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75771B - 逆作地下工程钢砼以桩兼柱竖向支承体系的绿色建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逆作地下工程钢砼以桩兼柱竖向支承体系的绿色建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75771B
CN112575771B CN202010539742.7A CN202010539742A CN112575771B CN 112575771 B CN112575771 B CN 112575771B CN 202010539742 A CN202010539742 A CN 202010539742A CN 112575771 B CN112575771 B CN 1125757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umn
pile
concrete
cage
st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3974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75771A (zh
Inventor
顾欣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 Yanwen
Original Assignee
Gu Yanwe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 Yanwen filed Critical Gu Yanwen
Priority to CN20201053974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7577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5757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757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757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757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22Piles
    • E02D5/34Concrete or concrete-like piles cast in position ; Apparatus for making same
    • E02D5/38Concrete or concrete-like piles cast in position ; Apparatus for making same making by use of mould-pipes or other mould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5/00Handling building or like materials for hydraulic engineering or foundations
    • E02D15/02Handling of bulk concrete specially for foundation or hydraulic engineering purposes
    • E02D15/04Placing concrete in mould-pipes, pile tubes, bore-holes or narrow shaf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9/00Independent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Retaining walls
    • E02D29/045Underground structures, e.g. tunnels or galleries, built in the open air or by methods involving disturbance of the ground surface all along the location line; Methods of making the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20Hydro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Foundations (AREA)
  •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otecting, Testing And Restoring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工程建设领域内一项逆作建造地下2~4层工程(H≤20m)竖向支承体系的绿色建造新技术、新工艺,通过“临永结合、化繁为简”,在施工阶段时将基坑内原支承数道临时水平支撑体系的“临时立柱桩‑中间支承柱”与使用阶段支承永久性地下室各楼层梁板的“工程桩‑地下室框架柱”高度合一,在桩基施工时就将基板下经优化后以“多桩合一”的大直径工程桩为主(兼立柱桩)”与经优化后的“两柱合一”(临时中间支承柱与含暗钢牛腿的永久框架柱合一)”一气呵成地浇筑成型;使原承载力低、刚度小、耗钢量大且需经多次加固、补强的“临时性一桩一柱支承体系”变革为一次成型的永久性钢砼变截面桩柱连体构件的竖向支承体系,其桩柱交接处柱截面可按设计需求能灵活地缩小与改变形状(方形、圆形、矩形);对柱梁节点与柱身横向配筋进行推陈出新,使之具有足够强度与良好延性,以满足工程抗震及兼顾施工下导管与浇筑水下砼需要;桩柱砼分界面也可按需控制与改变砼设计强度,实现了钢砼“以桩兼柱、桩柱合一”及从基坑内的“临时中间支承柱”到地下室室内“永久框架结构柱”的双连跳。

Description

逆作地下工程钢砼以桩兼柱竖向支承体系的绿色建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工程结构建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在设计与施工紧密相结合的逆作建造地下室条件下,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变革对原传统常规逆作工艺、技术制作的工程桩与中间支承柱(临时性一桩一柱)体系进行优化、升级、变革后,形成地下工程中重要的钢砼桩柱连体性竖向承重构件体系,它以技术进步手段与一次成型工艺,较好地实现逆作法三大关键性技术之一的第三项技术——钢砼“以桩兼柱”的一种新型绿色建造方法。
背景技术
