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98185B - 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制造方法和应用车辆 - Google Patents

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制造方法和应用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98185B
CN112498185B CN201910871001.6A CN201910871001A CN112498185B CN 112498185 B CN112498185 B CN 112498185B CN 201910871001 A CN201910871001 A CN 201910871001A CN 112498185 B CN112498185 B CN 1124981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s
terminal
transmitting
receiving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7100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98185A (zh
Inventor
文艳晖
梅文庆
苏军贵
许义景
石煜
刘华东
袁贤珍
范祝霞
辛本雨
杨曼莉
杨婷
任洪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zhou CRRC Times Electric Co Ltd
CRRC Zhuzhou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zhou CRRC Times Electric Co Ltd
CRRC Zhuzhou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zhou CRRC Times Electric Co Ltd, CRRC Zhuzhou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zhou CRRC Time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87100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9818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498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981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981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981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MPOWER SUPPLY LINES, AND DEVICES ALONG RAIL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 B60M7/00Power lines or r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of special types, e.g. suspension tramway, ropeway, underground railwa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5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without mechanical contact between the collector and the power supply lin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00/00Type of vehicles
    • B60L2200/26Rail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制造方法和应用车辆,本发明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发射端包括发射单元,接收端包括接收单元;多个发射单元可串联或并联形成发射端,多个接收单元可串联或并联形成接收端。本发明还包括采用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的轨道车辆。本发明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制造方法和应用车辆实现了模块化生产和组装,简化了加工流程,使得复杂工况下可对非接触耦合装置的线圈结构及电路拓扑进行灵活调整,实现最大效能,适用于移动式、长距离、工况复杂的情况。

Description

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制造方法和应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制造方法和应用车辆。
背景技术
传统的接触式供电方式存在着诸如导线裸露、产生电火花、摩擦损耗、供电过程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等问题,严重影响的车辆的安全运行。目前,非接触供电技术作为解决方案之一,引起广泛关注。在微波发射、磁耦合共振以及电磁感应制式中,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为电磁感应制式,但由于该制式供电效果对发射端及接收端间的间距、线圈匝数等密切相关,设计方案通常需要根据现场工况进行调整。为了有效利用空间,通常考虑将发射端埋入地面或者嵌入电能供应物体,将接收端嵌入电能接收侧,再外接功率处理电路。
传统发射线圈及接收线圈通常采用单根电缆一次性绕制,绕制难度繁琐,加工精度难以维持;按照上述方法成批量生产发射端、接收端时,同批产品一致性差,且后期调整难度较大;加之实验室及出厂检测环境不能精准模拟实际工作工况,从而难以根据现场工况进行电路结构的调整,无法实现最大效能,灵活性不足。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制造方法和应用车辆,非接触耦合装置可在复杂工况下进行灵活调整,实现最大效能;同时,有效降低非目标耦合区域的电磁场强度,尤其适用于移动式、长距离、工况复杂的情况。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所述发射端安装在轨道上或轨道两侧,所述接收端安装在轨道列车底部;
所述发射端包括至少一个的发射单元,所述发射单元包括至少一根的第一电缆,以及第一固定材料和/或第一导磁材料中的一种,所述第一电缆在两端分别设置第一接线端头,所述第一电缆环绕所述第一固定材料和/或所述第一导磁材料,以形成第一线圈,所述发射端通过所述第一接线端头与逆变器的输出端相连;
所述接收端包括至少一个的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包括至少一根的第二电缆,以及第二固定材料和/或第二导磁材料中的一种,所述第二电缆在两端分别设置第二接线端头,所述第二电缆环绕所述第二固定材料和/或所述第二导磁材料,以形成第二线圈,所述接收端通过所述第二接线端头与功率处理电路相连。
优选地,所述发射单元包括多根的所述第一电缆,多根所述第一电缆通过各自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头依次串联连接,首部和尾部的所述第一电缆预留一端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头,以使其可与所述发射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
