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82887A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782887A CN112782887A CN201911083857.3A CN201911083857A CN112782887A CN 112782887 A CN112782887 A CN 112782887A CN 201911083857 A CN201911083857 A CN 201911083857A CN 112782887 A CN112782887 A CN 11278288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strate
- layer
- display panel
- polarizer
- dispos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4—Colour filt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2—Light shielding layers, e.g. black matrix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一液晶层,所述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上设置有用于吸收近红外光的吸收层。本发明通过在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上设置吸收层,吸收层用于吸收通过显示面板的近红外光,消除了偏光片的固有漏光,降低了显示面板的L0亮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静态对比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具有画质好、体积小、重量轻、低驱动电压、低功耗、无辐射和制造成本相对较低等优点,已广泛应用在平板电脑、电视、手机和车载显示器等电子产品中。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降低功耗并提高显示画面对比度,液晶显示引入了局部背光调节(Local Dimming)技术。局部背光调节技术是根据图像调节背光各个区域的亮度,提高图像中高亮部分的亮度,降低图像中暗部分的亮度,达到最佳的对比度。实现局部背光调节的方式包括直下式背光、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LED)背光、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双层液晶显示器(Black DiamondCell,BD cell)显示等方案。
其中,双层液晶显示器方案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等特点,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但现有双层液晶显示器存在静态对比度难以提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克服现有双层液晶显示器存在的静态对比度难以提升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一液晶层,所述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上设置有用于吸收近红外光的吸收层。
可选地,所述吸收层包括压敏胶和近红外光吸收材料,用于吸收波长为680nm~780nm的光。
可选地,所述近红外光吸收材料的重量百分比为0.1wt%~10wt%。
可选地,所述近红外光吸收材料包括菌绿素。
可选地,所述吸收层的厚度为2μm~500μm。
可选地,所述第二基板远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偏光片,所述第一基板远离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偏光片,所述吸收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与第一偏光片之间,或者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偏光片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基板包括设置在第一基底上的阵列结构层,所述第二基板包括设置在第二基底上的彩膜结构层,所述吸收层设置在所述阵列结构层中,或者设置在所述彩膜结构层中。
可选地,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基板、第四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基板和第四基板之间的第二液晶层,所述第二基板远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偏光片,所述第一基板与第四基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偏光片,所述第三基板远离所述第四基板一侧的表面设置有第三偏光片;所述吸收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与第一偏光片之间,或者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偏光片之间,或者设置在所述第四基板与第二偏光片之间,或者设置在所述第三基板与第三偏光片之间。
可选地,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基板、第四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基板和第四基板之间的第二液晶层,所述第三基板包括设置在第三基底上的驱动结构层,所述第四基板包括设置在第四基底上的显示结构层,所述吸收层设置在所述驱动结构层中,或者设置在所述显示结构层中。
