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30750A - 电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30750A
CN112530750A CN202010123276.4A CN202010123276A CN112530750A CN 112530750 A CN112530750 A CN 112530750A CN 202010123276 A CN202010123276 A CN 202010123276A CN 112530750 A CN112530750 A CN 1125307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case
contact
fixed
contact mechanism
cas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2327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岛成则
足立日出央
堤贵志
中山祥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5307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307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38Part of main magnetic circuit shaped to suppress arcing between the contacts of the rela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具有阻断电弧的影响的绝缘功能和被封入的气体的气体密封性的部件的零件个数少且廉价、并且能够可靠地阻断电弧的电磁接触器,电磁接触器(1)包括:具有一对固定触头(21、22)和可与该一对固定触头(21、22)能够接触和分离的可动触头(23)的触点机构(2);收纳触点机构(2)且具有开放端的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和封闭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的开放端的封闭用金属部件(10),由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和封闭用金属部件(10)构成封入电弧阻断用的气体的密封容器,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形成为有底筒形,通过将使前端为开放端的金属制的收纳壳体主体(5)与覆盖收纳壳体主体(5)的周围的绝缘部件(6)一体地形成而成。

Description

电磁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电流路的开闭的电磁接触器。
背景技术
作为进行电流路的开闭的电磁接触器,历来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中所示的技术。
专利文献1所示的电磁接触器包括:具有一对固定触头和可与该一对固定触头接触和分离的可动触头的触点机构;和收纳触点机构的触点机构收纳壳体。而且,触点机构收纳壳体包括包围触点机构的周围的金属制的方筒体、和封闭该方筒体的上端的陶瓷制的绝缘基板。此外,方筒的开放的下端与驱动触点机构的电磁铁单元的铁制的磁轭接合。在该磁轭形成有插通电磁铁单元的可动柱心的贯通孔,触点机构收纳壳体的内部与磁轭的下侧经贯通孔连通。此外,在磁轭的下表面接合有收纳可动柱心的、呈有底筒状形成的金属制的罩部的上端。由磁轭和盖构成封闭触点机构收纳壳体的开放端的封闭用金属部件,由触点机构收纳壳体和该封闭用金属部件构成密封容器,在该密封容器内封入有电弧阻断用的气体。
此外,在触点机构收纳壳体的方筒体的内周面,配置有呈有底方筒状形成的绝缘筒部。该绝缘筒部通过对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进行成型而形成,具有阻断电弧对金属制的方筒部的影响的绝缘功能。
这样,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电磁接触器中,使由触点机构收纳壳体和封闭触点机构收纳壳体的开放端的封闭用金属部件构成的密封容器承担被封入的气体的气体密封性。此外,使触点机构收纳壳体的方筒体的内周面所配置的绝缘筒部承担阻断电弧对金属制的方筒体的影响的绝缘功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25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该专利文献1所示的电磁接触器中存在以下的问题。
即,由于将具有阻断电弧对金属制的方筒体的影响的绝缘功能的绝缘筒部、与由具有被封入的气体的气体密封性的触点机构收纳壳体和封闭用金属部件构成的密封容器分别构成,所以零件个数多,存在电磁接触器的制造成本昂贵的问题。
