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32113B - 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32113B
CN112732113B CN202011595248.9A CN202011595248A CN112732113B CN 112732113 B CN112732113 B CN 112732113B CN 202011595248 A CN202011595248 A CN 202011595248A CN 112732113 B CN112732113 B CN 1127321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branch
transmitting
display panel
rece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9524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32113A (zh
Inventor
陆炜杰
张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9524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3211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321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321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321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321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基板;触控层,位于基板的一侧,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发射电极和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接收电极,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每一发射电极和相交的接收电极形成多个最小重复电极单元,在最小重复电极单元中,发射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主体部和与第一主体部相接的至少一个分支部,至少一个分支部与第一主体部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接收电极至少嵌套在第一主体部与分支部之间,接收电极与发射电极彼此分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方案有助于增大互电容式触控结构的互电容值、互电容变化量及互电容变化率,从而实现增强显示面板感测到的触控信号,并提升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目前,显示面板通常采用电容式触控结构,根据触控检测原理的不同,电容式触控结构可划分为自电容式触控结构和互电容式触控结构。互电容式触控结构一般包括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
现有技术中,采用互电容式触控结构的显示面板普遍存在发射电极与接收电极之间的互电容较小,并且触控引起的互电容变化量较小的问题,影响了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以提升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基板;
触控层,位于所述基板的一侧,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发射电极和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接收电极,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每一所述发射电极和相交的所述接收电极形成多个最小重复电极单元,在所述最小重复电极单元中,所述发射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主体部和与所述第一主体部相接的至少一个分支部,至少一个所述分支部与所述第一主体部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所述接收电极至少嵌套在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分支部之间,所述接收电极与所述发射电极彼此分离;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有助于增大触控结构的互电容值、互电容变化量及互电容变化率,从而实现增强显示面板感测到的触控信号,并提升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
进一步地,在所述最小重复电极单元中,所述发射电极包括第一分支部和第二分支部,所述第一分支部与所述第一主体部之间的夹角为90度,所述第二分支部与所述第一主体部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
所述接收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主体部和与所述第二主体部相接的第三分支部和第四分支部,所述第三分支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之间的夹角为90度,所述第四分支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
所述接收电极的所述第四分支部嵌套在所述发射电极的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一分支部之间,且所述发射电极的所述第二分支部嵌套在所述接收电极的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第三分支部之间;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使得发射电极与接收电极具有更多的相邻边缘,有利于增大发射电极与接收电极之间的耦合量,进而增大触控引起的互电容变化量。
进一步地,在所述最小重复电极单元中,所述接收电极还包括第五分支部,所述第五分支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且所述第五分支部与所述第四分支部彼此分离;
所述接收电极的所述第四分支部嵌套在所述发射电极的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二分支部之间,所述接收电极的所述第五分支部嵌套在所述发射电极的所述第一分支部与所述第二分支部之间,且所述发射电极的所述第二分支部嵌套在所述接收电极的所述第四分支部与所述第五分支部之间;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使得发射电极与接收电极具有更多的相邻边缘,有利于增大发射电极与接收电极之间的耦合量,进而增大触控引起的互电容变化量。
进一步地,在所述最小重复电极单元中,所述发射电极还包括第六分支部,所述第六分支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主体部相接,所述第六分支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支部相接,且所述第六分支部与所述第一主体部之间的夹角为90度;
所述接收电极还包括第七分支部,所述第七分支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分支部相接,所述第七分支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分支部相接,且所述第七分支部与所述第三分支部之间的夹角为90度;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使得发射电极与接收电极具有更多的相邻边缘,有利于增大发射电极与接收电极之间的耦合量,进而增大触控引起的互电容变化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体部将所述最小重复电极单元垂直平分,且所述第二主体部将所述最小重复电极单元垂直平分;
