图平面的外环。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即边界点1)对应于第一孔洞(即孔洞1)的最大横坐标值,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即边界点2)对应于第二孔洞(即孔洞2)的最大横坐标值。第一孔洞的第二边界点(即边界点3)对应于第一孔洞(即孔洞1)的最大纵坐标值,第二孔洞的第二边界点(即边界点4)对应于第二孔洞(即孔洞2)的最大纵坐标值。对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最大横坐标值进行排序,如果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最大横坐标值一致,则对边界点3和边界点4的最大纵坐标值进行排序,可按照最大纵坐标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构建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连接线。
示例性地,如图14中(B)图所示,将边界点1作为起始点,设置到达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三连接线(即黑色线)和第四连接线(即白色线),由此,选择长度较小的第四连接线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构建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如图14中(B)图所示的第二平面边界(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基于此,将边界点2作为起始点,如图14中(C)图所示,设置边界点2到达第二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五连接线(即黑色线)和第六连接线(即上端的白色线),由此,选择长度较小的第六连接线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构建第二目标连接线,以此形成一个如图14中(D)图所示的目标地图平面(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目标连接线和第二目标连接线也可以不是最短的连接线,基于此,可根据情况灵活设定,此处不进行穷举。且可以理解的是,每次构建目标连接线会使得平面边界发生变化。还可以理解的是,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对最大纵坐标值进行排序,此处不做限定。
再次,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在最大横坐标值相同情况下的孔洞合并方式,通过上述方式,如果最大横坐标值相同,但最大纵坐标值不同,则可基于最大纵坐标值的排序依次对孔洞进行合并,由此为孔洞合并提供了具体实现方式,从而提升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可选地,在上述图4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初始地图平面包括第一孔洞、第二孔洞以及初始平面边界;
终端设备根据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构建每个孔洞的孔洞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之间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具体包括:
终端设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小于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则终端设备构建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一连接线,以形成第一平面边界;
终端设备构建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第一平面边界的第二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其中,第二连接线与第一连接线互为平行。
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基于最小纵坐标值排序对初始地图平面进行拆分的方法。在初始地图平面至少包括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基于每个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按照最小纵坐标值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构建其对应边界点与平面边界的连接线,由此形式目标地图平面。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将结合图示进行介绍。
具体地,请参阅图15,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最小纵坐标值合入多个孔洞的一个示意图,如图15中(A)图所示,初始地图平面包括一个第一孔洞(即孔洞1)、第二孔洞(即孔洞2)以及初始平面边界,初始平面边界为初始地图平面的外环。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即边界点1)对应于第一孔洞(即孔洞1)的最小纵坐标值,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即边界点2)对应于第二孔洞(即孔洞2)的最小纵坐标值。对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最小纵坐标值进行排序,可按照最小纵坐标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构建连接线,或者,按照最小纵坐标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构建连接线。本申请以最小纵坐标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为例,对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进行排序,然而这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定。
示例性地,将边界点1作为起始点,构建一条到达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一连接线,以此形成第一平面边界。其中,第一连接线与二维坐标轴的X轴平行,由此,连通孔洞1和外部。类似地,将边界点2作为起始点,构建一条到达第一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二连接线,其中,第二连接线与二维坐标轴的X轴平行。由此,连通孔洞2和外部。以此形成一个如图15中(B)图所示的目标地图平面(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5中(B)图示出的第一连接线为边界点1达到初始平面边界最近的一条平行线,第二连接线为边界点2达到第一平面边界最近的一条平行线,由此能够获得更好的渲染效果。
示例性地,将边界点1作为起始点,构建一条到达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一连接线,以此形成第一平面边界其中,第一连接线与二维坐标轴的Y轴平行,由此,连通孔洞1和外部。类似地,将边界点2作为起始点,构建一条到达第一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二连接线,其中,第二连接线与二维坐标轴的Y轴平行。由此,连通孔洞2和外部。以此形成一个如图15中(C)图所示的目标地图平面(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5中(C)图示出的第一连接线为边界点1达到初始平面边界最近的一条垂直线,第二连接线为边界点2达到第一平面边界最近的一条垂直线,由此能够获得更好的渲染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也可以不是最短的连接线,基于此,可根据情况灵活设定,此处不进行穷举。且可以理解的是,每次构建连接线会使得平面边界发生变化。
其次,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于最小纵坐标值排序对初始地图平面进行拆分的方法,通过上述方式,由于每次选择孔洞最下方的一个点,并保证和外环进行合并的时候,添加的连接线平行,从而避免了连接线和孔洞相交的问题,以及避免连接线之间相交的问题,可以使得拆分后总体的面数量不变,有利于提升渲染的效率,同时,操作简单统一,便于编程实现。
可选地,在上述图4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
若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等于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则终端设备获取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
终端设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小于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则终端设备确定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三连接线以及第四连接线,其中,第三连接线对应于第一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二长度;
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从第三连接线和第四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
终端设备构建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第二平面边界;
确定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第二平面边界的第五连接线以及第六连接线,其中,第五连接线对应于第三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四长度;
终端设备根据第三长度和第四长度,从第五连接线和第六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
终端设备构建第二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
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在最小纵坐标值相同情况下的孔洞合并方式。在初始地图平面至少包括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基于每个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依次构建其对应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但是,如果出现至少两个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相同,则还可以获取这至少两个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然后按照最小横坐标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构建其对应边界点与平面边界的连接线,由此形式目标地图平面。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将结合图示进行介绍。
