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14598A - 一种散热元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14598A
CN112714598A CN202011591223.1A CN202011591223A CN112714598A CN 112714598 A CN112714598 A CN 112714598A CN 202011591223 A CN202011591223 A CN 202011591223A CN 112714598 A CN112714598 A CN 1127145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onic compound
acid salt
salt ionic
aqueous solution
hydrolyz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9122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14598B (zh
Inventor
吴高高
王和志
黄国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AC Technologies Holdings Shenzhen Co Ltd
Ruisheng Technology Nan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AC Acoustic Technologies Shenzhen Co Ltd
Ruisheng Technology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AC Acoustic Technologies Shenzhen Co Ltd, Ruisheng Technology Nan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AAC Acoustic Technologies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9122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1459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145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145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145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145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5/00Heat-transfer, heat-exchange or heat-storage materials, e.g. refrigerants; Material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eat or cold by chemical reactions other than by combustion
    • C09K5/02Materials undergoing a change of physical state when used
    • C09K5/04Materials undergoing a change of physical state when used the change of state being from liquid to vapour or vice versa
    • C09K5/048Boiling liquids as heat transfer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09Evaporato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18Conden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元件,包括形成有封闭内腔的元件本体、位于所述封闭内腔内的吸收芯和填充于所述封闭内腔中的冷却工质,所述冷却工质为纳米流体工质,所述纳米流体工质为对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得到的溶液。本发明提供的散热元件使用的纳米流体工质,该纳米流体工质分散性好、传热效果佳,并且该纳米流体工质的制备方法简单、快捷,制造成本低。

Description

一种散热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元件。
【背景技术】
随着5G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手机电子元件和集成电路高频高速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导致处理器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流密度增大,发热量急剧增加,而且电子设备工作的可靠性对温度极其敏感,高热流会对电子元件的可靠性造成极大的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电子元件的快速散热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手机电子产品的散热技术通常是在手机处理器、电池等热源处放置热管或者均温板,利用其中吸收芯内的液体工质将热源产生的热量快速导出,以达到散热的目的,因此热管或者均热板的传热效率至关重要,强化热管或均热板的传热效率目前主要关注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热管制件的蒸发段和冷凝段构建纳米凹凸结构,以增加蒸发段的沸腾传热效率。第二,对工质改性,提升工质的换热系数,增加其沸腾传热效率或导热性能;或提升工质的表面张力,减小工质与吸收芯之间的接触角。第三,对散热元件的吸收芯亲水性改性,使水更易在吸收芯上浸润和铺展,提升吸收芯的吸水速率。