可选地,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基板、第四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基板和第四基板之间的第二液晶层,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第四基板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贴合层,所述第四基板朝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贴合层,所述吸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贴合层与第二贴合层之间。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前述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通过在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上设置吸收层,吸收层用于吸收透过显示面板的近红外光,消除了偏光片的固有漏光,降低了显示面板的L0亮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静态对比度,有效解决了现有双层液晶显示器存在的静态对比度难以提升的问题。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实施例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实施例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附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大小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发明内容。
图1为现有偏光片的正交透过光谱图;
图2为现有偏光片偏振度的曲线图;
图3为本发明显示面板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菌绿素的吸收光谱图;
图5为本发明显示面板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显示面板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显示面板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显示面板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30—第三基板; 31—第三基底; 32—驱动结构层;
40—第四基板; 41—第四基底; 42—显示结构层;
100—图像显示屏; 110—第一偏光片; 120—第二偏光片;
200—亮度控制屏; 210—第三偏光片; 300—吸收层;
400—贴合层; 410—第一贴合层; 420—第二贴合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现有双层液晶屏包括叠设的第一液晶屏和第二液晶屏,第一液晶屏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设置其间的第一液晶层,第二液晶屏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基板、第四基板以及设置其间的第二液晶层。按照偏光片的数量,双层液晶屏可分为四张偏光片和三张偏光片两种结构。四张偏光片结构是在每个液晶屏的外表面均设置偏光片,每个液晶屏设置两张偏光片,双层液晶屏总共设置四张偏光片。三张偏光片结构是在第一液晶屏远离第二液晶屏一侧的表面上设置一张偏光片,第一液晶屏与第二液晶屏之间设置一张偏光片,第二液晶屏远离第一液晶屏一侧的表面上设置一张偏光片,双层液晶屏总共设置三张偏光片。目前,四张偏光片结构只能实现35万:1左右的对比度,三张偏光片结构只能实现15万:1左右的对比度,静态对比度难以进一步提升。经本申请发明人研究发现,制约双屏液晶显示器进一步提升静态对比度的原因,是现有双层液晶显示器存在漏近红外光问题。图1为现有偏光片的正交透过光谱图,图2为现有偏光片偏振度的曲线图。如图1和
图2所示,受现有结构和工艺限制,偏振片在波长680nm~780nm范围的透过率逐渐增加,使得偏振片在该波长范围的偏振度逐渐降低。由于在680nm~780nm波长范围内现有偏光片正交情况下固有的偏振态不足,因此无论是四张偏光片结构还是三张偏光片结构都存在较严重的漏近红外光问题,因此使得双屏液晶显示器L0(黑态)亮度仅能低到0.005nit,静态对比度只能达到几十万量级。同样,对于单层液晶屏,也存在偏光片漏近红外光问题,静态对比度只能达到1000左右。
为了克服现有双层液晶显示器存在的静态对比度难以提升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本发明实施例显示面板的主体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所述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上设置有用于吸收近红外光的吸收层,以降低显示面板的L0亮度,提升静态对比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通过在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上设置吸收层,吸收层用于吸收通过显示面板的近红外光,消除了偏光片的固有漏光,降低了显示面板的L0亮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静态对比度,有效解决了现有双层液晶显示器存在的静态对比度难以提升的问题。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第一实施例
图3为本发明显示面板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叠设的图像显示屏100和亮度控制屏200,偏光片包括第一偏光片110、第二偏光片120和第三偏光片210,吸收层300设置在图像显示屏100与亮度控制屏200之间,吸收层300一方面用于粘结固定图像显示屏100和亮度控制屏200,另一方面用于吸收波长为680nm~780nm的近红外光,消除偏光片的固有漏光,实现百万量级的静态对比度。
其中,第一偏光片110设置在图像显示屏100远离亮度控制屏200一侧的表面上,第二偏光片120设置在图像显示屏100与亮度控制屏200之间,第三偏光片210设置在亮度控制屏200远离图像显示屏100一侧的表面上,第一偏光片110和第二偏光片120作为图像显示屏100的两张偏光片,两张偏光片的偏光轴相互垂直,第二偏光片120和第三偏光片210作为亮度控制屏200的两张偏光片,两张偏光片的偏光轴相互垂直。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第二偏光片120为两个显示屏共用。本实施例中,第二偏光片120可以设置在图像显示屏100朝向亮度控制屏200一侧的表面上,则吸收层300设置在第二偏光片120与亮度控制屏200之间;第二偏光片120也可以设置在亮度控制屏200朝向图像显示屏100一侧的表面上,则吸收层300设置在第二偏光片120与图像显示屏100之间。
