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00803A - 图形码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图形码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00803A
CN112800803A CN202110380723.9A CN202110380723A CN112800803A CN 112800803 A CN112800803 A CN 112800803A CN 202110380723 A CN202110380723 A CN 202110380723A CN 112800803 A CN112800803 A CN 1128008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form
sub
graphic code
code
identif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8072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00803B (zh
Inventor
边步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8072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0080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008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008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008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008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using light without selection of wavelength, e.g. sensing reflected white light
    • G06K7/1404Methods for optical code recognition
    • G06K7/146Methods for optical code recognition the method including quality enhancement step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using light without selection of wavelength, e.g. sensing reflected white light
    • G06K7/1404Methods for optical code recognition
    • G06K7/1408Methods for optical code recognition the method being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type of code
    • G06K7/14172D bar c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是图形码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接收第一图形码,第一图形码是第一分平台的扫码设备采集到的图形码;获取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基于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将第一图形码转发至解码第一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接收第二分平台对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将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返回给第一分平台。上述方案,使得当分平台无法识别图形码时,可以将图形码上传至主平台,主平台根据图形码的标识确定第二分平台,当该图形码进行解码后,将解码结果返回至第一分平台,实现了在一个分平台上对其他分平台对应的图形码的正常识别,提高了扫码设备对于图形码的识别范围。

Description

图形码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数据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图形码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通过二维码可以实现对人员或物品进行标记,当通过扫码设备扫描该扫码设备支持的二维码时,可以获取该二维码或条形码对应的人员信息或物品信息。
在相关技术中,目前常用的二维码管理平台中,对于某一类事物或者是某一区域的人群,可以使用相同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当该二维码管理平台对应的扫码设备扫描到该二维码管理平台对应的二维码时,可以通过该二维码管理平台对应的编解码规则,对该二维码进行解码,获得该二维码对应的特定信息。
上述技术方案中,当二维码管理平台对应的扫码设备扫描到不属于该二维码管理平台的二维码时,通常无法识别,限制了扫码设备对二维码的识别范围。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形码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可以提高图形码的识别范围,该技术方案如下所示。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形码识别方法,所述方法用于图形码管理系统,所述图形码管理系统包括一个主平台,所述主平台对应至少一个分平台,所述分平台用于解码图形码;所述方法由第一主平台执行;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图形码,所述第一图形码是第一分平台的扫码设备采集到的图形码;
获取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指示解码所述第一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
基于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所述第一标识,将所述第一图形码转发至所述第二分平台;
接收所述第二分平台对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将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返回给所述第一分平台。
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形码识别方法,所述方法用于图形码管理系统,所述图形码管理系统包括一个主平台,所述主平台对应至少一个分平台,所述分平台用于解码图形码;所述方法由第一分平台执行;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分平台的扫码设备采集到的第一图形码;
获取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指示解码所述第一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
响应于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指示的所述第二分平台与是所述第一分平台之外的其它分平台不对应,将所述第一图形码发送给所述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以便所述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将所述第一图形码转发至所述第二分平台;
接收所述第一主平台返回的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形码识别装置,所述装置用于图形码管理系统,所述图形码管理系统包括一个主平台,所述主平台对应至少一个分平台,所述分平台用于解码图形码;所述装置用于第一主平台,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图形码,所述第一图形码是第一分平台的扫码设备采集到的图形码;
第一标识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指示解码所述第一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
第一转发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所述第一标识,将所述第一图形码转发至所述第二分平台;
第一结果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分平台对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第一结果返回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返回给所述第一分平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响应于所述第一分平台是所述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第一接收模块,还用于,
接收所述第一分平台发送的所述第一图形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响应于所述第二分平台是所述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第一转发模块,包括:
第一分平台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所述第一标识,确定所述第二分平台;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图形码发送给所述第二分平台;
所述第一接收模块,还用于,
接收所述第二分平台发送的,所述第二分平台对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响应于所述第二分平台与所述第一主平台不对应,所述第一转发模块,包括:
主平台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所述第一标识,确定第二主平台;所述第二主平台是所述第二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图形码发送给所述第二主平台,以便所述第二主平台根据所述第一标识将所述第一图形码转发至所述第二分平台;
所述第一结果接收模块,还用于,
接收所述第二主平台发送的,所述第二分平台对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对应关系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所述第一标识,确定所述第二分平台与所述第一主平台之间是否具有对应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响应于所述第二分平台是所述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且所述第一分平台与所述第一主平台不对应,所述第一接收模块,还用于,
接收第三主平台发送的第一图形码;所述第一分平台是所述第三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
所述第一返回模块,还用于,
将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发送至所述第三主平台,以便所述第三主平台将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转发至所述第一分平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码配置规则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码配置规则;所述第一码配置规则用于指示图形码的编解码规则;
规则分发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码配置规则分别发送至所述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以便所述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根据所述第一码配置规则进行图形码的编解码。
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形码识别装置,所述装置用于图形码管理系统,所述图形码管理系统包括一个主平台,所述主平台对应至少一个分平台,所述分平台用于解码图形码;所述装置用于第一分平台;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分平台的扫码设备采集到的第一图形码;
