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笔夹提拉摁压三操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笔,特别涉及一种笔夹提拉摁压三操笔。
背景技术
现今市面上的笔距,采用的结构大致分为旋转式、磁吸式、传统带盖笔、尾部按动的按动笔和最新推出的一种扭转卡位笔;而一种扭转卡位笔,中国专利号:CN201910318066.8,采用的也是内杆套于外杆之中的提拉式操作方式;这种操作方式,虽然很新颖便利,具备最快的操作,但是由于主要结构集中在笔的中部,并且是环绕于笔芯之外,而实际制作时,任何结构其必须存在厚度;并且不得低于一定标准,而这种多重叠加后的结构会导致笔身较粗,不适合部分人群使用;并且由于结构较为复杂,外杆内还需具备配合结构,而这对于实际生产而言虽然可以实现,但是,制作成本会增高;
而传统的尾部按动的按动笔,新推出的结构集成在笔夹上的尾部按动笔;其操作方式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尾部按动的方式,这种方式对比前端提拉的操作方式,缺陷很明显,那就是操作动作多,且操作幅度需求大;而前端提拉的操作方式则最贴合人类的书写动作,可以和人类的书写动作相结合完成笔的出芯和收芯;
而且上述结构除了传统带盖笔和旋转式都不具备便携功能,即使用结构的锁定,携带过程中,确保笔芯不会露出从而避免污染周围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笔操作不够符合人类的书写动作、由于结构问题,导致生产要求高,制作成本高,不能符合全体人群和操作方式单一的问题提供具备1~3种不同收芯方式、符合人类书写操作和收芯动作、生产制造简单、制造成本低、笔身粗细不受到使用限制、操作使用舒适和具备使用结构自锁的一种笔夹提拉摁压三操笔;上述的三种不同收芯方式具体如下:1、前端提拉操作方式;2、笔夹被使用时会被操作时,自动切换笔至不使用状态的操作方式;3、笔的握笔区以及附近便可远端操作笔切换为不使用状态的操作方式。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笔夹提拉摁压三操笔,包括笔芯、内杆、外杆、套接锁止件,复位弹簧和笔夹;所述外杆表面设有槽口;所述套接锁止件由套接环和锁止件组成;所述套接环在内杆装入外杆内后,装于内杆的尾端,从而组成笔杆整体件;所述笔杆整体件组装完成后,则所述锁止件活动于槽口内,无法脱离槽口;所述复位弹簧和笔芯依次装入笔杆整体件,随后笔夹装于笔杆整体件的尾端,则整只笔组装完成;所述笔夹上设有与锁止件相对应的锁止凸台;
所述锁止件与锁止凸台之间至少具有两种位置稳定的形态变化;具体位置形态变化为脱离状态和锁扣状态,所述脱离状态时锁止件的底部距离外杆最前端的距离和锁扣状态时锁止件的底部距离外杆最前端的距离的差值等于笔芯露出和收入内杆位置关系的差值;
不使用状态时,则锁止件与锁止凸台处于脱离状态,则此时锁止件底部距离外杆的最前端较近,此时内杆最前端到外杆最尾端的距离达到最大,而内部笔芯的长度不变,则笔芯会收入内杆一部分,收入后笔芯的笔尖会距内杆的出芯孔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使用状态时,则锁止件与锁止凸台处于锁扣状态,则此时锁止件底部距离外杆的最前端较远,则内杆最前端到外杆最尾端的距离发生缩减,而内部笔芯的长度不变,则笔芯会露出内杆一部分,具体露出距离为笔芯露出和收入内杆位置关系的差值减去不使用时状态笔芯笔尖隐藏于内杆时,笔尖距内杆出芯孔的安全距离;
所述复位弹簧具体位于内杆和笔夹之间或位于内杆和笔芯之间;若复位弹簧位于内杆和笔夹之间,则笔芯卡于笔夹内或内杆和笔芯之间再增加一个复位弹簧。
作为优选:将笔夹朝外杆侧的区域划分为四个区域,则切换区、使用区、回落区和不使用区;所述套接锁止件可相对于内杆旋转;
所述锁止凸台位于笔夹的一侧,所述锁止凸台的下方为切换区,所述锁止凸台的上方为使用区,所述使用区的另一侧为回落区,所述回落区的下方为不使用区;
所述锁止凸台上还设有锁止滑落槽,所述锁止滑落槽呈下凹状,便于进入,但防止其左右晃动,避免锁止件从使用区误入回落区;所述锁止凸台下方的切入面,朝上倾斜,避免锁止件在通过使用区时,误入不使用区;
所述槽口上方设有回落坡,下方设有复位坡;
所述锁止凸台的下方设有辅助坡和/或锁止件的上方设有进入坡;
使用时:保持外杆不动,则内杆往外杆方向推,则所述锁止件从不使用区的底部向上移动,在经过切换区通过锁止凸台后,进入使用区,则此时停止用力,而锁止件也和锁止凸台产生了锁扣,复位弹簧被压缩;此时,笔芯露出,可正常书写;不使用时:保持外杆不动,则内杆继续往外杆方向推,则所述锁止件从使用区,通过回落坡进入回落区后,此时,松开对内杆的推力,则复位弹簧被释放,则锁止件会快速通过回落区,进入不使用区;随后通过复位坡,使得锁止件重新回到不使用区的底部,也是锁止凸台的正下方;所述使用区和回落区之间具有一个落差值,具体为所述使用区高于回落区,则锁止件从使用区进入回落区后不易重新进入使用区。
作为优选:所述笔夹上还设有回落限位台和复位限位台;所述套接锁止件可相对于内杆旋转;
所述笔夹朝外杆侧的区域划分为四个区域,则切换区、使用区、回落区和不使用区;
所述锁止凸台位于笔夹的一侧,所述锁止凸台的下方为切换区,所述锁止凸台的上方为使用区,所述使用区的另一侧为回落区,所述回落区的下方为不使用区;
所述锁止凸台上还设有锁止滑落槽,所述锁止滑落槽呈下凹状,便于进入,但防止其左右晃动,避免锁止件从使用区误入回落区;所述锁止凸台下方的切入面,朝上倾斜,避免锁止件在通过使用区时,误入不使用区;
所述锁止凸台的下方设有辅助坡和/或锁止件的上方设有进入坡;
使用时:保持外杆不动,则内杆往外杆方向推,则所述锁止件从不使用区的底部向上移动,在经过切换区通过锁止凸台后,进入使用区,则此时停止用力,而锁止件也和锁止凸台产生了锁扣,复位弹簧被压缩;此时,笔芯露出,可正常书写;不使用时:保持外杆不动,则内杆继续往外杆方向推,则所述锁止件从使用区,通过回落限位台进入回落区后,此时,松开对内杆的推力,则复位弹簧被释放,则锁止件会快速通过回落区,进入不使用区;随后通过复位限位台,使得锁止件重新回到不使用区的底部,也是锁止凸台的正下方;所述使用区和回落区之间具有一个落差值,具体为所述使用区高于回落区,则锁止件从使用区进入回落区后不易重新进入使用区。