工程向地下拓展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中节约土地与破解发展空间瓶颈难题的重要手段,“逆作法设计与施工技术”在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与改造中起了重要、关键作用,已在开发技术上取得了新的业绩与突破。总结与反思近几十年来地下工程发展案例的利弊分析,与传统“顺作法”施工相比,逆作其主要技术优势与发展趋势为:设计与施工在总体上是将施工阶段的“基坑支护”与使用阶段的“永久性地下室”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起来,其升级、变革思路与措施为:一是以“(临时)围护墙兼永久地下室部分外墙”(如地下连续墙或含咬合连接的排桩整体围护墙),在此围护墙内侧增设复合墙或叠合墙,最终使之“两墙合一”或“桩墙合一”;二是“以梁板兼撑”,即利用地下室各楼层间永久性梁(板)结构兼作施工前期基坑内原临时水平支撑体系,以及利用地下室预开孔的顶板兼作原临时施工栈桥(提供挖土机械停靠进行挖土),以避免“顺筑法”施工时产生大量临时性、一次性、多道水平支撑(含施工栈桥)及数量众多的竖向支承体系(含临时立柱及其下的立柱桩等)的设置、拆除或废弃,故逆作地下工程具有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缩短工期、大大减少废弃物,保护环境等优点,体现出低碳经济、绿色施工的时代要求。但尚存不足主要为:当前上海及沿海软土地区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地下2~3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H≤16m),绝大多数工程仍普遍采用粗放型顺作法的“临时排桩围护墙”方案(因地下2~3层采用地下连续墙方案费用昂贵且不经济),故围护结构采用“临时排桩围护墙+二至三道临时水平支撑体系(其中第一道水平支撑上还需布置临时施工栈桥)”的常规做法,而采用“逆作法”所建的工程所占比例很小,因为当前传统常规的“逆作法“虽有其上述“以梁板兼撑”替代数道临时性水平支撑体系及栈桥的节约优势,但除受传统“临时排桩围护墙”局限影响外,其中主要因素特别是在第三项关键技术——“以桩兼柱”在研发与应用上的技术经济性方面尚存短板且不够理想,如基坑阶段支承楼层水平支撑体系的立柱,现设计时大多都采用钢结构的临时性型钢格构柱,造成工程成本大幅上扬;另在竖向支承构件受力方面:“临时性一桩一柱”中的“小直径单桩+格构柱”的组合承载力低、刚度小、造价高,以至于施工前期逆作工程时发挥地上、地下双向施工的优势不能实现。再因基坑内经分层开挖土方卸载、完成浇筑大底板后,势必引起基坑上浮,在“临时中间支承柱”承载力不足且无上部荷载的压重下,坑内只得另外再增加布置抗拔桩群以抵抗基坑的上浮力,故无论当前的“顺作法”还是“逆作法”在坑内都增加布置了抗拔桩群。由此,在建造时采用“临时排桩围护墙”作外围护的的地下2~3层的同一工程中,当前“逆作法”在工程费用上却比“顺作法”要稍高而不具备竞争优势,致使绝大部分业主仍依旧选用“顺作法”,而当今社会业内流行的传统的“顺作法”地下工程基坑支护技术,系一种较为原始、粗放的“大建大拆”,属短寿命的“建设-破坏型模式”的落后型技术,建后存有临时性、一次性水平梁板支撑体系及竖向支承杆件体系(含水平支撑梁、栈桥、立柱桩及钢构立柱等)的废弃物过多,其后果为既浪费了大量建材资源与人工、机械、能源,拆除中不仅产生噪音、扬尘且施工扰民,还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外运费用及破坏环境,致使发展代价高昂,其弊处多多,故应从源头上主动避免或予以更新后淘汰。
从该传统技术的技术路径、工艺上分析且进一步究其原因,现常规“逆作法”设计与施工的竖向支承系统其柱下桩基大多采用基础底板(承台)下的小直径多桩,而后在施工阶段前期则利用承台下多桩合力重心处之一的单根小直径桩作为临时性立柱桩,经在桩顶采用后插法插入钢构杆件形成“立柱桩与支承立柱”(当前主要为型钢格构柱或小直径钢管砼柱),完成了“临时性一桩一柱支承体系”的第一次整合;中期基坑开挖后利用浇筑基础大底板砼,完成了多桩承台下桩基的第二次整合;后期再经铲除、清洗临时格构立柱群表面泥浆污垢、还需在各临时钢立柱外侧对接楼层上、下预埋柱筋后再布设包裹柱钢筋笼、再需支好柱模后浇筑砼叠合层以形成叠合柱,方能整合成为永久性“一柱承台下的多桩”的结构体系,使得工艺繁杂、工效低下。又施工前期所构成临时性的“一桩一柱”因刚度小、承载力低,而刚整合后的永久性“一柱承台下的多桩”却因叠合柱砼早期强度低而承载力不足,不仅不能发挥出前期逆作时地上、地下双向施工的优势及还因基坑卸土后为满足抗浮需增加坑内抗拔桩群,而且还使后期加固补强后柱内含钢量居高不下、节点复杂。但虽柱耗钢量大,却因临时钢格构柱件整体上并未含有锚固栓钉,故如此高投入的含钢量并未能形成钢骨混凝土劲性柱中的骨架(最终计算与实际定性仍为钢筋混凝土柱)。由于因上述因素使其造价过高,致使“以梁板兼撑”所获经济效益优势大部被抵消、甚至丧失殆尽出现“赤字”,故在经济上不再具备竞争优势。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短板与不足,本发明作了以下针对性研发与改进,在设计时将原传统基坑施工支护中“临时立柱桩-中间支承柱”与使用阶段的“永久性工程桩-地下室框架柱”的竖向支承体系,实施紧密结合与高度合一,即采用“临永结合、化繁为简”的工艺,在桩基施工时就能将基础底板下的“钢砼工程桩(兼施工前期立柱桩)”与“带钢牛腿等的永久(中间支承)柱”一气呵成地浇筑成型。对原承载力不足、耗钢量大的临时钢构立柱且需多次加固、补强、需繁杂工艺整合成叠合柱的“临时性一桩一柱支承体系”进行优化、升级且变革为一次成型的钢砼“永久性一桩一柱支承体系”,以实现“以桩兼柱、桩柱一体”的钢砼竖向变截面构件支承体系,其中将原基板承台下的小直径的多桩经“多桩合一”优化后变革为大直径的灌注单桩(又称巨型桩),原“临时中间支承柱”则变革为一种临永结合的“两柱合一”(基坑施工阶段的“临时中间支承柱”与使用阶段“永久性的地下室内框架结构柱”合一);在桩柱一体组合构件下的竖向承载能力上通过比选而选用刚度大、承载力强的“强桩强柱”;又在桩与柱交接处的柱截面做到可按设计需求能较为灵活地缩小与改变截面形状及尺寸(方形、圆形、矩形);桩柱砼分界面也可按需控制改变砼设计强度等级;同时还对中间支承柱的柱梁节点与柱身横向配筋上进行推陈出新,使之具有足够的强度与良好的延性以满足工程抗震及兼顾施工下导管以满足浇筑水下混凝土需要;所形成“以桩兼柱、下桩上柱、桩柱一体、强桩强柱”,一举多得地形成了永久性地下室结构的“一桩一柱群竖向支承体系”,实现了从原“临时中间支承柱”到“永久性框架结构柱)”的双连跳,既提高工效、缩短工期又节约钢材,也较好地实现了逆作法三大关键技之一中的钢砼“以桩兼柱”的技术升级。现将变革、升级、完善后的新技术方案分述如下:
(一)、技术路径(设计总体思路的更新)
