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53254A - 接收控制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接收控制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53254A
CN112753254A CN202080004217.3A CN202080004217A CN112753254A CN 112753254 A CN112753254 A CN 112753254A CN 202080004217 A CN202080004217 A CN 202080004217A CN 112753254 A CN112753254 A CN 1127532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round
trip delay
base station
up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0421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小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7532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532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85Space-based or airborne stations; Stations for satellite systems
    • H04B7/1851Systems using a satellite or space-based relay
    • H04B7/18513Transmission in a satellite or space-based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4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4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 H04W56/004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by altering transmission ti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4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 H04W56/00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by adjustment in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接收控制方法,包括:在向基站传输上行信息后,至少在所述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后,接收所述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根据本公开,终端在向基站传输上行信息后,可以不立即持续接收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而是至少等待终端与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才接收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而在等待过程中,终端可以不监听基站发送下行信息的下行信道,有利于降低终端的功耗。

Description

接收控制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接收控制方法、接收控制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终端与基站的通信过程中,终端与基站之间的距离一般较短,因此可以视作终端发送的信号立即达到基站,基站发送的信号也立即到达终端,那么终端可以在向基站发送信号后,基站反馈的信号可以很快到达终端,因此终端可以持续接收基站发送的下行信号。
但是在非地面网络(Non-Terrestrial Networks,简称NTN)中,终端与地面基站之间通过卫星通信,由于卫星位于空中,信号从地面发送至卫星,再由卫星发送至地面所需的时间较长,因此会产生较大的时延,如果终端持续接收基站发送的下行信号,就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容易产生不必要的功耗。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了接收控制方法、接收控制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接收控制方法,适用于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在向基站传输上行信息后,至少在所述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后,接收所述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接收控制装置,适用于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控制模块,被配置为在向基站传输上行信息后,至少在所述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后,接收所述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接收控制方法,适用于基站,所述方法包括:
在向终端传输下行信息后,至少在所述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后,接收所述终端传输的上行信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出一种接收控制装置,适用于基站,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控制模块,被配置为在向终端传输下行信息后,至少在所述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后,接收所述终端传输的上行信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上述适用于终端的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上述适用于基站的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七方面,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适用于终端的方法中的步骤。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八方面,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适用于基站的方法中的步骤。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终端在向基站传输上行信息后,可以不立即持续接收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而是至少等待终端与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才接收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而在等待过程中,终端可以不监听基站发送下行信息的下行信道,有利于降低终端的功耗。
另外,终端可以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进而根据更新后的上行定时提前量确定所述往返时延,在空中设备运动过程中,即使网络不向终端发送对上行定时提前量的调整指令,也能够自动完成对上行定时提前量的调整,有利于减少信令开销,并降低终端的功耗。
而且更新后的上行定时提前量相对于更新前的上行定时提前量,与更新时刻的终端、卫星、基站之前的空间关系适应度更高,因此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更新时刻所需的上行定时提前量,从而确定的往返时延也更为准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图1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图12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图14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图15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图16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图17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接收控制装置的示意框图。
图18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接收控制装置的示意框图。
图19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装置的示意框图。
图20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装置的示意框图。
图2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用于接收控制的装置的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本实施例所示的接收控制方法可以适用于终端,所述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物联网设备等电子设备。所述终端可以作为用户设备与基站通信,所述基站包括但不限于4G基站、5G基站、6G基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和基站位于地面,终端和基站可以在非地面网络中通信通过空中设备通信,例如基站将信息先发送给空中设备,再由空中设备发送给终端。所述空中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无人机、空中平台等,所述空中设备可以在空中运动。