所述接收单元包括多根的所述第二电缆,多根所述第二电缆通过各自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头依次串联连接,首部和尾部的所述第二电缆预留一端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头,以使其可与所述接收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
优选地,所述发射单元包括多根的所述第一电缆,多根所述第一电缆以两根为一组通过各自一端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头相连且另一端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头用于与所述发射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
所述接收单元包括多根的所述第二电缆,多根所述第二电缆以两根为一组通过各自一端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头相连且另一端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头用于与所述接收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
优选地,所述发射单元包括多根的所述第一电缆,多根所述第一电缆两端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头均用于与所述发射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
所述接收单元包括多根的所述第二电缆,多根所述第二电缆两端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头均用于与所述发射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
优选地,所述发射单元预制在第一模具中,所述第一模具中预留第一拼接插头;当所述发射单元包括一根所述第一电缆时,所述第一接线端头位于所述第一拼接插头处;当所述发射单元包括多根所述第一电缆时,预留的与外部的所述电路或设备连接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头位于所述第一拼接插头处。
优选地,所述发射端包括多个所述发射单元,各所述发射单元依次通过所述拼接插头串联或并联连接,以形成所述发射端。
优选地,所述接收单元预制在第二模具中,所述第二模具中预留第二拼接插头;当所述接收单元包括一根所述第二电缆时,所述第二接线端头位于所述第二拼接插头处;当所述接收单元包括多根所述第二电缆时,预留的与外部的所述电路或设备连接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头位于所述第二拼接插头处。
优选地,所述接收端包括多个的所述接收单元,各所述接收单元依次通过所述拼接插头串联或并联连接,以形成所述接收端。
优选地,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轨道列车前进方向平行的一边的长度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轨道列车前进方向平行的一边和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线圈的间隔中较长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磁材料和第一固定材料的竖向横截面根据工况设置,包括工字型、倒T字型和山字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第二导磁材料和第二固定材料的竖向横截面根据工况设置,包括一字型和倒山字型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轨道列车前进方向垂直的一边的长度为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轨道列车前进方向垂直的一边的长度的1~2倍。
优选地,所述固定材料为环氧树脂材料,所述导磁材料为铁芯。
优选地,围绕所述接收端外部设置屏蔽线圈,所述屏蔽线圈通入与所述接收端同频率且相位相差180度的交流电。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
将至少一根的第一电缆绕制于第一导磁材料和/或第一固定材料中的一种,以形成第一线圈,构成发射单元,在第一电缆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接线端头,将至少一个的所述发射单元构成发射端,并将所述发射端通过所述第一接线端头与逆变器的输出端相连;
将至少一根的第二电缆绕制于第二导磁材料和/或第二固定材料中的一种,以形成第二线圈,构成接收单元,在第二电缆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二接线端头,将至少一个的所述接收单元构成接收端,并将所述接收端通过所述第二接线端头与功率处理电路相连。
优选地,所述发射单元包括多根所述第一电缆,将多根所述第一电缆通过各自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头串联连接,预留首部和尾部的所述第一电缆一端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头,以使其可与所述发射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
所述接收单元包括多根所述第二电缆,将多根所述第二电缆通过各自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头串联连接,预留首部和尾部的所述第二电缆一端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头,以使其可与所述发射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
优选地,所述发射单元包括多根所述第一电缆,将多根所述第一电缆以两根为一组通过各自一端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头相连且预留另一端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头用于与所述发射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
所述接收单元包括多根所述第二电缆,将多根所述第二电缆以两根为一组通过各自一端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头相连且预留另一端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头用于与所述接收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
优选地,所述发射单元包括多根所述第一电缆,预留多根所述第一电缆两端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头用于与所述发射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
所述接收单元包括多根的第二电缆,预留多根所述第二电缆两端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头用于与所述接收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
