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87635B - 基于马兰戈尼效应的仿生梯度超疏水结构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马兰戈尼效应的仿生梯度超疏水结构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87635B
CN112487635B CN202011352578.5A CN202011352578A CN112487635B CN 112487635 B CN112487635 B CN 112487635B CN 202011352578 A CN202011352578 A CN 202011352578A CN 112487635 B CN112487635 B CN 1124876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dient
array structure
contact angle
composite
hydrophob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5257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87635A (zh
Inventor
马志超
杜海瑞
赵晟腾
江月
柳克祥
朴虎林
李伟智
佟帅
赵宏伟
任露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l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l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135257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8763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4876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876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876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876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Prostheses (AREA)
  • Shaping Of Tube Ends By Bending Or Straighten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马兰戈尼效应的仿生梯度超疏水结构设计方法,属于微纳结构功能表面设计与制备技术领域。根据疏水表面结构特征,构建单一表面阵列结构,结合Wenzel与Cassie模型计算该表面结构的接触角。构建具有相同参数的不同单一阵列结构,比较各结构模型的接触角大小,根据接触角大小构建结构序列,微调结构参数再构建结构序列形成连续的梯度复合阵列结构。在单一结构上安装纳米加热片,设定不同的温度值形成温度梯度,在结构梯度和温度梯度的耦合下,由于表面张力的变化,液滴从接触角大的表面自发的向接触角小的表面移动。马兰戈尼效应引起的表面张力差异促使液滴定向移动与自动滚落,从而实现自洁特性。

Description

基于马兰戈尼效应的仿生梯度超疏水结构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纳结构功能表面设计与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马兰戈尼效应的仿生梯度超疏水结构设计方法,是一种设计梯度结构以实现液滴在固体结构表面定向移动与自动滚落的表面结构设计方法,适用于防止液滴中的物质吸附在固体表面,并拥有自洁特性的微结构的设计分析。
背景技术
现代生活中许多装置或设备因为工作要求需要部分或者全部处在液体环境中,而液体中常常含有各种物质,有些物质会与这些装置或设备发生化学反应,有些物质会吸附在这些装置或设备表面从而对其工作产生影响甚至发生破坏。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固体表面进行改进以提高设备工作效率,满足我们不断提升的要求和对设备的性能需要。特别地,现在心脏瓣膜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更换人工瓣膜作为一项高效的方法已经被大量使用,但是因为生物相容性的现实存在,血液中的不溶性纤维蛋白、积聚的的白细胞、血小板等物质吸附在人工瓣膜表面,形成血栓影响人工瓣膜正常工作,因此迫切的需要研究新的人工瓣膜结构以防止血栓的形成与吸附在其上的物质的及时移除。
通过目前的技术手段制备的疏水表面存在着表面液滴的动态行为不可控,无法有效地实现液滴定向移动与自动滚落从而表面自洁的问题,也存在着表面结构稳定性差,难以长期正常工作的问题。
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已经可以为我们提供十分满意的结构与材料来实现各种功能。由于自然界中存在许多超疏水表面,研究人员对这些自然超疏水表面进行表征观察与仿生制备,已经得到了许多令人满意的结构性表面。当然这离不开Wenzel于1936年提出的Wenzel理论与Cassie和Baxer在1944年提出的Cassie超疏水模型与理论。Wenzel提出液滴与固体表面的接触不可忽视粗糙度的影响,粗糙表面的存在使得固-液实际接触面积大于表观几何上观察到的面积;而Cassie提出一种新的模型,他认为在粗糙表面的接触是一种复合接触,即疏水表面上的液滴不能完全浸入固体结构表面,在液滴与固体表面之间有空气的存在。并且从表面自由能的角度得出模型接触角公式:
在Wenzel状态下的表观接触角θw的余弦值cosθw
cosθw=r×cosθe
在Cassie状态下的表观接触角θc的余弦值cosθc
cosθc=f×(1+cosθe)-1
其中θe为液滴在固体表面的本征接触角,r为粗糙度因子,f为复合接触面中固体的面积分数。
由于表面张力不同的二种液体的界面存在表面张力梯度,而使质量传送的现象,称为马兰戈尼效应。出现马兰戈尼效应的原因是表面张力大的液体对其周围表面张力小的液体的拉力强,产生表面张力梯度,使液体从表面张力低向张力高的方向流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马兰戈尼效应的仿生梯度超疏水结构设计方法,解决现有的超疏水结构表面液滴动态行为不可控,无法有效地实现液滴定向移动与自动滚落从而表面自洁的问题。研究观察自然界中的疏水表面结构特征,选择几种疏水表面微观结构,构建单一表面阵列的疏水结构,结合Wenzel与Cassie模型,计算该表面结构的接触角。构建具有相同参数的不同单一阵列结构,比较各结构模型的接触角(包括Wenzel与Cassie模型计算的表征接触角)大小。按各单一阵列结构接触角大小依次构建结构序列,通过微调结构参数(结构的高度,结构的直径或边长,结构的间隙)重复结构序列就可以形成连续的复合阵列结构,从而使固体表面有了结构性梯度。在结构上安装纳米加热片,设定不同的温度值形成温度梯度。不同的结构和温度下固液界面表面张力发生变化,接触角越大的结构固液界面表面张力越小,由于表面张力的变化液滴从接触角大的表面自发的向接触角小的表面移动。在结构梯度和温度梯度的耦合下,表面张力差异引起的马兰戈尼效应促使液滴定向移动与自动滚动,从而实现自洁特性。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基于马兰戈尼效应的仿生梯度超疏水结构设计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仿生梯度超疏水结构的设计,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借助超景深三维成像系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典型的生物表面疏水结构形貌进行表征,统计归纳疏水结构及其特征尺寸参数,建立疏水结构的数学模型;
步骤二、基于典型的生物表面疏水结构,建立不同单一阵列结构模型,其直径或者边长均为D,阵列结构的间距均为W,阵列结构的高度均为H,分别计算各种单一阵列结构的粗糙度因子r和复合接触面中固体的面积分数f;将粗糙度因子和复合接触面中的固体面积分数代入Wenzel和Cassie模型,分别计算各种单一阵列结构在Wenzel状态下的表观接触角θw的余弦值cosθw和在Cassie状态下的表观接触角θc的余弦值cosθc
步骤三、构建复合阵列结构模型,按接触角大小将各单一结构以同样的参数值依次排列得到结构序列,微调高度参数H或直径参数D或结构的间距参数W的值再构建结构序列,形成连续的复合阵列结构,在固体表面形成结构性梯度;
步骤四、在每个单一结构上安装纳米加热片,并将纳米加热片按照结构序列排布的方向设定为单调递减的温度,在复合阵列结构上形成温度梯度;
不同的结构和温度下固液界面的表面张力发生变化,接触角越大的结构固液界面表面张力越小,由于表面张力的变化液滴从接触角大的表面自发的向接触角小的表面移动。
步骤一所述的典型的生物表面疏水结构为荷叶表面结构、玫瑰花表面结构、水黾腿表面结构和动物心脏瓣膜表面结构。
通过构建复合阵列结构和在单一结构上安装纳米加热片,在固体表面同时引入结构梯度和温度梯度,在这种因为结构梯度和温度梯度耦合作用而产生的马兰戈尼效应下,液滴发生定向移动与自动滚落,使得结构表面具有自洁和液滴收集功能。
构建具有相同参数的不同的单一阵列结构,消除尺寸对接触角的影响,使单一阵列结构的形状成为唯一影响接触角大小的变量;构建复合阵列结构时,按接触角大小将各单一阵列结构以同样的参数值依次排列得到复合阵列结构序列,微调高度参数H或直径参数D或间距参数W的值再构建复合阵列结构序列,微调单一阵列结构参数保证复合阵列结构表面能在相邻单一阵列结构序列仍是单调的,不会因为单一阵列结构改变而发生逆转,从而使液滴在一组复合阵列结构序列能自发移动到下一组复合阵列结构序列。
所述的复合阵列结构,首先采用激光烧蚀,超精密电火花线切割,紫外线光刻技术加工出复合阵列结构,再借助水热法,静电纺丝技术在复合阵列结构上形成二级微纳米结构,最后经过低表面能物质修饰得到超疏水复合表面,从而实现液滴的定向移动与自动滚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设计复合阵列结构与在单一结构上安装纳米加热片,在基材表面形成结构梯度与温度梯度,在这种因为结构梯度和温度梯度耦合作用而产生的马兰戈尼效应下,液滴发生定向移动与自动滚落,使得结构表面具有自洁和液滴收集功能。通过复合阵列结构的设计与纳米加热片的安装,在固体表面同时引入结构梯度和温度梯度,在这种因为结构梯度和温度梯度耦合作用而产生的马兰戈尼效应下,液滴发生定向移动与自动滚落,使得结构表面具有自洁和液滴收集功能。复合阵列结构首先采用激光烧蚀,超精密电火花线切割,紫外线光刻技术加工出复合阵列结构,再借助水热法,静电纺丝技术在复合阵列结构上形成二级微纳米结构,最后经过低表面能物质修饰得到超疏水复合表面,无需开发新的加工设备与设计制备昂贵的模具就能改善之前超疏水结构的不足,不仅能实现自洁也能长期有效的工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发明的单一圆柱阵列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单一方柱阵列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单一圆锥体阵列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单一抛物线旋转阵列