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86058B -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86058B
CN112586058B CN201980049148.5A CN201980049148A CN112586058B CN 112586058 B CN112586058 B CN 112586058B CN 201980049148 A CN201980049148 A CN 201980049148A CN 112586058 B CN112586058 B CN 1125860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amble
signal
time
symbol
sequ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914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86058A (zh
Inventor
唐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5860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860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860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860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H04W74/0841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with collision treatment
    • H04W74/0858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with collision treatment collision de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06Assessment of spectral gaps suitable for allocating digitally modulated signals, e.g. for carrier allocation in cognitive radi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25Numerology, i.e. varying one or more of symbol duration, subcarrier spacing, Fourier transform size, sampling rate or down-clo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H04L27/2607Cyclic exten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78Timing of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4Spectrum shar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 H04W74/0816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ynchronisation In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网络设备可以在发送下行信号之前发送前导信号,以辅助终端设备进行下行信号的检测。终端设备在检测到前导信号后,再去接收下行信号,避免了终端设备需要对下行信号盲检造成的复杂度和耗电量增加的问题。该方法包括:对非授权频段的载波进行信道检测;在所述信道检测成功的情况下,从第一时刻开始在所述载波上发送前导信号,所述前导信号用于确定所述载波能够用于传输下行信号。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7月27日递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810848129.6,发明名称为“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可以支持非授权频谱(unlicensed frequencybands)上的数据传输,具体地,网络设备在非授权频谱上进行通信时,需要基于先听后说(Listen Before Talk,LBT)的原则,即,网络设备在非授权频谱的信道上进行下行信号发送前,需要先进行信道检测(或称为信道侦听),当信道检测结果为信道空闲时,该网络设备才能进行下行信号发送。
由于网络设备进行下行信号发送时具有不确定性,终端设备在接收下行信号时,需要进行盲检测来确定网络设备是否进行下行信号的发送。这导致终端设备的复杂度和耗电量均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能够降低终端设备的复杂度和耗电量。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对非授权频段的载波进行信道检测;在所述信道检测成功的情况下,从第一时刻开始在所述载波上发送前导信号,所述前导信号用于确定所述载波能够用于传输下行信号。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在非授权频段的载波上对前导信号进行检测;在前导信号检测成功的情况下,在所述载波上接收下行信号。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网络设备,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方法。具体地,该网络设备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方法的功能模块。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方法。具体地,该终端设备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方法的功能模块。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调用并运行该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其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调用并运行该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其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芯片包括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使得安装有该芯片的设备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用于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芯片包括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使得安装有该芯片的设备执行如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该计算机程序指令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该计算机程序指令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网络设备可以在发送下行信号之前发送前导信号,以辅助终端设备进行下行信号的检测。终端设备在检测到前导信号后,再去接收下行信号,避免了终端设备需要对下行信号盲检造成的复杂度和耗电量增加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应用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时刻的确定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时刻的确定方式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时刻的确定方式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时刻的确定方式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前导信号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的映射方式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的映射方式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lobal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简称为“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简称为“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简称为“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Service,简称为“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为“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简称为“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Duplex,简称为“TDD”)、先进的长期演进(Advanced long term evolution,LTE-A)系统、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NR系统的演进系统、免授权频谱上的LTE(LTE-based access tounlicensed spectrum,LTE-U)系统、免授权频谱上的NR(NR-based access to unlicensedspectrum,NR-U)系统、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ystem,简称为“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Microwave Access,简称为“WiMAX”)通信系统、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s,WLAN)、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下一代通信系统或其他通信系统等。
本申请实施例对应用的频谱并不限定。例如,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于授权频谱,也可以应用于免授权频谱。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应用的无线通信系统100。该无线通信系统100可以包括网络设备110。网络设备100可以是与终端设备通信的设备。网络设备100可以为特定的地理区域提供通信覆盖,并且可以与位于该覆盖区域内的终端设备(例如UE)进行通信。可选地,该网络设备100可以是GSM系统或CDMA系统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系统中的基站(NodeB,NB),还可以是LTE系统或NR系统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或者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Network,CRAN)中的无线控制器,或者该网络设备可以为中继站、接入点、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5G网络中的网络侧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Network,PLMN)中的网络设备等。
该无线通信系统100还包括位于网络设备110覆盖范围内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120。终端设备120可以是移动的或固定的。可选地,终端设备120可以指接入终端、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接入终端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未来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其中,可选地,终端设备120之间也可以进行终端直连(Device to Device,D2D)通信。
可选地,5G系统或网络还可以称为NR系统或网络。
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一个网络设备和两个终端设备,可选地,该无线通信系统100可以包括多个网络设备并且每个网络设备的覆盖范围内可以包括其它数量的终端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该无线通信系统100还可以包括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统一数据管理(Unified Data Management,UDM),认证服务器功能(AuthenticationServer Function,AUSF)等其他网络实体,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此外,本申请的各个方面或特征可以实现成方法、装置或使用标准编程和/或工程技术的制品。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制品”涵盖可从任何计算机可读器件、载体或介质访问的计算机程序。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磁存储器件(例如,硬盘、软盘或磁带等),光盘(例如,压缩盘(Compact Disc,CD)、数字通用盘(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等),智能卡和闪存器件(例如,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EPROM)、卡、棒或钥匙驱动器等)。另外,本文描述的各种存储介质可代表用于存储信息的一个或多个设备和/或其它机器可读介质。术语“机器可读介质”可包括但不限于,能够存储、包含和/或承载指令和/或数据的各种介质。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换使用。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非授权频谱上,网络设备在向终端设备发送下行信号之前,需要对载波上的信道进行检测。当网络设备检测到信道为空闲态时,表示信道检测成功,该信道可以用于传输信号。当信道检测失败,表示该信道不能用于传输信号。由于网络设备发送下行信号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终端设备在接收下行信号时,需要对下行信号进行盲检测,判断网络设备是否有下行信号的发送,终端设备对下行信号的盲检有可能会造成终端设备的复杂度和耗电量的增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可以在发送下行信号之前发送前导信号,以辅助终端设备进行下行信号的检测。终端设备在检测到前导信号后,再去接收下行信号,避免了终端设备需要对下行信号盲检造成的复杂度和耗电量增加的问题。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前导信号传输方法可用于下行传输或上行传输。例如,当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应用于上行传输时,终端设备在进行上行信号发送前可以先发送上行前导信号,相应地,网络设备在检测到该上行前导信号后,再去接收上行信号。
为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以下行传输为例进行说明,对上行传输过程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下行信号可以包括下行物理信道和下行参考信号,其中,下行物理信道可以包括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PDCCH),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物理多播信道(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PMCH),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 BroadcastChannel,PBCH),等等。下行参考信号可以包括下行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Signal),相位跟踪参考信号(Phase 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PT-RS),下行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CSI-RS)等等。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包括和上述名称相同、功能不同的下行物理信道或下行参考信号,也可以包括和上述名称不同、功能相同的下行物理信道或下行参考信号,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行信号可以包括上行物理信道和上行参考信号,其中,上行物理信道可以包括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CHannel)、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等。上行参考信号可以包括上行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Signal,SRS)、相位跟踪参考信号(Phase 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PT-RS)等。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包括和上述名称相同、功能不同的上行物理信道或上行参考信号,也可以包括和上述名称不同、功能相同的上行物理信道或上行参考信号,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定。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方法200的示意性流程图。图2的方法包括以下内容中的至少部分内容。
在步骤210中,对非授权频段的载波进行信道检测。
在步骤220中,在所述信道检测成功的情况下,从第一时刻开始在所述载波上发送前导信号。其中,所述前导信号用于确定所述载波能够用于传输下行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发送前导信号所使用的符号称为前导信号符号。
实际传输前导信号所使用的符号不一定是使用完整的符号,可以指使用符号的一部分来传输前导信号。
举例说明,假如前导信号会在该2个前导信号符号上传输,但实际上传输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可能只有1.5个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也即在其中一个符号可以只占有半个符号。
第一时刻的确定方式有多种。作为一个示例,第一时刻可以是候选时刻的集合中的一个时刻。例如可以预先在时间长度上设置多个候选时刻,将多个候选时刻中的一个候选时刻作为第一时刻。多个候选时刻中任意两个相邻候选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是相等的,也可以是递增的或递减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另一个示例,第一时刻可以是前导信号符号中的任意一个时刻。
作为另一个示例,第一时刻可以是根据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和/或所述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确定的时刻。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候选时刻也可以是根据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和/或所述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确定的时刻。
前导信号符号用于传输前导信号,前导信号符号例如可以包括循环前缀(cyclicprefix,CP)部分和信息段部分,信息段部分例如可以是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部分。其中前导信号的CP部分可以是信息段部分的尾部部分的内容。
可选地,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可以指示前导信号符号包括的信息段部分数量、前导信号符号的数量、信息段部分与CP部分的位置关系、CP部分的长度、信息段部分的长度以及前导信号符号的子载波间隔中的至少一种。
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可以有多种,也可以只有一种。可选地,当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有多种时,网络设备通过高层信令或物理层信令指示终端设备当前使用的是该多种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中的哪一种。
作为一个示例,针对一种格式的前导信号符号而言,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第一CP部分和一个信息段部分,每个信息段部分都有单独的第一CP部分。
作为一个示例,针对一种格式的前导信号符号而言,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第二CP部分和M个信息段部分,M个信息段部分共用一个第二CP部分,M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其中,即该M个信息段是重复发送的(即该M个信息段中每个信息段上发送的信号都是相同的)。
作为一个示例,第二CP部分的长度大于第一CP部分的长度。
作为一个示例,第二CP部分的长度为M个第一CP部分的长度。