优选地,将所述发射单元预制在第一模具中,并在所述第一模具中预留第一接线插头;当所述发射单元包括一根所述第一电缆时,使第一接线端头设置在所述第一拼接插头处;当所述发射单元包括多根所述第一电缆时,使预留的与外部的所述电路或设备连接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头设置在所述第一拼接插头处;
将所述发射端设置为包括多于一个的所述发射单元,将多个所述发射单元通过所述第一接线插头以串联或并联的方式相连接,以形成所述发射端。
优选地,将所述接收单元预制在第二模具中,在所述第二模具中预留第二接线插头;当所述接收单元包括一根所述第二电缆时,使第二接线端头设置在所述第二拼接插头处;当所述接收单元包括多根所述第二电缆时,使预留的与外部的所述电路或设备连接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头设置在所述第二拼接插头处;
将所述接收端设置为包括多于一个的所述接收单元,将多个所述接收单元通过所述第二接线插头以串联或并联的方式相连接,以形成所述接收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轨道列车,包括任意一项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
这里需要对一些术语进行说明,例如,“竖”是以地球表面作为参照而定义的,这些将在下面参照附图的描述中变得更为清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制造方法和应用车辆,实现了模块化生产和组装,简化了加工流程,使得复杂工况下可对非接触耦合装置的线圈结构及电路拓扑进行灵活调整,实现最大效能,适用于移动式、长距离、工况复杂的情况;同时能有效降低非目标耦合区域的电磁场强度,降低电磁辐射。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以上内容以及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在结合附图阅读时会得到更好的理解。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仅作为所请求保护的发明的示例。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类似的元素。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发射端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接收端的示意图;
图3(a)到3(e)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竖向横截面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的发射端和接收端组合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的接收端和电磁屏蔽线圈组合的示意图;
图6(a)到6(c)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发射端的示意图;
图7(a)到7(c)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接收端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的发射端和接收端组合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发明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申请所揭露的说明书、权利要求及附图,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发明相关的目的及优点。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发射端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接收端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竖向横截面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的发射端和接收端组合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的接收端和电磁屏蔽线圈组合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包括:发射端100和接收端200;发射端100安装在轨道上或轨道两侧时,接收端200安装在轨道列车底部。
可以理解的是,接收端安装在轨道列车底部可以接收从安装在轨道部分的发射端传输的能量,以达到非接触式供电的作用。
发射端100包括至少一个的发射单元,本实施例中,发射端100包括一个发射单元;发射单元包括至少一根的第一电缆101,以及第一固定材料和/或第一导磁材料102中的一种,本实施例中采用两根第一电缆101和第一导磁材料102,所述第一电缆101的端头处设置接线端头103;两根第一电缆101环绕第一导磁材料102,以形成第一线圈;发射端100通过第一接线端头103与逆变器(未图示)的输出端相连;逆变器用于使第一电缆通交变电流。
需说明的是,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采用合适的固定材料或导磁材料,也可采用导磁材料和固定材料相混合的方式。
本实施例中,发射单元包括多根的第一电缆101,多根第一电缆101通过各自的第一接线端头103串联连接,构成多匝线圈,首部和尾部的第一电缆101预留一端的第一接线端头103,以使其可与发射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即与逆变器的输出端相连。
需说明的是,首部和尾部的第一电缆预留的第一接线端头可与任何合适的发射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外部电路包括导线或电子部件等。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除了采用多根电缆连接的构成多匝线圈外,还可以采用由一根线圈多次绕制以构成多匝线圈。采用多根电缆绕制时,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电缆间可采取相同的间隔。采用多根电缆绕制时,也可采用其他合适的电缆间的连接方式。
如图2所示,接收端200包括至少一个的接收单元,本实施例中,接收端200包括一个接收单元;接收单元包括至少一根的第二电缆201,以及第二固定材料和/或第二导磁材料202中的一种,本实施例采用多根第二电缆201和第二导磁材料202,第二电缆201在端头处设置第二接线端头203;第二电缆201环绕第二导磁材料202,以形成第二线圈;接收端200通过第二接线端头203与功率处理电路(未图示)相连。
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存在感抗大,对电压要求高,无功功率大的问题,通过功率处理电路可补偿无功功率;另外,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的谐波干扰大,对变压器的输出不利,通过功率处理电路可进行滤波,减少干扰。
本实施例中,接收单元包括多根的第二电缆201,多根第二电缆201以两根为一组通过各自一端的第二接线端头203相连且另一端的第二接线端头203用于与接收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即与功率处理电路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电缆中预留的与外部电路或设备连接的第二接线端头可与任何合适的电路或设备连接。另外,除了采用多根电缆连接的构成多匝线圈外,还可以采用由一根线圈多次绕制以构成多匝线圈。采用多根电缆绕制时,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电缆间可采取相同的间隔。采用多根电缆绕制时,也可其他合适的电缆间的连接方式。
