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92792B - 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92792B
CN112692792B CN202011267964.4A CN202011267964A CN112692792B CN 112692792 B CN112692792 B CN 112692792B CN 202011267964 A CN202011267964 A CN 202011267964A CN 112692792 B CN112692792 B CN 1126927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evacuation
clamping
percussion drill
shap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6796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92792A (zh
Inventor
李萍
张劲泉
王陶
王磊
樊平
郑康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search Institute of Highway Ministry of Transport
Original Assignee
Research Institute of Highway Ministry of Transpor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search Institute of Highway Ministry of Transport filed Crit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Highway Ministry of Transport
Priority to CN20201126796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92792B/zh
Publication of CN1126927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927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927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927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6/00Portable percussive machines with superimposed rotation, the rotational movement of the output shaft of a motor being modified to generate axial impacts on the tool bit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包括:冲击钻本体、振动识别机构,所述振动识别机构设置在所述冲击钻本体上,所述振动识别机构用于识别冲击钻本体钻入混凝土表面后遇到不同介质时的振动,根据振动阈值的差异控制冲击钻本体的工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该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包括冲击钻本体、振动识别机构,振动识别机构用于识别冲击钻本体钻入混凝土表面后遇到不同介质时的振动,根据振动阈值的差异控制冲击钻本体的工作,具有工作效率高,方便使用的特点,降低了操作人员对经验的依赖,使得新人也可以快速的完成工作,避免钻头断裂、钢筋、预应力钢束被破坏的风险,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
背景技术
在土木工程领域广泛使用冲击钻,例如混凝土内部缺陷、预应力管道灌浆饱满情况验证,都需要钻孔后内窥镜探查,对无损检测结果进行微破损验证。
在钻孔之前一般会先进行定位,确定钢筋位置/预应力管道位置等,然后对目标位置钻孔,观察钻孔内情况;但是钢筋/预应力管道都会存在定位误差,为避免钻头对钢筋/预应力钢束的破坏,需要钻孔的工人依靠经验判断钻入介质变化情况。但是对于新人来说,由于缺少经验在使用冲击钻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轻者钻头断裂、钢筋/预应力钢束被破坏,重者甚至会影响到工人们的安全。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在发明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包括:
冲击钻本体、振动识别机构,所述振动识别机构设置在所述冲击钻本体上,所述振动识别机构用于识别冲击钻本体钻入混凝土表面后遇到不同介质时的振动,根据振动阈值的差异控制冲击钻本体的工作。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振动识别机构包括壳体、振动传感器、振动辨识模块、报警模块以及控制模块,所述壳体设置在所述冲击钻本体的动力部上,所述振动传感器、所述振动辨识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报警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所述振动传感器与所述振动辨识模块电连接,所述振动辨识模块、所述报警模块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冲击钻本体的启动开关、电源部电连接。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冲击钻本体上设置有抽空机构,所述抽空机构包括抽空套、手持抽空部,所述手持抽空部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冲击钻本体的前端,所述抽空套套在所述冲击钻本体的钻头上,并且所述抽空套的末端与所述手持抽空部的上端连接,所述手持抽空部与所述抽空套连通用于抽空所述冲击钻本体作业时产生的碎屑。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抽空套包括透明伸缩套、支撑板以及导尘管,所述支撑板套在所述冲击钻本体的前端,所述透明伸缩套套的末端与所述支撑板的前表面螺接,并在所述钻头上,所述导尘管的上端与所述透明伸缩套连通,下端与所述手持抽空部连通。
