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85385A - 流路切换阀 - Google Patents

流路切换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85385A
CN112585385A CN201980055530.7A CN201980055530A CN112585385A CN 112585385 A CN112585385 A CN 112585385A CN 201980055530 A CN201980055530 A CN 201980055530A CN 112585385 A CN112585385 A CN 1125853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side
main valve
pressure
spool
flow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553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85385B (zh
Inventor
木船仁志
藤田尚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o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ko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oki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ko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5853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853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853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853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6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of fluid flow reversing valv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 Fluid-Driven Valve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确保良好的密封性、动作性、稳定性、能够有效地抑制阀泄漏的流路切换阀。从左右方向(相对于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滑动阀芯(高压侧滑动阀芯)(15A)中的第二滑动阀芯(低压侧滑动阀芯)(15B)侧(背压侧)的受压面(受压面积Sc)的外形被设定为比第一滑动阀芯(15A)中的环状密封面(15s)(的对接面积Sb)的外形大。

Description

流路切换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使阀芯移动来进行流路的切换的流路切换阀,例如,适用于在热泵式制冷制热系统等中进行流路切换的流路切换阀。
背景技术
一般,室内空调等热泵式制冷制热系统除了具有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以及膨胀阀等之外,还具有作为流路(流动方向)切换构件的流路切换阀(四通切换阀、六通切换阀),通过该流路切换阀来进行运行模式(制冷运行和制热运行)的切换。
作为如上所述的组入热泵式制冷制热系统等的流路切换阀,已知有在阀主体(主阀外壳)内能够滑动地配置一个滑动式主阀芯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但取而代之的,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那样,已经提出了一体地使用多个滑动式阀芯的结构。
该滑动式的流路切换阀(六通切换阀)具备:筒状的主阀外壳,该主阀外壳划分出主阀室;主阀座,该主阀座具有在相对于该主阀外壳(主阀室)的轴线的相反侧分别开口有三个(合计六个)端口的阀座面;以及滑动式的主阀芯,该主阀芯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地配置在所述主阀室内,并且滑动自如地与所述阀座面对接,所述主阀芯具有第一滑动阀芯(高压侧滑动阀芯)和第二滑动阀芯(低压侧滑动阀芯),该第一滑动阀芯具有使所述三个端口中的两个端口选择性地连通的第一U型转弯通路(高压侧U型转弯通路),该第二滑动阀芯具有使所述另外三个端口中的两个端口选择性地连通的第二U型转弯通路(低压侧U型转弯通路),这些滑动阀芯以各自的U型转弯通路向相反方向开口的方式以背对背的状态配置,这些滑动阀芯被设为沿轴线方向一体地移动自如,并且沿相对于轴线垂直的方向相互滑动自如,通过在所述主阀室内使所述主阀芯移动,从而经由所述U型转弯通路切换连通的端口间(流路)。
另外,在所述滑动式的流路切换阀(六通切换阀)中,相对高压的流体被导入第一滑动阀芯(高压侧滑动阀芯)的第一U型转弯通路(高压侧U型转弯通路),相对低压的流体被导入第二滑动阀芯(低压侧滑动阀芯)的第二U型转弯通路(低压侧U型转弯通路),并且在高压侧滑动阀芯与低压侧滑动阀芯之间设有压力室,该压力室供被导入高压侧U型转弯通路的高压流体的一部分导入,从相对于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时,高压侧滑动阀芯中的压力室侧(背压侧)的受压面积比设置有三个端口的主阀座侧的受压面积大,即比高压侧滑动阀芯的高压侧U型转弯通路的开口面积大。
因此,当高压制冷剂导入高压侧U型转弯通路,该被导入高压侧U型转弯通路的高压制冷剂的一部分填充到压力室时,由于从压力室(的高压制冷剂)接受的压力与从在高压侧U型转弯通路流动的制冷剂(高压制冷剂)接受的压力的压差,高压侧滑动阀芯的环状密封面被按压在主阀座的阀座面,很难阀泄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708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8-044666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2等所记载的现有的流路切换阀中,如上所述,虽然高压侧滑动阀芯中的压力室侧(背压侧)的受压面积被设定为比高压侧滑动阀芯的高压侧U型转弯通路的开口面积大(广),但由于高压侧滑动阀芯中的压力室侧(背压侧)的受压面积被设定为比与主阀座的阀座面接触的高压侧滑动阀芯的接触面(环状密封面)小,因此高压侧滑动阀芯的接触面(环状密封面)的压力(面压)分布不均匀,存在密封性、动作性、稳定性降低的担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良好的密封性、动作性、稳定性,并能够有效地抑制阀泄漏的流路切换阀。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达到所述的目的,基本上,本发明的流路切换阀具备:主阀外壳,该主阀外壳划分出主阀室;第一主阀座,该第一主阀座配置在所述主阀室内,并具有阀座面,多个端口在该阀座面开口;第二主阀座,该第二主阀座相对于所述主阀室的轴线配置在所述第一主阀座的相反侧的所述主阀室内,并具有阀座面,多个端口在该阀座面开口;以及主阀芯,该主阀芯构成为具有高压侧滑动阀芯和低压侧滑动阀芯这一对滑动阀芯,且能够沿所述轴线的方向移动地配置在所述主阀室内,所述高压侧滑动阀芯具有供相对高压的流体导入的高压侧U型转弯通路并且在所述第一主阀座的所述阀座面滑动自如,所述低压侧滑动阀芯具有供相对低压的流体导入的低压侧U型转弯通路并且在所述第二主阀座的所述阀座面滑动自如,所述一对滑动阀芯被设置成沿所述轴线的方向一体地移动自如,且沿相对于所述轴线垂直的方向互相滑动自如,通过使所述主阀芯在所述主阀室内移动,从而切换所述第一主阀座和所述第二主阀座各自的所述多个端口间的连通,其中,所述一对滑动阀芯在所述高压侧滑动阀芯中的所述高压侧U型转弯通路的开口周围形成有与所述阀座面对接的环状密封面,所述流路切换阀被设定为,从相对于所述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高压侧滑动阀芯中的所述低压侧滑动阀芯侧的受压面的外形比所述环状密封面的外形大。