具体地,请参阅图16,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最小纵坐标值合入多个孔洞的另一个示意图,如图16中(A)图所示,初始地图平面包括一个第一孔洞(即孔洞1)、第二孔洞(即孔洞2)以及初始平面边界,初始平面边界为初始地图平面的外环。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即边界点1)对应于第一孔洞(即孔洞1)的最小纵坐标值,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即边界点2)对应于第二孔洞(即孔洞2)的最小纵坐标值。第一孔洞的第二边界点(即边界点3)对应于第一孔洞(即孔洞1)的最小横坐标值,第二孔洞的第二边界点(即边界点4)对应于第二孔洞(即孔洞2)的最小横坐标值。对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最小纵坐标值进行排序,如果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最小纵坐标值一致,则对边界点3和边界点4的最小横坐标值进行排序,可按照最小横坐标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构建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连接线。
示例性地,如图16中(B)图所示,将边界点1作为起始点,设置到达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三连接线(即黑色线)和第四连接线(即白色线),由此,选择长度较小的第四连接线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构建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如图16中(B)图所示的第二平面边界(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基于此,将边界点2作为起始点,如图16中(C)图所示,设置边界点2到达第二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五连接线(即黑色线)和第六连接线(即右侧的白色线),由此,选择长度较小的第六连接线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构建第二目标连接线,以此形成一个如图16中(D)图所示的目标地图平面(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目标连接线和第二目标连接线也可以不是最短的连接线,基于此,可根据情况灵活设定,此处不进行穷举。且可以理解的是,每次构建目标连接线会使得平面边界发生变化。还可以理解的是,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对最小横坐标值进行排序,此处不做限定。
再次,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在最小纵坐标值相同情况下的孔洞合并方式,通过上述方式,如果最小纵坐标值相同,但最小横坐标值不同,则可基于最小横坐标值的排序依次对孔洞进行合并,由此为孔洞合并提供了具体实现方式,从而提升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可选地,在上述图4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
若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等于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则终端设备获取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
终端设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小于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则终端设备确定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三连接线以及第四连接线,其中,第三连接线对应于第一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二长度;
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从第三连接线和第四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
终端设备构建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第二平面边界;
终端设备确定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第二平面边界的第五连接线以及第六连接线,其中,第五连接线对应于第三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四长度;
终端设备根据第三长度和第四长度,从第五连接线和第六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
终端设备构建第二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
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在最小纵坐标值相同情况下的孔洞合并方式。在初始地图平面至少包括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基于每个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依次构建其对应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但是,如果出现至少两个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相同,则还可以获取这至少两个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然后按照最大横坐标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构建其对应边界点与平面边界的连接线,由此形式目标地图平面。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将结合图示进行介绍。
具体地,请参阅图17,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最小纵坐标值合入多个孔洞的另一个示意图,如图17中(A)图所示,初始地图平面包括一个第一孔洞(即孔洞1)、第二孔洞(即孔洞2)以及初始平面边界,初始平面边界为初始地图平面的外环。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即边界点1)对应于第一孔洞(即孔洞1)的最小纵坐标值,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即边界点2)对应于第二孔洞(即孔洞2)的最小纵坐标值。第一孔洞的第二边界点(即边界点3)对应于第一孔洞(即孔洞1)的最大横坐标值,第二孔洞的第二边界点(即边界点4)对应于第二孔洞(即孔洞2)的最大横坐标值。对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最小纵坐标值进行排序,如果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最小纵坐标值一致,则对边界点3和边界点4的最大横坐标值进行排序,可按照最大横坐标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构建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连接线。
示例性地,如图17中(B)图所示,将边界点1作为起始点,设置到达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三连接线(即黑色线)和第四连接线(即白色线),由此,选择长度较小的第四连接线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构建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如图17中(B)图所示的第二平面边界(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基于此,将边界点2作为起始点,如图17中(C)图所示,设置边界点2到达第二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五连接线(即黑色线)和第六连接线(即右侧的白色线),由此,选择长度较小的第六连接线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构建第二目标连接线,以此形成一个如图17中(D)图所示的目标地图平面(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目标连接线和第二目标连接线也可以不是最短的连接线,基于此,可根据情况灵活设定,此处不进行穷举。且可以理解的是,每次构建目标连接线会使得平面边界发生变化。还可以理解的是,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对最大横坐标值进行排序,此处不做限定。
再次,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在最小纵坐标值相同情况下的孔洞合并方式,通过上述方式,如果最小纵坐标值相同,但最大横坐标值不同,则可基于最大横坐标值的排序依次对孔洞进行合并,由此为孔洞合并提供了具体实现方式,从而提升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可选地,在上述图4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初始地图平面包括第一孔洞、第二孔洞以及初始平面边界;
终端设备根据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构建每个孔洞的孔洞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之间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可以包括:
终端设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小于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则终端设备构建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一连接线,以形成第一平面边界;
终端设备构建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第一平面边界的第二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其中,第二连接线与第一连接线互为平行。
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基于最大纵坐标值排序对初始地图平面进行拆分的方法。在初始地图平面至少包括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基于每个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按照最大纵坐标值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构建其对应边界点与平面边界的连接线,由此形式目标地图平面。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将结合图示进行介绍。