第二标识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指示解码所述第一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指示的所述第二分平台与是所述第一分平台之外的其它分平台不对应,将所述第一图形码发送给所述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以便所述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将所述第一图形码转发至所述第二分平台;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返回的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解码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指示的所述第二分平台与所述第一分平台是同一个分平台对应,对所述第一图形码进行解码,获得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配置规则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下发的第一码配置规则;所述第一码配置规则用于指示图形码的编解码规则;
所述第一解码模块,还用于,
响应于所述第一标识指示的所述第二分平台与所述第一分平台是同一个分平台,基于所述第一码配置规则对所述第一图形码进行解码,获得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形码管理系统,所述图形码管理系统包括一个主平台,所述主平台对应至少一个分平台,所述分平台用于解码图形码;所述至少一个主平台包括第一主平台;所述至少一个分平台包括第一分平台;
所述第一主平台,用于接收第一图形码,所述第一图形码是第一分平台的扫码设备采集到的图形码;获取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用于指示解码生成第一对应的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基于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所述第一标识,将所述第一图形码转发至生成所述第一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接收所述第二分平台对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将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返回给所述第一分平台;
所述第一分平台,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分平台的扫码设备采集到的第一图形码;获取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响应于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与指示的所述第二分平台是所述第一分平台之外的其他分平台不对应,将所述第一图形码发送给所述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接收所述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发送返回的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包含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由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上述的图形码识别方法。
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上述的图形码识别方法。
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图形码识别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通过设置具有多级平台结构的图形码管理系统,使得当第一分平台获取到无法识别的图形码时,可以将图形码上传至主平台,由主平台根据图形码的标识确定可以解码该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并通过该第二分平台对该图形码进行解码后,将解码结果返回至第一分平台,实现了在一个分平台上对其他分平台对应的图形码的正常识别,提高了扫码设备对于图形码的识别范围。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图形码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图形码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图形码管理系统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图形码识别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6示出了图5所示实施例涉及的一种第一图形码转发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5所示实施例涉及的一种第一图形码转发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5所示实施例涉及的一种第一图形码转发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5所示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图形码平台以及授权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5所示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城市台管理平台的界面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5所示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城市码分平台管理的界面示意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同一主平台下的图形码识别方法流程框图;
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不同主平台下的图形码转发识别流程框图;
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图形码识别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1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图形码识别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1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名词进行介绍。
1)计算机视觉技术(Computer Vision,CV)
计算机视觉是一门研究如何使机器“看”的科学,更进一步的说,就是指用摄影机和电脑代替人眼对目标进行识别、跟踪和测量等机器视觉,并进一步做图形处理,使电脑处理成为更适合人眼观察或传送给仪器检测的图像。作为一个科学学科,计算机视觉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试图建立能够从图像或者多维数据中获取信息的人工智能系统。计算机视觉技术通常包括图像处理、图像识别、图像语义理解、图像检索、OCR(Optical CharacterRecognition,光学字符识别)、视频处理、视频语义理解、视频内容/行为识别、三维物体重建、3D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等技术,还包括常见的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2)二维码(2-Dimensional Bar Code)
二维条码/二维码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图形;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它具有条码技术的一些共性,每种码制有其特定的字符集;每个字符占有一定的宽度;具有一定的校验功能等。同时还具有对不同行的信息自动识别功能及处理图形旋转变化点的功能。
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系统的示意图。该计算机系统200中包括终端110和服务器120,其中,终端110与服务器120之间通过通信网络进行数据通信,可选地,通信网络可以是有线网络也可以是无线网络,且该通信网络可以是局域网、城域网以及广域网中的至少一种。
终端110中安装有可以调用图像采集功能的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可以是通讯类应用程序、教育类应用程序或者具有需要获取图形码对应的特定信息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应用程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该终端110通过该应用程序调用该终端110的图像采集组件,以实现对图形码的图像采集,并将采集到的图形码上传至该终端110对应的服务器120,以便服务器对该采集到的图形码进行处理,返回该图形码对应的特定信息。
可选的,终端110可以存在数据传输接口,该数据传输接口用于接收具有其他计算机设备输入的图形码。
可选的,终端110中包含数据存储组件,该数据存储组件用于存储该终端生成的数据或者接收到的数据。
可选的,终端110可以从该数据存储组件中,读取需要识别的图形码,并将该图形码上传至服务器120,以便接收服务器返回的该图形码对应的特定信息。
可选的,终端110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膝上便携式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也可以是台式电脑、投影式电脑等终端,或是具有图像采集组件的智能终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服务器120可以实现为一台服务器,也可以实现为一组服务器构成的服务器集群,其可以是物理服务器,也可以实现为云服务器。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服务器120是终端110中应用程序的后台服务器。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系统可以是由客户端、多个节点(接入网络中的任意形式的计算设备,如服务器、终端)通过网络通信的形式连接形成的分布式系统。
可选的,该分布式系统可以是区块链系统。
可选的,如本申请所公开的图形码识别方法,其中该图形码识别方式中涉及到的数据均可保存于上述区块链系统上。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图形码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用于图形码管理系统,该图形码管理系统包括一个主平台,该主平台对应至少一个分平台,该分平台用于解码图形码;该方法由第一主平台执行,该第一主平台是该至少一个主平台中的任意一个。该图形码管理系统中的各个主平台以及该各个主平台分别对应的分平台可以实现于图1所示的各个服务器120,该图形码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接收第一图形码,该第一图形码是第一分平台的扫码设备采集到的图形码。
其中,该第一图形码的类型可以是二维码、条形码以及葵花码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扫码设备可以是具有图像采集组件的终端设备。例如,该具有图像采集组件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扫描枪以及其他具有图像采集组件的终端设备。
步骤202,获取该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该第一标识指示解码第一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
步骤203,基于该第一图形码中的该第一标识,将该第一图形码转发至该第二分平台。
步骤204,接收该第二分平台对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步骤205,将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返回给该第一分平台。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所示方案,通过设置具有多级平台结构的图形码管理系统,使得当第一分平台获取到无法识别的图形码时,可以将图形码上传至主平台,由主平台根据图形码的标识确定可以解码该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并通过该第二分平台对该图形码进行解码后,将解码结果返回至第一分平台,实现了在一个分平台上对其他分平台对应的图形码的正常识别,提高了扫码设备对于图形码的识别范围。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图形码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用于图形码管理系统,该图形码管理系统包括一个主平台,该主平台对应至少一个分平台,该分平台用于解码图形码;该方法由第一分平台执行。该图形码管理系统中的各个主平台以及该各个主平台分别对应的分平台可以实现于图1所示的各个服务器120,该图形码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接收该第一分平台的扫码设备采集到的第一图形码。
步骤302,获取该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该第一标识指示解码第一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
