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39557A - 具有减轻重量胎圈区域的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具有减轻重量胎圈区域的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39557A
CN112739557A CN201980061696.XA CN201980061696A CN112739557A CN 112739557 A CN112739557 A CN 112739557A CN 201980061696 A CN201980061696 A CN 201980061696A CN 112739557 A CN112739557 A CN 1127395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arcass reinforcement
reinforcement layer
turn
radial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169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39557B (zh
Inventor
P·芒叙
P·达耶
L·贝斯特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SCA
Original Assignee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SC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SCA filed Critical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SCA
Publication of CN1127395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395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395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395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009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features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 B60C15/0054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features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with ply turn-up portion parallel and adjacent to carcass main por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02Carcasses
    • B60C9/04Carcasses the reinforcing cords of each carcass ply arranged in a substantially parallel relationship
    • B60C2009/0416Physical properties or dimensions of the carcass cords
    • B60C2009/045Tensile streng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009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features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 B60C2015/009Height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defined in terms of a numerical value or ratio in proportion to section heigh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60C2015/0617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omprising a cushion rubber other than the chafer or clinch rubber
    • B60C2015/0621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omprising a cushion rubber other than the chafer or clinch rubber adjacent to the carcass turnup por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60C2015/0617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omprising a cushion rubber other than the chafer or clinch rubber
    • B60C2015/0625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omprising a cushion rubber other than the chafer or clinch rubber provided at the terminal edge portion of a carcass or reinforcing lay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具有径向胎体增强件的轮胎,所述径向胎体增强件由单个增强元件帘布层组成,所述增强元件帘布层通过围绕胎圈芯卷起而锚固在每个胎圈中。根据本发明,胎体增强件帘布层的卷边和胎体增强件帘布层的主要部分彼此联接,并且这些帘布层是胎侧中仅有的且断裂伸长小于6%的增强元件帘布层。在充气有高含量的氧化剂下长时间老化之后,轮胎的胎圈区域中的聚合物共混物的设置和选择增强了耐久性性能,而不论行驶条件如何。

Description

具有减轻重量胎圈区域的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径向胎体增强件的轮胎,更具体地涉及旨在装配承载重型负载并且以持续速度行驶的车辆(例如,卡车、拖拉机、拖车或大客车)的轮胎。
背景技术
在重型轮胎中,胎体增强件通常锚固在胎圈区域的两侧,并且沿径向被胎冠增强件覆盖,所述胎冠增强件由至少两个重叠并由丝线或帘线形成的层组成,所述丝线或帘线在每个层中平行并从一个层至另一个层交叉,且与周向方向形成在10°和45°之间的角度。形成工作增强件的所述工作层还可以覆盖有至少一个被称为保护层的层,所述保护层由增强元件形成,所述增强元件有利地为金属且可伸展的,并且被称为弹性增强元件。所述工作层还可以包括金属丝线或金属帘线的层,所述金属丝线或金属帘线具有低伸展性,并与周向方向形成在45°和90°之间的角度,该帘布层(称为三角帘布层)沿径向介于胎体增强件和第一胎冠帘布层(称为工作帘布层)之间,所述工作帘布层由平行的丝线或帘线形成,所述丝线或帘线以绝对值不超过45°的角度铺设。三角帘布层至少与所述工作帘布层形成三角增强件,该增强件在其所经受的各种应力下几乎没有变形,三角帘布层主要用于吸收轮胎胎冠区域中的所有增强元件所经受的横向压缩力。
当帘线在等于断裂力的10%的拉力下的相对伸长至多等于0.2%时,所述帘线被称为是不可伸展的。
当帘线在等于断裂负荷的拉力下的相对伸长至少等于3%且最大切线模量小于150GPa时,所述帘线被称为是弹性的。
周向增强元件为与周向方向形成+2.5°至-2.5°(相对于0°)范围内的角度的增强元件。
轮胎的周向方向或纵向方向为对应于轮胎的外周并由轮胎行驶方向限定的方向。
轮胎的横向方向或轴向方向平行于轮胎的旋转轴线。
径向方向为与轮胎的旋转轴线相交并与其垂直的方向。
轮胎的旋转轴线为轮胎在正常使用时绕其旋转的轴线。
径向平面或子午平面为包含轮胎的旋转轴线的平面。
周向正中平面或赤道平面为垂直于轮胎的旋转轴线并将轮胎分为两半的平面。
对于金属丝线或金属帘线,根据1984年的标准ISO 6892在拉力下测量断裂力(以N计的最大负荷)、断裂强度(以MPa计)、断裂伸长(以%计的总伸长)和模量(以GPa计)。
