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52942A - 加热炉 - Google Patents

加热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52942A
CN112752942A CN201980062837.XA CN201980062837A CN112752942A CN 112752942 A CN112752942 A CN 112752942A CN 201980062837 A CN201980062837 A CN 201980062837A CN 112752942 A CN112752942 A CN 1127529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workpiece
bodies
heating bodies
he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283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52942B (zh
Inventor
桑山真二郎
入江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teel Texe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teel Texe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teel Texe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Steel Texe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7529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529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529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529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7FURNACES; KILNS; OVENS; RETORTS
    • F27BFURNACES, KILNS, OVENS, OR RETORTS IN GENERAL; OPEN SINTERING OR LIKE APPARATUS
    • F27B17/00Furnaces of a kind not covered by any preceding grou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4/00Special deep-drawing arrangements in, or in connection with, pres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7FURNACES; KILNS; OVENS; RETORTS
    • F27D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FURNACES, KILNS, OVENS, OR RETORTS, IN SO FAR AS THEY ARE OF KINDS OCCURRING IN MORE THAN ONE KIND OF FURNACE
    • F27D11/00Arrangement of elements for electric heating in or on furnaces
    • F27D11/02Ohmic resistance hea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1/00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 C21D1/18Hardening; Quenching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temper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1/00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 C21D1/34Methods of hea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1/00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 C21D1/62Quenching devices
    • C21D1/673Quenching devices for die quench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9/00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 Furnace Details (AREA)
  • Shaping Metal By Deep-Drawing, Or The Like (AREA)
  • Heat Treatment Of Articles (AREA)

Abstract

