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82562A - 一种电致发光器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致发光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82562A
CN112582562A CN202011466040.7A CN202011466040A CN112582562A CN 112582562 A CN112582562 A CN 112582562A CN 202011466040 A CN202011466040 A CN 202011466040A CN 112582562 A CN112582562 A CN 1125825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electrode layer
piezoelectric material
electroluminesc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6604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英辉
王盛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Kunshan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01146604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82562A/zh
Publication of CN1125825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825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30/865Intermediate layers comprising a mixture of materials of the adjoining activ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3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with mechanical input and electrical output, e.g. functioning as generators or sens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致发光器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层叠的第一电极层、介电层、电致发光层、压电材料层、第二电极层,以及用于实现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电连接的连接件。可见,本申请所提供的电致发光器件中除了具有第一电极层、介电层、电致发光层、第二电极层之外,还设置有压电材料层,当电致发光器件受到压力作用时,压电材料层受到压力作用,在压电材料层表面产生电荷,即产生电场,由于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电连接,使得发光层两侧产生电场,电场激发电子碰击发光中心,进而使电致发光器件发光,实现了自供电发光,无需设置外接电源驱动电致发光器件发光,并且不需要实时供电,降低能源消耗。

Description

一种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致发光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致发光器件。
背景技术
电致发光,又可称电场发光,是通过加在两电极的电压产生电场,被电场激发的电子碰击发光中心,而引致电子在能级间的跃迁、变化、复合导致发光的一种物理现象。电致发光具有能耗低、体积小、表面显示的特点,基于电致发光技术的器件广泛用于照明、显示等领域中。
目前的电致发光器件的典型结构是三明治式构造,由电子注入电极,空穴注入电极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发光层组成,电致发光器件必须附带电源才能实现发光,并且电致发光器件需要实时供电,导致能源消耗较大。
因此,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应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重点关注的。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致发光器件,以解决电致发光器件必须外带电源才能发光,以及能源消耗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电致发光器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层叠的第一电极层、介电层、电致发光层、压电材料层、第二电极层,以及用于实现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电连接的连接件。
可选的,所述的电致发光器件中,所述压电材料层为压电陶瓷层或者有机压电材料层。
可选的,所述的电致发光器件中,所述有机压电材料层为聚偏氟乙烯层或者改性聚偏氟乙烯层。
可选的,所述的电致发光器件中,所述电致发光层为下述任一种:
聚对苯撑乙烯层、聚乙炔层、聚噻吩层、含有掺杂元素的硫化锌层,其中,所述掺杂元素为铜、锰、银、氯中的任一种或者任意组合。
可选的,所述的电致发光器件中,所述第一电极层为金属层。
可选的,所述的电致发光器件中,所述第二电极层为透明导电层。
可选的,所述的电致发光器件中,所述透明导电层为氧化铟锡层或者PEDOT层。
可选的,所述的电致发光器件中,所述介电层为钛酸钡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层。
可选的,所述的电致发光器件中,所述第一电极层的厚度取值范围为1nm至500μm,包括端点值。
可选的,所述的电致发光器件中,所述连接件为单根的导线或者整流电路或者带有开关的导线。
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电致发光器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层叠的第一电极层、介电层、电致发光层、压电材料层、第二电极层,以及用于实现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电连接的连接件。
可见,本申请所提供的电致发光器件中除了具有第一电极层、介电层、电致发光层、第二电极层之外,还设置有压电材料层,当电致发光器件受到压力作用时,压电材料层受到压力作用,在压电材料层表面产生电荷,即产生电场,由于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电连接,使得发光层两侧产生电场,电场激发电子碰击发光中心,进而使电致发光器件发光,实现了自供电发光,无需设置外接电源驱动电致发光器件发光,并且不需要实时供电,降低能源消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正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目前的电致发光器件必须附带电源才能实现发光,并且电致发光器件需要实时供电,导致能源消耗较大。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致发光器件,请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该器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层叠的第一电极层1、介电层2、电致发光层3、压电材料层4、第二电极层5,以及用于实现所述第一电极层1和所述第二电极层5电连接的连接件6。
