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14441A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14441A
CN112714441A CN201911019202.XA CN201911019202A CN112714441A CN 112714441 A CN112714441 A CN 112714441A CN 201911019202 A CN201911019202 A CN 201911019202A CN 112714441 A CN112714441 A CN 1127144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dentifier
data
sequence
scrambling
termina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1920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14441B (zh
Inventor
刘荣宽
张鹏
许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01920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14441B/zh
Priority to EP20879995.7A priority patent/EP4040823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0/123272 priority patent/WO2021078253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7144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14441A/zh
Priority to US17/660,323 priority patent/US20220248492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144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144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9Identity-dependent
    • H04W12/76Group ident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5Maintenance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3Manipulation of direct-mod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3Protecting confidentiality, e.g. by encry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9Identity-dependent
    • H04W12/75Temporary ident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涉及通信领域,实现了用户协作传输中的数据加扰传输,提高了用户协作传输中的数据传输安全性,可以应用于车联网,例如V2X、LTE‑V、V2V等,或可以用于D2D,智能驾驶,智能网联车等领域。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标识从网络设备获取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标识用于标识第一协作组,其中,所述第一协作组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转发所述第一数据。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第五代(the fifth generation,5G)通信系统支持各种新的无线业务类型,例如物联网、自动驾驶等。5G通信系统还支持用户协作传输,通过用户协作传输可以显著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以及网络的覆盖范围,还可以降低基站端的负载。
现有技术中,uu链路上的单跳传输(包括上行和下行)中可以根据接收端的C-RNTI确定扰码序列,还可以利用扰码序列对数据进行加扰。
在用户协作传输场景中,基站发送的数据经过协作用户设备(cooperation userequipment,CUE)到达接收端,即目标用户设备(target user equipment,TUE)。或者,目标用户设备(source user equipment,SUE)发送的数据经过CUE到达接收端,即基站。如果利用接收端的C-RNTI确定的扰码序列来加扰数据信道,会导致CUE无法解码接收到的数据,也就无法协作TUE接收数据,或者无法协作SUE发送数据。可见,现有单跳传输场景中的数据加扰技术无法直接应用于用户协作传输的场景。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实现了用户协作传输中的数据加扰传输,提高了用户协作传输中的数据传输安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标识从网络设备获取第一数据,第一标识用于标识第一协作组,其中,第一协作组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转发第一数据。
在下行协作传输场景下,基站以及协作组内的终端设备明确协作组的标识,在基站以协作组标识加扰数据的前提下,CUE(例如,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协作组的标识解扰数据,从而协作基站向TUE(例如,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实现了用户协作传输中的数据加扰传输,提高了用户协作传输中的数据传输安全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第一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标识。
上述第一方面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标识,以便根据第一标识解扰网络设备利用第一标识加扰的第一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标识从网络设备获取第一数据,包括: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数据包并根据第一标识确定的扰码序列解扰数据包,获得第一数据。
上述第一方面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协作组的标识解扰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包,从中获得数据,以便将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协助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标识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且第一标识与第一终端设备的RNTI、第二终端设备的RNTI不同。
上述第一方面中,第一标识为协作组的标识,且协作组的标识可以是一种无线网络临时标识,但是和第一终端设备的RNTI、第二终端设备的RNTI不同。协作组的标识是网络设备、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共知的,网络设备可以用协作组的标识加扰数据,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协作组的解扰从网络设备接收的数据包,从而将数据转发给第二终端设备,实现了用户协作传输场景下的加扰传输。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至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上述第一方面中,提供了第一标识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标识包括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第一子标识为RNTI,且第一子标识与第一终端设备的RNTI、第二终端设备的RNTI不同,第二子标识为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31的整数。
上述第一方面中,第一标识包括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共同标识一个协作组。且第一子标识可以是一种无线网络临时标识,但是和第一终端设备的RNTI、第二终端设备的RNTI不同。第二子标识可以是一个整数,其二进制序列的长度为1~4比特。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是网络设备、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共知的,网络设备可以用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确定的扰码序列加扰数据,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解扰从网络设备接收的数据包,从而将数据转发给第二终端设备,实现了用户协作传输场景下的加扰传输。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扰码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
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为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上述第一方面中,提供了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至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标识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数据,包括: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数据包并根据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确定的扰码序列解扰数据包,获得第一数据;第二标识用于标识第二终端设备。
上述第一方面中,协作组的标识、第二终端的标识是网络设备、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三者共知的,网络设备可以用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确定的扰码序列加扰数据,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标识、第二标识解扰从网络设备接收的数据包,从而将数据转发给第二终端设备,实现了用户协作传输场景下的加扰传输。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或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上述第一方面中,提供了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或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扰码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和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为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和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上述第一方面中,提供了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第一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二标识。
上述第一方面中,CUE可以从网络设备接收TUE的标识,在网络设备根据协作组的标识、TUE的标识加扰数据时,CUE可以根据协作组的标识、TUE的标识解码从网络设备接收的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第一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控制信息,控制信息指示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转发第一数据。
上述第一方面中,网络设备可以通过控制信息显示指示终端设备作为CUE协作网络设备向TUE发送数据。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标识从第二终端设备获取第一数据,第一标识用于标识第一协作组,其中,第一协作组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
在上行协作传输场景下,基站以及协作组内的终端设备明确协作组的标识,在终端设备以协作组标识加扰数据的前提下,CUE(例如,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协作组的标识解扰数据,从而协作SUE向基站(例如,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实现了用户协作传输中的数据加扰传输,提高了用户协作传输中的数据传输安全性。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第一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标识。
上述第二方面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标识,以便根据第一标识解扰第二终端设备利用第一标识加扰的第一数据。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标识从第二终端设备获取第一数据,包括: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数据包并根据第一标识确定的扰码序列解扰数据包,获得第一数据。
上述第二方面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协作组的标识解扰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包,从中获得数据,以便将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协助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标识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且第一标识与第一终端设备的RNTI、第二终端设备的RNTI不同。
上述第二方面中,第一标识为协作组的标识,且协作组的标识可以是一种无线网络临时标识,但是和第一终端设备的RNTI、第二终端设备的RNTI不同。协作组的标识是网络设备、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共知的,第二终端设备可以用协作组的标识加扰数据,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协作组的解扰从网络设备接收的数据包,从而将数据转发给网络设备,实现了用户协作传输场景下的加扰传输。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至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上述第二方面中,提供了第一标识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三或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标识包括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第一子标识为RNTI,且第一子标识与第一终端设备的RNTI、第二终端设备的RNTI不同,第二子标识为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31的整数。
上述第二方面中,第一标识包括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共同标识一个协作组。且第一子标识可以是一种无线网络临时标识,但是和第一终端设备的RNTI、第二终端设备的RNTI不同。第二子标识可以是一个整数,其二进制序列的长度为1~4比特。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是网络设备、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共知的,第二终端设备可以用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确定的扰码序列加扰数据,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解扰从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的数据包,从而将数据转发给网络设备,实现了用户协作传输场景下的加扰传输。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扰码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为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上述第二方面中,提供了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至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标识从网络设备获取第一数据,包括: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数据包并根据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确定的扰码序列解扰数据包,获得第一数据;第二标识用于标识第二终端设备。
上述第二方面中,协作组的标识、第二终端的标识是网络设备、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三者共知的,第二终端设备可以用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确定的扰码序列加扰数据,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标识、第二标识解扰从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的数据包,从而将数据转发给网络设备,实现了用户协作传输场景下的加扰传输。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六或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
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上述第二方面中,提供了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六或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扰码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和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为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和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上述第二方面中,提供了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二标识。
上述第二方面中,CUE可以从网络设备接收TUE的标识,在第二终端设备根据协作组的标识、TUE的标识加扰数据时,CUE可以根据协作组的标识、TUE的标识解码从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的数据。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
从网络设备接收控制信息,控制信息指示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转发第一数据。
上述第二方面中,网络设备可以通过控制信息显示指示终端设备作为CUE协作网络设备向TUE发送数据。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方法包括:网络设备利用第一标识加扰第一数据,第一标识用于标识第一协作组,其中,第一协作组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第一数据是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网络设备发送加扰后的第一数据。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
