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13173B - 流路切换阀 - Google Patents

流路切换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13173B
CN112413173B CN202010439881.2A CN202010439881A CN112413173B CN 112413173 B CN112413173 B CN 112413173B CN 202010439881 A CN202010439881 A CN 202010439881A CN 112413173 B CN112413173 B CN 1124131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valve seat
pressure
passage
flow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3988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13173A (zh
Inventor
木船仁志
森田纪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o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ko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oki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ko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4131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131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131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131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16K11/06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 F16K11/065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linearly sliding closure members
    • F16K11/07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linearly sliding closure members with cylindrical slides
    • F16K11/0716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linearly sliding closure members with cylindrical slides with fluid passages through the valve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04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sliding valves
    • F16K27/041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sliding valves cylindrical slide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1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actuated by fluid
    • F16K31/12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actuated by fluid the fluid acting on a piston
    • F16K31/1223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actuated by fluid the fluid acting on a piston one side of the piston being acted upon by the circulating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47/00Means in valves for absorbing fluid energy
    • F16K47/02Means in valves for absorbing fluid energy for preventing water-hammer or noi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有效地抑制因流体的脉动引起的阀泄漏的流路切换阀。流路切换阀(1)具有配置于第一阀座(13)与第二阀座(15)之间的U型阀芯(20)。在U型阀芯(20)所具有的第一阀芯部(21)与第二阀芯部(22)之间设置有与阀室(59)连通的背压空间(27)。第二阀芯部(22)设置有使设置于第二阀座(15)的多个端口中的两个端口连通的第二U型通路(29)。且第二阀芯部具有将第二U型通路(29)与背压空间(27)连通的均压孔(22d)、和以容许制冷剂从第二U型通路(29)向背压空间(27)移动且限制制冷剂从背压空间(27)向第二U型通路(29)移动的方式对均压孔(22d)进行开闭的压力释放阀芯(24)。

Description

流路切换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滑动式的流路切换阀。
背景技术
在室内空调、车载空调等热泵式制冷制热系统中,使用对应于制冷制热运行的切换来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流路切换阀。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以往的流路切换阀。如图8所示,流路切换阀901是六通切换阀,且具有筒状的阀壳体910和在阀壳体910内配置为通过被按压于托架953而能够在轴线L方向上滑动的阀芯918。在阀壳体910内设置有第一阀座913和第二阀座915,该第一阀座913和第二阀座915在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上相对地配置。在第一阀座913,在轴线L方向上依次排列设置有三个端口pB、pA、pF。在第二阀座915,在轴线L方向上以与三个端口pB、pA、pF相对的方式依次设置有另外三个端口pC、pD、pE。
在阀芯918设置有第一U型通路928和第二U型通路929,该第一U型通路928使三个端口中的两个端口(端口pA与端口pB,或端口pA与端口pF)连通,该第二U型通路929使另外三个端口中的两个端口(端口pC与端口pD,或端口pE与端口pD)连通。此外,在阀芯918设置有第一直型通路936和第二直型通路946,该第一直型通路936使端口pC与端口pB连通,该第二直型通路946使端口pE与端口pF连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44666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上述的流路切换阀901例如,端口pA与热泵式制冷制热系统的压缩机的排出部连接,高压制冷剂通过端口pA向第一U型通路928流动。有时高压制冷剂因压缩机的动作而产生压力变动(脉动)。因此,有可能随着高压制冷剂的脉动而发生阀芯918间歇性地从第一阀座913浮起的现象(也称做“颤震环”),从而发生阀泄漏。高压制冷剂在第二U型通路929流动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抑制因流体的脉动引起的阀泄漏。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流路切换阀具有:筒状的阀壳体,该阀壳体设置有阀室;第一阀座,该第一阀座配置于所述阀室;第二阀座,该第二阀座在所述阀室与所述第一阀座相对地配置;以及U型阀芯,该U型阀芯在所述第一阀座与所述第二阀座之间配置为能够在轴线方向上滑动,在该流路切换阀中,所述U型阀芯具有:第一阀芯部,该第一阀芯部配置于所述第一阀座侧;以及第二阀芯部,该第二阀芯部配置于所述第二阀座侧,所述第一阀芯部设置有第一U型通路,该第一U型通路使设置于所述第一阀座的多个端口中的两个端口连通,所述第二阀芯部设置有第二U型通路,该第二U型通路使设置于所述第二阀座的多个端口中的两个端口连通,在所述第一阀芯部与所述第二阀芯部之间设置有背压空间,该背压空间与所述阀室连通,所述第二阀芯部具有:均压孔,该均压孔将所述第二U型通路与所述背压空间连通;以及压力释放阀芯,该压力释放阀芯以容许流体从所述第二U型通路向所述背压空间移动且限制流体从所述背压空间向所述第二U型通路移动的方式对所述均压孔进行开闭。
根据本发明,在高压流体在第二U型通路流动并且高压流体导入到阀室的状态下,当第二U型通路内的流体压力因高压流体的脉动而上升时,均压孔打开,从而流体从第二U型通路向背压空间移动。因此,能够释放第二U型通路内的流体压力,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因流体的脉动引起的阀泄漏。另外,在低压流体或中压流体在第二U型通路流动,且高压流体在阀室流动的状态下,均压孔关闭,从而流体从背压空间向第二U型通路的移动被限制。由此,第二阀芯部因从第二U型通路的低压流体或中压流体受到的压力与从背压空间的高压流体受到的压力的压差而被向第二阀座按压。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二阀芯部与第二阀座之间产生间隙,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阀泄漏。