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50063B - 能量转换装置、车辆、协同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能量转换装置、车辆、协同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50063B
CN112550063B CN201910912743.9A CN201910912743A CN112550063B CN 112550063 B CN112550063 B CN 112550063B CN 201910912743 A CN201910912743 A CN 201910912743A CN 112550063 B CN112550063 B CN 1125500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target
pwm rectifier
phase
i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1274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50063A (zh
Inventor
凌和平
潘华
李吉成
董莹
谢飞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1274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5006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550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500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500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500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24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 B60L58/27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by heat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协同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车辆,协同控制方法包括:根据目标充放电功率获取第一加热功率,根据第一加热功率和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关系获取目标交轴电流和目标直轴电流,再根据目标交轴电流、目标直轴电流、目标充放电电流、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计算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根据目标充放电电流和电感电流采样值计算可逆PWM整流器中与电感连接的桥臂的占空比,再获取每相桥臂的占空比,根据占空比控制PWM整流器,使外部的电池或者供电设备输出的电流流经电机线圈以产生热量,同时实现充放电过程、加热过程和扭矩输出过程中的两者或者三者协同工作。

Description

能量转换装置、车辆、协同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量转换装置、车辆、协同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车辆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电动车辆将进入社会和家庭,为人们的出行带来很大便利,电动车辆中的动力电池通常采用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的一般工作温度为-20℃到55℃,锂离子电池在低温以下不允许充电。现有技术中对低温电池进行加热的方案是利用PTC加热器或者电热丝加热器或者发动机或者电机在低温时对电池冷却回路的冷却液进行加热,通过冷却液来给电池电芯加热到预定温度。并且当电池处于低温低电量状态下,比如极端条件-19℃,SOC=0,电池不容许放电,只允许小电流充电,大功率加热小功率充电,甚至0功率加热,0功率充电启动,PTC加热器难以胜任,无法边充电边加热,导致电池充电时间长。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低温状态下采用加热设备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时导致成本增加,以及充放电过程、加热过程和扭矩输出过程中的两者或者三者不能协同工作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量转换装置、车辆、协同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能够解决低温状态下采用加热设备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时导致成本增加,以及充放电过程、加热过程和扭矩输出过程中的两者或者三者不能协同工作的问题。
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逆PWM整流器、电感以及电机线圈,所述电机线圈包括至少一套绕组单元,每套绕组与所述可逆PWM整流器连接;
外部的第一直流口通过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与外部的电池形成直流充电电路或者直流放电电路,外部的电池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中的所述可逆PWM整流器和所述电机线圈形成驱动电路;其中,所述可逆PWM整流器还包括第一汇流端和第二汇流端,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电感和所述绕组单元的至少一相绕组的连接后再与对应的所述可逆PWM整流器的一相桥臂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外部的电池的正极端连接所述第一汇流端,外部的电池的负极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还包括第三方面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装置。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包括可逆PWM整流器、电感以及电机线圈,所述电机线圈包括至少一套绕组单元,每套绕组与所述可逆PWM整流器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通过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与外部的电池形成直流充电电路或者直流放电电路,外部的电池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中的所述可逆PWM整流器和所述电机线圈形成驱动电路;其中,所述可逆PWM整流器还包括第一汇流端和第二汇流端,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电感和所述绕组单元的至少一相绕组的连接后再与对应的所述可逆PWM整流器的一相桥臂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外部的电池的正极端连接所述第一汇流端,外部的电池的负极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
所述协同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加热功率、目标驱动功率以及目标充放电功率;
根据目标充放电功率获取所述外部的充放电口输出的目标充放电电流,根据所述目标驱动功率获取基于电机转子磁场定向的同步旋转坐标系中的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并根据所述第一交轴电流和所述第一直轴电流获取所述电机线圈的第一加热功率;
当所述第一加热功率与所述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不在预设范围内时,根据所述目标驱动功率调节所述第一交轴电流和所述第一直轴电流至目标交轴电流和目标直轴电流,使所述第一加热功率与所述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在预设范围内;
获取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电感电流采样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并根据目标交轴电流、目标直轴电流、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计算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以及根据所述目标充放电电流和所述电感电流采样值计算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与所述电感连接的桥臂的占空比;
根据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和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与所述电感连接的桥臂的占空比获取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占空比。
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装置,包括可逆PWM整流器、电感以及电机线圈,所述电机线圈包括至少一套绕组单元,每套绕组与所述可逆PWM整流器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通过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与外部的电池形成直流充电电路或者直流放电电路,外部的电池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中的所述可逆PWM整流器和所述电机线圈形成驱动电路;其中,所述可逆PWM整流器还包括第一汇流端和第二汇流端,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电感和所述绕组单元的至少一相绕组的连接后再与对应的所述可逆PWM整流器的一相桥臂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外部的电池的正极端连接所述第一汇流端,外部的电池的负极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
所述协同控制装置包括:
功率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加热功率、目标充放电功率以及目标驱动功率;
目标电流获取模块,用于根据目标充放电功率获取所述外部的充放电口输出的目标充放电电流,根据所述目标驱动功率获取基于电机转子磁场定向的同步旋转坐标系中的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并根据所述第一交轴电流和所述第一直轴电流获取所述电机线圈的第一加热功率;且当所述第一加热功率与所述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不在预设范围内时,根据所述目标驱动功率调节所述第一交轴电流和所述第一直轴电流至目标交轴电流和目标直轴电流,使所述第一加热功率与所述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在预设范围内;
占空比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电感电流采样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并根据目标交轴电流、目标直轴电流、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计算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以及根据所述目标充放电电流和所述电感电流采样值计算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与所述电感连接的桥臂的占空比,以及根据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和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与所述电感连接的桥臂的占空比获取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占空比。
本申请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包括可逆PWM整流器、电感以及电机线圈,所述电机线圈包括至少一套绕组单元,每套绕组与所述可逆PWM整流器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通过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与外部的电池形成直流充电电路或者直流放电电路,外部的电池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中的所述可逆PWM整流器和所述电机线圈形成驱动电路;其中,所述可逆PWM整流器还包括第一汇流端和第二汇流端,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电感和所述绕组单元的至少一相绕组的连接后再与对应的所述可逆PWM整流器的一相桥臂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外部的电池的正极端连接所述第一汇流端,外部的电池的负极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
所述协同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加热功率、目标驱动功率以及目标充放电功率;
根据目标充放电功率获取所述外部的充放电口输出的目标充放电电流,根据所述目标驱动功率获取基于电机转子磁场定向的同步旋转坐标系中的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并根据所述第一交轴电流和所述第一直轴电流获取所述电机线圈的第一加热功率;
当所述第一加热功率与所述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不在预设范围内时,根据所述目标驱动功率调节所述第一交轴电流和所述第一直轴电流至目标交轴电流和目标直轴电流,使所述第一加热功率与所述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在预设范围内;
获取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电感电流采样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并根据目标交轴电流、目标直轴电流、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计算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以及根据所述目标充放电电流和所述电感电流采样值计算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调节值;
根据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和所述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调节值获取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占空比。
本申请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装置,包括可逆PWM整流器、电感以及电机线圈,所述电机线圈包括至少一套绕组单元,每套绕组与所述可逆PWM整流器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通过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与外部的电池形成直流充电电路或者直流放电电路,外部的电池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中的所述可逆PWM整流器和所述电机线圈形成驱动电路;其中,所述可逆PWM整流器还包括第一汇流端和第二汇流端,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电感和所述绕组单元的至少一相绕组的连接后再与对应的所述可逆PWM整流器的一相桥臂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外部的电池的正极端连接所述第一汇流端,外部的电池的负极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