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标识。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标识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且第一标识与第一终端设备的RNTI、第二终端设备的RNTI不同。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利用第一标识加扰第一数据,包括:根据第一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利用扰码序列加扰第一数据;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至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标识包括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第一子标识为RNTI,且第一子标识与第一终端设备的RNTI、第二终端设备的RNTI不同,第二子标识可以是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31的整数。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利用第一标识加扰第一数据,包括:根据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利用扰码序列加扰第一数据;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扰码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为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至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三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利用第一标识加扰第一数据,包括:根据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利用扰码序列加扰第一数据,第二标识用于标识第二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包括: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
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至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三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利用第一标识加扰第一数据,包括:根据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利用扰码序列加扰第一数据,第一标识包括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第二标识用于标识第二终端设备;根据第二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包括: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扰码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和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为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和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六或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标识。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控制信息;控制信息指示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转发第一数据。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方法包括:第二终端设备利用第一标识加扰第一数据,第一标识用于标识第一协作组,其中,第一协作组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第一数据是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终端设备发送加扰后的第一数据。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第二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标识。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标识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且第一标识与第一终端设备的RNTI、第二终端设备的RNTI不同。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第一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利用第一标识加扰第一数据,包括:根据第一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利用扰码序列加扰第一数据;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第一至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四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标识包括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第一子标识为RNTI,且第一子标识与第一终端设备的RNTI、第二终端设备的RNTI不同,第二子标识可以是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31的整数。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利用第一标识加扰第一数据,包括:根据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利用扰码序列加扰第一数据;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扰码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为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第一至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四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利用第一标识加扰第一数据,包括:根据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利用扰码序列加扰第一数据,第二标识用于标识第二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包括: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
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第一至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四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利用第一标识加扰第一数据,包括:根据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利用扰码序列加扰第一数据,第一标识包括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第二标识用于标识第二终端设备;
根据第二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包括: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扰码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和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为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和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六或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四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第二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二标识。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一终端设备中实现上述终端设备功能的部件,也可以是应用于第一终端设备中的芯片。包括:处理单元,用于根据第一标识从网络设备获取第一数据,第一标识用于标识第一协作组,其中,第一协作组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收发单元,用于向第二终端设备转发第一数据。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还用于,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标识。
结合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数据包;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第一标识确定的扰码序列解扰数据包,获得第一数据。
上述第五方面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协作组的标识解扰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包,从中获得数据,以便将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协助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一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标识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且第一标识与第一终端设备的RNTI、第二终端设备的RNTI不同。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一至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五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一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标识包括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第一子标识为RNTI,且第一子标识与第一终端设备的RNTI、第二终端设备的RNTI不同,第二子标识为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31的整数。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扰码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
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为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结合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第一至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数据包;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确定的扰码序列解扰数据包,获得第一数据;第二标识用于标识第二终端设备。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六或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的长度为31位,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六或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扰码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和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为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和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结合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方面的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还用于,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二标识。
结合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方面的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还用于,从网络设备接收控制信息,控制信息指示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转发第一数据。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通信装置可以是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一终端设备中实现上述终端设备功能的部件,也可以是应用于第一终端设备中的芯片。包括:处理单元,用于根据第一标识从第二终端设备获取第一数据,第一标识用于标识第一协作组,其中,第一协作组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收发单元,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
结合第六方面,在第六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还用于,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标识。
结合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数据包,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第一标识确定的扰码序列解扰数据包,获得第一数据。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一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标识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且第一标识与第一终端设备的RNTI、第二终端设备的RNTI不同。
结合第六方面的第一至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六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结合第六方面的第三或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标识包括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第一子标识为RNTI,且第一子标识与第一终端设备的RNTI、第二终端设备的RNTI不同,第二子标识为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31的整数。
上述第六方面中,第一标识包括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共同标识一个协作组。且第一子标识可以是一种无线网络临时标识,但是和第一终端设备的RNTI、第二终端设备的RNTI不同。第二子标识可以是一个整数,其二进制序列的长度为1~4比特。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是网络设备、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共知的,第二终端设备可以用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确定的扰码序列加扰数据,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解扰从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的数据包,从而将数据转发给网络设备,实现了用户协作传输场景下的加扰传输。
结合第六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扰码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为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结合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第一至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数据包;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确定的扰码序列解扰数据包,获得第一数据;第二标识用于标识第二终端设备。
结合第六方面的第六或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的长度为31位,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结合第六方面的第六或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扰码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和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为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和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结合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方面的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二标识。
结合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方面的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还用于,从网络设备接收控制信息,控制信息指示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转发第一数据。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通信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或网络设备中实现上述网络功能的部件,也可以是应用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包括:处理单元,用于利用第一标识加扰第一数据,第一标识用于标识第一协作组,其中,第一协作组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第一数据是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收发单元,用于发送加扰后的第一数据。
结合第七方面,在第七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还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标识。