对于橡胶组合物,根据1988年9月的标准AFNOR-NFT-46002在拉力下进行模量测量:在第二次伸长(即在一个调节循环之后)中测量(根据1979年12月的标准AFNOR-NFT-40101的正常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在10%伸长下的标称割线模量(或表观应力,以MPa计)。
这种轮胎通常在胎圈处还具有被称为加强件的一个或多个增强元件层。这些层通常由相对于周向方向以小于45°,通常小于25°的角度定向的增强元件构成。这些增强元件层的作用特别为限制胎圈组成材料相对于车轮轮辋的纵向位移,从而限制所述胎圈的过早磨损。由于弹性体材料的动态流动现象,这些增强元件层还能够限制胎圈在轮辋凸缘上的永久变形。当胎圈过度变形时,胎圈的这种变形可能会阻碍轮胎的翻新。这些增强元件层还有助于保护轮胎的底部区域免受将轮胎安装在轮辋上和从轮辋上取下时轮胎所经受的应力。
此外,在围绕胎圈线锚固胎体增强件的情况下(包括围绕每个胎圈中的胎圈线至少部分地缠绕胎体增强件、形成在胎侧中延伸至较大高度或较小高度的卷边),增强元件层或加强件还能够在轮辋温度意外升高和温度过度升高期间防止或延迟胎体增强件的解绕。
这些增强元件层或加强件通常沿轴向设置在胎体增强件的卷边的外侧,并且在胎侧中相比于卷边延伸至更大高度,从而特别地覆盖所述卷边的增强元件的自由端部。
轮胎的这种设计例如在文献FR 2779387和US 2006/0000199中描述。
这些增强元件层或加强件的存在使得轮胎的这些胎圈区域的设计更加复杂。一方面由于附加层的存在并且另一方面由于附加层特别是相对于胎体增强件的卷边以及相对于胎圈线的设置,需要设计橡胶配混物以分离多个层的端部并保证不同端部的期望位置。
在申请WO2018/011510中,申请人已经提出了一种用于“重型”车辆的轮胎,所述轮胎在耐久性(特别是胎圈区域的耐久性)方面的性能得以保持并且设计得以简化,并且有利地减轻了轮胎总重量。
这种设计的轮胎特别包括胎体增强件层,所述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长度大于更常规设计的卷边的长度,所述卷边联接至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其特征特别在于不包括加强件。
尽管这些轮胎在正常使用和行驶条件下令人满意,但是本发明人已经证实,在极端条件(特别是运输的负载或充气压力方面)下行驶的情况下,当充气有极高含量的氧化剂(例如在充气气体的相对湿度较高的情况下)的轮胎长时间老化时,可能会引起耐久性方面的性能下降的风险。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人为其自身设定的目标为制造具有简化设计的轮胎,并且有利地,减轻了轮胎的总重量,同时确保耐久性方面的性能,而无论行驶条件(包括在特别是氧化性充气条件下使用轮胎的情况)如何。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已经通过旨在安装至15°凹槽类型的中空轮辋上的轮胎实现,所述轮胎包括径向胎体增强件,所述径向胎体增强件由单个胎体增强件层组成,所述胎体增强件层由插在两个聚合物配混物的压延层之间的增强元件形成,所述轮胎包括胎冠增强件,所述胎冠增强件本身沿径向被胎面覆盖,所述胎面通过两个胎侧连接至两个胎圈,胎体增强件的增强元件层通过围绕胎圈线的卷边锚固在每个胎圈中,从而形成胎体增强件层的从一个胎圈线延伸至另一个胎圈线的主要部分以及胎体增强件层在每个胎圈中的卷边,胎体增强件层的所述卷边通过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与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分隔,所述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沿轴向在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和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之间沿径向从胎圈线延伸,并且胎体增强件层的所述卷边的轴向外部与第二层聚合物配混物接触,所述第二层聚合物配混物本身至少与第三层聚合物配混物接触,所述第三层聚合物配混物在胎圈区域中形成轮胎的外表面,所述第三层聚合物配混物旨在特别与轮辋接触,所述第三层聚合物配混物的径向外部与第四层聚合物配混物接触,所述第四层聚合物配混物形成胎侧的外表面,并且根据本发明,在所述轮胎的子午截面中,
-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接触的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的径向最外点沿径向位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端部的内侧,并且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端部的距离介于5mm和15mm之间,
-第五层聚合物配混物沿径向位于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的外侧并与其接触,并且部分地沿轴向介于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和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之间,
-所述第五层聚合物配混物的径向最外端部沿径向位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端部的外侧,
-第五层聚合物配混物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比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小至少25%,
-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端部和胎圈线上外接的圆的径向最内点之间的距离在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的轴向最外点和胎圈线上外接的圆的径向最内点之间的距离的45%和90%之间,
-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和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上的点C开始沿径向向外联接,所述点C与胎圈线上外接的圆的径向最内点的距离介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端部和胎圈线上外接的圆的径向最内点之间的距离的30%和55%之间,
-在沿径向介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端部和胎圈线上外接的圆的径向最外点之间的构成胎侧至少90%表面积的胎侧区域中,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和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是仅有的且断裂伸长小于6%的增强元件层。
在本发明的含义内,15°凹槽类型的中空轮辋或凹槽轮辋是如ETRTO所定义的一体式轮辋,其旨在接收轮胎胎圈的底座具有截头圆锥形状,且与轴向方向形成的角度基本上等于15°。与平底轮辋的凸缘(其轮辋底座具有基本圆柱形形状)相比,这些底座还通过高度减小的轮辋凸缘延伸。
胎体增强件的主要部分的轴向最外点的位置在标称条件下充气的经安装的轮胎上确定。该确定可以例如使用断层摄影技术来实现。
胎圈线上外接的圆的径向最内点和径向最外点的位置也可以使用断层摄影技术确定,或者在轮胎的截面上确定,所述轮胎的胎圈的间距与当轮胎安装在ETRTO推荐的安装轮辋上时的间距相同,因此所述轮胎既未安装也未充气。
在以标称条件安装和充气的轮胎上测量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的轴向最外点和胎圈线上外接的圆的径向最内点之间的距离。该测量可以例如使用断层摄影技术进行。
其它距离(特别是从胎圈线上外接的圆的径向最内点测得的距离)也可以使用断层摄影技术测量,或者在轮胎的截面上测量,所述轮胎的胎圈的间距与当轮胎安装在ETRTO推荐的安装轮辋上时的间距相同,因此所述轮胎既未安装也未充气。
