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64171B - 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 - Google Patents

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64171B
CN112664171B CN202011535632.XA CN202011535632A CN112664171B CN 112664171 B CN112664171 B CN 112664171B CN 202011535632 A CN202011535632 A CN 202011535632A CN 112664171 B CN112664171 B CN 1126641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steam
subsystem
oil
hydrog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3563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64171A (zh
Inventor
郭文礼
郭晔恒
孔瑞蕾
谈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Hengju New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Hengju New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Hengju New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an Hengju New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3563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6417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6641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641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641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641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Y02E10/46Conversion of thermal power into mechanical power, e.g. Rankine, Stirling or solar thermal engin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6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non-carbon containing sources, e.g. by water electrolysi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0Process efficiency
    • Y02P20/129Energy recovery, e.g. by cogeneration, H2recovery or pressure recovery turbin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0Process efficiency
    • Y02P20/133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e.g. sunligh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8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 Y02P80/10Efficient use of energy, e.g. using compressed air or pressurized fluid as energy carri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70Combining sequestration of CO2 and exploitation of hydrocarbons by injecting CO2 or carbonated water in oil wells

Landscapes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提供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包括风光有机互补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子系统、储能子系统、稠油开采子系统、氢氧制取子系统和纯水制备子系统,所述风光有机互补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子系统分别与所述储能子系统、所述氢氧制取子系统和所述纯水制备子系统连接,所述储能子系统分别与所述稠油开采子系统、所述氢氧制取子系统和所述纯水制备子系统连接,所述稠油开采子系统与所述纯水制备子系统连接,所述氢氧制取子系统与所述纯水制备子系统连接。本发明实现利用风能和太阳能互补集热储热及氢气燃烧换热的一体化结构,进而为稠油开采提供所需蒸汽,节约化石燃料,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全世界已探明稠油和超稠油储量已超过1000×108T,而我国,这种油藏分布广泛,在12个盆地探明了近百个重质油田,稠油资源非常丰富,约占总石油资源的25%~30%以上。我国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在陆地上和海洋上均探明的大量的稠油,超稠油,特超稠油,正在采用各种技术,加大开采力度。再加上较轻质油田的开采速度加快,可开采的轻质油储量大幅度减少,对重质稠油开采力度加大已是必由之路。而稠油或超稠油的开采方法主要是采用热力采油的方法,占整个稠油开采的90%以上。
热力采油是通过对油藏加热,降低地下原油的粘度,溶解与熔化油层的堵塞,改善地层的渗流特性,从而提高原油在地下的渗流能力,达到提高原油产生量,采收率和开采效益的目的。是以重质原油和高凝油为主要开采对象而发展起来的采油工艺技术。通常的油藏,地下温度油藏温度每升高10℃,原油的粘度会下降50%。同时,油层中随着温度的提高,岩石骨架及流体(油,气,水)受热膨胀,而产生弹性驱油能量。如果往油层中注入的是蒸汽加热,水蒸汽对稠油的蒸馏、裂解、乳化而产生稀释和混相驱作用,也有效地提高原油的采收率。由以上所述,利用热力采油是对高粘稠油提高采收率的最好的办法。
热力采油的方法有:蒸汽吞吐、蒸汽驱、热水驱、火燃油层、电磁加热、热化学法等,其中蒸汽吞吐、蒸汽驱是使用范围最广,采出油量最多的方法,目前,世界上80%以上的热力采油产量是通过注蒸汽采油而获得的。
注蒸汽热力采油主要采用二种方式:第一种方式为用蒸汽吞吐的方式进行,这种吞吐方式只能将油井附近油层中的原油采出,在油井与油井之间存在大量死油区,无法采出,所以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仅为10%~20%;第二种方式称作稠油开采EOR(强化采油)蒸汽驱,这项技术改变了以往的吞吐方式,是开采稠油的一项有效技术,该技术过程的基本机理是热传导和流体热对流相结合,注蒸汽后,该技术具有蒸汽腔发育体积大,驱油效果高,大幅度提高了稠油开采的采收率。无论是蒸汽吞吐还是EOR蒸汽驱,均需要一定高品质的蒸汽,特别是对超稠油开采井,具有吸汽能力低、注汽压力高、注汽速度低、注汽干度低、采收效果差。要改善这些不利因素,就需要提高蒸汽参数,使之注汽的参数达到亚临界或超临界。利用水平井热采和采用连续注入蒸汽加热油层,是开发超稠油油层的最基本的措施,采用亚临界或超临界注汽,一方面可以提高注气压差来提高油井的吸汽能力,二是在亚临界或超临界的压力作用下,可以改善油层的渗流能力,甚至产生裂缝。三是亚临界或超临界的过热蒸汽在油层中具有更大的波及体积,提高了采油的效果。