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阀芯部或所述第二阀芯部设置有连通路,该连通路将所述阀室与所述背压空间连通,所述连通路的流路面积比所述均压孔的流路面积小。由此,背压空间内的流体压力更缓慢地变化。即,当第二U型通路内的流体压力因高压流体的脉动而上升时,均压孔打开,流体从第二U型通路向背压空间移动,背压空间的流体压力上升。此时,流体通过连通路从背压空间向阀室移动,背压空间的流体压力缓慢地下降。接着,当第二U型通路内的流体压力因高压流体的脉动而下降时,背压空间的流体压力与第二U型通路内的流体压力相比相对地上升,均压孔关闭,流体从第二U型通路向背压空间的移动被限制。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压力释放阀芯相对于脉动的响应性。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还具有直型阀芯,该直型阀芯在所述第一阀座与所述第二阀座之间配置为能够在轴线方向上滑动,所述直型阀芯具有直型通路,该直型通路构成为和所述U型阀芯一起滑动,并使设置于所述第一阀座的多个端口中的一个端口与设置于所述第二阀座的多个端口中的一个端口连通。由此,能够使流体在由直型通路连通的端口间顺畅地流动。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阀芯部与所述第二阀芯部之间配置有压缩螺旋弹簧。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将第一阀芯部向第一阀座按压,并进一步可靠地将第二阀芯部向第二阀座按压,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阀泄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有效地抑制因流体的脉动引起的阀泄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流路切换阀的其他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流路切换阀中的阀芯及其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说明图1的流路切换阀所具有的阀芯的图。
图5是图1的流路切换阀所具有的阀芯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1的流路切换阀的变形例的结构的图。
图7是表示图6的流路切换阀所具有的U型阀芯的图。
图8是以往的流路切换阀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流路切换阀、10…阀壳体、11、12…盖部件、13…第一阀座、14…第一阀座面、15…第二阀座、16…第二阀座面、16a…均压槽、18…阀芯单元、20…U型阀芯、21…第一阀芯部、21a…环状壁部、21b…连通路、22…第二阀芯部、22a…端部、22b…收容部、22c…垫圈、22d…均压孔、24…压力释放阀芯、25…封闭部件、26…侧板、26a…贯通孔、27…背压空间、28…第一U型通路、29…第二U型通路、30…直型阀芯、31…外筒部件、32…阳模部件、33…阴模部件、34…O形环、35…弹簧部件、50…活塞部、51…第一活塞、52…第二活塞、53…托架、54…托架主体、55、56…活塞安装片、57…第一工作室、58…第二工作室、59…阀室、60…先导部、71、72、72、74…细管、80…弹簧部件、81、82…螺旋弹簧组装部、pA、pB、pC、pD、pE、pF…端口、A、B、C、D、E、F…管接头、L…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7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是六通切换阀,在室内空调、车载空调等热泵式制冷制热系统中,用于对应于制冷制热运行的切换来切换作为流体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图1、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的剖视图。图1表示阀芯单元位于第一停止位置(制冷运行时的停止位置)的状态。图2表示阀芯单元位于第二停止位置(制热运行时的停止位置)的状态。图3是图1的流路切换阀中的阀芯单元及其附近的放大剖视图。图4是说明图1的流路切换阀所具有的阀芯的图。图4的(a)是主视图,图4的(b)是俯视图,图4的(c)是第二阀芯部的俯视图。图5是图1的流路切换阀所具有的阀芯的剖视图。图5的(a)沿轴线L方向的剖视图,图5的(b)、(c)是将图5(a)的一点划线内放大的剖视图,依次表示均压孔关闭的状态、均压孔打开的状态。图6是表示图1的流路切换阀的变形例的结构的图,是阀芯单元及其附近的放大剖视图。图7是从第二阀座侧看图6的流路切换阀所具有的U型阀芯的图。在图1~图3、图5的(c)、图6中,粗线的箭头示意性地表示制冷剂的流动的例。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1具有阀壳体10、阀芯单元18、活塞部50以及先导部60。
