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66625B - 地热井最大产水量与酸压施工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地热井最大产水量与酸压施工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66625B
CN112766625B CN201911060641.5A CN201911060641A CN112766625B CN 112766625 B CN112766625 B CN 112766625B CN 201911060641 A CN201911060641 A CN 201911060641A CN 112766625 B CN112766625 B CN 1127666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lculating
geothermal well
water yield
acid
mod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6064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66625A (zh
Inventor
李海泉
刘正奎
朱青奇
冯兴武
蒋尔梁
余庆中
邢倩
王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chemical Corp
Sinopec Star Petroleum Co
Petroleum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Henan Oilfield Branch Co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chemical Corp
Sinopec Star Petroleum Co
Petroleum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Henan Oilfield Branch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chemical Corp, Sinopec Star Petroleum Co, Petroleum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Henan Oilfield Branch Co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191106064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6662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666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666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666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666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06Q10/06393Score-carding, benchmarking or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30/00Commerce
    • G06Q30/02Marketing; Price estimation or determination; Fundraising
    • G06Q30/0201Market modelling; Market analysis; Collecting market data
    • G06Q30/0206Price or cost determination based on market factor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Economics (AREA)
  • Fina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rket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地热井最大产水量与酸压施工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可以包括:根据地热井酸压施工前后的产水量与液面下降深度,计算曲度系数;根据曲度系数,确定Q‑S模型的形式,进而计算模型参数,确定Q‑S模型;读取多组试井产水量与对应的液面下降深度,计算每一组对应的渗透率,进而计算渗透率平均值;根据渗透率平均值与Q‑S模型,计算地热井最大产水量;根据地热井最大产水量,计算地热井供热面积;根据地热井供热面积,计算供热经济效益增加额;计算地热井酸压评价指标。本发明通过曲度系数确定Q‑S模型,进而精确计算最大产水量,实现计算酸压井最大产水量以及确定评价指标的目的。

Description

