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52450B - 一种双连接下基于链路质量的分流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连接下基于链路质量的分流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352450B CN112352450B CN201880095317.4A CN201880095317A CN112352450B CN 112352450 B CN112352450 B CN 112352450B CN 201880095317 A CN201880095317 A CN 201880095317A CN 112352450 B CN112352450 B CN 11235245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link
- layer
- rlc
- transmit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101100077212 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 (strain 972 / ATCC 24843) rlc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84 smar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760358 Enod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135164 Time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27 coher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10099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7265 diseases, disorders, signs and symptom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46 layers by fun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076 repl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2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64 split stream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9—Management thereof
- H04W28/0958—Management thereof based on metrics or performance parameters
- H04W28/0967—Quality of Service [QoS] paramet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7—Details of sliding window man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82—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among bearers or cha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4—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 H04W56/004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by altering transmission tim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9—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双链接下,基于数据链路质量的分流方法,通过判断设置在UE侧判断承载链路的质量,其中,判断无线链路的质量可以通过TA超时、误码率、信号强度或幅度、SR连续发送阈值、RLC滑动窗口、T310定时器、触发beam failure recovery过程等参数或条件,根据判断的结果,选择启动包复制或优先选择链路等方式,通过两条链路传递数据,可以解决丢包的问题,可以提升可靠性,降低重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连接下基于链路质量的分流方法。
背景技术
未来的5G网络建设中,可以采用5G作为宏覆盖独立组网,也可以采用5G微小区进行热点覆盖。无论采用哪种组网方式,都可以通过LTE与5G系统间的双连接技术,提高无线资源利用率,降低系统切换时延,提高用户和系统性能。要实现LTE和5G间的双连接,就需要考虑如何选择双连接架构,考虑不同架构对4G和5G的用户面和控制面协议的影响。
发明内容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流传输方法,包括:当PDCP层的传输数据大于分流阈值,数据将通过预定义策略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分别传递给RLC层。当PDCP层的传输数据小于分流阈值,数据将从所述第一链路传递给RLC层。所述传输数据包括PDCP层待传输的数据以及RLC已经缓存的数据。其中,预定义策略可以是平均分配数据给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传输。在一种实现方式中,预定于策略也可以是所述预定义策略为按比例分配数据给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传输。能够高效地利用承载链路传输数据。
另一方面,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一种分流传输的方法,包括:第一数据通过第一链路传输至RLC层,第二数据通过第二链路传输至所述RLC层;当所述第一链路满足第一条件时,复制所述第一数据;以及通过所述第一链路传输所述复制的第一数据至所述RLC层,通过所述第二链路传输所述复制的第一数据至所述RLC层。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中,复制第三数据,通过所述第一链路传输所述复制的第三数据至所述RLC层,通过所述第二链路传输所述复制的第三数据至所述RLC层。可以防止数据传输丢失。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条件可以是第一参数大于或者小于阈值,其中,所述第一参数为以下一个或多个:TA超时、MAC层误码率、信号接收强度、SR连续发送最大值、RLC滑动窗口。可以实现多种判断传输链路质量的条件。