为了提高蒸发段的沸腾传热效率,降低热管热阻,有技术方案通过在工质中添加一定量的氧化铝和氧化钛的混合纳米粒子,制备成纳米流体,作为工质添加在热管中可以提高蒸发段的沸腾传热效率,降低热阻,但是由于纳米粒子倾向于团聚,在基液中很难均匀分散,会出现在蒸发段团聚沉降现象,导致热管热阻增加,影响传热效率。因此,为了解决纳米粒子的团聚行为,提高热管的传热效率,另有技术方案将纳米粒子负载在一种两亲性高分子材料上,然后分散在基液中得到两亲性负载纳米流体,可以缓解纳米粒子的团聚,提高纳米粒子的分散性;此外,也有技术方案将丙三醇、醛或酮与石墨烯混合在高温下反应后通过减压蒸馏法除去未反应的丙三醇、醛或酮等有机溶剂,制得改性石墨烯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较纯基液提升了92%;另外也有技术方案为了提高多壁碳纳米管在去离子水基液中的分散,采用TNWDIS水分散剂辅助乳化剪切和超声分散,可以获得稳定性和分散性较好的碳纳米管流体,可将其用于微通道传热工质。可以看出目前改进纳米粒子分散的方法均比较繁琐,经济效益较差。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新的流体工质的散热元件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新的流体工质的散热元件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散热元件,包括形成有封闭内腔的元件本体、位于所述封闭内腔内的吸收芯和填充于所述封闭内腔中的冷却工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工质为纳米流体工质,所述纳米流体工质为对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得到的溶液。
进一步地,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包括硫酸铝、硫酸铝钾、硫酸铝钠、磷酸一氢铝、磷酸二氢铝、硫酸镁、硫酸锌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重量含量为0.5wt%-5wt%。
进一步地,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80℃-220℃;且/或,
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0.5h-5h。
进一步地,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为硫酸铝,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硫酸铝的重量含量为0.5wt%-5wt%;
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180℃-220℃,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1h-5h。
进一步地,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硫酸铝的重量含量为1wt%-5wt%;且/或,
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180℃-200℃,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2h-5h。
进一步地,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为硫酸铝钾,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硫酸铝钾的重量含量为0.5wt%-3.5wt%;
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100℃-200℃,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0.5h-5h。
进一步地,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硫酸铝钾的重量含量为0.8wt%-3.5wt%;且/或,
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100℃-160℃,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1h-4h。
进一步地,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为硫酸铝钠,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硫酸铝钠的重量含量为0.5wt%-3.5wt%;
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100℃-200℃,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0.5h-5h。
进一步地,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硫酸铝钠的重量含量为0.7wt%-3.5wt%;且/或,
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100℃-160℃,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1h-4h。
进一步地,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为磷酸一氢铝,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磷酸一氢铝的重量含量为0.5wt%-5wt%;
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80℃-160℃,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0.5h-5h。
进一步地,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磷酸一氢铝的重量含量为1wt%-5wt%;且/或,
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100℃-160℃,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0.5h-4h。
