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11822B - 一种防水透气建筑幕墙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水透气建筑幕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11822B
CN112411822B CN202011214317.7A CN202011214317A CN112411822B CN 112411822 B CN112411822 B CN 112411822B CN 202011214317 A CN202011214317 A CN 202011214317A CN 112411822 B CN112411822 B CN 1124118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tain wall
frame
inner frame
curtain
wall in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1431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11822A (zh
Inventor
李小飞
邹华
冯龙
郑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yu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24th Burea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yu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24th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yu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24th Bureau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yu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24th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1431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11822B/zh
Publication of CN1124118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118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118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118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2/00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 E04B2/88Curtain wal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66Sealings
    • E04B1/665Sheets or foils impervious to water and water vapo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70Drying or keeping dry, e.g. by air vents
    • E04B1/7069Drying or keeping dry, e.g. by air vents by ventil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oad-Bearing And Curtain Wa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防水透气建筑幕墙,属于幕墙技术领域。防水透气建筑幕墙,包括幕墙外框、外层玻璃、幕墙内框和内层玻璃。幕墙外框内设有通风通道,外层玻璃安装于幕墙外框的内部,并设有多个透气孔。幕墙内框可移动地设置于幕墙外框的内部,幕墙内框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内层玻璃安装于幕墙内框的内部在幕墙外框的内部位于内层玻璃与外层玻璃之间的区域形成可变空间,透气孔与可变空间连通,幕墙内框相对幕墙外框移动能够使内层玻璃向靠近或远离外层玻璃的方向移动。当幕墙内框位于第一位置时,幕墙内框将通风通道与可变空间隔断;当幕墙内框位于第二位置时,通风通道与可变空间连通。这种建筑幕墙具备很好的防水透气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防水透气建筑幕墙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幕墙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水透气建筑幕墙。
背景技术
建筑幕墙大多为封闭式结构,防水效果较好,但无法透气;也有部分建筑幕墙采用透气开窗式结构,在打开时具有很好的透气性,但无法防水,雨水可能进入到室内。现有的建筑幕墙透气和防水功能无法同时兼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水透气建筑幕墙,以改善现有的建筑幕墙透气和防水功能无法同时兼备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水透气建筑幕墙,包括幕墙外框、外层玻璃、幕墙内框和内层玻璃;
所述幕墙外框具有顶边框和底边框,所述顶边框内设有通风通道,所述通风通道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出气口设于所述顶边框的下表面;
所述外层玻璃安装于幕墙外框的内部并与所述幕墙外框形成密封连接,所述外层玻璃上设有多个透气孔;