所述第一条件为以下一个或多个:T310定时器启动、MAC层触发Beam失败恢复流程。可以实现多种判断传输链路质量的条件。
另一方面,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数据通过第一链路传输至RLC层,第二数据通过第二链路传输至所述RLC层;当所述第一链路满足第一条件时,第三数据通过第二链路传输至RLC层。可以选择在质量较好的链路上传输数据。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执行上述方法的终端设备,以及执行上述方法的指令,所述指令包含于一种程序产品以及一种可读储存介质。
值得一提的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任意组合来达成不同的技术效果。
通过上述方案,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实现在分流模式下,通过条件或者参数确定某一链路的传输质量,从而实现数据复制,并重新通过两条链路传递数据,可以解决丢包的问题,可以提升可靠性,降低重传。
附图说明
图1示出的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提供的双连接的第一示意图。
图2示出的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分流的第一示意图。
图3示出的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分流的第二示意图。
图4示出的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分流的第三示意图。
图5示出的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分流的第四示意图。
图6示出的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提供的包复制功能的第一示意图。
图7示出的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提供的包复制功能的第二示意图。
图8示出的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提供的链路优先选择的第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无线系统中,不同制式、同一制式、不同系统的基站或接入点协同组网时,由于单个基站的带宽资源和覆盖范围有限,因此,集中多个小区或者基站的无线资源来为用户提供服务,更易于满足用户的容量需求和覆盖要求,这种方式通常称之为多连接。
以LTE系统为例,常用的多连接方式包括载波聚合、CoMP(CoordinatedMultipoint transmission/reception)以及双连接等。具体地,双连接(DualConnectivity,以下简称DC)是指UE(终端设备)在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 Layer,无线链路控制层)连接态下的操作模式,对于UE(终端设备)配置了一个主小区组(MasterCell Group)和一个辅小区组(Secondary Cell Group),提供基站间非理想传输条件下的性能解决方案。这种方式下,为了规避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介入控制)层调度过程中的时延和同步要求,数据在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层进行分割和合并,随后将用户数据流通过多个基站同时传送给用户。从而有助于实现用户性能提升,对用户总体吞吐量和切换时延都有帮助。LTE系统中采用双连接时,数据在核心网或者PDCP层进行分割后,将用户数据流通过多个基站同时传送给用户,核心网和无线网都存在多种选择,并且采用双连接时,需考虑数据承载等问题。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以4G 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和5G NR(New Radio,5G接入网)的双连接为例,但不局限LTE与5G之间,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也可是多种不同的通信制式之间,例如4G与5G之间,如图1所示,第一基站可以是LTE eNB基站,第二基站可以是gNB基站;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也可是同一代通信技术不同的基站类型,例如LTE基站与增强型LTE基站(e NB);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也可以是不同的接入点或系统之间的连接,例如,LTE接入点与WIFI、蓝牙等接入点;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本申请也可以扩展到多连接技术,例如,可以连接多个不同制式的基站,或者基站、WiFi等不同系统组合的系统。
现有5G标准定义了多种组网方式,包括独立组网(Standalone,简称SA)和非独立组网(Non-standalone,简称NSA)方式,以非独立组网方式为例,包括Option 3/3a/3x、Option 4/4a、Option 7/7a/7x等多种可能的方式,以Option3/3a/3x为例,在4G基站(eNB)为主站,5G基站(gNB)为从站,并沿用LTE核心网,不需要新的5G核心网,所有的控制面信令都经由eNB转发,数据流的传输对应三种方式:可以是eNB将数据分流给gNB,或者EPC(Evolved Packet Core,LTE核心网)将数据分流至gNB,或者gNB可将数据分流至eNB。此场景以eNB为主基站,所有的控制面信令都经由eNB转发。LTE eNB与NR(New Radio)gNB采用双链接的形式为用户提供高数据速率服务。
以Option 4/4a为例,Option4同时引入了NGC(Next Generation Core)和gNB。但是gNB没有直接替代eNB,在此场景中,核心网采用5G的NGC,eNB和gNB都连接至NGC。所有的控制面信令都经由gNB转发,数据连的传输对应有两种方式:gNB将数据分流给eNB,NGC将数据分流至eNB。
上述只是示例性的提供了几种常见的典型DC的连接方式,本申请并不对此作出限定。
值得说明的是,4G-5G制式内的DC表示UE同时与4G基站和5G基站保持双连接,同时利用两个基站的无线资源进行业务传输。控制面承载在主站上,数据可承载在主站和辅站,根据数据在主站和辅站上的分布情况,可以分为以下4种DC承载类型:
a.MCG承载(数据只在主站上)
b.SCG承载(数据只在辅站上)
c.MCG Split承载(数据在主站分流)
d.SCG Split承载(数据在辅站分流)
图2根据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分流的第一示意图。