进一步地,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为硫酸铝和硫酸铝钾的混合物,所述混合物中,硫酸铝和硫酸铝钾的重量比为5:1-1:1,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所述混合物的重量含量为0.5wt%-5wt%;
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160℃-200℃,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2h-4h。
进一步地,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后进行稀释,以制备得预设浓度的所述纳米流体工质。
进一步地,所述吸收芯通过烧结或焊接附着于所述元件本体靠近所述封闭内腔一侧的内壁上或所述吸收芯通过刻蚀所述元件本体形成于所述元件本体的所述内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吸收芯在惰性气体或者氮气的气氛中烧结附着于所述元件本体的所述内壁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酸式盐离子化合物进行水解获得的纳米流体工质,其中的纳米粒子在基液中的分散性好,可以提高纳米流体工质的换热系数,将其应用到散热元件中,比如应用到均温板中,可降低均温板蒸发段的热阻,而且纳米流体工质的制备方法简单、快捷,成本低。另外,均温板的部件通常由铜材制成,本发明提供的纳米流体工质呈弱酸性,铜材在弱酸性的溶液中耐腐蚀性强,因此,提高了均温板的部件在纳米流体工质中的耐腐蚀性。并且,均温板传热的实验结果也表明使用该纳米流体工质代替传统水工质制备的均温板具有更好的传热效果,均温板蒸发段与冷凝段之间温差更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的剖视图。
图中:100、散热元件;1、元件本体;10、封闭内腔;11、第一盖板;12、第二盖板;2、吸收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图2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下面的实施例可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元件100,包括形成有封闭内腔10的元件本体1、位于封闭内腔10内的吸收芯2和填充于封闭内腔10中的冷却工质(图未示),冷却工质为纳米流体工质,纳米流体工质为对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得到的溶液。
优选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包括硫酸铝、硫酸铝钾、硫酸铝钠、磷酸一氢铝、磷酸二氢铝、硫酸镁、硫酸锌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重量含量为0.5wt%-5wt%。
优选地,对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80℃-220℃;且/或,
对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0.5h-5h。
优选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为硫酸铝,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硫酸铝的重量含量为0.5wt%-5wt%;
对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180℃-220℃,对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1h-5h。
优选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硫酸铝的重量含量为1wt%-5wt%;且/或,
对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180℃-200℃,对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2h-5h。
优选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为硫酸铝钾,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硫酸铝钾的重量含量为0.5wt%-3.5wt%;
对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100℃-200℃,对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0.5h-5h。
优选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硫酸铝钾的重量含量为0.8wt%-3.5wt%;且/或,
对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100℃-160℃,对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1h-4h。
优选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为硫酸铝钠,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硫酸铝钠的重量含量为0.5wt%-3.5wt%;
对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100℃-200℃,对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0.5h-5h。
优选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硫酸铝钠的重量含量为0.7wt%-3.5wt%;且/或,
对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100℃-160℃,对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1h-4h。
优选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为磷酸一氢铝,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磷酸一氢铝的重量含量为0.5wt%-5wt%;
