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96809A - 空调、控制方法、控制器、空调系统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空调、控制方法、控制器、空调系统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696809A CN112696809A CN202011547396.3A CN202011547396A CN112696809A CN 112696809 A CN112696809 A CN 112696809A CN 202011547396 A CN202011547396 A CN 202011547396A CN 112696809 A CN112696809 A CN 11269680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temperature
- air
- refrigerant
- air conditio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5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4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50 conditio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400 supply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323—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25B49/022—Compressor control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控制方法、控制器、空调系统及存储介质。本发明的空调包括:冷媒循环回路,包括由冷媒管路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四通阀、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送风风机,沿着气流流经第一换热器的方向布置于第一换热器的下游,用于向室内送风;排风风机,沿着气流流经第二换热器的方向布置于第二换热器的下游,用于将室内回风排至室外;和冷媒泵,出口与压缩机排气口和四通阀之间的冷媒管路连通,进口与压缩机吸气口和四通阀之间的冷媒管路连通。这样,不仅可以改善空调在过渡季节的使用舒适性,同时还可以改善空调在过渡季节的节能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控制方法、控制器、空调系统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过渡季节一般位于春季或秋季,气温及空气湿度经常处于无规律的变化过程中。在过渡季节,若不开空调,室内容易出现明显的不舒适感,因此,为了满足过渡季节用户舒适感,需要开启空调,对出风温度进行调节。
相关技术中,由于空调对出风温度的调节,依赖于压缩机,因此,在过渡季节调节出风温度时,空调的压缩机必须开启,但由于压缩机工作时耗能较多,因此,节能效果欠佳。
可见,如何同时改善过渡季节的使用舒适性以及节能效果,是一个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改善空调在过渡季节的使用舒适性以及节能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其包括:
冷媒循环回路,包括由冷媒管路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四通阀、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
送风风机,沿着气流流经第一换热器的方向布置于第一换热器的下游,用于向室内送风;
排风风机,沿着气流流经第二换热器的方向布置于第二换热器的下游,用于将室内回风排至室外;和
冷媒泵,出口与压缩机排气口和四通阀之间的冷媒管路连通,进口与压缩机吸气口和四通阀之间的冷媒管路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包括:
第一阀,设置于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四通阀之间的冷媒管路上,用于控制排气口与四通阀之间的冷媒管路的通断;和/或,
第二阀,设置于压缩机的吸气口与四通阀之间的冷媒管路上,用于控制吸气口与四通阀之间的冷媒管路的通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包括预冷器,预冷器沿着气流流经第一换热器的方向布置于第一换热器的上游,预冷器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包括再热器,再热器沿着气流流经第一换热器的方向布置于第一换热器的下游,再热器的第一口与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再热器的第二口与第一换热器的和第二换热器连接的口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包括:
第一控制阀,设置于第一口与排气口之间的冷媒管路上,用于控制第一口与排气口之间的冷媒管路的通断;和/或
第二控制阀,设置于第二口与第一换热器的和第二换热器连接的接口之间的冷媒管路上,用于控制第二口与第一换热器的和第二换热器连接的接口之间的冷媒管路的通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测温元件,用于检测环境温度T4;
第二测温元件,用于检测室内温度T3;
第三测温元件,用于检测新风温度T1。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基于本发明各实施例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其包括:
确定当前环境是否处于过渡季节;
在当前环境处于过渡季节时,关闭空调的压缩机,并开启空调的送风风机;
确定是否需要对新风进行温度调节;
在需要对新风进行温度调节时,开启空调的排风风机和冷媒泵,使得冷媒在冷媒泵的驱动作用下在冷媒泵、四通阀、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循环流动,对新风进行温度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当前环境是否处于过渡季节包括:
判断室外环境温度T4与设定过渡季节温度t1之间是否满足T4≤t1;
在T4≤t1时,确定当前环境处于过渡季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关闭压缩机时,还关闭空调的第一阀和第二阀。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关闭压缩机时,还关闭空调的再热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关闭再热器时,还关闭空调的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关闭压缩机时,还关闭空调的预冷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需要对新风进行温度调节时,开启排风风机和冷媒泵,使冷媒在冷媒泵的驱动作用下在冷媒泵、四通阀、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循环流动,对新风进行温度调节包括:
在需要对新风进行升温时,开启排风风机和冷媒泵,并使空调的四通阀处于第一阀位,使得冷媒在冷媒泵的驱动作用下在冷媒泵、四通阀、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循环流动,对新风进行升温;
在需要对新风进行降温时,开启排风风机和冷媒泵,并使空调的四通阀处于第二阀位,使得冷媒在冷媒泵的驱动作用下在冷媒泵、四通阀、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循环流动,对新风进行降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是否需要对新风进行温度调节包括:
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制冷或制热;
在需要制冷或制热时,根据新风温度T1与室内温度T3的大小关系,确定是否需要对新风进行温度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制冷或制热包括:
判断室内温度T3与用户设定温度T之间是否满足T3>T;
在T3>T时,确定需要进行制冷;
在T3<T时,确定需要进行制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需要制冷或制热时,根据新风温度T1与室内温度T3的大小关系,确定是否需要对新风进行温度调节包括:
在需要制冷时,判断新风温度T1与室内温度T3之间是否满足T1≥T3;
在T1≥T3时,确定需要对新风进行降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需要制冷或制热时,根据新风温度T1与室内温度T3的大小关系,确定是否需要对新风温度进行调节包括:
在需要制热时,判断新风温度T1与室内温度T3之间是否满足T1≤T3;
在T1≤T3时,确定需要对新风进行升温。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控制器,其包括存储器和耦接至存储器的处理器,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指令执行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其包括本发明各实施例的空调和各实施例的控制器。
本发明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控制方法。
通过在空调中增设冷媒泵,使得过渡季节时,空调可以基于冷媒泵来调控出风温度,而无需再开启压缩机,因此,不仅可以改善空调在过渡季节的使用舒适性,同时还可以改善空调在过渡季节的节能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的结构简图。
图2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逻辑框图。
图中:
100、空调;10、冷媒循环回路;20、送风风机;30、排风风机;40、冷媒泵;40a、出口;40b、进口;50、预冷器;50a、进水口;50b、出水口;60、再热器;60a、第一口;60b、第二口;70、接水容器;80、机架;80a、新风风道;80b、回风风道;
1、压缩机;11、排气口;12、吸气口;
2、四通阀;21、第一阀口;22、第二阀口;23、第三阀口;24、第四阀口;
3、第一换热器;31、第一接口;32、第二接口;
4、第二换热器;41、第一端口;42、第二端口;
5、气液分离器;
61、第一阀;62、第二阀;63、第一控制阀;64、第二控制阀;65、节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开展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图1-图3示例性地示出了本发明的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参见图1,一些实施例中,空调100包括冷媒循环回路10、送风风机20和排风风机30。
冷媒循环回路10包括由冷媒管路依次连接的压缩机1、四通阀2、第一换热器3和第二换热器4。
压缩机1用于对冷媒进行压缩。压缩机1具有排气口11和吸气口12。经过压缩机1压缩后的冷媒从排气口11排出。经过制冷或制热循环后的冷媒从吸气口12流回压缩机1中,被压缩机1压缩。压缩机1可以为变频压缩机。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1构成室外机的一部分。
