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89306B -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通信设备及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通信设备及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89306B
CN112689306B CN201910989483.5A CN201910989483A CN112689306B CN 112689306 B CN112689306 B CN 112689306B CN 201910989483 A CN201910989483 A CN 201910989483A CN 112689306 B CN112689306 B CN 1126893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ess network
network
data
information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8948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89306A (zh
Inventor
杨晨晨
晋英豪
谭巍
韩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CN20191098948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89306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61622.9A priority patent/CN112654067B/zh
Priority to JP2022523037A priority patent/JP2022553256A/ja
Priority to EP20876183.3A priority patent/EP4033806A4/en
Priority to KR1020227015539A priority patent/KR20220079935A/ko
Priority to PCT/CN2020/113874 priority patent/WO2021073314A1/zh
Priority to BR112022007122A priority patent/BR112022007122A2/pt
Publication of CN1126893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89306A/zh
Priority to US17/722,119 priority patent/US20220240131A1/en
Priority to JP2023191433A priority patent/JP2024020336A/ja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893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893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5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per individual bearer or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22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for transferring data sessions between adjacent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04W28/065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using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of pack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6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specific QoS parameters for wireless networks, e.g. QoS class identifier [QCI] or guaranteed bit rate [GB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5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private Base Stations, e.g. femto Base Stations, home Node B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2Inter-network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通信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设备及通信系统,涉及无线通信领域。该数据传输的方法适用于包括有共享接入网设备的不同网络间的数据回传场景,包括:当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接口可以用于用户面数据通信和控制面数据通信的场景时,由第一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AMF或终端设备触发数据回传过程后,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第一接口传输需要进行数据回传的指示信息和数据回传通道的传输网络层信息,以实现不同网络中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数据回传。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可以解决数据回传过程中业务不连续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通信设备及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通信设备及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非公网络或私网(non-public networks,NPN)是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thi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第五代移动通信(5th generation,5G)标准中正在讨论的一种网络,区别于传统蜂窝网络,NPN网络只允许某些具有特定权限的用户接入。NPN网络分为独立组网(standalone NPN,SNPN)和非独立组网(non-standalone),非独立组网的NPN也称为公网融合的NPN(public network integrated NPN,PNI-NPN)。在NPN独立组网中,NPN网络和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拥有独立的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和核心网(core net,CN),NPN网络与PLMN网络的核心网之间通过非3GPP网间互通功能(non-3GPP interworking function,N3IWF)实现网元相连,具体地,通过N3IWF可以实现NPN独立组网和PLMN网络用户面和控制面的互通。
由于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的移动性,所以会存在终端设备跨网切换的场景。例如,终端设备起初位于原始网络中,随后移动至目标网络下。为了保证目标网络的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会话的连续性,终端设备跨网切换到目标网络后,需要重新建立目标网络的PDU会话。
此外,为实现一个接入网下可以配置不同网络的小区,目前通信系统中开始应用共享接入网(shared-接入网),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一个共享接入网接入到不同的网络,例如接入到有不同PLMN标识(identification,ID)的网络。然而,对于NPN独立组网和共享接入网场景,如何在终端设备从原始网络小区移动至目标网络小区时,在较少丢包甚至不丢包的基础上,实现将原始网络的数据回传给目标网络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通信设备及通信系统,能够解决共享接入网场景下不同网络间数据回传过程中丢包严重导致的业务不连续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一原因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存在回传数据需要传输至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原因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需要进行数据回传的原因,所述回传数据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但未被终端设备成功接收的数据,或者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由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乱序的数据或需要进行重新排序的数据,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其中一个为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共享的接入网设备,且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分别属于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的核心网网元独立部署,且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存在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用于进行用户面的数据通信和控制面的数据通信;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为数据回传通道配置的传输网络层信息,所述数据回传通道用于传输所述回传数据;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回传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一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AMF发送的第一请求消息,所述第一请求消息用于查询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是否存在所述回传数据,所述第一AMF为所述第一网络的AMF;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二请求消息,所述第二请求消息用于查询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上的上下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请求消息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网络为独立部署的非公网络SNPN,所述第二网络为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LMN;或者,所述第一网络为PLMN,所述第二网络为SNPN;或者,所述第一网络为PNI-NPN,所述第二网络为SNPN;或者,所述第一网络为SNPN,所述第二网络为PNI-NPN。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回传数据,包括: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接口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回传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和所述第二请求消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发送所述第一请求消息的原因、所述终端设备移动后所在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移动之前所在的位置信息、PDU会话标识、PDU会话类型、QoS流标识、所述终端设备标识。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标识、服务质量QoS流标识、数据无线承载DRB标识、DRB与QoS流的映射列表、DRB中数据的已传输状态信息、数据回传的原因。
应理解,数据回传的原因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终端设备跨网移动、终端设备跨网切换、终端设备跨网小区重选或者终端设备跨网小区选择。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回传数据能够通过第一接口由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回传至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一原因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存在回传数据需要传输至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原因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需要进行数据回传的原因,所述回传数据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但未被终端设备成功接收的数据,或者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由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乱序的数据或需要进行重新排序的数据,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其中一个为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共享的接入网设备,且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分别对应属于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的核心网网元独立部署,且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存在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用于进行用户面的数据通信和控制面的数据通信;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为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为数据回传通道配置的传输网络层信息,所述数据回传通道用于传输所述回传数据;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所述回传数据。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移动至所述第二网络之前所在的第一网络的位置信息;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消息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二请求消息,所述第二请求消息用于查询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上的上下文。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经由所述第一接口直接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发送所述第一请求消息的原因、所述终端设备移动后所在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移动之前所在的位置信息、PDU会话标识、PDU会话类型、QoS流标识、所述终端设备标识。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网络为SNPN,所述第二网络为PLMN;或者,所述第一网络为PLMN,所述第二网络为SNPN;或者,所述第一网络为PNI-NPN,所述第二网络为SNPN;或者,所述第一网络为SNPN,所述第二网络为PNI-NPN。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标识、服务质量QoS流标识、数据无线承载DRB标识、DRB与QoS流的映射列表、DRB中数据的已传输状态信息、数据回传的原因。
应理解,数据回传的原因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终端设备跨网移动、终端设备跨网切换、终端设备跨网小区重选或者终端设备跨网小区选择。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AMF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移动之前所在的第一网络的位置信息和所述终端设备移动之后所在的第二网络的位置信息,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的核心网网元独立部署,所述第一AMF为所述第一网络中的AMF;第一AMF根据所述第二消息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请求消息,所述第一请求消息用于查询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是否存在回传数据,所述回传数据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但未被终端设备成功接收的数据,或者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由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乱序的数据或需要进行重新排序的数据,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为所述第一网络中的接入网设备。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网络为SNPN,所述第二网络为PLMN;或者,所述第一网络为PLMN,所述第二网络为SNPN;或者,所述第一网络为PNI-NPN,所述第二网络为SNPN;或者,所述第一网络为SNPN,所述第二网络为PNI-NPN。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发送所述第一请求消息的原因、所述终端设备移动后所在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移动之前所在的位置信息、PDU会话标识、PDU会话类型、QoS流标识、所述终端设备标识。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消息还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AMF发送所述第二消息的原因、移动后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移动前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PDU会话标识、建立所述第一网络PDU会话的原因、所述第一网络PDU会话的类型、所述终端设备的标识。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标识、服务质量QoS流标识、数据无线承载DRB标识、DRB与QoS流的映射列表、DRB中数据的已传输状态信息、数据回传的原因。