该加热炉具备:壳体,其具有一对侧壁;工件支承件,其构成为能够在所述一对侧壁之间将平板状的工件支承为水平姿势;面状加热器,其从上方或下方加热被支承于所述工件支承件的所述工件;供电装置,其向所述面状加热器供电;以及加热器支承件,其将所述面状加热器支承为水平姿势,所述面状加热器具有以在输送方向上和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方式配置的多个加热体,该左右方向在俯视时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所述多个加热体具有电热丝和收容所述电热丝的烧结体,包括尺寸或形状不同的两种以上的加热体,包括在所述左右方向上于两个端部排列配置有其他加热体的中间加热体,所述供电装置具有从所述侧壁向各所述加热体供电的供电单元。

Description

加热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炉。
本申请基于2018年9月28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8-185440号主张优先权,并将该特愿的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作为汽车车身的构成构件的冲压成形法,公知有热压法(也称为热冲压法)。在热压法中,向冲压成形提供的热压用钢板(坯料)在刚刚被加热炉加热到Ac3点以上的温度之后立即进行冲压成形和骤冷并进行淬火。该处理也称为模内淬火(die quench)。由此,制造具有所期望的形状的高强度的冲压成形品。
以往,作为用于加热热压用钢板的加热炉,利用了多层型的加热炉。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钢板淬火用加热装置具备多个板状的电加热器。多个电加热器以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方式配置,加热装置内利用该多个电加热器分隔成多个加热室。对于专利文献1的加热装置,被送入到加热装置内的工件利用多个电加热器从上下加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346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不过,在加热装置加热各种形状和尺寸的工件。因此,如图1所示,本发明人等进行了如下研究:将加热器100分割成能够分别独立地控制的多个加热体100a~100d,按照每个加热体100a~100d调整加热温度,从而进行各种工件的加热处理。此外,图1是表示加热器100的俯视图。
例如,在进行图2的(a)所示那样的工件102a的加热处理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加热器100的多个加热体100a~100d中的排列配置的两个加热体100b、100c恰当地加热整个工件102a。另外,能够使由其他加热体100a、100d进行的加热停止,因此,能够减少加热处理时的消耗能量。另外,在进行图2的(b)所示那样的大型的工件102b的加热处理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加热器100的全部的加热体100a~100d恰当地加热整个工件102b。
如以上这样,通过将加热器100分割成多个加热体100a~100d,能够高效地进行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尺寸的工件的加热处理。然而,本发明人等进一步进行了研究,结果可知:在多个加热体100a~100d如图1所示的加热器100那样具有同一形状和尺寸的情况下,产生以下这样的问题。图3是用于说明利用图1的加热器100进行工件的加热处理之际所产生的问题点的图。
在进行图3所示那样的形状和尺寸的工件102c的加热处理的情况下,需要使用全部的加热体100a~100d加热工件102c。此时,在俯视时,加热器100的外周部101未与工件102c重叠。在该情况下,加热器100中的、在俯视时与工件102c重叠的部分由于由工件102c吸热而导致温度易于降低,但外周部101由于没有由工件102c吸热而温度不会降低。因此,在要将加热器100中的与工件102c重叠的部分的温度维持在预定的加热温度时,加热器100的外周部101的温度会变得过高。由此,无法均匀地加热整个工件102c。
上述的问题例如能够利用如下方式解决:将加热器100细微地分割成许多加热体,使在俯视时不与工件102c重叠的部分的加热体的输出停止。然而,加热器100的制造成本上升,其结果,加热炉的制造成本上升。
因此,本发明以提供一种能够恰当地加热各种形状和尺寸的工件的低成本的加热炉为目的。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加热炉,其具备:壳体,其具有一对侧壁;工件支承件,其构成为能够在所述一对侧壁之间将平板状的工件支承为水平姿势;面状加热器,其从上方或下方加热被支承于所述工件支承件的所述工件;供电装置,其向所述面状加热器供电;以及加热器支承件,其将所述面状加热器支承为水平姿势。所述面状加热器具有以在输送方向上和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方式配置的多个加热体,该左右方向在俯视时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所述多个加热体具有电热丝和收容所述电热丝的烧结体,包括尺寸或形状不同的两种以上的加热体,包括在所述左右方向上于两个端部排列配置有其他加热体的中间加热体,所述供电装置具有从所述侧壁向各所述加热体供电的供电单元。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获得能够恰当地加热各种形状和尺寸的工件的低成本的加热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加热器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加热工件之际的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在利用图1的加热器进行工件的加热处理之际所产生的问题的图。