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抛物线旋转阵列结构的设计参数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圆柱阵列结构的设计参数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基于马兰戈尼效应的仿生梯度超疏水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D为直径或者边长;W为阵列结构的间距;H为阵列结构的高度;1为液滴;2为纳米加热片;T1为前一结构序列中抛物线旋转结构、圆柱结构上纳米加热片的设定温度值;T2为前一结构序列中方柱结构、锥体结构上纳米加热片的设定温度值;T3为后一结构序列中抛物线旋转结构、圆柱结构上纳米加热片的设定温度值;T4为后一结构序列中方柱结构、锥体结构上纳米加热片的设定温度值;△H为序列的高度差。
其中Tn+1=Tn-ΔT,(n=1,2,3),ΔT为温度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详细内容及其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的基于马兰戈尼效应的仿生梯度超疏水结构设计方法,特指一种设计梯度结构以实现液滴在固体结构表面定向移动与自动滚落的表面结构设计方法。研究观察自然界中的疏水表面结构特征,构建单一表面阵列结构,结合Wenzel与Cassie模型计算该表面结构的接触角。构建具有相同参数的不同单一阵列结构,比较各结构模型的接触角大小,根据接触角大小构建结构序列,微调结构参数重复序列形成连续的梯度复合阵列结构。在结构上安装纳米加热片,设定不同的温度值形成温度梯度,在结构梯度和温度梯度的耦合下,由于表面张力的变化,液滴从接触角大的表面自发的向接触角小的表面移动。马兰戈尼效应引起的表面张力差异促使液滴定向移动与自动滚落,从而实现自洁特性。
参见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的基于马兰戈尼效应的仿生梯度超疏水结构设计方法,步骤如下:
借助超景深三维成像系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典型的具有疏水特性的生物表面(荷叶表面,玫瑰花表面,水黾腿表面,动物心脏瓣膜表面)形貌进行表征,统计归纳疏水结构及其特征尺寸参数,建立表面结构的数学模型。在典型疏水生物表面的启发下,设计几种简单的微纳阵列结构,这里设计方柱、圆柱、锥体与抛物线旋转结构。
建立不同单一阵列结构表面模型,其直径或者边长均为D,阵列结构的间距均为W,阵列结构的高度均为H,分别计算各种单一阵列结构的粗糙度因子和复合接触面中固体的面积分数。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61
r为粗糙度因子,f为复合接触面中固体的面积分数,Sa为液滴完全浸透时固-液接触的实际面积,Sp为固体表面的投影面积,Ss为液滴未浸润凹槽时的固-液接触面积。
将粗糙度因子r和复合接触面中的固体面积分数f代入Wenzel和Cassie模型,分别计算各种单一阵列结构在Wenzel状态下的表观接触角θw的余弦值cosθw
cosθw=r×cosθe
在Cassie状态下的表观接触角θc的余弦值cosθc
cosθc=f×(1+cosθe)-1
其中θe为液滴在固体表面的本征接触角。
cosθc和cosθw的范围为:-1≤cosθ≤1,当cosθ的值越小即越接近-1时,接触角θ越大,疏水性能越好。各单一阵列结构的参数直径或者边长D,阵列结构的间距W,阵列结构的高度H取相同值时,比较各结构的接触角大小,将各单一结构按接触角大小顺序排列。
构建超疏水表面复合结构模型,按接触角大小将各简单结构以同样的参数值依次排列得到结构序列,再微调高度参数H(也可以改变直径参数D或结构的间距参数W)的值再重复结构序列,就可以形成连续的复合阵列结构,从而使固体表面有了结构性梯度。在每个单一结构上安装纳米加热片,并将纳米加热片设定为不同的温度,设定温度差范围为0.5℃到10℃,在复合结构上形成温度梯度,不同的结构和温度下固液界面的表面张力发生变化,接触角越大的结构固液界面表面张力越小,由于表面张力的变化液滴从接触角大的表面自发的向接触角小的表面移动,在这种因为结构梯度而产生移动的马兰戈尼效应下,液滴就能实现定向移动与自动滚落,从而实现自洁特性。
实施例1:圆柱阵列结构
粗糙度因子r和复合接触面中的固体面积分数f: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71
令周期间距为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72
深宽比为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73
将r和f代入Wenzel模型公式: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74
将r和f代入Cassie模型公式: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75
实施例2:方柱阵列结构
粗糙度因子r和复合接触面中的固体面积分数f: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76
令周期间距为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77
深宽比为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78
将r和f代入Wenzel模型公式: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79
将r和f代入Cassie模型公式: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710
