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27563B -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27563B
CN112427563B CN202010577893.1A CN202010577893A CN112427563B CN 112427563 B CN112427563 B CN 112427563B CN 202010577893 A CN202010577893 A CN 202010577893A CN 112427563 B CN112427563 B CN 1124275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flat
collecting
groove
collecting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7789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27563A (zh
Inventor
范学彬
朱坤军
董军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7789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2756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4275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75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275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75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53/00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1D53/02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heat exchangers or parts thereof, e.g. radiators, condensers fins, headers
    • B21D53/06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heat exchangers or parts thereof, e.g. radiators, condensers fins, headers of metal tub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2Arrangements for directing heat-exchange media into successive compartments, e.g. arrangements of guide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的换热器包括第一转接件,所述第一转接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转接件包括第一配合部、第一收容部和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配合部贴合于第一集流管的外管壁,所述第一收容部收容于所述第一转接件槽,所述第一固定部收容于第一集流腔,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第一筋和第一铆压部,所述第一铆压部贴合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管壁,所述第一铆压部自第一筋偏向第一转接件槽的一侧;所述第一收容部横截面朝向第一集流腔的中心线与第一中心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第一筋在受到铆压刀具铆压时,不容易被顶出,从而换热器的密封效果较好。

Description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换热器包括两根集流管、连接两根集流管的若干扁管以及安装于集流管上的转接件。集流管设有用于安装扁管的扁管槽和用于安装转接件的转接件槽,转接件包括从转接件槽插入至集流管内腔的筋。扁管槽的中心线与所述转接件槽的中线相重合,铆压刀具从扁管槽伸入并抵压转接件的筋,铆压刀具的中心线与转接件槽的中线也重合,转接件的筋受压铆压刀具的铆压分别向筋的相反两侧延伸形成铆压部贴合至集流管的管内壁。由于铆压时,铆压刀具正对转接件的筋,铆压刀具推进过程中,容易导致转接件被顶出,或使转件件与集流管的外管壁之间存在间隙,存在冷媒泄露风险。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性较好的换热器。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其包括:
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设有第一集流腔、第一转接件槽以及若干第一扁管槽,所述若干第一扁管槽沿第一集流管的轴向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扁管槽贯穿第一集流管的管壁,所述第一转接件槽贯穿第一集流管的管壁,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管壁包括外管壁和内管壁,所述内管壁面朝第一集流腔,所述外管壁至少部分露设于外;
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设有第二集流腔和若干第二扁管槽,所述若干第二扁管槽沿第二集流管的轴向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扁管槽贯穿第二集流管的管壁;