图4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加热炉的热处理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加热炉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加热体的结构的图。
图7是表示图5的加热炉所具备的加热器的概略俯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由图7的加热器进行的工件的加热方法的图。
图9是表示供电装置的结构的例子的图。
图10是表示供电装置的结构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11是表示供电装置的结构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12是表示加热器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由图12的加热器进行的工件的加热方法的图。
图14是表示加热器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由图14的加热器进行的工件的加热方法的图。
图16是表示加热器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由图16的加热器进行的工件的加热方法的图。
图18是表示加热器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由图18的加热器进行的工件的加热方法的图。
图20是表示加热器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21是表示加热器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22是表示加热器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形态进行说明。
(热处理装置的基本结构)
图4是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加热炉2的热处理装置1的示意性的局部剖视侧视图,省略一部分来表示。图5是表示加热炉2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示意图,表示与工件10的输送方向A1正交的截面。此外,以下,将在俯视时与输送方向A1正交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LR。
参照图4和图5,热处理装置1是为了热压加工而加热作为工件10的热压用钢板的装置。工件10是例如平板状,在热处理装置1被加热。热处理装置1将工件10加热到例如Ac3点以上且950℃以下。工件10在由热处理装置1加热了之后,利用热压加工而成形为预定的构件。作为该预定的构件,能够例示汽车的单体壳构造中的支柱、梁等。
热处理装置1具有加热炉2、工件送入装置3a以及工件送出装置3b。
加热炉2是将由工件送入装置3a送入的工件10加热到例如Ac3点以上且950℃以下的炉。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炉2是多层型加热炉,能够一次性收容N(N是1以上的自然数,例如N=7)张工件10。
加热炉2具有:壳体4;N个加热器单元5,其以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设置于壳体4内;以及N个入口开闭器6和N个出口开闭器7,其使壳体4开闭。
壳体4形成为空心的例如大致四棱柱状。并且,壳体4的、工件10在热处理装置1的输送方向A1上的上游侧侧壁是前壁4a。另外,输送方向A1上的下游侧侧壁是后壁4b。在前壁4a和后壁4b形成有用于使工件10穿过的多个开口部4c、4d。而且,在工件10的左右方向LR设置有侧壁4e和侧壁4f。
多个开口部4c上下以大致等间距形成有N个。同样地,多个开口部4d上下以大致等间距形成有N个。优选多个开口部4c均具有能够使工件送入装置3a和载置到该工件送入装置3a的工件10插入的程度的所需最小限度的高度。同样地,优选多个开口部4d均具有能够使工件送出装置3b和载置到该工件送出装置3b的工件10插入的程度的所需最小限度的高度。各开口部4c、4d的高度尺寸越小,越能够使加热器单元5彼此的间隔更短,因此,能够使加热炉2的热效率更高。
在多个开口部4c分别配置有入口开闭器6,并且,在多个开口部4d分别配置有出口开闭器7。入口开闭器6和出口开闭器7由未图示的开闭机构进行开闭动作,从而使相对应的开口部4c、4d开闭。
在沿着输送方向A1排列的开口部4c与开口部4d之间配置有加热器单元5。即,在沿着输送方向A1排列而成对的N组开口部4c与开口部4d之间配置有N个加热器单元5。上下排列配置的加热器单元5之间未由分隔壁等划分。因此,上下排列配置的加热器单元5彼此直接相对。
各加热器单元5具有加热器11、多个加热器支承件12以及多个工件支承件13。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器11是远红外线加热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器11是水平地配置的面状加热器。
在各加热器单元5中,多个加热器支承件12配置于多个工件支承件13的上方。加热器11由多个加热器支承件12支承,工件10由多个工件支承件13支承。多个加热器支承件12在沿着输送方向A1观察时在左右方向LR上大致等间距地配置。同样地,多个工件支承件13在左右方向LR上大致等间距地配置。多个加热器支承件12协作而支承加热器11,以使该加热器11成为水平姿势,多个工件支承件13协作而支承工件10,以使该工件10成为水平姿势。虽然省略详细的说明,但多个加热器支承件12和多个工件支承件13分别支承于壳体4。
