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19818A -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19818A
CN112519818A CN202011425791.4A CN202011425791A CN112519818A CN 112519818 A CN112519818 A CN 112519818A CN 202011425791 A CN202011425791 A CN 202011425791A CN 112519818 A CN112519818 A CN 1125198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beam connecting
bogie
pin
bo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2579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19818B (zh
Inventor
方振宇
张文朝
谷静
刘春洋
高茂森
王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Ta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Ta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Ta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Ta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2579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1981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5198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198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198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198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FRAIL VEHICLE SUSPENSIONS, e.g. UNDERFRAMES, BOGIES OR ARRANGEMENTS OF WHEEL AXLES; RAIL VEHICLES FOR USE ON TRACKS OF DIFFERENT WIDTH; PREVENTING DERAILING OF RAIL VEHICLES; WHEEL GUARDS, OBSTRUCTION REMOVERS OR THE LIKE FOR RAIL VEHICLES
    • B61F5/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ogies; Connections between bogies and vehicle underframes;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for adjusting or allowing self-adjustment of wheel axles or bogies when rounding curves
    • B61F5/02Arrangements permitting limited transverse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vehicle underframe or bolster and bogie; Connections between underframes and bogies
    • B61F5/04Bolster supports or mountings
    • B61F5/12Bolster supports or mountings incorporating damp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向架及轨道车辆,涉及轨道车辆技术。所述转向架,用于轨道车辆,包括:垂向减振器,所述垂向减振器的端部设置有螺栓孔;横梁,所述横梁具有安装耳,所述安装耳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耳还设置有限位面,所述限位面有至少部分为平面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具有螺杆及设于所述螺杆一端的螺栓头部;所述螺杆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及螺栓孔;所述螺栓头部的侧平面与所述限位面相抵。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中,能够确保垂向减振器与横梁的连接可靠性。

Description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轨道车辆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轨道车辆是连结各城市的重要交通纽带,也逐渐成为城市内的主要交通工具,轨道车辆还是实现货物运输的主要载体。轨道车辆主要包括:车体及设置在车体下方的转向架,转向架用于对车体进行承载并实现走行和转向功能。
转向架包括构架、轮对、牵引装置、垂向减振器等结构。垂向减振器主要用于缓冲转向架与车体之间的垂向冲击,提高车辆的平稳性。相关技术中,垂向减振器对称地设置在车体纵向中心线的两侧。垂向减振器的一端连接于车体,垂向减振器的另一端连接于横梁。目前,为了便于垂向减振器的安装,通常采用螺栓将垂向减振器与横梁螺接。然而,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垂向减振器与横梁的连接可靠性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向架,用于轨道车辆,包括:
垂向减振器,所述垂向减振器的端部设置有螺栓孔;
横梁,所述横梁具有安装耳,所述安装耳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耳还设置有限位面,所述限位面有至少部分为平面;