下面对根据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和/或所述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确定第一时刻的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作为一个示例,第一时刻可以是根据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确定的时刻。例如,第一时刻可以是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也可以是CP部分的起始时刻,也可以是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
作为另一个示例,第一时刻可以是根据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确定的时刻。例如,可以将信道检测成功后预设时间段后的时刻作为第一时刻。例如,第一时刻可以是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
作为另一个示例,第一时刻可以是根据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和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共同确定的。例如,第一时刻可以是信道检测成功后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也可以是信道检测成功后CP部分的起始时刻,也可以是信道检测成功后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或者也可以是信道检测成功后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
应理解,以上介绍了第一时刻可以是根据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和/或所述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确定的时刻,但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的确定方式可以有多种。下面对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的确定方式进行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前导信号符号对应的子载波间隔称为第一子载波间隔。
作为一个示例,第一子载波间隔可以等于下行信号对应的子载波间隔。即可以在系统中约定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等于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当网络设备获取到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后,可以直接确定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等于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作为另一个示例,第一子载波间隔可以是通过以下信令中的至少一种所指示的子载波间隔,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信令。
作为另一个示例,第一子载波间隔可以是预定义的子载波间隔。例如,第一子载波间隔可以是标准规范中规定的子载波间隔。
第一时刻也可以是基于下行信号符号(即,可以用于传输PDCCH或PDSCH等下行符号)的格式来确定的。例如,可以将与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对齐的时刻确定为第一时刻。这里所说的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是指与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对应的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其中,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可以是指实际传输的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也可以是网络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AC层信令中的至少一种指示的用于下行信号传输的子载波间隔,还可以是预定义的子载波间隔。
可选地,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即第一子载波间隔)可以大于或等于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或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可以小于或等于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
以NR系统为例,NR系统相比于LTE系统,能够支持更大的子载波间隔,子载波间隔的配置也比较灵活。例如,NR系统可支持的子载波间隔包括15kHz、30kHz、60kHz等。系统的子载波间隔越大,系统传输信号所使用的符号就可以越短。
基于此,如果对下行信号(例如,PDSCH或PDCCH)每次均进行盲检测,将会增加终端的复杂度和增加功耗,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发送用于确定当前载波能够用于传输下行信号的前导信号,可以减少终端对下行信号的盲检测的复杂度,简化终端设备和降低功耗。
下面结合图3-图6,对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和对第一时刻的确定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图3-图6中,以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的大小等于4个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的大小为例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图6中,对时间长度的划分可以是按照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进行划分,即符号#n和符号#(n+1)的长度都等于一个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
可选地,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可以如图3所示,一个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CP部分和一个信息段部分,每个信息段部分都单独有一个CP部分,该前导信号符号也可称为带CP的前导信号符号。符号#n包括4个前导信号符号,即一个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等于4个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可选地,该4个前导信号符号中后3个前导信号符号的CP长度相同且小于第一个前导信号符号的CP长度,或者,该4个前导信号符号中每个前导信号符号的CP长度都相同。
在图3中,当网络设备选择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者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作为第一时刻时,则第一时刻可以是任一CP部分的起始时刻(如图3中↓所示的时刻)。当网络设备选择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作为第一时刻时,则第一时刻可以是第一个前导信号符号的CP部分的起始时刻(即图3中第一个↓所指示的时刻)。
可选地,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可以如图4所示,一个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CP部分和4个信息段部分,该4个信息段部分共用一个CP部分。一个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等于符号#n的长度,即一个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等于一个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一个下行信号符号的信息段的长度等于4个信息段的长度。应理解,下行信号符号#n的CP长度和下行信号符号#(n+1)的CP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当符号#n是一个时隙中的第一个符号或第七个符号时,符号#n的CP长度大于符号#(n+1)的CP长度)。
在图4中,当网络设备选择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或CP部分的起始时刻作为第一时刻时,则第一时刻可以是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4个信息段部分的任意一个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如图4中↓所示的时刻)。当网络设备选择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或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作为第一时刻时,则第一时刻可以是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如图4中第一个↓所指示的时刻)。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是将图4中一个前导信号符号理解为一个CP部分和4个信息段部分,当然对前导信号符号也可以有其他的理解,例如,有些情况下,也可以将图4中的一个信息段理解为一个前导信号,或者将图4中的两个信息段理解为一个前导信号(即CP部分的长度和信息段部分的长度相同),对前导信号符号的理解并不能对本申请造成限定。
可选地,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可以如图5所示,一个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CP部分和2个信息段部分,其中2个信息段部分共用一个CP部分。符号#n包括两个前导信号符号,即2个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等于一个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
在图5中,当网络设备选择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或CP部分的起始时刻作为第一时刻时,则第一时刻可以是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4个信息段部分的一个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如图5中↓所示的时刻)。当网络设备选择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作为第一时刻时,则第一时刻可以是两个CP部分的一个CP部分的起始时刻(如图5中第一个↓或第四个↓所示的时刻)。当网络设备选择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作为第一时刻时,则第一时刻可以是第一个前导信号符号的CP部分的起始时刻(如图5中第一个↓所指示的时刻)。
在一个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上,除了上文描述的使用相同的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来传输前导信号外,还可以使用不同的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来传输前导信号。
作为一个示例,在一个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上,一个下行信号符号包括第一前导信号符号和第二前导信号符号,其中,第一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CP部分和3个信息段部分,第二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CP部分和一个信息段部分。此时,第一时刻可以是第一前导信号符号的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第一前导信号符号的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或第二前导信号符号的CP部分的起始时刻。
作为另一个示例,如图6所示的4种情况,每种情况所使用的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并不相同。例如,第一种情况,一个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CP部分和4个信息段部分。第二种情况,一个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CP部分和3个信息段部分。第三种情况,一个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CP部分和2个信息段部分。第四种情况,一个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CP部分和一个信息段部分。
下面对图6所示的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可选地,网络设备可以根据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来确定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
网络设备可以预先将符号#n划分为多个时间段,如时间段1、时间段2、时间段3、时间段4,将每个时间段的起始时刻作为第一时刻的候选时刻。
当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是在时间段1之前的时刻,网络设备可以从时间段1的起始时刻开始发送前导信号,如图6所示的第一种情况。此时,网络设备可以确定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所指示的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CP部分和(p+3)个信息段的前导信号。其中,p为正整数。
以图6为例,网络设备可以从时间段1的起始时刻开始,发送包含一个CP部分和4个信息段的前导信号符号。
当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是在时间段1内,网络设备可以从时间段2的起始时刻开始发送前导信号,如图6所示的第二种情况。此时,网络设备可以确定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所指示的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CP部分和(p+2)个信息段的前导信号。
以图6为例,网络设备可以从时间段2的起始时刻开始,发送包含一个CP部分和3个信息段的前导信号。
当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是在时间段2内,网络设备可以从时间段3的起始时刻开始发送前导信号,如图6所示的第三种情况。此时,网络设备可以确定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所指示的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CP部分和(p+1)个信息段的前导信号。
以图6为例,网络设备可以从时间段3的起始时刻开始,发送包含一个CP部分和2个信息段部分的前导信号。
当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是在时间段3内,网络设备可以从时间段4的起始时刻开始发送前导信号,如图6所示的第四种情况。此时,网络设备可以确定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所指示的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CP部分和p个信息段的前导信号。
以图6为例,网络设备可以从时间段4的起始时刻开始,发送包含一个CP部分和1个信息段部分的前导信号。
应理解,上述第一、二、三、四种情况中CP部分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定。
上文的描述是将每种情况下发送前导信号所使用的时间长度确定为前导信号的传输长度,但是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符号#n的长度理解为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即第一种情况下,将发送前导信号所使用的符号理解为前导信号符号,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在第二种情况、第三种情况、第四种情况下,将发送前导信号所使用的符号理解为不是一个完整的符号。
可选地,第一时刻可以为信道检测成功后第m个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第m个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或第m个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或第m个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其中,m为正整数。
可选地,网络设备在信道检测成功后,可以在信道检测成功后第一个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或第一个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第一个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或第一个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发送前导信号。
可选地,网络设备在信道检测成功后,也可以在信道检测成功后的第2个及以上的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或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或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发送前导信号。
可选地,前导信号的传输长度为固定长度。例如,前导信号的传输长度为S个前导信号符号,或前导信号的传输长度为S个下行信号符号,或前导信号的传输长度为(S+1)个信息段,S为正整数。
可选地,第一时刻的候选时刻可以根据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位置和前导信号的传输长度确定,其中,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位置是下行传输起始符号候选集合中的一个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例如,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位置为符号#n的起始时刻,前导信号的传输长度为S个下行信号符号,那么第一时刻的候选时刻为符号#(n-S)的起始时刻。又例如,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位置为一个时隙中的符号#2、#6、#10中的一个符号的起始时刻,前导信号的传输长度为2个下行信号符号,那么第一时刻的候选时刻为一个时隙中的符号#0、#4、#8中的一个符号的起始时刻,网络设备可以在信道检测成功后从上述第一时刻的候选时刻中的选择第一个可用的时刻作为第一时刻。
当第一时刻是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时,表示不论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是在下行信号符号的哪个位置时,如起始时刻或中间时刻或结束时刻,前导信号都会从一个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位置开始传输。例如,当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是在一个下行信号符号的中间任意一个位置时,网络设备都可以从下一个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开始传输下行信号。并且,前导信号每次传输的时间长度为固定长度。在这种传输格式下,终端设备可以在前导信号的候选位置上检测是否存在前导信号,可以降低终端设备的检测复杂度。可选地,当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就是第一时刻时,网络设备可以从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开始发送前导信号。
可选地,当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不是第一时刻时,从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到第一时刻之间,网络设备可以发送占位信号。占位信号用于对检测成功的信道进行占用,防止其他的设备在该信道上发送数据而占用该信道。占位信号例如可以是一些杂波、噪声等信号。
可选地,该占位信号可以与在时域上位于该占位信号后的前导信号是空间准共址(quasi co-located,QCL)的,例如可以根据占位信号所使用的波束和/或端口推算出前导信号所使用的波束和/或端口。
可选地,当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不是第一时刻时,从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到第一时刻之间,网络设备可以发送前导信号的CP部分。
为方便描述,将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到第一时刻之间发送的前导信号的CP部分称为初始CP部分。其中,初始CP部分可以是前导信号的延长CP。
