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23750A - 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23750A
CN112523750A CN202011314888.8A CN202011314888A CN112523750A CN 112523750 A CN112523750 A CN 112523750A CN 202011314888 A CN202011314888 A CN 202011314888A CN 112523750 A CN112523750 A CN 1125237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cknesses
sand body
determining
thickness
s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1488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23750B (zh
Inventor
焦立芳
付亚荣
古秋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tro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tro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1488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2375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5237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237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237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237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9/00Testing the nature of borehole walls; Formation testing;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samples of soil or well fluids, specially adapted to earth drilling or wel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7/00Survey of boreholes or wel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phys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属于石油开采领域。由于该方法中,是先基于砂体在各个油井内的第一厚度,确定该砂体在其分布区域内除油井所处位置外的其他位置处的第二厚度,再基于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进一步确定砂体的尖灭位置,即该确定方法充分考虑了砂体厚度,因此该方法最终确定的尖灭位置的精度较高。

Description

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石油开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砂体是指具有一定分布范围的砂层,砂体的尖灭位置是指砂层消失的位置。准确识别砂体的尖灭位置是开采位于该位置附近石油的基础和关键。
相关技术中,一般将有砂岩储层砂体的井和砂体尖灭井之间距离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位置处,直接确定为砂体的尖灭位置。
但是,相关技术的位置确定方法确定的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精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位置确定精度较低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方法,所述砂体分布于目标区域,且所述目标区域内包括多口油井;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砂体在所述多口油井内的多个第一厚度,所述多口油井与所述多个第一厚度一一对应;
根据所述多个第一厚度,确定所述砂体在所述目标区域内多个目标位置处的多个第二厚度,所述多个目标位置与所述多个第二厚度一一对应,所述多个目标位置为除所述多口油井所处位置外的其他位置;
基于所述多个第一厚度和所述多个第二厚度,确定所述砂体的尖灭位置;其中,所述砂体在所述尖灭位置处的厚度为0。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多个第一厚度,确定所述砂体在所述目标区域内多个目标位置处的多个第二厚度,包括:
根据所述多个第一厚度确定厚度特征值;
基于所述厚度特征值,确定所述砂体在所述目标区域内多个目标位置处的多个第二厚度。
可选的,若所述砂体为第一沉积类型砂体,所述根据所述多个第一厚度确定厚度特征值,包括:
将所述多个第一厚度的平均值确定为厚度特征值。
可选的,所述第一沉积类型砂体包括:三角洲河口坝砂体。
可选的,若所述砂体为第二沉积类型砂体,所述根据所述多个第一厚度确定厚度特征值,包括:
基于所述多个第一厚度,通过正态分布拟合算法计算厚度特征值。
可选的,所述第二沉积类型砂体包括:河道点坝砂体。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厚度特征值,确定所述砂体在所述目标区域内多个目标位置处的多个第二厚度,包括:
基于所述厚度特征值确定厚度差值参数,其中,所述厚度差值参数与所述厚度特征值互为相反数;
基于所述厚度特征值和所述厚度差值参数,通过插值算法计算所述砂体在所述目标区域内多个目标位置处的多个第二厚度。
可选的,所述插值算法包括:移动平均法或克里金法。
可选的,所述确定所述砂体在所述多口油井内的多个第一厚度,包括:
确定所述多口油井的测井资料和录井资料;
