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31709B - 一种显示基板的驱动方法、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基板的驱动方法、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31709B
CN112331709B CN202011194249.2A CN202011194249A CN112331709B CN 112331709 B CN112331709 B CN 112331709B CN 202011194249 A CN202011194249 A CN 202011194249A CN 112331709 B CN112331709 B CN 1123317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substrate
display
lens
display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9424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31709A (zh
Inventor
石常洪
王进
吴振钿
刘祖文
邱鑫茂
吕耀朝
陶文昌
林剑涛
洪贵春
刘耀
钟娴
程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uzho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uzho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uzho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9424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31709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317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17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317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17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04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based on a displacement or a deformation of a flui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0875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by means of one or more refract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12Fluid-filled or evacuated lenses
    • G02B3/14Fluid-filled or evacuated lenses of variable focal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的驱动方法、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显示基板包括:衬底基板以及设置在衬底基板一侧的一个或多个分立的摄像单元;各摄像单元包括:设置在衬底基板一侧的一个或多个像素单元,以及层叠设置在一个或多个像素单元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电极、液体微透镜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用于形成施加在液体微透镜上的驱动电压,液体微透镜用于在驱动电压变化时改变自身焦距,以使显示基板工作在显示状态或摄像状态;其中,各像素单元包括光敏单元和发光单元,光敏单元用于对从液体微透镜射出的光线进行光电转化。将液体微透镜和光敏单元集成在显示基板中,既可以实现拍摄功能,又可以实现正常显示功能,使显示设备轻薄化。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基板的驱动方法、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基板的驱动方法、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审美的提高,全屏显示成为未来手机屏幕的发展趋势。近年来的升降摄像头、齐刘海、水滴屏等全面屏形态都是在追求美观的终端外形。
现有的全面屏产品,均需要在屏幕上安装前置摄像头,摄像头的安装导致显示设备比较厚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基板的驱动方法、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以使显示设备轻薄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基板,所述显示基板包括:衬底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一个或多个分立的摄像单元;
各所述摄像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一个或多个像素单元,以及层叠设置在所述一个或多个像素单元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电极、液体微透镜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用于形成施加在所述液体微透镜上的驱动电压,所述液体微透镜用于在所述驱动电压变化时改变自身焦距,以使所述显示基板工作在显示状态或摄像状态;
其中,各所述像素单元包括光敏单元和发光单元,所述光敏单元用于对从所述液体微透镜射出的光线进行光电转化。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液体微透镜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疏水层,所述疏水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形成透明腔体;