上文的描述中,没有将初始CP部分看作是前导信号。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将初始CP部分看作是前导信号的一部分信号,即前导信号包括初始CP部分。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时刻即为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网络设备可以从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开始发送前导信号。即前导信号的传输长度是可变的。
在该情况下,发送初始CP部分的方案也可以描述为,从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开始到所述信道检测成功后第一个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第一个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或第一个所述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之间,在所述载波上发送所述前导信号的CP部分。
下面结合图7,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进行描述。
图7所示的是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不是第一时刻的情况,图7所示的情况1的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与图3所示的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相同,图7所示的情况2的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与图4所示的前导信号符号格式相同。
如图7所示,网络设备可以将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作为第一时刻。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为图中↘所示的位置,网络设备可以将离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最近的CP部分的起始时刻确定为第一时刻,即第一时刻为图中↓所示的位置。
从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到第一时刻之间,网络设备可以发送前导信号的初始CP部分。从第一时刻到符号#n的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网络设备可以发送前导信号。
应理解,由于CP部分是信息段部分的尾部部分的内容,因此,对于图7所示的情况2,也可以认为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就是第一时刻,网络设备从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开始发送前导信号符号的剩余部分。
可选地,当网络设备需要多次发送前导信号时,多次发送前导信号的起始时刻可以都是以CP部分的起始时刻,也可以是部分是CP部分的起始时刻,另外一部分不是CP部分的起始时刻。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在第一次发送前导信号时以CP部分的起始时刻作为第一时刻,第二次发送前导信号时以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或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或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作为第一时刻。
可选地,前导信号传输的起始时刻是根据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确定的,前导信号的传输长度为可变长度。
应理解,如果前导信号的传输长度可变,那么需要规定前导信号的最短传输长度,从而使接收侧能正确接收前导信号。
可选地,发送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P个所述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或,发送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P个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或,发送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Q个所述前导信号符号的信息段部分的长度,P为正整数,Q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可选地,发送前导信号的结束时刻可以为一个下行信号符号的结束时刻。
可选地,发送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小于或等于R个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R为正整数,并且,当发送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P个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时,R大于P。
可选地,P值、Q值或R值可以是预定义的,或者可以是网络设备通过RRC信令、物理层信令和MAC层信令中的一种发送给终端设备的。
以图7的情况1为例举例说明,在情况1所示的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中,当第一时刻根据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确定为下行信号符号#n中的第三个前导信号符号的CP部分的起始时刻时,如果P为2个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R为1个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那么发送前导信号的时间为从第一时刻开始到符号#n的结束时刻为止;如果P为1个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R为2个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那么发送前导信号的时间为从第一时刻开始到符号#(n+1)的结束时刻为止,也就是说,当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到符号#(n+1)的起始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小于一个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时,网络设备需要在符号#(n+1)上继续传输前导信号。
以图7的情况2为例举例说明,在情况2所示的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中,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等于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第一时刻为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如果Q为2个前导信号符号的信息段部分的长度,R为1个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那么发送前导信号的时间为从第一时刻开始到符号#n的结束时刻为止;如果P为1个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或1个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R为2个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那么发送前导信号的时间为从第一时刻开始到符号#(n+1)的结束时刻为止,也就是说,当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到符号#(n+1)的起始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小于一个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时,网络设备需要在符号#(n+1)上继续传输前导信号。
可选地,当前导信号包括N种序列时,发送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2*N个信息段部分的长度,或者发送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N个前导信号符号(带CP的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或者发送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N个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N为正整数。
可选地,传输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是固定长度,当前导信号包括N种序列时,前导信号的传输长度为S*N个前导信号符号,或前导信号的传输长度为S*N个下行信号符号,或前导信号的传输长度为(S+1)*N个信息段,S为正整数。
可选地,网络设备在前导信号发送结束后,从第二时刻开始,在信道检测成功的信道上发送下行信号。
在一些情况下,网络设备可以在前导信号发送结束后,接着就向终端设备发送下行信号。此时,第二时刻即为前导信号的发送结束时刻。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网络设备在前导信号发送结束后,并没有接着发送下行信号,而是等待终端设备发送前导信号的响应信号。当网络设备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前导信号的响应信号后,再向终端设备发送下行信号。如果网络设备没有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前导信号的响应信号,网络设备可以选择不发送下行信号。
上文描述了前导信号的时域特征,下面对前导信号的频域特征进行描述。
当前导信号的序列的长度为M时,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可以映射到第一带宽上的M个子载波上,M为正整数。
可选地,M值是预设的。
可选地,第一带宽是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配置的用于下行信号传输的带宽,或者,第一带宽是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配置并激活的用于下行信号传输的带宽。
可选地,第一带宽的大小可以为子带信道检测带宽的整数倍,例如,子带信道检测带宽为20MHz,第一带宽的大小可以为20MHz,40MHz,60MHz,80MHz等。其中,子带信道检测带宽为用于进行信道检测的单位带宽。前导信号可以在每个第一带宽大小的带宽上传输,即当非授权频谱的频域按照第一带宽的大小被划分为多个带宽时,前导信号在每个被划分后的带宽上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对前导信号的序列映射到第一带宽上M个子载波的映射方式不做具体限定。作为一个示例,前导信号的序列元素在频域上映射到第一带宽上的M个连续的子载波上。作为另一个示例,前导信号的序列元素在频域上映射到第一带宽上的M个离散的子载波上。
可选地,该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映射的起始位置是预设的,或者是网络设备通过信令指示给终端设备的。
应理解,当前导信号包括多种序列时,该多种序列可以分别映射到第一带宽的不同符号上。
可选地,M个子载波可以占用第一带宽的全带宽、中心带宽或预定义的带宽。
可选地,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可以映射到第一带宽上的M个离散的子载波上。可选地,该M个离散的子载波在频域上的映射位置是预设的,或者,该M个离散的子载波中的任意相邻两个子载波之间的距离相等且该距离的大小是预设的。可选地,第一带宽上除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映射的M个子载波外的其他子载波上不映射信号。通过这种映射方式,前导信号在时域上的表现形式为信息段重复,可以生成相较于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对应的符号长度更短的前导信号的信息段。例如,假设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为15kHz,对应符号长度为1/15kHz=66.7微秒,前导信号的序列元素在映射到子载波上时相邻两个子载波之间的距离为k(例如k=4)个子载波,那么前导信号在时域上的表现形式为66.7微秒内包括k个(即4个)重复的前导信号的信息段。由于前导信号的信息段部分的长度较短,可以减小终端设备的处理复杂度。
可选地,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可以映射到第一带宽的M个连续的子载波上。可选地,第一带宽上除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映射的M个子载波外的其他子载波上不映射信号。通过这种映射方式,终端设备在检测前导信号时,可以直接在时域处理而不需要变换到频域再处理,从而可以减小终端设备的处理复杂度。另外,如果为前导信号的传输选择较大的子载波间隔(例如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大于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也可以获得较短的前导信号的信息段部分,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小终端设备的处理复杂度。
下面结合图8-图9,对前导信号的序列的映射方式进行描述。
图8是在前导信号包括一种序列的情况下,前导信号在频域上的映射方式的示意图。
作为一个示例,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等于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映射到第一带宽的M个离散的子载波上。例如,前导信号和下行信号都在第一带宽上传输,前导信号在符号#n上传输,下行信号在符号#(n+1)上传输。前导信号的序列长度为8,该前导信号可以映射到第一带宽的8个子载波上,该8个子载波可以是离散的子载波,如图8类型1所示,该8个子载波中的每相邻两个子载波之间间隔4个子载波的距离。
可选地,该8个子载波可以分布在第一带宽的中心位置,也可以分布在第一带宽的全带宽上,或者也可以分布在预定义的子载波上。其中,分布在第一带宽上的全带宽可以指该8个子载波均匀地或等间隔地分布在第一带宽上。
作为一个示例,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大于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映射到第一带宽的M个连续的子载波上。例如,前导信号和下行信号都在第一带宽上传输,前导信号在符号#n上传输,下行信号在符号#(n+1)上传输。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的大小等于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的大小的4倍,符号#n的长度等于4个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前导信号在每个符号上传输。
前导信号的序列长度为8,该前导信号可以映射到第一带宽的8个子载波上,该8个子载波可以是连续的子载波。在4个前导信号符号的每个前导信号符号的8个子载波上都映射前导信号的序列元素,如图8类型2所示。
可选地,该8个子载波可以分布在第一带宽的中心位置,也可以分布在第一带宽的全带宽上,或者也可以分布在预定义的载波上。其中,分布在第一带宽上的全带宽可以指该8个子载波均匀地或等间隔地分布在第一带宽上。
作为一个示例,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等于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映射到第一带宽的M个连续的子载波上。例如,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和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均为60kHz时,对前导信号的序列映射采用连续子载波映射的方式也可以得到较短的前导信号符号的信息段部分。
作为一个示例,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小于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映射到第一带宽的M个离散的子载波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前导信号的序列元素在频域上映射时的间隔加大,以达到获得较短的前导信号符号的信息段部分的目的。例如,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为30kHz,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为60kHz,那么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映射到第一带宽的离散子载波上时相邻两个被映射的子载波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于或等于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例如距离为2个30kHz的子载波),从而可以获得较短的前导信号符号的信息段部分。
应理解,当前导信号包括多种序列时,每种序列在频域上的映射方式都可以采用上述频域映射方式中的一种。多种序列在频域上的映射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定。
图9是在前导信号包括两种序列的情况下,前导信号在频域上的映射方式的示意图。
作为一个示例,前导信号包括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第一序列在符号#n上传输,第二序列在符号#(n+1)上传输,下行信号在符号#(n+2)上传输。
第一序列在符号#n的第一带宽的映射方式,及第二序列在符号#(n+1)的第一带宽上的映射方式与图8所示的类型1的映射方式类型相同,为避免累赘,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可选地,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可以映射到相同的子载波上,也可以映射到不同的子载波上。图9中类型1示出的是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映射到不同的子载波的情况,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映射的子载波可以错位2个子载波。
作为一个示例,类型2中,由于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大于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可以都在符号#n上传输。符号#n包括4个前导信号符号,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可以在符号n上交替传输,即4个前导信号符号依次传输第一序列、第二序列、第一序列、第二序列,或4个前导信号符号依次传输第二序列、第一序列、第二序列、第一序列。
或者,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可以顺序传输,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的传输顺序可以为:其中一种序列传输完之后再传另外一种序列。4个前导信号符号可以依次传输第一序列、第一序列、第二序列、第二序列,或4个前导信号符号可以依次传输第二序列、第二序列、第一序列、第一序列。
假设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是在符号#n的第二个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时,采用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交替传输的方式,在符号#n上可以传输完整的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这时网络设备可以直接在符号#(n+1)上传输下行信号,能够缩短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与传输下行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有利于提高通信系统的传输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图9所示的是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长度相等的情况,但本申请实施例不限于此,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的长度也可以不同。
图8和图9中,类型1所示的8个离散的子载波的映射方式可以达到类型2所示的8个连续的子载波的映射效果。类型2的前导信号符号对应的子载波大小等于4个类型1的前导信号符号对应的子载波的大小,类型1的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等于4个类型2的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当相同的前导信号映射在类型2的4个前导信号符号上的M个连续的子载波上时,可以达到前导信号映射在类型1的一个前导信号符号的M个离散的子载波上传输的效果。
另外,图8和图9只是示意性的给出了前导信号映射的第一带宽的大小,实际中第一带宽包括的子载波的数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可选地,当前导信号的一种序列包括多个候选序列时,该多个候选序列之间可以是相互正交的。
可选地,前导信号的序列可以是主同步信号(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PSS)的序列,和/或,辅同步信号(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SSS)的序列,这样可以达到重用PSS序列和/或SSS序列的目的。
可选地,前导信号的序列可以是其他新引入的序列,如Zadoff-Chu(ZC)序列。该ZC序列可以使用小区身份(identity,ID)扰码来进行加扰,能够使终端设备在接收到前导信号后确定该小区的网络设备获得了该非授权频段上的信道的使用权。