基于所述测井资料和所述录井资料,确定所述砂体在所述多口油井内的多个第一厚度。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装置,所述砂体分布于目标区域,且所述目标区域内包括多口油井;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砂体在所述多口油井内的多个第一厚度,所述多口油井与所述多个第一厚度一一对应;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第一厚度,确定所述砂体在所述目标区域内多个目标位置处的多个第二厚度,所述多个目标位置与所述多个第二厚度一一对应,所述多个目标位置为除所述多口油井所处位置外的其他位置;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多个第一厚度和所述多个第二厚度,确定所述砂体的尖灭位置;其中,所述砂体在所述尖灭位置处的厚度为0。
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方面所述的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方法。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由于该方法中,是先基于砂体在各个油井内的第一厚度,确定该砂体在其分布区域内除油井所处位置外的其他位置处的第二厚度,再基于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进一步确定砂体的尖灭位置,即该确定方法充分考虑了砂体厚度,因此该方法最终确定的尖灭位置的精度较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方法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第二厚度的方法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7号砂体厚度等值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装置的框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确定模块的框图。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目前,我国的多数油藏均处于开发中后期阶段,如层状砂岩油藏。在油藏内的砂体的尖灭位置(也可以称为砂体井间尖灭位置)附近,因控制开采所用开发井网的难度较大(即,开发井网难以被有效控制),且该尖灭位置处的注采关系不完善,导致该尖灭位置附近经常剩余大量石油,即该尖灭位置处剩余石油较为富集。相应的,该尖灭位置处的石油成为了开采后期重要的调整挖潜对象。为了开采该尖灭位置处的石油,关键的一步自然是准确识别该尖灭位置。
相关技术中,一般通过以下两种方式确定砂体的尖灭位置。第一,位置指定的插值法,即将有砂岩储层砂体的井和砂体尖灭井之间距离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位置处,直接确定为砂体的尖灭位置。但是,由于该方法没有考虑砂体的展布大小(即,砂体所分布区域的大小)和砂体的厚度,因此该方法确定砂体尖灭位置的精度较差。第二,三维地震解释预测法,即,利用地震波长对砂体的尖灭位置进行预测。由于在地层厚度小于地震波长的四分之一,不同地层界面的地震反射相互干涉会形成复合波,因此影响了位置预测精度。且,该方法也难以分辨厚度较小(如,小于10米)的单砂层,即无法对薄层砂体的尖灭位置进行预测。
本申请实施例针对以上相关技术存在问题,提出一种全新的砂体的尖灭位置确定方法,该方法能够在充分考虑砂体的厚度和展布大小的基础上,简单高效的确定出砂体的尖灭位置。如此,为优化调整开发井网提供了可靠依据,以及为开采砂体的尖灭位置处的剩余油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此外,该方法可以应用于一计算机设备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方法流程示意图。其中,一口油井内一般会沉积多层砂层,一层砂层可以称为一个单砂体,且一个单砂体可以分布于多口油井内。故,也即是,待测砂体(即,单砂体)可以分布于包括多口油井的目标区域内。如图1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101、确定砂体在多口油井内的多个第一厚度。
其中,多口油井与多个第一厚度可以一一对应。即,对于一个砂体而言,其在不同油井内的厚度可能不同。
步骤102、根据多个第一厚度,确定砂体在目标区域内多个目标位置处的多个第二厚度。
其中,多个目标位置与多个第二厚度可以一一对应。即,对于一个砂体而言,其在目标区域的不同位置处的厚度可能不同。并且,此处的多个目标位置可以包括除多口油井所处位置外的其他位置。
步骤103、基于多个第一厚度和多个第二厚度,确定砂体的尖灭位置。
其中,砂体在尖灭位置处的厚度为0。即,在确定出多个第一厚度和多个第二厚度后,可以将多个第一厚度和多个第二厚度中,厚度为0的位置直接确定为砂体的尖灭位置。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方法。由于该方法中,是先基于砂体在各个油井内的第一厚度,确定该砂体在其分布区域内除油井所处位置外的其他位置处的第二第一厚度,再基于第一厚度和第二第一厚度进一步确定砂体的尖灭位置,即该确定方法充分考虑了砂体厚度,因此该方法最终确定的尖灭位置的精度较高。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201、确定砂体在多口油井内的多个第一厚度。
本申请实施例确定的砂体的厚度可以是指:砂体的顶界面至底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砂体的顶界面可以是指在往地层下方钻井时,初次所遇砂层所处位置处,也可以称为钻遇砂体的顶部;砂体的底界面可以是指继续往下钻井时,二次所遇该砂层的所处位置处,也可以称为钻遇砂体的底部。
此外,多口油井与多个第一厚度可以一一对应,即,对于一个砂体而言,其在不同油井内的厚度可能不同。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第一厚度的方法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2011、确定多口油井的测井资料和录井资料。
其中,测井是指通过专门仪器放至油井内,沿井身测量钻井地质剖面上地层的各种物理参数的一种技术,相应的,测井资料即是指测井所得到的相关数据。例如,测井资料一般包括:地层的电阻率、自然电位和声波时差等。录井是指用岩矿分析、地球物理或地球化学等方法,观察、采集、收集、记录以及分析随钻井过程中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等井筒返出物信息,以此建立录井地质剖面、发现油气显示、评价油气层,并为石油工程(投资方、钻井工程、其它工程)提供钻井信息服务的过程。相应的,录井资料即是指录井所得到的相关数据。
可选的,油井的录井资料和测井资料可以由工程人员测量得到,并输入至计算机设备。即计算机设备可以获取工程人员输入的测井资料和录井资料。
步骤2012、基于测井资料和录井资料,确定砂体在多口油井内的多个第一厚度。