作为优选:所述笔夹上还设有切换限位台和长距限位台;所述套接锁止件可相对于内杆旋转;
所述笔夹朝外杆侧的区域划分为四个区域,则切换区、使用区、回落区和不使用区;
所述锁扣凸台位于笔夹的中部,所述切换限位台上设有使用切换坡、限位挡台和不使用切换坡;所述锁扣凸台上设有滑坡和使用容纳槽;
使用时:保持外杆不动,则内杆往外杆方向推,则所述锁止件从不使用区的底部向上移动,在经过切换区后通过使用切换坡,使套接锁止件发生旋转,进入使用区,但受到限位挡台的作用,无法继续移动,则此时停止用力,复位弹簧会迫使锁止件回落,则会落到滑坡上,通过滑坡则可以进入使用容纳槽内;
不使用时:保持外杆不动,则内杆继续往外杆方向推,则锁止件会从使用容纳槽继续上移,从而通过不使用切换坡,使锁止件从使用区进入回落区;此时,松开推力,随后受复位弹簧影响,通过长距限位台,所述锁止件从回落区进入不使用区;
所述使用区和回落区之间具有一个落差值,具体为所述使用区高于回落区,则锁止件从使用区进入回落区后不易重新进入使用区。
作为优选:所述外杆上还设有使用辅助坡、限位凸块、不使用辅助坡和回落辅助坡;所述套接锁止件可相对于内杆旋转;
所述笔夹朝外杆侧的区域划分为四个区域,则切换区、使用区、回落区和不使用区;
所述锁扣凸台位于笔夹的中部;
使用时:保持外杆不动,则内杆往外杆方向推,则所述锁止件从不使用区的底部向上移动,在经过切换区后通过使用辅助坡,使套接锁止件发生旋转,进入使用区,但受到限位凸块的作用,无法继续移动,则此时停止用力,复位弹簧会迫使锁止件回落,则会落到滑坡上,通过滑坡则可以进入使用容纳槽内;
不使用时:保持外杆不动,则内杆继续往外杆方向推,则锁止件会从使用容纳槽继续上移,从而通过不使用辅助坡,使锁止件从使用区进入回落区;此时,松开推力,随后受复位弹簧影响,通过回落辅助坡,所述锁止件从回落区进入不使用区;
所述使用区和回落区之间具有一个落差值,具体为所述使用区高于回落区,则锁止件从使用区进入回落区后不易重新进入使用区。
作为优选:所述笔夹朝外杆侧上还设有复位凸台;所述锁定凸台上还设有使用坡;所述复位凸台上还设有复位长坡;使用时:保持外杆不动,则内杆往外杆方向推,则所述锁止件从槽口的底部往上移动,从而通过使用坡,使得笔夹发生轻微形变,从而使得锁止件卡入锁定凸台上,此时停止用力,即笔芯露出,可正常书写;不使用时:保持外杆不动,则内杆往外杆方向推,则所述锁止件从锁定凸台处,继续往上移动,通过复位凸台使得笔夹发生形变,也使得锁定凸台和锁止件产生一定的距离差;当锁止件在复位长坡上移动到一定程度时,此时笔夹的形变被扩大到一定程度,此时笔夹的形变恢复速度低于复位弹簧的压缩形变速度,则此时松开对内杆的推力,通过复位弹簧的弹力,可以使得锁止件在经过锁定凸台时,不与产生配合,顺利通过锁定凸台回到槽口的底部;则此时笔芯处于收回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锁定凸台由使用待扭转凹槽、防扭转凸点和进入切弧组成;所述进入切弧成弧形,便于锁止件进入同时防止锁止件扭转;所述进入切弧上还设有进入辅坡和/或锁止件的上方设有进入坡;所述槽口上还设有回归导向坡和不使用直槽;所述套接锁止件套接在内杆上后,则被固定,无法左右旋转;使用时:保持外杆不动,则内杆往外杆方向推,则所述锁止件从不使用直槽往上移动,通过进入切弧和进入辅坡进入使用待扭转凹槽后,则笔芯露出,可正常书写;不使用时:则保持外杆不动,轻微旋转内杆,使锁止件脱离使用待扭转凹槽和防扭转凸点,受复位弹簧的影响,则会回落,从而通过回归导向坡重新进入不使用直槽,则此时笔芯处于收回状态。
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外杆上还设有撬杆槽;所述撬杆槽内还设有远控连杆;所述远控连杆与外杆之间通过铰连接配合;所述远控连杆分为摁压部和联动部;所述摁压部置于外杆的中部靠近前端的区域,所述联动部则置于笔夹的夹持部的下方;在使用状态时,当摁压部受到摁压,则联动部会被撬起,则笔夹会被抬起,则锁止件和锁止凸台之间的锁扣关系被释放,则锁止件会受到复位弹簧的影响回落,从而使笔芯收回,变成不使用状态;
当对摁压部的压力消失后,则联动部会受到笔夹的形变恢复力,回弹复位,则远控连杆也受压复位。
作为进一步优选:当笔夹用于挂在他物品上时,则笔夹会产生形变,若此时整只笔处于使用状态,则锁止件和锁止凸台之间的锁扣关系被释放,则锁止件会受到复位弹簧的影响回落,从而使笔芯收回,变成不使用状态。
一种笔夹提拉摁压三操笔,包括笔芯、内杆、外杆、套接锁止件,复位弹簧和笔夹;
所述外杆表面设有槽口;所述槽口上设有锁止锁定槽、锁止复位坡和静止直槽;所述套接锁止件由套接环和锁止件组成;所述套接环在内杆装入外杆内后,装于内杆的尾端,从而组成笔杆整体件;所述复位弹簧和笔芯依次装入笔杆整体件,则所述锁止件活动于槽口内,无法脱离槽口;随后笔夹装于笔杆整体件的尾端,则整只笔组装完成;所述笔夹上设有用于引导锁止件相对应的使用导向凸块和不使用导向凸块;所述使用导向凸块上还设有使用导向坡;所述不使用导向凸块上还设有不使用导向长坡。
所述锁止件与锁止锁定槽之间至少具有两种位置稳定的形态变化;具体位置形态变化为脱离状态和锁扣状态,所述脱离状态时锁止件的底部距离外杆最前端的距离和锁扣状态时锁止件的底部距离外杆最前端的距离的差值等于笔芯露出和收入内杆位置关系的差值;
不使用状态时,则锁止件与锁止锁定槽处于脱离状态,则此时锁止件位于静止直槽的底部,此时内杆最前端到外杆最尾端的距离达到最大,而内部笔芯的长度不变,则笔芯会收入内杆一部分,收入后笔芯的笔尖会距内杆的出芯孔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使用状态时,则锁止件与锁止锁定槽处于锁扣状态,则此时锁止件底部距离外杆的最前端较远,则内杆最前端到外杆最尾端的距离发生缩减,而内部笔芯的长度不变,则笔芯会露出内杆一部分,具体露出距离为笔芯露出和收入内杆位置关系的差值减去不使用时状态笔芯笔尖隐藏于内杆时,笔尖距内杆出芯孔的安全距离。
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笔夹上还设有自锁卡扣,所述自锁卡扣下侧还设有自锁卡槽,所述笔夹通过旋转,使笔夹调整到自锁位置,则可以使得锁止件卡入自锁卡槽内,从而实现外杆和内杆结构相对锁定,笔芯无法露出;使用时,需要提前将笔夹旋转调整到使用位置;所述使用位置和自锁位置处,可以增加笔夹和外杆之间的卡扣配合结构,从而便于使用者快速找到使用位置,同时,也确保使用和自锁时,笔夹的使用稳定性,不会轻易左右旋转,避免影响正常的使用。