如图1所示,所述接收控制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101中,在向基站传输上行信息后,至少在所述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后,接收所述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与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可以根据基站到空中设备的距离,和空中设备到基站的距离,以及信号的传输速度来确定。
终端在向基站传输上行信息后,上行信息需要经从终端传输至空中设备,再由空中设备传输至基站,基站针对该上行信息发送的下行信息,需要从基站传输至空中设备,再由空中设备传输至终端,因此从终端向基站发送上行信息,到终端接收到基站发送的下行信息,即使忽略掉基站处理上行信息和生成下行信息的时间,也需要经过所述往返时延。
根据本实施例,终端在向基站传输上行信息后,可以不立即持续接收基站针对该上行信息传输的下行信息,而是至少等待终端与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才接收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而在等待过程中,终端可以不监听基站发送下行信息的下行信道,有利于降低终端的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往返时延与完成传输上行信息的时刻相对应。
由于卫星等空中设备一般是处于高速运动中的,所以终端到卫星的距离,以及卫星到基站的距离,是会发生变化的,导致终端与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会随着空中设备的运动而不断改变,因此,终端每次完成上行传输时的往返时延与上次完成上行传输时都会有所不同。
本实施例可以确定与完成传输上行信息的时刻相对应往返时延,从而可以准确地确定完成传输上行信息的时刻的往返时延,进而在向基站传输上行信息后,至少等待该往返时延,再接收所述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据此,有利于确保等待时间的准确性。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S201中,以完成传输上行信息的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以完成传输上行信息的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从而使得更新后的往返时延与完成传输上行信息的时刻相对应。
由于卫星等空中设备一般是处于高速运动中的,所以终端到卫星的距离,以及卫星到基站的距离,是会发生变化的,导致终端与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发生变化,具体体现在上行定时提前量会随着空中设备的运动而不断改变,虽然网络可以通过不断向终端发送对上行定时提前量的调整指令TA command,来调整上行定时提前量,以确保调整后的上行定时提前量满足当前终端、空中设备、基站之间往返时延(Round Trip Time,简称RTT)的变化,但是,对于位于高空的卫星,例如离地600千米的卫星,RTT变化可以达到40μs/s,而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子载波为240KHz的情况下,网络通过调整指令对TA所能调整的最大值为1μs,这那么在RTT变化为40μs/s的情况下,每秒需要向终端发送40次调整指令,这会造成大量的信令开销,并且提供终端的功耗。
而根据本实施例,终端可以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例如可以先根据更新配置更新上行定时提前量,进而根据更新后的上行定时提前量确定所述往返时延,在空中设备运动过程中,即使网络不向终端发送对上行定时提前量的调整指令,也能够自动完成对上行定时提前量的调整,进而完成对往返时延的调整,有利于减少信令开销,并降低终端的功耗。
而且更新后的上行定时提前量相对于更新前的上行定时提前量,与更新时刻的终端、卫星、基站之前的空间关系适应度更高,因此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更新时刻所需的上行定时提前量,从而确定的往返时延也更为准确。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行定时提前量可以根据终端的特定定时提前量UE specificTA和公共定时偏移量common timing offset得到,其中特定定时提前量由网络通过广播提供,也可以由终端自主计算,公共定时偏移量由网络通过广播或专用消息提供。上述更新配置可以适用于特定定时提前量,也可以适用于公共定时偏移量,还可以适用于整体的上行定时提前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行定时提前量小于或等于终端与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例如上行定时提前量等于终端与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那么根据更新后的上行定时提前量确定所述往返时延,就是将更新后的上行定时提前量作为所述往返时延;如上行定时提前量小于终端与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那么根据更新后的上行定时提前量确定所述往返时延,可以是将更新后的上行定时提前量加上网络广播的值得到所述往返时延,广播的值可以称作公共定时偏移量,或者公共参考定时提前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可以自主确定对上行定时提前量的更新配置,也可以从网络获取更新配置。更新配置可以是保持不变的,也可以是变化的,例如在后续实施例中的每个更新时刻,终端都重新确定更新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更新配置可以包括对所述上行定时提前量的更新频率、对所述上行定时提前量的更新步长等,更新频率和更新步长这两项参数可以整体称作时间漂移率R,也即单位时间内需要对上行定时提前量的更新量。其中,更新频率可以基于单位时间确定,单位时间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帧、子帧、时域符号、时隙、秒、毫秒等。
例如终端根据下式计算上行定时提前量:
TA=(NTA+NTA,offset[+X])×Tc[+X];
其中,X为公共定时偏移量,NTA基于终端的特定定时提前量得到,NTA,offset为TA偏移,可以是已知的,Tc为已知定义的值。
需要说明的是,上式中X只出现一次,例如出现在小括号内,那么就是(NTA+NTA,offset+X)×Tc,在这种情况下X可以是无单位量,例如出现在式子末尾,那么就是TA=(NTA+NTA,offset)×Tc+X,在这种情况下,X的单位可以是时间单位,例如毫秒、秒、帧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网络广播的公共定时偏移量,可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需要终端补偿的公共定时偏移量,例如称作X1,另一部分是由网络(例如卫星、基站)补偿的公共定时偏移量,例如称作X2,终端可以根据其中需要终端补偿的公共定时偏移量X1来按照上述实施例确定上行定时提前量。另外,小区也可以广播X1与X2之和,以及X1和X2中的一个,那么X1和X2中的另一个,可以由终端做减法得到。
例如更新配置适用于NTA,也即终端根据更新配置更新NTA,进而实现对TA的更新,那么更新步长可以是NTA的偏移量,或者与NTA相同量纲的值。
例如更新配置适用于公共定时偏移量X,也即终端根据更新配置更新X,那么更新步长可以是X的偏移量,量纲与X相同。
例如更新配置适用于整体的上行定时提前量TA,也即终端根据更新配置更新TA,那么更新步长可以是TA的偏移量,或者单位为时间单位的值。
以更新配置适用于整体的上行定时提前量为例,那么根据更新配置中时间漂移率R更新所述往返时延,以更新上行定时提前量为例,可以先确定起始时间的上行定时提前量TA0,以及确定起始时间到更新时刻的时长t,那么更新后的上行定时提前量TA=TA0+t×R。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可以自主确定更新上行定时提前量的起始时间,所述起始时间为以下至少之一:
确定更新配置的时间所在系统信息窗口的边界,例如系统信息窗口的起始边界、系统信息窗口的结束边界;
确定更新配置之前或之后最近的系统帧号边界,例如系统帧号的起始边界、系统帧号的结束边界;
确定更新配置之前或之后的系统信息块SIB1的发送周期边界,例如发送周期的起始边界、发送周期的结束边界,其中,系统信息块SIB1用于携带所述公共定时相关信息;
向基站传输上行信息的时刻之前最近一次更新上行定时提前量的时刻。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行信息为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所述以完成传输上行信息的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包括:
在步骤S301中,以传输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之前最近一次更新上行定时提前量的时刻为起始时间,以完成传输所述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的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行信息为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Msg1/MsgA的情况下,可以确定完成传输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的时刻为更新时刻,并将传输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之前最近一次更新上行定时提前量的时刻为起始时间。以更新配置适用于整体的上行定时提前量为例,那么根据更新配置中时间漂移率R更新所述往返时延,以先更新上行定时提前量为例,可以先确定起始时间的上行定时提前量TA0,以及确定起始时间到更新时刻的时长t0,那么更新后的上行定时提前量TA1=TA0+t0×R。
