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88649A - 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88649A
CN112788649A CN201911080262.2A CN201911080262A CN112788649A CN 112788649 A CN112788649 A CN 112788649A CN 201911080262 A CN201911080262 A CN 201911080262A CN 112788649 A CN112788649 A CN 1127886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terminal
connection
parameter
network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8026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88649B (zh
Inventor
张涛
唐凯
夏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08026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88649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886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86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886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86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终端检测第一参数;所述终端处于双连接模式,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所述第一参数表征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数据传输时RRC连接的重配置次数;在所述第一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终端断开自身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

Description

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移动通信系统支持独立组网(Standalone,SA)架构和非独立组网(Non-Standalone,NSA)架构,一种典型的NSA架构为双连接(DualConnection,DC)架构。
在DC架构中,终端可以工作在双连接模式。在双连接模式下,终端与两个基站均进行通信,例如终端与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基站和新空口(New Radio,NR)基站均进行通信,导致终端的耗电很大。
发明内容
为解决相关存在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包括:
终端检测第一参数;所述终端处于双连接模式,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所述第一参数表征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数据传输时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连接的重配置次数;
在所述第一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终端断开自身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在第一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终端断开自身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包括:
当所述第一参数大于预设阈值时,所述终端断开自身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终端检测第一参数,包括:
所述终端检测预设时长内自身与所述第二基站的RRC连接的重配置次数。
上述方案中,所述终端断开自身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包括:
向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供所述网络侧设备确定断开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断开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后,所述终端禁止与所述第二基站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禁止与所述第二基站连接后,所述终端检测禁止连接时长;
在所述禁止连接时长超过预设时长阈值时,所述终端停止禁止与所述第二基站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禁止与所述第二基站连接,包括:
不响应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使能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不响应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第二信息,包括:
所述终端直接忽略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测量请求;所述测量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对所述第二基站进行测量;
或者,
所述终端忽略针对测量请求的测量报告;所述测量请求是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所述测量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对所述第二基站进行测量;
或者,
所述终端将第一门限由第一值更新至第二值;所述第一值小于所述第二值;所述第一门限为针对所述第二基站的测量报告的上报门限;针对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测量请求,所述终端在测量值小于第二值时不上报针对测量请求的测量报告;所述测量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对所述第二基站进行测量。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第一参数;所述终端处于双连接模式,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所述第一参数表征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数据传输时RRC连接的重配置次数;
处理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断开自身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上述任一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终端检测第一参数;所述终端处于双连接模式,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所述第一参数表征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数据传输时RRC连接的重配置次数;在所述第一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终端断开自身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在终端处于双连接的情况下,在所述终端与辅基站进行数据传输时RRC连接的重配置次数符合预设条件时,终端断开自身与辅基站的连接,能够达到提升终端性能、降低终端功耗的目的,从而节省了终端耗电,提高了终端的续航时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连接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在双连接模式下的通信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开启智能5G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断开自身与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禁止采用双连接禁用操作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终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双连接架构中。其中,终端101可以与主基站102(也称为主节点)建立空口连接,从而实现与主基站102之间的通信;终端101也可以与辅基站103(也称为辅节点)建立空口连接,从而实现与辅基站103之间的通信;终端101还可以同时与主基站102和辅基站103建立空口连接,从而同时实现与主基站102和辅基站103之间的通信。