第一换热器3和第二换热器4用于实现冷媒与空气的换热,以实现制冷或制热目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3和第二室外换热器4分别构成室内机和室外机的一部分。第一换热器3用于与流向室内的空气进行换热,以对空气进行降温、升温或除湿。第二换热器4用于与由室内流出的空气(即回风)进行换热。其中,第一换热器3具有第一接口31和第二接口32。第二换热器4具有第一端口41和第二端口42。第一接口31和第二端口42均通过四通阀2与压缩机1连接,以实现第一换热器3和第二换热器4与压缩机1的连接。第二接口32与第一端口41连接,以实现第一换热器3和第二换热器4之间的连接。第一换热器3和第二换热器4具体可以为翅片式换热器。
四通阀2连接压缩机1与第一换热器3和第二换热器4,并通过切换第一换热器3和第二换热器4与压缩机1之间的连接关系,来控制空调100在不同模式(例如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之间切换。其中,四通阀2具有第一阀口21、第二阀口22、第三阀口23和第四阀口24。其中,第一阀口21与压缩机1的排气口11连接。第二阀口22与第一换热器3的第一接口31连接。第三阀口23与第二换热器4的第二端口42连接。第四阀口24与压缩机1的吸气口12连接。并且,四通阀2具有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处于第一阀位时,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连通,第四阀口24与第三阀口23连接,而处于第二阀位时,第一阀口21与第三阀口23连通,第四阀口24与第二阀口22连通。这样,通过控制四通阀2在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之间切换,即可控制第一接口31和第二端口42中的一个与排气口11连通,另一个与吸气口12连通,从而控制第一换热器3和第二换热器4中的一个工作于冷凝器模式,另一个工作于蒸发器模式,进而控制空调100工作于制热模式或制冷模式。
四通阀2在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之间的切换,可以通过控制四通阀2是否得电来实现。例如,一些实施例中,四通阀2得电时,处于第一阀位;四通阀2掉电时,处于第二阀位。
参见图1,除了包括压缩机1、四通阀2、第一换热器3和第二换热器4,冷媒循环回路10还包括节流件65和气液分离器5。节流件65设置于第二接口32和第一端口41之间的冷媒管路上,用于对冷媒进行节流。节流件65可以为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或节流孔板等各种节流元件。气液分离器5设置于第四阀口24与吸气口12之间的冷媒管路上,用于进行气液分离。
送风风机20沿着气流流经第一换热器3的方向布置于第一换热器3的下游,用于向室内送风。在送风风机20的作用下,如图1中右上方的箭头所示,新风进入空调100中,并在流经第一换热器3之后,如图1中左上方的箭头所示,流入室内,实现室内送风过程。其中,送风风机20具体可以为EC(Embedded Controller,嵌入式控制器)变频风机。EC变频风机内部的控制器可以根据周围环境温度调整转速。
排风风机30沿着气流流经第二换热器4的方向布置于第二换热器4的下游,用于将室内回风排至室外。在排风风机30的作用下,如图1中左下方的箭头所示,室内回风进入空调100中,并在流经第二换热器4之后,如图1中右下方的箭头所示,排出至室外,实现室外排风过程。其中,排风风机30具体可以为EC变频风机。
相关技术中,空调100中只有压缩机1能驱动冷媒循环流动,因此,在过渡季节,当需要通过调节出风温度,来改善使用舒适性时,只能开启压缩机1。但压缩机1不仅要驱动冷媒循环流动,还需要对冷媒进行压缩,耗功相对较大,影响节能效果。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能够同时改善空调100的使用舒适性和节能性,参见图1,一些实施例在空调100中增设了冷媒泵40。冷媒泵40的出口40a与压缩机1的排气口11和四通阀2之间的冷媒管路连通,且冷媒泵40的进口40b与压缩机1的吸气口12和四通阀2之间的冷媒管路连通。具体地,出口40a与排气口11和第一阀口21之间的冷媒管路连通,且进口40b与吸气口12和第四阀口24之间的冷媒管路连通。更具体地,进口40b与气液分离器5与第四阀口24之间的冷媒管路连通。
基于上述设置,冷媒泵40与压缩机1并联,需要时,冷媒泵40可以取代压缩机1,来驱动实现冷媒进行循环流动。由于与压缩机1相比,冷媒泵40只需驱动冷媒循环流动,而无需对冷媒进行压缩做功,因此,耗功较少,有利于实现更好的节能效果。
例如,在过渡季节,当需要通过调节出风温度,来改善使用舒适性时,可以不开启压缩机1,而开启冷媒泵40,利用冷媒泵40来驱动冷媒在冷媒泵40、四通阀2、第一换热器3和第二换热器4之间循环流动,以通过对新风进行温度调节,来调节出风温度,改善出风舒适性,提升用户使用舒适度。
由于处于过渡季节时,室外温度与用户所期望的室内温度之间一般相差不大,因此,只开启冷媒泵40对冷媒进行驱动,不开启压缩机1对冷媒进行压缩,也能够满足温度调节所需,使出风温度较为适宜,改善使用舒适性。
并且,由于与压缩机1相比,冷媒泵40耗功较少,因此,用冷媒泵40来取代压缩机1,还有利于降低机组功率,改善节能效果。
可见,基于所增设的冷媒泵40,空调100可以在过渡季节节能调温,在满足用户对过渡季节舒适性要求的基础上,节约能耗。
在开启冷媒泵40对过渡季节出风温度进行调节时,压缩机1关闭,且四通阀2工作于第一阀位或第二阀位,例如,在需要提高出风温度,进行制热时,四通阀2工作于第一阀位,使第一换热器30工作与冷凝器模式,第二换热器4工作于蒸发器模式;而在需要降低出风温度,进行制冷时,四通阀2工作于第二阀位,使第一换热器30工作于蒸发器模式,第二换热器4工作于冷凝器模式。