若干扁管,所述扁管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位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扁管设有一排通孔,所述通孔沿扁管长度方向贯穿扁管,所述第一端部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一扁管槽,所述第一端部与第一集流管在第一扁管槽处密封连接,所述第二端部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二扁管槽,所述第二端部与第二集流管在第二扁管槽处密封连接,所述第一集流腔与所述第二集流腔能够通过所述通孔连通,所述中间部位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以及
第一转接件,所述第一转接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转接件包括第一配合部、第一收容部和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配合部贴合于第一集流管的外管壁,所述第一收容部收容于所述第一转接件槽,所述第一固定部收容于第一集流腔,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第一筋和第一铆压部,所述第一铆压部贴合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管壁,所述第一铆压部自第一筋偏向第一转接件槽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集流管的横截面呈圆形,在第一集流管的横截面上,定义有穿过第一集流管圆心的第一中心线和第二中心线,所述第一中心线贯穿第一扁管槽,且将第一扁管槽均分成两部分,所述第二中心线垂直于第一中心线,所述第一收容部和所述第一扁管槽位于第二中心线的相反两侧,所述第一收容部横截面朝向第一集流腔的中心线与第一中心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β,所述第一夹角的范围为0°<β≤90°;
所述第一配合部、第一收容部和第一固定部为一体件,所述第一筋呈实心状,所述第一筋包括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第四侧面包括倾斜平面,所述倾斜平面与第二侧面之间形成第二夹角α,所述第二夹角的范围为90°<α<180°。
本申请提供的换热器,转接件的第一收容部横截面朝向第一集流腔的中心线与第一中心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第一筋在受到铆压刀具铆压时,不容易被顶出,从而换热器的密封效果较好。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的制造方法,所述换热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设有第一集流腔、第一转接件槽以及若干第一扁管槽,所述若干第一扁管槽沿第一集流管的轴向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扁管槽贯穿第一集流管的管壁,所述第一转接件槽贯穿第一集流管的管壁,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管壁包括外管壁和内管壁,所述内管壁面朝第一集流腔,所述外管壁露设于外,所述第一集流管的横截面呈圆形,在第一集流管的横截面上,定义有穿过第一集流管圆心的第一中心线和第二中心线,所述第一中心线贯穿第一扁管槽,且将第一扁管槽均分成两部分,所述第二中心线垂直于第一中心线,所述第一转接件槽的中心线与第一中心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β,所述第一夹角的范围为0°<β≤90°;
提供第一转接件,所述第一转接件包括第一配合部、第一收容部和第一筋,将第一转接件安装至第一集流管的第一扁管槽,所述第一筋穿过第一扁管槽插入至第一集流腔内,所述配合部贴近至第一集流管的外管壁,所述第一收容部插入并收容于第一扁管槽内,所述第一配合部、第一收容部和第一固定部为一体件,所述第一筋呈实心状,所述第一筋包括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第四侧面包括倾斜平面,所述倾斜平面与第二侧面之间形成第二夹角α,所述第二夹角的范围为90°<α<180°;
提供一铆压刀具,将铆压刀具从第一扁管槽插入至铆压所述第一筋,所述第一筋受到刀具的铆压偏向第一转接件槽的一侧贴靠至第一集流管的内管壁形成铆压部;
提供若干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设有第二集流腔和若干第二扁管槽,所述若干第二扁管槽沿第二集流管的轴向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扁管槽贯穿第二集流管的管壁;所述扁管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位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扁管设有沿扁管长度方向贯穿扁管的一排通孔;
将所述扁管的第一端部组装至第一扁管槽内,将所述扁管的第二端部组装至第二扁管槽内,所述中间部位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再将组装在一起的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若干扁管、转接件过炉钎焊或者点胶工艺实现所述第一端部与第一集流管在第一扁管槽处密封连接,所述第二端部与第二集流管在第二扁管槽处密封连接,所述转接件与第一集流管在第一转接件槽出密封连接,所述第一集流腔与所述第二集流腔能够通过所述通孔连通。
本申请提供的换热器的制造方法,转接件的第一收容部横截面朝向第一集流腔的中心线与第一中心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第一筋在受到铆压刀具铆压时,不容易被顶出,从而制造的换热器的密封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一种换热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如图1所示换热器的正视示意图;
图3是如图1所示换热器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4是如图1所示换热器的立体剖切示意图;