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具有螺杆及设于所述螺杆一端的螺栓头部;所述螺杆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及螺栓孔;所述螺栓头部的侧平面与所述限位面相抵。
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
车体及如前述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架;所述转向架设置于所述车体的下端。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向架及轨道车辆,通过在横梁的安装孔附近设置至少部分为平面的限位面,该限位面能够与固定螺栓头部的侧平面相抵,如此,通过平面与平面的接触,能够有效限制固定螺栓相对于转向架及轨道车辆转动,从而有效防止固定螺栓松动,进而提高了转向架及轨道车辆与垂向减振器的连接可靠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横梁与垂向减振器连接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横梁与垂向减振器连接处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垂向减振器在转向架上的布设位置示意图;
图5为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横梁单体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两横梁单体连接处的爆炸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横梁单体的立体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中轮对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设有安全止挡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侧梁的立体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侧梁的主视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侧梁的另一主视图;
图1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侧梁承受第一垂向载荷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侧梁承受第二垂向载荷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中横梁、侧梁及二系悬挂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中横梁、侧梁及二系悬挂安装座的爆炸视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二系悬挂安装座的俯视角度立体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二系悬挂安装座的仰视角度立体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二系悬挂安装座与侧梁、横梁装配的局部剖视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上设置有二系悬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牵引中心销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侧梁;11-主侧梁板;111-主板中段;112-主板过渡段;113-主板连接段;12-辅侧梁板;121-辅板中段;122-辅板过渡段;123-辅板连接段;13-弹性止档;14-缓冲间隙;15-第一侧梁定位销;16-第二侧梁定位销;17-第三侧梁定位销;18-定位金属件;
2-横梁单体;21-横梁主体;22-横梁连接臂;23-横梁连接销;24-横梁连接法兰;25-横梁连接节点;26-横梁连接垫圈;27-横梁安装环;28-横梁连接螺栓;29-安装耳;291-限位面;
7-垂向减振器;71-节点;72-固定螺栓;721-螺栓头部;721a-侧平面;722-螺杆;73-第一调整垫片;74-螺母;
8-二系悬挂安装座;81-安装座顶板;82-安装座侧板;83-安装座连接部;84-安装座螺栓孔;85-安装座定位凸起;86-侧梁定位沉孔;871-下过渡板;872-上过渡板;88-二系安装部;89-电机安装部;810-空气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转向架包括构架、轮对、牵引装置、垂向减振器等结构。垂向减振器主要用于缓冲转向架与车体之间的垂向冲击,提高车辆的平稳性。相关技术中,垂向减振器对称地设置在车体纵向中心线的两侧。垂向减振器的一端连接于车体,垂向减振器的另一端连接于横梁。目前,为了便于垂向减振器的安装,通常采用螺栓将垂向减振器与横梁螺接。然而,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由于轨道车辆运营过程中,转向架及车体的冲击和振动极易导致螺栓松动,进而使得垂向减振器与横梁的连接可靠性较差。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向架及轨道车辆,通过在横梁的安装孔附近设置至少部分为平面的限位面,该限位面能够与固定螺栓头部的侧平面相抵,如此,通过平面与平面的接触,能够有效限制固定螺栓相对于横梁转动,从而有效防止固定螺栓松动,进而提高了横梁与垂向减振器的连接可靠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用于轨道车辆,包括:
垂向减振器7,垂向减振器7的端部设置有螺栓孔;
横梁,横梁具有安装耳29,安装耳29设置有安装孔;安装耳29还设置有限位面291,限位面291有至少部分为平面,该平面用于与螺栓头部的侧平面相抵;
固定螺栓72,固定螺栓72具有螺杆722及设于螺杆722一端的螺栓头部721;螺杆722与安装孔及螺栓孔配合;螺栓头部721的侧平面721a与限位面291相抵。
垂向减振器7的上端部连接于轨道车辆的车体。如图2及图3所示,垂向减振器7下端部的节点71设置有螺栓孔。沿垂直于垂向减振器7轴向的方向,螺栓孔贯穿设置。