应理解,数据回传的原因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终端设备跨网移动、终端设备跨网切换、终端设备跨网小区重选或者终端设备跨网小区选择。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一原因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存在回传数据需要传输至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原因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需要进行数据回传的原因,所述回传数据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但未被终端设备成功接收的数据,或者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由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乱序的数据或需要进行重新排序的数据,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其中一个为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共享的接入网设备,且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分别属于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的核心网网元独立部署,且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存在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用于进行用户面的数据通信;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为数据回传通道配置的传输网络层信息,所述数据回传通道用于传输所述回传数据;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回传数据信息。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一AMF发送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再由所述第一AMF经由非3GPP网间互通功能N3IWF和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转发至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其中,所述N3IWF用于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之间的控制面数据传输和用户面数据传输;或者,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AMF发送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再由所述第一AMF经由N3IWF、所述终端设备和第二AMF将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转发至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其中,所述N3IWF用于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之间的控制面数据传输和用户面数据传输,所述第二AMF为所述第二网络的AMF。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回传数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第一AMF发送所述回传数据信息,再由所述第一AMF经由N3IWF和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回传数据信息转发至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或者,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第一AMF发送所述回传数据信息,再由所述第一AMF经由N3IWF、所述终端设备和第二AMF将所述回传数据信息转发至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二AMF为所述第二网络中的AMF。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第一AMF发送的第一请求消息,所述第一请求消息用于查询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是否存在所述回传数据;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网络为独立部署的非公网络SNPN,所述第二网络为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LMN;或者,所述第一网络为PLMN,所述第二网络为SNPN;或者,所述第一网络为PNI-NPN,所述第二网络为SNPN;或者,所述第一网络为SNPN,所述第二网络为PNI-NPN。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和所述第二请求消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发送所述第一请求消息的原因、所述终端设备移动后所在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移动之前所在的位置信息、PDU会话标识、PDU会话类型、QoS流标识、所述终端设备标识。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标识、服务质量QoS流标识、数据无线承载DRB标识、DRB与QoS流的映射列表、DRB中数据的已传输状态信息、数据回传的原因。
应理解,数据回传的原因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终端设备跨网移动、终端设备跨网切换、终端设备跨网小区重选或者终端设备跨网小区选择。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回传数据是否能够通过第一接口由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回传至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一原因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存在回传数据需要传输至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原因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需要进行数据回传的原因,所述回传数据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但未被终端设备成功接收的数据,或者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由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乱序的数据或需要进行重新排序的数据,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其中一个为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共享的接入网设备,且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分别对应属于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的核心网网元独立部署,且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存在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用于进行用户面的数据通信;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为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为数据回传通道配置的传输网络层信息,所述数据回传通道用于传输所述回传数据;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所述回传数据。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信息,再由所述终端设备经由N3IWF和第一AMF将所述第一信息转发给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其中,所述N3IWF用于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之间的控制面数据传输和用户面数据传输,所述第一AMF为所述第一网络中的AMF;或者,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二AMF发送所述第一信息,再由所述第二AMF经由所述终端设备、N3IWF和第一AMF将所述第一信息转发给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其中,所述N3IWF用于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之间的控制键传输和用户面数据传输,所述第二AMF为所述第二网络中的AMF。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网络为SNPN,所述第二网络为PLMN;或者,所述第一网络为PLMN,所述第二网络为SNPN;或者,所述第一网络为PNI-NPN,所述第二网络为SNPN;或者,所述第一网络为SNPN,所述第二网络为PNI-NPN。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标识、服务质量QoS流标识、数据无线承载DRB标识、DRB与QoS流的映射列表、DRB中数据的已传输状态信息、数据回传的原因。
应理解,数据回传的原因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终端设备跨网移动、终端设备跨网切换、终端设备跨网小区重选或者终端设备跨网小区选择。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包括:第一AMF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请求消息,所述第一请求消息用于查询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是否存在回传数据需要传输至第二接入网设备,其中,所述回传数据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但未被终端设备成功接收的数据,或者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由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乱序的数据或需要进行重新排序的数据,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其中一个为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共享的接入网设备,且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分别对应属于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的核心网网元独立部署,且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存在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用于进行用户面的数据通信;所述第一AMF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消息,所述第一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存在所述回传数据;所述第一AMF经由N3IWF、第二AMF和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转发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AMF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经由所述终端设备、所述N3IWF发送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为所述数据回传通道配置的传输网络层信息,所述数据回传通道用于传输所述回传数据;所述第一AMF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信息。
结合第六方面,在第六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网络为SNPN,所述第二网络为PLMN;或者,所述第一网络为PLMN,所述第二网络为SNPN;或者,所述第一网络为PNI-NPN,所述第二网络为SNPN;或者,所述第一网络为SNPN,所述第二网络为PNI-NPN。
结合第六方面,在第六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发送所述第一请求消息的原因、所述终端设备移动后所在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移动之前所在的位置信息、PDU会话标识、PDU会话类型、QoS流标识、所述终端设备标识。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该数据传输的方法适用于终端设备由第一网络的小区移动至第二网络的小区后,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传输回传数据的过程中,其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分别属于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且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其中一个为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共享的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的核心网网元独立部署,且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存在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用于进行用户面的数据通信和/或控制面的数据通信,所述回传数据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但未被终端设备成功接收的数据,或者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由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乱序的数据或需要进行重新排序的数据,所述方法包括:终端设备自主决定移动至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小区后,该终端设备向N3IWF请求建立用于传输NAS信令传输的IPsec通道;终端设备向第一AMF发送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所述第一AMF为第一网络中的AMF;第一AMF向所述N3IWF发送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所述N3IWF根据所述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确定为所述PDU会话建立IPsec隧道;所述N3IWF向终端设备发送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建立IPsec隧道;所述终端设备向第二AMF发送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第二AMF根据所述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指示第二接入网设备、第二UPF、终端设备等网元为所述PDU会话配置相应承载资源,第二接入网设备进而为终端设备配置PDU会话资源(如DRB,SRB资源等),并相应配置参数通知终端设备以使终端设备配置相应PDU会话资源(如DRB,SRB资源等)。
应理解,终端设备向第二AMF发送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第二AMF根据所述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指示第二接入网设备、第二UPF、终端设备等网元为所述PDU会话配置相应承载资源的过程可以在终端设备向N3IWF请求建立用于传输NAS信令传输的IPsec通道之前进行。
应理解,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可以包括PDU会话标识、QFI、DRB标识、建立该PDU会话/QoS流/DRB资源以及IPsec隧道的原因、该PDU会话的类型等信息。此外,若数据回传是以DRB为粒度进行的,该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还可以包括有关DRB粒度的数据回传的信息。
示例性的,上述所说的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在不同网元之间传输时,可以为不同的消息类型,例如,终端设备向第一AMF发送的该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其具体可以承载在PDU session establishment request/initial UE message/UL information transfer等;第一AMF向N3IWF发送的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可以为PDU resource setup request/initial UE context setup消息等;N3IWF向终端设备发送的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可以为IKE_creat_child_SA request消息等;终端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具体可以是UL information transfer消息等。应理解,上述不同具体类型的消息均可以用于指示建立PDU会话或者IPsec隧道,且该消息中可以携带上述所说的PDU会话标识、QFI、DRB标识、建立该PDU会话/QoS流/DRB资源以及IPsec隧道的原因、该PDU会话的类型、以及有关DRB粒度的数据回传信息等信息。
还应理解,终端设备向第二AMF发送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的过程可以是:终端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该请求建立PDU会话信息后,第二接入网设备将该请求建立PDU会话信息转发给第二AMF;第二AMF对该请求建立PDU会话信息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后的消息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该第二接入网设备基于解析后的消息,为终端设备的相应PDU会话配置承载资源。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终端设备、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接入网设备和第一AMF,其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执行如第一方面的任一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用于执行如第二方面的任一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一AMF用于执行如第三方面的任一实现中所述的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终端设备、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接入网设备和第一AMF,其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执行如第四方面的任一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用于执行如第五方面的任一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一AMF用于执行如第六方面的任一实现中所述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接入网设备,所述接入网设备包括用于执行如第一方面、第二方面中任一实现方式或者第四方面、第五方面中任一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的模块。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AMF设备,所述AMF设备包括用于执行如第三方面或第六方面任一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的模块。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用于所述通信装置与其他通信装置进行信息交互,当程序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中执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设备实现如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任一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在如下任一设备上的功能: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一AMF。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介质具有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被直接或者间接执行时,使得如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任一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在所述第一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AMF上的功能得以实现。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在终端设备在不同类型网络间自主进行移动时,基于不同网络之间的接口能力设计相应的数据回传通道,实现减少甚至无丢包的跨网切换,进而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经过NPN网络为终端设备提供PLMN业务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经NPN网络为终端设备建立PLMN PDU会话资源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3示出了经过PLMN网络为终端设备提供PLMN业务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经过PLMN网络为终端设备提供NPN业务所应用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经过PLMN网络为终端设备提供NPN业务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6示出了经过NPN网络为终端设备提供NPN业务所应用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终端设备跨网切换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网络切换时通过数据回传技术保证业务连续性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共享接入网架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1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1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1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入网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接入网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AMF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terminal equipment)也可称之为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客户端(station,STA)等,该终端设备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例如,终端设备可以是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等,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以及未来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网络中的终端设备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网络也可以称为源网络或者原始网络,是指终端设备移动之前所处小区对应的网络,其中,第一网络例如可以是非公网络(non-public networks,NPN);第二网络也可以称为目标网络,是指终端设备发发生移动后所处小区对应的网络,第二网络例如可以是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s,PLMN)网络。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所说的终端设备发生移动可以是终端设备由第一网络的小区切换至第二网络的小区或者终端设备之前处于第一网络的小区,然后重选至第二网络的小区。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首先对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NPN业务、PLMN业务进行简单的介绍。