对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80℃-160℃,对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0.5h-5h。
优选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磷酸一氢铝的重量含量为1wt%-5wt%;且/或,
对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100℃-160℃,对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0.5h-4h。
优选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为硫酸铝和硫酸铝钾的混合物,混合物中,硫酸铝和硫酸铝钾的重量比为5:1-1:1,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混合物的重量含量为0.5wt%-5wt%;
对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160℃-200℃,对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2h-4h。
由于不同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的密度和水解常数不同,因此不同的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添加量、水解温度以及水解时间需要经过优选。随着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的水解温度的升高和水解时间的延长,纳米流体工质的传热性能的效果并不像预想的一样满足线性增长规律,根据不同的酸式盐离子化合物,其自上述水解温度范围下限值开始,纳米流体工质的传热性能开始有所提高,在上述水解温度范围内能够达到最佳,但超过上述温度范围上限后,传热效果不再有显著性的提高。同样,根据不同的酸式盐离子化合物,其自上述水解时间范围下限值开始,纳米流体工质的传热性能开始有所提高,在上述水解时间范围内能够达到最佳,但超过上述时间范围上限后,传热效果不再有显著性的提高。
优选地,对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后进行稀释,以制备得预设浓度的纳米流体工质。通过该种方式,以提高纳米流体工质的分散性。
优选地,吸收芯2通过烧结或焊接附着于元件本体1靠近封闭内腔10一侧的内壁上或吸收芯2通过刻蚀元件本体1形成于元件本体1的内壁上。在本实施例中,吸收芯2为铜网,通过烧结附着于元件本体1靠近封闭内腔10一侧的内壁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吸收芯2为不锈钢网或者铜粉或者泡沫铜,通过烧结或焊接附着于元件本体1靠近封闭内腔10一侧的内壁上也是可以的,或者,吸收芯2通过刻蚀元件本体1形成于元件本体1的内壁上也是可以的。
优选地,吸收芯2在惰性气体或者氮气的气氛中烧结附着于元件本体1的内壁上。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惰性气体为氩气。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吸收芯2也可以在其他惰性气体的气氛中烧结附着于元件本体1的内壁上,比如氦气。
请再次参阅图1和图2,散热元件100为均温板,元件本体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盖板11和第二盖板12,第二盖板12盖设于第一盖板11上形成封闭内腔10,吸收芯2附着于第二盖板12之朝向封闭内腔10的一侧,当然了,具体应用中,散热元件100也可以为热管或者其他用于散热的部件。
优选地,吸收芯2具有毛细结构(图未示)。通过在吸收芯2上设置毛细结构,有利于提高吸收芯2吸收离子流体工质的效果。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若干实施例来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实施例1
纳米流体工质的制备:
(1)混合步骤:将一定含量的硫酸铝固体加入到去离子水中配置成重量含量为0.5wt%的硫酸铝溶液;
(2)水解步骤:将混合步骤制得的硫酸铝溶液放置在180℃的烘箱中水解1h,即为所制备的硫酸铝纳米流体。
散热元件100的制备:将上述所得到的硫酸铝纳米流体作为冷却工质,经过在氮气气氛下将吸收芯2烧结于元件本体1,将上述所得到的硫酸铝纳米流体注入到封闭内腔10中,最后经抽真空、封端等步骤制得散热元件100。
实施例2
纳米流体工质的制备:
(1)混合步骤:将一定含量的硫酸铝固体加入到去离子水中配置成重量含量为0.8wt%的硫酸铝溶液;
(2)水解步骤:将混合步骤制得的硫酸铝溶液放置在190℃的烘箱中水解1.5h,即为所制备的硫酸铝纳米流体。
散热元件100的制备:将上述所得到的硫酸铝纳米流体作为冷却工质,经过在氮气气氛下将吸收芯2烧结于元件本体1,将上述所得到的硫酸铝纳米流体注入到封闭内腔10中,最后经抽真空、封端等步骤制得散热元件100。
实施例3
纳米流体工质的制备:
(1)混合步骤:将一定含量的硫酸铝固体加入到去离子水中配置成重量含量为2wt%的硫酸铝溶液;
(2)水解步骤:将混合步骤制得的硫酸铝溶液放置在200℃的烘箱中水解2h,即为所制备的硫酸铝纳米流体。
散热元件100的制备:将上述所得到的硫酸铝纳米流体作为冷却工质,经过在氮气气氛下将吸收芯2烧结于元件本体1,将上述所得到的硫酸铝纳米流体注入到封闭内腔10中,最后经抽真空、封端等步骤制得散热元件100。
实施例4
纳米流体工质的制备:
(1)混合步骤:将一定含量的硫酸铝固体加入到去离子水中配置成重量含量为2wt%的硫酸铝溶液;
(2)水解步骤:将混合步骤制得的硫酸铝溶液放置在190℃的烘箱中水解4h,即为所制备的硫酸铝纳米流体。
散热元件100的制备:将上述所得到的硫酸铝纳米流体作为冷却工质,经过在氩气气氛下将吸收芯2烧结于元件本体1,将上述所得到的硫酸铝纳米流体注入到封闭内腔10中,最后经抽真空、封端等步骤制得散热元件100。
实施例5
纳米流体工质的制备:
(1)混合步骤:将一定含量的硫酸铝固体加入到去离子水中配置成重量含量为2wt%的硫酸铝溶液;
(2)水解步骤:将混合步骤制得的硫酸铝溶液放置在190℃的烘箱中水解4h,然后按照1:1比例用纯水将其稀释,即为所制备的硫酸铝纳米流体。