而且更新后的上行定时提前量相对于更新前的上行定时提前量,与更新时刻的终端、卫星、基站之前的空间关系适应度更高,因此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更新时刻所需的上行定时提前量,进而确定的往返时延也更为准确。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行信息为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所述在向基站传输上行信息后,至少在所述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后,接收所述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包括:
在步骤S401中,在完成传输所述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的时刻的至少所述往返时延后的第一个下行控制信道接收时机,开启对随机接入的第二条消息的接收时间窗。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行信息为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的情况下,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可以是随机接入的第二条消息Msg2/MsgB(也可以称作随机接入响应RAR),接收随机接入的第二条消息的动作可以是开启对随机接入的第二条消息的接收时间窗,那么可以从完成向基站发送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的时刻开始,至少等待所述往返时延后的第一个下行控制信道接收时间PDCCH occasion,开启对随机接入的第二条消息的接收时间窗,从而确保终端至少等待所述往返时延,再开始接收随机接入的第二条消息。
其中,所述往返时延可以与完成传输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的时刻相对应,从而可以准确地确定完成传输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的时刻的往返时延,进而在向基站传输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后,至少等待该往返时延,再接收所述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据此,有利于确保等待时间的准确性。
例如可以按照图3所示实施例的通过更新的方式确定,也可以根据其他方式确定,确定的往返时延,与完成发送第一条消息的时刻终端、卫星和基站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关联。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S501中,接收随机接入的第二条消息,其中,所述随机接入的第二条消息中携带有上行定时提前量的调整值;
在步骤S502中,根据所述调整值调整上行定时提前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基站向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的第二条消息中,可以携带有对上行定时提前领的调整值,终端可以根据该调整值对上行定时提前量进行调整,其中,该调整值可以由基站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本公开不作限制。
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S601中,以传输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之前更新上行定时提前量的时刻作为起始时间,以接收到所述随机接入的第二条消息的时刻的作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对传输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时所采用的第一往返时延进行更新,以得到第二往返时延。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接收到随机接入的第二条消息后,也可以对上行定时提前量进行更新,具体可以对传输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时所采用的第一上行定时提前量进行更新,其中,终端在向基站发送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之前,采用第一上行定时提前量进行了预补偿,以确保发送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上行同步。
可以以传输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之前更新上行定时提前量的时刻作为起始时间,以接收到所述随机接入的第二条消息的时刻的作为更新时刻,对第一上行定时提前量进行更新,例如第一上行定时提前量为上述实施例中确定的TA1,那么根据更新配置中时间漂移率R更新所述往返时延,以先更新上行定时提前量为例,可以先确定起始时间的上行定时提前量TA1,以及确定起始时间到更新时刻的时长t1,那么更新后的上行定时提前量TA2=TA1+t1×R。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行信息为随机接入的第三条消息,所述以完成传输上行信息的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包括:
在步骤S701中,以接收到所述随机接入的第二条消息的时刻为起始时间,以完成传输所述随机接入的第三条消息的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第二往返时延。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行信息为随机接入的第三条消息Msg3的情况下,可以确定完成传输随机接入的第三条消息的时刻为更新时刻,并以接收到随机接入的第二条消息的时刻为起始时间。以更新配置适用于整体的上行定时提前量为例,那么根据更新配置中时间漂移率R更新所述往返时延,以先更新上行定时提前量为例,可以先确定起始时间的上行定时提前量,就是上述实施例中得到第二定时提起量TA2,以及确定起始时间到更新时刻的时长t2,那么更新后的上行定时提前量TA3=TA2+t2×R。
而且更新后的上行定时提前量相对于更新前的上行定时提前量,与更新时刻的终端、卫星、基站之前的空间关系适应度更高,因此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更新时刻所需的上行定时提前量,进而确定的往返时延也更为准确。
图8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行信息为随机接入的第三条消息,所述在向基站传输上行信息后,至少在所述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后,接收所述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包括:
在步骤S801中,在完成传输所述随机接入的第三条消息的时刻的至少所述往返时延后的第一个时域符号symbol,启动竞争解决定时器contention resolution timer。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行信息为随机接入的第三条消息Msg3的情况下,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可以是随机接入的第四条消息Msg4,接收随机接入的第四条消息的动作可以是启动竞争解决定时器,那么可以从完成传输所述随机接入的第三条消息的时刻开始,至少在等待所述往返时延后的第一个时域符号(例如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启动竞争解决定时器,从而确保终端至少等待所述往返时延,再开始接收随机接入的第四条消息。
其中,所述往返时延可以与完成传输随机接入的第三条消息的时刻相对应,从而可以准确地确定完成传输随机接入的第三条消息的时刻的往返时延,进而在向基站传输随机接入的第三条消息后,至少等待该往返时延,再接收所述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据此,有利于确保等待时间的准确性。
例如可以按照图7所示实施例的通过更新的方式确定,也可以根据其他方式确定,确定的往返时延,与完成发送第三条消息的时刻终端、卫星和基站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关联。
图9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如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行信息为传输预配置上行资源的物理上行信道,所述以完成传输上行信息的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包括:
在步骤S901中,以前一次对所述往返时延的更新时刻为起始时间,以所述物理上行信道传输完成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行信息为传输预配置上行资源的物理上行信道(例如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情况下,可以确定完成传输物理上行信道的时刻为更新时刻,并以前一次对所述往返时延的更新时刻为起始时间。以更新配置适用于整体的上行定时提前量为例,那么根据更新配置中时间漂移率R更新所述往返时延,以先更新上行定时提前量为例,可以先确定起始时间的上行定时提前量TA,以及确定起始时间到更新时刻的时长t,那么更新后的上行定时提前量TA’=TA+t×R。
而且更新后的上行定时提前量相对于更新前的上行定时提前量,与更新时刻的终端、卫星、基站之前的空间关系适应度更高,因此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更新时刻所需的上行定时提前量,进而确定的往返时延也更为准确。
在一个实施例中,预配置上行资源(preconfigured uplink resource,简称PUR)可以由终端在连接态从基站请求,在基站为终端配置了预配置上行资源的情况下,终端在进入非连接态后,在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预配置上行资源与基站进行通信。上述特定条件包括但不限于终端的定时提前有效性满足要求,且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变化未超过一定门限。预配置上行资源可以配置给物联网终端,例如LTE eMTC/NB-IOT终端。
