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83209A - 确定凸轮型线的方法及凸轮 - Google Patents

确定凸轮型线的方法及凸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83209A
CN112483209A CN202011355111.6A CN202011355111A CN112483209A CN 112483209 A CN112483209 A CN 112483209A CN 202011355111 A CN202011355111 A CN 202011355111A CN 112483209 A CN112483209 A CN 1124832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cam
wrap angle
height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5511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江怀
余伟
徐亚飞
周君
张德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5511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83209A/zh
Publication of CN1124832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832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02Valve drive
    • F01L1/04Valve drive by means of cams, camshafts, cam discs, eccentrics or the like
    • F01L1/08Shape of ca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确定凸轮型线的方法,根据配气机构的各个已知参数确定气门缓冲段的高度。根据预设的缓冲段速度、等加速度段包角、等速度段包角以及确定出的气门缓冲段的高度,确定与气门缓冲段的高度对应的等加速度段系数以及分界位移。根据已知参数以及确定出的等加速度段系数和分界位移,确定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确定凸轮缓冲包角型线。根据预设的凸轮升程包角型线和凸轮关闭包角型线,以及确定出的凸轮缓冲包角型线,确定凸轮完整型线。由于设置了气门缓冲段,从而在无需降低气门总升程的基础上,降低了气门开启和落座时发出的噪音。

Description

确定凸轮型线的方法及凸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配气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确定凸轮型线的方法及凸轮。
背景技术
NVH是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的英文缩写。NVH问题是衡量汽车制造质量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它给汽车用户的感受是最直接和最表面的,因此NVH问题是国际汽车业包括各大整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关注的问题之一。有统计资料显示,整车约有1/3的故障是和车辆的NVH问题有关系,而各大公司有近20%的研发费用消耗在解决车辆的NVH问题上。对于一台汽车而言,NVH问题是处处存在的,根据问题产生的来源又可分为发动机NVH、车身NVH和底盘NVH三大部分。其中,对于发动机NVH来说,配气机构是发动机主要的振动和噪声源,尤其是当发动机怠速运转时,进气门和排气门在抬起和落座时会发出振动和噪音,这部分振动和噪音是配气机构的NVH的主要来源。
为了减小进气门和排气门在抬起和落座时容易发出振动和噪音,相关技术中一般会采用重新设计凸轮整体型线,从而使气门的最高升程降低的方式。气门最高升程降低,在抬起和落座时发出的振动和噪音就会相应地减小。
在实现本公开的过程中,申请人发现相关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气门的最高升程决定了发动机气缸的进排气能力,如果单纯靠降低气门最高升程来减小气门抬起和落座时发出的振动和噪音,则会使得发动机性能降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确定凸轮型线的方法及凸轮,在保证发动机性能的基础上降低气门抬起和落座时发出的振动和噪音。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确定凸轮型线的方法,该方法利用计算机实施,方法包括:
获取预设的配气机构的气门间隙、刚度值、弹簧预紧力、气体压力、摇臂比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
根据配气机构的气门间隙、刚度值、弹簧预紧力、气体压力、摇臂比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确定气门缓冲段的高度,其中气门缓冲段包括等加速度段和等速度段,气门缓冲段中的等加速度段和等速度段分别对应于凸轮缓冲包角中的等加速度段包角和等速度段包角。
获取预设的气门在等速度段中的缓冲段速度、预设的等加速度段包角以及等速度段包角。
根据预设的缓冲段速度、等加速度段包角、等速度段包角以及确定出的气门缓冲段的高度,确定与气门缓冲段的高度对应的等加速度段系数以及分界位移。
根据预设的缓冲段速度、等加速度段包角、等速度段包角以及确定出的等加速度段系数和分界位移,确定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函数关系。
根据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函数关系,确定凸轮缓冲包角型线。
获取预设的凸轮升程包角型线和凸轮关闭包角型线。
根据预设的凸轮升程包角型线和凸轮关闭包角型线,以及确定出的凸轮缓冲包角型线,确定凸轮完整型线,其中型线是表征凸轮角度和挺柱位移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曲线。
可选地,气门间隙为L0,刚度值为C0,弹簧预紧力为F0,气体压力为Fg,摇臂比为i,气门提前落座距离为ΔHr,气门缓冲段的高度为H,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包括进气门开启缓冲段的第一高度H1、进气门关闭缓冲段的第二高度H2、排气门开启缓冲段的第三高度H3以及排气门关闭缓冲段的第四高度H4,根据配气机构的气门间隙、刚度值、弹簧预紧力、气体压力、摇臂比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确定气门缓冲段的高度包括:
将气门间隙L0、刚度值C0,弹簧预紧力F0以及摇臂比i作为已知量代入预设的气门间隙L0、刚度值C0,弹簧预紧力F0以及摇臂比i与第一高度H1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得到输出的第一高度H1,其中预先存储的气门间隙L0、刚度值C0,弹簧预紧力F0以及摇臂比i与第一高度H1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31
可选地,根据配气机构的气门间隙、刚度值、弹簧预紧力、气体压力、摇臂比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确定气门缓冲段的高度还包括:
将气门间隙L0、刚度值C0,弹簧预紧力F0、摇臂比i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ΔHr作为已知量代入预设的气门间隙L0、刚度值C0,弹簧预紧力F0、摇臂比i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ΔHr与第二高度H2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得到输出的第二高度H2,其中预先存储的气门间隙L0、刚度值C0、弹簧预紧力F0,摇臂比i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ΔHr与第二高度H2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32
可选地,根据配气机构的气门间隙、刚度值、弹簧预紧力、气体压力、摇臂比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确定气门缓冲段的高度还包括:
将气门间隙L0、刚度值C0,弹簧预紧力F0,气体压力Fg以及摇臂比i作为已知量代入预设的气门间隙L0、刚度值C0,弹簧预紧力F0,气体压力Fg以及摇臂比i与第三高度H3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得到输出的第三高度H3,其中预先存储的气门间隙L0、刚度值C0,弹簧预紧力F0,气体压力Fg以及摇臂比i与第三高度H3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33
可选地,根据配气机构的气门间隙、刚度值、弹簧预紧力、气体压力、摇臂比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确定气门缓冲段的高度还包括:
将气门间隙L0、刚度值C0,弹簧预紧力F0、摇臂比i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ΔHr作为已知量代入预设的气门间隙L0、刚度值C0,弹簧预紧力F0、摇臂比i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ΔHr与第四高度H4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得到输出的第四高度H4,其中预先存储的气门间隙L0、刚度值C0、弹簧预紧力F0,摇臂比i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ΔHr与第四高度H4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式所示: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34
可选地,缓冲段速度为v0、等加速度段包角为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35
等速度段包角为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36
等加速度段系数为c、分界位移为h01,气门缓冲段的高度为H,根据预设的缓冲段速度、等加速度段包角、等速度段包角以及确定出的气门缓冲段的高度,确定与气门缓冲段的高度对应的等加速度段系数以及分界位移包括:
将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41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42
以及确定出的第一高度H1代入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43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44
以及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与等加速度段系数c和分界位移h01之间的对应关系中,第一高度H1作为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的输入量,得到与第一高度H1对应的第一等加速度段系数c1和第一分界位移h011
将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45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46
以及确定出的第二高度H2代入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47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48
以及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与等加速度段系数c和分界位移h01之间的对应关系中,第二高度H2作为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的输入量,得到与第二高度H2对应的第二等加速度段系数c2和第二分界位移h012
将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49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410
以及确定出的第三高度H3代入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411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412
以及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与等加速度段系数c和分界位移h01之间的对应关系中,第三高度H3作为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的输入量,得到与第三高度H3对应的第三等加速度段系数c3和第三分界位移h013
将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413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414
以及确定出的第四高度H4代入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415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416
以及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与等加速度段系数c和分界位移h01之间的对应关系中,第四高度H4作为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的输入量,得到与第四高度H4对应的第四等加速度段系数c4和第四分界位移h014
其中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417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418
以及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与等加速度段系数c和分界位移h01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419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420
可选地,根据预设的缓冲段速度、等加速度段包角、等速度段包角以及确定出的等加速度段系数和分界位移,确定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函数关系包括:
将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421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422
第一等加速度段系数c1和第一分界位移h011均作为系数代入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51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52
等加速度段系数c、分界位移h01、凸轮角度和挺柱位移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得到进气门开启缓冲段对应的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第一函数关系f1
将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53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54
第二等加速度段系数c2和第二分界位移h012均作为系数代入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55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56
等加速度段系数c、分界位移h01、凸轮角度和挺柱位移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得到进气门关闭缓冲段对应的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第二函数关系f2
将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57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58
第三等加速度段系数c3和第三分界位移h013均作为系数代入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59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510
等加速度段系数c、分界位移h01、凸轮角度和挺柱位移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得到排气门开启缓冲段对应的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第三函数关系f3
将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511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512
第四等加速度段系数c4和第四分界位移h014均作为系数代入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513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514
等加速度段系数c、分界位移h01、凸轮角度和挺柱位移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得到排气门关闭缓冲段对应的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第四函数关系f4
其中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515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516