在所述最小重复电极单元中,所述第一分支部、所述第二分支部、所述第三分支部和所述第四分支部的数量均为四个,且四个所述第一分支部、四个所述第二分支部、四个所述第三分支部和四个所述第四分支部分别关于所述最小重复电极单元的中心呈中心对称;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使得发射电极与接收电极具有更多的相邻边缘,有利于增大发射电极与接收电极之间的耦合量,进而增大触控引起的互电容变化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一分支部、所述第二分支部、所述第三分支部和所述第四分支部在所述基板上的垂直投影的形状均为条形;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有助于发射电极与接收电极形成紧密的嵌套结构,以增大相邻发射电极与接收电极形成的互电容的容值,进而增大触控引起的互电容变化量。
进一步地,所述发射电极和所述接收电极的相邻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0μm且小于或等于60μm;
优选地,所述发射电极和所述接收电极的相邻边缘之间的距离为40μm;通过适当调节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的相邻边缘之间的距离,可以在保持发射电极与接收电极形成较大的互电容的基础上,增大互电容变化率,从而进一步提升触控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发射电极与所述接收电极之间还包括虚设电极,所述虚设电极与所述发射电极和所述接收电极之间互相绝缘;通过设置虚设电极,能够避免显示面板中设置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的区域,与不设置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的区域,由于结构不同而出现显示效果差异。
进一步地,所述发射电极的至少部分区域包括挖空部,所述挖空部内设置有虚设电极,且所述虚设电极与所述发射电极之间彼此绝缘;
和/或,所述接收电极的至少部分区域包括挖空部,所述挖空部内设置有虚设电极,且所述虚设电极与所述接收电极之间彼此绝缘;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能够减小触控电极的电容值,从而降低触控电极与显示面板中的其他金属层之间的寄生电容,避免对显示面板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并避免出现显示效果差异。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触控层靠近所述基板一侧的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
所述发射电极和所述接收电极均为网状结构,且所述网状结构在所述基板上的垂直投影围绕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能够使得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避让显示面板的像素发光区,从而避免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遮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和触控层,触控层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发射电极和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接收电极,每一发射电极和相交的接收电极形成多个最小重复电极单元,在最小重复电极单元中,设置发射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主体部和与第一主体部相接的至少一个分支部,至少一个分支部与第一主体部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接收电极至少嵌套在第一主体部与分支部之间,有利于增大发射电极与接收电极之间的耦合量,以增大相邻发射电极与接收电极形成的互电容的容值,从而增大触控引起的互电容变化量。通过设置接收电极与发射电极彼此分离,使得相邻接收电极与发射电极之间的互电容变化率可调,有利于增大接收电极与发射电极之间的互电容变化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助于增大互电容式触控结构的互电容值、互电容变化量及互电容变化率,从而实现增强显示面板感测到的触控信号,并提升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最小重复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最小重复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现有技术中,采用互电容式触控结构的显示面板普遍存在发射电极与接收电极之间的互电容较小,并且触控引起的互电容变化量较小的问题,影响了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经发明人研究发现,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如下:目前,显示面板的触控结构多为外挂式或制作在薄膜封装层上,外挂式触控结构的触控电极通常采用菱形图形的设计方案,并且触控电极的材质多为氧化铟锡(ITO)。制作在薄膜封装层上的触控电极通常采用金属材料制作,为避免金属材料遮光,需要掏空触控电极的大部分区域。因此,对于互电容式触控结构的显示面板,与外挂式触控结构相比,制作在薄膜封装层上的触控电极的互电容,以及触控引起的互电容变化量较小,使得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变差。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其中图1所示俯视图中只示意性示出了触控层的结构;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最小重复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2对应为图1所示触控层中的最小重复电极单元;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视图,具体可为包含图1所示显示面板沿剖线AA’得到的剖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0和触控层20;触控层20位于基板10的一侧,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发射电极210和多个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接收电极220,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相交;每一发射电极210和相交的接收电极220形成多个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在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中,发射电极210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主体部211和与第一主体部211相接的至少一个分支部,至少一个分支部与第一主体部211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接收电极220至少嵌套在第一主体部211与分支部之间,接收电极220与发射电极210彼此分离。