本实施例中,图像显示屏100的结构与相关技术液晶显示屏的结构基本上相同,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设置在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一液晶层。其中,第一基板可以是阵列(Array)基板,第二基板可以是彩膜(CF)基板。作为阵列基板的第一基板包括多条第一栅线和多条第一数据线,多条第一栅线和多条第一数据线垂直交叉限定出矩阵排布的多个显示像素,第一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和第一像素电极设置在每个显示像素中,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电极与第一栅线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电极与第一数据线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漏电极与第一像素电极连接。作为彩膜基板的第二基板包括黑矩阵、彩色光阻、平坦化层和第一公共电极,多个黑矩阵间隔设置,彩色光阻(如红色R光阻、绿色G光阻和蓝色B光阻)设置在黑矩阵之间,平坦化层覆盖黑矩阵和彩色光阻,第一公共电极设置在平坦化层上。第一偏光片110设置在第二基板远离第一基板一侧的表面上,第二偏光片120设置在第一基板远离第二基板一侧的表面上。
本实施例中,亮度控制屏200的结构与相关技术液晶显示屏的结构基本上相同,只是显示基板不设置彩色光阻。具体地,亮度控制屏2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基板和第四基板以及设置在第三基板与第四基板之间的第二液晶层。其中,第三基板可以是驱动基板,第四基板可以是显示基板。作为驱动基板的第三基板包括多条第二栅线和多条第二数据线,多条第二栅线和多条第二数据线垂直交叉限定出矩阵排布的多个控光像素,第二薄膜晶体管和第二像素电极设置在每个控光像素中,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栅电极与第二栅线连接,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源电极与第二数据线连接,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电极与第二像素电极连接。作为显示基板的第四基板包括黑矩阵、平坦化层和第二公共电极,多个黑矩阵间隔设置,平坦化层覆盖黑矩阵和彩色光阻,第二公共电极设置在平坦化层上。也就是说,第四基板不设置彩色光阻,形成黑白屏。第三偏光片210设置在第三基板远离第四基板一侧的表面上。实际实施时,图像显示屏100的第一公共电极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板上,亮度控制屏200的第二公共电极也可以设置在第三基板上。
本实施例中,吸收层包括压敏胶和近红外光吸收材料,厚度为2μm~500μm,近红外光吸收材料的重量百分比为0.1wt%~10wt%。优选地,吸收层的厚度为30μm~200μm,近红外光吸收材料的重量百分比为0.2wt%~5wt%。其中,压敏胶(Pressure SensitiveAdhesive,PSA)是一种对压力具有敏感性的胶粘剂,其主要成分为苯乙烯类热塑弹性体,如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三元嵌段共聚物SIS、苯乙烯-丁二烯三元嵌段共聚物SBS、环氧化SBS等,具有橡胶和塑料的双重特性。本实施例中,近红外光吸收材料优选采用菌绿素。菌绿素是一种细菌光合色素,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其中,菌绿素a的最大吸收波长为850nm,菌绿素b的最大吸收波长为840nm和1030nm,菌绿素c、菌绿素d、菌绿素e和菌绿素g的最大吸收波长为720nm~780nm范围内。本实施例包括压敏胶和菌绿素的吸收层可以采用本领域熟知的制备方法制备,也可以向协作方定制获得,还可以市场购置。例如,可以采用如下过程制备吸收层:将茵绿素a溶于乙醚中,在溶于乙醚的状态下与光学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混合,形成本实施例吸收波长为680nm~780nm光的吸收层。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菌绿素的吸收光谱图,如图4所示,菌绿素在波长700nm~800nm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吸收率,可以有效吸收透过显示面板的近红外光,消除了偏光片固有的漏光,降低了显示面板的L0亮度。
实际实施时,近红外光吸收材料也可以采用其它近红外光吸收剂,如邻苯二胺镍络合染料、碘化吲哚多次甲基菁染料、硫代双烯钴络合染料、六氟化锡游离基芳胺染料中的一种或几种,既可以采用本领域熟知的制备方法制备,也可以向协作方定制获得,还可以市场购置。例如,先将近红外吸收剂加入到有机溶剂中,通过搅拌得到均一的溶液;然后将压敏胶加入到上述的溶液中,搅拌分散后得到液体状的吸收层。
本实施例中,图像显示屏的分辨率与亮度控制屏的分辨率的比值可以是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例如,图像显示屏的分辨率为X×Y,则亮度控制屏的分辨率为(X/n)×(Y/n),n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如2、4或8,即亮度控制屏的控光像素的尺寸可以大于或等于图像显示屏的显示像素的尺寸,在实现局部背光调节的基础上,提高整体透过率。实际实施时,背光源设置在亮度控制屏远离图像显示屏一侧方向,亮度控制屏用于根据待显示图像每个预设分区的亮度生成对应分区的控制电压信号,然后根据控制电压信号控制第二液晶层中液晶分子的旋转,对来自背光源的入射光进行调制。图像显示屏用于根据待显示图像的像素值生成驱动电压信号,然后根据驱动电压信号控制第一液晶层中液晶分子的旋转,实现图像显示。
本实施例显示面板的整个制备过程主要包括二大部分:显示屏制备和对位贴合,显示屏制备包括图像显示屏制备和亮度控制屏制备,对位贴合包括贴附偏光片和粘合双屏。其中,图像显示屏制备和亮度控制屏制备没有先后次序要求,也可以同时进行。对位贴合可以根据工艺需要,采用多种工艺次序。例如,可以先在图像显示屏上贴附第一、第二偏光片,在亮度控制屏上贴附第三偏光片,然后在亮度控制屏上未贴附偏光片一侧的表面涂覆液体吸收层,将图像显示屏对位压设在吸收层上,通过固化完成双屏粘合固定。上述贴附偏光片、涂覆膜层以及双屏粘合均采用现有成熟的工艺,这里不再赘述。
通过本实施例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吸收层,吸收层用于有效吸收波长范围680nm~780nm的近红外光,在图像显示屏显示L0亮度时,由于偏光片固有的偏振态不足导致的漏光能够被吸收层完全吸收掉,消除了偏光片固有的漏光,有效降低了显示面板的L0亮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静态对比度,L0亮度能够低到0.0005nit,使得静态对比度可以达到百万量级,能够还原最自然纯真的色彩,丰富低灰度画面的细节。同时,由于吸收层仅吸收近红外光,对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没有影响。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制备显示面板没有改变图像显示屏和亮度控制屏的结构和制备工艺,不需要改变现有工艺流程,不需改变现有工艺设备,工艺兼容性好,工艺可实现性高,实用性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第二实施例