等加速度段系数c、分界位移h01、凸轮角度和挺柱位移ht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517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518
其中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0519
为凸轮角度,ht为挺柱位移。
可选地,根据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函数关系,确定凸轮缓冲包角型线包括:
绘制进气门开启缓冲段对应的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第一函数关系f1,得到进气门开启侧的第一凸轮缓冲包角型线l1
绘制进气门关闭缓冲段对应的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第二函数关系f2,得到进气门关闭侧的第二凸轮缓冲包角型线l2
绘制排气门开启缓冲段对应的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第三函数关系f3,得到排气门开启侧的第三凸轮缓冲包角型线l3
绘制排气门关闭缓冲段对应的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第四函数关系f4,得到排气门关闭侧的第四凸轮缓冲包角型线l4
可选地,凸轮升程包角型线为ls,凸轮关闭包角型线为lg,根据预设的凸轮升程包角型线和凸轮关闭包角型线,以及确定出的凸轮缓冲包角型线,确定凸轮完整型线包括:
将第一凸轮缓冲包角型线l1、第二凸轮缓冲包角型线l2、凸轮升程包角型线ls以及凸轮关闭包角型线lg进行拟合,得到进气凸轮完整型线。
将第三凸轮缓冲包角型线l1、第四凸轮缓冲包角型线l2、凸轮升程包角型线ls以及凸轮关闭包角型线lg进行拟合,得到排气凸轮完整型线。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凸轮,凸轮的型线为本申请第一方面中的凸轮完整型线。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确定凸轮型线的方法及凸轮,根据配气机构的各个已知参数,包括预设的配气机构的气门间隙、刚度值、弹簧预紧力、气体压力、摇臂比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从而确定气门缓冲段的高度,气门缓冲段高度指的是气门刚刚开启时和准备落座之前所设置的用于缓冲的高度,气门在缓冲段中遵循“等加速度-等速度”运动方式,因此其中气门缓冲段包括等加速度段和等速度段,气门缓冲段中的等加速度段和等速度段分别对应于凸轮缓冲包角中的等加速度段包角和等速度段包角。进一步的,根据预设的缓冲段速度、等加速度段包角、等速度段包角以及确定出的气门缓冲段的高度,确定与气门缓冲段的高度对应的等加速度段系数以及分界位移,等加速度段系数指的是气门的等加速段运动中的二次项系数,分界位移指的是气门在处于缓冲段的等加速度段和等速度段的分界状态时产生的总位移。进一步的,根据预设的缓冲段速度、等加速度段包角、等速度段包角以及确定出的等加速度段系数和分界位移,确定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函数关系,确定凸轮缓冲包角型线。获取预设的凸轮升程包角型线和凸轮关闭包角型线,其中凸轮升程段型线对应气门在缓冲段以外的升降运动过程,凸轮关闭段型线对应气门完全关闭的过程。根据预设的凸轮升程包角型线和凸轮关闭包角型线,以及确定出的凸轮缓冲包角型线,确定凸轮完整型线,其中型线是表征凸轮角度和挺柱位移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曲线。由于在凸轮上设置了缓冲包角,凸轮的缓冲包角对应于气门的缓冲段,气门的缓冲段位于气门刚刚开启时和准备落座之前,气门缓冲段的存在能够使得气门平稳地开启和落座,同时又不影响气门的响应性,代替传统技术中降低气门总升程的方式,在保证发动机性能的基础上减小气门开启和落座时的振动和噪音,从而改善配气系统的NVH,提升用户体验,降低整车故障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确定凸轮型线的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凸轮的一种形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随着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发动机凸轮型线采用高次方函数设计。高次方函数设计发动机凸轮型线是指气门的运动加速度曲线对应的函数是高次方函数。除此之外还存在其他设计凸轮外廓的方式,例如直接针对凸轮外轮廓线进行设计的,但是根据加速度曲线进行设计得到的凸轮的轮廓线更优秀,高次方凸轮型线具有加速度曲线连续,机构运动平稳,动力性能较好的显著优点。在此基础上,若想有较低的配气系统怠速噪音,通常是在凸轮工作段,通过函数设计更小的气门升程值。通过降低气门升程值,从而达到降低气门开启和落座噪音的目的。而为追求最大的发动机性能,通常要求高升程。但过高的气门升程会导致发动机气门落座噪音非常大。因此,凸轮的型线设计通常要在发动机性能和NVH之间进行权衡,设计难度较大。一般只会根据发动机初期设计侧重点来牺牲发动机性能和NVH其中之一,从而满足另外一项。
传统凸轮型线设计方案对于更高要求的内燃机来说无疑不是最佳的,当前的内燃机,在同样设计成本下,既要求好的性能,还要求更低的噪音,只能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而本发明正好能区别于传统设计,为凸轮设置缓冲段包角,对应于气门的缓冲段,使得气门在落座过程中兼顾响应性和平稳性,既保证内燃机更高的性能,又降低了配气机构的振动和噪音。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确定凸轮型线的方法,在保证发动机性能的基础上降低气门抬起和落座时发出的振动和噪音,该方法利用计算机实施,如图1所示,方法包括步骤S101、步骤S102、步骤S103、步骤S104、步骤S105、步骤S106、步骤S107以及步骤S108:
在步骤S101中,获取预设的配气机构的气门间隙、刚度值、弹簧预紧力、气体压力、摇臂比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
具体的,发动机工作时,气门将因温度的升高而膨胀。如果气门及其传动件之间在冷态下无间隙或间隙过小,则在热态下,气门及其传动件的受热膨胀势必引起气门关闭不严,造成发动机在压缩行程和做功行程中漏气,从而使功率下降,严重时甚至不易启动。为了消除这种现象,通常在发动机冷态装配时,在气门及其传动机构中留有一定的间隙,以补偿气门受热后的膨胀量。这一间隙称为气门间隙。其中,气门间隙的单位可以为毫米。
刚度值指的是配气机构中所有零件的刚度值的平均值,配气机构中的零件可以包括凸轮、挺柱、摇臂、摇臂滚子、弹簧、气门导管以及气门等。其中,刚度值的单位可以为牛顿/毫米。
由于在发动机装配完成后弹簧不可能处于完全不受力的理想状态,因此弹簧会存在一个弹簧预紧力,该弹簧预紧力指的是在配气机构装配完成,弹簧处于稳定的初始状态时,弹簧所具有的弹力。
对于四冲程发动机来说,每个气缸都存在四个冲程,及进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和排气冲程。在做功冲程中,气缸的燃烧室内的油气混合气会被点燃,燃烧消耗氧气,并产生相应的燃烧产物。因此燃烧后气缸内的压力会产生改变,在做功冲程完成后气门所承受的压力就是步骤S101中获取的气体压力。
凸轮转动带动气门运动的原理是:凸轮在转动过程中推动摇臂的滚子,使摇臂以和挺柱接触的位置为轴旋转,带动位于摇臂另一端的气门上下运动,此时摇臂相当于杠杆,具有两个力臂。而摇臂比指的就是摇臂的滚子与挺柱之间的距离和摇臂的气门与挺柱之间的距离的比值,这个比值表征了摇臂两个力臂之间的比值。
由于气门的气门杆需要在气门导管中运动,因此气门的气门杆和气门导管之间会存在一定的间隙,这种间隙导致气门导管的轴线可能和气门杆的轴线不是完全重合的。当气门快要运动至最低点时,与理论上落座的时间点相比,气门实际上会提前落座,因此存在气门提前落座距离。
上述的配气机构的气门间隙、刚度值、弹簧预紧力、气体压力、摇臂比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可以是根据实际的配气机构的参数来预先设置并存储的。
在步骤S102中,根据配气机构的气门间隙、刚度值、弹簧预紧力、气体压力、摇臂比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确定气门缓冲段的高度,其中气门缓冲段包括等加速度段和等速度段,气门缓冲段中的等加速度段和等速度段分别对应于凸轮缓冲包角中的等加速度段包角和等速度段包角。
可以理解的是,气门缓冲段指的是气门在升降过程和关闭过程之间的过渡段。在气门缓冲段中,气门是处于开启状态的,但此时气门主要发挥的进气或排气作用已经基本完成,因此将这一过渡段称为气门缓冲段。气门缓冲段的存在使得气门在刚刚开启或将要关闭时能够快速且平稳地改变速度,降低气门开启以及落座的噪音。气门缓冲段的高度过高时可能会影响气门的响应性,而气门缓冲段的高度过低时可能会使得气门开启或落座的噪音增大。因此需要根据配气机构实际的尺寸链来确定最适宜的气门缓冲段的高度。
为了使气门在气门缓冲段中快速且平稳地改变速度,气门在气门缓冲段中采取“等加速度-等速度”的运动规律。在气门开启侧对应的缓冲段中先进行等加速度运动,再进行等速度运动,由于气门在气门开启侧的缓冲段中需要快速提高速度,因此此时加速度为正。在气门关闭侧对应的缓冲段中先进行等速度运动,再进行等加速度运动,由于气门在气门关闭侧的缓冲段中需要快速降低速度,因此此时加速度为负。