图10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如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行信息为传输预配置上行资源的物理上行信道,所述在向基站传输上行信息后,至少在所述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后,接收所述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包括:
在步骤S1001中,在所述物理上行信道传输完成时刻所在子帧之后的4个子帧以及所述往返时延之后,启动预配置上行资源的应答窗口定时器pur-ResponseWindowTimer。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行信息为传输预配置上行资源的物理上行信道的情况下,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可以是针对预配置上行资源的应答pur-Response,接收预配置上行资源的响应的动作可以是启动预配置上行资源的应答窗口定时器,也即在该定时器超时之前,接收预配置上行资源的应答,那么可以从完成发送所述物理上行信道的时刻所在子帧开始,至少在等待4个子帧和所述往返时延后,启动预配置上行资源的应答窗口定时器,从而确保终端至少等待4个子帧以及所述往返时延,再开始接收预配置上行资源的应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往返时延可以与完成传输所述物理上行信道的时刻相对应,从而可以准确地确定完成传输传输所述物理上行信道的时刻的往返时延,进而在向基站传输传输所述物理上行信道后,至少等待该往返时延,再接收所述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据此,有利于确保等待时间的准确性。
例如可以按照图9所示实施例的通过更新的方式确定,也可以根据其他方式确定,确定的往返时延,与完成发送所述物理上行信道的时刻终端、卫星和基站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关联。
图1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如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行信息为多次上行传输中的首次传输,所述以完成传输上行信息的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包括:
在步骤S1101中,以前一次对所述往返时延的更新时刻为起始时间,以所述首次传输的完成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进行多次重复的上行传输,那么在在上行信息为多次上行传输中的首次传输的情况下,可以确定完成首次传输的时刻为更新时刻,并以前一次对所述往返时延的更新时刻为起始时间。以更新配置适用于整体的上行定时提前量为例,那么根据更新配置中时间漂移率R更新所述往返时延,以先更新上行定时提前量为例,可以先确定起始时间的上行定时提前量TA,以及确定起始时间到更新时刻的时长t,那么更新后的上行定时提前量TA’=TA+t×R。
而且更新后的上行定时提前量相对于更新前的上行定时提前量,与更新时刻的终端、卫星、基站之前的空间关系适应度更高,因此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更新时刻所需的上行定时提前量,进而确定的往返时延也更为准确。
图12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如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行信息为多次上行传输中的首次传输,所述在向基站传输上行信息后,至少在所述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后,接收所述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包括:
在步骤S1201中,在完成所述首次传输的时刻的至少所述往返时延后,启动非连续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往返时延上行定时器drx-HARQ-RTT-TimerUL。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行信息为多次上行传输中的首次传输的情况下,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可以是上行配置,接收上行配置的动作可以是启动非连续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往返时延上行定时器,也即在该定时器超时之前,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配置,那么可以从完成发送多次上行传输中的首次传输的时刻开始,至少在等待所述往返时延后,启动非连续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往返时延上行定时器,从而确保终端至少所述往返时延,再开始接收上行配置。
其中,所述往返时延可以与完成传输首次传输的时刻相对应,从而可以准确地确定完成传输首次传输的时刻的往返时延,进而在向基站传输首次传输后,至少等待该往返时延,再接收所述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据此,有利于确保等待时间的准确性。
例如可以按照图11所示实施例的通过更新的方式确定,也可以根据其他方式确定,确定的往返时延,与完成发送首次传输的时刻终端、卫星和基站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关联。
图13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如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行信息为多次重新传输中的首次重传first repetition,所述以完成传输上行信息的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包括:
在步骤S1301中,以前一次对所述往返时延的更新时刻为起始时间,以所述首次重传的完成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进行多次重新传输,例如在接收到基站反馈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后,确定基站未能成功接收到终端发出的信息,那么可以对该信息进行多次重新传输,在上行信息为多次重新传输中的首次重传的情况下,可以确定完成首次重传的时刻为更新时刻,并以前一次对所述往返时延的更新时刻为起始时间。以更新配置适用于整体的上行定时提前量为例,那么根据更新配置中时间漂移率R更新所述往返时延,以先更新上行定时提前量为例,可以先确定起始时间的上行定时提前量TA,以及确定起始时间到更新时刻的时长t,那么更新后的上行定时提前量TA’=TA+t×R。
而且更新后的上行定时提前量相对于更新前的上行定时提前量,与更新时刻的终端、卫星、基站之前的空间关系适应度更高,因此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更新时刻所需的上行定时提前量,进而确定的往返时延也更为准确。
图14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如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行信息为多次重新传输中的首次重传,所述在向基站传输上行信息后,至少在所述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后,接收所述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包括:
在步骤S1401中,在完成所述首次重传的时刻的至少所述往返时延后,启动非连续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往返时延上行定时器drx-HARQ-RTT-TimerUL。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行信息为多次重新传输中的首次重传的情况下,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可以是上行配置,接收上行配置的动作可以是启动非连续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往返时延上行定时器,也即在该定时器超时之前,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配置,那么可以从完成发送多次重新传输中的首次重传的时刻开始,至少在等待所述往返时延后,启动非连续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往返时延上行定时器,从而确保终端至少所述往返时延,再开始接收上行配置。
其中,所述往返时延可以与完成传输首次重传的时刻相对应,从而可以准确地确定完成传输首次重传的时刻的往返时延,进而在向基站传输首次重传后,至少等待该往返时延,再接收所述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据此,有利于确保等待时间的准确性。
例如可以按照图13所示实施例的通过更新的方式确定,也可以根据其他方式确定,确定的往返时延,与完成发送首次重传的时刻终端、卫星和基站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关联。
图15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如图1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行信息为携带有针对下行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反馈信息DLHARQ feedback,所述以完成传输上行信息的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包括:
在步骤S1501中,以前一次对所述往返时延的更新时刻为起始时间,以完成发送所述反馈信息后的第一个时域符号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在接收到基站发送的下行信息后,可以向基站发送反馈信息,反馈信息中携带有针对下行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以告知基站是否成功接收下行信息。在上行信息为携带有针对下行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反馈信息的情况下,可以确定完成发送反馈信息后的第一个时域符号为更新时刻,并以前一次对所述往返时延的更新时刻为起始时间。以更新配置适用于整体的上行定时提前量为例,那么根据更新配置中时间漂移率R更新所述往返时延,以先更新上行定时提前量为例,可以先确定起始时间的上行定时提前量TA,以及确定起始时间到更新时刻的时长t,那么更新后的上行定时提前量TA’=TA+t×R。
而且更新后的上行定时提前量相对于更新前的上行定时提前量,与更新时刻的终端、卫星、基站之前的空间关系适应度更高,因此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更新时刻所需的上行定时提前量,进而确定的往返时延也更为准确。
图16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如图1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行信息为携带有针对下行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反馈信息,所述在向基站传输上行信息后,至少在所述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后,接收所述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包括:
在步骤S1601中,在完成发送反馈信息的时刻的至少所述往返时延后,启动非连续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往返时延下行定时器drx-HARQ-RTT-TimerDL。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行信息为携带有针对下行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反馈信息的情况下,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可以是下行配置,接收下行配置的动作可以是启动非连续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往返时延下行定时器,也即在该定时器超时之前,接收基站发送的下行配置,那么可以从完成发送反馈信息的时刻开始,至少在等待所述往返时延后,启动非连续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往返时延下行定时器,从而确保终端至少所述往返时延,再开始接收下行配置。
其中,所述往返时延可以与完成发送反馈信息的时刻相对应,从而可以准确地确定完成传输所述反馈信息的时刻的往返时延,进而在向基站传输所述反馈信息后,至少等待该往返时延,再接收所述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据此,有利于确保等待时间的准确性。
例如可以按照图16所示实施例的通过更新的方式确定,也可以根据其他方式确定,确定的往返时延,与完成发送反馈信息的时刻终端、卫星和基站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关联。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接收控制方法,可以适用于基站,所述基站可以与终端进行通信,所述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物联网设备等电子设备,所述基站包括但不限于4G基站、5G基站、6G基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和基站位于地面,终端和基站可以在非地面网络中通信通过空中设备通信,例如基站将信息先发送给空中设备,再由空中设备发送给终端。所述空中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无人机、空中平台等,所述空中设备可以在空中运动。
所述接收控制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控制方法,适用于基站,所述方法包括:
在向终端传输下行信息后,至少在所述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后,接收所述终端传输的上行信息。
根据本实施例,基站在向终端传输下行信息后,可以不立即持续接收终端针对该下行信息发送的下行信息,而是至少等待终端与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才接收终端传输的上行信息,而在等待过程中,基站可以不监听该终端发送上行信息的上行信道,有利于降低终端的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以完成传输下行信息的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
而根据本实施例,基站可以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例如可以先根据更新配置更新上行定时提前量,进而根据更新后的上行定时提前量确定所述往返时延,在空中设备运动过程中,即使不接收终端上报的有关上行定时提前量的信息,也能够自动完成对上行定时提前量的调整,进而完成对往返时延的调整,有利于减少信令开销,并降低终端的功耗。
与前述的接收控制方法的实施例相对应,本公开还提供了接收控制装置的实施例。
图17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接收控制装置的示意框图。本实施例所示的接收控制装置可以适用于终端,所述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物联网设备等电子设备。所述终端可以作为用户设备与基站通信,所述基站包括但不限于4G基站、5G基站、6G基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和基站位于地面,终端和基站可以在非地面网络中通信通过空中设备通信,例如基站将信息先发送给空中设备,再由空中设备发送给终端。所述空中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无人机、空中平台等,所述空中设备可以在空中运动。
如图17所示,所述接收控制装置可以包括:
接收控制模块1701,被配置为在向基站传输上行信息后,至少在所述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后,接收所述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往返时延与完成传输上行信息的时刻相对应。
图18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接收控制装置的示意框图。如图18所示,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更新模块1801,被配置为以完成传输上行信息的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行信息为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所述第一更新模块,被配置为以传输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之前最近一次更新上行定时提前量的时刻为起始时间,以完成传输所述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的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行信息为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所述接收控制模块,被配置为在完成传输所述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的时刻的至少所述往返时延后的第一个下行控制信道接收时机,开启对随机接入的第二条消息的接收时间窗;
其中,所述往返时延与完成传输所述第一条消息的时刻相对应。
图19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装置的示意框图。如图19所示,所述装置还包括:
响应接收模块1901,被配置为接收随机接入的第二条消息,其中,所述随机接入的第二条消息中携带有上行定时提前量的调整值;
调整模块1902,被配置为根据所述调整值调整上行定时提前量。
图20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收控制装置的示意框图。如图20所示,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更新模块2001,被配置为以传输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之前更新上行定时提前量的时刻作为起始时间,以接收到所述随机接入的第二条消息的时刻的作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对传输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时所采用的第一往返时延进行更新,以得到第二往返时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行信息为随机接入的第三条消息,所述第一更新模块,被配置为以接收到所述随机接入的第二条消息的时刻为起始时间,以完成传输所述随机接入的第三条消息的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第二往返时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行信息为随机接入的第三条消息,所述接收控制模块,被配置为在完成传输所述随机接入的第三条消息的时刻的至少所述往返时延后的第一个时域符号,启动竞争解决定时器;
其中,所述往返时延与完成传输第三条消息的时刻相对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更新模块,被配置为以前一次对所述往返时延的更新时刻为起始时间,以所述物理上行信道传输完成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行信息为传输预配置上行资源的物理上行信道,所述接收控制模块,被配置为在所述物理上行信道传输完成时刻所在子帧之后的4个子帧以及所述往返时延之后,启动预配置上行资源的应答窗口定时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往返时延与完成传输所述物理上行信道的时刻相对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更新模块,被配置为以前一次对所述往返时延的更新时刻为起始时间,以所述首次传输的完成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行信息为多次上行传输中的首次传输,所述接收控制模块,被配置为在完成所述首次传输的时刻的至少所述往返时延后,启动非连续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往返时延上行定时器;