需要指出的是,在电致发光器件中,第一电极层1、介电层2、电致发光层3、压电材料层4、第二电极层5中相邻的两个层结构相接触,而相互间隔的层结构之间不产生直接接触,例如,第一电极层1与介电层2相接触,第一电极层1与电致发光层3不直接接触。
压电材料具有压电效应,即在一定方向上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形时,内部产生极化的同时,在材料两个相对的表面上出现正负电荷。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电材料层4为压电陶瓷层,压电陶瓷层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钛酸钡、锆钛酸铅、改性锆钛酸铅、偏铌酸铅、铌酸铅钡锂、改性钛酸铅;但是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压电材料层4还可以为压电晶体层或者有机压电材料层4,压电晶体层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石英晶体、酒石酸钾钠、铌酸锂晶体,所述有机压电材料层4为聚偏氟乙烯层或者改性聚偏氟乙烯层。
压电材料层4中压电率的大小取决于压电材料的分子中含有的偶极子的排列方向是否一致。聚偏氟乙烯含有具有较大偶极矩的C-F键,所以聚偏氟乙烯或者改性聚偏氟乙烯具有较强压电效应,并且聚偏氟乙烯层或者改性聚偏氟乙烯层是透明的,又具有柔性,因此,当压电晶体层为聚偏氟乙烯层或者改性聚偏氟乙烯层时,可以使电致发光器件为柔性电致发光器件,可以弯折,并且具有透明的特点。
可选的,所述电致发光层3为下述任一种:
聚对苯撑乙烯(poly-phenylene vinylene,PPV)层、聚乙炔(polyacetylene,PA)层、聚噻吩(polythiophene,PT)层、含有掺杂元素的硫化锌层,其中,所述掺杂元素为铜、锰、银、氯中的任一种或者任意组合。
其中,硫化锌层可以采用丝网印刷,涂布,热蒸发等方式制作形成。硫化锌层的厚度取值范围为1nm至500μm,包括端点值,避免硫化锌层太薄,制作时厚度均匀性差,进而影响发光性能,同时避免厚度太厚,导致电致发光器件的柔性差,原料耗材多,成本高,制作耗时又长。
应当指出的是,电致发光层3还可以为聚对苯撑乙炔(poly-phenyleneethynylene,PPE)层、聚对苯撑(PPP)层、聚芴(PF)层。
介电层2的作用是为电致发光层3中的材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储存相应的反离子,保持整个电致发光器件电荷平衡。本申请中对介电层2的材料不作具体限定,介电层2的材料既可以为无机聚合物,也可以为有机聚合物。具体的,所述介电层2为钛酸钡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层。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层1为金属层,其中,金属层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银、铜、铝等,金属层制作方式可以为丝网印刷,涂布,热蒸发等等。
所述第一电极层1的厚度取值范围为1nm至500μm,包括端点值,避免第一电极层1的厚度太薄,电极印刷不均匀,同时避免厚度太厚,导致电致发光器件的柔性差,同时使得原料成本增加,制作效率降低,又影响电致发光器件向轻薄化方向发展。
可选的,所述第二电极层5为透明导电层,使电致发光器件具有透明的特点,更加美观。第二电极层5的制作方式可以为丝网印刷,涂布等。
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中对透明导电层不作具体限定,例如,所述透明导电层为氧化铟锡层或者PEDOT(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层,PEDOT是3,4-乙烯二氧噻吩单体的聚合物。
第二电极层5的厚度取值范围为1nm至500μm,包括端点值,例如,5nm,80nm,100μm,200μm,300μm,400μm,避免第二电极层5的厚度太薄,电极印刷不均匀,同时避免厚度太厚,导致电致发光器件的柔性差,同时使得原料成本增加,制作效率降低,又影响电致发光器件向轻薄化方向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对连接件6不做具体限定,视情况而定。例如所述连接件6为单根的导线或者整流电路或者带有开关的导线。
当连接件6为单根的导线时,导线可以为铜导线或者银导线等等;带有开关的导线即在导线上设置一个开关,控制第一电极层1与第二电极层5之间的导通或者断开;整流电路包括变压器、整流主电路和滤波器等,控制第一电极层1与第二电极层5之间的导通或者断开。
本申请所提供的电致发光器件中除了具有第一电极层1、介电层2、电致发光层3、第二电极层5之外,还设置有压电材料层4,当电致发光器件受到压力作用时,压电材料层4受到压力作用,在压电材料层4表面产生电荷,即产生电场,由于第一电极层1和第二电极层5之间电连接,使得发光层两侧产生电场,电场激发电子碰击发光中心,进而使电致发光器件发光,实现了自供电发光,无需设置外接电源驱动电致发光器件发光,并且不需要实时供电,降低能源消耗。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电致发光器件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层叠的第一电极层、介电层、电致发光层、压电材料层、第二电极层,以及用于实现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电连接的连接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材料层为压电陶瓷层或者有机压电材料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压电材料层为聚偏氟乙烯层或者改性聚偏氟乙烯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发光层为下述任一种:
聚对苯撑乙烯层、聚乙炔层、聚噻吩层、含有掺杂元素的硫化锌层,其中,所述掺杂元素为铜、锰、银、氯中的任一种或者任意组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为金属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层为透明导电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层为氧化铟锡层或者PEDOT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介电层为钛酸钡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的厚度取值范围为1nm至500μm,包括端点值。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单根的导线或者整流电路或者带有开关的导线。