可选地,前导信号的序列为小区公共的、组公共的或终端设备特有的。
可选地,前导信号上传输的信号包括原始信息比特编码后得到的数据比特,其中,该数据比特调制后在频域上的映射方式为上述序列在频域上的映射方式中的一种。
可选地,前导信号携带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小区ID、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ID、请求发送(request to send,RTS)标识、清除发送(clear to send,CTS)标识、所述下行信号在时域上的位置和信道占用时间。
可选地,终端设备在非授权频谱上检测到前导信号后,根据预定义的规则接收下行信号(如PDCCH或PDSCH)。
可选地,下行信号在时域上的位置可以表示终端设备在收到前导信号后,根据前导信号携带的信息在相应的位置上接收下行信号(如PDCCH或PDSCH)。
可选地,前导信号的天线端口可以全向天线端口,也可以是方向性的天线端口。
例如,当信道检测为非方向性的信道检测时,发送前导信号采用的天线端口可以是全向天线端口或方向性的天线端口。又例如,当信道检测为方向性的信道检测时,发送前导信号采用的天线端口是和所述方向性的信道检测对应的方向上的方向性的天线端口。
可选地,发送所述前导信号所使用的天线端口与发送同步信号块(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SSB)所使用的天线端口相同。
可选地,前导信号与时域上位于前导信号后的SSB或下行信号是QCL的。也就说,可以根据前导信号对应的发送或接收波束和/或端口推算出SSB或下行信号对应的发送或接收波束和/或端口,或者,可以根据SSB或下行信号对应的发送或接收波束和/或端口推算出前导信号对应的发送或接收波束和/或端口。
前导信号的传输参数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中的一种指示给终端设备:RRC配置、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PBCH)、剩余的最小化的系统信息(remainingminimized system information,RMSI)。
可选地,前导信号的传输参数的指示方式与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 randomaccess channel,PRACH)的传输参数的指示方式相同。
可选地,对于授权辅助接入(license assisted access,LAA)场景,前导信号的传输参数可以通过授权频谱上的载波指示给终端设备。
其中,前导信号的传输参数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文描述的前导信号的时域特征、频域特征、序列特征、天线端口、配置等参数。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有利于终端设备进行AGC调整,终端设备接收前导信号的接收功率与接收下行信号的接收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具体地,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前导信号后,可以根据接收前导信号所使用的接收功率,自适应地调整对下行信号的接收功率。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发送用于确定当前载波能够用于传输下行信号的前导信号,可以减少终端对下行信号的盲检测复杂度,简化终端设备和降低功耗。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图10的方法包括以下内容中的至少部分内容。
在步骤1010中,在非授权频段的载波上对前导信号进行检测。
在步骤1020中,在前导信号检测成功的情况下,在所述载波上接收下行信号。
下行信号例如可以是PDCCH或PDSCH。
如果终端设备能够正确接收并解调出前导信号,表明前导信号检测成功。
可选地,步骤1020可以进一步包括:在前导信号检测成功的情况下,从第一时刻开始在所述载波上接收下行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发送前导信号所使用的符号称为前导信号符号。
实际传输前导信号所使用的符号不一定是使用完整的符号,可以指使用符号的一部分来传输前导信号。
举例说明,假如前导信号会在该2个前导信号符号上传输,但实际上传输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可能只有1.5个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也即在其中一个符号可以只占有半个符号。
第一时刻的确定方式有多种。作为一个示例,第一时刻可以是候选时刻的集合中的一个时刻。例如可以预先在时间长度上设置多个候选时刻,将多个候选时刻中的一个候选时刻作为第一时刻。多个候选时刻中任意两个相邻候选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是相等的,也可以是递增的或递减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另一个示例,第一时刻可以是前导信号符号中的任意一个时刻。
作为另一个示例,第一时刻可以是根据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确定的时刻。
可选地,终端设备可以提前获取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然后根据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来确定第一时刻。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候选时刻也可以是根据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确定的时刻。
前导信号符号用于传输前导信号,前导信号符号例如可以包括CP部分和信息段部分,信息段部分例如可以是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部分。其中前导信号的CP部分可以是信息段部分的尾部部分的内容。
可选地,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可以指示前导信号符号包括的信息段部分数量、前导信号符号的数量、信息段部分与CP部分的位置关系、CP部分的长度、信息段部分的长度以及前导信号符号的子载波间隔中的至少一种。
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可以有多种,也可以只有一种。可选地,当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有多种时,网络设备通过高层信令或物理层信令指示终端设备当前使用的是该多种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中的哪一种。
作为一个示例,针对一种格式的前导信号符号而言,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第一CP部分和一个信息段部分,每个信息段部分都有单独的第一CP部分。
作为另一个示例,针对一种格式的前导信号符号而言,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第二CP部分和M个信息段部分,M个信息段部分共用一个第二CP部分,M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其中,即该M个信息段是重复发送的(即该M个信息段中每个信息段上发送的信号都是相同的)。
作为一个示例,第二CP部分的长度大于第一CP部分的长度。
作为一个示例,第二CP部分的长度为M个第一CP部分的长度。
下面对根据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确定第一时刻的方式进行描述。
例如,第一时刻可以是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也可以是CP部分的起始时刻,也可以是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
应理解,以上介绍了第一时刻可以是根据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确定的时刻,但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的确定方式可以有多种。下面对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的确定方式进行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前导信号符号对应的子载波间隔称为第一子载波间隔。
作为一个示例,第一子载波间隔可以等于下行信号对应的子载波间隔。即可以在系统中约定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等于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当终端设备获取到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后,可以直接确定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等于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作为另一个示例,第一子载波间隔可以是通过以下信令中的至少一种所指示的子载波间隔,RRC信令、物理层信令、MAC层信令。
作为另一个示例,第一子载波间隔可以是预定义的子载波间隔。例如,第一子载波间隔可以是标准规范中规定的子载波间隔。
第一时刻也可以是基于下行信号符号(即,可以用于传输PDCCH或PDSCH等下行符号)的格式来确定的。例如,可以将与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对齐的时刻确定为第一时刻。这里所说的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是指与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对应的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其中,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可以是指实际传输的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也可以是网络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物理层信令、MAC层信令中的至少一种指示的用于下行信号传输的子载波间隔,还可以是预定义的子载波间隔。
可选地,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即第一子载波间隔)可以大于或等于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或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可以小于或等于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
以NR系统为例,NR系统相比于LTE系统,能够支持更大的子载波间隔,子载波间隔的配置也比较灵活。例如,NR系统可支持的子载波间隔包括15kHz、30kHz、60kHz等。系统的子载波间隔越大,系统传输信号所使用的符号就可以越短。
基于此,如果对下行信号(例如,PDSCH或PDCCH)每次均进行盲检测,将会增加终端的复杂度和增加功耗,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发送用于确定当前载波能够用于传输下行信号的前导信号,可以减少终端对下行信号的盲检测的复杂度,简化终端设备和降低功耗。
下面结合图3-图6,对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和对第一时刻的确定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图3-图6中,以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的大小等于4个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的大小为例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图6中,对时间长度的划分可以是按照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进行划分,即符号#n和符号#(n+1)的长度都等于一个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
可选地,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可以如图3所示,一个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CP部分和一个信息段部分,每个信息段部分都单独有一个CP部分,该前导信号符号也可称为带CP的前导信号符号。符号#n包括4个前导信号符号,即一个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等于4个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可选地,该4个前导信号符号中后3个前导信号符号的CP长度相同且小于第一个前导信号符号的CP长度,或者,该4个前导信号符号中每个前导信号符号的CP长度都相同。
在图3中,当终端设备选择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者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作为第一时刻时,则第一时刻可以是任一CP部分的起始时刻(如图3中↓所示的时刻)。终端设备可以从任一CP部分的起始时刻开始检测前导信号。当终端设备选择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作为第一时刻时,则第一时刻可以是第一个前导信号符号的CP部分的起始时刻(即图3中第一个↓所指示的时刻)。终端设备可以从一个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开始检测前导信号。
可选地,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可以如图4所示,一个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CP部分和4个信息段部分,该4个信息段部分共用一个CP部分。一个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等于符号#n的长度,即一个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等于一个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一个下行信号符号的信息段的长度等于4个前导信号符号的信息段的长度。应理解,下行信号符号#n的CP长度和下行信号符号#(n+1)的CP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当符号#n是一个时隙中的第一个符号或第七个符号时,符号#n的CP长度大于符号#(n+1)的CP长度)。
在图4中,当终端设备选择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或CP部分的起始时刻作为第一时刻时,则第一时刻可以是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4个信息段部分的一个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如图4中↓所示的时刻)。终端设备可以从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4个信息段部分的一个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开始检测前导信号。当终端设备选择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或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作为第一时刻时,则第一时刻可以是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如图4中第一个↓所指示的时刻)。终端设备可以从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开始检测前导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是将图4中一个前导信号符号理解为一个CP部分和4个信息段部分,当然对前导信号符号也可以有其他的理解。例如,有些情况下,也可以将图4中的一个信息段理解为一个前导信号,或者将图4中的两个信息段理解为一个前导信号(即CP部分的长度和信息段部分的长度相同),对前导信号符号的理解并不能对本申请造成限定。
可选地,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可以如图5所示,一个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CP部分和2个信息段部分,其中2个信息段部分共用一个CP部分。符号#n包括两个前导信号符号,即2个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等于一个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
在图5中,当终端设备选择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或CP部分的起始时刻作为第一时刻时,则第一时刻可以是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4个信息段部分的一个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如图5中↓所示的时刻)。当终端设备选择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作为第一时刻时,则第一时刻可以是两个CP部分的一个CP部分的起始时刻(如图5中第一个↓或第四个↓所示的时刻)。当终端设备选择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作为第一时刻时,则第一时刻可以是第一个前导信号符号的CP部分的起始时刻(如图5中第一个↓所指示的时刻)。
在一个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上,除了上文描述的使用相同的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来传输前导信号外,还可以使用不同的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来传输前导信号。
作为一个示例,在一个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上,一个下行信号符号包括第一前导信号符号和第二前导信号符号,其中,第一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CP部分和3个信息段部分,第二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CP部分和一个信息段部分。此时,第一时刻可以是第一前导信号符号的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第一前导信号符号的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或第二前导信号符号的CP部分的起始时刻。
作为另一个示例,如图6所示的4种情况,每种情况所使用的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并不相同。例如,第一种情况,一个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CP部分和4个信息段部分。第二种情况,一个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CP部分和3个信息段部分。第三种情况,一个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CP部分和2个信息段部分。第四种情况,一个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CP部分和一个信息段部分。
终端设备可以提前获知在一个下行信号符号上包括的前导信号符号的不同格式,根据不同的格式确定第一时刻,即确定从哪个时刻开始进行前导信号的检测。
下面对图6所示的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终端设备可以预先将符号#n划分为多个时间段,如时间段1、时间段2、时间段3、时间段4,将每个时间段的起始时刻作为第一时刻的候选时刻。
终端设备可以选择从任一时间段的起始时刻开始检测前导信号。
以图6为例,终端设备可以从时间段1的起始时刻开始,到符号#n的结束时刻的时间间隔内,检测前导信号。
或者,终端设备可以从时间段2的起始时刻开始,到符号#n的结束时刻的时间间隔内,检测前导信号。
或者,终端设备可以从时间段3的起始时刻开始,到符号#n的结束时刻的时间间隔内,检测前导信号。
或者,终端设备可以从时间段4的起始时刻开始,到符号#n的结束时刻的时间间隔内,检测前导信号。
当第一时刻是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时,表示终端设备从一个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位置开始,到该下行信号符号的结束位置进行前导信号的检测。这样,能够保证不同终端设备对前导信号检测的时间长度相等。对于独立布网SA的情况下,有利于终端设备完成同步。
可选地,终端设备除了按照上文描述的从预设的第一时刻开始检测前导信号外,还可以通过滑窗检测的方式对前导信号进行检测。
可选地,所述滑窗检测过程中每次处理的时间长度为前导信号符号中的一个信息段部分的长度。这样,有利于提高终端设备检测到前导信号的概率。
可选地,每次处理的时间长度也可以称为时间窗的窗长,终端设备可以将窗长设置为一个前导信号符号中的一个信息段的长度。
终端设备检测所述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P个所述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P为正整数;或终端设备检测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Q个所述前导信号符号的信息段部分的长度,Q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应理解,如果检测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可变,那么需要规定前导信号的最短检测长度,从而使终端设备能正确接收前导信号。