图5是如图4所示圆圈A处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6是如图4所示圆圈B处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7是如图4所示圆圈C处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8是如图1所示换热器沿横向方向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9是如图8所示换热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如图1所示换热器沿横向方向的另一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1是如图1所示第一集流管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如图11所示第一集流管的另一视角立体示意图;
图13是如图1所示第二集流管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是如图1所示扁管的立体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铆压刀具铆压第一转接件之前的立体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铆压刀具铆压第一转接件之前的剖视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铆压刀具铆压第一转接件中的立体剖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涉及一种换热器100,其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若干扁管3、边板4、若干翅片5、第一转接件6和第二转接件7。本申请实施例的换热器100,可以作为汽车空调系统中的室外换热器,也可以作为汽车空调系统中前端模块的气冷器或者冷凝器。
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平行间隔设置,若干扁管3连接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第一转接件6安装于第一集流管1,第二转接件7安装于第二集流管2。若干扁管3相互平行间隔排列,相邻扁管3之间或者扁管3与边板4之间夹设有翅片5,翅片5类型可以是波纹翅片、百叶窗翅片、矩形翅片、U形翅片等,翅片5的设置增强了风流的扰流作用,从而提高了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边板4可以是与扁管3类似的带孔扁管或者为不带孔板,边板4定位和固定了最外侧的翅片5,有利于换热器100的组装流程和/或钎焊工艺。
第一集流管1的两个末端开口处还有安装有第一端盖8,第二集流管2的两个末端开口处安装有第二端盖9。第一端盖8和第二端盖9的设置,密封了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轴向方向的流动路径,从而方便了径向方向上设置第一转接件6和第二转接件7。在本申请实施例,换热器100为单流程平行流换热器,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1和/或第二集流管2内可以设置隔板,从而形成多流程换热器。
如图11至图12所示,第一集流管1设有第一集流腔11、第一转接件槽12以及若干第一扁管槽13,若干第一扁管槽13沿第一集流管1的轴向方向排列,第一扁管槽13贯穿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14,第一转接件槽12贯穿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14。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14包括外管壁141和内管壁142,其中内管壁142面朝第一集流腔11,外管壁141至少部分露设于外。第二集流管2设有第二集流腔21、第二转接件槽22和若干第二扁管槽23,若干第二扁管槽23沿第二集流管2的轴向方向排列,第二扁管槽23贯穿第二集流管2的管壁,第二转接件槽22贯穿第二集流管2的管壁24。第二集流管2的管壁24包括外管壁241和内管壁242,其中内管壁242面朝第二集流腔21,外管壁241至少部分露设于外。
如图4-7,图10-13所示,扁管3包括第一端部31、第二端部32和位于第一端部31和第二端部32之间的中间部33,第一端部31的宽度小于中间部33的宽度,第二端部32的宽度小于中间部33的宽度,从而第一端部31和第二端部32相对中间部33形成缩口部,以方便扁管3插入至第一扁管槽13和第二扁管槽23和定位安装扁管3的安装位置。扁管3设有一排通孔(未图示),所述通孔沿扁管长度方向贯穿扁管3,扁管3的长度大于其宽度,扁管3的宽度大于其厚度,业内通常称为这样的扁管3为微通道扁管,通孔通常称为微通道。扁管3的第一端部31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一扁管槽13,且第一端部31与第一集流管1在第一扁管槽13处密封连接。扁管3的第一端部31与第一扁管槽13处形成第一扁管槽13的第一扁管槽壁131可以通过钎焊或者胶粘实现密封连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扁管3的第一端部31部分收容于第一扁管槽13内且部分伸入于第一集流腔11内,这样在第一集流腔11和扁管3通孔内流动的流体分配会更加均匀。当然,扁管3的第一端部31也可以位于第一扁管槽13内且不伸入第一集流腔11内,这样设置的扁管3长度更加节省,安装更加容易。
扁管3的第二端部32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二扁管槽23,且第二端部32与第二集流管2在第二扁管槽23处密封连接,扁管3的第二端部32与第二扁管槽23处形成第二扁管槽23的第二扁管槽壁231可以通过钎焊或者胶粘实现密封连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扁管3的第二端部32部分收容于第二扁管槽23内且部分伸入于第二集流腔21内,这样在第二集流腔21和扁管3通孔内流动的流体分配会更加均匀。当然,扁管3的第二端部32也可以位于第二扁管槽23内且不伸入第二集流腔21内,这样设置的扁管3长度更加节省,安装更加容易。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换热器100为单流程换热器,第一集流腔11与第二集流腔21通过扁管3的通孔连通,中间部33位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之间。当然,换热器100也可以为多流程换热器,第一集流腔11和/第二集流腔21内设置分隔板从而分隔成多个子集流腔,部分扁管3分别与部分子集流腔连通,从而实现多流程设计。