如图2所示,在双连接下,以下行数据传输为例,数据流在PDCP(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层上分离和合并,随后将数据流通过多个基站同时传送给用户。在这种情况下,一个PDCP实体可以关联两个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实体,可以理解为PDCP层将数据流通过RLC1、RLC2链路传输至RLC层,具体地,RLC1链路可以理解为LTE链路,RLC2链路可以理解为NR链路,每个RLC实体分别对应LTE空口和NR空口。在这种场景下,PDCP的数据流会根据获取的授权,将PDCP报文分别在LTE和NR的空口上进行发送。此种方式可以称之为MCG Split承载模式。
同样,如果PDCP层只有关联一个RLC实体,此时PDCP层的数据直接传输至RLC层,此种方式称之为MCG承载(数据只在主站上传输)。
同样,如果此时数据在NR PDCP层的数据上传输,即数据在辅站上传输,此时也只关联一个NR RLC实体,即NR PDCP层的数据直接传输至NR RLC层,此种方式称之为SCG承载(数据只在辅站上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RLC实体可以至少对应一条承载链路,在一些实施例,RLC层也可以有多个RLC实体。
图3根据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分流的第二示意图。
如图3所示,LTE eNB为主站,gNB为辅站,数据在NR PDCP层汇聚,一个NR PDCP实体可以关联两个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实体,对应的NR RLC层与RLC层,此时数据在辅承载上分流,此种方式称之为SCG Split承载(数据在辅站分流)。
在此种情况下,为了避免4G基站处理能力的瓶颈,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来的4G基站升级,尽可能地降低设备研发和建网成本,LTE-NR双连接规定也可由SCG分离承载,即下行数据流即可由5G从站传送到4G主站,再传送到手机。
图4根据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分流的第三示意图。
如图4所示,在上行数据传输中,数据流在PDCP汇聚后,可以按照一定的预定义策略进行分流传输。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平均分配数据流至两条链路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按照链路质量传输至两条链路上;在一些实施例,如果PDCP传输的数据流的值小于分流传输的阈值,则在主承载上传输,例如图4中所示的链路1。
值得说明的是图中的链路1,链路2是为了便于描述,并非对本申请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中,一个层中可以有多个实体,例如,RLC中可以有两个RLC实体,对应两条承载两路,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本申请中的UE(用户设备)可以是供消费者使用的任意应用型的电子设备。用户设备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投影仪、智能手表、智能眼镜(例如,谷歌眼镜)、穿戴式小配件(例如,智能腕表、T恤、项链或鞋)、媒体(例如,音乐和/或视频)播放器、游戏机、游戏控制台和控制器、电子书(ebook)阅读器、云终端或车载媒体系统。用户设备可以是穿戴式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或非穿戴式设备(例如,电视或平板电脑)。此外,用户设备可具有任意合适的操作系统(OS),例如Android、iOS、Windows、Linux、Unix等。
进一步地,用户设备可以支持多种不同制式的移动通信技术,包括2G/3G/4G/5G,还可以支持WiFi、蓝牙等。
图5为根据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分流的第四示意图。
如图5所示,在上行传输过程中,UE侧也按照上述的承载方式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数据在PDCP层汇聚,传输至RLC层,当有多个PLC实体时,可以采用Split承载的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如图5所示,为了使得用户设备与基站(例如eNode B)之间的无线通信变得互联互通,用户设备和基站均根据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框架,从逻辑上可分为三个协议层:物理层(即PHY层)、数据链路层(即DLC层)、应用层和非接入层。其中,物理层主要用于为高层业务提供传输的无线物理通道,该层主要由网络侧的基站实现。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作为核心网与用户设备之间的功能层,非接入层是相对于接入层来说的,RRC层以下的协议层可以统称为接入层,接入层的信令是为非接入层的信令交互铺路搭桥的。非接入层支持在核心网与用户设备之间的信令和数据传输,主要包括鉴权和安全控制功能。应用层主要用于直接与应用程序接口并提供常见的网络应用服务。
数据链路层进一步分为三个子层:媒体接入控制层,简称MAC层,主要提供无线链路控制层与物理层之间的接口;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层,简称RLC层,主要为用户设备和控制数据提供分段和重传业务;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Protocol)层,简称PDCP层,主要用于处理控制面上的无线资源控制消息以及用户面上的因特网协议包。应用层主要是指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层,以下简称RRC层,其主要功能是对无线资源进行分配并发送相关信令,用户设备和UTRAN(UMTS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之间控制信令的主要部分是RRC消息,RRC消息承载了建立、修改和释放MAC层和物理层协议实体所需的全部参数,同时也携带了非接入层的一些信令。
在一些实施中,每一层都含有至少一个实体,例如RLC层,可以有RLC1实体和RLC2实体;在一些实施例,每一个RLC实体至少对应一条承载链路,以便数据可以从PDCP层传输到RLC层。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理解为RLC层有RLC1实体,RLC2实体,其中RLC1实体为支持LTE数据传输,RLC2实体为支持NR数据传输,但本申请对此并不作出限定。
以上行数据为例,当上层数据传输到PDCP层时,其数据报文具有SN(SerialNumber,序列号),可以理解为,数据传输到PDCP层时,被添加了SN编号。正常的情况下,下行的PDCP数据报文会按SN的编号升序到达,接收端接收到PDCP的报文如果是连续的,则直接递交给上层应用。