在加热工件10时,首先,关闭着工件送入对象的开口部4c的入口开闭器6被打开。接着,工件送入装置3a经由开状态的开口部4c而向相对应的工件支承件13输送工件10,使工件10向该工件支承件13载置。接下来,入口开闭器6被关闭。之后,工件10利用位于该工件10的上下的加热器11加热。若其加热动作完成,则在输送方向A1上与工件10相对的出口开闭器7被打开,从而相对应的开口部4d被打开。
接着,工件送出装置3b从工件支承件13抬起工件10,经由开状态的开口部4d向加热炉2的外部送出工件10。被输送到加热炉2的外部的工件10利用由未图示的热压装置进行的热压加工而成形为预定的形状。
(加热器的结构)
接着,对加热器11进行说明。加热器11具有以在输送方向A1上和在左右方向LR上排列的方式配置的多个加热体。另外,多个加热体包括尺寸或形状不同的两种以上的加热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体具有电热丝和收容该电热丝的烧结体。作为烧结体,例如是Al2O3、SiO2、ZrO2、TiO2、SiC、CoO、Si3N4等远红外线辐射陶瓷。在烧结体例如设置有用于收容电热丝的贯通孔。并且,通过使电流在该电热丝流动,从而使远红外线能量从加热器11的两面(上表面和下表面)辐射。以下,使用附图详细地说明。
图6是表示加热体的结构的立体图,(a)表示作为加热体的构成构件的烧结体块,(b)是组合烧结体块而构成的加热体的局部立体图,(c)是组合烧结体块而构成的加热体的俯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的(a)所示,作为加热体20的构成构件的烧结体块201具有立方体形状,具备以从其任意的面201a贯通到面201a的相反侧的面201b的方式设置的、平行的两个贯通孔205a、205b。
如图6的(b)所示,加热体20是将多个烧结体块201呈交错状配置而构成的。此时,以各烧结体块201的贯通孔205a,205b与其他烧结体块的贯通孔排列在同一线上的方式配置。一部分烧结体块202仅具有一个贯通孔,配置于加热体20的与贯通孔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侧面侧。
如图6的(c)所示,加热体20的电热丝203被插入贯通孔205a、205b,电热丝203遍布在多个烧结体块201内,电热丝的一端203a和另一端203b从烧结体块201突出。在加热体20,电热丝的一端203a和另一端203b借助供电装置与外部电力连接,在该状态下供电,从而使加热体20被加热。
以上,作为烧结体块201,示出了立方体形状的烧结体块,但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形状。
图7是加热器11的概略俯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壳体4的一对侧壁4e、4f之间,加热器11具有以在输送方向A1上和在左右方向LR上排列的方式配置的多个加热体21~32。加热体25~32是在左右方向LR上于两个端部排列配置有其他加热体的中间加热体。即,在加热体25处,在左右方向LR上于两个端部排列配置有其他加热体29、30。在加热体26处,在左右方向LR上于两个端部排列配置有其他加热体29、30。在加热体27处,在左右方向LR上于两个端部排列配置有其他加热体31、32。在加热体28处,在左右方向LR上于两个端部排列配置有其他加热体31、32。在加热体29处,在左右方向LR上于两个端部排列配置有其他加热体22、25、26。在加热体30处,在左右方向LR上于两个端部排列配置有其他加热体23、25、26。在加热体31处,在左右方向LR上于两个端部排列配置有其他加热体22、27、28。在加热体32处,在左右方向LR上于两个端部排列配置有其他加热体23、27、28。也能够说中间加热体在其与侧壁4e、4f之间设置有其他加热体22、23。并且,与电源连接起来的供电线在设置于侧壁4e、4f的贯通孔内穿过而与加热体21~32连接,而向加热体21~32供电。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体21~32均在俯视和仰视时具有矩形形状。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在俯视时尺寸和形状彼此等同的两个加热体设为同种的加热体。另一方面,将在俯视时尺寸或形状不同的两个加热体设为异种的加热体。例如,在图7所示的加热器11中,加热体21和加热体24的尺寸和形状等同,因此是同种的加热体。另一方面,加热体21和加热体25的尺寸和形状不同,因此是异种的加热体。
虽然省略图示,但加热器单元5(参照图4)具有控制装置和检测加热体21~32各自的温度的多个温度传感器(例如热电偶)。在各加热器单元5,控制装置基于由温度传感器所测量出的加热体21~32的温度独立地控制加热体21~32的输出。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加热体21~32的输出被相互独立地控制。
此外,多个加热体21~32既可以构成为一体,也可以能够相互分离地构成。例如,在加热体21~32构成为一体的情况下,加热器11包括按照每个加热体21~32设置的多个电热丝和收容多个电热丝的远红外线辐射陶瓷的烧结体。另外,例如,在加热体21~32能够相互分离地构成的情况下,加热器11包括按照每个加热体21~32设置的多个电热丝和分别收容多个电热丝的多个远红外线辐射陶瓷的烧结体。
此外,在加热器11,优选将多个加热体配置为:输送方向A1上的长度互不相同的至少两个加热体在输送方向A1上排列,并且左右方向LR上的长度互不相同的两个加热体在左右方向LR上排列。