在优选的方式中,所述环状密封面在所述高压侧U型转弯通路的开口周围仅形成为规定宽度。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环状密封面的所述轴线的方向的端部连续设置有凸面部,该凸面部与该环状密封面高度相同且比该环状密封面宽度窄。
在更优选的方式中,被设置成从相对于所述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凸面部的整体位于所述低压侧滑动阀芯侧的受压面的内侧。
在更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流路切换阀被设置成从相对于所述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凸面部的根部分位于所述低压侧滑动阀芯侧的受压面的内侧,并且所述凸面部的顶端部分位于所述低压侧滑动阀芯侧的受压面的外侧。
在更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凸面部至少设置在所述环状密封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
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高压侧滑动阀芯与所述低压侧滑动阀芯之间配置有环状的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的外形被设定为比所述环状密封面的外形大。
在又一优选的方式中,所述高压侧滑动阀芯为筒状,在所述低压侧滑动阀芯的一侧面设置有滑动自如地内嵌于所述高压侧滑动阀芯的嵌合凸部,通过所述嵌合凸部内嵌于所述高压侧滑动阀芯,从而利用所述高压侧滑动阀芯的内周面与所述嵌合凸部的端面划分出所述高压侧U型转弯通路,并且所述高压侧滑动阀芯与所述低压侧滑动阀芯沿所述轴线的方向一体地移动自如并沿相对于所述轴线垂直的方向互相滑动自如,并且在所述低压侧滑动阀芯的另一侧面开设有所述低压侧U型转弯通路。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流路切换阀中,被设定为从相对于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时,高压侧滑动阀芯中的低压侧滑动阀芯侧(背压侧)的受压面的外形比高压侧滑动阀芯中的环状密封面的外形大,因此例如与所述的现有流路切换阀相比,与主阀座的阀座面接触的高压侧滑动阀芯的接触面(环状密封面)的压力分布大致均匀,因此能够确保良好的密封性、动作性、稳定性,能够有效地抑制阀泄漏。
上述以外的课题、结构及作用效果通过以下的实施方式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流路切换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通状态(制冷运行时)的纵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流路切换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连通状态(制热运行时)的纵剖视图。
图3是放大表示图1所示的流路切换阀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
图4是沿图3的V-V向视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3的W-W向视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1的U-U向视线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流路切换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阀芯和连结体的立体图。
图8A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流路切换阀使用的四通先导阀的第一连通状态(制冷运行时)(通电切断时)的纵剖视图。
图8B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流路切换阀使用的四通先导阀的第二连通状态(制热运行时)(通电导通时)的纵剖视图。
图9是放大表示图1所示的流路切换阀的另一例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
图10是沿图9的V-V向视线的剖视图。
图11是沿图9的W-W向视线的剖视图。
图12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流路切换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
图13是沿图12的V-V向视线的剖视图。
图14是沿图12的W-W向视线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流路切换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阀芯和连结体的立体图。
图16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流路切换阀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
图17是沿图16的V-V向视线的剖视图。
图18是沿图16的W-W向视线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流路切换阀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主阀芯和连结体的立体图。
图20是沿着图16的W-W向视线表示本发明的流路切换阀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和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流路切换阀(六通切换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1是表示第一连通状态(制冷运行时)的图,图2是表示第二连通状态(制热运行时)的图。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表示上下、左右、前后等位置、方向的记述是为了避免说明变得繁琐,依照附图为方便起见而标注的,并不限于表示实际的在组入热泵式制冷制热系统等状态下的位置、方向。
另外,在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发明,也为了作图上的便利,在部件间形成的间隙、部件间的间隔距离等存在描绘得比各结构部件的尺寸大或小的情况。
图示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1是例如热泵式制冷制热系统中用作六通切换阀的滑动式的结构,基本上具备圆柱型的六通阀主体10和作为先导阀的单一的电磁式四通先导阀90。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1具备的六个端口与上述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六通切换阀的各端口pA~pF对应地标注相同的符号。对于包含该流路切换阀1的热泵式制冷制热系统的基本结构,请参照上記专利文献1、2等。
[六通阀主体10的结构]
六通阀主体10具有黄铜或不锈钢等金属制成的筒状的主阀外壳11,在该主阀外壳11从一端侧(上端侧)起依次配置有第一工作室31、第一活塞21、主阀室12、第二活塞22以及第二工作室32。为了气密地分割主阀外壳11,在所述第一活塞21和第二活塞21均安装有带弹簧的垫片,该垫片的外周部与主阀外壳11的内周面压接。