在本发明的含义内,如果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和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各自的增强元件被一定厚度的橡胶配混物分隔,所述一定厚度沿着一定长度基本上恒定且至多为5mm,所述一定长度大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端部和胎圈线上外接的圆的径向最内点之间的距离的15%,则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和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被称为是联接的。分隔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和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各自的增强元件的橡胶配混物的厚度在垂直于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的增强元件的方向上测得。根据本发明有利地,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和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各自的增强元件被厚度基本恒定且至多为3.5mm的橡胶配混物分隔,并且优选地,其被厚度基本恒定且至少为0.8mm的橡胶配混物分隔,甚至更优选地,被厚度基本恒定且至少为2.5mm的橡胶配混物分隔。
在本发明的含义内,分隔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和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各自的增强元件的橡胶配混物的基本恒定的厚度为变化不超过0.5mm的厚度。因此,厚度的变化仅仅由于轮胎制造和固化过程中的流动现象而造成。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在所述轮胎的子午截面中,与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接触的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的径向最外点位于这样的区域中,所述区域位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端部在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上的正交投影的附近,径向外部由与所述投影的距离等于10mm的点限定而径向内部由与所述投影的距离等于15mm的点限定。
根据本发明还优选地,第五层聚合物配混物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比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小至少30%,更优选地比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小至少35%。
根据本发明有利地,在胎冠增强件具有至少一个增强元件层的情况下,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的轴向最外点和标称轮辋的径向最外点(即轮辋凸缘的径向最外点)之间的径向距离与轴向最宽胎冠增强件的增强元件层的轴向外端部和标称轮辋的径向最外点之间的径向距离的比值小于或等于55%。
在以标称条件安装和充气的轮胎上测量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的轴向最外点和标称轮辋的径向最外点之间的径向距离。该测量可以例如使用断层摄影技术进行。
轴向最宽胎冠增强件的增强元件层的轴向外端部和标称轮辋的径向最外点之间的径向距离也可以使用断层摄影技术测量,轮胎以标称条件安装和充气。
根据本发明还优选地,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的轴向最外点和标称轮辋的径向最外点之间的径向距离与轴向最宽胎冠增强件的增强元件层的轴向外端部和标称轮辋的径向最外点之间的径向距离的比值小于53%。
试验表明,根据本发明生产的轮胎的重量小于特别是更常规设计的轮胎(例如具有加强件类型的附加增强元件层的轮胎),在耐久性方面(特别是胎圈区域的耐久性方面)的性能与所述更常规设计的轮胎至少一样好或甚至更好,而不论使用条件如何,特别是当轮胎在特别苛刻的条件(当充气有极高含量的氧化剂的轮胎长时间老化时)下行驶时。
本发明人相信其已证明,第五层聚合物配混物紧邻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设置以及所述第五层聚合物配混物的刚度性质能够降低可用能量密度(可用能量密度促进裂纹扩展)。能量密度对裂纹扩展的影响描述于G.J.Lake的(1995年)Fatigue and Fracture ofElastomers.Rubber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1995年7月,第68卷,第3期,第435-460页中。借助于有限元模拟评估能量密度。
具体地,当在沿径向位于胎圈线的外侧且在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和卷边之间的区域中存在不同的两层聚合物配混物时,更常规的是,两层聚合物配混物之间的界面的端部在卷边处靠近胎圈线且靠近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端部在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上的正交投影。
因此,本发明人能够证实,根据本发明生产的轮胎(其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长度特别大于某些更常规设计,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与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联接,这些都与轮胎的胎圈区域的不同组成元件的相对尺寸和位置相关联)能够减轻轮胎的重量,并且非常出人意料地,能够保持或甚至改进耐久性方面的令人满意的性质,而不论使用条件如何,特别是当轮胎在苛刻条件(充气有极高含量的氧化剂的轮胎长时间老化)下行驶时。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第二层聚合物配混物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大于或等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压延层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并严格小于25MPa。
本发明的该实施方案还有助于耐久性方面的性能,而在更常规的轮胎构造中,沿轴向位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外侧并且与其接触的第二层聚合物配混物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小于胎体增强件的压延层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从而特别限制轮胎的胎圈区域的温度升高。
根据本发明有利地,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端部沿径向位于第二层聚合物配混物的径向外端部的外侧。
根据本发明还有利地,第二层聚合物配混物的径向外端部沿径向位于第三层聚合物配混物的径向外端部的外侧。
根据本发明还有利地,第二层聚合物配混物的径向内端部沿径向介于胎圈线上外接的圆的径向最外点和胎圈线上外接的圆的径向最内点之间。这种设置在轮胎的截面上确定,所述轮胎的胎圈间距与当轮胎安装至ETRTO推荐的安装轮辋上时的间距相同,所述轮胎既未安装也未充气。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胎体增强件层的压延层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介于4MPa和16MPa之间,优选介于8MPa和12MPa之间。这些值特别能够限定轮胎耐久性方面的性能和轮胎滚动阻力方面的性能之间的期望的折中。
根据本发明优选地,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小于或等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压延层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这种选择特别能够将剪切力集中在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内。
根据本发明还优选地,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大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压延层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的50%,优选大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压延层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的70%。这种选择能够将剪切力保持在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内,同时确保良好的耐久性方面的性能。