具体地,请参阅图18,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最大纵坐标值合入多个孔洞的一个示意图,如图18中(A)图所示,初始地图平面包括一个第一孔洞(即孔洞1)、第二孔洞(即孔洞2)以及初始平面边界,初始平面边界为初始地图平面的外环。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即边界点1)对应于第一孔洞(即孔洞1)的最大纵坐标值,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即边界点2)对应于第二孔洞(即孔洞2)的最大纵坐标值。对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最大纵坐标值进行排序,可按照最大纵坐标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构建连接线,或者,按照最大纵坐标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构建连接线。本申请以最大纵坐标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为例,对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进行排序,然而这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定。
示例性地,如图18中(B)图所示,将边界点1作为起始点,构建一条到达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一连接线,以此形成第一平面边界。其中,第一连接线与二维坐标轴的X轴平行,由此,连通孔洞1和外部。类似地,将边界点2作为起始点,构建一条到达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二连接线,其中,第二连接线与二维坐标轴的X轴平行。由此,连通孔洞2和外部。以此形成一个如图18中(B)图所示的目标地图平面(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8中(B)图示出的第一连接线为边界点1达到初始平面边界最近的一条平行线,第二连接线为边界点2达到初始平面边界最近的一条平行线,由此能够获得更好的渲染效果。
示例性地,将边界点1作为起始点,构建一条到达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一连接线,以此形成第一平面边界。其中,第一连接线与二维坐标轴的Y轴平行,由此,连通孔洞1和外部。类似地,将边界点2作为起始点,构建一条到达第一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二连接线,其中,第二连接线与二维坐标轴的Y轴平行。由此,连通孔洞2和外部。以此形成一个如图18中(C)图所示的目标地图平面(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8中(C)图示出的第一连接线为边界点1达到初始平面边界最近的一条垂直线,第二连接线为边界点2达到第一平面边界最近的一条垂直线,由此能够获得更好的渲染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也可以不是最短的连接线,基于此,可根据情况灵活设定,此处不进行穷举。且可以理解的是,每次构建连接线会使得平面边界发生变化。
其次,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于最大纵坐标值排序对初始地图平面进行拆分的方法,通过上述方式,由于每次选择孔洞最上方的一个点,并保证和外环进行合并的时候,添加的连接线平行,从而避免了连接线和孔洞相交的问题,以及避免连接线之间相交的问题,可以使得拆分后总体的面数量不变,有利于提升渲染的效率,同时,操作简单统一,便于编程实现。
可选地,在上述图4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
若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等于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则终端设备获取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
终端设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小于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则终端设备确定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三连接线以及第四连接线,其中,第三连接线对应于第一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二长度;
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从第三连接线和第四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
终端设备构建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第二平面边界;
终端设备确定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第二平面边界的第五连接线以及第六连接线,其中,第五连接线对应于第三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四长度;
终端设备根据第三长度和第四长度,从第五连接线和第六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
终端设备构建第二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
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在最大纵坐标值相同情况下的孔洞合并方式。在初始地图平面至少包括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基于每个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依次构建其对应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但是,如果出现至少两个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相同,则还可以获取这至少两个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然后按照最小横坐标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构建其对应边界点与平面边界的连接线,由此形式目标地图平面。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将结合图示进行介绍。
具体地,请参阅图19,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最大纵坐标值合入多个孔洞的另一个示意图,如图19中(A)图所示,初始地图平面包括一个第一孔洞(即孔洞1)、第二孔洞(即孔洞2)以及初始平面边界,初始平面边界为初始地图平面的外环。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即边界点1)对应于第一孔洞(即孔洞1)的最大纵坐标值,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即边界点2)对应于第二孔洞(即孔洞2)的最大纵坐标值。第一孔洞的第二边界点(即边界点3)对应于第一孔洞(即孔洞1)的最小横坐标值,第二孔洞的第二边界点(即边界点4)对应于第二孔洞(即孔洞2)的最小横坐标值。对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最大纵坐标值进行排序,如果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最大纵坐标值一致,则对边界点3和边界点4的最小横坐标值进行排序,可按照最小横坐标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构建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连接线。
示例性地,如图19中(B)图所示,将边界点1作为起始点,设置到达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三连接线(即黑色线)和第四连接线(即白色线),由此,选择长度较小的第四连接线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构建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如图19中(B)图所示的第二平面边界(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基于此,将边界点2作为起始点,如图19中(C)图所示,设置边界点2到达第二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五连接线(即黑色线)和第六连接线(即右侧的白色线),由此,选择长度较小的第六连接线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构建第二目标连接线,以此形成一个如图19中(D)图所示的目标地图平面(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目标连接线和第二目标连接线也可以不是最短的连接线,基于此,可根据情况灵活设定,此处不进行穷举。且可以理解的是,每次构建目标连接线会使得平面边界发生变化。还可以理解的是,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对最小横坐标值进行排序,此处不做限定。
再次,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在最大纵坐标值相同情况下的孔洞合并方式,通过上述方式,如果最大纵坐标值相同,但最小横坐标值不同,则可基于最小横坐标值的排序依次对孔洞进行合并,由此为孔洞合并提供了具体实现方式,从而提升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可选地,在上述图4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
若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等于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则终端设备获取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
终端设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以及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小于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则终端设备确定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三连接线以及第四连接线,其中,第三连接线对应于第一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二长度;
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从第三连接线和第四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
终端设备构建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第二平面边界;