所述幕墙内框沿预设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幕墙外框的内部,所述幕墙内框与所述幕墙外框形成密封连接,所述幕墙内框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所述内层玻璃安装于所述幕墙内框的内部并与所述幕墙内框形成密封连接,在所述幕墙外框的内部位于所述内层玻璃与所述外层玻璃之间的区域形成可变空间,所述透气孔与所述可变空间连通,所述幕墙内框相对所述幕墙外框移动能够使所述内层玻璃向靠近或远离所述外层玻璃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可变空间减小或增大;
其中,在所述预设方向上所述内层玻璃位于所述出气口与所述外层玻璃之间,所述底边框设有用于排出所述可变空间内的积液的出液通道;
当所述幕墙内框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幕墙内框将所述通风通道与所述可变空间隔断,以阻止从所述透气孔进入所述可变空间的气体通过所述通风通道进入室内;
当所述幕墙内框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通风通道与所述可变空间连通,以允许从所述透气孔进入所述可变空间的气体通过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通风通道并进入室内。
上述方案中,由于幕墙内框在幕墙外框内部可移动,通过移动幕墙内框可使其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室内需要透气通风时,可将幕墙内框移动至第二位置,此时,通风通道与可变空间连通,室外的气体则可从透气孔进入可变空间,再通过进气口进入通风通道,最终进入室内,实现透气通风。在透气过程中,由于通风通道设置在幕墙外框的顶边框上,即使室外的雨水从外层玻璃的透气孔进入到可变空间内,雨水也无法通过通风通道进入到室内,进入到可变空间内的雨水可通过底边框上的出液通道排出,避免可变空间内出现积液的情况,也就是说,幕墙内框位于第二位置时,整个建筑幕墙具备防水透气功能。当室内无需透气通风时,可将幕墙内框移动至第一位置,此时,通风通道与可变空间被幕墙内框隔断,室外的气体通过透气孔进入可变空间内无法通过通风通道进入到室内。
进一步地,所述防水透气建筑幕墙还包括第一悬挂部和第二悬挂部;
所述第一悬挂部固设于所述顶边框,所述第一悬挂部与所述顶边框形成用于供第一横梁卡入的开口朝下的第一容纳槽;
所述第二悬挂部固定于所述底边框,所述第二悬挂部与所述底边框形成用于供第二横梁卡入的开口朝下的第二容纳槽。
上述方案中,第一悬挂部与顶边框形成开口朝下的第一容纳槽,第二悬挂部与底边框形成开口朝下的第二容纳槽,在安装建筑幕墙时,操作者从上向下移动幕墙外框,则可使处于固定状态下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分别卡入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内,从而将幕墙悬挂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安装过程极为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幕墙内框上设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
当所述幕墙内框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横梁能够卡入所述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二横梁能够卡入所述第二容纳槽内;
当所述幕墙内框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部封堵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开口的至少部分,以将所述第一横梁限制在所述第一容纳槽内,且所述第二限位部封堵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开口的至少部分,以将所述第二横梁限制在第二容纳槽内。
上述方案中,将幕墙内框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此时,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的开口均敞开,此时,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可分别卡入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内。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分别卡入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后,可将幕墙内框移动至第二位置,此时,第一限位部封堵第一容纳槽的开口的至少部分,第二限位部封堵第二容纳槽的开口的至少部分,从而将第一横梁限制在第一容纳槽内,将第二横梁限制在第二容纳槽内,最终将整个幕墙固定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上。也就是说,正是因为幕墙内框上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的设置,通过移动幕墙内框既可实现对通风通道与可变空间的连通或断开,实现幕墙的透气或密闭,又可实现幕墙与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防水透气建筑幕墙还包括弹性件;
所述弹性件作用于所述幕墙内框与所述幕墙外框之间,所述弹性件用于使所述幕墙内框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上述方案中,弹性件的设置可使幕墙内框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也就是说,当幕墙内框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撤去外力后,幕墙内框将在弹性件的作用下从第一位置复位至第二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部具有第一引导斜面,所述第二限位部具有第二引导斜面;