优选的是,其中,还包括:深度尺杆,所述支撑板的外侧表上设置有凸出板,所述凸出板上设置有过孔,所述深度尺杆设置在所述过孔内,所述凸出板的外侧表上设置有与所述过孔连通的调节螺孔,所述调节螺孔内螺接有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用于抵顶所述深度尺杆。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手持抽空部包括上套部、手持柄,所述上套部套接在所述冲击钻本体的前端,所述手持柄设置在所述上套部的下端并且与所述抽空套连通,所述手持柄包括手持筒、集尘网套以及抽空动力座,所述手持筒螺接所述上套部的底部,所述集尘网套设置在所述手持筒内,所述抽空动力座螺接在所述手持筒的下端。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抽空动力座包括座筒、抽空电机、叶片座以及电池块,所述座筒的上端、下端均开口,并且下端开口设置有座底板,所述座筒的上端与所述上套部的底部螺接,所述座筒的内上部设置有电机座,所述抽空电机设置在所述电机座内,所述叶片座设置在所述抽空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电池块设置在所述座筒的内下部,所述座筒的外壁上设置有电机开关、多个通孔,所述电池块通过所述电机开关与所述抽空电机电连接,多个所述通孔分别与所述座筒的内上部、内下部连通。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上套部包括上套筒、钢带、锁紧螺杆以及锁紧块,所述锁紧螺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上套筒内,另一端穿出所述上套筒并连接有转动板,所述移动块滑动地设置在所述上套筒内,并与所述锁紧螺杆螺接,所述钢带的一端与所述上套筒的上端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上套筒的上端并延伸至与所述锁紧块连接,所述抽空动力座与所述上套筒螺接,并且所述抽空套与所述上套筒连通。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上套筒内设置有U型导座,所述U型导座与所述上套筒的内顶面连接,所述锁紧螺杆、所述锁紧块均位于所述U型导座内,并且所述锁紧块与所述U型导座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导尘管通过夹持装置与所述透明伸缩套连接,所述导尘管的上端设置有夹持槽,所述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夹持机构、第二夹持机构以及防漏机构,所述第一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夹持槽内,所述第二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夹持槽的下部,所述防漏机构可动地套在所述第一夹持机构上并与所述第二夹持机构连接;
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包括多个夹持块、多个L型挡杆、下挡套、U型挡套、多个第一弹簧支杆、套筒、第一楔形挡套以及多个第二弹簧支杆,所述夹持块通过所述第一弹簧支杆均布在所述夹持槽的上部,所述套筒通过多个所述第二弹簧支杆设置在所述夹持槽的中部,所述L型挡杆设置在所述夹持块的内端与所述套筒的上端之间,所述下挡套套在所述套筒的外表面上部,所述第一楔形挡套套在所述套筒的外表面下部,所述U型挡套套在所述夹持槽的上部,所述U型挡套的上边缘与所述夹持槽的内顶面连接,下边缘套在所述套筒的上部并抵顶所述下挡套的上表面;
所述第二夹持机构包括第二楔形挡套、波纹套以及多个第三弹簧支杆,所述第二楔形挡套套在所述套筒上并与所述第一楔形挡套相对应,所述第二楔形挡套的下表面分别通过所述波纹套、多个所述第三弹簧支杆与所述夹持槽的内底面连接,所述波纹套套在多个所述第三弹簧支杆外部;所述防漏机构包括楔形夹套、上顶轨套、下夹持套、第一防漏套、第二防漏套以及L型挡套,所述L型挡套套在所述套筒的外表面下部并靠近所述第二楔形挡套,所述下夹持套套在所述套筒上并且下表面设置有与所述L型挡套对应的转动槽,所述L型挡套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螺齿,所述转动槽内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齿对应第二螺齿,并且所述L型挡套与所述转动槽之间还设置有多个滚球,所述上顶轨套设置在所述下夹持套的上表面,所述楔形夹套可动地套在所述套筒上并与所述上顶轨套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防漏套、所述第二防漏套均套在所述楔形夹套的上表面,所述第二防漏套位于所述第一防漏套内。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该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包括冲击钻本体、振动识别机构,振动识别机构用于识别冲击钻本体钻入混凝土表面后遇到不同介质时的振动,根据振动阈值的差异控制冲击钻本体的工作,具有工作效率高,方便使用的特点,降低了操作人员对经验的依赖,使得新人也可以快速的完成工作,避免钻头断裂、钢筋、预应力钢束被破坏的风险,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
本发明所述的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的部分结构左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中手持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中上套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中上套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中振动识别机构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中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中夹持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中楔形夹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中第二楔形挡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中防漏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图1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包括:
冲击钻本体1、振动识别机构5,所述振动识别机构5设置在所述冲击钻本体1上,所述振动识别机构5用于识别冲击钻本体1钻入混凝土表面后遇到不同介质时的振动,根据振动阈值的差异控制冲击钻本体1的工作。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在土木工程领域广泛使用冲击钻,例如混凝土内部缺陷、预应力管道灌浆饱满情况验证,都需要钻孔后内窥镜探查,对无损检测结果进行微破损验证。由于新人缺少经验,在使用冲击钻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轻者钻头断裂、钢筋/预应力钢束被破坏,重者甚至会影响到工人们的安全。所以本发明以振动信号辨识为主要技术手段,采集冲击钻本体在钻入混凝土表面以后,遇到混凝土、钢筋、波纹管皮、预应力钢束、空气等不同界面的振动信号,对振动信号进行识别,根据振动阈值的差异控制冲击钻本体的工作,使得冲击钻本体在遇到混凝土、波纹管皮时继续钻入,在遇到钢筋、钢束、空气时停止;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该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中配设了振动识别机构5,具体而言,振动识别机构5安装在冲击钻本体1,操作人员在使用冲击钻本体1时将冲击钻本体1外接外部市电,振动识别机构5也被启动,设定冲击钻本体1钻到混凝土、钢筋、波纹管皮、钢束、空气等不同界面的振动特征的阈值分别为阈值1、阈值2、阈值3、阈值4、阈值5,振动识别机构5用来采集并识别振动,冲击钻本体1钻入混凝土表面后遇到不同介质时的振动,根据上述阈值的差异控制冲击钻本体1的工作,以实现冲击钻本体1在遇到混凝土、波纹管皮时继续钻入,在遇到钢筋、预应力钢束、空气时停止。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该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包括冲击钻本体1、振动识别机构5,振动识别机构5用于识别冲击钻本体1钻入混凝土表面后遇到不同介质时的振动,根据振动阈值的差异控制冲击钻本体1的工作,具有工作效率高,方便使用的特点,降低了操作人员对经验的依赖,使得新人也可以快速的完成工作,避免钻头断裂、钢筋、预应力钢束被破坏的风险,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振动识别机构5包括壳体51、振动传感器52、振动辨识模块53、报警模块54以及控制模块55,所述壳体51设置在所述冲击钻本体1的动力部12上,所述振动传感器52、所述振动辨识模块53、所述控制模块55均设置在所述壳体51内,所述报警模块54设置在所述壳体51的外表面上,所述振动传感器52与所述振动辨识模块53电连接,所述振动辨识模块53、所述报警模块54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55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55分别与所述冲击钻本体1的启动开关、电源部电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本实施例中提供了振动识别机构5的结构,该结构的振动识别机构5包括壳体51、振动传感器52、振动辨识模块53、报警模块54以及控制模块55;具体而言,振动识别机构5整体的被设计在冲击钻本体1的动力部12的底部上,这样在冲击钻本体1的动力部12上显得美观;在操作人员工作过程中壳体51上的报警模块54会亮起(不闪烁),当遇到振动传感器52采集振动,通过振动辨识模块53识别出不同的阈值,当冲击钻本体1遇到钢筋、钢束、空气时,控制模块55以断开启动开关、电源部(电源部与外部市电连接),同时报警模块54闪烁起来,这样操作人员也可以停止向混凝土内部用力推进冲击钻本体1。
现对冲击钻本体遇到不同介质的阈值作如下说明:
设定冲击钻钻到混凝土、钢筋、波纹管皮、钢束、空气等不同界面的振动特征的阈值分别为阈值11、阈值12、阈值13、阈值14、阈值15。
根据辨识结果控制冲击钻的停止或继续:
1)当辨识界面为钢筋或钢束时,即可通过控制模块55立刻停止钻入;避免钻头破坏钢筋或者预应力钢束;
2)当辨识界面为波纹管皮时,通过控制模块55降低冲击钻钻入的速度;
3)当辨识界面顺序为混凝土、空气、混凝土,则钻孔位置存在混凝土内部空洞缺陷;
4)当辨识界面顺序为混凝土、波纹管皮、混凝土、钢束时,表明钻孔位置为有灌浆、有钢束的预应力波纹管;
5)当辨识界面顺序为混凝土、波纹管皮、空气、钢束时,表明钻孔位置为灌浆不饱满、有钢束的预应力波纹管;
6)当辨识界面顺序为混凝土、波纹管皮、混凝土、波纹管皮、混凝土时,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钻孔位置为有灌浆、无钢束的预应力波纹管,第二种情况为钻孔位置远远偏离了预应力波纹管道的正上方,这时可以朝管道圆心方向偏移钻孔;
7)当辨识界面顺序为混凝土、波纹管皮、空气、波纹管皮、混凝土时,表明钻孔位置为无灌浆、无钢束的预应力波纹管。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振动识别机构5的结构,该结构振动识别机构5包括壳体51、振动传感器52、振动辨识模块53、报警模块54以及控制模块55,通过上述结构对不同介质振动的采集,具体地实现了对冲击钻本体1的控制,方便操作人员使用冲击钻本体1进行钻孔,避免钻头断裂、钢筋、预应力钢束被破坏的风险,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冲击钻本体1上设置有抽空机构2,所述抽空机构2包括抽空套3、手持抽空部4,所述手持抽空部4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冲击钻本体1的前端,所述抽空套3套在所述冲击钻本体1的钻头11上,并且所述抽空套3的末端与所述手持抽空部4的上端连接,所述手持抽空部4与所述抽空套3连通用于抽空所述冲击钻本体1作业时产生的碎屑。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由于钻孔作业过程中会产生碎屑,所以本实施例中在冲击钻本体1上安装了抽空机构2,具体而言,抽空机构2是可以拆卸下来的,方便操作人员根据实际使用安装抽空机构2,该抽空机构2包括抽空套3、手持抽空部4,操作人员首先将手持抽空部4安装在冲击钻本体1的前端,然后再将抽空套3安装冲击钻本体1上,抽空套3套在钻头11上,并与手持抽空部4之间是连通的,所以操作人员使用该冲击钻本体1进行钻孔作用时,可以手部握持在手持抽空部4上,以此辅助进行钻孔,而抽空套3将作业部位罩起来,这样产生的碎屑就不会随意散开了,同时,操作人员启动手持抽空部4,手持抽空部4主动提供抽空力,进而将碎屑抽吸到手持抽空部4的内部集中收纳起来;