地热井最大产水量与酸压施工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热井开发信息化建设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地热井最大产水量与酸压施工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地热井渗透率一般比较小,产水量比较低,需要采用酸压工艺对地层进行改造,提高产水量。由于地热井特殊的注采模式,确定生产井产水量的时候,以注水井的注入量为主要参考,忽视了地层物性和压力对产水量的影响;从对地热井Q-S模型分析可以看出,地热井动液面深度下降越大,产水量越高;但考虑地层物性和压力后,产水量有一个拐点,超过这个拐点,产水量不会再增大,而是变小。
井底负压一般用于射孔或解堵,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井筒液柱压力低于储层压力,使地层远端流体在压差的作用下,快速流动到近井地带,产生冲刷作用,清除堵塞物,并带出井筒,达到解堵的目的。对地热井来说,若负压过高,容易造成微粒运移,使渗透率下降,产水量递减。
现有技术人工利用试井资料优选Q-S模型不准、地层渗透率测试难度大、计算最大产水量误差大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地热井最大产水量与酸压施工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及系统。
公开于本发明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地热井最大产水量与酸压施工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及系统,其能够通过曲度系数确定Q-S模型,进而精确计算最大产水量,实现计算酸压井最大产水量以及确定评价指标的目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地热井最大产水量与酸压施工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所述方法可以包括:根据地热井酸压施工前后的产水量与液面下降深度,计算曲度系数;根据所述曲度系数,确定Q-S模型的形式,进而计算模型参数,确定所述Q-S模型;读取多组试井产水量与对应的液面下降深度,计算每一组对应的渗透率,进而计算渗透率平均值;根据所述渗透率平均值与所述Q-S模型,计算地热井最大产水量;根据所述地热井最大产水量,计算地热井供热面积;根据所述地热井供热面积,计算供热经济效益增加额;计算地热井酸压评价指标。
优选地,通过公式(1)计算所述曲度系数:
其中,n为曲度系数,Q0为酸压施工前的产水量,Q'为酸压施工后的产水量,S0为酸压施工前的液面下降深度,S'为酸压施工后的液面下降深度。
优选地,通过公式(2)计算渗透率:
其中,ki为第i组对应的渗透率,pf为地热井地层静压,Δphi为第i组对应的液柱压力,Qi为第i组对应的试井产水量,re为地热井供液半径,rw为地热井井筒半径,h为地热井生产层厚度,μ为地热井生产层流体粘度。
优选地,根据所述渗透率平均值与所述Q-S模型,计算所述地热井最大产水量包括:根据所述渗透率平均值,计算最大产水量时的最小负压;根据所述最小负压,计算最大产水量时的动液面高度;根据所述动液面高度,计算最大产水量时的动液面下降高度;将所述动液面下降高度代入所述Q-S模型,计算所述地热井最大产水量。
优选地,通过公式(3)计算所述地热井供热面积:
其中,F为供热面积,Qmax为地热井最大产水量,cw为热水比热,pw为热水密度,ty为井口水温,tp为弃水温度,B为热负荷。
优选地,通过公式(4)计算所述供热效益增加额:
ΔR=24×360×[(F-F0)×R0-(Q-Q0)×C] (4)
其中,ΔR为供热效益增加额,Qmax为地热井最大产水量,Q0为酸压施工前的产水量,F为供热面积,F0为酸压施工前供热面积,R0为供热价格,c为供热增量成本。
优选地,所述地热井酸压评价指标包括酸压施工投入产出比与酸压投资回收期。
优选地,通过公式(5)计算所述酸压施工投入产出比:
其中,Rk为酸压施工投入产出比,C0为地热井酸压施工总费用,Y为地热井生产年限。
优选地,通过公式(6)计算所述酸压投资回收期:
其中,Pt为酸压投资回收期,w1为地热井折旧成本,w2为地热无形资产摊销额,r0为银行贷款利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地热井最大产水量与酸压施工评价指标的计算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存储器中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执行以下步骤:根据地热井酸压施工前后的产水量与液面下降深度,计算曲度系数;根据所述曲度系数,确定Q-S模型的形式,进而计算模型参数,确定所述Q-S模型;读取多组试井产水量与对应的液面下降深度,计算每一组对应的渗透率,进而计算渗透率平均值;根据所述渗透率平均值与所述Q-S模型,计算地热井最大产水量;根据所述地热井最大产水量,计算地热井供热面积;根据所述地热井供热面积,计算供热经济效益增加额;计算地热井酸压评价指标。
优选地,通过公式(1)计算所述曲度系数:
其中,n为曲度系数,Q0为酸压施工前的产水量,Q'为酸压施工后的产水量,S0为酸压施工前的液面下降深度,S'为酸压施工后的液面下降深度。
优选地,通过公式(2)计算渗透率:
其中,ki为第i组对应的渗透率,pf为地热井地层静压,Δphi为第i组对应的液柱压力,Qi为第i组对应的试井产水量,re为地热井供液半径,rw为地热井井筒半径,h为地热井生产层厚度,μ为地热井生产层流体粘度。