散热元件100的制备:将上述所得到的硫酸铝纳米流体作为冷却工质,经过在氩气气氛下将吸收芯2烧结于元件本体1,将上述所得到的硫酸铝纳米流体注入到封闭内腔10中,最后经抽真空、封端等步骤制得散热元件100。
实施例6
纳米流体工质的制备:
(1)混合步骤:将一定含量的硫酸铝固体加入到去离子水中配置成重量含量为2wt%的硫酸铝溶液;
(2)水解步骤:将混合步骤制得的硫酸铝溶液放置在190℃的烘箱中水解4h,然后按照1:3比例用纯水将其稀释,即为所制备的硫酸铝纳米流体。
散热元件100的制备:将上述所得到的硫酸铝纳米流体作为冷却工质,经过在氩气气氛下将吸收芯2烧结于元件本体1,将上述所得到的硫酸铝纳米流体注入到封闭内腔10中,最后经抽真空、封端等步骤制得散热元件100。
实施例7
纳米流体工质的制备:
(1)混合步骤:将一定含量的硫酸铝固体加入到去离子水中配置成重量含量为5wt%的硫酸铝溶液;
(2)水解步骤:将混合步骤制得的硫酸铝溶液放置在220℃的烘箱中水解5h,即为所制备的硫酸铝纳米流体。
散热元件100的制备:将上述所得到的硫酸铝纳米流体作为冷却工质,经过在氮气气氛下将吸收芯2烧结于元件本体1,将上述所得到的硫酸铝纳米流体注入到封闭内腔10中,最后经抽真空、封端等步骤制得散热元件100。
实施例8
纳米流体工质的制备:
(1)混合步骤:将一定含量的硫酸铝钾固体加入到去离子水中配置成重量含量为1wt%的硫酸铝钾溶液;
(2)水解步骤:将混合步骤制得的硫酸铝钾溶液放置在120℃的烘箱中水解4h,即为所制备的硫酸铝钾纳米流体。
散热元件100的制备:将上述所得到的硫酸铝钾纳米流体作为冷却工质,经过在氮气气氛下将吸收芯2烧结于元件本体1,将上述所得到的硫酸铝钾纳米流体注入到封闭内腔10中,最后经抽真空、封端等步骤制得散热元件100。
实施例9
纳米流体工质的制备:
(1)混合步骤:将一定含量的硫酸铝钾固体加入到去离子水中配置成重量含量为1wt%的硫酸铝钾溶液;
(2)水解步骤:将混合步骤制得的硫酸铝钾溶液放置在120℃的烘箱中水解4h,然后按照1:1比例用纯水将其稀释,即为所制备的硫酸铝钾纳米流体。
散热元件100的制备:将上述所得到的硫酸铝钾纳米流体作为冷却工质,经过在氮气气氛下将吸收芯2烧结于元件本体1,将上述所得到的硫酸铝钾纳米流体注入到封闭内腔10中,最后经抽真空、封端等步骤制得散热元件100。
实施例10
纳米流体工质的制备:
(1)混合步骤:将一定含量的硫酸铝钠固体加入到去离子水中配置成重量含量为1wt%的硫酸铝钠溶液;
(2)水解步骤:将混合步骤制得的硫酸铝钠溶液放置在120℃的烘箱中水解4h,即为所制备的硫酸铝钠纳米流体。
散热元件100的制备:将上述所得到的硫酸铝钠纳米流体作为冷却工质,经过在氮气气氛下将吸收芯2烧结于元件本体1,将上述所得到的硫酸铝钠纳米流体注入到封闭内腔10中,最后经抽真空、封端等步骤制得散热元件100。
实施例11
纳米流体工质的制备:
(1)混合步骤:将一定含量的磷酸一氢铝固体加入到去离子水中配置成重量含量为1wt%的磷酸一氢铝溶液;
(2)水解步骤:将混合步骤制得的磷酸一氢铝溶液放置在100℃的烘箱中水解4h,即为所制备的磷酸一氢铝纳米流体。
散热元件100的制备:将上述所得到的磷酸一氢铝纳米流体作为冷却工质,经过在氮气气氛下将吸收芯2烧结于元件本体1,将上述所得到的磷酸一氢铝纳米流体注入到封闭内腔10中,最后经抽真空、封端等步骤制得散热元件100。
实施例12
纳米流体工质的制备:
(1)混合步骤:将一定含量的硫酸铝和硫酸铝钾固体加入到去离子水中配置成硫酸铝和硫酸铝钾的混合溶液,混合溶液中溶质的重量含量为2wt%,其中硫酸铝和硫酸铝钾的比值范围为1:1;
(2)水解步骤:将混合步骤制得的硫酸铝和硫酸铝钾混合溶液放置在180℃的烘箱中水解4h,即为所制备的硫酸铝/硫酸铝钾复配纳米流体。
散热元件100的制备:将上述所得到的硫酸铝/硫酸铝钾复配纳米流体作为冷却工质,经过在氮气气氛下将吸收芯2烧结于元件本体1,将上述所得到的硫酸铝/硫酸铝钾复配纳米流体注入到封闭内腔10中,最后经抽真空、封端等步骤制得散热元件100。
对比例1
散热元件100的制备:将去离子水作为冷却工质,经过在氮气气氛下将吸收芯2烧结于元件本体1,将去离子水注入到封闭内腔10中,最后经抽真空、封端等步骤制得散热元件100。
性能检验
通过下面方法验证实施例1-12及对比例1中的散热元件100的散热性能:
(一)亲水性
设备:接触角测试仪;
测试方法:在室温下分别测试实施例1-12的纳米流体工质和对比例1的去离子水与铜箔之间的接触角,每个试样测试铜箔三个不同位置的接触角,取其平均值,记录于表1中,并以此为试样的接触角。
(二)毛细作用力
测试方法:将相同体积的吸收芯2分别插入实施例1-12的纳米流体工质和对比例1的去离子水中5mm左右,分别记录实施例1-12的纳米流体工质和对比例1的去离子水浸润整个吸收芯2所需的时间,每个试样测试三次,取其平均值,记录于表1中,并以此评价吸收芯2的毛细作用力。
(三)铜的氧化程度
测试方法:取质量相差不大的铜箔分别浸泡在实施例1-12的纳米流体工质和对比例1的去离子水中,在100℃水热反应12h,观察水热反应后的铜箔表面氧化情况。肉眼未见铜箔颜色变化,其氧化程度评价为○(最佳);肉眼可见铜箔失去金属光泽,其氧化程度评价为△(合格);肉眼可见铜箔失去金属光泽,铜箔表面颜色变黑,其氧化程度评价为X(不良)。并将结果记录于表1中,以此评价铜的氧化程度。
(四)纳米流体工质的溶解性
测试方法:分别取实施例1-12的纳米流体工质各一瓶(约50ml),放入60℃水浴中8h,观察纳米流体工质的透明度变化。肉眼未见纳米流体工质透明度有变化,其溶解性评价为○(最佳);肉眼可见纳米流体工质透明度有变化,透明度增加,其溶解性评价为△(合格);肉眼可见纳米流体工质透明度有变化,纳米流体工质完全透明,其溶解性评价为X(不良)。并将结果记录于表1中,以此评价纳米流体工质的溶解性。
(五)纳米流体工质的分散性
测试方法:分别取实施例1-12的纳米流体工质各一瓶(约50ml),静置48h,随后将其倒置2min,观察瓶底部是否残留有白色纳米颗粒,并观察其透明度是否与静置前纳米流体工质有变化。肉眼未见瓶底部残留有白色纳米颗粒,且透明度与静置前的纳米流体几乎没差别,其分散性评价为○(最佳);肉眼可见瓶底部残留有白色纳米颗粒,且透明度相较静置前的纳米流体有差别,透明度增加,其分散性评价为X(不良)。并将结果记录于表1中,以此评价纳米流体工质的分散性。
(六)散热元件100效率
测试方法:将实施例1-12和对比例1的散热元件100进行传热测试,其中,实施例1-12及对比例1的散热元件100中分别添加相同量的纳米流体工质和去离子水工质,每个实施例和对比例分别记录五组散热元件100的蒸发段与冷凝段的温度差,取其平均值,记录于表1中,并以此评价散热元件100传热性能的好坏。
表1实施例1-12与对比例1的性能对比
Figure BDA0002867030370000141
注:“-”表示没有进行相应性能的检测。