对钻孔内部残留的碎屑,由于抽空套3的长度比钻头11的长度会长一些,所以操作人员将抽空套3抵顶在紧贴钻孔外围,此时钻头11位于孔的外部,再启动手持抽空部4,手持抽空部4主动提供抽空力,将碎屑从孔内抽空出来;或者,钻孔有一定的深度,如超过10cm,此时操作人员调节冲击钻本体1进行正反转,通过钻头11将碎屑从钻孔内向外带动出来,同时手持抽空部4处于开启状态,以此将碎屑从孔内抽空出来。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提供了抽空机构2的结构,方便操作人员根据实际使用安装抽空机构2,通过抽空套3、手持抽空部4的设计,可以将钻孔作业中产生的碎屑罩起来进行集中抽吸收纳,避免碎屑飘散在空中,而导致污染空气和环境;也将钻孔内的碎屑抽吸出来,方便操作人员对钻孔进行打扫以及降低劳动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抽空套3包括透明伸缩套31、支撑板32以及导尘管33,所述支撑板32套在所述冲击钻本体1的前端并位于所述钢带412的前侧,所述透明伸缩套31套的末端与所述支撑板32的前表面螺接,并在所述钻头11上,所述导尘管33的上端与所述透明伸缩套31连通,下端与所述手持抽空部4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本实施例中提供了抽空套3的结构,具体而言,该结构的抽空套3包括透明伸缩套31、支撑板32以及导尘管33,其中,透明伸缩套31的末端可以固定连接在支撑板32上,导尘管33的上端与透明伸缩套31固定连接,下端与上套筒411之间是可拆卸的,可以采用插接方式;操作人员将支持板32安装在冲击钻本体1的前端,再将导尘管33与手持抽空部4连接起来,以此完成抽空套3的安装,而后钻孔碎屑则被透明伸缩套31罩住,再通过导尘管33进入到手持抽空部4内。
需要说明的是,透明伸缩套31可以由采用透明波纹管制作,对此不再赘述。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抽空套3的结构,该结构的抽空套3包括透明伸缩套31、支撑板32以及导尘管33,透明伸缩套31将碎屑罩起来,防止碎屑飘散在空中;透明伸缩套31方便操作人员观察钻头11进行钻孔作用,支撑板32为透明伸缩套31提供支撑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深度尺杆7,所述支撑板32的外侧表上设置有凸出板34,所述凸出板34上设置有过孔35,所述深度尺杆7设置在所述过孔35内,所述凸出板34的外侧表上设置有与所述过孔35连通的调节螺孔36,所述调节螺孔36内螺接有调节螺杆37,所述调节螺杆37用于抵顶所述深度尺杆7。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本实施例中提供了深度尺杆7,具体而言,在支撑板32的外侧表上设置有凸出板34,而凸出板34上设置有过孔35,将深度尺杆7安装在过孔35内,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深度尺杆7设定钻头11的钻孔深度。
一般而言,深度尺杆7外表面设计螺纹,操作人员转动深度尺杆7来具体地调节深度,但是这样的操作不便于操作人员快速调节,所以本实施例中在凸出板34的外侧表上设置有与过孔35连通的调节螺孔36,调节螺孔36内螺接有调节螺杆37,这样操作人员通过转动调节螺杆37,使得调节螺杆37脱离深度尺杆7,操作人员可以直接将深度尺杆7移动到适合的位置,再转动调节螺杆37将深度尺杆7抵达住即可。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深度尺杆7、调节螺孔36、调节螺杆37等结构,方便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深度尺杆7设定钻头11的钻孔深度,提高了该冲击钻的打孔精度,同时通过调节螺孔36、调节螺杆37实现对深度尺杆7的快速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持抽空部4包括上套部41、手持柄42,所述上套部41套接在所述冲击钻本体1的前端,所述手持柄42设置在所述上套部41的下端并且与所述抽空套3连通,所述手持柄42包括手持筒421、集尘网套422以及抽空动力座423,所述手持筒421螺接所述上套部41的底部,所述集尘网套422设置在所述手持筒421内,所述抽空动力座423螺接在所述手持筒421的下端。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本实施例中提供了手持抽空部4的结构,具体而言,该手持抽空部4包括上套部41、手持柄42,上套部41安装在冲击钻本体1的前端,而手持部42安装在上套部41的底部;操作人员在钻孔时,手部握持住手持部42中的手持筒421,而集尘网套422、上套部41以及抽空套3处于连通状态,操作人员再启动手持筒421底部的抽空动力座423,抽空动力座423启动后对集尘网套422产生抽吸力将碎屑通过抽空套3、上套部41抽吸到集尘网套422中被集中收纳起来;在使用完后,操作人员打开手持筒421,将集尘网套422内部分碎屑倾倒到垃圾桶内或者其他地方处理,这样便于后续使用。