如图4所示,垂向减振器7可有两个,两个垂向减振器7分别设置于轨道车辆的纵向中心线的两侧。相应地,横梁设置有两个安装结构,两个安装结构分别用于安装两个垂向减振器。安装结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耳29;换句话说,如图5所示,横梁设有两对安装耳29,每对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耳29;垂向减振器7的端部设于相对的两个安装耳29之间。
横梁包括两个横梁单体2,两个横梁单体2沿横向方向依次布设、且相互连接构成横梁。横梁单体2包括:横梁主体21和横梁连接臂22,二者均沿横向方向延伸。横梁主体21中朝向另一横梁主体21的内端面具有第一安装区域和第二安装区域。横梁连接臂22的一端固定至第一安装区域,另一端通过横梁连接装置连接至另一横梁单体2中的第二安装区域。横梁主体21设置有安装耳29。安装耳29设置于横梁主体21的侧面,且沿车体纵向延伸设置。
安装耳29包括首端及尾端,安装耳29的首端连接于横梁的横梁主体;两个相对的安装耳29中,其中一安装耳29的尾端背离另一安装耳的外表面相对于该安装耳29的首端的外表面向内凹陷设置;首端的外表面与尾端的外表面之间连接有连接面,连接面有至少部分形成限位面291。换句话说:安装耳29具有台阶状结构;安装耳29具有第一台阶面及第二台阶面,连接第一台阶面与第二台阶面的连接面有至少部分形成了限位面291。
固定螺栓72的螺杆722穿设在垂向减振器7的螺栓孔与安装耳29的安装孔中。螺杆722的一端设置有螺栓头部721,螺栓头部721的横截面面积大于螺杆722。螺栓头部721具有至少一个侧平面721a。
螺栓的头部包括四个侧面;其中相对的两个侧面为曲面,另外两个相对的侧面为平面。安装耳29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的连接处有至少部分为平面,该连接处形成限位面291,能够与螺栓头部721的其中一侧平面721a面面相抵达到限位防松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螺栓头部721的结构并不限于此,本实施例此处只是举例说明。例如,螺栓头部721也可以为正六边形结构,此时,螺栓头部721具有六个侧平面;横梁的限位面291能够与螺栓头部721的六个侧平面中的一个相抵。
本示例中,安装耳29的限位面291能够与固定螺栓72的螺栓头部721的侧平面721a面面接触,从而形成防止固定螺栓72松动的防松结构。如此,在固定螺栓72受到冲击具有转动趋势时,安装耳29的限位面291能够通过对螺栓头部721的侧平面721a施加作用力,以抵消驱动固定螺栓72转动的冲击力,达到防止固定螺栓72松动的目的,利于确保横梁与垂向减振器7的连接可靠性。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螺栓72还包括:螺母74,与螺杆722配合;螺母74相对位于螺杆722背离螺栓头部721的一端;转向架还包括:第一调整垫片73,第一调整垫片73抵设于螺母74与相应的安装耳29之间。其中,第一调整垫片73的数量可调,第一调整垫片73的数量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
本示例中,通过调整第一调整垫片73的数量,可调节螺母74端部与相应安装耳29之间的间距,进一步利于提高垂向减振器7与牵引中心销6的连接可靠性。
牵引中心销6,具有中心销主体61及设置于中心销主体61下端的提吊件;提吊件用于在提升车体时与横梁接触,实现转向架提吊功能。
提吊件通过多个间隔分布的螺纹销与中心销主体61连接。示例性地,螺纹销可以为两个。中心销主体61设置有与螺纹销配合的配合孔61b,如图24所示。
可选地,提吊件包括:
提吊安装主体641,提吊安装主体641与中心销主体61连接;沿垂直于中心销主体61轴向的方向,提吊安装主体641相对的两个端部分别伸出中心销主体61;
提吊止挡块642,提吊止挡块642分别设置于提吊安装主体641的相对的两个端部;提吊止挡块642用于在提升牵引中心销6时与横梁相抵。
本示例中,正常工况下,提吊止挡块642与横梁间存在适当距离,当提升车体时,牵引中心销6随之被提起,提吊止挡块642与横梁接触,实现转向架提吊功能。
进一步地,提吊安装主体641还可通过多个间隔设置的螺栓与牵引销主体连接,以进一步提高提吊件与牵引中心销6的连接可靠性。
另外,在提吊止挡块642与提吊安装主体641之间还可以设置第二调整垫片643,第二调整垫片643用于调整提吊件的提吊止挡块642与横梁之间的间距。调整垫片为预设的多层垫片,当车轮磨耗后,需在空簧下/上方加垫以保持地板面的高度时,由于牵引中心销6与车体和整体提吊分别连接,导致牵引中心销6与整车提吊随车体一起提高,横梁底部与提吊间距离减小,能够通过减少合适的垫片数量,使横梁底部与提吊间距离保持规定尺寸。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横梁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
横梁采用铸造铝合金或其他轻量化材料制成,铸造的模具可采用增材制造技术进行制作,降低重量。
横梁主体21中朝向另一横梁单体2的端部宽度较大,大于横梁主体21中部的宽度。将横梁主体21中朝向另一横梁单体2的端面称为内端面,第一安装区域和第二安装区域分别位于横梁主体21内端面上,具体是布设于沿内端面宽度方向的两端。
第一安装区域与第二安装区域之间留有一定的距离,以使两个横梁连接臂2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用于容纳转向架牵引装置中的牵引中心销。牵引中心销的顶部与车体相连,底部插入两个横梁连接臂22之间的间隙内,与横梁之间传递牵引力或制动力。
对于两个横梁单体2之间的连接,可采用刚性连接,例如通过螺栓将横梁连接臂22连接至另一横梁主体21上。或者也可以采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如下方案:
一种实现方式:采用横梁连接销,沿其轴向方向的两端分别称为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第一端与横梁连接臂22相连,第二端插设并固定于第二安装区域开设的第一销孔内。横梁连接销的第一端与横梁连接臂22之间可采用螺栓连接、焊接、压紧安装等方式,第二端固定于第二销孔内可采用焊接、压紧安装或通过垫片螺栓连接的方式。
另一种实现方式:如图6、图7、图8及图9所示,横梁连接装置包括:横梁连接销23、横梁连接法兰24、横梁连接节点25、横梁连接垫圈26。
其中,横梁连接节点25为环状结构,压装于第一销孔内,与横梁主体21相对固定。横梁连接节点25的轴向方向为沿左右方向延伸,将其左端称为第一端,右端称为第二端。