其中,基板10可以为显示装置提供缓冲、保护或支撑等作用。基板10可以是柔性基板,柔性基板的材料可以是聚酰亚胺(PI)、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也可以是上述多种材料的混合材料。基板10也可以为采用玻璃等材料形成的硬质基板。触控层20中的发射电极210中具有多个互相连接的发射电极单元TX,接收电极220中具有多个互相连接的接收电极单元RX,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可形成互电容式触控结构,以使显示面板具有触控功能,例如,相邻的发射电极单元TX和接收电极单元RX形成互电容,当用户的手指靠近触控结构时,触控位置的相邻发射电极单元TX和接收电极单元RX之间的互电容值会发生改变,显示面板根据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的互电容值发生变化的位置,即可确定触控位置。
结合图1至图3,发射电极210和相交的接收电极220形成多个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每个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均包括发射电极单元TX和接收电极单元RX,例如图2所示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包括沿第一方向X分布的两部分相接的发射电极单元TX,以及沿第二方向Y分布的两部分相接的接收电极单元RX,这样,多个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的组合即可形成图1所示的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
示例性地,在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中,发射电极210包括与第一主体部211相接的多个分支部,例如第一分支部212和第二分支部213,第二分支部213与第一主体部211之间的夹角α小于90度,第一分支部212与第一主体部211之间的夹角为β,β可以与α不同,例如β大于α。这样,发射电极210的第一主体部211与第一分支部212之间,也即第一分支部212与第二分支部213之间,可形成容纳接收电极220的嵌套空间,接收电极220的至少部分区域可以设置在发射电极210的嵌套空间中,使得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具有互相嵌套的分支部。与现有技术中互电容式的触控结构相比,本实施例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使得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具有更多的相邻边缘,有利于增大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之间的耦合量,以增强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耦合形成的电场,增大相邻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形成的互电容的容值,从而增大触控引起的互电容变化量,有利于增强显示面板感测到的触控信号,并提升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
参考图1至图3,接收电极220与发射电极210彼此分离,使得接收电极220与发射电极210之间互相绝缘,且相邻的接收电极220与发射电极210间隔一定的距离,通过调节接收电极220与发射电极210之间的距离,还能改变相邻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之间的互电容值,以及触控引起的互电容变化量。由于触控引起的互电容变化率与互电容值和互电容变化量均相关,接收电极220与发射电极210彼此分离,还使得相邻接收电极220与发射电极210之间的互电容变化率可调,有利于通过适当调节接收电极220与发射电极210之间的距离而增大互电容变化率,以增强显示面板感测到的触控信号,并提升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其中图4所示俯视图中只示意性示出了触控层的结构;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最小重复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5对应为图4所示触控层中的最小重复电极单元。示例性地,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中,发射电极210包括与第一主体部211相接的多个分支部,例如第一分支部212和第二分支部213,第二分支部213与第一主体部211之间的夹角α小于90度,第一分支部212与第一主体部211之间的夹角为β,β与α可以不同,例如β大于α。这样,发射电极210的第一主体部211与第二分支部213之间,可形成容纳接收电极220的嵌套空间,且第一分支部212与第二分支部213之间,也可形成容纳接收电极220的嵌套空间,接收电极220的至少部分区域可以设置在发射电极210的嵌套空间中,使得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具有互相嵌套的分支部。与现有技术中互电容式的触控结构相比,本实施例同样有利于增大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之间的耦合量,以增强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耦合形成的电场,增大相邻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形成的互电容的容值,从而增大触控引起的互电容变化量,有利于增强显示面板感测到的触控信号,并提升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并且,本实施例方案中接收电极220与发射电极210彼此分离,同样使得相邻接收电极220与发射电极210之间的互电容变化率可调,有利于通过适当调节接收电极220与发射电极210之间的距离而增大互电容变化率,以增强显示面板感测到的触控信号,并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和触控层,触控层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发射电极和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接收电极,每一发射电极和相交的接收电极形成多个最小重复电极单元,在最小重复电极单元中,设置发射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主体部和与第一主体部相接的至少一个分支部,至少一个分支部与第一主体部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接收电极至少嵌套在第一主体部与分支部之间,有利于增大发射电极与接收电极之间的耦合量,以增大相邻发射电极与接收电极形成的互电容的容值,从而增大触控引起的互电容变化量。通过设置接收电极与发射电极彼此分离,使得相邻接收电极与发射电极之间的互电容变化率可调,有利于增大接收电极与发射电极之间的互电容变化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助于增大互电容式触控结构的互电容值、互电容变化量及互电容变化率,从而实现增强显示面板感测到的触控信号,并提升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可选地,参考图1和图2,在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中,发射电极210包括第一分支部212和第二分支部213,第一分支部212与第一主体部211之间的夹角β为90度,第二分支部213与第一主体部211之间的夹角α小于90度;接收电极220包括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主体部221和与第二主体部221相接的第三分支部222和第四分支部223,第三分支部222与第二主体部221之间的夹角δ为90度,第四分支部223与第二主体部221之间的夹角ε小于90度;接收电极220的第四分支部223嵌套在发射电极210的第一主体部211与第一分支部212之间,且发射电极210的第二分支部213嵌套在接收电极220的第二主体部221与第三分支部222之间。