步骤303,响应于该第一标识指示的该第二分平台是该第一分平台之外的其它分平台,将该第一图形码发送给该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以便该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将该第一图形码转发至该第二分平台。
步骤304,接收该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发送的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所示方案,通过设置具有多级平台结构的图形码管理系统,使得当第一分平台获取到无法识别的图形码时,可以将图形码上传至主平台,由主平台根据图形码的标识确定可以解码该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并通过该第二分平台对该图形码进行解码后,将解码结果返回至第一分平台,实现了在一个分平台上对其他分平台对应的图形码的正常识别,提高了扫码设备对于图形码的识别范围。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图形码管理系统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图形码管理系统包括一个主平台,该主平台对应至少一个分平台,该分平台用于生成和解码图形码;该至少一个主平台包括第一主平台401;该至少一个分平台包括第一分平台402。
该第一主平台401,用于接收第一图形码,该第一图形码是第一分平台的扫码设备采集到的图形码;获取该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该第一标识用于指示解码生成第一对应的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基于该第一图形码中的该第一标识,将该第一图形码转发至生成该第一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接收该第二分平台对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将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返回给该第一分平台。
该第一分平台402,用于接收该第一分平台的扫码设备采集到的第一图形码;获取该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响应于该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与指示的该第二分平台是该第一分平台之外的其他分平台不对应,将该第一图形码发送给该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接收该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发送返回的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所示方案中,通过设置具有多级平台结构的图形码管理系统,使得当第一分平台获取到无法识别的图形码时,可以将图形码上传至主平台,由主平台根据图形码的标识确定可以解码该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并通过该第二分平台对该图形码进行解码后,将解码结果返回至第一分平台,实现了在一个分平台上对其他分平台对应的图形码的正常识别,提高了扫码设备对于图形码的识别范围。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图形码识别方法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上述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服务器120执行。如图5所示,该图形码识别方法的流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501,第一分平台接收该第一分平台的扫码设备采集到的第一图形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分平台可以接收到该第一分平台的扫码设备采集到的第一图像信息,该第一图像信息中包含第一图形码对应的图像数据,即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图形码是以图像的形式上传至该第一分平台的。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分平台的扫码设备采集到第一图像信息,并将该第一图像信息中的图像数据转换为二进制字符串类型的第一图形码,即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图形码是扫码设备扫描到与图形码对应的图像数据后,经过数据处理后获得的二进制字符串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分平台的扫码设备通过该扫码设备中的图像采集组件,获取到该第一图形码后,直接将该第一图形码上传至该第一分平台。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分平台的扫码设备通过该扫码设备中的图像采集组件,获取到该第一图形码后,将该第一图形码保存至该扫码设备中的数据存储组件,当接收到指定操作指令后,将该第一图形码上传至该第一分平台。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图形码还可以是该第一分平台的扫码设备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从其他设备中获取到的图形码。
S502,第一分平台获取该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该第一标识指示解码该第一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该第一图形码是以图像数据形式上传该第一分平台时,该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是该第一图形码对应的图像中的,用于指示该第一图形码的属性信息的图像区域。
此时该第一分平台可以将该第一图形码的图像数据中,用于指示该第一图形码的属性信息的图像区域,确定为该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并获取该第一标识。例如,当该图形码是二维码时,该第一分平台可以获取该二维码中指定区域的图像,并将其作为该二维码对应的第一标识。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该第一图形码是以二进制字符串数据形式上传该第一分平台时,该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是该第一图形码对应的字符串数据中,用于指示该第一图形码的属性信息的字符串。
例如,当该第一图形码是扫描设备扫描二维码生成的二维码对应的二进制字符串数据形式时,该第一标识可以是该二进制字符串数据中,指定位置(例如前8位)的字符串数据,该第一分平台可以将该指定位置的字符串数据获取为该第一图形码对应的第一标识。
S503,第一分平台响应于该第一标识指示的该第二分平台是该第一分平台之外的其他分平台,将该第一图形码发送给该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标识包含来源标识,该来源标识用于指示该第一图形码对应的分平台(即生成该第一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当该第一分平台响应于该第一图形码中的来源标识与该第一分平台不对应(即第一分平台与该第二分平台不是同一个分平台),将该第一图形码发送给该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以便该主平台将该第一图形码转发至该第一图形码对应的分平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响应于该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指示的第二分平台与第一分平台是同一个分平台,对该第一图形码进行解码,获得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响应于该第一图形码中的来源标识与指示的第二分平台与该第一分平台是同一个分平台,该第一分平台对该第一图形码进行解码,获得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收该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下发的第一码配置规则;该第一码配置规则用于指示图形码的编解码规则;响应于该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指示的第二分平台与该第一分平台是同一个分平台,基于该第一码配置规则对该第一图形码进行解码,获得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其中,该第一分平台的编解码规则是该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下发的,即用户可以通过对主平台的配置,实现对分平台的管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同一主平台下的各个分平台的编解码方式相同。
S504,第一主平台接收第一图形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响应于该第一分平台是该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该第一主平台接收第一分平台发送的第一图形码。
当该第一分平台是该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即该第一分平台与该第一主平台对应时,该第一分平台根据该第一标识,确定该第一图形码与该第一分平台不对应,该第一分平台不是生成该第一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此时该第一分平台可以直接将该第一图形码发送至该第一主平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响应于该第二分平台是该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且该第一分平台与该第一主平台不对应;该第一主平台接收第三主平台发送的第一图形码,该第一分平台是该第三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
当该第一分平台是该第三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此时,该第一图形码对应的分平台为第二分平台,且该第二分平台是第一主平台对应的分平台中的一个,当该第一分平台基于该第一标识确定该第一分平台与该第一图形码不对应,该第一分平台无法对该第一图形码进行解码处理,此时该第一分平台将该第一图形码上传至该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即第三主平台),该第三主平台再根据该第一标识,将该第一图形码转发至该第一主平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响应于该第二分平台是该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且该第一分平台与该第一主平台不对应,接收第三主平台发送的第一图形码;该第一分平台是该第三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
当该第一图形码对应的第二分平台是该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也就是该第一图形码是该第一主平台中的第二分平台对应的图形码,且该第一分平台是第三主平台对应的第三分平台时,该第一主平台接收该第三主平台发送的,该第一分平台的扫码设备采集到的第一图形码。
S505,第一主平台获取该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该第一标识指示生成对应的图形码的分平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标识中还包含渠道标识,该渠道标识用于指示该第一图形码对应的主平台。
即该第一标识即可以用于指示生成该图形码的分平台,还可以指示该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于该第一图形码中的该第一标识,确定该第二分平台与该第一主平台之间是否具有对应关系。
当该第一主平台获取到该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可以根据该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确定该第二分平台与该第一主平台之间是否具有对应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该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包括来源标识,该第一主平台根据该来源标识,以及该第一主平台对应的各个分平台,确定该第一图形码与该第一主平台之间是否具有对应关系。例如,当该第一主平台对应的各个分平台中,存在与该第一标识对应的分平台,则确定该第一图形码与该第一主平台是对应的;当该第一主平台对应的各个分平台中,不存在与该第一标识对应的分平台,则确定该第一图形码与该第一主平台是不对应的。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该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包括渠道标识时,该第一主平台根据该渠道标识,直接确定该第一图形码是否与该第一主平台对应。