NPN网络是第三代移动通信伙伴项目(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第五代无线通信(5th generation,5G)标准中正在讨论的一种网络,区别于传统蜂窝网络(cellular network),NPN网络只允许某些具有特定权限的用户接入。NPN网络分为独立组网(standalone)和非独立组网(non-standalone)两种组网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仅涉及独立组网方式。
图1示出了独立组网的示意图。
其中,在NPN独立组网中,NPN网络和PLMN网络拥有独立的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core net,CN)。由于独立组网的NPN网络被视为非3GPP网络,因此NPN网络和PLMN网络可以的核心网之间可以通过非3GPP网间互通功能(non-3GPP interworking function,N3IWF)网元相连,通过N3IWF网元可以进行用户面、控制面的互通。
图2示出了经NPN网络为终端设备建立PLMN PDU会话资源的示意性流程图。
其中,经NPN网络为终端设备建立PLMN PDU会话资源也可以称为经过NPN网络为终端设备提供PLMN业务,其具体是指,为处于NPN网络中的终端设备建立PLMN PDU会话资源的过程。其中,PDU会话资源的建立过程是为用户面的数据传输配置无线和有线资源的过程,PDU会话的建立涉及到从用户到数据网络(data network,DN)之间的多个网元,例如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等,是一个端到端的配置过程。
结合图2可以看出,经NPN网络为终端设备建立PLMN PDU会话资源的过程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S101,终端设备向PLMN-AMF发送PDU会话建立请求。
其中,在终端设备向PLMN-AMF发送PDU会话建立请求之前,终端设备可以与PLMN-N3IWF之间先建立进行控制信令传输的网络协议安全性(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security,IPsec)安全联盟(security association,SA)隧道。具体地,终端设备通过NPN-3GPP接入(access)设备(如基站)、PLMN-N3IWF向PLMN-AMF发送非接入层(non-accessstratum,NAS)信令,以请求建立PLMN网络的PDU会话资源,其中,该NAS信令中可以携带PDU会话标识(identifier,ID)等信息。
S102a,PLMN-AMF与PLMN核心网相关网元间的控制面和用户面的相关建立步骤,其中,该控制面和用户面的相关建立步骤可以参见现有流程,此处不再详述。
S102b,PLMN-AMF向PLMN-N3IWF发送PDU会话建立请求。
其中,PLMN-AMF可以向PLMN-N3IWF发送PDU会话建立请求消息,该消息中还可以包括PDU会话ID、PDU会话中包含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流相关信息以及QoS流标识(QoS flow identifier,QFI)等信息。
S103,PLMN-N3IWF确定要建立的IPsec SA隧道的数量。
其中,PLMN-N3IWF根据步骤102中所需要建立的PDU会话的QoS流的数量,确定要建立的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IPsec SA隧道的数量。例如,PLMN-N3IWF确定为某一个PDU会话建立一个用户面数据传输的IPsec SA隧道,则步骤102中PDU会话的QoS流都绑定到这个IPsec SA隧道,其间数据都通过这个IPsec SA隧道进行传输。
S104a,PLMN-N3IWF向终端设备发送IPsec SA隧道建立请求。
其中,PLMN-N3IWF与终端设备之间建立IPsec SA隧道,具体地,PLMN-N3IWF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IPsec SA隧道建立请求消息,且该请求消息中可以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所建立的IPsec SA隧道可以用于传输以下任意一项或多项信息:(1)PDU会话ID;(b)QoS流标识;(c)差分服务代码点(differentiated services code point,DSCP)值等信息。应理解,若PLMN-N3IWF告知终端设备DSCP值,则随后终端设备和PLMN-N3IWF间进行传输的IP包都要携带相应DSCP值,其中,DSCP是为了保证通信的QoS,在数据包IP头部的标识字节进行编码,来划分服务类别,区分服务的优先级。
S104b,终端设备向PLMN-N3IWF发送IPsec SA隧道建立响应。
S105,PLMN-N3IWF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PDU会话成功建立通知,指示PDU会话建立成功。
S106,PLMN-N3IWF向PLMN-AMF发送PDU会话建立确认消息,如N2 PDU sessionrequest ACK,指示PDU会话建立成功。
S107,PLMN-AMF与PLMN核心网相关网元间的控制面和用户面的相关建立步骤,其中,该控制面和用户面的建立过程可以参加现有流程,此处不再详述。
S108,PLMN-N3IWF与终端设备之间进行用户面的数据传输。
具体地,当终端设备通过IPsec SA隧道要向PLMN-N3IWF传输上行(uplink,UL)PDU会话时,UL PDU包中需要携带QFI信息;当PLMN-N3IWF从PLMN核心网网元UPF收到下行PDU,PLMN-N3IWF通过PDU ID和QFI信息;当PLMN-N3IWF从PLMN核心网网元UPF收到下行(downlink,DL)PDU数据,PLMN-N3IWF通过PDU ID和QFI决定通过哪个IPsec隧道向终端设备进行传输,并在传输的DL PDU包中携带QFI。
以下结合图3介绍经过PLMN网络为终端设备提供PLMN业务的过程。
图3示出了经过PLMN网络为终端设备建立PLMN PDU会话资源所应用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其中,经过PLMN网络为终端设备提供PLMN业务是指:终端设备处于PLMN网络中,为终端设备建立PLMN PDU会话资源。经过NPN网络为终端设备提供NPN业务(即,终端设备处于NPN网络中,建立NPN PDU会话资源),与经过NPN网络为终端设备提供NPN业务过程类似,对此不再赘述。
对于经过PLMN网络为终端设备提供PLMN业务,当终端设备处在PLMN网络小区下时,为终端设备的PLMN PDU会话建立的无线资源(如DRB)承载在PLMN网络的接入网设备上(如PLMN NG-RAN等),有线资源(核心网数据传输隧道)承载在PLMN网络的核心网设备上(如UPF等)。此时,为终端设备配置PLMN PDU会话资源的过程与传统建立PDU会话的过程一致,不再赘述。
以下结合图4和图5对经过PLMN网络为终端设备提供NPN业务进行介绍。
其中,图4示出了经过PLMN网络为终端设备提供NPN业务所应用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经过PLMN网络为终端设备提供NPN业务的示意性流程图。
S201,终端设备向NPN-AMF发送PDU会话建立请求。
其中,在终端设备向NPN-AMF发送PDU会话建立请求之前,终端设备与NPN-N3IWF之间先建立了进行控制信令传输的IPsec SA隧道。
具体地,终端设备通过PLMN-3GPP接入设备(如基站)、NPN-N3IWF向NPN-AMF发送NAS信令,以请求建立NPN网络的PDU会话资源,其中,该NAS信令中可以携带PDU ID等信息。
S202a,NPN-AMF与NPN核心网相关网元间的控制面和用户面的相关建立步骤,其中,该控制面和用户面的相关建立步骤可以参见现有流程,此处不再详述。
S202b,NPN-AMF向NPN-N3IWF发送PDU会话建立请求。
其中,PLMN-AMF可以向PLMN-N3IWF发送PDU会话建立请求消息,该消息中还可以包括PDU会话ID、PDU会话中包含的QoS流相关信息以及QFI等信息。
S203,NPN-N3IWF确定要建立的IPsec SA隧道。
其中,NPN-N3IWF根据步骤S202中所需要建立的PDU会话的QoS流,确定要建立的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IPsec SA隧道。例如,NPN-N3IWF确定为某一个PDU会话建立一个用户面数据传输的IPsec SA隧道,则步骤S202中PDU会话的QoS流都绑定到这个IPsec SA隧道,其间数据都通过这个IPsec SA隧道进行传输。
S204a,NPN-N3IWF向终端设备发送IPsec SA隧道建立请求。
其中,NPN-N3IWF与终端设备之间建立IPsec SA隧道,具体地,NPN-N3IWF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IPsec SA隧道建立请求消息,且该请求消息中可以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所建立的IPsec SA隧道可以用于传输以下任意一项或多项信息所对应的数据:(1)PDU会话标识;(b)QoS流标识;(c)差分服务代码点(differentiated services code point,DSCP)值等信息。应理解,若NPN-N3IWF告知终端设备DSCP值,则随后终端设备和NPN-N3IWF间进行传输的IP包都要携带相应DSCP值,其中,DSCP是为了保证通信的QoS,在数据包IP头部的标识字节进行编码,来划分服务类别,区分服务的优先级。
S204b,终端设备向NPN-N3IWF发送IPsec SA隧道建立响应。
S205,NPN-N3IWF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PDU会话成功建立通知,指示PDU会话建立成功。
S206,NPN-N3IWF向NPN-AMF发送PDU会话建立确认消息(N2 PDU session req终端设备st ACK),指示PDU会话建立成功。
S207,NPN-AMF与NPN核心网相关网元间的控制面和用户面的相关建立步骤,其中,该控制面和用户面的建立过程可以参加现有流程,此处不再详述。
S208,NPN-N3IWF与终端设备之间进行用户面的数据传输。
具体地,当终端设备通过IPsec SA隧道要向NPN-N3IWF传输UL PDU会话时,UL PDU包中需要携带QFI信息;当NPN-N3IWF从NPN核心网网元UPF收到下行(downlink,DL)PDU数据,NPN-N3IWF通过PDU ID和QFI决定通过哪个IPsec隧道向终端设备进行传输,并在传输的DL PDU包中携带QFI。
图6示出了经过NPN网络为终端设备提供NPN业务所应用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其中,经过NPN网络为终端设备提供NPN业务也即终端设备处于NPN网络中,为终端设备建立NPN PDU会话资源。
具体地,NPN PDU会话资源的建立过程是为用户面的数据传输配置无线和有线资源的过程,PDU会话的建立涉及从终端到DN之间的多个网元(如AMF、SMF、UPF等),是一个端到端的配置过程。对于经过NPN网络为终端设备提供NPN业务的过程可以是,当终端设备处于NPN网络小区下时,为终端设备的NPN PDU会话建立的无线资源(如DRB)承载在NPN网络的接入网设备上,有线资源(核心网数据传输隧道)承载在NPN网络的核心网设备上(如UPF等)。此时,为终端设备配置NPN PDU会话资源的过程与传统建立PDU会话资源的过程一致,此处不再详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到终端设备由原始网络移动至目标网络的过程,也即涉及到了终端设备的跨网切换,以下结合附图对终端设备跨网切换过程进行介绍。
图7示出了终端设备跨网切换的示意图。应理解,也适用于终端设备跨网移动、终端设备跨网切换、终端设备跨网小区重选或者终端设备跨网小区选择,描述中“切换”可被“移动”、“小区重选”或“小区选择”所替换。包括以下内容。
S301,终端设备自主触发切换,由NPN网络切换至PLMN网络中。
应理解,在终端设备切换之前,首先在NPN网络中建立了PLMN PDU会话资源和/或NPN PDU会话资源,其中,终端设备在NPN网络中建立PLMN PDU会话资源和/或NPN PDU会话资源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见上文相应描述。
S302,通过PLMN网络重新建立PLMN PDU会话资源和/或NPN PDU会话资源。
其中,终端设备切换至目标网络PLMN网络后,可以通过PLMN网络重新建立PLMNPDU会话资源和/或NPN PDU会话资源。
以下结合附图,对网络切换时业务的连续性进行介绍。
图8示出了网络切换时通过数据回传技术保证业务连续性的示意图。其中,图8中左侧示意图是基于NG接口的网络架构,右侧示意图为基于Xn接口的网络架构。
如图8左侧图所示,在网络切换的场景下,终端设备由原始基站(或源基站S-RAN)切换到目标基站(target RAN,T-RAN)时,源基站通过AMF告知目标基站需要为终端设备建立哪些PDU会话资源,以保证终端设备切换时PDU会话的连续性。其中,在源基站发送给目标基站的通知消息中可以携带PDU ID、QoS流ID、DRB ID和QoS流映射表等信息。当目标基站根据源基站的通知消息为终端设备配置好相应的PDU会话资源之后,网络侧可以通知终端设备进行切换。
应理解,在切换过程中,为了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可以采用数据回传的方法将已经传输到源基站,但是还未由源基站发送给终端设备或者核心网的数据,由该源基站通过数据回传通道发送给目标基站,然后再由目标基站将数据发送给终端设备或者核心网。
具体地,数据回传通道可以为PDU会话粒度,或者也可以为DRB会话粒度。其中,当数据回传通道为DRB会话粒度时,源基站可以通过AMF告知目标基站相应的DRB中的数据已发送情况,例如,通过上行/下行基站数据传输信令(uplink/downlink RAN statustransfer),携带上行链路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序列号(sequence number,SN)和超帧号(hyper frame number,HFN)接收器状态信息(uplink PDCP-SN and HFN receiver status)以及下行链路PDCP SN和HFN发送器状态(downlink PDCP SN and HFN transmitter status)信息,其中,状态信息可以包括:信元上行/下行计数值(UL/DL count value),如UL/DL PDCP SN,HFN for PDCP SN等;上行PDCP服务数据单元接收状态(receive status of UL PDCP SDUs),该上行PDCP服务数据单元接收状态信息可以反映接收器是否已经成功接收具体某个UL PDCP SDU,例如,0标识相应PDCP未成功接收,1表示相应PDCP已成功接收等。
类似地,对于图8右侧所示的,基于Xn接口的网络结构的切换过程可以是:终端设备由源基站切换至目标基站时,源基站通过Xn接口告知目标基站需要为终端设备建立哪些PDU会话资源,其中,源基站向目标基站发送的通知消息中还可以携带PDU ID、QoS流ID、DRB和QoS流映射列表,以保证终端设备切换时PDU会话的连续性。当目标基站为终端设备配置好了相应的PDU会话资源后,网络侧通知终端设备进行切换。
应理解,在切换过程中,为了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可以采用数据回传的方法将已经传输到源接入网设备,但是还未由源接入网设备发送给终端设备或者核心网的数据,由该源接入网设备通过数据回传通道发送给目标接入网设备,然后再由目标接入网设备将数据发送给终端设备或者核心网。数据回传的通道可以是源接入网设备直接通过该源接入网设备和目标接入网设备之间的Xn接口将需要回传的数据传输给目标接入网设备,此时,源接入网设备和目标接入网设备可以分别为数据回传通道分配端口地址。
可见,当终端设备在网内进行切换时,是由网络侧决定终端设备是否切换以及何时切换的,目标网络在终端设备切换之前就已经为终端设备配置了PDU会话资源以保证目标网络PDU会话的连续性。然而,在实际应用时,还会存在终端设备跨网切换的场景,例如由私网切换到公网或者由公网切换到私网,此时,是由终端设备自身决定是否切换以及何时切换的,或者是由终端设备自身决定是否跨网小区重选或跨网小区选择以及何时跨网小区重选或跨网小区选择的,网络侧并不知道终端设备是否切换、跨网小区重选或跨网小区选择以及何时切换、跨网小区重选或跨网小区选择,因而,目标网络也就不能在终端设备切换之前预先配置好终端设备的PDU会话资源,进而无法保证终端设备移动之后PDU会话的连续性。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针对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接口是否可以进行控制面数据传输的情况,设计数据回传通道,实现将源网络中需要回传的数据基于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的接口传输至目标网络,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此外,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应用于包括有共享接入网设备的网络架构中。具体来说,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应用的场景可以是:终端设备由源网络移动至目标网络之后,基于数据回传通道将源接入网设备中需要回传的数据传输至目标接入网设备中,其中,源接入网设备可以为源网络中的接入网设备,目标接入网设备可以为目标网络中的接入网设备,并且,源接入网设备和目标接入网设备中的任意一个可以为共享接入网设备。其中,共享接入网设备可以指一个接入网设备下可以配置不同网络的小区,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一个共享接入网设备接入到不同的网络,在申请实施例中,共享接入网设备可以为第一网络小区和第二网络小区的共享接入网设备。
为便于对共享接入网架构的理解,结合图9对其进行示例性说明。如图9所示,在共享接入网设备场景下,NPN网络中的接入网设备可以为共享接入网设备,配置有PLMN网络和NPN网络的小区,终端设备的PLMN会话资源可以直接经由终端设备、共享接入网设备、PLMNUPF和数据网络DN建立,而不需要像图1中将PLMN PDU会话资源承载在终端设备、NPN接入网设备、NPN-UPF、DN、PLMN-N3IWF、PLMN-UPF、DN上。此外,当两个网络中其中一个网络中的接入网设备为共享接入网设备时,该共享接入网设备与另一网络中的接入网设备之间可以存在Xn接口,该Xn接口的能力可以是能够进行用户面数据传输和控制面数据传输,或者仅能够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
针对不同网络的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接口所支持的数据传输的能力不同,本申请在下文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不同的数据回传的方法。一种方法适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接口只能进行用户面数据传输但不能进行控制面数据传输的场景(也适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接口即能进行用户面数据传输又能进行控制面数据传输的场景):终端设备移动至第二网络后,发送NAS信息给第一AMF(例如,告知AMF终端设备移动前的位置信息和移动后的位置信息)AMF进而将所述信息(例如,所述位置信息)告知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一接入网设备基于所述信息(例如,所述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再通过第一AMF、终端设备等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相关信息。第二种方法适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接口即能进行用户面数据传输又能进行控制面数据传输的场景:终端设备移动至第二网络后,发送RRC信息给第二接入网设备(例如,告知第二接入网设备终端设备移动前的位置信息和移动后的位置信息。也可以终端设备首先发送所述信息通过NAS信息给第二AMF,第二AMF进而将所述信息告知第二接入网设备),第二接入网设备基于所述信息(例如,所述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相关信息。应理解,终端设备发送NAS信息给第一AMF前或者发送RRC信息给第二接入网设备前或者发送NAS消息给第二AMF前,需要确定属于以上哪种场景,也即判断上述接口既可以用于用户面数据通信和控制面数据通信,还是该接口仅能用于用户面数据通信而不能用于控制面数据通信。其具体判断的方法可以是:终端设备可以先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消息(也可以是终端设备首先发送NAS信息给第二AMF,第二AMF进而告知第二接入网设备),若第二接入设备的反馈消息中显示第二接入网设备和第一接入网设备间的接口不能进行控制面的数据传输时,终端设备再向第一AMF发送NAS信令。具体地,以发送RRC消息为例,当终端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RRC消息时,该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通知消息告知该终端设备第二接入网设备和第一接入网设备间的接口不能进行控制面的数据传输,如携带一个指示信息(indicator),以标识第二接入网设备和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接口不能进行控制面数据和/或用户面数据传输,该通知消息中也可以携带不能进行控制面数据传输的原因值,原因值可为未配置接口或者配置的接口只有部分功能等。此外,第二接入网设备也可以广播(例如,通过系统信息广播)或者MAC CE信令或者其他RRC消息等方式首先告知终端设备其与第一接入网设备或者其他接入网设备或者与其有接口连接的接入网设备间的接口是否可以进行控制面数据和/或用户面数据传输,例如,第二接入网设备在系统信息中广播能力信息告知终端设备上述信息和场景。应理解,标准也可以规定终端设备默认首先采取哪种方法发送消息,例如,标准可以规定终端设备移动后默认首先采用第一种方法发送消息。
当UE在小区获取了MIB或SIB1或其他系统信息消息时,如果UE要存储获取的SIB,则UE应存储SIB1的si-SchedulingInfo中指示的与该系统信息相关联的区域范围(areascope)、系统信息区域标识(system Information Area ID)、取值标记(value tag),SIB1的PLMN标识信息列表中的第一个PLMN ID、小区标识(cell Identity)。存储的上述信息用于验证所述存储的系统信息是否有效。UE可以使用除MIB、SIB1,SIB6,SIB7或SIB8之外的系统信息的有效存储版本,例如,在小区重选后,从覆盖外返回,或者在接收到系统信息变更指示后。