详细而言,主阀外壳11具有比较大径的躯干部11c,在设置于厚壁圆板状的上侧连结盖11d的中央孔通过钎焊等气密地固定有由(比较小径的)管部件构成的第一活塞部11a,该上侧连结盖11d气密地安装于该躯干部11c的上端开口部,在该第一活塞部11a配置有所述第一活塞21。同样地,在设置于厚壁圆板状的下侧连结盖11e的中央孔通过钎焊等气密地固定有由(比较小径的)管部件构成的第二活塞部11b,该下侧连结盖11e气密地安装于躯干部11c的下端开口部,在该第二活塞部11b配置有所述第二活塞22。
在主阀外壳11(的第一活塞部11a)的上端,通过钎焊等气密地固定有薄壁圆板状的上端侧盖部件11A,该上端侧盖部件11A划分出容量可变的第一工作室31。在主阀外壳11(的第二活塞部11b)的下端,通过钎焊等气密地固定有薄壁圆板状的下端侧盖部件11B,该下端侧盖部件11B划分出容量可变的第二工作室32。在上端侧盖部件11A和下端侧盖部件11B(的中央)分别安装有用于将高压流体(制冷剂)导入、排出第一工作室31和第二工作室32的端口p11、p12。
在所述主阀外壳11(的主阀室12)设有合计六个端口。
详细而言,在所述主阀室12的左部中央,例如金属制的第一主阀座(阀座)13通过钎焊等气密地固定在主阀外壳11的躯干部11c(的内周),该第一主阀座13的表面(右表面)构成平坦的阀座面。在该第一主阀座13的阀座面,由朝向左方延伸的管接头构成的三个端口(从上端侧起依次为端口pB、端口pA、端口pF)纵向排列(沿轴线O方向排列)且大致等间隔地开口。
另外,在所述主阀室12的右部中央(与第一主阀座13相对的位置,换言之,相对于轴线O的第一主阀座13的相反侧的位置),例如金属制的第二主阀座(阀座)14通过钎焊等气密地固定在主阀外壳11的躯干部11c(的内周),该第二主阀座14的表面(左表面)构成平坦的阀座面。在该第二主阀座14的阀座面,由朝向右方延伸的管接头构成的三个端口(从上端侧起依次为端口pC、端口pD、端口pE)纵向排列(沿轴线O方向排列)且大致等间隔地开口。
设置于第一主阀座13的各端口(端口pB、端口pA、端口pF)和设置于第二主阀座14的各端口(端口pC、端口pD、端口pE)被设定在相对的位置(相对于轴线O为相反侧),并且在本例中,在第一主阀座13和第二主阀座14设置的各端口pA~pF的口径被设定为大致相同直径。
在所述主阀室12内,具体而言,在主阀外壳11的躯干部11c内,能够沿轴线O方向(上下方向)移动地配置有截面矩形状的滑动式的主阀芯15,该主阀芯15的两侧面(左表面和右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主阀座13和第二主阀座14的阀座面滑动自如地对接,且该主阀芯15具有环状密封面(后文详述)。在本例中,主阀芯15的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的尺寸被设为与所述主阀外壳11的第一活塞部11a和第二活塞部11b的外径相同或比它们的外径稍大。
所述主阀芯15例如是合成树脂制,基本上由第一主阀座13侧(左侧)的第一滑动阀芯(高压侧滑动阀芯)15A和第二主阀座14侧(右侧)的第二滑动阀芯(低压侧滑动阀芯)15B这两个零件构成。
第一滑动阀芯15A具有大致筒状,在其左端部(与第二滑动阀芯15B侧为相反侧的端部)内周(朝向内侧)突出设置有内凸缘状部15a,该内凸缘状部15a划分出大小为能够使在第一主阀座13的阀座面开口的三个端口中相邻的两个端口(端口pB和端口pA、或者端口pA和端口pF)选择性地连通的开口。该内凸缘状部15a的左端面(第一主阀座13侧的端面)被设为与所述第一主阀座13的阀座面滑动自如地对接的所述环状密封面15s。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滑动阀芯15A的(在后述的第一U型转弯通路(高压侧U型转弯通路)16A的开口周围形成的)环状密封面15s形成为内部形状为跑道形且外形为大致矩形(尤其是参照图5~图7)。
另一方面,在第二滑动阀芯15B的右表面侧(第一滑动阀芯15A侧的相反侧)开设有第二U型转弯通路(低压侧U型转弯通路)16B,该第二U型转弯通路16B由碗状凹陷构成,该碗状凹陷的大小为能够使在第二主阀座14的阀座面开口的三个端口中相邻的两个端口(端口pC和端口pD、或者端口pD和端口pE)选择性地连通,并且在第二滑动阀芯15B的左表面(第一滑动阀芯15A侧的侧面),(朝左)延伸设置有嵌合凸部15b,该嵌合凸部15b具有与所述筒状的第一滑动阀芯15A的内部形状大致相同或者稍小的外形。
所述第二滑动阀芯15B的嵌合凸部15b(在设置于嵌合凸部15b与第一滑动阀芯15A之间的台阶部分夹着O形环18)滑动自如地内嵌于所述筒状的第一滑动阀芯15A(的右侧部分),由此,通过第一滑动阀芯15A的内周面和嵌合凸部15b的左端面而划分出能够使在第一主阀座13的阀座面开口的三个端口中相邻的两个端口(端口pB和端口pA、或者端口pA和端口pF)选择性地连通的第一U型转弯通路(高压侧U型转弯通路)16A,并且第一滑动阀芯15A和第二滑动阀芯15B被设定为沿左右方向(相对于轴线O垂直的方向,设置于第一主阀座13的各端口(端口pB、端口pA、端口pF)与设置于第二主阀座14的各端口(端口pC、端口pD、端口pE)相对的方向,即相对于第一主阀座13和第二主阀座14的阀座面正交的方向)彼此稍许移动自如,并且沿上下方向(轴线O方向)一体地移动自如。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阀芯15由一对的第一滑动阀芯15A和第二滑动阀芯15B构成,该第一滑动阀芯15A具有能够使在第一主阀座13的阀座面开口的三个端口中相邻的两个端口选择性地连通的第一U型转弯通路16A,该第二滑动阀芯15B具有能够使在第二主阀座14的阀座面开口的三个端口中相邻的两个端口选择性地连通的第二U型转弯通路16B,并且这些一对的第一滑动阀芯15A和第二滑动阀芯15B构成为:以其各自的第一U型转弯通路16A和第二U型转弯通路16B朝向相反方向开口的方式,(换言之,在相对于第一主阀座13和第二主阀座14的阀座面正交的方向上)以背对背的状态配置。
在图示例中,在形成于第一滑动阀芯15A的右端侧内周的台阶部(内周台阶部)与形成于第二滑动阀芯15B的嵌合凸部15b的外周的台阶部(外周台阶部)之间配置有作为环状的密封部件的O形环18。另外,当然也可以使用唇边式密封等密封部件代替O形环18。
因此,第一滑动阀芯15A的比所述O形环18靠内侧且靠第一主阀座13侧的部分被从端口(排出侧高压端口)pA经由第一U型转弯通路16A导入高压流体(制冷剂),第一U型转弯通路16A和主阀室12被配置在它们之间的所述O形环18密封(封闭)。
在此,参照图1和图2以及图3~图5可知,从左右方向(相对于轴线O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滑动阀芯15A中的右表面侧(第二滑动阀芯15B侧、背压侧)的受压面积Sc比左表面侧(第一主阀座13侧)的受压面积Sa大。
更详细地,相对于与左右方向垂直的平面的比所述O形环18靠内侧的投影面积、即由于被导入所述第一U型转弯通路16A内的高压制冷剂而第一滑动阀芯15A(的右表面)受到左方向的压力的面的投影面积(受压面积Sc)被设定为比由于流过端口(环状密封面15s的内侧)的高压制冷剂而第一滑动阀芯15A(的左表面)受到右方向的压力的面的投影面积(受压面积Sa)大,该投影面积(受压面积Sa)是相对于与左右方向垂直的平面的所述第一主阀座13侧的环状密封面15s的内缘的投影面积(即,在此是与内凸缘状部15a的投影面积大致相同的面积)。
由此,当高压制冷剂经由端口(排出侧高压端口)pA被导入第一U型转弯通路16A时,由于从第一U型转弯通路16A(的高压制冷剂)受到的压力(更详细地,从在第一U型转弯通路16A流动的制冷剂(高压制冷剂)受到的压力与在第二U型转弯通路16B流动的制冷剂(低压制冷剂)受到的压力的压差),第二滑动阀芯15B的右表面(的环状密封面)被按压在第二主阀座14的阀座面,并且由于因第一滑动阀芯15A的右表面侧与左表面侧的受压面积的差(Sc-Sa)而作用于该第一滑动阀芯15A的压差,第一滑动阀芯15A的左表面(的环状密封面15s)被按压在第一主阀座13的阀座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结构以外,还被设置成从左右方向(相对于轴线O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滑动阀芯15A中的右表面侧(第二滑动阀芯15B侧、背压侧)的受压面积Sc的外形(即O形环18的外形)比左表面侧(第一主阀座13侧)的环状密封面15s的对接面积Sb的外形大。换言之,被设定为第一滑动阀芯15A中的右表面侧的受压面积Sc的外形(即,O形环18的外形)比环状密封面15s靠外侧。
