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89470A -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89470A
CN112789470A CN201980065432.1A CN201980065432A CN112789470A CN 112789470 A CN112789470 A CN 112789470A CN 201980065432 A CN201980065432 A CN 201980065432A CN 112789470 A CN112789470 A CN 1127894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y
ice
ice making
making compartment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543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89470B (zh
Inventor
朴钟瑛
李旭镛
廉昇燮
李东勋
李东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1177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64673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901129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10031255A/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27894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94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894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94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5/00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5/20Distributing ice
    • F25C5/22Distributing ice particularly adapted for household refrig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 F25C1/18Producing ice of a particular transparency or translucency, e.g. by injecting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 F25C1/22Construction of moulds; Filling devices for moulds
    • F25C1/24Construction of moulds; Filling devices for moulds for refrigerators, e.g. freezing tr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400/00Auxiliary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400/06Multiple ice moulds or tray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400/00Auxiliary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400/10Refrigerat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C2600/04Control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C2700/12Temperature of ice tr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roduction, Working, Storing, Or Distribution Of Ice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冰箱包括:第一托盘,形成制冰隔室的一部分;第二托盘,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另一部分;托盘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制冰隔室的温度;放电火花发生装置,配置在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中的任一一方的周边,具有电极;以及控制部,如果基于由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测量出的温度来判断出所述制冰隔室内的水处于过冷却状态,则控制所述放电火花发生装置以使所述电极产生火花。

Description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当在冻结水的过程中发生过冷却时,将急剧地引起相变并产生不透明的冰。过冷却是指在凝固点以下的温度下不引起相变且不释放潜热的状态。在冷冻库内冻结冰时容易观察到不透明的冰,这是过冷却状态的水因急剧的相变而模糊地冻结的结果。为了控制冰的透明度,调节过冷却尤为重要。为了制作透明冰,需要提供解除或预防过冷却的方法。
在一般的冰箱中,不易找出关于制冰而考虑到水的过冷却的技术。这可以被理解为,制冰技术的发展聚焦于制冰速度,而不是冰的品质。
在减少过冷却现象时最为广泛地使用的方法是添加成核剂(nucleation agent)。成核剂可以通过降低成核势垒(nucleation barrier)并减少结晶化时间等效果来降低物质的过冷却度。
但是,这样的过冷却相关的技术不易应用到饮食用冰的制作。成核剂的使用在饮食用冰的制作上存在有诸多限制,并且有些情况下可能并不适宜。在水摄取的层面上考虑时,包含有添加物而不是纯碎的冰可能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
并且,预计很难找出具有确实的过冷却防止效果且对人体无害的添加剂,并且伴随有将成核剂储存在冰箱内并在制冰时注入的操作上的不便。
发明内容
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冰箱及其控制方法,在制冰过程中,能够防止发生过冷却现象,或者即使发生过冷却现象也能够快速地脱离过冷却现象。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一方式的冰箱,其可以包括:第一托盘,形成制冰隔室的一部分;第二托盘,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另一部分;托盘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制冰隔室的温度;放电火花发生装置,配置在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中的一方的周边,并具有电极;以及控制部,当基于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中测量出的温度来判断为所述制冰隔室内的水处于过冷却状态时,控制所述放电火花发生装置以使所述电极产生火花。
在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中感测出的温度达到参考温度之后,当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中感测出的温度达到低于所述参考温度的特定温度的时间短于特定时间时,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所述电极以使其产生火花。
所述参考温度可以是摄氏0度以下。所述特定温度可以是零下3度以上。
所述第二托盘可以位于所述第一托盘的下侧,所述第一托盘包括用于使水流入到所述制冰隔室的开口。所述电极可以与所述开口隔开地配置,并位于所述开口的上方。
所述第一托盘可以还包括形成与所述制冰隔室连通的辅助储存室的储存室壁。所述电极可以位于所述辅助储存室。
所述电极可以与所述辅助储存室壁的内周面隔开地配置。
根据又一方式的冰箱的控制方法,所述冰箱包括:托盘,形成作为水因冷气而相变为冰的空间的制冰隔室;托盘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托盘的温度;以及电极,在所述托盘周边产生火花,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判断托盘温度传感器中感测出的温度是否达到参考温度的步骤;在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中感测出的温度达到参考温度的情况下,测量利用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进一步测量出的温度达到特定温度的消耗时间的步骤;以及当所述消耗时间短于特定时间时,在所述电极产生火花的步骤。
所述冰箱的控制方法可以还包括:在产生所述火花后,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再次测量温度的步骤。
所述冰箱的控制方法可以还包括:当所述再次测量的温度与之前测量的温度相同或变低时,再次产生所述火花的步骤。
所述参考温度可以是摄氏0度以下。所述特定温度可以是零下3度以上。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在发生过冷却时,可以通过旋转托盘来解除过冷却。无需设置用于解除过冷却的额外的装置,而是仅通过追加使托盘旋转的逻辑便能够解除过冷却。
根据实验结果,在约-3℃附近发生的过冷却对透明度不构成大的影响,因此,在-3℃为止判断过冷却与否,当在其之后继续发生过冷却时,可以通过托盘的旋转来解除过冷却。
进一步,可以通过持续地测量托盘的温度,并且反复执行测量直至确认过冷却被解除,从而能够解除过冷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可以通过将各个隔室彼此连接来将一个隔室中的过冷却被解除的效果传递给其他隔室。通过在隔室间的分隔壁之间形成较小的槽,当一侧的过冷却被解除时,其可以传递给其他隔室,其结果可以使所有隔室中的过冷却被解除。其结果,无需解除托盘的所有隔室的过冷却,而是仅需要解除一个隔室的过冷却便能够解除所有隔室的过冷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在制冰时除了托盘以外避免其他部件接触到水及冰,并且不添加诸如成核剂的异物,因此其为适合于饮食且安全的方案。由于不具有消耗、磨损的结构,在反复工作的情况下其效果也不会降低。并且,其为在冰箱内采用时安全的方式。由于在工作时不发生噪音及振动,不会对附近的用户构成不便。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由于能够在过冷却发生的初期解除过冷却,能够提供透明冰。尤其是,在与冰点的温度不具有3度以上的温差的状态下,能够防止在过冷却被解除时冰变得不透明的情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冰箱的图。
图2是说明设置有制冰器的冰箱的侧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器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制冰器的主视图。
图5是制冰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6至图11是示出制冰器的一部分结构元件结合的状态的图。
图12是从下侧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第一托盘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第一托盘的剖视图。
图14是从上侧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第二托盘的立体图。
图15是沿着图14的15-15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6是第二托盘支持件的上部立体图。
图17是沿着图16的17-17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8是沿着图4的(a)的18-18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图18中的第二托盘移动到供水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20及图21是说明制冰器中供水的过程的图。
图22是说明制冰器中移冰的过程的图。
图23是一实施例的控制框图。
图24是说明一实施例的解除过冷却的过程的图。
图25是示出另一实施例的第二托盘及相关部分的图。
图26是图25的俯视图。
图27是说明又一实施例的制冰方法的图。
图28是说明又一实施例的制冰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例示性的附图对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在对各附图的结构元件赋予附图标记时,对于相同的结构元件而言,即使其标示于不同的附图上,也将尽可能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时,如果判断为对相关的公知结构元件或其功能的具体的说明影响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理解,则将省去对其详细的说明。
并且,在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结构元件进行说明时,可以使用诸如第一、第二、A、B、(a)、(b)等术语。这样的术语仅是为了将该结构元件与其它结构元件进行区别,而并非由该术语来限定相应结构元件的本质、序列或顺序。在记载为某一个结构元件“连接”、“结合”或“接触”于另一结构元件的情况下,该结构元件可以直接连接或接触于该另一结构元件,但是也可以理解为在各结构元件之间还“连接”、“结合”或“接触”有又一结构元件。
本发明的冰箱可以包括:托盘组件,形成作为将水相变为冰的空间的制冰隔室的一部分;冷却器,用于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冷流(Cold);供水部,用于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水;以及控制部。所述冰箱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感测所述制冰隔室的水或冰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冰箱可以进一步包括与所述托盘组件邻近地布置的加热器。所述冰箱可以进一步包括能够使所述托盘组件移动的驱动部。所述冰箱除了所述制冰隔室以外可以进一步包括保存食物的储存室。所述冰箱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向所述储存室供应冷流(Cold)的冷却器。所述冰箱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感测所述储存室内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所述供水部和所述冷却器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所述加热器和所述驱动部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在将所述托盘组件移动到制冰位置后,使所述冷却器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冷流(Cold)。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在所述制冰隔室中冰的生成完毕之后,为了取出所述制冰隔室的冰,使所述托盘组件向正方向向移冰位置移动。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在移冰完毕后,使所述托盘组件向反方向移动到供水位置后开始供水。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在所述供水完毕之后,使所述托盘组件移动到所述制冰位置。
在本发明中,储存室可以被定义为能够利用冷却器控制为规定的温度的空间。外侧壳体可以被定义为划分所述储存室和所述储存室外部空间(即冰箱外部空间)的壁。在所述外侧壳体和所述储存室之间可以布置有隔热件。在所述隔热件和所述储存室之间可以布置有内侧壳体。
在本发明中,制冰隔室可以被定义为位于所述储存室内部并将水相变为冰的空间。所述制冰隔室的圆周(circumference)与所述制冰隔室的形状无关,而是表示所述制冰隔室的外部表面。在另一方式上,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可以表示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壁的内部表面。所述制冰隔室的中心(center)表示所述制冰隔室的重量中心或体积中心。所述中心(center)可以经过所述制冰隔室的对称线。
在本发明中,托盘可以被定义为划分所述制冰隔室和所述储存室内部的壁。所述托盘可以被定义为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至少一部分的壁。所述托盘可以被配置为,将所述制冰隔室全部包围或仅包围其一部分。所述托盘可以包括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部分和从所述第一部分的预定地点延伸的第二部分。所述托盘可以存在有复数个。所述复数个托盘可以彼此接触。作为一例,所述下部配置的托盘可以包括复数个托盘。所述上部配置的托盘可以包括复数个托盘。所述冰箱包括至少一个配置在所述制冰隔室的下部的托盘。所述冰箱可以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制冰隔室的上部的托盘。所述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可以是考虑到后述的所述托盘的热传递度、所述托盘的冷传递度、所述托盘的耐变形度、所述托盘的复原度、所述托盘的过冷却度、所述托盘和所述托盘内部凝固的冰之间的附着度、复数个托盘中的一个和另一个之间的结合力等的结构。
在本发明中,托盘壳体可以位于所述托盘和所述储存室之间。即,所述托盘壳体可以其至少一部分包围所述托盘的方式配置。所述托盘壳体可以存在有复数个。所述复数个托盘壳体可以彼此接触。所述托盘壳体可以支撑所述托盘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与所述托盘接触。所述托盘壳体可以被配置为,连接有除了所述托盘以外的部件(例如,加热器、传感器、传动构件等)。所述托盘壳体可以与所述部件直接结合或在与所述部件之间通过媒介物与所述部件结合。例如,当形成制冰隔室的壁由薄膜形成,并且设置有包围所述薄膜的结构物时,所述薄膜被定义为托盘,所述结构物被定义为托盘壳体。作为又一例,当形成制冰隔室的壁的一部分由薄膜形成,结构物包括形成用于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壁的另一部分的第一部分和包围所述薄膜的第二部分时,所述薄膜和所述结构物的第一部分被定义为托盘,所述结构物的第二部分被定义为托盘壳体。
在本发明中,托盘组件可以被定义为至少包括所述托盘。在本发明中,所述托盘组件可以进一步包括所述托盘壳体。
在本发明中,冰箱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托盘组件,所述托盘组件被配置为连接在驱动部并能够移动。所述驱动部被配置为,使所述托盘组件向X、Y、Z轴中的至少一个轴的方向移动,或者以X、Y、Z轴中的至少一个轴为中心旋转运动。本发明可以包括具有在具体实施方式记载的内容中除了所述驱动部及将所述驱动部和所述托盘组件连接的传动构件以外的其余结构元件的冰箱。在本发明中,所述托盘组件可以向第一方向移动。
在本发明中,冷却器可以被定义为包括蒸发器和热电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并冷却所述储存室的单元。
在本发明中,冰箱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配置有所述加热器的托盘组件。所述加热器可以配置在所述托盘组件的附近,从而加热配置有所述加热器的托盘组件所形成的制冰隔室。所述加热器可以包括在所述冷却器供应冷流(Cold)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被控制开启的加热器(以下称为“透明冰加热器”),从而使所述制冰隔室内部的水中溶解的气泡能够从生成冰的部分向液体状态的水侧移动并生成透明的冰。所述加热器可以包括在制冰完毕之后至少一部分区间被控制开启的加热器(以下称为“移冰加热器”),从而能够从所述托盘组件容易地分离冰。冰箱可以包括复数个透明冰加热器。冰箱可以包括复数个移冰加热器。冰箱可以包括透明冰加热器和移冰加热器。在此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所述移冰加热器的加热量大于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加热量。
在本发明中,托盘组件可以包括形成制冰隔室的外周面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托盘组件可以包括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部分和从所述第一部分的预定地点延伸形成的第二部分。
作为一例,所述第一区域可以形成在所述托盘组件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第二区域可以形成在所述托盘组件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第二区域可以是所述一个托盘组件的一部分。所述第一、第二区域可以彼此接触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一区域可以是所述托盘组件形成的制冰隔室的下部。所述第二区域可以是所述托盘组件形成的制冰隔室的上部。所述冰箱可以包括追加的托盘组件。所述第一、第二区域中的一个可以包括与所述追加的托盘组件接触的区域。在所述追加的托盘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下部的情况下,所述追加的托盘组件可以与所述第一区域的下部接触。在所述追加的托盘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上部的情况下,所述追加的托盘组件和所述第二区域的上部可以接触。
作为另一例,所述托盘组件可以由能够彼此接触的复数个构成。可以在所述复数个托盘组件中的第一托盘组件布置所述第一区域,在第二托盘组件布置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可以是所述第一托盘组件。所述第二区域可以是所述第二托盘组件。所述第一、第二区域可以彼此接触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一托盘组件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所述第一、第二托盘组件形成的制冰隔室的下部。所述第二托盘组件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所述第一、第二托盘组件形成的制冰隔室的上部。
