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79074A - 一种硬件管理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硬件管理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79074A
CN112579074A CN201910936456.1A CN201910936456A CN112579074A CN 112579074 A CN112579074 A CN 112579074A CN 201910936456 A CN201910936456 A CN 201910936456A CN 112579074 A CN112579074 A CN 1125790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anotube
user interface
user
hardware management
manag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3645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91093645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79074A/zh
Priority to EP20867592.6A priority patent/EP3971705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0/118552 priority patent/WO202105801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5790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790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8/00Arrangements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 G06F8/30Creation or generation of source code
    • G06F8/35Creation or generation of source code model drive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47Interaction techniques to control parameter settings, e.g. interaction with sliders or di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8/00Arrangements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 G06F8/30Creation or generation of source code
    • G06F8/38Creation or generation of source code for implementing user interfa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44Arrangements for executing specific programs
    • G06F9/445Program loading or initiating
    • G06F9/44505Configuring for program initiating, e.g. using registry, configuration files
    • G06F9/4451User profiles; Roam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44Arrangements for executing specific programs
    • G06F9/451Execution arrangements for user interfa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44Arrangements for executing specific programs
    • G06F9/451Execution arrangements for user interfaces
    • G06F9/453Help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硬件管理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终端为不同纳管规模的管理用户设置对应的用户界面,至少两种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中的最大硬件管理对象不同。对于纳管规模小的管理用户而言,在其对应的用户界面中,不需要呈现其不会使用到的大硬件管理对象对应的功能项,同时,对于纳管规模较大的管理用户而言,其可以使用最大硬件管理对象较大的用户界面进行硬件管理,这样能满足这些纳管规模大的管理用户的硬件管理需求,所以,通过这种硬件管理方法,可以在兼顾不同纳管规模管理用户的管理需求的同时,降低硬件管理对纳管规模小的管理用户的管理难度,提升纳管规模小的管理用户的硬件管理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硬件管理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硬件管理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通信领域中,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通信需求,例如,有的用户仅需要使用到通信设备,而有的用户则需要搭建多个POD(Point of Deployment,部署点),因此,在硬件管理时,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纳管规模。纳管规模较大的用户在对其通信硬件进行管理的时候,会用到更多,更专业的硬件管理知识,例如POD的搭建、POD的管理等,但对于纳管规模小的用户,其并不需要了解POD等专业概念。不过,由于业内并未对用户进行纳管规模的实质划分,因此现有硬件管理系统,为了满足全部用户的硬件管理需求,在设计用户界面时会按照纳管规模大的用户的需求进行设计。虽然纳管规模小的用户也能通过该用户界面实现自己通信硬件的管理,但因为该用户界面中存在很多其不了解、不熟悉甚至暂时也用不上的功能项,所以会导致纳管规模小的用户在进行通信硬件管理时难度大,用户体验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硬件管理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硬件管理系统的用户界面同一按照纳管规模大的用户需求设计,对其他用户不够友好,导致部分用户的管理难度大,用户体验不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硬件管理方法,包括:
接收针对硬件管理系统用户界面的显示指令,所述显示指令用于指示为当前的管理用户显示所述硬件管理系统的用户界面;