可选地,检测前导信号的结束时刻可以为一个下行信号符号的结束时刻。
可选地,检测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小于或等于R个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R为正整数,并且,当检测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P个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时,R大于P。
可选地,P值、Q值或R值可以是预定义的,或者可以是网络设备通过RRC信令、物理层信令和MAC层信令中的一种发送给终端设备的。
可选地,当前导信号包括N种序列时,终端设备检测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2*N个信息段部分的长度,或者终端设备检测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N个前导信号符号(带CP的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或者终端设备检测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N个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N为正整数。
可选地,检测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可以是固定长度,当前导信号包括N种序列时,检测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可以为S*N个前导信号符号,或检测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可以为S*N个下行信号符号,或检测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可以为(S+1)*N个信息段,S为正整数。
可选地,终端设备在前导信号检测成功后,从第二时刻开始,在检测成功的信道上接收下行信号。
在一些情况下,终端设备可以在前导信号检测成功后,接着就接收下行信号。此时,第二时刻即为前导信号的检测成功时刻。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终端设备在前导信号检测成功后,并没有接着去接收下行信号,而是向网络设备发送前导信号的响应信号。终端设备发送前导信号的响应信号后,再去接收下行信号。如果终端设备没有向网络设备发送前导信号的响应信号,终端设备可以选择不接收下行信号。
上文描述了前导信号的时域特征,下面对前导信号的频域特征进行描述。
当前导信号的序列的长度为M时,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可以映射到第一带宽上的M个子载波上,M为正整数。
可选地,M值是预设的。
可选地,第一带宽是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配置的用于下行信号传输的带宽,或者,第一带宽是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配置并激活的用于下行信号传输的带宽。
可选地,第一带宽的大小可以为子带信道检测带宽的整数倍,例如,子带信道检测带宽为20MHz,第一带宽的大小可以为20MHz,40MHz,60MHz,80MHz等。其中,子带信道检测带宽为用于进行信道检测的单位带宽。前导信号可以在每个第一带宽大小的带宽上传输,即当非授权频谱的频域按照第一带宽的大小被划分为多个带宽时,前导信号在每个被划分后的带宽上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对前导信号的序列映射到第一带宽上M个子载波的映射方式不做具体限定。作为一个示例,前导信号的序列元素在频域上映射到第一带宽上的M个连续的子载波上。终端设备可以在该M个连续的子载波上接收前导信号。作为另一个示例,前导信号的序列元素在频域上映射到第一带宽上的M个离散的子载波上。
可选地,该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映射的起始位置是预设的,或者是网络设备通过信令指示给终端设备的。
应理解,当前导信号包括多种序列时,该多种序列可以分别映射到第一带宽的不同符号上。
可选地,M个子载波可以占用第一带宽的全带宽、中心带宽或预定义的带宽。
可选地,终端设备可以通过高层信令来确定前导信号在频域上所占的子载波的数量及位置,然后在相应的位置上接收前导信号。
可选地,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可以映射到第一带宽上的M个离散的子载波上。可选地,该M个离散的子载波在频域上的映射位置是预设的,或者,该M个离散的子载波中的任意相邻两个子载波之间的距离相等且该距离的大小是预设的。可选地,第一带宽上除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映射的M个子载波外的其他子载波上不映射信号。通过这种映射方式,前导信号在时域上的表现形式为信息段重复,可以生成相较于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对应的符号长度更短的前导信号的信息段。例如,假设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为15kHz,对应符号长度为1/15kHz=66.7微秒,前导信号的序列元素在映射到子载波上时相邻两个子载波之间的距离为k(例如k=4)个子载波,那么前导信号在时域上的表现形式为66.7微秒内包括k个(即4个)重复的前导信号的信息段。由于前导信号的信息段部分的长度较短,可以减小终端设备的处理复杂度。
可选地,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可以映射到第一带宽的M个连续的子载波上。可选地,第一带宽上除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映射的M个子载波外的其他子载波上不映射信号。通过这种映射方式,终端设备在检测前导信号时,可以直接在时域处理而不需要变换到频域再处理,从而可以减小终端设备的处理复杂度。另外,如果为前导信号的传输选择较大的子载波间隔(例如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大于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也可以获得较短的前导信号的信息段部分,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小终端设备的处理复杂度。
下面结合图8-图9,对前导信号的序列的映射方式进行描述。
图8是在前导信号包括一种序列的情况下,前导信号在频域上的映射方式的示意图。
作为一个示例,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等于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映射到第一带宽的M个离散的子载波上。例如,前导信号和下行信号都在第一带宽上传输,前导信号在符号#n上传输,下行信号在符号#(n+1)上传输。前导信号的序列长度为8,该前导信号可以映射到第一带宽的8个子载波上,该8个子载波可以是离散的子载波,如图8类型1所示,该8个子载波中的每相邻两个子载波之间间隔4个子载波的距离。终端设备可以在该8个离散的子载波上接收前导信号。
可选地,该8个子载波可以分布在第一带宽的中心带宽,也可以分布在第一带宽的全带宽上,或者也可以分布在预定义的载波上。其中,分布在第一带宽上的全带宽可以指该8个子载波均匀地或等间隔地分布在第一带宽上。终端设备可以在第一带宽的中心带宽,或全带宽,或预定义的载波上来接收前导信号。
作为另一个示例,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大于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映射到第一带宽的M个连续的子载波上。例如,前导信号和下行信号都在第一带宽上传输,前导信号在符号#n上传输,下行信号在符号#(n+1)上传输。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的大小等于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的大小的4倍,符号#n的长度等于4个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前导信号在每个符号上传输。
前导信号的序列长度为8,该前导信号可以映射到第一带宽的8个子载波上,该8个子载波可以是连续的子载波。在4个前导信号符号的每个前导信号符号的8个子载波上都映射前导信号的序列元素,如图8类型2所示。
可选地,该8个子载波可以分布在第一带宽的中心带宽,也可以分布在第一带宽的全带宽上,或者也可以分布在预定义的载波上。其中,分布在第一带宽上的全带宽可以指该8个子载波均匀地或等间隔地分布在第一带宽上。
作为一个示例,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等于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映射到第一带宽的M个连续的子载波上。例如,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和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均为60kHz时,对前导信号的序列映射采用连续子载波映射的方式也可以得到较短的前导信号符号的信息段部分。
作为一个示例,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小于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映射到第一带宽的M个离散的子载波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前导信号的序列元素在频域上映射时的间隔加大,以达到获得较短的前导信号符号的信息段部分的目的。例如,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为30kHz,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为60kHz,那么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映射到第一带宽的离散子载波上时相邻两个被映射的子载波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于或等于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例如距离为2个30kHz的子载波),从而可以获得较短的前导信号符号的信息段部分。
应理解,当前导信号包括多种序列时,每种序列在频域上的映射方式都可以采用上述频域映射方式中的一种。多种序列在频域上的映射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定。
图9是在前导信号包括两种序列的情况下,前导信号在频域上的映射方式的示意图。
作为一个示例,前导信号包括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第一序列在符号#n上传输,第二序列在符号#(n+1)上传输,下行信号在符号#(n+2)上传输。
第一序列在符号#n的第一带宽的映射方式,及第二序列在符号#(n+1)的第一带宽上的映射方式与图8所示的类型1的映射方式类型相同,为避免累赘,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可选地,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可以映射到相同的子载波上,也可以映射到不同的子载波上。图9中类型1示出的是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映射到不同的子载波的情况,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映射的子载波可以错位2个子载波。终端设备可以在第一序列映射的载波上接收前导信号的第一序列,在第二序列映射的载波上接收前导信号的第二序列。
类型2中,由于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大于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可以都在符号#n上传输。符号#n包括4个前导信号符号,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可以在符号n上交替传输,即4个前导信号符号依次传输第一序列、第二序列、第一序列、第二序列,或4个前导信号符号依次传输第二序列、第一序列、第二序列、第一序列。
可选地,终端设备可以从4个前导信号符号中的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开始检测前导信号,都能成功地检测到前导信号。
或者,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可以顺序传输,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的传输顺序可以为:其中一种序列传输完之后再传另外一种序列。4个前导信号符号可以依次传输第一序列、第一序列、第二序列、第二序列,或4个前导信号符号可以依次传输第二序列、第二序列、第一序列、第一序列。
可选地,终端设备从4个前导信号符号中的第一个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开始检测前导信号,能够成功地检测到前导信号。
假设终端设备是从符号#n的第二个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开始检测下行前导信号,采用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交替传输的方式,在符号#n上可以成功地检测到完整的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这时终端设备可以直接在符号#(n+1)上接收下行信号,能够提高前导信号检测成功的概率,有利于提高通信系统的传输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图9所示的是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长度相等的情况,但本申请实施例不限于此,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的长度也可以不同。
图8和图9中,类型1所示的8个离散的子载波的映射方式可以达到类型2所示的8个连续的子载波的映射效果。类型2的前导信号符号对应的子载波大小等于4个类型1的前导信号符号对应的子载波的大小,类型1的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等于4个类型2的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当相同的前导信号映射在类型2的4个前导信号符号上的M个连续的子载波上传输时,可以达到前导信号映射在类型1的一个前导信号符号的M个离散的子载波上传输的效果。
另外,图8和图9只是示意性的给出了前导信号映射的第一带宽的大小,实际中第一带宽包括的子载波的数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可选地,当前导信号的某一种序列包括多个候选序列时,该多个候选序列之间可以是相互正交的。
可选地,前导信号的序列可以是PSS的序列、和/或SSS的序列,这样可以达到重用PSS序列和/或SSS序列的目的。
可选地,前导信号的序列可以是其他新引入的序列,如ZC序列。该ZC序列可以使用小区ID扰码来进行加扰,能够使终端设备在接收到前导信号后确定该小区的网络设备获得了该非授权频段上的信道的使用权。
可选地,前导信号的的序列为小区公共的、组公共的或终端设备特有的。
可选地,前导信号上传输的信号包括原始信息比特编码后得到的数据比特,其中,该数据比特调制后在频域上的映射方式为上述序列在频域上的映射方式中的一种。
可选地,前导信号携带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小区ID、PLMN ID、RTS标识、CTS标识、所述下行信号在时域上的位置和信道占用时间。
可选地,终端设备在非授权频谱上检测到前导信号后,根据预定义的规则接收下行信号(如PDCCH或PDSCH)。
可选地,下行信号在时域上的位置可以表示终端设备在收到前导信号后,可以根据前导信号携带的信息在相应的位置上接收下行信号(如PDCCH或PDSCH)。
可选地,前导信号的天线端口可以全向天线端口,也可以是方向性的天线端口。
可选地,接收所述前导信号所使用的天线端口与接收SSB所使用的天线端口相同。
可选地,前导信号与时域上位于前导信号后的SSB或下行信号是QCL的。也就说,可以根据前导信号对应的接收波束和/或端口推算出SSB或下行信号对应的接收波束和/或端口,或者,可以根据SSB或下行信号对应的发送或接收波束和/或端口推算出前导信号对应的发送或接收波束和/或端口。
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中的一种来获取前导信号的传输参数:RRC配置、PBCH、RMSI。
可选地,前导信号的传输参数的指示方式与PRACH的传输参数的指示方式相同。
可选地,对于LAA场景,前导信号的传输参数可以通过授权频谱上的载波指示给终端设备。
其中,前导信号的传输参数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文描述的前导信号的时域特征、频域特征、序列特征、天线端口、配置等参数。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有利于终端设备进行AGC调整,终端设备接收前导信号的接收功率与接收下行信号的接收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具体地,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前导信号后,可以根据接收前导信号所使用的接收功率,自适应地调整对下行信号的接收功率。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发送用于确定当前载波能够用于传输下行信号的前导信号,可以减少终端对下行信号的盲检测的复杂度,简化终端设备和降低功耗。
上文中详细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的方法,下面将结合图11至图15,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装置,方法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特征适用于以下装置实施例。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设备110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11所示,该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单元1110和通信单元1120。其中:
处理单元1110,用于对非授权频段的载波进行信道检测。
通信单元1120,用于在所述信道检测成功的情况下,从第一时刻开始在所述载波上发送前导信号,所述前导信号用于确定所述载波能够用于传输下行信号。
可选地,所述第一时刻是根据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和/或所述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确定的时刻。
可选地,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前导信号符号中的候选时刻。
可选地,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
可选地,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信道检测成功后第一个所述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
可选地,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前导信号符号中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
可选地,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信道检测成功后第一个所述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第一个所述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第一CP部分和一个信息段部分。
可选地,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前导信号符号中所述第一CP部分的起始时刻。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第二CP部分和M个信息段部分,其中,M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可选地,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前导信号符号中所述第二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所述M个信息段部分中的一个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
可选地,所述通信单元1120还用于:在所述第一时刻不为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时,从所述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开始到所述第一时刻之间,在所述载波上发送占位信号。
可选地,所述通信单元1120还用于:在所述第一时刻不为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时,从所述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开始到所述第一时刻之间,在所述载波上发送所述前导信号的CP部分。
可选地,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
可选地,所述通信单元1120还用于:在所述前导信号发送结束后,从第二时刻开始,在所述载波上发送所述下行信号。
可选地,所述第二时刻为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符号对应第一子载波间隔,其中,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是所述下行信号对应的子载波间隔;或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是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AC层信令中的至少一种所指示的子载波间隔;或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是预定义的子载波间隔。