从表1中可知,实施例1-12采用水解后的硫酸铝、硫酸铝钾、硫酸铝钠、磷酸一氢铝纳米悬浮液作为纳米流体工质,由于其中含有氢氧化铝纳米颗粒,可以降低蒸发段的热阻,提高工质的换热系数,因此将纳米流体作为工质组装制备成散热元件100之后具有更优异的传热性能,其蒸发段与冷凝段的温差更小。
由实施例4、5、6和8、9可知,其纳米流体工质中的纳米氢氧化铝颗粒越多,组装制备成热管之后的传热性能越好,蒸发段与冷凝段的温差越小,这表明纳米颗粒浓度有利于传热性能的提升。由实施例12可知,将硫酸铝钾和硫酸铝的复配溶液水解制备成纳米流体工质后,组装制备成热管也有较优异的传热性能。
由实施例1、4和7可知,硫酸铝有最佳的添加量,虽然随着硫酸铝添加量的增加纳米流体的表面张力会增大,有利于散热元件100的传热,但纳米流体的密度也会增加,在注液量一定的情况下,流体的密度越大,流体的重量就越大,由重力引起的热阻就越大,因此硫酸铝纳米流体存在最佳的添加量。当硫酸铝的添加量过高(超过5wt%)时,由于溶液密度增大,由重力引起的热阻会越大,导致散热元件100蒸发段与冷凝段的温差反而增大,改性效果不明显,此外,当溶液中硫酸铝含量过高(超过5wt%)在水解过程中会出现块状团聚沉淀在溶液底部,而不会生成纳米颗粒分散在溶液中。当硫酸铝添加量过低(低于0.5wt%)时,其水解生成的纳米粒子含量较低,且放置一段时间后纳米粒子又重新溶解在溶液中,纳米粒子不能稳定存在溶液中,改性效果不明显。其他工质(硫酸铝钾,磷酸一氢铝,硫酸铝钠)结果相似,且由于不同工质溶液的密度和水解常数不同,因此添加量和水解温度需要经过优选。值得注意的是,硫酸镁,硫酸锌等常见的可水解生成对应纳米粒子的盐溶液均能采用本发明方法制备成纳米流体工质应用于散热元件领域中。
由实施例6和9可知,纳米流体工质中的纳米颗粒存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当纳米颗粒存在该范围内时,对纳米流体工质进行一定比例的稀释,也不会影响其性能。
上面概述了若干实施例的特征,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方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他们可以容易地使用本发明作为基础来设计或修改用于实施与本文所介绍实施例相同的目的和/或实现相同优势的其他工艺和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意识到,这种等同构造并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并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文中他们可以做出多种变化、替换以及改变。

Claims (16)

1.一种散热元件,包括形成有封闭内腔的元件本体、位于所述封闭内腔内的吸收芯和填充于所述封闭内腔中的冷却工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工质为纳米流体工质,所述纳米流体工质为对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得到的溶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包括硫酸铝、硫酸铝钾、硫酸铝钠、磷酸一氢铝、磷酸二氢铝、硫酸镁、硫酸锌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重量含量为0.5wt%-5wt%。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80℃-220℃;且/或,
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0.5h-5h。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为硫酸铝,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硫酸铝的重量含量为0.5wt%-5wt%;
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180℃-220℃,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1h-5h。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硫酸铝的重量含量为1wt%-5wt%;且/或,
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180℃-200℃,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2h-5h。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为硫酸铝钾,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硫酸铝钾的重量含量为0.5wt%-3.5wt%;
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100℃-200℃,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0.5h-5h。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硫酸铝钾的重量含量为0.8wt%-3.5wt%;且/或,
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100℃-160℃,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1h-4h。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为硫酸铝钠,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硫酸铝钠的重量含量为0.5wt%-3.5wt%;
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100℃-200℃,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0.5h-5h。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硫酸铝钠的重量含量为0.7wt%-3.5wt%;且/或,