此外,存在在电流路的阻断时产生的电弧从绝缘筒部与构成触点机构收纳壳体的金属制的方筒体和陶瓷制的绝缘基板之间形成的间隙漏出,从而不能可靠地阻断电弧,通过金属制的方筒体而引起短路的风险。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些现有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具有阻断电弧的影响的绝缘功能和被封入的气体的气体密封性的部件的零件个数少且廉价、并且能够可靠地阻断电弧的电磁接触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接触器包括:触点机构,其具有一对固定触头和能够与该一对固定触头接触和分离的可动触头;收纳该触点机构且具有开放端的触点机构收纳壳体;和封闭该触点机构收纳壳体的开放端的封闭用金属部件,由上述触点机构收纳壳体和上述封闭用金属部件构成密封容器,该密封容器能够封入电弧阻断用的气体,上述电磁接触器的主旨在于:上述触点机构收纳壳体是将收纳壳体主体与绝缘部件形成为一体而成的,上述收纳壳体主体为金属制,形成为有底筒形形状,且一端为上述开放端,上述绝缘部件覆盖上述收纳壳体主体的周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能够提供电磁接触器,其能够减少具有阻断电弧的影响的绝缘功能和被封入的气体的气体密封性的部件的零件个数,从而实现廉价,并且能够可靠地阻断电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磁接触器的俯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磁接触器的正面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电磁接触器的右侧面图。
图5是沿图2中的5-5线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参考例的电磁接触器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电磁接触器
2 触点机构
3 电磁铁单元
4 触点机构收纳壳体
5 收纳壳体主体
5a 底部分
5b 周壁部
5c 法兰部
5d 固定触头插通用孔
5da 露出表面
5e 固定触头插通用孔
5ea 露出表面
5f 内表面
5g 外表面
6 绝缘部件
7 绝缘筒部
7a 底板部
7b 筒部
7c 插通用孔
8 磁轭板
9 罩部
10 封闭用金属部件
11a、11b 环状平板部件
21 第1固定触头(固定触头)
21a 固定导体部
21b 凸缘部
22 第2固定触头(固定触头)
22a 固定导体部
22b 凸缘部
23 可动触头
31 可动柱心
32 衔铁
33 固定柱心
34 励磁线圈
35 卷轴
36 磁轭
36a 左侧的磁轭半体
36b 右侧的磁轭半体
37 连结部件
37a 可动触头插通孔
37b 凹部
38 回位弹簧
39 接触弹簧
41a、41b 电弧消弧用永久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只是例示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装置和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构成部件的材质、形状、结构、配置等并不限定于下述的实施方式。此外,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图。因此,应注意厚度与平面尺寸的关系、比率等与实际情况不同,在附图彼此之间也包含彼此的尺寸的关系、比率不同的部分。
在图1至图5中,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电磁接触器1包括:触点机构2;驱动触点机构2的电磁铁单元3;和收纳触点机构2且具有开放端的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以下,在本说明书中,适当地使用“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这些方向与图1至图5所示的方向一致。
首先,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通过将呈有底方筒状形成、且使下端为开放端的金属制的收纳壳体主体5,与覆盖收纳壳体主体5的包括内表面5f和外表面5g在内的周围的绝缘部件6一体地形成而构成。收纳壳体主体5通过对金属制的平板进行深拉加工而形成,包括四方形的底部分5a和以包围底部分5a的周围的方式从底部分5a的各边向下方延伸的周壁部5b。考虑到深拉加工性和后述的被封入的气体的气体密封性,优选收纳壳体主体5为铝制。而且,在收纳壳体主体5的周壁部5b的下端,弯曲形成有在水平方向上突出的法兰部5c。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通过所谓的嵌件成型形成,即,在将收纳壳体主体5装入铸模内的状态下、将形成绝缘部件6的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注入收纳壳体主体5的包括内表面5f和外表面5g在内的周围而将收纳壳体主体5与绝缘部件6一体化的成形方法。而且,在收纳壳体主体5的底部分5a,形成有分别插通后述的第1固定触头21的固定导体部21a和第2固定触头22的固定导体部22a的一对固定触头插通用孔5d、5e。此外,收纳壳体主体5的底部分5a的固定触头插通用孔5d、5e的内周面被绝缘部件6覆盖,收纳壳体主体5的底部分5a的表面(上表面)的固定触头插通用孔5d、5e的周围露出,形成露出表面5da、5ea。另一方面,在收纳壳体主体5的周壁部5b的下端形成的法兰部5c与后述的构成封闭用金属部件10的磁轭板8的上表面密封接合。
此外,触点机构2包括:固定在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的底部分(与收纳壳体主体5的底部分5a对应的部分)的第1固定触头21和第2固定触头22;以及相对于第1固定触头21和第2固定触头22可接触和分离地配置的可动触头23。第1固定触头21和第2固定触头22分别包括圆筒形的固定导体部21a、22a、和从固定导体部21a、22a的上端在水平方向上突出的凸缘部21b、22b。第1固定触头21和第2固定触头22分别由导电性的金属部件构成。