实施例3:抛物线旋转阵列结构
设抛物线方程为y=ax2+b(a<0)
因为抛物线旋转结构的高为H,直径为D,所以b=H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81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82
当液滴与固体表面接触处于Cassie状态时,液滴底部与抛物线旋转结构顶部部分接触,接触深度h′由液滴与固体的固有接触角θe而定。
由于液滴的尺寸远远大于抛物线旋转结构尺寸,所以其底部可以近视看作一条直线,固液接触也可以近视地看成是底面半径为a′,高为h′的小抛物面。
由于y=ax2+b,所以在固液交界处有: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83
联立上面两式得: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84
所以小抛物面的面积为: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85
令周期间距为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86
深宽比为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87
粗糙度因子r和复合接触面中的固体面积分数f: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88
将r和f代入Wenzel模型公式: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89
将r和f代入Cassie模型公式: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810
实施例4:锥体阵列结构
当液滴与固体表面接触处于Cassie状态时,液滴底部与锥状体结构顶部部分接触,接触深度h″主要由锥体结构决定,即锥体的尖角角度。
h″∝α→h″=k·α(α为尖角角度,k为比例参数)
由数学关系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91
可以得到液滴与固体接触的小锥体参数: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92
液滴与固体接触的小锥体面积为: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93
令周期间距为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94
深宽比为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95
粗糙度因子r和复合接触面中的固体面积分数f: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96
将r和f代入Wenzel模型公式: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97
将r和f代入Cassie模型公式:
Figure BDA0002801743030000098
比较上述四种结构的接触角的余弦值,由越接近于-1的相应结构的接触角越大,得到四种结构在相同参数下的接触角比较关系:
抛物线旋转阵列结构>圆柱阵列结构>方柱阵列结构>锥体阵列结构
并且可以看出随着高度H的增大,接触角也会随之增大。
构建超疏水表面复合结构模型,按抛物线旋转阵列结构,圆柱阵列结构,方柱阵列结构,锥体阵列结构的顺序以同样的参数值从左至右依次排列得到结构序列,再略微降低高度参数H(也可以改变直径参数D或结构的间距参数W)的值再重复结构序列,就可以形成连续的复合阵列结构,从而使固体表面有了结构性梯度。在每个单一结构上安装纳米加热片,并将纳米加热片设定为不同的温度,在复合结构上形成温度梯度,不同的结构和温度下固液界面的表面张力发生变化,接触角越大的结构表面固液界面表面张力越小,由于表面张力的变化液滴从接触角大的表面自发的向接触角小的表面移动,在这种因为结构梯度而产生移动的马兰戈尼效应下,液滴就能实现定向移动与自动滚动,从而实现自洁特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对本发明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基于马兰戈尼效应的仿生梯度超疏水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适用于仿生梯度超疏水结构的设计,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借助超景深三维成像系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典型的生物表面疏水结构形貌进行表征,统计归纳疏水结构及其特征尺寸参数,建立疏水结构的数学模型;
步骤二、基于典型的生物表面疏水结构,建立不同单一阵列结构模型,其直径或者边长均为D,阵列结构的间距均为W,阵列结构的高度均为H,分别计算各种单一阵列结构的粗糙度因子r和复合接触面中固体的面积分数f;将粗糙度因子和复合接触面中的固体面积分数代入Wenzel和Cassie模型,分别计算各种单一阵列结构在Wenzel状态下的表观接触角θw的余弦值cosθw和在Cassie状态下的表观接触角θc的余弦值cosθc
步骤三、构建复合阵列结构模型,按接触角大小将各单一结构以同样的参数值依次排列得到结构序列,微调高度参数H或直径参数D或结构的间距参数W的值再构建结构序列,形成连续的复合阵列结构,在固体表面形成结构性梯度;
步骤四、在每个单一结构上安装纳米加热片,并将纳米加热片按照结构序列排布的方向设定为单调递减的温度,在复合阵列结构上形成温度梯度;
