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81204A - 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81204A
CN112781204A CN202110128254.1A CN202110128254A CN112781204A CN 112781204 A CN112781204 A CN 112781204A CN 202110128254 A CN202110128254 A CN 202110128254A CN 112781204 A CN112781204 A CN 1127812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flow
air duct
air
volu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2825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黎建峰
周何杰
林健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2825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81204A/zh
Publication of CN1127812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12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5Cross-flow or tangent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28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air supply means, e.g. fan casings, internal dampers or du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所述风道部件限定出贯流风道和出风风道,贯流风道适于设置贯流风轮,出风风道与贯流风道相连,在与贯流风道的轴线相垂直的横截面上,风道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蜗壳部和蜗舌部,蜗舌部包括迎风面和导风面,迎风面适于与蜗壳部限定出贯流风道,导风面适于与蜗壳部限定出出风风道,迎风面的靠近蜗壳部的一端与导风面的靠近蜗壳部的一端相交为舌尖顶点,迎风面的切线和导风面的切线的交点为交汇点,舌尖顶点位于交汇点的靠近蜗壳部的一侧。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当贯流风道中的气流来到舌尖顶点附近时,可以更加顺畅地被蜗舌部分流,达到提升送风效率的效果。

Description

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一些空调器,设置贯流风轮和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然而,这些风道部件在蜗舌处的气流阻力较大,致使气流不能较为顺利地在蜗舌处分流,气动损失较大,影响空调器整机的送风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在于提出一种风道部件,所述风道部件可以使得气流在蜗舌处顺利分流。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风道部件的空调器。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所述风道部件限定出贯流风道和出风风道,所述贯流风道适于设置贯流风轮,所述出风风道与所述贯流风道相连,在与所述贯流风道的轴线相垂直的横截面上,所述风道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蜗壳部和蜗舌部,所述蜗舌部包括迎风面和导风面,所述迎风面适于与所述蜗壳部限定出所述贯流风道,所述导风面适于与所述蜗壳部限定出所述出风风道,所述迎风面的靠近所述蜗壳部的一端与所述导风面的靠近所述蜗壳部的一端相交为舌尖顶点,所述迎风面的切线和所述导风面的切线的交点为交汇点,所述舌尖顶点位于所述交汇点的靠近所述蜗壳部的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通过将蜗舌部的舌尖顶点设置在迎风面的切线和导风面的切线的交点的邻近蜗壳部的一侧,从而可以降低舌尖顶点处的风阻,当贯流风道中的气流来到舌尖顶点附近时,可以更加顺畅地被蜗舌部分流,达到提升送风效率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舌尖顶点与所述交汇点之间的距离为S1,所述迎风面与所述贯流风轮之间的最小间隙为S2,所述S1小于所述S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S1大于1/3倍的所述S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舌尖顶