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10776B - 一种多功能便携式电源的智能工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功能便携式电源的智能工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10776B
CN112510776B CN202011332150.4A CN202011332150A CN112510776B CN 112510776 B CN112510776 B CN 112510776B CN 202011332150 A CN202011332150 A CN 202011332150A CN 112510776 B CN112510776 B CN 1125107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pack
resistor
charging
battery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3215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10776A (zh
Inventor
沈正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Hiten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Hiten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Hiten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Hiten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3215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1077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5107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107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107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107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36Charger exchanging data with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48Detection of remaining charge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8Battery or charger load switching, e.g. concurrent charging and load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4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battery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8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battery volta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多功能便携式电源的智能工作系统,包括电池组盒体,在所述电池组盒体内设置有用于固定安装电池组PCB板的电池组PCB板固定安装座,在电池组PCB板固定安装座上固定安装电池组PCB板,在所述电池组PCB板上设置有M个电池组固定安装座;当k个电池组安设在K个电池组固定安装座时,其未安设电池组的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直接连通,安设电池组的电池组固定安装座通过电池组连通。本发明能够实现对多个电池组进行连接,还包括设置在电池组盒体上的电池组感应模块,在电池组感应模块内存储有电池组参数信息。本发明能够对电池组进行匹配验证。

Description

一种多功能便携式电源的智能工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路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功能便携式电源的智能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电力在日常生活工作显得必不可少,但常常会遇到户外用电、设备备电、停电等一系列问题。由于没电、停电问题,造成工作无法继续进行,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受到影响。特别是在用电高峰的夏季,停电成了家常便饭;或者在一些偏远地区、饱受战乱的国家,也常常面临着断电和用电难题,便携式可储存电源的产品便成为他们解决这些难题的选择之一。便携式电源被广泛的应用到各种领域,比如:野外露营、户外航拍、科考和搜救活动、户外办公、野外摄影、户外施工、备用电源、应急电源消防救援、抗险救灾、汽车启动、数码充电和移动电源等场景。专利申请号2020105613661,名称为“一种基于温度补偿的蓄电池低温充放电方法”,公开了以下步骤,1)电池充放电时环境温度低于-10℃时,均启动温度补偿装置升温;2)小电流0.05-0.1CA预充电判定阶段,充电达到0.3-0.4H,若电池单格电压未到达2V,则充电器报警显示异常,结束充电;3)分段充电:第一阶段:恒流0.21-0.24CA,至电池单格电压2.4V,或充电时间达到1-4H;第二阶段:恒流0.1-0.2CA,至电池单格电压2.45V,或充电时间达到3-8H;第三阶段:限流0.01-0.05CA,电池单格电压恒压2.48V,电流低于0.01或充电达到1-2H;第四阶段:恒流0.07-0.08CA,至电池单格电压2.5V,充电达到0.5H;第五阶段:电池单格限压2.29-2.3V,限流0.005-0.02CA长时间浮充。该发明基于温度补偿的蓄电池低温充放电方法,可避免蓄电池低温下充电不足引起的使用寿命缩短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特别创新地提出了一种多功能便携式电源的智能工作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功能便携式电源的智能工作系统,包括电池组盒体,在所述电池组盒体内设置有用于固定安装电池组PCB板的电池组PCB板固定安装座,在电池组PCB板固定安装座上固定安装电池组PCB板,在所述电池组PCB板上设置有M个电池组固定安装座,所述M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正整数;分别为第1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第2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第3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第M电池组固定安装座;
第1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正极端与第2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负极端相连,第2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正极端与第4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负极端相连,第3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正极端与第5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负极端相连,……,第M-1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正极端与第M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负极端相连;第1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负极端和第M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正极端与用电电路相连或/和放电电路相连;
当k个电池组安设在K个电池组固定安装座时,所述K为小于或者等于M的正整数,所述k为小于或者等于K的正整数,其未安设电池组的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直接连通,安设电池组的电池组固定安装座通过电池组连通;
还包括设置在电池组盒体上的电池组感应模块,在电池组感应模块内存储有电池组参数信息。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与所述的多功能便携式电源的智能工作系统相连的用电设备,所述用电设备包括触摸显示屏、控制器、用于监测电池组电量的电池组电量监测模块、网络连接模块和电池组感应读写模块,触摸显示屏的触摸显示端与控制器的触摸显示端相连,网络连接模块的网络连接端与控制器的网络连接端相连,电池组感应读写模块的感应读写端与控制器的感应读写端相连,电池组电量监测模块的电量监测输出端与控制器的电量监测输入端相连。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多功能便携式电源的智能工作系统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用电设备开机;
S2,用电设备感应其电池组的参数信息;对其验证;
S3,控制器判断其电池组电量监测模块检测到电池组的电量值是否低于设定的电池组电量值:
若电池组电量监测模块检测到电池组的电量值低于或者等于设定的电池组电量值,则在触摸显示屏上显示电池组电量不足;
若电池组电量监测模块检测到电池组的电量值高于设定的电池组电量值,则继续监测电池组电量。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2中包括以下步骤:
S21,控制器控制其电池组感应读写模块读取电池组感应模块内的电池组参数信息;
S22,控制器对其获取的电池组序列号进行序列号校验,得到其序列号校验值;其序列号校验值的计算方法为:
Check value=Cv(value2),
其中,Check value表示计算得到的序列号校验值;
Cv()表示校验函数;
value2表示控制器获取到的电池组序列号;
S23,控制器判断其步骤S22中计算得到的序列号校验值与控制器内储存的预设序列号校验值是否相同:
若步骤S22中计算得到的序列号校验值与控制器内储存的预设序列号校验值相同,则该电池组为匹配电池组;