S506,第一主平台基于该第一图形码中的该第一标识,将该第一图形码转发至生成该第一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响应于该第一分平台是该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且该第二分平台是该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基于该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确定该第二分平台;将该第一图形码发送给该第二分平台。
请参考图6,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一种第一图形码转发示意图。如图6所示,当生成该第一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601,是该第一主平台610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并且第一分平台602也是该第一主平台610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也就是说,此时该第一分平台601与该第二分平台602,同为第一主平台610管理的分平台,此时该第一主平台610可以根据该第一图形码的第一标识,确定该第一主平台对应的各个分平台中,与该第一图形码对应的第二分平台602,再将该第一图形码发送至该第二分平台602,以便该第二分平台602对该第一图形码进行解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响应于该第二分平台与该第一主平台不对应,基于该第一图形码中的该第一标识,确定第二主平台;该第二主平台是该第二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将该第一图形码发送给该第二主平台,以便该第二主平台根据该第一标识将该第一图形码转发至该第二分平台。
请参考图7,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一种第一图形码转发示意图。如图7所示,当生成该第一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701,不是该第一主平台710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一个,则此时该第一主平台710接收到第一分平台702上传的第一图形码后,可以根据该第一图形码的第一标识,确定该第一图形码对应的第二主平台720,并将该第一图形码通过网关发送给第二主平台720,以便第二主平台720分发给该第一图形码对应的第二分平台701,实现对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响应于该第二分平台是该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且该第一分平台与该第一主平台不对应;基于该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确定第二分平台;将该第一图形码发送给该第二分平台。
请参考图8,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一种第一图形码转发示意图。如图8所示,当该第一分平台801与该第一主平台810不对应,且该第二分平台802是该第一主平台810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此时该第一主平台810接收到该第一分平台801对应的主平台820转发的第一图形码,并根据该第一图形码对应的第一标识,确定该第二分平台802,该第一主平台810直接将该第一图形码发送至该第二分平台802,以实现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
S507,第一主平台接收该第二分平台对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响应于该第二分平台是该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接收该第二分平台发送的,该第二分平台对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当该第二分平台是该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时,该第二分平台对该第一图形码进行解码后,得到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并直接将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上传至该第一主平台,并根据该第一主平台实现将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转发至该第一分平台对应的扫码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响应于该第二分平台与该第一主平台不对应,接收该第二主平台发送的,该第二分平台对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当该第二分平台与该第一主平台不对应时,且该第二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为第二主平台,此时该第二分平台对该第一图形码进行解码后,将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发送至第二主平台,该第二主平台将该第一图形码转发至该第一主平台,以便该第一主平台将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转发至该第一分平台对应的扫码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响应于该第二分平台是该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且该第一分平台与该第一主平台不对应,接收该第二分平台发送的,该第二分平台对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当该第二分平台是该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且该第一分平台与该第一主平台不对应时,该第二分平台对该第一图形码进行解码后,将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上传该第一主平台,该第一主平台将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转发至该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例如第三主平台),以便第三主平台将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转发至该第一分平台对应的扫码设备。
S508,第一主平台将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返回给该第一分平台,相应的,第一分平台接收该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发送的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响应于该第一分平台是该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将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发送给该第一分平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响应于该第二分平台是该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且该第一分平台与该第一主平台不对应,将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发送至该第三主平台,以便该第三主平台将该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转发至该第一分平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获取第一码配置规则;该第一码配置规则用于指示图形码的编解码规则;将该第一码配置规则分别发送至该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以便该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根据该第一码配置规则进行图形码的编解码。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图形码管理系统中的主平台,可以用于对该主平台对应的分平台进行配置和管理,例如,该图形码管理系统中的第一主平台可以获取该第一主平台对应的第一码配置规则,当该第一主平台获取该第一码配置规则后,再将该第一码配置规则下发至该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以实现配置该第一主平台下属的各个分平台对应的编解码规则。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图形码平台以及授权示意图。如图9所示,用户可以先创建主平台900,当创建完主平台900后,可以基于该创建好的主平台900,创建该主平台900对应的分平台910。
当用户创建好主平台900后,可以对主平台900执行配置操作,创建码配置规则,配置该主平台下的各个分平台的码形态(标准二维码、葵花码)、码的类型(人码、物码、事码)、编码单位(字节、字符)、是否限制二维码的可验证次数、是否缓存离线二维码、加密算法(SM4、AES、AES259)、标准域(引导域、渠道标识、来源标识、体系标识、属性标识、版本号、配置id)。其中,该渠道标识可以是指示平台中的各类应用服务的标识,该渠道标识可以是6位字母或数字;该体系标识可以是平台码的对外的统一标识,可以是四位数字;该来源标识用于标识码串的来源,可以是主平台创建分平台后,主平台分配给各个分平台的;该属性标识是码的类型标识,由分平台统一分配。
当用户配置好主平台的配置规则后,可以将该配置规则授权给分平台910,以便该分平台根据该用户配置的配置规则实现图形码的生成或解码。分平台910同步该主平台910下发的授权配置,完成配置的升级(即码的配置更新以及密钥的更新)并正式启用该配置。其中,该图形码可以由主平台定义和授权分平台在图形码的标准域和引导域中的内容,该图形码的扩展域中的内容可以由分平台自定义,以实现在主平台可以识别分平台对应的图形码来源等信息的同时,分平台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图形码中对该分平台具有的特定信息进行编码。整个码串由引导域、标准域、扩展域三部分组成,引导域是码的识别链接,指向码信息显示页面;标准域是码体的标准结构,不允许改动;扩展域根据用户需求个性配置,可配置用户业务相关的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方案,可以应用于政务领域,例如构建一种跨区域城市码管理平台,以为市民服务为导向,建立统一的市民服务体系,通过一人、一事、一物、一码,实现一码通行、一码通用的创新体验。
在实现构建跨区域城市码管理平台时,可以采用封装了码的字段定义、拼接、加密、解码、签名、验签等能力的码引擎服务组件,为分平台提供码的应用服务。其中,在城市码管理平台中,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主平台可以用于实现用码引擎服务组件的注册、授权和调度管理以及码相关业务数据的统计、分析;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分平台可以用于实现接入各类业务系统,通过码引擎服务组件实现生码、发码、验码功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示方案中,主分平台即满足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又可以给各自预留足够的个性化特色空间。主平台提供可配置的码规则,分平台接受主平台配置的授权后,进行分平台个性化的配置,分平台注册到主平台,通过主平台实现分平台之间的互通互联,主平台注册到网关,通过网关实现主平台与主平台之间互联互通,最终打通数据通道堵点,解决传统政务应用建设中资源割裂、应用孤立的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管理、互认互通、数据共享。
并且在本申请实施例所示方案中,分平台实现接入各类业务系统,通过码引擎服务组件实现生码、发码、验码功能,主平台用于实现对分平台的编码规则等进行管理,并且当该分平台检测到了不属于该分平台的图形码时,由主平台确定并调度该图形码对应的其他分平台执行图形码识别,即分平台与主平台分别执行不同的指令,并协同合作地完成图形码识别的流程,提高了图形码识别的识别效率。
请参考图10,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城市台管理平台的界面示意图。如图10所示,在该城市码管理平台的分平台管理界面中,存在数据概况模块1001、分平台信息模块1002以及规则配置列表模块1003。
其中,该数据概况模块1001用于展示该分平台的发码、扫码和亮码的基本数据。该分平台信息模块1002用于展示该分平台的相关基本信息,该城市管理平台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编辑实现对该分平台的相关基本信息的修改。该配置规则列表模块1003用于承载主平台为分平台定义的可用配置规则列表,该模块添加的配置规则将成为分平台可以选择使用的配置规则;主平台对于配置规则的启用停用、版本的更新将同步至分平台。