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100℃-160℃,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1h-4h。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为磷酸一氢铝,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磷酸一氢铝的重量含量为0.5wt%-5wt%;
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80℃-160℃,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0.5h-5h。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磷酸一氢铝的重量含量为1wt%-5wt%;且/或,
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100℃-160℃,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0.5h-4h。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为硫酸铝和硫酸铝钾的混合物,所述混合物中,硫酸铝和硫酸铝钾的重量比为5:1-1:1,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所述混合物的重量含量为0.5wt%-5wt%;
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温度为160℃-200℃,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的时间为2h-4h。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对所述酸式盐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水解处理后进行稀释,以制备得预设浓度的所述纳米流体工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芯通过烧结或焊接附着于所述元件本体靠近所述封闭内腔一侧的内壁上或所述吸收芯通过刻蚀所述元件本体形成于所述元件本体的所述内壁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芯在惰性气体或者氮气的气氛中烧结附着于所述元件本体的所述内壁上。
CN202011591223.1A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散热元件 Active CN1127145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91223.1A CN112714598B (zh)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散热元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91223.1A CN112714598B (zh)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散热元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14598A true CN112714598A (zh) 2021-04-27
CN112714598B CN112714598B (zh) 2022-04-29

Family

ID=75546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91223.1A Active CN112714598B (zh)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散热元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14598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3162A (zh) * 1998-11-08 2000-05-17 薛丰 无机超导热管工作介质
CN1329123A (zh) * 2000-06-15 2002-01-02 南京理工大学 纳米流体高效传热冷却工质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02781A (zh) * 2011-10-27 2012-06-20 青岛康普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氧化锌纳米流体的制备方法
CN102878838A (zh) * 2012-09-04 2013-01-16 东莞市焊宏爱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及其导热介质
CN103047630A (zh) * 2012-12-29 2013-04-17 天津博能太阳能设备有限公司 纳米流体超导散热器及其工作方法
US20130221267A1 (en) * 2011-10-19 2013-08-29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dras Nanofluid coolant
CN104540919A (zh) * 2012-05-11 2015-04-22 加利福尼亚大学董事会 用于相变传热介质的无机水溶液(ias)
CN104797120A (zh) * 2014-01-21 2015-07-22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5542725A (zh) * 2016-03-01 2016-05-04 杭州明锐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热工质及含有传热工质的热虹吸管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3162A (zh) * 1998-11-08 2000-05-17 薛丰 无机超导热管工作介质
CN1329123A (zh) * 2000-06-15 2002-01-02 南京理工大学 纳米流体高效传热冷却工质及其制备方法
US20130221267A1 (en) * 2011-10-19 2013-08-29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dras Nanofluid coolant