若步骤S22中计算得到的序列号校验值与控制器内储存的预设序列号校验值不同,则该电池组为非匹配电池组,并在触摸显示屏上显示请更换匹配电池组。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能够对电池组进行匹配验证。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电路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便携式电源的智能工作系统,包括电池组盒体,在所述电池组盒体内设置有用于固定安装电池组PCB板的电池组PCB板固定安装座,在电池组PCB板固定安装座上固定安装电池组PCB板,在所述电池组PCB板上设置有M个电池组固定安装座,所述M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正整数;分别为第1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第2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第3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第M电池组固定安装座;
第1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正极端与第2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负极端相连,第2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正极端与第4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负极端相连,第3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正极端与第5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负极端相连,……,第M-1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正极端与第M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负极端相连;第1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负极端和第M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正极端与用电电路相连或/和放电电路相连;应当注意的,“-”表示运算符减号,例如M-1,当M=8时,M-1=8-1=7;当M=6时,M-1=6-1=5;“-”表示连接符。
当k个电池组安设在K个电池组固定安装座时,所述K为小于或者等于M的正整数,所述k为小于或者等于K的正整数,且M-K个电池组固定安装座上未安设电池组时;其未安设电池组的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直接连通,即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正极端与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负极端相连,安设电池组的电池组固定安装座通过电池组连通,即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正极端与电池组的正极端相连,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负极端与电池组的负极端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第m电池组固定安装座包括圆形安装盒,在圆形安装盒内底部边缘设置有同心凹槽环,在凹槽环内设置有正极接触片,正极接触片与设置在圆形安装盒底部的正极接线端子相连,在圆形安装盒内竖向设置有弹簧以及与所述弹簧另一端相连的连接片,在圆形安装盒左右内侧面上设置有用于卡住电池组的横向凸起,分别为横向左凸起和横向右凸起,横向左凸起和横向右凸起分别与设置在圆形安装盒底部的负极接线端子相连;
在未将电池组安设在电池组固定安装座时,通过弹簧的弹力使其连接片与横向左凸起和横向右凸起接触相连,即正极接线端子与负极接线端子相连;在将电池组安设在电池组固定安装座后,电池组的正极与连接片接触相连,连接片伸入凹槽环内与正极接触片接触连接,横向左凸起和横向右凸起与电池组的负极接触相连,即电池组的正极与正极接线端子相连,电池组的负极与负极接线端子相连。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当其M个电池组安设在M个电池组固定安装座内时,分别为第1电池组BT1、第2电池组BT2、第3电池组BT3、……、第M电池组BTM;即第1电池组BT1安设在第1电池组固定安装座内,第2电池组BT2安设在第2电池组固定安装座内,第3电池组BT3安设在第3电池组固定安装座内,……,第M电池组BTM安设在第M电池组固定安装座内;
还包括M个电池组充电放电保护模块,分别为第1电池组充电放电保护模块、第2电池组充电放电保护模块、第3电池组充电放电保护模块、……、第M电池组充电放电保护模块;
其第1电池组BT1的正极端与第2电池组BT2的负极端相连,第2电池组BT2的正极端与第3电池组BT3的负极端相连,第3电池组BT3的正极端与第4电池组BT4的负极端相连,……,第M电池组BTM-1的正极端与第M电池组BTM的负极端相连,这样构成M个电池组的串联;第1电池组BT1的负极端和第M电池组BTM的正极端与用电电路相连或/和放电电路相连;
第m电池组充电放电保护模块的电源输入正端与第m电池组BTm的正极端相连,所述m为小于或者等于M的正整数,第m电池组充电放电保护模块的电源输入负端与第m电池组BTm的负极端相连,第m电池组充电放电保护模块的电源充电端与充电电压参考第m端相连,第m电池组充电放电保护模块的电源充电端与放电电压参考第m端相连。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第m电池组充电放电保护模块包括: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m的正电源端VDD分别与电阻Rm的第一端和电容Cm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m的第二端与第m电池组BTm的正极端相连;
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m的负电源端VSS分别与电容Cm的第二端、电阻Rm-2第一端、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m-1的源极、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m-2的源极和第m电池组BTm的负极端相连;
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m的电压检测端CSI与电阻Rm-2第二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m的充电端OC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m-1的栅极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m的放电端OD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m-2的栅极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m-1的漏极与电阻Rm-3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m-3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m-3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m-3的发射极与第m电池组BTm的正极端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m-2的漏极与电阻Rm-4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m-4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m-4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m-4的发射极与第m电池组BTm的正极端相连;PNP三极管Qm-3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m-1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m-1的负极与充电电压参考第m端相连;PNP三极管Qm-4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m-2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m-2的负极与放电压参考第m端相连。实现对电池组的充放电安全。其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m不限于采用8261G3J,也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充电放电保护芯片。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当m=1时,第1电池组充电放电保护模块包括:
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1的正电源端VDD分别与电阻R1的第一端和电容C1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的第二端与第1电池组BT1的正极端相连;
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1的负电源端VSS分别与电容C1的第二端、电阻R1-7的第一端、电阻R1-8的第一端和第1电池组BT1的负极端相连;电阻R1-7的第二端和电阻R1-8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1-2第一端、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1-1的源极、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1-2的源极相连;