其中,所述往返时延与完成传输所述首次传输的时刻相对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行信息为多次重新传输中的首次重传,所述第一更新模块,被配置为以前一次对所述往返时延的更新时刻为起始时间,以所述首次重传的完成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行信息为多次重新传输中的首次重传,所述接收控制模块,被配置为在完成所述首次重传的时刻的至少所述往返时延后,启动非连续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往返时延上行定时器;
其中,所述往返时延可以与完成传输所述首次重传的时刻相对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行信息为携带有针对下行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反馈信息,所述第一更新模块,被配置为以前一次对所述往返时延的更新时刻为起始时间,以完成发送所述反馈信息后的第一个时域符号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行信息为携带有针对下行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反馈信息,所述接收控制模块,被配置为在完成发送反馈信息的时刻的至少所述往返时延后,启动非连续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往返时延下行定时器;
其中,所述往返时延与完成发送反馈信息的时刻相对应。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接收控制装置,可以适用于基站,所述基站可以与终端进行通信,所述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物联网设备等电子设备,所述基站包括但不限于4G基站、5G基站、6G基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和基站位于地面,终端和基站可以在非地面网络中通信通过空中设备通信,例如基站将信息先发送给空中设备,再由空中设备发送给终端。所述空中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无人机、空中平台等,所述空中设备可以在空中运动。
所述接收控制装置可以包括:
接收控制模块,被配置为在向终端传输下行信息后,至少在所述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后,接收所述终端传输的上行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控制装置还包括:
更新模块,被配置为以完成传输下行信息的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相关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对应于方法实施例,所以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模块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适用于终端的方法。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适用于基站的方法。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适用于终端的方法中的步骤。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适用于基站的方法中的步骤。
图2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用于接收控制的装置2100的示意框图。例如,装置2100可以是移动电话,计算机,数字广播终端,消息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设备,医疗设备,健身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
参照图21,装置21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2102,存储器2104,电源组件2106,多媒体组件2108,音频组件2110,输入/输出(I/O)的接口2112,传感器组件2114,以及通信组件2116。
处理组件2102通常控制装置21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组件21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2120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处理组件21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2102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2102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2108和处理组件2102之间的交互。
存储器2104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装置21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装置21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21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电源组件2106为装置210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源组件2106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装置210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多媒体组件2108包括在所述装置2100和用户之间的提供一个输出接口的屏幕。在一些实施例中,屏幕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面板(TP)。如果屏幕包括触摸面板,屏幕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所述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所述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媒体组件2108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装置2100处于操作模式,如拍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数据。每个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系统或具有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
音频组件2110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2110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装置2100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2104或经由通信组件2116传输。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2110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I/O接口2112为处理组件2102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
传感器组件2114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装置2100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2114可以检测到装置2100的打开/关闭状态,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所述组件为装置2100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2114还可以检测装置2100或装置2100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装置2100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装置2100方位或加速/减速和装置2100的温度变化。传感器组件2114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用来在没有任何的物理接触时检测附近物体的存在。传感器组件2114还可以包括光传感器,如CMOS或CCD图像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2114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通信组件2116被配置为便于装置210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装置210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2G或3G,4G LTE、5G NR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2116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通信组件2116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rDA)技术,超宽带(UWB)技术,蓝牙(BT)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实现。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装置21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方法。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2104,上述指令可由装置2100的处理器2120执行以完成上述方法。例如,所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和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公开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公开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公开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Claims (26)