所述笔夹由笔夹挂钩和笔夹主体组成;所述笔夹挂钩和笔夹主体分离,则可以更好的便于笔夹旋转;所述笔夹挂钩和笔夹主体之间可增加旋转卡扣结构,确保使用位置和自锁位置的稳定、旋转过程的顺畅以及笔夹与外杆之间的稳定性。
所述笔夹主体可由笔夹内体、笔夹外体和辅助弹簧组成;所述笔夹挂钩和辅助弹簧位于笔夹内体和笔夹外体之间;所述辅助弹簧具体位于笔夹挂钩和笔夹外体之间;所述笔夹内体和笔夹外体通过螺纹、卡合和磁吸的方式进行配合。
所述笔夹挂钩内设有旋转内环;所述旋转内环内还设有使用位置卡槽和自锁位置卡槽;所述笔夹主体上还设有与位置卡槽和自锁位置卡槽卡合的卡合凸台;
所述笔夹下还设有封盖;所述封盖和外杆之间通过螺纹、卡合或磁吸的方式配合;
若所述复位弹簧具体位于内杆和笔夹之间,且内杆和笔芯之间选择不增加复位弹簧,则内杆的前端内设有定位软体,用于防止笔芯头晃动。
若复位弹簧位于内杆和笔夹之间;则所述内杆上还可增加用于承载复位弹簧的弹簧承载件;所述弹簧承载件内还设有弹簧定位环凸;为了避免复位弹簧对笔夹造成挤压,导致笔夹旋转效果降低,所述复位弹簧改为位于弹簧承载件或内杆和封盖或笔夹之间;
若采用封盖,而所述复位弹簧选择位于弹簧承载件或内杆和封盖或笔夹之间;则笔芯改为卡于封盖内;
所述封盖内还可设有笔芯软胶套;所述笔芯软胶套卡于封盖内,所述笔芯软胶套内设有逐渐缩小的卡合通道,且笔芯软胶套和封盖之间采用卡合、螺纹或磁吸的方式进行配合,最佳为螺纹的方式,可以适配不同规格的笔芯;并且为书写提供轻微舒适的回弹;所述封盖的尾部还设有调节凹槽,所述调节凹槽可以和外部工具配合,进行封盖和外杆之间螺纹配合程度的调节;从而调节复位弹簧的弹力。
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内杆上还设有限位凸环;所述外杆内还设有与限位凸环配合的限位环台;所述限位凸环的外径大于限位环台的内径;
采用所述限位凸环和限位环台后,即不使用时,通过限位凸环和限位环台来实现最大限位,从而避免锁止件与槽口的底部产生抵触力,防止锁止件受到长时间挤压,则不需要通过套接锁止件和槽口之间的约束关系来防止笔杆整体件分离,极大的提高套接锁止件的耐用性和稳定性。
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内杆由内套件和可拆件组成,所述内套件和可拆件通过卡扣、螺纹或磁吸的方式进行配合,所述内套件和套接锁止件进行套合;所述限位凸环则也在内套件上,则更换笔芯时,可以直接取出可拆件,进行笔芯的更换;
若所述内套件和可拆件采用磁吸方式配合时,则所述内杆还包括可拆磁吸件和内套磁吸件;所述可拆磁吸件和内套磁吸件皆为可磁吸物制成,所述可拆磁吸件和内套磁吸件至少有一个为永磁体制成;所述可拆磁吸件装于可拆件的尾端,所述内套磁吸件装于内套件的前端;为了更好保护可拆磁吸件和内套磁吸件,所述可拆磁吸件和内套磁吸件之间还可设有一至多个防碰撞隔离件;所述防碰撞隔离件可避免可拆磁吸件和内套磁吸件因为磁吸力过大而碰撞破碎;所述防碰撞隔离件具体装于可拆磁吸件和/或内套磁吸件的上。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内杆上还设有一个及其以上的卡位竹节;所述外杆上还设有与卡位竹节数量一致的竹节外杆;所述竹节外杆之间留有滑动间隙;而所述卡位竹节滑动装配于滑动间隙内,即所述竹节外杆和卡位竹节相交错排布接触,但彼此之间仍留有间隙,便于滑动;
所述卡位竹节和竹节外杆之间还设有书写套;
所述外杆上还设有虎口套;
所述内杆上还设有夹持套;
所述夹持套、虎口套和书写套均分别采用硅胶、橡胶、树脂或纤维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的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操作结构通过套接锁止件和笔夹之间的配合来实现前部提拉的操作方式;这种结构即可以提供最佳的操作方式和体验,也可以极大减少实际生产的难度和成本;
二、具备笔夹切换至收芯状态的功能,做到挂笔,即收,避免因为忘记收芯而导致笔墨污染衣物;
三、具备远程摁压收芯,书写完时,一触即可收芯,利用杠杆原理,所需操作力度极小,操作非常的简单、便捷和舒适;
四、通过设置远控连杆的摁压部在笔身上合适的位置,还可起到写姿矫正的功能;比如设置在一些不正常握姿经常拿握的区域,则采取不正常握姿时,会触发该结构,导致笔芯自动收回,从而提醒使用者使用正确握资;
五、最简单便捷的自锁方式;只需增加一个小结构便可完成使用状态的自锁;并且操作简单,不易误触;
六、结构可集成在尾部,并且形成稳定配合,更换笔芯时,只需取出可拆件,便可完成换芯,并且不用担心任何其他部件丢失;
七、采用磁吸配合方式,更换笔芯的过程变得非常快速和方便;
八、采用竹节结构、可以更好的写姿矫正,避免握姿过于靠前或靠后;
九、复位弹簧的弹力,可以通过封盖进行调节,从而满足不同的使用者的需求。
十、采用笔夹分离结构和辅助弹簧,使其笔夹组装更加方便和多变,同时,还能极大的确保笔夹的形变效果和提升笔夹的耐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图1的A-A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图3的B-B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下视图。
图6为本发明图5的C-C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左视图。
图8为本发明图7的D-D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主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图9的R-R处剖视图。
图11为本发明图9的S-S处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俯视图。
图13为本发明图12的E-E处剖视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立体爆炸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左视图。