由此,第一滑动阀芯15A的左表面(的环状密封面15s)相对于前述的第一主阀座13的阀座面的的按压力(面压)为大致均匀。
另外,也可以是,在第一滑动阀芯15A与第二滑动阀芯15B之间,例如,在第一滑动阀芯15A的右表面与第二滑动阀芯15B的形成嵌合凸部15b的台阶面(朝左的台面)之间,配置对第一滑动阀芯15A与第二滑动阀芯15B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拉离的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环状的板簧、压缩螺旋弹簧等),由此,将第一滑动阀芯15A的左表面(的环状密封面)向第一主阀座13的阀座面压接(按压),并且将第二滑动阀芯15B的右表面(的环状密封面)向第二主阀座14的阀座面压接(按压)。
如上所述,所述主阀芯15的第一滑动阀芯15A与第二滑动阀芯15B成为一体并沿轴线O方向移动,从而能够选择性地得到制冷位置(上端位置)和制热位置(下端位置),该制冷位置是如图1所示的、打开端口pF且使端口pB与端口pA经由第一滑动阀芯15A的第一U型转弯通路16A连通,并且打开端口pE且使端口pC与端口pD经由第二滑动阀芯15B的第二U型转弯通路16B连通的位置,该制热位置是如图2所示的、打开端口pB且使端口pA与端口pF经由第一滑动阀芯15A的第一U型转弯通路16A连通,并且打开端口pC且使端口pD与端口pE经由第二滑动阀芯15B的第二U型转弯通路16B连通的位置。
主阀芯15的第一滑动阀芯15A在除了移动时以外位于三个端口中的两个端口(端口pB和端口pA、或者,端口pA与端口pF)的正上方,主阀芯15的第二滑动阀芯15B在除了移动时以外位于三个端口中的两个端口(端口pC和端口pD、或者,端口pD和端口pE)的正上方,此时,由于来自被导入主阀芯15内(的第一U型转弯通路16A)的高压制冷剂的压力,主阀芯15的第一滑动阀芯15A和主阀芯15的第二滑动阀芯15B分别被向左右押压,与第一主阀座13和第二主阀座14的阀座面压接。
第一活塞21与第二活塞22通过连结体25连结成能够一体移动,所述主阀芯15的第一滑动阀芯15A和第二滑动阀芯15B以沿左右方向稍许滑动自如且沿前后方向的移动大致被阻止的状态嵌合于该连结体25从而被支承。
在本例中,所述连结体25由例如冲压成形等制作而成的相同尺寸和相同形状的一对板材构成,各板材沿着左右方向(相对于第一主阀座13和第二主阀座14的阀座面正交的方向)(换言之,以与相对于阀座面正交的平面呈平行的方式)配置,并且这些一对板材在前后方向上相对配置,在所述一对板材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夹持有所述主阀芯15。另外,以下,将在主阀芯15的前侧配置的板材称为连结板25A、将在主阀芯15的后侧配置的板材称为连结板25B。
更详细地,参照图1和图2以及图6、图7可知,各连结板25A、25B由相对于从其中心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对称线)对称的纵长矩形状(这里是在上下全长上同宽)的板材构成。在各连结板25A、25B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为了沿轴线O方向一体地移动自如地卡合支承所述主阀芯15(的前侧部分或后侧部分),形成有沿着所述主阀芯15的外周(前表面和上下表面、或者后表面和上下表面)的形状(即截面大致凹状)的支承板部25c。
延伸至第一活塞21或第二活塞22的连接板部25a与各连结板25A、25B中的所述支承板部25c的上下连接。所述连接板部25a在此通过弯折等形成阶梯状或曲柄状,并从支承板部25c侧起具有偏置板部25aa和对接板部25ab。前侧的连结板25A中的连接板部25a的偏置板部25aa配置在轴线O的前侧、尤其是从左右方向观察时向前侧避开在第一主阀座13和第二主阀座14的阀座面开口的六个端口pA~pF的位置(换言之,从六个端口pA~pF向前方偏置的位置)。后侧的连结板25B中的连接板部25a的偏置板部25aa配置在轴线O的后侧、尤其是从左右方向观察时向后侧避开在第一主阀座13和第二主阀座14的阀座面开口的六个端口pA~pF的位置(换言之,从六个端口pA~pF向后方偏置的位置)。即,在本例中,从左右方向观察时,一对连结板25A、25B中的连接板部25a的偏置板部25aa彼此与在第一主阀座13和第二主阀座14的阀座面开口的端口pA~pF的口径(在前后方向上)远离地配置,使各端口pA~pF(更详细地,在图1所示的制冷位置(上端位置)中位于下侧的端口pF和端口pE、在图2所示的制热位置(下端位置)中位于上侧的端口pB和端口pC)位于该一对连结板25A、25B中的连接板部25a的偏置板部25aa彼此之间(尤其是参照图6)。
另外,连结板25A、25B中的连接板部25a的对接板部25ab(与第一活塞21或第二活塞22靠近的部分、不与在第一主阀座13和第二主阀座14的阀座面开口的各端口pA~pF重叠的部分)与相反侧的(相对配置的)连结板25B、25A中的连接板部25a的对接板部25ab对接。另外,考虑到后述的组装性等,例如,也可以在该对接板部25ab设置用于使相对配置的连结板25A、25B相互位置匹配的凹凸等(位置匹配部)。
在各连结板25A、25B(的连接板部25a)的上下的端部设置有安装脚部25b,该安装脚部25b朝向相对配置的连结板25B、25A侧的相反侧(形成截面大致凹状的支承板部25c的方向)大致90°弯折而形成。在该安装脚部25b贯通设置有螺纹孔29,该螺纹孔29用于供使该连结板25A、25B与第一活塞21或第二活塞22连结的螺栓30插通。
另外,在本例中,所述各连结板25A、25B的连接板部25a(偏置板部25aa+对接板部25ab)的上下方向(轴线O方向)的长度被设为比主阀外壳11的第一活塞部11a和第二活塞部11b的长度短。由此,主阀外壳11的上侧连结盖11d(中的第一活塞部11a的外周部分)成为与连结体25(的各连结板25A、25B)中的支承板部25c(的上端侧角部)抵接而阻止该连结体25(即嵌合于连结体25的主阀芯15)向上方向移动的止动件。另外,主阀外壳11的下侧连结盖11e(中的第二活塞部11b的外周部分)成为与连结体25(的各连结板25A、25B)中的支承板部25c(的下端侧角部)抵接而阻止该连结体25(即与连结体25嵌合的主阀芯15)向下方向移动的止动件。
换言之,在本例中,在连结体25(的各连结板25A、25B中的支承板部25c)设有止动部25s,该止动部25s与主阀外壳11的上侧连结盖11d或下侧连结盖11e抵接,对主阀芯15向上下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如上所述,进行主阀芯15的移动限制的止动部25s设置于连结体25,因此,例如,与上端侧盖部件11A和下端侧盖部件11B兼作阻止第一活塞21向上方向的移动和阻止第二活塞22向下方向的移动的止动件的结构相比,能够减轻对第一活塞21和第二活塞22施加的负载,并且能够放宽用于限制主阀芯15的位置的第一活塞21和第二活塞22的构成零件以及上端侧盖部件11A和下端侧盖部件11B等的尺寸精度。另外,当然也可以是如上述那样,上端侧盖部件11A和下端侧盖部件11B兼作阻止第一活塞21向上方向的移动和第二活塞22向下方向的移动(即,主阀芯15的上下移动)的止动件。
在本例中,如上所述,各连结板25A、25B由相同尺寸和相同形状的板材构成,因此将两块连结板25A、25B在前后方向上相对配置,并且以双方的连结板25A、25B的连接板部25a的对接板部25ab彼此抵接的方式反向(详细而言,上下颠倒)地组合配置,经由螺栓30将各安装脚部25b固定于所述第一活塞21或第二活塞22。另外,在各连结板25A、25B中的支承板部25c彼此之间(从侧面观察时为大致矩形状的空间)(分别从左右方向)配置所述主阀芯15的第一滑动阀芯15A和第二滑动阀芯15B,由此所述主阀芯15的第一滑动阀芯15A和第二滑动阀芯15B以沿左右方向稍许滑动自如且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大致被阻止的状态嵌合于该连结体25(尤其是参照图7)。