根据所述显示指令显示与所述管理用户的纳管规模相匹配的硬件管理系统用户界面供所述管理用户进行硬件管理,至少两种纳管规模所对应的用户界面中的最大硬件管理对象不同。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该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通信总线;
所述通信总线用于实现处理器和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通信;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一个或者多个程序,以实现上述硬件管理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硬件管理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硬件管理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终端为不同纳管规模的管理用户设置对应的用户界面,至少两种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中的最大硬件管理对象不同。在管理用户使用硬件管理系统进行硬件管理时,终端接收针对硬件管理系统用户界面的显示指令,然后根据该显示指令显示与管理用户的纳管规模相匹配的硬件管理系统用户界面供该管理用户进行硬件管理。由于硬件管理系统有至少两种最大硬件管理对象不同的用户界面,这样,对于纳管规模小的管理用户而言,在其对应的用户界面中,不需要呈现其不会使用到的大硬件管理对象对应的功能项,同时,对于纳管规模较大的管理用户而言,其可以使用最大硬件管理对象较大的用户界面进行硬件管理,这样能满足这些纳管规模大的管理用户的硬件管理需求,所以,通过这种硬件管理方法,可以在兼顾不同纳管规模管理用户的管理需求的同时,降低硬件管理对纳管规模小的管理用户的管理难度,提升纳管规模小的管理用户的硬件管理体验。
本发明其他特征和相应的有益效果在说明书的后面部分进行阐述说明,且应当理解,至少部分有益效果从本发明说明书中的记载变的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硬件管理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通过需求引导界面接收显示指令的一种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需求引导界面的一种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需求引导界面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需求引导界面的又一种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级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的一种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二级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的一种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级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硬件管理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需求引导界面的一种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终端的一种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一:
为了解决目前硬件管理系统的用户界面按照纳管规模大的管理用户的硬件管理需求设计,导致纳管规模小的管理用户在进入该用户界面进行硬件管理时,需要从众多自己不了解、不需要的功能项中找自己所需要的功能项,造成硬件管理不方便,以及用户界面中太过专业的功能项容易干扰纳管规模小的管理用户,提升了这类管理用户进行硬件管理难度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硬件管理方法,请参见图1示出的该硬件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S102:终端接收针对硬件管理系统用户界面的显示指令。
硬件管理系统可以部署在终端上,例如,可以部署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上。在一些示例中,硬件管理系统还可以被设计成APP(Application,应用程序),从而部署在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上。
终端接收管理用户针对硬件管理系统用户界面下发的显示指令,该显示指令指示终端显示硬件管理系统的用户界面。在本实施例中,硬件管理系统针对不同纳管规模的管理用户配置了对应的用户界面,至少两种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不同,这里用户界面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用户界面中最大硬件管理对象的不同。所谓“最大硬件管理对象”是指在用户界面中管理用户可以管理的最高层次的硬件对象,或者说是用户界面中管理用户可管理的全部通信硬件共同构成的最大的硬件对象。例如,一块或多块单板可以构成通信设备、而一个或多个通信设备可以构成一个POD,两个以上的POD还可以构成POD组(或POD群)等。那么通信设备的层次高于单板,而POD的层次又高于通信设备,POD组的层次高于POD。假定在某一用户界面中,管理用户是对一个通信设备中的各单板进行管理,那么该用户界面所对应的最大硬件管理对象就是通信设备;假定某一用户界面中,管理用户可以对多个POD进行管理,则该用户界面所对应的最大硬件管理对象就是POD组。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纳管规模分为一级纳管规模与二级纳管规模,其中二级纳管规模大于一级纳管规模,所以,二级纳管规模实际上就是较大的纳管规模,一级纳管规模就是较小的纳管规模。因为硬件管理系统中至少两个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中最大硬件管理对象不同,所以该示例中二级纳管规模与一级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中,最大硬件管理对象不同。可选地,二级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中,最大硬件管理对象可以为POD组,而在一级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中,最大硬件管理对象可以为POD。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其他一些示例当中,纳管规模不仅仅是可以分为两种,还可以分为更多中,例如,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根据纳管规模从效达到的顺序,可以分为一级纳管规模、二级纳管规模……N级纳管规模,其中N大于2。这些纳管规模会对应N个用户界面,这N个用户界面中存在至少两个不同。在一些示例当中,这N个用户界面不不相同,也即每种纳管规模所对应的用户界面都不相同,不同用户界面中最大硬件管理对象不同。
S104:终端根据显示指令显示与管理用户的纳管规模相匹配的硬件管理系统用户界面供管理用户进行硬件管理。