填充于所述透明腔体内的导电性水溶液和绝缘介质,所述导电性水溶液靠近所述第一电极填充,所述导电性水溶液和所述绝缘介质的折射率不同且不相溶,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疏水层背离所述第一电极的一侧。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靠近所述衬底基板设置,所述绝缘介质的折射率小于所述导电性水溶液的折射率。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光敏单元包括:层叠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三电极、PIN二极管和第四电极,所述第三电极靠近所述衬底基板设置,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第四电极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层叠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阳极、发光功能层和阴极,所述阳极靠近所述衬底基板设置,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阴极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衬底基板包括透光区域和不透光区域,所述光敏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不透光区域内,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透光区域。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各所述摄像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且位于所述液体微透镜周围的隔垫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基板。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显示基板的驱动方法,用于驱动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基板,所述驱动方法包括:
分别向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输出电压,形成施加在所述液体微透镜上的驱动电压;
调节所述驱动电压,改变所述液体微透镜的焦距,以使所述显示基板工作在显示状态或摄像状态。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驱动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摄像状态下,接收所述光敏单元输出的电信号,并将所述电信号转化为显示信号;
在所述显示状态下,根据所述显示信号控制所述发光单元发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包括以下优点:
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的驱动方法、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显示基板包括:衬底基板以及设置在衬底基板一侧的一个或多个分立的摄像单元;各摄像单元包括:设置在衬底基板一侧的一个或多个像素单元,以及层叠设置在一个或多个像素单元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电极、液体微透镜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用于形成施加在液体微透镜上的驱动电压,液体微透镜用于在驱动电压变化时改变自身焦距,以使显示基板工作在显示状态或摄像状态;其中,各像素单元包括光敏单元和发光单元,光敏单元用于对从液体微透镜射出的光线进行光电转化。本申请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液体微透镜和光敏单元集成在显示基板中,在功能上可以代替传统摄像头,这样的显示基板既可以实现拍摄功能,又可以实现正常显示功能,从而实现真正的全面屏,同时避免安装传统摄像头时所需的打孔等机械操作,将液体微透镜和光敏单元件集成在显示基板上的设计可以使显示设备轻薄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摄像单元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敏单元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微透镜在润湿性最大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微透镜在润湿性中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微透镜在润湿性最小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状态下摄像单元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状态下摄像单元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明腔体体积与透镜曲率半径关系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
图1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参照图1,显示基板包括:衬底基板11以及设置在衬底基板11一侧的一个或多个分立的摄像单元12。
各摄像单元12包括:设置在衬底基板11一侧的一个或多个像素单元,以及层叠设置在一个或多个像素单元背离衬底基板11一侧的第一电极123、液体微透镜124和第二电极125,第一电极123和第二电极125用于形成施加在液体微透镜124上的驱动电压,液体微透镜124用于在驱动电压变化时改变自身焦距,以使显示基板工作在显示状态或摄像状态;其中,各像素单元包括光敏单元121和发光单元122,光敏单元121用于对从液体微透镜124射出的光线进行光电转化。
图1示出了一个摄像单元1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该摄像单元12包括一个像素单元。参照图2示出了一个摄像单元12在显示基板上的位置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对摄像单元12在显示基板上的具体位置不作限定。参照图3示出了一个摄像单元12的平面结构示意图,该摄像单元12包括多个像素单元。
参照图4示出了光敏单元121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光敏单元121用于将入射至其上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相当于摄像单元12的传感器。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调节第一电极123和第二电极125上的电压大小,从而调节出所需要的液体微透镜124的焦距。液体微透镜124相当于摄像单元12的镜头。当显示基板包括多个摄像单元12时,各摄像单元12中液体微透镜124的焦距均可独立调节,即各液体微透镜124对应不同的第一电极123和第二电极125。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工作原理为:分别向第一电极123和第二电极125输出电压,形成施加在液体微透镜124上的驱动电压;调节驱动电压,改变液体微透镜124的焦距,以使显示基板工作在显示状态或摄像状态。