在所述第一横梁卡入第一容纳槽内且所述第二横梁卡入所述第一容纳槽内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能够分别向所述第一引导斜面和第二引导斜面施加作用力,以使所述幕墙内框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上述方案中,由于第一限位部具有第一引导斜面,第二限位部具有第二引导斜面,在将幕墙安装于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可握持幕墙,并使幕墙从上向下移动,使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分别卡入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内,在第一横梁卡入第一容纳槽内,同时第二横梁卡入第二容纳槽内的过程中,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分别与第一引导斜面和第二引导斜面接触后向第一引导斜面和第二引导斜面施加作用力,从而使幕墙内框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待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分别卡入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内后,幕墙内框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将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从而将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分别限制在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内,可方便地实现幕墙的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部上设有出气孔;
当所述幕墙内框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出气孔与所述出气口错开,所述第一限位部将所述出气口封堵,所述幕墙内框将所述进气口封堵;
当所述幕墙内框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出气孔与所述出气口对齐并连通,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可变空间连通。
上述方案中,当室内无需透气通风时,可将幕墙内框移动至第一位置时,通风通道的出气口被第一限位部封堵,通风通道的进气口被幕墙内框封堵,即通风通道的出气口和进气口均被封堵,提高了幕墙内框位于第一位置时,整个幕墙具有很好的密闭性;当室内需要透气通风时,可将幕墙内框移动至第二位置,此时,出气孔与出气口连通,进气口与可变空间连通,可变空间与室内通过通风通道连通,室外的气体可进入到室内,实现透气通风。
进一步地,所述幕墙内框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
当所述幕墙内框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出气孔与所述出气口错开,所述第一限位部将所述出气口封堵,且所述第一限位部封堵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开口的部分,以将所述第一横梁限制在所述第一容纳槽内,且所述第二限位部封堵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开口的部分,以将所述第二横梁限制在第二容纳槽内。
上述方案中,幕墙内框位于第三位置时,出气孔与出气口错开,第一限位部将出气口封堵,同时第一限位部封堵第一容纳槽的开口的部分,第二限位部封堵第二容纳槽的部分,此时,通风通道与室内被第一限位部隔断,室外的气体无法进入到室内,同时,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仍然对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起到限制作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无法脱离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整个幕墙仍然固定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上。在实际使用时,在室内无需透气通风的情况下,还要保证幕墙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上的稳定性,则可将幕墙内框移动至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悬挂部上设有第一调节件,所述第二悬挂部上设有第二调节件;
通过所述第一调节件和所述第二调节件能够分别向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施加推力,以将所述幕墙内框从所述第二位置调节至所述第三位置。
上述方案中,通过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分别向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施加推力,则可将幕墙从第二位置调节至第三位置,调节过程简单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节件为螺接于所述第一悬挂部上的第一螺杆,所述第一限位部上设有供第一螺杆插入的第一插孔;
所述第二调节件为螺接于所述第二悬挂部上的第二螺杆,所述第二限位部上设有供第二螺杆插入的第二插孔。