终端接收到显示指令之后,根据显示指令显示与当前管理用户的纳管规模向匹配的硬件管理系统用户界面供其进行硬件管理。毫无疑义的是,在终端根据显示指令显示与管理用户纳管规模向匹配的用户界面之前,需要先确定出当前管理用户的纳管规模。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终端可以在接收到针对硬件管理系统用户界面的显示指令之后,根据显示指令确定当前管理用户的纳管规模,请参见图2示出的流程图:
S202:在需求引导界面显示硬件管理系统各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入口以及各用户界面入口对应的硬件管理需求特征。
在这些示例当中,终端在接收显示指令之前,可以先向管理用户显示需求引导界面,让当前管理用户根据需求引导界面自己判定自己应当进入何种用户界面:
请结合图3示出的需求引导界面的一种示意图,在需求引导界面中,显示有各种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入口,例如在图3中存在两种纳管规模,分别是一级纳管规模与二级纳管规模,其中一级纳管规模的最大硬件管理对象为POD,而二级纳管规模的最大硬件管理对象为POD组。对应地,在需求引导界面中,一级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入口是第一功能项31,而二级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入口是第二功能项32。应当理解的是,尽管操作第一功能项31可以让硬件管理系统跳转到一级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操作第二功能项可32可以让硬件管理系统跳转到二级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但对于管理用户而言,如果不做相应的提示,其并不能确定第一功能项31和第二功能项32各自对应的是哪种用户界面。所以,在本实施例中,除了在需求引导界面中显示出各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入口以外,还需要显示各用户界面入口对应的硬件管理需求特征,例如,在图3的第一功能项31上显示“添加设备”,而在第二功能项32上显示的是“我有多个POD”。这样,用户就可以根据各功能项对应的硬件管理需求特征确定自己应当操作哪一个功能项,例如,如果某一个管理用户a只有一个默认POD,那么该管理用户在进行硬件管理的时候,虽然最大硬件管理对象是POD,但其实该管理用户的管理是在该POD内进行设备的添加、删除等,所以,对于该管理用户a而言,在对照需求引导界面上两个用户界面入口对应的硬件管理需求特征之后,可以确定自己的硬件管理需求与第一功能项31对应的硬件管理需求特征对应,因此,该管理用户a将操作第一功能项31进行显示指令下发。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其他一些示例当中,各用户界面入口对应的硬件管理需求特征可以列举地更清楚详细,例如,在图4示出的需求引导界面中,第一功能项41对应的硬件管理需求特征包括“您可以在此进行:机架添加;服务器添加;机架添加;机架删除;设备状态查看;”第二功能项42对应的硬件管理需求特征包括“您可以在此进行:POD添加;POD删除;机架添加;服务器添加;机架添加;机架删除;设备状态查看;POD状态查看;”。
在图3与图4当中,终端在需求引导界面中,针对各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入口的显示方式一致,但考虑到纳管规模小的管理用户在专业性方面相对更差一点,所以,在本实施例的另外一些示例当中,终端在需求引导界面中显示各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入口的时候,可以考虑将纳管规模较小的用户界面入口显示得更突出一些,这样便于纳管规模小的管理用户更容易找到准确入口。在本实施例中,终端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来对纳管规模较小的用户界面入口进行突出显示:
(1)相较于纳管规模较大的用户界面入口,纳管规模较小的用户界面入口的显示位置更靠近需求引导界面的中心;
(2)相较于纳管规模较大的用户界面入口,纳管规模较小的用户界面入口的显示尺寸更大;
(3)相较于纳管规模较大的用户界面入口,纳管规模较小的用户界面入口的显示亮度更高;
(4)相较于纳管规模较大的用户界面入口,纳管规模较小的用户界面入口的显示颜色更亮丽,例如,纳管规模较大的用户界面入口可以采用蓝色、灰色等颜色进行显示,而纳管规模较小的用户界面入口则可以采用鲜红、明黄等颜色进行显示。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纳管规模较小的用户界面入口显示得更突出,终端在需求引导界面上显示这些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入口时,还可以将上述四种方式中的至少两种结合起来,如图5示出的需求引导界面中,相较于纳管规模较大的用户界面入口,纳管规模较小的用户界面入口不仅显示位置更靠近需求引导界面的中心,而且显示尺寸也更大。
S204:接收管理用户向与其硬件管理需求相匹配的硬件管理需求特征所对应的用户界面入口下发的显示指令。
管理用户根据需求引导界面上显示的各个硬件管理需求特征,比照自己的硬件管理需求可以确定自己应当操作的用户界面入口,然后向其选择的用户界面入口下发显示指令。
终端接收到针对硬件管理系统用户界面的显示指令之后,可以根据显示指令向当前的管理用户显示与其纳管规模相适应的用户界面。例如,针对一级纳管规模的管理用户,终端显示的用户界面如图6所示,在该用户界面中,管理用户可以进行设备的增减管理、状态查看等。针对二级纳管规模的管理用户,终端显示的用户界面如图7所示,在该用户界面中,管理用户可以进行POD的增减管理、状态查看等。例如,这类管理用户可以关注全局资源使用量,空闲状态等情况。
应当理解的是,纳管规模小的管理用户在使用其硬件的过程中,其对硬件的需求会逐渐增长,因此,其纳管规模也会逐渐增大,因此,纳管规模小的管理用户可能会逐渐成长为纳管规模大的用户,所以,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在纳管规模较小的用户界面中,可以向管理用户提供进入较大纳管规模用户界面的入口,例如,在图8当中,一级纳管规模对应的最大硬件管理对象为POD,但在该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中,示出了第三功能项81,第三功能项81在管理用户“需要新POD”的时候供其操作,从而跳转至二级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二级纳管规模对应的最大硬件管理对象为POD组。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纳管规模的级别不只两级,例如,在一些示例当中,纳管规模分为N级,其中若一级纳管规模为最小纳管规模,则n级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中,存在进入n+1级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的入口,n+1级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中,又在进入n+2级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的入口。