目前,稠油开采用蒸汽主要是用天然气、煤或其他化石燃料加热锅炉而获得,而且对于EOR蒸汽驱又是年复一年地不间断地向油层注入蒸汽,这将会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这些化石能源的消耗,特别是消耗天然气这种化石原料,它的价格一直在大幅度攀升,这将会给稠油开采带来成本的提高,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的CO2(燃烧1m3的天然气,产生1.958kgCO2)污染了环境。如果采用燃煤锅炉,同样要计入煤燃料的采油成本,它也会产生大量的CO2(燃烧1T煤,产生2.62T的CO2)严重地污染环境。而且要产生亚临界或超临界的过热蒸汽,如果采用燃烧锅炉来实现,这个设备成本也是非常大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稠油蒸汽热力开采导致环境污染严重,成本高的缺陷,实现采用无污染新能源完成稠油蒸汽热力开采,节约化石燃料,降低CO2的排放,保护环境,提高了经济效益。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包括风光有机互补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子系统、用以存储饱和水和氢气的储能子系统、用以稠油开采、集输及汽轮机发电的稠油开采子系统、氢氧制取子系统和用以处理含油污水及制取纯水的纯水制备子系统,所述风光有机互补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子系统分别与所述储能子系统、所述氢氧制取子系统和所述纯水制备子系统连接,所述储能子系统分别与所述稠油开采子系统、所述氢氧制取子系统和所述纯水制备子系统连接,所述稠油开采子系统与所述纯水制备子系统连接,所述氢氧制取子系统与所述纯水制备子系统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所述风光有机互补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子系统包括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垂直轴涡轮风力发电单元和光伏发电单元,所述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分别与所述储能子系统和纯水制备子系统连接,所述垂直轴涡轮风力发电单元分别与所述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和所述氢氧制取子系统连接,所述光伏发电单元设于所述垂直轴涡轮风力发电单元的顶侧,并与所述氢氧制取子系统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所述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包括呈阶梯状由低至高依次设置的给水预热段面聚焦集热管、给水加热段面聚焦集热管、饱和水加热段面聚焦集热管和蒸汽过热段面聚焦集热管,所述给水预热段面聚焦集热管通过一级低压给水泵与所述纯水制备子系统连接,所述给水预热段面聚焦集热管通过二级增压给水泵与所述给水加热段面聚焦集热管连接,所述给水加热段面聚焦集热管与所述饱和水加热段面聚焦集热管连接,所述饱和水加热段面聚焦集热管通过所述储能子系统与所述蒸汽过热段面聚焦集热管连接,所述蒸汽过热段面聚焦集热管与所述稠油开采子系统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所述储能子系统包括饱和水储罐、闪蒸饱和蒸汽单元、氧气储罐、氢气储罐和燃氢换热器,所述饱和水储罐、所述闪蒸饱和蒸汽单元和所述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之间循环连通,所述氧气储罐和所述氢气储罐均与所述氢氧制取子系统连接,所述氢气储罐与所述燃氢换热器连接,所述燃氢换热器与所述稠油开采子系统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所述稠油开采子系统包括蒸汽配送单元、强化采油蒸汽驱单元、汽轮机发电单元和原油脱水集输单元,所述蒸汽配送单元通过第一蒸汽参数调整单元与所述强化采油蒸汽驱单元连接,所述蒸汽配送单元通过第二蒸汽参数调整单元与所述汽轮机发电单元连接,所述蒸汽配送单元通过第三蒸汽参数调整单元与所述原油脱水集输单元连接,所述原油脱水集输单元与所述纯水制备子系统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所述稠油开采子系统还包括采油厂微电网,所述采油厂微电网的输入端与所述汽轮机发电单元连接,所述采油厂微电网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氢氧制取子系统和采油厂厂用负载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所述氢氧制取子系统包括整流单元、蓄电单元、直流控制单元和电解水制取氢氧单元,所述整流单元与所述垂直轴涡轮风力发电单元连接,所述整流单元、所述光伏发电单元和所述汽轮机发电单元均与所述直流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直流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蓄电单元和所述电解水制取氢氧单元连接,所述电解水制取氢氧单元与所述储能子系统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所述纯水制备子系统包括油污水处理单元、纯水制取单元和纯水储罐,所述油污水处理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原油脱水集输单元连接,所述油污水处理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纯水制取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纯水制取单元的输出端、所述闪蒸饱和蒸汽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燃氢换热器和所述汽轮机发电单元均与所述纯水储罐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纯水储罐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和所述电解水制取氢氧单元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所述油污水处理单元包括顺次连接的破乳子单元、气浮油水分离子单元、生物膜水处理子单元、化学法深度处理净水子单元和吸附树脂深度净水子单元,所述破乳子单元与所述原油脱水集输单元连接所述吸附树脂深度净水子单元与所述纯水制取单元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所述气浮油水分离子单元与供气子单元连接,所述生物膜水处理子单元与活性菌种培育子单元连接,所述化学法深度处理净水子单元与加药子单元连接,所述吸附树脂深度净水子单元与自然水源连接。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通过设置风光有机互补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子系统、用以存储饱和水和氢气的储能子系统、用以稠油开采、集输及汽轮机发电的稠油开采子系统、氢氧制取子系统和用以处理含油污水及制取纯水的纯水制备子系统,实现利用风能和太阳能集热换热一体化结构,进而为稠油开采提供所需蒸汽,节约化石燃料,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的结构框示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的流程框示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中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的结构框示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中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东西向布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中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南北向布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中垂直轴涡轮风力发电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中燃氢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中饱和水储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中垂直轴涡轮风力发电单元的底层设备平面布置图;