其中,第二分支部213与第一主体部211之间的夹角α,与第四分支部223的斜边与第二主体部221之间的夹角ε可相同,使得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能够形成紧密的嵌套结构。第四分支部223嵌套在第一主体部211与第一分支部212之间,且第二分支部213嵌套在第二主体部221与第三分支部222之间,使得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中的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具有至少两个互相嵌套的分支部,例如第四分支部223和第二分支部213。与现有技术中互电容式的触控结构相比,本实施例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使得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具有更多的相邻边缘,有利于增大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之间的耦合量,以增强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耦合形成的电场,增大相邻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形成的互电容的容值,从而增大触控引起的互电容变化量,有利于增强显示面板感测到的触控信号,并提升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
参考图4和图5,可选地,在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中,发射电极210包括与第一主体部211相接的第一分支部212和第二分支部213,第一分支部212与第一主体部211之间的夹角β为90度,第二分支部213与第一主体部211之间的夹角α小于90度;接收电极220包括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主体部221和与第二主体部221相接的第三分支部222和第四分支部223,第三分支部222与第二主体部221之间的夹角δ为90度,第四分支部223与第二主体部221之间的夹角ε小于90度;接收电极220的第四分支部223嵌套在发射电极210的第一主体部211与第一分支部212之间,且发射电极210的第二分支部213嵌套在接收电极220的第二主体部221与第三分支部222之间。在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中,接收电极220还包括第五分支部224,第五分支部224与第二主体部221之间的夹角θ小于90度,且第五分支部224与第四分支部223彼此分离;接收电极220的第四分支部223嵌套在发射电极210的第一主体部211与第二分支部213之间,接收电极220的第五分支部224嵌套在发射电极210的第一分支部212与第二分支部213之间,且发射电极210的第二分支部213嵌套在接收电极220的第四分支部223与第五分支部224之间。
其中,第二分支部213与第一主体部211之间的夹角α、第四分支部223与第二主体部221之间的夹角ε,以及第五分支部224与第二主体部221之间的夹角θ可相同,使得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能够形成紧密的嵌套结构。第四分支部223嵌套在第一主体部211与第二分支部213之间,第五分支部224嵌套在发射电极210的第一分支部212与第二分支部213之间,且第二分支部213嵌套在接收电极220的第四分支部223与第五分支部224之间,使得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中的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具有至少三个互相嵌套的分支部,例如第四分支部223、第五分支部224和第二分支部213。与上述方案及现有技术中互电容式的触控结构相比,本方案的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具有更多互相嵌套的分支部,使得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具有更多的相邻边缘,能够进一步增大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之间的耦合量,以增强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耦合形成的电场,增大相邻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形成的互电容的容值,从而增大触控引起的互电容变化量,有利于增强显示面板感测到的触控信号,并提升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
参考图1和图2,可选地,在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中,发射电极210还包括第六分支部214,第六分支部214的一端与第一主体部211相接,第六分支部214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支部213相接,且第六分支部214与第一主体部211之间的夹角γ为90度;接收电极220还包括第七分支部225,第七分支部225的一端与第三分支部222相接,第七分支部225的另一端与第四分支部223相接,且第七分支部225与第三分支部222之间的夹角ω为90度。
其中,发射电极210的第二分支部213、第六分支部214以及部分第一主体部211可形成三角形的分支结构,第四分支部223、第七分支部225以及部分第三分支部222也可形成三角形的分支结构。并且,第二分支部213与第一主体部211之间的夹角α,与第四分支部223的斜边与第二主体部221之间的夹角ε可相同。这样,在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中,发射电极210中的三角形的分支结构,嵌套在接收电极220中的三角形的分支结构与第二主体部221之间,接收电极220中的三角形的分支结构,嵌套在发射电极210中的三角形的分支结构与第一分支部212之间,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在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中形成紧密的嵌套结构。第四分支部223嵌套在第一主体部211与第一分支部212之间,且第二分支部213嵌套在第二主体部221与第三分支部222之间,使得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中的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具有至少两个互相嵌套的分支部,例如第四分支部223和第二分支部213。本实施例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使得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具有更多的相邻边缘,有利于增大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之间的耦合量,以增强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耦合形成的电场,增大相邻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形成的互电容的容值,从而增大触控引起的互电容变化量,有利于增强显示面板感测到的触控信号,并提升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
可选地,参考图1和图2,第一主体部211将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垂直平分,且第二主体部221将最小重复电极单元垂直平分;在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中,第一分支部212、第二分支部213、第三分支部222和第四分支部223的数量均为四个,且四个第一分支部212、四个第二分支部213、四个第三分支部222和四个第四分支部223分别关于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的中心呈中心对称。