请参考图11,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城市码分平台管理的界面示意图。如图11所示,在该城市码管理平台的分平台管理界面中,存在数据概况模块1101、配置规则信息模块1102以及配置功能信息模块1103。
其中,在如图11所示的城市码分平台管理的界面中,该界面定义了分平台可选用的配置规则,并规定了可选规则的默认规则,并且默认规则分平台不可改。该数据概况模块1101展示了该配置规则被使用的基本数据情况;该配置规则信息模块1102用于展示该配置规则的相关基本信息,用户可以修改该基本信息;该配置功能信息模块1103定义了配置规则(码)的使用规则,分平台在选用时直接使用该默认规则,且该配置功能信息模块还定了了配置字段的字段,此处字段包括了主平台不可修改的字段、主平台为分平台必须使用的字段(标准字段);分平台在后台新增自己所需的字段。
在上述方案中城市码主平台和分平台之间既要满足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又要给各自预留满足应用特色需求的空间,这是构建主、分平台的原则。城市码主平台要实现对分平台的授权和统管,既要能够对分平台城市码发放权限,又要能够获取分平台管理数据,提供管控抓手。城市码分平台要实现独立自主的发码引擎,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增加扩展字段内容,对接应用系统实现发码、验码功能;同时需要接受主平台的授权和管理,向主平台提供必要的码管理数据。主、分平台使用的城市码编码规则可以一致,分平台在引导域、标准域中的内容由主平台定义和授权,扩展域内容分平台可以自定义,码的拼接、加密、解密规则可以保持一致,能够实现两级平台的互通互认,通过该技术方案打通数据通道的堵点,打破了传统应用模式下数据孤岛,为各地区人员流动带来极大的便利。
为了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技术方案,可以采用如下代码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各个步骤:
@0verride
public ShowCodeResult showCode(ShowCodeRequest request) {
//1.查询用户信息
CityCodeUserDO cityCodeUser = cityCodeUserService. getCityCodeUser(request. getUserId());
Va lidat ionUtil. va lidationEmpty(cityCodeUser, ErfoFCeode. uSeR HOTEXISF. getCede(),
errorMsg: ErroFCode user; NOT EXISF. getDsef() + request . getUserId());
//2.查询码定义、码配置
CodeDefinitionDO codeDef = codeDe finit ionService. getLatestCodeDefCache ( request. getCodeDefId());
Validat ionUtil. va lidationEmpty(codeDef, ErForGode. RECoRD NOTEXISF. getCode(),
erorMsg: "码定义不存在" + request. getCodeDefId());
//4.构造cityCode对象,待编码使用
CityCodeDO cityCode = initCityCode( request, cityCodeUser, codeDef) ;
//5.编码(码字段,签名加密,密钥)
CodePatternV1 cityCodePatternV1 = convertCityCode2CityCodePatternV1(cityCode, codeDef);
String codeContent = encodingCode . encode(cityCodePatternV1);
//当使用返回图片时,还用老的字符串生码
CodeContentTypeEnum codeContentTypeEnum = null;
if (request. getReturnPicture())
codeContentTypeEnum = CodeContentTypeEnum. ORIGINAL STRING;
} else {
byte[] codeContentBytes = codeContent . getBytes();
codeContent = Base64. encodeBase64String( codeContentBytes);
codeContentTypeEnum = CodeContentTypeEnum .BYTE BASE64;
cityCode. setCodeContent (codeContent);
//6.落库cityCode
cityCodeMapper. insert(cityCode);
//7.画图
String pictureContent = null;
f (request. getReturnPicture())
pictureContent = engineOperator . showCode (cityCode, new CodeParam());
//8.组装返回结果
ShowCodeResult showCodeResult = convertShowCodeResult(codeContentTypeEnum, cityCode,
pictureContent, Long . parseL ong (cityCodePatte rnV1. getScuQrEtime()));
// 9向分平台服务同步模块上报亮码数据,由分平台服务同步模块同步主平台
IReportShowCodeDataService. reportShowCodeInfo( request, cityCode .getCityCodeId(),
kityCodeUser. getUserId());
return showCodeResult;
@override
public DecodeResult decode(DecodeRequest request) {
//判断是否为字节
byte[] codeContentBytes = Base64. decodeBase64 ( request .getCodeContent());
String codeContent = new String ( codeContentBytes);
LoggerUt il. info( logger, message: "codeContent base64 decode,codeContent={}", codeContent) ;
//1.判断是否需要跨域解码
boolean isCrossDecode = isCrossDecode( codeContent);
if (isCrossDecode) {
//跨域解码
return crossDecode( request, CodeConfigIdUt il. getPlat formId(codeContent));
//2.解码
CodePatternV1 cityCodePatternV1 = encodingCode.decode ( codeContent );
CityCodeDO cityCode=cityCodeDao.getCode(cityCodePatternV1. getTagPuid());
Va lidat ionUtil. va lidat ionEmpty(cityCode, ErrorCodeEnum.CODE IS_NOT_ FOUND.getCode(),
errorMsg: "该码不存在!");
//2.返回结果
DecodeResult decodeResult = new DecodeResult();
decodeResult. setCityCodeAppId(cityCodePatternV1. getTagAppId());
decodeResult. setCityCodeId(cityCodePatternV1. getTagPuid());|
decodeResult. setUserId(cityCode. getUserId());
decodeResult . setCodeDefId( cityCode. getDefInfoId());
Long expireTime = Long .parseLong(cityCodePatternV1. getScuQrEtime());
if (expireTime == 0L) {
//为0代表永久有效
decodeResult. setExpire(false);
} else {
//大于当前时间代表码过期
decodeResult. setExpire(expireTime < System. currentTimeMillis() /1000);
if (!decodeResult. isExpire()) {
decodeResult. setBizExtInfo( cityCodePatternV1. getExtData());
return decodeResult;
跨域解码
@param request
* @param plat formId
* areturn
private DecodeResult crossDecode (DecodeRequest request, StringplatformId) {
DecodeRequest mas terDecodeRequest = new DecodeRequest();
BeanUtils . copyProperties (request, mas terDecodeRequest);
CrossDecodeRequest crossDecodeRequest = newCrossDecodeRequest(platformId ,mas terDecodeRequest);
ServerResponse<DecedeResult> serverResponse = crossPersonalCodeClient . decode(crossDecodeRequest)
if (serverResponse. getErrede() != 0) {
throw new Gof fExcept ion(serverResponse . getErrede(),serverResponse. getErfmsg());
DecodeResult decodeResult = new DecodeResult();
BeanUtils。copyProperties ( serve rResponse. getData(), decodeResult);
return decodeResult;
}
/**
*是否需要跨域解码
* @param codeContent
*/
private boolean isCros sDecode(String codeContent) {
String tagCode = CodeConf igIdUtil. getTagCode ( codeContent);
//不是同一体系标识下,则抛出解码失败异常
if (!StringUtils . equals(tagCode, bizTagConfig . getTagCode()))
throw new Gof fExcept ion(ErrorCodeEnum . CODE DECODE_ ERROR .getCode(),
ErrorCodeEnum. CODE_ DECODE_ ERROR. getDscr());
String platformId = CodeConf igIdUtil. getPlat formId( codeContent);
//判断是否需要跨平台解码
return !StringUtils . equals(platformId, bizTagConfig. getTagSource());
@0verride
@Transactional(rollbackFor = Exception.class)
public void dealSyncData(String status) {
//获取待同步数据
L ist<DataSyncTaskDO> noneSyncDatas = getNoneSyncData (status );
//组装同步数据
List<DataSyncTaskDO> syncDatas = new ArrayList<>();
for (DataSyncTaskDO dataSyncTaskDO : noneSyncDatas) {
/批量同步
if (syncDatas.size() >= SYNC. SIZE) {
syncData(syncDatas);
syncDatas = new ArrayList<>();
}
if (StringUt ils. i sNotBlank (dataSyncTaskD0. getSyncData())) {
syncDatas . add (dataSyncTaskD0) :
//同步数据
f (!syncDatas . isEmpty()) {
syncData syncDatas);
}
/**
*同步数据
* @param datas 同步的数据
public void syncData(L ist<DataSyncTaskD0> datas) {
//上报亮码流水
List<String> syncData = datas. stream() . map(DataSyncTaskDO: :getSyncData)
. collect(Collectors. toList());
if (!syncData. isEmpty()) {
reportSyncData(syncData);
updateSysnStatus (datas);
}
/**
*向主平台上报同步数据
* @param syncData 数据
*/
private void reportSyncData(List<String> syncData) {
ShowCodeDataVO showCodeDatavo = new ShowCodeDataVO();
showCodeDatavo. setSyncData(syncData)
ServerResponse serverResponse = dataSyncFeinClient. saveShowCodeData( showCodeDatavo);