结合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七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标识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且第一标识与第一终端设备的RNTI、第二终端设备的RNTI不同。
结合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的第一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用于根据第一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利用扰码序列加扰第一数据;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结合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的第一至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七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标识包括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第一子标识为RNTI,且第一子标识与第一终端设备的RNTI、第二终端设备的RNTI不同,第二子标识可以是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31的整数。
结合第七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用于,根据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利用扰码序列加扰第一数据;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扰码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为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结合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的第一至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七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利用扰码序列加扰第一数据,第二标识用于标识第二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包括: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
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结合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的第一至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七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利用扰码序列加扰第一数据,第一标识包括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第二标识用于标识第二终端设备;根据第二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包括: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扰码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和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为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和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结合第七方面的第六或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还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标识。
结合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还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控制信息;控制信息指示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转发第一数据。
第八方面,提供了通信装置,通信装置可以是第二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中实现上述终端设备功能的部件,也可以是应用于第二终端设备中的芯片。包括:处理单元,用于利用第一标识加扰第一数据,第一标识用于标识第一协作组,其中,第一协作组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第一数据是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收发单元,用于发送加扰后的第一数据。
结合第八方面,在第八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还用于,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标识。
结合第八方面或第八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标识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且第一标识与第一终端设备的RNTI、第二终端设备的RNTI不同。
结合第八方面或第八方面的第一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第一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利用扰码序列加扰第一数据;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结合第八方面或第八方面的第一至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八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标识包括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第一子标识为RNTI,且第一子标识与第一终端设备的RNTI、第二终端设备的RNTI不同,第二子标识可以是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31的整数。
结合第八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利用扰码序列加扰第一数据;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扰码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为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结合第八方面或第八方面的第一至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八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利用扰码序列加扰第一数据,第二标识用于标识第二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包括: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结合第八方面或第八方面的第一至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八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利用扰码序列加扰第一数据,第一标识包括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第二标识用于标识第二终端设备;
其中,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扰码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和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为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和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结合第八方面的第六或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第八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还用于,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二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当上述通信装置是网络设备、终端设备或可实现上述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功能的组合器件时,收发单元模块可以是收发器,可以包括天线和射频电路等,收发器可以是整合的发送器和接收器,处理模块可以是处理器,例如基带芯片等。当通信装置装置是具有上述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功能的部件时,收发单元可以是射频单元,处理模块可以是处理器。当通信装置是芯片系统时,收发单元可以是芯片系统的输入输出接口,处理模块可以是芯片系统的处理器,例如: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上述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或,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或,上述第三方面以及第三方面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或,上述第四方面以及第四方面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上述第五方面以及第五方面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六方面以及第六方面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装置上运行时,使得通信装置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或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上述第七方面以及第七方面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装置上运行时,使得通信装置执行如上述第三方面以及第三方面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上述第八方面以及第八方面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装置上运行时,使得通信装置执行如上述第四方面以及第四方面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例如,应用于通信装置中,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或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涉及的功能或方法,该通信装置例如可以是芯片系统。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保存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所述方法的功能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第十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例如,应用于通信装置中,用于实现上述第三方面以及第三方面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所涉及的功能或方法,该通信装置例如可以是芯片系统。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保存实现上述第三方面所述方法的功能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第十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例如,应用于通信装置中,用于实现上述第四方面以及第四方面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所涉及的功能或方法,该通信装置例如可以是芯片系统。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保存实现上述第四方面所述方法的功能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上述方面中的芯片系统可以是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也可以是基带芯片等,其中基带芯片可以包括处理器、信道编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调制解调器和接口模块等。
第十六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网络设备、第一终端设备以及第二终端设备。其中,所述网络设备用于,利用第一标识加扰第一数据,发送加扰后的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标识用于标识第一协作组,所述第一协作组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所述第一数据是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
第一终端设备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标识从所述网络设备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转发所述第一数据;或,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用于,利用第一标识加扰第一数据,发送加扰后的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标识用于标识第一协作组,其中,所述第一协作组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所述第一数据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标识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进一步的,网络设备用于实现第七方面及第七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装置的功能,第一终端设备用于实现第五方面或第六方面及第五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装置的功能,第二终端设备用于实现第八方面及第八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装置的功能。
第十七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其中,第一终端设备用于,根据第一标识从网络设备获取第一数据,向第二终端设备转发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标识用于标识第一协作组,所述第一协作组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所述第一数据是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且所述网络设备利用第一标识加扰第一数据;或,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用于,利用第一标识加扰第一数据,发送加扰后的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标识用于标识第一协作组,其中,所述第一协作组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所述第一数据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标识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进一步的,第一终端设备用于实现第五方面或第六方面及第五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装置的功能,第二终端设备用于实现第八方面及第八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装置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下行用户协作传输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下行用户协作传输的另一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行用户协作传输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行用户协作传输的另一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的架构图;
图6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扰码序列的示意图;
图12~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另一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另一结构框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另一结构框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另一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术语进行解释说明。
(1)用户协作传输
用户协作传输指的是一个终端设备协助另一个终端设备完成数据传输,可以显著提高系统容量以及网络覆盖范围。例如,终端设备1处于覆盖较弱的小区边缘,基站可以将数据发送给强覆盖区域的终端设备2,由终端设备2将数据转发给终端设备1。
图1是下行用户协作传输的一种场景。基站可以向协作用户设备(cooperationuser equipment,CUE)和目标用户设备(target user equipment,TUE)发送数据。CUE可以将接收到的数据通过侧行链路(sidelink)发送给TUE。TUE可以对来自基站的数据、来自CUE的数据进行联合解码,提高数据接收性能。
例如,参考图1,基站准备需要向TUE发送的数据,向TUE、CUE1、CUE2发送该数据,CUE1、CUE2将接收到的数据发送给TUE,TUE可以对来自基站的数据、来自CUE1的数据、来自CUE2的数据进行联合解码。
图2是下行用户协作传输的另一种场景。基站仅向CUE发送数据,CUE可以将接收到的数据通过侧行链路发送给TUE,TUE从CUE接收数据。
例如,参考图2,基站准备需要向TUE发送的数据,向CUE1、CUE2发送该数据,CUE1、CUE2将接收到的数据发送给TUE,TUE可以对来自CUE1的数据、来自CUE2的数据进行联合解码。
在下行用户协作传输场景中,TUE和为其服务的若干个CUE构成一个用户协作组(cooperation user group,UC group),例如图1或者图2中的TUE和CUE1、CUE2构成一个用户协作组。需要说明的是,一个用户协作组只包括一个TUE。对于一个UE而言,其可以是某个用户协作组中的TUE,同时也可以是其他用户协作组中的CUE。在同一小区中,可以存在多个不同的用户协作组。
图3是上行用户协作传输的一种场景。源用户设备(source user equipment,SUE)可以向CUE和基站发送数据。CUE可以将接收到的数据通过蜂窝链路(Uu链路)发送给基站。基站可以对来自SUE的数据、来自CUE的数据进行联合解码,提高数据接收性能。
例如,参考图3,SUE准备需要向基站发送的数据,向基站、CUE1、CUE2发送该数据,CUE1、CUE2将接收到的数据发送给基站,基站可以对来自SUE的数据、来自CUE1的数据、来自CUE2的数据进行联合解码。
图4是上行用户协作传输的另一种场景。SUE仅向CUE发送数据,CUE可以将接收到的数据通过蜂窝链路发送给基站,基站从CUE接收数据。
例如,参考图4,SUE准备需要向基站发送的数据,向CUE1、CUE2发送该数据,CUE1、CUE2将接收到的数据发送给基站,基站可以对来自CUE1的数据、来自CUE2的数据进行联合解码。