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1的电压检测端CSI与电阻R1-2第二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1的充电端OC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1-1的栅极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1的放电端OD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1-2的栅极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1-1的漏极与电阻R1-3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3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1-3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1-3的发射极与第1电池组BT1的正极端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1-2的漏极与电阻R1-4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4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1-4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1-4的发射极与第1电池组BT1的正极端相连;PNP三极管Q1-3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1-1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1-1的负极与充电电压参考第1端相连;PNP三极管Q1-4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1-2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1-2的负极与放电压参考第1端相连。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充电电压参考端包括电阻R1-5、电阻R2-5、电阻R3-5、……、电阻RM-5以及充电电压第一端OC1和充电电压第二端OC2;
充电电压第一端OC1与电阻R1-5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5的第二端与电阻R2-5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2-5的第二端与电阻R3-5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3-5的第二端与电阻R4-5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M-5的第二端与电阻RM-5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M-5的第二端与充电电压第二端OC2相连;
充电电压参考第m端为电阻Rm-5的第二端。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放电电压参考端包括电阻R1-6、电阻R2-6、电阻R3-6、……、电阻RM-6以及放电电压第一端OD1和放电电压第二端OD2;
放电电压第一端OD1与电阻R1-6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6的第二端与电阻R2-6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2-6的第二端与电阻R3-6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3-6的第二端与电阻R4-6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M-6的第二端与电阻RM-6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M-6的第二端与放电电压第二端OD2相连;
放电电压参考第m端为电阻Rm-6的第二端。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当M=2时,
第1电池组BT1的正极端与第2电池组BT2的负极端相连,第1电池组BT1的负极端和第2电池组BT2的正极端与用电电路相连或/和放电电路相连;
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1的正电源端VDD分别与电阻R1的第一端和电容C1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的第二端与第1电池组BT1的正极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1的负电源端VSS分别与电容C1的第二端、电阻R1-7的第一端、电阻R1-8的第一端和第1电池组BT1的负极端相连;电阻R1-7的第二端和电阻R1-8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1-2第一端、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1-1的源极、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1-2的源极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1的电压检测端CSI与电阻R1-2第二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1的充电端OC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1-1的栅极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1的放电端OD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1-2的栅极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1-1的漏极与电阻R1-3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3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1-3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1-3的发射极与第1电池组BT1的正极端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1-2的漏极与电阻R1-4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4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1-4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1-4的发射极与第1电池组BT1的正极端相连;PNP三极管Q1-3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1-1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1-1的负极与电阻R1-5的第二端相连;PNP三极管Q1-4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1-2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1-2的负极与电阻R1-6的第二端相连;
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2的正电源端VDD分别与电阻R2的第一端和电容C2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2的第二端与第2电池组BT2的正极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2的负电源端VSS分别与电容C2的第二端、电阻R2-2第一端、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2-1的源极、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2-2的源极和第2电池组BT2的负极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2的电压检测端CSI与电阻R2-2第二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2的充电端OC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2-1的栅极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2的放电端OD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2-2的栅极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2-1的漏极与电阻R2-3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2-3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2-3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2-3的发射极与第2电池组BT2的正极端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2-2的漏极与电阻R2-4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2-4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2-4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2-4的发射极与第2电池组BT2的正极端相连;PNP三极管Q2-3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2-1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2-1的负极与电阻R2-5的第二端相连;PNP三极管Q2-4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2-2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2-2的负极与电阻R2-6的第二端相连;
充电电压第一端OC1与电阻R1-5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5的第二端与电阻R2-5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2-5的第二端与充电电压第二端OC2相连;
放电电压第一端OD1与电阻R1-6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6的第二端与电阻R2-6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2-6的第二端与放电电压第二端OD2相连。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当M=10时,如图2所示。