另外,所述第一区域可以是比所述第二区域与加热器的距离更邻近的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可以是配置有加热器的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可以是比所述第一区域与冷却器的吸热部(即,制冷剂管或热电模块的吸热部)的距离更邻近的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可以是比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冷却器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冷气的贯通孔的距离更邻近的区域。为使所述冷却器能够通过所述贯通孔供应冷气,在其他部件可以形成有追加的贯通孔。所述第二区域可以是比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追加的贯通孔的距离更邻近的区域。所述加热器可以是透明冰加热器。对于所述冷流(Cold)的所述第二区域的隔热度可以小于所述第一区域的隔热度。
另外,在冰箱的第一、第二托盘组件中的一个托盘组件可以配置有加热器。作为一例,在另一个托盘组件未配置有所述加热器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在所述冷却器供应冷流(Cold)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控制开启所述加热器。作为另一例,在所述另一个托盘组件配置有追加的加热器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在所述冷却器供应冷流(Cold)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使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大于所述追加的加热器的加热量。所述加热器可以是透明冰加热器。
本发明可以包括具有在具体实施方式记载的内容中除了所述透明冰加热器以外的结构元件的冰箱。
本发明可以包括:推进器,其具有形成有施压所述冰或所述托盘组件的至少一面的面的第一边缘,从而使冰容易地从托盘组件分离。所述推进器可以包括从所述第一边缘延伸的杆和位于所述杆的末端的第二边缘。控制部可以控制为,通过使所述推进器和所述托盘组件中的至少一个移动来改变所述推进器的位置。所述推进器根据观点可以被定义为贯通式推进器、非贯通式推进器、移动式推进器、固定式推进器。
在所述托盘组件可以形成有供所述推进器移动的贯通孔,所述推进器可以被配置为向所述托盘组件内部的冰直接施加压力。所述推进器可以被定义为贯通式推进器。
在所述托盘组件可以形成有供所述推进器施压的施压部,所述推进器可以被配置为向所述托盘组件的一面施加压力。所述推进器可以被定义为非贯通式推进器。
为使所述推进器的第一边缘能够位于所述制冰隔室的外部的第一地点到所述制冰隔室的内部的第二地点之间,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使所述推进器移动。所述推进器可以被定义为移动式推进器。所述推进器可以连接在驱动部、驱动部的转轴或者与驱动部连接并能够移动的托盘组件。
为使所述推进器的第一边缘能够位于所述制冰隔室的外部的第一地点到所述制冰隔室的内部的第二地点之间,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使所述托盘组件中的至少一个移动。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使所述托盘组件中的至少一个朝向所述推进器移动。或者,为使所述推进器在所述制冰隔室的外部的第一地点与所述施压部接触后进一步施压所述施压部,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推进器和所述托盘组件的相对位置。所述推进器可以固定在固定端。所述推进器可以被定义为固定式推进器。
在本发明中,所述制冰隔室可以被用于冷却所述储存室的所述冷却器冷却。作为一例,所述制冰隔室所处的储存室是可以被控制为低于0度的温度的冷冻室,所述制冰隔室可以被用于冷却所述冷冻室的冷却器冷却。
所述冷冻室可以被划分为复数个区域,所述制冰隔室可以位于复数个区域中的一个区域。
在本发明中,所述制冰隔室可以被不是用于冷却所述储存室的冷却器的其他冷却器冷却。作为一例,所述制冰隔室所处的储存室是可以被控制为高于0度的温度的冷藏室,所述制冰隔室可以被不是用于冷却所述冷藏室的冷却器的其他冷却器冷却。即,冰箱具有冷藏室和冷冻室,所述制冰隔室位于所述冷藏室内部,所述制冰隔室可以被用于冷却所述冷冻室的冷却器冷却。所述制冰隔室可以位于开闭储存室的门。
在本发明中,所述制冰隔室不位于所述储存室内部,并可以被冷却器冷却。作为一例,所述外部壳体内部形成的储存室全体可以是所述制冰隔室。
在本发明中,热传递度(degree of heat transfer)表示从高温的物体向低温的物体传递热流(Heat)的程度,其被定义为由包含物体的厚度的形状、物体的材质等来决定的值。在物体的材质的观点上,所述物体的热传递度大可以表示所述物体的导热率大。所述导热率可以是物体具有的固有的材质特性。即使在物体的材质相同的情况下,所述热传递度也可以因所述物体的形状等而不同。
热传递度可以根据所述物体的形状而不同。从A地点到B地点的热传递度可以受到从所述A地点向所述B地点传递热量的路径(以下称为“Heat transfer path”)的长度的影响。从所述A地点到所述B地点的热传递路径越长,从所述A地点到所述B地点的热传递度可以越小。从所述A地点到所述B地点的热传递路径越短,从所述A地点到所述B地点的热传递度可以越大。
另外,从A地点到B地点的热传递度可以受到从所述A地点到所述B地点传递热量的路径的厚度的影响。从所述A地点到所述B地点传递热量的路径方向上的厚度越薄,从所述A地点到所述B地点的热传递度可以越小。从所述A地点到所述B地点传递热量的路径方向上的厚度越厚,从所述A地点到所述B地点的热传递度可以越大。
在本发明中,冷传递度(degree of cold transfer)表示从低温的物体向高温的物体传递冷流(Cold)的程度,其被定义为由包含物体的厚度的形状、物体的材质等来决定的值。所述冷传递度是考虑到冷流(Cold)流动的方向而定义的术语,其可以被理解为与热传递度相同的概念。与所述热传递度相同的概念将省去对其的说明。
在本发明中,过冷却度(degree of supercool)表示液体被过冷却的程度,其可以被定义为由所述液体的材质、容置所述液体的容器的材质或形状、在所述液体的凝固过程中向所述液体施加的外部影响因素等来决定的值。所述液体被过冷却的频度增加可以被理解为所述过冷却度增大。所述液体保持为过冷却状态的温度变低可以被理解为所述过冷却度增大。其中,过冷却表示所述液体在所述液体的凝固点以下的温度下也未被凝固而以液相存在的状态。所述被过冷却的液体具有从过冷却被解除的时点急剧地引起凝固的特征。在需要将液体被凝固的速度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最好是将其设计为减少所述过冷却现象。
在本发明中,耐变形度(degree of deformation resistance)表示物体对于因向物体施加的外力而引起的变形抵抗的程度,其被定义为由包含物体的厚度的形状、物体的材质等来决定的值。作为一例,所述外力可以包含在制冰隔室内部的水凝固并膨胀的过程中向所述托盘组件施加的压力。作为另一例,所述外力可以包含用于分离冰和所述托盘组件的推进器向冰或所述托盘组件的一部分施加的压力。作为又一例,其可以包含在托盘组件间结合的情况下由所述结合力施加的压力。
另外,在物体的材质的观点上,所述物体的耐变形度大可以表示所述物体的刚性大。所述导热率可以是物体具有的固有的材质特性。即使在物体的材质相同的情况下,所述耐变形度也可以因所述物体的形状等而不同。所述耐变形度可以受到向施压有所述外力的方向延伸的耐变形加强部的影响。所述耐变形加强部的刚性越大,所述耐变形度可以越大。所述延伸的耐变形加强部的高度越高,所述耐变形度可以越大。
在本发明中,复原度(degree of restoration)表示因外力而变形的物体在外力被去除后施加外力之前恢复到物体的形状的程度,其被定义为由包含物体的厚度的形状、物体的材质等来决定的值。作为一例,所述外力可以包含在制冰隔室内部的水凝固并膨胀的过程中向所述托盘组件施加的压力。作为另一例,所述外力可以包含用于分离冰和所述托盘组件的推进器向冰或所述托盘组件的一部分施加的压力。作为又一例,其可以包含在托盘组件间结合的情况下由所述结合力施加的压力。
另外,在物体的材质的观点上,所述物体的复原度大可以表示所述物体的弹性系数大。所述弹性系数可以是物体具有的固有的材质特性。即使在物体的材质相同的情况下,所述复原度也可以因所述物体的形状等而不同。所述复原度可以受到向施加有所述外力的方向延伸的弹性加强部的影响。所述弹性加强部的弹性系数越大,所述复原度可以越大。
在本发明中,结合力表示复数个托盘组件之间结合的程度,其被定义为由包含所述托盘组件的厚度的形状、所述托盘组件的材质、结合所述托盘的力的大小等来决定的值。
在本发明中,附着度表示在容器中盛放的水变为冰的过程中冰和容器附着的程度,其被定义为由包含容器的厚度的形状、容器的材质、容器内成为冰后经过的时间等来决定的值。
本发明的冰箱可以包括:第一托盘组件,形成作为水因所述冷流(Cold)而相变为冰的空间的制冰隔室的一部分;第二托盘组件,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另一部分;冷却器,用于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冷流(Cold);供水部,用于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水;以及控制部。所述冰箱可以除了所述制冰隔室以外进一步包括储存室。所述储存室可以包括能够保存食物的空间。所述制冰隔室可以配置在所述储存室的内部。所述冰箱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感测所述储存室内的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冰箱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感测所述制冰隔室的水或冰的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托盘组件可以连接在驱动部,从而在在制冰过程中能够与所述第一托盘组件接触,并在移冰过程中能够与所述第一托盘组件隔开。所述冰箱可以进一步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与所述第一托盘组件和所述第二托盘组件中的至少一个邻近地布置。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所述加热器和所述驱动部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在所述制冰隔室的供水完毕之后,在将所述第二托盘组件移动到制冰位置后,使所述冷却器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冷流(Cold)。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在所述制冰隔室中冰的生成完毕之后,为了取出所述制冰隔室的冰,在将所述第二托盘组件向正方向移动到移冰位置后向反方向移动。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在移冰完毕之后,在将所述第二托盘组件向反方向移动到供水位置后开始供水。
对与透明冰相关的内容进行说明。水内溶解有气泡,在包含有所述气泡的状态下被凝固的冰因所述气泡而其透明度较低。因此,在水被凝固的过程中,如果诱导所述气泡从制冰隔室中首先结冰的部分向尚未结冰的其他部分移动,则能够提高冰的透明度。
托盘组件上形成的贯通孔可以对生成透明的冰构成影响。托盘组件的一侧上可以形成的贯通孔可以对生成透明的冰构成影响。在生成冰的过程中,如果诱导所述气泡从制冰隔室中首先结冰的部分向所述制冰隔室的外部移动,则能够提高冰的透明度。为了诱导所述气泡向所述制冰隔室的外部移动,在托盘组件的一侧可以配置有贯通孔。由于所述气泡的密度低于所述液体的密度,可以在所述托盘组件的上部配置有诱导所述气泡向所述制冰隔室的外部脱离的贯通孔(以下称为“空气排出孔”)。
冷却器和加热器的位置可以对生成透明的冰构成影响。所述冷却器和加热器的位置可以对作为在制冰隔室内部生成冰的方向的制冰方向构成影响。
在制冰过程中,如果诱导气泡从制冰隔室中水首先被凝固的区域向作为液相的状态的其他预定的区域移动或捕集,则能够提高所生成的冰的透明度。所述气泡移动或捕集的方向可以与制冰方向相似。所述预定区域可以是所述制冰隔室中期望诱导水较晚被凝固的区域。
所述预定的区域可以是冷却器对于所述制冰隔室供应的冷流(Cold)较晚到达的区域。作为一例,在制冰过程中,为使所述气泡向所述制冰隔室的下部移动或捕集,所述冷却器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冷气的贯通孔可以配置在比所述制冰隔室的下部更靠近于上部的位置。作为另一例,所述冷却器的吸热部(即,蒸发器的制冷剂管或热电元件的吸热部)可以配置在比所述制冰隔室的下部更靠近于上部的位置。在本发明中,制冰隔室的上部和下部可以所述制冰隔室的高度为基准被定义为上侧的区域和下侧的区域。
所述预定的区域可以是配置有加热器的区域。作为一例,在制冰过程中,为使水内的气泡向制冰隔室的下部移动或捕集,加热器可以配置在比所述制冰隔室的上部更靠近于下部的位置。
所述预定区域可以是比制冰隔室的中心更靠近于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的区域。但是,也并不排除所述中心附近。在所述预定区域为制冰隔室的中心附近的情况下,用户可以容易地观察到因向所述中心附近移动或捕集的气泡引起的不透明的部分,所述不透明的部分将残存直至冰的大部分融化。并且,所述加热器不易配置在盛放有水的制冰隔室的内部。与此相比,在所述预定区域位于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或其附近的情况下,水可以从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一侧向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另一侧方向被凝固,从而能够解决所述问题。所述透明冰加热器可以配置在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或其附近。所述加热器也可以配置在所述托盘组件或其附近。
所述预定区域可以是比制冰隔室的上部更靠近于所述制冰隔室的下部的位置。但是,也并不排除所述上部。在制冰过程中,由于密度大于冰的液相的水下降,最好是使所述预定区域位于所述制冰隔室的下部。
托盘组件的耐变形度、复原度以及复数个托盘组件之间的结合力中的至少一种可以对生成透明的冰构成影响。所述托盘组件的耐变形度、复原度以及复数个托盘组件之间的结合力中的至少一种可以对作为在制冰隔室内部生成冰的方向的制冰方向构成影响。如前所述,托盘组件可以包括形成制冰隔室的外周面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作为一例,所述第一、第二区域可以是构成一个托盘组件的一部分。作为另一例,所述第一区域可以是第一托盘组件。所述第二区域可以是第二托盘组件。
为了生成透明的冰,冰箱最好是被配置为,使在制冰隔室内生成冰的方向恒定。这是因为,所述制冰方向越恒定,越是表示水内的气泡向所述制冰隔室内的预定区域移动或捕集。为了诱导从托盘组件的一部分向另一部分方向生成冰,所述一部分耐变形度最好是大于所述另一部分的耐变形度。冰具有向所述耐变形度小的部分侧膨胀并生长的倾向。另外,当在将生成的冰去除后需要再开始制冰时,需要使所述变形的部分再次恢复才能反复地生成相同的形状的冰。因此,所述耐变形度小的部分的复原度最好是大于所述耐变形度大的部分的复原度。
对于外力的托盘的耐变形度可以小于对于所述外力的托盘壳体的耐变形度,或者所述托盘的刚性小于所述托盘壳体的刚性。托盘组件可以被配置为,在允许所述托盘因所述外力而变形的情况下,使包围所述托盘的所述托盘壳体的变形减小。作为一例,所述托盘组件可以被配置为,使所述托盘壳体仅包围所述托盘的至少一部分。在此情况下,在制冰隔室内部的水凝固并膨胀的过程中,当向所述托盘组件施加压力时,可以允许所述托盘的至少一部分变形,所述托盘的另一部分被所述托盘壳体支撑而限制其变形。并且,在所述外力被去除的情况下,托盘的复原度可以大于所述托盘壳体的复原度,或者所述托盘的弹性系数大于所述托盘壳体的弹性系数。这样的结构元件可以被配置为,使所述变形的托盘能够容易地复原。
对于外力的托盘的耐变形度可以大于对于所述外力的冰箱密封垫的耐变形度,或者所述托盘的刚性大于所述密封垫的刚性。在所述托盘的耐变形度低的情况下,随着所述托盘形成的制冰隔室内的水凝固并膨胀,将可能发生所述托盘过度地变形的问题。这样的托盘的变形将可能给生成所需的形态的冰构成困难。并且,在所述外力被去除的情况下,对于所述外力的托盘的复原度可以小于对于所述外力的冰箱密封垫的复原度,或者所述托盘的弹性系数小于所述密封垫的弹性系数。
对于外力的托盘壳体的耐变形度可以小于对于所述外力的冰箱壳体的耐变形度,或者所述托盘壳体的刚性小于所述冰箱壳体的刚性。一般而言,冰箱的壳体可以由包含钢的金属材质形成。并且,在外力被去除的情况下,对于所述外力的托盘壳体的复原度可以大于对于所述外力的冰箱壳体的复原度,或者所述托盘壳体的弹性系数大于所述冰箱壳体的弹性系数。
透明的冰和耐变形度的关系如下。
所述第二区域的沿着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的方向上的耐变形度可以不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一个的耐变形度可以大于所述第二区域中的另一个的耐变形度。当如上所述构成时,可以有助于诱导从所述第二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向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方向生成冰。
另外,以彼此接触的方式配置的所述第一、第二区域的沿着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的方向上的耐变形度可以不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一个的耐变形度可以高于所述第一区域中的一个的耐变形度。当如上所述构成时,可以有助于诱导从第二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向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方向生成冰。
在此情况下,水在凝固的过程中体积膨胀并可以向所述托盘组件施加压力,可以诱导向所述第二区域的另一个的方向或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方向生成冰。耐变形度可以是抵抗因外力而引起的变形的程度。所述外力可以是制冰隔室内部的水被凝固并膨胀的过程中向所述托盘组件施加的压力。所述外力可以是所述压力中的垂直方向(Z轴方向)的力。所述外力可以是从所述第二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向所述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方向作用的力。
作为一例,在从制冰隔室的中心向制冰隔室的外周面方向的所述托盘组件的厚度中,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可以厚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或者厚于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可以是未被所述托盘壳体包围的部分。所述第二区域的另一个可以是被所述托盘壳体包围的部分。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可以是未被所述托盘壳体包围的部分。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可以是所述第二区域中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最上端部的部分。所述第二区域可以包括托盘及局部地包围所述托盘的托盘壳体。如上所述,当所述第二区域的至少一部分比其他一部分更厚地构成时,能够对于外力提高所述第二区域的耐变形度。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最小值可以厚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的最小值,或者厚于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最小值。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最大值可以厚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的最大值,或者厚于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最大值。所述最小值在所述区域形成有贯通孔的情况下,表示除了形成有贯通孔的部分以外的其余区域中的最小值。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平均值可以厚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的平均值,或者厚于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平均值。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均匀度可以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的均匀度,或者小于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均匀度。
作为另一例,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可以包括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一部分的第一面和从所述第一面向从所述第二区域的另一个形成的制冰隔室远离的垂直方向延伸形成的耐变形加强部。另外,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可以包括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一部分的第一面和从所述第一面向从所述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远离的垂直方向延伸形成的耐变形加强部。如上所述,当所述第二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包括所述耐变形加强部时,能够对于外力提高所述第二区域的耐变形度。
作为又一例,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可以还包括支撑面,所述支撑面连接在位于从所述第一面向从所述第二区域的另一个形成的制冰隔室远离的方向的冰箱的固定端(例如,托架、储存室壁等)。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可以还包括支撑面,所述支撑面连接在位于从所述第一面向从所述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远离的方向的冰箱的固定端(例如,托架、储存室壁等)。如上所述,当所述第二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包括连接在所述固定端的支撑面时,能够提高对于外力的所述第二区域的耐变形度。
作为又一例,所述托盘组件可以包括形成制冰隔室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部分和从所述第一部分的预定地点延伸形成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向对于所述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远离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包括追加的耐变形加强部。所述第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固定端的支撑面。如上所述,当所述第二区域的至少一部分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二部分时,将有利于提高对于所述外力的所述第二区域的耐变形度。这是因为,在所述第二部分形成追加的耐变形加强部,或者所述第二部分能够进一步支撑在所述固定端。