上述方案中,由于第一调节件螺接于第一悬挂部上,通过转动第一调节件则可使第一调节件轴向移动,从而向第一限位部施加推力,操作简单。由于第二调节件螺接第二悬挂部上,通过转动第二调节件则可使第二调节件轴向移动,从而向第二限位部施加推力,操作简单。当然,由于螺纹连接具有自锁功能,通过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将幕墙内框从第二位置调节至第三位置后,在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的阻挡作用下,幕墙内框不会从第三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此外,由于第一限位部上设有供第一螺杆插入的第一插孔,通过第一调节件调节幕墙内框的位置时,第一限位部的一端将插设于第一插孔内,当将幕墙内框调节至第一位置时,第一螺杆可起到限制第一横梁的作用,防止第一横梁脱离第一容纳槽。另外,由于第二限位部上设有供第二螺杆插入的第二插孔,通过第二调节件调节幕墙内框的位置时,第二限位部的一端将插设于第二插孔内,当将幕墙内框调节至第一位置时,第二螺杆可起到限制第二横梁的作用,防止第二横梁脱离第二容纳槽。
进一步地,所述幕墙外框的内周壁上周向设置有限位槽,所述进气口与所述限位槽连通,所述限位槽具有相对的第一槽侧壁和第二槽侧壁;
所述幕墙内框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限位槽内;
当所述幕墙内框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幕墙内框抵靠于所述第一槽侧壁,所述幕墙内框将所述进气口封堵;
当所述幕墙内框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幕墙内框抵靠于所述第二槽侧壁,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可变空间通过所述限位槽连通。
上述方案中,幕墙外框上的限位槽对幕墙内框起到限位作用,幕墙内框在限位槽内移动的两个极限位置即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防水透气建筑幕墙(幕墙内框位于第一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防水透气建筑幕墙(幕墙内框位于第二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幕墙外框与外层玻璃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幕墙内框与内层玻璃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幕墙外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防水透气建筑幕墙(幕墙内框位于第一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防水透气建筑幕墙(幕墙内框位于第二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防水透气建筑幕墙的A-A剖视图;
图9为图8所示的防水透气建筑幕墙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防水透气建筑幕墙(幕墙内框位于第三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建筑幕墙100;幕墙外框10;顶边框11;通风通道111;进气口112;出气口113;底边框12;出液通道121;排液孔122;孔道123;左边框13;右边框14;限位槽15;第一槽侧壁151;第二槽侧壁152;导向孔153;外端面16;内端面17;外层玻璃20;透气孔21;幕墙内框30;卡槽31;第一限位部32;第一引导斜面321;出气孔322;第一插孔323;第二限位部33;第二引导斜面331;第二插孔332;内层玻璃40;可变空间50;第一悬挂部60;第一容纳槽61;第一调节件62;第二悬挂部70;第二容纳槽71;第二调节件72;弹性件80;弹簧81;顶柱82;第一横梁200;第二横梁300;预设方向C。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水透气建筑幕墙100,包括幕墙外框10、外层玻璃20、幕墙内框30和内层玻璃40。
幕墙外框10具有顶边框11和底边框12,顶边框11内设有通风通道111,通风通道111具有进气口112和出气口113,出气口113设于顶边框11的下表面。外层玻璃20安装于幕墙外框10的内部并与幕墙外框10形成密封连接,外层玻璃20上设有多个透气孔21。幕墙内框30沿预设方向C可移动地设置于幕墙外框10的内部,幕墙内框30与幕墙外框10形成密封连接,幕墙内框30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内层玻璃40安装于幕墙内框30的内部并与幕墙内框30形成密封连接,在幕墙外框10的内部位于内层玻璃40与外层玻璃20之间的区域形成可变空间50,透气孔21与可变空间50连通,幕墙内框30相对幕墙外框10移动能够使内层玻璃40向靠近或远离外层玻璃20的方向移动,以使可变空间50减小或增大。
其中,在预设方向C上内层玻璃40位于出气口113与外层玻璃20之间,底边框12设有用于排出可变空间50内的积液的出液通道121;
如图1所示,当幕墙内框30位于第一位置时,幕墙内框30将通风通道111与可变空间50隔断,以阻止从透气孔21进入可变空间50的气体通过通风通道111进入室内;如图2所示,当幕墙内框30位于第二位置时,通风通道111与可变空间50连通,以允许从透气孔21进入可变空间50的气体通过进气口112进入通风通道111并进入室内。
上述预设方向C即为幕墙外框10的厚度方向。
由于幕墙内框30在幕墙外框10内部可移动,通过移动幕墙内框30可使其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室内需要透气通风时,可将幕墙内框30移动至第二位置,此时,通风通道111与可变空间50连通,室外的气体则可从透气孔21进入可变空间50,再通过进气口112进入通风通道111,最终进入室内,实现透气通风。在透气过程中,由于通风通道111设置在幕墙外框10的顶边框11上,即使室外的雨水从外层玻璃20的透气孔21进入到可变空间50内,雨水也无法通过通风通道111进入到室内,进入到可变空间50内的雨水可通过底边框12上的出液通道121排出,避免可变空间50内出现积液的情况,也就是说,幕墙内框30位于第二位置时,整个建筑幕墙100具备防水透气功能。当室内无需透气通风时,可将幕墙内框30移动至第一位置,此时,通风通道111与可变空间50被幕墙内框30隔断,室外的气体通过透气孔21进入可变空间50内后无法通过通风通道111进入到室内。