由于气门的升降运动是由凸轮的转动带动的,凸轮的转动与气门的升降息息相关,因此,与气门缓冲段相对应的,凸轮上也设置有对应的凸轮缓冲包角,气门缓冲段中的等加速度段和等速度段分别对应于凸轮缓冲包角中的等加速度段包角和等速度段包角。如图2所示,凸轮缓冲包角α用于在工作段和基圆段之间平滑过渡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气门间隙为L0,刚度值为C0,弹簧预紧力为F0,气体压力为Fg,摇臂比为i,气门提前落座距离为ΔHr,气门缓冲段的高度为H,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包括进气门开启缓冲段的第一高度H1、进气门关闭缓冲段的第二高度H2、排气门开启缓冲段的第三高度H3以及排气门关闭缓冲段的第四高度H4,步骤S102中根据配气机构的气门间隙、刚度值、弹簧预紧力、气体压力、摇臂比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确定气门缓冲段的高度包括:
将气门间隙L0、刚度值C0,弹簧预紧力F0以及摇臂比i作为已知量代入预设的气门间隙L0、刚度值C0,弹簧预紧力F0以及摇臂比i与第一高度H1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得到输出的第一高度H1,其中预先存储的气门间隙L0、刚度值C0,弹簧预紧力F0以及摇臂比i与第一高度H1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01
可以理解的是,上式中的F0/C0表征了由于弹簧预紧力而造成的气门形变量。
根据上式即可得到进气门开启侧的气门缓冲段的第一高度H1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102中根据配气机构的气门间隙、刚度值、弹簧预紧力、气体压力、摇臂比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确定气门缓冲段的高度还包括:
将气门间隙L0、刚度值C0,弹簧预紧力F0、摇臂比i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ΔHr作为已知量代入预设的气门间隙L0、刚度值C0,弹簧预紧力F0、摇臂比i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ΔHr与第二高度H2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得到输出的第二高度H2,其中预先存储的气门间隙L0、刚度值C0、弹簧预紧力F0,摇臂比i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ΔHr与第二高度H2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02
可以理解的是,上式中的F0/C0表征了由于弹簧预紧力而造成的气门形变量。
根据上式即可得到进气门关闭侧的气门缓冲段的第二高度H2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102中根据配气机构的气门间隙、刚度值、弹簧预紧力、气体压力、摇臂比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确定气门缓冲段的高度还包括:
将气门间隙L0、刚度值C0,弹簧预紧力F0,气体压力Fg以及摇臂比i作为已知量代入预设的气门间隙L0、刚度值C0,弹簧预紧力F0,气体压力Fg以及摇臂比i与第三高度H3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得到输出的第三高度H3,其中预先存储的气门间隙L0、刚度值C0,弹簧预紧力F0,气体压力Fg以及摇臂比i与第三高度H3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11
可以理解的是,上式中的Fg/C0表征了由于气体压力而造成的气门形变量,F0/C0表征了由于弹簧预紧力而造成的气门形变量。
根据上式即可得到排气门开启侧的气门缓冲段的第三高度H3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102中根据配气机构的气门间隙、刚度值、弹簧预紧力、气体压力、摇臂比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确定气门缓冲段的高度还包括:
将气门间隙L0、刚度值C0,弹簧预紧力F0、摇臂比i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ΔHr作为已知量代入预设的气门间隙L0、刚度值C0,弹簧预紧力F0、摇臂比i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ΔHr与第四高度H4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得到输出的第四高度H4,其中预先存储的气门间隙L0、刚度值C0、弹簧预紧力F0,摇臂比i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ΔHr与第四高度H4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式所示: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12
可以理解的是,上式中的F0/C0表征了由于弹簧预紧力而造成的气门形变量。
根据上式即可得到排气门关闭侧的气门缓冲段的第四高度H4
在步骤S103中,获取预设的气门在等速度段中的缓冲段速度、预设的等加速度段包角以及等速度段包角。
缓冲段速度根据经验预先设置,一般会设置成<500mm/s,超过此值会加快气门和气门座磨损。但缓冲段速度过小又不利于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研磨。此处缓冲段速度的取值范围通常在300mm/s~500mm/s之间。
等加速度段包角和等速度段包角均可根据热力学定律预先设置,等加速度段包角加上等速度段包角等于凸轮缓冲段包角。
凸轮缓冲段包角在15°-40°范围内。
在步骤S104中,根据预设的缓冲段速度、等加速度段包角、等速度段包角以及确定出的气门缓冲段的高度,确定与气门缓冲段的高度对应的等加速度段系数以及分界位移。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缓冲段速度为v0、等加速度段包角为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13
等速度段包角为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21
等加速度段系数为c、分界位移为h01,气门缓冲段的高度为H,步骤S104中根据预设的缓冲段速度、等加速度段包角、等速度段包角以及确定出的气门缓冲段的高度,确定与气门缓冲段的高度对应的等加速度段系数以及分界位移包括:
将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22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23
以及确定出的第一高度H1代入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24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25
以及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与等加速度段系数c和分界位移h01之间的对应关系中,第一高度H1作为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的输入量,得到与第一高度H1对应的第一等加速度段系数c1和第一分界位移h011
第一等加速度段系数c1和第一分界位移h011对应于进气门在开启侧的缓冲段中的运动过程。
将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26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27
以及确定出的第二高度H2代入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28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29
以及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与等加速度段系数c和分界位移h01之间的对应关系中,第二高度H2作为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的输入量,得到与第二高度H2对应的第二等加速度段系数c2和第二分界位移h012
第二等加速度段系数c2和第二分界位移h012对应于进气门在关闭侧的缓冲段中的运动过程。
将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210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211
以及确定出的第三高度H3代入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212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213
以及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与等加速度段系数c和分界位移h01之间的对应关系中,第三高度H3作为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的输入量,得到与第三高度H3对应的第三等加速度段系数c3和第三分界位移h013
第三等加速度段系数c3和第三分界位移h013对应于排气门在开启侧的缓冲段中的运动过程。