此处,在将第1固定触头21和第2固定触头22分别固定在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的底部分时,在收纳壳体主体5的底部分5a的露出表面5da、5ea,分别通过粘接而接合陶瓷制的环状平板部件11a、11b。而且,将第1固定触头21和第2固定触头22各自的固定导体部21a、22a经由环状平板部件11a、11b插通至固定触头插通用孔5d、5e,通过粘接将凸缘部21b、22b与环状平板部件11a、11b的表面接合。由此,第1固定触头21和第2固定触头22分别固定在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的底部分。
此外,可动触头23为导电性的金属部件,是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平板,配置在第1固定触头21和第2固定触头22的下方。该可动触头23由固定在电磁铁单元3的后述的可动柱心31的连结部件37支承。
连结部件37通过对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进行成型而形成为大致圆柱形状,在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贯通的可动触头插通孔37a。可动触头23以向左右方向突出的方式配置在该可动触头插通孔37a。在可动触头23的下方且为可动触头插通孔37a内,配置有上端与可动触头23抵接、下端与可动触头插通孔37a的下表面抵接、总对可动触头23向上方施力的接触弹簧39。可动触头23以通过接触弹簧39的作用力而与可动触头插通孔37a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配置。此外,在形成于连结部件37的上表面的凹部37b内,配置有上端与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的底部分抵接、下端与凹部37b的底面抵接、总对连结部件37向下方施力的回位弹簧38。
可动触头23为在释放状态下与第1固定触头21的固定导体部21a的下表面和第2固定触头22的固定导体部22a的下表面保持规定间隔地分离的状态。此外,可动触头23以在投入位置、由于接触弹簧39产生的规定的接触力而与第1固定触头21的固定导体部21a的下表面和第2固定触头22的固定导体部22a的下表面接触的方式设定。
此外,在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的内部且为磁轭板8的上侧,如图5所示那样,配置有形成为有底方筒状的绝缘筒部7。该绝缘筒部7包括底板部7a、在底板部7a的中央部以向上方延伸的方式突出设置的筒部7b。在筒部7b的中央,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连结部件37的插通用孔7c。绝缘筒部7通过将绝缘性的例如合成树脂进行成型而形成。
此外,电磁铁单元3包括封闭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的开放端的封闭用金属部件10、可动柱心31、衔铁32、固定柱心33、励磁线圈34、卷轴35和磁轭36,配置在触点机构2的下方。
封闭用金属部件10包括磁轭板8和罩部9。
磁轭板8由铁制的大致矩形的平板构成,在励磁线圈34被励磁时与磁轭36一起流动磁通。在磁轭板8的上表面,如上述那样,密封接合有在收纳壳体主体5的周壁部5b的下端形成的法兰部5c。在磁轭板8的中央部,形成有连结部件37能够插通的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连结部件插通孔8a。通过该连结部件插通孔8a,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的内部与磁轭板8的下侧连通,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的内部不具有密封结构。
另一方面,罩部9是具有收纳可动柱心31的小径部和收纳衔铁32的大径部的、形成为二段的圆筒形状的金属部件,成为其开放端的上端与磁轭板8的下表面密封接合。通过将罩部9的成为开放端的上端与磁轭板8的下表面接合,封闭连结部件插通孔8a。因为罩部9通过深拉加工形成,所以优选为铝制。
由此,利用封闭用金属部件10封闭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的开放端,由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和封闭用金属部件10构成密封容器。在密封容器的内部,封入电弧阻断用的氢气、氮气、氢和氮的混合气体、空气、SF6等气体。被封入密封容器的气体的气体密封性,由构成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的金属制的收纳壳体主体5和封闭用金属部件10承担。
此外,可动柱心31由圆柱形的铁芯,在上表面中央具有上轴部31a。而且,可动柱心31的上轴部31a固定在连结部件37的下端部。
此外,衔铁32是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的具有规定板厚的铁芯平板,安装在可动柱心31的上轴部31a。
而且,可动柱心31和衔铁32如上述那样收纳在罩部9内。
此外,固定柱心33是呈圆环状形成的固定铁芯,如图5所示那样,以隔着罩部9围绕在可动柱心31的周向外侧的方式配置。