在上行用户协作传输场景中,SUE和为其服务的若干个CUE构成一个用户协作组,例如图3或者图4中的SUE和CUE1、CUE2构成一个用户协作组。需要说明的是,一个用户协作组只包括一个SUE。对于一个UE而言,其可以是某个用户协作组中的SUE,同时也可以是其他用户协作组中的CUE。
(2)RNTI(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无线网络临时标识)
RNTI是用户设备和基站之间约定的用于区分不同用户设备的标识,可以通过RNTI区分不同的用户设备。C-RNTI(cell-RNTI)是一种常见的RNTI,可以代表用户设备的业务信息。
(3)加扰
现有的单跳传输中,发送端可以利用一个伪随机码序列与待发送的数据相乘,对数据进行加扰,以加密数据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其中,所使用的伪随机码序列可以称为扰码序列。
以uu链路的下行传输为例,基站需要利用扰码序列加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上映射的数据。扰码序列是长度为31位的比特序列,具体由序列X1和序列X2相加后进行模2运算获得。其中,序列X1根据协议(3GPP TS38.211)规定来确定,通常序列X1是不变的,序列X2的初始值满足:cinit=nRNTI·215+q·214+nID
其中,nRNTI是与PDSCH传输关联的RNTI,即接收PDSCH的终端的RNTI;
q的取值为0或1,q=0时,基站采用单码字传输,即基站终端发送的数据包括一个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进行传输;q=1时,基站采用两码字传输,即基站发送的数据包括两个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进行传输;
nID为高层配置的参数dataScramblingIdentityPDSCH或
Figure BDA0002246640650000181
其中,高层配置参数的取值为{0,1,…1023},当配置了该参数,需要满足以下条件:RNTI等于C-RNTI、MCS-C-RNTI(modulation coding scheme cell RNTI)或CS-RNTI(configured schedulingRNTI);且网络设备未使用DCI format 1_0在公共搜索空间调度终端设备;其他条件下,
Figure BDA0002246640650000182
是物理层小区ID,即发送PDSCH的基站的小区的ID。
图5给出了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所适用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示意图,该通信系统可以包括多个网络设备(仅示出了网络设备100)以及多个终端设备(图中仅示出了终端设备201和终端设备202)。图5仅为示意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适用场景的限定。
其中,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蜂窝链路(Uu链路)进行上下行传输,终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侧行链路(sidelink链路)进行通信,例如D2D通信、V2X通信、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等。
网络设备100和终端设备之间还可以进行协作传输。例如,终端设备201和终端设备202可以构成一个用户协作组。在下行传输中,终端设备201作为CUE,终端设备202作为TUE。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201发送数据,终端设备201从网络设备接收数据后向终端设备202发送数据。在上行传输中,终端设备201作为CUE,终端设备202作为SUE。终端设备202向终端设备201发送数据,终端设备201从终端设备202接收数据后向网络设备发送数据。
网络设备100可以是任意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LTE中的演进型基站(NodeB或eNB或e-NodeB,evolutional Node B),NR中的基站(gNodeB或gNB)或收发点(transmission receiving point/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3GPP后续演进的基站,WiFi系统中的接入节点,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等。基站可以是:宏基站,微基站,微微基站,小站,中继站,或,气球站等。多个基站可以支持上述提及的同一种技术的网络,也可以支持上述提及的不同技术的网络。基站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共站或非共站的TRP。网络设备还可以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集中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或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网络设备还可以是服务器,可穿戴设备,或车载设备等。以下以网络设备为基站为例进行说明。所述多个网络设备可以为同一类型的基站,也可以为不同类型的基站。基站可以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也可以通过中继站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终端设备可以与不同技术的多个基站进行通信,例如,终端设备可以与支持LTE网络的基站通信,也可以与支持5G网络的基站通信,还可以支持与LTE网络的基站以及5G网络的基站的双连接。
终端设备(例如终端设备201或终端设备202)是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穿戴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如轮船等);还可以部署在空中(例如飞机、气球和卫星上等)。所述终端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车载终端设备、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可穿戴终端设备等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应用场景不做限定。终端有时也可以称为终端设备、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设备、车载终端、工业控制终端、UE单元、UE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设备、移动设备、UE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无线通信设备、UE代理或UE装置等。终端也可以是固定的或者移动的。本申请的终端设备还可以是作为一个或多个部件或者单元而内置于车辆的车载模块、车载模组、车载部件、车载芯片或者车载单元,车辆通过内置的所述车载模块、车载模组、车载部件、车载芯片或者车载单元可以实施本申请的方法。
uu链路上的单跳传输(包括上行和下行)中可以利用扰码序列对数据进行加扰,通常根据接收端的C-RNTI确定扰码序列。在用户协作传输场景中,数据经过两跳到达接收端,如果用接收端的C-RNTI确定的扰码序列来加扰数据信道,会导致CUE无法解码接收到的数据,也就无法协作TUE接收数据,或者无法协作SUE发送数据。例如,在图5所示通信系统中,网络设备100需要向终端设备202发送数据,可以先向终端设备201发送数据,应用现有技术,网络设备可以使用终端设备202(数据接收端)的C-RNTI对数据进行加扰,终端设备201接收数据,由于终端设备201的C-RNTI与终设备端202的C-RNTI不同,终端设备201无法解码接收到的数据,也就无法向终端设备202转发数据。可见,现有单跳传输场景中的数据加扰技术无法直接应用于用户协作传输的场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用户协作传输场景,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标识从网络设备获取第一数据。其中,第一标识用于标识第一协作组,第一协作组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向第二终端设备转发所述第一数据。网络设备有数据需要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时,可以使用第二终端设备所属协作组的标识来加扰数据,再将数据发送给CUE(上述第一终端设备)。CUE可以根据该协作组的标识来解扰接收到的数据,从而可以将数据转发给TUE(上述第二终端设备)。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实现了用户协作传输场景中的数据加扰传输,提高了用户协作传输中的数据传输安全性。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图6a中的通信装置610来实现。图6a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610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610包括处理器6101、存储器6102以及至少一个通信接口(图6a中仅是示例性的以包括通信接口6103为例进行说明)。其中,处理器6101、存储器6102以及通信接口6103之间互相连接。
处理器6101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通信接口6103,使用任何收发器一类的装置,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s,WLAN)等。
存储器6102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通信线路6102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其中,存储器6102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并由处理器6101来控制执行。处理器6101用于执行存储器6102中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从而实现本申请下述实施例提供的意图处理方法。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也可以称之为应用程序代码,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器61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6a中的CPU0和CPU1。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通信装置610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例如图6a中的处理器6101和处理器6106。这些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一个单核(single-CPU)处理器,也可以是一个多核(multi-CPU)处理器。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通信装置610还可以包括输出设备6104和输入设备6105。输出设备6104和处理器6101通信,可以以多种方式来显示信息。例如,输出设备6104可以是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发光二级管(light emittingdiode,LED)显示设备,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显示设备,或投影仪(projector)等。输入设备6105和处理器6101通信,可以以多种方式接收用户的输入。例如,输入设备6105可以是鼠标、键盘、触摸屏设备或传感设备等。
上述的通信装置610可以是一个通用设备或者是一个专用设备。在具体实现中,通信装置610可以是台式机、便携式电脑、网络服务器、掌上电脑(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移动手机、平板电脑、无线终端装置、嵌入式设备或有图6a中类似结构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通信装置610的类型。
需要说明的是,通信装置610可以是终端整机,也可以是实现终端上的功能部件或组件,也可以是通信芯片,例如基带芯片等。通信装置610是终端整机时,通信接口可以是射频模块。当通信装置610为通信芯片,通信接口6103可以是该芯片的输入输出接口电路,输入输出接口电路用于读入和输出基带信号。
图6b是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网络设备620的结构可以参考图6b所示的结构。
网络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6201、至少一个存储器6202、至少一个收发器6203、至少一个网络接口6204和一个或多个天线6205。处理器6201、存储器6202、收发器6203和网络接口6204相连,例如通过总线相连。天线6205与收发器6203相连。网络接口6204用于使得网络设备通过通信链路,与其它通信设备相连,例如网络设备通过S1接口,与核心网网元相连。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可包括各类接口、传输线或总线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例如处理器6201,可以包括如下至少一种类型: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ASIC)、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Unit,MCU)、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用于实现逻辑运算的集成电路。例如,处理器6201可以是一个单核(single-CPU)处理器或多核(multi-CPU)处理器。至少一个处理器6201可以是集成在一个芯片中或位于多个不同的芯片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例如存储器6202,可以包括如下至少一种类型: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r-onlymemory,EEPROM)。在某些场景下,存储器还可以是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
存储器6202可以是独立存在,与处理器6201相连。可选的,存储器6202也可以和处理器6201集成在一起,例如集成在一个芯片之内。其中,存储器6202能够存储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程序代码,并由处理器6201来控制执行,被执行的各类计算机程序代码也可被视为是处理器6201的驱动程序。例如,处理器6201用于执行存储器6202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从而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
收发器6203可以用于支持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射频信号的接收或者发送,收发器6203可以与天线6205相连。具体地,一个或多个天线6205可以接收射频信号,该收发器6203可以用于从天线接收所述射频信号,并将射频信号转换为数字基带信号或数字中频信号,并将该数字基带信号或数字中频信号提供给所述处理器6201,以便处理器6201对该数字基带信号或数字中频信号做进一步的处理,例如解调处理和译码处理。此外,收发器6203可以用于从处理器6201接收经过调制的数字基带信号或数字中频信号,并将该经过调制的数字基带信号或数字中频信号转换为射频信号,并通过一个或多个天线6205发送所述射频信号。具体地,收发器6203可以选择性地对射频信号进行一级或多级下混频处理和模数转换处理以得到数字基带信号或数字中频信号,所述下混频处理和模数转换处理的先后顺序是可调整的。收发器6203可以选择性地对经过调制的数字基带信号或数字中频信号时进行一级或多级上混频处理和数模转换处理以得到射频信号,所述上混频处理和数模转换处理的先后顺序是可调整的。数字基带信号和数字中频信号可以统称为数字信号。收发器可以称为收发电路、收发单元、收发器件、发送电路、发送单元或者发送器件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通信装置620可以是网络设备整机,也可以是实现网络设备功能的部件或组件,也可以是通信芯片。当通信装置620为通信芯片,收发器6203可以是该芯片的接口电路,该接口电路用于读入和输出基带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下行用户协作传输场景,如图7所示,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01、网络设备利用第一标识加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标识用于标识第一协作组,所述第一协作组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
其中,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属于同一个用户协作组,例如,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协作组。此外,第一终端设备为CUE,用于协作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第二终端设备为TUE,是网络设备所发送数据最终的接收端,即网络设备所发送数据会终结在所述第二终端设备。
当网络设备有数据需要向TUE发送时,可以先把数据发送给CUE,CUE从网络设备接收数据后,将数据发送给TUE。为了保证数据安全,提高传输可靠性,网络设备可以对发送的数据进行加扰。例如,第一数据是网络设备需要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协助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网络设备可以利用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所属用户协作组的标识(例如,上述第一标识)来加扰第一数据。
具体地,第一标识有以下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具体包括:
第一种方式、所述第一标识可以是UC-RNTI,用来标识第一协作组。UC-RNTI是RNTI的一种,但与C-RNTI不同。例如,所述第一标识与第一终端设备的C-RNTI不同,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C-RNTI也不同。
第二种方式、所述第一标识包括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其中,所述第一子标识为UC-RNTI,第一子标识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C-RNTI不同,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C-RNTI不同。
所述第二子标识可以是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31的整数,可以转化成1位~5位的二进制序列,即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的长度为1位~5位。
具体实现中,网络设备可以根据所述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直接确定一个扰码序列,再利用该扰码序列加扰所述第一数据。示例性的,网络设备可以根据所述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确定扰码序列的初始序列,即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的二进制序列,网络设备还可以根据初始序列确定最终对待发送数据(例如所述第一数据)进行加扰所使用的扰码序列。其中,初始序列是长度为31位的二进制序列。
或者,网络设备也可以根据第一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将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转化成二进制序列得到所述初始序列,再根据所述初始序列确定扰码序列。
此外,网络设备选择的第一标识不同,根据第一标识确定的初始序列也是不同的。示例性的,对应上述第一标识的两种实现方式,网络设备也可以确定以下两种不同的初始序列:
第一种、对应第一标识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在下行用户协作传输场景中,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确定图8所示的初始序列。参考图8,所述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所述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在图8所示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扰码序列初始的第18位至第21位可以置空或填充其他的二进制序列,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q用于指示网络设备待发送数据包含的传输块(transportblock,TB),例如,传输块数量标识可以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示例性的,传输块数据标识为0或1,当传输块标识为0,可以表示网络设备待发送数据包含1个TB;当传输块标识为1,可以表示网络设备待发送数据包含2个TB。
此外,所述数据加扰标识nID为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的高层参数,该高层参数的取值为[0,1,…1023],可以转化为10位的二进制序列。所述数据加扰标识也可以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Figure BDA0002246640650000231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数据加扰标识nID为高层参数dataScramblingIdentityPDSCH,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RNTI等于C-RNTI、调制编码方案(modulation coding scheme,MCS)MCS-C-RNTI或CS-RNTI,且网络设备未使用DCI format 1_0在公共搜索空间调度终端设备。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满足以下公式(1):
cinit=n1·215+q·214+nID (1)
其中,n1为第一标识。可选的,网络设备可以将第一标识、传输块数量标识q和数据加扰标识nID代入上式(1)确定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将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转化成二进制序列就可以得到图8所示的初始序列,再根据该初始序列确定扰码序列。
第二种、对应第一标识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在下行用户协作传输的场景中,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确定图9所示的初始序列。参考图9,所述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所述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扰码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所述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也就是说,所述扰码序列初始的第18位至第21位可以用于填充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的长度为1位~4位。
另外,传输块数量标识q,所述数据加扰标识nID的相关解释参考前文,在此不做赘述。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满足以下公式(2):
cinit=n11·215+q·214+n12·2y+nID (2)
其中,n11为第一子标识,n12为第二子标识。可选的,网络设备可以将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传输块数量标识q和数据加扰标识nID代入上式(2)确定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将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转化成二进制序列就可以得到图9所示的初始序列,再根据该初始序列确定扰码序列。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子标识n12的长度为x位,x为大于等于1或小于等于4的整数。此外,x和y的取值关系满足以下表1。
表1
x取值 y取值
1 10或11或12或13
2 10或11或12
3 10或11
4 10
702、所述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加扰后的所述第一数据。
具体地,网络设备根据加扰后的所述第一数据来组建数据包,通过PDSCH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组好的数据包。
703、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标识从网络设备获取第一数据。
具体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数据包后,还可以根据所述第一标识确定扰码序列,进而可以根据确定的扰码解扰从网络设备接收的数据包。
示例性的,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确定扰码序列的初始序列,还可以根据扰码序列的初始序列确定扰码序列,利用扰码序列解扰从网络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包。
或者,网络设备也可以根据第一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将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转化成二进制序列得到所述初始序列,再根据所述初始序列确定扰码序列,利用扰码序列解扰从网络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包。
同样,对应上述第一标识的两种实现方式,第一终端设备也可以确定两种不同的初始序列。
具体地,对应第一标识的第一种实现方式,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确定图8所示的初始序列。或者,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将第一标识、传输块数量标识q和数据加扰标识nID代入上式(1)确定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将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转化成二进制序列就可以得到图8所示的初始序列,再根据该初始序列确定扰码序列。
此外,对应第一标识的第二种实现方式,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确定图9所示的初始序列。或者,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将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传输块数量标识q和数据加扰标识nID代入上式(2)确定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将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转化成二进制序列就可以得到图9所示的初始序列,再根据该初始序列确定扰码序列。
704、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转发所述第一数据。
具体地,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步骤703获得的第一数据来组建数据包,通过物理侧行数据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SSCH)将组好的数据包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可以从第一终端接收数据包,从中获取第一数据,至此完成下行用户协作传输。
可选的,图7所示的方法还包括: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标识,第一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标识,可以根据第一标识解扰从网络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包,从中获取第一数据。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根据第一标识加扰第一数据,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加扰后的第一数据。
第二终端设备可以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标识,并根据第一标识解扰从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包,从中获取第一数据。
可选的,网络设备还可以向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标识。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标识、第二标识加扰第一数据,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加扰后的数据。具体地,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确定一个扰码序列,再利用该扰码序列加扰所述第一数据。示例性的,网络设备可以根据所述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确定扰码序列的初始序列,即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的二进制序列,网络设备还可以根据初始序列确定最终对待发送数据(例如所述第一数据)进行加扰所使用的扰码序列。其中,初始序列是长度为31位的二进制序列。
或者,网络设备也可以根据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将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转化成二进制序列得到所述初始序列,再根据所述初始序列确定扰码序列,利用该扰码序列加扰所述第一数据。
此外,网络设备选择的第一标识不同,根据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确定的初始序列也是不同的。示例性的,对应上述第一标识的两种实现方式,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标识、第二标识可以确定以下两种不同的初始序列:
第一种、对应第一标识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在下行用户协作传输场景中,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确定图10所示的初始序列。参考图10,所述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所述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扰码序列初始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
另外,传输块数量标识q,所述数据加扰标识nID的相关解释参考前文,在此不做赘述。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满足以下公式(3):
cinit=n1·215+q·214+n2·2t+nID (3)
其中,n1为第一标识,n2为第二标识。可选的,网络设备可以将第一标识n1、第二标识n2传输块数量标识q和数据加扰标识nID代入上式(3)确定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将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转化成二进制序列就可以得到图10所示的初始序列,再根据该初始序列确定扰码序列。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标识n2的长度为s位,s为大于等于1或小于等于4的整数。此外,s和t的取值关系满足以下表2。
表2
s取值 t取值
1 10或11或12或13
2 10或11或12
3 10或11
4 10
相应的,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确定图10所示的初始序列。或者,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将第一标识、第二标识、传输块数量标识q和数据加扰标识nID代入上式(3)确定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将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转化成二进制序列就可以得到图10所示的初始序列,再根据该初始序列确定扰码序列。
第二种、对应第一标识的第二种实现方式,在下行用户协作传输的场景中,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确定图11所示的初始序列。参考图11,所述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所述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共同占用所述扰码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所述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也就是说,所述扰码序列初始的第18位至第21位可以用于填充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假设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的长度为x,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的长度为s,(x+s)为大于等于2小于等于4的整数。
另外,传输块数量标识q,所述数据加扰标识nID的相关解释参考前文,在此不做赘述。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满足以下公式(4):
cinit=n11·215+q·214+n12·2y+n2·2t+nID (4)
其中,n11为第一子标识,n12为第二子标识,n2为第二标识。可选的,网络设备可以将第一子标识n11、第二子标识n12、第二标识n2、传输块数量标识q和数据加扰标识nID代入上式(4)确定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将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转化成二进制序列就可以得到图11所示的初始序列,再根据该初始序列确定扰码序列。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标识n2的长度为s位,第二子标识的长度为x,(x+s)为大于等于2或小于等于4的整数。此外,x和y的取值关系满足上述表1,s和t的取值关系满足上述表2。
相应的,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以及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确定图11所示的初始序列。或者,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将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第二标识、传输块数量标识q和数据加扰标识nID代入上式(2)确定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将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转化成二进制序列就可以得到图11所示的初始序列,再根据该初始序列确定扰码序列。
可选的,图7所示的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转发所述第一数据。可以理解的是,下行用户协作传输场景中,网络设备可以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指示第一终端设备协作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即第一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数据后,将数据转发给第二终端设备。
示例性的,网络设备还可以显式指示第一终端设备进行协助传输。例如,在DCI中增加1比特的指示域,该指示域填充“第一数值”,表示第一终端设备协作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第一数据终结在第二终端设备;该指示域填充“第二数值”,表示第一终端设备无需协作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第一数据终结在第一终端设备。可选的,第一数值为“1”,第二数值为“0”。
示例性的,网络设备还可以隐式指示第一终端设备进行协助传输。例如,网络设备用第一标识加扰DCI,第一终端设备使用第一标识解扰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PDCCH),成功解扰PDCCH代表第一终端设备需要进行协助传输。反之,如果第一终端设备使用第一标识未成功解扰PDCCH,则第一终端设备无需协助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
可选的,第一标识还可以用于标识第二终端设备,不同于第二终端设备的C-RNTI。网络设备可以将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例如上述第一标识)配置给第一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加扰第一数据,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解扰从网络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包,从中获得第一数据。从而第一终端设备将第一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完成协作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有数据需要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时,可以使用第二终端设备所属协作组的标识来加扰数据,再将数据发送给该协作组中的CUE,例如上述第一终端设备。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该协作组的标识来解扰接收到的数据,从而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将数据转发给第二终端设备。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不影响现有uu链路单跳数据传输的前提下,实现了在用户协作传输中的数据加扰传输,提高了用户协作传输中的数据传输安全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上行用户协作传输,如图12所示,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201、第二终端设备利用第一标识加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标识用于标识第一协作组,其中,所述第一协作组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
其中,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属于同一个用户协作组,例如,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协作组。此外,第二终端设备为SUE,第一终端设备为CUE,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协作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传输数据。网络设备是第二终端设备所发送数据最终的接收端,即第二终端设备所发送数据会终结在网络设备。
当SUE有数据需要向网络设备发送时,可以先把数据发送给CUE,CUE从SUE接收数据后,将数据发送给网络设备。为了保证数据安全,提高传输可靠性,SUE可以对发送的数据进行加扰。例如,第一数据是第二终端设备需要向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协助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利用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所属用户协作组的标识(例如,上述第一标识)来加扰第一数据。
具体地,第一标识有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考前文步骤701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做赘述。