阀壳体10形成为圆筒状。阀壳体10的轴与轴线L一致。在阀壳体10的一端部(在图1、图2中为右端部)固定安装有盖部件11,在另一端部(在图1、图2中为左端部)固定安装有盖部件12。在阀壳体10的内部配置有第一阀座13和第二阀座15。
第一阀座13固定安装于阀壳体10的内周面。第一阀座13具有第一阀座面14。在第一阀座面14设置有在轴线L方向上从图1、图2中的右侧朝向左侧依次排列的圆形的端口pB、pA、pF。在端口pB、pA、pF分别连接有贯通阀壳体10的圆管状的管接头B、A、F。
第二阀座15固定安装于阀壳体10的内周面。第一阀座13与第二阀座15在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上相对。将第一阀座13与第二阀座15的相对方向仅称作“相对方向”。第二阀座15具有第二阀座面16。在第二阀座面16设置有在轴线L方向上从图1、图2中的右侧朝向左侧依次排列的圆形的端口pC、pD、pE。端口pC、pD、pE与第一阀座13的端口pB、pA、pF相对。在端口pC、pD、pE分别连接有贯通阀壳体10的圆管状的管接头C、D、E。
在第二阀座15的第二阀座面16设置有作为均压路的均压槽16a,该均压槽16a从端口pC延伸到第二阀座面16中的盖部件11侧的端部。在端口pC被U型阀芯20覆盖时,均压槽16a使端口pC与后述的阀室59连通。代替均压槽16a,也可以设置将第二阀座15贯通且将端口pC与阀室59连通的作为均压路的贯通孔。高压制冷剂在端口pC流动。即,在第二阀座15设置将设置于该第二阀座15的多个端口中的流动有最高压的制冷剂的端口与阀室连通的均压路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端口pC连接的管接头C与热泵式制冷制热系统的压缩机的排出部连接,该管接头C供高压制冷剂流动。与端口pF连接的管接头F与压缩机的吸入部连接,该管接头F供低压制冷剂流动。
阀芯单元18具有分别为分体的U型阀芯20和直型阀芯30。
U型阀芯20和直型阀芯30在第一阀座13与第二阀座15之间配置为能够在轴线L方向上滑动。U型阀芯20和直型阀芯30被后述的活塞部50的托架53一体地保持。
如图4、图5所示,U型阀芯20具有第一阀芯部21、第二阀芯部22、压力释放阀芯24、封闭部件25以及侧板26、26。
第一阀芯部21例如是合成树脂制的,并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第一阀芯部21配置于第一阀座13侧。第一阀芯部21中的第一阀座13侧的端面与第一阀座面14相接,在该端面设置有大致半椭圆球状(或将长圆球分为两半而得到的形状)的凹部即第一U型通路28。在第一阀芯部21中的第二阀座15侧的端部设置有环状壁部21a。
第二阀芯部22例如,是合成树脂制的,并形成为随着从第二阀座15侧朝向第一阀座13侧而阶梯状地变小的大致四边锥台状。第二阀芯部22配置于第二阀座15侧。第二阀芯部22中的第一阀座13侧的端部22a嵌入到第一阀芯部21的环状壁部21a的内侧。第二阀芯部22中的第二阀座15侧的端面与第二阀座面16相接,在该端面设置有大致半椭圆球状(或将长圆球分为两半而得到的形状)的凹部即第二U型通路29。
在第二阀芯部22中的第一阀座13侧的端面设置有将压力释放阀芯24收容的圆形孔即收容部22b。在收容部22b的开口部安装有垫圈22c,该垫圈22c用于将压力释放阀芯24保持于收容部22b。在本实施方式中,垫圈22c的内缘形成为大致星形。另外,第二阀芯部22设置有均压孔22d,该均压孔22d从收容部22b的底面贯通到第二U型通路29。均压孔22d将第二U型通路29与后述的背压空间27连通。
在第一阀芯部21与第二阀芯部22之间设置有背压空间27。背压空间27是周围被包围的封闭空间,并与阀室59隔开。背压空间27通过设置于第一阀芯部21的连通路21b及设置于一方的侧板26的贯通孔26a而与阀室59连通。将背压空间27与阀室59连通的连通路也可以设置于第二阀芯部22。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路21b的流路面积(即,与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截面积)比均压孔22d的流路面积小。
压力释放阀芯24例如,是金属制的,并形成为球状。压力释放阀芯24在第二阀芯部22的收容部22b被收容为能够在图5中的上下方向上移动。当背压空间27的制冷剂压力上升到比第二U型通路29的制冷剂压力大时,压力释放阀芯24向下方移动并与收容部22b的底面接触,从而均压孔22d关闭。当第二U型通路29的制冷剂压力上升到比背压空间27的制冷剂压力大时,压力释放阀芯24向上方移动并与垫圈22c接触,从而均压孔22d打开。在压力释放阀芯24与垫圈22c接触的状态下,在压力释放阀芯24与垫圈22c之间形成制冷剂能够流动的间隙。压力释放阀芯24对应于第二U型通路29及背压空间27的制冷剂压力而向上方及下方移动,以容许制冷剂从第二U型通路29向背压空间27移动,且限制制冷剂从背压空间27向第二U型通路29移动的方式对均压孔22d进行开闭。