而在针对Split模式,上层数据传到PDCP层时,PDCP需要将数据进行分流,在一些情况下,例如,如果某一链路的质量不好,则传递的PDCP报文无法及时传递到对端,这时因为接收端无法获取到连续的PDCP数据包,就会出现另一链路等待PDCP报文的问题。反之,如果另一链路质量不好,也会存在同样的问题。
图6根据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提供的包复制功能的示意图。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网络侧通过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 Layer,无线资源控制层)配置信令中的PDCP-Duplication信元,其中该信元可以用于指示终端设备UE是否开启包复制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PDCP-Duplication的值设置为True,也可以是其他表征开启包复制功能的值,例如1,UE会将同一个PDCP报文进行复制,然后将相同SN的PDCP报文在RLC1和RLC2上同时发送。例如,此时需要传输编号为SN1,SN2,SN3的数据报文,即三个连续的数据报文,网络侧通过配置RRC信令中的PDCP-Duplication信元,开启包复制功能,PDCP将在RLC1,RLC2上同时发送编号为SN1,SN2,SN3的数据报文。通过上述包复制的功能,可以提升可靠性,降低重传。
具体地,对于支持PDCP包复制功能的PDCP PDU(PDCP数据包协议数据单元)提交流程如图6所示:
当数据从上层传输到PDCP层时;
判断是否关联了一个RLC实体,若判断是已经关联了RLC实体,则PDCP层将PDCPPDU传输至RLC层;
若判断关联至少两个RLC实体,则监测PDCP-Duplication是否被配置,即包复制功能是否被开启,若开启,则复制该PDU数据,在至少通过两条承载链路上传送至RLC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检测到PDCP-Duplication被配置后,进一步地需要检测时候开启了复制激活,如果已经开启,则复制需要传送的报文,通过两条承载链路上传送至RLC层,若没有开启或者激活,则将该PDU数据通过主承载传递至RLC层。
若判断关联至少两个RLC实体,且PDCP-Duplication没有被配置,则进一步判断PDCP层待传输的数据以及RLC已经缓存的数据是否大于阈值,如果小于阈值时,则不需要进行分流传输,可以直接由主承载上RLC链路传输。如果大于阈值时,则按照预定义的规则进行分流传输,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可以是将数据包平均分个两个RLC链路层传输;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可以是按照链路质量进行分配传输。在一些实施中,此处的阈值是指分流传输的阈值,可以理解,当待传输的数据大于阈值时,进入分流模式,即通过两条承载链路传输数据至RLC层。
上述方案可以解决丢包的问题,可以提升可靠性,降低重传。
图7根据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提供的另一种包复制功能的示意图。
具体地,如图7所示:
Step1:split模式下,UE按照网络侧配置进行上行数据发送;
Step2:UE监控链路质量,当某一承载链路质量变差时,开始在质量较好的承载链路上进行包复制,例如,当检测到主承载链路质量相对与辅承载链路而言,链路的质量不好时,此时,开启包复制功能。又例如图4中所示,当链路1的质量变差时,开启包复制功能,将数据报文在链路1和链路2上同时传输。
Step3:当传输质量较差的链路恢复时,停止包复制动作,并按照之前的配置进行分流传输;
例如,在split模式下,例如,在主承载链路上传输SN1,SN2,SN3,在辅承载链路上传输SN4,SN5,SN6,此时检测到主承载链路的质量变差,则开启包复制功能,首先SN1,SN2,SN3,重新在辅承载链路上重传,同时也在主承载链路上重传,之后复制SN7,SN8,SN9,在主承载链路、以及辅承载链路上同时传输,即开始包复制功能后,后续待数据都能够复制,并在两条承载链路上传输。
此处对主承载链路、辅承载链路、链路1、链路2不作限定,只是为了表述方便,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链路可以理解为UE内部的逻辑信道、传输通道等。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根据链路质量作为判断条件,链路质量的判断条件有如下几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判断链路质量的参数可以是TA;
具体地,TA(Timing Advance,定时提前),一般用于UE上行传输,指为了将UE上行数据包在希望的时间到达eNB,预估由于距离引起的射频传输时延,提前相应时间发出数据包。对于离eNodeB较远的UE,由于有较大的传输延迟,就要比离eNodeB较近的UE提前发送上行数据。对于eNodeB,只要在CP(Cyclic Prefix)范围内接收到UE所发送的上行数据,就能够正确地解码上行数据,因此,上行同步要求来自同一子帧的不同UE的信号到达eNodeB的时间都落在CP之内。
MAC实体使用timeA lignment Timer来控制TA超时。除了随机接入之外,如果关联到服务小区的timeAlignmentTimer没有启动,MAC实体不能在服务小区上执行任何的上行发送。当收到Timing Advance Command的MAC CE(Media Access Control controlelement,MAC控制元素)时,启动或重置timeAlignment Timer定时器。
例如,UE判断某一链路的质量变差,UE可以通过判断TA是否超时,或者接受到SRS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临界值,临界值可以是一个指定的经验阈值,包含达到阈值的次数和一段时间内超过阈值的百分比。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两个临界值,例如,Threshold start和Threshold stop。当前的UE的实际获取值小于Threshold start,标识链路质量变差,当前UE实际获取值大于Threshold stop。标识链路质量变好,例如,可以设置TA超时的次数、或者规定时间内超过阈值的百分比,当大于该临界值标识着该链路质量变差,同样,也可以设置TA超时的次数、或者规定时间内超过阈值的百分比,当小于该临界值时标识着链路质量变好。在一些实施中,也可以设置一个阈值Threshold。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判断链路质量的参数可以是MAC层误码率;
误码率是传输中的误码占所传输的总码数的百分比。这里的误码率是在MAC层统计到的物理层误码。即块传输误码,或者误块率。在无线网络中,一个设备(如如eNodeB)是按块(block,也就是TB)向另一个设备(如UE)发送数据的。发送端使用块中的数据计算出一个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码校验),并随着该块一起发送到接收端。接收端根据收到的数据计算出一个CRC,并与接收到的CRC进行比较,如果二者相等,接收端就认为成功地收到了正确的数据,并向发送端回复一个“ACK”(acknowledgement,应答消息);如果二者不相等,接收端就认为收到了错误的数据,并向发送端回复一个“NACK”,以要求发送端重传该块。