为了使UE重新使用存储的系统信息,NR中的SIB(SIB1,SIB6,SIB7或SIB8除外)与关联信息相关联,所述关联信息包括以下的一项或者多项:区域范围(area scope)、系统信息区域标识(system Information Area ID)、取值标记(value tag)、SIB1的PLMN标识信息列表中的第一个PLMN ID、小区标识(cell Identity)。如果存储的SIB在是在3小时内获得的,并且存储的对应的关联信息与新的小区的SIB1中为该SIB提供的关联信息(value tag)相匹配,则认为该存储的SIB是有效的。SIB还可以与区域标记(如,area scope)相关联,允许相同的SIB在多个小区中重用。
如上所述,终端设备在确定本地存储的系统信息是否还有效时,会对比本地存储的系统信息和小区广播的系统信息是否一致,对比的时候以小区广播的第一个PLMN ID为主PLMN。对于RAN共享的接入网设备,其下的小区广播的系统信息(例如,SIB1系统信息)中,NPN的网络标识信息(如PLMN ID、NID、CAG、cell identity)和PLMN的网络标识信息(PLMNID,cell identity)可能会被包含在同一个列表条目(例如,PLMN标识信息列表(PLMN-IdentityInfoList))中,或者,NPN的网络标识信息和PLMN的网络标识信息会被包含在不同的两个列表条目中。当NPN的网络标识信息和PLMN的网络标识信息被包含在不同的两个列表条目时,若第二个列表条目里的第一个PLMN ID为主PLMN时,会被终端设备误解析为第一个列表条目的第一个PLMN ID为主PLMN,导致判断存储的系统信息的有效性时出现错误,所以有如下方案:
方案一:在两个列表条目中的第一个PLMN ID处分别添加indication信息,以标识所对应的PLMN ID是否为主PLMN。
方案二:只在第一个列表条目中的第一个PLMN ID处或者在第二个列表条目中的第一个PLMN ID处添加indication信息,以指示所对应的PLMN ID是否为主PLMN。例如,若只在第二个列表条目中的第一个PLMN ID处的indication标识其不为主PLMN,而在第一个列表条目中的第一个PLMN ID不作标识,则意味着在第一个列表条目中的第一个PLMN ID为主PLMN;或者,若只在第二个列表条目中的第一个PLMN ID处的indication标识其为主PLMN,而在第一个列表条目中的第一个PLMN ID不作标识,则意味着第二个列表条目中的第一PLMN ID为主PLMN;或者,若只在第一个列表条目中的第一个PLMN ID处的indication标识其不为主PLMN,而在第二个列表条目中的第一个PLMN ID处不作标识,则意味着第二个列表条目中的第一PLMN ID为主PLMN;或者,若只在第一个列表条目中的第一个PLMN ID处的indication标识其为主PLMN,而在第二个列表条目中的第一个PLMN ID不作标识,则意味着第一个列表条目中的第一PLMN ID为主PLMN。
方案三:在配置的主PLMN ID处(例如,第一列表的非第一个PLMN ID处或是第二个列表的非第一个PLMNID处)添加indication信息,以指示该PLMN ID为主PLMN。
方案四:在系统信息(例如,SIB1)中除方案一和方案二和方案三所述的位置处(例如,SIB1的PLMN-IDInforList或者PLMN-ID List信元中除方案一和方案二和方案三所述的位置处)增加indication信息,以指示第一个列表条目中的第一个PLMN ID还是第二个列表条目中的第一个PLMN ID为主PLMN。
上述的indication信息还可用以指示所对应的PLMN ID是否应该被作为关联信息的一种进行验证SIB的有效性;或者,用以指示所对应的PLMN ID所对应的NID和/或CAG ID等网络标识信息是否应该作为关联信息的一种进行验证SIB的有效性。
若NPN的网络标识信息和PLMN的网络标识信息被包含在同一个列表条目中,NPN网络标识信息和PLMN标识信息被列出的顺序会不同,例如,一个小区的SIB1信息中将小区所支持的所有的若干PLMN网络的网络标识信息首先被列出,而后再将小区所支持的所有的若干NPN网络的网络标识信息列出,或者,首先列出后者,再列出前者。类似的,若第一个NPN网络对应的PLMN ID为主PLMN时,会被终端设备误解析为第一个PLMN网络对应的PLMN ID为主PLMN,导致判断错误。所以有如下方案:在主PLMN对应的PLMN ID处提供indication标识以指示该PLMN ID为主PLMN。
或者重新定义不同版本的终端设备的行为规范,例如,当R16标准定义SIB1中的cellReservedForOtherUse信元设置为true,被用作指示小区的SIB1中网络标识信息列表(PLMN-IDInforList)是用作NPN网络(例如,SNPN网络)时,R15的终端设备应视小区bar掉,终端设备不再对比存储的SIB对应的PLMN ID和小区广播的PLMN ID,将存储的SIB在此小区视为无效。
再例如,若只支持SNPN网络的小区的SIB1中只包含一个网络标识列表,则情况一:SIB1中的第一个PLMN ID可以为SNPN使用的特殊PLMN标识(例如,MCC=999)或与公网相同的PLMN ID;或者,情况二:若只支持SNPN网络的小区的SIB1中包含两个或者多个网络标识信息列表,将第一个网络标识信息列表的第一PLMN ID设置为虚设值(dummy)。在这两种情况下,SIB1中第一个PLMN ID都不会是唯一的。因此存在终端设备错误地认为存储的SIB是有效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终端设备在验证SIB时应该使用第一个网络标识信息(例如,PLMN ID和NID和/或CAG ID)而不是第一个PLMN标识。再例如,第一种情况下,规定Release 16及其以后版本的终端设备用第一个网络标识信息(例如,PLMN ID和NID和/或CAG ID)而不是第一个PLMN标识进行验证SIB的有效性。再例如,对于第二种情况,规定Release 15及其以前版本的终端设备将存储的SIB在本小区为无效,Release 16及其以后的终端设备对比第二个网络标识信息列表中的第一个PLMN ID和/或NID和/或CAG ID等标识信息。
再例如,终端存储了PLMN ID(PLMN ID为公网的网络标识或NPN的网络标识),被验证的小区的SIB1中第一个PLMN ID是NPN的网络标识(即,SIB1中提供第一个PLMN ID的同时还会有NID和/或CAG ID),终端设备存储的PLMN ID和需要被验证的小区的SIB1中第一个PLMN ID相同。若终端设备存储的PLMN ID本是公网的网络标识,而终端设备收到待验证小区的SIB1信息后,只对比了PLMN ID,而并未对比该PLMN ID对应的NID和/或CAG ID,终端设备会错误的认为存储的SIB在待验证小区中是有效的;或者终端设备存储的PLMN ID本是NPN的网络标识,但终端设备并未存储PLMN ID对应的NID和/或CAG ID,终端设备收到待验证小区的SIB1信息后,对比PLMN ID和该PLMN ID对应的NID和/或CAG ID,终端设备会错误的认为存储的SIB在待验证小区中是无效的。所以对终端设备需以下规定:
规定1:若存储时会存储PLMN ID对应的NID和/或CAG ID等信息,则验证SIB有效性的时候也需要验证PLMN ID对应的NID和/或CAG等信息;或者,
规定2:验证时也只验证PLMN ID(例如,存储时只存储了PLMN ID),但需要上述方案的有关指示信息(indication)的协助进行验证;或者,
规定3:终端设备对比存储的不止一个PLMN ID和待验证小区的SIB1中的对应个数的不止一个的PLMN ID(例如,存储SIB1中的前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或者全部的PLMN ID);或者,
规定4:终端设备对比第一个网络的标识信息,而非第一个PLMN ID;或者,
规定5:若待验证小区的SIB1中的第一个网络标识信息列表中的PLMN ID为虚设的,终端设备对比第二个网络标识信息列表中的第一个PLMN ID或网络标识信息。
应当理解,上述PLMN ID处提供indication标识可以为PLMN ID本身具有indication的功能,也可以为SIB1提供PLMN ID的同时又提供另一Indication信元。
首先,针对不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接口可以同时支持用户面数据传输和控制面数据传输的场景进行介绍。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均以NPN网络和PLMN网络为例进行说明。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
S401,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一原因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存在回传数据需要传输至第二接入网设备,第一原因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需要进行数据回传的原因,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分别属于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核心网网元独立部署,且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存在第一接口,第一接口用于进行用户面的数据通信和控制面的数据通信。
S402,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为数据回传通道配置的传输网络层信息,数据回传通道用于传输回传数据。
S403,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第一信息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回传数据信息。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其中,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其应用的具体场景例如可以是:终端设备在具有NPN共享接入网设备(shared-RAN)的NPN网络小区建立了NPN PDU会话资源,终端设备之后移动至PLMN网络并接入PLMN接入网设备,此时,共享接入网设备与PLMN接入网设备之间有Xn接口,且该Xn接口可以用于用户面传输,也可以用于控制面的信令传输。在这种场景下,终端设备移动之前所在网络的接入网设备将需要回传的数据传输至终端设备移动之后所在网络的接入网设备的过程包括以下内容。
S501,终端设备向第一AMF请求建立PDU会话。
其中,第一AMF为第一网络中的AMF,第一网络为终端设备移动之前所在小区对应的网络。示例性的,该第一网络可以是NPN网络。
应理解,终端设备移动之前可以处于第一网络,并接入到第一网络下的小区,建立第一网络的PDU会话资源。当终端设备自主决定移动至第二网络的小区中时,终端设备需要与第一网络重新建立PDU会话,以执行后续的数据回传过程,具体地,终端设备首先与N3IWF建立IPsec通道,以传输NAS信令,进而向第一网络中的AMF(记为第一AMF)请求建立PDU会话。应当理解,本申请中“移动”可以由“切换”、“小区重选”或“小区选择”等替换。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当终端设备与N3IWF之间建立了IPsec通道后,终端设备可以向第一AMF发送NAS信令(如PDU session establishment request/initial UE message),请求建立第一网络的PDU会话。其中,终端设备在向第一AMF请求建立第一网络的PDU会话时,还可以在第一AMF发送的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中携带建立该PDU会话的原因(cause)、该PDU会话的类型(type)、重新接入的新校区信息以及重选至第二网络之前所在的第一网络的小区信息等,示例性的,建立PDU会话的原因可以是:终端设备发生跨网切换、跨网重选小区、跨网选择小区(如从SNPN下的小区重选至PLMN或PNI-NPN下的小区,即SNPNtoPLMN或SNPNtoPNI-NPN);该PDU会话的类型可以是:NPN PDU会话;重新接入的新小区信息可以是:终端设备移动后所在网络的网络标识、小区标识、接入网设备标识和跟踪区号(tracingarea code,TAC),如PLMN ID+cell ID+RAN Node ID+TAC;移动之前所在第一网络的位置信息可以是:第一网络标识、小区标识、跟踪区号、接入网设备标识以及封闭访问组标识(closed access group ID,CAG ID),如PLMN ID+NID+cell ID+TAC+RAN code ID,再如,PLMN ID+CAG ID+cell ID+TAC+RAN code ID;终端设备的标识例如可以是: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number,IMSI),如5G-S-IMSI等。
应理解,以上列出的终端设备向第一AMF发送的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中携带的具体信息仅为示例,其还可以包括多种其他信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S502,第一AMF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请求消息。
其中,第一AMF基于终端设备发送的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中携带的第一网络的位置信息,获取第一接入网设备位置信息,并根据该位置信息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请求消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请求消息用于向第一接入网设备查询该第一接入网设备处是否存在相应的终端设备的数据需要进行回传(也即回传数据)。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说的回传数据可以指:由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但是未被终端设备成功接收的数据,或者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由终端设备发送的乱序的进而传输至核心网的数据或需要进行重新排序进而传输至核心网的数据等。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请求消息例如可以是:Data Forwarding Request或者Handover Request。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请求消息中可以包括步骤S501中第一AMF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终端设备移动后所在的位置信息。此外,第一请求消息还可以包括发送该第一请求消息的原因、终端设备移动之前所在的位置信息、终端设备请求建立的PDU会话标识、PDU会话类型、QoS流标识以及终端设备标识等信息。
S503,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一原因信息。
其中,第二接入网设备为第二网络中的接入网设备。第二网络为终端设备移动之后所处小区对应的网络,第二网络与第一网络可以分别为不同类型的网络,例如,第一网络为非公网络SNPN时,第二网络可以为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LMN;或者,第一网络为PLMN时,第二网络可以是SNPN;或者,所述第一网络为PNI-NPN,所述第二网络为SNPN;或者,所述第一网络为SNPN,所述第二网络为PNI-NPN。
应理解,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核心网独立部署,且第一网络中的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网络中的第二接入网设备其中一个为共享接入网设备,也就是说,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存在第一接口,该第一接口可以用于进行用户面数据通信和控制面的数据通信,该第一接口例如可以是Xn接口。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基于步骤S502接收到的终端设备新接入小区的位置信息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一原因信息。其中,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存在回传数据需要传输至第二接入网设备,该第一原因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需要进行数据回传的原因。
应理解,由于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接口可以用于用户面数据通信以及控制面数据通信,因此,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直接通过该第一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一原因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是否有数据需要进行回传(该指示信息例如可以为字符串Need、not Need、possible或not possible)。当第一接入网设备指示不需要进行数据回传时,可以同时说明不要数据回传的原因,该原因例如可以是:done,也即待回传数据已经传输完毕;release,也即待回传数据已经被释放掉所以不能回传等。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还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标识、服务质量QoS流标识、数据无线承载DRB标识、DRB与QoS流的映射列表、DRB中数据的已传输状态信息、数据回传的原因。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还可以携带指示信息(indication)(如0、1、Direct forwarding path is available或direct forwarding path is notavailable),以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处需要回传的数据是否可以通过第一接口直接回传至第二接入网设备。
S504,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信息。
其中,第一信息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为数据回传通道配置的传输网络层信息,该数据回传通道用于传输回传数据。
应理解,当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后,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确定第一接入网设备存在回传数据需要传输至第二接入网设备。该第二接入网设备配置传输该回传数据所用的数据回传通道的传输网络层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接入网设备配置的上行或者下行数据回传通道的传输网络层信息例如可以包括:传输层地址(如IP地址)、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隧道协议(generalpacket radio service tunneling protocol,GTP)隧道端口标识(GTP-Tunnel EndpointIdentifier,GTP-TEID)等。
S505,为终端设备在第一网络的PDU会话建立IPsec隧道。
应理解,由于S501中终端设备向第一AMF请求建立PDU会话,为了使终端设备通过第二网络可以访问第一网络的数据,各个网元需要为终端设备的第一网络的PDU会话配置相应资源,该资源例如可以是IPsec隧道等。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AMF可以向N3IWF发送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该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例如可以是PDU resource setup或者initial UE context setup消息。该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可以携带请求建立的PDU会话标识、DRB ID、QFI以及PDU会话建立的原因、该PDU会话的类型、终端设备标识等信息。示例性的,PDU会话建立的原因例如可以包括:终端设备跨网切换、终端设备跨网重选小区、终端设备跨网选择小区(如从SNPN下的小区重选至PLMN或PNI-NPN下的小区,即SNPNtoPLMN或SNPNtoPNI-NPN);该PDU会话类型例如可以是:NPN、PLMN、或SNPN、或PNI-NPN、NPNto5GS;终端设备标识例如可以是:终端设备IP地址等。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N3IWF基于第一AMF发送的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确定为该PDU会话建立相应的IPsec隧道。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第二接入网设备、第二AMF、第二UPF以及N3IWF可以为终端设备配置该终端设备在第一网络中PDU会话或者QoS流或者DRB的相应资源。其具体配置过程可以参见现有流程,此处不再赘述。
S506,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第一信息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回传数据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基于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传输网络层信息(如UL/DL forwarding UP TNL information)将需要回传的用户面数据通过第一接口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将从终端设备在第一网络建立的PDU会话中新到达的数据和回传数据中的上行数据发送给核心网,将由PDU会话中新到达的数据和回传数据中的下行数据发送给终端设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若该数据回传通道为DRB粒度,第一接入网设备还可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DRB中的数据已发送状态。示例性的,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链路接入网传输状态(uplink RAN status transfer)消息指示数据的已发送情况,该uplink RAN status transfer消息中可以携带上行链路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sequence number,PDCP-SN)和超帧号(hyperframe number,HFN)接收器状态(即uplink PDCP-SN and HFN receiver status)以及下行链路PDCP-SN和HFN发送器状态(即downlink PDCP-SN and HFN transmitter status)信息。
示例性的,数据已发送状态可以由UL/DL count value(包括UL/DL PDCP SN,HFNfor PDCP SN等)、transmit status of UL PDCP SDUs(反映某个具体UL PDCP是否已经成功发出,如0表示相应PDCP未成功发出,1表示相应PDCP已成功发出),或者receiver statusof DL PDCP SDUs(反映某个DL PDCP是否已经成功接收,如0表示相应PDCP未成功接收,1表示相应PDCP已成功接收)等信息来描述。