if (serverResponse == null II serverResponse. getErrcode() != 0)
throw new Gof fExcept ion(ErrorCodeEnum . SEND DATA_ ERROR. getCode(),
ErrorCodeEnum . SEND DATA_ ERROR. getDscr());
伴随着健康码出行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推广和应用,当前各地也纷纷具有地方特色的员工码、通行码、家庭码等,一时间出现了版本众多的码应用。虽万“码”奔腾,但众多的地方码和行业码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众出行的不便。用户在跨地区、跨行业用码时,存在各种码无法互认、入口繁多找码困难、数据孤岛不互通等问题。
当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所示方案构建城市码平台,可以通过码平台提供关联服务、路由服务和智能集成服务,实现跨平台、跨应用间码的互认互通,对城市中各类存量场景码进行集成,实现不同地域、不同业务、不同应用产生的码能够相互识别,为用户提供了便利,打破了传统的数据孤岛。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所示方案中,通过设置具有多级平台结构的图形码管理系统,使得当第一分平台获取到无法识别的图形码时,可以将图形码上传至主平台,由主平台根据图形码的标识确定可以解码该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并通过该第二分平台对该图形码进行解码后,将解码结果返回至第一分平台,实现了在一个分平台上对其他分平台对应的图形码的正常识别,提高了扫码设备对于图形码的识别范围。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同一主平台下的图形码识别方法流程框图。其中,该图形码识别方法由第一分平台1200、第二分平台1220以及第一主平台1210共同执行,该第一分平台1200与该第二分平台1220均为该第一主平台1210对应的分平台,如图12所示,该图形码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第一分平台1200对应的扫码设备扫描到图形码(以该图形码的类型是二维码为例),该第一分平台1200对应的扫码设备将该二维码解析成字符串,该第一分平台对应的扫码设备再调用该第一分平台1200进行解码,即将该二维码发送至该第一分平台1200,该第一分平台1200实现对该二维码的字符串的码字符串处理。
该第一分平台1200首先对该二维码的字符串中的来源标识进行判定,当根据该二维码的字符串的来源标识,确定该二维码是该第一分平台1200的码时,直接根据该二维码中的版本号和配置ID获取该二维码的配置。该第一分平台1200根据该二维码的配置判断该二维码的扩展域是否需要解码,当该扩展域需要解码时,该第一分平台1200从码配置获取解密规则和算法完成扩展域解码,当完成扩展域解码后再从码配置中获取解密规则和算法完成标准域解码,得到最终的解码结果;当该扩展域不需要解码时,该第一分平台1200从码配置获取解密规则和算法直接完成标准域解码,得到最终的解码结果。
当该第一分平台1200对该二维码的字符串中的来源标识进行判定,且该二维码的字符串的来源标识指示该二维码不是该第一分平台1200的码时,此时该第一分平台1200请求调用该第一分平台1200对应的主平台(即第一主平台1210),并将该二维码发送至该第一主平台1210。
该第一主平台1210首先对该二维码的字符串中的渠道标识进行判定,当根据该二维码的字符串的渠道标识确定该二维码是该主平台的码时,可以根据二维码的来源标识,找到该第一主平台1210中第二分平台1220,并调用该第二分平台1220执行码字符串处理。该第二分平台1220可以根据该二维码对应的码字符串,在此确定该二维码是否与该第二分平台1220对应,当该二维码与该第二分平台1220对应时,可以根据该版本号和配置ID获取该二维码的配置。该第二分平台1220根据二维码配置判断该二维码的扩展域是否需要解码,当该扩展域需要解码时,该第二分平台1220从码配置获取解密规则和算法完成扩展域解码,当完成扩展域解码后再从码配置中获取解密规则和算法完成标准域解码,得到最终的解码结果;当该扩展域不需要解码时,该第二分平台1220从码配置获取解密规则和算法直接完成标准域解码,得到最终的解码结果。此时第二分平台1220再将得到的最终的解码结果,发送给第一主平台1210,以便该第一主平台1210将该最终的解码结果返回至该第一分平台1200。
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不同主平台下的图形码转发识别流程框图。其中,该图形码识别方法由网关1300、第一主平台1310、第二主平台1320、第一主平台1310下的各个分平台以及第二主平台1320下的各个分平台共同执行,如图13所示,该图形码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该第一分平台对应的扫码设备扫描到图形码,且该第一分平台检测到该图形码对应的来源标识与该第一分平台不对应时,将该图形码上传至该第一分平台对应的第一主平台1310。
此时第一主平台1310对该图形码的渠道标识进行检测,到检测到该图形码的渠道标识与该第一主平台1310不对应时,说明该图形码与该第一主平台1310也不对应,此时该第一主平台下的各个分平台都无法对该图形码进行有效的解码,因此该第一主平台1310需要将该图形码上传至各个主平台连接的网关1300,该网关根据该图形码的渠道标识,以及该网关中存储的标识保存列表1301,确定该图形码对应的主平台(例如第二主平台1320)。该网关1300再将该图形码转发至该第二主平台1320,通过该第二主平台1320对应的各个分平台中,与该图形码的来源标识对应的分平台,实现对该图形码的识别,获得该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图形码识别装置的结构方框图。该图形码识别装置可以实现由图2或图5所示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该图形码识别装置包括以下部分。
第一接收模块1401,用于接收第一图形码,所述第一图形码是第一分平台的扫码设备采集到的图形码。
第一标识获取模块1402,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指示解码所述第一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
第一转发模块1403,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所述第一标识,将所述第一图形码转发至所述第二分平台。
第一结果接收模块1404,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分平台对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第一结果返回模块1405,用于将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返回给所述第一分平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响应于所述第一分平台是所述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第一接收模块1401,还用于,
接收所述第一分平台发送的所述第一图形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响应于所述第二分平台是所述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第一转发模块1403,包括:
第一分平台确定单元,用于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所述第一标识,确定所述第二分平台;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图形码发送给所述第二分平台;
所述第一结果接收模块1404,还用于,
接收所述第二主平台发送的,所述第二分平台对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对应关系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所述第一标识,确定所述第二分平台与所述第一主平台之间是否具有对应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响应于所述第二分平台是所述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且所述第一分平台与所述第一主平台不对应,所述第一接收模块1401,还用于,
接收第三主平台发送的第一图形码;所述第一分平台是所述第三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
所述第一转发模块1403,包括:
第二分平台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确定生成所述第一图形码的所述第二分平台;
第三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图形码发送给所述第二分平台;
所述第一结果接收模块1404,还用于,
接收所述第二分平台发送的,所述第二分平台对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所述第一返回模块,还用于,
将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发送至所述第三主平台,以便所述第三主平台将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转发至所述第一分平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码配置规则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码配置规则;所述第一码配置规则用于指示图形码的编解码规则;
规则分发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码配置规则分别发送至所述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以便所述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根据所述第一码配置规则进行图形码的编解码。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所示方案,通过设置具有多级平台结构的图形码管理系统,使得当第一分平台获取到无法识别的图形码时,可以将图形码上传至主平台,由主平台根据图形码的标识确定可以解码该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并通过该第二分平台对该图形码进行解码后,将解码结果返回至第一分平台,实现了在一个分平台上对其他分平台对应的图形码的正常识别,提高了扫码设备对于图形码的识别范围。
图1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图形码识别装置的结构方框图。该图形码识别装置可以实现由图3或图5所示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该图形码识别装置包括以下部分。
第二接收模块1501,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分平台的扫码设备采集到的第一图形码。
第二标识获取模块1502,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指示解码所述第一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
第一发送模块1503,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指示的所述第二分平台与是所述第一分平台之外的其它分平台不对应,将所述第一图形码发送给所述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以便所述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将所述第一图形码转发至所述第二分平台。
第二接收模块1504,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返回的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解码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指示的所述第二分平台与所述第一分平台是同一个分平台对应,对所述第一图形码进行解码,获得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配置规则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下发的第一码配置规则;所述第一码配置规则用于指示图形码的编解码规则;
所述第一解码模块,还用于,
响应于所述第一标识指示的所述第二分平台与所述第一分平台是同一个分平台,基于所述第一码配置规则对所述第一图形码进行解码,获得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所示方案,通过设置具有多级平台结构的图形码管理系统,使得当第一分平台获取到无法识别的图形码时,可以将图形码上传至主平台,由主平台根据图形码的标识确定可以解码该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并通过该第二分平台对该图形码进行解码后,将解码结果返回至第一分平台,实现了在一个分平台上对其他分平台对应的图形码的正常识别,提高了扫码设备对于图形码的识别范围。