其中,第一主体部211将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垂直平分的含义是,第一主体部211位于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沿第二方向Y的中垂线上,第一主体部211沿第二方向Y将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垂直平分。第二主体部221将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垂直平分的含义是,第二主体部221位于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沿第一方向X的中垂线上,第二主体部221沿第一方向X将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垂直平分。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的中心为第一主体部211和第二主体部221相交叠(二者绝缘)的位置,四个第一分支部212关于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的中心呈中心对称,四个第二分支部213关于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的中心呈中心对称,四个第三分支部222关于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的中心呈中心对称,且四个第四分支部223关于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的中心呈中心对称。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实际上包括两部分沿第一方向X分布的发射电极单元TX,以及两部分沿第二方向Y分布的接收电极单元RX,相邻发射电极单元TX的第一主体部211互相连接,且相邻接收电极单元RX的第二主体部221互相连接,多个矩阵排布的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形成了完整的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可选地,发射电极210还包括第六分支部214,接收电极220还包括第七分支部225,四个第六分支部214关于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的中心呈中心对称,且四个第七分支部225关于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的中心呈中心对称。本方案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使得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能够形成紧密的嵌套结构,从而增强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耦合形成的电场,增大相邻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形成的互电容的容值,从而增大触控引起的互电容变化量,有利于增强显示面板感测到的触控信号,并提升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
可选地,参考图4和图5,第一主体部211将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垂直平分,且第二主体部221将最小重复电极单元垂直平分;在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中,第一分支部212、第二分支部213、第三分支部222、第四分支部223和第五分支部224的数量均为四个,且四个第一分支部212、四个第二分支部213、四个第三分支部222、四个第四分支部223和四个第五分支部224分别关于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的中心呈中心对称。
其中,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的中心为第一主体部211和第二主体部221相交叠(二者绝缘)的位置,四个第一分支部212关于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的中心呈中心对称,四个第二分支部213关于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的中心呈中心对称,四个第三分支部222关于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的中心呈中心对称,四个第四分支部223关于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的中心呈中心对称,且四个第五分支部224关于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的中心呈中心对称。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实际上包括两部分沿第一方向X分布的发射电极单元TX,以及两部分沿第二方向Y分布的接收电极单元RX,相邻发射电极单元TX的第一主体部211互相连接,且相邻接收电极单元RX的第二主体部221互相连接,多个矩阵排布的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形成了完整的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使得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能够形成紧密的嵌套结构,从而增强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耦合形成的电场,增大相邻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形成的互电容的容值,从而增大触控引起的互电容变化量,有利于增强显示面板感测到的触控信号,并提升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
可选地,参考图1和图2,第一主体部211、第二主体部221、第一分支部212、第二分支部213、第三分支部222和第四分支部223在基板10上的垂直投影的形状均为条形。即第一主体部211、第二主体部221、第一分支部212、第二分支部213、第三分支部222和第四分支部223均为图案化的条状电极结构,有利于增加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之间形成的嵌套空间数量。可选地,第六分支部214和第七分支部225在基板10上的垂直投影的形状均为条形。即第六分支部214和第七分支部225均为图案化的条状电极结构。这样,发射电极单元TX和接收电极单元RX均可形成类似于“沙漏型”的电极结构,有助于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形成紧密的嵌套结构,以增大相邻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形成的互电容的容值,从而增大触控引起的互电容变化量,有利于增强显示面板感测到的触控信号,并提升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
可选地,参考图4和图5,第一主体部211、第二主体部221、第一分支部212、第二分支部213、第三分支部222、第四分支部223和第五分支部224在基板10上的垂直投影的形状均为条形。即第一主体部211、第二主体部221、第一分支部212、第二分支部213、第三分支部222、第四分支部223和第五分支部224均为图案化的条状电极结构,有利于增加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之间形成的嵌套空间数量。这样,发射电极单元TX可形成类似于“米字型”的结构,接收电极单元RX可形成类似于“雪花型”的结构。与上述方案相比,本方案同样有助于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形成紧密的嵌套结构,并且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互相嵌套的分支部的个数更多,能够进一步增大相邻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形成的互电容的容值,从而增大触控引起的互电容变化量,有利于增强显示面板感测到的触控信号,并提升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