如图5-11所示,第一转接件6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第一转接件6包括第一配合部61、第一收容部62和第一固定部63,第一配合部61贴合于第一集流管1的外管壁141,第一收容部62收容于所述第一转接件槽12,第一固定部63收容于第一集流腔11。第一固定部63包括第一筋631和第一铆压部632,第一铆压部632贴合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的内管壁142,第一铆压部632自第一筋631偏向第一转接件槽12的一侧。第一固定部63设有铆压第一筋631形成第一铆压部 632的第一铆压槽636,第一铆压槽636横向或者沿第一筋631的宽度方向贯穿第一筋631。第一集流管1的横截面呈圆形,在第一集流管1的横截面上,定义有穿过第一集流管圆心的第一中心线X和第二中心线Y,第一中心线X贯穿第一扁管槽13,且将第一扁管槽13均分成两部分,第二中心线Y垂直于第一中心线X。第一收容部62和第一扁管槽13位于第二中心线Y的相反两侧,第一收容部62横截面朝向第一集流腔的中心线C与第一中心线X之间形成第一夹角β,其中第一夹角的范围为0°<β<90°。优选地,第二夹角的范围为15°<β<45°,方便铆压刀具单向铆压第一筋631形成单侧第一铆压部63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61呈圆弧状,第一收容部62位于圆弧状第一配合部61的中心,从而第一转接件6支架铆压更可靠。
第一集流管1包括位于第一转接件槽12两侧的第一槽壁121和第二槽壁122,第一收容部62包括与第一槽壁121固定连接的第一侧面621和第二槽壁122固定连接第二侧面622。第一侧面621和第二侧面622与第一收容部62横截面的中心线C平行设置。第一筋631包括第三侧面633和第四侧面634,第三侧面633与第一收容部62横截面的中心线C平行,且所述第三侧面633与第一侧面621对齐设置,第四侧面634与第一收容部62横截面的中心线C不平行,且第四侧面634自第二侧面622向靠近第三侧面633延伸。第四侧面634面朝所述第一扁管槽13,第三侧面633背向所述第一扁管槽13。第四侧面634包括倾斜平面635,所述倾斜平面635与第二侧面622之间形成第二夹角α,所述第二夹角的范围为90°<α<180°。优选地,第二夹角的范围为105°≤α≤135°,有助于减小铆压刀具的铆压难度。
铆压部632距离第二中心线Y最远的距离为L1,定义所述第一筋631距离第二中心线Y最远的距离为L2,其中L1>L2。第一转接件槽12的深度尺寸L3小于所述第一配合部61的厚度尺寸L4,且第一收容部62和第一筋631的沿第一收容部62中心线C的尺寸之和小于第一配合部61的厚度尺寸L4,从而降低了由于第一收容部62和第一转接件槽12焊接不良导致的泄露风险。第一转接件槽12为狭长槽,第一筋631设有沿第一筋631长度方向排列的若干第一铆压部632,每个第一铆压部632对应一个第一扁管槽13设置。第一筋631包括靠近第一收容部62的第一筋部6311和相对第一筋部6311远离第一收容部62的第二筋部6312,所述第二筋部6312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筋部6311的宽度,从而所述第一筋631的横截面呈梯形状,有利于减小铆压难度和实现第一筋631形成第一铆压部632的单侧铆压结构。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转接件6包括用于将换热器100固定至外部物体的第一固定支架65和用于连通外部管路和第一集流腔11的第一连接压板66。第一固定支架65和第一连接压板66均设有所述第一配合部61、第一收容部62、第一筋631和第一铆压部632。如图5至图7所示,第一固定支架65上设有第一数目的第一铆压部632,第一连接压板66设有第二数目的第一铆压部632,所述第一数目大于所述第二数目,可以保障第一固定支架65的稳固固定,同时避让开第一连接压板66的连通孔661,连通孔661用于连通第一集流腔11和外部管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数目为3个,第二数目为2个。第一固定支架65设有用于固定安装至外部物体的扣合部651,扣合部651上设有扣合孔652。第一固定支架65设有用于固定连接外部物体的螺纹孔653,从而使得换热器100安装更加稳定。第一连接压板66还设有接口662和贯通连通孔661与接口662的连通通道(未标号),接口662用于与空调系统管路连通。第一连接压板66具有螺孔663,螺孔663用于与管路连接的另一压板固定连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1上安装有两个第一固定支架65和一个第一连接压板66,其中第一连接压板66位于两个第一固定支架65之间,这样设置换热器100固定安装至外部物体时更加稳定可靠。
第二转接件7包括用于将换热器100固定至外部物体的第二固定支架75和用于连通外部管路和第二集流腔21的第二连接压板76,第二固定支架75与第一固定支架65铆压结构及原理类似,第二连接压板76与第一连接压板66铆压结构及原理类似,在此不再敖述。
如图1至图17所示,一种换热器100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第一集流管1,所述第一集流管1设有第一集流腔11、第一转接件槽12以及若干第一扁管槽13,所述若干第一扁管槽13沿第一集流管的轴向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扁管槽13贯穿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14,所述第一转接件槽12贯穿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14,所述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包括外管壁141和内管壁142,所述内管壁142面朝第一集流腔11,所述外管壁142露设于外,所述第一集流管1的横截面呈圆形,在第一集流管1的横截面上,定义有穿过第一集流管1圆心的第一中心线X和第二中心线Y,所述第一中心线X贯穿第一扁管槽13,且将第一扁管槽13均分成两部分,所述第二中心线Y垂直于第一中心线X,所述第一转接件槽13的中心线与第一中心线X之间形成第一夹角β,所述第一夹角的范围为0°<β<90°;