另外,在开启冷媒泵40对过渡季节出风温度进行调节时,送风风机20和排风风机30开启。其中,送风风机20开启,可以驱动新风进入空调100,流经第一换热器3,与冷媒换热,并可以驱动与第一换热器3中冷媒换热后的气流流入室内,向室内送风。排风风机30开启,可以驱动室内回风进入空调100,流经第二换热器4,与冷媒换热,并可以驱动与第二换热器4中冷媒换热后的气流流向室外,实现室外排风。可见,在送风风机20和排风风机30的作用下,可以实现循环通风。并且,在送风风机20的作用下,送风距离可以较远,这对于室内空间较大的情况尤其有利,因为送风风机20可以将风送到仅开窗通风时风难以达到的较大房间的深处,实现对较大房间深处更充分的送风。
为了进一步减少冷媒泵40与压缩机1在过渡季节出风温度调节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参见图1,一些实施例中,排气口11与四通阀2之间的冷媒管路上设有第一阀61。第一阀61用于控制排气口11与四通阀2之间的冷媒管路的通断。第一阀61具体设置于排气口11与第一阀口21之间的冷媒管路上,更具体地,可以设置于排气口11与冷媒泵40的出口40a之间的冷媒管路上。另外,吸气口12与四通阀2之间的冷媒管路上设有第二阀62。第二阀62用于控制吸气口12与四通阀2之间的冷媒管路的通断。第二阀62具体设置于吸气口12与第四阀口24之间的冷媒管路上,更具体地,可以设置于吸气口12与气液分离器5之间的冷媒管路上。
基于所设置的第一阀61,在关闭压缩机1时,可以将第一阀61也关闭,以免压缩机1中的冷媒在冷媒泵40的驱动下流出。
基于所设置的第二阀62,在关闭压缩机1时,可以将第二阀62也关闭,以免从四通阀2流出的冷媒流向压缩机1。
可见,基于所设置的第一阀61和第二阀62,可以在进行过渡季节出风温度调节过程中,将冷媒泵40与压缩机1进一步隔离,使冷媒更可靠地在冷媒泵40、四通阀2、第一换热器3和第二换热器4之间循环流动,实现节能的过渡季节温度调节过程。
参见图1,一些实施例中,空调100不仅包括冷媒循环回路10、送风风机20、排风风机30和冷媒泵40,同时还包括预冷器50。预冷器50沿着气流流经第一换热器3的方向布置于第一换热器3的上游。并且,预冷器50具有进水口50a和出水口50b。进水口50a和出水口50b供水进出预冷器50,以使水能在预冷器50处与空气进行换热,对空气进行除湿。工作时,水从进水口50a进入预冷器50,并在预冷器50处与进入空调100的新风进行换热,吸收新风的热量,使新风中的水蒸汽凝结成水,实现除湿目的,而与新风换热后的水最终从出水口50b流出至预冷器50外部。
预冷器50与第一换热器3一起,构成空调100的双冷源,使空调100能够利用预冷器50和第一换热器3先后对空气进行两级除湿。其中,预冷器50用作高温冷源,对空气进行第一级除湿。第一换热器3用作低温冷源,对空气进行第二级除湿。
一些实施例中,在开启冷媒泵40调节过渡季节出风温度时,预冷器50关闭,不工作。
除湿过程中产生的凝结水可以由接水容器70收集。参见图1,一些实施例中,接水容器70设置于预冷器50与第一换热器3下方,用于接收空气中水蒸汽在流经预冷器50和第一换热器3时凝结成的水滴。接水容器70具体可以为接水盘。
除湿过后的空气,其温度一般偏低,为了防止温度偏低的空气直接进入室内,影响室内温度,参见图1,一些实施例中,空调100包括再热器60。再热器60沿着气流流经第一换热器3的方向布置于第一换热器3的下游。具体地,再热器60设置于第一换热器3与送风风机20之间。并且,再热器60具有第一口60a和第二口60b,第一口60a与压缩机1的排气口11连接,第二口60b与第一换热器3的和第二换热器4连接的接口连接,即,第二口60b与第一换热器3的第二接口32连接。具体地,第一口60a与第一阀61和冷媒泵40出口40a之间的冷媒管路连接。第二口60b与第二接口32和第一端口41之间的冷媒管路连接。这样,经第一换热器3除湿后的空气,在流入室内之前,还需流经再热器60,若再热器60正常工作,则空气可以与再热器60中的冷媒进行换热,吸收再热器60中冷媒的热量,温度升高。
一些实施例中,在开启冷媒泵40调节过渡季节出风温度时,再热器60关闭,不工作。
在空调100包括再热器60的情况下,参见图1,一些实施例中,空调100包括第一控制阀63。第一控制阀63设置于第一口60a与排气口11之间的冷媒管路上,用于控制第一口60a与排气口11之间的冷媒管路的通断。具体地,第一控制阀63设置于第一口60a与第一阀61之间的冷媒管路上。基于此,在冷媒泵40开启,再热器60关闭时,可以将第一控制阀63也关闭,以免被冷媒泵40驱动的冷媒流经再热器60。
另外,继续参见图1,在空调100包括再热器60的情况下,一些实施例中,空调100包括第二控制阀64。第二控制阀64设置于第二口60b与第一换热器3的和第二换热器4连接的接口(即第一换热器3的第二接口32)之间的冷媒管路上,用于控制第二口60b与第一换热器3的和第二换热器4连接的接口(即第一换热器3的第二接口32)之间的冷媒管路的通断。基于此,在冷媒泵40开启,再热器60关闭时,可以将第二控制阀64关闭,以免被冷媒泵40驱动的冷媒流经再热器60。
虽然图1中未示出,但为了实现更精准的调控过程,空调100可以包括测温元件。例如,一些实施例中,空调100可以包括第一测温元件、第二测温元件和第三测温元件中的至少之一。其中,第一测温元件用于检测环境温度T4。第二测温元件用于检测室内温度T3。第三测温元件用于检测新风温度T1。
接下来对图1所示的空调100予以进一步地介绍。
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空调100是一种双冷源除湿机,其包括机架80、冷媒循环回路10、送风风机20、排风风机30、预冷器50、再热器60和接水容器70,并且,其还包括冷媒泵40、第一阀61、第二阀62、第一控制阀63和第二控制阀64。
机架80内部设有新风风道80a和回风风道80b,且机架80上设有新风口(图中未标示)、送风口(图中未标示)、回风口(图中未标示)和排风口(图中未标示)。新风口连通新风风道80a与室外环境。送风口连通新风风道80a与室内空间。回风口连通室内空间与回风风道80b。排风口连通回风风道80b与室外环境。具体地,新风风道80a位于回风风道80b的上方,使得室内机与室外机上下排布。新风口与排风口位于机架80的第一侧(在图1中即为机架80的右侧)并依次上下布置,送风口与回风口位于机架80的第二侧(在图1中即为机架80的左侧)并依次上下布置。
冷媒循环回路10的第一换热器3和节流件65均位于新风风道80a中,并且,送风风机20、预冷器50和再热器60也均位于新风风道80a中。沿着由新风口至出风口的方向,预冷器50、第一换热器3、再热器60以及送风风机20依次布置,使得预冷器50、第一换热器3、再热器60以及送风风机20沿着进风方向依次布置。这样,在送风风机20的驱动下,新风能够进入新风风道80a中,并依次流经预冷器50、第一换热器3、再热器60和送风风机20之后,进入室内。