需说明的是,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可以包括任何适合数量的电缆,以及采用合适的电缆间连接方式。
发射单元预制在第一模具(未图示)中并预留第一拼接插头(未图示);当发射单元包括一根第一电缆101时,第一接线端头103位于第一拼接插头处;当发射单元包括多根的第一电缆101时,预留的与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的第一接线端头103位于第一拼接插头处;本实施例中,发射单元包括两根第一电缆101,第一拼接插头处为预留的与外部设备,即逆变器,相连接的第一接线端头103。
接收单元预制在第二模具(未图示)中并预留第二拼接插头(未图示);当接收单元包括一根第二电缆201时,第二接线端头203位于第二拼接插头处;当发射单元包括多根的第二电缆201时,预留的与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的第二接线端头203位于第二拼接插头处;本实施例中,接收单元包括多根第二电缆201,第二拼接插头处为预留的与外部设备,即功率处理电路,相连接的第二接线端头203。
可以理解的是,预留接线插头便于根据实际情况对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内部构成进行调整。
如图3(a)-3(e)所示,第一导磁材料102或第一固定材料的竖向横截面根据工况设置,包括工字型、倒T字型和山字形中的一种或多种;如图3(a)所示,本实施例采用工字型。
如图3(a)-3(e)所示,第二导磁材料202或第二固定材料的竖向横截面根据工况设置,包括一字型和倒山字型中的一种或多种;如图3(a)所示,本实施例采用一字型。
如图4所示,第二线圈与轨道列车前进方向平行的一边204的长度等于或大于第一线圈与轨道列车前进方向平行的一边和相邻的两个第一线圈的间隔中较长的长度。本实施例中,发射端仅包括一个发射单元且仅包括一个第一线圈,第二线圈与轨道列车前进方向平行的一边的长度大于第一线圈相应边的长度。
第二线圈与轨道列车前进方向垂直的一边205的长度设置为第一线圈与轨道列车前进方向垂直的一边的长度的1~2倍。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线圈的两边长度设置起到在能量传递过程中保持能量平稳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磁材料102和第二导磁材料202均采用铁芯。可以理解的是,导磁材料可采用任何合适的其他材料。
如图5所示,围绕所述接收端200外部设置屏蔽线圈300,屏蔽线圈300通入与接收端同频率且相位相差180度的交流电;通过该设置可降低整个耦合装置对接收端200以外区域的电磁干扰。
该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的制造方法,参考图1和图2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的示意图进行描述。该方法包括:
将两根的第一电缆101绕制于第一导磁材料102,以形成第一线圈,构成发射单元;在第一电缆101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接线端头103;将至少一个的发射单元构成发射端,本实施例中,采用一个发射单元构成发射端100;并将发射端100通过第一接线端头103与逆变器的输出端相连;
将多根的第二电缆201绕制于第二导磁材料202,以形成第二线圈,构成接收单元;在第二电缆201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二接线端头203,将至少一个的接收单元构成接收端,本实施例中采用一个接收单元构成接收端;并将接收端200通过第二接线端头203与功率处理电路相连。
将发射单元预制在第一模具(未图示)中,并在第一模具中预留第一接线插头(未图示);本实施例中,发射单元包括两根第一电缆101,使第一接线端头103设置在第一拼接插头处。另外,将接收单元预制在第二模具(未图示)中,在第二模具中预留第二接线插头(未图示);本实施例中,接收单元包括多根第二电缆201,使第二接线端头203设置在第二拼接插头处。模具用于固定电路,以形成最终成品。
该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列车,包括该实施例中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发射端的示意图,图7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接收端的示意图,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的发射端和接收端组合的示意图;参考图1-2对图6-8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进行描述。
如图6-7所示,该实施例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包括:发射端100和接收端200;发射端100包括发射单元,接收端200包括接收单元;本实施例的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与图1-2的反射单元和接收单元相似,不同的是:
本实施例中,发射端100包括多于一个的发射单元110,包括与图1所示发射单元相同的发射单元,即两根第一电缆101通过各自的第一接线端头103串联连接,构成多匝线圈,首部和尾部的第一电缆101预留一端的第一接线端头103,以使其与外部电路或设备连连,还包括与图1所示发射单元的电缆设置方式不同的发射单元110,即两根第一电缆101均预留各自两端的第一接线端头103,用于与发射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每个发射单元110分别预制在各第一模具中,预留的与外部电路或设备连接的第一接线端头103位于各第一模具中预留的第一拼接插头处。各发射单元110依次通过拼接插头串联或并联,以形成发射端100;如图6(a)所示,本实施例采用各发射单元110顺向串联的方式。
接收端200包括多于一个的接收单元210,包括与图2所示发射单元相同的发射单元,即多根第二电缆201以两根为一组通过各自一端的第二接线端头203相连且另一端的第二接线端头203用于与接收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还包括与图2所示接收单元的电缆设置方式不同的接收单元210,即多根第二电缆201均预留各自两端的第二接线端头203,用于与接收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每个接收单元210分别预制在各第二模具中,预留的与外部电路或设备连接的第二接线端头203位于各第二模具中预留的第二拼接插头处。各接收单元210依次通过拼接插头串联或并联,以形成接收端200;如图7(a)所示,本实施例采用各接收单元210顺向串联的方式。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模块化的多个发射单元或多个接收单元进行组装构成发射端或接收端,可灵活调整非接触耦合装置,降低施工难度和设备生产制造成本。
需说明的是,如图6(b)-6(c),7(b)-7(c)所示,各发射单元或各接收单元分别依次连接时,可采用任何合适的串联或并联形式;其中,串联包括顺向串联、交叉串联。