此外,励磁线圈34是通过进行励磁产生磁力而驱动可动柱心31的部件,卷绕安装于绝缘性的卷轴35的周围,该卷轴35以覆盖可动柱心31和固定柱心33的周向外侧的方式配置。
进一步,磁轭36将被收纳于罩部9内的可动柱心31和衔铁32、固定柱心33、卷轴35和励磁线圈34收纳在内部。如图3和图5所示,磁轭36通过将由侧截面看时为C字形状的铁板构成的一对左侧的磁轭半体36a和右侧的磁轭半体36b相组合而构成。而且,磁轭36的上表面与磁轭板8的下表面接合,在励磁线圈34被励磁时与磁轭板8一起流动磁通。
在这样构成的电磁接触器1中,在励磁线圈34为非励磁状态时,因为可动柱心31由回位弹簧38的弹力而通过连结部件37总被向下方施力,所以如图5所示那样,安装在可动柱心31的上轴部31a的衔铁32位于相对于磁轭板8在下方隔开规定的间隔的离开的位置而且是在罩部9的台阶差部上的位置。
而且,当励磁线圈34被通电而被励磁时,产生在衔铁32被拉向磁轭板8的方向上流动的磁通,因其磁力,可动柱心31抵抗回位弹簧38的弹力而从上述的离开的位置上升,衔铁32与磁轭板8的下表面接触。
此外,当励磁线圈34的励磁状态被解除时,因为可动柱心31由回位弹簧38的弹力而通过连结部件37总被向下方施力,所以下降,安装在可动柱心31的上轴部31a的衔铁32回到相对于磁轭板8在下方隔开规定的间隔的离开的位置而且是在罩部9的台阶差部上的位置。
另外,如图2所示,在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的前后方向两外侧配置有两对电弧消弧用永久磁铁41a、41b。
接着,说明电磁接触器1的动作。
当前,第1固定触头21与例如供给大电流的电力供给源连接,第2固定触头22与负载装置连接。
在该状态下,电磁铁单元3的励磁线圈34处于非励磁状态,处于没有产生使可动柱心31上升的磁力的释放状态。
在该释放状态下,如上所述,可动柱心31由于回位弹簧38的弹力总被向下方施力,因此,如图5所示那样,安装在可动柱心31的上轴部31a的衔铁32处于相对于磁轭板8的下表面在下方隔开规定的间隔的离开的位置而且是在罩部9的台阶差部上的位置。
因此,通过连结部件37连结于可动柱心31的可动触头23,与第1固定触头21的固定导体部21a的下表面和第2固定触头22的固定导体部22a的下表面保持规定间隔地向下方分离。因此,第1固定触头21和第2固定触头22之间的电流路处于阻断状态,触点机构2成为断路状态。
从该断路状态,对电磁铁单元3的励磁线圈34通电而对励磁线圈34进行励磁。如此,则如上述那样,产生在衔铁32被拉向磁轭板8的方向上流动的磁通,因其磁力,可动柱心31抵抗回位弹簧38的弹力从上述的离开的位置上升,衔铁32与磁轭板8的下表面接触。
这样,因可动柱心31上升,通过连结部件37与可动柱心31连结的可动触头23也上升,可动触头23因接触弹簧39产生的规定的接触力而与第1固定触头21的固定导体部21a的下表面和第2固定触头22的固定导体部22a的下表面接触。
因此,成为电力供给源的大电流通过第1固定触头21、可动触头23、第2固定触头22供给至负载装置的接通状态。
而且,在从触点机构2的接通状态,阻断供向负载装置的电流供给的情况下,将对电磁铁单元3的励磁线圈34的通电停止。当将对励磁线圈34的通电停止时,励磁线圈34的励磁状态被解除,使可动柱心31向上方移动的磁力消失。可动柱心31因为由回位弹簧38的弹力而总被向下方施力,所以下降。而且,安装在可动柱心31的上轴部31a的衔铁32恢复到相对于磁轭板8的下表面在下方隔开规定的间隔的离开的位置而且是在罩部9的台阶差部上的位置。
由于该可动柱心31下降,连结部件37下降。与之相应地被接触弹簧39施加接触压力时,可动触头23与第1固定触头21的固定导体部21a的下表面和第2固定触头22的固定导体部22a的下表面分别接触。之后,在接触弹簧40的接触压力消失的时刻,成为可动触头23从第1固定触头21和第2固定触头22向下方离开的断路开始状态。
当成为这样的断路开始状态时,在可动触头23与第1固定触头21和第2固定触头22之间产生电弧,因电弧的存在而继续为电流的通电状态。
而且,这些电弧被由于这些电弧的电流的流动、与由配置于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的前后方向两外侧的两对电弧消弧用永久磁铁41a、41b产生的磁通的关系、根据弗莱明左手定则所产生的洛伦兹力拉伸,从而被消弧。
此处,被拉伸后的电弧在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中由于覆盖收纳壳体主体5的内侧的绝缘部件6的绝缘功能而被阻断,从而不存在该电弧通过金属制的收纳壳体主体5而发生短路的可能性。
然后,当可动柱心31的释放动作结束时,断路结束。
接着,与图6所示的参考例的电磁接触器101相比较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效果。
参考例的图6所示的电磁接触器101包括:触点机构102;驱动触点机构102的电磁铁单元103;和收纳触点机构102且具有开放端的触点机构收纳壳体104。
触点机构102收纳在触点机构收纳壳体104内,该触点机构收纳壳体104包括金属制的方筒体105和封闭该方筒体105的上端的平板状的陶瓷制的绝缘基板106。在方筒体105的构成开放端的下端部,弯曲地形成有在水平方向上向外突出的法兰部。该法兰部与后述的磁轭板108的上表面密封接合。
而且,触点机构102包括:通过一对导体部123、124固定在绝缘基板106的一对固定触头121、122(以下,称为第1固定触头121、第2固定触头122);和相对于该第1固定触头121和第2固定触头122可接触和分离地配置的可动触头125。可动触头125被固定于后述的可动柱心131的连结轴136可上下移动地支承。在图6中,附图标记138为接触弹簧。
此外,在触点机构收纳壳体104的方筒体105的内周面,配置有形成为有底方筒形的绝缘筒部107。该绝缘筒部107通过将绝缘性的例如合成树脂进行成型而形成,具有阻断电弧对金属制的方筒体105的影响的绝缘功能。