将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214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215
以及确定出的第四高度H4代入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216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217
以及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与等加速度段系数c和分界位移h01之间的对应关系中,第四高度H4作为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的输入量,得到与第四高度H4对应的第四等加速度段系数c4和第四分界位移h014
第四等加速度段系数c4和第四分界位移h014对应于排气门在关闭侧的缓冲段中的运动过程。
其中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31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32
以及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与等加速度段系数c和分界位移h01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33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34
在步骤S105中,根据预设的缓冲段速度、等加速度段包角、等速度段包角以及确定出的等加速度段系数和分界位移,确定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函数关系。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105中根据预设的缓冲段速度、等加速度段包角、等速度段包角以及确定出的等加速度段系数和分界位移,确定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函数关系包括:
将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35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36
第一等加速度段系数c1和第一分界位移h011均作为系数代入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37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38
等加速度段系数c、分界位移h01、凸轮角度和挺柱位移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得到进气门开启缓冲段对应的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第一函数关系f1
将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39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310
第二等加速度段系数c2和第二分界位移h012均作为系数代入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311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312
等加速度段系数c、分界位移h01、凸轮角度和挺柱位移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得到进气门关闭缓冲段对应的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第二函数关系f2
将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313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314
第三等加速度段系数c3和第三分界位移h013均作为系数代入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315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316
等加速度段系数c、分界位移h01、凸轮角度和挺柱位移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得到排气门开启缓冲段对应的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第三函数关系f3
将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317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318
第四等加速度段系数c4和第四分界位移h014均作为系数代入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41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42
等加速度段系数c、分界位移h01、凸轮角度和挺柱位移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得到排气门关闭缓冲段对应的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第四函数关系f4
其中预设的缓冲段速度v0、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43
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44
等加速度段系数c、分界位移h01、凸轮角度和挺柱位移ht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45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46
其中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49
为凸轮角度,ht为挺柱位移。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气门在气门缓冲段中采取“等加速度-等速度”的运动规律,整体运动分为两段,即等加速度段和等速度段,因此相应的凸轮角度和挺柱位移ht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分段函数,在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47
的范围内气门进行等加速度运动,在
Figure BDA0002802341820000148
的范围内气门进行等速度运动。
在步骤S106中,根据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函数关系,确定凸轮缓冲包角型线。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106中根据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函数关系,确定凸轮缓冲包角型线包括:
绘制进气门开启缓冲段对应的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第一函数关系f1,得到进气门开启侧的第一凸轮缓冲包角型线l1
绘制进气门关闭缓冲段对应的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第二函数关系f2,得到进气门关闭侧的第二凸轮缓冲包角型线l2
绘制排气门开启缓冲段对应的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第三函数关系f3,得到排气门开启侧的第三凸轮缓冲包角型线l3
绘制排气门关闭缓冲段对应的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第四函数关系f4,得到排气门关闭侧的第四凸轮缓冲包角型线l4
在步骤S107中,获取预设的凸轮升程包角型线和凸轮关闭包角型线。
具体的,凸轮升程段型线对应气门在缓冲段以外的升降运动过程,凸轮关闭段型线对应气门完全关闭的过程。
可以理解的是,凸轮关闭段型线对应的凸轮上的包角范围中的凸轮外廓不用于带动气门升降,该包角范围内的凸轮外廓与凸轮圆心的距离为基圆半径。
在步骤S108中,根据预设的凸轮升程包角型线和凸轮关闭包角型线,以及确定出的凸轮缓冲包角型线,确定凸轮完整型线,其中型线是表征凸轮角度和挺柱位移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曲线。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凸轮升程包角型线为ls,凸轮关闭包角型线为lg,步骤S108中根据预设的凸轮升程包角型线和凸轮关闭包角型线,以及确定出的凸轮缓冲包角型线,确定凸轮完整型线包括:
将第一凸轮缓冲包角型线l1、第二凸轮缓冲包角型线l2、凸轮升程包角型线ls以及凸轮关闭包角型线lg进行拟合,得到进气凸轮完整型线。
将第三凸轮缓冲包角型线l1、第四凸轮缓冲包角型线l2、凸轮升程包角型线ls以及凸轮关闭包角型线lg进行拟合,得到排气凸轮完整型线。