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手持抽空部4的结构,该结构的手持抽空部4包括上套部41、手持柄42,手持部42包括手持筒421、集尘网套422以及抽空动力座423,结构简单,方便操作人员使用该手持部42对钻孔的碎屑进行抽空收纳,提高钻孔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抽空动力座423包括座筒4231、抽空电机4232、叶片座4233以及电池块4234,所述座筒4231的上端、下端均开口,并且下端开口设置有座底板4235,所述座筒4231的上端与所述上套部41的底部螺接,所述座筒4231的内上部设置有电机座4236,所述抽空电机4232设置在所述电机座4236内,所述叶片座4233设置在所述抽空电机4232的输出轴上,所述电池块4234设置在所述座筒4231的内下部,所述座筒4231的外壁上设置有电机开关4237、多个通孔4238,所述电池块4234通过所述电机开关4237与所述抽空电机4232电连接,多个所述通孔4238分别与所述座筒4231的内上部、内下部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本实施例中提供了抽空动力座423的结构,该结构的抽空动力座423包括座筒4231、抽空电机4232、叶片座4233以及电池块4234,具体而言,操作人员启动座筒4231外壁上的电机开关4237,电机开关4237将抽空电机4232与电池块4234导通,抽空电机4232启动后带动叶片座4233转动,叶片座4233转动起来对手持筒421内空气进行抽空,使得手持筒421内的空气通过座筒4231内上部的多个通孔4238排出去,而钻孔产生的碎屑则通过抽空套3、上套部41抽吸到手持筒421内被集尘网套422拦截住;而座筒4231内下部的多个通孔4238则用于电池块4234的散热;操作人员可以打开座底板4235更换电池块4234。
需要说明的是,抽空电机4232为静音电机,电机开关4237是多档位的开关,电机开关4237、抽空电机4232、电池块4234之间具体的电路导线布置、具体型号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具体结构原理不在赘述。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抽空动力座423的结构,该结构的抽空动力座423包括座筒4231、抽空电机4232、叶片座4233以及电池块4234,可以较好地实现对钻孔碎屑的抽吸,方便操作人员使用,具有结构简单、方便更换电池块、散热效果好的优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套部41包括上套筒411、钢带412、锁紧螺杆413以及锁紧块414,所述锁紧螺杆413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上套筒411内,另一端穿出所述上套筒411并连接有转动板415,所述移动块滑动地设置在所述上套筒411内,并与所述锁紧螺杆413螺接,所述钢带412的一端与所述上套筒411的上端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上套筒411的上端并延伸至与所述锁紧块414连接,所述抽空动力座423与所述上套筒411螺接,并且所述抽空套3与所述上套筒411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上套部41的结构,具体而言,该上套部41包括上套筒411、钢带412、锁紧螺杆413以及锁紧块414,锁紧螺杆413的一端位于上套筒411内部,并与上套筒411内转动连接,操作人员在使用时握住转动板415,转动该转动板415进而带动锁紧螺杆413转动,使得锁紧块414沿着锁紧螺杆413远离转动板415,这样锁紧块414则将钢带412的向外推出一些,也就是说,钢带412的内径扩大了一些,这样方便操作人员将上套部41套在冲击钻本体1的前端上,而后操作人员再转动上述的转动板415,使得锁紧块414沿着锁紧螺杆413靠近转动板415,这样钢带412就被向上套筒411拉入一系,使得钢带412的内径缩小,进而牢牢的套在冲击钻本体1的前端上;而抽空动力座423则安装在上套筒411的底部。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上套部41的结构,该结构的上套部41包括上套筒411、钢带412、锁紧螺杆413以及锁紧块414,不仅可以方便操作人员安装抽空动力座423,还可以方便操作人员将上套部41牢牢的固定在冲击钻本体1的前端上,避免在钻孔作业时整个手持抽空部4发生周向移动而影响操作人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套筒411内设置有U型导座416,所述U型导座416与所述上套筒411的内顶面连接,所述锁紧螺杆413、所述锁紧块414均位于所述U型导座416内,并且所述锁紧块414与所述U型导座416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由于碎屑是通过上套筒411进入到手持部42内,所以碎屑会在上套筒411内落到锁紧螺杆413、锁紧块414上,所以需要为锁紧螺杆413、锁紧块414提供防护,本实施例中设计了U型导座416,将锁紧螺杆413、锁紧块414均安装在U型导座416内,避免碎屑落到锁紧螺杆413上,方便锁紧螺杆413驱动锁紧块414在U型导座416内往复移动。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U型导座416,避免碎屑落到锁紧螺杆413上,方便锁紧螺杆413驱动锁紧块414在U型导座416内往复移动,方便操作人员对锁紧螺杆413进行转动,延长锁紧螺杆413的使用寿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尘管33通过夹持装置6与所述透明伸缩套31连接,所述导尘管33的上端设置有夹持槽38,所述夹持装置6包括第一夹持机构61、第二夹持机构62以及防漏机构63,所述第一夹持机构61设置在所述夹持槽38内,所述第二夹持机构62设置在所述夹持槽38的下部,所述防漏机构63可动地套在所述第一夹持机构61上并与所述第二夹持机构62连接;
所述第一夹持机构61包括多个夹持块611、多个L型挡杆612、下挡套613、U型挡套614、多个第一弹簧支杆615、套筒616、第一楔形挡套617以及多个第二弹簧支杆618,所述夹持块611通过所述第一弹簧支杆615均布在所述夹持槽38的上部,所述套筒616通过多个所述第二弹簧支杆618设置在所述夹持槽38的中部,所述L型挡杆612设置在所述夹持块611的内端与所述套筒616的上端之间,所述下挡套613套在所述套筒616的外表面上部,所述第一楔形挡套617套在所述套筒616的外表面下部,所述U型挡套614套在所述夹持槽38的上部,所述U型挡套614的上边缘与所述夹持槽38的内顶面连接,下边缘套在所述套筒616的上部并抵顶所述下挡套613的上表面;