第1电池组BT1的正极端与第2电池组BT2的负极端相连,第2电池组BT1的正极端与第3电池组BT2的负极端相连,第3电池组BT1的正极端与第4电池组BT2的负极端相连,第4电池组BT1的正极端与第5电池组BT2的负极端相连,第5电池组BT1的正极端与第6电池组BT2的负极端相连,第6电池组BT1的正极端与第7电池组BT2的负极端相连,第7电池组BT1的正极端与第8电池组BT2的负极端相连,第8电池组BT1的正极端与第9电池组BT2的负极端相连,第9电池组BT1的正极端与第10电池组BT2的负极端相连,第1电池组BT10的负极端和第10电池组BT1的正极端与用电电路相连或/和放电电路相连;
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1的正电源端VDD分别与电阻R1的第一端和电容C1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的第二端与第1电池组BT1的正极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1的负电源端VSS分别与电容C1的第二端、电阻R1-7的第一端、电阻R1-8的第一端和第1电池组BT1的负极端相连;电阻R1-7的第二端和电阻R1-8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1-2第一端、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1-1的源极、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1-2的源极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1的电压检测端CSI与电阻R1-2第二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1的充电端OC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1-1的栅极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1的放电端OD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1-2的栅极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1-1的漏极与电阻R1-3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3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1-3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1-3的发射极与第1电池组BT1的正极端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1-2的漏极与电阻R1-4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4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1-4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1-4的发射极与第1电池组BT1的正极端相连;PNP三极管Q1-3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1-1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1-1的负极与电阻R1-5的第二端相连;PNP三极管Q1-4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1-2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1-2的负极与电阻R1-6的第二端相连;
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2的正电源端VDD分别与电阻R2的第一端和电容C2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2的第二端与第2电池组BT2的正极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2的负电源端VSS分别与电容C2的第二端、电阻R2-2第一端、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2-1的源极、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2-2的源极和第2电池组BT2的负极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2的电压检测端CSI与电阻R2-2第二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2的充电端OC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2-1的栅极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2的放电端OD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2-2的栅极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2-1的漏极与电阻R2-3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2-3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2-3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2-3的发射极与第2电池组BT2的正极端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2-2的漏极与电阻R2-4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2-4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2-4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2-4的发射极与第2电池组BT2的正极端相连;PNP三极管Q2-3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2-1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2-1的负极与电阻R2-5的第二端相连;PNP三极管Q2-4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2-2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2-2的负极与电阻R2-6的第二端相连;
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3的正电源端VDD分别与电阻R3的第一端和电容C3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3的第二端与第3电池组BT3的正极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3的负电源端VSS分别与电容C3的第二端、电阻R3-2第一端、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3-1的源极、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3-2的源极和第3电池组BT3的负极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3的电压检测端CSI与电阻R3-2第二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3的充电端OC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3-1的栅极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3的放电端OD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3-2的栅极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3-1的漏极与电阻R3-3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3-3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3-3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3-3的发射极与第3电池组BT3的正极端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3-2的漏极与电阻R3-4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3-4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3-4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3-4的发射极与第3电池组BT3的正极端相连;PNP三极管Q3-3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3-1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3-1的负极与电阻R3-5的第二端相连;PNP三极管Q3-4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3-2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3-2的负极与电阻R3-6的第二端相连;