为验证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发明人分别针对图1和图2,以及图4和图5所示方案进行了对比实验验证,并提供了相关的实验数据。表1为图1和图2,以及图4和图5所示方案的对比实验数据。
表1
参见表1,嵌套分支数的含义为:第一主体部211和第二主体部221将最小重复电极单元50划分的四个区域中,每个区域内互相嵌套的分支部的数量;对于图1和图2所示方案,发射电极210中的三角形的分支结构,嵌套在接收电极220中的三角形的分支结构与第二主体部221之间,接收电极220中的三角形的分支结构,嵌套在发射电极210中的三角形的分支结构与第一分支部212之间,则该方案中嵌套分支数为2支;对于图4和图5所示方案,第四分支部223嵌套在第一主体部211与第二分支部213之间,第五分支部224嵌套在发射电极210的第一分支部212与第二分支部213之间,第二分支部213嵌套在接收电极220的第四分支部223与第五分支部224之间,则该方案中嵌套分支数为3支。电极间距即为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的相邻边缘之间的距离。Cm为无触控条件下,发射电极单元TX与接收电极单元RX之间的互电容,△Cm为手指触控条件下,发射电极单元TX与接收电极单元RX之间的互电容变化量。
继续参见表1,由于设置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形成嵌套结构,因此图1和图2所示方案的互电容Cm和互电容变化量△Cm均较大。与图1和图2所示方案相比,图4和图5所示方案中的嵌套分支数更多,互电容Cm和互电容变化量△Cm更大。由此,能够验证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方案所具有的增大相邻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形成的互电容值,以及增大触控引起的互电容变化量的有益效果。并且,图4和图5所示方案提升触控性能的效果更佳,可作为优选方案。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图5所示最小重复电极单元的区域60的具体结构,可选地,参考图4至图6,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的相邻边缘之间的距离L大于或等于20μm且小于或等于60μm。
其中,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的相邻边缘之间的距离L与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的互电容Cm的大小相关,而互电容变化率为互电容变化量△Cm与互电容Cm的比值,互电容Cm越小,互电容变化率越大。在通过设置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之间互相嵌套的分支部,以提升互电容Cm的大小,并提升触控效果的基础上,通过继续调整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的相邻边缘之间的距离L,还能够增大互电容变化率。通过适当调节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的相邻边缘之间的距离L,可以在保持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形成较大的互电容Cm的基础上,增大互电容变化率,从而进一步提升触控效果。
为验证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发明人针对图4和图5所示方案进行了对比实验验证,并提供了相关的实验数据。表2为图4和图5所示方案中,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之间不同距离L的对比实验验证的实验数据。表2中,△Cm/Cm为触控引起的互电容变化率。Cp_Tx为发射电极单元TX的寄生电容,Cp_Rx为接收电极单元RX的寄生电容。参见表1和表2,表1所示实验数据中,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的相邻边缘之间的距离L均为5μm,在表1所示嵌套分支数为3对应的实验的基础上,表2分别示出了电极间距(即距离L)分别为5μm、20μm、40μm和60μm对应的实验数据。
表2
参见表2,由于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形成嵌套结构,且将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的相邻边缘之间的距离L从5μm增大后,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的相邻边缘之间的距离L在20μm-60μm范围内时,图4和图5所示方案的互电容Cm、互电容变化量△Cm和互电容变化率△Cm/Cm均较大,因此将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的相邻边缘之间的距离L大于或等于20μm且小于或等于60μm,有利于增大互电容变化率,以增强显示面板感测到的触控信号,并提升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可选地,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的相邻边缘之间的距离L为40μm。由于距离L在40μm时,互电容变化率△Cm/Cm最大且达到9.2%,因此本方案提升显示面板触控性能的效果较佳。
可选地,参考图4至图6,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之间还包括虚设电极,虚设电极与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之间互相绝缘。其中,本实施例中的虚设电极为第一虚设电极240(图4未示出),区域60包括发射电极210、接收电极220和第一虚设电极240,第一虚设电极240、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之间互相绝缘。在显示面板中,第一虚设电极240可与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同层同材料制作。由于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彼此分离,在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之间设置虚设电极,能够避免显示面板中设置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的区域,与不设置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的区域,即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之间的区域由于结构不同而出现显示效果差异,本方案有助于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参考图1和图2,以及图4和图5,发射电极210的至少部分区域包括挖空部,挖空部内设置有虚设电极,且虚设电极与发射电极210之间彼此绝缘。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的虚设电极为第二虚设电极250。在发射电极210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挖空部,能够减小发射电极210的电容值,从而降低发射电极210与显示面板中的其他金属层(例如发光器件的阴极或阳极)之间的寄生电容,避免对显示面板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在挖空部内设置第二虚设电极250,能够避免发射电极210的挖空部及其他区域存在显示效果差异。