如图8所示,第二线圈与轨道列车前进方向平行的一边204的长度等于或大于第一线圈与轨道列车前进方向平行的一边和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线圈的间隔中较长的长度。本实施例中,发射端100由多个发射单元110构成且具有多个第一线圈,其中,第一线圈与轨道列车前进方向平行的一边的长度较两个第一线圈的间隔更长,因此,第二线圈与轨道列车前进方向平行的一边204的长度大于第一线圈相应边的长度。
该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的制造方法,参考图5-6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的示意图进行描述;该方法与图1-2所示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的制造方法相似,不同的是,还包括:
将多个发射单元110通过第一接线插头以串联或并联的方式相连接,以形成发射端100。
将多个接收单元210通过第二接线插头以串联或并联的方式相连接,以形成接收端200。
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多个发射单元之间可采取相同的间隔,多个接收单元之间也可采取相同的间隔。
该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列车,包括该实施例中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
这里基于的术语和表述方式只是用于描述,本发明并不应局限于这些术语和表述。使用这些术语和表述并不意味着排除任何示意和描述(或其中部分)的等效特征,应认识到可能存在的各种修改也应包含在权利要求范围内。其他修改、变化和替换也可能存在。相应的,权利要求应视为覆盖所有这些等同内容。
同样,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本发明已参照当前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但是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在没有脱离本发明精神的情况下还可做出各种等效的变化或替换,因此,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上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所述发射端安装在轨道上或轨道两侧,所述接收端安装在轨道列车底部;
所述发射端包括多个发射单元,所述发射单元包括至少一根的第一电缆,以及第一固定材料和/或第一导磁材料,所述第一电缆在两端分别设置第一接线端头,所述第一电缆环绕所述第一固定材料和/或所述第一导磁材料,以形成第一线圈,所述发射端通过所述第一接线端头与逆变器的输出端相连;所述发射单元预制在第一模具中,所述第一模具中预留第一拼接插头,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接线端头用于与所述发射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一拼接插头处,所述发射单元通过所述第一拼接插头与所述电路或设备连接;所述发射端的各所述发射单元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拼接插头串联或并联连接,以形成所述发射端;
所述接收端包括多个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包括至少一根的第二电缆,以及第二固定材料和/或第二导磁材料,所述第二电缆在两端分别设置第二接线端头,所述第二电缆环绕所述第二固定材料和/或所述第二导磁材料,以形成第二线圈,所述接收端通过所述第二接线端头与功率处理电路相连;所述接收单元预制在第二模具中,所述第二模具中预留第二拼接插头,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接线端头用于与所述接收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二拼接插头处,所述接收单元通过所述第二拼接插头与所述电路或设备连接;所述接收端的各所述接收单元依次通过所述第二拼接插头串联或并联连接,以形成所述接收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单元包括多根的所述第一电缆,多根所述第一电缆通过各自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头依次串联连接,首部和尾部的所述第一电缆预留一端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头,以使其可与所述发射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预留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头位于所述第一拼接插头处;
所述接收单元包括多根的所述第二电缆,多根所述第二电缆通过各自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头依次串联连接,首部和尾部的所述第二电缆预留一端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头,以使其可与所述接收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预留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头位于所述第二拼接插头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单元包括多根的所述第一电缆,多根所述第一电缆以两根为一组通过各自一端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头相连且另一端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头用于与所述发射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用于与所述发射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的第一接线端头位于所述第一拼接插头处;
所述接收单元包括多根的所述第二电缆,多根所述第二电缆以两根为一组通过各自一端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头相连且另一端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头用于与所述接收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用于与所述接收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的第二接线端头位于所述第二拼接插头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单元包括多根的所述第一电缆,多根所述第一电缆两端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头均用于与所述发射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一拼接插头处;