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4的正电源端VDD分别与电阻R4的第一端和电容C4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4的第二端与第4电池组BT4的正极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4的负电源端VSS分别与电容C4的第二端、电阻R4-2第一端、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4-1的源极、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4-2的源极和第4电池组BT4的负极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4的电压检测端CSI与电阻R4-2第二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4的充电端OC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4-1的栅极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4的放电端OD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4-2的栅极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4-1的漏极与电阻R4-3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4-3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4-3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4-3的发射极与第4电池组BT4的正极端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4-2的漏极与电阻R4-4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4-4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4-4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4-4的发射极与第4电池组BT4的正极端相连;PNP三极管Q4-3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4-1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4-1的负极与电阻R4-5的第二端相连;PNP三极管Q4-4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4-2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4-2的负极与电阻R4-6的第二端相连;
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5的正电源端VDD分别与电阻R5的第一端和电容C5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5的第二端与第5电池组BT5的正极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5的负电源端VSS分别与电容C5的第二端、电阻R5-2第一端、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5-1的源极、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5-2的源极和第5电池组BT5的负极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5的电压检测端CSI与电阻R5-2第二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5的充电端OC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5-1的栅极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5的放电端OD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5-2的栅极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5-1的漏极与电阻R5-3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5-3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5-3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5-3的发射极与第5电池组BT5的正极端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5-2的漏极与电阻R5-4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5-4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5-4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5-4的发射极与第5电池组BT5的正极端相连;PNP三极管Q5-3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5-1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5-1的负极与电阻R5-5的第二端相连;PNP三极管Q5-4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5-2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5-2的负极与电阻R5-6的第二端相连;
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6的正电源端VDD分别与电阻R6的第一端和电容C6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6的第二端与第6电池组BT6的正极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6的负电源端VSS分别与电容C6的第二端、电阻R6-2第一端、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6-1的源极、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6-2的源极和第6电池组BT6的负极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6的电压检测端CSI与电阻R6-2第二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6的充电端OC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6-1的栅极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6的放电端OD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6-2的栅极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6-1的漏极与电阻R6-3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6-3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6-3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6-3的发射极与第6电池组BT6的正极端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6-2的漏极与电阻R6-4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6-4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6-4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6-4的发射极与第6电池组BT6的正极端相连;PNP三极管Q6-3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6-1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6-1的负极与电阻R6-5的第二端相连;PNP三极管Q6-4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6-2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6-2的负极与电阻R6-6的第二端相连;
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7的正电源端VDD分别与电阻R7的第一端和电容C7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7的第二端与第7电池组BT7的正极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7的负电源端VSS分别与电容C7的第二端、电阻R7-2第一端、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7-1的源极、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7-2的源极和第7电池组BT7的负极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7的电压检测端CSI与电阻R7-2第二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7的充电端OC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7-1的栅极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7的放电端OD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7-2的栅极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7-1的漏极与电阻R7-3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7-3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7-3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7-3的发射极与第7电池组BT7的正极端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7-2的漏极与电阻R7-4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7-4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7-4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7-4的发射极与第7电池组BT7的正极端相连;PNP三极管Q7-3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7-1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7-1的负极与电阻R7-5的第二端相连;PNP三极管Q7-4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7-2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7-2的负极与电阻R7-6的第二端相连;