可选地,发送所述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P个所述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P为正整数;或发送所述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Q个所述前导信号符号的信息段部分的长度,Q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包括N种序列,N为正整数。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大于或等于所述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或所述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映射到第一带宽上的M个连续的子载波上,其中,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长度为M,M为正整数。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大于所述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映射到第一带宽上的M个离散的子载波上,其中,所述M个离散的子载波中的任意相邻两个子载波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长度为M,M为正整数。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等于所述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可选地,所述M个子载波占用所述第一带宽的全带宽、中心带宽或预定义的带宽。
可选地,所述第一带宽上除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映射的子载波外的其他子载波上不映射信号。
可选地,当所述前导信号包括至少两种序列时,所述至少两种序列在时域上交替传输。
可选地,当所述前导信号包括至少两种序列时,所述至少两种序列在时域上的传输方式为:一种序列传输完之后再开始传下一种序列。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为以下序列中的至少一种:PSS、SSS和Zadoff-Chu序列。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为小区公共的、组公共的或终端设备特有的。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携带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小区标识ID、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LMN ID、请求发送RTS标识、清除发送CTS标识、所述下行信号在时域上的位置和信道占用时间。
可选地,当所述信道检测为非方向性的信道检测时,发送所述前导信号采用的天线端口是全向天线端口或方向性的天线端口;或当所述信道检测为方向性的信道检测时,发送所述前导信号采用的天线端口是和所述方向性的信道检测对应的方向上的方向性的天线端口。
可选地,发送所述前导信号所使用的天线端口与发送同步信号块SSB所使用的天线端口相同。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与时域上位于所述前导信号后的SSB或PDCCH是QCL的。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的传输参数通过以下方式中的一种指示给终端设备:RRC、PBCH和RMSI。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的传输参数的指示方式与PRACH的传输参数的指示方式相同。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示意性框图。如图12所示,该终端设备1200包括处理单元1210和通信单元1220。其中:
处理单元1210,用于在非授权频段的载波上对前导信号进行检测。
通信单元1220,用于在前导信号检测成功的情况下,在所述载波上接收下行信号。
可选地,所述通信单元1220具体用于:从第一时刻开始在所述非授权频段的载波上对前导信号进行检测。
可选地,所述第一时刻是根据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确定的时刻。
可选地,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前导信号符号中的候选时刻。
可选地,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
可选地,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前导信号符号中循环前缀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第一CP部分和一个信息段部分。
可选地,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前导信号符号中所述第一CP部分的起始时刻。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第二CP部分和M个信息段部分,其中,M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可选地,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前导信号符号中所述第二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所述M个信息段部分中的一个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
可选地,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
可选地,所述处理单元1210具体用于:在所述非授权频段的载波上通过滑窗检测的方式对前导信号进行检测。
可选地,所述滑窗检测过程中每次处理的时间长度为前导信号符号中的一个信息段部分的长度。
可选地,所述通信单元1220具体用于:在所述前导信号检测成功后,从第二时刻开始,在所述载波上接收下行信号。
可选地,所述第二时刻为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符号对应第一子载波间隔,其中,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是所述下行信号对应的子载波间隔;或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是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AC层信令中的至少一种所指示的子载波间隔;或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是预定义的子载波间隔。
可选地,检测所述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P个所述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P为正整数;或检测所述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Q个所述前导信号符号的信息段部分的长度,Q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包括N种序列,N为正整数。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大于或等于所述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或所述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映射到第一带宽上的M个连续的子载波上,其中,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长度为M,M为正整数。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大于所述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映射到第一带宽上的M个离散的子载波上,其中,所述M个离散的子载波中的任意相邻两个子载波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长度为M,M为正整数。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等于所述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可选地,所述M个子载波占用所述第一带宽的全带宽、中心带宽或预定义的带宽。
可选地,所述第一带宽上除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映射的子载波外的其他子载波上不映射信号。
可选地,当所述前导信号包括至少两种序列时,所述至少两种序列在时域上交替传输。
可选地,当所述前导信号包括至少两种序列时,所述至少两种序列在时域上的传输方式为:一种序列传输完之后再开始传下一种序列。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为以下序列中的至少一种:PSS、SSS和Zadoff-Chu序列。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为小区公共的、组公共的或终端设备特有的。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携带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小区标识ID、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LMN ID、请求发送RTS标识、清除发送CTS标识、所述下行信号在时域上的位置和信道占用时间。
可选地,接收所述前导信号采用的天线端口是全向天线端口或方向性的天线端口。
可选地,检测所述前导信号所使用的天线端口与接收同步信号块SSB所使用的天线端口相同。
可选地,所述前导信号与时域上位于所述前导信号后的SSB或PDCCH是QCL的。
可选地,通过以下方式中的一种获取前导信号的传输参数:RRC、PBCH和RMSI。
可选地,获取前导信号的传输参数的方式与获取PRACH的传输参数的方式相同。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1300示意性结构图。图13所示的通信设备1300包括处理器1310,处理器1310可以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
可选地,如图13所示,通信设备13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1320。其中,处理器1310可以从存储器1320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
其中,存储器1320可以是独立于处理器1310的一个单独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1310中。
可选地,如图13所示,通信设备1300还可以包括收发器1330,处理器1310可以控制该收发器1330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具体地,可以向其他设备发送信息或数据,或接收其他设备发送的信息或数据。
其中,收发器1330可以包括发射机和接收机。收发器133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天线,天线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该通信设备1300具体可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设备,并且该通信设备1300可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网络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通信设备1300具体可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终端设备,并且该通信设备1300可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移动终端/终端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芯片的示意性结构图。图14所示的芯片1400包括处理器1410,处理器1410可以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
可选地,如图14所示,芯片14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1420。其中,处理器1410可以从存储器1420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
其中,存储器1420可以是独立于处理器1410的一个单独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1410中。
可选地,该芯片1400还可以包括输入接口1430。其中,处理器1410可以控制该输入接口1430与其他设备或芯片进行通信,具体地,可以获取其他设备或芯片发送的信息或数据。
可选地,该芯片1400还可以包括输出接口1440。其中,处理器1410可以控制该输出接口1440与其他设备或芯片进行通信,具体地,可以向其他设备或芯片输出信息或数据。
可选地,该芯片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并且该芯片可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网络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芯片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终端设备,并且该芯片可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移动终端/终端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系统级芯片,系统芯片,芯片系统或片上系统芯片等。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150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15所示,该通信系统1500包括终端设备1510和网络设备1520。
其中,该终端设备1510可以用于实现上述方法中由终端设备实现的相应的功能,以及该网络设备1520可以用于实现上述方法中由网络设备实现的相应的功能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处理器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应理解,上述存储器为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还可以是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 link DRAM,SLDRAM)以及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等等。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可选的,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并且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网络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终端设备,并且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移动终端/终端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
可选的,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并且该计算机程序指令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网络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终端设备,并且该计算机程序指令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移动终端/终端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
可选的,该计算机程序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当该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网络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计算机程序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终端设备,当该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移动终端/终端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8)

1.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非授权频段的载波进行信道检测;
在所述信道检测成功的情况下,从第一时刻开始在所述载波上发送前导信号,所述前导信号用于确定所述载波能够用于传输下行信号;
所述第一时刻是根据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和/或所述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确定的时刻;
其中,所述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第一CP部分和一个信息段部分;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前导信号符号中所述第一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者
所述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第二CP部分和m个信息段部分,其中,m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前导信号符号中所述第二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所述m个信息段部分中的一个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
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映射到第一带宽上的M个连续的子载波上,其中,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长度为M,M为正整数;
所述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大于所述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刻包括前导信号符号中的候选时刻。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刻包括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信道检测成功后第一个所述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
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刻包括前导信号符号中循环前缀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信道检测成功后第一个所述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第一个所述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
7.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时刻不为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时,从所述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开始到所述第一时刻之间,在所述载波上发送占位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时刻不为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时,从所述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开始到所述第一时刻之间,在所述载波上发送所述前导信号的CP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
10.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前导信号发送结束后,从第二时刻开始,在所述载波上发送所述下行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时刻为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
1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导信号符号对应第一子载波间隔,其中,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是所述下行信号对应的子载波间隔;或,
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是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AC层信令中的至少一种所指示的子载波间隔;或,
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是预定义的子载波间隔。