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中风光有机互补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子系统的平面布置图;
图11为本发明提供的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中油污水处理单元的结构框示图。
附图标记:
1、风光有机互补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子系统;101、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1011、给水预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2、给水加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3、饱和水加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4、蒸汽过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5、一级低压给水泵;1016、二级增压给水泵;102、垂直轴涡轮风力发电单元;103、光伏发电单元;1031、顶部板块;1032、第一地面板块;1033、第二地面板块;1034、第一地面空间;1035、第二地面空间;1036、第三地面空间;
2、储能子系统;201、饱和水储罐;2011、外保温层;2012、外壳体;2013、内壳体;2014、罐体支撑座;2015、输水管;2016、真空抽气管;2017、真空腔填料;2018、绝缘真空腔;2019、压力表;2020、饱和水进水口;202、闪蒸饱和蒸汽单元;203、氧气储罐;204、氢气储罐;205、燃氢换热器;2051、过热蒸汽出口段;2052、燃烧室;2053、燃烧气体输送管道;2054、第三级换热器;2055、第二级换热器;2056、第一级换热器;2057、蒸汽进口段;2058、燃烧汽体排出口;
3、稠油开采子系统;301、蒸汽配送单元;302、第一蒸汽参数调整单元;303、强化采油蒸汽驱单元;304、第二蒸汽参数调整单元;305、汽轮机发电单元;306、第三蒸汽参数调整单元;307、原油脱水集输单元;308、采油厂微电网;309、采油厂厂用负载;
4、氢氧制取子系统;401、整流单元;402、蓄电单元;403、直流控制单元;404、电解水制取氢氧单元;
5、纯水制备子系统;501、含油污水处理单元;5011、破乳子单元;5012、气浮油水分离子单元;5013、供气子单元;5014、生物膜水处理子单元;5015、活性菌种培育子单元;5016、化学法深度处理净水子单元;5017、加药子单元;5018、吸附树脂深度净水子单元;5019、自然水源;502、纯水制取单元;503、纯水储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下面结合图1至图11描述本发明的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包括风光有机互补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子系统1、用以存储饱和水和氢气的储能子系统2、用以稠油开采、集输及汽轮机发电的稠油开采子系统3、氢氧制取子系统4和用以处理含油污水及制取纯水的纯水制备子系统5,所述风光有机互补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子系统1分别与所述储能子系统2、所述氢氧制取子系统4和所述纯水制备子系统5连接,所述储能子系统2分别与所述稠油开采子系统3、所述氢氧制取子系统4和所述纯水制备子系统5连接,所述稠油开采子系统3与所述纯水制备子系统5连接,所述氢氧制取子系统4与所述纯水制备子系统5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所述风光有机互补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子系统1包括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101、垂直轴涡轮风力发电单元102和光伏发电单元103,所述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101分别与所述储能子系统2和纯水制备子系统5连接,所述垂直轴涡轮风力发电单元102分别与所述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101和所述氢氧制取子系统4连接,所述光伏发电单元103设于所述垂直轴涡轮风力发电单元102的顶侧,并与所述氢氧制取子系统4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所述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101包括呈阶梯状由低至高依次设置的给水预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1、给水加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2、饱和水加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3和蒸汽过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4,所述给水预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1通过一级低压给水泵1015与所述纯水制备子系统5连接,所述给水预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1通过二级增压给水泵1016与所述给水加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2连接,所述给水加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2与所述饱和水加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3连接,所述饱和水加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3通过所述储能子系统2与所述蒸汽过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4连接,所述蒸汽过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4与所述稠油开采子系统3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所述储能子系统2包括饱和水储罐201、闪蒸饱和蒸汽单元202、氧气储罐203、氢气储罐204和燃氢换热器205,所述饱和水储罐201、所述闪蒸饱和蒸汽单元202和所述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101之间循环连通,所述氧气储罐203和所述氢气储罐204均与所述氢氧制取子系统4连接,所述氢气储罐204与所述燃氢换热器205连接,所述燃氢换热器205与所述稠油开采子系统