根据本发明有利地,第二层聚合物配混物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小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压延层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的150%。根据本发明的该有利的实施方案,第二层聚合物配混物赋予足够的刚性,以在压力施加到轮辋凸缘时确保良好的轮胎耐久性,同时确保令人满意的滚动阻力方面的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为了有利于耐久性方面的性能和滚动阻力方面的性能之间的折中,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大于或等于第三层聚合物配混物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所述第三层聚合物配混物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本身大于或等于第四层聚合物配混物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
在本发明的有利变体中,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和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沿着一定长度(所述一定长度介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端部和胎圈线上外接的圆的径向最内点之间的距离的15%和65%之间)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所述点C开始沿径向向外联接,然后通过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脱离联接,直到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端部。
在本发明的含义内,如果沿径向位于联接区域外侧的分隔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和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各自的增强元件的橡胶配混物的厚度大于联接区域的厚度,则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和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被称为是脱离联接的。因此有利地,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和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各自的增强元件通过厚度在3mm和8mm之间的橡胶配混物分隔,所述橡胶配混物的厚度在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和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各自的增强元件层之间在垂直于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的增强元件的方向上测得。根据本发明优选地,在脱离联接区域中,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和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各自的增强元件分隔至多6mm,优选地其分隔至少4mm。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的实施方案,脱离联接区域可以由第一部分和径向最外第二部分组成,所述第一部分被称为过渡部分,并且延伸联接区域,其中分隔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和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各自的增强元件的橡胶配混物的厚度增加,在所述径向最外第二部分中,分隔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和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各自的增强元件的橡胶配混物的厚度基本恒定。
根据本发明的该变体实施方案,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和/或第五层聚合物配混物的厚度的增加能够补偿胎体增强件的增强元件中的张力朝向其卷边的端部的降低,从而吸收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和其卷边之间的剪切应力。
还有利地,脱离联接长度介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端部和胎圈线上外接的圆的径向最内点之间的距离的5%和40%之间,优选介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端部和胎圈线上外接的圆的径向最内点之间的距离的15%和35%之间。
根据本发明优选地,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和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沿着一定长度联接,所述一定长度介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端部和胎圈线上外接的圆的径向最内点之间的距离的25%和40%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案,在每个子午平面中,沿着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沿径向界定在胎体增强件层的所述卷边的端部和距胎圈线上外接的圆的径向最内点一定距离(所述一定距离等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端部和胎圈线上外接的圆的径向最内点之间的距离的65%)处的点之间的长度,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每个点距轮胎的外表面的距离均小于10mm。还优选地,沿着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沿径向界定在所述卷边的端部和距胎圈线上外接的圆的径向最内点一定距离(所述一定距离等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端部和胎圈线上外接的圆的径向最内点之间的距离的50%)处的点之间的长度,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每个点距轮胎的外表面的距离均小于10mm。
根据本发明还有利地,在每个子午平面中,在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端部的径向外部开始,并距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端部的径向距离等于胎体增强件的增强元件的直径的2.5倍且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大于4mm,优选大于10mm的径向距离上,形成胎侧的外表面的第四层聚合物配混物的厚度基本恒定,所述厚度在垂直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增强元件的方向上在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端部处测得。
根据本发明还有利地,在每个子午平面中,在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端部的径向内部开始,并距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端部的径向距离等于胎体增强件的增强元件的直径的2.5倍且沿径向向内延伸的大于4mm,优选大于10mm的径向距离上,形成胎侧的外表面的第四层聚合物配混物的厚度基本恒定,所述厚度在垂直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增强元件的方向上在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端部处测得。