在获取到测井资料和录井资料后,即可以基于该测井资料和录井资料进行精细地层对比,从而确定每口油井内包括的砂体的数量(即砂体的划分),以及每个砂体的多个第一厚度。例如,确定出国内XX油田Es2段共包括10个砂体。
可选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基于获取到的测井资料和路径资料,自动确定砂体在多口油井内的多个第一厚度。或者,计算机设备也可以接收工程人员输入的砂体在多口油井内的多个第一厚度,即砂体的第一厚度可以是由工程人员采用测井资料和录井资料进一步确定得到。此外,为了后续计算方便,还可以建立每个砂体与油井的对应关系表,即建立每个砂体在不同油井上钻遇的厚度数据表。
示例的,以确定国内XX油田Es2段中7号砂体的尖灭位置为例,表1示出了最终确定的7号砂体在其该油田内的130口油井内的第一厚度。其中,X坐标和Y坐标为油井的井口位置坐标,第一厚度的单位可以为米(m)。
表1
Figure BDA0002791041560000061
Figure BDA0002791041560000071
参考上述表1可以看出,7号砂体在1号油井内的厚度为3.4m,在129号油井内的厚度为0m,即,129号油井内并不存在该7号砂体。其他油井同理,在此不再赘述。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厚度都为砂体的顶界面至底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垂直厚度。由于存在斜井(即,与地层表面不垂直的油井),因此即存在确定出的砂体的第一厚度为非垂直厚度的情况。该情况下,还需要将斜井内砂体的第一厚度校正为垂直厚度。
步骤202、根据多个第一厚度确定厚度特征值。
在确定出砂体在每口油井内的第一厚度后,可以进一步基于确定出的多个第一厚度计算出一厚度特征值,为下述确定尖灭位置奠定基础。
可选的,计算机设备可以直接基于确定的多个第一厚度确定厚度特征值,或者,计算机设备可以接收工程人员输入的厚度特征值,即该厚度特征值可以由工程人员基于多个第一厚度计算得到并输入至计算机设备中的。
并且,对于不同沉积类型的砂体,需要采用不同方法确定厚度特征值。可选的,若砂体为第一沉积类型砂体,则可以直接将多个第一厚度的平均值确定为厚度特征值。若砂体为第二沉积类型砂体,可以基于多个第一厚度,并通过正态分布拟合算法确定厚度特征值。例如,第一沉积类型砂体可以包括:三角洲河口坝砂体。第二沉积类型砂体可以包括:河道点坝砂体。
假设依然以确定XX油田Es2段7号砂体的尖灭位置为例,由于该XX油田Es2段中的砂体为三角洲河口坝砂体,即属于第一沉积类型砂体,因此可以直接计算该7号砂体在多口油井内的多个第一厚度的平均值,即统计7号砂体的第一厚度为非0厚度的各个第一厚度的平均值,并将计算得到的平均值确定为该7号砂体的厚度特征值。结合表1所示7号砂体在130口油井内的第一厚度确定出该7号砂体的厚度特征值为3.42。
假设确定的砂体为第二沉积类型砂体,则可以先对砂体的第一厚度为非0厚度的各个第一厚度,按照等步长进行井数所占比例统计,然后再采用正态分布拟合算法计算正态分布均数,最后将计算得到的正态分布均数确定为厚度特征值。
步骤203、基于厚度特征值确定厚度差值参数。
其中,厚度差值参数与厚度特征值可以互为相反数。可选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将厚度特征值的相反数直接确定为厚度差值参数。或者,计算机设备也可以接收工程人员输入的厚度差值参数,即该厚度差值参数可以由工程人员基于厚度特征值确定得到。例如,假设确定的7号砂体的厚度特征值为3.42,则基于厚度特征值确定的厚度差值参数即为-3.42。
步骤204、基于厚度特征值和厚度差值参数,通过插值算法确定砂体在目标区域内多个目标位置处的多个第二厚度。
可选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基于厚度特征值和厚度差值参数,通过插值算法确定砂体在目标区域内多个目标位置处的多个第二厚度。或者,计算机设备也可以接收工程人员输入的多个第二厚度,即该多个第二厚度可以由工程人员基于厚度插值参数,采用插值算法计算得到。并且,对于不同沉积类型的砂体,采用的插值算法可以不同。例如,插值算法一般可以包括:移动平均法或克里金法。
其中,多个目标位置与多个第二厚度可以一一对应,且该多个目标位置可以为除多口油井所处位置外的其他位置。即可以以厚度特征值和厚度差值参数作为参数,通过平面插值算法,推算出砂体在除油井所处位置外的其他位置的厚度,即第二厚度。此外,一般还会将油井的井口坐标也作为平面插值算法所用参数。
步骤205、基于多个第一厚度和多个第二厚度,确定砂体的尖灭位置。
可选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基于多个第一厚度和多个第二厚度,直接确定砂体的尖灭位置。或者,计算机设备也可以接收工程人员输入的砂体的尖灭位置,即该砂体的尖灭位置可以由工程人员基于多个第一厚度和多个第二厚度确定得到。
其中,砂体在尖灭位置处的厚度为0。即,在确定出多个第一厚度和多个第二厚度后,可以将多个第一厚度和多个第二厚度中,厚度为0的位置直接确定为砂体的尖灭位置。基于步骤204可知,也即是,可以将插值计算结果为0的位置连成的一条线确定为砂体尖灭位置线。相应的,可以将插值计算结果小于0(即为负数)的区域即为砂体尖灭区域。
示例的,图4示出了最终确定的7号砂体厚度等值图。其中,该附图中包括7号砂体在130口油井上的第一厚度,在除油井所处位置外的多个其他位置的第二厚度,以及砂体尖灭位置线,砂体尖灭位置线上的砂体厚度均为0。
其中,图4中黑点用于指示油井所处位置,最靠近黑点的数据即为该油井内7号砂体的厚度,相对较粗的黑线条即为砂体尖灭位置线。此外,图4还示出了比例尺“1:10000”。
为了测试通过上述步骤201至步骤205确定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精度,本申请实施例对XX油田在原钻井区域内的20余口加密钻井钻遇的砂体的尖灭位置进行了统计验证。经验证确定,20余口加密钻井在XX油田31个砂体(即,砂层)中预测,共钻遇砂体尖灭位置105处,实际钻井测试得到砂体尖灭共102处,符合率达到97%。如此可以确定,采用本申请实施例记载的方法确定尖灭位置的精度较高。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方法的步骤的先后顺序可以进行适当调整,步骤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增减。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的方法,都应涵盖在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方法。由于该方法中,是先基于砂体在各个油井内的第一厚度,确定该砂体在其分布区域内除油井所处位置外的其他位置处的第二厚度,再基于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进一步确定砂体的尖灭位置,即该确定方法充分考虑了砂体厚度,因此该方法最终确定的尖灭位置的精度较高。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装置的框图。砂体分布于目标区域,且目标区域内包括多口油井。如图5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501,用于确定砂体在多口油井内的多个第一厚度。