作为又一例,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可以包括第一贯通孔。当如上所述形成有第一贯通孔时,在所述第二区域的制冰隔室中凝固的冰通过所述第一贯通孔向所述制冰隔室的外部膨胀,因此,能够减小向所述第二区域施加的压力。尤其是,在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过多的水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贯通孔可以有助于在所述水凝固的过程中减小所述第二区域变形。
另外,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可以包括用于提供所述第二区域的制冰隔室内的水内包含的气泡移动或脱离的路径的第二贯通孔。如上所述,当形成有第二贯通孔时,能够提高被凝固的冰的透明度。
另外,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可以形成有供贯通式推进器能够施压的第三贯通孔。这是因为,当所述第二区域的耐变形度变大时,非贯通式推进器将不易通过施压所述托盘组件的表面来去除冰。所述第一、第二、第三贯通孔可以重叠。所述第一、第二、第三贯通孔也可以形成在一个贯通孔。
另外,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可以包括用于布置移冰加热器的安装部。这是因为,诱导从第二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向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方向生成冰可以表示在所述第二区域首先生成所述冰。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二区域和冰附着的时间可能会变长,为了将这样的冰从所述第二区域分离,将可能需要移冰加热器。在从制冰隔室的中心向制冰隔室的外周面方向的所述托盘组件的厚度中,所述第二区域中安装有所述移冰加热器的部分的厚度可以薄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其余部分的厚度。这是因为,所述移冰加热器所供应的热量可以增加向所述制冰隔室传递的量。固定端可以是形成储存室的壁的一部分或托架。
透明的冰和托盘组件的结合力的关系如下。
为了诱导从所述第二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向所述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方向生成冰,最好是可以使以彼此接触的方式配置的所述第一、第二区域之间的结合力增加。在水被凝固的过程中膨胀并向所述托盘组件施加的压力大于所述第一、第二区域之间的结合力的情况下,可以向第一、第二区域分离的方向生成冰。并且,还具有在水被凝固的过程中膨胀并向所述托盘组件施加的压力小于所述第一、第二区域之间的结合力的情况下,可以诱导向所述第一、第二区域中耐变形度小的区域的制冰隔室方向生成冰的优点。
使所述第一、第二区域之间的结合力增加的方法可以有多样的例。作为一例,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在供水完毕之后,将所述驱动部的运动位置改变为第一方向,以使所述第一、第二区域中的一个向第一方向移动,然后将所述驱动部的运动位置进一步改变为所述第一方向,以使能够增大所述第一、第二区域之间的结合力。作为另一例,通过增大所述第一、第二区域之间的结合力,为了在所述制冰过程开始之后(或者所述加热器开启之后)因膨胀的冰而制冰隔室的形状变更,对于从所述驱动部传递的力的所述第一、第二区域的耐变形度或复原度可以不同地构成。作为又一例,所述第一区域可以包括与所述第二区域面对的第一面。所述第二区域可以包括与所述第一区域面对的第二面。所述第一、第二面可以能够彼此接触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一、第二面可以彼此面对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一、第二面可以被配置为分离及结合。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面积可以被配置为彼此不同。当如上所述构成时,在减小所述第一、第二区域彼此接触的部分的损坏的情况下,能够增大所述第一、第二区域的结合力。与此同时,还具有能够减少向所述第一、第二区域之间供应的水泄漏的优点。
透明的冰和复原度的关系如下。
所述托盘组件可以包括形成制冰隔室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部分和从所述第一部分的预定地点延伸形成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被配置为,因所述生成的冰的膨胀而变形,并在冰被去除后复原。所述第二部分可以包括为了提高对于膨胀的冰的垂直方向外力的复原度而提供的水平方向延长部。所述第二部分可以包括为了提高对于膨胀的冰的水平方向外力的复原度而提供的垂直方向延长部。如上所述的结构可以有助于诱导从所述第二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向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方向生成冰。
所述第一区域的沿着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的方向上的复原度可以不同。并且,所述第一区域的沿着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的方向上的耐变形度可以不同。所述第一区域中的一个的复原度可以高于所述第一区域中的另一个的复原度。并且,所述一个的耐变形度可以低于所述另一个的耐变形度。这样的结构可以有助于诱导从所述第二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向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方向生成冰。
另外,以彼此接触的方式配置的所述第一、第二区域的沿着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的方向上的复原度可以不同。并且,所述第一、第二区域的沿着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的方向上的耐变形度可以不同。所述第一区域中的一个的复原度可以高于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一个的复原度。并且,所述第一区域中的一个的耐变形度可以低于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一个的耐变形度。这样的结构可以有助于诱导从所述第二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向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方向生成冰。
在此情况下,水在被凝固的过程中体积膨胀并可以向所述托盘组件施加压力,可以诱导向所述耐变形度小或所述复原度大的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方向生成冰。其中,复原度可以是在外力被去除之后恢复的程度。所述外力可以是制冰隔室内部的水被凝固并膨胀的过程中向所述托盘组件施加的压力。所述外力可以是所述压力中的垂直方向(Z轴方向)的力。所述外力可以是从所述第二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向所述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方向的力。
作为一例,在从制冰隔室的中心向制冰隔室的外周面方向的所述托盘组件的厚度中,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可以薄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或者薄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可以是未被所述托盘壳体包围的部分。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可以是被所述托盘壳体包围的部分。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可以是被所述托盘壳体包围的部分。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可以是所述第一区域中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最下端部的部分。所述第一区域可以包括托盘及局部地包围所述托盘的托盘壳体。
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最小值可以薄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的最小值,或者薄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最小值。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最大值可以薄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的最大值,或者薄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最大值。所述最小值在所述区域形成有贯通孔的情况下,表示除了形成有贯通孔的部分以外的其余区域中的最小值。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平均值可以薄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的平均值,或者薄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平均值。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均匀度可以大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的均匀度,或者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均匀度。
作为另一例,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形状可以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形状不同,或者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形状不同。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曲率可以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曲率不同,或者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曲率不同。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曲率可以小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曲率,或者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曲率。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可以包括平坦的面。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可以包括曲面。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可以包括曲面。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可以包括向与所述冰膨胀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凹陷的形状。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可以包括向与诱导生成所述冰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凹陷的形状。在制冰过程中,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可以向所述冰膨胀的方向或诱导生成所述冰的方向变形。在制冰过程中,在从所述制冰隔室的中心向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方向的变形量中,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变形量可以大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变形量。在制冰过程中,在从所述制冰隔室的中心向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方向的变形量中,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变形量可以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变形量。
作为又一例,为了诱导从所述第二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向所述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方向生成冰,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可以包括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一部分的第一面和从所述第一面延伸并支撑在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一面的第二面。所述第一区域可以被配置为,除了所述第二面以外不直接支撑在其他部件。所述其他部件可以是冰箱的固定端。
另外,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可以形成有供非贯通式推进器能够施压的施压面。这是因为,当所述第一区域的耐变形度变低或复原度变大时,能够减小非贯通式推进器在通过施压所述托盘组件的表面来去除冰时的困难。
作为在制冰隔室内部生成冰的速度的制冰速度可以对生成透明的冰构成影响。所述制冰速度可以对生成的冰的透明度构成影响。对所述制冰速度构成影响的因素可以是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的加冷量和/或加热量。所述加冷量和/或加热量可以对生成透明的冰构成影响。所述加冷量和/或加热量可以对冰的透明度构成影响。
在生成所述透明的冰的过程中,制冰速度越大于制冰隔室内的气泡移动或捕集的速度,冰的透明度越低。相反地,当所述制冰速度小于所述气泡移动或捕集的速度时,冰的透明度可以变高,但是,所述制冰速度越低,将引起生成透明的冰所需的时间过长的问题。并且,所述制冰速度越是保持在均匀的范围,冰的透明度可以越均匀。
为使制冰速度均匀地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使向制冰隔室供应的冷流(Cold)和热流(heat)的量均匀即可。但是,在冰箱的实际使用条件下,将发生冷流(Cold)改变的情况,需要与之对应地改变热流(heat)的供应量。例如,储存室的温度从未满足区域达到满足区域的情况,对于所述储存室的冷却器执行除霜运转的情况,所述储存室的门被打开的情况等有多种。并且,在所述制冰隔室的每单位高度的水的量不同的情况下,当向所述每单位高度供应相同的冷流(Cold)和热流(heat)时,可能会发生所述每单位高度的透明度不同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控制部可以控制为,为了能够将制冰隔室内部的水的制冰速度保持在低于在以关闭加热器的状态执行制冰时的制冰速度的规定范围内,在用于所述制冰隔室的冷却的冷气和所述制冰隔室的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增加的情况下,增加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加热量,在用于所述制冰隔室的冷却的冷气和所述制冰隔室的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减少的情况下,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加热量。
控制部可以控制为,根据制冰隔室内的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来改变冷却器的冷流(Cold)供应量及加热器的热流(heat)供应量中的一种以上。在此情况下,可以与制冰隔室的形状变化相适应地提供透明的冰。
冰箱进一步包括测量制冰隔室的每单位高度的水的质量的信息的传感器,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基于从所述传感器输入的信息来改变冷却器的冷流(Cold)供应量及加热器的热流(heat)供应量中的一种以上。
冰箱包括基于对制冰隔室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的信息来记录有预设定的冷却器的驱动信息的存储部,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基于所述信息来改变所述冷却器的冷流(Cold)供应量。
冰箱包括基于对制冰隔室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的信息来记录有预设定的加热器的驱动信息的存储部,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基于所述信息来改变所述加热器的热流(heat)供应量。作为一例,所述控制部可以基于对制冰隔室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的信息来按预设定的时间改变冷却器的冷流(Cold)供应量和加热器的热流(heat)供应量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时间可以是为了生成冰而所述冷却器驱动的时间或所述加热器驱动的时间。作为另一例,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基于对制冰隔室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的信息来按预设定的温度改变冷却器的冷流(Cold)供应量和加热器的热流(heat)供应量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温度可以是所述制冰隔室的温度或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托盘组件的温度。
另外,在测量制冰隔室的每单位高度的水的质量的传感器发生误操作,或者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的水不足或过多的情况下,制冰的水的形状将变更,因此,所生成的冰的透明度可能会降低。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提示出精确地控制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的水的量的供水方法。并且,为了减小水在供水位置或制冰位置从所述制冰隔室泄漏,托盘组件可以包括减小漏水的结构。并且,为了能够减小在生成冰的过程中因冰的膨胀力而所述制冰隔室的形状变更,需要增大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第一、第二托盘组件之间的结合力。并且,所述精确供水方法和托盘组件的漏水减小结构以及增大所述第一、第二托盘组件的结合力还因为了生成接近托盘形状的冰而需要。
制冰隔室内部的水的过冷却度可以对生成透明的冰构成影响。所述水的过冷却度可以对生成的冰的透明度构成影响。
为了生成透明的冰,优选地设计为使所述过冷却度变低,从而使制冰隔室内部的温度保持在规定范围内。这是因为,所述被过冷却的液体具有从过冷却被解除的时点急剧地引起凝固的特征。在此情况下,冰的透明度可能会降低。
冰箱的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在凝固所述液体的过程中,在所述液体的温度达到凝固点之后,当达到凝固点以下的特定温度时为止所需的时间小于参考值时,为了减小所述液体的过冷却度而运转过冷却解除单元。可以被理解为,在达到所述凝固点之后,越是未发生过冷却而引起凝固,所述液体的温度越快地冷却到凝固点以下。
所述过冷却解除单元作为一例可以包括电火花发生单元。当向所述液体供应所述火花时,可以减小所述液体的过冷却度。所述过冷却解除单元作为另一例可以包括向所述液体施加外力以使其移动的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可以使所述容器向X、Y、Z轴中的至少一个方向运动,或者以X、Y、Z轴中的至少一个轴为中心旋转运动。当向所述液体供应动能时,可以减小所述液体的过冷却度。所述过冷却解除单元作为又一例可以包括向所述容器供应所述液体的单元。冰箱的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在供应小于所述容器的体积的第一体积的液体之后,当经过预定时间或所述液体的温度达到凝固点以下的预定温度时,向所述容器进一步供应大于所述第一体积的第二体积的液体。如上所述,当向所述容器分开供应液体时,首先供应的液体可以被凝固并作用为冰结核,从而能够减小进一步供应的液体的过冷却度。
容置所述液体的容器的热传递度越高,所述液体的过冷却度可以越高。容置所述液体的容器的热传递度越低,所述液体的过冷却度可以越低。
包括托盘组件的热传递度在内的加热制冰隔室的结构和方法可以对生成透明的冰产生影响。如前所述,托盘组件可以包括形成制冰隔室的外周面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作为一例,所述第一、第二区域可以是构成一个托盘组件的一部分。作为另一例,所述第一区域可以是第一托盘组件。所述第二区域可以是第二托盘组件。
冷却器向制冰隔室供应的冷流(Cold)和加热器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的热流(heat)具有相反的属性。为了增大制冰速度和/或提高冰的透明度,对于所述冷却器和所述加热器的结构及控制、所述冷却器和所述托盘组件的关系、所述加热器和所述托盘组件的关系的设计可能会非常重要。
对于冷却器供应的预定冷量和加热器供应的预定热量,为了增大冰箱的制冰速度和/或增大冰的透明度,所述加热器最好是被配置为局部地加热制冰隔室。越减小加热器供应到所述制冰隔室的热量向除了所述加热器所处的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域传递,制冰速度可以越提高。所述加热器越是强力地仅加热制冰隔室的一部分,可以使气泡向所述制冰隔室中加热器邻近的区域移动或捕集,从而能够提高所生成的冰的透明度。
当所述加热器向制冰隔室供应的热量大时,能够使供应到所述热量的部分的水内的气泡移动或捕集,从而能够提高所生成的冰的透明度。但是,当对于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均匀地供应热量时,生成冰的制冰速度将可能会降低。因此,所述加热器越是局部地加热所述制冰隔室的一部分,能够提高所生成的冰的透明度,并使制冰速度的降低最小化。
所述加热器可以与所述托盘组件的一侧接触的方式配置。所述加热器可以配置在托盘和托盘壳体之间。基于传导的热传递可以有利于局部地加热制冰隔室。
所述加热器的未与托盘接触的另一侧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利用隔热件密封。这样的结构能够减小加热器供应的热量向储存室方向传递。
所述托盘组件可以被配置为,从所述加热器向制冰隔室的中心方向的热传递度大于从所述加热器向所述制冰隔室的圆周(circumference)方向的热传递度。
从托盘向制冰隔室中心方向的所述托盘的热传递度可以大于从托盘壳体向储存室方向的热传递度,或者所述托盘的导热率大于所述托盘壳体的导热率。这样的结构可以诱导增大所述加热器供应的热量经由所述托盘并向所述制冰隔室传递。并且,能够减小所述加热器的热量经由所述托盘壳体并向储存室传递。
从托盘向制冰隔室中心方向的所述托盘的热传递度可以小于从冰箱壳体(作为一例,内侧壳体或外侧壳体)的外部向储存室方向的所述冰箱壳体的热传递度,或者所述托盘的导热率小于所述冰箱壳体的导热率。这是因为,所述托盘的热传递度或导热率越高,所述托盘所容置的水的过冷却度可能会越高。所述水的过冷却度越高,在所述过冷却被解除的时点,所述水可能会越急速地凝固。在此情况下,将发生冰的透明度不均匀或透明度降低的问题。一般而言,冰箱的壳体可以由包括钢的金属材质形成。