与连结体25(的一对连结板25A、25B)嵌合而被支承的主阀芯15伴随着第一活塞21和第二活塞22的往复移动而被所述连结体25的连结板25A、25B中的截面凹状的支承板部25c的上侧部分或下侧部分(在左右方向上宽幅的矩形状平面)推动(在此是主阀芯15的第一滑动阀芯15A与第二滑动阀芯15B的上下表面被按压),从而在制冷位置(上端位置)与制热位置(下端位置)之间来回。
另外,在本例中,例示了所述连结体25由相同尺寸和相同形状的一对板材(连结板25A、25B)构成的情况,但当然也可以由例如一块板材构成所述连结体25。
[六通阀主体10的动作]
接着,说明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六通阀主体10的动作。
当配置在主阀外壳11内的主阀芯15处于制热位置(下端位置)(如图2所示的第二连通状态)时,若经由后述的四通先导阀90,使第二工作室32与作为排出侧高压端口的端口pA连通,并且使第一工作室31与作为吸入侧低压端口的端口pD连通,则高压的制冷剂导入第二工作室32,并且高压的制冷剂从第一工作室31排出。因此,主阀室12的另一端侧(下端侧)的第二工作室32的压力变得比主阀室12的一端侧(上端侧)的第一工作室31的压力高,如图1所示,第一活塞21、第二活塞22及主阀芯15向上方移动,连结体25(的各连结板25A、25B中的支承板部25c)的止动部25s与上侧连结盖11d抵接卡定,主阀芯15位于制冷位置(上端位置)(如图1所示的第一连通状态)。
由此,使端口pA和端口pB(经由第一U型转弯通路16A)连通,使端口pC和端口pD(经由第二U型转弯通路16B)连通,使端口pE和端口pF(经由主阀室12)连通,由此在热泵式制冷制热系统中进行制冷运行。
当主阀芯15处于制冷位置(上端位置)(如图1所示的第一连通状态)时,若经由后述的四通先导阀90,使第一工作室31与作为排出侧高压端口的端口pA连通,并且使第二工作室32与作为吸入侧低压端口的端口pD连通,则高压的制冷剂导入第一工作室31,并且高压的制冷剂从第二工作室32排出。因此,主阀室12的一端侧(上端侧)的第一工作室31的压力变得比主阀室12的另一端侧(下端侧)的第二工作室32的压力高,如图2所示,第一活塞21、第二活塞22及主阀芯15向下方移动,连结体25(的各连结板25A、25B中的支承板部25c)的止动部25s与下侧连结盖11e抵接卡定,主阀芯15处于制热位置(下端位置)(如图2所示的第二连通状态)。
由此,使端口pA和端口pF(经由第一U型转弯通路16A)连通,使端口pE和端口pD(经由第二U型转弯通路16B)连通,使端口pC和端口pB(经由主阀室12)连通,由此在热泵式制冷制热系统中进行制热运行。
[四通先导阀90的构成]
作为先导阀的四通先导阀90其构造本身是被熟知的,如图8A、8B放大图示的那样,具有阀壳体92,该阀壳体92由在基端侧(左端侧)外周外嵌固定有电磁线圈91的圆筒状的直管构成,该阀壳体92从基端侧起依次串联配置有吸引件95、压缩螺旋弹簧96以及柱塞97。
阀壳体92的左端部通过焊接等与吸引件95的凸缘状部(外周台部)密封接合,吸引件95通过螺栓92B与覆盖通电励磁用的电磁线圈91的外周的罩壳体91A紧固固定。
另一方面,在阀壳体92的右端开口部,通过焊接、钎焊、铆接等气密地安装有带过滤器的盖部件98,该盖部件98具有用于导入高压制冷剂的细管插装口(高压导入端口a),由盖部件98、柱塞97及阀壳体92包围的区域成为阀室99。高压的制冷剂经由气密地插装于盖部件98的细管插装口(高压导入端口a)的高压细管#a从所述端口(排出侧高压端口)pA导入阀室99。
另外,阀座93通过钎焊等气密地接合在阀壳体92中的柱塞97与盖部件98之间,该阀座93的内端面构成平坦的阀座面。在该阀座93的阀座面(内端面),经由细管#b与所述的六通阀主体10的第一工作室31连接的端口b、经由细管#c与端口(吸入侧低压端口)pD连接的端口c、经由细管#d与第二工作室32连接的端口d从顶端侧(右端侧)起依次沿着阀壳体92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空开规定间隔横向排列并开口。
与吸引件95相对配置的柱塞97基本上被设为圆柱状,在阀壳体92内沿轴向(沿着阀壳体92的中心线L的方向)滑动自如地配置。阀芯保持件94A的基端部与安装件94B一起通过压入、铆接等安装固定在该柱塞97的与吸引件95侧为相反侧的端部,该阀芯保持件94A将阀芯94保持为能够在其自由端侧沿厚度方向滑动。在该阀芯保持件94A安装有对阀芯94向朝向阀座93按压的方向(厚度方向)施力的板簧94C。为了切换在阀座93的阀座面开口的端口b、c、d间的连通状态,阀芯94以与该阀座93的阀座面对接的状态在阀座93的阀座面伴随着柱塞97的左右方向的移动而滑动。
另外,在阀芯94设有凹部94a,该凹部94a的大小能够使在阀座93的阀座面开口的三个端口b~d中相邻的端口b-c间、c-d间选择性地连通。
另外,虽然压缩螺旋弹簧96被压缩安装在吸引件95与柱塞97之间,对柱塞97向从吸引件95拉离的方向(在图中为右方)施力,但在本例中,阀座93(的左端部)被设为阻止柱塞97向右方移动的止动件。另外,当然能够采用其他结构作为该止动件的结构。
另外,上述四通先导阀90经由安装件92A安装在六通阀主体10的背面侧等合适的部位。另外,虽然上述四通先导阀90中,细管#c与作为吸入侧低压端口的端口pD连接,但也可以是细管#c与供中压制冷剂流动的端口pC连接。
[四通先导阀90的动作]
在被设为如上所述的结构的四通先导阀90中,当向电磁线圈91的通电切断时,如图1和图8A所示,由于压缩螺旋弹簧96的施力,柱塞97被推动到其右端与阀座93抵接的位置。在该状态下,阀芯94位于端口b和端口c的上方,通过其凹部94a而端口b与端口c连通,并且端口d与阀室99连通。因此,流入端口(排出侧高压端口)pA的高压流体经由高压细管#a→阀室99→端口d→细管#d→端口p12而导入第二工作室32,并且第一工作室31的高压流体向端口p11→细管#b→端口b→凹部94a→端口c→细管#c→端口(吸入侧低压端口)pD流动而排出。
与此相对,当接通向电磁线圈91的通电时,如图2和图8B所示,由于吸引件95的吸引力,柱塞97(克服压缩螺旋弹簧96的施力而)被拉到其左端与吸引件95抵接的位置。此时,阀芯94位于端口c和端口d的上方,通过其凹部94a而端口c与端口d连通,并且端口b与阀室99连通。因此,流入端口(排出侧高压端口)pA的高压流体经由高压细管#a→阀室99→端口b→细管#b→端口p11而导入第一工作室31,并且第二工作室32的高压流体向端口p12→细管#d→端口d→凹部94a→端口c→细管#c→端口(吸入侧低压端口)pD流动而排出。
因此,当切断向电磁线圈91的通电时,六通阀主体10的主阀芯15从制热位置(第二连通状态)向制冷位置(第一连通状态)移动,进行如上所述的流路切换,另一方面,当接通向电磁线圈91的通电时,六通阀主体10的主阀芯15从制冷位置(第一连通状态)向制热位置(第二连通状态)移动,进行如上所述的流路切换。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六通切换阀1中,通过以接通/切断来切换向电磁式四通先导阀90的通电,由此利用在六通切换阀1内流通的高压流体(在作为高压部分的端口pA流动的流体)与低压流体(在作为低压部分的端口pD流动的流体)的压差,使构成六通阀主体10的主阀芯15在主阀室12内移动,由此切换在主阀外壳11设置的合计六个端口间的连通状态,在热泵式制冷制热系统中,能够进行从制热运行到制冷运行的切换和从制冷运行到制热运行的切换。
[流路切换阀1的作用效果]
从以上的说明可知,在本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六通切换阀)1中,被设定为从左右方向(相对于轴线O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滑动阀芯(高压侧滑动阀芯)15A中的第二滑动阀芯(低压侧滑动阀芯)15B侧(背压侧)的受压面(受压面积Sc)的外形比第一滑动阀芯15A中的环状密封面15s(的对接面积Sb)的外形大,因此,例如与所述的现有流路切换阀相比,与第一主阀座13的阀座面接触的第一滑动阀芯15A的接触面(环状密封面15s)的压力分布大致均匀,因此能够确保良好的密封性、动作性、稳定性,能够有效地抑制阀泄漏。