冷媒循环回路10的压缩机1、气液分离器5、四通阀2和第二换热器4均位于回风风道80b中,并且,排风风机30和冷媒泵40也均位于回风风道80b中。沿着由回风口至排风口的方向,压缩机1、气液分离器5、冷媒泵40、四通阀2、第二换热器4和排风风机30依次布置,使得压缩机1、气液分离器5、冷媒泵40、四通阀2、第二换热器4和排风风机30沿着排风方向依次布置。这样,排风风机30能将室内空气从回风口引入回风风道80b中,并由第二换热器4回收利用后,从排风口排出。
接水容器70布置于新风风道80a和出风风道80b之间,用于收集除湿过程中产生的水滴。
第一阀61、第二阀62、第一控制阀63和第二控制阀64均为电磁阀,并具体为开关型电磁阀,分别用于控制排气口11、吸气口12、第一口60a和第二口60b所连接冷媒管路的通断。
参见图2-3,基于本发明各实施例的空调100,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其包括步骤S100、S200、S300和S400。
其中,步骤S100为:确定当前环境是否处于过渡季节。
过渡季节可以根据室外环境温度T4与设定过渡季节温度t1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例如,参见图3,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00确定当前环境是否处于过渡季节包括:
判断室外环境温度T4与设定过渡季节温度t1之间是否满足T4≤t1;
在T4≤t1时,确定当前环境处于过渡季节。
其中,设定过渡季节温度t1可以预先设定,室外环境温度T4可以由第一测温元件检测得到。这样,只需检测室外环境温度T4,并将所测得的室外环境温度T4与设定过渡季节温度t1比较,即可确定当前是否处于过渡季节,实现对过渡季节的判断。比较后,若T4>t1,则确定当前并未处于过渡季节,后续继续执行原先的正常的制冷或制热过程即可,例如,参见图3,若原先制冷运行,则继续制冷运行,再例如,若原先制热运行,则继续制热运行。反之,若T4≤t1,则确定当前处于过渡季节,后续执行步骤S200-S400。
步骤S200为:在当前环境处于过渡季节时,关闭空调100的压缩机1,并开启空调100的送风风机20。
确定处于过渡季节后,则开启送风风机20,以实现室内通风,而在送风过程中关闭压缩机1,可以节约压缩机1所消耗的能耗。
在空调10包括第一阀61、第二阀62、预冷器50和再热器60的实施例中,关闭压缩机1时,可以同时关闭第一阀61、第二阀62、预冷器50和再热器60。并且,在空调60包括第一控制阀63和第二控制阀64的实施例中,在关闭再热器60时,可以同时关闭第一控制阀63和第二控制阀64。
步骤S300为:确定是否需要对新风进行温度调节。
由于室外空气温度的不确定性,在利用送风风机20向室内送风过程中,若不对送风温度进行调节,可能造成室内温度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影响舒适性,因此,有必要确定是否需要调节送风温度。
参见图3,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300确定是否需要对新风进行温度调节包括:
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制冷或制热;
在需要制冷或制热时,根据新风温度T1与室内温度T3的大小关系,确定是否需要对新风进行温度调节。
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制冷或制热包括:
判断室内温度T3与用户设定温度T之间是否满足T3>T;
在T3>T时,确定需要进行制冷;
在T3<T时,确定需要进行制热。
用户设定温度T可以由用户设定,以实现更符合用户需求的温度调节过程。室内温度T3可以由第二测温元件检测得到。这样,只需检测室内温度T3,并将所测得的室内温度T3与用户设定温度T比较,即可确定是否需要制冷或制热。比较后,若T3>T,则说明室内温度T3高于用户设定温度T,不满足用户需求,因此,需要通过制冷,来降低室内温度T3。而若T3<T,则说明室内温度T3低于用户设定温度T,不满足用户需求,因此,需要通过制热,来提高室内温度T3。
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在需要制冷或制热时,根据新风温度T1与室内温度T3的大小关系,确定是否需要对新风进行温度调节包括:
在需要制冷时,判断新风温度T1与室内温度T3之间是否满足T1≥T3;
在T1≥T3时,确定需要对新风进行降温。
T1≥T3,说明新风温度较高,若直接将新风送入室内,则无法对室内空气进行制冷,无法将较高的室内温度T3降低至用户所需的温度T,因此,需要先对新风进行降温处理,之后再送入室内。
T1<T3,说明新风温度较低,直接将新风送入室内,即可对室内空气进行制冷,将较高的室内温度T3降低,满足用户需求。此时,只需开启送风风机20即可,无需开启冷媒泵40,是一种仅送风的模式,可以称为过渡季节纯送风模式。
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在需要制冷或制热时,根据新风温度T1与室内温度T3的大小关系,确定是否需要对新风温度进行调节包括:
在需要制热时,判断新风温度T1与室内温度T3之间是否满足T1≤T3;
在T1≤T3时,确定需要对新风进行升温。
T1≤T3,说明新风温度较低,若直接将新风送入室内,则无法对室内空气进行制热,无法将较低的室内温度T3升高至用户所需的温度T,因此,需要先对新风进行升温处理,之后再送入室内。
T1>T3,说明新风温度较高,直接将新风送入室内,即可对室内空气进行制热,将较低的室内温度T3升高,满足用户所需。此时,只需开启送风风机20即可,无需开启冷媒泵40,是一种仅送风的模式,可以称为过渡季节纯送风模式。
步骤S400为:在需要对新风进行温度调节时,开启空调100的排风风机30和冷媒泵40,使得冷媒在冷媒泵40的驱动作用下在冷媒泵40、四通阀2、第一换热器3和第二换热器4之间循环流动,对新风进行温度调节。