终端设备确定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第二平面边界的第五连接线以及第六连接线,其中,第五连接线对应于第三长度,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四长度;
终端设备根据第三长度和第四长度,从第五连接线和第六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
终端设备构建第二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
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在最大纵坐标值相同情况下的孔洞合并方式。在初始地图平面至少包括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基于每个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依次构建其对应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但是,如果出现至少两个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相同,则还可以获取这至少两个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然后按照最大横坐标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构建其对应边界点与平面边界的连接线,由此形式目标地图平面。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将结合图示进行介绍。
具体地,请参阅图20,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最大纵坐标值合入多个孔洞的另一个示意图,如图20中(A)图所示,初始地图平面包括一个第一孔洞(即孔洞1)、第二孔洞(即孔洞2)以及初始平面边界,初始平面边界为初始地图平面的外环。其中,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即边界点1)对应于第一孔洞(即孔洞1)的最大纵坐标值,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即边界点2)对应于第二孔洞(即孔洞2)的最大纵坐标值。第一孔洞的第二边界点(即边界点3)对应于第一孔洞(即孔洞1)的最大横坐标值,第二孔洞的第二边界点(即边界点4)对应于第二孔洞(即孔洞2)的最大横坐标值。对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最大纵坐标值进行排序,如果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最大纵坐标值一致,则对边界点3和边界点4的最大横坐标值进行排序,可按照最大横坐标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构建边界点1和边界点2的连接线。
示例性地,如图20中(B)图所示,将边界点1作为起始点,设置到达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三连接线(即黑色线)和第四连接线(即白色线),由此,选择长度较小的第四连接线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构建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如图20中(B)图所示的第二平面边界(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基于此,将边界点2作为起始点,如图20中(C)图所示,设置边界点2到达第二平面边界的连接线,即第五连接线(即黑色线)和第六连接线(即右侧的白色线),由此,选择长度较小的第六连接线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构建第二目标连接线,以此形成一个如图20中(D)图所示的目标地图平面(即图中灰色部分,且包括边界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目标连接线和第二目标连接线也可以不是最短的连接线,基于此,可根据情况灵活设定,此处不进行穷举。且可以理解的是,每次构建目标连接线会使得平面边界发生变化。还可以理解的是,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对最大横坐标值进行排序,此处不做限定。
再次,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在最大纵坐标值相同情况下的孔洞合并方式,通过上述方式,如果最大纵坐标值相同,但最大横坐标值不同,则可基于最大横坐标值的排序依次对孔洞进行合并,由此为孔洞合并提供了具体实现方式,从而提升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上述介绍,下面将对本申请中地图数据渲染的方法进行介绍,请参阅图21,本申请实施例中地图数据渲染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包括:
201、终端设备响应针对于待渲染地图数据的数据处理指令,获取待渲染地图数据所对应的初始地图平面,其中,初始地图平面包括K个孔洞以及初始平面边界,K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本实施例中,安装有地图应用的终端设备可接收用户触发的针对于待渲染地图数据的数据处理指令,然后获取待渲染地图数据的初始地图平面,其中,待渲染地图数据包含但不仅限于大陆架、海洋、港湾、行政区划、湖泊、河流、绿化带以及建筑等。初始地图平面可以是RDF的数据,在本申请中,初始地图平面包括至少一个孔洞,即K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202、终端设备获取初始地图平面中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
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获取初始地图平面中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即为该孔洞在二维坐标系中极值的坐标值,极值的坐标值包括最小横坐标值、最大横坐标值、最小纵坐标值和最大纵坐标值中的至少一个。例如,孔洞的最左侧边界点对应于最小横坐标,孔洞的最右侧边界点对应于最大横坐标,孔洞的最下侧边界点对应于最小纵坐标,孔洞的最上侧边界点对应于最大纵坐标。
203、终端设备根据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构建每个孔洞的孔洞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之间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其中,若连接线的数量大于1,则任意两条连接线互相平行;
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根据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构建每个孔洞的孔洞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之间的连接线,该连接线能够连通孔洞和外部,对每个孔洞进行连通操作之后即可得到目标地图平面,目标地图平面可以是RDF的数据。如果需要构建至少两条连接线,那么这些连接线之间均满足平行关系。
可以理解的是,步骤202与步骤102类似,故此处不做赘述。
204、终端设备响应针对于目标地图平面的数据渲染指令,对目标地图平面进行渲染处理,显示渲染后的地图数据。
本实施例中,用户触发数据渲染指令之后,即可对目标地图平面进行渲染,最后显示渲染后的地图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步骤202与步骤102类似,故此处不做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地图数据渲染的方法,通过上述方式,对于带有孔洞的初始地图平面而言,能够自动拆分为不带孔洞的目标地图平面,从而节省人力成本。此外,基于连接线可将初始地图平面内的孔洞连通外部区域,由于连接线之间是相互平行的,可保证连接线之间不会出现交叉的情况,因此,能够使得连通后的目标地图平面仅存在一个面,在渲染处理的时候,仅对一个面进行渲染即可,从而提升图像渲染的效率。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内容,下面将基于图22介绍合入多个孔洞的过程,请参阅图22,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合入多个孔洞以得到目标地图平面的一个效果示意图,如图所示,孔洞3、孔洞4、孔洞5和孔洞6具有相同的最小横坐标,合入的时候,先依次将孔洞1和孔洞2按照常规方式合入。然后从上面或者从下面设置连接线,根据连接线位置,将相同最小横坐标的多个孔洞分为上组和下组。例如,图22中,得到排序后的孔洞3、孔洞4、孔洞5和孔洞6,对这一组孔洞进行分析。其中,孔洞3和孔洞4距离外环的下面近,连接线从下方发出,归为下组。而孔洞5和孔洞6距离外环的上面近,连接线从上方发出,归为上组。合入时,下组按照最大纵坐标(或最小纵坐标)从小到大依次合入,上组按照最大纵坐标(或最小纵坐标)从大到小依次合入。
进一步地,本申请与传统方法在孔洞合并结果上进行了比对,请参阅图23,图23为本申请与传统方法在孔洞合并结果上的一个对比示意图,图23中(A)图示出的为原带孔洞面,图23中(B)图示出的为采用传统方法拆分孔洞后生成的3个面,图23中(C)图示出的为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方法拆分孔洞后生成的1个面。由此可见,本申请提出的拆面方法,能够使用程序自动化拆面,避免了人工作业产生的产能损耗,以及规避了对应的质量问题,并且拆分后面的数目没有增加,对应用较为友好。
下面对本申请中的地图数据渲染装置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24,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地图数据渲染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地图数据渲染装置30包括:
获取模块301,用于获取待渲染地图数据所对应的初始地图平面,其中,初始地图平面包括K个孔洞以及初始平面边界,K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获取模块301,还用于获取初始地图平面中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
构建模块302,用于根据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构建每个孔洞的孔洞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之间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其中,若连接线的数量大于1,则任意两条连接线互相平行;
显示模块303,用于对目标地图平面进行渲染处理,显示渲染后的地图数据。
可选地,在上述图24所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图数据渲染装置30还用于执行如前述各个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此处不做赘述。
下面对本申请中的地图数据渲染装置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25,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地图数据渲染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地图数据渲染装置40包括:
获取模块401,用于响应针对于待渲染地图数据的数据处理指令,获取待渲染地图数据所对应的初始地图平面,其中,初始地图平面包括K个孔洞以及初始平面边界,K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获取模块401,还用于获取初始地图平面中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
构建模块402,用于根据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构建每个孔洞的孔洞边界点与初始平面边界之间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其中,若连接线的数量大于1,则任意两条连接线互相平行;
显示模块403,用于响应针对于目标地图平面的数据渲染指令,对目标地图平面进行渲染处理,显示渲染后的地图数据。
可选地,在上述图25所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图数据渲染装置40还用于执行如前述各个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此处不做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地图数据渲染装置,该地图数据渲染装置部署于终端设备。如图26所示,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具体技术细节未揭示的,请参照本申请实施例方法部分。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终端设备为智能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图26示出的是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相关的智能手机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参考图26,智能手机包括:射频(radio frequency,RF)电路510、存储器520、输入单元530、显示单元540、传感器550、音频电路560、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模块570、处理器580、以及电源590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26中示出的智能手机结构并不构成对智能手机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下面结合图26对智能手机的各个构成部件进行具体的介绍:
RF电路510可用于收发信息或通话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特别地,将基站的下行信息接收后,给处理器580处理;另外,将设计上行的数据发送给基站。通常,RF电路510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amplifier,LNA)、双工器等。此外,RF电路510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上述无线通信可以使用任一通信标准或协议,包括但不限于全球移动通讯系统 (global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service,GPRS)、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WCDMA)、长期演进 (long termevolution,LTE)、电子邮件、短消息服务(short messaging service,SMS)等。
存储器520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处理器58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520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智能手机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存储器520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智能手机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存储器520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输入单元530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智能手机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具体地,输入单元530可包括触控面板53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532。触控面板531,也称为触摸屏,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控面板531上或在触控面板531附近的操作),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式驱动相应的连接装置。可选的,触控面板53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处理器580,并能接收处理器580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触控面板531。除了触控面板531,输入单元530还可以包括其他输入设备532。具体地,其他输入设备53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显示单元540可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智能手机的各种菜单。显示单元540可包括显示面板541,可选的,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541。进一步的,触控面板531可覆盖显示面板541,当触控面板531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580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580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显示面板541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虽然在图26中,触控面板531与显示面板541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智能手机的输入和输入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控面板531与显示面板541集成而实现智能手机的输入和输出功能。
智能手机还可包括至少一种传感器550,比如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具体地,光传感器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其中,环境光传感器可根据环境光线的明暗来调节显示面板541的亮度,接近传感器可在智能手机移动到耳边时,关闭显示面板541和/或背光。作为运动传感器的一种,加速计传感器可检测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可用于识别智能手机姿态的应用(比如横竖屏切换、相关游戏、磁力计姿态校准)、振动识别相关功能(比如计步器、敲击)等。至于智能手机还可配置的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等其他传感器,在此不再赘述。
音频电路560、扬声器561,传声器562可提供用户与智能手机之间的音频接口。音频电路560可将接收到的音频数据转换后的电信号,传输到扬声器561,由扬声器561转换为声音信号输出;另一方面,传声器562将收集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由音频电路560接收后转换为音频数据,再将音频数据输出处理器580处理后,经RF电路510以发送给比如另一智能手机,或者将音频数据输出至存储器520以便进一步处理。
WiFi属于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智能手机通过WiFi模块570可以帮助用户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和访问流式媒体等,它为用户提供了无线的宽带互联网访问。虽然图26示出了WiFi模块570,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其并不属于智能手机的必须构成,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在不改变发明的本质的范围内而省略。
处理器580是智能手机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智能手机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520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520内的数据,执行智能手机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智能手机进行整体监控。可选的,处理器58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可选的,处理器58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580中。
智能手机还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590(比如电池),可选的,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58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
尽管未示出,智能手机还可以包括摄像头、蓝牙模块等,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实施例中由终端设备所执行的步骤可以基于该图26所示的终端设备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前述各个实施例描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包括程序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前述各个实施例描述的方法。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地图数据渲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待渲染地图数据所对应的初始地图平面,其中,所述初始地图平面包括K个孔洞以及初始平面边界,所述K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获取所述初始地图平面中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
根据所述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构建所述每个孔洞的孔洞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之间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其中,若连接线的数量大于1,则任意两条连接线互相平行;
对所述目标地图平面进行渲染处理,显示渲染后的地图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地图平面包括第一孔洞以及所述初始平面边界,所述边界坐标信息包括孔洞边界点在坐标系中的最小横坐标值、最大横坐标值、最小纵坐标值和最大纵坐标值的至少一个;