S507,第二接入网设备对回传数据和新到达数据进行PDCP编号。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当数据回传通道为DRB粒度时,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基于由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已发送状态信息对从终端设备在第一网络建立的PDU会话中新到达的数据和回传的数据进行PDCP编号、排序,而后将上行数据发送给核心网,将下行数据发送给终端设备。
应理解,为了使数据按序传输,避免数据的重复发送,第二接入网设备不应传送任何PDCP SN值低于所提供的UL PDCP SN值的上行数据,并且应使用提供的DL PDCP SN值作为要发送的尚未分配PDCP-SN的第一个下行数据包的PDCP SN值。也就是说,当第二接入网设备对新到达和回传的数据进行PDCP编号、排序后,应该首先将接收到的回传数据按编号顺序发送给核心网或者终端设备,然后再传输后续该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终端设备在第二网络或者第一网络中的相关数据,使得终端设备的回传数据可以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传输,同时避免了数据的重复发送。
作为一个示例,对于下行用户面数据,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DRB将接收到的新到达的数据和回传的数据进行PDCP编号、排序后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将接收到的数据按照上述PDCP SN编号发送至高层,由高层解析出用户面数据。
作为另一个示例,对于上行用户面数据,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NG口资源将其发送给第一UPF或第二UPF。若回传的数据是属于第一网络的数据,第二接入网设备可将其发送给第一UPF,其中,第一UPF为第一网络核心网设备;若回传的数据是属于第二网络的数据,第二接入网设备可将其发送给第二UPF,其中,第二UPF为第二网络核心网设备。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当终端设备由第一网络的第一接入网设备下的小区移动至第二网络的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小区后,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接口将需要进行数据回传的指示信息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该第二接入网设备根据该指示信息为数据回传过程所需的数据回传通道配置相应的传输网络层信息,并将该传输网络层信息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从而建立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数据回传承载资源,保证终端设备在第一网络中业务的连续性,实现较少甚至无丢包的跨网移动。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其中,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其应用的具体场景例如可以是:终端设备在第一接入网设备(shared-RAN)下的网络小区建立了PDU会话资源,而后移动至第二网络并接入第二接入网设备。其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是共享接入网设备,且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有第一接口,该第一接口可以用于用户面传输,也可以用于控制面的信令传输。在这种场景下,实现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回传数据传输的方法可以是:终端设备可以告知第二接入网设备该终端设备移动之前所接入的第一接入网的位置信息,第二接入网设备根据该位置信息向第一接入网设备请求该终端设备的上下文,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该终端设备的上下文,第二终端设备根据该上下文中的信息将数据回传通道的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从而建立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数据回传承载资源。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所说的第一网络可以是NPN,第二网络可以为PLMN;或者,第一网络为PLMN,第二网络为NPN;或者,所述第一网络为PNI-NPN,所述第二网络为SNPN;或者,所述第一网络为SNPN,所述第二网络为PNI-NPN;第一接口可以为Xn接口。该数据传输的方法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601,建立终端设备在第一网络的PDU会话。
应理解,终端设备移动之前可以处于第一网络,并接入到第一网络下的小区,建立第一网络的PDU会话资源。当终端设备自主决定移动至第二网络的小区中时,终端设备需要与第一网络重新建立PDU会话,以执行后续的数据回传过程。具体地,终端设备首先与N3IWF建立IPsec通道,以传输NAS信令,进而向第一AMF请求建立PDU会话。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当终端设备与N3IWF之间建立了IPsec通道后,终端设备可以向第一AMF发送NAS信令(如PDU session establishment request/initial UE message),请求建立第一网络的PDU会话。其中,终端设备在向第一AMF请求建立第一网络的PDU会话时,还可以在第一AMF发送的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中携带建立该PDU会话的原因(cause)、该PDU会话的类型(type)、重新接入的新小区的位置信息以及移动至第二网络之前所在的第一网络的小区位置信息等。示例性的,建立PDU会话的原因可以是:终端设备发生跨网切换、终端设备发生跨网重选小区、终端设备发生跨网选择小区(如从SNPN下的小区重选至PLMN或PNI-NPN下的小区,即SNPNtoPLMN或SNPNtoPNI-NPN);该PDU会话的类型可以是:NPNPDU会话或者NPNto5GS PDU会话;重新接入的新小区信息可以是:小区重选后的网络标识、小区标识、接入网设备标识和TAC,如PLMN ID+cell ID+RAN Node ID+TAC;移动之前所在第一网络的位置信息可以是:第一网络标识、小区标识、跟踪区号以及接入网设备标识,如PLMN+NID+cell ID+TAC+RAN code ID,再如,PLMN ID+CAG ID+cell ID+TAC+RAN code ID;终端设备的标识例如可以是: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如5G-S-IMSI等。
应理解,以上列出的终端设备向第一AMF发送的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中携带的具体信息仅为示例,其还可以包括多种其他信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应理解,为了使得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可以进行回传数据的传输,各个网元(如第一AMF、第二AMF、第二UPF、第二接入网设备等,其中,第一AMF为第一网络中的AMF;第二AMF、第二UPF、第二接入网设备属于第二网络中的网元)需要为终端设备在第一网络中的PDU会话配置相应资源,该资源例如可以是IPsec隧道等。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AMF可以向N3IWF发送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该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例如可以是PDU resource setup或者initial UE context setup消息。该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可以携带请求建立的PDU会话标识、DRB ID、QFI以及PDU会话建立的原因、该PDU会话的类型、终端设备标识等信息。示例性的,PDU会话建立的原因例如可以包括:终端设备跨网切换、终端设备跨网重选小区、终端设备跨网选择小区(如从SNPN下的小区重选至PLMN或PNI-NPN下的小区,即SNPNtoPLMN或SNPNtoPNI-NPN);该PDU会话类型例如可以是:NPN、PLMN、或SNPN、或PNI-NPN、NPNto5GS;终端设备标识例如可以是:终端设备IP地址等。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N3IWF基于第一AMF发送的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确定为该PDU会话建立相应的IPsec隧道。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第二接入网设备、第二AMF、第二UPF以及N3IWF可以为终端设备配置该终端设备在第一网络中PDU会话或者QoS流或者DRB的相应资源。其具体配置过程可以参见现有流程,此处不再赘述。
S602,终端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消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终端设备移动至第二网络之前所在的第一网络的位置信息,该位置信息例如可以是:第二网络标识、重新接入小区的标识、网络标识、TAC、接入网设备标识等。当第二网络为PLMN时,该位置信息可以为:PLMN ID+cell ID+TAC+RAN node ID。此外,第一消息还可以携带终端设备标识,如5G-S-IMSI、IMSI、C-RNTI等。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一消息可以是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消息。
S603,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二请求消息。
其中,第一接入网设备为第一网络中的接入网设备,第二接入网设备为第二网络中的接入网设备。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核心网独立部署,且第一网络中的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网络中的第二接入网设备其中一个为共享接入网设备,也就是说,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存在第一接口,该第一接口可以用于进行用户面数据通信和控制面的数据通信,该第一接口例如可以是Xn接口。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请求消息用于查询终端设备在第一接入网设备上的上下文。具体地,当第一网络为NPN,第二网络为PLMN时,PLMN-RAN可以通过Xn-C接口向NPNshared-RAN发送data Forwarding request/handover request/retrieve UE contextrequest信息,请求获取终端设备在NPN网络中的上下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请求消息中可以包括该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二请求消息的原因、移动类型以及终端设备移动之前的原标识(如5G-S-IMSI、IMSI、C-RNTI等)和移动之后的新标识(如XnAP UE ID)。其中,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二请求消息的原因可以是终端设备发生跨网切换、终端设备发生跨网重选小区、跨网选择小区(如从SNPN下的小区重选至PLMN或PNI-NPN下的小区,即SNPNtoPLMN或SNPNtoPNI-NPN)等;移动类型例如可以是NPNto5GS、5GStoNPN。
S604,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一原因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基于在步骤S603中接收到的第二请求消息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例如可以为handover request/retrieve UEcontext response,该响应消息可以包括终端设备的上下文。此外,该响应消息还可以携带终端设备移动之前的原标识(如5G-S-IMSI、IMSI、C-RNTI等)。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基于步骤S603接收到的第二请求消息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一原因信息。其中,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存在回传数据需要传输至第二接入网设备,该第一原因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需要进行数据回传的原因。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说的回传数据可以指:由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但是未被终端设备成功接收的数据,或者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由终端设备发送的乱序的数据或需要进行重新排序的数据等。
应理解,由于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接口可以用于用户面数据通信以及控制面数据通信,因此,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直接通过该第一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一原因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是否有数据需要进行回传(该指示信息例如可以为字符串Need、not Need、possible或not possible)。当第一接入网设备指示不需要进行数据回传时,可以同时说明不要数据回传的原因,该原因例如可以是:done,也即待回传数据已经传输完毕;release,也即待回传数据已经被释放掉所以不能回传等。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还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标识、服务质量QoS流标识、数据无线承载DRB标识、DRB与QoS流的映射列表、DRB中数据的已传输状态信息、数据回传的原因。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还可以携带指示信息(indication)(如0、1、Direct forwarding path is available或direct forwarding path is notavailable),以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处需要回传的数据是否可以通过第一接口直接回传至第二接入网设备。
S605,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信息。
其中,第一信息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为数据回传通道配置的传输网络层信息,该数据回传通道用于传输回传数据。
应理解,当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后,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确定第一接入网设备存在回传数据需要传输至第二接入网设备。该第二接入网设备配置传输该回传数据所用的数据回传通道的传输网络层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接入网设备配置的上行或者下行数据回传通道的传输网络层信息例如可以包括:传输层地址(如IP地址)、GTP隧道端口标识(如GTP-TunnelEndpoint Identifier,GTP-TEID)等。
S606,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第一信息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回传数据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基于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传输网络层信息(如UL/DL forwarding UP TNL information)将需要回传的用户面数据通过第一接口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将从终端设备在第一网络建立的PDU会话中新到达的数据和回传数据中的上行数据发送给核心网,将由PDU会话中新到达的数据和回传数据中的下行数据发送给终端设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若该数据回传通道为DRB粒度,第一接入网设备还可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DRB中的数据已发送状态。示例性的,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链路接入网传输状态(uplink RAN status transfer)消息指示数据的已发送情况,该uplink RAN status transfer消息中可以携带上行链路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sequence number,PDCP-SN)和超帧号(hyperframe number,HFN)接收器状态(即uplink PDCP-SN and HFN receiver status)以及下行链路PDCP-SN和HFN发送器状态(即downlink PDCP-SN and HFN transmitter status)信息。
示例性的,数据已发送状态可以由UL/DL count value(包括UL/DL PDCP SN,HFNfor PDCP SN等)、transmit status of UL PDCP SDUs(反映某个具体UL PDCP是否已经成功发出,如0表示相应PDCP未成功发出,1表示相应PDCP已成功发出),或者receiver statusof DL PDCP SDUs(反映某个DL PDCP是否已经成功接收,如0表示相应PDCP未成功接收,1表示相应PDCP已成功接收)等信息来描述。
S607,第二接入网设备对回传数据和新到达数据进行PDCP编号。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当数据回传通道为DRB粒度时,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基于由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已发送状态信息对从终端设备在第一网络建立的PDU会话中新到达的数据和回传的数据进行PDCP编号、排序,而后将上行数据发送给核心网,将下行数据发送给终端设备。
应理解,为了使数据按序传输,避免数据的重复发送,第二接入网设备不应传送任何PDCP SN值低于所提供的UL PDCP SN值的上行数据,并且应使用提供的DL PDCP SN值作为要发送的尚未分配PDCP-SN的第一个下行数据包的PDCP SN值。也就是说,当第二接入网设备对新到达和回传的数据进行PDCP编号、排序后,应该首先将接收到的回传数据按编号顺序发送给核心网或者终端设备,然后再传输后续该第二接入网设备新接收到的终端设备在第二网络或者第一网络中的相关数据,使得终端设备的回传数据可以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传输,同时避免了数据的重复发送。
作为一个示例,对于下行用户面数据,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DRB将接收到的新到达的数据和回传的数据进行PDCP编号、排序后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将接收到的数据按照上述PDCP SN编号发送至高层,由高层解析出用户面数据。
作为另一个示例,对于上行用户面数据,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NG口资源将其发送给第一UPF或第二UPF。若回传的数据是属于第一网络的数据,第二接入网设备可将其发送给第一UPF,其中,第一UPF为第一网络核心网设备;若回传的数据是属于第二网络的数据,第二接入网设备可将其发送给第二UPF,其中,第二UPF为第二网络核心网设备。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当终端设备由第一网络的第一接入网设备下的小区移动至第二网络的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小区后,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第一接口将需要进行数据回传的指示信息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该第二接入网设备根据该指示信息为数据回传过程所需的数据回传通道配置相应的传输网络层信息,并将该传输网络层信息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从而建立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数据回传承载资源,保证终端设备在第一网络中业务的连续性,实现较少甚至无丢包的跨网移动。
图1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作为一个示例,当第一网络为NPN,第二网络为PLMN,且第一接入网设备为共享接入网设备时,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其应用的具体场景例如可以如图14和图15所示:终端设备在NPN接入网设备(NPN-RAN)下的网络小区建立了PDU会话资源,而后移动至PLMN并接入PLMN接入网设备(PLMN-RAN)。其中,第一接入网设备是共享接入网设备(shared-RAN),且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有第一接口,该第一接口可以用于用户面数据的传输,但不可以用于控制面数据的传输。在这种场景下,实现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回传数据传输的方法可以是:终端设备或者第一AMF触发数据回传,经由第一AMF、N3IWF、终端设备、第二AMF等网元将第一接入网设备需要进行数据回传的指示信息传输至第二接入网设备,当第二接入网设备配置用于数据回传的传输网络层信息后,再经由终端设备、N3IWF、第一AMF等网元将该传输网络层信息传输给第一接入网设备,从而建立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数据回传承载资源。