在本发明的含义内,表述“基本恒定的厚度”意指厚度变化不超过0.5mm。这些厚度变化仅仅由于轮胎制造和固化过程中的流动现象而造成。
根据本发明生产的第四层聚合物配混物似乎有助于更好地设置和应用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以确保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和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联接和可能的脱离联接。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的实施方案,在每个子午平面中,在每个胎圈中,轮胎具有围绕胎圈线的保持增强件和与胎圈线直接接触的一定体积的橡胶配混物。
该保持增强件能够在轮胎使用的过程中限制胎圈线的形状变化,从而保持令人满意的性能(特别是耐久性方面)。具体地,根据本发明的轮胎(其结构导致重量减轻)在某些使用情况下或在某些滚动类型中可能会导致胎圈区域的几何形状变化,所述几何形状变化可能会损害轮胎耐久性方面的性能。所提出的保持增强件的存在能够延缓或甚至避免这种几何形状变化。根据本发明还有利地,保持增强件由脂族聚酰胺类型的织物增强元件层组成。
根据本发明有利地,胎圈线为胎圈线束,即由围绕一定形状(优选六边形)缠绕的橡胶化丝线的组件形成的胎圈线。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特别是为了进一步改进轮胎耐久性方面的性能,胎体增强件由结构被聚合物配混物高度渗透的帘线形成。这些帘线例如可以为构造增加了对聚合物配混物的渗透性的帘线。这些帘线也可以为在帘线本身的制造过程中引入聚合物配混物的帘线。这些帘线例如为具有至少两个层的帘线,至少一个内层被由橡胶组合物组成的层覆盖,所述橡胶组合物不可交联、可交联或经交联,优选基于至少一种二烯弹性体。
根据本发明的变体实施方案,轮胎的胎冠增强件由至少两个工作胎冠层形成,所述工作胎冠层具有不可伸展的增强元件,所述增强元件从一个层至另一个层交叉,并与周向方向形成在10°和45°之间的角度。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变体实施方案,胎冠增强件还具有至少一个周向增强元件层。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还使胎冠增强件的径向外部通过被称为弹性增强元件的增强元件的至少一个附加层(被称为保护层)得到补充,所述弹性增强元件相对于周向方向以在10°和45°之间的角度定向,且方向与由与其径向相邻的工作层的不可伸展的元件形成的角度相同。
保护层的轴向宽度可以小于最窄工作层的轴向宽度。所述保护层的轴向宽度也可以大于最窄工作层的轴向宽度,使得所述保护层覆盖最窄工作层的边缘,并且当径向上层为最窄层时,其在附加增强件的轴向延伸部分中在轴向宽度上与最宽工作胎冠层联接,然后轴向外部通过厚度至少等于2mm的成型元件与所述最宽工作层脱离联接。在上述情况中,由弹性增强元件形成的保护层任选地通过成型元件(所述成型元件的厚度基本上小于分隔两个工作层的边缘的成型元件的厚度)与所述最窄工作层的边缘脱离联接,并且所述保护层的轴向宽度小于或大于最宽胎冠层的轴向宽度。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任何一个实施方案,胎冠增强件的径向内侧可以在胎体增强件和最靠近所述胎体增强件的径向内部工作层之间被三角层进一步补充,所述三角层由不可伸展的钢金属增强元件制成,所述不可伸展的钢金属增强元件与周向方向形成大于60°的角度,并且方向与由胎体增强件的径向最接近层的增强元件形成的角度相同。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通过特别参考图1和图2的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细节和有利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其中:
-图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轮胎的子午示意图,
-图2显示了图1中轮胎的胎圈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为了便于理解,附图未按比例显示。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仅显示了轮胎的半视图,所述轮胎相对于轮胎的周向正中平面或赤道平面对称地延伸。
在图1中,轮胎1的尺寸为12R 22.5。所述轮胎1包括径向胎体增强件2,所述径向胎体增强件2锚固在两个胎圈3中。胎体增强件2在轮胎的胎冠处被胎冠增强件5包裹,所述胎冠增强件5本身被胎面6覆盖。
由单个金属帘线层形成的胎体增强件2在每个胎圈3中围绕胎圈线4缠绕,并且在每个胎圈3中形成胎体增强件层的具有端部8的卷边7。
胎体增强件2由在两个压延层之间的增强元件组成,所述压延层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等于9.8MPa。
胎体增强件2的增强元件为帘线19.18,其断裂伸长等于2.5%。
轮胎1的胎体增强件的帘线为1+6+12结构的非包缠层状帘线,其包括由一根丝线形成的中心核、由六根丝线形成的中间层和由十二根丝线形成的外层。
图1示出了安装在其标称轮辋J上的轮胎;因此,在充气至其标称压力的轮胎上例如通过断层摄影确定胎体增强件层2的主要部分的轴向最外点E。
图2以放大的方式示出了轮胎的胎圈3的横截面示意图,其中胎体增强件层2的一部分围绕胎圈线4缠绕,从而形成具有端部8的卷边7。
该图2示出了胎圈线4上外接的圆T,并显示了所述圆T的径向最内点A。该点A在轮胎的径向横截面中限定,所述轮胎的胎圈间距与当轮胎安装至ETRTO推荐的安装轮辋上时相同,所述轮胎未安装在轮辋上。
还确定了圆T的径向最外点B。
点E和点A之间的距离dE等于128mm。
点8和点A之间的距离dR等于90mm。
距离dR与距离dE的比值等于70%,因此在45%和90%之间。
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的轴向最外点和标称轮辋的径向最外点之间的径向距离dCJ等于108.2mm。
轴向最宽胎冠层的增强元件层的轴向外端部和标称轮辋的径向最外点之间的径向距离dSJ等于206.7mm。
距离dCJ与距离dSJ的比值等于52.3%,因此小于53%。
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从点C开始联接至胎体增强件层2的主要部分,使得点C和点A之间的距离dC等于37mm。
距离dC与距离dR的比值等于41%,因此在30%和55%之间。
然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从点D开始与胎体增强件层2的主要部分脱离联接,使得点D和点A之间的距离dD等于66mm,并使得点C和点D之间的联接长度等于29mm,因此在距离dR的25%和40%之间。沿着穿过点C和点D的直线测量联接长度。
胎体增强件层2的主要部分和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之间的联接厚度基本恒定并且等于2.9mm,所述联接厚度在垂直于胎体增强件层2的主要部分的增强元件的方向中在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和胎体增强件层2的卷边各自的增强元件之间测得。
点D和点8之间的脱离联接长度等于21mm,因此在距离dR的15%和35%之间。沿着穿过点D和点8的直线测量脱离联接长度。
胎体增强件层2的卷边7通过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9a与胎体增强件层2的主要部分分隔,所述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9a具有径向外端部10a,所述径向外端部10a与胎体增强件层2的卷边7接触,并且在端部的径向内侧与点8的距离为d10a。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9a还具有径向外端部10b,所述径向外端部10b与胎体增强件层2的主要部分接触,并且与点8在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上的正交投影8p的距离为d10b。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9a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小于胎体增强件2的压延层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