本发明在逆作法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前期“基坑支护”与后期“永久性地下室”紧密结合与高度统一的总体框架下,通过技术创新与工艺变革,实施了基坑施工前期阶段原临时“立柱桩-中间支承柱”与使用阶段的“工程桩-地下室框架柱”的高度重合与统一,以及基坑内的“中间支承柱“与地下室内”框架结构柱”实质性的“柱网合一”目标,“通过“以桩兼柱、桩柱一体“的措施与手段,将原“临时性一桩一柱支承体系”进行优化、升级、变革且一次性成型为“永久性一桩一柱支承体系”。因从设计总体思路剖析看,原传统常规“逆作法”临时性竖向支承体系中的桩基与立柱”,在施工阶段与使用阶段其技术路线为“先分离、再加固、后整合”。反观本发明的钢砼“以桩兼柱、桩柱合一”竖向支承体系,从设计初始起就始终体现出“临时与永久的结合、施工阶段与使用阶段相统一”之思路,它能思前顾后、远近统一且与施工紧密相连,即采用“临永结合、化繁为简“的手段,变“间接”为“直接”进而一次成型:如设计、施工时在竖向中间支承构件中将基板下原多根小直径工程桩经优化后为“多桩合一”的单根大直径桩,其上部的立柱则优化、升级、变革后为“两柱合一”(原“临时中间支承柱”与“永久性框架结构柱”的合一);又在此基础上根据设计要求能形成不同形状柱截面、且具有强桩强柱特性及上下紧密相连的竖向“桩柱合一”的钢砼永久性联体构件群,使之既能充分利用钢筋混凝土性价比高、物美价廉的特长与优势,又能发挥出“强桩强柱”刚度大、承载力强的良好特性,来分别满足桩与柱两个竖向构件各个阶段的工况受力。故实施本发明后,在施工中一旦地下一层结构完工,上部结构的施工进度一般将不再受以往荷载及楼层数限制(桩柱砼龄期强度早已满足),“逆作法”在施工中地上、地下双向空间同时施工与缩短工期的优势将得以充分发挥与体现。不仅如此,这样既可制止施工阶段前期主楼区域基坑的上浮,还有望取消或大大减少传统“顺作法”与“逆作法”在主楼区域布置的抗拔桩群。对于主楼周边的裙楼地下室或纯地下室下桩基,则可采用“两桩合一+两柱合一”(即原抗压工程桩部分桩筋可向下延伸结合桩根部的直径扩底、注浆,升级后兼作抗拔桩的两桩合一)组合形式来构成。以上由于能思前顾后与统筹兼顾且采用同一种经济、适用建材,而最终形成为整浇一次成型的永久性钢砼竖向中间支承柱体系,故该项发明在地下工程建设中系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技术升级版,既解决了当前逆作工程施工阶段前期竖向临时支承体系中桩承载力低下、柱刚度不够、相邻临时性小直径单桩沉降差异、楼层梁因不均匀沉降易引发产生梁内次应力等问题,同时在确保功能的前提下也实现了节约资源与降本增效,解决了以往逆作法因采用“临时钢立柱构件的中间支承柱体系方案”时为满足上述功能(含因基坑抗浮需要所设置的抗拔桩群等),而所需高投入、承受高代价与费工耗时的难题,(即相当于不用再请“高价临时工”了)。故在同一工程条件与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与传统常规逆作法中以“小直径钢砼单桩+钢立柱构件”为主的竖向临时支承体系方案相比,本发明在新技术、新工艺设计构思的思路较为简洁、明了、科学、合理而更胜一筹,其设计计算也相对简化,不仅受力更为直接而非间接且工艺上也无需多次转换而一次成型,所选用的材料也更为普通、经济与适用,沉桩后(含柱身)地下室土建施工工序相对也更为简化、方便,故其成本代价也更为低廉。
(二)、技术布局
首先否决了采用传统中间支承柱内耗钢量大的型钢或钢管构件的“后插法”工艺及再外包柱钢筋笼叠合柱砼的技术方案,其次在桩柱支模型式、桩笼与柱笼的连接、柱梁节点处梁端抗剪等布设、柱梁节点处梁正、负弯矩等钢筋布设及柱身段、柱梁节点抗震等布局方面与以往有如下不同:
1、在“桩柱支模型式”布局方面(请参考图2、图3、图4):当实现“桩柱一体”时,针对“永久性一桩一柱”之间桩柱截面“桩大柱小”实情的差异,按照不同情况,巧妙发掘与利用桩孔柱身段空间而选择相应的适用技术,如大直径钻孔桩截面尺寸控制仍利用钻机成孔后形成的土模;柱支模时则是对桩孔内柱身段截面四周周边的空间进行充分构思与发掘,根据不同柱的设计外形截面(方形、圆形或矩形)选择布设薄围檩模板支模系统(方形、矩形柱模板可利用旧木模层压板裁剪或新木模层压板边料拼接、或可采用一次成型免拆的薄型密目钢板(丝)网模;圆柱模可采用木质层压板筒模或玻璃钢筒模等),支模后其外包尺寸须略小于桩孔直径,否则必要时可对桩孔上半段进行扩颈。
2、在“桩笼与柱笼连接”的布局方面(请参考图1):因截面上桩大柱小,故在桩顶部相应部位留设有一定数量与长度的外伸插筋,其平面位置应处于桩柱的同一圆心或同一形心;柱插筋的配筋与底层柱笼截面、配筋相同且端部含有一定长度的直螺纹丝,在事前经桩笼、柱笼成型后预拼装与试连接成功的基础上实施分离,在沉桩中将桩笼顶至近场地面平时作临时固定,再吊装竖向的带模柱笼根部就位后,将桩笼顶插筋与柱笼底伸出的钢筋相应一一对准后,即可采用加长型直螺纹套筒进行连接;又桩顶伸出的柱插筋外侧事先已套入一定数量的箍筋,以用作连接后柱根部的加密箍筋之用,连接后即对柱根部进行加密箍筋绑扎固定、带模柱笼初步调垂后柱底四周侧向加强钢筋焊接固定及实施柱根部位的局部封模,再继续柱笼下沉、进行就位、调试、固定等。
3、柱梁节点支座处梁端抗剪、溢出通道布局方面(请参考图11):在柱钢笼成型时,笼内的柱梁节点处部位就布设了“双向井字形外挑型钢(暗)牛腿,以抵抗后浇梁近梁端支座施工接缝处的剪切力(请参考图11);在柱笼根部的与基础底板交接处布设预埋带直螺纹套筒的双向井字形连排抗剪插筋(请参考图1、图5);其中“井字形暗牛腿构造平面及双向井字形连排抗剪插筋”的中央留设出一定的空腔部位作上下通道,以使施工时便于下导管浇筑。另在上述“双向井字形外挑型钢牛腿”与双向井字形抗剪插筋中央部位周边的空腔部位留设好通道,利用后续浇灌水下砼充盈后的向上溢出效应,使混凝土从桩底不断上升直至到达柱顶,实现了永久性钢砼中间支承柱的“以桩兼柱、桩柱合一“形成连体构件的根本目的。
4、柱梁节点处梁正、负弯矩及柱笼根部止水环片埋件的布局:在柱笼内柱梁(板)节点处“双向井字形外挑型钢(暗)牛腿”的上下部位布设预埋好带直螺纹套筒的正、负弯矩钢筋,以便于基坑内土方分层开挖后使后浇的梁与先浇的柱进行梁正、负弯矩钢筋连接(请参考图12)。又在柱笼根部的基板部位处布设安置埋件,便于日后焊接立柱根部的止水环片(请参考图1、图5),以满足后浇的地下室基础底板与桩柱接缝处第二道永久性止水防线的止水需要(注:第一道永久性止水防线为基底素砼的垫层上敷设自粘型防水卷材与桩顶接缝部位泛水处的防水)。
5、在柱身段及柱梁节点的抗震等布局方面:“对不同外形截面(方形、圆形、矩形等)的柱身钢筋笼内的横向配筋构造上采用井字形组合复式箍筋网片”(请参考图2、图3、图4),以使钢砼柱构件增强延性,即在设计上通过控制“柱轴压比”与“增大配箍率”两者相结合的措施,使柱在构造与配筋上能形成“延性构件”,以满足日后工程抗震的需要。又笼内设置的各类井字形的箍筋网片的中央空腔部位内包尺寸应能满足下放导管及浇筑混凝土的需要。另在柱梁节点与柱梁端部布设了组合箍筋加密区其刚性约束及抗震处理上遵循“强柱弱梁、节点更强”的抗震设计原则,使震后可能产生的”塑性铰“(诱导塑性裂缝)预设发生在近框架梁端部暗钢牛腿的以外部分,从而达到震后“裂而不到”的根本目的。
(三)、技术选择:
在桩柱一体构件组合下承载能力与工艺选型、立柱材质、总长与柱分层长度尺寸等精度控制、砼柱与后浇梁板选型的连接等各方面优化后的选择与采纳,它与以往常规“逆作法”有以下诸多不同:
1、在“桩柱一体构件组合下承载能力与工艺选型”的选择方面:通过回顾与小结以往常规逆作工程中桩柱叠加后共同受力作用下的实例,对其竖向承载能力作简要的定性分析、评判,在此基础上进行比选与择优,进而主动地回避当今业内流行的一些常见“临时性一桩一柱”的不合理作法,如采用“弱桩弱柱”(小直径钻孔桩+型钢格构柱)、“弱桩中强柱“(小直径钻孔桩+小直径钢管砼柱)“与“强桩弱柱”(大直径钻孔桩+型钢格构柱)等这些不利组合,以避免施工前期中发生类似于桩柱组合件的“两手都软”“或一手硬一手软”而最终影响桩柱连体构件承载力的现象出现。为此,一是在工程桩基选型方面:在满足桩基承载力的前提条件下,桩截面选用上采取“以大制小”、数量上“以少胜多”的技术替代策略,因而主动、有意地选择大直径钻孔灌注单桩(或为基板承台下的主桩),即在满足桩基承载力条件下,地下室内柱网下采用(旋压)大直径钻孔灌注单桩或主桩(采用主桩因素为:当承受上部(超)高层大荷载情况下,若仍采用单桩且桩径计算值D≥2m时,其承载力/材耗的性价比将逐渐下降而不经济)作工程桩来替代原传统柱基础承台下多根小直径灌注桩,故在一定合理的区间范围内尽可能地实施“多桩合一”,即施工前期工程单桩或多桩中的主桩也兼立柱桩;在立柱选型上:一是将原承载力低下、刚度小且势单力薄、造价却高的“临时钢格构立柱”(或小直径钢管砼柱),且需经多次加固、补强、整合后方成为永久性支承柱的传统工艺做法,变革为“两柱合一”(基坑阶段原临时“中间支承柱”与使用阶段永久性“框架结构柱”的合一)。