点与所述贯流风轮之间的最小距离为S3,所述S3大于1.5倍的所述S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舌尖顶点与所述交汇点之间的距离为S1,2mm≤S1≤3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舌尖顶点与所述交汇点之间的距离为S1,所述舌尖顶点与所述贯流风道的中心的连线长度为X1,所述交汇点与所述贯流风道的中心的连线长度为X2,所述X2与所述X1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所述S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X1小于所述X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蜗舌部的舌尖夹角为a,所述迎风面的切线和所述导风面的切线的夹角为a1,所述a小于所述a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蜗舌部的舌尖夹角为a,a<55°。
在一些实施例中,50°<a<55°。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所述交汇点为圆心,以所述交汇点与所述贯流风轮之间的最小距离为半径作辅助圆,在所述辅助圆区域内,所述迎风面和所述导风面之间的距离沿着靠近所述舌尖顶点的方向逐渐减小。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贯流风轮和风道部件,所述风道部件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所述贯流风轮设于所述贯流风道。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道部件,从而可以提升送风效率。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风道部件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风道部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风道部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风道部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风道部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1中所示的风道部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相关技术中的风道部件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的风道部件的仿真计算流线图;
图9是图7中所示的风道部件的仿真计算压力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多个挡风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所示的多个挡风结构的尖角度和结构受力关系曲线图;
图12是图1中所示的风道部件的仿真计算流线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模型一和模型二的风量和功率关系曲线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
风道部件10;贯流风道101;出风风道102;
蜗壳部11;蜗舌部12;迎风面121;导风面122;
迎风面的切线T1;导风面的切线T2;辅助圆T3;
交汇点P;舌尖顶点A;后端点B;
贯流风轮20;换热器30;壳体40;进风口401;出风口402;导风板5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贯流风轮20的风道部件10。
如图1所示,风道部件10限定出贯流风道101和出风风道102,贯流风轮20适于设置于贯流风道101,出风风道102与贯流风道101相连且连通,在垂直于贯流风道101的轴向的横截面上(例如图1所示的横截面),风道部件10包括相对且间隔开设置的蜗壳部11和蜗舌部12,贯流风道101和出风风道102位于蜗壳部11和蜗舌部12之间。
如图1所示,在垂直于贯流风道101的轴向的横截面上(例如图1所示的横截面),蜗舌部12包括迎风面121和导风面122,迎风面121与蜗壳部11之间具有贯流风道101,导风面122与蜗壳部11之间具有出风风道102,迎风面121的邻近蜗壳部11的一端(如图1中所示的迎风面121的左下端)与导风面122的邻近蜗壳部11的一端(如图1中所示的导风面122的左上端)相交为舌尖顶点A。更为具体地说,结合图2,舌尖顶点A为贯流风轮20的半径延长线与蜗舌部12的舌尖部位、即蜗舌部12的邻近蜗壳部11的凸出部位的切点。