(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例)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主阀芯15的宽度方向(在图示例中为前后方向、相对于轴线O垂直且相对于第一阀座13和第二主阀座14的阀座面平行的方向)上,第一滑动阀芯15A中的右表面侧的受压面积Sc的外形被设为与左表面侧的环状密封面15s的对接面积Sb的外形大致相同(详细而言,仅比对接面积Sb的外形稍大),但为了进一步提高密封性、稳定性等,例如也可以如图9~图11所示,增大主阀芯15的宽度方向尺寸,(在宽度方向上)扩大第一滑动阀芯15A中的右表面侧的受压面积Sc的外形,增大相对于左表面侧的环状密封面15s的对接面积Sb的外形的余量。
(第二实施方式)
图12~图15表示本发明的流路切换阀(六通切换阀)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2的主阀芯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1大致相同。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1的各部分对应且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共通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以下以主阀芯周围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图示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2中,在第一滑动阀芯15A的左表面侧(第一主阀座13侧)设置的环状密封面15s在第一U型转弯通路16A的开口周围仅形成为规定宽度(整周上大致相同的宽度)。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被设置为,从左右方向(相对于轴线O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滑动阀芯15A中的右表面侧的受压面积Sc的外形(即O形环18的外形)比左表面侧的环状密封面15s的对接面积Sb的外形(整周)大。
在本第二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六通切换阀)2中,通过采用上述结构,除了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1相同的作用效果之外,第一滑动阀芯15A(的环状密封面15s)与第一主阀座13(的阀座面)的接触面积变小,第一滑动阀芯15A(的环状密封面15s)相对于第一主阀座13(的阀座面)的按压力(面压)增大,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密封性。另外,由于还能够减少第一滑动阀芯15A中的右表面侧的受压面积Sc,因此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还能够提高其他组装零件的配置自由度。
(第三实施方式)
图16~图19表示本发明的流路切换阀(六通切换阀)的第三实施方式。
图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3的主阀芯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2大致相同。因此,对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2的各部分对应且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共通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以下以主阀芯周围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图示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3中,在设置于第一滑动阀芯15A的左表面侧(第一主阀座13侧)的环状密封面15s的上端部和下端部(换言之,轴线O方向或移动方向的两端部)中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朝向上下方向(沿着轴线O方向)连续设置有与该环状密封面15s高度相同且比该环状密封面15s(的外形)宽度窄的大致棒状的凸面部15t。在图示例中,大致棒状的凸面部15t的宽度被设为与在第一U型转弯通路16A的开口周围形成的跑道形的环状密封面15s的宽度(所述规定宽度)大致相同。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也被设置为,从左右方向(相对于轴线O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滑动阀芯15A中的右表面侧的受压面积Sc的外形(即O形环18的外形)比左表面侧的环状密封面15s和凸面部15t的外形(整周)大。换言之,与环状密封面15s连接的凸面部15t的整体被设置成位于右表面侧的受压面积Sc的内侧。
例如,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2中,通过减少第一滑动阀芯15A的环状密封面15s的面积,当切换流路而第一滑动阀芯15A在第一主阀座13的阀座面上滑动时,第一滑动阀芯15A的环状密封面15s容易被在第一主阀座13的阀座面开口的端口卡住。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六通切换阀)3中,通过采用上述结构,除了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2相同的作用效果之外,通过与上环状密封面15s连接的大致棒状的凸面部15t,从而第一滑动阀芯15A的环状密封面15s容易跨越在第一主阀座13的阀座面开口的端口,能够有效地防止第一滑动阀芯15A的环状密封面15s相对于端口卡住。
(第四实施方式)
图20表示本发明的流路切换阀(六通切换阀)的第四实施方式。
图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4的主阀芯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3大致相同。因此,对与第三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3的各部分对应且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共通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以下以主阀芯周围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图示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4中,被设置为从左右方向(相对于轴线O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滑动阀芯15A中的右表面侧的受压面积Sc的外形(即O形环18的外形)为跑道形,其受压面积Sc的外形的一部分比左表面侧的凸面部15t的顶端部分小。换言之,与环状密封面15s连接的凸面部15t的根部分(与环状密封面15s相邻的部分)位于右表面侧的受压面积Sc的内侧,并且凸面部15t的顶端部分(从环状密封面15s远离的部分)被设置成位于右表面侧的受压面积Sc的外侧。
例如,在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3中,作为配置在第一滑动阀芯15A与第二滑动阀芯15B之间(滑动面间隙)的密封部件的O形环18为异形,模具设计、组装工作的难度较高。另外,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棒状的凸面部15t的顶端部分成为压力分布较小或者几乎不产生压力分布的区域。