可选地,继续参考图1和图2,以及图4和图5,接收电极220的至少部分区域包括挖空部,挖空部内设置有虚设电极,且虚设电极与接收电极220之间彼此绝缘。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的虚设电极为第二虚设电极250。在接收电极220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挖空部,能够减小接收电极220的电容值,从而降低接收电极220与显示面板中的其他金属层(例如发光器件的阴极或阳极)之间的寄生电容,避免对显示面板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在挖空部内设置第二虚设电极250,能够避免接收电极220的挖空部及其他区域存在显示效果差异。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6,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触控层20靠近基板10一侧的发光层30,发光层30包括多个发光器件;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均为网状结构,且网状结构在基板10上的垂直投影围绕发光器件在基板10上的垂直投影。
其中,发光器件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或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等器件。显示面板中的多个发光器件的发光颜色可以不同,例如该显示面板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以使显示面板实现多彩显示。参见图6,网状结构的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存在多个中空区域D,中空区域D的位置与显示面板中的发光器件的位置相对应,使得网状结构在基板10上的垂直投影围绕发光器件在基板10上的垂直投影。由于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均为金属材质,网状结构在基板10上的垂直投影围绕发光器件在基板10上的垂直投影,能够使得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避让显示面板的像素发光区,从而避免发射电极210和接收电极220遮光。
可选地,参见图3,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发光层30远离基板10一侧的封装层40,触控层20位于封装层40远离基板10的一侧。其中,封装层40可以是薄膜封装层(Thin-FilmEncapsulation,TFE),将触控层20设置在封装层40远离基板10的一侧,使得显示面板的触控结构形成TP(触控面板)On TFE的结构,即TOE。
可选地,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参考图1至图5,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同层制作,且接收电极220中的相邻接收电极单元RX桥接。例如相邻接收电极单元RX通过金属结构230桥接,这样既能保持发射电极210与接收电极220彼此分离,又能实现接收电极220中的一行接收电极单元RX互相连接,以实现显示面板不同区域的触控检测。示例性地,发射电极210、接收电极220和金属结构230的材质可以相同,发射电极210、接收电极220和金属结构230均包括层叠的钛层、铝层和钛层,以简化显示面板的制作工艺流程。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显示装置1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穿戴设备等具有触控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该显示装置100为手机的情况。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100,包括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因而具有显示面板相应的结构和有益效果,不再赘述。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
触控层,位于所述基板的一侧,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发射电极和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接收电极,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每一所述发射电极和相交的所述接收电极形成多个最小重复电极单元,在所述最小重复电极单元中,所述发射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主体部和与所述第一主体部相接的至少一个分支部,至少一个所述分支部与所述第一主体部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所述接收电极至少嵌套在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分支部之间,所述接收电极与所述发射电极彼此分离;
在所述最小重复电极单元中,所述发射电极包括第一分支部和第二分支部,所述第一分支部与所述第一主体部之间的夹角为90度,所述第二分支部与所述第一主体部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
所述接收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主体部和与所述第二主体部相接的第三分支部和第四分支部,所述第三分支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之间的夹角为90度,所述第四分支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
所述接收电极的所述第四分支部嵌套在所述发射电极的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一分支部之间,且所述发射电极的所述第二分支部嵌套在所述接收电极的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第三分支部之间;
在所述最小重复电极单元中,所述发射电极还包括第六分支部,所述第六分支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主体部相接,所述第六分支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支部相接,且所述第六分支部与所述第一主体部之间的夹角为90度;
所述接收电极还包括第七分支部,所述第七分支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分支部相接,所述第七分支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分支部相接,且所述第七分支部与所述第三分支部之间的夹角为90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将所述最小重复电极单元垂直平分,且所述第二主体部将所述最小重复电极单元垂直平分;
在所述最小重复电极单元中,所述第一分支部、所述第二分支部、所述第三分支部和所述第四分支部的数量均为四个,且四个所述第一分支部、四个所述第二分支部、四个所述第三分支部和四个所述第四分支部分别关于所述最小重复电极单元的中心呈中心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一分支部、所述第二分支部、所述第三分支部和所述第四分支部在所述基板上的垂直投影的形状均为条形。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电极和所述接收电极的相邻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0μm且小于或等于60μ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电极和所述接收电极的相邻边缘之间的距离为40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电极与所述接收电极之间还包括虚设电极,所述虚设电极与所述发射电极和所述接收电极之间互相绝缘。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电极的至少部分区域包括挖空部,所述挖空部内设置有虚设电极,且所述虚设电极与所述发射电极之间彼此绝缘;