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9a成型,以支撑胎圈线4,并确保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和胎体增强件层2的主要部分之间的联接和脱离联接。
在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9a的径向外部,第五层聚合物配混物9b沿径向延伸所述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9a,并且具有径向最外端部10c,所述径向最外端部10c沿径向位于胎体增强件层2的卷边7的端部8的外侧。第五层聚合物配混物9b的径向最外端部10c与点A的距离d10c等于117mm。
第五层聚合物配混物9b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小于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9a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
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的轴向外侧显示的是第二层聚合物配混物11,所述第二层聚合物配混物11的径向外端部12沿径向位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的端部8的内侧。第二层聚合物配混物11的径向内端部13沿径向介于点A和点B之间,所述点A和点B分别为胎圈线上外接的圆的径向最内点和径向最外点。
第二层聚合物配混物11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等于12.5MPa,因此大于胎体增强件2的压延层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
与第二层聚合物配混物11接触并且沿径向位于胎圈线下方的是第三层聚合物配混物14,所述第三层聚合物配混物14的轴向最外端部15沿径向位于第二层聚合物配混物11的端部12的内侧。
第三层聚合物配混物14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等于7.1MPa。
沿轴向与第五层聚合物配混物9b、第二层聚合物配混物11和第三层聚合物配混物14接触的是第四层聚合物配混物16。第四层聚合物配混物16的径向内端部17沿径向位于第三层聚合物配混物14的端部15的内侧。
第四层聚合物配混物16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等于3.1MPa。
在位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的端部8两侧的区域中,沿着距位于端部8两侧且距所述端部8的距离等于2.5mm(其对应于胎体增强件帘线的直径的至多2.5倍,所述直径为0.9mm)的两个点中的每一个点约5mm的两个径向长度上,第四层聚合物配混物16的轮廓使得所述第四层聚合物配混物16的厚度基本恒定且等于3.3mm,所述厚度在垂直于胎体增强件2的增强元件的方向中在卷边7的端部8处测得。
在根据图1和2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生产的轮胎I1、I2和I3上进行测试,并且在被称为参比轮胎R1、R2、R3和R4的轮胎上进行其它测试。
参比轮胎R1与根据本发明的轮胎的不同之处在于存在加强件和更常规的胎圈区域,其中特别地,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端部和胎圈线上外接的圆的径向最内点之间的距离等于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的轴向最外点和胎圈线上外接的圆的径向最内点之间的距离的37%,并且聚合物配混物层介于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和其卷边之间以及加强件的每侧。
参比轮胎R2与根据本发明的轮胎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存在第五层9b,因此层9a的端部沿径向位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的端部8的外侧。
轮胎R3和R4与根据本发明的轮胎的不同之处在于距离d10a的值和/或第五层聚合物配混物9b的模量。
通过在8巴的调节压力、氮气充气和6786daN的负载下将两个上下布置的擦边轮胎以30km/h的速度行驶来进行耐久性测试。
在与应用于参比轮胎的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对根据本发明的轮胎进行测试。
将参比轮胎R1所进行的测试得到的性能确定为基数100。当轮胎的底部区域发生恶化时,停止测试。
轮胎的性能为行驶的公里数。下表给出了测量结果。结果以相对距离表示,为轮胎R1指定100的值。
Figure BDA0002984233690000161
d10b的负值对应于这样的设置: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的径向最外点在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的端部在轴向方向上在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上的投影的径向外侧与胎体增强件层的主要部分接触。
这些第一结果表明,根据本发明的轮胎能够实现耐久性性能(其优于更常规结构的轮胎,例如轮胎R1)和轮胎重量之间的折中。
在特别是氧化性充气条件下进行其它耐久性测试。将轮胎安装在合适的轮辋上,并用水分饱和的空气(其中氧含量增加至30%)以比标称压力高20%的超压充气,以加速配混物的老化。然后,使这些轮胎在高负载(比标称负载高20%的过载)下以40km/h的速度在滚动道路上行驶。当轮胎的外表面上卷边的端部区域中出现裂纹时(无论有或没有压力损失),停止测试。轮胎的性能为行驶的公里数。下表给出了结果。结果以相对距离表示,为轮胎R2指定100的值。点8处的最大能量密度也以相对值给出,为轮胎R2指定100的值。
由于参比轮胎R1的不同设计会导致不同类型的损害,因此在该测试的过程中未对参比轮胎R1进行测试。
Figure BDA0002984233690000162
Figure BDA0002984233690000171
根据本发明的轮胎获得的结果证实,其设计能够降低点8附近的最大能量密度,并且当轮胎在极端条件(充气有极高含量的氧化剂的轮胎长时间老化)下行驶时,使得这些轮胎能够获得耐久性方面更好的性能。

Claims (15)

1.轮胎(1),所述轮胎(1)旨在安装至15°凹槽类型的中空轮辋(J)上并且包括径向胎体增强件(2),所述径向胎体增强件(2)由单个胎体增强件层组成,所述胎体增强件层由插在两个聚合物配混物的压延层之间的增强元件形成,所述轮胎包括胎冠增强件(5),所述胎冠增强件(5)本身沿径向被胎面(6)覆盖,所述胎面通过两个胎侧连接至两个胎圈(3),所述胎体增强件(2)的增强元件层通过围绕胎圈线(4)的卷边锚固在每个胎圈中,从而形成胎体增强件层(2)的从一个胎圈线延伸至另一个胎圈线的主要部分和胎体增强件层在每个胎圈(3)中的卷边(7),胎体增强件层的所述卷边(7)通过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9a)与胎体增强件层(2)的主要部分分隔,所述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9a)沿轴向在胎体增强件层(2)的主要部分和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之间沿径向从胎圈线(4)延伸,并且胎体增强件层的所述卷边(7)的轴向外部与第二层聚合物配混物(11)接触,所述第二层聚合物配混物(11)本身至少与第三层聚合物配混物(14)接触,所述第三层聚合物配混物(14)在胎圈(3)区域中形成轮胎的外表面,所述第三层聚合物配混物(14)特别地旨在与轮辋(J)接触,所述第三层聚合物配混物(14)的径向外部与第四层聚合物配混物(16)接触,所述第四层聚合物配混物(16)形成胎侧的外表面,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轮胎的子午截面中,
-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接触的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9a)的径向最外点(10a)沿径向位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的端部(8)的内侧,并且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的端部(8)的距离d10a介于5mm和15mm之间,