所述根据所述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构建所述每个孔洞的孔洞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之间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构建所述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以形成所述目标地图平面,其中,所述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对应于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
或,根据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构建所述第一孔洞的第二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以形成所述目标地图平面,其中,所述第一孔洞的第二边界点对应于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
或,根据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构建所述第一孔洞的第三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以形成所述目标地图平面,其中,所述第一孔洞的第三边界点对应于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
或,根据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构建所述第一孔洞的第四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的连接线,以形成所述目标地图平面,其中,所述第一孔洞的第四边界点对应于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地图平面包括第一孔洞以及所述初始平面边界;
所述根据所述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构建所述每个孔洞的孔洞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之间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孔洞所对应的最小横坐标值,确定所述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一最短连接线,其中,所述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对应于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
根据所述第一孔洞所对应的最大横坐标值,确定所述第一孔洞的第二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二最短连接线,其中,所述第一孔洞的第二边界点对应于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
根据所述第一孔洞所对应的最小纵坐标值,确定所述第一孔洞的第三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三最短连接线,其中,所述第一孔洞的第三边界点对应于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
根据所述第一孔洞所对应的最大纵坐标值,确定所述第一孔洞的第四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的第四最短连接线,其中,所述第一孔洞的第四边界点对应于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
从所述第一最短连接线、所述第二最短连接线、所述第三最短连接线以及所述第四最短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目标连接线;
构建所述目标连接线,以形成所述目标地图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地图平面包括第一孔洞、第二孔洞以及所述初始平面边界;
所述根据所述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构建所述每个孔洞的孔洞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之间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包括: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以及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小于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则构建所述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一连接线,以形成第一平面边界;
构建所述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所述第一平面边界的第二连接线,以形成所述目标地图平面,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线与所述第一连接线互为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等于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则获取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以及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以及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小于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则确定所述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三连接线以及第四连接线,其中,所述第三连接线对应于第一长度,所述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二长度;
根据所述第一长度和所述第二长度,从所述第三连接线和所述第四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
构建所述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第二平面边界;
确定所述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所述第二平面边界的第五连接线以及第六连接线,其中,所述第五连接线对应于第三长度,所述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四长度;
根据所述第三长度和所述第四长度,从所述第五连接线和所述第六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
构建所述第二目标连接线,以形成所述目标地图平面;
或者,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等于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则获取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以及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以及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小于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则确定所述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三连接线以及第四连接线,其中,所述第三连接线对应于第一长度,所述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二长度;
根据所述第一长度和所述第二长度,从所述第三连接线和所述第四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
构建所述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第二平面边界;
确定所述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所述第二平面边界的第五连接线以及第六连接线,其中,所述第五连接线对应于第三长度,所述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四长度;
根据所述第三长度和所述第四长度,从所述第五连接线和所述第六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
构建所述第二目标连接线,以形成所述目标地图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地图平面包括第一孔洞、第二孔洞以及所述初始平面边界;
所述根据所述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构建所述每个孔洞的孔洞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之间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包括: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以及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小于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则构建所述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一连接线,以形成第一平面边界;
构建所述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所述第一平面边界的第二连接线,以形成所述目标地图平面,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线与所述第一连接线互为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等于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则获取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以及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以及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小于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则确定所述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三连接线以及第四连接线,其中,所述第三连接线对应于第一长度,所述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二长度;
根据所述第一长度和所述第二长度,从所述第三连接线和所述第四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