具体实现中,第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所述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直接确定一个扰码序列,再利用该扰码序列加扰所述第一数据。示例性的,第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所述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确定扰码序列的初始序列,即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的二进制序列,网络设备还可以根据初始序列确定最终对待发送数据(例如所述第一数据)进行加扰所使用的扰码序列。其中,初始序列是长度为31位的二进制序列。
或者,第二终端设备也可以根据第一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将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转化成二进制序列得到所述初始序列,再根据所述初始序列确定扰码序列。
此外,第二终端设备选择的第一标识不同,根据第一标识确定的初始序列也是不同的。示例性的,对应上述第一标识的两种实现方式,第二终端设备也可以确定以下两种不同的初始序列:
第一种、对应第一标识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在上行用户协作传输场景中,第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确定图13所示的初始序列。参考图13,所述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所述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扰码序列初始的第17位至第21位可以置空或填充其他的二进制序列,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其中,所述数据加扰标识nID为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的高层参数,该高层参数的取值为[0,1,…1023],可以转化为10位的二进制序列。所述数据加扰标识也可以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Figure BDA0002246640650000281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数据加扰标识nID为高层参数dataScramblingIdentityPDSCH,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RNTI等于C-RNTI、调制编码方案(modulation coding scheme,MCS)MCS-C-RNTI或CS-RNTI,且网络设备未使用DCI format 1_0在公共搜索空间调度终端设备。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满足以下公式(5):
cinit=n1·215+nID (5)
其中,n1为第一标识。可选的,网络设备可以将第一标识和数据加扰标识nID代入上式(5)确定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将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转化成二进制序列就可以得到图13所示的初始序列,再根据该初始序列确定扰码序列。
第二种、对应第二标识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在上行用户协作传输的场景中,第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确定图14所示的初始序列。参考图14,所述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所述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扰码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所述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也就是说,所述扰码序列初始的第17位至第21位可以用于填充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的长度为1位~5位。
另外,数据加扰标识nID的相关解释参考前文,在此不做赘述。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满足以下公式(6):
cinit=n11·215+n12·2y+nID (6)
其中,n11为第一子标识,n12为第二子标识。可选的,网络设备可以将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和数据加扰标识nID代入上式(6)确定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将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转化成二进制序列就可以得到图14所示的初始序列,再根据该初始序列确定扰码序列。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子标识n12的长度为x位,x为大于等于1或小于等于5的整数。此外,x和y的取值关系满足以下表3。
表3
Figure BDA0002246640650000282
Figure BDA0002246640650000291
具体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加扰后的所述第一数据来组建数据包,通过PSSCH向网络设备发送组好的数据包。
1202、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加扰后的所述第一数据。
具体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数据包后,还可以根据所述第一标识确定扰码序列,进而可以根据确定的扰码解扰从网络设备接收的数据包。
1203、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标识从第二终端设备获取第一数据。
示例性的,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确定扰码序列的初始序列,还可以根据扰码序列的初始序列确定扰码序列,利用扰码序列解扰从网络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包。
或者,网络设备也可以根据第一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将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转化成二进制序列得到所述初始序列,再根据所述初始序列确定扰码序列,利用扰码序列解扰从网络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包。
同样,对应上述第一标识的两种实现方式,第一终端设备也可以确定两种不同的初始序列。
具体地,对应第一标识的第一种实现方式,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确定图13所示的初始序列。或者,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将第一标识和数据加扰标识nID代入上式(5)确定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将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转化成二进制序列就可以得到图13所示的初始序列,再根据该初始序列确定扰码序列。
此外,对应第一标识的第二种实现方式,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确定图14所示的初始序列。或者,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将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和数据加扰标识nID代入上式(6)确定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将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转化成二进制序列就可以得到图14所示的初始序列,再根据该初始序列确定扰码序列。
1204、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转发所述第一数据。
具体地,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步骤1203获得的第一数据来组建数据包,通过物理上行数据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将组好的数据包发送给网络设备。网络设备可以从第一终端接收数据包,从中获取第一数据,至此完成上行用户协作传输。
可选的,图12所示的方法还包括: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标识。第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标识加扰第一数据,并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加扰后的第一数据。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标识解扰从第二终端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包,从中获取第一数据。
可选的,网络设备还可以向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标识。第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标识、第二标识加扰第一数据,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加扰后的数据。第一终端设备也可以根据第一标识、第二标识解扰从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的数据包,从中获取第一数据,并向网络设备转发第一数据。
具体地,第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确定扰码序列的初始序列,即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的二进制序列,网络设备还可以根据初始序列确定最终对待发送数据(例如所述第一数据)进行加扰所使用的扰码序列。其中,初始序列是长度为31位的二进制序列。
或者,第二终端设备也可以根据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将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转化成二进制序列得到所述初始序列,再根据所述初始序列确定扰码序列,利用该扰码序列加扰所述第一数据。
此外,第二终端设备选择的第一标识不同,根据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确定的初始序列也是不同的。示例性的,对应上述第一标识的两种实现方式,第二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标识、第二标识可以确定以下两种不同的初始序列:
第一种、对应第一标识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在上行用户协作传输场景中,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确定图15所示的初始序列。参考图15,所述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所述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扰码序列初始的第17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
另外,所述数据加扰标识nID的相关解释参考前文,在此不做赘述。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满足以下公式(7):
cinit=n1·215+n2·2t+nID (7)
其中,n1为第一标识,n2为第二标识。可选的,网络设备可以将第一标识n1、第二标识n2和数据加扰标识nID代入上式(7)确定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将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转化成二进制序列就可以得到图15所示的初始序列,再根据该初始序列确定扰码序列。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标识n2的长度为s位,s为大于等于1或小于等于5的整数。此外,s和t的取值关系满足以下表4。
表4
s取值 t取值
1 10或11或12或13或14
2 10或11或12或13
3 10或11或12
4 10或11
5 10
相应的,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确定图15所示的初始序列。或者,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将第一标识、第二标识、传输块数量标识q和数据加扰标识nID代入上式(6)确定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将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转化成二进制序列就可以得到图15所示的初始序列,再根据该初始序列确定扰码序列。
第二种、对应第一标识的第二种实现方式,在上行用户协作传输的场景中,第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确定图16所示的初始序列。
参考图16,所述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所述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共同占用所述扰码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位,所述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也就是说,所述扰码序列初始的第17位至第21位可以用于填充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假设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的长度为x,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的长度为s,(x+s)为大于等于2小于等于5的整数。
另外,所述数据加扰标识nID的相关解释参考前文,在此不做赘述。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满足以下公式(8):
cinit=n11·215+n12·2y+n2·2t+nID (8)
其中,n11为第一子标识,n12为第二子标识,n2为第二标识。可选的,网络设备可以将第一子标识n11、第二子标识n12、第二标识n2和数据加扰标识nID代入上式(8)确定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将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转化成二进制序列就可以得到图11所示的初始序列,再根据该初始序列确定扰码序列。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标识n2的长度为s位,第二子标识的长度为x,(x+s)为大于等于2或小于等于5的整数。此外,x和y的取值关系满足上述表3,s和t的取值关系满足上述表4。
相应的,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第二子标识的二进制序列以及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确定图16所示的初始序列。或者,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将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第二标识和数据加扰标识nID代入上式(8)确定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将扰码序列初始值cinit转化成二进制序列就可以得到图16所示的初始序列,再根据该初始序列确定扰码序列。
可选的,图7所示的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转发所述第一数据。可以理解的是,上行用户协作传输场景中,网络设备可以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DCI)指示第一终端设备协作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数据,即第一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数据后,将数据转发给网络设备。
示例性的,网络设备还可以显式指示第一终端设备进行协助传输。例如,在DCI中增加1比特的指示域,该指示域填充“第一数值”,表示第一终端设备协作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数据,第一数据终结在网络设备;该指示域填充“第二数值”,表示第一终端设备无需协作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数据,第一数据终结在第一终端设备。可选的,第一数值为“1”,第二数值为“0”。
示例性的,网络设备还可以隐式指示第一终端设备进行协助传输。例如,网络设备用第一标识加扰DCI,第一终端设备使用第一标识解扰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PDCCH),成功解扰PDCCH代表第一终端设备需要进行协助传输。反之,如果第一终端设备使用第一标识未成功解扰PDCCH,则第一终端设备无需协助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数据。
可选的,第一标识还可以用于标识第二终端设备,不同于第二终端设备的C-RNTI。网络设备可以将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例如上述第一标识)配置给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加扰第一数据,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解扰从第二终端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包,从中获得第一数据。从而第一终端设备将第一数据发送给网络设备,完成协作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处于小区弱覆盖范围,例如,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第二终端设备,当第二终端设备有数据需要向网络设备传输时,可以使用第二终端设备所属协作组的标识来加扰数据,再将数据发送给该协作组中的CUE,例如上述第一终端设备。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该协作组的标识来解扰接收到的数据,从而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将数据转发给网络设备。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不影响现有uu链路单跳数据传输的前提下,实现了在用户协作传输中的数据加扰传输,提高了用户协作传输中的数据传输安全性。
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网络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给小区内每个用户协作组(UC group)配置一个标识,即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标识。不同用户协作组的标识不同,用不同的标识可以区分小区内不同用户协作组。此外,第一标识不同于终端设备的C-RNTI。
可选的,可以将RNTI取值的保留值作为第一标识。示例性的,RNTI取值的保留值为FFF0~FFFD,FFF0~FFFD可以作为第一标识的值。也就是说,一个小区最多有14个UCgroup,这14个UC group的第一标识分别为FFF0、FFF1、FFF2、FFF3、FFF4、FFF5、FFF6、FFF7、FFF8、FFF9、FFFA、FFFB、FFFC、FFFD。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群组级别(group-level)的标识生成扰码序列,使小区内用户协作组中的数据传输可以被组内的CUE获取,进而协助网络设备或SUE完成数据传输,保证用户协作组中数据传输的私有性。