图16为本发明图15的F-F处剖视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俯视图。
图18为本发明图17的G-G处剖视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左视图。
图20为本发明图19的H-H处剖视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俯视图。
图22为本发明图21的I-I处剖视图。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右视图。
图24为本发明图23的J-J处剖视图。
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主视图。
图26为本发明图25的L-L处剖视图。
图27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右视图。
图28为本发明图27的M-M处剖视图。
图29为本发明实施例6的俯视图。
图30为本发明图29的O-O处剖视图。
图31为本发明实施例6的左视图。
图32为本发明图31的N-N处剖视图。
图33为本发明实施例7的左视图。
图34为本发明图33的P-P处剖视图。
图35为本发明实施例7的俯视图。
图36为本发明图35的Q-Q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6所示的一种笔夹提拉摁压三操笔,包括笔芯1、内杆2、外杆3、套接锁止件4,复位弹簧5和笔夹6。上述外杆3表面设有槽口31。上述套接锁止件4由套接环41和锁止件42组成。上述套接环41在内杆2装入外杆3内后,装于内杆2的尾端,从而组成笔杆整体件。上述笔杆整体件组装完成后,则上述锁止件42活动于槽口31内,无法脱离槽口31。上述复位弹簧5和笔芯1依次装入笔杆整体件,随后笔夹6装于笔杆整体件的尾端,则整只笔组装完成。上述笔夹6上设有与锁止件42相对应的锁止凸台61。
上述锁止件42与锁止凸台61之间至少具有两种位置稳定的形态变化。具体位置形态变化为脱离状态和锁扣状态,上述脱离状态时锁止件42的底部距离外杆3最前端的距离和锁扣状态时锁止件42的底部距离外杆3最前端的距离的差值等于笔芯1露出和收入内杆2位置关系的差值。
不使用状态时,则锁止件42与锁止凸台61处于脱离状态,则此时锁止件42底部距离外杆3的最前端较近,此时内杆2最前端到外杆3最尾端的距离达到最大,而内部笔芯1的长度不变,则笔芯1会收入内杆2一部分,收入后笔芯1的笔尖会距内杆2的出芯孔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使用状态时,则锁止件42与锁止凸台61处于锁扣状态,则此时锁止件42底部距离外杆3的最前端较远,则内杆2最前端到外杆3最尾端的距离发生缩减,而内部笔芯1的长度不变,则笔芯1会露出内杆2一部分,具体露出距离为笔芯1露出和收入内杆2位置关系的差值减去不使用时状态笔芯1笔尖隐藏于内杆2时,笔尖距内杆2出芯孔的安全距离。
上述复位弹簧5具体位于内杆2和笔夹6之间或位于内杆2和笔芯1之间。若复位弹簧5位于内杆2和笔夹6之间,则笔芯1卡于笔夹6内或内杆2和笔芯1之间再增加一个复位弹簧5。
将笔夹6朝外杆3侧的区域划分为四个区域,则切换区6A、使用区6B、回落区6C和不使用区6D。上述套接锁止件4可相对于内杆2旋转。
上述锁止凸台61位于笔夹6的一侧,上述锁止凸台61的下方为切换区6A,上述锁止凸台61的上方为使用区6B,上述使用区6B的另一侧为回落区6C,上述回落区6C的下方为不使用区6D。
上述锁止凸台61上还设有锁止滑落槽611,上述锁止滑落槽611呈下凹状,便于进入,但防止其左右晃动,避免锁止件42从使用区6B误入回落区6C。上述锁止凸台61下方的切入面612,朝上倾斜,避免锁止件42在通过使用区6B时,误入不使用区6D。
上述槽口31上方设有回落坡311,下方设有复位坡312。
上述锁止凸台61的下方设有辅助坡6121和/或锁止件42的上方设有进入坡421。
使用时:保持外杆3不动,则内杆2往外杆3方向推,则上述锁止件42从不使用区6D的底部向上移动,在经过切换区6A通过锁止凸台61后,进入使用区6B,则此时停止用力,而锁止件42也和锁止凸台61产生了锁扣,复位弹簧5被压缩。此时,笔芯1露出,可正常书写。不使用时:保持外杆3不动,则内杆2继续往外杆3方向推,则上述锁止件42从使用区6B,通过回落坡311进入回落区6C后,此时,松开对内杆2的推力,则复位弹簧5被释放,则锁止件42会快速通过回落区6C,进入不使用区6D。随后通过复位坡312,使得锁止件42重新回到不使用区6D的底部,也是锁止凸台61的正下方。上述使用区6B和回落区6C之间具有一个落差值,具体为上述使用区6B高于回落区6c,则锁止件42从使用区6B进入回落区6c后不易重新进入使用区6B。
实施例2:
如图7至14所示的一种笔夹提拉摁压三操笔,包括笔芯1、内杆2、外杆3、套接锁止件4,复位弹簧5和笔夹6。上述外杆3表面设有槽口31。上述套接锁止件4由套接环41和锁止件42组成。上述套接环41在内杆2装入外杆3内后,装于内杆2的尾端,从而组成笔杆整体件。上述笔杆整体件组装完成后,则上述锁止件42活动于槽口31内,无法脱离槽口31。上述复位弹簧5和笔芯1依次装入笔杆整体件,随后笔夹6装于笔杆整体件的尾端,则整只笔组装完成。上述笔夹6上设有与锁止件42相对应的锁止凸台61。
上述锁止件42与锁止凸台61之间至少具有两种位置稳定的形态变化。具体位置形态变化为脱离状态和锁扣状态,上述脱离状态时锁止件42的底部距离外杆3最前端的距离和锁扣状态时锁止件42的底部距离外杆3最前端的距离的差值等于笔芯1露出和收入内杆2位置关系的差值。
不使用状态时,则锁止件42与锁止凸台61处于脱离状态,则此时锁止件42底部距离外杆3的最前端较近,此时内杆2最前端到外杆3最尾端的距离达到最大,而内部笔芯1的长度不变,则笔芯1会收入内杆2一部分,收入后笔芯1的笔尖会距内杆2的出芯孔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使用状态时,则锁止件42与锁止凸台61处于锁扣状态,则此时锁止件42底部距离外杆3的最前端较远,则内杆2最前端到外杆3最尾端的距离发生缩减,而内部笔芯1的长度不变,则笔芯1会露出内杆2一部分,具体露出距离为笔芯1露出和收入内杆2位置关系的差值减去不使用时状态笔芯1笔尖隐藏于内杆2时,笔尖距内杆2出芯孔的安全距离。