图5为本发明显示面板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是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一种扩展,本实施例图像显示屏100、亮度控制屏200、第一偏光片110、第二偏光片120和第三偏光片210的结构和设置方式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吸收层300设置在图像显示屏100与第一偏光片110之间,吸收层300一方面用于将第一偏光片110粘结固定在图像显示屏100上,另一方面用于吸收波长为680nm~780nm的光,消除偏光片的漏光,实现百万量级的静态对比度。其中,本实施例吸收层300的材料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图像显示屏100和亮度控制屏200之间通过贴合层400粘结固定,图像显示屏100靠近亮度控制屏200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偏光片120,亮度控制屏200远离图像显示屏100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三偏光片210,吸收层300设置在图像显示屏100远离亮度控制屏200一侧的表面上,第一偏光片110设置在吸收层300上。
本实施例同样实现了前述第一实施例的技术效果,包括消除了偏光片固有的漏光,有效降低了显示面板的L0亮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静态对比度。同时,利用吸收层作为贴附第一偏光片的粘结层,不需要改变现有工艺流程。
实际实施时,也可以将吸收层设置在亮度控制屏与第三偏光片之间,吸收层作为贴附第三偏光片的粘结层。当第二偏光片设置在图像显示屏朝向亮度控制屏一侧的表面上时,可以将吸收层设置在图像显示屏与第二偏光片之间,吸收层作为贴附第二偏光片的粘结层。当第二偏光片设置在亮度控制屏朝向图像显示屏一侧的表面上时,可以将吸收层设置在亮度控制屏与第二偏光片之间,同样可以实现本实施例的技术效果。
第三实施例
图6为本发明显示面板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显示屏包括图像显示屏100和亮度控制屏200,偏光片包括第一偏光片110、第二偏光片120和第三偏光片210,吸收层300为外购的吸收膜成品,用于吸收波长为680nm~780nm的光,消除偏光片的漏光,实现百万量级的静态对比度。
本实施例图像显示屏100、亮度控制屏200、第一偏光片110、第二偏光片120和第三偏光片210的结构和设置方式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图像显示屏100朝向亮度控制屏200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贴合层410,亮度控制屏200朝向图像显示屏100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贴合层420,外购的吸收膜成品(即吸收层300)设置第一贴合层410与第二贴合层420之间。
本实施例显示面板的整个制备过程主要包括二大部分:显示屏制备和对位贴合,显示屏制备包括图像显示屏制备和亮度控制屏制备,对位贴合包括贴附偏光片、涂覆贴合层和粘合双屏。其中,图像显示屏制备和亮度控制屏制备没有先后次序要求,也可以同时进行。对位贴合可以根据工艺需要,采用多种工艺次序。例如,可以先在图像显示屏上贴附第一、第二偏光片,在亮度控制屏上贴附第三偏光片,然后在图像显示屏朝向亮度控制屏一侧的表面上涂覆第一贴合层,在亮度控制屏朝向图像显示屏一侧的表面上涂覆第二贴合层,在第一贴合层或第二贴合层上贴附吸收膜,将图像显示屏和亮度控制屏对位压设,通过固化完成双屏粘合。
本实施例同样实现了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效果,包括消除了偏光片固有的漏光,有效降低了显示面板的L0亮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静态对比度。同时,由于本领域专业厂商可以制备出吸收任意波长范围的吸收膜(滤光片)成品,且质量稳定,本实施例采用成品的吸收膜,可以最大限度地简化工艺。
第四实施例
图7为本发明显示面板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叠设的图像显示屏100和亮度控制屏200,偏光片包括第一偏光片110、第二偏光片120和第三偏光片210,吸收层300设置在亮度控制屏200中,用于吸收波长为680nm~780nm的近红外光,消除偏光片的固有漏光,实现百万量级的静态对比度。本实施例中,图像显示屏100、第一偏光片110、第二偏光片120和第三偏光片210的结构和设置方式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图像显示屏100和亮度控制屏200之间通过贴合层400粘结固定,吸收层300的材料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亮度控制屏2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基板30和第四基板40以及设置在第三基板30与第四基板40之间的第二液晶层。其中,作为驱动基板的第三基板30包括第三基底31以及设置在第三基底31上的驱动结构层32,作为显示基板的第四基板40包括第四基底41以及设置在第四基底41上的显示结构层42,吸收层300设置在驱动结构层32中。具体地,驱动结构层32包括:设置在第三基底31上的栅电极和公共电极图案,公共电极为板状电极;覆盖栅电极和公共电极图案的第一绝缘层;设置在第一绝缘层上的有源层图案;与有源层连接的源电极和漏电极图案,源电极和漏电极之间形成导电沟道;覆盖源电极和漏电极的第二绝缘层;设置在第二绝缘层上的像素电极图案,像素电极通过第二绝缘层上开设的过孔与漏电极连接,像素电极为狭缝电极;覆盖像素电极的第三绝缘层。其中,栅电极、有源层、源电极和漏电极构成薄膜晶体管。本实施例中,吸收层300可以设置在驱动结构层32的任意膜层位置。例如,吸收层300设置在第三基底31上,栅电极和公共电极设置在吸收层300上。又如,吸收层300设置成覆盖像素电极,同时作为驱动结构层32的平坦化层,吸收层300的厚度为2μm~20μm。显示结构层42包括:设置在第四基底41黑矩阵图案,覆盖黑矩阵图案的平坦化层。
本实施例制备第三基板可以采用本领域成熟的制备工艺。例如,可以采用如下过程制备第三基板。先在第三基底上形成栅线、栅电极和公共电极图案;随后形成覆盖栅线、栅电极和公共电极图案的第一绝缘层,在第一绝缘层上形成有源层图案;随后形成数据线、源电极和漏电极图案,源电极和漏电极相互邻近的一端设置在有源层上,源电极和漏电极之间形成导电沟道;随后形成覆盖数据线、源电极和漏电极的第二绝缘层,在第二绝缘层上形成像素电极图案,像素电极通过第二绝缘层上开设的过孔与漏电极连接;随后形成覆盖像素电极的吸收层,吸收层同时作为平坦化层;随后在吸收层上形成取向层。