终端101在双连接模式下,与主基站102和辅基站103同时建立两个连接,其中,主基站102主要负责传输信令,辅基站103主要负责传输数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主要针对能够支持双连接模式的终端。
图1所示的主基站102和辅基站103的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一个例子中,主基站102为LTE基站,辅基站103为NR基站。在另一个例子中,主基站102为NR基站,辅基站103也为NR基站。在又一个例子中,主基站102为NR基站,辅基站103为LTE基站。本申请实施例对主基站102和辅基站103的类型不做限制。
在一个示例中,双连接模式为EN-DC模式或下一代EN-DC(next generation EN-DC,NGEN-DC)模式,这种情况下,主基站为LTE基站,辅基站为NR基站,终端与LTE基站和NR基站均进行通信。
在另一个示例中,双连接模式为NR-进化的UMTS(NR-EUTRA,NE-DC)模式,这种情况下,主基站为NR基站,辅基站为LTE基站,终端与LTE基站和NR基站均进行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双连接模式并不局限于上述EN-DC模式、NE-DC模式,本申请实施例对于双连接模式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定。
具体实现时,主基站和辅基站的部署方式可以为共站部署(如,NR基站和LTE基站可以设置在一个实体设备上),也可以为非共站部署(如,NR基站和LTE基站可以设置在不同实体设备上),本申请对此可以不做限定。这里,LTE基站也可以称为演进基站(evolvedNode B,eNB),NR基站也可以称为下一代基站(next generation Node B,gNB)。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主基站和辅基站覆盖范围的相互关系本申请可以不做限定,例如主基站和辅基站可以重叠覆盖。
对于终端101的具体类型,本申请可以不做限定,其可以为任何支持上述双连接模式的用户设备,例如可以为智能手机、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等。
下面将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具体地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例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之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终端检测第一参数;
这里,所述终端处于双连接模式,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所述第一参数表征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数据传输时RRC连接的重配置次数;
步骤202:在所述第一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终端断开自身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
这里,所述第一预设条件表征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数据传输时RRC连接的重配置次数大于预设阈值。
所述预设阈值可以根据需要来设置(例如,可以为20%),当所述第一参数大于预设阈值时,认为所述第一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则所述终端断开自身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当然,当所述第一参数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认为所述第一参数不满足第一预设条件。
实际应用时,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辅基站负责传输数据,主基站主要负责传输信令(当然,也可以负责传输信令和传输部分数据),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形成双连接架构,参照图1。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双连接模式例如是EN-DC模式、或者NGEN-DC模式、或者NE-DC模式。以EN-DC模式为例,所述第一基站为NR基站(即gNB),所述第二基站为LTE基站(即eNB),终端与NR基站和LTE基站同时进行通信。相比于单连接模式(终端与一个基站(如LTE基站或NR基站)进行通信)下的终端,双连接模式下的终端耗电量更大。为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所述终端与辅基站进行数据传输时RRC连接的重配置次数大于预设阈值时,终端断开自身与辅基站的连接,从而来节省终端的功耗,进而提升终端的性能。
实际应用时,所述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可以为不同类型的基站,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基站所处的第二网络与所述第一网络为不同的网络。
图3为终端在双连接模式下的通信模块的结构图,如图3所示,终端为实现与两个基站的同时通信,需要具备两套通信模块,两套通信模块分别对应两个基站。其中,第一调制解调模块(modem)和第一射频通路(包括第一射频电路和第一射频天线)形成第一套通信模块,第一套通信模块对应第一基站。第二调制解调模块(modem)和第二射频通路(包括第二射频电路和第二射频天线)形成第二套通信模块,第二套通信模块对应第二基站。在一个示例中,第一modem为5G modem,第二modem为4G modem,第一射频电路为5G RF,第二射频电路为4G RF。双连接模式下,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同时工作。
具体地,在步骤201中,终端检测第一参数,包括:
所述终端检测预设时长内自身与所述第二基站的RRC连接的重配置次数。
实际应用时,所述预设时长可以根据需要来设置。
实际应用时,在所述终端断开自身与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时,还需要保证数据的传输。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在步骤201中,在检测第一参数时,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所述终端检测第三参数;所述第三参数表征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进行数据传输时RRC连接的重配置次数;
相应地,在步骤202中,在所述第一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且所述第三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终端断开自身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
这里,第二预设条件可以根据需要来设置,比如可以设置一个阈值,所述第二预设条件表征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进行数据传输时RRC连接的重配置次数小于设置的阈值。当所述第三参数小于设置的阈值时,认为所述第三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当然,当所述第三参数大于或等于阈值时,认为所述第三参数不满足第二预设条件。
实际应用时,终端开启所述第二基站对应的通信功能后,即在开启与所述第二基站连接的功能后处于双连接模式,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调整终端,从而达到性能和功耗的最佳折中,提升用户体验。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在开启与所述第二基站连接的功能的情况下,所述终端执行步骤201~202。
以所述第二基站对应的通信功能为5G功能为例,参照图4,图4为终端开启智能5G的示意图,这里,开启智能5G的含义是指对5G功能进行优化,具体地,终端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来禁止使用5G功能。如图4所示,终端开启智能5G包括以下流程:
步骤1:终端判断是否接收到了开启智能5G的操作。
这里,终端展示用户界面,该用户界面包括开启智能5G的选项,用户可以触发操作来选中智能5G对应的选项,从而开启智能5G。这里,用户的操作可以是触摸操作或按键操作或语音操作或手势操作等。
步骤2:如果接收到了开启智能5G的操作,则对5G功能进行优化。
这里,5G功能的优化至少包括:在所述终端与实现5G网络的第二基站进行数据传输时RRC连接的重配置次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终端断开自身与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终端断开自身与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后,禁止与所述第二基站连接一段时间,即禁止使用5G功能,以降低终端功耗。
步骤3:如果未接收到开启5G功能的控制指令,则不对5G功能进行优化。
具体来说,在步骤202中,所述终端断开自身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包括:
向网络侧设备(具体指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供所述网络侧设备确定断开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换句话说,第一信息用于供所述网络侧设备确定断开双连接模式。
具体地,所述终端向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辅小区群失败信息消息;所述辅小区群失败信息(SCG failure information)消息携带第一信息,指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的连接失败。
在一示例中,以第一网络为5G网络(也可以称为NR网络),第二网络为4G网络(也可以称为LTE网络),所述终端处于EN-DC模式为例,描述终端断开与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的过程。
如图5所示,终端断开自身与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的过程,包括:
步骤1:终端在LTE端发起(即向第一基站)NR SCG failure information流程;
这里,终端将NR SCG failure information消息中的failureType字段设置为“t310-Expiry”,表示所述终端与NR基站的连接失败。
在NR SCG failure information消息中,不包含针对NR基站的测量结果。
步骤2:所述网络侧设备向所述终端发送释放辅小区群指示;
这里,所述释放辅小区群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终端释放双连接,即指示所述终端释放与NR基站的连接。
其中,网络侧设备可以通过RRC连接重配置消息实现向终端释放辅小区群(release SCG)指示。
步骤3:所述终端根据所述释放辅小区群指示,释放双连接,即释放与NR基站的连接。从而终端断开自身与NR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即实现NR基站去激活。
实际应用时,终端断开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后,可以禁止与第二基站连接一段时间,以降低终端功耗,提升终端性能,从而达到性能和功耗的最佳折中,提升用户体验。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断开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禁止与所述第二基站连接。
实际应用中,禁止终端与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一段时间后,可以停止禁止所述终端与第二基站连接,从而能够大大增加数据的传输速率。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禁止与所述第二基站连接后,所述终端检测禁止连接时长;
在所述禁止连接时长超过预设时长阈值时,所述终端停止禁止与所述第二基站连接。
这里,所述预设时长阈值可以根据需要来设置。
具体地,所述终端禁止与所述第二基站连接,包括:
不响应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使能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连接;换句话说,所述第二信息用于使能双连接模式。
这里,所述第二信息可以是针对所述第二基站的测量请求,比如,对于EN-DC模式,所述测量请求可以为网络侧设备配置的基于LTE到NR的编号为B1的事件(LTE to NR B1event)上报的测量配置等,所述测量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对所述第二基站进行测量。
所述终端基于第二信息确定第二基站测量报告发送操作;具体地,所述终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之一不响应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第二信息:
第一种方式,所述终端直接忽略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测量请求;
第二种方式,所述终端忽略针对测量请求的测量报告;所述测量请求是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所述测量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对所述第二基站进行测量;
第三种方式,所述终端将第一门限由第一值更新至第二值;所述第一值小于所述第二值;所述第一门限为针对所述第二基站的测量报告的上报门限;针对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测量请求,所述终端在测量值小于第二值时忽略针对测量请求的测量报告,即所述终端暂停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上报针对测量请求的测量报告。
其中,在第一种方式中,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测量请求后,并不根据所述测量请求对所述第二基站进行测量,比如,所述终端收到所述测量请求后,直接将所述测量请求丢弃等。这里,由于所述终端直接忽略了所述测量请求,因此所述终端并不会根据所述测量请求对所述第二基站进行测量,从而也就不会得到针对所述第二基站的测量报告,也就不会执行将针对第二基站的测量报告发送至所述网络侧设备的操作。
在第二种方式中,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测量请求后,所述终端会响应所述测量请求对所述第二基站进行测量,从而得到针对所述第二基站的测量报告,但是,所述终端不会将针对所述第二基站的测量报告发送给所述网络侧设备,比如,所述终端将针对第二基站的测量报告丢弃,而不保存针对所述第二基站的测量报告等。这里,虽然所述终端基于所述测量请求对所述第二基站进行了测量,但是所述终端并不会执行将针对所述第二基站的测量报告发送给所述网络侧设备的操作。
在第三种方式中,实际应用时,所述终端可以将所述第二值设置为第一值与目标值之和。其中,所述目标值为正值。通过将辅基站测量报告上报门限更新为第一值与目标值之和,可以减小终端向网络侧设备上报针对第二基站的测量报告的概率。例如,假设在针对所述第二基站的测量报告中,信号质量为5,第一值为4,目标值为2,则更新第二基站的测量报告上报门限之前,由于5大于4,因此终端可以将该测量报告上报至网络侧设备;然而,当更新第二基站的测量报告上报门限之后,由于5小于(4+2),因此终端不能将该测量报告上报至网络侧设备。
这里,实际应用时,当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目标值。目标值越大,则终端向网络侧设备上报第二基站的测量报告的概率越小。当目标值大于或等于一定阈值时,终端向网络侧设备上报第二基站的测量报告的概率为0,即终端无法向网络侧设备上报辅基站的测量报告。比如,假设信号质量的最大值为7,更新前的第一基站测量报告上报门限为4,目标值为4,则更新上报门限之后,由于7小于(4+4),因此辅基站的测量报告中信号质量无法大于8,因此即使第二基站的测量报告中信号质量为最大值7,终端也无法将第二基站的测量报告发送至网络侧设备。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所述终端处于单连接模式下时,所述双连接禁用操作是通过所述终端不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上报针对第二基站的测量报告的方式来实现的,由于网络侧设备需要根据终端上报的第二基站的测量报告来配置双连接模式,因此在所述终端不向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二基站的测量报告的情况下,网络侧设备无法配置双连接模式,此时,所述终端仍然处于单连接模式。
在一示例中,以第一网络为5G网络(也可以称为NR网络),第二网络为4G网络(也可以称为LTE网络),所述终端处于LTE模式(单连接模式)为例,描述终端禁止采用双连接禁用操作的过程。
如图6所示,终端禁止采用双连接禁用操作的过程,包括:
步骤1:所述终端处于LTE模式;
步骤2:网络侧设备向终端下发测量配置(NR测量请求);
这里,配置测量基于编号为B1的事件门限上报。
步骤3:在终端与实现NR网络的NR基站进行数据传输时RRC连接的重配置次数多且终端与实现4G网络的LTE基站进行数据传输时RRC连接的重配置次数很少的情况下,不响应对于网络配置的NR测量请求;
这里,实际应用时,收到测量请求后,终端可以继续或暂停NR基站的测量,但不上报针对NR基站的测量结果,即不执行步骤4。
这里,实际应用时,所述终端继续NR基站的测量时,可以减少NR上B1的测量值。
由于网络侧设备没有收到针对NR基站的测量结果,所以可能不会配置EN-DC,此时所述终端依然处在LTE模式下,即处在单连接模式下。
当然,实际应用时,当需要NR基站对应的通信功能时(如终端需要提高数据传输速率、终端确定禁止连接时长超过预设时长阈值等),终端可以重新启动上报针对NR基站的测量报告来帮助网络侧重新配置EN-DC。