所述协同控制装置包括:
功率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加热功率、目标充放电功率以及目标驱动功率;
目标电流获取模块,用于根据目标充放电功率获取所述外部的充放电口输出的目标充放电电流,根据所述目标驱动功率获取基于电机转子磁场定向的同步旋转坐标系中的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并根据所述第一交轴电流和所述第一直轴电流获取所述电机线圈的第一加热功率;且当所述第一加热功率与所述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不在预设范围内时,根据所述目标驱动功率调节所述第一交轴电流和所述第一直轴电流至目标交轴电流和目标直轴电流,使所述第一加热功率与所述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在预设范围内;
占空比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电感电流采样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并根据目标交轴电流、目标直轴电流、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计算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以及以及根据所述目标充放电电流和所述电感电流采样值计算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调节值,以及根据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和所述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调节值获取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占空比。
本申请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三方面和第五方面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提出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车辆、协同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采用包括可逆PWM整流器和电机线圈的能量转换装置,使该能量转换装置与外部的电池连接以及通过充放电口与供电设备或者用电设备连接时,获取目标加热功率、目标驱动功率以及目标充放电功率,根据目标充放电功率获取外部的充放电口输出的目标充放电电流,根据目标驱动功率获取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根据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获取电机线圈的第一加热功率,再根据第一加热功率与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关系调节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以得到目标交轴电流和目标直轴电流,再根据目标交轴电流、目标直轴电流、目标充放电电流、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计算所述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根据目标充放电电流和电感电流采样值计算可逆PWM整流器中与电感连接的桥臂的占空比,再获取每相桥臂的占空比,根据占空比控制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上的开关器件中桥臂的开关器件的导通和关断,实现了使外部的电池或者供电设备输出的电流流经电机线圈以产生热量,以加热流经电机线圈的冷却管中的冷却液,当该冷却液流经动力电池时加热动力电池,可省去额外动力电池加热装置,降低了整个装置的成本,确保电池在低温状态下的充放电得到保障,同时实现了充放电过程、加热过程和扭矩输出过程中的两者或者三者协同工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中的电机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电流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另一电流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另一电流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另一电流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另一电流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另一电流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另一电流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中的步骤S201-S203的流程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中的三维空间变换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中的坐标变换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中的扭矩曲线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中的步骤S501-S503的流程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中的步骤S5011-S5022的流程图;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中的步骤S5021-S5022的另一流程图;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中的步骤S5023-S5024的另一流程图;
图23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4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5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6是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7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的矢量控制图;
图28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的另一矢量控制图;
图29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电流流向图;
图30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另一电流流向图;
图31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另一电流流向图;
图32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另一电流流向图;
图33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另一电流流向图;
图34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另一电流流向图;
图35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另一电流流向图;
图36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另一电流流向图;
图37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另一电流流向图;
图38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另一电流流向图;
图39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另一电流流向图;
图40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另一电流流向图;
图41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另一电流流向图;
图42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另一电流流向图;
图43是本申请实施例九提供的一种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为了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可逆PWM整流器102、电感105以及电机线圈103,电机线圈103包括至少一套绕组单元,每套绕组单元与可逆PWM整流器102连接;
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通过能量转换装置与外部的电池101形成直流充电电路或者直流放电电路,外部的电池101与能量转换装置中的可逆PWM整流器102和电机线圈103形成驱动电路;其中,可逆PWM整流器102还包括第一汇流端和第二汇流端,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的第一端通过电感105和绕组单元的至少一相绕组的连接后再与对应的可逆PWM整流器102的一相桥臂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汇流端,外部的电池101的正极端连接第一汇流端,外部的电池101的负极端连接第二汇流端。
其中,电机可以是同步电机(含无刷同步机)或者异步电机,电机线圈的相数大于等于2,电机绕组的套数大于等于2(如双三相电机、三相电机、六相电机、九相电机、十五相等),且电机线圈的连接点形成中性点;可逆PWM整流器102中的PWM为脉冲宽度调制(Pulsewidth modulation),可逆PWM整流器102包括多相桥臂,多相桥臂共接形成第一汇流端和第二汇流端,桥臂数量根据电机线圈103的相数进行配置,每相可逆PWM整流器102的桥臂包括两个功率开关单元,功率开关单元可以是晶体管、IGBT、MOSFET管、SiC管等器件类型,桥臂中两个功率开关单元的连接点连接电机中的一相绕组,可逆PWM整流器102中的功率开关单元可以根据外部控制信号实现导通和关闭;第一直流口用于连接直流供电设备或者直流用电设备,可以接收直流供电设备输出的电流或者向直流用电设备输出电流,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一端连接电感的第一端,电感的另一端和至少一相绕组的连接后再与对应的可逆PWM整流器102的一相桥臂连接,其中,与一相绕组连接的桥臂是与该相绕组对应的,其他相的绕组不与这个或这些桥臂连接,外部的电池101可以为车辆内的电池,例如动力电池等。
其中,能量转换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可逆PWM整流器102连接,并向可逆PWM整流器102发送控制信号,控制器可以包括整车控制器、可逆PWM整流器102控制电路和BMS电池管理器电路,三者通过CAN线连接,控制器中的不同模块根据所获取的信息控制可逆PWM整流器102中功率开关单元的导通和关断以实现不同电流回路的导通;控制器向能量转换装置中的可逆PWM整流器102发送控制信号,使外部的电池101或者第一直流口104连接的供电设备输出的电流流经电机线圈103以产生热量,以加热流经电机线圈103的冷却管中的冷却液,当该冷却液流经动力电池时加热动力电池。
其中,该能量转换装置可以工作于驱动模式、直流充电模式和直流放电模式:
当该能量转换装置工作于驱动模式时,外部的电池101与能量转换装置中的可逆PWM整流器102和电机线圈103形成驱动电路,外部的电池101向可逆PWM整流器102提供直流电,可逆PWM整流器102将直流电逆变为三相交流电,并将三相交流电输入电机线圈103以驱动电机运转。
当该能量转换装置工作于直流充电模式时,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能量转换装置、外部的电池101形成直流充电电路,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连接直流供电设备,并为直流充电电路提供直流电源,当该能量转换装置工作于直流放电模式时,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能量转换装置、外部的电池101形成直流放电电路,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连接直流用电设备,直流放电电路为直流用电设备提供直流电源。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采用包括可逆PWM整流器102、电机线圈103的能量转换装置,使得该能量转换装置工作于驱动模式、直流充电模式以及直流放电模式,当工作于驱动模式时,外部的电池101与能量转换装置中的可逆PWM整流器102和第一绕组单元形成驱动电路,当工作于充电模式时,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通过能量转换装置与外部的电池101形成直流充电电路,当工作于放电模式时,外部的电池101通过能量转换装置与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形成直流放电电路,通过驱动电路驱动电机输出功率,通过直流放电电路或者直流充电电路对外进行放电或者接收充电,实现了在外部的电池101电量不足时接收直流供电设备的充电,以及在外部的电池101电量充足时向直流用电设备进行放电,并且驱动电路、直流充电回路和直流放电回路中均采用电机线圈103,从而既精简了电路结构,也提升了集成度,进而达到体积减小以及成本降低的目的,解决了现有包括电池充电电路和电机驱动电路的总体控制电路结构复杂、集成度低、体积大且成本高的问题。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电感包括第一电感151,电机线圈包括第一绕组单元131,第一绕组单元131连接可逆PWM整流器102,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感151的第二端,第一电感151的第一端和第一绕组单元131中的至少一相绕组连接后与可逆PWM整流器102的一相桥臂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汇流端。
其中,第一绕组单元131包括一套m1相绕组,m1相绕组中的每一相绕组包括n1个线圈支路,每一相绕组的n1个线圈支路共接形成一个相端点,m1相绕组的相端点与可逆PWM整流器中的m1路桥臂的每路桥臂的中点一一对应连接,m1相绕组中的每一相绕组的n1个线圈支路中的一个线圈支路还分别与其他相绕组中的n1个线圈支路中的一个线圈支路连接,以形成n1个连接点,n1个连接点形成T1个中性点,其中,m1≥2,n1≥T1≥1且n1,m1,T1均为整数。
例如,第一绕组单元中m1=3,n1=T1=1时,第一绕组单元131包括三相绕组,可逆PWM整流器102中包括与三相绕组连接的三相桥臂,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一相绕组和一相桥臂,以使第一直流口104通过电感和可逆PWM整流器102与外部的电池101形成直流充电回路或者直流放电回路。
例如,第一绕组单元131中m1=3,n1=T1=2时,第一绕组单元131包括一套三相绕组,每相绕组包括两个线圈支路,可逆PWM整流器中包括与第一三相绕组连接的三相桥臂,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一相绕组的两个线圈支路和一相桥臂,以使第一直流口通过电感和可逆PWM整流器与外部的电池形成直流充电回路或者直流放电回路。
其中,在直流充电模式下,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连接直流供电设备时,直流供电设备、第一电感151、可逆PWM整流器102与外部的电池101形成第一直流充电电路,在上述充电模式下,直流供电设备为直流充电电路提供直流电源,直流供电设备、第一电感151、可逆PWM整流器102形成第一直流充电储能回路,直流供电设备、第一电感151、可逆PWM整流器102与外部的电池101形成第一直流充电储能释放回路;在第一直流充电储能回路工作过程中,直流供电设备通过向第一直流充电储能回路输出电能将电能存储在第一电感中,在第一直流充电储能释放回路工作过程中,直流供电设备与第一电感151一同通过储能释放回路为外部的电池101进行充电,可以通过向可逆PWM整流器102发送PWM控制信号实现第一直流充电储能回路和第一直流充电储能释放回路交替工作,进而实现了直流供电设备通过第一直流充电电路对外部的电池101进行充电的过程。
其中,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连接直流用电设备时,外部的电池101、可逆PWM整流器102、第一电感151与直流用电设备形成第一直流放电电路。