其中,如图3所示,幕墙外框10为矩形框,幕墙外框10还具有左边框13和右边框14,左边框13、顶边框11、右边框14和底边框12首尾依次连接构成矩形结构。
外层玻璃20为矩形,外层玻璃20安装于幕墙外框10内,可通过在外层玻璃20的边部与幕墙内框30的内壁接触的位置涂设密封胶,以实现外层玻璃20与幕墙外框10的密封连接。
如图4所示,幕墙内框30为矩形框,内层玻璃40为矩形,幕墙内框30的内周壁上设有卡槽31,内层玻璃40卡于卡槽31内,以实现内层玻璃40与幕墙内框30的密封连接。当然,在内层玻璃40与幕墙内框30的连接处也可涂刷密封胶,提高内层玻璃40与幕墙内框30的密封性。
可选地,如图5所示,幕墙外框10的内周壁上周向设置有限位槽15,进气口112与限位槽15连通,限位槽15具有相对的第一槽侧壁151和第二槽侧壁152。
如图1和图2所示,幕墙内框30可移动地设置于限位槽15内。
如图1所示,当幕墙内框30位于第一位置时,幕墙内框30抵靠于第一槽侧壁151(图5中示出),幕墙内框30将进气口112封堵;如图2所示,当幕墙内框30位于第二位置时,幕墙内框30抵靠于第二槽侧壁152(图5中示出),进气口112与可变空间50通过限位槽15连通。
幕墙外框10上的限位槽15对幕墙内框30起到限位作用,幕墙内框30在限位槽15内移动的两个极限位置即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可理解的,限位槽15的槽宽(第一槽侧壁151与第二槽侧壁152之间的距离)大于幕墙内框30的厚度。
其中,幕墙内框30的外周壁与限位槽15的槽周壁相配合,两者可通过配合实现移动密封,幕墙内框30可以是具有一定弹性的材质制成,比如弹性橡胶,在幕墙内框30自身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幕墙内框30的外周壁紧密抵靠于限位槽15的槽周壁上。当然,也可在幕墙内框30的外周壁与限位槽15的槽周壁之间设置密封圈,以实现幕墙内框30与幕墙外框10的移动密封。
本实施例中,底边框12上的出液通道121与限位槽15连通,如图2所示,当幕墙内框30位于第二位置时,位于可变空间50内的积液可汇集到限位槽15内,并最终从出液通道121排至室外。
此外,底边框12上还设有排液孔122,可变空间50通过排液孔122与出液通道121连通。如图1所示,当幕墙内框30位于第一位置时,位于可变空间50内的积液可通过排液孔122和出液通道121排至室外。
如图5所示,幕墙外框10在其厚度方向上具有相对的外端面16和内端面17,出液通道121的一端贯通幕墙外框10的外端面16。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防水透气建筑幕墙100还包括第一悬挂部60和第二悬挂部70。第一悬挂部60固设于顶边框11,第一悬挂部60与顶边框11形成用于供第一横梁200卡入的开口朝下的第一容纳槽61。第二悬挂部70固定于底边框12,第二悬挂部70与底边框12形成用于供第二横梁卡入的开口朝下的第二容纳槽71。
第一悬挂部60与顶边框11形成开口朝下的第一容纳槽61,第二悬挂部70与底边框12形成开口朝下的第二容纳槽71,在安装建筑幕墙100时,操作者从上向下移动幕墙外框10,则可使处于固定状态下的第一横梁200和第二横梁300分别卡入第一容纳槽61和第二容纳槽71内,从而将整个幕墙悬挂在第一横梁200和第二横梁300,安装过程极为方便。
其中,第一悬挂部60与第二悬挂部70均为L形,第一悬挂部60和第二悬挂部70均固设于幕墙外框10的内端面17上。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7所示,幕墙内框30上设有第一限位部32和第二限位部33。
如图6所示,当幕墙内框3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横梁200能够卡入第一容纳槽61,第二横梁300能够卡入第二容纳槽71内;如图7所示,当幕墙内框3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限位部32封堵第一容纳槽61的开口的至少部分,以将第一横梁200限制在第一容纳槽61内,且第二限位部33封堵第二容纳槽71的开口的至少部分,以将第二横梁300限制在第二容纳槽71内。
将幕墙内框30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此时,第一容纳槽61和第二容纳槽71的开口均敞开,此时,第一横梁200和第二横梁300可分别卡入第一容纳槽61和第二容纳槽71内。第一横梁200和第二横梁300分别卡入第一容纳槽61和第二容纳槽71后,可将幕墙内框30移动至第二位置,此时,第一限位部32封堵第一容纳槽61的开口的至少部分,第二限位部33封堵第二容纳槽71的开口的至少部分,从而将第一横梁200限制在第一容纳槽61内,将第二横梁300限制在第二容纳槽71内,最终将整个幕墙固定在第一横梁200和第二横梁300上。也就是说,正是因为幕墙内框30上的第一限位部32和第二限位部33的设置,通过移动幕墙内框30既可实现对通风通道111与可变空间50的连通或断开,实现幕墙的透气或密闭,又可实现幕墙与第一横梁200和第二横梁300的固定。
其中,第一限位部32设于幕墙内框30的顶部,第一限位部32连接于幕墙内框30的内周壁上,并沿幕墙内框30的厚度方向向远离外层玻璃20的方向延伸;第二限位部33设于幕墙内框30的底部,第二限位部33连接于幕墙内框30的外周壁上,并沿幕墙内框30的厚度方向向远离外层玻璃20的方向延伸。
第二限位部33位于幕墙外框10的底边框12内,底边框12上设有供第二限位部33移动的孔道123。如图6所示,幕墙内框3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限位部33收纳于孔道123内;如图7所示,幕墙内框3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限位部33局部伸出于底边框12外,从而将第二容纳槽71的开口的至少部分封堵。