在本第四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六通切换阀)4中,通过采用上述结构,除了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3相同的作用效果之外,还能够使配置在第一滑动阀芯15A与第二滑动阀芯15B之间(滑动面间隙)的O形环18的形状简单化,并且能够使存在压力分布的环状密封面15s和凸面部15t的根部分有效地按压在第一主阀座13的阀座面,因此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密封性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1~4中,对使用四通先导阀90在主阀室12内驱动主阀芯15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例如用电机代替四通先导阀90在主阀室12内驱动主阀芯15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1~4中,例示说明了热泵式制冷制热系统中的六通切换阀,但设置于主阀外壳11(的主阀室12)的端口的数量、位置、主阀外壳11的结构、形状、配置在主阀外壳11(的主阀室12)内的主阀芯15、连结体25的结构、形状等当然不限于图示例,也能够应用于六通切换阀以外的多通切换阀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1~4不仅可以组装于热泵式制冷制热系统,当然也可以组装于其他系统、装置、设备类。
符号说明
1 流路切换阀(六通切换阀)(第一实施方式)
2 流路切换阀(六通切换阀)(第二实施方式)
3 流路切换阀(六通切换阀)(第三实施方式)
4 流路切换阀(六通切换阀)(第四实施方式)
10 六通阀主体
11 主阀外壳
11A 上端侧盖部件
11B 下端侧盖部件
11a 第一活塞部
11b 第二活塞部
11c 躯干部
12 主阀室
13 第一主阀座(阀座)
14 第二主阀座(阀座)
15 主阀芯
15A 第一滑动阀芯(高压侧滑动阀芯)
15B 第二滑动阀芯(低压侧滑动阀芯)
15a 第一滑动阀芯的内凸缘状部
15b 第二滑动阀芯的嵌合凸部
15s 第一滑动阀芯(高压侧滑动阀芯)的环状密封面
15t 凸面部
16A 第一U型转弯通路(高压侧U型转弯通路)
16B 第二U型转弯通路(低压侧U型转弯通路)
18 O形环(环状的密封部件)
21 第一活塞
22 第二活塞
25 连结体
25A、25B 一对连结板
31 第一工作室
32 第二工作室
90 四通先导阀
pA、pB、pC、pD、pE、pF 端口

Claims (8)

1.一种流路切换阀,具备:
主阀外壳,该主阀外壳划分出主阀室;
第一主阀座,该第一主阀座配置在所述主阀室内,并具有阀座面,多个端口在该阀座面开口;
第二主阀座,该第二主阀座相对于所述主阀室的轴线配置在所述第一主阀座的相反侧的所述主阀室内,并具有阀座面,多个端口在该阀座面开口;以及
主阀芯,该主阀芯构成为具有高压侧滑动阀芯和低压侧滑动阀芯这一对滑动阀芯,且能够沿所述轴线的方向移动地配置在所述主阀室内,所述高压侧滑动阀芯具有供相对高压的流体导入的高压侧U型转弯通路并且在所述第一主阀座的所述阀座面滑动自如,所述低压侧滑动阀芯具有供相对低压的流体导入的低压侧U型转弯通路并且在所述第二主阀座的所述阀座面滑动自如,
所述一对滑动阀芯被设置成沿所述轴线的方向一体地移动自如,且沿相对于所述轴线垂直的方向互相滑动自如,
通过使所述主阀芯在所述主阀室内移动,从而切换所述第一主阀座和所述第二主阀座各自的所述多个端口间的连通,
该流路切换阀的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滑动阀芯在所述高压侧滑动阀芯中的所述高压侧U型转弯通路的开口周围形成有与所述阀座面对接的环状密封面,
所述流路切换阀被设定为,从相对于所述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高压侧滑动阀芯中的所述低压侧滑动阀芯侧的受压面的外形比所述环状密封面的外形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切换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密封面在所述高压侧U型转弯通路的开口周围仅形成为规定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路切换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环状密封面的所述轴线的方向的端部连续设置有凸面部,该凸面部与该环状密封面高度相同且比该环状密封面宽度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路切换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切换阀被设置成从相对于所述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凸面部的整体位于所述低压侧滑动阀芯侧的受压面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路切换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切换阀被设置成从相对于所述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凸面部的根部分位于所述低压侧滑动阀芯侧的受压面的内侧,并且所述凸面部的顶端部分位于所述低压侧滑动阀芯侧的受压面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流路切换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面部至少设置在所述环状密封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流路切换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高压侧滑动阀芯与所述低压侧滑动阀芯之间配置有环状的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的外形被设定为比所述环状密封面的外形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流路切换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压侧滑动阀芯为筒状,在所述低压侧滑动阀芯的一侧面设置有滑动自如地内嵌于所述高压侧滑动阀芯的嵌合凸部,通过所述嵌合凸部内嵌于所述高压侧滑动阀芯,从而利用所述高压侧滑动阀芯的内周面与所述嵌合凸部的端面划分出所述高压侧U型转弯通路,并且所述高压侧滑动阀芯与所述低压侧滑动阀芯沿所述轴线的方向一体地移动自如并沿相对于所述轴线垂直的方向互相滑动自如,并且在所述低压侧滑动阀芯的另一侧面开设有所述低压侧U型转弯通路。
CN201980055530.7A 2018-08-23 2019-08-02 流路切换阀 Active CN1125853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56472A JP6947401B2 (ja) 2018-08-23 2018-08-23 流路切換弁
JP2018-156472 2018-08-23
PCT/JP2019/030393 WO2020039888A1 (ja) 2018-08-23 2019-08-02 流路切換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85385A true CN112585385A (zh) 2021-03-30
CN112585385B CN112585385B (zh) 2024-04-12

Family