可以理解的是,当贯流风轮20在贯流风道101中转动时,贯流风道101外的气流不断被吸入贯流风道101内,贯流风道101内的气流向出风风道102排出,在贯流风道101与出风风道102的衔接处设置舌状的蜗舌部12的舌尖部位,以防止气体在贯流风道101内循环流动,即当贯流风道101出口处的气流经过舌尖顶点A附近时,可以很容易地被蜗舌部12分离为两股,其中一股为大部分气流,该部分气流沿着导风面122从出风风道102流向出风风道102的出口,另一股为少部分气流,该部分气流经过迎风面121与贯流风轮20之间的间隙回到贯流风道101,在贯流风道101内随着贯流风轮20转动一周后,又重新来到蜗舌部12附近参与新的分流。
如图1和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部件10,在垂直于贯流风道101的轴向的横截面上(例如图5所示的横截面),迎风面121的切线T1和导风面122的切线T2的交点为交汇点P。蜗舌部12的舌尖部位朝向蜗壳部11的方向延伸,以使蜗舌部12的局部延伸到交汇点P的邻近蜗壳部11的一侧,并且使得舌尖顶点A位于交汇点P的邻近蜗壳部11的一侧。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部件10,通过将蜗舌部12的舌尖顶点A设置在迎风面121的切线T1和导风面122的切线T2的交汇点P的邻近蜗壳部11的一侧,从而当贯流风道101中的气流来到舌尖顶点A附近时,可以更顺畅地被分离成两股,从而能够降低气动损耗,在贯流风轮20的转速恒定的情况下,可以提升送风风量,在恒定送风风量的情况下,可以降低气动功率,进而达到提升送风效率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迎风面121的切线T1”和“导风面122的切线T2”的具体定义方式可以如下。如图2所示,在垂直于贯流风道101的轴向的横截面上(例如图2所示的横截面),先绘制蜗舌部12的舌尖顶点A和后端点B,其中,蜗舌部12的后端点B为贯流风轮20的半径延长线与迎风面121的远离蜗壳部11的一端的切点。
如图2和图3所示,当蜗舌部12的迎风面121为平面时,该平面的延长线即为迎风面121的切线T1,当蜗舌部12的迎风面121为非平面时,迎风面121的切线T1可以作如下定义。在垂直于贯流风道101的轴向的横截面上(例如图3所示的横截面),将贯流风轮20的中心与舌尖顶点A的连线定义为第一连线L1,将贯流风轮20的中心与后端点B的连线定义为第二连线L2,第一连线L1与第二连线L2的夹角为β。在第一连线L1与第二连线L2之间作第一辅助线L3与第二辅助线L4,第一辅助线L3与第一连线L1的夹角为β/3,第二辅助线L4与第二连线L2的夹角为β/3。第一辅助线L3与蜗舌部12的迎风面121的交点为第一交点C,第二辅助线L4与蜗舌部12的迎风面121的交点为第二交点D。在垂直于贯流风道101的轴向的横截面上(例如图3所示的横截面),第一交点C与第二交点D的连线所在直线为迎风面121的切线T1。
如图2和图4所示,当蜗舌部12的导风面122为平面时,该平面的延长线即为导风面122的切线T2,当蜗舌部12的导风面122为非平面时,导风面122的切线T2可以作如下定义。在垂直于贯流风道101的轴向的横截面上(例如图4所示的横截面),作蜗舌部12的舌尖顶点A与后端点B的连线为第三连线L5,第三连线L5的长度为d,在蜗舌部12的导风面122上作第一分点E和第二分点F,第一分点E与舌尖顶点A之间的距离为d/2,第二分点F与舌尖顶点A之间的距离为d。在垂直于贯流风道101的轴向的横截面上(例如图4所示的横截面),第一分点E与第二分点F的连线所在直线为导风面122的切线T2。
或者说,如图4所示,在垂直于贯流风道101的轴向的横截面上(例如图4所示的横截面),作蜗舌部12的舌尖顶点A与后端点B的连线为第三连线L5,以舌尖顶点A圆心,以舌尖顶点A和第三连线L5的中点G的连线为半径作第一辅助弧线,第一辅助弧线与导风面122的交点为第一分点E,再以舌尖顶点A圆心,以舌尖顶点A和后端点B的连线为半径作第二辅助弧线,第二辅助弧线与导风面122的交点为第二分点F,第一分点E与第二分点F的连线所在直线为导风面122的切线T2。
如上论述,结合图5,在垂直于贯流风道101的轴向的横截面上(例如图5所示的横截面),第一交点C与第二交点D的连线所在直线为迎风面121的切线T1;第一分点E与第二分点F的连线所在直线为导风面122的切线T2。迎风面121的切线T1与导风面122的切线T2的交点为交汇点P。
并且,如图6所示,在垂直于贯流风道101的轴向的横截面上(例如图6所示的横截面),舌尖顶点A与第二交点D的连线为第一夹角线L8,舌尖顶点A与第二分点F的连线为第二夹角线L9,第一夹角线L8与第二夹角线L9之间的夹角为蜗舌部12的舌尖夹角a。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垂直于贯流风道101的轴向的横截面上(例如图5所示的横截面),舌尖顶点A与交汇点P之间的距离为S1,迎风面121与贯流风轮20之间的最小距离为S2,S1小于S2,S1<S2。因此,可以避免蜗舌部12的位于交汇点P的邻近蜗壳部11的一侧的部分过多,导致出风风道102进口截面积过小,即气流从贯流风道101流出的截面积过小,致使风量下降的问题。