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8的正电源端VDD分别与电阻R8的第一端和电容C8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8的第二端与第8电池组BT8的正极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8的负电源端VSS分别与电容C8的第二端、电阻R8-2第一端、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8-1的源极、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8-2的源极和第8电池组BT8的负极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8的电压检测端CSI与电阻R8-2第二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8的充电端OC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8-1的栅极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8的放电端OD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8-2的栅极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8-1的漏极与电阻R8-3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8-3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8-3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8-3的发射极与第8电池组BT8的正极端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8-2的漏极与电阻R8-4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8-4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8-4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8-4的发射极与第8电池组BT8的正极端相连;PNP三极管Q8-3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8-1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8-1的负极与电阻R8-5的第二端相连;PNP三极管Q8-4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8-2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8-2的负极与电阻R8-6的第二端相连;
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9的正电源端VDD分别与电阻R9的第一端和电容C9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9的第二端与第9电池组BT9的正极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9的负电源端VSS分别与电容C9的第二端、电阻R9-2第一端、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9-1的源极、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9-2的源极和第9电池组BT9的负极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9的电压检测端CSI与电阻R9-2第二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9的充电端OC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9-1的栅极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9的放电端OD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9-2的栅极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9-1的漏极与电阻R9-3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9-3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9-3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9-3的发射极与第9电池组BT9的正极端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9-2的漏极与电阻R9-4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9-4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9-4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9-4的发射极与第9电池组BT9的正极端相连;PNP三极管Q9-3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9-1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9-1的负极与电阻R9-5的第二端相连;PNP三极管Q9-4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9-2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9-2的负极与电阻R9-6的第二端相连;
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10的正电源端VDD分别与电阻R10的第一端和电容C10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0的第二端与第10电池组BT10的正极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10的负电源端VSS分别与电容C10的第二端、电阻R10-2第一端、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10-1的源极、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10-2的源极和第10电池组BT10的负极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10的电压检测端CSI与电阻R10-2第二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10的充电端OC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10-1的栅极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10的放电端OD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10-2的栅极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10-1的漏极与电阻R10-3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0-3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10-3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10-3的发射极与第10电池组BT10的正极端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10-2的漏极与电阻R10-4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0-4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10-4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10-4的发射极与第10电池组BT10的正极端相连;PNP三极管Q10-3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10-1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10-1的负极与电阻R10-5的第二端相连;PNP三极管Q10-4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10-2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10-2的负极与电阻R10-6的第二端相连;
充电电压第一端OC1与电阻R1-5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5的第二端与电阻R2-5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2-5的第二端与电阻R3-5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3-5的第二端与电阻R4-5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4-5的第二端与电阻R5-5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5-5的第二端与电阻R6-5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6-5的第二端与电阻R7-5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7-5的第二端与电阻R8-5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8-5的第二端与电阻R9-5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9-5的第二端与电阻R10-5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0-5的第二端与充电电压第二端OC2相连;