具体的,需按照型线设计原则,在保证气门升程和凸轮包角不变的情况下,结合凸轮升程包角型线ls,对凸轮升程包角型线和凸轮关闭包角型线进行微调,直到排气凸轮完整型线满足配气机构运动学各项评估标准。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提供的确定凸轮型线的方法由计算机实施,该计算机的计算机程序产品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能够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确定凸轮型线的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确定凸轮型线的方法,根据配气机构的各个已知参数,包括预设的配气机构的气门间隙、刚度值、弹簧预紧力、气体压力、摇臂比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从而确定气门缓冲段的高度,气门缓冲段高度指的是气门刚刚开启时和准备落座之前所设置的用于缓冲的高度,气门在缓冲段中遵循“等加速度-等速度”运动方式,使得气门能够快速平稳地改变速度。气门缓冲段包括等加速度段和等速度段,气门缓冲段中的等加速度段和等速度段分别对应于凸轮缓冲包角中的等加速度段包角和等速度段包角,凸轮缓冲包角用于平滑过渡凸轮的工作段和基圆段。进一步的,根据预设的缓冲段速度、等加速度段包角、等速度段包角以及确定出的气门缓冲段的高度,确定与气门缓冲段的高度对应的等加速度段系数以及分界位移,等加速度段系数指的是气门的等加速段运动中的二次项系数,分界位移指的是气门在处于缓冲段的等加速度段和等速度段的分界状态时产生的总位移。进一步的,根据预设的缓冲段速度、等加速度段包角、等速度段包角以及确定出的等加速度段系数和分界位移,确定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函数关系,确定凸轮缓冲包角型线。获取预设的凸轮升程包角型线和凸轮关闭包角型线,其中凸轮升程段型线对应气门在缓冲段以外的升降运动过程,凸轮关闭段型线对应气门完全关闭的过程。根据预设的凸轮升程包角型线和凸轮关闭包角型线,以及确定出的凸轮缓冲包角型线,确定凸轮完整型线,其中型线是表征凸轮角度和挺柱位移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曲线。由于在凸轮上设置了缓冲包角,凸轮的缓冲包角对应于气门的缓冲段,气门的缓冲段位于气门刚刚开启时和准备落座之前,气门缓冲段的存在能够使得气门平稳地开启和落座,同时又不影响气门的响应性,代替传统技术中降低气门总升程的方式,在保证发动机性能的基础上减小气门开启和落座时的振动和噪音,从而改善配气系统的NVH,提升用户体验,降低整车故障率。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凸轮,凸轮的型线为上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方法中的凸轮完整型线。
可以理解的是,利用上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确定凸轮型线的方法可以确定出凸轮完整型线,凸轮完整型线包括进气凸轮完整型线和排气凸轮完整型线。
凸轮包括进气凸轮和排气凸轮,进气凸轮的型线是上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确定凸轮型线的方法所确定出的进气凸轮完整型线,排气凸轮的型线是上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确定凸轮型线的方法所确定出的排气凸轮完整型线。
通过完整型线以及凸轮的基圆半径等参数可以最终确定凸轮的外廓线,并最终根据外廓线对凸轮进行加工制作,得到最终的成品凸轮。
在本申请中,应该理解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以上所述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确定凸轮型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利用计算机实施,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预设的配气机构的气门间隙、刚度值、弹簧预紧力、气体压力、摇臂比以及气门提前落座距离;
根据所述配气机构的所述气门间隙、所述刚度值、所述弹簧预紧力、所述气体压力、所述摇臂比以及所述气门提前落座距离,确定气门缓冲段的高度,其中所述气门缓冲段包括等加速度段和等速度段,所述气门缓冲段中的所述等加速度段和所述等速度段分别对应于凸轮缓冲包角中的等加速度段包角和等速度段包角;
获取预设的所述气门在所述等速度段中的缓冲段速度、预设的所述等加速度段包角以及所述等速度段包角;
根据预设的所述缓冲段速度、所述等加速度段包角、所述等速度段包角以及确定出的所述气门缓冲段的高度,确定与所述气门缓冲段的高度对应的等加速度段系数以及分界位移;
根据预设的所述缓冲段速度、所述等加速度段包角、所述等速度段包角以及确定出的所述等加速度段系数和所述分界位移,确定所述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函数关系;
根据所述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所述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所述挺柱位移之间函数关系,确定凸轮缓冲包角型线;
获取预设的凸轮升程包角型线和凸轮关闭包角型线;
根据预设的所述凸轮升程包角型线和所述凸轮关闭包角型线,以及确定出的所述凸轮缓冲包角型线,确定凸轮完整型线,其中型线是表征凸轮角度和挺柱位移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曲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门间隙为L0,所述刚度值为C0,所述弹簧预紧力为F0,所述气体压力为Fg,所述摇臂比为i,所述气门提前落座距离为ΔHr,所述气门缓冲段的高度为H,所述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包括进气门开启缓冲段的第一高度H1、进气门关闭缓冲段的第二高度H2、排气门开启缓冲段的第三高度H3以及排气门关闭缓冲段的第四高度H4,所述根据所述配气机构的所述气门间隙、所述刚度值、所述弹簧预紧力、所述气体压力、所述摇臂比以及所述气门提前落座距离,确定气门缓冲段的高度包括:
将所述气门间隙L0、所述刚度值C0,所述弹簧预紧力F0以及所述摇臂比i作为已知量代入预设的所述气门间隙L0、所述刚度值C0,所述弹簧预紧力F0以及所述摇臂比i与所述第一高度H1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得到输出的所述第一高度H1,其中所述预先存储的所述气门间隙L0、所述刚度值C0,所述弹簧预紧力F0以及所述摇臂比i与所述第一高度H1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配气机构的所述气门间隙、所述刚度值、所述弹簧预紧力、所述气体压力、所述摇臂比以及所述气门提前落座距离,确定气门缓冲段的高度还包括:
将所述气门间隙L0、所述刚度值C0,所述弹簧预紧力F0、所述摇臂比i以及所述气门提前落座距离ΔHr作为已知量代入预设的所述气门间隙L0、所述刚度值C0,所述弹簧预紧力F0、所述摇臂比i以及所述气门提前落座距离ΔHr与所述第二高度H2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得到输出的所述第二高度H2,其中所述预先存储的所述气门间隙L0、所述刚度值C0、所述弹簧预紧力F0,所述摇臂比i以及所述气门提前落座距离ΔHr与所述第二高度H2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配气机构的所述气门间隙、所述刚度值、所述弹簧预紧力、所述气体压力、所述摇臂比以及所述气门提前落座距离,确定气门缓冲段的高度还包括:
将所述气门间隙L0、所述刚度值C0,所述弹簧预紧力F0,所述气体压力Fg以及所述摇臂比i作为已知量代入预设的所述气门间隙L0、所述刚度值C0,所述弹簧预紧力F0,所述气体压力Fg以及所述摇臂比i与所述第三高度H3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得到输出的所述第三高度H3,其中所述预先存储的所述气门间隙L0、所述刚度值C0,所述弹簧预紧力F0,所述气体压力Fg以及所述摇臂比i与所述第三高度H3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3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配气机构的所述气门间隙、所述刚度值、所述弹簧预紧力、所述气体压力、所述摇臂比以及所述气门提前落座距离,确定气门缓冲段的高度还包括:
将所述气门间隙L0、所述刚度值C0,所述弹簧预紧力F0、所述摇臂比i以及所述气门提前落座距离ΔHr作为已知量代入预设的所述气门间隙L0、所述刚度值C0,所述弹簧预紧力F0、所述摇臂比i以及所述气门提前落座距离ΔHr与所述第四高度H4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得到输出的所述第四高度H4,其中所述预先存储的所述气门间隙L0、所述刚度值C0、所述弹簧预紧力F0,所述摇臂比i以及所述气门提前落座距离ΔHr与所述第四高度H4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式所示: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3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段速度为v0、所述等加速度段包角为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33