1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发送所述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P个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P为正整数;或,
发送所述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Q个前导信号符号的信息段部分的长度,Q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1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包括N种序列,N为正整数。
1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映射到第一带宽上的M个离散的子载波上,其中,所述M个离散的子载波中的任意相邻两个子载波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长度为M,M为正整数。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等于所述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18.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子载波占用所述第一带宽的全带宽、中心带宽或预定义的带宽。
19.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带宽上除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映射的子载波外的其他子载波上不映射信号。
20.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前导信号包括至少两种序列时,所述至少两种序列在时域上交替传输。
21.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前导信号包括至少两种序列时,所述至少两种序列在时域上的传输方式为:一种序列传输完之后再开始传下一种序列。
2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为以下序列中的至少一种:主同步信号PSS、辅同步信号SSS和Zadoff-Chu序列。
2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为小区公共的、组公共的或终端设备特有的。
2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携带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小区标识ID、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LMN ID、请求发送RTS标识、清除发送CTS标识、所述下行信号在时域上的位置和信道占用时间。
2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信道检测为非方向性的信道检测时,发送所述前导信号采用的天线端口是全向天线端口或方向性的天线端口;
或,当所述信道检测为方向性的信道检测时,发送所述前导信号采用的天线端口是和所述方向性的信道检测对应的方向上的方向性的天线端口。
26.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发送所述前导信号所使用的天线端口与发送同步信号块SSB所使用的天线端口相同。
27.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与时域上位于所述前导信号后的SSB或下行控制信道PDCCH是空间准共址QCL的。
28.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的传输参数通过以下方式中的一种指示给终端设备:RRC、物理广播信道PBCH和剩余的最小化系统信息RMSI。
29.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的传输参数的指示方式与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的传输参数的指示方式相同。
30.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非授权频段的载波上对前导信号进行检测;
在前导信号检测成功的情况下,在所述载波上接收下行信号;
其中,所述在非授权频段的载波上对前导信号进行检测,包括:
从第一时刻开始在所述非授权频段的载波上对前导信号进行检测;
其中,第一时刻是根据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和/或是基站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确定的时刻;
所述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第一CP部分和一个信息段部分;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前导信号符号中所述第一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者
所述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第二CP部分和m个信息段部分,其中,m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前导信号符号中所述第二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所述m个信息段部分中的一个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
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映射到第一带宽上的M个连续的子载波上,其中,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长度为M,M为正整数;
所述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大于所述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刻包括前导信号符号中的候选时刻。
32.根据权利要求30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刻包括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
33.根据权利要求30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刻包括前导信号符号中循环前缀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
34.根据权利要求30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
35.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非授权频段的载波上对前导信号进行检测,包括:
在所述非授权频段的载波上采用滑窗检测的方式对前导信号进行检测。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窗检测的过程中每次处理的时间长度为前导信号符号中的一个信息段部分的长度。
37.根据权利要求30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前导信号检测成功的情况下,在所述载波上接收下行信号,包括:
在所述前导信号检测成功后,从第二时刻开始,在所述载波上接收下行信号。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时刻为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
39.根据权利要求30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导信号符号对应第一子载波间隔,其中,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是所述下行信号对应的子载波间隔;或,
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是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AC层信令中的至少一种所指示的子载波间隔;或,
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是预定义的子载波间隔。
40.根据权利要求30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所述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P个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P为正整数;或,
检测所述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Q个前导信号符号的信息段部分的长度,Q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41.根据权利要求30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包括N种序列,N为正整数。
42.根据权利要求30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
43.根据权利要求30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映射到第一带宽上的M个离散的子载波上,其中,所述M个离散的子载波中的任意相邻两个子载波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长度为M,M为正整数。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等于所述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45.根据权利要求30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子载波占用所述第一带宽的全带宽、中心带宽或预定义的带宽。
46.根据权利要求30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宽上除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映射的子载波外的其他子载波上不映射信号。
47.根据权利要求30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前导信号包括至少两种序列时,所述至少两种序列在时域上交替传输。
48.根据权利要求30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前导信号包括至少两种序列时,所述至少两种序列在时域上的传输方式为:一种序列传输完之后再开始传下一种序列。
49.根据权利要求30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为以下序列中的至少一种:主同步信号PSS、辅同步信号SSS和Zadoff-Chu序列。
50.根据权利要求30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为小区公共的、组公共的或终端设备特有的。
51.根据权利要求30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携带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小区标识ID、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LMN ID、请求发送RTS标识、清除发送CTS标识、所述下行信号在时域上的位置和信道占用时间。
52.根据权利要求30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所述前导信号采用的天线端口是全向天线端口或方向性的天线端口。
53.根据权利要求30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所述前导信号所使用的天线端口与接收同步信号块SSB所使用的天线端口相同。
54.根据权利要求30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与时域上位于所述前导信号后的SSB或下行控制信道PDCCH是空间准共址QCL的。
55.根据权利要求30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中的一种获取前导信号的传输参数:RRC、物理广播信道PBCH和剩余的最小化系统信息RMSI。
56.根据权利要求30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所述前导信号的传输参数的方式与获取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的传输参数的方式相同。
57.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对非授权频段的载波进行信道检测;
通信单元,在所述信道检测成功的情况下,从第一时刻开始在所述载波上发送前导信号,所述前导信号用于确定所述载波能够用于传输下行信号;
其中,第一时刻是根据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和/或所述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确定的时刻;
其中,所述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第一CP部分和一个信息段部分;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前导信号符号中所述第一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者
所述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第二CP部分和m个信息段部分,其中,m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前导信号符号中所述第二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所述m个信息段部分中的一个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
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映射到第一带宽上的M个连续的子载波上,其中,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长度为M,M为正整数;
所述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大于所述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58.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刻包括前导信号符号中的候选时刻。
59.根据权利要求57中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刻包括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
60.根据权利要求59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信道检测成功后第一个所述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
61.根据权利要求57中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刻包括前导信号符号中循环前缀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
62.根据权利要求61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信道检测成功后第一个所述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第一个所述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
63.根据权利要求57中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单元具体用于:
在所述第一时刻不为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时,从所述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开始到所述第一时刻之间,在所述载波上发送占位信号。
64.根据权利要求57中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单元具体用于:
在所述第一时刻不为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时,从所述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开始到所述第一时刻之间,在所述载波上发送所述前导信号的CP部分。
65.根据权利要求57中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
66.根据权利要求57中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单元具体用于:
在所述前导信号发送结束后,从第二时刻开始,在所述载波上发送所述下行信号。
67.根据权利要求66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时刻为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
68.根据权利要求57中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前导信号符号对应第一子载波间隔,其中,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是所述下行信号对应的子载波间隔;或,
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是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AC层信令中的至少一种所指示的子载波间隔;或,
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是预定义的子载波间隔。
69.根据权利要求57中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发送所述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P个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P为正整数;或,
发送所述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Q个前导信号符号的信息段部分的长度,Q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70.根据权利要求57中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包括N种序列,N为正整数。
71.根据权利要求57中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
72.根据权利要求57中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映射到第一带宽上的M个离散的子载波上,其中,所述M个离散的子载波中的任意相邻两个子载波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长度为M,M为正整数。
73.根据权利要求72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等于所述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74.根据权利要求57中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子载波占用所述第一带宽的全带宽、中心带宽或预定义的带宽。
75.根据权利要求57中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宽上除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映射的子载波外的其他子载波上不映射信号。
76.根据权利要求57中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前导信号包括至少两种序列时,所述至少两种序列在时域上交替传输。
77.根据权利要求57中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前导信号包括至少两种序列时,所述至少两种序列在时域上的传输方式为:一种序列传输完之后再开始传下一种序列。
78.根据权利要求57中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为以下序列中的至少一种:主同步信号PSS、辅同步信号SSS和Zadoff-Chu序列。
79.根据权利要求57中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为小区公共的、组公共的或终端设备特有的。
80.根据权利要求57中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携带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小区标识ID、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LMN ID、请求发送RTS标识、清除发送CTS标识、所述下行信号在时域上的位置和信道占用时间。
81.根据权利要求57中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信道检测为非方向性的信道检测时,发送所述前导信号采用的天线端口是全向天线端口或方向性的天线端口;
或,当所述信道检测为方向性的信道检测时,发送所述前导信号采用的天线端口是和所述方向性的信道检测对应的方向上的方向性的天线端口。
82.根据权利要求57中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发送所述前导信号所使用的天线端口与发送同步信号块SSB所使用的天线端口相同。
83.根据权利要求57中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与时域上位于所述前导信号后的SSB或下行控制信道PDCCH是空间准共址QCL的。