本实施例提供的硬件管理方法中,通过为不同管理用户提供与之纳管规模相匹配的用户界面供其进行硬件管理,从而避免了专业知识相对较为薄弱的小纳管规模的管理用户接触不必要的专业概念,降低了硬件管理门槛。同时,在向管理用户提供进行硬件管理的用户界面之前,终端可以通过需求引导界面引导管理用户自己选择其需要进入的用户界面,这样,无须对所有管理用户进行严格、标准的纳管规模划分,就能帮助管理用户找到适合其使用的用户界面,降低了硬件管理系统的使用难度,增强了管理用户的硬件管理体验。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将结合示例对前述硬件管理方法做进一步阐述:
可以理解的是,在图2示出的示例当中,终端在管理用户下发显示指令之前,并不能确定当前管理用户的纳管规模,其是将所有纳管规模对应的硬件管理需求特征示出给管理用户,让管理用户自己确定其硬件管理需求属于哪一种,进而选择出与其纳管规模相匹配的用户界面。所以,对于终端而言,只能在接收管理用户下发的显示指令后,根据显示指令才能确定该管理用户对应的纳管规模。
在本实施例的另外一些示例当中,终端可以在接收到管理用户下发的显示指令之前先确定出该管理用户的纳管规模,这样,在后续过程中,当接收到管理用户下发的显示指令时,可以直接向该管理用户示出与之纳管规模相匹配的用户界面,请参见图9示出的一种流程图:
S902:通过需求引导界面与管理用户进行交互确定管理用户的硬件管理需求。
在这种示例当中,在接收管理用户下发的显示指令之前,终端也会向管理用户示出需求引导界面,不过,此时终端并不是直接将所有的硬件管理需求特征示出给管理用户,让管理用户进行判断,而是通过提示、问询等来判断管理用户的纳管规模,例如,在图10示出的需求引导界面中,终端可以询问管理用户是否有只有一个默认POD。管理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硬件管理需求选择答案,例如,一个管理用户b选择了图10中“否”的选项。
S904:根据硬件管理需求确定管理用户的纳管规模。
经过与管理用户在需求引导界面中的交互结果,终端可以确定当前管理用户的纳管规模,例如,假定仅存在一级纳管规模与二级纳管规模,其二级纳管规模对应的最大硬件管理对象大于一级纳管规模对应的最大硬件管理对象,针对上述选择“否”选项的管理用户b,终端可以判定其属于二级纳管规模的管理用户。
S906:接收针对硬件管理系统用户界面的显示指令。
在这种方案当中,经过交互之后,所有管理用户都可以直接通过同一功能项下发显示指令,让终端显示与其纳管规模匹配、对应的用户界面。对于终端而言,无须针对不同的纳管规模显示不同的接收显示指令的功能项,对于管理用户而言,不需要根据自己的管理需求或者纳管规模来选择不同功能项进行显示指令的下发。
S908:显示与该管理用户的纳管规模相匹配的硬件管理系统用户界面。
由于之前已经通过在需求引导界面中的交互确定了当前管理用户的纳管规模,所以终端接收到针对硬件管理系统用户界面的显示指令之后,可以直接根据显示与该管理用户纳管规模相适应的用户界面。具体显示细节、示例等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在纳管规模较小的用户界面中,也存在进入较大纳管规模用户界面的入口如图8所示,一级纳管规模对应的最大硬件管理对象为POD,但在该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中,示出了第三功能项81,第三功能项81在管理用户“需要新POD”的时候供其操作,从而跳转至二级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二级纳管规模对应的最大硬件管理对象为POD组。
本实施例提供的硬件管理方法,解决了不同纳管规模的管理用户使用同一用户界面进行硬件管理而导致的硬件管理系统易用性差的问题,在保证大纳管规模的管理用户的管理需求的基础上,降低了小纳管规模的管理用户、新管理用户进行硬件管理的难度,提升了整体的用户体验。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可以存储有一个或多个可供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读取、编译并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在本实施例中,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存储有硬件管理程序,硬件管理程序可供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实现前述实施例介绍的任意一种硬件管理方法的流程。
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终端,如图11所示:终端110包括处理器111、存储器112以及用于连接处理器111与存储器112的通信总线113,其中存储器112可以为前述存储有硬件管理程序的存储介质。处理器111可以读取硬件管理程序,进行编译并执行实现前述实施例中介绍的硬件管理方法的流程:
处理器111接收针对硬件管理系统用户界面的显示指令,根据所述显示指令显示与所述管理用户的纳管规模相匹配的硬件管理系统用户界面供所述管理用户进行硬件管理,至少两种纳管规模所对应的用户界面中的最大硬件管理对象不同。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纳管规模较小的用户界面中存在进入较大纳管规模用户界面的入口。
可选地,若一级纳管规模为最小纳管规模,则n级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中,存在进入n+1级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的入口,所述n大于等于1。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所述纳管规模分为一级纳管规模与二级纳管规模,所述二级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中的最大硬件管理对象为部署点POD,所述一级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中的最大硬件管理对象为POD组。
在一些场景下,处理器111所述接收针对硬件管理系统用户界面的显示指令之前,还会先通过需求引导界面与所述管理用户进行交互确定所述管理用户的硬件管理需求,并根据所述硬件管理需求确定所述管理用户的纳管规模。
在另一些场景下,处理器111所述接收针对硬件管理系统用户界面的显示指令之前,还会先在需求引导界面显示所述硬件管理系统各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入口以及各用户界面入口对应的硬件管理需求特征;
在处理器111接收针对硬件管理系统用户界面的显示指令时,可以接收所述管理用户向与其硬件管理需求相匹配的硬件管理需求特征所对应的用户界面入口下发的显示指令。
可选地,所述需求引导界面中纳管规模较小的用户界面入口相较于纳管规模较大的用户界面入口的显示更突出。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处理器111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来对纳管规模较小的用户界面入口进行突出显示:
(1)相较于纳管规模较大的用户界面入口,纳管规模较小的用户界面入口的显示位置更靠近需求引导界面的中心;
(2)相较于纳管规模较大的用户界面入口,纳管规模较小的用户界面入口的显示尺寸更大;
(3)相较于纳管规模较大的用户界面入口,纳管规模较小的用户界面入口的显示亮度更高;
(4)相较于纳管规模较大的用户界面入口,纳管规模较小的用户界面入口的显示颜色更亮丽,例如,纳管规模较大的用户界面入口可以采用蓝色、灰色等颜色进行显示,而纳管规模较小的用户界面入口则可以采用鲜红、明黄等颜色进行显示。