在LTE中,控制信道的目标BLER(Block Error Rate,块差错率)为1%,数据信道的目标BLER为10%。当BLER不超过10%时,UE将向eNodeB上报它所能解码的最高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编码方式),可以通过CQI(Channel QualityInformation,信道质量信息)上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误码率来判断链路质量的好坏,例如,可以设置两个临界值,例如,Threshold start和Threshold stop,当误码率超过一定的阈值(Thresholdstop),则表示该链路质量变差,当误码率小于预定的阈值(Threshold start),则表示该链路质量变好。在一些实施中,也可以设置一个临界值Threshold。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判断链路质量的参数可以是信号强度。
信号强度可以是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接收信号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设置信号强度临界值,例如,Threshold start和Threshold stop,当信号强度大于一定的阈值(Threshold start)时,表示该链路质量变好,当信号强度小于一定的阈值(Threshold stop)时,则表示该链路质量变差。在一些实施例,也可以设置一个临界值Threshold。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用信号变化的幅度用来表征链路质量的好坏,信号变化幅度大是指信号强度(RSRP)、信噪比(SINR)或者二者组合在预定时间的变化范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判断链路质量的参数可以是SR连续发送最大值。
SR连续发送最大值是指SR-TransMax:Maximum number of SR transmissions asdescribed in 38.321[3].n4 corresponds to 4,n8 corresponds to 8,and so on.该参数由网络侧通过RRC信令进行配置。当UE发送SR的次数等于最大值时,将会通知RRC释放PUCCH和SRS,并且会清除下行指派和上行授权,然后启动随机接入过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一个临界值,临界值可以是小于SR连续发送的最大值,通过是否超过临界值来预估链路状态。阈值大于0,小于等于sr-TransMax。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判断链路质量的参数可以是RLC滑动窗口达到临界值:
RLC的滑动窗口有上边界和下边界。这里下边界指窗口的起始SN号,上边界指下边界+窗口大小。窗口达到临界值是指(SN NEXT-上边界)大于了Thresholdstart(阈值可以等于上边界)。当窗口达到临界值时,说明该链路上已经存储了过多的SN未收到ACK,因此认为该链路已经变差。当(SN NEXT-上边界)小于Thresholdstop时,说明缓存的SN数量变小,链路质量恢复了。阈值可以和速率联系起来,以提升评估的准确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判断链路质量的条件可以是T310是否启动。
T310的启动条件根据协议中的描述:Upon detecting physical layer problemsfor the SpCell i.e.upon receiving N310consecutive out-of-sync indicationsfrom lower layers。即:检测到物理层问题时,启动T310定时器,此时说明该链路已经无法使用。当T310停止时,任务链路恢复,可以继续发送。
具体地,可以通过T310定时器的开启状态来判断链路质量的好坏,例如,当检测到某一链路的T310开启,则表示该链路的质量变差,而检测到T310关闭时,则表示该链路质量恢复正常。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判断链路质量的条件可以是MAC层触发beam failurerecovery(Beam失败恢复流程)过程:
Beam failure recovery流程用于在底层检测到Beam failure时给服务的gNB指示一个新的SSB(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同步信号块)或者CSI-RS(channel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息)。Beam failure是由下层检测并通知给MAC实体的。当MAC实体收到beam failure通知后,就会启动beam恢复定时器,并启动随机接入过程。如果定时器超时,则通知上层beam恢复失败。因此,在MAC层触发beamfailure recovery时,说明该链路已经无法使用。Beam failure recovery完成后,认为链路已经恢复。
具体地,判断链路质量的条件可以是通过检测MAC层是否触发beam failurerecovery,当在MAC层触发beam failure recovery时,说明该链路已经无法使用。Beamfailure recovery完成后,认为链路已经恢复。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参数或者条件用于表征链路质量的好坏,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上述任一参数或者条件、以及参数和条件的多个组合。
相对与图6提供的包复制功能,图7所提供的方案能够解决在Split模式下,由于链路1质量差导致接收端收到SN4,SN5,SN6,但报文SN1,SN2,SN3无法及时收到的问题,该问题导致速率降低及上层APP的报文重传。通过在UE侧判断无线链路的质量,依据判断结果,通过包复制或优先选择链路等方式,尽可能的让报文在质量较好的链路上传递,从而提升系统可靠性和系能。
图8为根据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提供的链路优先选择的示意图。
具体地,如图8所示,详细流程如下:
Step1:DC模式下,UE按照网络侧配置进行上行数据发送;
Step2:UE监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主承载和辅承载的链路质量,当主承载链路质量变差时,将原本在该变差承载上发送的数据调度到链路好的承载上进行发送,变差的承载上不在分配PDCP包;
同样,当辅承载链路质量变差时,将原本在变差的承载上发送的数据调度待链路质量好的承载上进行发送,变差的承载上不在分配PDCP包。