上述复位弹簧5具体位于内杆2和笔夹6之间或位于内杆2和笔芯1之间。若复位弹簧5位于内杆2和笔夹6之间,则笔芯1卡于笔夹6内或内杆2和笔芯1之间再增加一个复位弹簧5。
上述笔夹6上还设有回落限位台62和复位限位台63。上述套接锁止件4可相对于内杆2旋转。
上述笔夹6朝外杆3侧的区域划分为四个区域,则切换区6A、使用区6B、回落区6C和不使用区6D。
上述锁止凸台61位于笔夹6的一侧,上述锁止凸台61的下方为切换区6A,上述锁止凸台61的上方为使用区6B,上述使用区6B的另一侧为回落区6C,上述回落区6C的下方为不使用区6D。
上述锁止凸台61上还设有锁止滑落槽611,上述锁止滑落槽611呈下凹状,便于进入,但防止其左右晃动,避免锁止件42从使用区6B误入回落区6C。上述锁止凸台61下方的切入面612,朝上倾斜,避免锁止件42在通过使用区6B时,误入不使用区6D。
上述锁止凸台61的下方设有辅助坡6121和/或锁止件42的上方设有进入坡421。
使用时:保持外杆3不动,则内杆2往外杆3方向推,则上述锁止件42从不使用区6D的底部向上移动,在经过切换区6A通过锁止凸台61后,进入使用区6B,则此时停止用力,而锁止件42也和锁止凸台61产生了锁扣,复位弹簧5被压缩。此时,笔芯1露出,可正常书写。不使用时:保持外杆3不动,则内杆2继续往外杆3方向推,则上述锁止件42从使用区6B,通过回落限位台62进入回落区6C后,此时,松开对内杆2的推力,则复位弹簧5被释放,则锁止件42会快速通过回落区6C,进入不使用区6D。随后通过复位限位台63,使得锁止件42重新回到不使用区6D的底部,也是锁止凸台61的正下方。上述使用区6B和回落区6C之间具有一个落差值,具体为上述使用区6B高于回落区6c,则锁止件42从使用区6B进入回落区6c后不易重新进入使用区6B。
实施例3:
如图15至18所示的一种笔夹提拉摁压三操笔,包括笔芯1、内杆2、外杆3、套接锁止件4,复位弹簧5和笔夹6。上述外杆3表面设有槽口31。上述套接锁止件4由套接环41和锁止件42组成。上述套接环41在内杆2装入外杆3内后,装于内杆2的尾端,从而组成笔杆整体件。上述笔杆整体件组装完成后,则上述锁止件42活动于槽口31内,无法脱离槽口31。上述复位弹簧5和笔芯1依次装入笔杆整体件,随后笔夹6装于笔杆整体件的尾端,则整只笔组装完成。上述笔夹6上设有与锁止件42相对应的锁止凸台61。
上述锁止件42与锁止凸台61之间至少具有两种位置稳定的形态变化。具体位置形态变化为脱离状态和锁扣状态,上述脱离状态时锁止件42的底部距离外杆3最前端的距离和锁扣状态时锁止件42的底部距离外杆3最前端的距离的差值等于笔芯1露出和收入内杆2位置关系的差值。
不使用状态时,则锁止件42与锁止凸台61处于脱离状态,则此时锁止件42底部距离外杆3的最前端较近,此时内杆2最前端到外杆3最尾端的距离达到最大,而内部笔芯1的长度不变,则笔芯1会收入内杆2一部分,收入后笔芯1的笔尖会距内杆2的出芯孔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使用状态时,则锁止件42与锁止凸台61处于锁扣状态,则此时锁止件42底部距离外杆3的最前端较远,则内杆2最前端到外杆3最尾端的距离发生缩减,而内部笔芯1的长度不变,则笔芯1会露出内杆2一部分,具体露出距离为笔芯1露出和收入内杆2位置关系的差值减去不使用时状态笔芯1笔尖隐藏于内杆2时,笔尖距内杆2出芯孔的安全距离。
上述复位弹簧5具体位于内杆2和笔夹6之间或位于内杆2和笔芯1之间。若复位弹簧5位于内杆2和笔夹6之间,则笔芯1卡于笔夹6内或内杆2和笔芯1之间再增加一个复位弹簧5。
上述笔夹6上还设有切换限位台64和长距限位台65。上述套接锁止件4可相对于内杆2旋转。
上述笔夹6朝外杆3侧的区域划分为四个区域,则切换区6A、使用区6B、回落区6C和不使用区6D。
上述锁扣凸台61位于笔夹6的中部,上述切换限位台64上设有使用切换坡641、限位挡台642和不使用切换坡643。上述锁扣凸台61上设有滑坡613和使用容纳槽612。
使用时:保持外杆3不动,则内杆2往外杆3方向推,则上述锁止件42从不使用区6D的底部向上移动,在经过切换区6A后通过使用切换坡641,使套接锁止件4发生旋转,进入使用区6B,但受到限位挡台642的作用,无法继续移动,则此时停止用力,复位弹簧5会迫使锁止件42回落,则会落到滑坡613上,通过滑坡613则可以进入使用容纳槽612内。
不使用时:保持外杆3不动,则内杆2继续往外杆3方向推,则锁止件42会从使用容纳槽612继续上移,从而通过不使用切换坡643,使锁止件42从使用区6B进入回落区6C。此时,松开推力,随后受复位弹簧5影响,通过长距限位台65,上述锁止件42从回落区6C进入不使用区6D。
上述使用区6B和回落区6C之间具有一个落差值,具体为上述使用区6B高于回落区6c,则锁止件42从使用区6B进入回落区6c后不易重新进入使用区6B。
实施例4:
如图19至24所示的一种笔夹提拉摁压三操笔,包括笔芯1、内杆2、外杆3、套接锁止件4,复位弹簧5和笔夹6。上述外杆3表面设有槽口31。上述套接锁止件4由套接环41和锁止件42组成。上述套接环41在内杆2装入外杆3内后,装于内杆2的尾端,从而组成笔杆整体件。上述笔杆整体件组装完成后,则上述锁止件42活动于槽口31内,无法脱离槽口31。上述复位弹簧5和笔芯1依次装入笔杆整体件,随后笔夹6装于笔杆整体件的尾端,则整只笔组装完成。上述笔夹6上设有与锁止件42相对应的锁止凸台61。
上述锁止件42与锁止凸台61之间至少具有两种位置稳定的形态变化。具体位置形态变化为脱离状态和锁扣状态,上述脱离状态时锁止件42的底部距离外杆3最前端的距离和锁扣状态时锁止件42的底部距离外杆3最前端的距离的差值等于笔芯1露出和收入内杆2位置关系的差值。
不使用状态时,则锁止件42与锁止凸台61处于脱离状态,则此时锁止件42底部距离外杆3的最前端较近,此时内杆2最前端到外杆3最尾端的距离达到最大,而内部笔芯1的长度不变,则笔芯1会收入内杆2一部分,收入后笔芯1的笔尖会距内杆2的出芯孔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使用状态时,则锁止件42与锁止凸台61处于锁扣状态,则此时锁止件42底部距离外杆3的最前端较远,则内杆2最前端到外杆3最尾端的距离发生缩减,而内部笔芯1的长度不变,则笔芯1会露出内杆2一部分,具体露出距离为笔芯1露出和收入内杆2位置关系的差值减去不使用时状态笔芯1笔尖隐藏于内杆2时,笔尖距内杆2出芯孔的安全距离。