优选地,根据所述渗透率平均值与所述Q-S模型,计算所述地热井最大产水量包括:根据所述渗透率平均值,计算最大产水量时的最小负压;根据所述最小负压,计算最大产水量时的动液面高度;根据所述动液面高度,计算最大产水量时的动液面下降高度;将所述动液面下降高度代入所述Q-S模型,计算所述地热井最大产水量。
优选地,通过公式(3)计算所述地热井供热面积:
其中,F为供热面积,Qmax为地热井最大产水量,cw为热水比热,pw为热水密度,ty为井口水温,tp为弃水温度,B为热负荷。
优选地,通过公式(4)计算所述供热效益增加额:
ΔR=24×360×[(F-F0)×R0-(Q-Q0)×C] (4)
其中,ΔR为供热效益增加额,Qmax为地热井最大产水量,Q0为酸压施工前的产水量,F为供热面积,F0为酸压施工前供热面积,R0为供热价格,c为供热增量成本。
优选地,所述地热井酸压评价指标包括酸压施工投入产出比与酸压投资回收期。
优选地,通过公式(5)计算所述酸压施工投入产出比:
其中,Rk为酸压施工投入产出比,C0为地热井酸压施工总费用,Y为地热井生产年限。
优选地,通过公式(6)计算所述酸压投资回收期:
其中,Pt为酸压投资回收期,w1为地热井折旧成本,w2为地热无形资产摊销额,r0为银行贷款利率。
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具有其它的特性和优点,这些特性和优点从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将在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行详细陈述,这些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共同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地热井最大产水量与酸压施工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的步骤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发明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地热井最大产水量与酸压施工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的步骤的流程图。
在该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地热井最大产水量与酸压施工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可以包括:步骤101,根据地热井酸压施工前后的产水量与液面下降深度,计算曲度系数;步骤102,根据曲度系数,确定Q-S模型的形式,进而计算模型参数,确定Q-S模型;步骤103,读取多组试井产水量与对应的液面下降深度,计算每一组对应的渗透率,进而计算渗透率平均值;步骤104,根据渗透率平均值与Q-S模型,计算地热井最大产水量;步骤105,根据地热井最大产水量,计算地热井供热面积;步骤106,根据地热井供热面积,计算供热经济效益增加额;步骤107,计算地热井酸压评价指标。
在一个示例中,通过公式(1)计算曲度系数:
其中,n为曲度系数,Q0为酸压施工前的产水量,Q'为酸压施工后的产水量,S0为酸压施工前的液面下降深度,S'为酸压施工后的液面下降深度。
在一个示例中,通过公式(2)计算渗透率:
其中,ki为第i组对应的渗透率,pf为地热井地层静压,Δphi为第i组对应的液柱压力,Qi为第i组对应的试井产水量,re为地热井供液半径,rw为地热井井筒半径,h为地热井生产层厚度,μ为地热井生产层流体粘度。
在一个示例中,根据渗透率平均值与Q-S模型,计算地热井最大产水量包括:根据渗透率平均值,计算最大产水量时的最小负压;根据最小负压,计算最大产水量时的动液面高度;根据动液面高度,计算最大产水量时的动液面下降高度;将动液面下降高度代入Q-S模型,计算地热井最大产水量。
在一个示例中,通过公式(3)计算地热井供热面积:
其中,F为供热面积,Qmax为地热井最大产水量,cw为热水比热,pw为热水密度,ty为井口水温,tp为弃水温度,B为热负荷。
在一个示例中,通过公式(4)计算供热效益增加额:
ΔR=24×360×[(F-F0)×R0-(Q-Q0)×C] (4)
其中,ΔR为供热效益增加额,Qmax为地热井最大产水量,Q0为酸压施工前的产水量,F为供热面积,F0为酸压施工前供热面积,R0为供热价格,c为供热增量成本。
在一个示例中,地热井酸压评价指标包括酸压施工投入产出比与酸压投资回收期。
在一个示例中,通过公式(5)计算酸压施工投入产出比:
其中,Rk为酸压施工投入产出比,C0为地热井酸压施工总费用,Y为地热井生产年限。
在一个示例中,通过公式(6)计算酸压投资回收期:
其中,Pt为酸压投资回收期,w1为地热井折旧成本,w2为地热无形资产摊销额,r0为银行贷款利率。
具体地,根据本发明的地热井最大产水量与酸压施工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可以包括:
根据地热井酸压施工前后的产水量与液面下降深度,通过公式(1)计算曲度系数;根据曲度系数,根据以下规则确定Q-S模型的形式:
当n>2时,选定Q-S模型为对数型:Q=a+blnS;
当n=2时,选定Q-S模型为抛物线型:S=aQ+bQ2
当1<n<2时,选定Q-S模型为幂函数型:lnQ=lna+blnS;
当n=1时,选定Q-S模型为直线型:Q=a+bS;
当n<1时,地热井试井数据有误,需要重新获取正确的试井数据;
进而通过最小二乘法计算模型参数a、b,确定Q-S模型。
读取多组试井产水量与对应的液面下降深度,通过公式(7)将液面下降深度转换为动液面高度,即动液面到生产层中部的高度:
Δh=H-Si-H0 (7)
其中,Δh为动液面高度,Si为第i组液面下降深度,H为地热井生产层中部深度,H0为地热井静液面深度。
进而通过公式(8)计算地层静压:
Pf=Δh×g×ρ×106 (8)
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系数,ρ为液体密度。
通过公式(9)计算液柱压力:
ΔPhi=(H-H0)×g×ρ×106 (9)。
通过公式(10)计算供液半径:
其中,N为区块总井数,A为区块总面积。
通过公式(2)计算每一组对应的渗透率,进而计算渗透率平均值。
根据渗透率平均值,计算最大产水量时的最小负压。
当产水量逐渐增大,液柱随之下降,井底负压也逐渐增大。随井底负压增大,负压对生产层具有破坏作用。对砂岩地层来说,负压过大,会造成岩石胶结结构破坏,砂砾运移堵塞地层,引起渗透率下降,从而导致产水量下降;对裂缝形灰岩地层来说,负压增大,会造成裂缝闭合,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井筒套管发生挤毁,造成生产井报废,因此,确定地热井产水量的时候,要把动液面控制在合理的高度,确保在安全负压的前提,获得最大产水量。
地热井生产过程中,要保证储层渗透率稳定,井筒周围不发生微粒运移堵塞。根据Behrmann算法模型,可以计算出井筒周围发生微粒运移堵塞微粒发生的最小负压,当渗透率平均值小于100mD时,则最小负压为:
当渗透率平均值大于100mD时,则最小负压为:
其中,为生产层位联通孔隙度,dp为地热井生产层有效厚度,ΔP为砂岩地层微粒发生运移的最小负压值,k为地热井生产层渗透率平均值。
根据最小负压,通过公式(13)计算最大产水量时的动液面高度:
其中,Δhmax为最大产水量时的动液面高度;根据动液面高度Δhmax,通过公式(14)计算最大产水量时的动液面下降高度:
Smax=H-Δhmax-H0 (14)
其中,Smax为最大产水量时的动液面下降高度;将动液面下降高度代入Q-S模型,可以计算出对应的产水量值,对于实际生产的安全问题考虑,将产水量值乘以大于0小于1的系数,作为地热井最大产水量。
根据地热井最大产水量,通过公式(3)计算地热井供热面积;根据地热井供热面积,通过公式(4)计算供热经济效益增加额;地热井酸压评价指标包括酸压施工投入产出比与酸压投资回收期,通过公式(5)计算酸压施工投入产出比,通过公式(6)计算酸压投资回收期。
本方法通过曲度系数确定Q-S模型,进而精确计算最大产水量,实现计算酸压井最大产水量以及确定评价指标的目的。
应用示例
为便于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及其效果,以下给出一个具体应用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该示例仅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其任何具体细节并非意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
以城2井为例,试井数据S1=12.28m,Q1=62m3/h,S2=28.48m,Q2=90m3/h,S3=40.68m,Q3=110m3/h。
根据地热井酸压施工前后的产水量与液面下降深度,通过公式(1)计算曲度系数n=2.2573;根据曲度系数,根据以下规则确定Q-S模型的形式为对数型,进而根据S1、Q1、S2、Q2通过最小二乘法计算模型参数a=-21.49,b=76.65,确定Q-S模型为Q=76.65lgS-21.49。
读取多组试井产水量与对应的液面下降深度,通过公式(2)计算每一组对应的渗透率,进而计算渗透率平均值为58.228mD;由于渗透率平均值小于100mD,则通过公式(11)计算最大产水量时的最小负压;根据最小负压,计算最大产水量时的动液面高度;根据动液面高度,计算最大产水量时的动液面下降高度;将动液面下降高度代入Q-S模型,计算出对应的产水量值,将产水量值的三分之二作为地热井最大产水量。
根据地热井最大产水量,通过公式(3)计算地热井供热面积;根据地热井供热面积,通过公式(4)计算供热经济效益增加额。
地热井酸压评价指标包括酸压施工投入产出比与酸压投资回收期,通过公式(5)计算酸压施工投入产出比,通过公式(6)计算酸压投资回收期。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曲度系数确定Q-S模型,进而精确计算最大产水量,实现计算酸压井最大产水量以及确定评价指标的目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上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的目的仅为了示例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并不意在将本发明的实施例限制于所给出的任何示例。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热井最大产水量与酸压施工评价指标的计算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存储器中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执行以下步骤:根据地热井酸压施工前后的产水量与液面下降深度,计算曲度系数;根据曲度系数,确定Q-S模型的形式,进而计算模型参数,确定Q-S模型;读取多组试井产水量与对应的液面下降深度,计算每一组对应的渗透率,进而计算渗透率平均值;根据渗透率平均值与Q-S模型,计算地热井最大产水量;根据地热井最大产水量,计算地热井供热面积;根据地热井供热面积,计算供热经济效益增加额;计算地热井酸压评价指标。