作为另一个示例,当第一网络为PLMN,第二网络为NPN,且第二接入网设备(NPN-RAN)为共享接入网设备(shared-RAN)时,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其应用的具体场景例如可以如图16和图17所示:终端设备在PLMN接入网设备(PLMN-RAN)下的网络小区建立了PDU会话资源,而后移动至NPN并接入NPN-RAN。其中,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有第一接口,该第一接口可以用于用户面传输,但不可以用于控制面的信令传输。在这种场景下,实现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回传数据传输的方法可以是:终端设备或者第一AMF触发数据回传,经由第一AMF、N3IWF、终端设备、第二AMF等网元将第一接入网设备需要进行数据回传的指示信息传输至第二接入网设备,当第二接入网设备配置用于数据回传的传输网络层信息后,再经由终端设备、N3IWF、第一AMF等网元将该传输网络层信息传输给第一接入网设备,从而建立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数据回传承载资源。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所说的第一接口可以为Xn接口。该数据传输的方法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701,建立终端设备在第一网络的PDU会话。
应理解,终端设备移动之前可以处于第一网络,并接入到第一网络下的小区,建立第一网络的PDU会话资源。当终端设备自主决定移动至第二网络的小区中时,终端设备需要与第一网络重新建立PDU会话,以执行后续的数据回传过程。具体地,终端设备首先与N3IWF建立IPsec通道,以传输NAS信令,进而向第一AMF请求建立PDU会话。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当终端设备与N3IWF之间建立了IPsec通道后,终端设备可以向第一AMF发送NAS信令(如PDU session establishment request/initial UE message),请求建立第一网络的PDU会话。其中,终端设备在向第一AMF请求建立第一网络的PDU会话时,还可以在第一AMF发送的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中携带建立该PDU会话的原因(cause)、该PDU会话的类型(type)、重新接入的新小区的位置信息以及移动至第二网络之前所在的第一网络的小区位置信息等。示例性的,建立PDU会话的原因可以是:终端设备发生跨网切换、终端设备发生跨网重选小区(如从NPN下的小区重选至PLMN下的小区,即SNPNtoPLMN);该PDU会话的类型可以是:NPN PDU会话或者NPNto5GS PDU会话;重新接入的新小区信息可以是:终端设备移动后所在网络的网络标识、小区标识、接入网设备标识和TAC,如PLMN ID+cell ID+RAN Node ID+TAC;移动之前所在第一网络的位置信息可以是:第一网络标识、小区标识、跟踪区号、接入网设备标识以及封闭访问组标识,如NID+cell ID+TAC+RAN codeID,再如,PLMN ID+CAG ID+cell ID+TAC+RAN code ID;终端设备的标识例如可以是: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如5G-S-IMSI等。
应理解,以上列出的终端设备向第一AMF发送的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中携带的具体信息仅为示例,其还可以包括多种其他信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应理解,为了使得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可以进行回传数据的传输,各个网元(如第一AMF、第二AMF、第二UPF、第二接入网设备等,其中,第一AMF为第一网络中的AMF;第二AMF、第二UPF、第二接入网设备属于第二网络中的网元)需要为终端设备在第一网络中的PDU会话配置相应资源,该资源例如可以是IPsec隧道等。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AMF可以向N3IWF发送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该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例如可以是PDU resource setup或者initial UE context setup消息。该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可以携带请求建立的PDU会话标识、DRB ID、QFI以及PDU会话建立的原因、该PDU会话的类型、终端设备标识等信息。示例性的,PDU会话建立的原因例如可以包括:终端设备跨网切换、终端设备跨网重选小区、终端设备跨网选择小区(如从SNPN下的小区重选至PLMN或PNI-NPN下的小区,即SNPNtoPLMN或SNPNtoPNI-NPN);该PDU会话类型例如可以是:NPN、PLMN、或SNPN、或PNI-NPN、NPNto5GS;终端设备标识例如可以是:终端设备IP地址等。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N3IWF基于第一AMF发送的请求建立PDU会话消息,确定为该PDU会话建立相应的IPsec隧道。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第二接入网设备、第二AMF、第二UPF以及N3IWF可以为终端设备配置该终端设备的第一网络的PDU会话或者QoS流或者DRB的相应资源。其具体配置过程可以参见现有流程,此处不再赘述。
S702,第一AMF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请求消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AMF可以基于步骤S701中接收到的终端设备移动之前的位置信息确定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位置信息,并根据该位置信息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请求消息。该第一请求消息用于查询第一接入网设备是否存在回传数据。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说的回传数据可以指:由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但是未被终端设备成功接收的数据,或者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由终端设备发送的乱序的数据或需要进行重新排序的数据等。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请求消息例如可以是data forwarding request或者handover request。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请求消息中可以包括第一AMF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终端设备移动后所在的位置信息。此外,第一请求消息还可以包括发送建立PDU会话的原因、终端设备移动之前所在的位置信息、终端设备请求建立的PDU会话标识、PDU会话类型、QoS流标识以及终端设备标识等信息。其中,建立PDU会话的原因例如可以是:终端设备发生跨网切换、终端设备跨网重选小区、跨网选择小区(如从SNPN下的小区重选至PLMN或PNI-NPN下的小区,即SNPNtoPLMN或SNPNtoPNI-NPN);PDU会话类型可以是NPN或者NPNto5GS;当第二网络为PLMN网络时,终端设备移动后所在的位置信息例如可以是:PLMN ID+cell ID+RAN ID+TAC;终端设备标识例如可以是:C-RNTI、NG-RAN node UE NGAP ID等终端设备标识信息。
S703,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一AMF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一原因信息。
其中,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存在回传数据需要传输至第二接入网设备,该第一原因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需要进行数据回传的原因。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是否有数据需要进行回传(该指示信息例如可以为字符串Need、not Need、possible或not possible)。当第一接入网设备指示不需要进行数据回传时,可以同时说明不要数据回传的原因,该原因例如可以是:done,也即待回传数据已经传输完毕;release,也即待回传数据已经被释放掉所以不能回传等。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还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标识、服务质量QoS流标识、数据无线承载DRB标识、DRB与QoS流的映射列表、DRB中数据的已传输状态信息、数据回传的原因。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还可以携带指示信息(indication)(如0、1、direct forwarding path is available或direct forwarding path is notavailable),以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处需要回传的数据是否可以通过第一接口直接回传至第二接入网设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包括在data forwarding response或者request acknowledge消息中,该消息中还可以携带第一网络PDU会话标识/DRB标识/服务质量流标识(quality of service flow identifier,QFI)等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若该数据回传通道为DRB粒度,第一接入网设备还可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DRB中的数据已发送状态。示例性的,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链路接入网传输状态(uplink RAN status transfer)消息指示数据的已发送情况,该uplink RAN status transfer消息中可以携带上行链路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sequence number,PDCP-SN)和超帧号(hyperframe number,HFN)接收器状态(即uplink PDCP-SN and HFN receiver status)以及下行链路PDCP-SN和HFN发送器状态(即downlink PDCP-SN and HFN transmitter status)信息。
示例性的,数据已发送状态可以由UL/DL count value(包括UL/DL PDCP SN,HFNfor PDCP SN等)、transmit status of UL PDCP SDUs(反映某个具体UL PDCP是否已经成功发出,如0表示相应PDCP未成功发出,1表示相应PDCP已成功发出),或者receiver statusof DL PDCP SDUs(反映某个DL PDCP是否已经成功接收,如0表示相应PDCP未成功接收,1表示相应PDCP已成功接收)等信息来描述。
S704,第一AMF向N3IWF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AMF向N3IWF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包括在PDUresource setup request或者initial UE context setup消息中。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AMF可以将在步骤S702接收到的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的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标识、服务质量QoS流标识、数据无线承载DRB标识、DRB与QoS流的映射列表、DRB中数据的已传输状态信息、数据回传的原因以及有关DRB粒度的数据回传信息等也发送给N3IWF。
S705,N3IWF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N3IWF基于步骤S703中接收到的信息确定为终端设备在第一网络的PDU会话建立IPsec隧道。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N3IWF向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包括在IKE_creat_SA request消息中。可选地,该IKE_creat_SA request消息可以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建立IPsec隧道。此外,该IKE_creat_SA request消息还可以包括建立PDU会话/QoS流/DRB资源的原因及类型。若数据回传通道以DRB粒度进行回传,N3IWF还需告知终端设备有关DRB粒度的数据回传信息。
S706,终端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基于步骤S705中接收到的信息,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其中,终端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包括在ULinformation transfer消息中。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还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标识、服务质量QoS流标识、数据无线承载DRB标识、DRB与QoS流的映射列表、DRB中数据的已传输状态信息、数据回传的原因。
S707,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
其中,第一信息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为数据回传通道配置的传输网络层信息,该数据回传通道用于传输回传数据。
应理解,当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后,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确定第一接入网设备存在回传数据需要传输至第二接入网设备。该第二接入网设备配置传输该回传数据所用的数据回传通道的传输网络层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接入网设备配置的上行或者下行数据回传通道的传输网络层信息例如可以包括:传输层地址(如IP地址)、GTP隧道端口标识(如GTP-TunnelEndpoint Identifier,GTP-TEID)等。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先向第二AMF发送该第一信息,经由该第二AMF对第一信息进行解析等处理后,再经由第二接入网设备将该第一信息发送至终端设备。示例性的,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二AMF发送handover request acknowledge/initialUE context setup response/PDU session resource setup response信息,该信息中携带第二接入网设备为相应PDU会话/QoS流/DRB配置的上行/下行数据回传通道的传输网络层信息(如UL/DL forwarding UP TNL information);第二AMF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downlink NAS transport信息,该downlink NAS transport信息中可以携带第一网络的PDU会话标识/DRB ID/QFI及其相应的UL/DL forwarding UP TNL information;第二接入网设备再向终端设备转发downlink NAS transport信息。
S708,终端设备向N3IWF发送第一信息。
其中,终端设备向N3IWF发送的第一信息可以包括在IKE_creat_child_SAresponse消息中。该IKE_creat_child_SA response消息可以指示终端设备成功建立PDU会话/QoS流/DRB承载。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IKE_creat_child_SA response消息携带为相应需要进行数据回传的PDU会话/QoS流/DRB承载配置的UL/DL forwarding UP TNL information。
S709,N3IWF向第一AMF发送第一信息。
其中,N3IWF向第一AMF发送的第一信息可以包括在PDU resource setup res/initial UE context setup response消息中。该PDU resource setup res/initial UEcontext setup response消息可以指示N3IWF成功建立PDU会话/QoS流/DRB承载。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PDU resource setup res/initial UE context setupresponse消息携带为相应需要进行数据回传的PDU会话/QoS流/DRB承载配置的UL/DLforwarding UP TNL information。
S710,第一AMF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信息。
其中,第一AMF发送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可以包括在dataforwarding command/handover command消息中。该data forwarding command/handovercommand消息用于指示第二接入网设备为相应需要进行数据回传的PDU会话/QoS流/DRB配置的数据回传通道信息(即UL/DL forwarding UP TNL information)。
S711,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第一信息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回传数据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基于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传输网络层信息(如UL/DL forwarding UP TNL information)将需要回传的用户面数据通过第一接口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将从终端设备在第一网络建立的PDU会话中新到达的数据和回传数据中的上行数据发送给核心网,将由PDU会话中新到达的数据和回传数据中的下行数据发送给终端设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若该数据回传通道为DRB粒度,第一接入网设备还可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DRB中的数据已发送状态。示例性的,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链路接入网传输状态(uplink RAN status transfer)消息指示数据的已发送情况,该uplink RAN status transfer消息中可以携带上行链路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sequence number,PDCP-SN)和超帧号(hyperframe number,HFN)接收器状态(即uplink PDCP-SN and HFN receiver status)以及下行链路PDCP-SN和HFN发送器状态(即downlink PDCP-SN and HFN transmitter status)信息。
示例性的,数据已发送状态可以由UL/DL count value(包括UL/DL PDCP SN,HFNfor PDCP SN等)、transmit status of UL PDCP SDUs(反映某个具体UL PDCP是否已经成功发出,如0表示相应PDCP未成功发出,1表示相应PDCP已成功发出),或者receiver statusof DL PDCP SDUs(反映某个DL PDCP是否已经成功接收,如0表示相应PDCP未成功接收,1表示相应PDCP已成功接收)等信息来描述。
S712,第二接入网设备对回传数据和新到达数据进行PDCP编号。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当数据回传通道为DRB粒度时,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基于由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已发送状态信息对从终端设备在第一网络建立的PDU会话中新到达的数据和回传的数据进行PDCP编号、排序,而后将上行数据发送给核心网,将下行数据发送给终端设备。
应理解,为了使数据按序传输,避免数据的重复发送,第二接入网设备不应传送任何PDCP SN值低于所提供的UL PDCP SN值的上行数据,并且应使用提供的DL PDCP SN值作为要发送的尚未分配PDCP-SN的第一个下行数据包的PDCP SN值。也就是说,当第二接入网设备对新到达和回传的数据进行PDCP编号、排序后,应该首先将接收到的回传数据按编号顺序发送给核心网或者终端设备,然后再传输后续该第二接入网设备新接收到的终端设备在第二网络或者第一网络中的相关数据,使得终端设备的回传数据可以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传输,同时避免了数据的重复发送。
作为一个示例,对于下行用户面数据,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DRB将接收到的新到达的数据和回传的数据进行PDCP编号、排序后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将接收到的数据按照上述PDCP SN编号发送至高层,由高层解析出用户面数据。