封闭部件25例如,是由弹性部件构成的O形环。封闭部件25配置为被夹持在第一阀芯部21的环状壁部21a的内周面与第二阀芯部22中的第一阀座13侧的端部22a的外周面之间。U型阀芯20构成为,封闭部件25的外形的在上述相对方向上投影的投影面积Sb比第二U型通路29的开口面积Sa大。由此,能够通过从制冷剂受到的压力将第二阀芯部22总是向第二阀座面16按压。
侧板26、26是金属制的,并形成为大致平板状。侧板26、26配置为在轴线L方向上夹持第一阀芯部21及第二阀芯部22。通过配置刚性高的金属制的侧板26、26,托架53能够经由侧板26、26按压第一阀芯部21中的靠近第一阀座13的部分。因此,与按压第一阀芯部21中的远离第一阀座13的部分的结构相比,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第一阀芯部21在滑动时从第一阀座面14浮起,能够提高耐久性。同样的,托架53能够经由侧板26、26按压第二阀芯部22中的靠近第二阀座15的部分。因此,与按压第二阀芯部22中的远离第二阀座15的部分的结构相比,能够有效地抑制第二阀芯部22在滑动时从第二阀座面16浮起,能够提高耐久性。另外,能够抑制因粘滑引起的异常声音的产生。
另外,U型阀芯20在第一阀芯部21与第二阀芯部22之间配置有多个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弹簧部件80。弹簧部件80的一端部配置在设置于第一阀芯部21的圆形的凹陷即螺旋弹簧组装部81。弹簧部件80的另一端部配置在设置于第二阀芯部22的圆形的凹陷即螺旋弹簧组装部82。通过多个弹簧部件80对第一阀芯部21和第二阀芯部22施加在上述相对方向上拉开的力,从而第一阀芯部21被向第一阀座面14按压,第二阀芯部22被向第二阀座面16按压。
如图3所示,直型阀芯30具有圆筒状的外筒部件31、圆筒状的阳模部件32、圆筒状的阴模部件33、O形环34以及弹簧部件35。在外筒部件31中的第一阀座13侧的端部插入有阳模部件32。在外筒部件31中的第二阀座15侧的端部插入有阴模部件33。阳模部件32和阴模部件33在外筒部件31内嵌合,且彼此之间被O形环34封闭。阳模部件32和阴模部件33构成直型通路36。在阳模部件32与阴模部件33之间配置有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弹簧部件35。通过弹簧部件35,阳模部件32被向第一阀座面14按压,阴模部件33被向第二阀座面16按压。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筒部件31是金属制的,阳模部件32和阴模部件33是合成树脂制的。通过使外筒部件31为刚性高的金属制,托架53能够经由外筒部件31按压阳模部件32中的靠近第一阀座13的部分。因此,与按压阳模部件32中的远离第一阀座13的部分的结构相比,能够更有效地抑制阳模部件32在滑动时从第一阀座面14浮起,能够提高耐久性。同样的,托架53能够经由外筒部件31按压阴模部件33中的靠近第二阀座15的部分。因此,与按压阴模部件33中的远离第二阀座15的部分的结构相比,能够更有效地抑制阴模部件33在滑动时从第二阀座面16浮起,能够提高耐久性。另外,能够抑制因粘滑引起的异常声音的产生。
当阀芯单元18在第一阀座面14上及第二阀座面16上沿轴线L方向上滑动到阀壳体10的一端部侧时,定位于第一停止位置,当阀芯单元18滑动到阀壳体10的另一端部侧时,定位于第二停止位置。
在阀芯单元18位于第一停止位置时,第一U型通路28使设置于第一阀座13的多个端口pB、pA、pF中的端口pB与端口pA连通。第二U型通路29使设置于第二阀座15的多个端口pC、pD、pE中的端口pC与端口pD连通。直型通路36使设置于第一阀座13的端口pF与设置于第二阀座15的端口pE连通。均压槽16a使端口pC与阀室59连通。
在阀芯单元18位于第二停止位置时,第一U型通路28使设置于第一阀座13的多个端口pB、pA、pF中的端口pA与端口pF连通。第二U型通路29使设置于第二阀座15的多个端口pC、pD、pE中的端口pD与端口pE连通。阀室59使设置于第一阀座13的端口pB与设置于第二阀座15的端口pC连通。
活塞部50具有第一活塞51、第二活塞52以及托架53。
第一活塞51配置在设置于阀壳体10的一端部的盖部件11与第一阀座13及第二阀座15之间。在第一活塞51与盖部件11之间形成有第一工作室57。第二活塞52配置在设置于阀壳体10的另一端部的盖部件12与第一阀座13及第二阀座15之间。在第二活塞52与盖部件12之间形成有第二工作室58。在第一活塞51与第二活塞52之间形成有阀室59。在阀室59配置有第一阀座13、第二阀座15以及阀芯单元18。
金属制的托架53一体地具有形成为长方形板状的托架主体54和设置于托架主体54的两端的活塞安装片55、56。托架主体54设置有供U型阀芯20插入的大致长方形状的U型阀芯保持孔54a和供直型阀芯30插入的圆形状的直型阀芯保持孔54b。在活塞安装片55安装有第一活塞51。在活塞安装片56安装有第二活塞52。托架53将第一活塞51与第二活塞52连结。