对于图7所示的加热器11,例如,在以I-I线表示的部分,输送方向A1上的长度互不相同的加热体21和加热体22在输送方向A1上排列,输送方向A1上的长度互不相同的加热体22和加热体24在输送方向A1上排列。另外,例如,在以II-II线表示的部分,输送方向A1上的长度互不相同的加热体21和加热体25在输送方向A1上排列,输送方向A1上的长度互不相同的加热体28和加热体24在输送方向A1上排列。另外,例如,在以III-III线表示的部分,左右方向LR上的长度互不相同的加热体22和加热体31在左右方向LR上排列,左右方向LR上的长度互不相同的加热体31和加热体28在左右方向LR上排列,左右方向LR上的长度互不相同的加热体28和加热体32在左右方向LR上排列,左右方向LR上的长度互不相同的加热体32和加热体23在左右方向LR上排列。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加热体21~32整体将在俯视时经过加热体21~32整体的输送方向A1上的中心的第1中心线C1作为对象轴线呈线对称的形状的方式决定加热体21~32的形状、尺寸以及配置。另外,以加热体21~32整体将在俯视时经过加热体21~32整体的左右方向LR上的中心的第2中心线C2作为对象轴线呈线对称的形状的方式决定多个加热体21~32的形状、尺寸以及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工件10的尺寸和形状选择在工件10的加热时所利用的加热体21~32。例如,如图8的(a)所示,对于在俯视时工件10与加热器11大致相同大小的情况下,利用全部的加热体21~32加热工件10。
例如,在工件10具有图8的(b)所示的形状的情况下,利用加热体25~32加热工件10。在该情况下,例如,能够停止加热体21~24的输出。即,在图8的(b)所示的例子中,工件10仅由加热体25~32加热。
例如,在工件10具有图8的(c)所示的形状的情况下,能够同时加热两个工件10。具体而言,能够利用加热体25、26、29、30加热加热炉2(参照图4)的出口侧的工件10,并利用加热体27、28、31、32加热加热炉2的入口侧的工件10。该情况也与图8的(b)的情况同样地能够停止加热体21~24的输出。此外,在图8的(c)所示的例子中,若加热炉2的出口侧的工件10的加热结束,则该工件10被从加热炉2送出。另外,加热炉2的入口侧的工件10被向出口侧移动,并且,新的工件10被送入加热炉2的入口侧,这些工件10被同样地加热。
例如,在工件10具有图8的(d)所示的形状的情况下,利用加热体26、27加热工件10。在该情况下,例如能够停止加热体21~25、28~32的输出。即,在图8的(d)所示的例子中,工件10仅由加热体26、27加热。此外,与图8的(c)同样地,也可以同时加热两个图8的(d)所示的工件10。在该情况下,一个工件10由加热体25、26加热,另一个工件10由加热体27、28加热。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以上这样,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炉2,能够仅利用加热体21~32中的、在俯视时与工件10重叠的加热体加热工件10。在该情况下,能够停止加热体21~32中的在俯视时不与工件10重叠的加热体的输出,因此,能够高效地加热工件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尺寸或形状不同的多个加热体组合而构成了加热器11。因此,根据工件10的尺寸和形状选择恰当的加热体,从而能够充分地缩小运转着的加热体中的、在俯视时不与工件10重叠的部分的面积。如此,在运转着的加热体中的不与工件10重叠的部分的面积足够小的情况下,该部分也由工件10充分地吸热。由此,能够充分地减少加热工件10之际的消耗能量。另外,能够防止运转着的加热体中的、在俯视时不与工件10重叠的部分的温度变得过高。其结果,能够均匀地加热整个工件10。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11,与利用同一的形状和尺寸的多个加热体构成加热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加热体的数量的增加,并且能够恰当地加热各种尺寸和形状的工件。由此,能够抑制加热器11的制造成本的上升,而能够抑制加热炉2的制造成本。
如以上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加热炉2的制造成本的上升,并且能够恰当地加热各种尺寸和形状的工件。
(供电装置的结构)
图9是表示供电装置的结构的例子的图,(a)是表示供电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的局部俯视图,(b)是(a)中的A-A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供电装置的结构的例子的图,(a)是表示供电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的局部俯视图,(b)是(a)中的B-B剖视图。
图11是表示供电装置的结构的例子的图,(a)是表示供电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的局部俯视图,(b)是(a)中的C-C剖视图。
如图9、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侧壁4e设置有用于供与外部电力(省略图示)连接的供电线51a、52a、53a插入的贯通孔41。供电线51a、52a、53a例如由绝缘覆膜覆盖。并且,配置于侧壁4e的附近的加热体51、52的供电线51a、52a直接配线于贯通孔41,从而构成了各供电单元。因而,在供电单元包括加热体的供电线和绝缘覆膜。
如图9所示,加热体53在左右方向LR上于两个端部排列配置有其他加热体51、52。以下,将这样的加热体53称为中间加热体53。也能够说在中间加热体53与侧壁4e之间存在其他加热体51。中间加热体53的供电线53a隔着绝缘子53b配置于其他加热体51的表面,从而构成了供电单元。此时,作为供电线53a,使用其表面由烧结体等耐热材料覆盖而成的供电线。上述配置最简便。不过,有可能使其他加热体51的加热效率降低。