Step3:UE监控当变差的承载的链路恢复时,则回复到调度之前的数据传输模式。
例如,在LTE链路上传输SN1,SN2,SN3,在NR链路上传输SN4,SN5,SN6,此时检测到LTE链路的质量变差,则随后的SN7,SN8,SN9只在质量较高的NR链路上传输。
相对与图7所提供的实施例,本实施例则是在Split模式下,检测链路A的链路质量差时,优先通过质量好的链路B进行数据包的发送。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lobal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统、未来的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系统或新无线(New Radio,NR)等。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以用硬件实现,或固件实现,或它们的组合方式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上述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以此为例但不限于: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RAM、ROM、EEPROM、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此外。任何连接可以适当的成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如果软件是使用同轴电缆、光纤光缆、双绞线、数字用户线(DSL)或者诸如红外线、无线电和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从网站、服务器或者其他远程源传输的,那么同轴电缆、光纤光缆、双绞线、DSL或者诸如红外线、无线和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包括在所属介质的定影中。如本申请所使用的,盘(Disk)和碟(disc)包括压缩光碟(CD)、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DVD)、软盘和蓝光光碟,其中盘通常磁性的复制数据,而碟则用激光来光学的复制数据。上面的组合也应当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保护范围之内。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申请的揭露,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数据通过第一链路传输至RLC层,第二数据通过第二链路传输至所述RLC层;
当所述第一链路满足第一条件且开启包复制功能时,复制所述第一数据;以及
通过所述第一链路传输所述复制的第一数据至所述RLC层,通过所述第二链路传输所述复制的第一数据至所述RLC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复制第三数据,通过所述第一链路传输所述复制的第三数据至所述RLC层,通过所述第二链路传输所述复制的第三数据至所述RLC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三数据是从PDCP层传输至RLC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条件为第一参数大于阈值,其中,所述第一参数为以下一个或多个:TA超时、MAC层误码率、信号接收强度、SR连续发送最大值、RLC滑动窗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条件为第一参数小于阈值,所述第一参数为以下一个或多个:TA超时、MAC层误码率、信号接收强度、SR连续发送最大值、RLC滑动窗口。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条件为以下一个或多个:T310定时器启动、MAC层触发Beam失败恢复流程。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所述第一数据通过所述第一链路传输至第一接入点,所述第二数据通过所述第二链路传输至第二接入点,所述复制的第一数据通过所述第二链路传输至所述第二接入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入点与所述第二接入点为4G或5G基站。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链路对应第一RLC实体,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第二RLC实体,其中,所述第一RLC实体和所述第二RLC实体位于RLC层。
10.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触摸屏,存储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多个应用程序,以及一个或多个程序;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在执行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时,使得所述终端设备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1.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及
存储介质,其中,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指令,所述指令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步骤:
第一数据通过第一链路传输至RLC层,第二数据通过第二链路传输至所述RLC层;
当所述第一链路满足第一条件且开启包复制功能时,复制所述第一数据;以及
通过所述第一链路传输所述复制的第一数据至所述RLC层,通过所述第二链路传输所述复制的第一数据至所述RLC层。
1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18/093977 WO2020006653A1 (zh) | 2018-07-02 | 2018-07-02 | 一种双连接下基于链路质量的分流方法和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352450A CN112352450A (zh) | 2021-02-09 |
CN112352450B true CN112352450B (zh) | 2023-11-28 |
Family
ID=69059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95317.4A Active CN112352450B (zh) | 2018-07-02 | 2018-07-02 | 一种双连接下基于链路质量的分流方法和设备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576081B2 (zh) |