在一个示例中,通过公式(1)计算曲度系数:
其中,n为曲度系数,Q0为酸压施工前的产水量,Q'为酸压施工后的产水量,S0为酸压施工前的液面下降深度,S'为酸压施工后的液面下降深度。
在一个示例中,通过公式(2)计算渗透率:
其中,ki为第i组对应的渗透率,pf为地热井地层静压,Δphi为第i组对应的液柱压力,Qi为第i组对应的试井产水量,re为地热井供液半径,rw为地热井井筒半径,h为地热井生产层厚度,μ为地热井生产层流体粘度。
在一个示例中,根据渗透率平均值与Q-S模型,计算地热井最大产水量包括:根据渗透率平均值,计算最大产水量时的最小负压;根据最小负压,计算最大产水量时的动液面高度;根据动液面高度,计算最大产水量时的动液面下降高度;将动液面下降高度代入Q-S模型,计算地热井最大产水量。
在一个示例中,通过公式(3)计算地热井供热面积:
其中,F为供热面积,Qmax为地热井最大产水量,cw为热水比热,pw为热水密度,ty为井口水温,tp为弃水温度,B为热负荷。
在一个示例中,通过公式(4)计算供热效益增加额:
ΔR=24×360×[(F-F0)×R0-(Q-Q0)×C] (4)
其中,ΔR为供热效益增加额,Qmax为地热井最大产水量,Q0为酸压施工前的产水量,F为供热面积,F0为酸压施工前供热面积,R0为供热价格,c为供热增量成本。
在一个示例中,地热井酸压评价指标包括酸压施工投入产出比与酸压投资回收期。
在一个示例中,通过公式(5)计算酸压施工投入产出比:
其中,Rk为酸压施工投入产出比,C0为地热井酸压施工总费用,Y为地热井生产年限。
在一个示例中,通过公式(6)计算酸压投资回收期:
其中,Pt为酸压投资回收期,w1为地热井折旧成本,w2为地热无形资产摊销额,r0为银行贷款利率。
本系统通过曲度系数确定Q-S模型,进而精确计算最大产水量,实现计算酸压井最大产水量以及确定评价指标的目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上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的目的仅为了示例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并不意在将本发明的实施例限制于所给出的任何示例。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2)

1.一种地热井最大产水量与酸压施工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地热井酸压施工前后的产水量与液面下降深度,计算曲度系数;其中,通过公式(1)计算所述曲度系数:
其中,n为曲度系数,Q0为酸压施工前的产水量,Q'为酸压施工后的产水量,S0为酸压施工前的液面下降深度,S'为酸压施工后的液面下降深度;
根据所述曲度系数,确定Q-S模型的形式,进而计算模型参数,确定所述Q-S模型,包括:
当n>2时,选定Q-S模型为对数型:Q=a+blnS;
当n=2时,选定Q-S模型为抛物线型:S=aQ+bQ2
当1<n<2时,选定Q-S模型为幂函数型:lnQ=lna+blnS;
当n=1时,选定Q-S模型为直线型:Q=a+bS;
当n<1时,地热井试井数据有误,需要重新获取正确的试井数据;
进而通过最小二乘法计算模型参数a、b,确定Q-S模型;
读取多组试井产水量与对应的液面下降深度,计算每一组对应的渗透率,进而计算渗透率平均值;其中,通过公式(2)计算渗透率:
其中,ki为第i组对应的渗透率,pf为地热井地层静压,Δphi为第i组对应的液柱压力,Qi为第i组对应的试井产水量,re为地热井供液半径,rw为地热井井筒半径,h为地热井生产层厚度,μ为地热井生产层流体粘度;
根据所述渗透率平均值与所述Q-S模型,计算地热井最大产水量,包括:
根据所述渗透率平均值,计算最大产水量时的最小负压;
根据所述最小负压,计算最大产水量时的动液面高度;
根据所述动液面高度,计算最大产水量时的动液面下降高度;
将所述动液面下降高度代入所述Q-S模型,计算所述地热井最大产水量;
根据所述地热井最大产水量,计算地热井供热面积,其中,通过公式(3)计算所述地热井供热面积:
其中,F为供热面积,Qmax为地热井最大产水量,cw为热水比热,pw为热水密度,ty为井口水温,tp为弃水温度,B为热负荷;
根据所述地热井供热面积,计算供热经济效益增加额,其中,通过公式(4)计算所述供热经济效益增加额:
ΔR=24×360×[(F-F0)×R0-(Q-Q0)×C] (4)
其中,ΔR为供热经济效益增加额,F0为酸压施工前供热面积,R0为供热价格,C为供热增量成本;
计算地热井酸压评价指标;其中,所述地热井酸压评价指标包括酸压施工投入产出比与酸压投资回收期;
通过公式(5)计算所述酸压施工投入产出比:
其中,Rk为酸压施工投入产出比,C0为地热井酸压施工总费用,Y为地热井生产年限;
通过公式(6)计算所述酸压投资回收期:
其中,Pt为酸压投资回收期,w1为地热井折旧成本,w2为地热无形资产摊销额,r0为银行贷款利率。
2.一种地热井最大产水量与酸压施工评价指标的计算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
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存储器中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执行以下步骤:
根据地热井酸压施工前后的产水量与液面下降深度,计算曲度系数;其中,通过公式(1)计算所述曲度系数:
其中,n为曲度系数,Q0为酸压施工前的产水量,Q'为酸压施工后的产水量,S0为酸压施工前的液面下降深度,S'为酸压施工后的液面下降深度;