CN102502781A (zh) * 2011-10-27 2012-06-20 青岛康普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氧化锌纳米流体的制备方法
CN104540919A (zh) * 2012-05-11 2015-04-22 加利福尼亚大学董事会 用于相变传热介质的无机水溶液(ias)
CN102878838A (zh) * 2012-09-04 2013-01-16 东莞市焊宏爱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及其导热介质
CN103047630A (zh) * 2012-12-29 2013-04-17 天津博能太阳能设备有限公司 纳米流体超导散热器及其工作方法
CN104797120A (zh) * 2014-01-21 2015-07-22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5542725A (zh) * 2016-03-01 2016-05-04 杭州明锐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热工质及含有传热工质的热虹吸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14598B (zh) 2022-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idik et al. Recent progress on hybrid nanofluids in heat transfer application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Yang et al. Thermally conductive, dielectric PCM–boron nitride nanosheet composites for efficient electronic system thermal management
CN102677031B (zh) 制备金属/碳纳米复合的多孔膜的方法及由其制得的多孔膜
Maqbool et al. Review on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 based heat sinks in conjugation with thermal conductivity enhancers for electronic cooling
Mehrali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iv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nitrogen-doped graphene nanofluids
CN108128768B (zh) 仿生叠层结构的石墨烯-碳量子点复合导热薄膜及其制备
CN111662688A (zh) 一种氮化硼/石墨烯双导热基气凝胶复合相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Ma et al. Amelioration of pool boiling thermal performance utilizing graphene-silver hybrid nanofluids
CN114133740B (zh) 一种导热吸波硅橡胶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damu et al.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thermal performance of hybrid nanofluids
CN112714598B (zh) 一种散热元件
CN112601430B (zh) 一种散热元件
CN106517161A (zh) 一种水热法合成氧化铜掺氮石墨烯气凝胶的制备
Ji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thermal impedance of silicone rubber/hexagonal boron nitride composites as 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s
CN105802133A (zh) 一种石墨烯基环氧树脂复合热界面材料的制备方法
Borode et al. Application of carbon-based nanofluids in heat exchangers: current trends
Phor et al. Al 2 O 3-Water Nanofluids for Heat Transfer Application
Yu et al. Elaboration of thermophysical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mechanism of functionalized boron nitride/graphite hybrid nanofluids
CN108929660A (zh) 一种组合物及其制备纳米流体的方法
CN110117483B (zh) 一种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纳米流体
CN114672071A (zh) 一种液态金属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3299570A (zh) 一种用于半导体封装的固晶材料制备方法及芯片封装方式
Awua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alm kernel fiber nanofluid using de-ionized water and ethylene glycol mixed at ratio of 50: 50 and 60: 40
CN108102381B (zh) 一种高导热硅橡胶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Hashemi et al. Investigation of critical heat flux (CHF) enhancement in flow boiling using carbon nanotubes/water nanoflui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