从储存室向托盘壳体方向的所述托盘壳体的热传递度可以大于从冰箱的外部空间向所述储存室方向的隔热壁的热传递度,或者所述托盘壳体的导热率大于所述隔热壁(作为一例,位于冰箱内/外侧壳体之间的隔热件)的导热率。其中,隔热壁可以表示划分所述外部空间和储存室的隔热壁。这是因为,当所述托盘壳体的热传递度与所述隔热壁的热传递度相同或更大时,所述制冰隔室被冷却的速度将会过度地减小。
所述第一区域的沿着所述外周面的方向的热传递度可以不同地构成。也可以使所述第一区域中的一个的热传递度低于所述第一区域中的另一个的热传递度。这样的结构可以有助于减小从所述第一区域向沿着所述外周面的方向到第二区域为止通过托盘组件传递的热传递度。
另外,以彼此接触的方式配置的所述第一、第二区域的沿着所述外周面的方向的热传递度可以不同地构成。所述第一区域中的一个的热传递度可以低于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一个的热传递度。这样的结构可以有助于减小从所述第一区域向沿着所述外周面的方向到第二区域为止通过托盘组件传递的热传递度。在另一方式上,可以有利于减小从所述加热器传递到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热量向所述第二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传递。越是减小向所述第二区域传递的热量,所述加热器越是可以局部地加热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减小因所述加热器的加热而制冰速度降低。在又一方式上,可以使所述加热器局部地加热的区域内的气泡移动或捕集,从而能够提高冰的透明度。所述加热器可以是透明冰加热器。
作为一例,从所述第一区域到所述第二区域为止的热传递路径的长度可以大于从所述第一区域到所述第二区域为止的外周面方向上的长度。作为另一例,在从制冰隔室的中心向制冰隔室的外周面方向的所述托盘组件的厚度中,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可以薄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或者薄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可以是未被所述托盘壳体包围的部分。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可以是被所述托盘壳体包围的部分。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可以是被所述托盘壳体包围的部分。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可以是所述第一区域中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最下端部的部分。所述第一区域可以包括托盘及局部地包围所述托盘的托盘壳体。
如上所述,当较薄地形成所述第一区域的厚度时,在减小向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方向的热传递的情况下,能够增大发向所述制冰隔室的中心方向的热传递。由此,能够局部地加热所述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
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最小值可以薄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的最小值,或者薄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最小值。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最大值可以薄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的最大值,或者薄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最大值。所述最小值在所述区域形成有贯通孔的情况下,表示除了形成有贯通孔的部分以外的其余区域中的最小值。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平均值可以薄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的平均值,或者薄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平均值。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均匀度可以大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的均匀度,或者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均匀度。
作为另一例,所述托盘组件可以包括形成制冰隔室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部分和从所述第一部分的预定地点延伸形成的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一部分可以布置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可以配置在能够接触到所述第一部分的追加的托盘组件。所述第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向对于所述第二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远离的方向延伸。在此情况下,能够减小从所述加热器传递到所述第一区域的热量向所述第二区域传递。
包括托盘组件的冷传递度在内的冷却制冰隔室的结构和方法可以对生成透明的冰构成影响。如前所述,托盘组件可以包括形成制冰隔室的外周面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作为一例,所述第一、第二区域可以是构成一个托盘组件的一部分。作为另一例,所述第一区域可以是第一托盘组件。所述第二区域可以是第二托盘组件。
对于冷却器供应的预定冷量和加热器供应的预定热量,为了增大冰箱的制冰速度和/或增大冰的透明度,最好是使所述冷却器被配置为更加集中地冷却制冰隔室的一部分。所述冷却器向制冰隔室供应的冷流(Cold)越大,制冰速度可以越提高。但是,越是对于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均匀地供应冷流(Cold),所生成的冰的透明度可能会降低。因此,所述冷却器越向更加集中地冷却所述制冰隔室的一部分,越是能够使气泡向所述制冰隔室的其他区域移动或捕集,从而能够提高所生成的冰的透明度,并使制冰速度的降低最小化。
为使所述冷却器能够更加集中地冷却制冰隔室的一部分,所述冷却器可以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二区域供应的冷流(Cold)的量和向所述第一区域供应的冷流(Cold)的量不同。所述冷却器可以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二区域供应的冷流(Cold)的量大于向所述第一区域供应的冷流(Cold)的量。
作为一例,所述第二区域可以由冷传递度大的金属材质构成,所述第一区域由冷传递度低于金属的材质构成。
作为另一例,为了增大从储存室向制冰隔室的中心方向通过托盘组件传递的冷传递度,所述第二区域的向所述中心方向的冷传递度可以不同地构成。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一个的冷传递度可以大于所述第二区域中的另一个的冷传递度。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一个可以形成有贯通孔。冷却器的吸热面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配置在所述贯通孔。供冷却器的供应的冷气通过的通道可以配置在所述贯通孔。所述一个可以是未被所述托盘壳体包围的部分。所述另一个可以是被所述托盘壳体包围的部分。所述一个可以是所述第二区域中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最上端部的部分。所述第二区域可以包括托盘及局部地包围所述托盘的托盘壳体。如上所述,在将托盘组件的一部分构成为具有大的冷传递度的情况下,在所述冷传递度大的托盘组件可能会发生过冷却。如前所述,可能会需要用于减小过冷却度的设计。
根据一方式的冰箱,其可以包括:储存室,用于保存食物;冷却器,用于向所述储存室供应冷流(Cold);第一托盘,形成作为水因所述冷流(Cold)而相变为冰的空间的制冰隔室的一部分;第二托盘,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另一部分;加热器,与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中的至少一方邻近地布置;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加热器。
所述冰箱可以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储存室内的温度。所述冰箱可以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制冰隔室的水或冰的温度。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在所述冷却器供应冷流(Cold)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使所述加热器开启,从而使所述制冰隔室内部的水内溶解的气泡能够从生成冰的部分向液体状态的水侧移动并生成透明的冰。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为了能够将所述制冰隔室内部的制冰速度保持在低于在以关闭所述加热器的状态执行制冰时的制冰速度的规定范围内,在用于所述制冰隔室的冷却的冷流(cold)和所述制冰隔室的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增加的情况下,使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增加,在用于所述制冰隔室的冷却的冷流(cold)和所述制冰隔室的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减少的情况下,使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减少。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在从用于供水的准备阶段完毕之后到供水开始之前为止的第一区间(first period)(供水前过程)、从供水开始之后到供水完毕之前为止的第二区间(供水过程)、从制冰过程开始之后到制冰过程完毕之前为止的第三区间(制冰过程)中的一个以上的区间,使所述托盘或制冰隔室内的水的过冷却度(degree of supercooling)减小。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使所述制冰隔室内的水中的冰结核的生成被激活,从而减小所述过冷却度。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在所述第一区间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执行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冷流(cold)的预冷却(precooling)。即,所述第一区间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是预冷却区间。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当所述预冷却区间结束时,向所述制冰隔室供水。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在所述供水之后,使所述冷却器开启(On)或保持开启状态,从而使与所述托盘接触的水的至少一部分结冰。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在预冷却开始的时间和预冷却区间基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中感测出的温度来使所述预冷却区间结束。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当在所述准备阶段完毕之后经过参考时间时,使所述预冷却区间结束。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当在所述准备阶段完毕之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中感测出的温度达到参考温度时,使所述预冷却区间结束。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当在所述准备阶段完毕之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中感测出的温度按参考温度大小下降时,使所述预冷却区间结束。所述准备阶段的完毕可以被定义为包括所述控制部感测出所制作的冰从所述托盘被去除的情形、所述控制部感测出所述第二托盘从移冰位置移动到供水位置的情形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当判断为在之前阶段的制冰过程中所述过冷却度高于允许基准时,使所述第一区间包含所述预冷却区间。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在所述第二区间中的一部分区间中断供水。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当供水的中断结束时,向所述制冰隔室供水。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在所述供水中断的区间使所述冷却器开启(on)或保持开启状态,从而使所述托盘内的水的至少一部分结冰。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基于供水中断的时间和因供水的中断而变化的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来使供水的中断结束。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当供水中断之后经过参考时间时,使供水的中断结束。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当所述供水中断之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中感测出的温度达到参考温度时,使供水的中断结束。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当供水中断之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中感测出的温度按参考温度大小下降时,使供水的中断结束。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当供水中断之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每单位时间的温度变化量达到设定范围内时,使所述供水的中断结束。所述设定范围可以包含0。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当所述供水中断之后所述托盘内的水的至少一部分相变时,使所述供水的中断结束。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使所述供水中断之前供应的水的量少于使所述供水的中断结束之后供应的水的量。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当判断为在之前阶段的制冰过程中所述过冷却度高于允许基准时,在所述第二区间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中断供水。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在所述第三区间中的一部分区间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机械能(mechanical energy)。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当在所述机械能的供应结束之后满足规定的条件时,使所述机械能再次供应。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在供应所述机械能的区间,使所述冷却器开启(on)或保持开启状态,从而使所述托盘内的水的至少一部分结冰。所述控制部控制为,基于供应所述机械能的时间和因所述机械能的供应而变化的所述托盘的温度来使所述机械能的供应结束。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当在所述机械能的供应之后经过参考时间时,使所述机械能的供应结束。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当在所述机械能的供应之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中感测出的温度达到参考温度时,使所述机械能的供应结束。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当在所述机械能的供应之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中感测出的温度按参考温度大小下降时,使所述机械能的供应结束。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当在所述机械能的供应之后所述托盘的每单位时间的温度变化量达到设定范围内时,使所述机械能的供应结束。所述设定范围可以包含0。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当在所述机械能的供应之后所述托盘内的水的至少一部分相变时,使所述机械能的供应中断。所述供应的机械能可以包含动能及势能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为了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机械能,使所述托盘或所述制冰隔室向第一方向移动。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为了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机械能,使所述托盘或所述制冰隔室向作为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当判断为在之前阶段的制冰过程中所述过冷却度高于允许基准,或者判断为在所述第三区间中所述过冷却度高于允许基准时,在所述第三区间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机械能。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在所述第三区间中的一部分区间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电能(electric enegry)。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在所述电能的供应之后满足规定的条件时,使所述电能再次供应。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在供应所述电能的区间,使所述冷却器开启(on)或保持开启状态,从而使所述托盘内的水的至少一部分结冰。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基于供应所述电能的时间和因所述电能的供应而变化的所述托盘的温度来使所述电能的供应结束。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当在所述电能的供应之后经过参考时间时,使所述电能的供应结束。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当在所述电能的供应之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达到参考温度时,使所述电能的供应结束。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当在所述电能的供应之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中感测出的温度按参考温度大小下降时,使所述电能的供应结束。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当在所述电能的供应之后所述托盘的每单位时间的温度变化量达到设定范围内时,使所述电能的供应结束。所述设定范围可以包含0。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当在所述电能的供应之后所述托盘内的水的至少一部分相变时,使所述电能的供应中断。所述供应的电能可以包含电流及火花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当判断为在之前阶段的制冰过程中所述过冷却度高于允许基准,或者判断为在所述第三区间中所述过冷却度高于允许基准时,在所述第三区间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电能。
所述托盘可以定义复数个制冰隔室,在所述复数个制冰隔室之间形成有供冰结核经过的通道。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当判断为所述过冷却度高于允许基准时,调节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的冷流(Cold)、水、机械能以及电能中的至少一种,从而减小所述过冷却度。
在所述制冰隔室内的水开始相变之前,当所述水的温度达到零下的特定温度时,所述控制部可以判断为所述过冷却度高于允许基准。所述特定温度可以是-5度或高于-5度的温度。更优选地,所述特定温度可以是-4度或高于-4度的温度。更优选地,所述特定温度可以是-3度或高于-3度的温度。在向所述制冰隔室的供水完毕的时点到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中感测出的温度达到零下的特定温度时为止所消耗的时间小于参考值时,所述控制部可以判断为所述过冷却度高于允许基准。当在向所述制冰隔室的供水完毕的时点到设定的时间内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中感测出的温度达到特定温度时,所述控制部可以判断为所述过冷却度高于允许基准。当在制冰过程开始之后每单位时间的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中感测出的温度的变化量大于参考值时,所述控制部可以判断为所述过冷却度高于允许基准。所述过冷却度高于允许基准可以被定义为,在所述制冰隔室内的水发生过冷却或发生过冷却的可能性高。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使从用于供水的准备阶段完毕之后到供水开始之前为止的第一区间包括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冷流的预冷却区间。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在从供水开始之后到供水完毕之前为止的第二区间中的一部分区间,中断向所述制冰隔室的供水。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在从制冰过程开始之后到制冰过程完毕之前为止的第三区间中的一部分区间,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机械能和电能。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冰箱的图,图2是说明设置有制冰器的冰箱的侧剖视图。