先导部60例如,由螺线管式的流路切换阀构成。先导部60通过切换细管71~74的连接来切换第一工作室57及第二工作室58与管接头C及管接头F的连接,从而控制第一工作室57及第二工作室58内的制冷剂压力。由此,通过第一工作室57及第二工作室58内的制冷剂压力的差使活塞部50向阀壳体10的一端部侧或另一端部侧移动。随着活塞部50的移动,被托架53保持的阀芯单元18在轴线L方向上滑动,定位于图1所示的第一停止位置或图2所示的第二停止位置。
接着,对上述的流路切换阀1的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
在制冷运行时,流路切换阀1通过先导部60将细管71与细管72连接,并将细管73与细管74连接。由此,管接头C与第二工作室58被连接,且管接头F与第一工作室57被连接,第一工作室57的制冷剂压力降低,第二工作室58的制冷剂压力升高。活塞部50因制冷剂压力的差而向阀壳体10的一端部侧移动,如图1所示,阀芯单元18定位于第一停止位置。
在第一停止位置中,第一U型通路28使端口pB与端口pA连通,从而中压制冷剂在第一U型通路28流动。第二U型通路29使端口pC与端口pD连通,从而高压制冷剂在第二U型通路29流动。直型通路36使端口pE与端口pF连通,从而低压制冷剂在直型通路36流动。均压槽16a使端口pC与阀室59连通,从而高压制冷剂导入到阀室59。高压制冷剂通过贯通孔26a及连通路21b从阀室59导入到背压空间27。此时,在U型阀芯20中,当第二U型通路29内的高压制冷剂的压力因高压制冷剂的脉动而上升时,能够打开均压孔22d而使高压制冷剂从第二U型通路29向背压空间27移动,从而释放压力。第一阀芯部21因从在第一U型通路28流动的中压制冷剂受到的压力与从导入到背压空间27的高压制冷剂受到的压力的压差而被向第一阀座面14按压。另外,通过多个弹簧部件80,第一阀芯部21被向第一阀座面14按压,第二阀芯部22被向第二阀座面16按压。
另外,在制热运行时,流路切换阀1通过先导部60将细管71与细管74连接,并将细管73与细管72连接。由此,管接头C与第一工作室57被连接,且管接头F与第二工作室58被连接,第一工作室57的制冷剂压力升高,第二工作室58的制冷剂压力降低。活塞部50因制冷剂压力的差而向阀壳体10的另一端部侧移动,如图2所示,阀芯单元18定位于第二停止位置。
在第二停止位置中,第一U型通路28使端口pA与端口pF连通,从而低压制冷剂在第一U型通路28流动。第二U型通路29使端口pD与端口pE连通,从而中压制冷剂在第二U型通路29流动。阀室59使端口pC与端口pB连通,从而高压制冷剂在阀室59流动。高压制冷剂通过贯通孔26a及连通路21b从阀室59导入到背压空间27。此时,第一阀芯部21因从在第一U型通路28流动的低压制冷剂受到的压力与从导入到背压空间27的高压制冷剂受到的压力的压差而被向第一阀座面14按压。另外,第二阀芯部22因从在第二U型通路29流动的中压制冷剂受到的压力与从导入到背压空间27的高压制冷剂受到的压力的压差而被向第二阀座面16按压。并且,通过多个弹簧部件80,第一阀芯部21被向第一阀座面14按压,第二阀芯部22被向第二阀座面16按压。
像这样,在第一停止位置及第二停止位置中的任一个,都能够将第一阀芯部21向第一阀座13按压,并将第二阀芯部22向第二阀座15按压。另外,在高压制冷剂在第二U型通路29流动的情况下,能够将因高压制冷剂的脉动而升高的压力从第二U型通路29释放到背压空间27。
根据以上的内容,根据本发明的流路切换阀1,在高压制冷剂在第二U型通路29流动并且高压制冷剂导入到阀室59的状态下,当第二U型通路29内的制冷剂压力因高压制冷剂的脉动而上升时,均压孔22d打开,从而制冷剂从第二U型通路29向背压空间27移动。因此,能够释放第二U型通路29内的制冷剂压力,能够有效地抑制因制冷剂的脉动引起的阀泄漏。另外,在中压制冷剂在第二U型通路29流动,且高压制冷剂在阀室59流动的状态下,均压孔22d关闭,从而限制制冷剂从背压空间27向第二U型通路29移动。由此,第二阀芯部22因从第二U型通路29的中压制冷剂受到的压力与从背压空间27的高压制冷剂受到的压力的压差而被向第二阀座15按压。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二阀芯部22与第二阀座15之间产生间隙,从而有效地抑制阀泄漏。
另外,在第一阀芯部21设置有将阀室59与背压空间27连通的连通路21b。并且,连通路21b的流路面积比均压孔22d的流路面积小。由此,背压空间27内的制冷剂压力更缓慢地变化。即,当第二U型通路29内的制冷剂压力因高压制冷剂的脉动而上升时,均压孔22d打开,制冷剂从第二U型通路29向背压空间27移动,背压空间27的制冷剂压力上升。此时,制冷剂通过连通路21b从背压空间27向阀室59移动,背压空间27的制冷剂压力缓慢地下降。接着,当第二U型通路29内的制冷剂压力因高压制冷剂的脉动而下降时,背压空间27的制冷剂压力与第二U型通路29内的制冷剂压力相比相对地上升,均压孔22d关闭,限制制冷剂从第二U型通路29向背压空间27移动。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压力释放阀芯24相对于脉动的响应性。