如图10所示,对于中间加热体53,在左右方向LR上于两个端部排列配置有其他加热体51、52。也能够说在中间加热体53与侧壁4e之间存在其他加热体51。中间加热体53的供电线53a配置于其他加热体51的内部,从而构成了供电单元。此时,需要避免供电线53a在其他加热体51的内部与其他加热体51的电热丝电接触。因而,作为供电线53a,使用其表面由绝缘材料料覆盖而成的供电线。上述配置对于在其他加热体51的加热效率这方面没有问题这点是优异的。不过,在中间加热体53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也需要更换其他加热体51。
如图11所示,对于中间加热体53,在左右方向LR上于两个端部排列配置有其他加热体51、52、54、55。也能够说在中间加热体53与侧壁4e之间存在其他加热体51。中间加热体53的供电线53a配置于其他加热体51与其他加热体52之间,从而构成了供电单元。此时,例如,在加热体51和加热体52的彼此相对的侧面设置有缺口,在该缺口内配置有供电线53a。图中所示的缺口在与贯通孔的轴线垂直的截面观察下呈半圆状,但并不限于该形状。另外,在加热体51和加热体52的间隙充分的情况等时,也可以没有缺口。若这样配置,则在其他加热体51的加热效率这点没有问题,另外,由于能够仅更换中间加热体53,因此,设置的操作性也良好。
如此,加热体利用各供电单元与外部电力连接。此外,也想到使中间加热体53的供电线53a垂下到其他加热体的下部而向侧壁4e、4f的贯通孔41引导的方法,但该方法需要在加热器支承件12开设孔,存在施工上的难度。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加热器11具有12个加热体21~3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加热体的数量、加热体的尺寸以及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
例如,加热器11也可以如图12所示那样包括10个加热体21~30。在使用图12所示的加热器11的情况下,如图13的(a)~(d)所示,也能根据工件10的尺寸和形状选择恰当的加热体来加热工件10,从而获得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同样的作用效果。在图12和图13中,中间加热体是加热体25、26、27、28、29、30。
其中,在图13的(a)所示的例子中,工件10由全部的加热体21~30加热。另外,在图13的(b)所示的例子中,两个工件10中的、一个工件10由加热体22、23、25、27、28加热,另一个工件10由加热体22、23、26、29、30加热。在该情况下,能够停止其他加热体21、24的输出。另外,在图13的(c)所示的例子中,两个工件10中的、一个工件10仅由加热体25、27、28加热,另一个工件10仅由加热体26、29、30加热。在图13的(d)所示的例子中,两个工件10中的、一个工件10仅由加热体25加热,另一个工件10仅由加热体26加热。
另外,例如,加热器11也可以如图14那样包括5个加热体21~25。在使用图14所示的加热器11的情况下,如图15的(a)~(c)所示,也能根据工件10的尺寸和形状选择恰当的加热体来加热工件10,从而获得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同样的作用效果。在图14和图15中,中间加热体是加热体25。
其中,在图15的(a)所示的例子中,工件10由全部的加热体21~25加热,在图15的(b)所示的例子中,工件10仅由加热体22、23、25加热,在图15的(c)所示的例子中,工件10仅由加热体25加热。
另外,例如,加热器11也可以如图16所示那样包括13个加热体21~33。在使用图16所示的加热器11的情况下,如图17的(a)~(d)所示,也能根据工件10的尺寸和形状选择恰当的加热体来加热工件10,从而获得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同样的作用效果。在图16和图17中,中间加热体是加热体25、26、27、28、29、30、31、32、33。
其中,在图17的(a)所示的例子中,工件10由全部的加热体21~33加热,在图17的(b)所示的例子中,工件10仅由加热体25~33加热。另外,在图17的(c)所示的例子中,两个工件10中的、一个工件10仅由加热体25、26、30、31加热,另一个工件10仅由加热体28、29、32、33加热。另外,在图17的(d)所示的例子中,3个工件10中的、一个工件10仅由加热体25加热,另一个工件10仅由加热体27加热,再一个工件10仅由加热体29加热。
另外,例如,加热器11也可以如图18所示那样包括10个加热体21~30。在使用图18所示的加热器11的情况下,如图19的(a)~(c)所示,也能根据工件10的尺寸和形状选择恰当的加热体来加热工件10,从而获得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同样的作用效果。在图18和图19中,中间加热体是加热体25、30。
其中,在图19的(a)所示的例子中,工件10由全部的加热体21~30加热。另外,在图19的(b)所示的例子中,两个工件10中的、一个工件10仅由加热体22、23、25加热,另一个工件10仅由加热体27、28、30加热。在图19的(c)所示的例子中,两个工件10中的、一个工件10仅由加热体25加热,另一个工件10仅由加热体30加热。
此外,使用了本发明的加热器11的工件10的加热方法并不限定于使用图7~图19进行了说明的方法。根据工件10的尺寸和形状而从多个加热体中选择恰当的加热体来加热工件10即可。