不同的结构和温度下固液界面的表面张力发生变化,接触角越大的结构固液界面表面张力越小,由于表面张力的变化液滴从接触角大的表面自发的向接触角小的表面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马兰戈尼效应的仿生梯度超疏水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所述的典型的生物表面疏水结构为荷叶表面结构、玫瑰花表面结构、水黾腿表面结构和动物心脏瓣膜表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马兰戈尼效应的仿生梯度超疏水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构建复合阵列结构和在单一结构上安装纳米加热片,在固体表面同时引入结构梯度和温度梯度,在这种因为结构梯度和温度梯度耦合作用而产生的马兰戈尼效应下,液滴发生定向移动与自动滚落,使得结构表面具有自洁和液滴收集功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马兰戈尼效应的仿生梯度超疏水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构建具有相同参数的不同的单一阵列结构,消除尺寸对接触角的影响,使单一阵列结构的形状成为唯一影响接触角大小的变量;构建复合阵列结构时,按接触角大小将各单一阵列结构以同样的参数值依次排列得到复合阵列结构序列,微调高度参数H或直径参数D或间距参数W的值再构建复合阵列结构序列,微调单一阵列结构参数保证复合阵列结构表面能在相邻单一阵列结构序列仍是单调的,不会因为单一阵列结构改变而发生逆转,从而使液滴在一组复合阵列结构序列能自发移动到下一组复合阵列结构序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马兰戈尼效应的仿生梯度超疏水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阵列结构,首先采用激光烧蚀,超精密电火花线切割,紫外线光刻技术加工出复合阵列结构,再借助水热法,静电纺丝技术在复合阵列结构上形成二级微纳米结构,最后经过低表面能物质修饰得到超疏水复合表面,从而实现液滴的定向移动与自动滚落。
CN202011352578.5A 2020-11-26 2020-11-26 基于马兰戈尼效应的仿生梯度超疏水结构设计方法 Active CN1124876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52578.5A CN112487635B (zh) 2020-11-26 2020-11-26 基于马兰戈尼效应的仿生梯度超疏水结构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52578.5A CN112487635B (zh) 2020-11-26 2020-11-26 基于马兰戈尼效应的仿生梯度超疏水结构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87635A CN112487635A (zh) 2021-03-12
CN112487635B true CN112487635B (zh) 2022-03-08

Family

ID=749355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52578.5A Active CN112487635B (zh) 2020-11-26 2020-11-26 基于马兰戈尼效应的仿生梯度超疏水结构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876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8033B (zh) * 2021-07-02 2023-01-17 长春理工大学 基于梯度效应多液相低粘自洁不锈钢表面制备方法
CN113634293B (zh) * 2021-08-09 2023-02-28 复旦大学 一种光控全无机ewod器件
CN114524485B (zh) * 2022-03-23 2022-12-20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仿生毛细分离板及其油水分离装置
CN114682312B (zh) * 2022-03-30 2023-06-1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硅基的液滴自运输微结构及运输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92945A (zh) * 2011-12-09 2012-06-1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仿生微纳复合结构防覆冰表面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50476A (zh) * 2016-01-25 2016-05-04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周期排列微柱结构的稳定超疏水表面设计方法
CN106744668A (zh) * 2017-03-10 2017-05-31 浙江工业大学 双层异质结构模具、制造方法及其在制备微纳米材料的应用
CN106971018A (zh) * 2017-02-21 2017-07-21 吉林大学 一种基于生物耦合机制的金属基润湿表面结构设计方法
CN107640739A (zh) * 2017-09-06 2018-01-30 邱丹丹 液滴在润湿梯度表面上长距离自驱动方法
CN109626317A (zh) * 2018-12-18 2019-04-16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双梯度锥形孔阵列的复合结构膜及其制备方法