换言之,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部件10,虽然蜗舌部12的舌尖顶点A位于交汇点P的邻近蜗壳部11的一侧,但是,蜗舌部12的位于交汇点P的邻近蜗壳部11的一侧的部分也不会太大,从而一方面可以提升蜗舌部12的分流顺畅性,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出风量,从而能够在贯流风轮20的转速恒定的情况下,可以提升送风风量,在恒定送风风量的情况下,可以降低气动功率,进而达到提升送风效率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垂直于贯流风道101的轴向的横截面上(例如图5所示的横截面),舌尖顶点A与交汇点P之间的距离为S1,迎风面121与贯流风轮20之间的最小距离为S2,S1小于S2,同时S1还大于1/3倍的S2,S2/3<S1<S2。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部件10,通过设置S2/3<S1<S2,虽然蜗舌部12的舌尖顶点A位于交汇点P的邻近蜗壳部11的一侧,但是,蜗舌部12的位于交汇点P的邻近蜗壳部11的一侧的部分也不会太大,从而可以有效地平衡蜗舌部12的气动阻力与出风面积,进而一方面可以提升蜗舌部12的分流顺畅性,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出风量,从而能够在贯流风轮20的转速恒定的情况下,可以提升送风风量,在恒定送风风量的情况下,可以降低气动功率,进而达到提升送风效率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垂直于贯流风道101的轴向的横截面上(例如图5所示的横截面),迎风面121与贯流风轮20之间的最小距离为S2,舌尖顶点A与贯流风轮20之间的最小距离为S3,S3大于1.5倍的S2,即S3>1.5S2,因此,可以保证迎风面121和贯流风轮20之间的回风间隙足够,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小蜗舌部12在舌尖顶点A处的压力,进而可以进一步提升蜗舌部12的分流顺畅性,达到提升送风效率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垂直于贯流风道101的轴向的横截面上(例如图5所示的横截面),舌尖顶点A与交汇点P之间的距离为S1,2mm≤S1≤3mm。例如,舌尖顶点A与交汇点P之间的距离可以为2mm、2.1mm、2.2mm、2.3mm、2.4mm、2.5mm、2.6mm、2.7mm、2.8mm、2.9mm、3mm。因此,可以保证蜗舌部12的凸出在交汇点P的邻近蜗壳部11的一侧的部分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从而可以较为有效地平衡蜗舌部12的气动阻力与出风面积,进而一方面可以提升蜗舌部12的分流顺畅性,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出风量,因而能够在贯流风轮20的转速恒定的情况下,可以提升送风风量,在恒定送风风量的情况下,可以降低气动功率,进而达到提升送风效率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垂直于贯流风道101的轴向的横截面上(例如图5所示的横截面),舌尖顶点A与交汇点P之间的距离为S1,舌尖顶点A与贯流风道101的中心的连线长度为X1,交汇点P与贯流风道101的中心的连线长度为X2,X2与X1之差的绝对值小于S1,即|X2-X1|<S1。因此说明,舌尖顶点A到贯流风轮20的最小距离,与交汇点P到贯流风轮20的最小距离,较为接近,从而可以保证迎风面121和贯流风轮20之间的回风间隙不至于太大、也不至于太小,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蜗舌部12的分流顺畅性,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出风量要求,进而达到提升送风效率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垂直于贯流风道101的轴向的横截面上(例如图5所示的横截面),舌尖顶点A与交汇点P之间的距离为S1,舌尖顶点A与贯流风道101的中心的连线长度为X1,交汇点P与贯流风道101的中心的连线长度为X2,X2与X1之差的绝对值小于S1,即|X2-X1|<S1,同时,X1还小于X2,即X1<X2,也就是说,舌尖顶点A距离贯流风道101的中心的距离、相对于交汇点P距离贯流风道101的中心的距离较近。因此,可以更好地保证迎风面121和贯流风轮20之间的回风间隙不至于太大、也不至于太小,从而可以更好地保证蜗舌部12的分流顺畅性,并且可以更好地保证出风量要求,进而达到提升送风效率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在垂直于贯流风道101的轴向的横截面上(例如图5和图6所示的横截面),蜗舌部12的舌尖夹角为a,迎风面121的切线T1和导风面122的切线T2的夹角为a1,a小于a1,即a<a1。因此,可以保证舌尖夹角较小,这样,当贯流风道101内的气流向出风风道102排出流经过舌尖顶点A附近时,可以很容易地被舌尖夹角较小的蜗舌部12分离为两股,其中一股可以顺利地沿着导风面122从出风风道102流向出风风道102的出口,另一股可以顺利地通过迎风面121与贯流风轮20之间的间隙回到贯流风道101,从而进一步降低舌尖顶点A处附近的压力,进而达到提升送风效率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垂直于贯流风道101的轴向的横截面上(例如图6所示的横截面),蜗舌部12的舌尖夹角为a,a<55°,例如,蜗舌部12的舌尖夹角可以为50°、51°、52°、53°、54°等等。