上述复位弹簧5具体位于内杆2和笔夹6之间或位于内杆2和笔芯1之间。若复位弹簧5位于内杆2和笔夹6之间,则笔芯1卡于笔夹6内或内杆2和笔芯1之间再增加一个复位弹簧5。
上述外杆3上还设有使用辅助坡313、限位凸块314、不使用辅助坡315和回落辅助坡316。上述套接锁止件4可相对于内杆2旋转。
上述笔夹6朝外杆3侧的区域划分为四个区域,则切换区6A、使用区6B、回落区6C和不使用区6D。
上述锁扣凸台61位于笔夹6的中部。
使用时:保持外杆3不动,则内杆2往外杆3方向推,则上述锁止件42从不使用区6D的底部向上移动,在经过切换区6A后通过使用辅助坡313,使套接锁止件4发生旋转,进入使用区6B,但受到限位凸块314的作用,无法继续移动,则此时停止用力,复位弹簧5会迫使锁止件42回落,则会落到滑坡613上,通过滑坡613则可以进入使用容纳槽612内。
不使用时:保持外杆3不动,则内杆2继续往外杆3方向推,则锁止件42会从使用容纳槽612继续上移,从而通过不使用辅助坡315,使锁止件42从使用区6B进入回落区6C。此时,松开推力,随后受复位弹簧5影响,通过回落辅助坡316,上述锁止件42从回落区6C进入不使用区6D。
上述使用区6B和回落区6C之间具有一个落差值,具体为上述使用区6B高于回落区6c,则锁止件42从使用区6B进入回落区6c后不易重新进入使用区6B。
实施例5:
如图25至28所示的一种笔夹提拉摁压三操笔,包括笔芯1、内杆2、外杆3、套接锁止件4,复位弹簧5和笔夹6。上述外杆3表面设有槽口31。上述套接锁止件4由套接环41和锁止件42组成。上述套接环41在内杆2装入外杆3内后,装于内杆2的尾端,从而组成笔杆整体件。上述笔杆整体件组装完成后,则上述锁止件42活动于槽口31内,无法脱离槽口31。上述复位弹簧5和笔芯1依次装入笔杆整体件,随后笔夹6装于笔杆整体件的尾端,则整只笔组装完成。上述笔夹6上设有与锁止件42相对应的锁止凸台61。
上述锁止件42与锁止凸台61之间至少具有两种位置稳定的形态变化。具体位置形态变化为脱离状态和锁扣状态,上述脱离状态时锁止件42的底部距离外杆3最前端的距离和锁扣状态时锁止件42的底部距离外杆3最前端的距离的差值等于笔芯1露出和收入内杆2位置关系的差值。
不使用状态时,则锁止件42与锁止凸台61处于脱离状态,则此时锁止件42底部距离外杆3的最前端较近,此时内杆2最前端到外杆3最尾端的距离达到最大,而内部笔芯1的长度不变,则笔芯1会收入内杆2一部分,收入后笔芯1的笔尖会距内杆2的出芯孔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使用状态时,则锁止件42与锁止凸台61处于锁扣状态,则此时锁止件42底部距离外杆3的最前端较远,则内杆2最前端到外杆3最尾端的距离发生缩减,而内部笔芯1的长度不变,则笔芯1会露出内杆2一部分,具体露出距离为笔芯1露出和收入内杆2位置关系的差值减去不使用时状态笔芯1笔尖隐藏于内杆2时,笔尖距内杆2出芯孔的安全距离。
上述复位弹簧5具体位于内杆2和笔夹6之间或位于内杆2和笔芯1之间。若复位弹簧5位于内杆2和笔夹6之间,则笔芯1卡于笔夹6内或内杆2和笔芯1之间再增加一个复位弹簧5。
上述笔夹6朝外杆3侧上还设有复位凸台68。上述锁定凸台61上还设有使用坡671。上述复位凸台68上还设有复位长坡681。使用时:保持外杆3不动,则内杆2往外杆3方向推,则上述锁止件42从槽口31的底部往上移动,从而通过使用坡671,使得笔夹6发生轻微形变,从而使得锁止件42卡入锁定凸台61上,此时停止用力,即笔芯露出,可正常书写。不使用时:保持外杆3不动,则内杆2往外杆3方向推,则上述锁止件42从锁定凸台61处,继续往上移动,通过复位凸台68使得笔夹6发生形变,也使得锁定凸台61和锁止件42产生一定的距离差。当锁止件42在复位长坡681上移动到一定程度时,此时笔夹6的形变被扩大到一定程度,此时笔夹6的形变恢复速度低于复位弹簧5的压缩形变速度,则此时松开对内杆2的推力,通过复位弹簧5的弹力,可以使得锁止件42在经过锁定凸台61时,不与产生配合,顺利通过锁定凸台61回到槽口31的底部。则此时笔芯处于收回状态。
实施例6:
如图29至32所示的一种笔夹提拉摁压三操笔,包括笔芯1、内杆2、外杆3、套接锁止件4,复位弹簧5和笔夹6。上述外杆3表面设有槽口31。上述套接锁止件4由套接环41和锁止件42组成。上述套接环41在内杆2装入外杆3内后,装于内杆2的尾端,从而组成笔杆整体件。上述笔杆整体件组装完成后,则上述锁止件42活动于槽口31内,无法脱离槽口31。上述复位弹簧5和笔芯1依次装入笔杆整体件,随后笔夹6装于笔杆整体件的尾端,则整只笔组装完成。上述笔夹6上设有与锁止件42相对应的锁止凸台61。
上述锁止件42与锁止凸台61之间至少具有两种位置稳定的形态变化。具体位置形态变化为脱离状态和锁扣状态,上述脱离状态时锁止件42的底部距离外杆3最前端的距离和锁扣状态时锁止件42的底部距离外杆3最前端的距离的差值等于笔芯1露出和收入内杆2位置关系的差值。
不使用状态时,则锁止件42与锁止凸台61处于脱离状态,则此时锁止件42底部距离外杆3的最前端较近,此时内杆2最前端到外杆3最尾端的距离达到最大,而内部笔芯1的长度不变,则笔芯1会收入内杆2一部分,收入后笔芯1的笔尖会距内杆2的出芯孔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使用状态时,则锁止件42与锁止凸台61处于锁扣状态,则此时锁止件42底部距离外杆3的最前端较远,则内杆2最前端到外杆3最尾端的距离发生缩减,而内部笔芯1的长度不变,则笔芯1会露出内杆2一部分,具体露出距离为笔芯1露出和收入内杆2位置关系的差值减去不使用时状态笔芯1笔尖隐藏于内杆2时,笔尖距内杆2出芯孔的安全距离。
上述复位弹簧5具体位于内杆2和笔夹6之间或位于内杆2和笔芯1之间。若复位弹簧5位于内杆2和笔夹6之间,则笔芯1卡于笔夹6内或内杆2和笔芯1之间再增加一个复位弹簧5。