CN202011466040.7A 2020-12-14 2020-12-14 一种电致发光器件 Pending CN1125825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66040.7A CN112582562A (zh) 2020-12-14 2020-12-14 一种电致发光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66040.7A CN112582562A (zh) 2020-12-14 2020-12-14 一种电致发光器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82562A true CN112582562A (zh) 2021-03-30

Family

ID=75131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66040.7A Pending CN112582562A (zh) 2020-12-14 2020-12-14 一种电致发光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8256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83883A (zh) * 2021-07-05 2021-10-08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自供电可视化声音传感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85528A (ja) * 2008-09-30 2010-04-15 Nippon Hoso Kyokai <Nhk> 表示素子及び該表示素子を備えた情報表示装置
CN102257879A (zh) * 2008-12-31 2011-11-23 诺基亚公司 电致发光器件
CN203351155U (zh) * 2013-07-25 2013-12-18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自供电发光防伪标识
CN105405958A (zh) * 2015-12-23 2016-03-16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压电薄膜封装结构及自发电柔性显示屏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85528A (ja) * 2008-09-30 2010-04-15 Nippon Hoso Kyokai <Nhk> 表示素子及び該表示素子を備えた情報表示装置
CN102257879A (zh) * 2008-12-31 2011-11-23 诺基亚公司 电致发光器件
CN203351155U (zh) * 2013-07-25 2013-12-18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自供电发光防伪标识
CN105405958A (zh) * 2015-12-23 2016-03-16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压电薄膜封装结构及自发电柔性显示屏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83883A (zh) * 2021-07-05 2021-10-08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自供电可视化声音传感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73009B2 (en) Planar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and uses thereof
JP4274219B2 (ja) 電子デバイス、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有機薄膜半導体装置
US8640312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electrical energy
US9166196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JP3526877B2 (ja) 色可変バイポーラ/ac発光素子
JP4739098B2 (ja) 電子冷光放射装置
US20060264143A1 (en) Fabricating method of a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having solar cells
CN1316639C (zh) 用于显示器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造方法
US20150179971A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CN103098551A (zh) 电致发光元件、显示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JP2006310070A (ja) フレキシブル透明電極基板および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デバイス
CN112582562A (zh) 一种电致发光器件
Bernards et al. Cascaded light-emitting devices based on a ruthenium complex
US7154235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having solar cells
WO2020232763A1 (zh) 一种发光器件及其驱动方法、显示面板
TW201031262A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JP5035255B2 (ja) 電気泳動表示装置
WO2021128511A1 (zh) 发光电化学池及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US20100320899A1 (en)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including metal-insulator transition layer
WO2003012892A2 (en) Multi-step organic light-emissive devices
CN111129362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CN114420862B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
JP7487730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0087164A (ja) 発光素子
KR100963834B1 (ko) 휘도 특성을 개선한 무기 el 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33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