另外,加热器11的结构也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加热器11包括尺寸或形状不同的两种以上的加热体即可。因而,虽然省略详细的说明,但加热器11既可以包括如图20所示那样配置的9个加热体21~29,也可以包括如图21所示那样配置的14个加热体21~34。在图20中,中间加热体是加热体25、26、27、28、29,在图21中,中间加热体是加热体27、28、29、30、31、32、33、34。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以如下方式设置多个加热体整体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多个加热体整体将在俯视时经过多个加热体整体的中心并在左右方向LR上延伸的第1中心线作为对象轴线呈线对称的形状,并且多个加热体整体将在俯视时经过多个加热体整体的中心并在输送方向A1上延伸的第2中心线作为对象轴线呈线对称的形状。然而,多个加热体也可以不像上述那样以成为线对称的方式配置。例如,也可以是,如图22所示的加热器11那样,多个加热体21~28配置为以该加热体21~28整体的中心为对象点呈点对称的形状。此外,对于图22所示的加热器11,以越是靠近外侧、加热体的长度越长的方式配置有多个加热体。在图22中,中间加热体是加热体25、26、27、28、29。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各加热体具有矩形形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加热体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例如,也可以是,在俯视时,加热体具有L字形状或T字形状等其他形状。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进行大致矩形形状的工件10的加热处理的情况,但工件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本发明的加热炉能够进行其他多边形形状、圆形状、或椭圆形状等各种形状的工件的加热处理。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加热炉的制造成本的上升,并且能够恰当地加热各种形状和尺寸的工件。
附图标记说明
1、热处理装置;2、加热炉;3a、工件送入装置;3b、工件送出装置;10、工件;11、加热器;12、加热器支承件;13、工件支承件;21~33、加热体;4e、4f、侧壁;41、贯通孔;51~55、加热体;51a~53a、供电线。

Claims (7)

1.一种加热炉,其中,
该加热炉具备:
壳体,其具有一对侧壁;
工件支承件,其构成为能够在所述一对侧壁之间将平板状的工件支承为水平姿势;
面状加热器,其从上方或下方加热被支承于所述工件支承件的所述工件;
供电装置,其向所述面状加热器供电;以及
加热器支承件,其将所述面状加热器支承为水平姿势,
所述面状加热器具有以在输送方向上和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方式配置的多个加热体,该左右方向在俯视时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
所述多个加热体具有电热丝和收容所述电热丝的烧结体,包括尺寸或形状不同的两种以上的加热体,包括在所述左右方向上于两个端部排列配置有其他加热体的中间加热体,
所述供电装置具有从所述侧壁向各所述加热体供电的供电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炉,其中,
在所述供电单元,向在两个端部排列配置有其他加热体的所述中间加热体供电的供电线配置于所述其他加热体的表面或内部,或者配置于所述其他加热体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炉,其中,
在所述面状加热器,以所述输送方向上的长度互不相同的至少两个加热体在所述输送方向上排列、且所述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互不相同的两个加热体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排列的方式配置有所述多个加热体。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炉,其中,
在俯视时,所述多个加热体整体配置为将经过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所述多个加热体整体的中心的第1中心线作为对象轴线呈线对称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炉,其中,
在俯视时,所述多个加热体整体配置为将经过所述左右方向上的所述多个加热体整体的中心的第2中心线作为对象轴线呈线对称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炉,其中,
在俯视时,所述多个加热体整体配置为以所述多个加热体整体的中心为对象点呈点对称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炉,其中,
该加热炉是具备以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方式配置的多个所述面状加热器的多层型加热炉。
CN201980062837.XA 2018-09-28 2019-04-11 加热炉 Active CN1127529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5440 2018-09-28
JP2018185440 2018-09-28
PCT/JP2019/015771 WO2020066087A1 (ja) 2018-09-28 2019-04-11 加熱炉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52942A true CN112752942A (zh) 2021-05-04
CN112752942B CN112752942B (zh) 2022-09-27

Family