所述第二夹持机构62包括第二楔形挡套621、波纹套622以及多个第三弹簧支杆623,所述第二楔形挡套621套在所述套筒616上并与所述第一楔形挡套617相对应,所述第二楔形挡套621的下表面分别通过所述波纹套622、多个所述第三弹簧支杆623与所述夹持槽38的内底面连接,所述波纹套622套在多个所述第三弹簧支杆623外部;所述防漏机构63包括楔形夹套631、上顶轨套632、下夹持套633、第一防漏套634、第二防漏套635以及L型挡套636,所述L型挡套636套在所述套筒616的外表面下部并靠近所述第二楔形挡套621,所述下夹持套633套在所述套筒616上并且下表面设置有与所述L型挡套636对应的转动槽637,所述L型挡套636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螺齿638,所述转动槽637内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齿638对的应第二螺齿639,并且所述L型挡套636与所述转动槽637之间还设置有多个滚球640,所述上顶轨套632设置在所述下夹持套633的上表面,所述楔形夹套631可动地套在所述套筒616上并与所述上顶轨套63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防漏套634、所述第二防漏套635均套在所述楔形夹套631的上表面,所述第二防漏套635位于所述第一防漏套634内。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了方便操作人员方便将导尘管33安装在透明伸缩套31,在透明伸缩套31靠近支撑板32的一端上设计了插孔311,而导尘管33的上端通过夹持装置6穿插在插孔311与透明伸缩套31连接,在导尘管33上开设了用来安装夹持装置6的夹持槽38,具体而言,夹持装置6包括第一夹持机构61、第二夹持机构62以及防漏机构63,第二夹持机构62位于防漏机构63的下方并抵顶着防漏机构63;
操作人员通过转动防漏机构63进而将防漏机构63向透明伸缩套31靠近,使得第一夹持机构61、防漏机构63将导尘管33与透明伸缩套31固定起来,具体而言,第一夹持机构61包括多个夹持块611、多个L型挡杆612、下挡套613、U型挡套614、多个第一弹簧支杆615、套筒616、第一楔形挡套617以及多个第二弹簧支杆618,套筒616通过多个第二弹簧支杆618安装在夹持槽38内,多个第二弹簧支杆618为整个夹持装置6提供内部的弹力支撑作用;套筒616的上端安装了下挡套613,下挡套613为U型挡套614提供了支撑,使得U型挡套614将多个夹持块611遮挡起来,而夹持块611则通过第一弹簧支杆615设置在夹持槽38的上端处,同时可以看出夹持块611的表面呈V型的,这样一方面被操作人员将其向内抵顶,这样夹持块611收缩后可以穿过插孔311,而后夹持块611在第一弹簧支杆615的作用下再恢复,透明伸缩套31的内表面夹持住,而L型挡杆612则防止夹持块611穿出U型挡套614;
然后操作人员再转动下夹持套633,下夹持套633将楔形夹套631向上抵顶,由于上顶轨套632安装在下夹持套633上并且与楔形夹套631转动连接,所以上顶轨套632降低了下夹持套633、楔形夹套631之间的摩擦力,楔形夹套631的上表面设计了第一防漏套634、第二防漏套635,二者在楔形夹套631上与透明伸缩套31的外表面抵顶起来,起到防漏的作用;其中,下夹持套633通过转动槽637沿着L型挡套636向上移动,而第一螺齿638、第二螺齿639以及滚球640方便操作人员使用下夹持套633,将下夹持套633转动的阻力;
第二夹持机构62位于夹持槽38的下端处,第二夹持机构62包括第二楔形挡套621、波纹套622以及多个第三弹簧支杆623,第二楔形挡套621通过多个第三弹簧支杆623与夹持槽38的内底面弹性连接,第二楔形挡套621被多个第三弹簧支杆623向上支撑着并抵顶着下夹持套633,第二楔形挡套621与下夹持套633之间也设置有波纹套622,这样第二楔形挡套621上方、下方的波纹套622均起到防止碎屑进入到夹持装置6内的作用,而第二楔形挡套621被第一夹持机构61中的第一楔形挡套617拦截住。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夹持装置6的结构,该夹持装置6的包括第一夹持机构61、第二夹持机构62以及防漏机构63,方便操作员通过该夹持装置6将导尘管33与透明伸缩套31,避免钻孔作用产生的碎屑从插孔311漏出去;也防止其他碎屑进入到夹持装置6中而影响夹持装置6的正常使用;再者,该夹持装置6也方便操作人员将导尘管33从透明伸缩套31上取下来,实用性好。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与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7)

1.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包括:冲击钻本体(1)、振动识别机构(5),所述振动识别机构(5)设置在所述冲击钻本体(1)上,所述振动识别机构(5)用于识别冲击钻本体(1)钻入混凝土表面后遇到不同介质时的振动,根据振动阈值的差异控制冲击钻本体(1)的工作;
所述冲击钻本体(1)上设置有抽空机构(2),所述抽空机构(2)包括抽空套(3)、手持抽空部(4),所述手持抽空部(4)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冲击钻本体(1)的前端,所述抽空套(3)套在所述冲击钻本体(1)的钻头(11)上,并且所述抽空套(3)的末端与所述手持抽空部(4)的上端连接,所述手持抽空部(4)与所述抽空套(3)连通用于抽空所述冲击钻本体(1)作业时产生的碎屑;
所述抽空套(3)包括透明伸缩套(31)、支撑板(32)以及导尘管(33),所述支撑板(32)套在所述冲击钻本体(1)的前端,所述透明伸缩套(31)的末端与所述支撑板(32)的前表面螺接,并套在所述钻头(11)上,所述导尘管(33)的上端与所述透明伸缩套(31)连通,下端与所述手持抽空部(4)连通;
所述导尘管(33)通过夹持装置(6)与所述透明伸缩套(31)连接,所述导尘管(33)的上端设置有夹持槽(38),所述夹持装置(6)包括第一夹持机构(61)、第二夹持机构(62)以及防漏机构(63),所述第一夹持机构(61)设置在所述夹持槽(38)内,所述第二夹持机构(62)设置在所述夹持槽(38)的下部,所述防漏机构(63)可动地套在所述第一夹持机构(61)上并与所述第二夹持机构(62)连接;
所述第一夹持机构(61)包括多个夹持块(611)、多个L型挡杆(612)、下挡套(613)、U型挡套(614)、多个第一弹簧支杆(615)、套筒(616)、第一楔形挡套(617)以及多个第二弹簧支杆(618),所述夹持块(611)通过所述第一弹簧支杆(615)均布在所述夹持槽(38)的上部,所述套筒(616)通过多个所述第二弹簧支杆(618)设置在所述夹持槽(38)的中部,所述L型挡杆(612)设置在所述夹持块(611)的内端与所述套筒(616)的上端之间,所述下挡套(613)套在所述套筒(616)的外表面上部,所述第一楔形挡套(617)套在所述套筒(616)的外表面下部,所述U型挡套(614)套在所述夹持槽(38)的上部,所述U型挡套(614)的上边缘与所述夹持槽(38)的内顶面连接,下边缘套在所述套筒(616)的上部并抵顶所述下挡套(613)的上表面;