二是在中间支承柱体系的材质、工艺上选用上既传承了砼桩,又选择“临永结合、化繁为简”普通含钢量且经济适用的全现浇的钢筋混凝土永久性立柱体系工艺,且将原传统工艺、技术的“临时性一桩一柱”变革升级后形成钢砼“永久性一桩一柱”竖向连体构件,三是在此基础上,桩柱的组合选择优化后的“强桩强柱”且能实现“双控”的有利组合,使最终构成能同时满足施工阶段与使用阶段两种不同受力工况的”以桩兼柱、下桩上柱、桩柱一体、强桩强柱”的永久性钢砼竖向支承构件骨架体系,来替代原需多次整合、转换、价格高昂的临时钢结构立柱体系,即用永久钢砼柱群一步到位地替代原需待加固补强的临时钢构立柱群。通过以上优化、变革、升级的措施与手段,使得常规“逆作法”施工前期“临时性一桩一柱”竖向支承体系的钢构柱刚度不足、承载力低下且需待多次加固、补强与转换,而转换后形成的叠合柱砼早期强度却不足致使柱承载力低,以及施工前期因各临时桩间不均匀沉降差异及引起梁内次应力等缺陷问题迎刃而解。
2、在“立柱材质”选用方面,“中间支承柱”的工程材质上选择了普通常规、经济适用、成本低廉、经久耐用、性价比高的钢筋混凝土作立柱材料,取代了成本高昂、代价不菲、承载力与砼早期强度却不足的“临时性钢立柱构件+外包柱钢筋砼叠合柱,还避免原格构柱需清洗、且须对准上下楼层梁板预留插筋的外包柱笼筋绑扎成型、支模后再浇混凝土的繁杂工艺”,使现钢砼柱内不再存有以往因分步到位的加固、补强而所致工艺复杂、型钢格构叠合柱内含钢量过高,致使代价不菲的弊病(相当于减少了多层次、辞退一批高价临时工),使之较好地处理了工程建设中发展速度与成本代价之间的一对矛盾,达到了又好又快与降本增效的根本目的。
3、在“桩柱总长与柱分层长度尺寸等精度控制”的选择方面:进场前在图纸上对地下室内工程桩的每一根(永久性)一桩一柱进行编号。进场后在通长、硬化、平整的砼地坪场地基础上分别对不同类型的桩笼、柱笼的总长度、各自长度、柱内分层、各楼层柱梁节点部位处的井字形暗钢牛腿、柱根部处井字形抗剪插筋等进行现场实线放样与定位,经复核无误后即可作为按此基准作同一、重复、批量制作“桩柱合一”一体化钢笼成型的尺寸样板工具;桩笼与带模柱笼分别经沉桩、连接、柱底封模进入桩孔后,再采用校正架、测量工具等进行桩、柱轴线定位、柱网轴线偏差、标高的调整(最终以满足桩顶同一标高来控制整段桩柱长度及柱分层长度的精度)、校垂,直至满足精度为止(质量标准:桩、柱轴线定位、柱网轴线偏差≤5mm、柱顶标高≤5mm、柱垂直精度控制≤1/350)。
4、在砼柱与后浇梁板受力选型与连接的选择方面:后浇的梁板受力选型为T形叠合式梁板且分二次整浇,其中第一次先浇叠合梁,以形成基坑水平支撑骨架体系,而后结合兼作施工栈桥分步再浇环基坑周边顶板、楼层叠合梁上的叠合板等,以增加梁板整体刚度与基坑抗变形能力;后浇梁的截面可设计为矩形或倒梯形,梁底截面的宽度宜适当放宽且≥600。在柱梁节点钢筋布置的选择方面:从有利于解决原柱梁节点支座处负弯矩钢筋过于密集而需分散布置的目的出发,设计计算时选择T形截面的整体梁板计算(即可按T形受弯构件受压区翼缘计算宽度b′f考虑),故部分负弯矩钢筋可布设在T形梁(楼)板的翼缘上,有利于负弯矩钢筋的分布与受力更为合理且施工更为方便。
(四)、技术预见与对比
从技术预见与以往对比看:选用本发明的“逆作地下工程以桩兼柱的结构竖向支承体系”,在与永久性楼层梁板兼作基坑水平支撑的技术相结合后,由于工程桩与中间支承柱的连体构件提前在在桩基施工阶段系一次成型与完成(桩柱砼经养护也提前达到设计强度等级);又基坑阶段水平支撑体系中的原临时支承柱群将被直接优化、升级成使用阶段永久性支承梁板体系的框架柱群;另在桩基(含柱身)施工阶段结束,经土方分层开挖、逆作各楼层梁板后,它就一气呵成地构筑了基坑围护墙内,形成具有能支承地下室结构各楼层荷载的永久性竖向支承骨架(工程桩——框架结构柱群体系)和初步形成了地下室结构的基本雏形。故在基坑施工前期阶段变革后的钢砼“以桩兼柱”完成后,就为下一步地下室楼层自上向下逐一分层开挖、浇筑各层的“楼层梁板体系”,实施“整体框架-预开孔梁板逆作技术”的施工创造了可替代原临时水平支撑体系的基础条件,即利用地下室各楼层永久梁板体系兼作永久性水平支撑体系来替代原传统“顺作法”的基坑临时性数道水平支撑体系,其中预开孔的地下室顶板在施工阶段还可临永结合,兼作施工栈桥,以便于为挖土机械开上栈桥进行施工挖土开创良好条件。
此外,一旦只要地下一层结构完工形成空间构架体系,本发明就基本不受传统法±0.000上下同时施工的限制,由于桩柱砼提前达到设计强度等级,该“逆作法”工程在地上、地下双向空间同时施工与缩短工期的优势将得以充分发挥与体现,如只要将上部楼层施工进度措施控制得当,通过计算适度加载后,即可制止施工阶段前期主楼区域基坑的上浮,还可有望取消或大大减少现顺、逆作法在主楼区域布置的抗拔桩群。在主楼周边的裙楼地下室或纯地下室,则可利用中间支承柱下的抗压工程桩在功能上进行拓展,如对该部分原有桩筋进行延伸与桩根部扩底及桩底、桩侧注浆等相结合的技术措施,以实施“两桩合一”(抗压桩兼抗拔桩),使之物尽其用及降本增效,以使较好地处理发展进度与成本代价的关系。又现永久性的“中间支承柱”无需多次加固、补强、转换与整合,即实现了原基坑施工阶段的“临时中间支承柱”,在日后使用阶段自然成为地下室内框架结构柱,低耗高效地实现了这一角色“双连跳”地跨越与转换。而原传统工艺虽经多次加固补强后的柱含钢量巨高,但因为临时钢格构柱件整体上并未含有锚固栓钉,故如此高投入的含钢量并未能形成钢骨混凝土劲性柱中的骨架,最终实质上定性仍为钢砼柱群,故属于高耗低效构件。另在竖向支承及水平支撑系统的施工应用上,与传统“顺筑法”相比:不仅几乎没有了以往“顺筑法”临时性的水平支撑体系与施工栈桥,因而既可同时发挥出“以桩兼柱”与“以梁板兼撑”的组合优势而一次成型,又可避免产生大量临时性、一次性的钢构立柱与柱下桩基(立柱桩)及水平支撑构件及栈桥的拆除量或废弃物,故无需经爆破拆除或静音切割后再要吊装、清除、外运等产生诸多费用,使之既保护环境又降本增效。
在工艺革新方面,与当前传统的“逆作法”相比:通过桩基施工时桩笼在沉桩中与带模柱笼连接,除经浇筑后一次成型工程桩外,还一举多得地在其桩身顶部的上段立即实现了施工阶段“临时柱”与使用阶段“永久柱”的两柱合一,而无需采用传统临时性“一柱多桩”再整合的形式,也无需在型钢格构柱上再外包钢砼叠合层以形成叠合柱等,而是一步到位地制成的钢筋混凝土的“中间支承柱兼永久框架柱”。以上除传统湿法作业的钻孔灌注桩护壁产生废泥浆液现场需用泥水分离机系统或小型泥浆压滤机处理,以及凿除的桩顶泛浆层混凝土经破碎可作路基碎石垫层就地消化外,其余基本上都不产生任何污染物或废弃物,即在地下空间拓展中,通过技术进步与科学管理,转变了经济发展的方式,摒弃了粗放型的发展之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了地下工程建设中绿色设计、施工水平的不断提升,故达到了简化工艺、节材节能、省工省料、提高工效、降低成本、受力更为科学合理、缩短工期、绿色环保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的根本目的。
(五)、本发明技术创新特色小结:
综上所述,经优化、变革后现钢砼桩柱一体的竖向承重构件与以往传统常规逆作法施工前期中常见的桩柱组合构件(小直径钻孔桩+型钢格构柱+补强整合)有所不同,除主要体现出具有“强桩强柱”组合之特征外,更有其结果——由于在桩基施工时就将含有钢牛腿的桩柱一体竖向构件一气呵成,使得“永久性一桩一柱”钢砼桩柱强度形成的时间上大为提前,也使施工前期地下工程竖向承载能力大幅提高,这就为地上地下空间双向施工开创了有利条件。当剖析该永久性“一桩一柱”时有以下特色:若从立面图沿纵向看:该竖向承重连体构件具有“下桩上柱、以桩兼柱、桩柱一体、强桩强柱”的结构特征;若从横向看(沿桩柱结合处为剖面切开后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下部基板(承台)下的原小直径多桩经“多桩合一“优化后变革为大直径的钻孔旋压灌注单桩;其上部原“临时中间支承柱”经优化、升级后变革为“永久性柱”——其桩柱的承载力不但能满足施工、使用两个受力阶段工况,而且还系一种临永结合且能适应不同形状柱截面、设计强度等级需求的”两柱合一(即施工前期阶段的原“临时中间支承柱”与使用阶段“永久性框架结构柱”的合一)。本发明依靠工艺变革与技术创新,不仅在施工工艺上化繁为简、一次成型;在技术上采用优化组合、临永结合;而且在经济上节约资源、降本增效。与历来传统施工方法所不同的是,它在桩基施工阶段就能将“钢砼工程桩基”与支承基坑水平支撑体系的“中间支承柱”竖向支承体系一气呵成地成型而较为完美地得以实现,其中的柱身部分日后则自然成为永久性地下室结构楼层内的钢砼框架柱。在当前建造地下室工程时的设计与施工紧密结合条件下,与传统技术、工艺相比,本发明在技术路径(设计总体思路)、技术布局、技术选择等方面均有所创新、突破及改进与完善,从技术预见及对比上也有低碳绿色发展的光明前景,它系传统“钻孔灌注立柱桩-临时中间支承柱”竖向支承体系方案的技术升级版,故属于一种从原始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发展、升级换代的绿色新工艺、新技术。
本发明依靠科技创新,改变了传统顺、逆作法基坑施工中“中间支承柱”工艺烦杂、技术粗放、材料浪费的“高成本、低效型”经济的发展方式。此外,该项“以桩兼柱(钢砼工程桩兼中间支承柱且桩柱合一)的竖向支承关键技术,还可以与“以围护墙兼结构墙(即以临时围护墙兼作地下室永久性结构的部分外墙)”和“以梁板兼撑(即以地下室楼层梁板兼作基坑水平支撑体系及顶板兼作施工栈桥)其它两大关键技术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将产生事半功倍、降本增效的叠加效果与放大后的经济、社会效益,对升级传统技术与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环保型”转型发展,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性,有利于地下工程的建设(地下四层内)加快进度、缩短工期、降低造价、使工程提前交付使用,同时还能体现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物尽其用、降本增效,走绿色设计与施工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期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环保效益。故它属于建造地下室工程时的一种升级换代、转型发展的新型绿色设计与施工的建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桩笼与带模柱笼在沉桩就位后的连接”
图2为本发明图1中A-A剖面“圆桩方柱截面配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图1中B-B剖面“圆桩圆柱截面配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1中C-C剖面“圆桩矩形柱截面配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工程桩与基础底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方柱平面配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方柱井字形箍筋兼拉结(固定外侧模板用)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方柱钢笼支模后平面大样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成型后方柱带模柱笼薄围檩系统方案侧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柱梁节点部件套(双向井字形外挑型钢暗牛腿)侧视图”
图11为本发明“柱梁节点部位处方柱部件套(双向井字形外挑型钢暗牛腿)平面图”
图12为本发明“后浇T形梁截面(叠合梁、板)配筋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钢砼以桩兼柱水下砼强度等级改变浇筑工艺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钢砼桩柱施工流程图表”(适用以桩兼柱、一桩一柱的地下逆作法)
图中标号如下:
桩孔1;桩钢筋笼2;桩笼顶外伸(柱)插筋3;外伸(柱)插筋钢笼伸入桩笼内段及内环加强箍筋4;柱笼基板部位双向井字形连排抗剪钢筋套筒埋件5;桩顶外圆环薄钢板点焊封口6;带模柱笼(柱截面可为圆形、方形、矩形)7;带模柱笼外伸钢筋8;长螺纹套筒连接件9;柱底加密箍筋10;桩顶柱底钢筋连接后局部封模部位11;桩顶柱底每侧附加2Φ20加强钢筋12;桩顶锚固钢筋13;柱底止水钢板环片14;桩笼外围缠绕加密螺旋箍筋固定15;桩笼外围缠(非加密)绕螺旋箍筋固定151;灌注大直径圆形砼桩(低强度砼)16;方形柱模17;钢砼方柱(高强度砼)18;桩顶段内设井字形柱身定位网片19;柱笼内“外形(圆形、方形、矩形)+井字形+菱形复合箍筋”网片20;圆柱模21;钢砼圆柱(高强度砼)22;矩形柱模23;钢砼矩形柱(高强度砼)24;抗震必要时可增加的核芯柱筋25;施工浇筑水下砼下导管的位置26;砼桩身(低强度砼)27;砼柱体(高强度砼)28;基础底板29;基础底板局部加厚30;方柱纵向主筋31;方柱箍筋32;柱井字形点焊箍筋网片延长兼支模拉结33;钢筋锚固板带兼支模定位34;方柱木模35;小型方形空心钢管或槽钢的竖向龙骨36;双根并排Φ48厚壁钢管@300~500抱箍围檩37;伞形固定扣件38;柱顶工具柱套模与外挑型钢抗剪牛腿的拉结紧固螺栓39;柱顶工具式柱套模40;分段柱模板结合处四周采用<75角钢加固41;<75加固角钢两端Φ16@120拉结紧固螺栓42;扁钢电焊作临时加固43;柱宽44;主梁宽(B≥600)45;次梁宽451;地下室楼层板46;喇叭口导向管47;喇叭口导向管底部与井字形钢牛腿内筒焊接连接48;井字形双挑焊接工字钢暗钢牛腿49;井字形工字钢外伸主梁暗钢牛腿491;井字形工字钢外伸次梁暗钢牛腿492;井字形工字钢外伸牛腿底部焊接吊筋支架50;吊筋支架连接钢筋与中央核心筒外壁焊接51;柱箍筋从腹板孔眼穿入后塞焊封闭52;柱箍筋从腹板孔眼穿入后错缝搭接电焊53;叠合梁箍筋54;叠合梁单肢构造拉结箍筋541;井字形工字钢外伸牛腿底部焊接钢板底座55;T形截面梁翼缘计算宽度b′f56;楼层板厚度57;梁底中部纵向主筋采用“传力钢板法焊接”58;梁底外侧主筋预埋钢筋套筒连接59;T形(叠合)梁翼缘负弯矩主筋60(其中仅梁内顶部负筋为预埋钢筋套筒连接,其余后浇的翼缘部分负筋则为现场绑扎);梁(板)顶中间部分带预埋套筒的负弯矩钢筋端部与核心筒钢板焊接连接601;梁中部纵向构造钢筋采用预埋甩筋或钢筋套筒连接61;钢砼桩柱合一中的高强度砼62;不同强度混凝土交接面63;泛浆层高度64;混凝土灌注面65;桩顶标高66;桩孔周边碎石、粘土颗粒、砂回填6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中“桩柱施工流程图表”(请参考图14)和具体实施方法,同时就本发明主要关键工序中的“钢笼成型时桩柱总长与柱分层长度尺寸等精度控制”、“桩笼与带模柱笼沉桩吊装过程中的连接”、“沉桩后柱笼轴线、标高、垂直度的调整校正及固定”和“永久性钢砼以桩兼柱不同设计强度等级水下砼的浇筑”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下(其余略),需说明的是:上述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的目的及方法的描述。它适用于地下二~四层且开挖深度在H≤20m范围内。