所述等速度段包角为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34
所述等加速度段系数为c、所述分界位移为h01,所述气门缓冲段的高度为H,所述根据预设的所述缓冲段速度、所述等加速度段包角、所述等速度段包角以及确定出的所述气门缓冲段的高度,确定与所述气门缓冲段的高度对应的等加速度段系数以及分界位移包括:
将预设的所述缓冲段速度v0、所述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35
所述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36
以及确定出的所述第一高度H1代入预设的所述缓冲段速度v0、所述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37
所述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38
以及所述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与所述等加速度段系数c和所述分界位移h01之间的对应关系中,所述第一高度H1作为所述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的输入量,得到与所述第一高度H1对应的第一等加速度段系数c1和第一分界位移h011
将预设的所述缓冲段速度v0、所述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39
所述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310
以及确定出的所述第二高度H2代入预设的所述缓冲段速度v0、所述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311
所述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312
以及所述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与所述等加速度段系数c和所述分界位移h01之间的对应关系中,所述第二高度H2作为所述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的输入量,得到与所述第二高度H2对应的第二等加速度段系数c2和第二分界位移h012
将预设的所述缓冲段速度v0、所述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43
所述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44
以及确定出的所述第三高度H3代入预设的所述缓冲段速度v0、所述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45
所述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46
以及所述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与所述等加速度段系数c和所述分界位移h01之间的对应关系中,所述第三高度H3作为所述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的输入量,得到与所述第三高度H3对应的第三等加速度段系数c3和第三分界位移h013
将预设的所述缓冲段速度v0、所述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47
所述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48
以及确定出的所述第四高度H4代入预设的所述缓冲段速度v0、所述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49
所述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410
以及所述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与所述等加速度段系数c和所述分界位移h01之间的对应关系中,所述第四高度H4作为所述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的输入量,得到与所述第四高度H4对应的第四等加速度段系数c4和第四分界位移h014
其中所述预设的所述缓冲段速度v0、所述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411
所述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412
以及所述气门缓冲段的高度H与所述等加速度段系数c和所述分界位移h01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41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4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设的所述缓冲段速度、所述等加速度段包角、所述等速度段包角以及确定出的所述等加速度段系数和所述分界位移,确定所述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函数关系包括:
将预设的所述缓冲段速度v0、所述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413
所述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414
所述第一等加速度段系数c1和所述第一分界位移h011均作为系数代入预设的所述缓冲段速度v0、所述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415
所述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416
所述等加速度段系数c、所述分界位移h01、所述凸轮角度和所述挺柱位移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得到所述进气门开启缓冲段对应的所述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第一函数关系f1
将预设的所述缓冲段速度v0、所述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417
所述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53
所述第二等加速度段系数c2和所述第二分界位移h012均作为系数代入预设的所述缓冲段速度v0、所述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54
所述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55
所述等加速度段系数c、所述分界位移h01、所述凸轮角度和所述挺柱位移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得到所述进气门关闭缓冲段对应的所述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第二函数关系f2
将预设的所述缓冲段速度v0、所述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56
所述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58
所述第三等加速度段系数c3和所述第三分界位移h013均作为系数代入预设的所述缓冲段速度v0、所述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59
所述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57
所述等加速度段系数c、所述分界位移h01、所述凸轮角度和所述挺柱位移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得到所述排气门开启缓冲段对应的所述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第三函数关系f3
将预设的所述缓冲段速度v0、所述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510
所述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511
所述第四等加速度段系数c4和所述第四分界位移h014均作为系数代入预设的所述缓冲段速度v0、所述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512
所述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513
所述等加速度段系数c、所述分界位移h01、所述凸轮角度和所述挺柱位移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得到所述排气门关闭缓冲段对应的所述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挺柱位移之间的第四函数关系f4
其中预设的所述缓冲段速度v0、所述等加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514
所述等速度段包角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515