因此,可以保证舌尖夹角较小,这样,当贯流风道101内的气流向出风风道102排出流经过舌尖顶点A附近时,可以很容易地被舌尖夹角较小的蜗舌部12分离为两股,其中一股可以顺利地沿着导风面122从出风风道102流向出风风道102的出口,另一股可以顺利地通过迎风面121与贯流风轮20之间的间隙回到贯流风道101,从而进一步降低舌尖顶点A处附近的压力,进而达到提升送风效率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垂直于贯流风道101的轴向的横截面上(例如图6所示的横截面),蜗舌部12的舌尖夹角为a,50°<a<55°,例如,蜗舌部12的舌尖夹角可以为51°、52°、52.3°、53°、54°等等。因此,可以保证舌尖夹角较小,但不至于太小,从而当贯流风道101内的气流向出风风道102排出流经过舌尖顶点A附近时,可以很容易地被舌尖夹角较小的蜗舌部12分离为两股,其中一股可以顺利地沿着导风面122从出风风道102流向出风风道102的出口,另一股可以顺利地通过迎风面121与贯流风轮20之间的间隙回到贯流风道101,从而进一步降低舌尖顶点A处附近的压力,进而达到提升送风效率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垂直于贯流风道101的轴向的横截面上(例如图5所示的横截面),以交汇点P为圆心,以交汇点P与贯流风轮20之间的最小距离作为半径作辅助圆T3,在辅助圆T3区域内,迎风面121和导风面122之间的距离朝向邻近舌尖顶点A的方向逐渐减小。因此,可以保证蜗舌部12的舌尖部位更加符合流线型设计,当贯流风道101内的气流向出风风道102排出流经过舌尖顶点A附近时,可以很容易地被舌尖夹角较小的蜗舌部12分离为两股,其中一股可以顺利地沿着导风面122从出风风道102流向出风风道102的出口,另一股可以顺利地通过迎风面121与贯流风轮20之间的间隙回到贯流风道101,从而进一步降低舌尖顶点A处附近的压力,进而达到提升送风效率的效果。
相关技术中的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如图7所示,在垂直于贯流风道的轴向的横截面上(例如图7所示的横截面)蜗舌部的舌尖部位H处一般采用大体圆弧型线的钝体结构,即采用圆弧弯角连接蜗舌部的迎风面和导风面,或者说,相关技术中的这种风道部件,相当于在蜗舌部的迎风面切线和导风面切线之间形成尖角切除并进行了圆弧光滑处理,此时,蜗舌部全部位于迎风面的切线和导风面的切线的交汇点Q的远离蜗壳部的一侧,当贯流风轮转动时,气流经过贯流风道向出风风道流出,在舌尖部位H处将气流分离成两股,一股流向出风风道,另一股随贯流风轮向贯流风道回流。
如图8所示,相关技术中的上述这种风道部件,在舌尖部位H处大部分气流直接冲击舌尖部位H,气流不易沿导风面和迎风面分流,从而说明钝体结构的舌尖部位H不利于气流分离,而且蜗舌部受到气流方向的力,同时蜗舌部会对气流有反作用力,这就是蜗舌部对气流的阻力,由于舌尖部位H处大部分气流直接冲击舌尖部位H,说明钝体结构的舌尖部位H对气流阻力较大,如图9所示,舌尖部位H处的压强明显高于周围区域压强,从而说明相关技术中的风道部件的气动损耗较大,送风效率较低。
申请人发现,对于气流经过挡风面积相同、但尖角度不同的多个挡风结构,尖角度越小,挡风结构对气流的阻力越小,该结构引起的气动损耗也越小。其中,“挡风结构的尖角度”指的是,在横截面上,为上斜面上端点和尖角顶点的连线、与下斜面下端点和尖角顶点的连线之间夹角。例如图10所示,多个挡风结构的尖角度分别为30°、40°、50°、60°、70°、80°和90°,结合图11所示,通过实验获得多个挡风结构受到气流作用力(纵坐标)与尖角度(横坐标)的关系曲线,随尖角度减小结构受力下降,也就是说,尖角度越小,挡风结构对气流的阻力越小,挡风结构引起的气动损耗也越小。
基于上述发现,申请人将其应用于蜗舌部12的设计上,并且通过实验验证,确实蜗舌部12的舌尖夹角越小,蜗舌部12的气动阻力也越小,因而可以减小蜗舌部12的舌尖夹角来降低蜗舌部12对气流的阻力。但如果蜗舌部12的舌尖夹角太小,舌尖顶点A越靠蜗壳部11,蜗舌部12凸出于交汇点P的部分太多,会导致气流从贯流风道101流出的面积过小,风量明显下降。因而要在蜗舌部12的气动阻力与出风面积之间作一个平衡,从而获得舌尖顶点A的最优位置。
申请人研究发现,当舌尖顶点A位于迎风面121的切线T1与导风面122的切线T2的交汇点P的邻近蜗壳部11的一侧,且与交汇点P相距2.5mm左右,并且舌尖夹角小于55度时,效果较为理想,例如图12所示,气流可以非常顺畅地在蜗舌部12的舌尖顶点A处分流为两股,从而降低气动损耗,提升贯流风机的送风效率。在同转速下风量较大,而同风量下气动功率较低,从而可以有效地提升送风效率。
对图1和图7两种风道部件10进行实验验证,结果显示同风量下,图1中所示的风道部件10比图7中所示的风道部件10的气动功率低约7%,具体实验时,可以以图7为基础结构作为模型一,先进行测试,然后再在图7的蜗舌部的相应位置贴上蜗舌片,获得图1结构作为模型二,再进行测试,测试风量功率,从而比较前后模型的差异。图13是模型一和模型二的风量功率对比曲线,通过曲线可以看出,模型二,即图1对应的风道部件10的功率有显著降低,例如在1200m3/h的风量时,功率降低了2.1w,气动功率约降低5.9%。因此可见,模型二,即图1对应的风道部件10的能显著提升送风效率。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100。