另一方面,电磁铁单元103包括封闭触点机构收纳壳体104的开放端的封闭用金属部件110、可动柱心131、固定柱心132、励磁线圈133、卷轴134、磁轭135和回位弹簧137。
此处,封闭用金属部件110包括磁轭板108和罩部109。
磁轭板108由铁制的大致矩形的平板构成,在磁轭板108的上表面,如上述那样密封接合有在方筒体105的下端形成的法兰部。在磁轭板108的中央部,形成有可动柱心131的圆筒部能够插通的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可动柱心插通孔108a。通过该可动柱心插通孔108a,触点机构收纳壳体104的内部与磁轭板108的下侧连通,触点机构收纳壳体104的内部不具有密封结构。
另一方面,罩部109是收纳可动柱心131的圆筒部的金属部件,例如是铝制的部件,其上端与磁轭板108的下表面密封接合。通过将罩部109的上端与磁轭板108的下表面接合,触点机构收纳壳体104和罩部109的内部以通过可动柱心插通孔108a连通的状态相对于外部密封。
由此,用封闭用金属部件110封闭触点机构收纳壳体104的开放端,并且由触点机构收纳壳体104和封闭用金属部件110构成密封容器。在密封容器的内部,被封入电弧阻断用的氢气、氮气、氢和氮的混合气体、空气、SF6等气体。被封入密封容器的气体的气体密封性由构成触点机构收纳壳体104的金属制的方筒体105和陶瓷制的绝缘基板106与封闭用金属部件110承担。
此外,可动柱心131由在圆筒形的圆筒部的上端具有周凸缘部的铁芯构成,固定在支承可动触头125的连结轴136。
此外,固定柱心132是配置在可动柱心131的下方的圆筒形的固定铁芯。
进一步,励磁线圈133卷绕安装在卷轴134的周围,该卷轴134以围绕固定柱心132的周围的方式配置。
此外,回位弹簧137配置在罩部109的底部与可动柱心131的圆筒部之间,对可动柱心131总向上方施力。
此外,磁轭135由上端开放的铁芯构成,其将可动柱心131的圆筒部、固定柱心132、励磁线圈133、卷轴134和回位弹簧137收纳在内侧。在磁轭135的开放的上端安装有磁轭板108。
在这样构成的参考例的电磁接触器101的情况下,将具有阻断电弧对金属制的方筒体105的影响的绝缘功能的绝缘筒部107,与由具有被封入的气体的气体密封性的触点机构收纳壳体104和封闭用金属部件110构成的密封容器分别构成。因此,零件个数多,电磁接触器1的制造成本高。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情况下,将具有阻断电弧对金属制的收纳壳体主体5的影响的绝缘功能的绝缘部件6与收纳壳体主体5一体地形成,从而构成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而且,绝缘部件6不与由具有气体密封性的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的收纳壳体主体5和封闭用金属部件10构成的密封容器分别构成。因此,能够获得具有阻断电弧的绝缘功能和被封入的气体的气体密封性的、部件的零件个数少而廉价的电磁接触器1。
此外,在参考例的电磁接触器101的情况下,存在在电流路的阻断时产生的电弧,从绝缘筒部107与构成触点机构收纳壳体104的金属制的方筒体105和陶瓷制的绝缘基板106之间形成的间隙漏出,从而不能可靠地阻断电弧,通过金属制的方筒体105而引起短路的可能性。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情况下,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形成为有底筒形,并将使前端为开放端的金属制的收纳壳体主体5与覆盖收纳壳体主体5的周围的绝缘部件6一体地形成。因此,在金属制的收纳壳体主体5与覆盖收纳壳体主体5的周围的绝缘部件6之间没有间隙,在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的内部不存在金属制的收纳壳体主体5露出的部位,不会发生电弧通过收纳壳体主体5而短路的情况,能够将对收纳壳体主体5的电弧可靠地阻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情况下,在将第1固定触头21和第2固定触头22分别固定在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的底部分时,在收纳壳体主体5的底部分5a的露出表面5da、5ea,通过粘接分别接合陶瓷制的环状平板部件11a、11b。而且,将第1固定触头21和第2固定触头22各自的固定导体部21a、22a经由环状平板部件11a、11b插通至固定触头插通用孔5d、5e,通过粘接将凸缘部21b、22b与环状平板部件11a、11b的表面接合。因此,能够利用陶瓷制的环状平板部件11a、11b可靠地避免第1固定触头21和第2固定触头22由于金属制的收纳壳体主体5发生短路的可能性。此外,陶瓷制的环状平板部件11a、11b的气体密封性优异,因此能够利用环状平板部件11a、11b避免气体从固定触头插通用孔5d、5e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此外,由于陶瓷制的环状平板部件11a、11b的耐热性优异,因此收纳壳体主体5和第1固定触头21、第2固定触头22即使达到高温也不存在问题。