其中,在需要对新风进行升温时,开启排风风机30和冷媒泵40,并使空调100的四通阀2处于第一阀位,使得冷媒在冷媒泵40的驱动作用下在冷媒泵40、四通阀2、第一换热器3和第二换热器4之间循环流动,对新风进行升温。此时,压缩机1不工作,冷媒泵40、四通阀2、第一换热器3、第二换热器4和排风风机30均工作,是一种加热后再送风的模式,可以称为过渡季节加热送风模式。参见图3,若空调100原先制冷运行,则该过程中,四通阀2需切换阀位,例如可以给四通阀2通电,使四通阀2由第二阀位切换至第一阀位。
在需要对新风进行降温时,开启排风风机30和冷媒泵40,并使空调100的四通阀2处于第二阀位,使得冷媒在冷媒泵40的驱动作用下在冷媒泵40、四通阀2、第一换热器3和第二换热器4之间循环流动,对新风进行降温。此时,压缩机1不工作,冷媒泵40、四通阀2、第一换热器3、第二换热器4和排风风机30均工作,是一种冷却后再送风的模式,可以称为过渡季节冷却送风模式。参见图3,若空调100原先即制冷运行,则该过程中,四通阀2无需切换阀位,仍保持于第二阀位即可。
过渡季节加热送风模式和过渡季节冷却送风模式可以统称为过渡季节温控送风模式。
上述各实施例的控制方法是一种过渡季节运行控制方法,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控制空调100运行于不同的模式,在满足用户舒适性要求的基础上,减少能耗。一方面,在环境温度与用户需求温度较为匹配时,可以控制空调100运行于过渡季节纯送风模式,此时,节能效果最好。另一方面,若用户需求温升或温降较高,则可以开启冷媒循环泵40、排风风机30、四通阀2、第一换热器3和第二换热器4,使空调100运行于过渡季节温控送风模式,通过对新风进行升温或降温,来调节送风温度,提高送风温度的舒适性。由于在过渡季节温控送风模式中,无需开启压缩机1,即可达到一定的温控效果,因此,可以降低机组功率,实现节能目的。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控制器,其包括存储器和耦接至存储器的处理器,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指令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控制方法。
例如,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通信接口以及总线。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处理器耦合到存储器,并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执行实现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存储器、处理器以及通信接口之间通过总线连接。
存储器可以为高速RAM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等。存储器也可以是存储器阵列。存储器还可能被分块,并且块可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虚拟卷。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PU,或专用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发明控制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
本发明再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其包括本发明各实施例的空调100和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控制器。
本发明又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控制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空调(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媒循环回路(10),包括由冷媒管路依次连接的压缩机(1)、四通阀(2)、第一换热器(3)和第二换热器(4);
送风风机(20),沿着气流流经所述第一换热器(3)的方向布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3)的下游,用于向室内送风;
排风风机(30),沿着气流流经所述第二换热器(4)的方向布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4)的下游,用于将室内回风排至室外;和
冷媒泵(40),出口(40a)与所述压缩机(1)排气口(11)和所述四通阀(2)之间的冷媒管路连通,进口(40b)与所述压缩机(1)吸气口(12)和所述四通阀(2)之间的冷媒管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100)包括:
第一阀(61),设置于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11)与所述四通阀(2)之间的冷媒管路上,用于控制所述排气口(11)与所述四通阀(2)之间的冷媒管路的通断;和/或,
第二阀(62),设置于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12)与所述四通阀(2)之间的冷媒管路上,用于控制所述吸气口(12)与所述四通阀(2)之间的冷媒管路的通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100)包括预冷器(50),所述预冷器(50)沿着气流流经所述第一换热器(3)的方向布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3)的上游,所述预冷器(50)具有进水口(50a)和出水口(50b)。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100)包括再热器(60),所述再热器(60)沿着气流流经所述第一换热器(3)的方向布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3)的下游,所述再热器(60)的第一口(60a)与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11)连接,所述再热器(60)的第二口(60b)与所述第一换热器(3)的和所述第二换热器(4)连接的口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100)包括:
第一控制阀(63),设置于所述第一口(60a)与所述排气口(11)之间的冷媒管路上,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口(60a)与所述排气口(11)之间的冷媒管路的通断;和/或
第二控制阀(64),设置于所述第二口(60b)与所述第一换热器(3)的和所述第二换热器(4)连接的接口之间的冷媒管路上,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口(60b)与所述第一换热器(3)的和所述第二换热器(4)连接的接口之间的冷媒管路的通断。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空调(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100)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测温元件,用于检测环境温度T4;
第二测温元件,用于检测室内温度T3;
第三测温元件,用于检测新风温度T1。
7.一种基于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空调(100)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当前环境是否处于过渡季节;
在当前环境处于过渡季节时,关闭所述空调(100)的压缩机(1),并开启所述空调(100)的送风风机(20);
确定是否需要对新风进行温度调节;
在需要对新风进行温度调节时,开启所述空调(100)的排风风机(30)和冷媒泵(40),使得冷媒在所述冷媒泵(40)的驱动作用下在所述冷媒泵(40)、所述四通阀(2)、所述第一换热器(3)和所述第二换热器(4)之间循环流动,对新风进行温度调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当前环境是否处于过渡季节包括:
判断室外环境温度T4与设定过渡季节温度t1之间是否满足T4≤t1;
在T4≤t1时,确定当前环境处于过渡季节。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关闭所述压缩机(1)时,还关闭所述空调(100)的第一阀(61)和第二阀(62)。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关闭所述压缩机(1)时,还关闭所述空调(100)的再热器(6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关闭所述再热器(60)时,还关闭所述空调(100)的第一控制阀(63)和第二控制阀(64)。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关闭所述压缩机(1)时,还关闭所述空调(100)的预冷器(50)。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需要对新风进行温度调节时,开启排风风机(30)和冷媒泵(40),使冷媒在所述冷媒泵(40)的驱动作用下在所述冷媒泵(40)、所述四通阀(2)、所述第一换热器(3)和所述第二换热器(4)之间循环流动,对所述新风进行温度调节包括:
在需要对新风进行升温时,开启所述排风风机(30)和所述冷媒泵(40),并使所述空调(100)的四通阀(2)处于第一阀位,使得冷媒在所述冷媒泵(40)的驱动作用下在所述冷媒泵(40)、所述四通阀(2)、所述第一换热器(3)和所述第二换热器(4)之间循环流动,对所述新风进行升温;
在需要对新风进行降温时,开启所述排风风机(30)和所述冷媒泵(40),并使所述空调(100)的四通阀(2)处于第二阀位,使得冷媒在所述冷媒泵(40)的驱动作用下在所述冷媒泵(40)、所述四通阀(2)、所述第一换热器(3)和所述第二换热器(4)之间循环流动,对所述新风进行降温。
14.根据权利要求7-13任一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是否需要对新风进行温度调节包括:
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制冷或制热;
在需要制冷或制热时,根据新风温度T1与室内温度T3的大小关系,确定是否需要对新风进行温度调节。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制冷或制热包括:
判断室内温度T3与用户设定温度T之间是否满足T3>T;
在T3>T时,确定需要进行制冷;
在T3<T时,确定需要进行制热。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需要制冷或制热时,根据新风温度T1与室内温度T3的大小关系,确定是否需要对新风进行温度调节包括:
在需要制冷时,判断新风温度T1与室内温度T3之间是否满足T1≥T3;
在T1≥T3时,确定需要对新风进行降温。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需要制冷或制热时,根据新风温度T1与室内温度T3的大小关系,确定是否需要对新风温度进行调节包括:
在需要制热时,判断新风温度T1与室内温度T3之间是否满足T1≤T3;
在T1≤T3时,确定需要对新风进行升温。
18.一种控制器,包括存储器和耦接至所述存储器的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执行如权利要求7-17任一所述的控制方法。
19.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100)和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控制器。