在直流放电模式下,外部的电池101、可逆PWM整流器102、第一电感151、直流用电设备形成第一直流放电电路,在上述放电模式下,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连接直流用电设备,外部的电池101通过第一直流放电电路为直流用电设备提供直流电源,外部的电池101、可逆PWM整流器102、第一电感151、直流用电设备形成第一直流放电储能回路,第一电感151、直流用电设备、可逆PWM整流器102形成第一直流放电储能释放回路,第一直流放电电路包括第一直流放电储能回路和第一直流放电储能释放回路,在第一直流放电储能回路工作过程中,外部的电池101通过向第一直流放电储能回路输出电能并将电能存储在第一电感151中,在第一直流放电储能释放回路工作过程中,第一电感151通过第一直流放电储能释放回路为直流用电设备进行放电,实现了外部的电池101通过第一直流放电电路对直流用电设备进行放电的过程。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电感包括第一电感151,电机线圈包括第一绕组单元131和第二绕组单元132,第一绕组单元131连接可逆PWM整流器102,第二绕组单元132连接可逆PWM整流器102,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感151的第二端,第一电感151的第一端和第一绕组单元131中的一相绕组连接后与可逆PWM整流器102的一相桥臂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汇流端。
其中,如图4所示,可逆PWM整流器102包括一组M1路桥臂,电机线圈包括第一绕组单元131和第二绕组单元132;
第一绕组单元131包括一套m1相绕组,m1相绕组中的每一相绕组包括n1个线圈支路,每一相绕组的n1个线圈支路共接形成一个相端点,m1相绕组的相端点与M1路桥臂中的m1路桥臂的每路桥臂的中点一一对应连接,m1相绕组中的每一相绕组的n1个线圈支路中的一个线圈支路还分别与其他相绕组中的n1个线圈支路中的一个线圈支路连接,以形成n1个连接点,n1个连接点形成T1个中性点,其中,m1≥2,n1≥T1≥1且n1,m1,T1均为整数;
第二绕组单元132包括一套m2相绕组,m2相绕组中的每一相绕组包括n2个线圈支路,每一相绕组的n2个线圈支路共接形成一个相端点,m2相绕组的相端点与M1路桥臂中m2路桥臂的每路桥臂的中点一一对应连接,m2相绕组中的每一相绕组的n2个线圈支路中的一个线圈支路还分别与其他相绕组中的n2个线圈支路中的一个线圈支路连接,以形成n2个连接点,n2个连接点形成T2个中性点,其中,m2≥2,M1≥m1+m2,n2≥T2≥1且n1,m1,M1,T2均为整数。
例如,第一绕组单元中m1=3,n1=T1=2,m2=3,n2=T2=2时,第一绕组单元131包括一套三相绕组,每相绕组包括两个线圈支路,可逆PWM整流器中包括与第一绕组单元连接的三相桥臂,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第一电感151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绕组单元的两个线圈支路和一相桥臂,以使第一直流口104通过第一电感151和可逆PWM整流器102与外部的电池101形成直流充电回路或者直流放电回路;第二绕组单元132包括一套三相绕组,每相绕组包括两个线圈支路,可逆PWM整流器102中包括与第二绕组单元132连接的三相桥臂,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第二电感15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绕组单元132的两个线圈支路和一相桥臂,以使第一直流口104通过第二电感152和可逆PWM整流器102与外部的电池101形成直流充电回路或者直流放电回路。
其中,在直流充电模式下,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连接直流供电设备时,直流供电设备、第一电感151、可逆PWM整流器102与外部的电池101形成第一直流充电电路,第一直流充电电路的工作过程请参见上述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电感105包括第一电感151和第二电感152,电机线圈包括第一绕组单元131和第二绕组单元132,第一绕组单元131连接可逆PWM整流器102,第二绕组单元132连接可逆PWM整流器102,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感151的第二端和第二电感152的第二端,第一电感151的第一端和第一绕组单元131中的一相绕组连接后与可逆PWM整流器102的一相桥臂连接,第二电感15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绕组单元132中的一相绕组和可逆PWM整流器102的一相桥臂,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汇流端。
其中,在直流充电模式下,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连接直流供电设备时,直流供电设备、第一电感151、可逆PWM整流器102与外部的电池101形成第一直流充电电路,第一直流充电电路的工作过程请参见上述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连接直流供电设备时,直流供电设备、第二电感152、可逆PWM整流器102与外部的电池101形成第二直流充电电路,在充电模式下,直流供电设备为直流充电电路提供直流电源,直流供电设备、第二电感152、可逆PWM整流器102形成第二直流充电储能回路,直流供电设备、第二电感152、可逆PWM整流器102与外部的电池101形成第二直流充电储能释放回路;在第二直流充电储能回路工作过程中,直流供电设备通过向第二直流充电储能回路输出电能将电能存储在第二电感中,在第二直流充电储能释放回路工作过程中,直流供电设备与第二电感一同通过储能释放回路为外部的电池101进行充电,可以通过向可逆PWM整流器102发送PWM控制信号实现第二直流充电储能回路和第二直流充电储能释放回路交替工作,进而实现了直流供电设备通过第二直流充电电路对外部的电池101进行充电的过程。
其中,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连接直流用电设备时,外部的电池101、可逆PWM整流器102、第二电感152与直流用电设备形成第二直流放电电路。
在直流放电模式下,外部的电池101、可逆PWM整流器102、第二电感152、直流用电设备形成第二直流放电电路,在上述放电模式下,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连接直流用电设备,外部的电池101通过第二直流放电电路为直流用电设备提供直流电源,外部的电池101、可逆PWM整流器102、第二电感152、直流用电设备形成第二直流放电储能回路,第二电感152、直流用电设备、可逆PWM整流器102形成第二直流放电储能释放回路,第二直流放电电路包括第二直流放电储能回路和第二直流放电储能释放回路,在第二直流放电储能回路工作过程中,外部的电池101通过向第二直流放电储能回路输出电能并将电能存储在第二电感中,在第二直流放电储能释放回路工作过程中,第二电感通过第二直流放电储能释放回路为直流用电设备进行放电,实现了外部的电池101通过第二直流放电电路对直流用电设备进行放电的过程。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电感包括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电机线圈包括第一绕组单元131和第二绕组单元132,第一绕组单元131连接可逆PWM整流器102,第二绕组单元132连接可逆PWM整流器102,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感151的第二端,外部的第二直流口106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感152的第二端,第一电感151的第一端和第一绕组单元131中的一相绕组连接后与可逆PWM整流器102的一相桥臂连接,第二电感152的第一端和第二绕组单元中的一相绕组连接后与可逆PWM整流器102的一相桥臂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的第二端和外部的第二直流口106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汇流端。
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直流充电模式下,外部的第二直流口连接直流供电设备时,直流供电设备、第二电感152、可逆PWM整流器102与外部的电池101形成第二直流充电电路,外部的第二直流口连接直流用电设备时,外部的电池101、可逆PWM整流器102、第二电感152与直流用电设备形成第二直流放电电路。
对于能量转换装置的电路结构,可以采用以下电路结构:
图7为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能量转换装置的电路图,能量转换装置包括可逆PWM整流器102、电机线圈103,还包括开关K1、开关K2,电阻R、开关K3以及电容C1,外部的电池的正极连接开关K1的第一端和开关K2的第一端,开关K1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1的第一端,开关K2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的第一端,电阻R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1的第一端,电池的负极连接开关K3的第一端,开关K3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1的第二端,可逆PWM整流器包括三相桥臂,第一相桥臂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功率开关单元和第二功率开关单元,第二相桥臂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三功率开关单元和第四功率开关单元,第三相桥臂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五功率开关单元和第六功率开关单元,第一功率开关单元的输入端、第三功率开关单元的输入端、第五功率开关单元的输入端共接形成第一汇流端并与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功率开关单元的输出端、第四功率开关单元的输出端、第六功率开关单元的输出端的输出端共接形成第二汇流端并与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一上桥臂VT1和第一上桥二极管VD1,第二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二下桥臂VT2和第二下桥二极管VD2,第三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三上桥臂VT3和第三上桥二极管VD3,第四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四下桥臂VT4和第四下桥二极管VD4,第五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五上桥臂VT5和第五上桥二极管VD5,第六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六下桥臂VT6和第六下桥二极管VD6,电机线圈包括一套三相绕组,第一相线圈连接第一相桥臂的中点,第二相线圈连接于第二相桥臂的中点,第三相线圈连接于第三相桥臂的中点,第一相线圈、第二相线圈、第三相线圈共接形成中性点,中性点引出中性线,能量转换模块还包括开关K4、开关K5、电感L、电容C2,第一直流口104的第一端连接电感L的第二端和电容C2的第一端,电感L的第一端连接开关K4的第二端,开关K4的第一端连接线圈C1和第三相桥臂的中点C,第一直流口104的第二端连接开关K5的第二端,开关K5的第一端、电容C2的第二端共接于第二汇流端。
如图8所示,图8与图7的不同点在于,能量转换装置还包括开关K6,开关K6连接在第一直流口104的第一端和电感L的第二端之间。
如图9所示,图9与图8的不同点在于,开关K4的第一端连接线圈A1和第一相桥臂的中点A。
图10为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能量转换装置的电路图,以m1=M1=3,n1=n2=4为例,能量转换装置包括可逆PWM整流器102、电机线圈103、还包括开关K1、开关K2,电阻R、开关K3以及电容C1,外部的电池101的正极连接开关K1的第一端和开关K2的第一端,开关K2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的第一端,开关K1的第二端和电阻R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1的第一端,电池101的负极连接开关K3的第一端,开关K3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1的第二端,可逆PWM整流器102包括六相桥臂,第一相桥臂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功率开关单元和第二功率开关单元,第二相桥臂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三功率开关单元和第四功率开关单元,第三相桥臂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五功率开关单元和第六功率开关单元,第四相桥臂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七功率开关单元和第八功率开关单元,第五相桥臂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九功率开关单元和第十功率开关单元,第六相桥臂包括串联连接的第十一功率开关单元和第十二功率开关单元,第一功率开关单元的输入端、第三功率开关单元的输入端、第五功率开关单元的输入端、第七功率开关单元的输入端、第九功率开关单元的输入端、第十一功率开关单元的输入端共接于电容C1的第一端并形成第一汇流端,第二功率开关单元的输出端、第四功率开关单元的输出端、第六功率开关单元的输出端、第八功率开关单元的输出端、第十功率开关单元、第十二功率开关单元的输出端共接于电容C1的第二端并形成第二汇流端,第一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一上桥臂VT1和第一上桥二极管VD1,第二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二下桥臂VT2和第二下桥二极管VD2,第三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三上桥臂VT3和第三上桥二极管VD3,第四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四下桥臂VT4和第四下桥二极管VD4,第五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五上桥臂VT5和第五上桥二极管VD5,第六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六下桥臂VT6和第六下桥二极管VD6,第七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七上桥臂VT7和第七上桥二极管VD7,第八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八下桥臂VT8和第八下桥二极管VD8,第九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九上桥臂VT9和第九上桥二极管VD9,第十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十下桥臂VT10和第十下桥二极管VD10,第十一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十一上桥臂VT11和第十一上桥二极管VD11,第十二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十二下桥臂VT12和第十二下桥二极管VD12,第一绕组单元131包括一套三相绕组,每相绕组包括两个线圈,第一相线圈中的线圈A1、线圈A2共接于第一相桥臂的中点A,第二相线圈中线圈B1、线圈B2共接于第二相桥臂的中点B,第三相线圈中线圈C1、线圈C2共接于第三相桥臂的中点C,线圈A1、线圈B1、线圈C1共接形成第一连接点n1,线圈A2、线圈B2、线圈C2共接形成第二连接点n2,第二绕组单元包括一套三相绕组,每相绕组包括两个线圈,第一相线圈中的线圈U1、线圈U2共接于第四相桥臂的中点U,第二相线圈中线圈V1、线圈V2共接于第五相桥臂的中点V,第三相线圈中线圈W1、线圈W2共接于第六相桥臂的中点W,线圈U1、线圈V1、线圈W1共接形成第三连接点n3,线圈U2、线圈V2、线圈W2共接形成第四连接点n4,能量转换模块还包括开关K4、开关K5、开关K6、电感L1、电容C2,外部的第一直流口10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连接开关K5的第二端和开关K6的第二端,开关K5的第一端连接电感L1的第二端和电容C2的第一端,电感L1的第一端连接线圈A1、线圈A2和第一相桥臂的中点A,开关K6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2的第二端和可逆PWM整流器102的第二汇流端。
如图11所示,与图10的不同点在于能量转换装置还包括电感L2,电感L2的第一端连接线圈W1、线圈W2和第六相桥臂的中点W,电感L2的第二端连接电感L1的第二端。