放电电压第一端OD1与电阻R1-6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6的第二端与电阻R2-6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2-6的第二端与电阻R3-6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3-6的第二端与电阻R4-6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4-6的第二端与电阻R5-6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5-6的第二端与电阻R6-6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6-6的第二端与电阻R7-6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7-6的第二端与电阻R8-6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8-6的第二端与电阻R9-6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9-6的第二端与电阻R10-6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0-6的第二端与放电电压第二端OD2相连。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设置在电池组盒体上的电池组感应模块,在电池组感应模块内存储有电池组参数信息,该电池组参数信息包括电池组的级联电池组的数量、电池组的电压值、电池组的电流值、电池组序列号之一或者任意组合。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与多功能便携式电源的智能工作系统相连的用电设备,所述用电设备包括触摸显示屏、控制器、用于监测电池组电量的电池组电量监测模块、网络连接模块和电池组感应读写模块,触摸显示屏的触摸显示端与控制器的触摸显示端相连,网络连接模块的网络连接端与控制器的网络连接端相连,电池组感应读写模块的感应读写端与控制器的感应读写端相连,电池组电量监测模块的电量监测输出端与控制器的电量监测输入端相连。
本发明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多功能便携式电源的智能工作系统的工作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1,用电设备开机;
S2,用电设备感应其电池组的参数信息;
S3,控制器判断其电池组电量监测模块检测到电池组的电量值是否低于设定的电池组电量值:
若电池组电量监测模块检测到电池组的电量值低于或者等于设定的电池组电量值,则在触摸显示屏上显示电池组电量不足;及时对其电池组充电。
若电池组电量监测模块检测到电池组的电量值高于设定的电池组电量值,则继续监测电池组电量。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1中包括以下步骤:
S11,控制器判断是否接收到触摸显示屏发出的输入开机密码触发信号:
若控制器接收到触摸显示屏发出的输入开机密码触发信号,则控制器控制触摸显示屏上弹出开机密码显示窗;开机密码显示窗包括开机密码显示框和开机密码输入框,开机密码输入框包括数字密码输入框、字母密码输入框、特殊字符密码输入框之一或者任意组合,默认为数字密码输入框;执行步骤S12;
若控制器未接收到触摸显示屏发出的输入开机密码触发信号,则控制器继续等待触摸显示屏发出的输入开机密码触发信号;
S12,若控制器接收到输入一位密码触发信号,则开机密码输入框发生变化;
S13,控制器接收完输入的开机密码后,对其进行验证,验证通过,则开机,否则,重新输入开机密码;
对其开机密码进行验证的方法为:
S131,计算其开机验证值,开机验证值的计算方法为:
Verification value=Vv(value1),
其中,Verification value表示计算得到的开机验证值;
Vv()表示验证计算函数;采用MD5;
Value1表示控制器接收完的开机密码;
S132,判断其步骤S131计算得到的开机验证值Verification value与控制器内存储的预设开机验证值是否一致:
若步骤S131计算得到的开机验证值Verification value与控制器内存储的预设开机验证值一致,则验证通过;保证其输入的开机密码的安全性。
若步骤S131计算得到的开机验证值Verification value与控制器内存储的预设开机验证值不一致,则验证不通过。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12中包括以下步骤:
S121,若控制器接收到切换为数字密码输入框触发信号,则开机密码输入框为数字密码输入框;其数字密码输入框内包括字符0~9;
若控制器接收到切换为字母密码输入框触发信号,则开机密码输入框为字母密码输入框;其字母密码输入框内包括字符A~Z,a~z;
若控制器接收到切换为特殊字符密码输入框触发信号,则开机密码输入框为特殊字符密码输入框;特殊字符密码输入框内包括字符!、@、#、¥、%、^、&、*、(、);
若控制器接收到切换为数字字母密码输入框触发信号,则开机密码输入框为数字字母密码输入框;数字字母密码输入框内包括字符0~9,A~Z,a~z;
S122,对开机密码输入框中的所有字符进行顺序编号,分别为C1、C2、C3、……、Cc,c为开机密码输入框中的所有字符个数;
对开机密码输入框中的所有字符框进行顺序编号,分别为B1、B2、B3、……、Bb,b为开机密码输入框中的所有字符框个数;
S123,将字符Cx对应显示在字符框By内,x为小于或者等于c的正整数,y为小于或者等于b的正整数;x=y;
S124,变化时,将字符Cx对应显示在字符框By内,x为小于或者等于c的正整数,y为小于或者等于b的正整数;x≠y。防止其密码输入虚拟盘的一成不变,降低其输入密码的安全性,增强用户体验。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在开机密码显示框左侧设置有开机密码剩余位数显示框,当其开机密码显示框中每输入一位密码,则开机密码剩余位数显示框中显示剩余密码位数。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2中包括以下步骤:
S21,控制器控制其电池组感应读写模块读取电池组感应模块内的电池组参数信息;
S22,控制器对其获取的电池组序列号进行序列号校验,得到其序列号校验值;其序列号校验值的计算方法为:
Check value=Cv(value2),
其中,Check value表示计算得到的序列号校验值;
Cv()表示校验函数;采用MD5;
value2表示控制器获取到的电池组序列号;
S23,控制器判断其步骤S22中计算得到的序列号校验值与控制器内储存的预设序列号校验值是否相同:
若步骤S22中计算得到的序列号校验值与控制器内储存的预设序列号校验值相同,则该电池组为匹配电池组;
若步骤S22中计算得到的序列号校验值与控制器内储存的预设序列号校验值不同或者控制器未获取到电池组序列号,则该电池组为非匹配电池组,并在触摸显示屏上显示请更换匹配电池组。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控制器通过网络连接模块从智慧云端下载其预设开机验证值或/和预设序列号校验值集,预设序列号校验值集包括Q个预设序列号校验值,所述Q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正整数,分别为第1预设序列号校验值、第2预设序列号校验值、第3预设序列号校验值、……、第Q预设序列号校验值,每个预设序列号校验值唯一对应一个电池组序列号。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4)

1.一种多功能便携式电源的智能工作系统,包括电池组盒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池组盒体内设置有用于固定安装电池组PCB板的电池组PCB板固定安装座,在电池组PCB板固定安装座上固定安装电池组PCB板,在所述电池组PCB板上设置有M个电池组固定安装座,所述M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正整数;分别为第1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第2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第3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第M电池组固定安装座;
第1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正极端与第2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负极端相连,第2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正极端与第3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负极端相连,第3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正极端与第4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负极端相连,……,第M-1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正极端与第M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负极端相连;第1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负极端和第M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的正极端与用电电路相连或/和放电电路相连;
当k个电池组安设在K个电池组固定安装座时,所述K为小于或者等于M的正整数,所述k为小于或者等于K的正整数,其未安设电池组的电池组固定安装座直接连通,安设电池组的电池组固定安装座通过电池组连通;
还包括设置在电池组盒体上的电池组感应模块,在电池组感应模块内存储有电池组参数信息;
还包括M个电池组充电放电保护模块,分别为第1电池组充电放电保护模块、第2电池组充电放电保护模块、第3电池组充电放电保护模块、……、第M电池组充电放电保护模块;
第m电池组充电放电保护模块的电源输入正端与第m电池组BTm的正极端相连,所述m为小于或者等于M的正整数,第m电池组充电放电保护模块的电源输入负端与第m电池组BTm的负极端相连,第m电池组充电放电保护模块的电源充电端与充电电压参考第m端相连,第m电池组充电放电保护模块的电源充电端与放电电压参考第m端相连;
第m电池组充电放电保护模块包括: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m的正电源端VDD分别与电阻Rm的第一端和电容Cm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m的第二端与第m电池组BTm的正极端相连;