横梁连接销23的第二端压装于横梁连接节点25内,与横梁连接节点25相对固定。横梁连接垫圈26设置在横梁连接销23的第二端面处,与横梁连接销23同轴。横梁连接垫圈26的外径大于横梁连接节点25的内径,横梁连接垫圈26的内径小于横梁连接销23的外径。横梁连接销23的第二端设有内螺纹孔,采用横梁连接螺栓28从右侧穿过横梁连接垫圈26后,旋入并固定至横梁连接销23的内螺纹孔中,实现了横梁连接销23、横梁连接节点25之间的固定连接。
横梁连接法兰24具有安装外圈和内圈,其中,内圈插入第一销孔内且抵接在横梁连接节点25的轴向第二端,横梁连接法兰24的外圈通过螺栓与横梁主体21相连,实现了横梁连接节点25与横梁主体21之间的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横梁连接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横梁安装环27,设置在第一销孔内,位于横梁连接节点25的左端与横梁主体21之间。在装配过程中,横梁连接销23从左侧依次穿过至少一个横梁安装环24、横梁连接节点25和横梁连接垫圈26之后与横梁连接螺栓28固定。横梁安装环27用于调整横梁连接节点25与横梁主体21之间的尺寸偏差,横梁安装环27的数量及厚度可以根据具体尺寸偏差进行设定,以使横梁连接节点25能够固定在横梁主体21内,避免在车辆运行过程中与横梁主体21产生相对移动进而产生振动。
上述横梁连接销23的第一端插设于横梁连接臂22端面开设的第二销孔内,横梁连接销23的外周面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安装凸缘与横梁连接臂22端部设置的凸缘通过螺栓相连。横梁连接销23与横梁连接臂22之间的径向力由横梁连接臂22中插入第二销孔内的端部承受,避免与横梁连接臂22相连的螺栓承受剪切力。
上述横梁连接装置连接横梁单体的装配过程为:先将横梁连接销23的第一端与横梁连接臂22螺栓连接,再将横梁连接销23与横梁主体21相连。横梁连接销23与横梁主体21相连的过程具体为根据测量得到的尺寸偏差先向横梁主体21的第一销孔内装入横梁安装环27,压装横梁连接节点25,然后将横梁连接销23压装入横梁连接节点25内,放置横梁连接垫圈26,将横梁连接螺栓28穿过横梁连接垫圈26后旋入横梁连接销23内固定。最后将横梁连接法兰24抵接在横梁连接节点25的右端,并通过螺栓与横梁主体21固定。
两个横梁单体2之间的轴向力、径向力、扭转力和偏转变形均由横梁连接节点承受。
进一步的,横梁连接节点25包括金属外壳、金属内圈及设置在两者间的橡胶块,橡胶块与金属外壳、金属内圈硫化而成一体结构,使得横梁连接节点25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横梁连接节点25能够使得两个横梁单体2之间产生一定角度的偏转。例如:当一侧轨道的下方有凹坑时,转向架经过该位置时,对于传统的刚性横梁,对两侧车轮约束较大,导致凹坑上方的车轮悬空,在受到横向力的情况下极易脱轨。而两个横梁单体2之间通过横梁连接节点25产生柔性偏转,使得凹坑上方的车轮仍与轨道贴合,提高行驶安全。相比于传统刚性横梁,本实施例提供的横梁应用于转向架中,对于复杂、恶劣的线路的适应性更好,乘坐舒适性更高,安全性也更高。。
传统转向架中的横梁采用焊接的方式,焊接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种,例如:环境温度、焊药成分、焊接温度等,焊接质量不好会降低转向架的可靠性。而本实施例上述两个横梁单体之间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可靠性更高。
本示例中,采用两个横梁单体连接构成转向架横梁;横梁单体包括:横梁主体和横梁连接臂,横梁主体中朝向另一横梁单体的内端面具有第一安装区域和第二安装区域;横梁主体的中部顶面用于与转向架侧梁装配;横梁连接臂,沿与横梁主体平行的方向延伸,其一端固定至横梁主体中的第一安装区域,另一端通过横梁连接装置连接至另一横梁单体中横梁主体的第二安装区域。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横梁与传统的任一转向架中横梁的结构均不相同,与侧梁之间的装配方式也与传统方式不同,而且本实施例提供的横梁体积较小,易于生产、运输和装配,能够提高装配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横梁单体2还提供了多个部件的连接接口,提高了集成度。
横梁主体21的中部顶面设置有侧梁定位销孔211,用于供设置于侧梁1底部的第一侧梁定位销15穿过,对侧梁1的水平移动进行限位。
进一步的,第一侧梁定位销15的数量为两个。侧梁定位销孔211的数量对应为两个,沿纵向方向依次布设。其中一个侧梁定位销孔211为圆孔,另一个为长度方向沿纵向延伸的长圆孔。侧梁1底部的两个第一侧梁定位销15分别插入圆孔和长圆孔中。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测量工具、测量方式、生产装备等因素的存在,两个第一侧梁定位销15之间的距离会存在允许范围内的实际偏差,如果因为实际偏差导致无法与横梁装配则会影响生产节拍,进而推迟生产进度。而采用圆孔与长圆孔配合的方式,能够适应两个第一侧梁定位销15之间的实际偏差,正常完成侧梁1与横梁2的装配,提高生产效率。
横梁主体21的顶面设置有两个凸出于横梁主体21顶面的二系安装台212,两个二系安装台212之间形成的凹陷区域用于容纳侧梁1,侧梁定位销孔211设置在该凹陷区域内。
其中,如图10、图11及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包括:侧梁1、轮对3、一系悬挂装置4。
侧梁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侧梁1平行,沿纵向方向延伸,两个侧梁1并排设置。横梁2沿横向方向延伸,设置在两个侧梁1的中部下方。横梁2与侧梁1构成转向架的主体构架。
轮对3的数量为两个,分布在横梁2的两侧,位于侧梁1的端部下方。轮对3包括:车轴31、车轮32和轴箱33。其中,车轮32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在车轴31上。轴箱33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在车轴31上。轴箱33可以位于车轮32的内侧,也可以位于车轮32的外侧。本实施例中,仅以轴箱33位于车轮32的内侧为例进行说明。
一系悬挂装置4设置在侧梁1与轴箱33之间,用于传递侧梁1与轴箱33之间的垂向力,也用于对轴箱33与侧梁1之间的振动进行缓冲。一系悬挂装置具有一定的刚度,也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其弹性变形的方向沿垂向延伸。