3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所述稠油开采子系统3包括蒸汽配送单元301、强化采油蒸汽驱单元303、汽轮机发电单元305和原油脱水集输单元307,所述蒸汽配送单元301通过第一蒸汽参数调整单元302与所述强化采油蒸汽驱单元303连接,所述蒸汽配送单元301通过第二蒸汽参数调整单元304与所述汽轮机发电单元305连接,所述蒸汽配送单元301通过第三蒸汽参数调整单元306与所述原油脱水集输单元307连接,所述原油脱水集输单元307与所述纯水制备子系统5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所述稠油开采子系统3还包括采油厂微电网308,所述采油厂微电网308的输入端与所述汽轮机发电单元305连接,所述采油厂微电网308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氢氧制取子系统4和采油厂厂用负载309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所述氢氧制取子系统4包括整流单元401、蓄电单元402、直流控制单元403和电解水制取氢氧单元404,所述整流单元401与所述垂直轴涡轮风力发电单元102连接,所述整流单元401、所述光伏发电单元103和所述汽轮机发电单元305均与所述直流控制单元403连接,所述直流控制单元403分别与所述蓄电单元402和所述电解水制取氢氧单元404连接,所述电解水制取氢氧单元404与所述储能子系统2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所述纯水制备子系统5包括油污水处理单元、纯水制取单元502和纯水储罐503,所述油污水处理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原油脱水集输单元307连接,所述油污水处理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纯水制取单元50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纯水制取单元502的输出端、所述闪蒸饱和蒸汽单元202的输出端、所述燃氢换热器205和所述汽轮机发电单元305均与所述纯水储罐50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纯水储罐503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101和所述电解水制取氢氧单元404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所述油污水处理单元包括顺次连接的破乳子单元5011、气浮油水分离子单元5012、生物膜水处理子单元5014、化学法深度处理净水子单元5016和吸附树脂深度净水子单元5018,所述破乳子单元5011与所述原油脱水集输单元307连接所述吸附树脂深度净水子单元5018与所述纯水制取单元502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所述气浮油水分离子单元5012与供气子单元5013连接,所述生物膜水处理子单元5014与活性菌种培育子单元5015连接,所述化学法深度处理净水子单元5016与加药子单元5017连接,所述吸附树脂深度净水子单元5018与自然水源5019连接。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通过设置风光有机互补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子系统1、用以存储饱和水和氢气的储能子系统2、用以稠油开采、集输及汽轮机发电的稠油开采子系统3、氢氧制取子系统4和用以处理含油污水及制取纯水的纯水制备子系统5,实现利用风能和太阳能互补集热储热并利用氢气燃烧换热一体化结构,进而为稠油开采提供所需蒸汽,节约化石燃料,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
下面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由5个子系统组成:风光有机互补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子系统1、储能子系统2、稠油开采子系统3、氢氧制取子系统4和纯水制备子系统5。
其中,风光有机互补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子系统1是整个系统提供能量的源头,包括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101、垂直轴涡轮风力发电单元102和光伏发电单元103。该子系统是将风能和太阳能在集热管中互补起来,使系统具有更好的调配性。可以使风力机的高低压能量均能在集热管中回收。
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101包括呈阶梯状由低至高依次设置的给水预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1、给水加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2、饱和水加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3和蒸汽过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4,给水预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1通过一级低压给水泵1015与纯水制备子系统5连接,给水预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1通过二级增压给水泵1016与给水加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2连接,给水加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2与饱和水加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3连接,饱和水加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3通过储能子系统2与蒸汽过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4连接,蒸汽过热段面聚焦集热管1014与稠油开采子系统3连接。这种分段式集热模式,在二级增压给水泵1016之前的所有部件设备均处在低压,低温,大大地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经过二级增压之后的状态,均为高压、高温,采用高聚光比的镜场,获得终极压力下的过热蒸汽。
该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101可以使聚焦比提升到500以上,集热管表面温度可达到接近600℃。本系统全程采用以水作工质,免除了大量的换热损失。
进一步地,垂直轴涡轮风力发电单元102可以接受八面来风,无需偏航装置。发电机,齿轮箱等安装地面上,整个重心下移,使整机运行平稳,运维方便。风能转换系数高,经过大量的风洞试验,转换系数可达到0.7~0.6之间。本垂直轴涡轮风力发电机组可以做到数十兆瓦至百兆瓦,这是水平轴风力发电装置无法比拟的。
光伏发电单元103配置在垂直轴蜗轮风力发电单元102的塔顶和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101的剩余空间中,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也就是说,光伏发电单元103也是风光有机互补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子系统1的一个辅助增能单元,光伏发电单元103分散在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101两侧没有布置反射镜场的空地上和垂直轴涡轮风力发电单元102的塔顶以及垂直轴涡轮风力发电单元102两侧的空地上,具体的,可以坐落在垂直轴涡轮风力发电单元102塔顶的顶部板块1031、垂直轴涡轮风力发电单元102两侧的第一地面板块1032、第二地面板块1033以及穿插布置在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101的空余的第一地面空间1034、第二地面空间1035、第三地面空间1036等位置。充分地利用了风光有机互补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子系统1区域的土地,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大大降低了征地的费用。