所述等加速度段系数c、所述分界位移h01、所述凸轮角度和所述挺柱位移ht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51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52
其中
Figure FDA00028023418100000516
为所述凸轮角度,ht为所述挺柱位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所述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所述挺柱位移之间函数关系,确定凸轮缓冲包角型线包括:
绘制所述进气门开启缓冲段对应的所述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所述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所述挺柱位移之间的第一函数关系f1,得到进气门开启侧的第一凸轮缓冲包角型线l1
绘制所述进气门关闭缓冲段对应的所述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所述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所述挺柱位移之间的第二函数关系f2,得到进气门关闭侧的第二凸轮缓冲包角型线l2
绘制所述排气门开启缓冲段对应的所述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所述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所述挺柱位移之间的第三函数关系f3,得到排气门开启侧的第三凸轮缓冲包角型线l3
绘制所述排气门关闭缓冲段对应的所述凸轮缓冲包角范围内的所述凸轮角度和对应的所述挺柱位移之间的第四函数关系f4,得到排气门关闭侧的第四凸轮缓冲包角型线l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升程包角型线为ls,所述凸轮关闭包角型线为lg,所述根据预设的所述凸轮升程包角型线和所述凸轮关闭包角型线,以及确定出的所述凸轮缓冲包角型线,确定凸轮完整型线包括:
将所述第一凸轮缓冲包角型线l1、所述第二凸轮缓冲包角型线l2、所述凸轮升程包角型线ls以及所述凸轮关闭包角型线lg进行拟合,得到进气凸轮完整型线;
将所述第三凸轮缓冲包角型线l1、所述第四凸轮缓冲包角型线l2、所述凸轮升程包角型线ls以及所述凸轮关闭包角型线lg进行拟合,得到排气凸轮完整型线。
10.一种凸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的型线为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方法中的所述凸轮完整型线。
CN202011355111.6A 2020-11-26 2020-11-26 确定凸轮型线的方法及凸轮 Pending CN11248320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55111.6A CN112483209A (zh) 2020-11-26 2020-11-26 确定凸轮型线的方法及凸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55111.6A CN112483209A (zh) 2020-11-26 2020-11-26 确定凸轮型线的方法及凸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83209A true CN112483209A (zh) 2021-03-12

Family

ID=74935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55111.6A Pending CN112483209A (zh) 2020-11-26 2020-11-26 确定凸轮型线的方法及凸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83209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21608A (ja) * 2006-11-14 2008-05-29 Honda Motor Co Ltd 強制開・閉弁用カム及び強制開・閉弁用カムのカムプロフィール設定方法
CN203669952U (zh) * 2014-01-08 2014-06-25 长春一汽四环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柴油机配气凸轮型线
CN103997852A (zh) * 2014-04-23 2014-08-20 奥士康精密电路(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涨缩板的分堆方法
CN105332749A (zh) * 2015-11-04 2016-02-17 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 一种组合凸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21608A (ja) * 2006-11-14 2008-05-29 Honda Motor Co Ltd 強制開・閉弁用カム及び強制開・閉弁用カムのカムプロフィール設定方法
CN203669952U (zh) * 2014-01-08 2014-06-25 长春一汽四环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柴油机配气凸轮型线
CN103997852A (zh) * 2014-04-23 2014-08-20 奥士康精密电路(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涨缩板的分堆方法
CN105332749A (zh) * 2015-11-04 2016-02-17 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 一种组合凸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67520B1 (en) Valve seat insert for long life natural gas lean burn engines
TWI524002B (zh) 內燃機與用於操作具有可操作地置於套筒閥之一圓柱形膛中之一往復活塞之一內燃機的方法
CN113557351B (zh) 用于发动机缸盖的具有文丘里流动冠部和构形用于限制阀凹陷的座面的阀座插件
US20030121484A1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valve timing, lift and duration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4913106A (en) Variable duration valve lifter improvements
WO1995032359A1 (en) Variable valve lift mechanis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20030127063A1 (en) Continually variable valve timing, lift, and duration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1701540A (zh) 一种机械式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
Flierl et al. Improvements to a four cylinder gasoline engine through the fully variable valve lift and timing system UniValve®
US6672270B2 (en) Fuel efficient valve mechanis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N112483209A (zh) 确定凸轮型线的方法及凸轮
JPH1150866A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圧縮比機構
WO2008114469A1 (ja) 内燃エンジンの動弁装置
CN101305167B (zh) 内燃机的可变阀门传动的方法
CN104564211B (zh) 优化内燃机低速性能的装置和方法
US10934902B1 (en) Valve seat insert for high power density and marine engines
CN201090256Y (zh) 一种四气门强制风冷小型摩托车发动机配气传动结构
CN101008331A (zh) 内燃机的气门传动装置
CN213654940U (zh) 一种可变摇臂轴座
Takemura et al. A study of a multiple-link continuously variable valve event and lift (VVEL) system
CN201090257Y (zh) 双摇臂式气门升程无阶段调节机构
CN107939471A (zh) 摩托车发动机配气机构及其摩托车发动机
Fernandez et al. Development of Continuously Variable Valve Lift Mechanism for Improved Fuel Economy
CN216741657U (zh) 一种气门调整机构
JPH0111924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