其中,多口油井与多个第一厚度一一对应。
第二确定模块502,用于根据多个第一厚度,确定砂体在目标区域内多个目标位置处的多个第二厚度。
其中,多个目标位置与多个第二厚度一一对应,且该多个目标位置为除多口油井所处位置外的其他位置。
第三确定模块503,用于基于多个第一厚度和多个第二厚度,确定砂体的尖灭位置。其中,砂体在尖灭位置处的厚度为0。
可选的,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确定模块502的框图。如图6所示,该第二确定模块502可以包括:
第一确定子模块5021,用于根据多个第一厚度确定厚度特征值。
第二确定子模块5022,用于基于厚度特征值,确定砂体在目标区域内多个目标位置处的多个第二厚度。
可选的,若砂体为第一沉积类型砂体,第一确定子模块5021用于:将多个第一厚度的平均值确定为厚度特征值。
可选的,若砂体为第二沉积类型砂体,第一确定子模块5021用于:基于多个第一厚度,通过正态分布拟合算法计算厚度特征值。
可选的,第一沉积类型砂体包括:三角洲河口坝砂体。第二沉积类型砂体包括:河道点坝砂体。
可选的,第二确定子模块5022可以用于:基于厚度特征值确定厚度差值参数,其中,厚度差值参数与厚度特征值互为相反数。基于厚度特征值和厚度差值参数,通过插值算法计算砂体在目标区域内多个目标位置处的多个第二厚度。
可选的,插值算法包括:移动平均法或克里金法。
可选的,第一确定模块501可以用于:确定多口油井的测井资料和录井资料,并基于测井资料和录井资料,确定砂体在多口油井内的多个第一厚度。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装置。由于该装置是先基于砂体在各个油井内的第一厚度,确定该砂体在其分布区域内除油井所处位置外的其他位置处的第二厚度,再基于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进一步确定砂体的尖灭位置,即该确定装置在确定砂体的尖灭位置时充分考虑了砂体厚度,因此最终确定的尖灭位置的精度较高。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能够实现如图1或图2所示的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方法。
应当理解,本申请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例如能够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图示或描述中给出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模块”,是指任何已知或后来开发的硬件、软件、固件、人工智能、模糊逻辑或硬件或/和软件代码的组合,能够执行与该元件相关的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砂体分布于目标区域,且所述目标区域内包括多口油井;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砂体在所述多口油井内的多个第一厚度,所述多口油井与所述多个第一厚度一一对应;
根据所述多个第一厚度,确定所述砂体在所述目标区域内多个目标位置处的多个第二厚度,所述多个目标位置与所述多个第二厚度一一对应,所述多个目标位置为除所述多口油井所处位置外的其他位置;
基于所述多个第一厚度和所述多个第二厚度,确定所述砂体的尖灭位置;其中,所述砂体在所述尖灭位置处的厚度为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个第一厚度,确定所述砂体在所述目标区域内多个目标位置处的多个第二厚度,包括:
根据所述多个第一厚度确定厚度特征值;
基于所述厚度特征值,确定所述砂体在所述目标区域内多个目标位置处的多个第二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砂体为第一沉积类型砂体,所述根据所述多个第一厚度确定厚度特征值,包括:
将所述多个第一厚度的平均值确定为厚度特征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积类型砂体包括:三角洲河口坝砂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砂体为第二沉积类型砂体,所述根据所述多个第一厚度确定厚度特征值,包括:
基于所述多个第一厚度,通过正态分布拟合算法计算厚度特征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第二沉积类型砂体包括:河道点坝砂体。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厚度特征值,确定所述砂体在所述目标区域内多个目标位置处的多个第二厚度,包括:
基于所述厚度特征值确定厚度差值参数,其中,所述厚度差值参数与所述厚度特征值互为相反数;
基于所述厚度特征值和所述厚度差值参数,通过插值算法计算所述砂体在所述目标区域内多个目标位置处的多个第二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值算法包括:移动平均法或克里金法。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砂体在所述多口油井内的多个第一厚度,包括:
确定所述多口油井的测井资料和录井资料;
基于所述测井资料和所述录井资料,确定所述砂体在所述多口油井内的多个第一厚度。
10.一种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砂体分布于目标区域,且所述目标区域内包括多口油井;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砂体在所述多口油井内的多个第一厚度,所述多口油井与所述多个第一厚度一一对应;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第一厚度,确定所述砂体在所述目标区域内多个目标位置处的多个第二厚度,所述多个目标位置与所述多个第二厚度一一对应,所述多个目标位置为除所述多口油井所处位置外的其他位置;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多个第一厚度和所述多个第二厚度,确定所述砂体的尖灭位置;其中,所述砂体在所述尖灭位置处的厚度为0。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方法。