ID=69592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5530.7A Active CN112585385B (zh) 2018-08-23 2019-08-02 流路切换阀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842675B1 (zh)
JP (1) JP6947401B2 (zh)
CN (1) CN112585385B (zh)
WO (1) WO202003988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85384A (zh) * 2018-08-23 2021-03-30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流路切换阀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46213A (ja) * 1998-07-28 2000-02-18 Calsonic Corp 流路切替弁
JP2005076840A (ja) * 2003-09-03 2005-03-24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流路切換弁及び冷凍サイクル
JP2005256853A (ja) * 2004-03-09 2005-09-22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流路切換弁
CN102047014A (zh) * 2008-06-02 2011-05-04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流道转换阀
CN106369193A (zh) * 2015-07-21 2017-02-01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直动式电磁阀以及将其作为导向阀而具备的四通切换阀
CN107489786A (zh) * 2016-06-13 2017-12-19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滑动式切换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CN112585384A (zh) * 2018-08-23 2021-03-30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流路切换阀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504639A (de) * 1970-07-13 1971-03-15 Technomatic Ag Steuerschieber
JPS50101921A (zh) * 1974-01-11 1975-08-12
US4564045A (en) * 1984-06-18 1986-01-14 Koch Rudolf K Reversing valve construction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JPH08170864A (ja) 1994-12-19 1996-07-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空調装置及び除霜方法
JP4940853B2 (ja) * 2006-09-21 2012-05-3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用の四方切換弁
JP5997491B2 (ja) * 2012-04-24 2016-09-28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四方切換弁
JP6809706B2 (ja) * 2016-09-12 2021-01-06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六方切換弁
JP6515163B2 (ja) * 2017-09-29 2019-05-15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六方切換弁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46213A (ja) * 1998-07-28 2000-02-18 Calsonic Corp 流路切替弁
JP2005076840A (ja) * 2003-09-03 2005-03-24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流路切換弁及び冷凍サイクル
JP2005256853A (ja) * 2004-03-09 2005-09-22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流路切換弁
CN102047014A (zh) * 2008-06-02 2011-05-04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流道转换阀
CN106369193A (zh) * 2015-07-21 2017-02-01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直动式电磁阀以及将其作为导向阀而具备的四通切换阀
CN107489786A (zh) * 2016-06-13 2017-12-19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滑动式切换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CN112585384A (zh) * 2018-08-23 2021-03-30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流路切换阀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85384A (zh) * 2018-08-23 2021-03-30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流路切换阀
CN112585384B (zh) * 2018-08-23 2024-04-16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流路切换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29920A (ja) 2020-02-27
CN112585385B (zh) 2024-04-12
WO2020039888A1 (ja) 2020-02-27
EP3842675A1 (en) 2021-06-30
JP6947401B2 (ja) 2021-10-13
EP3842675B1 (en) 2023-06-21
EP3842675A4 (en) 2022-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78616B (zh) 六通切换阀
JP7071757B2 (ja) 六方切換弁
CN109578617B (zh) 流路切换阀
CN108869795B (zh) 流路切换阀
CN112585384B (zh) 流路切换阀
CN109424764B (zh) 流路切换阀
CN112585385A (zh) 流路切换阀
WO2020110840A1 (ja) 流路切換弁
JP6928945B2 (ja) 流路切換弁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JP7175499B2 (ja) 流路切換弁
CN113167396B (zh) 流路切换阀
JP2020148254A (ja) 流路切換弁
CN112113004A (zh) 流路切换阀
JP6670633B2 (ja) 六方切換弁
JP2019044976A (ja) 流路切換弁
JP2018194031A (ja) 六方切換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