如图12所示,与图11的不同点在于不包括开关K5,第一直流口104的第一端连接电感L2。
如图13所示,与图11的不同点在于包括开关K8、开关K9和电容C3,第一直流口10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连接开关K5的第二端和开关k6的第二端,开关K5的第一端连接电感L1的第二端和电容C2的第一端,开关K6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2的第二端和可逆PWM整流器102的第二汇流端,第二直流口106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连接开关K8的第二端和开关k9的第二端,开关K8的第一端连接电感L2的第二端和电容C3的第一端,开关K9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3的第二端和可逆PWM整流器102的第二汇流端。
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基于实施一提供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如图14所示,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10.获取目标加热功率、目标驱动功率以及目标充放电功率。
其中,在本步骤中,目标加热功率是指能量转换装置从外部的电池101或者外部的第一直流口连接的供电设备取电通过电机线圈103产热时需要生成的热量;目标驱动功率是指能量转换装置从外部的电池101或者外部的第一直流口连接的供电设备取电通过电机线圈103时使电机输出扭矩时产生的功率;目标充放电功率是指外部的第一直流口连接用电设备时外部的电池101通过能量转换装置对用电设备进行放电产生的功率或者外部的第一直流口连接供电设备时供电设备通过能量转换装置对外部的电池101进行充电产生的功率。
其中,目标加热功率、目标驱动功率以及目标充放电功率三者之中可以一者为零以及两者不为零,也可以一者不为零以及两者为零,也可以三者均不为零。
步骤20.根据目标充放电功率获取外部的第一直流口输出的目标充放电电流,根据目标驱动功率获取基于电机转子磁场定向的同步旋转坐标系中的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并根据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获取电机线圈的第一加热功率。
其中,在本步骤中,当外部的第一直流口连接的外部电源时,根据外部电源的充放电方式计算目标充放电电流。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5所示,步骤20中的根据目标充放电功率获取外部的充放电口输出的目标充放电电流,包括:
步骤201.当连接到外部的充放电口的外部的电源的充电模式为恒流充放电模式,根据目标充放电功率获取外部的电源的目标电压。
其中,在本步骤中,根据外部的电池101需求的目标充放电功率按照公式P=U*×I,获取第一直流口的目标电压U*,I为外部的电源的充放电电流。
步骤202.获取充放电口的实际电压,根据目标电压和充放电口的实际电压获取电压差值;
步骤203.对电压差值进行闭环控制获取输出到电感上的目标充放电电流。
在步骤202和步骤203中,通过电压传感器采集第一直流口的实际电压,将目标电压和第一直流口的实际电压进行差值运算获取电压差值再经过闭环控制(例如PID(proportion、integral、differential,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得到目标充放电电流。
本实施方式当检测到外部的电源的充电模式为恒流充放电模式,根据目标充放电功率获取外部的电源的目标电压,根据目标电压和第一直流口的实际电压计算获取目标充放电电流,实现了恒流充放电模式下目标充放电电流的获取。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步骤20中的根据目标充放电功率获取外部的充放电口输出的目标充放电电流,包括:
当连接到外部的充放电口的外部电源为恒压充放电模式,根据目标充放电功率获取外部的充放电口的电流作为外部的充放电口输出的目标充放电电流。
在本步骤中,外部的电源输出恒定的电压U,根据电池101需求的目标充放电功率按照公式P=U×in*计算获取目标充放电电流in*(即电感上的电流)。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步骤20中根据目标驱动功率获取基于电机转子磁场定向的同步旋转坐标系中的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包括:
根据目标驱动功率获取扭矩输出指令,根据扭矩输出指令在预定的扭矩曲线图中进行查表获取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
其中,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包括三个坐标系,分别为电机N相轴坐标系、静止坐标系以及基于电机转子磁场定向的同步旋转坐标系,如图16和图17所示,当电机为三相电机时,N相轴坐标系包括A相轴、B相轴和C相轴,A相轴、B相轴和C相轴立体状态时两两之间相差90度,映射到静止坐标系后相差120度,静止坐标系包括α轴和β轴,基于电机转子磁场定向的同步旋转坐标系为d-q坐标系(直轴-交轴坐标系),此坐标系与转子同步转动,取转子磁场方向为d轴,垂直于转子磁场方向为q轴(q轴超前d轴90度);为了便于对A相轴、B相轴和C相轴三相交变量的控制,通常将A相轴、B相轴和C相轴三相交变量转换至静止坐标系中的α轴和β轴的交变量,再将α轴和β轴交变量转换为同步旋转坐标系的直流量d轴和q轴,通过对直流量d轴和q轴的控制实现对A相轴、B相轴和C相轴三相交变量的控制;可以通过坐标变换实现不同坐标系之间的变换,通过Clark变换实现将N相轴系变换到两相静止坐标系,一般不包含零轴矢量;通过反Clark变换实现将两相静止坐标系变换到N相轴系;通过拓展Clark变换实现将N相轴系变换到两相静止坐标系,包含零轴矢量;通过PARK变换实现将两相静止坐标系变换到同步旋转坐标系,一般不包含零轴矢量;通过反PARK变换实现将同步旋转坐标系变换到两相静止坐标系;通过拓展PARK变换实现两相静止坐标系变换到同步旋转坐标系,包含零轴矢量。
其中,如图18所示为扭矩曲线图,横轴和纵轴分别为直轴和交轴,Te1、Te2、Te3分别为恒扭矩曲线,电压椭圆形虚线指在一个转速ω下达到某一电压值时id和iq的取值范围;以原点为圆心,id和iq的合成电流矢量为半径画圆分别与恒扭矩曲线相切于H、F、D、A,将O-H-F-D-A连接在一起即得到MTPA曲线即最大转矩电流比曲线,H、F、D、A对应恒扭矩曲线上id和iq最小值的点,以C点为圆心,电压椭圆分别与恒扭矩曲线相切于B、E、G、I,并与合成电流矢量和电压椭圆相交于A、B,将B-E-G-I-C连接的曲线以及A和B之间的最大电流圆的圆弧曲线共接在一起即得到MTPV曲线即最大转矩电压比曲线,MTPA&MTPV曲线和恒扭矩曲线可以预先计算并台架标定好,一般使用查表或者查表和插值结合或者分段线性拟合的方法由转矩Te结合转速ω获得MTPA&MTPV曲线或者恒扭矩曲线上不同的控制交轴电流和直轴电流。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对于MTPA曲线:电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力矩Te受到d、q轴电流id和iq的控制,并且满足以下方程:
公式1:
Figure BDA0002215180300000141
其中,Te为电机轴端输出转矩,m为电机线圈的相数,Pn为电机极对数,ψf表示电机永磁体磁链,Ld为直轴电感,Lq为交轴电感,id为直轴电流,iq为交轴电流。
在电机中,合成电流矢量方程满足:
公式2:
Figure BDA0002215180300000142
故MTPA控制电流的求解等效于下公式3极值求解
公式3:
Figure BDA0002215180300000143
联合公式2和公示3,求解MTPA曲线,即图6扭矩曲线图中的O-H-F-D-A,MTPV曲线:
公式4:
Figure BDA0002215180300000144
其中,ωe为电角速度,Rs为电机线圈的相电阻,Ld、Lq分别为d-q轴坐标系下绕组电感,ud、uq分别为d-q轴坐标系下的电压。
公式5:
Figure BDA0002215180300000145
图18为扭矩曲线图,在电流平面上,上式可分别表示为以O点(0,0)为圆心的电流极限圆和以C点(-ψf/Ld,0)为圆心的电压极限椭圆。电机工作在电流极限圆和电压极限椭圆的相交区域,联合式4、式5,MTPV曲线即图18扭矩曲线图中的A-B-E-G-I-C曲线。
其中,本步骤中,根据电机线圈103需要产生的扭矩,进行扭矩曲线图中的MTPA&MTPV曲线查表,获得基于电机转子磁场定向的同步旋转坐标系中的第一直轴电流id1*和第一交轴电流iq1*,第一直轴电流id1*和第一交轴电流iq1*可以为MTPA&MTPV曲线中的最小值。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步骤30中根据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获取电机线圈的第一加热功率,包括: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电机线圈103的第一加热功率:
公式6:
Figure BDA0002215180300000146
其中,m为电机线圈103的相数,Rs为电机线圈103的相电阻,id1*为第一直轴电流,iq1*为第一交轴电流,ismax为扭矩曲线上合成矢量电流的最大值。
步骤30.当第一加热功率与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不在预设范围内时,根据目标驱动功率调节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至目标交轴电流和目标直轴电流,使第一加热功率与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在预设范围内。
在本步骤中,第一加热功率与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不在预设范围内是指第一加热功率大于预设范围值的最大值或者小于预设范围值的最小值,即当第一加热功率过大或者过小时,调节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进而调节第一加热功率使第一加热功率与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在预设范围内,其中,将第一加热功率与目标加热功率进行差值运算获取差值,当该差值不在预设范围内时,根据目标驱动功率获取输出扭矩,在扭矩曲线图上查找该输出扭矩对应的恒扭矩曲线,见图18扭矩曲线图中的恒扭矩曲线Te1、Te2、Te3,其中Te1>Te2>Te3,扭矩曲线图中的恒扭矩曲线可以事先计算并台架标定好,一般使用查表或者线性拟合的方法由转矩获得控制电流指令,其中预设范围包括预设上限范围和预设下限范围,其中预设上限范围是个大于零的值,预设下限范围是个小于零的值。首先通过MTPA&MTPV曲线找出满足扭矩指令的第一直轴电流id1*、第一交轴电流iq1*,将第一直轴电流id1*、第一交轴电流iq1*代入公式6获取第一加热功率,检验第一加热功率与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差值是否属于预设范围,当第一加热功率与目标加热功率的差值小于预设下限范围时就沿着恒扭矩曲线进行滑动,朝着((id*)2+(iq*)2)增大的方向移动,既可以朝着id*正半轴增大的方向移动,也可以朝着id*负半轴减小的方向移动,优选的选择朝着id*正半轴增大的方向移动;当第一加热功率与目标加热功率的差值大于预设上限范围,就沿着恒扭矩曲线进行滑动,朝着((id*)2+(iq*)2)减小的方向移动,直到差值小于预设上限范围,假若滑动到当前扭矩、电压下的((id*)2+(iq*)2)的最小点即MTPA&MTPV曲线满足扭矩指令的目标直轴电流、目标交轴电流点,差值仍然大于预设上限范围就保持当前电流点作为目标直轴电流、目标交轴电流。
本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在于根据目标驱动功率获取输出扭矩,根据输出扭矩在扭矩曲线图上查找恒扭矩曲线,根据恒扭矩曲线获取直轴电流和交轴电流,根据所选择的直轴电流和交轴电流获取第一加热功率,再根据目标加热功率与第一加热功率之间的关系调节直轴电流和交轴电流,使第一加热功率与目标加热功率相匹配,实现输出扭矩过程与加热过程以及充电过程之间的协同工作。
进一步的,该协同控制方法还包括:
当目标驱动功率由第一目标驱动功率转换为第二目标驱动功率时,根据第一目标驱动功率对应的目标交轴电流和目标直轴电流获取合成电流矢量幅值;
获取以预定的扭矩曲线图中的原点为圆心以及合成电流矢量幅值为半径的圆与第二目标驱动功率对应的扭矩曲线所形成的第一交点坐标幅和第二交点坐标;
分别获取第一交点坐标与目标交轴电流和目标直轴电流形成的坐标幅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第二交点坐标与目标交轴电流和目标直轴电流形成的坐标幅之间的第二距离;
将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中的较小值所对应的交点坐标确定为第二目标驱动功率的目标直轴电流和目标交轴电流。
特别地,由加热功率获得满足条件的目标直轴电流id*和目标交轴电流iq*后,当目标驱动功率发生变化时,根据当前目标驱动功率获取当前扭矩输出指令,当前扭矩值的恒扭矩曲线上找到与第一目标驱动功率对应的目标的合成电流矢量幅值的((id*)2+(iq*)2)电流圆相交,且距离id*和iq*最近的电流点作为当前扭矩值的目标直轴电流id*和目标交轴电流iq*,实现输出扭矩变化后的输出扭矩过程与加热过程以及充电过程之间的协同工作。
步骤40.当第一加热功率与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在预设范围内时,将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设置为目标交轴电流和目标直轴电流。
本步骤中,通过扭矩曲线图中的MTPA&MTPV曲线获取满足扭矩指令的第一直轴电流id1*和第一交轴电流iq1*,将第一直轴电流id1*和第一交轴电流iq1*代入公式6进行检验是否满足需求的加热功率,如果第一加热功率在目标加热功率误差的预设范围内,直接将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设置为目标交轴电流和目标直轴电流。
步骤50.获取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电感电流采样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并根据目标交轴电流、目标直轴电流、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计算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以及根据目标充放电电流和电感电流采样值计算可逆PWM整流器中与电感连接的桥臂的占空比。
本步骤中,作为第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9所示,步骤S50包括:
步骤S501.根据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和电机转子位置获取每套绕组的实际交轴电流iq和实际直轴电流id。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0所示,步骤S501中的根据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和电机转子位置获取每套绕组的实际交轴电流iq和实际直轴电流id,包括:
步骤S5011.将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进行clark坐标变换得到静止坐标系的电流值iα、iβ。
本步骤中,将电机线圈103上的三相或者多相电流转换为静止坐标系的两相电流iα、iβ,通常采用Clark坐标变换将N相轴坐标系转换为两相静止坐标系。
多相电机的拓展的Clark(2/m是恒幅值Clark,恒功率变换类似)变换公式:
Figure BDA0002215180300000161
多相电机的拓展的反Clark(恒幅值Clark)变换公式:
Figure BDA0002215180300000162
其中,电机相数m,α=2π/m,为每套绕组中相邻两相绕组之间相差的电角度;例如,以三相四线电机为实施例进行描述:测量三相线圈中的2相电流ib和ic,根据ia=-ib-ic计算出ia,将电流(ia、ib、ic)通过克拉克(Clark)转换到两相静止坐标系上的电流值iα和iβ,iα=-ib-ic、
Figure BDA0002215180300000175
其中,Clark坐标变换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2215180300000171
步骤S5012.根据静止坐标系的电流值iα、iβ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进行park坐标变换得到实际交轴电流iq和实际直轴电流id。
本步骤中,将静止坐标系的两相电流值iα、iβ转换至基于电机转子磁场定向的同步旋转坐标系的交轴电流和直轴电流,电机转子位置可以为电机转子直轴与电机线圈103的A相绕组间的电角度θ,如果是异步电机,θ=(转子转速Wr+转差Ws)*t,通过旋变或者其他位置传感器或者无位置传感器读取转子位置,得到θ。
可以通过以下Park坐标变换获取实际交轴电流iq和实际直轴电流id:
Figure BDA0002215180300000172