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还包括安全止挡装置5,设置在一系悬挂装置4的顶部,在车辆正常运行过程中,安全止挡装置5与车体之间具有间隙。当侧梁1失效时,车体落于安全止档装置5上,由安全止档装置5承担车体载重。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两个平行并排设置的侧梁,设置在侧梁下方的轮对,轮对包括:车轴、对称设置在车轴上的车轮及对称设置在车轴上的轴箱;采用一系悬挂装置设置在侧梁与轴箱之间,安全止挡装置设置在一系悬挂装置的顶部,当侧梁失效时,车体落于安全止挡装置上,由安全止挡装置承担车体重量载荷,保护车轴能够正常运转,提高运行安全。
如图13、图14、图15、图16及图17所示,侧梁为双层侧梁,包括:主侧梁板11、辅侧梁板12和弹性止档13。其中,主侧梁板11和辅侧梁板12均采用弹性复合纤维材料制成,具有重量轻、可弹性变形等优点。
主侧梁板11和辅侧梁板12上下叠放,图8所示左右对称。辅侧梁板12叠设在主侧梁板11的上方。辅侧梁板12的中部底面与主侧梁板11的顶面接触。辅侧梁板12的两端悬空,即:辅侧梁板12的两端底面与主侧梁板11的顶面之间具有缓冲间隙14。
弹性止档13设置在辅侧梁板12的端部,位于缓冲间隙14内。在侧梁未受到垂向载荷时,弹性止档13与主侧梁板11的上表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在侧梁的中部承受第一垂向载荷时,主侧梁板11略微发生弹性形变,弹性止档13与主侧梁板11的顶面之间具有间隙,如图16。在侧梁的中部承受更大的第二垂向载荷时,主侧梁板11和辅侧梁板12发生更大的弹性形变,主侧梁板11和辅侧梁板12的中部受压向下移动,两端向上且向内移动,直至弹性止档13与主侧梁板11的顶面接触,如图17。
上述侧梁应用在转向架中,转向架还包括:横梁、轮对、一系悬挂装置等部件。两个侧梁相互平行,沿车长方向(也称:纵向方向)延伸,横梁沿横向方向延伸,横向方向与纵向方向垂直。横梁设置在两个侧梁的下方,侧梁的中部与横梁相连。轮对设置在侧梁端部的下方,轮对包括车轴、对称设置在车轴上的车轮和轴箱,一系悬挂装置设置在轴箱上方,设置在轴箱与侧梁之间。主侧梁板11的端部延伸至一系悬挂装置的上方。
在车辆空载或满员时,车辆载荷较小,弹性止档13与主侧梁板11不接触,如图16所示。仅主侧梁板11承受垂向力并传递给一系悬挂装置,仅主侧梁板11产生弹性变形,辅侧梁板12不受力,不提供支撑刚度。
在车辆超载时,车辆载荷较大,辅侧梁板12下移,弹性止档13与主侧梁板11接触,如图11所示。此时车辆的载荷由主侧梁板11和辅侧梁板12同时承受并提供垂向刚度,保证随着车辆的载荷增加,转向架提供的支撑刚度随之增加,使得车辆处于不同载荷条件下,车厢的振动幅度均处于较小范围内,提高乘坐舒适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主侧梁板和辅侧梁板上下层叠设置,辅侧梁板位于主侧梁板的上方,且辅侧梁板的中部与主侧梁板接触,辅侧梁板的两端悬空与主侧梁板之间具有缓冲间隙,采用弹性止档设置在辅侧梁板的端部且位于该缓冲间隙内;当侧梁受到较小的第一垂向载荷时,仅主侧梁板发生弹性变形,弹性止档不与主侧梁板接触,此时由主侧梁板提供支撑刚度;当侧梁受到较大的第二垂向载荷时,辅侧梁板下移至弹性止档与主侧梁板接触,使得主侧梁板和辅侧梁板共同提供支撑刚度,实现侧梁能够提供不同的支撑刚度,满足车辆不同载荷的需求,也提高了乘坐舒适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侧梁的具体实现方式:
如图15所示,主侧梁板11包括:主板中段111、主板过渡段112和主板连接段113三部分。其中,从主板中段111的两端分别延伸出主板过渡段112和主板连接段113。主板连接段113位于主侧梁板11的端部。
主板中段111的高度低于主板连接段113的高度,主板过渡段112连接在主板中段111与主板连接段113之间。从主侧梁板111中部向端部的方向,主板过渡段112呈斜向上的形状。主板连接段113用于与一系悬挂装置配合连接。
主板中段111的厚度大于主板连接段113的厚度,增加主板中段111的支撑强度。沿着从主板中段111向主板连接段113的方向,主板过渡段112的厚度逐渐减小。
一种具体的方式:主板中段111的厚度是均匀的,沿水平方向延伸。主板连接段113的厚度是均匀的,沿水平方向延伸。沿着从主板中段111向主板连接段113的方向,主板过渡段112沿斜向上方向延伸,且其厚度逐渐减小。
如图15所示,辅侧梁板12包括:辅板中段121、辅板过渡段122和辅板连接段123。从辅板中段121的两端分别延伸出的辅板过渡段122和辅板连接段123。
辅板中段121的高度低于辅板连接段123的高度,辅板过渡段122连接在辅板中间段121和辅板连接段123之间。一种具体的方式:辅板中段121的厚度均匀,沿水平方向延伸。辅板过渡段122的厚度可以为均匀设置,也可以不均匀设置,沿斜向上延伸。
辅板连接段123位于辅板过渡段122的端部,其延伸方向与辅板过渡段122相同。辅板连接段123的垂向投影落于主板过渡段122上,辅板连接段123、辅板过渡段122与主板过渡段112之间形成上述缓冲间隙14。
弹性止档13设置在辅板连接段123,当侧梁受到的载荷较大时,弹性止档13与主板过渡段112接触。
弹性止档13为具有一定刚度,也具有一定弹性缓冲能力的结构。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弹性止档13包括:止档块和止档连接件。其中,止档块包括金属外壳及设置在金属外壳内的橡胶块,橡胶块与金属外壳通过硫化工艺形成一体结构。止档连接件的一端与金属外壳相连,另一端与辅侧梁板12相连。
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中,侧梁1设置在横梁2上方。在上述主板中段111的底面设置有用于与横梁进行定位的第一侧梁定位销15,第一侧梁定位销15沿垂直于主板中段111的方向延伸。对应的,在横梁上开设销孔,在装配过程中,通过第一侧梁定位销15插入横梁的销孔内实现横梁与侧梁之间的定位,以使二者之间在水平方向不产生相对移动。
上述主侧梁板11和辅侧梁板12均采用弹性复合纤维材料制成,例如可以为碳纤维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或者为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在上述材料的基础上,也可以加入其它复合材料。
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第一侧梁定位销15的数量为两个,沿主侧梁板11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布设。第一侧梁定位销15可以采用金属制成,也可以采用硬度较高的材料制成。当第一侧梁定位销15采用金属制成、主侧梁板11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时,采用金属件预埋入主侧梁板11的底部,金属件的外端露出主侧梁板11并形成平板状结构,第一侧梁定位销15固定在平板状结构上。