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网络设备可以通过RRC信令给小区内每个用户协作组(UCgroup)配置一个标识,即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子标识。网络设备还可以为小区内的每个终端设备配置一个标识,即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子标识。不同用户协作组的第一子标识可以相同,用不同的第二子标识可以区分小区内不同用户协作组。不同用户协作组的第一子标识也可以不同,用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唯一指示一个用户协作组。示例的,一个小区内配置了两个不同的第一子标识,例如,第一子标识A、第一子标识B。第二子标识为1比特,一个小区则可以支持4个UC group,示例性的:
UC group 1,用第一子标识A+“0”来表示;UC group 2,用第一子标识A+“1”来表示;UC group 3,用第一子标识B+“0”来表示;UC group 4,用第二子标识B+“1”来表示。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RNTI取值的保留值作为第一子标识。示例性的,RNTI取值的保留值为FFF0~FFFD,FFF0~FFFD可以作为第一子标识的值。也可以在RNTI的可能取值中随机选一个作为第一子标识的值。示例性的,在0001-FFEF中选取一个作为第一子标识的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群组级别(group-level)的第一子标识和终端级别的第二子标识生成扰码序列,使小区内用户协作组中的数据传输可以被组内的CUE获取,进而协助网络设备或SUE完成数据传输,保证用户协作组中数据传输的私有性。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通过RRC信令给小区内每个UC group中的每个终端设备配置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一个小区内的UC group用k个第一子标识值和不同的第二子标识来区分。
第一子标识可以在0001-FFEF中选取k个,或者,在FFF0-FFFD中选取k个。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通过RRC信令给小区内每个UC group中每个终端设备配置第一子标识和第二子标识。一个UC group对应一个第一子标识,不同UC group对应不同的第一子标识。每个UC group内一个终端设备对应一个第二子标识,不同终端设备对应不同的第二子标识。
第一子标识可以在RNTI的保留值FFF0-FFFD中选取一个,也可以在RNTI的取值0001-FFEF中选取一个。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通过RRC信令给小区内每个UC group中每个终端设备配置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和第二标识。小区内所有UC group使用一个相同的第一子标识。不同UC group对应不同的第二子标识值,第二子标识用于区分一个小区内不同的UC group。每个UC group内一个终端设备对应一个第二标识,不同终端设备对应不同的第二标识,第二标识用于区分一个UC group内不同的终端设备。实际上,第二子标识和第二标识可以区分了小区内所有UC group中的所有终端设备。
第一子标识可以在RNTI的保留值FFF0-FFFD中选取一个,也可以在RNTI的取值0001-FFEF中选取一个。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通过RRC信令给小区内每个UC group中的每个终端设备配置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和第二标识。小区内的UC group用k个第一子标识和不同第二子标识区分。每个UC group内一个终端设备对应一个第二子标识,不同终端设备对应不同的第二终端值,第二子标识用于区分一个UC group内不同的终端设备。实际上,第一子标识、第二子标识和第二标识区分了小区内所有UC group中的所有终端设备。
k个第一子标识可以在RNTI的保留值FFF0-FFFD中选取k个,也可以在RNTI的取值0001-FFEF中选取k个。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可以通过RRC信令给小区内每个UC group中的每个终端设备配置一个第一标识。一个UC group中的一个终端对应一个第一标识,不同UE对应不同的第一标识。
k个第一子标识可以在RNTI的保留值FFF0-FFFD中选取k个,也可以在RNTI的取值0001-FFEF中选取k个。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17示出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通信装置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图17所示的通信装置可以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第一终端设备,也可以是第一终端设备中实现上述方法的部件。如图17所示,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单元1701以及收发单元1702。处理单元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收发单元可以是收发器。
处理单元1701,用于支持第一终端设备执行步骤703、步骤1203,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收发单元1702,用于支持第一终端设备执行步骤702、步骤704、步骤1702、步骤1704,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17所示的通信装置也可以是应用于终端中的芯片。所述芯片可以是片上系统(System-On-a-Chip,SOC)或者是具备通信功能的基带芯片等。
其中,以上用于接收/发送的收发单元1702可以是该装置的一种接口电路,用于从其它装置接收信号。例如,当该装置以芯片的方式实现时,该收发单元1702是该芯片的接口电路,该接口电路用于读入或输出基带信号。
示例性的,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在图18中,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模块1801和通信模块1802。处理模块1801用于对通信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执行上述处理单元1401执行的步骤,和/或用于执行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通信模块1802用于执行上述收发单元1402执行的步骤,支持通信装置与其他设备之间的交互,如与其他终端装置之间的交互。如图18所示,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1803,存储模块1803用于存储通信装置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当处理模块1801为处理器,通信模块1802为收发器,存储模块1803为存储器时,通信装置为图6a所示的通信装置。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19示出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通信装置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图19所示的通信装置可以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网络设备,也可以是网络设备中实现上述方法的部件。如图19所示,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单元1901以及收发单元1902。处理单元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收发单元可以是收发器。
处理单元1901,用于支持网络设备执行步骤701,生成第一指示信息,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收发单元1902,用于支持该网络设备与其他通信装置之间的通信,例如,支持网络设备执行步骤1204以及步骤702,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19所示的通信装置也可以是应用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所述芯片可以是片上系统(System-On-a-Chip,SOC)或者是具备通信功能的基带芯片等。
其中,以上用于接收/发送的收发单元1902可以是该装置的一种接口电路,用于读入基带信号。例如,当该装置以芯片的方式实现时,该收发单元1902是该芯片用于读入基带信号的接口电路,或,收发单元1902是该芯片用于输出基带信号的接口电路。
示例性的,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0所示。在图20中,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模块2001和通信模块2002。处理模块2001用于对通信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执行上述处理单元1601执行的步骤,和/或用于执行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通信模块2002用于执行上述收发单元1602执行的步骤,支持通信装置与其他设备之间的交互,如与其他终端装置之间的交互。如图20所示,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2003,存储模块2003用于存储通信装置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当处理模块2001为处理器,通信模块2002为收发器,存储模块2003为存储器时,通信装置为图6b所示的通信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指令用于执行如图7或图12所示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通信装置上运行时,使得通信装置实现如图7或图12所示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包括:无线通信装置中存储有指令;当无线通信装置在图6a、图6b、图17~图20所示的通信装置上运行时,使得通信装置实现如图7或图12所示的方法。该无线通信装置可以为芯片等。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数据库访问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数据库访问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数据库访问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数据库访问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盘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8)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标识从网络设备获取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标识用于标识第一协作组,其中,所述第一协作组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转发所述第一数据。
2.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标识从第二终端设备获取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标识用于标识第一协作组,其中,所述第一协作组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从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标识。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标识从网络设备获取第一数据,包括:
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数据包并根据所述第一标识确定的扰码序列解扰所述数据包,获得所述第一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标识从第二终端设备获取第一数据,包括:
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数据包并根据所述第一标识确定的扰码序列解扰所述数据包,获得所述第一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识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且所述第一标识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RNTI、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RNTI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所述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所述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
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所述数据加扰标识为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所述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8.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3-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标识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数据,包括:
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数据包并根据所述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确定的扰码序列解扰所述数据包,获得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二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第二终端设备。
9.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标识从网络设备获取第一数据,包括:
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数据包并根据所述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确定的扰码序列解扰所述数据包,获得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二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第二终端设备。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的为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所述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所述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所述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
所述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所述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所述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所述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
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所述数据加扰标识为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所述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1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网络设备利用第一标识加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标识用于标识第一协作组,其中,所述第一协作组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所述第一数据是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
所述网络设备发送加扰后的所述第一数据。
12.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二终端设备利用第一标识加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标识用于标识第一协作组,其中,所述第一协作组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所述第一数据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加扰后的所述第一数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标识。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标识。
15.根据权利要求11-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识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且所述第一标识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RNTI、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RNTI不同。
16.根据权利要求11-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或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利用第一标识加扰第一数据,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利用所述扰码序列加扰所述第一数据;所述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所述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所述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
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所述数据加扰标识为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所述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17.根据权利要求11-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或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利用第一标识加扰第一数据,包括:
根据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利用所述扰码序列加扰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二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第二终端设备;
所述根据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包括:
所述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所述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所述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所述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