在一示例中,以第一网络为5G网络(也可以称为NR网络),第二网络为4G网络(也可以称为LTE网络)为例,运用图5所示方法终端断开自身与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即释放双连接。释放双连接后,所述终端处于LTE模式(单连接模式),所述网络侧设备可能会向所述终端发送针对NR基站的新测量配置,当终端收到针对NR基站的新测量配置后,不响应新测量配置(例如不上报针对NR基站的测量结果),即执行图6所示的终端禁止采用双连接禁用操作的过程。通过上述终端断开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后,禁止与第二基站连接一段时间,以降低终端功耗,提升终端性能,从而达到性能和功耗的最佳折中,提升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终端检测第一参数;所述终端处于双连接模式,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所述第一参数表征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数据传输时RRC连接的重配置次数;在所述第一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终端断开自身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在终端处于双连接的情况下,在所述终端与辅基站进行数据传输时RRC连接的重配置次数符合预设条件时,终端断开自身与辅基站的连接,能够达到提升终端性能、降低终端功耗的目的,从而提高了终端的续航时长,即提高了终端的续航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还具体提供一种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1:终端检测第一参数;所述第一参数表征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数据传输时预设时长内RRC连接的重配置次数;
这里,所述终端处于双连接模式,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
步骤2:判断所述预设时长内RRC连接的重配置次数是否大于预设阈值,确定所述预设时长内RRC连接的重配置次数超过预设阈值,则终端进行优化;否则终端不进行优化。
这里,所述预设阈值和预设时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这里,所述优化可以包括:去激活。所述去激活可以采用图2所示方法中终端断开自身与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的方法,具体采用图5所示方法。
所述优化还可以包括:禁止与所述第二基站连接一段时间,以降低终端功耗。这里,可以参照图2所示方法中所述的不响应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第二信息,这里不多赘述。
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如图7所示,该终端包括:
检测单元71,用于检测第一参数;所述终端处于双连接模式,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所述第一参数表征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数据传输时RRC连接的重配置次数;
处理单元72,用于在所述第一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断开自身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72,用于当所述第一参数大于预设阈值时,断开自身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72,用于向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供所述网络侧设备确定断开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单元71,具体用于检测预设时长内自身与所述第二基站的RRC连接的重配置次数。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72,还用于在断开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后,禁止与所述第二基站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72,还用于禁止与所述第二基站连接后,检测禁止连接时长;在所述禁止连接时长超过预设时长阈值时,所述终端停止禁止与所述第二基站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72,具体用于不响应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使能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连接。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不响应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第二信息,包括:
所述处理单元72直接忽略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测量请求;所述测量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对所述第二基站进行测量;
或者,
所述处理单元72忽略针对测量请求的测量报告;所述测量请求是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所述测量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对所述第二基站进行测量;
或者,
所述处理单元72将第一门限由第一值更新至第二值;所述第一值小于所述第二值;所述第一门限为针对所述第二基站的测量报告的上报门限;针对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测量请求,所述处理单元72在测量值小于第二值时不上报针对测量请求的测量报告;所述测量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对所述第二基站进行测量。
实际应用时,所述检测单元71及处理单元72可由终端中的处理器结合通信接口来实现。当然,处理器需要运行存储器的程序来实现上述各程序模块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在进行网络连接的控制时,仅以上述各程序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处理分配由不同的程序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程序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处理。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终端与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程序模块的硬件实现,且为了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终端的硬件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终端80包括:
通信接口81,能够与其它设备比如网络设备等进行信息交互;
处理器82,与所述通信接口81连接,以实现与网络侧设备进行信息交互,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时,执行上述终端侧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提供的方法。而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在存储器83上。
当然,实际应用时,终端80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84耦合在一起。可理解,总线系统84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系统84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8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84。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83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终端8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终端80上操作的任何计算机程序。