1.一种接收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在向基站传输上行信息后,至少在所述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后,接收所述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往返时延与完成传输上行信息的时刻相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以完成传输上行信息的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信息为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所述以完成传输上行信息的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包括:
以传输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之前最近一次更新上行定时提前量的时刻为起始时间,以完成传输所述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的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信息为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所述在向基站传输上行信息后,至少在所述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后,接收所述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包括:
在完成传输所述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的时刻的至少所述往返时延后的第一个下行控制信道接收时机,开启对随机接入的第二条消息的接收时间窗;
其中,所述往返时延与完成传输所述第一条消息的时刻相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随机接入的第二条消息,其中,所述随机接入的第二条消息中携带有上行定时提前量的调整值;
根据所述调整值调整上行定时提前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以传输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之前更新上行定时提前量的时刻作为起始时间,以接收到所述随机接入的第二条消息的时刻的作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对传输随机接入的第一条消息时所采用的第一往返时延进行更新,以得到第二往返时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信息为随机接入的第三条消息,所述以完成传输上行信息的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包括:
以接收到所述随机接入的第二条消息的时刻为起始时间,以完成传输所述随机接入的第三条消息的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第二往返时延。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信息为随机接入的第三条消息,所述在向基站传输上行信息后,至少在所述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后,接收所述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包括:
在完成传输所述随机接入的第三条消息的时刻的至少所述往返时延后的第一个时域符号,启动竞争解决定时器;
其中,所述往返时延与完成传输第三条消息的时刻相对应。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信息为传输预配置上行资源的物理上行信道,所述以完成传输上行信息的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包括:
以前一次对所述往返时延的更新时刻为起始时间,以所述物理上行信道传输完成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信息为传输预配置上行资源的物理上行信道,所述在向基站传输上行信息后,至少在所述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后,接收所述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包括:
在所述物理上行信道传输完成时刻所在子帧之后的4个子帧以及所述往返时延之后,启动预配置上行资源的应答窗口定时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往返时延与完成传输所述物理上行信道的时刻相对应。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信息为多次上行传输中的首次传输,所述以完成传输上行信息的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包括:
以前一次对所述往返时延的更新时刻为起始时间,以所述首次传输的完成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信息为多次上行传输中的首次传输,所述在向基站传输上行信息后,至少在所述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后,接收所述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包括:
在完成所述首次传输的时刻的至少所述往返时延后,启动非连续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往返时延上行定时器;
其中,所述往返时延与完成传输所述首次传输的时刻相对应。
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信息为多次重新传输中的首次重传,所述以完成传输上行信息的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包括:
以前一次对所述往返时延的更新时刻为起始时间,以所述首次重传的完成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信息为多次重新传输中的首次重传,所述在向基站传输上行信息后,至少在所述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后,接收所述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包括:
在完成传输所述首次重传的时刻的至少所述往返时延后,启动非连续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往返时延上行定时器;
其中,所述往返时延可以与完成传输所述首次重传的时刻相对应。
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信息为携带有针对下行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反馈信息,所述以完成传输上行信息的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包括:
以前一次对所述往返时延的更新时刻为起始时间,以完成发送所述反馈信息后的第一个时域符号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信息为携带有针对下行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反馈信息,所述在向基站传输上行信息后,至少在所述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后,接收所述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包括:
在完成发送反馈信息的时刻的至少所述往返时延后,启动非连续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往返时延下行定时器;
其中,所述往返时延与完成发送反馈信息的时刻相对应。
19.一种接收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基站,所述方法包括:
在向终端传输下行信息后,至少在所述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后,接收所述终端传输的上行信息。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以完成传输下行信息的时刻为更新时刻,根据更新配置更新所述往返时延。
21.一种接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适用于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控制模块,被配置为在向基站传输上行信息后,至少在所述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后,接收所述基站传输的下行信息。