如图1(a)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冰箱可以包括开闭储存食物的储存室的复数个门10、20、30。所述门10、20、30可以包括以旋转的方式开闭储存室的门10、20和以滑动方式开闭储存室的门30。
图1(b)是从冰箱的后面观察的剖视图。冰箱箱体14可以包括冷藏室18和冷冻室32。所述冷藏室18可以配置在上侧,所述冷冻室32配置在下侧,并可以利用各自的门分别单独地开闭各个储存室。与本实施例不同地,其可以同样地适用于冷冻室配置在上侧且冷藏室配置在下侧的冰箱。
所述冷冻室32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可以彼此区分,在下部空间可以设置有能够进出的抽屉40。即使所述冷冻室32可以利用一个门30进行开闭,也可以分离为两个空间。
在所述冷冻室32的上部空间可以设置有能够制造冰的制冰器200。
在所述制冰器200的下部可以设置有使所述制冰器200中制造的冰掉落并保存的冰贮存器600。用户可以取出所述冰贮存器600并使用所述冰贮存器600中储存的冰。所述冰贮存器600可以放置在横穿划分所述冷冻室32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的水平壁的上侧。
参照图2,在所述箱体14设置有向所述制冰器200供应作为冷流(cold)的一例的冷气的管道50。在所述管道50中吐出被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在蒸发器中蒸发而供应的冷气,从而冷却所述制冰器200。利用供应到所述制冰器200的冷气,可以在所述制冰器200内部生成冰。
在图2中,右侧可以是冰箱的后方,左侧是冰箱的前方即设置有门的部分。此时,所述管道50可以配置在所述箱体14的后方,并朝向所述箱体14的前方吐出冷气。所述制冰器200配置在所述管道50的前方。
所述管道50的吐出口可以位于所述冷冻室32的天花板,并向所述制冰器200的上侧吐出冷气。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器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制冰器的主视图,图5是制冰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a和图4a是包括在所述冷冻室32固定制冰器200的托架220的图,图3b和图4b是示出所述托架220被去除的状态的图。所述制冰器200的各个结构元件可以设置在所述托架220的内部或外部,从而使所述制冰器200构成一个组件。因此,所述制冰器200可以设置在所述冷冻室32的天花板。
在所述托架200的内侧面上侧设置有供水部240。所述供水部240在其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有开口部,从而能够将供应到所述供水部240的上侧的水向所述供水部240的下侧引导。所述供水部240的上侧开口部大于下侧开口部,因此,能够限制通过所述供水部240向下部引导的水的吐出范围。
在所述供水部240的上侧设置有用于供水的供水配管,并向所述供水部240供应水,供应到的水可以向下部移动。所述供水部240使从所述供水配管吐出的水避免从高的位置掉落,从而能够防止水飞溅的情形。所述供水部240配置在比所述供水配管更下侧的位置,因此,水并不飞溅到所述供水部240而是向下方引导,在变低的高度的作用下,即使水向下方移动,也能够减少水飞溅的量。
所述制冰器200可以包括形成制冰隔室(320a:参照图18)的托盘。所述托盘作为一例可以包括形成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一部分的第一托盘320和形成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另一部分的第二托盘380。
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定义能够生成复数个冰的复数个制冰隔室320a。所述第一托盘320上设置的第一隔室和所述第二托盘380上设置的第二隔室可以形成完整的制冰隔室320a。
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在其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有开口,从而能够使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上侧掉落的水向下侧移动。
在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侧可以配置有第一托盘支持件340。所述第一托盘支持件340可以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各个隔室形状对应地形成有开口部,并结合在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侧面。
在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上侧可以结合有第一托盘盖300。第一托盘盖300可以保持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上侧的外观。在所述第一托盘盖300可以结合有第一加热器壳体280。或者,所述第一加热器壳体280可以与所述第一托盘盖300一体地形成。
在所述第一加热器壳体280可以设置有第一加热器(移冰用加热器),并向所述制冰器200的上部供应热量。所述第一加热器可以埋设在所述加热器壳体280或设置在一侧面的方式构成。
在所述第一托盘盖300可以设置有其上侧倾斜且下侧垂直地延伸的引导插槽302。所述引导插槽302可以设置在向所述托盘壳体300的上侧延伸的构件的内部。
在所述引导插槽302可以插入第一推进器260的引导凸起262,所述引导凸起262沿着所述引导插槽302引导。所述第一推进器260可以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各个隔室的数目相同地延伸的延长部264,并推挤位于各个隔室的冰。
所述第一推进器260的所述引导凸起262结合在所述推进器联接件500。此时,所述引导凸起262以可旋转的方式结合在所述推进器联接件500,由此,当所述推进器联接件500移动时,所述第一推进器260也可以沿着所述引导插槽302移动。
在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上侧设置有第二托盘盖360,从而能够保持所述第二托盘380的外观。所述第二托盘380构成向上侧凸出的形状,从而划分构成分别单独的空间以生成冰的复数个隔室,所述第二托盘盖360可以包围向上侧凸出的隔室。
在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下部设置有第二托盘支持件400,从而能够保持向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下部凸出的隔室形状。在所述第二托盘支持件400的一侧设置有弹簧402。
在所述第二托盘支持件400的下侧设置有第二加热器壳体420。在所述第二加热器壳体420设置有第二加热器(透明冰加热器),从而能够向所述制冰器200的下部供应热量。
在所述制冰器200设置有提供旋转力的驱动部480。
在从所述第一托盘盖300的一侧向下方延伸的延长部形成有贯通孔282。在从所述第二托盘支持件400的一侧延伸的延长部形成有贯通孔404。设置有将所述贯通孔282和所述贯通孔404一同贯穿的轴440,在所述轴44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旋转臂460。所述轴440可以从所述驱动部480传递到旋转力并旋转。
所述旋转臂460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弹簧402的一端,从而在所述弹簧402被拉伸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恢复力使所述旋转臂460的位置移动到初始位置。
在所述驱动部480内可以彼此结合有马达和复数个齿轮。
在所述驱动部480连接有满冰感测杆520,由此,可以利用从所述驱动部480提供的旋转力来旋转所述满冰感测杆520。
所述满冰感测杆520可以整体上构成“匚”字形状,并包括从两端垂直地延伸的部分和将垂直地延伸的两个部分彼此连接的水平地配置的部分。垂直地延伸的两个部分中的一个结合在所述驱动部480,另一个结合在所述托架220,由此,所述满冰感测杆520旋转并能够感测所述冰贮存器600中储存的冰。
在所述托架220的内部下侧面设置有第二推进器540。所述第二推进器540设置有结合在所述托架220的结合片542和设置在所述结合片542的复数个延长部544。所述复数个延长部544以与所述第二托盘380上设置的复数个隔室的数目相同地设置,从而执行推挤所述第二托盘380的隔室中生成的冰以使其能够从所述第二托盘380分离的功能。
所述第一托盘盖300和所述第二托盘支持件400对于所述轴440以能够彼此旋转的方式结合,由此,可以被配置为以所述轴440为中心使其角度变化。
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分别由诸如硅的容易变形的材质构成,由此,在被各个推进器施压时瞬间发生变形,从而能够将所生成的冰容易地从托盘分离。
图6至图11是示出制冰器的一部分结构元件结合的状态的图。
图6是说明所述托架220、所述供水部240、所述第二推进器540结合的状态的图。所述第二推进器540设置在所述托架220的内侧面,并且所述第二推进器540的延长部从所述结合片542延伸的方向向下侧倾斜地配置,而不是垂直地配置。
图7是示出第一加热器壳体280和第一托盘盖300结合的状态的图。
所述第一加热器壳体280可以在所述第一托盘盖300的下侧面以使其水平面向下侧隔开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一加热器壳体280和所述第一托盘盖300在其上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各个隔室对应的开口部,从而使水能够通过所述开口部,各个开口部的形状可以构成与各个隔室对应的形状。
图8是示出第一托盘盖300、第一托盘320、第一托盘支持件340结合的状态的图
所述托盘盖340配置在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一托盘盖300之间。
所述第一托盘盖300、所述第一托盘320、所述托盘盖340如同一个模块一样结合,所述第一托盘盖300、所述第一托盘320、所述托盘盖340可以如同一个构件一样以可一同旋转的方式配置在所述轴440。
图9是示出第二托盘380、第二托盘盖360、第二托盘支持件400结合的状态的图。
所述第二托盘380介于所述第二托盘盖360和所述第二托盘支持件400之间,所述第二托盘盖360配置在上侧,所述第二托盘支持件400配置在下侧。
所述第二托盘380的各个隔室具有半球形状,从而构成球形冰的下部。
图10是示出第二托盘盖360、第二托盘380、第二托盘支持件400、第二加热器壳体420结合的状态的图。
通过将所述第二加热器壳体420配置在所述第二托盘壳体的下表面,能够固定向所述第二托盘380供应热量的加热器。
图11是将图8和图10结合,其示出旋转臂460、轴440、推进器联接件500结合的状态的图。
所述旋转臂460的一端结合在所述轴440,另一端结合在所述弹簧402。所述推进器联接件500的一端结合在所述第一推进器260,另一端以能够对于所述轴440旋转的方式配置。
图12是从下侧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第一托盘的立体图,图1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第一托盘的剖视图。
参照图12及图13,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定义作为制冰隔室320a的一部分的第一隔室321a(cell)。
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包括形成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一部分的第一托盘壁321。
所述第一托盘320作为一例可以定义复数个第一隔室321a。复数个第一隔室321a作为一例可以呈一列的方式排列。以图12为基准,所述复数个第一隔室321a可以沿着X轴方向排列。作为一例,所述第一托盘壁321可以定义所述复数个第一隔室321a。
所述第一托盘壁321可以包括:复数个第一隔室壁3211,用于形成复数个第一隔室321a各个;连接壁3212,连接所述复数个第一隔室壁3211。所述第一托盘壁321可以是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壁。
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包括开口324。所述开口324可以与所述第一隔室321a连通。所述开口324可以使冷气供应到所述第一隔室321a。所述开口324可以使用于生成冰的水供应到所述第一隔室321a。所述开口324可以提供用于供所述第一推进器260的一部分通过的通道。作为一例,在移冰过程中,所述第一推进器260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所述开口324并引入到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部。
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包括与复数个第一隔室321a对应的复数个开口324。复数个开口324中的一个可以提供冷气的通道、水的通道以及第一推进器260的通道。在制冰过程中,气泡可以通过所述开口324脱离。
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还包括与所述制冰隔室320a连通的辅助储存室325。所述辅助储存室325作为一例可以储存从所述制冰隔室320a溢出的水。在所述辅助储存室325可以布置在供应的水相变的过程中膨胀的冰。即,膨胀的冰可以通过所述开口304并位于所述辅助储存室325。所述辅助储存室325可以由储存室壁325a形成。所述储存室壁325a可以从所述开口324的周缘向上方延伸。所述储存室壁325a可以形成为圆筒形态或形成为多边形形态。实质上,所述第一推进器260可以在经过所述储存室壁325a后通过所述开口324。所述储存室壁325a不仅形成所述辅助储存室325,在移冰过程中,在所述第一推进器260通过所述开口324的过程中,还可以减小所述开口324周边变形。
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包括与所述第二托盘380接触的第一接触面322c。
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还包括从所述第一托盘壁321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延长壁327。作为一例,所述第一延长壁327可以从所述第一托盘壁321的上侧端部周缘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在所述第一延长壁327可以设置有一个以上的第一紧固孔327a。虽未进行限定,复数个第一紧固孔327a可以按X轴及Y轴中的一个以上的轴排列。
在本说明书中,与轴方向无关地,“中心线”是经过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体积中心或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的水或冰的重量中心的线。
另外,参照图13,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包括定义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一部分的第一部分322。所述第一部分322作为一例可以是所述第一托盘壁321的一部分。
所述第一部分322可以包括形成所述第一隔室321a的第一隔室面322b(或者外周面)。所述第一部分322可以包括所述开口324。并且,所述第一部分322可以包括加热器容置部321c。在所述加热器容置部321c可以容置移冰加热器。所述第一隔室321可以被区分为在Z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加热器430靠近地布置的第一区域和与所述第二加热器430远离地布置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可以包括所述第一接触面322c,所述第二区域可以包括所述开口324。所述第一部分322可以被定义为图13的两个虚线之间的区域。
在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中心向圆周方向的耐变形度中,所述第一部分322的上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耐变形度大于所述第一部分322的下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耐变形度。所述耐变形度是所述第一部分322的上部的至少一部分大于所述第一部分322的最下端。
所述第一部分322的上部及下部可以所述从所述制冰隔室320a向Z轴方向的中心线C1(或者垂直方向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为基准区分。所述第一部分322的最下端是与所述第二托盘380接触的所述第一接触面322c。
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还包括从所述第一部分322的预定地点延伸成型的第二部分323。所述第一部分322的预定地点可以是所述第一部分322的一端部。或者,所述第一部分322的预定地点可以是所述第一接触面322c的一个地点。所述第二部分323的一部分可以由所述第一托盘壁321形成,另一部分可以由所述第一延长壁327形成。所述第二部分323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向从所述第二加热器430远离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部分323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从所述第一接触面322c向上方延伸。所述第二部分323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向从所述中心线C1远离的方向延伸。作为一例,所述第二部分323可以从所述中心线C1沿着Y轴向两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部分323可以位于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最上端相同或更高的位置。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最上端是形成有所述开口324的部分。
所述第二部分323可以包括以所述中心线C1为基准向彼此不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延长部323a及第二延长部323b。所述第一托盘壁321可以包括所述第一部分322和所述第二部分323中的第二延长部323b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延长壁327可以包括所述第一延长部323a和所述第二延长部323b的另一部分。
以图13为基准,所述第一延长部323a可以所述中心线C1为基准位于左侧,所述第二延长部323b以所述中心线C1为基准位于右侧。
所述第一延长部323a和所述第二延长部323b可以所述中心线C1为基准其形状不同地形成。所述第一延长部323a和所述第二延长部323b可以所述中心线C1为基准呈非对称形态形成。
Y轴方向上的所述第二延长部323b的长度可以长于所述第一延长部323a的长度。因此,在制冰过程中使冰从上侧生成并生长的情况下,能够增大所述第二延长部323b侧的耐变形度。
所述第二延长部323b可以位于比所述第一延长部323a更靠近于提供所述第二托盘的旋转中心的轴440的位置。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Y轴方向上的所述第二延长部323b的长度长于所述第一延长部323a的长度,因此,具有与所述第一托盘320接触的第二托盘380的第二托盘的旋转半径也将变大。当所述第二托盘的旋转半径变大时,所述第二托盘的离心力增大,由此,在移冰过程中,能够增大用于从所述第二托盘分离冰的移冰力,从而能够提高冰的分离性能。
所述第一托盘壁321的厚度在所述第一接触面322c侧最小。所述第一托盘壁321至少一部分可以从所述第一接触面322c越向上侧其厚度越增加。由于所述第一托盘壁321的厚度越向上侧越增大,所述第一托盘壁321形成的第一部分322的一部分起到耐变形加强部(或者第一耐变形加强部)的作用。并且,从所述第一部分322向外侧延伸的第二部分323也起到耐变形加强部(或者第二耐变形加强部)的作用。
所述耐变形加强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被所述托架220支撑。所述耐变形加强部作为一例可以连接在所述第一托盘壳体并支撑在所述托架220。此时,在所述第一托盘壳体中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耐变形加强部接触的部分也可以起到耐变形加强部的作用。这样的耐变形加强部可以在制冰过程中使从所述第一托盘320形成的第一隔室321a向所述第二托盘380形成的第二隔室381a方向生成冰。
图14是从上侧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第二托盘的立体图,图15是沿着图14的15-15线剖开的剖视图。
参照图14以及图1,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定义作为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另一部分的第二隔室381a。
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包括形成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一部分的第二托盘壁381。
所述第二托盘380作为一例可以定义复数个第二隔室381a。复数个第二隔室381a作为一例可以呈一列的方式排列。以图14为基准,所述复数个第二隔室381a可以沿着X轴方向排列。作为一例,所述第二托盘壁381可以定义所述复数个第二隔室381a。
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包括沿着所述托盘壁381的上端部周缘延伸的周缘壁387。所述周缘壁387作为一例可以与所述第二托盘壁381一体地形成,并从所述第二托盘壁381的上端部延伸。作为另一例,所述周缘壁387可以与所述第二托盘壁381单独地形成,并位于所述第二托盘壁381的上端部周边。在此情况下,所述周缘壁387可以接触所述第二托盘壁381或与所述第三托盘壁381隔开。无论是何种情况,所述周缘壁387可以包围所述第一托盘320的至少一部分。假设所述第二托盘380包括所述周缘壁387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包围所述第一托盘320。在所述第二托盘380和所述周缘壁387单独地形成的情况下,所述周缘壁387可以与所述第二托盘壳体一体地形成或结合在所述第二托盘壳体。作为一例,一个第二托盘壁可以定义复数个第二隔室381a,一个连续的周缘壁387包围所述第一托盘250的周缘。
所述周缘壁387可以包括:第一延长壁387b,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第二延长壁387c,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在所述第一延长壁387b可以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托盘壳体的紧固的一个以上的第二紧固孔387a。复数个第二紧固孔387a可以按X轴及Y轴中的一个以上的轴排列。