上述锁定凸台61由使用待扭转凹槽691、防扭转凸点692和进入切弧693组成。上述进入切弧693成弧形,便于锁止件42进入同时防止锁止件42扭转。上述进入切弧693上还设有进入辅坡6931和/或锁止件42的上方设有进入坡421。上述槽口31上还设有回归导向坡317和不使用直槽318。上述套接锁止件4套接在内杆2上后,则被固定,无法左右旋转。使用时:保持外杆3不动,则内杆2往外杆3方向推,则上述锁止件42从不使用直槽318往上移动,通过进入切弧693和进入辅坡6931进入使用待扭转凹槽691后,则笔芯露出,可正常书写。不使用时:则保持外杆3不动,轻微旋转内杆2,使锁止件42脱离使用待扭转凹槽691和防扭转凸点692,受复位弹簧5的影响,则会回落,从而通过回归导向坡317重新进入不使用直槽318,则此时笔芯处于收回状态。
实施例7:
如图33至36所示的一种笔夹提拉摁压三操笔,包括笔芯1、内杆2、外杆3、套接锁止件4,复位弹簧5和笔夹6。
上述外杆3表面设有槽口31。上述槽口31上设有锁止锁定槽319、锁止复位坡31A和静止直槽31B。上述套接锁止件4由套接环41和锁止件42组成。上述套接环41在内杆2装入外杆3内后,装于内杆2的尾端,从而组成笔杆整体件。上述复位弹簧5和笔芯1依次装入笔杆整体件,则上述锁止件42活动于槽口31内,无法脱离槽口31。随后笔夹6装于笔杆整体件的尾端,则整只笔组装完成。上述笔夹6上设有用于引导锁止件42相对应的使用导向凸块6E1和不使用导向凸块6E2。上述使用导向凸块6E1上还设有使用导向坡6E11。上述不使用导向凸块6E2上还设有不使用导向长坡6E21。
上述锁止件42与锁止锁定槽319之间至少具有两种位置稳定的形态变化。具体位置形态变化为脱离状态和锁扣状态,上述脱离状态时锁止件42的底部距离外杆3最前端的距离和锁扣状态时锁止件42的底部距离外杆3最前端的距离的差值等于笔芯1露出和收入内杆2位置关系的差值。
不使用状态时,则锁止件42与锁止锁定槽319处于脱离状态,则此时锁止件42位于静止直槽31B的底部,此时内杆2最前端到外杆3最尾端的距离达到最大,而内部笔芯1的长度不变,则笔芯1会收入内杆2一部分,收入后笔芯1的笔尖会距内杆2的出芯孔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使用状态时,则锁止件42与锁止锁定槽319处于锁扣状态,则此时锁止件42底部距离外杆3的最前端较远,则内杆2最前端到外杆3最尾端的距离发生缩减,而内部笔芯1的长度不变,则笔芯1会露出内杆2一部分,具体露出距离为笔芯1露出和收入内杆2位置关系的差值减去不使用时状态笔芯1笔尖隐藏于内杆2时,笔尖距内杆2出芯孔的安全距离。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补充:
上述实施例1~6皆具备第二种收芯的操作方式:当笔夹6用于挂在他物品上时,则笔夹6会产生形变,若此时整只笔处于使用状态,则锁止件42和锁止凸台61之间的锁扣关系被释放,则锁止件42会受到复位弹簧5的影响回落,从而使笔芯收回,变成不使用状态。
上述实施例2、5和6皆具备第三种收芯的操作方式:上述外杆3上还设有撬杆槽32。上述撬杆槽32内还设有远控连杆7。上述远控连杆7与外杆3之间通过铰连接配合。上述远控连杆7分为摁压部71和联动部72。上述摁压部71置于外杆3的中部靠近前端的区域,上述联动部72则置于笔夹6的夹持部6T的下方。在使用状态时,当摁压部71受到摁压,则联动部72会被撬起,则笔夹6会被抬起,则锁止件42和锁止凸台61之间的锁扣关系被释放,则锁止件42会受到复位弹簧5的影响回落,从而使笔芯收回,变成不使用状态。
当对摁压部71的压力消失后,则联动部72会受到笔夹6的形变恢复力,回弹复位,则远控连杆7也受压复位。
上述远程连杆7也可通过磁吸的方式,使其被摁压的力消失后,进行复位。
其他实施例,除实施例7之外也可以额外增加上述的第三种操作方式
上述实施例2~7皆具备自锁功能,具体自锁方案如下:
上述笔夹6上还设有自锁卡扣66,上述自锁卡扣66下侧还设有自锁卡槽661,上述笔夹6通过旋转,使笔夹6调整到自锁位置,则可以使得锁止件42卡入自锁卡槽661内,从而实现外杆3和内杆2结构相对锁定,笔芯无法露出。使用时,需要提前将笔夹6旋转调整到使用位置。
其中,实施例2和3的自锁卡扣66皆是寄生于其他结构上,如实施例2的自锁卡扣66寄生于复位限位台63下侧、而实施例3的自锁卡扣66则是寄生于长距限位台65的下侧。
而实施例4~7的自锁卡扣66则是独立部件,并且根据具体结构特性,分为一侧一个或两侧两个。上述实施例1也可额外增加上述的自锁功能。
上述实施例2和3的自锁操作方式,由于笔夹上设有受限于复位限位台63和长距限位台65的阻隔,具体操作方式如下两种:
1、旋转近一圈,使其锁止件42卡于自锁卡槽661内;
2、利用笔夹的形变力,使得笔夹弯曲形变后,避免复位限位台63和长距限位台65与锁止件(42)发生抵触,再小幅度旋转一点,使锁止件42卡于自锁卡槽661内。
而上述实施例4~7的自锁操作方式,则不受限制,可以直接小幅度旋转后,便可使锁止件(42)卡于自锁卡槽661内。
若是采取了上述的自锁功能,则还需采用笔夹旋转固定功能。本发明提供一种笔夹旋转固定功能,具体方案如下:
上述笔夹6由笔夹挂钩6Y和笔夹主体6U组成。上述笔夹挂钩6Y和笔夹主体6U分离,则可以更好的便于笔夹6旋转。上述笔夹挂钩6Y和笔夹主体6U之间可增加旋转卡扣结构,确保使用位置和自锁位置的稳定、旋转过程的顺畅以及笔夹6与外杆3之间的稳定性。上述笔夹挂钩6Y内设有旋转内环6Y1。上述旋转内环6Y1内还设有使用位置卡槽6Y11和自锁位置卡槽6Y12。上述笔夹主体6U上还设有与位置卡槽6Y11和自锁位置卡槽6Y12卡合的卡合凸台6U4。
对于实施例1、2、5和6而言,对笔夹6上的锁止凸台61的斜上位移能力有一定要求,而锁止凸台61的斜上位移能力主要取决于笔夹6自身的形变能力和笔夹挂钩6Y的斜上位移能力,为了更加便于使用,我们可以通过改进笔夹挂钩6Y的斜上位移能力,来进一步提高使用的舒适性和减少对笔夹6形变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提高了笔夹6的耐用性,而实施例2采用如下形变辅助方案从结构上提高笔夹挂钩6Y的斜上位移能力:
上述笔夹主体6U可由笔夹内体6U1、笔夹外体6U2和辅助弹簧6U3组成。上述笔夹挂钩6Y和辅助弹簧6U3位于笔夹内体6U1和笔夹外体6U2之间。上述辅助弹簧6U3具体位于笔夹挂钩6Y和笔夹外体6U2之间。上述笔夹内体6U1和笔夹外体6U2通过螺纹、卡合和磁吸的方式进行配合。而实施例1、5和6也可通过采用该形变辅助方案来提升笔夹的形变能力和形变耐受力,提高使用的次数和舒适性;上述辅助弹簧6U3和/或复位弹簧5也可采用弹性压片或其他弹性物替代。