EP (1) | EP3796709A4 (zh) |
CN (1) | CN112352450B (zh) |
WO (1) | WO202000665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77353B (zh) * | 2019-06-17 | 2021-11-05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用于车辆通信的副链路监测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
CN112333675B (zh) * | 2020-11-25 | 2022-09-13 | 紫光展锐(重庆)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计数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
CN112929297B (zh) * | 2021-01-21 | 2023-12-29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资源分配装置及存储介质 |
CN113784388B (zh) * | 2021-09-09 | 2023-06-27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
CN114745318B (zh) * | 2022-04-12 | 2023-06-02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面向IPv6动态物联网的路径恢复方法 |
CN114679755B (zh) * | 2022-04-28 | 2023-09-26 | 上海顺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工作模式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5002926B (zh) * | 2022-06-23 | 2023-10-10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双载波方案配置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CN116961732A (zh) * | 2023-08-11 | 2023-10-27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创新中心 | 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19787A (zh) * | 2014-09-10 | 2014-12-17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恢复无线链路的方法和设备 |
CN106535269A (zh) * | 2016-10-26 | 2017-03-22 | 重庆邮电大学 | 一种lte‑a与laa异系统中双连接技术切换的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45600A (zh) | 2009-10-22 | 2011-05-0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以太网接入sdh光网络的链路保护方法及装置 |
CN102098732A (zh) * | 2011-02-24 | 2011-06-15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Iub口拥塞的处理方法和设备 |
WO2014005258A1 (en) * | 2012-07-02 | 2014-01-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enabling fast early termination of voice frames on the uplink |
US9844089B2 (en) * | 2013-04-29 | 2017-12-12 | Htc Corporation | Method of handling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in dual connectivity |
US10334481B2 (en) * | 2014-09-18 | 2019-06-25 | Kt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user plane data |
ES2704737T3 (es) | 2015-08-26 | 2019-03-19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Señalización de enlace ascendente para conectividad dual |
CN107404734B (zh) * | 2016-05-18 | 2022-08-1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发送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07548079B (zh) * | 2016-06-23 | 2020-10-27 |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 定时器时长的动态调整方法、终端设备、无线通信系统 |
KR102669847B1 (ko) * | 2017-01-13 | 2024-05-28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패킷을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US10506659B2 (en) * | 2017-03-23 | 2019-12-10 | Kt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processing radio link failure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WO2018231425A1 (en) * | 2017-06-15 | 2018-12-20 | Babaei Alireza | Packet duplication control |
US10833807B2 (en) * | 2017-11-10 | 2020-11-10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Processing method under data duplication and related devices |