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m的负电源端VSS分别与电容Cm的第二端、电阻Rm-2第一端、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m-1的源极、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m-2的源极和第m电池组BTm的负极端相连;
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m的电压检测端CSI与电阻Rm-2第二端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m的充电端OC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m-1的栅极相连,充电放电保护芯片ICm的放电端OD与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m-2的栅极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m-1的漏极与电阻Rm-3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m-3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m-3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m-3的发射极与第m电池组BTm的正极端相连;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m-2的漏极与电阻Rm-4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m-4的第二端与PNP三极管Qm-4的基极相连,PNP三极管Qm-4的发射极与第m电池组BTm的正极端相连;PNP三极管Qm-3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m-1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m-1的负极与充电电压参考第m端相连;PNP三极管Qm-4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m-2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m-2的负极与放电压参考第m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便携式电源的智能工作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的多功能便携式电源的智能工作系统相连的用电设备,所述用电设备包括触摸显示屏、控制器、用于监测电池组电量的电池组电量监测模块、网络连接模块和电池组感应读写模块,触摸显示屏的触摸显示端与控制器的触摸显示端相连,网络连接模块的网络连接端与控制器的网络连接端相连,电池组感应读写模块的感应读写端与控制器的感应读写端相连,电池组电量监测模块的电量监测输出端与控制器的电量监测输入端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功能便携式电源的智能工作系统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用电设备开机;
S2,用电设备感应其电池组的参数信息;对其验证;
S3,控制器判断其电池组电量监测模块检测到电池组的电量值是否低于设定的电池组电量值:
若电池组电量监测模块检测到电池组的电量值低于或者等于设定的电池组电量值,则在触摸显示屏上显示电池组电量不足;
若电池组电量监测模块检测到电池组的电量值高于设定的电池组电量值,则继续监测电池组电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便携式电源的智能工作系统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包括以下步骤:
S21,控制器控制其电池组感应读写模块读取电池组感应模块内的电池组参数信息;
S22,控制器对其获取的电池组序列号进行序列号校验,得到其序列号校验值;其序列号校验值的计算方法为:
Check value=Cv(value2),
其中,Check value表示计算得到的序列号校验值;
Cv()表示校验函数;
value2表示控制器获取到的电池组序列号;
S23,控制器判断其步骤S22中计算得到的序列号校验值与控制器内储存的预设序列号校验值是否相同:
若步骤S22中计算得到的序列号校验值与控制器内储存的预设序列号校验值相同,则该电池组为匹配电池组;
若步骤S22中计算得到的序列号校验值与控制器内储存的预设序列号校验值不同,则该电池组为非匹配电池组,并在触摸显示屏上显示请更换匹配电池组。
CN202011332150.4A 2020-11-24 2020-11-24 一种多功能便携式电源的智能工作方法 Active CN1125107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32150.4A CN112510776B (zh) 2020-11-24 2020-11-24 一种多功能便携式电源的智能工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32150.4A CN112510776B (zh) 2020-11-24 2020-11-24 一种多功能便携式电源的智能工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10776A CN112510776A (zh) 2021-03-16
CN112510776B true CN112510776B (zh) 2022-11-29

Family

ID=74960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32150.4A Active CN112510776B (zh) 2020-11-24 2020-11-24 一种多功能便携式电源的智能工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10776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32807A (zh) * 2016-11-02 2017-03-22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一种智能型电池充放电控制系统及方法
CN210897369U (zh) * 2019-08-22 2020-06-30 深圳市盛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箱充放电结构
CN211320973U (zh) * 2019-12-31 2020-08-21 深圳市康胜新能源产品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智能保护电路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32807A (zh) * 2016-11-02 2017-03-22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一种智能型电池充放电控制系统及方法
CN210897369U (zh) * 2019-08-22 2020-06-30 深圳市盛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箱充放电结构
CN211320973U (zh) * 2019-12-31 2020-08-21 深圳市康胜新能源产品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智能保护电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10776A (zh) 2021-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23381B (zh) 电子设备、电池可使用时间显示方法、计算机可执行程序
CN102841668B (zh) 具备计时电路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电力系统
US6483274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displaying charge capacity information of smart battery
US20050134225A1 (en) Smart battery charging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CN1282897A (zh) 智能型电脑进相电源管理系统
CN101206246A (zh) 预估电池剩余容量的方法
US7671566B2 (en) Method for predicting remaining capacity of a battery
EP3444625A1 (en)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electricity storage system, and power supply system
JP6225905B2 (ja) 制御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制御装置
CN110704279B (zh) 电量显示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2510776B (zh) 一种多功能便携式电源的智能工作方法
CN101296439A (zh) 一种手机电池剩余供电时间显示和节电的系统和方法
EP2426503A2 (en) Remaining battery power calculation circuit
CN110888072A (zh) 电池微短路的检测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
CN112271702B (zh) 一种级联电池保护电路的智能工作方法
JP2004159382A (ja) 電子機器
CN114301140B (zh) 一种基于pos的电池充电管理方法
NZ551097A (en) Battery management apparatus
CN110888067B (zh) 加湿器电池电量显示方法
CN102868187A (zh) 智能型充电器
CN112104019A (zh) 一种电池状态检测装置
JP2022039880A (ja) 充電システム
CN105261802A (zh) 一种电池出厂电压限定方法及装置
CN112701739B (zh) 电池保护方法
CN111505432A (zh) 参数模拟电路、电池管理装置、电池管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