如图14所示,空调器100包括:贯流风轮20和风道部件10,风道部件10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贯流风轮20的风道部件10,贯流风轮20设于贯流风道101。
因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器100,通过将蜗舌部12的舌尖顶点A设置在迎风面121的切线T1和导风面122的切线T2的交点的邻近蜗壳部11的一侧,从而当贯流风道101中的气流来到舌尖顶点A附近时,可以更顺畅地被分离成两股,从而能够降低气动损耗,在贯流风轮20的转速恒定的情况下,可以提升送风风量,在恒定送风风量的情况下,可以降低气动功率,进而达到提升送风效率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具体类型不限。可以为分体机中的空调器100室内机(包括柜机和挂机等),也可以为一体机中的移动式空调器或者窗式空调器等。当空调器100的具体类型确定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例如,空调器100一般还可以包括换热器30,换热器30可以设于风道部件10的上游和/或下游,以使空调器100可以调节空气温度。此外,一些空调器100还可以具备其他空气处理功能,例如,一些空调器100还可以包括消毒装置、净化装置等等,消毒装置、净化装置等可以设于风道部件10的上游和/或下游,以使空气消毒机可以对空气杀菌消毒等。
下面,参照图14,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100。
如图1和图14所示,空调器100为挂机且包括壳体40、换热器30、风道部件10、贯流风轮20和导风板50等,壳体40的顶部具有进风口401,壳体40的底部具有出风口402,出风口402处设置有导风板50,换热器30设于贯流风轮20的上方和前侧,贯流风轮20设于贯流风道101处,出风风道102的出口延伸至出风口402,蜗壳部11位于蜗舌部12的后侧,贯流风轮20转动的过程中,空调器100外的空气从进风口401进入壳体40内,经过换热器30换热后,由贯流风道101的顶部进入贯流风道101,然后流向出风风道102,接着从出风口402排出到空调器100外。
根据本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在垂直于贯流风轮20的轴向的横截面上,迎风面121的切线T1和导风面122的切线T2的交点为交汇点P,蜗舌部12的舌尖部位向后延伸,以使蜗舌部12的局部延伸到交汇点P的后侧,并且使得舌尖顶点A位于交汇点P的后侧。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当贯流风道101中的气流来到舌尖顶点A附近时,可以更顺畅地被分离成两股,从而能够降低气动损耗,在贯流风轮20的转速恒定的情况下,可以提升送风风量,在恒定送风风量的情况下,可以降低气动功率,进而达到提升送风效率的效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下”、“前”、“左”、“右”、“轴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因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部件限定出贯流风道和出风风道,所述贯流风道适于设置贯流风轮,所述出风风道与所述贯流风道相连,在与所述贯流风道的轴线相垂直的横截面上,所述风道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蜗壳部和蜗舌部,所述蜗舌部包括迎风面和导风面,所述迎风面适于与所述蜗壳部限定出所述贯流风道,所述导风面适于与所述蜗壳部限定出所述出风风道,所述迎风面的靠近所述蜗壳部的一端与所述导风面的靠近所述蜗壳部的一端相交为舌尖顶点,所述迎风面的切线和所述导风面的切线的交点为交汇点,所述舌尖顶点位于所述交汇点的靠近所述蜗壳部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舌尖顶点与所述交汇点之间的距离为S1,所述迎风面与所述贯流风轮之间的最小间隙为S2,所述S1小于所述S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S1大于1/3倍的所述S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舌尖顶点与所述贯流风轮之间的最小距离为S3,所述S3大于1.5倍的所述S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舌尖顶点与所述交汇点之间的距离为S1,2mm≤S1≤3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舌尖顶点与所述交汇点之间的距离为S1,所述舌尖顶点与所述贯流风道的中心的连线长度为X1,所述交汇点与所述贯流风道的中心的连线长度为X2,所述X2与所述X1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所述S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X1小于所述X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舌部的舌尖夹角为a,所述迎风面的切线和所述导风面的切线的夹角为a1,所述a小于所述a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舌部的舌尖夹角为a,a<55°。