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101、垂直轴涡轮风力发电单元102和光伏发电单元103三者对风光有机互补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子系统1提供的能量占比依次为35%,60%,5%,具有最好的经济性,60%的垂直轴风力发电的能量,提取30%没经任何处理的粗电直接送入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管中的电加热管,给集热管中的水工质进行加热,全程以水作工质,也就是以在塔式菲涅尔集热管全流程中获得65%的能量对塔式菲涅尔集热管中水进行加热。在给水预热段,给水加热段,加热至终极压力下的饱和水段,三段消耗掉总热量的45%,在蒸汽过热段消耗掉20%的热量。
光伏的5%和风力发电的30%,总计35%的能量大部分输给电解水制取氢氧单元404,用来制取氢气输送给储能子系统2,以潜热储能的方式将风光有机互补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系统给出的能量的30%存放在氢气储罐204中,5%的电能供给采油厂微电网308,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101发出能量的45%将流过集热管中的水工质加热到终极压力下的饱和温度的水进入饱和水储罐201。
饱和水储罐201串联在整个供热系统中,饱和水储罐201的总体积为Xm3,也就是在有太阳能和风能时,饱和水储罐201在运行中一直是充满饱和水Xm3,这个Xm3的饱和水就是饱和水显热储能部分,这就构成了一个“饱和水+氢气”新型储能子系统2。在这个储能系统中储存着饱和水Xm3的显热能量和氢气潜热能量之和,这里显热储能量加上潜热储能量,保证整个系统在无太阳能和风能时,能够正常运转24小时,这样完全可保证蒸汽注井的连续性和高效性。
其中,储能子系统2,由多个饱和水压力储罐,闪蒸饱和蒸汽单元202,多个氢气压力储罐,多个氧气压力储罐,燃氢换热器205组成。饱和水储罐201是一个多层,并具有真空夹层进行保温,24小时温降只有1%。氢气储罐204为高、中、低压三档设置,这种设置既满足使用要求又节省大量投资。这是一个高效的,投资低的显热储能加潜热储能的体系。具体的,饱和水储罐201采用具有绝热高保温性能的储罐,包括外保温层2011、外壳体2012、内壳体2013、罐体支撑座2014、疏水管2015、真空抽气管2016、真空腔填料2017、绝热真空腔2018、压力表2019和饱和水进水口2020。外保温层2011设置在外壳体2012外侧,内壳体2013设置在外壳体2012内侧,内壳体2013与外壳体2012之间间隔设置,形成真空腔,真空腔填料2017填充在真空腔内,真空抽气管2016连通至真空腔内。
饱和水储罐201通过闪蒸饱和蒸汽单元202将其显热能释放出来,氢气是通过燃氢换热器205将氢气的潜热能释放出来。这个储能体系中氢气是一个储能介质,也是一个多种用途的原材料,用氢气储能使得储能体系非常机动灵活,可获得高的经济效益。由闪蒸饱和蒸汽单元202出来的是饱和蒸汽,压力可以达到终极压力,但温度还是在终极压力下的饱和温度,没有经过过热加热,干度低,不适合强化采油蒸汽驱的使用,必须将饱和蒸汽通过燃氢换热器205对饱和蒸汽进行过热,提高蒸汽的干度值。通过储能子系统2,调整燃氢换热器205的燃氢的进量,来控制蒸汽的过热度,提高蒸汽的汽化潜热。结合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101的给水压力,调整燃氢换热器205的燃烧状况,使之达到稠油开采强化采油蒸汽驱所要求的蒸汽参数。这个“饱和水+氢气”新型的储能子系统2在无太阳能和风能时,它能够连续地,稳定的给蒸汽配送单元301供汽,能够维持24小时以上。
其中,燃氢换热器205包括过热蒸汽出口段2051、燃烧室2052、燃烧汽体输送管道2053、第三级换热器2054、第二级换热器2055、第一级换热器2056、蒸汽进口段2057和燃烧汽体排出口2058。燃烧室2052既是氢气和氧气的燃烧反应室,也是过热蒸汽的最后一级加热段。燃烧汽体排出口2058处温度很低,载热气体已经降低到露点以下,大量的氢氧反应放热时产生的水蒸汽凝结成纯水,并返回到纯水制取子系统5中供制氢循环使用,一方面减轻了纯水制取的费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风光有机互补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子系统1的给水温度,提高了给水的热焓值量,使整个系统的热效率再度提高。
进一步地,稠油开采子系统3由蒸汽配送单元301,用以调整强化采油蒸汽驱注井参数的第一蒸汽参数调整单元302,强化采油蒸汽驱单元303,用以调整汽轮机进汽参数的第二蒸汽参数调整单元304,汽轮机发电单元305,用以调整原油集输蒸汽参数的第三蒸汽参数调整单元306,原油脱水集输单元307,采油厂微电网308组成。
蒸汽配送单元301采用内部调节机制,首先保证蒸汽量能连续供给第一蒸汽参数调整单元302进行参数调整后,能保证注井蒸汽的连续注井的蒸汽量,蒸汽压力,蒸汽干度,只有保证强化采油蒸汽驱的连续注汽才能使蒸汽腔的良好发育及发育的连续性。扩大蒸汽油层中的波及体积,提高采收率。随着稠油的开采的进展,超稠油,特超稠油也在加大力度开采,这种稠油的开采必须增加注汽压力,提高油井注汽压差,从而增大油井的注汽能力。其注汽压力对本发明系统可提高到亚临界或超临界的蒸汽参数,满足注汽压力的要求。
一般说来,蒸汽腔的压力在注蒸汽初期压力高一些,到后期逐渐降低压力。注入的蒸汽中只有蒸汽的潜热部分用于油层加热,而注蒸汽的湿度水部分,则以几乎和采出液压力下的饱和温度相同的温度(显热部分)被采出来,这部分热量对地层的加热没有作用。所以为了更有效加热油层,必须提高蒸汽的汽化潜热值,因此,对注入的蒸汽要求具有一定潜热值的干蒸汽。利用水平井进行蒸汽热力采油,它具有改善蒸汽的波及体积及提高采油效率,增大了蒸汽受热面积,从而增加了泄油面积提高了蒸汽注入能力,相对垂直井来说,减少了所需注采井数,从而降低了投资和操作费用,水平井可以开采垂直井无法动用的储量,并且对边、底水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水平井可以提高注蒸汽的热利用率,这些优势使得采用水平井进行稠油开采可以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利用水平井进行稠油开采越来越被业内人士所重视。
本发明的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稠油开采及超稠油开采的蒸汽热力系统的特性,完全可以达到水平井进行稠油开采的技术要求。因此,采用水平井,是目前稠油开采采用的比较有效的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而水平井的长度在逐渐地增长,如果从井口注入到水平井井底都保持蒸汽的一定的干度,注入蒸汽初始的过热度(干度)就比较高,也就是要蒸汽的初始汽化潜热值比较高才能保证一定的蒸汽干度。但是,要求蒸汽潜热值高,蒸汽温度就高。注入的蒸汽的压力和潜热值高,可以给出正面好的影响,也就是释放的潜热值大,可以提高采油效果,蒸汽干度越高,比焓和比容越大,注入高干度蒸汽加热体积大,温度高,采油时峰值产量和周期产量均较高。另外,水蒸汽分子的能量比液态的分子能量高很多,汽态水分子可以进入液态水分子达不到油层微孔中,这会大大提高驱油效率。但是,注入地层中的蒸汽温度不能过高,温度过高,原油粘度过低,泄油速率加快,如果原油采出速度过快,蒸汽腔随着油流会向采出井延伸,有可能蒸汽会突破注入井和采出井之间的油层而发生“汽串”,会影响蒸汽腔向四周的扩散,减少蒸汽的波及体积,最终会影响采收率的下降。第一蒸汽参数调整单元302对蒸汽的温度(干度)控制很严格,根据原油的性质采取了一个最优化的注井蒸汽干度值。注入高干度蒸汽,还有另外一个优点:由于注入蒸汽的汽化潜热增加,可减少注入的蒸汽量,也就是减少了凝结水的量,从而可以降低总的产出液量,必然降低了采出液的举升费用。