参照图11示出了一种显示基板的工作流程示意图。在摄像状态下,调节第一电极123和第二电极125上的电压大小,调节出所需要的液体微透镜124的焦距如4.0~∞,摄像状态下发光单元122不发光,被摄物体的光线经过液体微透镜124后生成的光学图像(光信号)投射到光敏单元121上,光敏单元121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然后再经过模数转换变成数字信号,以及经过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加工处理,得到显示信号;在显示阶段,根据摄像状态下获得的显示信号控制发光单元122发光,此时可以控制第一电极123和第二电极125上的电压大小使液体微透镜124的焦距保持不变如∞o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通过将液体微透镜和光敏单元集成在显示基板中,在功能上可以代替传统摄像头,这样的显示基板既可以实现拍摄功能,又可以实现正常显示功能,从而实现真正的全面屏,解决全面屏前置摄像问题,同时避免安装传统摄像头时所需的打孔等机械操作,将液体微透镜和光敏单元件集成在显示基板上的设计可以使显示设备轻薄化,并且可以留更多空间给天线和电池,在5G终端设备上有更好的应用。
另外,当显示装置包括多个摄像单元时,各摄像单元的液体微透镜(镜头)可以采用不同的焦距对同一场景进行拍摄,从而实现多帧合成超采样技术,先拍第一张全像素照片,再加上后续多张照片(不同焦距)的补充,最终拼成一张超高像素且具有更多细节的优化照片。多个摄像单元包括多个液体微透镜,拍摄时进光量大,提高了在低光环境下的成像效果。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参照图1,光敏单元121可以包括:层叠设置在衬底基板11一侧的第三电极1211、PIN二极管1212和第四电极1213(ITO gap),第三电极1211靠近衬底基板11设置,第一电极123设置在第四电极1213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光敏单元121结构中的PIN二极管1212也可以替换为CCD/CMOS等光电转换元件。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参照图1,发光单元122可以包括:层叠设置在衬底基板11一侧的阳极1221(ITO)、发光功能层和阴极1225(ITO),阳极1221靠近衬底基板11设置,第一电极123设置在阴极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其中,发光功能层可以包括空穴传输层1222(HIL)、有机发光层1223(R/G/B)和电子传输层1224(EML)。
在实际应用中,各摄像单元12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电极123与第四电极1213之间、以及第一电极123与阴极1225之间的绝缘层126。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参照图1,衬底基板11可以包括透光区域和不透光区域,光敏单元12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位于不透光区域内,发光单元122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覆盖透光区域。
参照图1,不透光区域的衬底基板11可以包括衬底111(Glass)以及设置在衬底111靠近像素单元一侧的多个薄膜晶体管,多个薄膜晶体管包括驱动晶体管,驱动晶体管与发光单元122的阳极1221连接。其中,薄膜晶体管可以包括设置在衬底111一侧的栅极113(Gate)、有源层112(Active,a-Si)、源漏极114(SD)以及平坦层115(PLN)。
在具体实现中,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还可以包括设置在一个或多个分立的摄像单元12背离衬底基板11一侧的盖板13(Glass)。
在实际应用中,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盖板13和衬底111之间且位于周边区域的封框装置14。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参照图1,液体微透镜124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电极123背离衬底基板11一侧的疏水层1241,疏水层1241与第一电极123形成透明腔体;以及填充于透明腔体内的导电性水溶液1242和绝缘介质1243,导电性水溶液1242靠近第一电极123填充,导电性水溶液1242和绝缘介质1243的折射率不同且不相溶,第二电极125设置在疏水层1241背离第一电极123的一侧。
如图1所示,第一电极123可以靠近衬底基板11设置,此时绝缘介质1243的折射率小于导电性水溶液1242的折射率。图1示出的透明腔体中,与第一电极123相邻的两个侧壁以及与第一电极123相对的内壁均为疏水层1241。
为了通过驱动电压对导电性水溶液1242的润湿性进行控制,以改变导电性水溶液1242的形状,进而调节液体微透镜124的焦距,因而第一电极123的内表面不设置疏水层1241。其中,第一电极123材料可以采用ITO,ITO作为透明电极有很强的亲水性。
疏水层1241的材料可以为光刻胶等。
参照图1,各摄像单元12的显示基板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电极123与第二电极125之间且位于液体微透镜124周围的隔垫物1244。其中,设置在第一电极123与第二电极125之间的隔垫物1244用于分隔开各液体微透镜124,还用于保持第一电极123与第二电极125之间的间隙。
液体微透镜124中,导电性水溶液1242和绝缘介质1243是两种折射率不同的透明介质,二者的材料组合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一种实现方式中,导电性水溶液1242可采用水(折射率1.33)、氯化钠(折射率1.54)、氯化钾(折射率1.49)等液体,绝缘介质1243可以为空气(折射率1.0),该实现方式可节约成本。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导电性水溶液1242可以为氯化钠(折射率1.54)、氯化钾(折射率1.49)等盐溶液,绝缘介质1243可以为氯仿(折射率1.46)、四氯化碳(折射率1.44)、硅油(折射率1.40)等油性液体,这种实现方式的稳定性较好。
通过改变第一电极123和第二电极125上的电压,来改变导电性水溶液1242与疏水层1241之间的表面张力,即改变导电性水溶液1242在疏水层1241表面的润湿性,使导电性水溶液1242发生形变,实现透镜功能,进而通过控制第一电极123和第二电极125上的电压大小可调整导电性水溶液1242的曲率半径,实现变焦。参照图5示出了液体微透镜在润湿性最大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6示出了液体微透镜在润湿性中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7示出了液体微透镜在润湿性最小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根据透镜焦距公式
Figure BDA0002753595390000071
其中,f为微透镜焦距,n为导电性水溶液折射率(例如水为1.33),n1为绝缘介质折射率(例如空气为1.0),r为透镜的曲率半径。按照常规手机摄像镜头实际焦距为4.068mm,若采用水和空气分别作为导电性水溶液和绝缘介质,则微透镜的曲率半径r=f/1.5≈2.7mm。若f=4.068mm为微透镜的最小焦距,则r=2.7mm为透微镜的最小曲率半径。若液体微透镜按照底面1mm×1mm设计,根据r=2.7mm计算,液体微透镜所处空间高度h≈0.05mm(50μm),即透明腔体体积为1mm×1mm×0.047mm;(本例计算得出的h为最小高度,即实际h之0.05mm)
根据球冠体积公式
Figure BDA0002753595390000081