如图8所示,防水透气建筑幕墙100还包括弹性件80。弹性件80作用于幕墙内框30与幕墙外框10之间,弹性件80用于使幕墙内框30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
弹性件80的设置可使幕墙内框30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也就是说,当幕墙内框30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撤去外力后,幕墙内框30将在弹性件80的作用下从第一位置复位至第二位置。
如图9所示,弹性件80包括弹簧81和顶柱82,限位槽15的第一槽侧壁151上设有导向孔153,弹簧81位于导向孔153内,顶柱82的一端可移动地设于导向孔153内并与弹簧81相抵,在弹簧81的作用下,顶柱82的另一端抵靠于幕墙内框30厚度方向上的一侧。
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幕墙外框10的左边框13和右边框14上均设有弹性件80。
进一步地,如图6、图7所示,第一限位部32具有第一引导斜面321,第二限位部33具有第二引导斜面331。在第一横梁200卡入第一容纳槽61内且第二横梁300卡入第一容纳槽61内的过程中,第一横梁200和第二横梁300能够分别向第一引导斜面321和第二引导斜面331施加作用力,以使幕墙内框30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
在将幕墙安装于第一横梁200和第二横梁300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可握持幕墙外框10,并使幕墙外框10从上向下移动,使第一横梁200和第二横梁300分别卡入第一容纳槽61和第二容纳槽71内,在第一横梁200卡入第一容纳槽61内,同时第二横梁300卡入第二容纳槽71内的过程中,第一横梁200和第二横梁300分别与第一引导斜面321和第二引导斜面331接触后向第一引导斜面321和第二引导斜面331施加作用力,从而使幕墙内框30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待第一横梁200和第二横梁300分别卡入第一容纳槽61和第二容纳槽71内后,幕墙内框30在弹性件80的作用下将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从而将第一横梁200和第二横梁300分别限制在第一容纳槽61和第二容纳槽71内,可方便地实现幕墙的安装。
可选地,第一限位部32上设有出气孔322。
如图6所示,当幕墙内框30位于第一位置时,出气孔322与出气口113错开,第一限位部32将出气口113封堵,幕墙内框30将进气口112封堵;如图7所示,当幕墙内框30位于第二位置时,出气孔322与出气口113对齐并连通,进气口112与可变空间50连通。
当室内无需透气通风时,可将幕墙内框30移动至第一位置时,通风通道111的出气口113被第一限位部32封堵,通风通道111的进气口112被幕墙内框30封堵,即通风通道111的出气口113和进气口112均被封堵,提高了幕墙内框30位于第一位置时,整个幕墙具有很好的密闭性;当室内需要透气通风时,可将幕墙内框30移动至第二位置,此时,出气孔322与出气口113连通,进气口112与可变空间50连通,可变空间50与室内通过通风通道111连通,室外的气体可进入到室内,实现透气通风。
可选地,如图10所示,幕墙内框30还具有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当幕墙内框30位于第三位置时,出气孔322与出气口113错开,第一限位部32将出气口113封堵,且第一限位部32封堵第一容纳槽61的开口的部分,以将第一横梁200限制在第一容纳槽61内,且第二限位部33封堵第二容纳槽71的开口的部分,以将第二横梁300限制在第二容纳槽71内。
幕墙内框30位于第三位置时,出气孔322与出气口113错开,第一限位部32将出气口113封堵,同时第一限位部32封堵第一容纳槽61的开口的部分,第二限位部33封堵第二容纳槽71的部分,此时,通风通道111与室内被第一限位部32隔断,室外的气体无法进入到室内,同时,第一限位部32和第二限位部33仍然对第一横梁200和第二横梁300起到限制作用,第一横梁200和第二横梁300无法脱离第一容纳槽61和第二容纳槽71,整个幕墙仍然固定在第一横梁200和第二横梁300上。在实际使用时,在室内无需透气通风的情况下,还要保证建筑幕墙100在第一横梁200和第二横梁300上的稳定性,则可将幕墙内框30移动至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
进一步地,第一悬挂部60上设有第一调节件62,第二悬挂部70上设有第二调节件72;
通过第一调节件62和第二调节件72能够分别向第一限位部32和第二限位部33施加推力,以将幕墙内框30从第二位置调节至第三位置,调节过程简单方便。
可选地,如图6、图7所示,第一调节件62为螺接于第一悬挂部60上的第一螺杆,第一限位部32上设有供第一螺杆插入的第一插孔323。第二调节件72为螺接于第二悬挂部70上的第二螺杆,第二限位部33上设有供第二螺杆插入的第二插孔332。
由于第一调节件62螺接于第一悬挂部60上,通过转动第一调节件62则可使第一调节件62轴向移动,从而向第一限位部32施加推力,操作简单。由于第二调节件72螺接第二悬挂部70上,通过转动第二调节件72则可使第二调节件72轴向移动,从而向第二限位部33施加推力,操作简单。当然,由于螺纹连接具有自锁功能,通过第一调节件62和第二调节件72将幕墙内框30从第二位置调节至第三位置后,在第一调节件62和第二调节件72的阻挡作用下,幕墙内框30不会从第三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此外,由于第一限位部32上设有供第一螺杆插入的第一插孔323,通过第一调节件62调节幕墙内框30的位置时,第一限位部32的一端将插设于第一插孔323内,当将幕墙内框30调节至第一位置时,第一限位部32对第一横梁200不再起到限制作用,第一螺杆则可起到限制第一横梁200的作用,防止第一横梁200脱离第一容纳槽61。另外,由于第二限位部33上设有供第二螺杆插入的第二插孔332,通过第二调节件72调节幕墙内框30的位置时,第二限位部33的一端将插设于第二插孔332内,当将幕墙内框30调节至第一位置时,第二限位部33对第二横梁300不再起到限制作用,第二螺杆则可起到限制第二横梁300的作用,防止第二横梁300脱离第二容纳槽71。