拓展的Park坐标变换:
Figure BDA0002215180300000173
拓展的反Park坐标变换:
Figure BDA0002215180300000174
其中,θ电机转子位置。
步骤S502.根据目标交轴电流iq*和实际交轴电流iq、目标直轴电流id*和实际直轴电流id分别进行闭环控制获取直轴参考电压和交轴参考电压,根据直轴参考电压、交轴参考电压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获取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D11、D12…D1m,其中,m为相数,D1m表示第m相电机线圈的占空比。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1所示,步骤S502中的根据目标交轴电流iq*和实际交轴电流iq、目标直轴电流id*和实际直轴电流id分别进行闭环控制获取直轴参考电压和交轴参考电压包括:
步骤S5021.对目标交轴电流iq*和实际交轴电流iq进行运算得到交轴电流差值并对目标直轴电流id*和实际直轴电流id进行运算得到直轴电流差值;
步骤S5022.分别对交轴电流差值和直轴电流差值进行控制(例如PID控制)后得到交轴参考电压Uq和直轴电压差值Ud。
上述两个步骤中,用目标交轴电流iq*减去实际交轴电流iq再经过控制(例如PID控制)后得到交轴参考电压Uq,同理,用目标直轴电流id*减去实际直轴电流id再经过控制(例如PID控制)后得到直轴参考电压Ud。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2所示,步骤S602中的根据直轴参考电压、交轴参考电压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获取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D11、D12…D1m,包括:
步骤S5023.对交轴参考电压Uq、直轴参考电压Ud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进行反park坐标变换得到静止坐标系的电压Uα、Uβ。
在本步骤中,可以通过以下反Park坐标变换公式获取静止坐标系的电压Uα、Uβ:
Figure BDA0002215180300000181
步骤S5024.对静止坐标系的电压Uα、Uβ进行空间矢量脉宽调制变换后得到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
在本步骤中,将静止坐标系的电压Uα、Uβ经过SVPWM(Space Vector Pulse WidthModulation,空间矢量脉宽调制变换)算法后得到可逆PWM整流器102中桥臂的占空比D11、D12…D1m。
步骤S503.根据目标充放电电流和电感电流采样值计算可逆PWM整流器中与电感连接的桥臂的占空比。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步骤S503包括:
根据目标充放电电流in*和电感电流采样值进行运算再经过PID控制后得到可逆PWM整流器中与电感连接的桥臂的占空比。
步骤S50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包括步骤S501、步骤S502以及步骤S503,本实施方式通过将多相电机的参数值解算到同步旋转坐标系中进行闭环控制,实现了加热过程、充放电过程以及输出扭矩过程的协同工作。
步骤S60.根据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和可逆PWM整流器中与电感连接的桥臂的占空比获取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占空比。
其中,在步骤S60中,将可逆PWM整流器中m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D11、D12…D1m分为m-1相桥臂的占空比D11、D12…D1m和第K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第K相桥臂为与电感连接桥臂,将第K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与电感连接的桥臂的占空比进行求和运算后得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占空比。
本申请实施例二提出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通过采用包括可逆PWM整流器和电机线圈的能量转换装置,使该能量转换装置与外部的电池连接以及通过充放电口与供电设备或者用电设备连接时,获取目标加热功率、目标驱动功率以及目标充放电功率,根据目标充放电功率获取外部的充放电口输出的目标充放电电流,根据目标驱动功率获取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根据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获取电机线圈的第一加热功率,再根据第一加热功率与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关系调节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以得到目标交轴电流和目标直轴电流,再根据目标交轴电流、目标直轴电流、目标充放电电流、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计算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根据目标充放电电流和电感电流采样值计算可逆PWM整流器中与电感连接的桥臂的占空比,再获取每相桥臂的占空比,根据占空比控制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上的开关器件的导通和关断,实现了使外部的电池或者供电设备输出的电流流经电机线圈以产生热量,以加热流经电机线圈的冷却管中的冷却液,当该冷却液流经动力电池时加热动力电池且结合电池本身充电或者放电产热一起加热动力电池,可省去额外动力电池加热装置,降低了整个装置的成本,确保电池在低温状态下的充放电得到保障,同时实现了充放电过程、加热过程和扭矩输出过程中的两者或者三者协同工作,即外部供电设备(如充电桩)放电给电池充电过程、电机加热过程和电机扭矩输出过程中三者协同工作;或者电池放电给外部用电设备(如车辆)进行供电、电机加热过程和电机扭矩输出过程中三者协同工作。
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如图23所示,当目标充放电功率为零时,目标充放电电流和第一加热功率为零,则协同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1.获取目标加热功率以及目标驱动功率;
步骤S21.根据目标驱动功率获取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并根据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获取电机线圈的第一加热功率;
步骤S31.当第一加热功率与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不在预设范围内时,根据目标驱动功率调节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至目标交轴电流和目标直轴电流,使第一加热功率与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在预设范围内;
步骤S41.当第一加热功率与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在预设范围内时,将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设置为目标交轴电流和目标直轴电流;
步骤S51.获取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并根据目标交轴电流、目标直轴电流、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计算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
本申请实施例三提出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与实施例一不同点在于目标充放电功率为零,控制电机线圈103加热和控制电机输出扭矩同时进行,通过采用包括可逆PWM整流器102和电机线圈103的能量转换装置,使该能量转换装置与外部的电池101连接以及通过第一直流口与供电设备或者用电设备连接时,获取目标加热功率以及目标驱动功率,根据目标驱动功率获取第一加热功率,根据第一加热功率与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关系调节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以得到目标交轴电流和目标直轴电流,再根据目标交轴电流、目标直轴电流、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计算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根据占空比控制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上开关器件的导通和关断,实现了并使外部的电池101或者供电设备输出的电流流经电机线圈103以产生热量,以加热流经电机线圈103的冷却管中的冷却液,当该冷却液流经动力电池101时加热动力电池101,可省去额外动力电池101加热装置,降低了整个装置的成本,确保电池101在低温状态下的充放电得到保障,同时实现了加热过程和扭矩输出过程中的两者协同工作。
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如图24所示,当目标加热功率为零时,协同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2.获取目标充放电功率以及目标驱动功率;
步骤S22.根据目标充放电功率获取外部的充放电口输出的目标充放电电流;
步骤S32.根据目标驱动功率获取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并将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设置为目标交轴电流和目标直轴电流;
步骤S42.获取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电感电流采样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并根据目标交轴电流、目标直轴电流、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计算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以及根据目标充放电电流和电感电流采样值计算可逆PWM整流器中与电感连接的桥臂的占空比;
步骤S52.根据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和可逆PWM整流器中与电感连接的桥臂的占空比获取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占空比。
本申请实施例四提出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与实施例一不同点在于目标加热功率为零,控制电机线圈充放电和控制电机输出扭矩同时进行,获取目标充放电功率以及目标驱动功率,根据目标驱动功率、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计算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根据目标充放电电流和电感电流采样值计算可逆PWM整流器中与电感连接的桥臂的占空比,进而获取每相桥臂的占空比,实现了加热过程和扭矩输出过程中两者协同工作。
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如图25所示,当目标驱动功率为零时,则协同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3.获取目标加热功率以及目标充放电功率;
步骤S23.根据目标充放电功率获取外部的充放电口输出的目标充放电电流;
步骤S33.根据目标加热功率获取目标交轴电流和目标直轴电流;
步骤S43.获取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电感电流采样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并根据目标交轴电流、目标直轴电流、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计算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以及根据目标充放电电流和电感电流采样值计算可逆PWM整流器中与电感连接的桥臂的占空比;
步骤S53.根据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和可逆PWM整流器中与电感连接的桥臂的占空比获取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占空比。
本申请实施例五提出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与实施例一不同点在于目标驱动功率为零,控制电机线圈充放电和控制电机线圈加热同时进行,获取目标加热功率以及目标充放电功率,根据目标加热功率以及目标充放电功率结合采集的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计算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根据目标充放电电流和电感电流采样值计算可逆PWM整流器中与电感连接的桥臂的占空比,进而获取每相桥臂的占空比,实现了加热过程和充放电过程两者协同工作,同时实现零扭矩输出。
本申请实施例六提供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如图26所示,协同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4.获取目标加热功率、目标驱动功率以及目标充放电功率;
步骤S24.根据目标充放电功率获取外部的充放电口输出的目标充放电电流,根据目标驱动功率获取基于电机转子磁场定向的同步旋转坐标系中的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并根据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获取电机线圈的第一加热功率;
步骤S34.当第一加热功率与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不在预设范围内时,根据目标驱动功率调节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至目标交轴电流和目标直轴电流,使第一加热功率与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在预设范围内;
步骤S44.当第一加热功率与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在预设范围内时,将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设置为目标交轴电流和目标直轴电流
步骤S54.获取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电感电流采样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并根据目标交轴电流、目标直轴电流、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计算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以及根据目标充放电电流和电感电流采样值计算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调节值;
步骤S64.根据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和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调节值获取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