另外,在辅侧梁板12的中部顶面设有第二侧梁定位销16,用于与转向架的二系悬挂装置进行定位。第二侧梁定位销16沿垂直于辅侧梁板12的中部顶面的方向延伸。第二侧梁定位销16的数量为两个,沿辅侧梁板12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布设。第二侧梁定位销16可以采用金属制成,也可以采用硬度较高的材料制成。当第二侧梁定位销16采用金属制成、辅侧梁板12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时,采用定位金属件18预埋入辅侧梁板12的底部,定位金属件18的外端露出辅侧梁板12的上表面并形成平板状结构,第二侧梁定位销16固定在平板状结构上。
进一步的,主侧梁板11的两端底面设有第三侧梁定位销17,用于与转向架一系悬挂装置进行定位。第三侧梁定位销17沿垂直于主侧梁板11端部底面的方向延伸。主侧梁板11的两端各设有一个第三侧梁定位销17,第三侧梁定位销17可以采用金属制成,也可以采用硬度较高的材料制成。当第三侧梁定位销17采用金属制成、主侧梁板11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时,同样可以参照上述方案采用金属件预埋在主侧梁板11中,金属件露出主侧梁板11底面的部分与第三侧梁定位销17相连。
进一步的,采用两个二系悬挂安装座8,分别罩设在侧梁1上方,并与横梁2相连。二系悬挂安装座8与横梁2之间形成沿纵向贯通的安装通道,侧梁1穿设在安装通道内,侧梁1的中部位于安装通道内。侧梁1与横梁2为独立的两个结构,在装配过程中,先将侧梁放置在横梁2的安装位置,然后将二系悬挂安装座8罩设在侧梁1上并与横梁2装配。
具体的,如图18、图19、图20、图21及图22所示,二系悬挂安装座8包括:安装座顶板81和安装座侧板82。其中,安装座顶板81沿水平方向延伸,其顶面用于安装二系悬挂装置。安装座侧板82竖向设置且与纵向方向平行,安装座侧板8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安装座侧板82的顶端分别连接至安装座顶板81的相对两个边缘。安装座侧板82的底端向外侧弯折形成安装座连接部83,安装座连接部83与二系安装台212固定连接。
具体的,在每个安装座连接部83的两端开设安装座螺栓孔84,在二系安装台212上对应开设二系螺栓孔2121,通过螺栓与安装座螺栓孔84相连,将安装座连接部83固定在二系安装台212上。
进一步的,在每个安装座连接部83的底面开设安装座定位凸起85,两个安装座连接部83上的安装座定位凸起85均可以为圆柱形。在二系安装台212对应设有二系定位孔2122,其中一个为圆形定位孔,另一个为长圆形定位孔,一个安装座定位凸起85插入圆形定位孔内进行准确定位,另一个安装座定位凸起85插入长圆形定位孔内,能够适应安装座定位凸起85的生产偏差,避免因生产偏差造成无法定位而影响生产节拍的问题。
或者,其中一个安装座连接部83上的安装座定位凸起85为圆柱形,另一个安装座连接部83上的安装座定位凸起85为长圆柱形。在二系安装台212对应设有圆形定位孔和长圆形定位孔,分别插设圆柱形的安装座定位凸起85和长圆柱形的安装座定位凸起85。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对上述转向架进行改进:如图12和图15所示,采用下过渡板871设置在侧梁1与横梁2之间,对侧梁1与横梁2之间的力进行缓冲。尤其是当侧梁1采用弹性纤维复合材料制成时,下过渡板871能够减少侧梁1的磨损,保证其强度。
具体的,下过渡板871可以为与水平面平行的板状结构。进一步的,下过渡板871的两侧边向上延伸至侧梁1的两侧,包裹侧梁1。下过渡板871对应开设有供第一侧梁定位销15穿过的通孔。
进一步的,采用上过渡板872设置在侧梁1与二系安装座8之间。对侧梁1与二系安装座8之间的力进行缓冲。尤其是当侧梁1采用弹性纤维复合材料制成时,上过渡板872能够减少侧梁1的磨损,保证其强度。
具体的,上过渡板872可以为与水平面平行的板状结构。进一步的,上过渡板872的两侧边向下延伸至侧梁1的两侧,包裹侧梁1。上过渡板872对应开设有供第二侧梁定位销16穿过的通孔。
进一步的,安装座顶板81的上表面用于与二系悬挂装置相连。二系悬挂装置可以为橡胶堆、钢弹簧或空气弹簧。本实施例采用空气弹簧810作为二系悬挂装置,如图23所示,安装座顶板81的上表面设置二系安装部88,为凸出于安装座顶板81的环状结构,其中心线沿竖直方向延伸。空气弹簧810的底部插设于二系安装部88内实现水平方向限位。
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通过在横梁的安装孔附近设置至少部分为平面的限位面,该限位面能够与固定螺栓头部的侧平面相抵,如此,通过平面与平面的接触,能够有效限制固定螺栓相对于横梁转动,从而有效防止固定螺栓松动,进而提高了横梁与垂向减振器的连接可靠性。另外,本实施例转向架中的横梁体积较小,易于生产、运输和装配,能够提高装配效率。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车体及前述任一示例中的转向架;转向架设置于车体的下端。其中,转向架的结构、功能及实现过程与前述示例相同,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转向架,用于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垂向减振器,所述垂向减振器的端部设置有螺栓孔;
横梁,所述横梁具有安装耳,所述安装耳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耳还设置有限位面,所述限位面有至少部分为平面;
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具有螺杆及设于所述螺杆一端的螺栓头部;所述螺杆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及螺栓孔;所述螺栓头部的侧平面与所述限位面相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垂向减振器具有两个,两个所述垂向减振器分别设置于所述轨道车辆的纵向中心线的两侧;