提供第一转接件6,所述第一转接件6包括第一配合部61、第一收容部62和第一筋631,将第一转接件6安装至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扁管槽13,所述第一筋631穿过第一扁管槽13插入至第一集流腔11内,所述配合部61贴近至第一集流管1的外管壁141,所述第一收容部62插入并收容于第一扁管槽13内;
提供一铆压刀具200,将铆压刀具200从第一扁管槽13插入至铆压第一筋631,所述第一筋631受到刀具200的铆压偏向第一转接件槽12的一侧贴靠至第一集流管1的内管壁142形成铆压部132;
提供若干扁管3和第二集流管2,所述第二集流管2设有第二集流腔21和若干第二扁管槽23,所述若干第二扁管槽23沿第二集流管2的轴向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扁管槽23贯穿第二集流管2的管壁24;所述扁管3包括第一端部31、第二端部32和位于第一端部31和第二端部32之间的中间部33,所述扁管3设有沿扁管3长度方向贯穿扁管的一排通孔;
将所述扁管3的第一端部31组装至第一扁管槽13内,将所述扁管3的第二端部32组装至第二扁管槽23内,所述中间部33位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之间,再将组装在一起的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若干扁管3、第一转接件6过炉钎焊或者点胶工艺实现所述第一端部31与第一集流管1在第一扁管槽13处密封连接,所述第二端部32与第二集流管2在第二扁管槽23处密封连接,所述第一转接件6与第一集流管1在第一转接件槽12出密封连接,所述第一集流腔11与所述第二集流腔21能够通过所述通孔连通。
第一转接件6包括用于将换热器100固定至外部物体的第一固定支架65和用于连通外部管路和第一集流腔11的第一连接压板66,第一固定支架65和第一连接压板66均设有所述第一配合部61、第一收容部62、第一筋631和第一铆压部632。第一固定支架65上设有第一数目的第一铆压部632,第一连接压板66设有第二数目的第一铆压部632,所述第一数目大于所述第二数目。第一连接压板66和第一固定支架65的铆压原理类似,在次不再敖述。
第二转接件7包括用于将换热器100固定至外部物体的第二固定支架75和用于连通外部管路和第二集流腔21的第二连接压板76,第二固定支架75与第一固定支架65铆压结构及原理类似,第二连接压板76与第一连接压板66铆压原理类似,在此不再敖述。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并非限制本申请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例如“上”、“下”等方向性的描述,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申请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换热器,其包括:
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设有第一集流腔、第一转接件槽以及若干第一扁管槽,所述若干第一扁管槽沿第一集流管的轴向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扁管槽贯穿第一集流管的管壁,所述第一转接件槽贯穿第一集流管的管壁,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管壁包括外管壁和内管壁,所述内管壁面朝第一集流腔,所述外管壁至少部分露设于外;
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设有第二集流腔和若干第二扁管槽,所述若干第二扁管槽沿第二集流管的轴向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扁管槽贯穿第二集流管的管壁;
若干扁管,所述扁管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位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扁管设有一排通孔,所述通孔沿扁管长度方向贯穿扁管,所述第一端部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一扁管槽,所述第一端部与第一集流管在第一扁管槽处密封连接,所述第二端部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二扁管槽,所述第二端部与第二集流管在第二扁管槽处密封连接,所述第一集流腔与所述第二集流腔能够通过所述通孔连通,所述中间部位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以及
第一转接件,所述第一转接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转接件包括第一配合部、第一收容部和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配合部贴合于第一集流管的外管壁,所述第一收容部收容于所述第一转接件槽,所述第一固定部收容于第一集流腔,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第一筋和第一铆压部,所述第一铆压部贴合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管壁,所述第一铆压部自第一筋偏向第一转接件槽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集流管的横截面呈圆形,在第一集流管的横截面上,定义有穿过第一集流管圆心的第一中心线和第二中心线,所述第一中心线贯穿第一扁管槽,且将第一扁管槽均分成两部分,所述第二中心线垂直于第一中心线,所述第一收容部和所述第一扁管槽位于第二中心线的相反两侧,所述第一收容部横截面朝向第一集流腔的中心线与第一中心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β,所述第一夹角的范围为0°<β<90°;