2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7-17任一所述的控制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547396.3A CN112696809A (zh) | 2020-12-24 | 2020-12-24 | 空调、控制方法、控制器、空调系统及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547396.3A CN112696809A (zh) | 2020-12-24 | 2020-12-24 | 空调、控制方法、控制器、空调系统及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696809A true CN112696809A (zh) | 2021-04-23 |
Family
ID=755096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547396.3A Pending CN112696809A (zh) | 2020-12-24 | 2020-12-24 | 空调、控制方法、控制器、空调系统及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696809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65846A (zh) * | 2021-12-15 | 2022-03-11 | 杭州中创科兴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高效换热结构的室内新风制冷系统 |
CN114963319A (zh) * | 2022-06-02 | 2022-08-30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新风温度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
-
2020
- 2020-12-24 CN CN202011547396.3A patent/CN112696809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65846A (zh) * | 2021-12-15 | 2022-03-11 | 杭州中创科兴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高效换热结构的室内新风制冷系统 |
CN114963319A (zh) * | 2022-06-02 | 2022-08-30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新风温度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556233B (zh) |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以及空调设备、存储介质 | |
CN112268381B (zh) |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以及空调设备、存储介质 | |
CN112228977B (zh) |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装置以及空调设备、存储介质 | |
CN112696809A (zh) | 空调、控制方法、控制器、空调系统及存储介质 | |
CN112228992B (zh) |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以及空调设备、存储介质 | |
CN112378004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KR100888964B1 (ko) | 공기조화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 |
CN111380256A (zh) | 热泵系统 | |
EP1666814B1 (e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CN213984110U (zh) | 空调 | |
JP2012001036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CN110953699B (zh) |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5951815U (zh) | 热泵系统及空调设备 | |
CN111043676A (zh) | 一种新风除湿空调器和新风除湿方法 | |
JP2000272335A (ja) | 車両用冷房装置 | |
CN114719353B (zh) | 恒温恒湿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 |
JP6745895B2 (ja) | 空調システム | |
CN113959107A (zh) | 一种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 |
JP2001304652A (ja) | 空調機とその制御方法 | |
CN215113324U (zh) | 热泵系统和空调设备 | |
CN113739442B (zh) |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装置以及空调设备、存储介质 | |
CN214949491U (zh) | 空调器 | |
CN113432186B (zh) | 空调系统 | |
CN215336696U (zh) | 一种双工作模式的空气处理机组 | |
JP2002195676A (ja) | 空気調和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