其次,保证第三蒸汽参数调整单元306进行原油集输蒸汽参数调整后,能使原油脱水、集输单元用汽量和温度。强化采油蒸汽驱单元303用汽剩余的蒸汽量经过第二蒸汽参数调整后,进入汽输机发电单元。由于要避免汽轮机的频繁启停,损害机组的性能,降低使用寿命,供给汽轮机发电机组的蒸汽也需要连续,这就需要风光有机互补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系统的输出的能量,除去强化采油蒸汽驱和原油脱水、集输用汽之外,能保证汽轮机发电机组在75%~100%负荷之间连续运行。
第三蒸汽参数调整单元306将蒸汽配送单元301送来的蒸汽进行压力和温度调节,使其适应原油集输的参数要求。稠油集输主要有4种方式:1,掺稀原油降粘集输;2,掺活性水降粘集输;3,单管加热降粘集输;4,掺蒸汽降粘集输。前2种集输流程是目前采用比较多的方式,主要是用蒸汽加热降粘的方式,这2种方式耗蒸汽量大,现场配置较困难。本发明的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产生蒸汽量可以达到现场一切使用蒸汽的要求,而且不用燃烧化石燃料的锅炉,非常容易实现蒸汽的最佳配置,消除CO2的排放,采用蒸汽加热的方式来降粘集输,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利用蒸汽加热降粘,不但降低了原油的粘度,便于集输,而且分离出的含油污水的温度也比较高,使之污水中的含油率下降,便于后面的含油污水的处理。
第二蒸汽参数调整单元304在不影响强化采油蒸汽驱单元303和原油脱水集输单元307用汽的情况下,使进入汽轮机的蒸汽参数最优化,保持着汽轮机发电机组维持在75%~100%的工况下进行运行发电。汽轮机发电机组发出的电能送入采油厂微电网308进行用电统一调配,一部分送入整流单元401,将交流变为直流电,送入氢氧制取系统。另一部分电用于采油厂厂内负载,包括厂内生产、生活用电。
纯水制备子系统5包括油污水处理单元,纯水制取单元502和纯水储罐503。随着油田注蒸汽开展的时间在增长,而且生产规模在扩大,产液量和采出液含水率的提高,油田采出污水量逐渐加大,当然注汽增加,需要水量也在增加。采出污水的温度也很高,如果污水外排,一方面污染了环境,另一方面损失了大量的热能,因此,将排出的污水作深度处理,使污水变成纯水,用高温的污水加热外输原油。这样保护了环境也获得了经济效益。纯水储罐503还接受一部分燃氢换热器205产生的纯水。该子系统保证了自身水的循环使用,这对稠油开采处在缺水地域是非常有利的。
其中,含油污水处理单元501包括破乳子单元5011,气浮油水分离子单元5012,供气子单元5013,生物膜水处理子单元5014,活性菌种培育子单元5015,化学法深度净水子单元,加药子单元5017,吸附树脂水质深度净水子单元。稠油中的含油污水,密度大,粘度高,而且浮化油占比重非常大,溶解油的油珠直径在1mm~5mm,给含这种油的污水处理带来极大的困难。
由于处理后水还要进入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101,作为水工质被加热,还要进入电解水制取氢氧单元404,所以必须将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指标的水进一步进行深度处理,使之达到锅炉用水指标,才能进入纯水储罐503。
其中,氢氧制取子系统4包括整流单元401,蓄电单元402,直流控制单元403,电解水制取氢氧单元404。光伏发电单元103本身发出的是直流电,它可直接送给直流控制单元403,垂直轴涡轮风力发电单元102发出的电能为不规则的交流电,直接送到整流单元401,转换为直流电送给直流控制单元403,汽轮机发电单元305发出的电能送给了采油厂微电网308,该采油厂微电网308将一部分电保证了采油厂厂用负载309外,剩余电量送给整流单元401,整流成直流电送给直流控制单元403,这三路电汇集在直流控制单元403,由直流控制单元403进行电量的配置,将直流电送到电解水制氢氧单元,当电解水制氢氧单元用电量消纳不了直流控制单元403送来的电量时,直流控制单元403会自动将一部分电储存在蓄电池单元中,当三路供给直流电不够电解水制取氢氧单元404的用电量时,蓄电池会自动将存储的电能返给直流控制单元403,直流控制单元403向电解水制取氢氧单元404供给稳定的符合要求的电量。保证电解水制取氢氧单元404的适时使用,完成氢气的储能量。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的有益效果如下:
1、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稠油注蒸汽热力开采,是可再生能源进入油田稠油开采的一个综合性科学技术的展现,对油田较难开采的稠油,超稠油,特超稠油资源的深度开采提供了一个可行,可靠地创新途径。
2、在油田稠油开采强化采油蒸汽驱中,由消耗化石燃料(天然气,煤,石油)生产蒸汽创新开发了风光热氢储一体化来生产蒸汽,大大节约天然气及其他化石燃料的消耗,大大降低了运行费用,而这些化石燃料又都是很重要的化工原料,从这个层面上讲,又是一个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采用本发明的注蒸汽热力开采稠油系统,大幅度提高了稠油,超稠油,特超稠油开采的经济效益。同时,节约了化石燃料,降低了CO2的排放,又获得了巨大的环境效益。
3、本发明系统中采用了“饱和水+氢气”的新型储能组合体系,将显热储能和潜热储能合为一体,它造价低,运行费用低,结构简单,储能量大,使之稠油开采达到了全天候都可以获得所需要的蒸汽,保证了强化采油蒸汽驱注汽的连续性,使稠油开采达到连续地,稳定可靠地采出原油,大大提高了采收率。
4、本发明系统中采用了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系统,它大幅度地提高了太阳能的集热聚光比,集热系统中还采用了特殊的大吸热面积的风能和太阳能有机互补的集热管,形成了一个集热和换热一体化的供热元件。本发明系统可获得宽范围(由高压,亚临界,超临界,高超临界)的蒸汽参数,满足不同油田对蒸汽参数的要求。
5、本发明系统全程以水作工质,相对于其他采用的载热体来说,免去了大部分的换热损失。由于本系统采用了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系统,它是一个下反式的聚光集热结构,使之水工质在集热管中自身产生热对流效应,在集热管中设计了水工质的螺旋式流动模式,保证了集热管中水工质受热均匀,不会出现局部沸腾现象,保证了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提高了光热转换率,提高了聚光集热系统的热效率。
6、本发明系统采用了各组合单元的立体,穿插布置,大幅度地降低占地面积,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Claims (5)

1.一种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风光有机互补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子系统、用以存储饱和水和氢气的储能子系统、用以稠油开采、集输及汽轮机发电的稠油开采子系统、氢氧制取子系统和用以处理含油污水及制取纯水的纯水制备子系统,所述风光有机互补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子系统分别与所述储能子系统、所述氢氧制取子系统和所述纯水制备子系统连接,所述储能子系统分别与所述稠油开采子系统、所述氢氧制取子系统和所述纯水制备子系统连接,所述稠油开采子系统与所述纯水制备子系统连接,所述氢氧制取子系统与所述纯水制备子系统连接;
所述风光有机互补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子系统包括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垂直轴涡轮风力发电单元和光伏发电单元,所述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分别与所述储能子系统和纯水制备子系统连接,所述垂直轴涡轮风力发电单元分别与所述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和所述氢氧制取子系统连接,所述光伏发电单元设于所述垂直轴涡轮风力发电单元的顶侧,并与所述氢氧制取子系统连接;