所述第一配合部、第一收容部和第一固定部为一体件,所述第一筋呈实心状,所述第一筋包括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第四侧面包括倾斜平面,所述倾斜平面与第二侧面之间形成第二夹角α,所述第二夹角的范围为90°<α<18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位于第一转接件槽两侧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所述第一收容部包括与第一槽壁固定连接的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槽壁固定连接第二侧面,所述第三侧面与第一收容部横截面的中心线平行,且所述第三侧面与第一侧面对齐设置,所述第四侧面与第一收容部横截面的中心线不平行,且所述第四侧面自第二侧面向靠近第三侧面延伸,所述第四侧面面向所述第一扁管槽,所述第三侧面背向所述第一扁管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的范围为15°≤β≤45°,所述第二夹角的范围为105°≤α≤135°,所述换热器包括若干翅片和边板,所述翅片夹设于相邻翅片之间或者边板和扁管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铆压部距离第二中心线最远的距离为L1,所述第一筋距离第二中心线最远的距离为L2,其中L1>L2;所述第一转接件槽的深度尺寸为L3,所述第一配合部的厚度尺寸为L4,其中L4>L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接件槽为狭长槽,所述第一筋设有沿第一筋长度方向排列的若干第一铆压部和若干第一铆压槽,每个第一铆压部对应一个第一铆压槽,每个第一铆压槽对应一个第一扁管槽,所述第一铆压槽沿所述第一筋的宽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筋包括靠近第一收容部的第一筋部和相对第一筋部远离第一收容部的第二筋部,所述第二筋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筋部的宽度,所述第一筋的横截面呈梯形状。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接件包括用于将换热器固定至外部物体的第一固定支架和用于连通外部管路和第一集流腔的第一连接压板,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和所述第一连接压板均设有所述第一配合部、第一收容部、第一筋和第一铆压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上设有第一数目的第一铆压部,所述第一连接压板设有第二数目的第一铆压部,所述第一数目大于所述第二数目。
9.一种换热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设有第一集流腔、第一转接件槽以及若干第一扁管槽,所述若干第一扁管槽沿第一集流管的轴向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扁管槽贯穿第一集流管的管壁,所述第一转接件槽贯穿第一集流管的管壁,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管壁包括外管壁和内管壁,所述内管壁面朝第一集流腔,所述外管壁露设于外,所述第一集流管的横截面呈圆形,在第一集流管的横截面上,定义有穿过第一集流管圆心的第一中心线和第二中心线,所述第一中心线贯穿第一扁管槽,且将第一扁管槽均分成两部分,所述第二中心线垂直于第一中心线,所述第一转接件槽的中心线与第一中心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β,所述第一夹角的范围为0°<β≤90°;
提供第一转接件,所述第一转接件包括第一配合部、第一收容部和第一筋,将第一转接件安装至第一集流管的第一转接件槽,所述第一筋穿过第一转接件槽插入至第一集流腔内,所述配合部贴近至第一集流管的外管壁,所述第一收容部插入并收容于第一扁管槽内,所述第一配合部、第一收容部和第一固定部为一体件,所述第一筋呈实心状,所述第一筋包括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第四侧面包括倾斜平面,所述倾斜平面与第二侧面之间形成第二夹角α,所述第二夹角的范围为90°<α<180°;
提供一铆压刀具,将铆压刀具从第一扁管槽插入至铆压所述第一筋,所述第一筋受到刀具的铆压偏向第一转接件槽的一侧贴靠至第一集流管的内管壁形成铆压部;
提供若干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设有第二集流腔和若干第二扁管槽,所述若干第二扁管槽沿第二集流管的轴向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扁管槽贯穿第二集流管的管壁;所述扁管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位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扁管设有沿扁管长度方向贯穿扁管的一排通孔;
将所述扁管的第一端部组装至第一扁管槽内,将所述扁管的第二端部组装至第二扁管槽内,所述中间部位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再将组装在一起的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若干扁管、第一转接件过炉钎焊或者点胶工艺实现所述第一端部与第一集流管在第一扁管槽处密封连接,所述第二端部与第二集流管在第二扁管槽处密封连接,所述第一转接件与第一集流管在第一转接件槽出密封连接,所述第一集流腔与所述第二集流腔能够通过所述通孔连通。
CN202010577893.1A 2020-06-22 2020-06-22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124275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77893.1A CN112427563B (zh) 2020-06-22 2020-06-22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77893.1A CN112427563B (zh) 2020-06-22 2020-06-22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7563A CN112427563A (zh) 2021-03-02