本申请实施例六提出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通过采用包括可逆PWM整流器和电机线圈的能量转换装置,使该能量转换装置与外部的电池连接以及通过充放电口与供电设备或者用电设备连接时,获取目标加热功率、目标驱动功率以及目标充放电功率,根据目标充放电功率获取外部的充放电口输出的目标充放电电流,根据目标驱动功率获取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根据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获取电机线圈的第一加热功率,再根据第一加热功率与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关系调节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以得到目标交轴电流和目标直轴电流,再根据目标交轴电流、目标直轴电流、目标充放电电流、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计算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以及根据目标充放电电流和电感电流采样值计算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调节值,并获取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根据占空比控制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上的开关器件的导通和关断,实现了使外部的电池或者供电设备输出的电流流经电机线圈以产生热量,以加热流经电机线圈的冷却管中的冷却液,当该冷却液流经动力电池时加热动力电池且结合电池本身充电或者放电产热一起加热动力电池,可省去额外动力电池加热装置,降低了整个装置的成本,确保电池在低温状态下的充放电得到保障,同时实现了充放电过程、加热过程和扭矩输出过程中的两者或者三者协同工作,即外部供电设备(如充电桩)放电给电池充电过程、电机加热过程和电机扭矩输出过程中三者协同工作;或者电池放电给外部用电设备(如车辆)进行供电、电机加热过程和电机扭矩输出过程中三者协同工作。
下面通过具体的矢量控制图对本申请进行具体说明:
图27是本发明n相电机的矢量控制框图,涉及多相电机的矢量控制,将多相电机矢量解算到同步旋转坐标系上进行闭环控制,控制过程:控制器接收充放电指令、扭矩输出指令和加热功率指令,充放电指令是给定电压值或者给定电流值,根据充放电指令获取电压目标,获取充电口电压并与电压目标进行控制得到目标充放电电流in*,获取实际充放电电流in,将目标充放电电流in*和电感采样电流in做差并经过闭环控制(例如PID控制)后输出与电感连接的第K相桥臂的占空比D0;根据输出扭矩和加热功率进行指令解算过程后得到目标交轴电流iq*和目标直轴电流id*,采样电流值i1、i2、...、im,通过坐标变换换算到dq坐标系上得到实际直轴电流id和实际交轴电流iq,分别与目标直轴电流id*和目标交轴电流iq*做差后,经过PID控制输出Ud目标值和Uq目标值,Ud、Uq通过反Park变换得到Uα、Uβ,Uα、Uβ被传输至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算法(SVPWM)得到可逆PWM整流器的m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D1、D2、...、DK、...、Dm,将第K相桥臂的占空比D0加上第一占空比DK得到将第K相桥臂的最终占空比,再结合m-1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得到m相桥臂的占空比。
图28是本发明n相电机的矢量控制框图,涉及多相电机的矢量控制,将多相电机矢量解算到同步旋转坐标系上进行闭环控制,控制过程:控制器接收充放电指令、扭矩输出指令和加热功率指令,充放电指令是给定电压值或者给定电流值,根据充放电指令获取电压目标,获取充电口电压并与电压目标进行控制得到目标充放电电流in*,获取实际充放电电流in,将目标充放电电流in*和电感采样电流in做差并经过闭环控制(例如PID控制)后输出第二占空比D0;根据输出扭矩和加热功率进行指令解算过程后得到目标交轴电流iq*和目标直轴电流id*,采样电流值i1、i2、...、im,通过坐标变换换算到dq坐标系上得到实际直轴电流id和实际交轴电流iq,分别与目标直轴电流id*和目标交轴电流iq*做差后,经过PID控制输出Ud目标值和Uq目标值,Ud、Uq通过反Park变换得到Uα、Uβ,Uα、Uβ被传输至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算法(SVPWM)得到可逆PWM整流器的桥臂第一占空比D1、D2、...、Dm,再加上第二占空比D0,得到可逆PWM整流器的每相桥臂的占空比。
下面根据能量转换装置所处的不同模式对本申请进行具体说明:
当充放电指令、扭矩输出指令和加热功率指令:三个指令中最多只有一个不为零时,按照下面的方式进行指令解算分配:
第一种工作模式:充放电指令、扭矩输出指令和加热功率指令(指令即为需求功率)全为零时,所有开关处于关断状态。
第二种工作模式:只有扭矩输出指令:
充放电指令为0,即充放电电流in*=0,加热功率指令为0,指令解算过程按照图18扭矩曲线图中的MTPA&MTPV曲线,由扭矩输出指令和电机当前转速ωe,查表或者计算出同步旋转坐标系d-q坐标轴上对应的目标交轴电流iq*和目标直轴电流id*两个需求值,保证扭矩指令需求,此时目标充放电电流in*的电流回路不进行控制运算,扭矩指令所需能量来源于外部的电池101或外部供电设备。
第三种工作模式:只有加热功率指令:
充电放电指令为0,即充放电电流in*=0,扭矩输出指令为0或者一个较小值,即目标交轴电流iq*=0或者iq*=一个较小的值(啮合齿轮间隙,防止电机转子抖动),对目标直轴电流id*方向上的矢量进行给定;给定加热功率根据公式7公式求解出id*,id*可正可负,优选的id*取正值即增强磁场方向,或者将得到的id*叠加一个正选的高频信号,利用电池101阻抗越大发热越大,增大电池101的发热;加热功率可以事先计算并台架标定好,使用查表或者线性拟合的方法由加热功率获得控制电流指令id*、iq*。
公式7:
Figure BDA0002215180300000221
根据当前指令给定判断模式,解算过程后,得到id*、iq*、in*,此时目标in*电流回路不进行控制运算,加热指令所需能量来源于电池101或外部供电设备。
第四种工作模式:只有充放电指令:扭矩输出指令为0,加热功率指令为0,iq*=0,id*=0,in*≠0。
当连接到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外部电源为恒流充放电模式,控制器采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电流指令in*是充放电电压指令U*和电压采样闭环控制后的输出量。
当连接到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外部电源为恒流充放电模式,电机控制器还可以采用单电压上闭环控制:只有电压闭环的环节,电压指令U*和电压采样闭环控制后输出量直接转化为第K相桥臂占空比,采样电感上电流获取in。
当连接到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外部电源为恒压充放电模式,电机控制器采用单电流上闭环控制:电流指令in*是直接由电池管理器下发给定,没有电压闭环的环节。
通过矢量控制解算过程得到目标id*、iq*、in*。
其中,充电时in*>0,放电时in*<0。
当充放电指令、扭矩输出指令和加热功率指令:三个指令中至少只两个不为零时,按照下面的方式进行指令解算分配:
第五种工作模式:只有充放电指令、加热功率指令,扭矩输出指令*为0:
充放电指令:
当连接到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外部电源为恒流充放电模式,电机控制器可以采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电流指令in*是充放电电压指令U*和电压采样闭环控制后的输出量;采样电感上电流in,进行电流闭环控制。
当连接到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外部电源为恒压充放电模式,电机控制器还可以采用单电流上闭环控制:电流指令in*是直接由电池101管理器下发给定,没有电压闭环的环节,采样电感上电流in,进行电流闭环控制;
当连接到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外部电源为恒流充放电模式,电机控制器还可以采用单电压上闭环控制:只有电压闭环的环节,电压指令U*和电压采样闭环控制后输出量直接转化为第K相桥臂占空比。
加热功率指令:给定加热功率,根据公式8求解出id*,id*可正可负,优选的id*取正值即增强磁场方向;加热功率可以事先计算并台架标定好,使用查表或者线性拟合的方法由加热功率获得目标电流id*、iq*。
公式8:
Figure BDA0002215180300000231
根据充放电指令和加热功率指令的解算过程后,得到目标id*、iq*、in*。充电时in>0,放电时in<0。
第六种工作模式:只有充放电指令、扭矩输出指令,加热功率指令为0:
充放电指令:
当连接到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外部电源为恒流充放电模式,电机控制器可以采用电压电流上闭环控制:电流指令in*是充放电电压指令U*和电压采样闭环控制后的输出量,采样电感上电流in,进行电流闭环控制。
当连接到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外部电源为恒压充放电模式,电机控制器还可以采用单电流上闭环控制:电流指令in*是直接由电池101管理器下发给定,没有电压闭环的环节,采样电感上电流in,进行电流闭环控制。
当连接到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外部电源为恒流充放电模式,电机控制器还可以采用单电压上闭环控制:只有电压闭环的环节,电压指令U*和电压采样闭环控制后输出量直接转化为桥臂占空比,采样电感上电流in。
扭矩输出指令:指令解算过程按照图6扭矩曲线图中的MTPA&MTPV曲线,由扭矩输出指令找出同步旋转坐标系dq坐标轴上对应的id*、iq*两个值的需求进行给定,保证扭矩指令需求;
解算过程后,得到目标id*、iq*、in*,充电时in>0,放电时in<0。
第七种工作模式:只有加热功率指令、扭矩输出指令,充放电指令为0:
加热功率指令:
公式9:
Figure BDA0002215180300000232
扭矩输出指令:解算出恒扭矩曲线,见图6扭矩曲线图中的恒扭矩曲线Te1、Te2、Te3,其中Te1>Te2>Te3,扭矩曲线图中的恒扭矩曲线可以事先计算并台架标定好,一般使用查表或者线性拟合的方法由转矩获得控制电流指令。首先通过MTPA&MTPV曲线找出满足扭矩指令的id*、iq*,将id*、iq*代入公式9进行检验是否满足需求的加热功率,不满足的话就沿着恒扭矩曲线进行滑动,可以朝着id正半轴增大的方向移动,也可以朝着id负半轴减小的方向移动,优选的选择朝着id正半轴增大的方向移动,进行迭代直到满足公式9或者在公式9规定的误差范围内即可,加热功率可以事先计算并台架标定好,使用查表或者线性拟合的方法由由加热功率获得控制电流指令id*、iq*。
此时目标in*电流回路不进行控制运算,解算过程后,得到目标id*、iq*、in*。
第八种工作模式:充放电指令、加热功率指令、扭矩输出指令均不为零。
充放电指令:当连接到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外部电源为恒流充放电模式,电机控制器可以采用电压电流上闭环控制:电流指令in*是充放电电压指令U*和电压采样闭环控制后的输出量,采样电感上电流in,进行电流闭环控制。
当连接到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外部电源为恒压充放电模式,电机控制器可以采用单电流上闭环控制:电流指令in*是直接由电池101管理器下发给定,没有电压闭环的环节,采样电感上电流in,进行电流闭环控制。
当连接到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外部电源为恒流充放电模式,电机控制器可以采用单电压上闭环控制:只有电压闭环的环节,电压指令U*和电压采样闭环控制后输出量直接转化为桥臂占空比,采样电感上电流in。
加热功率指令*:
公式10:
Figure BDA0002215180300000241
扭矩输出指令:解算出恒扭矩曲线,扭矩曲线图中的恒扭矩曲线可以事先计算并台架标定好,一般使用查表或者线性拟合的方法由转矩获得控制电流指令。首先通过MTPA&MTPV曲线找出满足扭矩指令的id*、iq*,将id*、iq*代入式8进行检验是否满足需求的加热功率,不满足的话就沿着恒扭矩曲线进行滑动,朝着((id*)2+(iq*)2)增大的方向移动,既可以朝着id*正半轴增大的方向移动,也可以朝着id*负半轴减小的方向移动,优选的选择朝着id*正半轴增大的方向移动,进行迭代知道满足式10或者在式10规定的误差范围内即可。加热功率可以事先计算并台架标定好,使用查表或者线性拟合的方法由由加热功率获得控制电流指令id*、iq*。
解算过程后,得到目标id*、iq*、in*。
充放电指令、加热功率指令、扭矩输出指令均有的使用场景为太阳能高压线上除冰车或者月球车。
下面以图29为例说明获取到目标加热功率以及目标充放电功率时,对目标加热功率以及目标充放电功率经过解算后的电流流向的实现方式:
如图29所示,可逆PWM整流器102包括第一功率开关单元、第二功率开关单元、第三功率开关单元、第四功率开关单元、第五功率开关以及第六功率开关,每个功率开关单元的控制端连接控制器,可逆PWM整流器102中第一功率开关单元和第二功率开关单元构成第一相桥臂,第三功率开关单元和第四功率开关单元构成第二相桥臂,第五功率开关单元和第六功率开关单元构成第三相桥臂,第一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一上桥臂VT1和第一上桥二极管VD1,第二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二下桥臂VT2和第二下桥二极管VD2,第三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三上桥臂VT3和第三上桥二极管VD3,第四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四下桥臂VT4和第四下桥二极管VD4,第五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五上桥臂VT5和第五上桥二极管VD5,第六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六下桥臂VT6和第六下桥二极管VD6,第一功率开关单元、第三功率开关单元以及第五功率开关单元共接形成第一汇流端,第二功率开关单元、第四功率开关以及第六功率开关共接形成第二汇流端,第一汇流端和第二汇流端之间连接母线电容C1,母线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开关K1的第一端和开关K2的第一端,母线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开关K3的第一端,开关K2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的第一端,开关K1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的第二端以及电池101的正极端,开关K3的第二端连接电池101的负极端,电机包括线圈A1、线圈B1以及线圈C1,每相线圈的一端共接后形成中性点连接直流供电设备,每相线圈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一相桥臂的中点,第一直流口104连接直流供电设备。
如图29所示,直流供电设备、电感L、第六下桥臂VT6形成直流储能回路,直流供电设备向电感L进行储能。
如图30所示,电池101、第一上桥臂VT1、线圈A1、线圈B1和线圈C1、第四下桥臂VT4、第六下桥臂VT6形成加热储能回路,同时,直流供电设备、电感L、第六下桥臂VT6形成直流储能回路,加热储能回路和直流储能回路同时工作。
如图31所示,直流供电设备、电感L、第五上桥二极管VD5、电池101形成直流储能释放回路,线圈A1、线圈B1和线圈C1、第三上桥二极管VD3和第五上桥二极管VD5、第一上桥臂VT1形成加热储能释放回路,直流储能释放回路和加热储能释放回路同时工作。
如图32所示,直流供电设备、电感L、第六下桥臂VT6形成直流储能回路,电池101、第一上桥臂VT1、线圈A1、线圈B1和线圈C1、第四下桥臂VT4和第六下桥臂VT6形成加热储能回路,直流储能回路和加热储能回路同时工作。
如图33所示,直流供电设备、电感L、第六下桥臂VT6形成直流储能回路,线圈A1、线圈B1和线圈C1、第四下桥臂VT4和第六下桥臂VT6、第二下桥二极管VD2形成加热储能释放回路,直流储能回路和加热储能释放回路同时工作。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4所示,直流供电设备、电感L、第六下桥臂VT6形成直流储能回路,直流供电设备向电感L进行储能。
如图35所示,直流供电设备、电感L、第五上桥二极管VD5、电池101形成直流储能释放回路,直流供电设备、线圈C1、线圈A1和线圈B1、第二下桥臂VT2和第四下桥臂VT4形成加热储能回路。
如图36所示,直流供电设备、电感L、第五上桥二极管VD5、电池101形成直流储能释放回路,直流供电设备、线圈C1、线圈A1和线圈B1、第一上桥二极管VD1和第三上桥二极管VD3、电池101形成加热储能释放回路。
如图37所示,直流供电设备、电感L、第五上桥二极管VD5、电池101形成直流储能释放回路,直流供电设备、线圈C1、线圈A1和线圈B1、第二下桥臂VT2和第四下桥臂VT4形成加热储能回路。
如图38所示,直流供电设备、电感L、第六下桥臂VT6形成直流储能回路,直流供电设备、线圈C1、线圈A1和线圈B1、第二下桥臂VT2和第四下桥臂VT4形成加热储能回路。
当仅充电时,如图39所示,针对六相电机控制系统进行举例,采用交错式控制,达到充放电纹波电流最小,增大外置电感L1和L2的等效电感,直流充电交错式控制:控制第六下桥臂VT6导通,其余关断,储能电流流向:第一直流口正极→开关K6→电容C2+→电感L1→开关K4→第六下桥臂VT6→开关K7→第一直流口负极;储能释放电流流向:第一直流口正极→开关K6→电容C2+→电感L2→开关K5→第十一上桥二极管VD11→开关K1→电池101→开关K3→开关K7→第一直流口负极。