其中,V为球冠(球缺)体积(近似为液体微透镜体积),r为球体半径(液体微透镜曲率半径),h为球缺部分高度(透明腔体的高度)计算得到液体填充量与透明腔体体积的比例约为0.021/0.05≈42%,参照图10示出了透明腔体体积与透镜曲率半径的关系图,其中,L为透明腔体的宽度。
液体微透镜焦距f与润湿角度θ的关系式为
Figure BDA0002753595390000082
润湿角度θ与电压U关系式为
Figure BDA0002753595390000083
其中,R为透明腔体的半径(后外接球半径),θ0为初始接触角(未施加电压时的接触角),ε0为真空介电常数(8.85×10-12F/m),εr为介质介电常数,e为介质厚度,γ为电润湿材料两种介质的表面张力(空气和水的表面张力约为7.2×10-3N/m)。
从公式(3)可看出,θ角越小(θ≥90°),f约大,当θ近似90℃时,f接近∞(非凸透镜状态);公式(4)可看出,外加电压越大,接触角θ值越小(θ≥90°)。
若εr=7.0(举例氮化硅绝缘层),e=0.4μm(举例氮化硅绝缘层厚度),则cosθ=cosθ+0.021U2;若R=1mm,θ0为140°(则θ范围为90~140°);θ=90°时,根据上述公式计算电压有最大值为4.9V,此时液体微透镜焦距为∞;加电压为0V时,此时θ=140°,计算得液体微透镜焦距f≈4.0为最小焦距;当电压0~4.49V范围内,液体微透镜焦距f=4.0~∞。
液体微透镜124的工作原理:通过改变导电性水溶液1242两端电极电压,来改变导电性水溶液1242在疏水层1241上的润湿性(接触角),使导电性水溶液1242发生形变,形成透镜。当加在导电性水溶液1242上的电压压差为V1时(按照上述计算约为4.9V,即第一电极123与第二电极125之间的电压差),导电性水溶液1242在疏水层1241上的润湿性最大,显示基板处于显示状态,如图5所示;当加在导电性水溶液1242上的电压压差为为V2(0V)时,导电性水溶液1242在疏水层1241上的润湿性最小(透镜焦距最小),如图7所示;当加在导电性水溶液1242上的电压压差为为V1~V2时(4.9~0V),导电性水溶液1242在疏水层1241上的润湿性为中间状态,如图6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液体微透镜124尺寸很小(可达到微米级别)并且电压可控,因此其在不同方向使用下受重力影响可忽略不计。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工作原理参照图11所示。在摄像状态下摄像单元12实现拍摄功能,参照图9示出了摄像状态下摄像单元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通过改变加在导电性水溶液1242上的电压压差,来改变导电性水溶液1242在疏水层1241上的润湿性(接触角),使导电性水溶液1242发生形变,形成液体微透镜;光敏单元121形成传感器,来接收通过液体微透镜的光信号,并转换成电信号;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可以做在显示面板的PCB板上,对电信号进行加工处理,最终转换成显示信号。在显示状态下摄像单元12实现显示功能,参照图8示出了显示状态下摄像单元1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根据显示信号控制发光单元发光,进而显示被摄物体的图像。其中,液体微透镜124和光敏单元121共同组成前置摄像系统,通过将二者集成在显示基板上,可以实现拍摄和显示双重功能,解决全面屏前置摄像头的问题。
参照图12示出了一种显示基板的制备工艺流程图。采用光刻工艺形成疏水层1241的侧壁和隔垫物,导电性水溶液1242和绝缘介质1243(液体)可以采用滴注等方式滴到第一电极123和疏水层1241形成的凹槽中,最后将盖板13采用类似LCD中的Cell VAS工艺进行封装。图12中画出了9个液体微透镜124,因每个液体微透镜124的驱动电压不同,故每个液体微透镜124的焦距不同,开启拍摄模式时,9个不同焦距的液体微透镜124同时作用,对同一场景进行拍摄,可以实现多帧合成超采样技术,得到优化照片。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基板。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显示面板、电子纸、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2D或3D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的驱动方法,用于驱动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基板,参照图13,驱动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131:分别向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输出电压,形成施加在液体微透镜上的驱动电压。
步骤132:调节驱动电压,改变液体微透镜的焦距,以使显示基板工作在显示状态或摄像状态。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参照图14,本实施例驱动方法还可以包括:
步骤141:在摄像状态下,接收光敏单元输出的电信号,并将电信号转化为显示信号。
步骤142:在显示状态下,根据显示信号控制发光单元发光。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驱动过程可以参照前述实施例的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的驱动方法、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显示基板包括:衬底基板以及设置在衬底基板一侧的一个或多个分立的摄像单元;各摄像单元包括:设置在衬底基板一侧的一个或多个像素单元,以及层叠设置在一个或多个像素单元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电极、液体微透镜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用于形成施加在液体微透镜上的驱动电压,液体微透镜用于在驱动电压变化时改变自身焦距,以使显示基板工作在显示状态或摄像状态;其中,各像素单元包括光敏单元和发光单元,光敏单元用于对从液体微透镜射出的光线进行光电转化。本申请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液体微透镜和光敏单元集成在显示基板中,在功能上可以代替传统摄像头,这样的显示基板既可以实现拍摄功能,又可以实现正常显示功能,从而实现真正的全面屏,同时避免安装传统摄像头时所需的打孔等机械操作,将液体微透镜和光敏单元件集成在显示基板上的设计可以使显示设备轻薄化。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驱动方法、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基板包括:衬底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一个或多个分立的摄像单元;
各所述摄像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一个或多个像素单元,以及层叠设置在所述一个或多个像素单元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电极、液体微透镜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用于形成施加在所述液体微透镜上的驱动电压,所述液体微透镜用于在所述驱动电压变化时改变自身焦距,以使所述显示基板工作在显示状态或摄像状态;