所述储能子系统包括饱和水储罐、闪蒸饱和蒸汽单元、氧气储罐、氢气储罐和燃氢换热器,所述饱和水储罐、所述闪蒸饱和蒸汽单元和所述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之间循环连通,所述氧气储罐和所述氢气储罐均与所述氢氧制取子系统连接,所述氢气储罐与所述燃氢换热器连接,所述燃氢换热器与所述稠油开采子系统连接;
所述稠油开采子系统包括蒸汽配送单元、强化采油蒸汽驱单元、汽轮机发电单元和原油脱水集输单元,所述蒸汽配送单元通过第一蒸汽参数调整单元与所述强化采油蒸汽驱单元连接,所述蒸汽配送单元通过第二蒸汽参数调整单元与所述汽轮机发电单元连接,所述蒸汽配送单元通过第三蒸汽参数调整单元与所述原油脱水集输单元连接,所述原油脱水集输单元与所述纯水制备子系统连接;
所述氢氧制取子系统包括整流单元、蓄电单元、直流控制单元和电解水制取氢氧单元,所述整流单元与所述垂直轴涡轮风力发电单元连接,所述整流单元、所述光伏发电单元和所述汽轮机发电单元均与所述直流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直流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蓄电单元和所述电解水制取氢氧单元连接,所述电解水制取氢氧单元与所述储能子系统连接;
所述纯水制备子系统包括油污水处理单元、纯水制取单元和纯水储罐,所述油污水处理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原油脱水集输单元连接,所述油污水处理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纯水制取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纯水制取单元的输出端、所述闪蒸饱和蒸汽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燃氢换热器和所述汽轮机发电单元均与所述纯水储罐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纯水储罐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和所述电解水制取氢氧单元连接;
其中,所述垂直轴涡轮风力发电单元以及光伏发电单元将能量输给电解水制取氢氧单元,用来制取氢气并输送给储能子系统,以潜热储能的方式将风光有机互补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系统给出的能量的30%存放在氢气储罐中,5%的电能供给采油厂微电网,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发出能量的45%将流过集热管中的水工质加热到终极压力下的饱和温度的水进入饱和水储罐;
所述第一蒸汽参数调整单元用于根据原油的性质采取了一个预设的注井蒸汽干度值,从而保证第三蒸汽参数调整单元进行原油集输蒸汽参数调整后,能使原油脱水、集输单元用汽量和温度,以及强化采油蒸汽驱单元用汽剩余的蒸汽量经过第二蒸汽参数调整后,进入汽输机发电单元;
所述第三蒸汽参数调整单元用于将蒸汽配送单元送来的蒸汽进行压力和温度调节,使其适应原油集输的参数要求;
所述第二蒸汽参数调整单元用于:在不影响强化采油蒸汽驱单元和原油脱水集输单元用汽的情况下,控制进入汽轮机的蒸汽参数,保持着汽轮机发电机组维持在75%~100%的工况下进行运行发电;
所述光伏发电单元、所述垂直轴涡轮风力发电单元和所述汽轮机发电单元能够送电至所述直流控制单元,由所述直流控制单元进行电量的配置,将直流电送到电解水制氢氧单元,从而保证电解水制取氢氧单元的适时使用,完成氢气的储能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塔式菲涅尔面聚焦集热单元包括呈阶梯状由低至高依次设置的给水预热段面聚焦集热管、给水加热段面聚焦集热管、饱和水加热段面聚焦集热管和蒸汽过热段面聚焦集热管,所述给水预热段面聚焦集热管通过一级低压给水泵与所述纯水制备子系统连接,所述给水预热段面聚焦集热管通过二级增压给水泵与所述给水加热段面聚焦集热管连接,所述给水加热段面聚焦集热管与所述饱和水加热段面聚焦集热管连接,所述饱和水加热段面聚焦集热管通过所述储能子系统与所述蒸汽过热段面聚焦集热管连接,所述蒸汽过热段面聚焦集热管与所述稠油开采子系统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稠油开采子系统还包括采油厂微电网,所述采油厂微电网的输入端与所述汽轮机发电单元连接,所述采油厂微电网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氢氧制取子系统和采油厂厂用负载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污水处理单元包括顺次连接的破乳子单元、气浮油水分离子单元、生物膜水处理子单元、化学法深度处理净水子单元和吸附树脂深度净水子单元,所述破乳子单元与所述原油脱水集输单元连接所述吸附树脂深度净水子单元与所述纯水制取单元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浮油水分离子单元与供气子单元连接,所述生物膜水处理子单元与活性菌种培育子单元连接,所述化学法深度处理净水子单元与加药子单元连接,所述吸附树脂深度净水子单元与自然水源连接。
CN202011535632.XA 2020-12-23 2020-12-23 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 Active CN1126641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35632.XA CN112664171B (zh) 2020-12-23 2020-12-23 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35632.XA CN112664171B (zh) 2020-12-23 2020-12-23 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64171A CN112664171A (zh) 2021-04-16
CN112664171B true CN112664171B (zh) 2023-04-14

Family

ID=75407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35632.XA Active CN112664171B (zh) 2020-12-23 2020-12-23 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641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50661B (zh) * 2021-06-01 2023-03-21 常州大学 菲涅尔聚光注水采油系统
CN113669708A (zh) * 2021-09-13 2021-11-1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基于多能源互补的稠油热采注汽系统
CN113669039B (zh) * 2021-09-13 2022-05-1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蒸汽辅助稠油热采系统
CN117735744A (zh) * 2023-11-27 2024-03-22 紫金矿业新能源新材料科技(长沙)有限公司 矿山多清洁能源利用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47151A (zh) * 2013-12-27 2015-07-01 首航节能光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稠油热采的太阳能产蒸汽系统
CN110043235A (zh) * 2019-05-23 2019-07-23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利用井下超临界水燃烧的稠油注蒸汽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50320B2 (en) * 1999-05-07 2006-12-19 Ge Ionics, Inc. Water treatment method for heavy oil production