如图40所示,控制VT5、VT12导通,其余关断,储能电流流向:第一直流口正极→开关K6→电容C2+→电感L1→开关K4→第五上桥二极管VD5→开关K1→电池101→开关K3→开关K7→第一直流口负极;储能释放电流流向:第一直流口正极→开关K6→电容C2+→电感L2→开关K5→第十二下桥臂VT12→开关K7→第一直流口负极。
图39和图40的过程中两个桥臂交错式控制,形成的等效感量较大,充放电电流纹波小。
当充电过程和加热过程同时进行时,如图41所示,针对六相电机控制系统进行举例,采用交错式控制,达到充放电纹波电流最小,增大外置电感L1和L2的等效电感,直流充电交错式控制:控制第六下桥臂VT6导通,其余关断,储能电流流向:第一直流口正极→开关K6→电容C2+→电感L1→开关K4→第六下桥臂VT6→开关K7→第一直流口负极;储能释放电流流向:第一直流口正极→开关K6→电容C2+→电感L2→开关K5→第十一上桥二极管VD11→开关K1→电池→开关K3→开关K7→第一直流口负极,第一加热储能回路:电池101→第一上桥臂VT1→线圈A1和线圈A2→线圈B1、线圈C1、线圈B2、线圈C2→第四下桥臂VT4和第六下桥臂VT6→电池101,第二加热储能释放回路:线圈U1和线圈U2→线圈V1、线圈W1、线圈V2、线圈W2→第九上桥二极管VD9和第十一上桥二极管VD11→第七上桥臂VT7→线圈U1和线圈U2。
如图42所示,控制VT5、VT12导通,其余关断,储能电流流向:第一直流口正极→开关K6→电容C2+→电感L1→开关K4→第五上桥二极管VD5→开关K1→电池→开关K3→开关K7→第一直流口负极;储能释放电流流向:第一直流口1正极→开关K6→电容C2+→电感L2→开关K5→第十二下桥臂VT12→开关K7→第一直流口负极,第一加热储能释放回路:线圈A1和线圈A2→线圈B1、线圈C1、线圈B2、线圈C2→第三上桥二极管VD3和第五上桥二极管VD5→第一上桥臂VT1→线圈A1和线圈A2,第二加热储能回路:电池101→第一上桥臂VT7→线圈U1和线圈U2→线圈V1、线圈W1、线圈V2、线圈W2→第十下桥臂VT10和第十二下桥臂VT12→电池101。
图41和图42的过程中两个桥臂交错式控制,形成的等效感量较大,充放电电流纹波小。
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装置,包括可逆PWM整流器、电感以及电机线圈,所述电机线圈包括至少一套绕组单元,每套绕组与所述可逆PWM整流器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通过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与外部的电池形成直流充电电路或者直流放电电路,外部的电池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中的所述可逆PWM整流器和所述电机线圈形成驱动电路;其中,所述可逆PWM整流器还包括第一汇流端和第二汇流端,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电感和绕组单元的至少一相绕组的连接后再与对应的所述可逆PWM整流器的一相桥臂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外部的电池的正极端连接所述第一汇流端,外部的电池的负极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
所述协同控制装置包括:
功率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加热功率、目标充放电功率以及目标驱动功率;
目标电流获取模块,用于根据目标充放电功率获取所述外部的充放电口输出的目标充放电电流,根据所述目标驱动功率获取基于电机转子磁场定向的同步旋转坐标系中的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并根据所述第一交轴电流和所述第一直轴电流获取所述电机线圈的第一加热功率;且当所述第一加热功率与所述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不在预设范围内时,根据所述目标驱动功率调节所述第一交轴电流和所述第一直轴电流至目标交轴电流和目标直轴电流,使所述第一加热功率与所述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在预设范围内;
占空比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电感电流采样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并根据目标交轴电流、目标直轴电流、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计算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以及根据所述目标充放电电流和所述电感电流采样值计算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与所述电感连接的桥臂的占空比,以及根据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和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与所述电感连接的桥臂的占空比获取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占空比。
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装置,包括可逆PWM整流器、电感以及电机线圈,所述电机线圈包括至少一套绕组单元,每套绕组与所述可逆PWM整流器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通过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与外部的电池形成直流充电电路或者直流放电电路,外部的电池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中的所述可逆PWM整流器和所述电机线圈形成驱动电路;其中,所述可逆PWM整流器还包括第一汇流端和第二汇流端,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电感和绕组单元的至少一相绕组的连接后再与对应的所述可逆PWM整流器的一相桥臂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外部的电池的正极端连接所述第一汇流端,外部的电池的负极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
所述协同控制装置包括:
功率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加热功率、目标充放电功率以及目标驱动功率;
目标电流获取模块,用于根据目标充放电功率获取所述外部的充放电口输出的目标充放电电流,根据所述目标驱动功率获取基于电机转子磁场定向的同步旋转坐标系中的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并根据所述第一交轴电流和所述第一直轴电流获取所述电机线圈的第一加热功率;且当所述第一加热功率与所述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不在预设范围内时,根据所述目标驱动功率调节所述第一交轴电流和所述第一直轴电流至目标交轴电流和目标直轴电流,使所述第一加热功率与所述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在预设范围内;
占空比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电感电流采样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并根据目标交轴电流、目标直轴电流、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计算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以及以及根据所述目标充放电电流和所述电感电流采样值计算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调节值,以及根据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和所述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调节值获取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占空比。
本申请实施例九提供一种车辆,车辆还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能量转换装置。
如图43所示,电池包的加热和冷却回路包含以下回路:电机驱动系统冷却回路、电池冷却系统回路、空调系统的冷却回路。电池冷却系统回路通过换热板和空调冷却系统融合;电池冷却系统回路通过四通阀和电机驱动系统冷却回路贯通。电机驱动系统冷却回路通过三通阀的切换将散热器连接和断开。电机驱动系统冷却回路与电池冷却系统回路通过阀体切换,改变管道中冷却液流向,使电机驱动系统加热后的冷却液的流向电池冷却系统,完成热量从电机驱动系统到电池冷却的传递;电机驱动系统处于非加热模式,通过三通阀和四通阀切换,电机驱动系统冷却液走A回路,电池冷却系统的冷却液走C回路;电机处于加热模式,通过三通阀和四通阀切换,电机驱动系统冷却液走B回路,实现电机驱动系统加热后的冷却液流向电池包冷却回路来给电池加热。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逆PWM整流器、电感以及电机线圈,所述电机线圈包括至少一套绕组单元,每套绕组与所述可逆PWM整流器连接;
外部的第一直流口通过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与外部的电池形成直流充电电路或者直流放电电路,外部的电池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中的所述可逆PWM整流器和所述电机线圈形成驱动电路;其中,所述可逆PWM整流器还包括第一汇流端和第二汇流端,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电感和所述绕组单元的至少一相绕组的连接后再与对应的所述可逆PWM整流器的一相桥臂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外部的电池的正极端连接所述第一汇流端,外部的电池的负极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
外部的第一直流口连接直流供电设备时,所述直流供电设备、所述电感、所述可逆PWM整流器形成第一直流充电储能回路,所述直流供电设备、所述电感、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与外部的电池形成第一直流充电储能释放回路;
外部的第一直流口连接直流用电设备时,外部的电池、所述可逆PWM整流器、所述电感、所述直流用电设备形成第一直流放电储能回路,所述电感、所述直流用电设备、所述可逆PWM整流器形成第一直流放电储能释放回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包括第一电感,所述电机线圈包括第一绕组单元,所述第一绕组单元连接所述可逆PWM整流器,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绕组单元中的至少一相绕组连接后与所述可逆PWM整流器的一相桥臂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包括第一电感,所述电机线圈包括第一绕组单元和第二绕组单元,所述第一绕组单元连接所述可逆PWM整流器,所述第二绕组单元连接所述可逆PWM整流器,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绕组单元中的一相绕组连接后与所述可逆PWM整流器的一相桥臂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包括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所述电机线圈包括第一绕组单元和第二绕组单元,所述第一绕组单元连接所述可逆PWM整流器,所述第二绕组单元连接所述可逆PWM整流器,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和第二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绕组单元中的一相绕组连接后与所述可逆PWM整流器的一相桥臂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绕组单元中的一相绕组和所述可逆PWM整流器的一相桥臂,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包括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所述电机线圈包括第一绕组单元和第二绕组单元,所述第一绕组单元连接所述可逆PWM整流器,所述第二绕组单元连接所述可逆PWM整流器,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外部的第二直流口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绕组单元中的一相绕组连接后与所述可逆PWM整流器的一相桥臂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绕组单元中的一相绕组连接后与所述可逆PWM整流器的一相桥臂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二端和外部的第二直流口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外部的第一直流口连接直流供电设备时,所述直流供电设备、所述第一电感、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与外部的电池形成第一直流充电电路;
外部的第一直流口连接直流供电设备时,所述直流供电设备、所述第二电感、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与外部的电池形成第二直流充电电路;
外部的电池、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与所述第一绕组单元形成第一加热电路;
外部的电池、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与所述第二绕组单元形成第二加热电路;
所述能量转换装置根据外部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直流充电电路、所述第二直流充电电路、所述第一加热电路以及所述第二加热电路同时工作;
或者控制所述第一直流充电电路和所述第一加热电路同时工作;
或者控制所述第二直流充电电路和所述第二加热电路同时工作。
7.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
8.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可逆PWM整流器、电感以及电机线圈,所述电机线圈包括至少一套绕组单元,每套绕组与所述可逆PWM整流器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通过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与外部的电池形成直流充电电路或者直流放电电路,外部的电池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中的所述可逆PWM整流器和所述电机线圈形成驱动电路;其中,所述可逆PWM整流器还包括第一汇流端和第二汇流端,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电感和所述绕组单元的至少一相绕组的连接后再与对应的所述可逆PWM整流器的一相桥臂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外部的电池的正极端连接所述第一汇流端,外部的电池的负极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
所述协同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加热功率、目标驱动功率以及目标充放电功率;
根据目标充放电功率获取所述外部的充放电口输出的目标充放电电流,根据所述目标驱动功率获取基于电机转子磁场定向的同步旋转坐标系中的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并根据所述第一交轴电流和所述第一直轴电流获取所述电机线圈的第一加热功率;
当所述第一加热功率与所述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不在预设范围内时,根据所述目标驱动功率调节所述第一交轴电流和所述第一直轴电流至目标交轴电流和目标直轴电流,使所述第一加热功率与所述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在预设范围内;
获取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电感电流采样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并根据目标交轴电流、目标直轴电流、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计算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以及根据所述目标充放电电流和所述电感电流采样值计算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与所述电感连接的桥臂的占空比;