所述横梁设有两对所述安装耳,每对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耳;所述垂向减振器的端部设于相对的两个安装耳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耳包括首端及尾端,所述首端连接于所述横梁的横梁主体;两个相对的安装耳中,其中一安装耳尾端背离另一安装耳的外表面相对于首端的外表面向内凹陷设置;所述首端的外表面与尾端的外表面之间连接有连接面,所述连接面有至少部分形成所述限位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螺栓还包括:螺母,与所述螺杆配合;所述螺母相对位于所述螺杆背离所述螺栓头部的一端;
所述安装装置还包括:第一调整垫片,所述第一调整垫片抵设于所述螺母与相应的安装耳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具有两个相对接的横梁单体,两个所述横梁单体之间形成用于与牵引中心销配合的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单体包括:
横梁主体;所述横梁主体中朝向另一横梁单体的内端面具有第一安装区域和第二安装区域;所述横梁主体的中部顶面用于与转向架的侧梁连接;
横梁连接臂,沿与所示横梁主体平行的方向延伸,其一端固定至所述横梁主体中的第一安装区域,另一端通过横梁连接装置连接至另一横梁单体中横梁主体的第二安装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连接装置包括:横梁连接销、横梁连接法兰、横梁连接节点及横梁连接垫圈;
所述横梁连接销的第一端与横梁连接臂相连,第二端插设并固定于第二安装区域开设的第一销孔内;
所述横梁连接节点为环状结构,压装于所述第一销孔内;所述横梁连接销的第二端压装于横梁连接节点内;横梁连接垫圈设置在横梁连接销的第二端面处,与横梁连接销同轴;横梁连接垫圈的外径大于横梁连接节点的内径,横梁连接垫圈的内径小于横梁连接销的外径;
横梁连接销的第二端设有内螺纹孔,采用螺栓穿过横梁连接垫圈固定至横梁连接销的内螺纹孔中;
横梁连接法兰的内圈插入第一销孔内且抵接在横梁连接节点的轴向端部;横梁连接法兰的外圈通过螺栓与横梁主体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示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连接节点包括金属外壳、金属内圈及设置在两者间的橡胶块,所述橡胶块与金属外壳、金属内圈硫化而成一体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连接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横梁安装环,设置在第一销孔内,位于横梁连接节点与横梁主体之间;所述横梁连接销依次穿过至少一个横梁安装环和横梁连接节点。
10.一种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及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向架;所述转向架设置于所述车体的下端。
CN202011425791.4A 2020-12-09 2020-12-09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Active CN1125198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25791.4A CN112519818B (zh) 2020-12-09 2020-12-09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25791.4A CN112519818B (zh) 2020-12-09 2020-12-09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19818A true CN112519818A (zh) 2021-03-19
CN112519818B CN112519818B (zh) 2022-04-15

Family

ID=74996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25791.4A Active CN112519818B (zh) 2020-12-09 2020-12-09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1981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20933A1 (zh) * 2020-12-09 2022-06-16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转向架横梁、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WO2022120966A1 (zh) * 2020-12-09 2022-06-16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转向架侧梁、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70408A (en) * 1968-10-30 1971-03-16 Gen Steel Ind Inc Bolsterless truck having pivotally connected side frame
CN203793334U (zh) * 2014-02-20 2014-08-27 广州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低地板列车转向架驱动系统
CN203996256U (zh) * 2014-02-20 2014-12-10 广州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低地板列车转向架
CN105905126A (zh) * 2016-06-03 2016-08-31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构架及其转向架
CN208101992U (zh) * 2018-03-10 2018-11-16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辆转向架二系垂向减振器安装结构及转向架
CN109515465A (zh) * 2018-11-08 2019-03-26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高速铁路货车轴箱内置式转向架