另外,还具有直型阀芯30,该直型阀芯30在第一阀座13与第二阀座15之间配置为能够在轴线L方向上滑动。直型阀芯30构成为和U型阀芯20一起滑动。并且,直型阀芯30具有直型通路36,该直型通路36使设置于第一阀座13的端口pF与设置于第二阀座15的端口pE连通。由此,能够使制冷剂在被直型通路36连通的端口pF、pE间顺畅地流动。
另外,在第一阀芯部21与第二阀芯部22之间配置有多个弹簧部件80。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将第一阀芯部21向第一阀座13按压,并进一步可靠地将第二阀芯部22向第二阀座15按压,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阀泄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二阀座15设置有将端口pC与阀室59连通的均压槽16a,但不限于该结构。代替设置于第二阀座15的均压槽16a,例如,如图6、图7所示,也可以是在第二阀芯部22设置作为均压路的均压槽22f的结构。均压槽22f设置于第二阀芯部22中的第二阀座15侧的端面22e。在该结构中,增大端口pC的倒角部(斜面),仅在阀芯单元18位于第一停止位置时通过均压槽22f与端口pC的倒角部之间将端口pC与阀室59连通。即,均压路只要是设置于第二阀座15或第二阀芯部22,并将设置于第二阀座15的多个端口中的流动有最高压的流体的端口与阀室59连通即可。
上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上述的实施方式适当地进行结构要素的追加、删除、设计变更的实施方式、将实施方式的特征适当地组合的实施方式,只要不违反本发明的主旨,就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3)

1.一种流路切换阀,具有:筒状的阀壳体,该阀壳体设置有阀室;第一阀座,该第一阀座配置于所述阀室;第二阀座,该第二阀座在所述阀室与所述第一阀座相对地配置;以及U型阀芯,该U型阀芯在所述第一阀座与所述第二阀座之间配置为能够在轴线方向上滑动,该流路切换阀的特征在于,
所述U型阀芯具有:第一阀芯部,该第一阀芯部配置于所述第一阀座侧;以及第二阀芯部,该第二阀芯部配置于所述第二阀座侧,
所述第一阀芯部设置有第一U型通路,该第一U型通路使设置于所述第一阀座的多个端口中的两个端口连通,
所述第二阀芯部设置有第二U型通路,该第二U型通路使设置于所述第二阀座的多个端口中的两个端口连通,
在所述第一阀芯部与所述第二阀芯部之间设置有背压空间,该背压空间与所述阀室连通,
所述第二阀芯部具有:均压孔,该均压孔将所述第二U型通路与所述背压空间连通;以及压力释放阀芯,该压力释放阀芯以容许流体从所述第二U型通路向所述背压空间移动且限制流体从所述背压空间向所述第二U型通路移动的方式对所述均压孔进行开闭,
在所述第一阀芯部设置有连通路,该连通路将所述阀室与所述背压空间连通,
所述连通路的流路面积比所述均压孔的流路面积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切换阀,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直型阀芯,该直型阀芯在所述第一阀座与所述第二阀座之间配置为能够在轴线方向上滑动,
所述直型阀芯具有直型通路,该直型通路构成为和所述U型阀芯一起滑动,并使设置于所述第一阀座的多个端口中的一个端口与设置于所述第二阀座的多个端口中的一个端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切换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阀芯部与所述第二阀芯部之间配置有压缩螺旋弹簧。
CN202010439881.2A 2019-08-23 2020-05-22 流路切换阀 Active CN1124131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3122A JP6999184B2 (ja) 2019-08-23 2019-08-23 流路切換弁
JP2019-153122 2019-08-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13173A CN112413173A (zh) 2021-02-26
CN112413173B true CN112413173B (zh) 2024-01-05

Family

ID=74678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39881.2A Active CN112413173B (zh) 2019-08-23 2020-05-22 流路切换阀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99184B2 (zh)
CN (1) CN112413173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24844A (ja) * 1994-05-31 1995-12-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6方向切替弁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装置