构建所述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第二平面边界;
确定所述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所述第二平面边界的第五连接线以及第六连接线,其中,所述第五连接线对应于第三长度,所述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四长度;
根据所述第三长度和所述第四长度,从所述第五连接线和所述第六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
构建所述第二目标连接线,以形成所述目标地图平面;
或者,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等于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则获取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以及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以及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小于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则确定所述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三连接线以及第四连接线,其中,所述第三连接线对应于第一长度,所述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二长度;
根据所述第一长度和所述第二长度,从所述第三连接线和所述第四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
构建所述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第二平面边界;
确定所述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所述第二平面边界的第五连接线以及第六连接线,其中,所述第五连接线对应于第三长度,所述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四长度;
根据所述第三长度和所述第四长度,从所述第五连接线和所述第六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
构建所述第二目标连接线,以形成所述目标地图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地图平面包括第一孔洞、第二孔洞以及所述初始平面边界;
所述根据所述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构建所述每个孔洞的孔洞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之间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包括: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以及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小于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则构建所述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一连接线,以形成第一平面边界;
构建所述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所述第一平面边界的第二连接线,以形成所述目标地图平面,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线与所述第一连接线互为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等于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则获取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以及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以及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小于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则确定所述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三连接线以及第四连接线,其中,所述第三连接线对应于第一长度,所述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二长度;
根据所述第一长度和所述第二长度,从所述第三连接线和所述第四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
构建所述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第二平面边界;
确定所述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所述第二平面边界的第五连接线以及第六连接线,其中,所述第五连接线对应于第三长度,所述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四长度;
根据所述第三长度和所述第四长度,从所述第五连接线和所述第六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
构建所述第二目标连接线,以形成所述目标地图平面;
或者,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等于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小纵坐标值,则获取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以及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以及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小于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则确定所述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三连接线以及第四连接线,其中,所述第三连接线对应于第一长度,所述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二长度;
根据所述第一长度和所述第二长度,从所述第三连接线和所述第四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
构建所述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第二平面边界;
确定所述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所述第二平面边界的第五连接线以及第六连接线,其中,所述第五连接线对应于第三长度,所述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四长度;
根据所述第三长度和所述第四长度,从所述第五连接线和所述第六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
构建所述第二目标连接线,以形成所述目标地图平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地图平面包括第一孔洞、第二孔洞以及所述初始平面边界;
所述根据所述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构建所述每个孔洞的孔洞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之间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包括: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以及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小于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则构建所述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一连接线,以形成第一平面边界;
构建所述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所述第一平面边界的第二连接线,以形成所述目标地图平面,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线与所述第一连接线互为平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等于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则获取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以及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以及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小于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小横坐标值,则确定所述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三连接线以及第四连接线,其中,所述第三连接线对应于第一长度,所述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二长度;
根据所述第一长度和所述第二长度,从所述第三连接线和所述第四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
构建所述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第二平面边界;
确定所述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所述第二平面边界的第五连接线以及第六连接线,其中,所述第五连接线对应于第三长度,所述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四长度;
根据所述第三长度和所述第四长度,从所述第五连接线和所述第六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
构建所述第二目标连接线,以形成所述目标地图平面;
或者,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等于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大纵坐标值,则获取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以及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以及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进行排序;
若所述第一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小于所述第二孔洞的最大横坐标值,则确定所述第一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的第三连接线以及第四连接线,其中,所述第三连接线对应于第一长度,所述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二长度;