示例性的,第一插孔323开设于第一引导斜面321,第二插孔332开设于第二引导斜面331。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防水透气建筑幕墙,其特征在于,包括:
幕墙外框,所述幕墙外框具有顶边框和底边框,所述顶边框内设有通风通道,所述通风通道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出气口设于所述顶边框的下表面,所述幕墙外框的内周壁上周向设置有限位槽,所述进气口与所述限位槽连通,所述限位槽具有相对的第一槽侧壁和第二槽侧壁;
外层玻璃,所述外层玻璃安装于幕墙外框的内部并与所述幕墙外框形成密封连接,所述外层玻璃上设有多个透气孔;
幕墙内框,所述幕墙内框沿预设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幕墙外框的所述限位槽,所述幕墙内框与所述幕墙外框形成密封连接,所述幕墙内框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所述幕墙内框上设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上设有出气孔;以及
内层玻璃,所述内层玻璃安装于所述幕墙内框的内部并与所述幕墙内框形成密封连接,在所述幕墙外框的内部位于所述内层玻璃与所述外层玻璃之间的区域形成可变空间,所述透气孔与所述可变空间连通,所述幕墙内框相对所述幕墙外框移动能够使所述内层玻璃向靠近或远离所述外层玻璃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可变空间减小或增大;
第一悬挂部,所述第一悬挂部固设于所述顶边框,所述第一悬挂部上设有第一调节件,所述第一悬挂部与所述顶边框形成用于供第一横梁卡入的开口朝下的第一容纳槽;
第二悬挂部,所述第二悬挂部固定于所述底边框,所述第二悬挂部上设有第二调节件,所述第二悬挂部与所述底边框形成用于供第二横梁卡入的开口朝下的第二容纳槽;
其中,在所述预设方向上所述内层玻璃位于所述出气口与所述外层玻璃之间,所述底边框设有用于排出所述可变空间内的积液的出液通道;
当所述幕墙内框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出气孔与所述出气口错开,所述第一限位部将所述出气口封堵,所述幕墙内框抵靠于所述第一槽侧壁,所述幕墙内框将所述进气口封堵,所述幕墙内框将所述通风通道与所述可变空间隔断,以阻止从所述透气孔进入所述可变空间的气体通过所述通风通道进入室内,所述第一横梁能够卡入所述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二横梁能够卡入所述第二容纳槽内;
当所述幕墙内框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出气孔与所述出气口对齐并连通,所述幕墙内框抵靠于所述第二槽侧壁,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可变空间通过所述限位槽连通,所述通风通道与所述可变空间连通,以允许从所述透气孔进入所述可变空间的气体通过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通风通道并进入室内,所述第一限位部封堵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开口的至少部分,以将所述第一横梁限制在所述第一容纳槽内,且所述第二限位部封堵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开口的至少部分,以将所述第二横梁限制在第二容纳槽内;
当所述幕墙内框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出气孔与所述出气口错开,所述第一限位部将所述出气口封堵,且所述第一限位部封堵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开口的部分,以将所述第一横梁限制在所述第一容纳槽内,且所述第二限位部封堵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开口的部分,以将所述第二横梁限制在第二容纳槽内;
通过所述第一调节件和所述第二调节件能够分别向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施加推力,以将所述幕墙内框从所述第二位置调节至所述第三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透气建筑幕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透气建筑幕墙还包括: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作用于所述幕墙内框与所述幕墙外框之间,所述弹性件用于使所述幕墙内框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透气建筑幕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具有第一引导斜面,所述第二限位部具有第二引导斜面;
在所述第一横梁卡入第一容纳槽内且所述第二横梁卡入所述第一容纳槽内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能够分别向所述第一引导斜面和第二引导斜面施加作用力,以使所述幕墙内框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透气建筑幕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件为螺接于所述第一悬挂部上的第一螺杆,所述第一限位部上设有供第一螺杆插入的第一插孔;
所述第二调节件为螺接于所述第二悬挂部上的第二螺杆,所述第二限位部上设有供第二螺杆插入的第二插孔。