根据所述曲度系数,确定Q-S模型的形式,进而计算模型参数,确定所述Q-S模型,包括:
当n>2时,选定Q-S模型为对数型:Q=a+blnS;
当n=2时,选定Q-S模型为抛物线型:S=aQ+bQ2
当1<n<2时,选定Q-S模型为幂函数型:lnQ=lna+blnS;
当n=1时,选定Q-S模型为直线型:Q=a+bS;
当n<1时,地热井试井数据有误,需要重新获取正确的试井数据;
进而通过最小二乘法计算模型参数a、b,确定Q-S模型;
读取多组试井产水量与对应的液面下降深度,计算每一组对应的渗透率,进而计算渗透率平均值;其中,通过公式(2)计算渗透率:
其中,ki为第i组对应的渗透率,pf为地热井地层静压,Δphi为第i组对应的液柱压力,Qi为第i组对应的试井产水量,re为地热井供液半径,rw为地热井井筒半径,h为地热井生产层厚度,μ为地热井生产层流体粘度;
根据所述渗透率平均值与所述Q-S模型,计算地热井最大产水量,包括:
根据所述渗透率平均值,计算最大产水量时的最小负压;
根据所述最小负压,计算最大产水量时的动液面高度;
根据所述动液面高度,计算最大产水量时的动液面下降高度;
将所述动液面下降高度代入所述Q-S模型,计算所述地热井最大产水量;
根据所述地热井最大产水量,计算地热井供热面积,其中,通过公式(3)计算所述地热井供热面积:
其中,F为供热面积,Qmax为地热井最大产水量,cw为热水比热,pw为热水密度,ty为井口水温,tp为弃水温度,B为热负荷;
根据所述地热井供热面积,计算供热经济效益增加额,其中,通过公式(4)计算所述供热经济效益增加额:
ΔR=24×360×[(F-F0)×R0-(Q-Q0)×C] (4)
其中,ΔR为供热经济效益增加额,F0为酸压施工前供热面积,R0为供热价格,C为供热增量成本;
计算地热井酸压评价指标;其中,所述地热井酸压评价指标包括酸压施工投入产出比与酸压投资回收期;
通过公式(5)计算所述酸压施工投入产出比:
其中,Rk为酸压施工投入产出比,C0为地热井酸压施工总费用,Y为地热井生产年限;
通过公式(6)计算所述酸压投资回收期:
其中,Pt为酸压投资回收期,w1为地热井折旧成本,w2为地热无形资产摊销额,r0为银行贷款利率。
CN201911060641.5A 2019-11-01 2019-11-01 地热井最大产水量与酸压施工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27666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60641.5A CN112766625B (zh) 2019-11-01 2019-11-01 地热井最大产水量与酸压施工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60641.5A CN112766625B (zh) 2019-11-01 2019-11-01 地热井最大产水量与酸压施工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66625A CN112766625A (zh) 2021-05-07
CN112766625B true CN112766625B (zh) 2024-06-25

Family

ID=756920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60641.5A Active CN112766625B (zh) 2019-11-01 2019-11-01 地热井最大产水量与酸压施工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666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68646B (zh) * 2021-07-07 2024-03-15 常州大学 基于地质力学模型和机器学习检测地热井风险的方法
CN115935121B (zh) * 2023-02-23 2023-05-1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单相排水期最大日产水量确定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64755A (zh) * 2012-09-10 2013-01-09 重庆交通大学 一种根据动床模型确定桥长的方法
CN104314547A (zh) * 2014-08-18 2015-01-28 北京运嘉普泰石油天然气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Hafd水平井压裂酸化分段优化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22139B (zh) * 2016-07-15 2020-08-0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裂缝渗透率的计算方法
CN106522928B (zh) * 2016-11-03 2020-03-27 程汉列 一种酸化压裂后停泵测井口压降不稳定试井方法
CN106600443A (zh) * 2016-12-09 2017-04-26 北京源博科技有限公司 动态含水饱和度的油井产量劈分方法
CN106930749A (zh) * 2017-05-03 2017-07-07 西南石油大学 基于降压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层钻井等效渗透率计算方法