此外,在参考例的电磁接触器101的情况下,在触点机构收纳壳体104中为了承担被封入的气体的气体密封性,利用陶瓷制的绝缘基板106封闭金属制的方筒体105的成为开放端的上端。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情况下,在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中为了承担被封入的气体的气体密封性,使用形成为有底方筒形的金属制的收纳壳体主体5。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中,相对于参考例的电磁接触器101,不需要陶瓷制的绝缘基板106,而只要对金属板进行深拉加工形成收纳壳体主体5即可。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而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改良。
例如,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通过所谓的嵌件成型来形成,即,在将收纳壳体主体5装入铸模内的状态下,将要形成为绝缘部件6的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注入收纳壳体主体5的周围来将收纳壳体主体5与绝缘部件6一体化的成形方法,但只要是能够将收纳壳体主体5与绝缘部件6一体地形成的方法,并不一定通过嵌件成型来形成。例如,也可以将绝缘性的树脂进行粉末涂敷于金属制的收纳壳体主体5。
此外,收纳壳体主体5只要是深拉加工性和气体密封性优异的金属制即可,也可以不是铝制。不过,在铝的情况下,深拉加工性和气体密封性非常优异,作为收纳壳体主体5的材质非常优选。
此外,在将第1固定触头21和第2固定触头22固定于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的底部分时,并不一定要使用陶瓷制的环状平板部件11a、11b。
此外,封闭用金属部件10只要是封闭触点机构收纳壳体4的开放端的金属部件即可,并不一定要由与收纳壳体主体5的开放端接合的铁制的磁轭板8、和以封闭形成于磁轭板8的连结部件插通孔8a的方式使得开放端与磁轭板8接合的金属制的罩部9构成。
此外,构成触点机构2的第1固定触头21、第2固定触头22和可动触头23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5所示的例子。

Claims (4)

1.一种电磁接触器,其包括:
触点机构,其具有一对固定触头和能够与该一对固定触头接触和分离的可动触头;
收纳该触点机构且具有开放端的触点机构收纳壳体;和
封闭该触点机构收纳壳体的开放端的封闭用金属部件,
由所述触点机构收纳壳体和所述封闭用金属部件构成密封容器,该密封容器能够封入电弧阻断用的气体,
所述电磁接触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触点机构收纳壳体是将收纳壳体主体与绝缘部件形成为一体而成的,所述收纳壳体主体为金属制,形成为有底筒形形状,且一端为所述开放端,所述绝缘部件覆盖所述收纳壳体主体的周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壳体主体为铝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收纳壳体主体的底部分,形成有供所述固定触头的固定导体部插通的固定触头插通用孔,所述收纳壳体主体的底部分的固定触头插通用孔的内周面被所述绝缘部件覆盖,所述收纳壳体主体的底部分的表面的、固定触头插通用孔的周围形成露出的露出表面,
在所述收纳壳体主体的底部分的所述露出表面接合陶瓷制的环状平板部件,并且所述固定触头的所述固定导体部经由所述环状平板部件插通在所述固定触头插通用孔中,从所述固定导体部在周向上突出的凸缘部与所述环状平板部件接合。
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闭用金属部件包括铁制的磁轭板和金属制的罩部,
铁制的磁轭板与所述收纳壳体主体的开放端接合,并且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连结部件插通孔,该连结部件插通孔中能够插通连结可动柱心与可动触头的连结部件,
所述金属制的罩部收纳所述可动柱心,并且所述金属制的罩部的开放端以封闭所述连结部件插通孔的方式与所述磁轭板接合。
CN202010123276.4A 2019-09-19 2020-02-27 电磁接触器 Pending CN11253075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70149 2019-09-19
JP2019170149A JP7259670B2 (ja) 2019-09-19 2019-09-19 電磁接触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30750A true CN112530750A (zh) 2021-03-19

Family

ID=74876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23276.4A Pending CN112530750A (zh) 2019-09-19 2020-02-27 电磁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59670B2 (zh)
CN (1) CN112530750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91326A (ja) * 2012-03-12 2013-09-26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開閉器
CN104246956A (zh) * 2012-04-27 2014-12-24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磁开关