US10401876B1 (en) * 2011-11-16 2019-09-03 Zane Coleman Fluid collection component comprising a film with fluid channels
CN110215942A (zh) * 2019-07-08 2019-09-10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梯度效应的特殊浸润表面液滴定向输运方法
CN110265327A (zh) * 2018-06-25 2019-09-20 清华大学 一种基于马兰戈尼效应的晶圆后处理系统和方法
CN111597728A (zh) * 2020-05-27 2020-08-28 河北科技大学 一种仿猪笼草滑移区的各向异性超疏水表面设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61362A1 (en) * 2013-10-21 2015-04-30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Enrichment and detection of nucleic acids with ultra-high sensitivity
WO2017087880A1 (en) * 2015-11-19 2017-05-26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Research Found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sorting droplets by surface tension
US20200131693A1 (en) * 2018-10-24 2020-04-30 Cornell University Hydrophobic/oleophobic fabrics with directional liquid transport property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01876B1 (en) * 2011-11-16 2019-09-03 Zane Coleman Fluid collection component comprising a film with fluid channels
CN102492945A (zh) * 2011-12-09 2012-06-1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仿生微纳复合结构防覆冰表面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50476A (zh) * 2016-01-25 2016-05-04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周期排列微柱结构的稳定超疏水表面设计方法
CN106971018A (zh) * 2017-02-21 2017-07-21 吉林大学 一种基于生物耦合机制的金属基润湿表面结构设计方法
CN106744668A (zh) * 2017-03-10 2017-05-31 浙江工业大学 双层异质结构模具、制造方法及其在制备微纳米材料的应用
CN107640739A (zh) * 2017-09-06 2018-01-30 邱丹丹 液滴在润湿梯度表面上长距离自驱动方法
CN110265327A (zh) * 2018-06-25 2019-09-20 清华大学 一种基于马兰戈尼效应的晶圆后处理系统和方法
CN109626317A (zh) * 2018-12-18 2019-04-16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双梯度锥形孔阵列的复合结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15942A (zh) * 2019-07-08 2019-09-10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梯度效应的特殊浸润表面液滴定向输运方法
CN111597728A (zh) * 2020-05-27 2020-08-28 河北科技大学 一种仿猪笼草滑移区的各向异性超疏水表面设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Effective method to simultaneously release residual stress and promote planarization of surface indentation achieved by secondary indentation;Zhichao Ma等;《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191127;第509卷(第2020期);第1-6页 *
Interfacial tension gradient driven self-assembly of binary colloidal particles for fabrication of superhydrophobic porous films;Dong Feng等;《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190415;第548卷(第2019期);第312-321页 *
仿生多尺度超浸润界面材料;王鹏伟等;《物理学报》;20160923;第65卷(第18期);第61-83页 *
仿生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应用进展;祁元春等;《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00315;第37卷(第2期);第82-85页 *