CN101205984A (zh) * 2006-12-19 2008-06-25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四通转换阀及使用它的空调机
JP2017150645A (ja) * 2016-02-26 2017-08-31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六方切換弁
JP2018044666A (ja) * 2016-09-12 2018-03-22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六方切換弁
CN108869794A (zh) * 2017-05-12 2018-11-23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流路切换阀
CN109578616A (zh) * 2017-09-29 2019-04-05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六通切换阀
CN109578617A (zh) * 2017-09-29 2019-04-05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流路切换阀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24844A (ja) * 1994-05-31 1995-12-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6方向切替弁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装置
CN101205984A (zh) * 2006-12-19 2008-06-25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四通转换阀及使用它的空调机
JP2017150645A (ja) * 2016-02-26 2017-08-31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六方切換弁
JP2018044666A (ja) * 2016-09-12 2018-03-22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六方切換弁
CN108869794A (zh) * 2017-05-12 2018-11-23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流路切换阀
CN109578616A (zh) * 2017-09-29 2019-04-05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六通切换阀
CN109578617A (zh) * 2017-09-29 2019-04-05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流路切换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99184B2 (ja) 2022-01-18
JP2021032332A (ja) 2021-03-01
CN112413173A (zh) 2021-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53794B1 (en) Electromagnetic valve
US9017044B2 (en) Electromagnetic pump
EP3181903B1 (en) Variable-capacity compressor control valve
EP2853790B1 (en) Control valve
KR101790959B1 (ko) 다이어프램 방식 극저온 밸브
EP2853795A1 (en) Electromagnetic valve
JP2016006347A (ja) エアバイパスバルブ
CN112413173B (zh) 流路切换阀
CN112585384B (zh) 流路切换阀
CN112413172B (zh) 流路切换阀
CN112113004B (zh) 流路切换阀
CN112413174B (zh) 流路切换阀
CN114430796B (zh) 流路切换阀
CN112585385B (zh) 流路切换阀
CN113167396B (zh) 流路切换阀
CN111226046B (zh) 控制阀
EP3904737A1 (en) Flow path switching valve
CN111561573A (zh) 流量控制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