84.根据权利要求57中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的传输参数通过以下方式中的一种指示给终端设备:RRC、物理广播信道PBCH和剩余的最小化系统信息RMSI。
85.根据权利要求57中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的传输参数的指示方式与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的传输参数的指示方式相同。
86.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在非授权频段的载波上对前导信号进行检测;
通信单元,用于在前导信号检测成功的情况下,在所述载波上接收下行信号;
其中,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从第一时刻开始在所述非授权频段的载波上对前导信号进行检测;
其中,第一时刻是根据前导信号符号的格式,和/或是基站信道检测成功的时刻确定的时刻;
所述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第一CP部分和一个信息段部分;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前导信号符号中所述第一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者
所述前导信号符号包括一个第二CP部分和m个信息段部分,其中,m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前导信号符号中所述第二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所述m个信息段部分中的一个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
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映射到第一带宽上的M个连续的子载波上,其中,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长度为M,M为正整数;
所述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大于所述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87.根据权利要求86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刻包括前导信号符号中的候选时刻。
88.根据权利要求86中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刻包括前导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
89.根据权利要求86中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刻包括前导信号符号中循环前缀CP部分的起始时刻或信息段部分的起始时刻。
90.根据权利要求86中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刻包括所述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
91.根据权利要求86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在所述非授权频段的载波上采用滑窗检测的方式对前导信号进行检测。
92.根据权利要求9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窗检测的过程中每次处理的时间长度为下行信号符号中的一个信息段部分的长度。
93.根据权利要求86中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单元具体用于:
在所述前导信号检测成功后,从第二时刻开始,在所述载波上接收下行信号。
94.根据权利要求93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时刻为下行信号符号的起始时刻。
95.根据权利要求86中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前导信号符号对应第一子载波间隔,其中,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是所述下行信号对应的子载波间隔;或,
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是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AC层信令中的至少一种所指示的子载波间隔;或,
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是预定义的子载波间隔。
96.根据权利要求86中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检测所述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P个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P为正整数;或,
检测所述前导信号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Q个前导信号符号的信息段部分的长度,Q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97.根据权利要求86中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包括N种序列,N为正整数。
98.根据权利要求86中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前导信号符号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下行信号符号的长度。
99.根据权利要求86中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在频域上映射到第一带宽上的M个离散的子载波上,其中,所述M个离散的子载波中的任意相邻两个子载波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长度为M,M为正整数。
100.根据权利要求99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的子载波间隔等于所述下行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101.根据权利要求86中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子载波占用所述第一带宽的全带宽、中心带宽或预定义的带宽。
102.根据权利要求86中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宽上除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映射的子载波外的其他子载波上不映射信号。
103.根据权利要求86中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前导信号包括至少两种序列时,所述至少两种序列在时域上交替传输。
104.根据权利要求86中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前导信号包括至少两种序列时,所述至少两种序列在时域上的传输方式为:一种序列传输完之后再开始传下一种序列。
105.根据权利要求86中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为以下序列中的至少一种:主同步信号PSS、辅同步信号SSS和Zadoff-Chu序列。
106.根据权利要求86中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的序列为小区公共的、组公共的或终端设备特有的。
107.根据权利要求86中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携带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小区标识ID、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LMN ID、请求发送RTS标识、清除发送CTS标识、所述下行信号在时域上的位置和信道占用时间。
108.根据权利要求86中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检测所述前导信号采用的天线端口是全向天线端口或方向性的天线端口。
109.根据权利要求86中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接收所述前导信号所使用的天线端口与接收同步信号块SSB所使用的天线端口相同。
110.根据权利要求86中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信号与时域上位于所述前导信号后的SSB或下行控制信道PDCCH是空间准共址QCL的。
111.根据权利要求86中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中的一种获取前导信号的传输参数:RRC、物理广播信道PBCH和剩余的最小化系统信息RMSI。
112.根据权利要求86中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获取所述前导信号的传输参数的方式与获取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的传输参数的方式相同。
113.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并运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2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14.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并运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执行如权利要求30至5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15.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使得安装有所述芯片的网络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2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16.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使得安装有所述芯片的终端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30至5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1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2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1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30至5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980049148.5A 2018-07-27 2019-07-26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Active CN1125860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481296 2018-07-27
CN201810848129 2018-07-27
PCT/CN2019/097973 WO2020020360A1 (zh) 2018-07-27 2019-07-26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86058A CN112586058A (zh) 2021-03-30
CN112586058B true CN112586058B (zh) 2023-11-17

Family

ID=69180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9148.5A Active CN112586058B (zh) 2018-07-27 2019-07-26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627611B2 (zh)
EP (1) EP3809777A4 (zh)
JP (1) JP2021533611A (zh)
KR (1) KR20210036925A (zh)
CN (1) CN112586058B (zh)
AU (1) AU2019311074A1 (zh)
WO (1) WO20200203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182654A (ja) * 2018-08-09 2021-11-25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11234134B2 (en) * 2018-11-21 2022-01-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itial network access for licensed supplemental downlink paired with unlicensed 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
CN112383386B (zh) * 2020-11-11 2024-01-05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278918A (zh) * 2021-04-30 2022-1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04300A (zh) * 2013-01-15 2015-09-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CN105635017A (zh) * 2014-11-04 2016-06-0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前导信号的传输方法及设备
WO2016129809A1 (ko) * 2015-02-09 2016-08-1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주파수 공동사용 무선통신시스템의 채널점유 방법
CN106332297A (zh) * 2015-06-29 2017-01-11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
CN107734682A (zh) * 2016-08-12 2018-02-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传输节点及传输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06006A2 (ko) * 2011-07-07 2013-01-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5101223A (zh) * 2014-05-16 2015-11-25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在免许可频段上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US9867056B2 (en) * 2014-10-06 2018-01-09 Intel IP Corporation Opportunistic signal transmission for inter-rat co-existence
CN105577339A (zh) * 2014-11-06 2016-05-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9647864B2 (en) * 2015-04-10 2017-05-09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ption of control signaling
CN106685614B (zh) * 2015-11-06 2019-09-1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05898883B (zh) * 2016-04-01 2019-10-11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前导码的配置方法、发送方法和相关设备
US10840746B2 (en) * 2018-06-20 2020-11-17 Appl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demodulation using maximum likelihood sequence matching in a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US10631333B2 (en) * 2018-07-06 2020-04-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nchronized medium sharing with private network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04300A (zh) * 2013-01-15 2015-09-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CN105635017A (zh) * 2014-11-04 2016-06-0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前导信号的传输方法及设备
WO2016129809A1 (ko) * 2015-02-09 2016-08-1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주파수 공동사용 무선통신시스템의 채널점유 방법
CN106332297A (zh) * 2015-06-29 2017-01-11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
CN107734682A (zh) * 2016-08-12 2018-02-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传输节点及传输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627611B2 (en) 2023-04-11
US20210092779A1 (en) 2021-03-25
EP3809777A4 (en) 2021-09-08
WO2020020360A1 (zh) 2020-01-30
EP3809777A1 (en) 2021-04-21
CN112586058A (zh) 2021-03-30
AU2019311074A1 (en) 2021-02-04
KR20210036925A (ko) 2021-04-05
JP2021533611A (ja) 2021-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92759B (zh) 用于新无线电系统中的ssb的高效利用的方法和设备
CN112586058B (zh)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CN113286371B (zh) 侧行通信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14051265B (zh) 同步信号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13207110B (zh) 配置信息的传输方法和终端设备
EP3598824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mmunication
JP2019531000A (ja) 情報伝送方法と情報伝送装置
US11611975B2 (en) Uplink (UL) transmission with flexible starting positions for new radio-unlicensed (NR-U)
CN109152041B (zh) 信息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0366863A (zh) 传输信号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1757503A (zh) 一种资源确定方法和装置
WO2020063482A1 (zh) 传输随机接入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07683624B (zh) 指示资源的方法、基站和终端
CN110831226A (zh) 由用户设备执行的方法以及用户设备
CN113037674A (zh) 用于传输上行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09565343B (zh) 信息指示装置、方法以及通信系统
CN113039842B (zh) 无线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3473638B (zh) 传输带宽的确定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991684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3273259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177764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ummy sequence insertion in data modulation
CN113170324B (zh) 用于非授权频谱的无线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11801983B (zh) 信道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KR20210045426A (ko) 통신 방법, 단말기 디바이스 및 네트워크 디바이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