CN202011314888.8A 2020-11-20 2020-11-20 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25237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14888.8A CN112523750B (zh) 2020-11-20 2020-11-20 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14888.8A CN112523750B (zh) 2020-11-20 2020-11-20 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23750A true CN112523750A (zh) 2021-03-19
CN112523750B CN112523750B (zh) 2023-11-28

Family

ID=74982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14888.8A Active CN112523750B (zh) 2020-11-20 2020-11-20 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23750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58275A (zh) * 2021-05-08 2021-07-23 北京金阳普泰石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尖灭砂体样式建模方法和系统
CN113409463A (zh) * 2021-06-29 2021-09-1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包括尖灭处理的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
CN115126481A (zh) * 2022-06-28 2022-09-30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挡砂介质的性能确定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55111A1 (en) * 2001-04-24 2003-08-21 Shell Oil Co In situ thermal processing of a tar sands formation
CN104018827A (zh) * 2014-05-13 2014-09-03 长江大学 一种基于叠覆朵体的三角洲砂体内部结构分析方法
CN104459800A (zh) * 2014-12-02 2015-03-25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一种预测砂体尖灭的方法和装置
KR20150076020A (ko) * 2013-12-26 2015-07-06 현대제철 주식회사 압연기의 압하율 설정방법
CN109669211A (zh) * 2019-01-30 2019-04-23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海底岩性薄砂体储层预测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CN110376645A (zh) * 2019-08-02 2019-10-25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薄层砂体顶界面位置的确定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0501743A (zh) * 2019-08-05 2019-11-26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储层构型约束的砂岩厚度等值线图编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55111A1 (en) * 2001-04-24 2003-08-21 Shell Oil Co In situ thermal processing of a tar sands formation
KR20150076020A (ko) * 2013-12-26 2015-07-06 현대제철 주식회사 압연기의 압하율 설정방법
CN104018827A (zh) * 2014-05-13 2014-09-03 长江大学 一种基于叠覆朵体的三角洲砂体内部结构分析方法
CN104459800A (zh) * 2014-12-02 2015-03-25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一种预测砂体尖灭的方法和装置
CN109669211A (zh) * 2019-01-30 2019-04-23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海底岩性薄砂体储层预测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CN110376645A (zh) * 2019-08-02 2019-10-25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薄层砂体顶界面位置的确定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0501743A (zh) * 2019-08-05 2019-11-26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储层构型约束的砂岩厚度等值线图编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贺军;: "大庆油田井间砂体预测方法", 石油地质与工程, no. 03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58275A (zh) * 2021-05-08 2021-07-23 北京金阳普泰石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尖灭砂体样式建模方法和系统
CN113158275B (zh) * 2021-05-08 2023-11-21 北京金阳普泰石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尖灭砂体样式建模方法和系统