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50°<a<55°。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以所述交汇点为圆心,以所述交汇点与所述贯流风轮之间的最小距离为半径作辅助圆,在所述辅助圆区域内,所述迎风面和所述导风面之间的距离沿着靠近所述舌尖顶点的方向逐渐减小。
12.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贯流风轮和风道部件,所述风道部件为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所述贯流风轮设于所述贯流风道。
CN202110128254.1A 2021-01-29 2021-01-29 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Pending CN11278120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28254.1A CN112781204A (zh) 2021-01-29 2021-01-29 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28254.1A CN112781204A (zh) 2021-01-29 2021-01-29 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81204A true CN112781204A (zh) 2021-05-11

Family

ID=75759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28254.1A Pending CN112781204A (zh) 2021-01-29 2021-01-29 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8120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18997B1 (ko) 이중 반전 팬
JP5369141B2 (ja) 空気調和機
US20070217908A1 (en) Centrifugal multiblade fan
JP4678327B2 (ja) 空気調和機
US8197181B2 (en) Cross-flow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JP2007292053A (ja) 多翼ファン
CN108825552B (zh) 空气处理设备、风机及其离心风叶
CN112918218A (zh) 空调装置及汽车
JP6444528B2 (ja) 軸流ファン、及び、その軸流ファンを有する空気調和装置
US20120175089A1 (en)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CN107208647B (zh) 空气调节机
CN214841569U (zh) 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2781204A (zh) 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EP2280176B1 (en) Cross flow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equipped with same
CN105849417A (zh) 横流式风扇的翼
EP2345814B1 (en) Cross-flow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equipped therewith
CN213478685U (zh) 用于贯流风轮的风道部件和具有其的空气调节设备
CN114440316A (zh) 风道组件和具有其的空气调节设备
CN112096656A (zh) 轴流风叶、轴流风机和空调器
CN110553399B (zh) 一种贯流风道组件及暖风机
CN220816003U (zh) 天花板埋入式换气扇
KR20020019157A (ko) 공기조화기용 터보팬
CN113167290B (zh) 叶轮、送风机以及空调机
JPH0861685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KR200276584Y1 (ko) 개선된 형상의 블레이드를 구비하는 원심형 송풍기용임펠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