所述接收单元包括多根的所述第二电缆,多根所述第二电缆两端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头均用于与所述发射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二拼接插头处。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轨道列车前进方向平行的一边的长度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轨道列车前进方向平行的一边和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线圈的间隔中较长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材料和/或第一固定材料的竖向横截面根据工况设置,包括工字型、倒T字型和山字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第二导磁材料和/或第二固定材料的竖向横截面根据工况设置,包括一字型和倒山字型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轨道列车前进方向垂直的一边的长度为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轨道列车前进方向垂直的一边的长度的1~2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材料为环氧树脂材料,所述导磁材料为铁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围绕所述接收端外部设置屏蔽线圈,所述屏蔽线圈通入与所述接收端同频率且相位相差180度的交流电。
10.一种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至少一根的第一电缆绕制于第一导磁材料和/或第一固定材料,以形成第一线圈,构成发射单元,在第一电缆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接线端头,将多个所述发射单元构成发射端,并将所述发射端通过所述第一接线端头与逆变器的输出端相连;将所述发射单元预制在第一模具中,并在所述第一模具中预留第一拼接插头;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接线端头用于与所述发射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且使该所述第一接线端头位于所述第一拼接插头处,所述发射单元通过所述第一拼接插头与所述电路或设备连接;将多个所述发射单元通过所述第一拼接插头以串联或并联的方式相连接,以形成所述发射端;
将至少一根的第二电缆绕制于第二导磁材料和/或第二固定材料,以形成第二线圈,构成接收单元,在第二电缆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二接线端头,将多个所述接收单元构成接收端,并将所述接收端通过所述第二接线端头与功率处理电路相连;将所述接收单元预制在第二模具中,在所述第二模具中预留第二拼接插头;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接线端头与所述接收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且使该所述第二接线端头位于所述第二拼接插头处,所述接收单元通过所述第二拼接插头与所述电路或设备连接;将多个所述接收单元通过所述第二拼接插头以串联或并联的方式相连接,以形成所述接收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单元包括多根所述第一电缆,将多根所述第一电缆通过各自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头串联连接,预留首部和尾部的所述第一电缆一端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头,以使其可与所述发射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使预留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头位于所述第一拼接插头处;
所述接收单元包括多根所述第二电缆,将多根所述第二电缆通过各自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头串联连接,预留首部和尾部的所述第二电缆一端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头,以使其可与所述发射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使预留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头位于所述第二拼接插头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单元包括多根所述第一电缆,将多根所述第一电缆以两根为一组通过各自一端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头相连且预留另一端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头用于与所述发射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使预留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头位于所述第一拼接插头处;
所述接收单元包括多根所述第二电缆,将多根所述第二电缆以两根为一组通过各自一端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头相连且预留另一端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头用于与所述接收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使预留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头位于所述第二拼接插头处。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单元包括多根所述第一电缆,预留多根所述第一电缆两端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头用于与所述发射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使预留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头位于所述第一拼接插头处;
所述接收单元包括多根的第二电缆,预留多根所述第二电缆两端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头用于与所述接收单元外部的电路或设备连接,使预留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头位于所述第二拼接插头处。
14.一种轨道列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
CN201910871001.6A 2019-09-16 2019-09-16 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制造方法和应用车辆 Active CN1124981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71001.6A CN112498185B (zh) 2019-09-16 2019-09-16 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制造方法和应用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71001.6A CN112498185B (zh) 2019-09-16 2019-09-16 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制造方法和应用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98185A CN112498185A (zh) 2021-03-16