CN107975369A (zh) * 2017-10-25 2018-05-0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酸盐岩气藏有效渗透率预测方法
CN108798634B (zh) * 2018-07-09 2022-04-29 合肥辰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缝洞型储层单洞-单层均值试井解释方法
CN110094196B (zh) * 2019-04-19 2022-04-15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碳酸盐岩裸眼水平井分段酸压效果评价方法
CN110295895B (zh) * 2019-04-26 2022-11-25 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利用宏观流动系数动态评价砂砾岩储层物性的方法
CN110374573A (zh) * 2019-08-12 2019-10-25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针对典型压裂失效井的增产潜力评估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64755A (zh) * 2012-09-10 2013-01-09 重庆交通大学 一种根据动床模型确定桥长的方法
CN104314547A (zh) * 2014-08-18 2015-01-28 北京运嘉普泰石油天然气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Hafd水平井压裂酸化分段优化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66625A (zh) 2021-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89972B1 (en) Automatic diagnosis method for wellhead pressure curve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in shale gas horizontal well
CN112766625B (zh) 地热井最大产水量与酸压施工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及系统
US9322259B2 (en) Wellbore modeling
US20040016541A1 (en) Interpretation and design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treatments
CN103590824B (zh) 经过多段压裂改造后的致密气藏水平井的产能计算方法
CN105893679B (zh) 低产水平井续流修正试井解释方法
CN105574283A (zh) 一种压裂后放喷油嘴尺寸的确定方法
CN110469299B (zh) 一种采油井注水开发见效效果评价方法
Whitson et al. Cyclic shut-in eliminates liquid-loading in gas wells
CA2863764A1 (en) Phased stimulation methods
CN111027887A (zh) 驱油机理确定方法及系统
CN110146940B (zh) 一种气藏束缚水饱和度、气藏可动水范围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13255092A (zh) 体积压裂水平井特征点拟合反演方法、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1335853B (zh) 强边水油藏边外注水开发有效注水量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9002565A (zh) 压裂液临界返排速度计算方法
CN112949901A (zh) 页岩油藏水平井准自然能量开发方法及系统
Pandey et al. Vertical growth of hydraulic fractures in layered formations
CN114817836A (zh) 一种深井超深井钻井液漏失类型诊断方法
Tinker Equilibrium acid fracturing: a new fracture acidizing technique for carbonate formations
Cook et al. Productivity preservation through hydraulic propped fractures in the Eldfisk North Sea chalk field
CN113887088A (zh) 一种用于解除储层重晶石污染解堵剂用量确定方法
CN107975364A (zh) 一种确定气井极限排砂时机的方法及装置
CN104502239A (zh) 测定煤岩润湿性的方法
CN112112639B (zh) 一种凝析气藏循环注气条件下地层压力确定方法及系统
US2020001815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deling a transient fluid level of a wel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