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包括:第二接触面382c,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第一接触面322c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面322c及所述第二接触面382c可以是水平面。所述第一接触面322c及所述第二接触面382c可以形成为环形态。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为球形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接触面322c及所述第二接触面382c可以形成为圆形环形态。
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包括定义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部分382(first portion)。所述第一部分382作为一例可以是所述第二托盘壁381的一部分或全部。
在本说明书中,为了在术语上与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第一部分382区分,所述第一托盘320的第一部分322也可以被称为第三部分。并且,为了在术语上与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第二部分383区别,所述第一托盘320的第二部分323也可以被称为第四部分。
所述第一部分382可以包括形成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的第二隔室381a的第二隔室面382b(或者外周面)。所述第一部分382可以被定义为图8的两个虚线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一部分382的最上端是与所述第一托盘320接触的所述第二接触面382c。
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还包括第二部分383(second portion)。所述第二部分383能够减小从所述第二加热器430传递到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热量向所述第一托盘320形成的制冰隔室320a传递。即,所述第二部分383起到使导热路径从所述第一隔室321a远离的作用。所述第二部分383可以是所述周缘壁387的一部分或全部。所述第二部分383可以从所述第一部分382的预定地点延伸。以下作为一例以所述第二部分383与所述第一部分382连接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
所述第一部分382的预定地点可以是所述第一部分382的一端部。或者,所述第一部分382的预定地点可以是所述第二接触面382c的一个地点。所述第二部分383可以包括与所述第一部分382的预定地点接触的一端和不接触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部分383的另一端可以位于比所述第二部分383的一端更远离所述第一隔室321a。
所述第二部分383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向从所述第一隔室321a远离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部分383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向从所述第二隔室381a远离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部分383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从所述第二接触面382c向上方延伸。所述第二部分383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向从所述中心线C1远离的方向水平地延伸。所述第二部分383的至少一部分的曲率的中心可以与连接在所述驱动部480并旋转的轴440的旋转中心一致。
所述第二部分383可以包括从所述第一部分382的一个地点延伸的第一段384a(first part)。所述第二部分383可以还包括沿着与所述第一段384a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段384b。或者,所述第二部分383可以还包括沿着与所述第一段384a的延伸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三段384c。或者,所述第二部分383可以还包括从所述第一段384a分流而形成的第二段384b(second part)及第三段384c(third part)。
作为例示地,所述第一段384a可以从所述第一部分382沿着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段384a的一部分可以位于比所述第二接触面382c更高的位置。即,所述第一段384a可以包括水平方向延长段和垂直方向延长段。所述第一段384a可以还包括从所述预定地点沿着垂直线方向延伸的部分。作为一例,所述第三段384c的长度可以长于所述第二段384b的长度。
所述第一段384a的至少一部分的延伸方向可以与所述第二段384b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段384b和所述第三段384c的延伸方向可以不同。所述第三段384c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一段384a的延伸方向可以不同。所述第三段384a可以Y-Z剖切面为基准具有恒定的曲率。即,所述第三段384a可以在长度方向上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所述第二段384b的曲率可以是0。在所述第二段384b不是直线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段384b的曲率可以小于所述第三段384a的曲率。所述第二段384b的曲率半径可以大于所述第三段384a的曲率半径。
所述第二部分383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最上端相同或更高的位置。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二部分383形成的导热路径较长,从而能够减小热量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传递。所述第二部分383的长度可以大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半径。所述第二部分383可以延伸至比所述轴440的旋转中心更高的地点。作为一例,所述第二部分383可以延伸至比所述轴440的最上端更高的地点。
为了减小所述第二加热器430的热量向所述第一托盘320形成的制冰隔室320a传递,所述第二部分383可以包括:第一延长部383a,从所述第一部分382的第一地点延伸;第二延长部383b,从第一部分382的第二地点延伸。作为一例,所述第一延长部383a及第二延长部383b可以所述中心线C1为基准沿着彼此不同的方向延伸。
以图15为基准,所述第一延长部383a可以所述中心线C1为基准位于左侧,所述第二延长部383b以所述中心线C1为基准位于右侧。所述第一延长部383a和所述第二延长部383b可以所述中心线C1为基准以不同的形状形成。所述第一延长部383a和所述第二延长部383b可以所述中心线C1为基准以非对称形态形成。在Y轴方向上的所述第二延长部383b的长度(水平长度)可以长于所述第一延长部383a的长度(水平长度)。所述第二延长部383b可以位于比所述第一延长部383a更靠近于提供所述第二托盘的旋转中心的轴440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Y轴方向上的所述第二延长部383b的长度可以长于所述第一延长部383a的长度。在此情况下,与安装所述制冰器200的空间相比,能够在减小托架220的宽度的情况下增大导热路径。
在Y轴方向上的所述第二延长部383b的长度长于所述第一延长部383a的长度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托盘320接触的第二托盘380的第二托盘的旋转半径将变大。当所述第二托盘的旋转半径变大时,所述第二托盘的离心力将增大,使得在移冰过程中能够增大用于从所述第二托盘分离冰的移冰力,从而能够提高冰的分离性能。所述第二延长部383b的至少一部分的曲率的中心可以将连接在所述驱动部480并旋转的轴440作为曲率的中心。
以经过所述中心线C1的Y-Z剖切面为基准,所述第一延长部383a的上侧部和所述第二延长部383b的上侧部间的距离可以大于所述第一延长部383a的下侧部和所述第二延长部383b的下侧部间的距离。作为一例,所述第一延长部383a和第二延长部383b间的距离可以越向上侧越增大。所述第一延长部383a及所述第三延长部383b各个可以包括所述第一段至第三段384a、384b、384c。在另一方式上,所述第三段384c也可以被说明为包括以所述中心线C1为基准沿着彼此不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延长部383a及第二延长部383b。
所述第一部分382可以包括第一区域382d(参照图15中的A区域)和第二区域382e(除了A区域以外的其余区域)。所述第一区域382d的至少一部分的曲率可以与所述第二区域382e的至少一部分的曲率不同。所述第一区域382d可以包括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最下端部。所述第二区域382e的直径可以大于所述第一区域382d的直径。所述第一区域382d和第二区域382e可以在上下方向上被区分。在所述第一区域382d可以接触所述第二加热器430。所述第一区域382d可以包括用于接触所述第二加热器430的加热器接触面382g。所述加热器接触面382g作为一例可以是水平面。所述加热器接触面382g可以位于比所述第一部分382的最下端更高的位置。所述第二区域382e可以包括所述第二接触面382c。所述第一区域382d可以包括从所述制冰隔室320a向与冰膨胀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凹陷的形状。
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中心到从所述第一区域382d凹陷的形状所处的部分的距离可以短于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中心到所述第二区域382e的距离。
作为一例,所述第一区域382d可以包括在移冰过程中被所述第二推进器540施压的施压部382f。当向所述施压部382f施加所述第二推进器540的施压力时,所述施压部382f变形并使冰从所述第一部分382分离。当向所述施压部382f施加的施压力被去除时,所述施压部382f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形态。所述中心线C1可以贯穿所述第一区域382d。作为一例,所述中心线C1可以贯穿所述施压部382f。所述加热器接触面382g可以包围所述施压部382f的方式配置。所述加热器接触面382g可以位于比所述施压部382f的最下端更高的位置。
所述加热器接触面382g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包围所述中心线C1的方式配置。因此,接触到所述加热器接触面382g的所述第二加热器430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包围所述中心线C1的方式配置。因此,在所述第二推进器540施压所述施压部382f的过程中,能够防止所述第二加热器430与第二推进器540干涉。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中心到所述施压部382f的距离可以与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中心到所述第二区域382e的距离不同。
图16是第二托盘支持件的上部立体图,图17是沿着图16的17-17线剖开的剖视图。
参照图16及图17,所述第二托盘支持件400可以包括安置第二托盘380的下部的支持件主体407。所述支持件主体407可以包括能够容置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一部分的容置空间406a。所述容置空间406a可以与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第一部分382对应地形成,并且可以存在有复数个。
所述支持件主体407可以包括在移冰过程中用于供第二推进器540的一部分贯穿的下部开口406b(或者贯通孔)。作为一例,在所述支持件主体407可以与三个容置空间406a对应地设置有三个下部开口406b。并且,可以向所述下部开口406b露出第二托盘380的下侧一部分。在所述下部开口406b可以布置所述第二托盘380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支持件主体407的上表面407a可以沿着水平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托盘支持件400可以包括下部板401,所述下部板401形成为与所述支持件主体407的上表面407a具有台阶状。所述下部板401可以位于比所述支持件主体407的上表面407a更高的位置。所述下部板401可以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二托盘盖360结合的复数个结合部401a、401b、401c。在所述第二托盘盖360和所述第二托盘支持件400之间可以插入第二托盘380并结合。
作为一例,可以在所述第二托盘盖360的下侧布置第二托盘380,并在所述第二托盘支持件400的上侧容置第二托盘380。
并且,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第一延长壁387b可以与所述第二托盘盖360的紧固部361a、361b、361c及所述第二托盘支持件400的结合部401a、401b、401c结合。
所述第二托盘支持件400可以还包括从所述下部板401的边缘向垂直下方延伸的垂直延长壁405。在所述垂直延长壁405的一面可以设置有与轴440结合并用于旋转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一对延长部403。所述一对延长部403可以在X轴方向上隔开地配置。并且,所述各延长部403可以还包括贯通孔404。在所述贯通孔404中可以贯穿所述轴440,并在所述一对延长部403的内侧可以布置第一托盘盖300的延长部281。
所述第二托盘支持件400可以还包括用于结合弹簧402的弹簧结合部402a。所述弹簧结合部402a可以形成环扣以卡止所述弹簧402的下端。
所述第二托盘支持件400可以还包括结合所述推进器联接件500的联接件连接部405a。所述联接件连接部405a作为一例可以从所述垂直延长壁405凸出。
以图17为基准,所述第二托盘支持件400可以包括:第一部分411,支撑形成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托盘380。在图17中,所述第一部分411可以是两个虚线之间的区域。作为一例,所述支持件主体407可以形成所述第一部分411。
所述第二托盘支持件400可以还包括从所述第一部分411的预定地点延伸的第二部分413。所述第二部分413可以减小从所述第二加热器430向所述第二托盘支持件400传递的热量向所述第一托盘320形成的制冰隔室320a传递。所述第二部分413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向从所述第一托盘320形成的第一隔室321a远离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部分413的所述远离的方向可以是经过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中心的水平线方向。所述第二部分413的所述远离的方向可以是以经过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中心的水平线为基准的下侧方向。
所述第二部分413可以包括:第一段414a,从所述预定地点沿着水平线方向延伸;第二段414b,沿着与所述第一段414a相同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部分413可以包括:第一段414a,从所述预定地点沿着水平线方向延伸;第三段414c,沿着与所述第一段414a不同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部分413可以包括:第一段414a,从所述预定地点沿着水平线方向延伸;第二段414b及第三段414c,以从所述第一段414a分流的方式形成。
所述支持件主体407的上表面407a作为一例可以形成所述第一段414a。所述第一段414a可以追加包括沿着垂直线方向延伸的第四段414d。所述下部板401作为一例可以形成所述第四段414d。所述垂直延长壁405作为一例可以形成所述第三段414c。
所述第三段414c的长度可以长于所述第二段414b的长度。所述第二段414b可以沿着与所述第一段414a相同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段414c可以沿着与所述第一段414a不同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部分413可以位于与所述第一隔室321a的最下端相同的高度或延伸至更低的地点。所述第二部分413可以包括以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中心线C1对应的中心线CL1为基准位于彼此相反侧的第一延长部413a和第二延长部413b。
以图17为基准,所述第一延长部413a可以所述中心线CL1为基准位于左侧,所述第二延长部413b以所述中心线CL1为基准位于右侧。
所述第一延长部413a和所述第二延长部413b可以所述中心线CL1为基准以不同的形状形成。所述第一延长部413a和所述第二延长部413b可以所述中心线CL1为基准以非对称形态形成。
在水平线方向上,所述第二延长部413b的长度可以长于所述第一延长部413a的长度。即,所述第二延长部413b的导热长度长于所述第一延长部413a的导热长度。所述第二延长部413b可以位于比所述第一延长部413a更靠近于提供所述第二托盘组件的旋转中心的轴440。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Y轴方向上的所述第二延长部413b的长度长于所述第一延长部413a的长度,因此,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托盘320接触的第二托盘380的第二托盘的旋转半径也将变大。
所述第二延长部413a的至少一部分的曲率的中心可以与连接在所述驱动部480并旋转的轴440的旋转中心一致。
所述第一延长部413a可以包括以所述水平线为基准向上侧延伸的部分414e。所述部分414e作为一例可以包围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一部分。
在另一方式上,所述第二托盘支持件400可以包括:第一区域415a,包括所述下部开口406b;第二区域415b,具有与所述制冰隔室320a对应的形状以支撑所述第二托盘380。所述第一区域415a和所述第二区域415b作为一例可以在上下方向上被区分。图11中作为一例示出所述第一区域415a和所述第二区域415b被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一个点划线区分的情形。所述第一区域415a可以支撑所述第二托盘380。控制部可以控制所述制冰器200,以使所述第二推进器540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外部的第一地点经由所述下部开口406b并向所述第二托盘支持件400内部的第二地点移动。所述第二托盘支持件400的耐变形度可以大于所述第二托盘380的耐变形度。所述第二托盘支持件400的复原度可以小于所述第二托盘380的复原度。
在又一方式上,可以说明为所述第二托盘支持件400包括:第一区域415a,包括下部开口406b;第二区域415b,位于比所述第一区域415a更远离所述第二加热器430的位置。
图18是沿着图3的(a)的18-18线剖开的剖视图,图19是示出图18中的第二托盘移动到供水位置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18及图19,所述制冰器200可以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托盘组件201和第二托盘组件211。
所述第一托盘组件201可以包括:第一部分,形成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至少一部分;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一部分连接在预定地点。
所述第一托盘组件201的第一部分可以包括所述第一托盘320的第一部分322,所述第一托盘组件201的第二部分包括所述第一托盘320的第二部分322。因此,所述第一托盘组件201包括所述第一托盘320的耐变形加强部。
所述第一托盘组件201可以包括第一区域和位于比所述第一区域更远离于所述第二加热器430的位置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托盘组件201的第一区域可以包括所述第一托盘320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一托盘组件201的第二区域包括所述第一托盘320的第二区域。
所述第二托盘211可以包括:第一部分212,形成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至少一部分;第二部分213,从所述第一部分212的预定地点延伸形成。所述第二部分213可以减小热量从所述第二加热器430向所述第一托盘201形成的制冰隔室320a传递。所述第一部分212可以是图12中位于两个虚线之间的区域。
所述第一部分212的预定地点可以是所述第一部分212的末端或所述第一托盘201和第二托盘211相遇的地点。所述第一部分21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向从所述第一托盘201形成的制冰隔室320a远离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部分213的一部分可以被分流为至少两个以上,从而减小在向所述第二部分213延伸的方向上的热传递。所述第二部分213的一部分可以沿着经过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中心的水平线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部分213的一部分可以经过所述制冰室320a的中心的水平线为基准向上侧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部分213可以包括:第一段213c,沿着经过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中心的水平线方向延伸;第二段213d,以经过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中心的水平线为基准向上侧延伸;以及第三段213e,以经过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中心的水平线为基准向下侧延伸。
为了减小从所述第二加热器430传递到所述第二托盘211的热量向所述第一托盘201形成的制冰隔室320a传递,所述第一部分212在沿着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外周面的方向上可以具有不同的热传递度。所述第二加热器430可以被配置为加热以所述第一部分212的最下端部为中心的两侧。
所述第一部分212可以包括第一区域214a和第二区域214b。图18中示出用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一个点划线区分所述第一区域214a和第二区域214b的情形。所述第二区域214b可以是位于所述第一区域214a的上侧的区域。所述第二区域214b的热传递度可以大于所述第一区域214a的热传递度。
所述第一区域214a可以包括布置所述第二加热器430的部分。即,所述第一区域214a可以包括所述第二加热器430。