可以理解,存储器83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也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FRAM,ferro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只读光盘(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可以是磁盘存储器或磁带存储器。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Memory),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SRAM,Synchronous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DRAM,Synchronous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DRSDRAM,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SDRAM,Enhanced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LDRAM,SyncLink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RRAM,Direct Rambus Random Access Memory)。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存储器83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82中,或者由处理器82实现。处理器82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82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8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DSP,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处理器82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83,处理器82读取存储器83中的程序,结合其硬件完成前述方法的步骤。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82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终端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即计算机存储介质,具体为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存储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83,上述计算机程序可由终端的处理器82执行,以完成前述方法所述步骤。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FRAM、ROM、PROM、EPROM、EEPROM、Flash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CD-ROM等存储器。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终端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或者,本申请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检测第一参数;所述终端处于双连接模式,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所述第一参数表征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数据传输时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的重配置次数;
在所述第一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终端断开自身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第一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终端断开自身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包括:
当所述第一参数大于预设阈值时,所述终端断开自身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检测第一参数,包括:
所述终端检测预设时长内自身与所述第二基站的RRC连接的重配置次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断开自身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包括:
向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供所述网络侧设备确定断开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断开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后,所述终端禁止与所述第二基站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禁止与所述第二基站连接后,所述终端检测禁止连接时长;
在所述禁止连接时长超过预设时长阈值时,所述终端停止禁止与所述第二基站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禁止与所述第二基站连接,包括:
不响应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使能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响应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第二信息,包括:
所述终端直接忽略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测量请求;所述测量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对所述第二基站进行测量;
或者,
所述终端忽略针对测量请求的测量报告;所述测量请求是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所述测量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对所述第二基站进行测量;
或者,
所述终端将第一门限由第一值更新至第二值;所述第一值小于所述第二值;所述第一门限为针对所述第二基站的测量报告的上报门限;针对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测量请求,所述终端在测量值小于第二值时不上报针对测量请求的测量报告;所述测量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对所述第二基站进行测量。
9.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第一参数;所述终端处于双连接模式,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所述第一参数表征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数据传输时RRC连接的重配置次数;
处理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断开自身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通信连接。
10.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1.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1911080262.2A 2019-11-07 2019-11-07 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27886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80262.2A CN112788649B (zh) 2019-11-07 2019-11-07 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80262.2A CN112788649B (zh) 2019-11-07 2019-11-07 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88649A true CN112788649A (zh) 2021-05-11
CN112788649B CN112788649B (zh) 2023-04-07

Family

ID=75747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80262.2A Active CN112788649B (zh) 2019-11-07 2019-11-07 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88649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00335A (zh) * 2010-06-22 2011-12-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无线链路错误的方法及装置
US20160029376A1 (en) * 2013-04-05 2016-01-28 Kyocera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user terminal
US20160219475A1 (en) * 2013-07-04 2016-07-28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s Research Institute Control method for supporting multiple connection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multiple connections