ID=69951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2837.XA Active CN112752942B (zh) 2018-09-28 2019-04-11 加热炉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54894A1 (zh)
JP (1) JP6946571B2 (zh)
CN (1) CN112752942B (zh)
WO (1) WO2020066087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75868A (ja) * 2000-12-06 2002-06-21 Noritake Co Ltd 遠赤外線薄型ヒータおよび基板加熱炉
CN101662853A (zh) * 2008-08-29 2010-03-03 光洋热系统株式会社 加热单元及热处理装置
JP2015229798A (ja) * 2014-06-06 2015-12-21 日鉄住金テックスエンジ株式会社 熱間プレス用鋼板の遠赤外線式加熱炉
CN106661643A (zh) * 2014-06-06 2017-05-10 日铁住金综合工程株式会社 热压用钢板的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
CN108139164A (zh) * 2015-10-15 2018-06-08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加热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60663U (ja) * 1998-12-29 1999-09-07 クリーン・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
JP2001307861A (ja) * 2000-04-20 2001-11-02 Dainippon Ink & Chem Inc 複数素子を含む面発熱ユニット及び床暖房パネル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75868A (ja) * 2000-12-06 2002-06-21 Noritake Co Ltd 遠赤外線薄型ヒータおよび基板加熱炉
CN101662853A (zh) * 2008-08-29 2010-03-03 光洋热系统株式会社 加热单元及热处理装置
JP2015229798A (ja) * 2014-06-06 2015-12-21 日鉄住金テックスエンジ株式会社 熱間プレス用鋼板の遠赤外線式加熱炉
CN106661643A (zh) * 2014-06-06 2017-05-10 日铁住金综合工程株式会社 热压用钢板的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
CN108139164A (zh) * 2015-10-15 2018-06-08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加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46571B2 (ja) 2021-10-06
CN112752942B (zh) 2022-09-27
JPWO2020066087A1 (ja) 2021-03-11
WO2020066087A1 (ja) 2020-04-02
US20210254894A1 (en) 2021-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912922C (en) Transporting device for hot and thin-walled steel parts
JP4878564B2 (ja) 連続浸炭炉
JP2014034689A (ja) 鋼板焼入用加熱装置
JP2009285728A (ja) 熱間プレス成形用鋼板の加熱装置及び加熱方法
CN102748941B (zh) 热处理装置
US20170218473A1 (en) Method for heating steel sheets and device for carrying out the method
KR20140029438A (ko) 후속 프레스 경화작업을 위한 성형 부품의 가열방법 및 소정 온도로 예열된 성형 부품을 보다 높은 온도로 국부적으로 가열하기 위한 연속로
JP5927355B2 (ja) 熱間プレス用鋼板の遠赤外線式加熱炉
CN106661643A (zh) 热压用钢板的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
US20130291592A1 (en) Method for heating glass sheets
ES2861445T3 (es) Dispositivo de prensa caliente
CN107006079B (zh) 加热器单元和渗碳炉
CN112752942B (zh) 加热炉
JP2013091111A (ja) 展延済鋼成品の熱処理方法
WO2001092800A1 (en) Heat treatment apparatus
CN109963951A (zh) 用于对金属部件进行部分热处理的回火站
JP2015230152A (ja) 熱間プレス用鋼板の遠赤外線式加熱炉
EP3364137B1 (en) Heating device
TW202032077A (zh) 步進樑式加熱爐及步進樑式加熱爐之操作方法
JP2015229797A (ja) 熱間プレス用鋼板の遠赤外線式多段型加熱炉
JP5956635B1 (ja) 加熱装置
JP4587022B2 (ja) 連続焼成炉および連続焼成方法
CN112368118B (zh) 工件输送构件、工件输送装置以及热处理装置
JP7457426B2 (ja) 加熱装置
JP2018025370A (ja) 熱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