CN104704597A (zh) * 2012-11-09 2015-06-10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磁开闭器
JP2017117678A (ja) * 2015-12-24 2017-06-29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電磁接触器及び接点装置のアーク消弧用ガス封入方法
JP2017126503A (ja) * 2016-01-14 2017-07-20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CN108321031A (zh) * 2017-01-16 2018-07-24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25153B2 (ja) * 2003-06-05 2010-08-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端子のシール構造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シール材
JP6111610B2 (ja) * 2012-11-15 2017-04-12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91326A (ja) * 2012-03-12 2013-09-26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開閉器
CN104246956A (zh) * 2012-04-27 2014-12-24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磁开关
CN104704597A (zh) * 2012-11-09 2015-06-10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磁开闭器
JP2017117678A (ja) * 2015-12-24 2017-06-29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電磁接触器及び接点装置のアーク消弧用ガス封入方法
JP2017126503A (ja) * 2016-01-14 2017-07-20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CN108321031A (zh) * 2017-01-16 2018-07-24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59670B2 (ja) 2023-04-18
JP2021048060A (ja) 2021-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79217B2 (en) Electromagnet device
US10026577B2 (en) Contact switching device
US9508508B2 (en) Switch including an arc extinguishing container with a metal body and a resin cover
EP2711965B1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JP6375745B2 (ja) 接点機構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US20180144894A1 (en)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contact apparatus using same
JP6110438B2 (ja) 電磁開閉器
US8994482B2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US20160181038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4704594A (zh) 电磁接触器
JP6237916B2 (ja) 電磁接触器
WO2014076865A1 (ja) 電磁開閉器
JP2013246873A (ja) 接点装置
KR20140138591A (ko) 개폐기
JP2012199126A (ja) 接点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磁開閉装置
KR101698421B1 (ko) 접점 장치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전자 개폐기
KR102074539B1 (ko) 전자 접촉기
KR102606007B1 (ko) 직류 릴레이
JP2012089488A (ja) 電磁開閉装置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CN112530750A (zh) 电磁接触器
JP2021093277A (ja) 電磁接触器
JP2014238919A (ja) 接点装置
CN112530749A (zh) 电磁接触器
US20230326696A1 (en) Contact apparatus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20220028641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