CN110691424B (zh) * | 2018-01-12 | 2020-09-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cu-du架构下重复模式的通信处理方法和设备 |
KR102598001B1 (ko) * | 2018-06-18 | 2023-11-06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효율적인 패킷 중복 전송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
2018
- 2018-07-02 CN CN201880095317.4A patent/CN112352450B/zh active Active
- 2018-07-02 WO PCT/CN2018/093977 patent/WO2020006653A1/zh unknown
- 2018-07-02 EP EP18925188.7A patent/EP3796709A4/en active Pending
- 2018-07-02 US US17/255,257 patent/US11576081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19787A (zh) * | 2014-09-10 | 2014-12-17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恢复无线链路的方法和设备 |
CN106535269A (zh) * | 2016-10-26 | 2017-03-22 | 重庆邮电大学 | 一种lte‑a与laa异系统中双连接技术切换的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R2-1801267".3GPP tsg_ran\WG2_RL2.第1-3节. * |
Samsung.R2-1803593 "PBR for PDCP Duplication".3GPP tsg_ran\WG2_RL2.(第TSGR2_101期),第1-3节.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796709A1 (en) | 2021-03-24 |
EP3796709A4 (en) | 2021-06-02 |
CN112352450A (zh) | 2021-02-09 |
WO2020006653A1 (zh) | 2020-01-09 |
US20210127300A1 (en) | 2021-04-29 |
US11576081B2 (en) | 2023-02-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352450B (zh) | 一种双连接下基于链路质量的分流方法和设备 | |
US10645618B2 (en) | Link failure recovery method and apparatus | |
CA3095656C (en) | Techniques to manage integrity protection | |
CA2957186C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ual-connectivity operation | |
CN106576304B (zh) | 用户设备、增强型节点b及其方法 | |
US8934424B2 (en) | Devices for reconfiguring a subframe allocation | |
US11711167B2 (en) |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 |
EP2858436B1 (en) | Downlink data transmission scheduling method and device | |
WO2009022805A1 (en) | Method of reporting measurement resul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10505711B (zh) | 处理调度请求的方法、设备、装置及介质 | |
WO2021065153A1 (ja) | 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 |
JP2018513609A (ja) | ミッションクリティカルな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のためのイベントトリガ型マルチリンクチャネル品質測定および報告 | |
US20140313877A1 (en) | Processing method of wireless fidelity technology and user equipment | |
US20140348088A1 (en) | Method, System and Equipment for Determining Transmission Subframe | |
US20220386165A1 (en) | Method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extended reality applications with enhanced quality of service | |
CN113424648A (zh) | 蜂窝网状网络中对无线电链路故障的处理 | |
KR20220100591A (ko) | 사용자 장비 및 스케줄링 노드, 사용자 장비를 위한 방법 및 스케줄링 노드를 위한 방법 | |
CN113396631A (zh) | 通信装置、基础设施设备和方法 | |
CN113273293A (zh) | 确定用于多种模式的上行链路许可 | |
WO2021065154A1 (ja) | 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 |
WO2021234143A1 (en) | Configured grant enhancements in unlicensed band | |
JP2011082616A (ja) | 無線リンク障害検出方法、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 |
US20240032020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managing radio bearer for providing extended reality service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 |
GB2613941A (en) | Method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extended reality applications with enhanced quality of service | |
KR20230162615A (ko) | 통신 장치 및 통신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