图1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计算机设备可以实现为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终端和/或服务器。所述计算机设备16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1601、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1602和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1603的系统存储器1604,以及连接系统存储器1604和中央处理单元1601的系统总线1605。所述计算机设备1600还包括帮助计算机内的各个器件之间传输信息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1606,和用于存储操作系统1613、应用程序1614和其他程序模块1615的大容量存储设备1607。
所述大容量存储设备1607通过连接到系统总线1605的大容量存储控制器(未示出)连接到中央处理单元1601。所述大容量存储设备1607及其相关联的计算机可读介质为计算机设备1600提供非易失性存储。也就是说,所述大容量存储设备1607可以包括诸如硬盘或者光盘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驱动器之类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未示出)。
不失一般性,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以用于存储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等信息的任何方法或技术实现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动和不可移动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RAM、ROM、闪存或其他固态存储其技术,CD-ROM、或其他光学存储、磁带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不局限于上述几种。上述的系统存储器1604和大容量存储设备1607可以统称为存储器。
计算机设备1600可以通过连接在所述系统总线1605上的网络接口单元1611连接到互联网或者其它网络设备。
所述存储器还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程序,所述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存储于存储器中,中央处理器1601通过执行该一个或一个以上程序来实现图2、图3或图5所示的方法的全部或者部分步骤。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上述程序(指令)可由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执行以完成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示的方法。例如,所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各个实施例所示的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5)

1.一种图形码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用于图形码管理系统,所述图形码管理系统包括主平台,所述主平台对应至少一个分平台,所述分平台用于解码图形码;所述方法由第一主平台执行;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图形码,所述第一图形码是第一分平台的扫码设备采集到的图形码;
获取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指示解码所述第一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
基于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所述第一标识,将所述第一图形码转发至所述第二分平台;
接收所述第二分平台对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将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返回给所述第一分平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响应于所述第一分平台是所述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所述接收第一图形码,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分平台发送的所述第一图形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响应于所述第二分平台是所述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所述第一标识,将所述第一图形码转发至所述第二分平台,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所述第一标识,确定所述第二分平台;
将所述第一图形码发送给所述第二分平台;
所述接收所述第二分平台对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包括:
接收所述第二分平台发送的,所述第二分平台对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响应于所述第二分平台与所述第一主平台不对应,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所述第一标识,将所述第一图形码转发至所述第二分平台,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所述第一标识,确定第二主平台;所述第二主平台是所述第二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
将所述第一图形码发送给所述第二主平台,以便所述第二主平台根据所述第一标识将所述第一图形码转发至所述第二分平台;
所述接收所述第二分平台对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包括:
接收所述第二主平台发送的,所述第二分平台对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所述第一标识,将所述第一图形码转发至生成所述第一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之前,还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所述第一标识,确定所述第二分平台与所述第一主平台之间是否具有对应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响应于所述第二分平台是所述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且所述第一分平台与所述第一主平台不对应,所述接收第一图形码,包括:
接收第三主平台发送的第一图形码;所述第一分平台是所述第三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中的任意一个;
所述将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返回给所述第一分平台,包括:
将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发送至所述第三主平台,以便所述第三主平台将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转发至所述第一分平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第一码配置规则;所述第一码配置规则用于指示图形码的编解码规则;
将所述第一码配置规则分别发送至所述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以便所述第一主平台对应的至少一个分平台根据所述第一码配置规则进行图形码的编解码。
8.一种图形码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用于图形码管理系统,所述图形码管理系统包括主平台,所述主平台对应至少一个分平台,所述分平台用于解码图形码;所述方法由第一分平台执行;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分平台的扫码设备采集到的第一图形码;
获取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指示解码所述第一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
响应于所述第一标识指示的所述第二分平台是所述第一分平台之外的其它分平台,将所述第一图形码发送给所述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以便所述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将所述第一图形码转发至所述第二分平台;
接收所述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返回的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第一标识指示的所述第二分平台与所述第一分平台是同一个分平台,对所述第一图形码进行解码,获得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下发的第一码配置规则;所述第一码配置规则用于指示图形码的编解码规则;
所述响应于所述第一标识指示的所述第二分平台与所述第一分平台是同一个分平台,对所述第一图形码进行解码,获得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包括:
响应于所述第一标识指示的所述第二分平台与所述第一分平台是同一个分平台,基于所述第一码配置规则对所述第一图形码进行解码,获得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11.一种图形码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形码管理系统包括一个主平台,所述主平台对应至少一个分平台,所述分平台用于解码图形码;所述至少一个主平台包括第一主平台;所述至少一个分平台包括第一分平台;
所述第一主平台,用于接收第一图形码,所述第一图形码是第一分平台的扫码设备采集到的图形码;获取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指示解码第一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基于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所述第一标识,将所述第一图形码转发至所述第二分平台;接收所述第二分平台对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将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返回给所述第一分平台;
所述第一分平台,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分平台的扫码设备采集到的第一图形码;获取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响应于所述第一标识指示的所述第二分平台是所述第一分平台之外的其他分平台,将所述第一图形码发送给所述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接收所述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返回的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12.一种图形码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用于图形码管理系统,所述图形码管理系统包括一个主平台,所述主平台对应至少一个分平台,所述分平台用于解码图形码;所述装置用于第一主平台,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图形码,所述第一图形码是第一分平台的扫码设备采集到的图形码;
第一标识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指示解码所述第一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
第一转发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所述第一标识,将所述第一图形码转发至所述第二分平台;
第一结果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分平台对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第一结果返回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返回给所述第一分平台。
13.一种图形码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用于图形码管理系统,所述图形码管理系统包括一个主平台,所述主平台对应至少一个分平台,所述分平台用于解码图形码;所述装置用于第一分平台;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分平台的扫码设备采集到的第一图形码;