22.一种接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适用于基站,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控制模块,被配置为在向终端传输下行信息后,至少在所述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往返时延后,接收所述终端传输的上行信息。
2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和/或权利要求19和2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权利要求19和2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方法中的步骤。
2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9和2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中的步骤。
CN202080004217.3A 2020-12-31 2020-12-31 接收控制方法和装置 Pending CN11275325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142554 WO2022141596A1 (zh) 2020-12-31 2020-12-31 接收控制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53254A true CN112753254A (zh) 2021-05-04

Family

ID=75651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4217.3A Pending CN112753254A (zh) 2020-12-31 2020-12-31 接收控制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73845A1 (zh)
EP (1) EP4274322A1 (zh)
CN (1) CN112753254A (zh)
WO (1) WO2022141596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26147A (zh) * 2021-05-19 2021-08-31 鹏城实验室 大规模分布式作业状态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WO2022237739A1 (zh) * 2021-05-11 2022-1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随机接入的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3025083A1 (zh) * 2021-08-27 2023-03-02 索尼集团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353953A1 (en) * 2016-06-01 2017-12-07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in high speed train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10876210A (zh) * 2018-08-31 2020-03-10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Ue非连续接收的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
CN110876177A (zh) * 2018-08-31 2020-03-10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Ue非连续接收的控制、指示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基站
CN111919489A (zh) * 2018-03-26 2020-11-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电信网络中的随机接入中的以及与电信网络中的随机接入有关的改进
CN111937450A (zh) * 2020-07-09 2020-11-1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353953A1 (en) * 2016-06-01 2017-12-07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in high speed train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11919489A (zh) * 2018-03-26 2020-11-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电信网络中的随机接入中的以及与电信网络中的随机接入有关的改进
CN110876210A (zh) * 2018-08-31 2020-03-10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Ue非连续接收的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
CN110876177A (zh) * 2018-08-31 2020-03-10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Ue非连续接收的控制、指示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基站
CN111937450A (zh) * 2020-07-09 2020-11-1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37739A1 (zh) * 2021-05-11 2022-1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随机接入的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326147A (zh) * 2021-05-19 2021-08-31 鹏城实验室 大规模分布式作业状态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3326147B (zh) * 2021-05-19 2024-04-05 鹏城实验室 大规模分布式作业状态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WO2023025083A1 (zh) * 2021-08-27 2023-03-02 索尼集团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41596A1 (zh) 2022-07-07
EP4274322A1 (en) 2023-11-08
US20240073845A1 (en) 2024-0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61351B (zh) 调度请求触发方法和装置
CN112753254A (zh) 接收控制方法和装置
EP4274291A1 (en) Uplink timing advance update and update configuration determin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EP4274323A1 (en) Uplink timing advance determi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mmon timing-related information broadcas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2166634A (zh) 寻呼原因发送方法和装置、寻呼原因获取方法和装置
CN113455052B (zh) 随机接入方法和装置、通信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075107B (zh) 随机接入方法和装置、配置指示方法和装置
CN112075108B (zh) 随机接入方法和装置、配置指示方法和装置
US20230261809A1 (en) Blind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blind retransmission ind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8513720B (zh) 系统消息请求停止方法及装置、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12913318A (zh) 随机接入消息盲重传指示方法和装置
CN108496404B (zh) 系统消息请求调整方法及装置和用户设备
CN116324513A (zh) 定位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270961A (zh) 定时提前量发送方法和装置
CN114731603B (zh) 确定定时偏移量更新的方法和装置、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2586002B (zh) 信息请求方法和信息请求装置
CN114270727B (zh) 定时提前量指示、上行信号发送方法和装置
CN115769511A (zh) 配置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和装置、通信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4287120A (zh) 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和装置
EP388330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analog signal
CN114982154A (zh) 解调性能确定方法和装置、解调性能接收方法和装置
CN116569615A (zh) 系统时间确定、时间位置指示、请求发送方法和装置
CN114731619A (zh) 延迟判断方法和装置、延迟指示方法和装置
CN116391428A (zh) 信息指示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