CN210822273U (zh) * 2019-10-10 2020-06-23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CN210822274U (zh) * 2019-10-10 2020-06-23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辆及其转向架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70408A (en) * 1968-10-30 1971-03-16 Gen Steel Ind Inc Bolsterless truck having pivotally connected side frame
CN203793334U (zh) * 2014-02-20 2014-08-27 广州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低地板列车转向架驱动系统
CN203996256U (zh) * 2014-02-20 2014-12-10 广州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低地板列车转向架
CN105905126A (zh) * 2016-06-03 2016-08-31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构架及其转向架
CN208101992U (zh) * 2018-03-10 2018-11-16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辆转向架二系垂向减振器安装结构及转向架
CN109515465A (zh) * 2018-11-08 2019-03-26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高速铁路货车轴箱内置式转向架
CN210822273U (zh) * 2019-10-10 2020-06-23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CN210822274U (zh) * 2019-10-10 2020-06-23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辆及其转向架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肖景岐: "广州地铁4号、5号线车辆直线电机转向架及其国产化", 《铁道机车车辆》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20933A1 (zh) * 2020-12-09 2022-06-16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转向架横梁、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WO2022120966A1 (zh) * 2020-12-09 2022-06-16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转向架侧梁、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19818B (zh) 2022-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19824B (zh)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CN112550340B (zh)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CN112519820B (zh) 一种轨道车辆的转向架系统及轨道车辆
CN112519827B (zh) 转向架横梁、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EP2783939B1 (en) High speed railway vehicle bogie
CN112519818B (zh)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CN112519826B (zh)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US7926836B2 (en) Elastomeric spring vehicle suspension
CN112519821B (zh) 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转向架舱及转向架系统
CN112298249B (zh)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WO2012089060A1 (zh) 中央悬挂装置、货车转向架及快运铁路货车
CN112537334B (zh)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CN201183440Y (zh) 一种载货汽车变刚度橡胶平衡悬架装置
CN112298241B (zh)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CN111959550A (zh) 一种构架及其转向架
CN112519819B (zh)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CN114084189A (zh) 带有侧梁固定座的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CN112519825B (zh)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CN114084186A (zh)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CN114084187A (zh) 双层侧梁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CN112519823B (zh) 转向架侧梁、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CN112298243B (zh)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CN201544741U (zh) 一种挂车用三轴橡胶平衡悬架装置
CN114394120A (zh) 高动态性能铁路货车转向架
CN114084188A (zh) 具有连接座的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