CN112427563B true CN112427563B (zh) 2023-01-20

Family

ID=746895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77893.1A Active CN112427563B (zh) 2020-06-22 2020-06-22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27563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73077A (ja) * 1985-01-29 1986-08-04 Shinwa Sangyo Kk 蒸発式の密閉型冷却塔
KR100825708B1 (ko) * 2001-09-29 2008-04-29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이산화탄소용 열교환기
CN104596153B (zh) * 2013-10-31 2018-09-28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
CN106322842A (zh) * 2015-06-30 2017-01-11 杭州三花家电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
CN106066102A (zh) * 2016-05-31 2016-11-02 浙江富源制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通道侧出风冷凝器及其安装方法
CN205747611U (zh) * 2016-06-12 2016-11-30 豫新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冷凝器储液器筒体与支架的连接结构
CN205736774U (zh) * 2016-06-12 2016-11-30 豫新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器集流管与支架连接的结构
CN205860847U (zh) * 2016-08-05 2017-01-04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换热器
CN106288921A (zh) * 2016-08-05 2017-01-04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换热器及其装配方法
CN206609330U (zh) * 2017-03-03 2017-11-03 重庆超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集流管组件以及换热器
CN206609183U (zh) * 2017-03-03 2017-11-03 重庆超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集流管组件以及换热器
CN206609331U (zh) * 2017-03-03 2017-11-03 重庆超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集流管组件铆接设备以及集流管组件加工设备
CN206604992U (zh) * 2017-03-03 2017-11-03 重庆超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集流管组件铆接设备以及集流管组件加工设备
CN207815783U (zh) * 2017-12-01 2018-09-04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7563A (zh) 2021-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450896A (en) Two-piece header
US6446713B1 (en) Heat exchanger manifold
US5209292A (en) Condenser header and tank assembly with interference fit baffle
US20100025028A1 (en) Heat exchanger with receiver tank
US5092398A (en) Automotive parallel flow type heat exchanger
EP1380806A2 (en) Manifold for heat exchanger
CN112427563B (zh)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15261367U (zh) 集流管组件和换热器
US20030159813A1 (en) Heat exchanger manifold and method of assembly
US7007499B1 (en) Condenser assembly having a mounting rib
US10830542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multiple manifold assembly having internal communication ports
CN212457512U (zh) 换热组件和换热系统
CN209745054U (zh) 换热器
WO2023125525A1 (zh) 用于换热器的换热组件和换热器
KR200352327Y1 (ko) 결합 플레이트를 구비한 열교환기
EP1744116A2 (en) Heat exchanger
CN112432537B (zh)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EP3978855B1 (en) Heat exchanger
CN111623560B (zh) 换热器
LU101721B1 (en) Heat exchanger
CN218270293U (zh) 换热器及车辆空调
CN117073448A (zh) 换热器
US20210381730A1 (en) Heat exchanger
JPH02282671A (ja) 熱交換器
CN109804215B (zh) 热交换器以及空调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