-第五层聚合物配混物(9b)沿径向位于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9a)的外侧并与其接触,并且部分地沿轴向介于胎体增强件层(2)的主要部分和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之间,
-所述第五层聚合物配混物(9b)的径向最外端部(10c)沿径向位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的端部(8)的外侧,
-所述第五层聚合物配混物(9b)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比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9a)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小至少25%,
-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的端部(8)和胎圈线(4)上外接的圆(T)的径向最内点(A)之间的距离dR介于胎体增强件层(2)的主要部分的轴向最外点(E)和胎圈线(4)上外接的圆(T)的径向最内点(A)之间距离dE的45%和90%之间,
-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和胎体增强件层(2)的主要部分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上的点(C)开始沿径向向外联接,所述点(C)与胎圈线(4)上外接的圆(T)的径向最内点(A)的距离dC介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的端部(8)和胎圈线(4)上外接的圆(T)的径向最内点(A)之间的距离dR的30%和55%之间,
-在沿径向介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的端部(8)和胎圈线(4)的径向最外点(B)之间的构成胎侧至少90%表面积的胎侧区域中,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和胎体增强件层(2)的主要部分是仅有的且断裂伸长小于6%的增强元件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1),其特征在于,与胎体增强件层(2)的主要部分接触的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9a)的径向最外点(10b)位于这样的区域中,所述区域位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的端部(8)在胎体增强件层(2)的主要部分上的正交投影(8P)的附近,径向外部由与所述投影(8P)的距离等于10mm的点限定而径向内部由与所述投影的距离等于15mm的点限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1),其中胎冠增强件(5)具有至少一个增强元件层,其特征在于,胎体增强件层(2)的主要部分的轴向最外点(E)和标称轮辋的径向最外点之间的径向距离dcj与轴向最宽胎冠增强件(5)的增强元件层的轴向外端部和标称轮辋的径向最外点之间的径向距离dsj的比值小于或等于55%,优选小于53%。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1),其特征在于,第二层聚合物配混物(11)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大于或等于胎体增强件层(2)的压延层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并严格小于25MPa。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1),其特征在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的端部(8)沿径向位于第二层聚合物配混物(11)的径向外端部(12)的外侧。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1),其特征在于,第二层聚合物配混物(11)的径向内端部(13)沿径向介于胎圈线(4)上外接的圆(T)的径向最外点(B)和胎圈线(4)上外接的圆(T)的径向最内点(A)之间。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1),其特征在于,胎体增强件层(2)的压延层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介于4MPa和16MPa之间,优选介于8MPa和12MPa之间。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1),其特征在于,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9a)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小于或等于胎体增强件层(2)的压延层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1),其特征在于,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9a)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大于胎体增强件层(2)的压延层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的50%,优选大于胎体增强件层(2)的压延层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的70%。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1),其特征在于,第二层聚合物配混物(11)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小于胎体增强件层(2)的压延层在10%伸长下的拉伸弹性模量的150%。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1),其特征在于,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的所述点(C)开始,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和胎体增强件层(2)的主要部分沿着一定长度沿径向向外联接,然后通过第一层聚合物配混物(9a)脱离联接直到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的端部(8),所述一定长度介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的端部(8)和胎圈线(4)上外接的圆(T)的径向最内点(A)之间的距离dR的15%和65%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轮胎(1),其特征在于,脱离联接长度介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的端部(8)和胎圈线(4)上外接的圆(T)的径向最内点(A)之间的距离(dR)的5%和40%之间,优选介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的端部(8)和胎圈线(4)上外接的圆(T)的径向最内点(A)之间的距离dR的15%和35%之间。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1),其特征在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和胎体增强件层(2)的主要部分沿着一定长度联接,所述一定长度介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的端部(8)和胎圈线(4)上外接的圆(T)的径向最内点(A)之间的距离dR的25%和40%之间。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1),其特征在于,在每个子午平面中,沿着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的沿径向界定在胎体增强件层的所述卷边(7)的端部(8)和距胎圈线(4)上外接的圆(T)的径向最内点(A)一定距离处的点之间的长度,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的每个点距轮胎外表面的距离均小于10mm,所述一定距离等于胎体增强件层的卷边(7)的端部(8)和胎圈线(4)上外接的圆(T)的径向最内点(A)之间的距离dR的65%。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1),其特征在于,在每个子午平面中,在每个胎圈(3)中,所述轮胎(1)具有围绕胎圈线(4)的保持增强件和与胎圈线直接接触的一定体积的橡胶配混物,所述保持增强件优选由脂族聚酰胺类型的织物增强元件层组成。