作为另一个示例,对于上行用户面数据,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NG口资源将其发送给第一UPF或第二UPF。若回传的数据是属于第一网络的数据,第二接入网设备可将其发送给第一UPF,其中,第一UPF为第一网络核心网设备;若回传的数据是属于第二网络的数据,第二接入网设备可将其发送给第二UPF,其中,第二UPF为第二网络核心网设备。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当终端设备由第一网络的第一接入网设备下的小区自主移动至第二网络的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小区后,第一接入网设备将需要进行数据回传的指示信息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该第二接入网设备根据该指示信息为数据回传过程所需的数据回传通道配置相应的传输网络层信息,并将该传输网络层信息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从而建立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数据回传承载资源,保证终端设备在第一网络中业务的连续性,实现较少甚至无丢包的跨网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接入网设备和第一AMF,其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接入网设备和第一AMF用于执行上文所述的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
图1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入网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图。接入网设备1800包括发送模块1801和接收模块1802。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发送模块1801,可以用于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一原因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存在回传数据需要传输至第二接入网设备,第一原因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需要进行数据回传的原因,该回传数据为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但未被终端设备成功接收的数据,或者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由终端设备发送的乱序的数据或需要进行重新排序的数据,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的其中一个为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共享的接入网设备,且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分别属于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该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核心网网元独立部署,且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存在第一接口,第一接口用于进行用户面的数据通信和控制面的数据通信。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接收模块1802,可以用于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第一信息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为数据回传通道配置的传输网络层信息,该数据回传通道用于传输回传数据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发送模块1801,还可以用于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回传数据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接收模块1802,还可以用于接收第一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AMF发送的第一请求消息,该第一请求消息用于查询第一接入网设备是否存在回传数据,该第一AMF为第一网络的AMF。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发送模块1801,还可以用于根据第一请求消息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接收模块1802,还可以用于接收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二请求消息,该第二请求消息用于查询终端设备在第一接入网设备上的上下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发送模块1801,还可以用于根据第二请求消息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示例性的,第一网络为独立部署的非公网络SNPN,第二网络为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LMN;或者,第一网络为PLMN,第二网络为SNPN;或者,第一网络为公网融合的非公网络PNI-NPN,第二网络为SNPN;或者,第一网络为SNPN,第二网络为PNI-NPN。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发送模块1801,可以通过第一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回传数据。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请求消息和第二请求消息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发送第一请求消息的原因、终端设备移动后所在的位置信息、终端设备移动之前所在的位置信息、PDU会话标识、PDU会话类型、QoS流标识、所述终端设备标识。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标识、服务质量QoS流标识、数据无线承载DRB标识、DRB与QoS流的映射列表、DRB中数据的已传输状态信息、数据回传的原因。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回传数据能够通过第一接口由第一接入网设备回传至第二接入网设备。
图1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接入网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图。接入网设备1900包括接收模块1901和发送模块1902。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接收模块1901,可以用于接收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一原因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存在回传数据需要传输至第二接入网设备,该第一原因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需要进行数据回传的原因,回传数据为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但未被终端设备成功接收的数据,或者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由终端设备发送的乱序的数据或需要进行重新排序的数据,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的其中一个为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共享的接入网设备,且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分别对应属于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核心网网元独立部署,且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存在第一接口,第一接口用于进行用户面的数据通信和控制面的数据通信。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发送模块1902,可以用于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为第二接入网设备为数据回传通道配置的传输网络层信息,该数据回传通道用于传输回传数据。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接收模块1901,还可以用于接收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回传数据。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接收模块1901,还可以用于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移动至第二网络之前所在的第一网络的位置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发送模块1902,还可以用于根据第一消息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二请求消息,该第二请求消息用于查询终端设备在第一接入网设备上的上下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发送模块1902,还可以用于经由第一接口直接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请求消息还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发送所述第一请求消息的原因、所述终端设备移动后所在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移动之前所在的位置信息、PDU会话标识、PDU会话类型、QoS流标识、所述终端设备标识。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网络为SNPN,第二网络为PLMN;或者,第一网络为PLMN,第二网络为SNPN;或者,第一网络为PNI-NPN,第二网络为SNPN;或者,第一网络为SNPN,第二网络为PNI-NPN。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标识、服务质量QoS流标识、数据无线承载DRB标识、DRB与QoS流的映射列表、DRB中数据的已传输状态信息、数据回传的原因。
图2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AMF的示意性结构图。其中,AMF 2000包括接收模块2001和发送模块2002。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接收模块2001,可以用于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第二消息包括终端设备移动之前所在的第一网络的位置信息和终端设备移动之后所在的第二网络的位置信息,该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核心网网元独立部署。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发送模块2002,可以用于根据第二消息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请求消息,该第一请求消息用于查询第一接入网设备是否存在回传数据,该回传数据为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但未被终端设备成功接收的数据,或者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由终端设备发送的乱序的数据或需要进行重新排序的数据,第一接入网设备为第一网络中的接入网设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网络为SNPN,第二网络为PLMN;或者,第一网络为PLMN,第二网络为SNPN;或者,第一网络为PNI-NPN,第二网络为SNPN;或者,第一网络为SNPN,第二网络为PNI-NPN。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请求消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发送所述第一请求消息的原因、所述终端设备移动后所在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移动之前所在的位置信息、PDU会话标识、PDU会话类型、QoS流标识、所述终端设备标识。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消息还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终端设备向第一AMF发送所述第二消息的原因、移动后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移动前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PDU会话标识、建立所述第一网络PDU会话的原因、所述第一网络PDU会话的类型、所述终端设备的标识。
图2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图。
其中,该通信设备21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2101和通信接口2102,所述通信接口1902用于所述通信装置与其他通信装置进行信息交互,当程序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中执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设备实现上文所说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该通信设备可以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接入网设备或者第一AMF等网元。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接入网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9)

1.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一原因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存在回传数据需要传输至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原因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需要进行数据回传的原因,所述回传数据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但未被终端设备成功接收的数据,或者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由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乱序的数据或需要进行重新排序的数据,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其中一个为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共享的接入网设备,且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分别属于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的核心网网元独立部署,且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存在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用于进行用户面的数据通信和控制面的数据通信;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为数据回传通道配置的传输网络层信息,所述数据回传通道用于传输所述回传数据信息;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回传数据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一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AMF发送的第一请求消息,所述第一请求消息用于查询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是否存在所述回传数据,所述第一AMF为所述第一网络的AMF;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二请求消息,所述第二请求消息用于查询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上的上下文;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请求消息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为独立部署的非公网络SNPN,所述第二网络为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LMN;或者,
所述第一网络为PLMN,所述第二网络为SNPN;或者,
所述第一网络为公网融合的非公网络PNI-NPN,所述第二网络为SNPN;或者,
所述第一网络为SNPN,所述第二网络为PNI-NPN。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回传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接口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回传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发送所述第一请求消息的原因、所述终端设备移动后所在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移动之前所在的位置信息、PDU会话标识、PDU会话类型、QoS流标识、所述终端设备标识。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请求消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发送所述第二请求消息的原因、所述终端设备移动后所在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移动之前所在的位置信息、PDU会话标识、PDU会话类型、QoS流标识、所述终端设备标识。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标识、服务质量QoS流标识、数据无线承载DRB标识、DRB与QoS流的映射列表、DRB中数据的已传输状态信息、数据回传的原因。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回传数据能够通过第一接口由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回传至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10.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一原因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存在回传数据需要传输至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原因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需要进行数据回传的原因,所述回传数据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但未被终端设备成功接收的数据,或者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由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乱序的数据或需要进行重新排序的数据,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其中一个为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共享的接入网设备,且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分别对应属于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的核心网网元独立部署,且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存在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用于进行用户面的数据通信和控制面的数据通信;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为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为数据回传通道配置的传输网络层信息,所述数据回传通道用于传输所述回传数据;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所述回传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移动至所述第二网络之前所在的第一网络的位置信息;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消息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二请求消息,所述第二请求消息用于查询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上的上下文。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经由所述第一接口直接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发送所述第二请求消息的原因、所述终端设备移动后所在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移动之前所在的位置信息、PDU会话标识、PDU会话类型、QoS流标识、所述终端设备标识。
14.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为SNPN,所述第二网络为PLMN;或者,
所述第一网络为PLMN,所述第二网络为SNPN;或者,
所述第一网络为PNI-NPN,所述第二网络为SNPN;或者,
所述第一网络为SNPN,所述第二网络为PNI-NPN。
15.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标识、服务质量QoS流标识、数据无线承载DRB标识、DRB与QoS流的映射列表、DRB中数据的已传输状态信息、数据回传的原因。