US20160242226A1 (en) * 2013-10-23 2016-08-18 Kddi Corporation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CN106688298A (zh) * 2014-09-26 2017-05-17 Lg 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配置用于双连接的用户设备发起消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8141862A (zh) * 2015-10-06 2018-06-08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与双连接相关的设备
WO2018126462A1 (zh) * 2017-01-06 2018-07-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WO2019031505A1 (ja) * 2017-08-10 2019-02-14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及びユーザ装置
US20190132862A1 (en) * 2017-10-26 2019-05-02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Activation and Deactivation of Configured Grant
WO2019192458A1 (zh) * 2018-04-04 2019-10-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00335A (zh) * 2010-06-22 2011-12-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无线链路错误的方法及装置
US20160029376A1 (en) * 2013-04-05 2016-01-28 Kyocera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user terminal
US20160219475A1 (en) * 2013-07-04 2016-07-28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s Research Institute Control method for supporting multiple connection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multiple connections
US20160242226A1 (en) * 2013-10-23 2016-08-18 Kddi Corporation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CN106688298A (zh) * 2014-09-26 2017-05-17 Lg 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配置用于双连接的用户设备发起消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8141862A (zh) * 2015-10-06 2018-06-08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与双连接相关的设备
WO2018126462A1 (zh) * 2017-01-06 2018-07-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WO2019031505A1 (ja) * 2017-08-10 2019-02-14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及びユーザ装置
US20190132862A1 (en) * 2017-10-26 2019-05-02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Activation and Deactivation of Configured Grant
WO2019192458A1 (zh) * 2018-04-04 2019-10-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2-1705252 RRC connection release and inactivation procedures"", 《3GPP TSG_RAN\WG2_RL2》 *
ALCATEL-LUCENT等: "R2-145109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on baseline RRC CR for DC"", 《3GPP TSG_RAN\WG2_RL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88649B (zh) 2023-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57781B (zh) 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0636593B (zh) 连接模式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US10912058B2 (en)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communication synchroniz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P2737762B1 (en) Paging recep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s with dual sim
CN110677900B (zh) 寻呼处理方法及相关装置
US8798625B2 (en) Method for selecting a network by a terminal and dual-standby terminal
US20150163827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aging for Mutli-Standby Devices
CN110677869B (zh) 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EP3742803A1 (en) Cell reselection method and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CN111132382A (zh) 连接模式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1107579A (zh) 一种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EP2544484B1 (en) State handover method and network equipment
CN112788787A (zh) 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4126012A (zh) 寻呼处理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基站
CN112788786A (zh) 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2788649B (zh) 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US20220264574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2788784A (zh) 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2788648A (zh) 一种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2788785B (zh) 网络连接方法及终端、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2788714B (zh) 一种终端的功耗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US20240040364A1 (en) Method for multi-card terminal device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3280230A1 (zh) 一种条件主辅小区添加或改变的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US2023023996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wireless mode capability, and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WO201513136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sim multi-standby communic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