CN202011214317.7A 2020-11-04 2020-11-04 一种防水透气建筑幕墙 Active CN1124118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14317.7A CN112411822B (zh) 2020-11-04 2020-11-04 一种防水透气建筑幕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14317.7A CN112411822B (zh) 2020-11-04 2020-11-04 一种防水透气建筑幕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11822A CN112411822A (zh) 2021-02-26
CN112411822B true CN112411822B (zh) 2021-12-21

Family

ID=74828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14317.7A Active CN112411822B (zh) 2020-11-04 2020-11-04 一种防水透气建筑幕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11822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86418B2 (ja) * 2010-06-24 2014-05-07 鹿島建設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ウォール
CN102359210A (zh) * 2011-09-29 2012-02-22 湖南省金为型材有限公司 悬挂式幕墙的幕墙板
CN202467574U (zh) * 2012-02-24 2012-10-03 刘良柱 一种隔音透气玻璃
CN108266107B (zh) * 2018-01-19 2019-07-05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防雨通气窗及防雨通气结构
CN210316134U (zh) * 2019-05-27 2020-04-14 江苏和源兴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用玻璃幕墙
CN210288812U (zh) * 2019-06-30 2020-04-10 山东创世达节能门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通风的玻璃幕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11822A (zh) 2021-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80045133A1 (en) Filter fan with a quick fastening device
US10317319B2 (en) Sampling point assembly
US20080182505A1 (en) Air diffuser for high velocity hvac systems
KR102257588B1 (ko) 환기구용 디퓨저 필터장치
CN112411822B (zh) 一种防水透气建筑幕墙
US4333750A (en) Filtration module with included illumination
US5724682A (en) Toilet ventilation system
EP2969614B1 (en) Pressure relief valve
US20110047885A1 (en) Window Stop
RU147635U1 (ru) Клапан для вентиляции труб
EP3573246B1 (en) Communication adaptor attaching device
KR102020203B1 (ko) 터보 송풍기 설치용 블로우 오프 밸브
KR102428365B1 (ko) 미세먼지 저감형 공조기용 필터 홀딩 프레임 조립체
JP5148240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6509078B2 (ja) 埋設式ガス栓の取付構造
JP4886310B2 (ja) ドレン管類用防虫キャップ
JP4967713B2 (ja) 換気装置
JP5470419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17440796U (zh) 一种开口可控的消防通风阀门
KR20160040368A (ko) 장착프레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환기 청정기
KR200476457Y1 (ko) 기밀형 자동 배수 설비
JP6410610B2 (ja) 埋設式ガス栓の取付構造
KR102590157B1 (ko) 환기구용 필터 결합용 커넥터
KR101450461B1 (ko) 유트랩 배수장치
TW202225615A (zh) 導管保持構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 Xiaofei

Inventor after: Zou Hua

Inventor after: Feng Long

Inventor after: Zheng Song

Inventor before: Zheng So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08

Address after: 610051 No. 1, building 8, No. 58, Huasheng Road, Longtan street, Chenghua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Applicant after: China Railway 24th Bureau Group southwest Construc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22, Dongdong village, Zichuan District, Zibo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Zheng Song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