梯度接触角表面的构建与应用;张勇等;《化学进展》;20111224;第23卷(第12期);第2457-246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87635A (zh) 2021-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87635B (zh) 基于马兰戈尼效应的仿生梯度超疏水结构设计方法
DE60008720T2 (d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sprühtrocknung
US20110039101A1 (en) Electrospun fiber tubular materia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Rajaram et al. Enhancement of fog-collection efficiency of a Raschel mesh using surface coatings and local geometric changes
EP2358458B1 (en) Non-woven polymeric webs
US20210213180A1 (en) Medical devices and instruments with non-coated superhydrophobic or superoleophobic surfaces
EP2907902B1 (en) Electrospinning device and nanofiber manufactur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same
Zhang et al. Drop impact on oblique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with two-tier roughness
Gao et al. Facile preparation of hierarchically porous polymer microspheres for superhydrophobic coating
Yue et al. Fog collection behavior of bionic surface and large fog collector: A review
Sharma et al. Large-scale efficient water harvesting using bioinspired micro-patterned copper oxide nanoneedle surfaces and guided droplet transport
CN109396665B (zh) 一种利用皮秒激光制备油水分离膜的方法
Lv et al. Bioinspired functional SLIPSs and wettability gradient surfaces and their synergistic cooperation and opportunities for enhanced condensate and fluid transport
WO2018028801A1 (de) Verfahren und probenhalter zum gesteuerten bonden von substraten
EP3962659A1 (de) Fliehkraftabscheider
DE202016107331U1 (de) Vorrichtung zur flotativen Trennung eines Gemisches aus Nano- und Mikrostrukturen
Schramm Nano-and Microtechnology from A-Z: From Nanosystems to Colloids and Interfaces
Xiao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biomimetic surfaces inspired by creatures for fog harvesting
Vong et al. Fabrication of radially aligned electrospun nanofibers in a three-dimensional conical shape
DE2213276C3 (de) Naßabscheider für in einem Gasstrom suspendierte Teilchen
Ma et al. Enhanced water collection through superwetting surfaces fabricated by nanosecond laser and thermal treatments
EP4061536A1 (de) Elektroabscheider
WO2004000465A1 (de) Durchführung für elektrische hochspannung durch eine wand, die einen umgebungsbereich von einem prozessbereich trennt
KR101106244B1 (ko) 3차원 나노 구조물 형성을 위한 전기 방사 장치 및 방법
Aili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jumping droplet-enhanced condensation on nanostructured micromesh surfa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