第二标识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图形码中的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指示解码所述第一图形码的第二分平台;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一标识指示的所述第二分平台是所述第一分平台之外的其他分平台,将所述第一图形码发送给所述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以便所述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将所述第一图形码转发至所述第二分平台;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分平台对应的主平台返回的所述第一图形码的解码结果。
14.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设备包含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由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所述的图形码识别方法。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所述的图形码识别方法。
CN202110380723.9A 2021-04-09 2021-04-09 图形码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28008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80723.9A CN112800803B (zh) 2021-04-09 2021-04-09 图形码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80723.9A CN112800803B (zh) 2021-04-09 2021-04-09 图形码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00803A true CN112800803A (zh) 2021-05-14
CN112800803B CN112800803B (zh) 2021-07-30

Family

ID=75816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80723.9A Active CN112800803B (zh) 2021-04-09 2021-04-09 图形码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00803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95495A1 (en) * 2000-01-03 2002-12-26 Melick Bruce 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ar code data interchange
CN103491145A (zh) * 2013-09-09 2014-01-01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一种物联网异构标识解析方法与系统
CN104200252A (zh) * 2014-08-25 2014-12-10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条码数据的功能逻辑跳转方法、客户端及系统
CN104751092A (zh) * 2013-12-26 2015-07-01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图形码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5279466A (zh) * 2014-07-16 2016-01-27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图形码识别方法及装置、图形码生成方法及装置
CN105512881A (zh) * 2015-12-09 2016-04-20 联动优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二维码完成支付的方法及终端
CN107579954A (zh) * 2012-09-25 2018-01-12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识别信息的生成方法和系统
CN108197677A (zh) * 2017-12-28 2018-06-22 广东蜂助手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识别付款码的支付方法及系统
CN109472179A (zh) * 2018-10-23 2019-03-1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二维码识别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829122A (zh) * 2018-12-20 2019-05-31 浙江口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获取业务入口的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CN111507439A (zh) * 2020-04-14 2020-08-07 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信息码的用户信息查验方法及系统
CN111881703A (zh) * 2020-07-30 2020-11-03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图形码识别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95495A1 (en) * 2000-01-03 2002-12-26 Melick Bruce 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ar code data interchange
CN107579954A (zh) * 2012-09-25 2018-01-12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识别信息的生成方法和系统
CN103491145A (zh) * 2013-09-09 2014-01-01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一种物联网异构标识解析方法与系统
CN104751092A (zh) * 2013-12-26 2015-07-01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图形码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5279466A (zh) * 2014-07-16 2016-01-27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图形码识别方法及装置、图形码生成方法及装置
CN104200252A (zh) * 2014-08-25 2014-12-10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条码数据的功能逻辑跳转方法、客户端及系统
CN105512881A (zh) * 2015-12-09 2016-04-20 联动优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二维码完成支付的方法及终端
CN108197677A (zh) * 2017-12-28 2018-06-22 广东蜂助手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识别付款码的支付方法及系统
CN109472179A (zh) * 2018-10-23 2019-03-1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二维码识别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829122A (zh) * 2018-12-20 2019-05-31 浙江口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获取业务入口的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CN111507439A (zh) * 2020-04-14 2020-08-07 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信息码的用户信息查验方法及系统
CN111881703A (zh) * 2020-07-30 2020-11-03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图形码识别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NISHANT JAIN ETAL.: "Code Aware Dynamic Source Routing for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 《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NETWORK TECHNOLOGIES》 *
邹伟等: "技术嵌入与危机学习:大数据技术如何推进城市应急管理创新?——基于健康码扩散的实证分析", 《城市发展研究》 *
陈亚军等: "个人健康信息码参考模型标准解读",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00803B (zh) 2021-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asool et al. Docschain: Blockchain-based IoT solution for verification of degree documents
US11238148B2 (en) Location-based, context-aware challenge-response authentication
CN110659134A (zh) 一种应用于人工智能平台的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3011864B (zh) 一种二维码生成和核验方法、装置、设备和可读介质
KR102243218B1 (ko) 모바일 기반 전자명함 생성, 관리 및 교환 서비스 제공 시스템
CN114330312A (zh) 标题文本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程序
US1124415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WO2023124448A1 (zh) 对象识别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程序
KR102093145B1 (ko) 생체정보 인식 기반의 데이터 최적화를 위한 오브젝트 스토리지 클라우드 시스템
CN111935663B (zh) 传感器数据流的处理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4285575A (zh) 图像加密和解密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N113791750B (zh) 一种虚拟内容显示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800803B (zh) 图形码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388558A (zh) 一种管理电子设备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929257A (zh) 多场景消息发送方法、装置、服务器以及存储介质
CN108199858A (zh) 一种基于射频卡的分布式会议管理系统及系统生成方法
CN115718775A (zh) 医疗数据的处理方法与医疗信息系统
CN210534865U (zh) 签到系统
KR20220088112A (ko) 저작권 정보가 삽입된 컨텐츠 생성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저작권 판별 방법
CN114090962B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出版系统及方法
CN113762040B (zh) 视频识别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CN110149810A (zh) 限制在网络环境中操纵内容的传输
CN114020345B (zh) 医疗事务配置方法、装置及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633892A (zh) 群组成员的权限配置方法、系统、装置、设备及介质
EP3333797A1 (en) Wearable device for facilitating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4440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