本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对于纳管规模小的管理用户而言,在其对应的用户界面中,不需要呈现其不会使用到的大硬件管理对象对应的功能项,同时,对于纳管规模较大的管理用户而言,其可以使用最大硬件管理对象较大的用户界面进行硬件管理,这样能满足这些纳管规模大的管理用户的硬件管理需求,所以,通过这种硬件管理方法,可以在兼顾不同纳管规模管理用户的管理需求的同时,降低硬件管理对纳管规模小的管理用户的管理难度,提升纳管规模小的管理用户的硬件管理体验。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装置中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在硬件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功能模块/单元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对应于物理组件的划分;例如,一个物理组件可以具有多个功能,或者一个功能或步骤可以由若干物理组件合作执行。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所以,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硬件管理方法,包括:
接收针对硬件管理系统用户界面的显示指令,所述显示指令用于指示为当前的管理用户显示所述硬件管理系统的用户界面;
根据所述显示指令显示与所述管理用户的纳管规模相匹配的硬件管理系统用户界面供所述管理用户进行硬件管理,至少两种纳管规模所对应的用户界面中的最大硬件管理对象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件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纳管规模较小的用户界面中存在进入较大纳管规模用户界面的入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硬件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若一级纳管规模为最小纳管规模,则n级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中,存在进入n+1级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的入口,所述n大于等于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件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管规模分为一级纳管规模与二级纳管规模,所述一级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中的最大硬件管理对象为部署点POD,所述二级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中的最大硬件管理对象为POD组。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硬件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针对硬件管理系统用户界面的显示指令之前,还包括:
通过需求引导界面与所述管理用户进行交互确定所述管理用户的硬件管理需求;
根据所述硬件管理需求确定所述管理用户的纳管规模。
6.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硬件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针对硬件管理系统用户界面的显示指令之前,还包括:
在需求引导界面显示所述硬件管理系统各纳管规模对应的用户界面入口以及各用户界面入口对应的硬件管理需求特征;
所述接收针对硬件管理系统用户界面的显示指令包括:
接收所述管理用户向与其硬件管理需求相匹配的硬件管理需求特征所对应的用户界面入口下发的显示指令。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硬件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需求引导界面中纳管规模较小的用户界面入口相较于纳管规模较大的用户界面入口的显示更突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硬件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纳管规模较小的用户界面入口相较于纳管规模较大的用户界面入口存在以下几种特征中的至少一种:
显示位置更靠近所述需求引导界面的中心;
显示尺寸更大;
显示亮度更高。
9.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通信总线;
所述通信总线用于实现处理器和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通信;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一个或者多个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硬件管理方法的步骤。
10.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硬件管理方法的步骤。
CN201910936456.1A 2019-09-29 2019-09-29 一种硬件管理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25790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36456.1A CN112579074A (zh) 2019-09-29 2019-09-29 一种硬件管理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EP20867592.6A EP3971705A4 (en) 2019-09-29 2020-09-28 METHOD,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FOR HARDWARE MANAGEMENT
PCT/CN2020/118552 WO2021058015A1 (zh) 2019-09-29 2020-09-28 一种硬件管理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36456.1A CN112579074A (zh) 2019-09-29 2019-09-29 一种硬件管理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79074A true CN112579074A (zh) 2021-03-30

Family

ID=75111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36456.1A Pending CN112579074A (zh) 2019-09-29 2019-09-29 一种硬件管理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971705A4 (zh)
CN (1) CN112579074A (zh)