对于笔夹挂钩6Y的要求便是确保其具备一定斜向上位移能力的同时还要确保其不会整理向上位移,否则会对锁止件42和锁止凸台61之间的配合造成不必要的阻碍,而通过以下方法,可以减少这种不必要的阻碍:
上述辅助弹簧6U3的弹力大于复位弹簧5的弹力和/或所述笔夹外体6U2的下延还设有斜边释压口6U5。上述斜边释压口6U5远离笔夹挂钩6Y上的锁止凸台61端,紧贴笔夹挂钩6Y,而越接近锁止凸台61端则距离笔夹挂钩6Y越远,整体保持一道斜线,从而便于笔夹挂钩6Y产生斜向上的位移,既锁止凸台61可以斜向上移动,且不会整体向上位移。
上述实施例1~7皆采用了性能提升方案,具体如下:上述笔夹6下还设有封盖24。上述封盖24和外杆3之间通过螺纹、卡合或磁吸的方式配合。
若上述复位弹簧5具体位于内杆2和笔夹6之间,且内杆2和笔芯1之间选择不增加复位弹簧5,则内杆的前端内设有定位软体8,用于防止笔芯头晃动。
若复位弹簧5位于内杆2和笔夹6之间。则上述内杆2上还可增加用于承载复位弹簧5的弹簧承载件23。为了避免复位弹簧5对笔夹6造成挤压,导致笔夹6旋转效果降低,上述复位弹簧5改为位于弹簧承载件23或内杆2和封盖24或笔夹6之间。
若采用封盖24,而上述复位弹簧5选择位于弹簧承载件23或内杆2和封盖24或笔夹6之间。则笔芯1改为卡于封盖24内。
上述封盖24内还可设有笔芯软胶套25。上述笔芯软胶套25卡于封盖24内,上述笔芯软胶套25内设有逐渐缩小的卡合通道251,且笔芯软胶套25和封盖24之间采用卡合、螺纹或磁吸的方式进行配合,可以适配不同规格的笔芯。并且为书写提供轻微舒适的回弹。上述封盖24的尾部还设有调节凹槽,上述调节凹槽可以和外部工具配合,进行封盖24和外杆3之间螺纹配合程度的调节。从而调节复位弹簧5的弹力。
上述内杆2上还设有限位凸环221。上述外杆3内还设有与限位凸环221配合的限位环台33。上述限位凸环221的外径大于限位环台12的内径。
采用上述限位凸环221和限位环台33后,即不使用时,通过限位凸环221和限位环台33来实现最大限位,从而避免锁止件42与槽口31的底部产生抵触力,防止锁止件42受到长时间挤压,则不需要通过套接锁止件4和槽口31之间的约束关系来防止笔杆整体件分离,极大的提高套接锁止件4的耐用性和稳定性。
通过性能提升方案,可以极大的提高整体笔的耐用性、整体性、使用舒适度、结构稳定性和更好的保护套接锁止件4,同时还提供了复位弹簧5的弹力可调功能,可以任意调节复位弹簧5的弹力,从而改变操作笔时所需的力度大小,适配不同使用人群。
为了更好、更方便和更科学的更换笔芯,上述实施例1、3、4、5、6和7皆采用了内杆分离方案,具体方案如下:
上述内杆2由内套件22和可拆件21组成,上述内套件22和可拆件21通过卡扣、螺纹或磁吸的方式进行配合,上述内套件22和套接锁止件4进行套合。上述限位凸环221则也在内套件22上,则更换笔芯时,可以直接取出可拆件21,进行笔芯的更换。
而上述实施例2更是采用了内杆分离磁吸方案,具体升级方案如下:
上述内套件22和可拆件21采用磁吸方式配合,上述内杆2还包括可拆磁吸件81和内套磁吸件82。上述可拆磁吸件81和内套磁吸件82皆为可磁吸物制成。上述可拆磁吸件81装于可拆件21的尾端,上述内套磁吸件82装于内套件22的前端。为了更好保护可拆磁吸件81和内套磁吸件82,上述可拆磁吸件81和内套磁吸件82之间还可设有防碰撞隔离件83。上述防碰撞隔离件83可避免可拆磁吸件81和内套磁吸件82因为磁吸力过大而碰撞破碎。上述防碰撞隔离件83具体装于可拆磁吸件81和/或内套磁吸件82的一端。
上述的其他实施例也可以更改为内杆分离磁吸方案。
上述实施例3和4还采用了竹节方案,具体方案如下:
上述内杆2上还设有一个及其以上的卡位竹节13。上述外杆3上还设有与卡位竹节13数量一致的竹节外杆34。上述竹节外杆24之间留有滑动间隙。而上述卡位竹节13滑动装配于滑动间隙内,即上述竹节外杆24和卡位竹节13相交错排布接触,但彼此之间仍留有间隙,便于滑动。
而实施例4还对上述竹节方案进行了舒适度升级,具体如下:
上述卡位竹节13和竹节外杆34之间还设有书写套9。
上述外杆3上还设有虎口套91。
上述内杆2上还设有夹持套26。
上述夹持套26、虎口套91和书写套9均分别采用硅胶、橡胶、树脂或纤维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的材料制成。
而实施例2虽然未采用竹节方案,但却通过增设夹持套26来进一步提高操作的舒适性。
上述竹节方案和舒适度升级,可以任意组合后,套用在其他实施例上。
上述实施例槽口31的形状和笔夹上的结构是相互配合,主要是利用槽口31和笔夹上的结构两者之间的结构配合,来实现锁止件42的位置切换,则槽口31的尺寸对锁止件42而言,是有极大的束缚功能,具体通过槽口31的尺寸与形状和笔夹6上的结构组合,决定了锁止件42的最大活动范围和活动导向;
如实施例5,对槽口31的需求很简单,只需要槽口(31)防止锁止件42左右位移过大即可,故此,采用简单的直槽形状,并且宽度限定大于锁止件42的外径,最低点不要妨碍收芯,但也不能太低,确保笔芯收入至安全距离即可,而最高点则也不要妨碍收芯,确保收芯顺利,简单来说只需要确保锁止件42可以正常上下移动,但不能左右移动过多即可;
上述实施例(除实施例6)的第一种收芯操作方式和出芯操作方式一致,但可通过多种不同的操作姿势实现,具体如下:
1、一只手握住外杆3不动,另一只手则握住内杆2将其往外杆3方向推;
2、一只手握住外杆3,另一手握住内杆2,两手同时发力,使其相互靠近;
3、通过常用写字手(也可采用另一只手,但是不推荐,因为无法做到出芯即写,采用常用写字手,出芯后可以轻微快速变换下手势便可写字)的虎口部分夹住外杆,然后食指和中指夹持住内杆的前端,压缩内杆使往虎口部分靠拢,锁止件与锁止凸台发生脱离状态和锁扣状态的切换,从而切换整只笔的长短变化、笔芯露出和收回状态;此方法为单手操作方法,最佳使用方法。
上述的实施例6的出芯操作方式和上述的出芯操作方式一致,但第一种收芯操作方式不一样,实施例6的第一种收芯操作方式具体如下:
1、一只手握住外杆3不动,另一只则握住内杆2然后往左侧或右侧旋转,即可完成收芯;
2、笔尖朝上,通过小拇指、无名指和/或中指与手掌末端夹持住外杆3,然后食指和大拇指抓住内杆2,进行左旋或右旋,即可完成收芯。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上述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