本实施例同样实现了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效果,包括消除了偏光片固有的漏光,有效降低了显示面板的L0亮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静态对比度。同时,通过将吸收层设置在亮度控制屏内,可以减小显示面板的厚度。
基于本实施例的技术构思,实际实施时,也可以将吸收层设置在图像显示屏中,具体设置在第一基板的阵列结构层中,同样可以实现本实施例的技术效果。
第五实施例
图8为本发明显示面板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是前述第四实施例的一种扩展,图像显示屏100、第一偏光片110、第二偏光片120和第三偏光片210的结构和设置方式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图像显示屏100和亮度控制屏200之间通过贴合层400粘结固定,吸收层300的材料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亮度控制屏2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基板30和第四基板40以及设置在第三基板30与第四基板40之间的第二液晶层。其中,作为驱动基板的第三基板30包括第三基底31以及设置在第三基底31上的驱动结构层32,作为显示基板的第四基板40包括第四基底41以及设置在第四基底41上的显示结构层42。与前述第四实施例不同的是,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吸收层300设置在显示结构层42中。
具体地,显示结构层42包括在第四基底41上间隔设置的多个黑矩阵,覆盖黑矩阵的平坦化层。本实施例中,吸收层300可以设置在显示结构层42的任意膜层位置。例如,吸收层300设置在第四基底41上,多个黑矩阵设置在吸收层300上。又如,吸收层300设置成覆盖多个黑矩阵,既作为吸收层,又作为平坦化层。驱动结构层32包括:设置在第三基底31上的栅电极和公共电极图案;覆盖栅电极和公共电极图案的第一绝缘层;设置在第一绝缘层上的有源层图案;与有源层连接的源电极和漏电极图案,源电极和漏电极之间形成导电沟道;覆盖源电极和漏电极的第二绝缘层;设置在第二绝缘层上的像素电极图案,像素电极通过第二绝缘层上开设的过孔与漏电极连接;覆盖像素电极的第三绝缘层。
本实施例制备第四基板可以采用本领域成熟的制备工艺。例如,可以采用如下过程制备第四基板。先在第四基底上形成黑矩阵图案,多个黑矩阵间隔设置;然后形成覆盖黑矩阵的吸收层,吸收层同时作为平坦化层,厚度为2μm~20μm,随后在吸收层上形成取向层。
本实施例同样实现了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效果,包括消除了偏光片固有的漏光,有效降低了显示面板的L0亮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静态对比度。同时,通过将吸收层设置在亮度控制屏内,可以减小显示面板的厚度。
基于本实施例的技术构思,实际实施时,也可以将吸收层设置在图像显示屏中,具体设置在第二基板的彩膜结构层中,同样可以实现本实施例的技术效果。
前述实施例中,图像显示屏和亮度控制屏可以是扭曲向列(Twisted Nematic,TN)显示模式、平面转换(In Plane Switching,IPS)显示模式、边缘场开关(Fringe FieldSwitching,FFS)显示模式或高级超维场开关(Advanced Super Dimension Switch,ADS)显示模式等。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显示面板中的吸收层可以设置1个,也可以设置多个,还可以是上述实施例的任意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前述实施例以双层液晶屏进行了是说明,但本发明方案并不局限于双层液晶屏,同样适用于单层液晶屏。目前,单层液晶屏的静态对比度只能达到1000左右,通过设置吸收近红外光的吸收层,可以使单层液晶屏的静态对比度达到3000左右,同样实现了消除偏光片固有的漏光、降低了显示面板的L0亮度、提高静态对比度的技术效果。
第六实施例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前述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可以是车载显示器,还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部”、“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虽然本发明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发明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一液晶层,所述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上设置有用于吸收近红外光的吸收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层包括压敏胶和近红外光吸收材料,用于吸收波长为680nm~780nm的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红外光吸收材料的重量百分比为0.1wt%~10wt%。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红外光吸收材料包括菌绿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层的厚度为2μm~500μm。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板远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偏光片,所述第一基板远离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偏光片,所述吸收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与第一偏光片之间,或者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偏光片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包括设置在第一基底上的阵列结构层,所述第二基板包括设置在第二基底上的彩膜结构层,所述吸收层设置在所述阵列结构层中,或者设置在所述彩膜结构层中。