在所述第一区域214a中,形成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最下端部214a1的热传递度可以低于所述第一区域214a的其他部分的热传递度。所述第二区域214b的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中心到外周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区域214a的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中心到外周面的距离。
所述第二区域214b可以包括接触所述第一托盘201和第二托盘211的部分。所述第一区域214a可以形成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区域214b可以形成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另一部分。所述第二区域214b可以位于比所述第一区域214a更远离于所述第二加热器430的位置。
为了减小从所述第二加热器430传递到所述第一区域214a的热量向所述第二区域214b形成的制冰隔室320a传递,所述第一区域214a的一部分的热传递度可以小于所述第一区域214a的另一部分的热传递度。
为了从所述第二区域214b所形成的制冰隔室320a向所述第一区域214a所形成的制冰隔室320a方向生成冰,所述第一区域214a的一部分的耐变形度可以小于所述第一区域214a的另一部分的耐变形度,所述第一区域214a的一部分的复原度大于所述第一区域214a的另一部分的复原度。
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中心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外周面方向上,所述第一区域214a的一部分的厚度可以薄于所述第一区域214a的另一部分的厚度。
所述第一区域214a作为一例可以包括将所述第二托盘380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托盘380的至少一部分包围的第二托盘壳体。作为一例,所述第一区域214a可以包括所述第二托盘380的施压部382f。所述轴440的旋转中心C4可以位于比所述制冰隔室320a更靠近于所述第二推进器540的位置。所述第二部分213可以包括以所述中心线C1为基准位于彼此相反侧的第一延长部213a及第二延长部213b。
所述第一延长部213a可以图18为基准味与中心线C1的左侧,所述第二延长部213b位于所述中心线C1的右侧。所述供水部240可以与所述第一延长部213a靠近地布置。所述第一托盘组件301包括一对引导插槽302,在一对引导插槽302之间的区域可以布置所述供水部240。
本实施例的制冰器200可以被设计为,使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位置在供水位置和制冰位置上彼此不同。图19中作为一例示出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供水位置。例如,在如图19所示的供水位置上,所述第一托盘320的第一接触面322c和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第二接触面382c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隔开。图19中作为一例示出所述第一接触面322c的全部与第二接触面382c的全部彼此隔开的情形。因此,在供水位置上,所述第一接触面322c可以与第二接触面382c呈规定角度的方式倾斜。
虽未进行限定,在供水位置上,所述第一接触面322c可以实质上保持水平,所述第二接触面382c可以在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方对于第一接触面322c倾斜地配置。
另外,在所述制冰位置(参照图18)上,所述第二接触面382c可以与所述第一接触面322c的至少一部分接触。在制冰位置上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第二接触面382c和所述第一托盘320的第一接触面322c构成的角度小于在供水位置上第二托盘380的第二接触面382c和所述第一托盘320的第一接触面322c构成的角度。
在所述制冰位置上,所述第一接触面322c的全部可以与所述第二接触面382c接触。在所述制冰位置上,所述第二接触面382c和所述第一接触面322c可以实质上构成水平的方式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供水位置和所述制冰位置不同的理由在于,在所述制冰器200包括复数个制冰隔室320a的情况下,为使用于各制冰隔室320a间的连通的水通道不形成在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或第二托盘380,并向复数个制冰隔室320a均匀地分配水。
如果在所述制冰器200包括所述复数个制冰隔室320a的情况下,当在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或第二托盘380形成水通道时,供应到所述制冰器200的水将沿着水通道向复数个制冰隔室320a分配。但是,在水向复数个制冰隔室320a分配完毕的状态下,水通道中也会存在有水,当在此状态下生成冰时,制冰隔室320a中生成的冰将利用水通道部分中生成的冰来连接。在此情况下,在移冰完毕后也会存在有冰彼此沾粘的可能性,即使冰之间彼此分离,复数个冰中的一部分冰将包含水通道部分中生成的冰,从而使冰的形态与制冰隔室的形态变得不同。
但是,如本实施例所述,在供水位置上所述第二托盘380处于与所述第一托盘320隔开的状态的情况下,掉落到所述第二托盘380的水可以向所述第二托盘380的复数个第二隔室381a均匀地分配。
所述供水部240可以向所述复数个开口324中的一个开口324供应水。在此情况下,通过所述一个开口324供应的水在经过所述第一托盘320后掉落到所述第二托盘380。在供水过程中,水可以掉落到所述第二托盘380的复数个第二隔室381a中的一个第二隔室381a。供应到一个第二隔室381a的水将在所述一个第二隔室381a中溢满。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由于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第二接触面382c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第一接触面322c隔开,从所述一个第二隔室381a溢出的水将沿着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第二接触面382c向邻近的另一个第二隔室381a移动。由此,所述第二托盘380的复数个第二隔室381a可以填满水。
并且,在供水完毕的状态下,供应的水的一部分填满到所述第二隔室381a,供应的水的另一部分还可以填充到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之间的空间。当所述第二托盘380从供水位置向所述制冰位置移动时,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之间的空间的水可以向所述复数个第一隔室321a均匀地分配。
另外,当在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或第二托盘380形成水通道时,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生成的冰同样在水通道部分中生成。
在此情况下,为了生成透明冰,当冰箱的控制部控制为,根据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的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来改变所述冷却器的制冷力及所述第二加热器430的加热量中的一种以上时,在形成有所述水通道的部分中,所述冷却器的制冷力及所述第二加热器430的加热量中的一种以上将被控制为急剧地改变成几倍以上。
这是因为,在形成有所述水通道的部分中,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将几倍以上急剧地增大。在此情况下,将可能引起部件的可靠性问题,并且可能使用最大输出和最小输出的幅度大的高价的部件,从而在消耗功率及部件的成本方面上也可能较为不利。其结果,本发明为了生成透明冰也可能会需要与前述的制冰位置相关的技术。
图20及图21是说明制冰器中供水的过程的图。
图20是从侧面观察制冰器并说明供水的过程的图,图21是从正面观察制冰器并说明供水的过程的图。
如图20的(a)所示,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先是以彼此拉开的状态配置,然后如图20的(b)所示,所述第二托盘380朝向所述第一托盘320向反方向旋转。此时,虽然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一部分重叠,但是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并不完全地咬合而使其内部空间构成球形形状。
如图20的(c)所示,通过所述供水部240将水供应给托盘内部。由于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并不处于完全地咬合的状态,水的一部分将向所述第一托盘320的外侧越出。但是,由于所述第二托盘380包括包围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上侧以使其被隔开的周缘壁,水不会在所述第二托盘380中溢出。
图21是具体说明图20的(c)的图,其状态按图21的(a)和图21的(b)的顺序变化。
如图20的(c)所示,当通过所述供水部240向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供应水时,所述供水部240以偏向托盘的一侧的方式配置。
即,在所述第一托盘320设置有用于生成复数个独立的冰的复数个隔室321a1、321a2、321a3。在所述第二托盘380也设置有用于生成复数个独立的冰的复数个隔室381a1、381a2、381a3。通过所述第一托盘320上配置的隔室和所述第二托盘380上配置的隔室彼此结合,能够生成一个球形冰。
在图21中,为使各个隔室中填满的水能够向隔室之间移动,如图20的(c)所示,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的前方侧呈拉开的状态而不是完全地接触。
如图21的(a)所示,当水向味与一侧的隔室321a1、381a1的上侧供应时,水向隔室321a1、381a1的内部移动。此时,当位于下侧的隔室381a1中的水溢满时,其可以向邻近地布置的隔室321a2、381a2。由于复数个隔室各个并不彼此完全地隔离,当隔室内的水的水位以预定水平以上上升时,水可以向周边的隔室移动并且在各个隔室中全部填满水。
设置在所述制冰器200的外部的供水配管上配置的供水阀在供应了设定的水的情况下,可以关闭流路以使水不再供应给所述制冰器200。
图22是说明制冰器中移冰的过程的图。
参照图22进行说明,当从图20的(c)中所述第二托盘380向反方向再旋转时,如图21的(a)所示,可以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一托盘320与所述第二托盘380的隔室构成球形形状。可以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二托盘380和所述第一托盘320完全地结合并使各个隔室中的水被区分。
当在图22的(a)的状态下按规定时间供应冷气时,托盘的制冰隔室中将生成冰。在因冷气使水变化为冰的期间,如图22的(a)所示,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彼此咬合,从而保持水不移动的状态。
当在托盘的制冰隔室中生成冰时,如图22的(b)所示,在所述第一托盘320停止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托盘380向正方向旋转。
此时,由于冰自身具有重量,其可以从所述第一托盘320掉落。由于所述第一推进器260在下降的过程中施压冰,能够防止冰沾粘在所述第一托盘320的情形。
由于所述第二托盘380托住冰的下部,即使所述第二托盘380向正方向移动,冰也将保持安置在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状态。如图22的(b)所示,即使在所述第二托盘380以超过垂直的角度的程度旋转的状态下,也会有冰沾粘在所述第二托盘380的情况。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第二推进器540使所述第二托盘380的施压部变形,随着所述第二托盘380变形,冰和所述第二托盘380的附着力变弱,从而使冰能够从所述第二托盘380掉落。
虽未在图22中示出,随后冰可以掉落到冰贮存器600。
图23是一实施例的控制框图。
参照图23,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设置有测量所述第一托盘320或所述第二托盘380的温度的托盘温度传感器700。
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700中感测出的温度代表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或冰的温度。因此,可以被理解为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700间接地感测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或冰的温度。
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700中测量出的温度传送给控制部800。
所述控制部800可以通过控制所述驱动部480(或者马达部)来使马达在所述驱动部480中旋转。
所述控制部800可以通过控制用于开闭向所述制冰器200供应水的流路的供水阀740来向所述制冰器200供水或中止供水。
当所述驱动部480工作时,所述第二托盘380或所述满冰感测杆520可以旋转。
在所述第二加热器壳体420可以设置有第二加热器430。所述第二加热器430可以向所述第二托盘380供应热量。由于所述第二加热器430配置在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下部,可以将其称为下侧加热器。
在所述第一加热器壳体280可以设置有第一加热器290。所述第一加热器290可以向所述第一托盘320供应热量。由于所述第一加热器290配置在比所述第二加热器430更上部的位置,可以将其称为上侧加热器。
在所述第一加热器290和所述第二加热器430可以根据所述控制部800的指令而供电并产生热量。
图24是说明一实施例的解除过冷却的过程的图。
参照图24,在向所述制冰器200的供水之后,向所述制冰器200供应冷气。在托盘中生成冰的期间,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700测量温度。
在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700中测量出的温度降低到参考温度(作为一例,摄氏0度或低于摄氏0度的温度)之后,在预定时间内降低到特定温度(作为一例,-3℃或高于-3℃的温度)的情况下,可以判断为发生过冷却。即,在托盘的温度降低到0度后以相对快的速度降低到零下3度时,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为发生过冷却。
此时,所述控制部800在所述第二托盘380位于制冰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托盘380向第一方向移动。即,可以在图24的(a)所示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彼此接触的状态下,如图24的(b)所示使所述第二托盘380向第一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的至少一部分隔开。作为一例,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向供水位置移动或向供水位置和移冰位置之间移动。
因此,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中容置的水发生移动并可以解除过冷却。所述第二托盘380作为一例可以旋转运动。所述第二托盘380在旋转到预定角度后,将返回到如图24的(a)所示的位置。即,所述第二托盘380向作为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
在所述第二托盘380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后,当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700中测量出的温度上升到-3℃以上时,可以判断为过冷却被解除并且不再移动。
另外,即使在所述第二托盘380移动一次之后,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中测量出的温度继续下降时,可以判断为过冷却未被解除并使所述第二托盘380再次移动。
图25是示出另一实施例的第二托盘及相关部分的图,图26是图25的俯视图。
参照图25及图26,在另一实施例中,设置有将第二托盘的各个第二隔室381a1、381a2、381a3连接的连通孔390。
所述连通孔390将各个第二隔室381a1、381a2、381a3和与该隔室邻近地设置的第二隔室381a1、381a2、381a3彼此连接。虽然水不易通过所述连通孔390自由地在各个第二隔室381a1、381a2、381a3之间移动,但是由于存在有所述连通孔390,各个第二隔室381a1、381a2、381a3并不完全地隔离。
在第二隔室381a1、381a2、381a3中的一个中的过冷却被解除的情况下,可以接连地引起通过所述连通孔390使所述第二隔室381a1、381a2、381a3中的其他隔室中的过冷却也被解除的效果。
由于通过所述连通孔390能够获得使复数个第二隔室381a1、381a2、381a3如同一个容器一样的效果,过冷却解除的效果还可以传递给其他隔室。
所述连通孔390的大小小于所述第二隔室381a1、381a2、381a3的大小,其截面可以构成为半圆或多边形形状。所述连通孔390设置在各个第二隔室381a1、381a2、381a3彼此邻近的位置,从而可以实现为使所述连通孔390的长度尽可能变短。
所述连通孔390以具有直线距离的方式连接各个第二隔室381a1、381a2、381a3,从而可以减小其在所述第二托盘380中占据的体积。所述连通孔390可以配置在将半球形状的第二隔室各个的中心连接的延长线上。
所述连通孔390可以配置在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各个第二隔室381a1、381a2、381a3整体上构成半球形状,当各个第二隔室与第一托盘的第一隔室结合时,其整体上构成球形状。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可以表示构成所述第二隔室381a1、381a2、381a3的半球形状的上侧面。
由于所述连通孔390并不是用于使水向各个第二隔室381a1、381a2、381a3之间移动的通道,其可以形成为小于使水移动的流路的大小。在复数个第二隔室中的一个第二隔室381a1、381a2、381a3中的过冷却被解除时生成的冰晶核可以通过所述连通孔390传播到其他第二隔室,从而使全体第二隔室中的过冷却被解除。在所述连通孔390和所述第二隔室381a1、381a2、381a3中填满有水的状态下,当在一个第二隔室中的过冷却被解除的瞬间,这样的效果可以通过各个连通孔390传播到全体第二隔室381a1、381a2、381a3。这是因为,所述连通孔390在向所述第二托盘380供应水的过程中一同填满有水。
所述连通孔390具有不对球形形状冰带来较大的变形的程度的截面大小,使得在向用户提供最终冰时,其可以从球形形状冰分离。冰在移冰的过程中将掉落到所述冰贮存器600,在此时发生的冲击的作用下,因所述连通孔390而球形冰上生成的冰可以从球形冰分离,从而能够保持球形形状冰。
另外,在所述第二托盘380和所述第一托盘320彼此完全地结合的状态下向所述制冰器200供应冷气时,所述连通孔390使各个第二隔室381a1、381a2、381a3保持彼此连接的状态。
与图25及图26不同地,所述连通孔390可以配置在所述第一托盘320,而不是配置在所述第二托盘380。并且,所述连通孔390可以同时配置在所述第二托盘380和所述第一托盘320。
对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将参照图23进行说明。
另一实施例是在降低托盘的温度之后,通过供应水并少量制作冰来防止过冷却的技术。
如图23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向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供应冷气。此时,处于向所述第二托盘380未供应水的状态。
即,由于所述供水阀740不开放流路,将不向所述制冰器200供应水。在此状态下,由于所述冷气供应给所述制冰器200,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被冷却。即,由于所述第二托盘380在未储存有水的状态下被冷却,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比存在有水的状态更快地冷却到0度以下。
通过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700测量所述第一托盘320或所述第二托盘380的温度。此时,判断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700中测量出的温度是否低于设定温度。
此时,所述设定温度优选是0度以下。例如,其可以表示摄氏零下10度以下,但是由于在0度以下的温度下可以生成冰,其优选地保持为0度以下。
当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700中测量出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所述供水阀740可以开放流路并向所述第二托盘380供应水。由于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的温度相当低,所供应的水在与所述第一托盘320或所述第二托盘380热交换的过程中其温度可以更快地下降。由此,能够更快地生成冰,并且可以不经过过冷却状态而生成冰。
在本实施例中,在向托盘供应水之前,利用冷气冷却托盘。由于处于未供应水的状态,托盘的温度将相对较快地降低,当在托盘的温度充分地降低的状态下供应水时,水可以较快的速度被冷却,从而不经过过冷却或从过冷却快速地脱离并相变为冰。
在托盘充分地冷却之后,开始供应水。当开始供应水时,不中断供水并按设定的量大小供应水。在供水完毕之后,向托盘持续地供应冷气来生成冰。在生成冰的期间,不追加供应水,而是在保持初始供应的量的状态下,通过供应冷气来最终生成冰。
图27是说明又一实施例的制冰方法的图。
对于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将参照图23及图27进行说明。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7的(a)所示,向托盘即第二托盘380第一次供应水。作为一例,可以在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供水位置上执行第一次供水。
接着,如图27的(b)所示,通过向托盘供应冷气,冷却水并生成冰。此时,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位于供水位置或移动到制冰位置。此时,可以利用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700测量托盘的温度或通过判断是否经过特定时间来感测是否结冰。
当判断为结冰时,如图27的(c)所示,向生成有冰的所述第二托盘380第二次供应水。作为一例,可以在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供水位置上执行第二次供水。如果是在第一次供水之后所述第二托盘380移动到制冰位置的状态,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为了第二次供水而再次移动到供水位置。
此时,由于水的密度大于冰,如图27的(d)所示,冰将上升,而水则下降。
在这样的状态下,当通过向所述制冰器200供应冷气并冷却时,将以已生成的冰为中心进行结晶化。因此,在第二次供水后生成冰的过程中,将不发生水的过冷却现象。由此,能够生成透明的冰。