所述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所述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所述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所述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
其中,所述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所述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所述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18.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第一标识从网络设备获取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标识用于标识第一协作组,其中,所述第一协作组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
收发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转发所述第一数据。
19.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第一标识从第二终端设备获取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标识用于标识第一协作组,其中,所述第一协作组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
收发单元,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从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标识。
21.根据权利要求18或20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数据包;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标识确定的扰码序列解扰所述收发单元接收的所述数据包,获得所述第一数据。
22.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数据包;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标识确定的扰码序列解扰所述数据包,获得所述第一数据。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识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且所述第一标识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RNTI、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RNTI不同。
24.根据权利要求21-23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所述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所述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
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所述数据加扰标识为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所述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25.根据权利要求18或20-24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数据包;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确定的扰码序列解扰所述数据包,获得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二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第二终端设备。
26.根据权利要求19-24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数据包;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确定的扰码序列解扰所述数据包,获得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二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第二终端设备。
27.根据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所述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所述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所述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
所述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所述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所述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所述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
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所述数据加扰标识为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所述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28.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利用第一标识加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标识用于标识第一协作组,其中,所述第一协作组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所述第一数据是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
收发单元,用于发送加扰后的所述第一数据。
29.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利用第一标识加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标识用于标识第一协作组,其中,所述第一协作组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所述第一数据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
收发单元,用于发送加扰后的所述第一数据。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标识。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从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标识。
32.根据权利要求29-31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识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且所述第一标识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RNTI、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RNTI不同。
33.根据权利要求29-32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利用所述扰码序列加扰所述第一数据;所述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所述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所述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
其中,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所述数据加扰标识为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所述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34.根据权利要求29-33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扰码序列,利用所述扰码序列加扰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二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第二终端设备;
其中,所述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所述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所述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第17位为传输块数量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第18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所述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或,
所述扰码序列对应的初始序列是31位的二进制序列,且所述初始序列的高16位为所述第一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低10位为数据加扰标识的二进制序列所述初始序列的第17位至第21位中的至少一位为所述第二标识的二进制序列;
所述传输块数量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包含的传输块的数量;所述数据加扰标识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所述数据加扰标识为物理层小区标识。
35.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耦合;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6.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耦合;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运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8.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27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以及如权利要求28-34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
CN201911019202.XA 2019-10-24 2019-10-24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Active CN1127144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19202.XA CN112714441B (zh) 2019-10-24 2019-10-24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EP20879995.7A EP4040823A4 (en) 2019-10-24 2020-10-23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CT/CN2020/123272 WO2021078253A1 (zh) 2019-10-24 2020-10-23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US17/660,323 US20220248492A1 (en) 2019-10-24 2022-04-22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19202.XA CN112714441B (zh) 2019-10-24 2019-10-24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14441A true CN112714441A (zh) 2021-04-27
CN112714441B CN112714441B (zh) 2024-06-14

Family

ID=75540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19202.XA Active CN112714441B (zh) 2019-10-24 2019-10-24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48492A1 (zh)
EP (1) EP4040823A4 (zh)
CN (1) CN112714441B (zh)
WO (1) WO2021078253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48099A (zh) * 2016-06-28 2018-01-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与设备
CN109547947A (zh) * 2017-07-26 2019-03-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设备协作组建立的方法及装置
CN110024319A (zh) * 2016-11-23 2019-07-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组协助下行链路传输的系统和方法
CN110072287A (zh) * 2018-01-24 2019-07-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加扰的数据传输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88150B2 (en) * 2008-08-07 2013-11-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RNTI-dependent scrambling sequence initialization
CN108668367B (zh) * 2017-04-01 2020-06-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
CN109217989B (zh) * 2017-06-30 2022-02-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
US11310822B2 (en) * 2018-11-02 2022-04-1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CN114747237B (zh) * 2019-12-18 2023-07-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配置信息发送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48099A (zh) * 2016-06-28 2018-01-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与设备
CN110024319A (zh) * 2016-11-23 2019-07-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组协助下行链路传输的系统和方法
CN109547947A (zh) * 2017-07-26 2019-03-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设备协作组建立的方法及装置
CN110072287A (zh) * 2018-01-24 2019-07-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加扰的数据传输方法
WO2019144812A1 (zh) * 2018-01-24 2019-08-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加扰的数据传输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 HISILICON: "R1-1611211 \"Discussion on search space design for DL control channels\"", 3GPP TSG_RAN\\WG1_RL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78253A1 (zh) 2021-04-29
EP4040823A4 (en) 2022-11-30
CN112714441B (zh) 2024-06-14
EP4040823A1 (en) 2022-08-10
US20220248492A1 (en) 2022-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58560B2 (en)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PDCCH)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with multiple transmission points
CN107211324B (zh) 容纳特定用户设备的系统和方法
CN107196689B (zh) 一种上行mu-mimo的方法及系统
CN110351809B (zh) 系统消息冗余版本确定方法及装置
EP3800957A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3225822A (zh) 同步信号块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通信装置
US11088805B2 (en)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12311493B (zh) 协作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3271674A (zh) 一种用于非地面通信网络的信息指示方法及装置
CN114424463A (zh) 联合调度的方法和装置
CN112714441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CN111246419A (zh)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14175775B (zh) 收发控制信息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2788795B (zh) 连接恢复方法及装置
US20220338228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20220321313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220361233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240014968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2423313B (zh) 传输块大小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4762366B (zh) 下行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EP4152858A1 (en) Pdsch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22077346A1 (zh) 信道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7136603A (zh) 资源确定方法、信号发送方法、终端及通信系统
CN117676855A (zh) 小区调度的方法与装置
CN115529107A (zh) 一种调制和编码方案mcs表格确定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