(一)“钢笼成型时桩柱总长与柱分层长度尺寸等精度控制”:
进场前在图纸上对地下室内工程桩的每一根(永久性)一桩一柱进行编号。进场后在通长、硬化、平整的场地基础上分别对不同类型的桩笼、柱笼的总长度、各自长度、柱内分层、各楼层柱梁节点部位处的井字形暗钢牛腿、柱根部处井字形抗剪插筋等进行现场实线放样与定位,经复核无误后即可作为按此基准作尺寸样板工具,进行重复制作“桩柱合一”的桩钢笼、柱钢笼直至分别成型。
(二)“桩笼与带模柱笼吊装与沉桩过程中的连接”(请参考图1):
在大直径(旋压)钻孔桩机钻成孔、将桩孔1内泥浆护壁清孔后;桩笼2经吊装入孔、沉桩至近场地表面基本平时作初步临时固定;然后将事前经预拼装、试连接成功后且桩柱连接钢筋各自的同一连接面上做好油漆标识后拆卸的带模柱笼7经吊装就位,柱笼根部外伸钢筋8与桩顶外伸插筋3一一对应且对准、对齐后,即采用事先套入柱筋的加长型长螺纹套筒9分别旋入后进行连接固定,当桩笼与柱笼可靠连接后,再将原事前已套入桩顶的箍筋分别就位后,即可绑扎柱底加密箍筋10;桩笼顶柱笼底四周则用侧向加强筋12在柱笼校垂后即进行焊接固定;柱根部部位11局部封模后在垂直吊装下继续下沉带模柱笼,直至至柱顶一定标高作临时固定后进行校正、调垂、固定等……。柱钢筋笼内的横向配筋构造上采用井字形组合复式箍筋网片,柱钢筋笼外形截面上为方形、圆形、矩形。
(三)“沉桩后柱笼轴线、标高、垂直度的调整校正及固定”:
桩笼与带模柱笼在经全站仪、经纬仪等复核现场柱网尺寸无误的留孔硬地坪条件下,分别经沉桩、连接、柱底封模经垂直吊装深入桩孔内近地表面作临时固定后,再采用校正架、测量工具等对柱笼轴线定位、柱网轴线偏差、标高进行调整(最终以满足柱笼顶部同一标高来控制连接后的整段桩柱长度及柱分层长度的精度)、校垂,直至满足精度为止(质量标准:桩、柱轴线定位、柱网轴线偏差<5mm、柱顶标高<5mm、柱笼垂直精度控制<1/350)后进行正式固定。
(四)“永久性钢砼以桩兼柱水下砼强度等级改变浇筑工艺”(请参考图13):
本发明与传统常规“逆作法”中“后插钢管法”在管内浇筑钢管砼柱有所不同的是:由于它在带模柱笼7内已设置了“双向井字形外挑型钢暗牛腿”49、井字形复式箍筋网片20与柱根部双向井字形抗剪插筋5,其中在5、20、49的中央部位已预留设好了供下放导管26的竖向通道,另上述部件其中央部位周边的空腔部位也留设好水下砼的上溢通道,故下放导管必须穿过以上部件的中央后伸入至灌注桩钢筋笼2下的根部区域,利用浇灌水下砼充盈后的向上溢出效应与导管的逐渐提升,使混凝土从桩底不断上升直至到达柱顶后溢出(含水下砼浇筑时的砼设计强度等级的改变),实现了永久性钢砼中间支承柱的“以桩兼柱、桩柱合一“形成连体构件的根本目的,具体步骤如下:
1.在柱笼已调试、固定好的基础上,移走校正架、安装固定移动平台、下导管后,先浇筑水下桩基低强度砼16(如水下C30~C35级),当完成桩砼截止方量复测无误后即可作为不同强度混凝土交接面63,其导管下口伸入砼灌注面65内距离约3m(请参考图13工况1,图中为GK1);
2.后浇柱高强度砼62(如水下C50~C80级),在上部低强度砼16经充盈上升后泛浆高度64至桩顶柱底交接面向上约3.5m处,使该部分低强度砼16全部位于桩顶标高66之上,不同设计强度等级砼的局部置换完成(请参考图13工况二,图中为GK2);
3.浇筑前与浇筑中应沿桩孔柱模间四周均匀回填废弃砂、石或土方颗粒料67,以阻止柱模外混凝土上升(见图13工况三,图中为GK3);
4.继续灌注柱钢筋笼内的高强砼62,当砼充盈上升经过柱梁暗牛腿节点时,砼溢出上升速度会自然减慢,导管提升过了节点后浇筑速度即会恢复正常……,直至浮在上部的低强度砼16从柱顶部泄浆孔全部排出,且看到新鲜高强混凝土62排出为止时,即为全部置换完成(见图13工况四,图中为GK4)。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

1.一种用于逆作地下工程钢砼以桩兼柱竖向支承体系的绿色建造方法,它适用于地下二~四层且开挖深度在H≤20m范围内,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笼成型时桩柱总长与柱分层长度尺寸精度控制;桩笼与带模柱笼吊装与沉桩过程中的连接;沉桩后柱笼轴线、标高、垂直度的调整校正及固定;以及永久性钢砼以桩兼柱不同设计强度等级水下砼的浇筑工艺;
其中,所述桩笼与带模柱笼吊装与沉桩过程中的连接的施工方法为:在大直径钻孔桩机钻成孔及桩孔内泥浆护壁经清孔后,桩笼经吊装入孔、沉桩至近场地表面基本平时作初步临时固定;然后将事前经预拼装、试连接成功且桩柱连接钢筋各自的同一连接面上做好油漆标识后拆卸的带模柱笼经吊装后就位,柱笼根部外伸钢筋与桩顶外伸插筋一一对应且对齐、对准后,即采用事先套入柱筋的加长型长螺纹套筒分别旋入后进行连接固定,当桩笼与柱笼可靠连接后,再将原事前已套入桩顶的箍筋分别就位后,即可绑扎柱底加密箍筋;桩笼顶柱笼底四周则用侧向加强筋在柱笼校垂后即进行焊接固定,柱根部部位局部封模后在垂直吊装下继续下沉带模柱笼,直至至柱顶一定标高作临时固定后进行校正、调垂、固定;
沉桩后柱笼轴线、标高、垂直度的调整校正及固定的施工方法为:桩笼与带模柱笼在经全站仪、经纬仪复核现场柱网尺寸无误的留孔硬地坪条件下,分别经沉桩、连接、柱底封模;经垂直吊装深入桩孔内近地表面作临时固定后,再采用校正架、测量工具对柱笼轴线定位、柱网轴线偏差、标高进行调整、校垂,其质量标准为:柱轴线定位偏差≤5mm、柱网轴线偏差≤5mm、柱顶标高偏差≤5mm、柱笼垂直精度控制≤1/350,直至全部满足精度后作正式固定;
所述永久性钢砼以桩兼柱含强度等级改变的水下砼浇筑的施工方法为:在柱笼已调试、固定好的基础上,移走校正架、安装固定移动平台、下导管,由于在柱根部双向井字形抗剪插筋、井字形复式箍筋网片和双向井字形外挑型钢暗牛腿的中央部位已预留设好了供下放导管的竖向通道,另中央部位周边的空腔部位也留设好水下砼的上溢通道;故下放导管必须穿过上述中央部位后伸入至灌注桩钢筋笼下的根部区域,利用浇灌水下砼充盈后的向上溢出效应与导管的逐渐提升,使混凝土从桩底不断上升直至到达柱顶后溢出,包括水下砼浇筑时设计强度等级的改变,具体步骤如下:
(1)先浇筑水下桩基C30-C35级低强度砼,当完成桩砼截止方量复测无误后即可作为不同强度混凝土交接面,其导管下口伸入砼灌注面内距离约3m;(2)后浇筑水下C50~C80级高强度砼,在上部低强度砼经充盈上升后泛浆高度至桩顶柱底交接面向上约3.5m处,使低强度砼全部位于桩顶标高之上,不同设计强度等级砼的局部置换完成;(3)浇筑前与浇筑中应沿桩孔柱模间四周均匀回填废弃砂、石或土方颗粒料,以阻止柱模外混凝土上升;(4)继续灌注柱钢筋笼内高强度砼,当砼充盈上升经过柱梁暗牛腿节点时,砼溢出上升速度会自然减慢,导管提升过了节点后浇筑速度即会恢复正常,直至浮在上部的低强度砼从柱顶泄浆孔全部排出,且看到新鲜高强混凝土排出为止时即为全部置换完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逆作地下工程钢砼以桩兼柱竖向支承体系的绿色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钢笼成型时桩柱总长与柱分层长度尺寸精度控制的施工方法为:进场前在图纸上对地下室内的每一根永久性一桩一柱进行编号;进场后在通长、硬化、平整的场地基础上分别对不同类型的桩笼、柱笼的各自长度、总长度、柱内分层长度、各楼层柱梁节点处的井字形型钢暗牛腿、柱根部处井字形抗剪插筋进行现场实线放样与定位,经复核无误后即可作为按此基准作尺寸样板工具,进行重复制作桩钢笼、柱钢笼直至分别成型;
在桩顶部相应部位留设有一定数量与长度的外伸插筋,其平面位置应处于桩柱的同一圆心或同一形心;柱插筋的配筋与底层柱笼截面、配筋相同且端部含有一定长度的直螺纹丝;柱钢筋笼内的横向配筋构造上采用井字形组合复式箍筋网片,柱钢筋笼外形截面上为方形、圆形、矩形;
在柱笼内柱梁节点处双向井字形外挑型钢牛腿的上下部位布设预埋好带直螺纹套筒的正、负弯矩钢筋;在柱笼根部的基板部位处布设安置埋件,便于日后焊接立柱根部的止水环片;井字形的箍筋网片的中央空腔部位内包尺寸应能满足下放导管及浇筑混凝土的需要。
CN202010539742.7A 2020-06-15 2020-06-15 逆作地下工程钢砼以桩兼柱竖向支承体系的绿色建造方法 Active CN1125757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39742.7A CN112575771B (zh) 2020-06-15 2020-06-15 逆作地下工程钢砼以桩兼柱竖向支承体系的绿色建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39742.7A CN112575771B (zh) 2020-06-15 2020-06-15 逆作地下工程钢砼以桩兼柱竖向支承体系的绿色建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75771A CN112575771A (zh) 2021-03-30
CN112575771B true CN112575771B (zh) 2023-08-04

Family

ID=75119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39742.7A Active CN112575771B (zh) 2020-06-15 2020-06-15 逆作地下工程钢砼以桩兼柱竖向支承体系的绿色建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757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99641A (zh) * 2017-06-02 2017-10-27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柱脚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82892A (ja) * 1993-09-13 1995-03-28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逆打ち工法用構真柱の建込み方法
JPH08253930A (ja) * 1995-03-17 1996-10-01 Fujita Corp 逆打工法における中間杭の補強方法
JPH10299019A (ja) * 1997-04-28 1998-11-10 Ohbayashi Corp 逆打ち工法における構真柱と本体鉄骨との接合方法
JP2004244955A (ja) * 2003-02-14 2004-09-02 Shimizu Corp 場所打ちコンクリート充填鋼管杭、場所打ちコンクリート充填鋼管杭の構築方法、及び構造物の基礎構造
JP2011099231A (ja) * 2009-11-05 2011-05-19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建物の逆打ち工法
CN203891009U (zh) * 2014-03-25 2014-10-22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在旋挖桩孔内安装逆作钢管柱的结构
CN104727307A (zh) * 2015-02-03 2015-06-24 合肥市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 用于地下的变截面桩柱施工方法
CN104878756A (zh) * 2013-08-26 2015-09-02 中冶天工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填砂中空结构的灌注异形桩施工方法
CN104895092A (zh) * 2015-06-02 2015-09-09 中建四局第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内支撑临时格构柱用作永久结构柱的方法
CN105178358A (zh) * 2015-09-24 2015-12-23 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逆作法竖向支承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107288357A (zh) * 2017-08-18 2017-10-24 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逆作法施工中钢管柱调垂装置及利用该装置进行桩柱一体化施工工艺
CN108643192A (zh) * 2018-05-16 2018-10-12 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有限公司 深基坑支撑支护超长钢管立柱桩施工方法
CN208201914U (zh) * 2017-12-29 2018-12-07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永临结合盖挖逆作结构
CN109024651A (zh) * 2018-07-24 2018-12-18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一种钢管混凝土混合桩基及施工方法
KR20190027402A (ko) * 2017-09-06 2019-03-15 주식회사 액트파트너 선단부 현장타설 복합 말뚝 공법
CN109826190A (zh) * 2019-02-15 2019-05-31 深圳市市政工程总公司 桩柱一体化结构的施工方法
CN210151746U (zh) * 2019-05-23 2020-03-17 海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钢管混凝土支撑柱中桩柱不同强度砼水下置换施工装置
TWM592883U (zh) * 2019-08-30 2020-04-01 林培元 全(半)逆打工程支撐柱之柱中柱結構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82892A (ja) * 1993-09-13 1995-03-28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逆打ち工法用構真柱の建込み方法