根据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和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与所述电感连接的桥臂的占空比获取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占空比。
9.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逆PWM整流器、电感以及电机线圈,所述电机线圈包括至少一套绕组单元,每套绕组与所述可逆PWM整流器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通过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与外部的电池形成直流充电电路或者直流放电电路,外部的电池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中的所述可逆PWM整流器和所述电机线圈形成驱动电路;其中,所述可逆PWM整流器还包括第一汇流端和第二汇流端,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电感和所述绕组单元的至少一相绕组的连接后再与对应的所述可逆PWM整流器的一相桥臂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外部的电池的正极端连接所述第一汇流端,外部的电池的负极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
所述协同控制装置包括:
功率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加热功率、目标充放电功率以及目标驱动功率;
目标电流获取模块,用于根据目标充放电功率获取所述外部的充放电口输出的目标充放电电流,根据所述目标驱动功率获取基于电机转子磁场定向的同步旋转坐标系中的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并根据所述第一交轴电流和所述第一直轴电流获取所述电机线圈的第一加热功率;且当所述第一加热功率与所述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不在预设范围内时,根据所述目标驱动功率调节所述第一交轴电流和所述第一直轴电流至目标交轴电流和目标直轴电流,使所述第一加热功率与所述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在预设范围内;
占空比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电感电流采样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并根据目标交轴电流、目标直轴电流、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计算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以及根据所述目标充放电电流和所述电感电流采样值计算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与所述电感连接的桥臂的占空比,以及根据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和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与所述电感连接的桥臂的占空比获取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占空比。
10.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可逆PWM整流器、电感以及电机线圈,所述电机线圈包括至少一套绕组单元,每套绕组与所述可逆PWM整流器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通过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与外部的电池形成直流充电电路或者直流放电电路,外部的电池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中的所述可逆PWM整流器和所述电机线圈形成驱动电路;其中,所述可逆PWM整流器还包括第一汇流端和第二汇流端,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电感和所述绕组单元的至少一相绕组的连接后再与对应的所述可逆PWM整流器的一相桥臂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外部的电池的正极端连接所述第一汇流端,外部的电池的负极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
所述协同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加热功率、目标驱动功率以及目标充放电功率;
根据目标充放电功率获取所述外部的充放电口输出的目标充放电电流,根据所述目标驱动功率获取基于电机转子磁场定向的同步旋转坐标系中的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并根据所述第一交轴电流和所述第一直轴电流获取所述电机线圈的第一加热功率;
当所述第一加热功率与所述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不在预设范围内时,根据所述目标驱动功率调节所述第一交轴电流和所述第一直轴电流至目标交轴电流和目标直轴电流,使所述第一加热功率与所述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在预设范围内;
获取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电感电流采样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并根据目标交轴电流、目标直轴电流、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计算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以及根据所述目标充放电电流和所述电感电流采样值计算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调节值;
根据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和所述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调节值获取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占空比。
11.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逆PWM整流器、电感以及电机线圈,所述电机线圈包括至少一套绕组单元,每套绕组与所述可逆PWM整流器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通过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与外部的电池形成直流充电电路或者直流放电电路,外部的电池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中的所述可逆PWM整流器和所述电机线圈形成驱动电路;其中,所述可逆PWM整流器还包括第一汇流端和第二汇流端,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电感和所述绕组单元的至少一相绕组的连接后再与对应的所述可逆PWM整流器的一相桥臂连接,外部的第一直流口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外部的电池的正极端连接所述第一汇流端,外部的电池的负极端连接所述第二汇流端;
所述协同控制装置包括:
功率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加热功率、目标充放电功率以及目标驱动功率;
目标电流获取模块,用于根据目标充放电功率获取所述外部的充放电口输出的目标充放电电流,根据所述目标驱动功率获取基于电机转子磁场定向的同步旋转坐标系中的第一交轴电流和第一直轴电流,并根据所述第一交轴电流和所述第一直轴电流获取所述电机线圈的第一加热功率;且当所述第一加热功率与所述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不在预设范围内时,根据所述目标驱动功率调节所述第一交轴电流和所述第一直轴电流至目标交轴电流和目标直轴电流,使所述第一加热功率与所述目标加热功率之间的偏差在预设范围内;
占空比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电感电流采样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并根据目标交轴电流、目标直轴电流、每相线圈上的采样电流值以及电机转子位置计算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以及以及根据所述目标充放电电流和所述电感电流采样值计算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调节值,以及根据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和所述每相桥臂的第一占空比调节值获取所述可逆PWM整流器中每相桥臂的占空比。
1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8或者10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1910912743.9A 2019-09-25 2019-09-25 能量转换装置、车辆、协同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Active CN1125500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12743.9A CN112550063B (zh) 2019-09-25 2019-09-25 能量转换装置、车辆、协同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12743.9A CN112550063B (zh) 2019-09-25 2019-09-25 能量转换装置、车辆、协同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50063A CN112550063A (zh) 2021-03-26
CN112550063B true CN112550063B (zh) 2021-12-07

Family

ID=75029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12743.9A Active CN112550063B (zh) 2019-09-25 2019-09-25 能量转换装置、车辆、协同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500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52918A (zh) * 2021-07-30 2021-12-07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系统、车辆和车辆的控制方法
CN114094901B (zh) * 2021-11-30 2023-05-02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脉冲加热过程中的电机转子位置控制方法
CN114889497B (zh) * 2022-04-28 2024-05-07 重庆大学 一种电动车辆动力系统复合加热装置和控制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8136B1 (zh) * 1969-03-17 1975-06-26
CN102371997A (zh) * 2010-08-19 2012-03-14 汽车零部件研究及发展中心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用充电和电机驱动混合装置及电动汽车
CN105473374A (zh) * 2013-08-22 2016-04-06 西门子公司 能电池驱动的道路车辆的充电
CN107017816A (zh) * 2017-04-25 2017-08-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具有容错能力的电动汽车驱动和充电系统及故障重构方法
CN107645259A (zh) * 2017-07-26 2018-01-30 中国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转矩闭环控制方法
CN108475937A (zh) * 2015-09-11 2018-08-31 转新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包含一个或多个感应线圈的感应负载的控制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8136B1 (zh) * 1969-03-17 1975-06-26
CN102371997A (zh) * 2010-08-19 2012-03-14 汽车零部件研究及发展中心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用充电和电机驱动混合装置及电动汽车
CN105473374A (zh) * 2013-08-22 2016-04-06 西门子公司 能电池驱动的道路车辆的充电
CN108475937A (zh) * 2015-09-11 2018-08-31 转新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包含一个或多个感应线圈的感应负载的控制器
CN107017816A (zh) * 2017-04-25 2017-08-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具有容错能力的电动汽车驱动和充电系统及故障重构方法
CN107645259A (zh) * 2017-07-26 2018-01-30 中国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转矩闭环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50063A (zh) 2021-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44339B (zh) 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车辆
CN112550062B (zh) 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车辆
CN112550063B (zh) 能量转换装置、车辆、协同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11347887B (zh) 电机驱动装置、控制方法、车辆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347925B (zh) 一种车辆、电机控制电路、动力电池充电方法与加热方法
CN112550077B (zh) 能量转换装置及车辆
JP7345060B2 (ja) エネルギー変換装置及び車両
CN111355000B (zh) 一种车辆及其动力电池加热装置与方法
CN111355429B (zh) 电机驱动装置、控制方法、车辆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550078B (zh) 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车辆
CN117728736A (zh) 电机驱动装置、控制方法、车辆及可读存储介质
JP2023179422A (ja) エネルギー変換装置及び車両
CN112644338B (zh) 能量转换装置的协同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车辆
CN111347886A (zh) 电机驱动装置、控制方法、车辆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224054B (zh) 能量转换装置及车辆
CN108023474A (zh) Pfc电路、电机控制系统及变频空调器
KR102661775B1 (ko) 에너지 변환 장치를 위한 협력 제어 방법, 저장 매체, 및 차량
CN112224034B (zh) 能量转换装置及车辆
CN111355414A (zh) 车辆、电机驱动装置、控制方法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3890407A (zh) 基于车载充电机与逆变器的电控装置、控制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