所述第二夹持机构(62)包括第二楔形挡套(621)、波纹套(622)以及多个第三弹簧支杆(623),所述第二楔形挡套(621)套在所述套筒(616)上并与所述第一楔形挡套(617)相对应,所述第二楔形挡套(621)的下表面分别通过所述波纹套(622)、多个所述第三弹簧支杆(623)与所述夹持槽(38)的内底面连接,所述波纹套(622)套在多个所述第三弹簧支杆(623)外部;所述防漏机构(63)包括楔形夹套(631)、上顶轨套(632)、下夹持套(633)、第一防漏套(634)、第二防漏套(635)以及L型挡套(636),所述L型挡套(636)套在所述套筒(616)的外表面下部并靠近所述第二楔形挡套(621),所述下夹持套(633)套在所述套筒(616)上并且下表面设置有与所述L型挡套(636)对应的转动槽(637),所述L型挡套(636)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螺齿(638),所述转动槽(637)内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齿(638)对应的第二螺齿(639),并且所述L型挡套(636)与所述转动槽(637)之间还设置有多个滚球(640),所述上顶轨套(632)设置在所述下夹持套(633)的上表面,所述楔形夹套(631)可动地套在所述套筒(616)上并与所述上顶轨套(63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防漏套(634)、所述第二防漏套(635)均套在所述楔形夹套(631)的上表面,所述第二防漏套(635)位于所述第一防漏套(634)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识别机构(5)包括壳体(51)、振动传感器(52)、振动辨识模块(53)、报警模块(54)以及控制模块(55),所述壳体(51)设置在所述冲击钻本体(1)的动力部(12)上,所述振动传感器(52)、所述振动辨识模块(53)、所述控制模块(55)均设置在所述壳体(51)内,所述报警模块(54)设置在所述壳体(51)的外表面上,所述振动传感器(52)与所述振动辨识模块(53)电连接,所述振动辨识模块(53)、所述报警模块(54)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55)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55)分别与所述冲击钻本体(1)的启动开关、电源部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深度尺杆(7),所述支撑板(32)的外侧表上设置有凸出板(34),所述凸出板(34)上设置有过孔(35),所述深度尺杆(7)设置在所述过孔(35)内,所述凸出板(34)的外侧表上设置有与所述过孔(35)连通的调节螺孔(36),所述调节螺孔(36)内螺接有调节螺杆(37),所述调节螺杆(37)用于抵顶所述深度尺杆(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抽空部(4)包括上套部(41)、手持柄(42),所述上套部(41)套接在所述冲击钻本体(1)的前端,所述手持柄(42)设置在所述上套部(41)的下端并且与所述抽空套(3)连通,所述手持柄(42)包括手持筒(421)、集尘网套(422)以及抽空动力座(423),所述手持筒(421)螺接所述上套部(41)的底部,所述集尘网套(422)设置在所述手持筒(421)内,所述抽空动力座(423)螺接在所述手持筒(421)的下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抽空动力座(423)包括座筒(4231)、抽空电机(4232)、叶片座(4233)以及电池块(4234),所述座筒(4231)的上端、下端均开口,并且下端开口设置有座底板(4235),所述座筒(4231)的上端与所述上套部(41)的底部螺接,所述座筒(4231)的内上部设置有电机座(4236),所述抽空电机(4232)设置在所述电机座(4236)内,所述叶片座(4233)设置在所述抽空电机(4232)的输出轴上,所述电池块(4234)设置在所述座筒(4231)的内下部,所述座筒(4231)的外壁上设置有电机开关(4237)、多个通孔(4238),所述电池块(4234)通过所述电机开关(4237)与所述抽空电机(4232)电连接,多个所述通孔(4238)分别与所述座筒(4231)的内上部、内下部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套部(41)包括上套筒(411)、钢带(412)、锁紧螺杆(413)以及锁紧块(414),所述锁紧螺杆(413)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上套筒(411)内,另一端穿出所述上套筒(411)并连接有转动板(415),移动块滑动地设置在所述上套筒(411)内,并与所述锁紧螺杆(413)螺接,所述钢带(412)的一端与所述上套筒(411)的上端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上套筒(411)的上端并延伸至与所述锁紧块(414)连接,所述抽空动力座(423)与所述上套筒(411)螺接,并且所述抽空套(3)与所述上套筒(411)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套筒(411)内设置有U型导座(416),所述U型导座(416)与所述上套筒(411)的内顶面连接,所述锁紧螺杆(413)、所述锁紧块(414)均位于所述U型导座(416)内,并且所述锁紧块(414)与所述U型导座(416)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CN202011267964.4A 2020-11-13 2020-11-13 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 Active CN11269279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67964.4A CN112692792B (zh) 2020-11-13 2020-11-13 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67964.4A CN112692792B (zh) 2020-11-13 2020-11-13 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92792A CN112692792A (zh) 2021-04-23