JPH08253930A (ja) * 1995-03-17 1996-10-01 Fujita Corp 逆打工法における中間杭の補強方法
JPH10299019A (ja) * 1997-04-28 1998-11-10 Ohbayashi Corp 逆打ち工法における構真柱と本体鉄骨との接合方法
JP2004244955A (ja) * 2003-02-14 2004-09-02 Shimizu Corp 場所打ちコンクリート充填鋼管杭、場所打ちコンクリート充填鋼管杭の構築方法、及び構造物の基礎構造
JP2011099231A (ja) * 2009-11-05 2011-05-19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建物の逆打ち工法
CN104878756A (zh) * 2013-08-26 2015-09-02 中冶天工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填砂中空结构的灌注异形桩施工方法
CN203891009U (zh) * 2014-03-25 2014-10-22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在旋挖桩孔内安装逆作钢管柱的结构
CN104727307A (zh) * 2015-02-03 2015-06-24 合肥市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 用于地下的变截面桩柱施工方法
CN104895092A (zh) * 2015-06-02 2015-09-09 中建四局第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内支撑临时格构柱用作永久结构柱的方法
CN105178358A (zh) * 2015-09-24 2015-12-23 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逆作法竖向支承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107288357A (zh) * 2017-08-18 2017-10-24 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逆作法施工中钢管柱调垂装置及利用该装置进行桩柱一体化施工工艺
KR20190027402A (ko) * 2017-09-06 2019-03-15 주식회사 액트파트너 선단부 현장타설 복합 말뚝 공법
CN208201914U (zh) * 2017-12-29 2018-12-07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永临结合盖挖逆作结构
CN108643192A (zh) * 2018-05-16 2018-10-12 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有限公司 深基坑支撑支护超长钢管立柱桩施工方法
CN109024651A (zh) * 2018-07-24 2018-12-18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一种钢管混凝土混合桩基及施工方法
CN109826190A (zh) * 2019-02-15 2019-05-31 深圳市市政工程总公司 桩柱一体化结构的施工方法
CN210151746U (zh) * 2019-05-23 2020-03-17 海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钢管混凝土支撑柱中桩柱不同强度砼水下置换施工装置
TWM592883U (zh) * 2019-08-30 2020-04-01 林培元 全(半)逆打工程支撐柱之柱中柱結構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陈树华.多层钢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28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75771A (zh) 2021-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35325B (zh) 一种集约化的永久支护装配式地下室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
CN108868778B (zh) 一种大型地下结构非开挖修建方法
CN102182325B (zh) 一种框架结构独立基础既有建筑物地下室增层方法
CN113481931B (zh) 一种模块化装配式高桩码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1509261B (zh) 一种用于软弱地基上超高压输电线铁塔的桩板基础的施工方法
CN104878776B (zh) 一种地下浅层全自动停车库库体结构
CN108560542A (zh) 一种废旧轮胎包覆建渣的双向增强体及其施工方法
CN110469341A (zh) 一种地铁暗挖车站装配与浇筑组合集成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6958259B (zh) 一种混凝土塔柱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CN208072415U (zh) 深基坑钢筋混凝土支撑局部拆换结构
CN108277996A (zh) 一种保护建筑群下扩建多层地下室的施工方法
CN112575771B (zh) 逆作地下工程钢砼以桩兼柱竖向支承体系的绿色建造方法
CN204825867U (zh) 一种作为暗挖车库立柱的复合桩结构
CN112012763B (zh) 一种双层初期支护的多连拱隧道结构的施工方法
CN112761158B (zh) 逆作地下工程钢砼键销咬合排桩整体三墙合一外墙的绿色建造方法
CN110117959B (zh) 一种临近江河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CN204703190U (zh) 一种地下浅层全自动停车库库体结构
CN102392417A (zh) 双悬臂大钢管承重支架结构及安装方法
CN109972657A (zh) 桩涵整体装配式钢骨混凝土综合管廊
CN115467690A (zh) 一种浅埋大跨暗挖地铁车站新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210163936U (zh) 桩涵整体装配式钢骨混凝土综合管廊
CN105464128B (zh) 预应力锚索装配式桩板墙防护施工方法
CN113863353A (zh) 装配式桩板结构路基三向高强度螺栓接头及其施工方法
CN208088873U (zh) 一种保护建筑群下扩建多层地下室的施工受力结构
CN203096746U (zh) 加筋约束土复合支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