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基板、第四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基板和第四基板之间的第二液晶层,所述第二基板远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偏光片,所述第一基板与第四基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偏光片,所述第三基板远离所述第四基板一侧的表面设置有第三偏光片;所述吸收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与第一偏光片之间,或者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偏光片之间,或者设置在所述第四基板与第二偏光片之间,或者设置在所述第三基板与第三偏光片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基板、第四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基板和第四基板之间的第二液晶层,所述第三基板包括设置在第三基底上的驱动结构层,所述第四基板包括设置在第四基底上的显示结构层,所述吸收层设置在所述驱动结构层中,或者设置在所述显示结构层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基板、第四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基板和第四基板之间的第二液晶层,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第四基板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贴合层,所述第四基板朝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贴合层,所述吸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贴合层与第二贴合层之间。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083857.3A CN112782887A (zh) | 2019-11-07 | 2019-11-07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083857.3A CN112782887A (zh) | 2019-11-07 | 2019-11-07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82887A true CN112782887A (zh) | 2021-05-11 |
Family
ID=75748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083857.3A Pending CN112782887A (zh) | 2019-11-07 | 2019-11-07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782887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92642A1 (zh) * | 2021-11-23 | 2023-06-01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60141170A1 (en) * | 2004-12-29 | 2006-06-29 | Optimax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Optical fil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CN1825180A (zh) * | 2005-02-23 | 2006-08-30 | 力特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改善色偏的光学膜及其形成方法 |
CN101191943A (zh) * | 2006-11-17 | 2008-06-04 |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装置 |
CN101201494A (zh) * | 2006-12-13 | 2008-06-18 |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装置 |
JP2008145890A (ja) * | 2006-12-12 | 2008-06-26 | Keiwa Inc | 液晶表示モジュール |
CN101512420A (zh) * | 2006-11-16 | 2009-08-19 | 夏普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机 |
CN104656303A (zh) * | 2015-02-13 | 2015-05-27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面板 |
CN104777677A (zh) * | 2015-05-05 | 2015-07-1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基板及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CN105116597A (zh) * | 2015-09-10 | 2015-12-02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彩膜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
CN105116587A (zh) * | 2015-09-22 | 2015-12-02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
CN107728369A (zh) * | 2017-09-11 | 2018-02-23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
CN109863432A (zh) * | 2016-11-14 | 2019-06-07 | 日本化药株式会社 | 用于红外线波长区域的染料系偏光板 |
-
2019
- 2019-11-07 CN CN201911083857.3A patent/CN11278288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60141170A1 (en) * | 2004-12-29 | 2006-06-29 | Optimax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Optical fil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CN1825180A (zh) * | 2005-02-23 | 2006-08-30 | 力特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改善色偏的光学膜及其形成方法 |