CN112692792B true CN112692792B (zh) 2021-08-13

Family

ID=75505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67964.4A Active CN112692792B (zh) 2020-11-13 2020-11-13 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92792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5104307A (zh) * 1985-06-07 1986-12-03 芬兰欧伊坦佩尔拉Ab公司 最佳钻岩方法
US6166994A (en) * 1998-01-07 2000-12-26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eismic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309229A (zh) * 1999-12-16 2001-08-22 希尔蒂股份公司 研究和鉴定基础的类型用的方法和装置
CN201669441U (zh) * 2010-06-12 2010-12-15 胡海明 一种吸尘冲击电钻
CN107020601A (zh) * 2015-10-09 2017-08-08 美克司株式会社 打入机
CN209903126U (zh) * 2019-03-29 2020-01-07 河南宁必至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电锤尘土收集装置
CN211162060U (zh) * 2019-11-12 2020-08-04 中电建十一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吸尘式电钻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311951A1 (de) * 2016-10-20 2018-04-25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Steuerungsverfahren und staubabsaugmodul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5104307A (zh) * 1985-06-07 1986-12-03 芬兰欧伊坦佩尔拉Ab公司 最佳钻岩方法
US6166994A (en) * 1998-01-07 2000-12-26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eismic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309229A (zh) * 1999-12-16 2001-08-22 希尔蒂股份公司 研究和鉴定基础的类型用的方法和装置
CN201669441U (zh) * 2010-06-12 2010-12-15 胡海明 一种吸尘冲击电钻
CN107020601A (zh) * 2015-10-09 2017-08-08 美克司株式会社 打入机
CN209903126U (zh) * 2019-03-29 2020-01-07 河南宁必至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电锤尘土收集装置
CN211162060U (zh) * 2019-11-12 2020-08-04 中电建十一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吸尘式电钻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92792A (zh) 2021-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78781B2 (en) Dust shroud for power tools
US9896889B2 (en) Drilling tool support and method of collaring
BRPI0710893B1 (pt) Ferramenta de intervenção para uso dentro de um furo de poço, e, método para executar uma operação de intervenção
CN112692792B (zh) 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的冲击钻
CN112706129B (zh) 一种基于声波信号控制的冲击钻
CN216553774U (zh) 一种大直径钻孔桩坚硬岩球齿滚刀钻头
CN108625777B (zh) 用于植筋钻孔的移动式自动化钻孔机及其施工方法
JP5194957B2 (ja) 穿孔工具
CN214977950U (zh) 一种能够防止钻孔倾斜的冲击钻用辅助装置
CN215369697U (zh) 一种多功能炮孔开凿钻具
KR102352420B1 (ko) 저소음 착암기
CN214161497U (zh) 一种具有抽空碎屑功能的冲击钻
CN219292815U (zh) 一种高安全性手电钻
CN216461933U (zh) 一种带有灰尘收集的冲击钻
CN112213145A (zh) 一种自动取芯切割装置及方法
CN219054679U (zh) 一种土木工方眼钻电机
EP4201586A1 (en) Tool bit with dust extracting device
CN218377391U (zh) 一种安全型钻机离合器装置
CN217552767U (zh) 一种用于建设工程的钻孔装置
CN112360481B (zh) 一种破岩设备及其冲击装置
EP4201587A1 (en) Dust extracting device for a tool bit
CA2322693C (en) An arrangement for drilling slots
CN216609583U (zh) 一种环保型高精度建筑施工用钻孔装置
CN218443604U (zh) 一种钢结构螺栓孔的检孔工装
CN218461661U (zh) 一种机床防护罩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