CN201980061696.XA 2018-09-25 2019-09-16 具有减轻重量胎圈区域的轮胎 Active CN1127395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1858687 2018-09-25
FR1858687A FR3086205B1 (fr) 2018-09-25 2018-09-25 Pneumatique dont la zone du bourrelet est allegee
PCT/FR2019/052151 WO2020065176A1 (fr) 2018-09-25 2019-09-16 Pneumatique dont la zone du bourrelet est allege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39557A true CN112739557A (zh) 2021-04-30
CN112739557B CN112739557B (zh) 2022-10-21

Family

ID=65243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1696.XA Active CN112739557B (zh) 2018-09-25 2019-09-16 具有减轻重量胎圈区域的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856540B1 (zh)
CN (1) CN112739557B (zh)
CA (1) CA3111389A1 (zh)
FR (1) FR3086205B1 (zh)
WO (1) WO2020065176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26675A1 (en) * 2003-12-10 2005-06-16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Heavy duty tire
CN1827407A (zh) * 2005-03-01 2006-09-0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轮胎
CN102652066A (zh) * 2009-12-09 2012-08-29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用于重型土木工程车辆的轮胎胎圈
WO2015133043A1 (ja) * 2014-03-06 2015-09-1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8011510A1 (fr) * 2016-07-13 2018-01-18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Pneumatique dont la zone du bourrelet est allégé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79387B1 (fr) 1998-06-05 2000-08-11 Michelin & Cie Bourrelet renforce de pneumatique radial
FR2840562B1 (fr) * 2002-06-10 2004-07-23 Michelin Soc Tech Armature de bourrelet de pneumatique comprenant des renforts discontinus
JP4543145B2 (ja) 2002-10-11 2010-09-15 ソシエテ ド テクノロジー ミシュラン 重車両用タイヤの補強に用いるケーブル
US20110114239A1 (en) * 2009-11-13 2011-05-19 Gayathri Venkataramani Heavy duty tir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26675A1 (en) * 2003-12-10 2005-06-16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Heavy duty tire
CN1827407A (zh) * 2005-03-01 2006-09-0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轮胎
CN102652066A (zh) * 2009-12-09 2012-08-29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用于重型土木工程车辆的轮胎胎圈
WO2015133043A1 (ja) * 2014-03-06 2015-09-1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8011510A1 (fr) * 2016-07-13 2018-01-18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Pneumatique dont la zone du bourrelet est allégé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39557B (zh) 2022-10-21
WO2020065176A1 (fr) 2020-04-02
EP3856540B1 (fr) 2023-07-19
FR3086205B1 (fr) 2020-08-28
EP3856540A1 (fr) 2021-08-04
FR3086205A1 (fr) 2020-03-27
CA3111389A1 (fr) 2020-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14966B (zh) 具有减轻重量胎圈区域的轮胎
EP2065226B1 (en) Radial tire for heavy load
US7172002B2 (en) Pneumatic tire with specified inner liner
EP0678404A1 (en) Tire with reduced bead mass
EP2196327B1 (en) Pneumatic tire
CN110654179B (zh) 充气轮胎
US20160221402A1 (en) Pneumatic vehicle tire
CN108473004B (zh) 充气轮胎
US20090294007A1 (en) Performance tire with sidewall insert
KR20130135886A (ko) 중하중용 공기 타이어
US10328753B2 (en) Pneumatic tire
US9272577B2 (en) Aircraft radial tire
US6938659B2 (en) Runflat tire having crown-reinforcing insert extending into the sidewalls
WO2015159468A1 (ja)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EP2261060B1 (en) Motorcycle tire
US20080295943A1 (en) Belt package for super single truck tires
US9073389B2 (en) All steel fabric radial construction for agricultural tires
CN107020888B (zh) 充气轮胎
CN109476189B (zh) 具有减轻重量胎圈区域的轮胎
US6719029B2 (en) Tire wall gauges to optimize runflat tire ride comfort
US20030111152A1 (en) Pneumatic tire bead area construction for improved chafer cracking resistance during run-flat operation
EP2722196A2 (en) Motorcycle tire having a hybrid construction
US20180170120A1 (en) Pneumatic Tire
CN108473005B (zh) 充气轮胎
CN112440623A (zh) 充气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