CN112498185B true CN112498185B (zh) 2022-07-05

Family

ID=74923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71001.6A Active CN112498185B (zh) 2019-09-16 2019-09-16 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制造方法和应用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98185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38148A1 (ja) * 2012-09-06 2014-03-13 パナソニック 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及び非接触延長プラグ
CN103701179A (zh) * 2014-01-03 2014-04-02 郝广仁 模组式无线充电系统
JP3201863U (ja) * 2015-04-30 2016-01-07 介面光電股▲ふん▼有限公司JTOUCH Corporation 薄膜コイルアセンブリ、フレキシブル無線充電デバイスおよび無線充電システム
CN106026415A (zh) * 2016-08-05 2016-10-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应用于电动汽车无线供电的凸型磁耦合机构能量发射端
CN107181326A (zh) * 2017-04-27 2017-09-19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电动车无线充电发射系统及其发射线圈切换方法、装置
CN207517508U (zh) * 2017-11-22 2018-06-19 厦门理工学院 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磁耦合器
CN108390470A (zh) * 2018-01-10 2018-08-10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电磁耦合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38148A1 (ja) * 2012-09-06 2014-03-13 パナソニック 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及び非接触延長プラグ
CN103701179A (zh) * 2014-01-03 2014-04-02 郝广仁 模组式无线充电系统
JP3201863U (ja) * 2015-04-30 2016-01-07 介面光電股▲ふん▼有限公司JTOUCH Corporation 薄膜コイルアセンブリ、フレキシブル無線充電デバイスおよび無線充電システム
CN106026415A (zh) * 2016-08-05 2016-10-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应用于电动汽车无线供电的凸型磁耦合机构能量发射端
CN107181326A (zh) * 2017-04-27 2017-09-19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电动车无线充电发射系统及其发射线圈切换方法、装置
CN207517508U (zh) * 2017-11-22 2018-06-19 厦门理工学院 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磁耦合器
CN108390470A (zh) * 2018-01-10 2018-08-10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电磁耦合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非接触供电技术及其在轨道交通上的应用;文艳晖;《机车电传动》;20161110;第14-20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98185A (zh) 2021-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89156B (zh) 线圈绕组、线圈模组、发射装置、接收装置、系统和终端
US12020857B2 (en) Coil module, wireless charging transmitting apparatus, wireless charging receiving apparatus,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and terminal
US20090102313A1 (en) Transmission Lines Applied to Contact Free Slip Rings
EP0053638A1 (en) Current mode data or power bus
CN103746466A (zh) 一种适用于多负载传输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CN104240917A (zh) 可视对讲系统开关电源用变压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2498185B (zh) 非接触供电耦合装置、制造方法和应用车辆
CN103344927B (zh) 磁共振射频线圈以及磁共振成像系统
US6314182B1 (en) External filter box
US20220149668A1 (en) Transfer module and wireless power/data transfer apparatus
WO2013141533A1 (ko) 무선전력 전송용 송신기 및 이를 구비한 무선전력 전송시스템
SU452526A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 передач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бесконтактному электровозу
CN213846341U (zh) 一种非连接的无线供电及通讯装置
US11394241B2 (en) Resonating inductor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CN113740572A (zh) 一种用于hemp短脉冲电流源间接注入的感性耦合器
CN203536181U (zh) 基于排线的电感线圈
CN113328536B (zh) 多中继无线能量及数据协同传输系统
US11798736B2 (en) Conductor arrangement, system and methods for an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CN205657534U (zh) 一种基于电路板的多叶准直器电机引线固定结构
CN221057251U (zh) 一种高压线圈模组及双电压干式变压器
US11854722B2 (en) Power cable with integrated filter
CN218730330U (zh) 一种分槽组合型平板变压器
CN213027548U (zh) 一种无线充电传输装置
CN212209909U (zh) 一种大功率牵引功率模块电源控制回路装置
CN118220574A (zh) 一种具有双耦合机构的无人机无线充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