和/或,所述接收电极的至少部分区域包括挖空部,所述挖空部内设置有虚设电极,且所述虚设电极与所述接收电极之间彼此绝缘。
8.根据权利要求1-3、5-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触控层靠近所述基板一侧的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
所述发射电极和所述接收电极均为网状结构,且所述网状结构在所述基板上的垂直投影围绕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基板上的垂直投影。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触控层靠近所述基板一侧的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
所述发射电极和所述接收电极均为网状结构,且所述网状结构在所述基板上的垂直投影围绕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基板上的垂直投影。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触控层靠近所述基板一侧的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
所述发射电极和所述接收电极均为网状结构,且所述网状结构在所述基板上的垂直投影围绕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基板上的垂直投影。
CN202011595248.9A 2020-12-29 2020-12-29 显示面板 Active CN1127321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95248.9A CN112732113B (zh) 2020-12-29 2020-12-29 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95248.9A CN112732113B (zh) 2020-12-29 2020-12-29 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32113A CN112732113A (zh) 2021-04-30
CN112732113B true CN112732113B (zh) 2023-07-28

Family

ID=75611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95248.9A Active CN112732113B (zh) 2020-12-29 2020-12-29 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32113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51093A (zh) * 2020-06-28 2020-09-1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层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1736736A (zh) * 2020-07-14 2020-10-0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组件及触控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51092A (zh) * 2020-06-28 2020-09-1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组件及触控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51093A (zh) * 2020-06-28 2020-09-1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层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1736736A (zh) * 2020-07-14 2020-10-0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组件及触控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32113A (zh) 2021-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85752B2 (en) Touch module, touch display substrat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US11188179B2 (en)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WO2022000671A1 (zh) 触控组件及触控显示装置
US8723818B2 (en) Touch screen poly layer electrode distribution
US11460942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WO2022011784A1 (zh) 触控组件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9491544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294519B2 (en) Touch panel
CN113238683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164951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2026335B2 (en) Touch display panel with reduced impedance of touch signal line
US20200272281A1 (en) Touch substr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3485576A (zh)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9766024A (zh) 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170033463A (ko) 터치 패널
US11500500B2 (en) Touch component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US11561634B2 (en) Display module,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684934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732113B (zh) 显示面板
WO2021248668A1 (zh) 触控组件及触控显示装置
JP2021519955A (ja) 金属メッシュアセンブリ、タッチ表示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並びに表示装置
US20210200353A1 (en) Display screen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of
US11216112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20240276846A1 (en) Touch structure,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US11526231B2 (en) Touch routing lines for self-capacitance touch display screen and display device thereo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