CN113409463A (zh) * 2021-06-29 2021-09-1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包括尖灭处理的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
CN113409463B (zh) * 2021-06-29 2022-06-0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包括尖灭处理的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
CN115126481A (zh) * 2022-06-28 2022-09-30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挡砂介质的性能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15126481B (zh) * 2022-06-28 2023-09-29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挡砂介质的性能确定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23750B (zh) 2023-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23750A (zh) 砂体的尖灭位置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A2572449C (en) Hydrodynamics-based gridding geologic modeling (hydro-gridding)
CA2725923C (en) Heterogeneous earth models for a reservoir field
US5305209A (en) Method for characterizing subterranean reservoirs
CN110412649B (zh) 一种单期水下分流河道的识别方法
CA2823710C (en) Methods and systems regarding models of underground formations
CA2753544A1 (en) Reservoir quality characterization using heterogeneity equations with spatially-varying parameters
EP4042211A1 (en) Modeling reservoir permeability through estimating natural fracture distribution and properties
US10605955B2 (en) Multi-step subsidence inversion for modeling lithospheric layer thickness through geological time
Tankersley et al. Reservoir modeling to characterize dual porosity, tengiz field, republic of kazakhstan
Toublanc et al. Ekofisk Field: fracture permeability evalu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in the flow model
CN112433248B (zh) 一种碳酸盐岩沉积环境下隐蔽储层的探测方法
US20240077630A1 (en) A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seismic signals
Worthington et al. Optimizing the value of reservoir simulation through quality-assured initialization
CN204241700U (zh) 复杂盆缘超剥带隐蔽圈闭边界的识别系统
Lubnin et al. System approach to planning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layer offshore fields
CN117386312B (zh) 一种钻井液加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Worthington Optimization of equity redeterminations through fit-for-purpose evaluation Procedures
Villarroel et al. Methodology of feasibility study on pilot test for dump flood completion system
Almukhametova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sealing the grid of wells at an oil facility
Benton et al. Integrated Ensemble-Modeling Study Utilizing Well Surveillance Data and Interpreted Contacts for a Mature Malaysian Oilfield
Shevtsov et al. Geological and hydrodynamic modeling as a tool for improving the methodology of designing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carbon deposits at the final stage
Manchola et al. Geosteering Optimization Using the Multi-Boundary Detection Technology in Rubiales' Field, Colombia
WO2022159562A1 (en) Automated sedimentary fairway definition and approach for calculating sediment input and output location parameters per area of interest
Holtz et al.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methodology to identify reserve growth potentia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