16.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AMF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移动之前所在的第一网络的位置信息和所述终端设备移动之后所在的第二网络的位置信息,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的核心网网元独立部署,所述第一AMF为所述第一网络中的AMF;
第一AMF根据所述第二消息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请求消息,所述第一请求消息用于查询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是否存在回传数据,所述回传数据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但未被终端设备成功接收的数据,或者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的由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乱序的数据或需要进行重新排序的数据,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为所述第一网络中的接入网设备。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为SNPN,所述第二网络为PLMN;或者,
所述第一网络为PLMN,所述第二网络为SNPN;或者,
所述第一网络为PNI-NPN,所述第二网络为SNPN;或者,
所述第一网络为SNPN,所述第二网络为PNI-NPN。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发送所述第一请求消息的原因、所述终端设备移动后所在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移动之前所在的位置信息、PDU会话标识、PDU会话类型、QoS流标识、所述终端设备标识。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消息还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AMF发送所述第二消息的原因、移动后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移动前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PDU会话标识、建立所述第一网络PDU会话的原因、所述第一网络PDU会话的类型、所述终端设备的标识。
20.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接入网设备和第一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AMF,其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0-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一AMF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6-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1.一种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设备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模块。
22.一种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设备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0-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模块。
23.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6-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模块。
24.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用于所述通信设备与其他通信装置进行信息交互,当程序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中执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设备实现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在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上的功能。
25.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用于所述通信设备与其他通信装置进行信息交互,当程序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中执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设备实现如权利要求10-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上的功能。
26.一种数据传输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用于所述通信设备与其他通信装置进行信息交互,当程序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中执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设备实现如权利要求16-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在所述第一AMF上的功能。
27.一种计算机程序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介质具有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被直接或者间接执行时,使得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中在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上的功能得以实现。
28.一种计算机程序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介质具有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被直接或者间接执行时,使得如权利要求10-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中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上的功能得以实现。
29.一种计算机程序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介质具有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被直接或者间接执行时,使得如权利要求16-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中在所述第一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AMF上的功能得以实现。
CN201910989483.5A 2019-10-17 2019-10-17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通信设备及通信系统 Active CN1126893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61622.9A CN112654067B (zh) 2019-10-17 2019-10-17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通信设备及通信系统
CN201910989483.5A CN112689306B (zh) 2019-10-17 2019-10-17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通信设备及通信系统
EP20876183.3A EP4033806A4 (en) 2019-10-17 2020-09-08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20227015539A KR20220079935A (ko) 2019-10-17 2020-09-08 데이터 송신 방법, 통신 디바이스, 및 통신 시스템
JP2022523037A JP2022553256A (ja) 2019-10-17 2020-09-08 データ伝送方法、通信デバイス、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PCT/CN2020/113874 WO2021073314A1 (zh) 2019-10-17 2020-09-08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通信设备及通信系统
BR112022007122A BR112022007122A2 (pt) 2019-10-17 2020-09-08 Método de transmissão de dados, dispositivo de comunicações e sistema de comunicações
US17/722,119 US20220240131A1 (en) 2019-10-17 2022-04-15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JP2023191433A JP2024020336A (ja) 2019-10-17 2023-11-09 データ伝送方法、通信デバイス、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89483.5A CN112689306B (zh) 2019-10-17 2019-10-17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通信设备及通信系统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61622.9A Division CN112654067B (zh) 2019-10-17 2019-10-17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通信设备及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89306A CN112689306A (zh) 2021-04-20
CN112689306B true CN112689306B (zh) 2024-04-09

Family

ID=7535116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61622.9A Active CN112654067B (zh) 2019-10-17 2019-10-17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通信设备及通信系统
CN201910989483.5A Active CN112689306B (zh) 2019-10-17 2019-10-17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通信设备及通信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61622.9A Active CN112654067B (zh) 2019-10-17 2019-10-17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通信设备及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40131A1 (zh)
EP (1) EP4033806A4 (zh)
JP (2) JP2022553256A (zh)
KR (1) KR20220079935A (zh)
CN (2) CN112654067B (zh)
BR (1) BR112022007122A2 (zh)
WO (1) WO20210733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96816A (zh) * 2018-11-02 2021-07-30 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 地面或非地面无线通信系统
US11405859B2 (en) * 2019-11-18 2022-08-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ment to 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SIB) validity check for non-public networks (NPNs)
CN115551071A (zh) * 2021-06-30 2022-12-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7242805A (zh) * 2021-07-30 2023-12-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终端、网络设备
CN113727329B (zh) * 2021-08-16 2023-05-0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1843512B2 (en) 2021-08-24 2023-12-12 Cisco Technology, Inc. Integration of a standalone non-public network and a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 using an application function session
CN113891414B (zh) * 2021-11-02 2023-08-15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5g网络的会话连接保持方法及装置
CN114025400B (zh) * 2021-11-02 2023-10-03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会话状态保持方法及会话状态保持装置
CN114095984B (zh) * 2021-11-02 2023-08-18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会话管理方法、oam和amf
WO2023133871A1 (zh) * 2022-01-17 2023-07-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90116A (zh) * 2017-06-01 2018-12-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切换的管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9429232A (zh) * 2017-09-04 2019-03-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接入和接入控制方法、装置
CN109982360A (zh) * 2017-12-27 2019-07-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10167093A (zh) * 2018-02-14 2019-08-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回传路径的转换方法、无线中继、网络侧节点及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80399B (zh) * 2013-07-29 2020-04-28 黑莓有限公司 传输对系统信息的区域范围加以延伸的指示符
US10743221B2 (en) * 2017-09-28 2020-08-11 Ofinno, Llc SMF, AMF and UPF relocation during UE registration
US10512005B2 (en) * 2017-09-29 2019-12-17 Nokia Technologies Oy Security in intersystem mobility
JP7263353B2 (ja) * 2017-12-30 2023-04-24 インテル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ハンドオーバー関連技術、装置及び方法
US11405859B2 (en) * 2019-11-18 2022-08-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ment to 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SIB) validity check for non-public networks (NPNs)
KR20220139979A (ko) * 2020-02-13 2022-10-17 텔레호낙티에볼라게트 엘엠 에릭슨(피유비엘) 브로드캐스트 및 ue에서의 인덱스 생성을 위한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90116A (zh) * 2017-06-01 2018-12-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切换的管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9429232A (zh) * 2017-09-04 2019-03-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接入和接入控制方法、装置
CN109982360A (zh) * 2017-12-27 2019-07-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10167093A (zh) * 2018-02-14 2019-08-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回传路径的转换方法、无线中继、网络侧节点及终端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1-1813316_Discussion on enhancements to support NR backhaul links_final".3GPP tsg_ran\wg1_rl1.2018,全文. *
ZTE Corporation.R2-1810211 "Discussion on IAB topology adaptation".3GPP tsg_ran\wg2_rl2.2018,(第tsgr2_ahs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89306A (zh) 2021-04-20
KR20220079935A (ko) 2022-06-14
JP2024020336A (ja) 2024-02-14
JP2022553256A (ja) 2022-12-22
EP4033806A4 (en) 2023-03-15
EP4033806A1 (en) 2022-07-27
WO2021073314A1 (zh) 2021-04-22
CN112654067B (zh) 2022-03-11
CN112654067A (zh) 2021-04-13
US20220240131A1 (en) 2022-07-28
BR112022007122A2 (pt) 2022-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89306B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通信设备及通信系统
CN110999431B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注册终端的方法及其设备
US11889471B2 (en) Paging time adjustment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20230041912A1 (en) Handover For Closed Access Group
US10856173B2 (en) Method and SMF for supporting QOS
CN109155949B (zh) 无线通信中在网络之间的互通方法及其装置
CN112995977B (zh) 一种接入目标小区的方法以及设备
CN102405610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中继节点的方法
RU2448436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обслуживания связи
EP3477993B1 (en) Method for processing pdu session establishment procedure and amf node
KR101712865B1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비계층 프로토콜을 이용한 통신 지원 방법 및 장치
US904239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tting up uplink common bear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EP2919528B1 (en) Mobile network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730188B (zh) 接入网策略发送方法、归属接入网络发现和选择功能单元
CN104335637A (zh) 接入点检测
US11937319B2 (en) Integrity protection handling at the gNB-CU-UP
US11483744B2 (en) Methods and computing device for splitting traffic across multiple accesses
WO2021031861A1 (zh) 数据回传方法以及设备
WO2020205760A1 (en) Ran paging handling
US9503393B2 (en) S-GW relocation and QoS change without mobility
EP2164289A1 (en) Method for changing radio channels, composed network and access router
KR20220166294A (ko) 슬라이스 정보 업데이트를 위한 방법
US2024006458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over of termi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6233759B (zh) 互联网协议报文的转发方法、移动网关和无线网络控制器
CN116939505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