WO2012176130A1 (en) * 2011-06-21 2012-12-27 I.D.E. Technologies Ltd. Treating oil contaminated wastewater
CN102996374B (zh) * 2012-12-18 2015-05-20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与风能互补型热、电联产系统
US20160010442A1 (en) * 2014-05-12 2016-01-14 Qmast LLC, a Colorado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Circulation methodologies and systems for hydrocarbon production from oil shale and oil sands and well-rehabilitation and formational pressurization of conventional hydrocarbon systems
CN104074693A (zh) * 2014-05-21 2014-10-01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空气传热介质的菲涅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CA2891435A1 (en) * 2014-06-11 2015-12-11 Kevin Lee Friesth Quintuple-effect generation multi-cycle hybrid renewable energy system with integrated energy provisioning, storage facilities and amalgamated control system
MX2016017298A (es) * 2014-06-20 2017-12-07 Jesús Avalos García Juan Sistema de generacion de vapor de agua sobrecalentado usando peroxido de hidrogeno.
CN207455557U (zh) * 2017-07-28 2018-06-0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注汽锅炉干度与热效率自动监测及优化控制系统
CN107575190B (zh) * 2017-09-25 2018-08-2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基于最优烟气co2富集率开采稠油油藏的ccus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08253831A (zh) * 2018-01-03 2018-07-06 北京恒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饱和水-蒸汽储能系统和储能方法
CN108252749A (zh) * 2018-01-08 2018-07-06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一种基于sagd稠油开采余热利用的冷热电三联供方法
WO2020227567A1 (en) * 2019-05-07 2020-11-12 Kore Infrastructure Production of renewable fuel for steam generation for heavy oil extraction
CN110118078A (zh) * 2019-05-23 2019-08-13 西南石油大学 利用井下蒸汽发生的单水平井重力泄油开采装置及方法
CN210714643U (zh) * 2019-07-02 2020-06-09 河北道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能互补的稠油开采节能系统
CN111668861B (zh) * 2020-06-03 2022-09-23 河南恒聚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 风光热氢储一体化超临界蒸汽轮机发电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47151A (zh) * 2013-12-27 2015-07-01 首航节能光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稠油热采的太阳能产蒸汽系统
CN110043235A (zh) * 2019-05-23 2019-07-23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利用井下超临界水燃烧的稠油注蒸汽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X油田CO_2辅助蒸汽吞吐技术提高采收率研究;李晓露等;《能源化工》;20171228(第06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64171A (zh) 2021-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64171B (zh) 风光热氢储一体化用于陆上油田稠油蒸汽热力开采系统
US8650875B2 (en) Direct exchange geothermal refrigerant power advanced generating system
US8381523B2 (en) Geothermal electricity production methods and geothermal energy collection systems
CN107059042A (zh) 一种火电厂电力通过电解池制氢系统
CN201486603U (zh) 一种太阳能与生物质联合发电装置
Okedu et al. Prospects of Solar Energy in Oman: case of oil and gas industries
CN113819659B (zh) 一种太阳能辅助加热凝结水的火电机组调峰系统及方法
CN207010252U (zh) 一种基于多种能源互补的分布式发电装置
CN201819201U (zh) 玻璃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
CN112796722A (zh) 利用风电、光伏进行海上油田蒸汽热力开采系统
CN101891267A (zh) 陶瓷太阳板用于海水或苦咸水发电同时淡化的方法
CN207829866U (zh) 基于太阳能-海水能联合供热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装置
CN203770043U (zh) 一种聚光太阳能热分布式能源综合利用系统
CN104101121A (zh) 多井连通循环加热提取深层地热
CN100532915C (zh) 一种原油集输的风光电一体化加热装置及其加热方法
CN112963212A (zh) 油田汽电联产的低碳能源利用系统
CN206738005U (zh) 一种瓦斯发电系统
CN204062967U (zh) 一种太阳能风电能互补生产水蒸汽的装置
CN207348906U (zh) 一种耦合太阳能的氢气-氧气燃烧联合循环发电系统
CN203081667U (zh) 一种太阳能与化石燃料电站互补循环装置
CN215259734U (zh) 耦合电锅炉产生蒸汽及热水的油田注汽锅炉系统
CN114704343A (zh) 废弃矿井地热-光热耦合发电系统及其发电方法
CN210267168U (zh) 一种太阳能光热油田注汽锅炉系统
CN203867641U (zh) 生物质锅炉低温省煤器的联合发电系统
CN111648927A (zh) 一种基于自然循环原理的原位取热热电联产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