WO (1) WO202105801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35321A (en) * 1991-02-14 1996-07-0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variable complexity user interface in a data processing system
US8095889B2 (en) * 2008-05-12 2012-01-10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Heuristic and intuitive user interface for access control systems
US8214494B1 (en) * 2009-05-18 2012-07-03 Alarm.Com Incorporated Network device management technology
US8631330B1 (en) * 2009-08-16 2014-01-14 Bitdefender IPR Management Ltd. Security applicati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customiz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4540030A (zh) * 2015-01-26 2015-04-22 北京奇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航界面显示方法及装置
US10839471B2 (en) * 2017-02-03 2020-11-17 Jasci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arehouse management
CN108845825B (zh) * 2018-06-25 2021-12-03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存储系统配置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9901928B (zh) * 2019-03-01 2022-11-29 厦门星界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推荐云主机配置的方法及云主机
CN110213092A (zh) * 2019-05-21 2019-09-06 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云的资源访问方法、平台管理设备、存储介质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71705A4 (en) 2022-08-17
WO2021058015A1 (zh) 2021-04-01
EP3971705A1 (en) 2022-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52651B1 (ko) 애플리케이션 통지
US9377839B2 (en) Dynamic battery management
US8671099B2 (en) Clustering devices in an internet of things (‘IoT’)
US1006932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harging battery based on a plurality of power sources
US10534425B2 (en)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saving power, mobile terminal and cloud server
US1125221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ownloading a file
CN109152061B (zh) 通道调配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KR20150026786A (ko) 전력 제어를 위한 전자 장치 및 방법
JP2016504677A (ja) テレビ局ロゴ識別方法、装置、テレビ、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US10439921B1 (en) Determining application performance characterisitics and providing on-device indications thereof
US9456425B2 (en) Method for configured maximum output power reporting and user equipment
CN110362598B (zh) 数据查询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US20200205001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executing application program
US10319341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displaying content thereof
CN112783731B (zh) 异常设备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EP3985988A1 (en) Detection method for still picture of video, terminal,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12579074A (zh) 一种硬件管理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5592482A (zh) 一种多模基站的升级方法、装置及网管系统
US20160380825A1 (en) Method and associated apparatus for applying device management rules in router
KR102481797B1 (ko) 서버, 전자장치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US8855990B1 (en)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providing validation of network model objects within a network model design process
US20140043286A1 (en) Method for identifying touch pen in electron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306371A (zh) 存储管理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10750557A (zh) 险企通道的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11209208B (zh) 测试方案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