根据所述第一长度和所述第二长度,从所述第三连接线和所述第四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一目标连接线;
构建所述第一目标连接线,以形成第二平面边界;
确定所述第二孔洞的第一边界点与所述第二平面边界的第五连接线以及第六连接线,其中,所述第五连接线对应于第三长度,所述第四连接线对应于第四长度;
根据所述第三长度和所述第四长度,从所述第五连接线和所述第六连接线中选择长度最小值作为第二目标连接线;
构建所述第二目标连接线,以形成所述目标地图平面。
12.一种地图数据渲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响应针对于待渲染地图数据的数据处理指令,获取所述待渲染地图数据所对应的初始地图平面,其中,所述初始地图平面包括K个孔洞以及初始平面边界,所述K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获取所述初始地图平面中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
根据所述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构建所述每个孔洞的孔洞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之间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其中,若连接线的数量大于1,则任意两条连接线互相平行;
响应针对于所述目标地图平面的数据渲染指令,对所述目标地图平面进行渲染处理,显示渲染后的地图数据。
13.一种地图数据渲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渲染地图数据所对应的初始地图平面,其中,所述初始地图平面包括K个孔洞以及初始平面边界,所述K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初始地图平面中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
构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每个孔洞的边界坐标信息,构建所述每个孔洞的孔洞边界点与所述初始平面边界之间的连接线,以形成目标地图平面,其中,若连接线的数量大于1,则任意两条连接线互相平行;
显示模块,用于对所述目标地图平面进行渲染处理,显示渲染后的地图数据。
14.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总线系统;
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程序代码中的指令执行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执行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
所述总线系统用于连接所述存储器以及所述处理器,以使所述存储器以及所述处理器进行通信。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执行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
CN202110384157.9A 2021-04-09 2021-04-09 一种地图数据渲染的方法、相关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28021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84157.9A CN112802155B (zh) 2021-04-09 2021-04-09 一种地图数据渲染的方法、相关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84157.9A CN112802155B (zh) 2021-04-09 2021-04-09 一种地图数据渲染的方法、相关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02155A CN112802155A (zh) 2021-05-14
CN112802155B true CN112802155B (zh) 2021-06-25

Family

ID=75816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84157.9A Active CN112802155B (zh) 2021-04-09 2021-04-09 一种地图数据渲染的方法、相关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02155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37948A (en) * 1997-03-07 2000-03-14 Silicon Graphics, Inc. Method, system,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updating texture with overscan
CN103842777A (zh) * 2011-08-03 2014-06-04 谷歌公司 基于显著性生成和渲染地图特征
CN104268832A (zh) * 2014-09-15 2015-01-07 天津大学 一种渐变网格重着色方法
CN108170807A (zh) * 2017-12-28 2018-06-15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地图数据的处理、地图绘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192352A (zh) * 2019-12-26 2020-05-22 广州文远知行科技有限公司 地图的渲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091993A1 (en) * 2015-09-25 2017-03-30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3D Model Generation From Map Data and User Interfa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37948A (en) * 1997-03-07 2000-03-14 Silicon Graphics, Inc. Method, system,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updating texture with overscan
CN103842777A (zh) * 2011-08-03 2014-06-04 谷歌公司 基于显著性生成和渲染地图特征
CN104268832A (zh) * 2014-09-15 2015-01-07 天津大学 一种渐变网格重着色方法
CN108170807A (zh) * 2017-12-28 2018-06-15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地图数据的处理、地图绘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192352A (zh) * 2019-12-26 2020-05-22 广州文远知行科技有限公司 地图的渲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 Janković等.Relief mapping for urba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s rendering.《Relief mapping for urba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s rendering》.2011, *
面向Web的城市级表面三维模型数据优化方法;赫春晓 等;《江苏科技信息》;20201130(第31期);第47-51页 *
高性能分布式地图渲染关键技术的应用分析;乔天荣 等;《地理空间信息》;20201130;第18卷(第11期);第37-38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02155A (zh) 2021-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82453B (zh) 定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476780B (zh) 一种图像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US20220207821A1 (en) Image rendering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CN109933638B (zh) 基于电子地图的目标区域轮廓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6547599B (zh) 一种资源动态加载的方法及终端
CN102932412B (zh) 文件传输方法及系统、主控设备
CN105867730B (zh) 状态栏的显示方法及装置
CN110533755B (zh) 一种场景渲染的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CN109213834A (zh) 一种基于增强现实的导游方法和系统
CN111209423B (zh) 一种基于电子相册的图像管理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01720054A (zh) 结合电子地图的实时通讯方法及其电子装置
CN104699973A (zh) 一种问卷逻辑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8846767B (zh) 社交群组的特征获取方法及装置
CN112802111B (zh) 一种物体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
CN111292394A (zh) 一种图像配色关系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5303591B (zh) 在拼图上叠加地点信息的方法、终端及服务器
CN108671541A (zh) 一种数据存储方法和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08632413A (zh) 一种拍照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0363785A (zh) 一种文本超框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6202422B (zh) 网页图标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9993234B (zh) 一种无人驾驶训练数据分类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989148A (zh) 纠错词排序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802155B (zh) 一种地图数据渲染的方法、相关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5981798B (zh) 文件解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7734049B (zh) 网络资源的下载方法、装置和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4440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