举出更具体的例进行说明,将水供应大致10gram程度,并冷却制冰器。并可以感测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700中测量出的托盘的温度是否达到摄氏零下10度,或者第一次供水完毕之后是否经过大致60分钟程度。当满足两个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条件都满足时,通过第二次供水向托盘供应水。此时,在第二次供水中,为了能够在托盘中生成球形冰而充分地供应水,并且不追加供水直至吐出冰。
可以在进行追加供水的同时向制冰器供应冷气并冷却。当充分地冷却时,追加供应的水也将被冷却为冰,从而能够向用户提供球形透明冰。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阶段性地供应水,与为了生成冰而一次性地供应水的方式相比,能够使初始供应的水快速地冷却为冰。在利用追加供水来结冰的过程中,由于在存在有冰的状态下供应水时不会被过冷却,将不发生过冷却现象,从而能够向用户提供透明的冰。在初始供应的水变换为冰之后,该冰执行晶核的作用,因此,进一步供应的水可以相变为冰,而不会被过冷却。
当然,也可以不进行分开供水的过程,而是在初始投放冰的状态下供应水来生成透明冰。初始投放的冰执行晶核的功能,从而在水被冻结的过程中,可以不经过过冷却状态而直接相变为冰。
另外,分开供水的过程可以分为初始供应水的第一次供水和之后供应水的第二次供水。此时,在第二次供水中,可以通过供应比第一次供水时更多的水,在第一次供水中更快地生成冰。
并且,也可以实现为,在第一次供水和第二次供水中均向制冰器持续地供应冷气,从而在供应水的过程中使制冰器的温度能够下降。
图28是说明又一实施例的制冰方法的图。
参照图28进行说明,在利用加热器加热水并结冰的过程中,水的冷却速度将变慢。因此,水可以在呈稳定的状态下缓慢地冷却,因而可能会容易地发生过冷却。
在冰点以下保持为液体状态的过冷却状态下,过冷却被解除并相变为冰的时间很短。当在短时间内因较大的温差而引起相变时,气泡将无法脱离冰,从而生成不透明的冰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为了制作透明的冰,需要防止发生过冷却,或者在发生过冷却的初期解除过冷却。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将利用高电压放电的火花施加给水,从而生成结冰核及引起能量不均衡来解除过冷却。
当向彼此未接触的导体之间施加高的电压时,作为绝缘体的空气失去绝缘性,并发生电流向其内部流动的放电现象。可以利用这样的现象设置有放电火花发生装置900。
由于一般的水作用为导体,可以利用连接在所述放电火花发生装置900的电线910和连接在所述电线的一端的电极920来在过冷却的冷却水表面产生火花。所述放电火花发生装置900中产生的火花(Spark)在过冷却水生成结冰核及引起能量不均衡,从而成为有效地解除过冷却的方法。
所述放电火花发生装置900可以位于制冰器的控制部或冰箱。由于需要向露出的水的上部表面施加放电火花,将所述电极920以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绝缘的方式与供水的位置邻近地固定。此时,水的上部表面(制冰隔室的最上端)和暴露的所述电极920以不接触的方式保持1~3mm间隔。所述制冰隔室的最上端可以是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开口324相同的高度。
并且,使第一托盘320和暴露的所述电极920确保5mm以上的距离,从而避免放电的火花向所述第一托盘320产生。即,所述电极920可以与所述储存室壁325a的内周面隔开。并且,所述电极920可以与所述开口324隔开。所述电极920可以位于比所述开口324更高的位置。
所述电极920配置在所述第一托盘320上形成的所述储存室壁325a内部的辅助储存室325的中央,并且以不接触所述水的方式配置。
利用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700测量水的温度,当达到过冷却的任意的特定温度(-3℃~-1℃)时,所述控制部800控制所述电极920以使其产生一次火花。在任意的时间(例:5分钟)之后,测量水的温度,在过冷却未被解除(达到0℃)的情况下,即,当进一步测量的温度与之前测量的温度相同或变低时,可以进一步产生火花直至过冷却被解除。可以利用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700中测量出的温度来判断过冷却未被解除的情形。
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700中测量出的温度与托盘中储存的水的温度相似。
并且,在过冷却未被解除的情况下,可以按特定周期持续地产生火花。此时,特定周期可以是1秒间隔,也可以是其以上的间隔。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如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可知,其可以由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进行变形,并且这样的变形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冰箱,其中,
包括:
第一托盘,形成制冰隔室的一部分;
第二托盘,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另一部分;
托盘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制冰隔室的温度;
具有电极的放电火花发生装置,配置在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中的任一一方的周边;以及
控制部,如果基于由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测量出的温度来判断出所述制冰隔室内的水处于过冷却状态,则控制所述放电火花发生装置以使所述电极产生火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中,
在由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感测出的温度达到参考温度之后,如果由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感测出的温度达到比所述参考温度低的特定温度的时间短于特定时间,则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电极产生火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参考温度是摄氏0度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特定温度是零下3度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第二托盘位于所述第一托盘的下侧,
所述第一托盘包括用于使水流入到所述制冰隔室的开口,
所述电极与所述开口隔开地配置,并位于所述开口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第一托盘还包括形成与所述制冰隔室连通的辅助储存室的储存室壁,
所述电极位于所述辅助储存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电极与所述辅助储存室壁的内周面隔开地配置。
8.一种冰箱的控制方法,所述冰箱包括:托盘,形成制冰隔室,所述制冰隔室形成有水因冷气而相变为冰的空间;托盘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托盘的温度;以及电极,在所述托盘的周边产生火花,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判断由托盘温度传感器感测出的温度是否达到参考温度的步骤;
在由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感测出的温度达到参考温度的情况下,测量由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进一步测量出的温度达到特定温度所消耗的时间的步骤;以及
如果所述消耗的时间短于特定时间,则使所述电极产生火花的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冰箱的控制方法,其中,
还包括:
在产生所述火花后,所述托盘温度传感器再次测量温度的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冰箱的控制方法,其中,
还包括:
如果所述再次测量的温度与之前测量的温度相同或低于之前测量的温度,则再次产生所述火花的步骤。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冰箱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参考温度是摄氏0度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冰箱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特定温度是零下3度以上。
CN201980065432.1A 2018-10-02 2019-10-02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127894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117781 2018-10-02
KR1020180117781A KR102664673B1 (ko) 2018-10-02 2018-10-02 제빙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장고
KR1020190112991A KR20210031255A (ko) 2019-09-11 2019-09-11 냉장고
KR10-2019-0112991 2019-09-11
PCT/KR2019/012939 WO2020071800A1 (ko) 2018-10-02 2019-10-02 냉장고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89470A true CN112789470A (zh) 2021-05-11
CN112789470B CN112789470B (zh) 2023-09-22

Family

ID=700546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5432.1A Active CN112789470B (zh) 2018-10-02 2019-10-02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72682A1 (zh)
EP (1) EP3862697A4 (zh)
CN (1) CN112789470B (zh)
WO (1) WO2020071800A1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34772A (ja) * 1988-03-12 1989-09-20 Toshiba Corp 自動製氷機付冷蔵庫
JPH04285687A (ja) * 1991-03-13 1992-10-09 Zexel Corp 蓄熱材の過冷却防止方法
KR19990043131A (ko) * 1997-11-28 1999-06-15 윤종용 냉장고 및 냉장고의 제어방법
JP2006242477A (ja) * 2005-03-03 2006-09-14 Sharp Corp 冷蔵庫
KR100714564B1 (ko) * 2006-07-01 2007-05-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과냉각 장치 및 과냉각 장치의 운전 방법
CN102679654A (zh) * 2012-05-16 2012-09-19 广州鑫誉蓄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高压水射流方式的过冷解除装置
CN102878743A (zh) * 2011-07-15 2013-01-16 Lg电子株式会社 制冰机
KR20140119215A (ko) * 2013-03-27 2014-10-10 고동균 전자기장을 이용한 투명빙 제조 방법 및 과냉각 유도 방법.
CN107726690A (zh) * 2017-11-01 2018-02-23 江苏高菱蓄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过冷水制冷系统
KR20180093666A (ko) * 2017-02-14 2018-08-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냉장고 및 그 제어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6467A (ja) * 1985-07-24 1987-02-04 新菱冷熱工業株式会社 伝熱面外での氷の生成方法
JPH0760075B2 (ja) * 1987-01-31 1995-06-28 株式会社東芝 蓄熱装置
JPH024185A (ja) * 1988-06-22 1990-01-09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自動製氷機の製氷促進方法
US5291747A (en) * 1991-08-13 1994-03-08 Hoshizak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Electric control apparatus for ice making machine
JPH0842948A (ja) * 1994-07-29 1996-02-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製氷機
US5813238A (en) * 1996-10-07 1998-09-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utomatic ice production apparatus
US6951113B1 (en) * 2003-01-14 2005-10-04 Joseph R. Adamski Variable rate and clarity ice making apparatus
US7131280B2 (en) * 2004-10-26 2006-11-07 Whirlpool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king ice in a compact ice maker
US7185508B2 (en) * 2004-10-26 2007-03-06 Whirlpool Corporation Refrigerator with compact icemaker
US7487645B2 (en) * 2004-12-28 2009-02-10 Japan Servo Co., Ltd. Automatic icemaker
JP4721409B2 (ja) * 2005-04-27 2011-07-13 日本電産サーボ株式会社 自動製氷装置
US7216491B2 (en) * 2005-04-29 2007-05-15 Emerson Electric Co Ice maker with adaptive fill
EP3029398A1 (en) * 2006-02-15 2016-06-08 LG Electronics, Inc. Ice maker and method of making ice
EP1991073B1 (en) * 2006-02-15 2016-11-09 LG Electronics, Inc. Refrigerato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 refrigerator
US8196424B2 (en) * 2006-02-15 2012-06-12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for supercooling and method of making slush through supercooling
KR100756993B1 (ko) * 2006-03-07 2007-09-07 주식회사 대창 자동 제빙기의 급수 제어장치 및 급수 제어방법
JP4224573B2 (ja) * 2006-04-04 2009-02-18 日本電産サーボ株式会社 自動製氷装置
KR20070103127A (ko) * 2006-04-18 2007-10-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제빙장치 및 그의 제빙방법
KR100853425B1 (ko) * 2007-08-10 2008-08-21 최만기 얼음성형물 제조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제조방법
US20090211266A1 (en) * 2008-02-27 2009-08-27 Young Jin Kim Method of controlling ice making assembly for refrigerator
KR20090121515A (ko) * 2008-05-22 2009-11-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빙기, 이를 포함하는 냉장고 및 냉장고 제어방법
KR101643635B1 (ko) * 2009-10-07 2016-07-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빙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제빙방법
CN102735001B (zh) * 2011-03-29 2015-08-1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制冰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KR101850918B1 (ko) * 2011-10-04 2018-05-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아이스 메이커 및 이를 이용한 얼음 제조 방법
US9151527B2 (en) * 2012-12-13 2015-10-06 Whirlpool Corporation Molded clear ice spheres
KR102130632B1 (ko) * 2013-01-02 2020-07-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아이스 메이커
KR101488911B1 (ko) * 2013-09-30 2015-02-11 최영환 과냉각수를 이용한 얼음용기 제조장치
KR20150146357A (ko) * 2014-06-20 2015-12-31 주식회사 대창 제빙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냉장고
KR101861657B1 (ko) * 2016-11-30 2018-05-28 한국남부발전(주) 자가 진단형 점화장치
US20210356189A1 (en) * 2018-10-02 2021-11-18 Lg Electronics Inc. Refrigerato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34772A (ja) * 1988-03-12 1989-09-20 Toshiba Corp 自動製氷機付冷蔵庫
JPH04285687A (ja) * 1991-03-13 1992-10-09 Zexel Corp 蓄熱材の過冷却防止方法
KR19990043131A (ko) * 1997-11-28 1999-06-15 윤종용 냉장고 및 냉장고의 제어방법
JP2006242477A (ja) * 2005-03-03 2006-09-14 Sharp Corp 冷蔵庫
KR100714564B1 (ko) * 2006-07-01 2007-05-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과냉각 장치 및 과냉각 장치의 운전 방법
CN102878743A (zh) * 2011-07-15 2013-01-16 Lg电子株式会社 制冰机
KR20130009332A (ko) * 2011-07-15 2013-01-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아이스 메이커
CN102679654A (zh) * 2012-05-16 2012-09-19 广州鑫誉蓄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高压水射流方式的过冷解除装置
KR20140119215A (ko) * 2013-03-27 2014-10-10 고동균 전자기장을 이용한 투명빙 제조 방법 및 과냉각 유도 방법.
KR20180093666A (ko) * 2017-02-14 2018-08-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냉장고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107726690A (zh) * 2017-11-01 2018-02-23 江苏高菱蓄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过冷水制冷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62697A4 (en) 2022-08-10
US20210372682A1 (en) 2021-12-02
CN112789470B (zh) 2023-09-22
WO2020071800A1 (ko) 2020-04-09
EP3862697A1 (en) 2021-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05519B (zh) 制冰器及包括其的冰箱
KR102637434B1 (ko) 제빙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장고
CN112789470A (zh)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89469A (zh)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EP3862696A1 (en) Refrigerato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CN112771337A (zh) 冰箱
EP3862698A1 (en) Refrigerato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CN112805520A (zh) 制冰器及包括其的冰箱
CN112789467B (zh) 冰箱
CN112805521B (zh) 冰箱
CN112789464B (zh) 冰箱
CN112823264B (zh) 冰箱
US11988431B2 (en) Icemaker and refrigerator
CN112789459A (zh) 制冰器及包括其的冰箱
KR102664673B1 (ko) 제빙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장고
CN112805522B (zh) 冰箱
CN112771334B (zh) 冰箱
CN112771330B (zh) 冰箱
EP3862668A1 (en) Ice maker and refrigerator comprising same
EP3862682A1 (en) Ice maker and refrigerator including same
EP3862678A1 (en) Ice maker and refrigerator comprising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