CN101512420A (zh) * | 2006-11-16 | 2009-08-19 | 夏普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机 |
CN101191943A (zh) * | 2006-11-17 | 2008-06-04 |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装置 |
JP2008145890A (ja) * | 2006-12-12 | 2008-06-26 | Keiwa Inc | 液晶表示モジュール |
CN101201494A (zh) * | 2006-12-13 | 2008-06-18 |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装置 |
CN104656303A (zh) * | 2015-02-13 | 2015-05-27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面板 |
CN104777677A (zh) * | 2015-05-05 | 2015-07-1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基板及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CN105116597A (zh) * | 2015-09-10 | 2015-12-02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彩膜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
CN105116587A (zh) * | 2015-09-22 | 2015-12-02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
CN109863432A (zh) * | 2016-11-14 | 2019-06-07 | 日本化药株式会社 | 用于红外线波长区域的染料系偏光板 |
CN107728369A (zh) * | 2017-09-11 | 2018-02-23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92642A1 (zh) * | 2021-11-23 | 2023-06-01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990593B (zh) |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液晶显示装置 | |
JP3566028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1211082B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TWI242669B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CN106990594B (zh) |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与应用的显示装置 | |
WO2011062009A1 (ja) | 液晶パネル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
US20100309413A1 (en) | Reflective-type color display devices using 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s and dyes | |
US9772531B2 (en) | Col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 |
CN108983515B (zh) | 一种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 |
CN109407390A (zh) | 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及液晶显示面板 | |
US7593082B2 (en) | Rubbing membrane materia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US11796844B2 (en) |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WO2018205314A1 (zh) | 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器 | |
CN111142287A (zh) | 调光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 |
KR20120111394A (ko) | 액정표시패널 | |
CN112782887A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06773357A (zh) | 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 |
KR20170116844A (ko) |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 |
US20140118668A1 (en) | Wide-viewing-a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color film base pl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s well as display device | |
CN112445016B (zh) | 一种液晶基板、液晶显示面板、显示器及液晶基板的制备方法 | |
KR100989262B1 (ko) |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CN112445019A (zh) | 一种功能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器 | |
JPH10333158A (ja) | 液晶表示素子 | |
CN216561298U (zh) | 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 |
TWI779608B (zh) | 膽固醇液晶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