其中,各所述像素单元包括光敏单元和发光单元,所述光敏单元用于对从所述液体微透镜射出的光线进行光电转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微透镜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疏水层,所述疏水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形成透明腔体;
填充于所述透明腔体内的导电性水溶液和绝缘介质,所述导电性水溶液靠近所述第一电极填充,所述导电性水溶液和所述绝缘介质的折射率不同且不相溶,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疏水层背离所述第一电极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靠近所述衬底基板设置,所述绝缘介质的折射率小于所述导电性水溶液的折射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敏单元包括:层叠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三电极、PIN二极管和第四电极,所述第三电极靠近所述衬底基板设置,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第四电极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层叠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阳极、发光功能层和阴极,所述阳极靠近所述衬底基板设置,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阴极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基板包括透光区域和不透光区域,所述光敏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不透光区域内,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透光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摄像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且位于所述液体微透镜周围的隔垫物。
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
9.一种显示基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驱动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所述驱动方法包括:
分别向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输出电压,形成施加在所述液体微透镜上的驱动电压;
调节所述驱动电压,改变所述液体微透镜的焦距,以使所述显示基板工作在显示状态或摄像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摄像状态下,接收所述光敏单元输出的电信号,并将所述电信号转化为显示信号;
在所述显示状态下,根据所述显示信号控制所述发光单元发光。
CN202011194249.2A 2020-10-30 2020-10-30 一种显示基板的驱动方法、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23317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94249.2A CN112331709B (zh) 2020-10-30 2020-10-30 一种显示基板的驱动方法、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94249.2A CN112331709B (zh) 2020-10-30 2020-10-30 一种显示基板的驱动方法、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31709A CN112331709A (zh) 2021-02-05
CN112331709B true CN112331709B (zh) 2022-10-11

Family

ID=742961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94249.2A Active CN112331709B (zh) 2020-10-30 2020-10-30 一种显示基板的驱动方法、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317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66964A (zh) * 2022-06-29 2022-10-11 合肥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3d显示器件以及3d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72682A (ja) * 2007-01-15 2008-07-24 Sony Corp 撮像素子およびその撮像素子を含む撮像装置
JP2013054208A (ja) * 2011-09-05 2013-03-21 Canon Inc 屈折力可変の液体レンズアレイ
CN109254399A (zh) * 2018-11-02 2019-01-22 上海酷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CN110266861A (zh) * 2019-07-23 2019-09-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10676273A (zh) * 2019-09-30 2020-01-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图像感应像素单元、图像传感器及镜头模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72682A (ja) * 2007-01-15 2008-07-24 Sony Corp 撮像素子およびその撮像素子を含む撮像装置
JP2013054208A (ja) * 2011-09-05 2013-03-21 Canon Inc 屈折力可変の液体レンズアレイ
CN109254399A (zh) * 2018-11-02 2019-01-22 上海酷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CN110266861A (zh) * 2019-07-23 2019-09-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10676273A (zh) * 2019-09-30 2020-01-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图像感应像素单元、图像传感器及镜头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31709A (zh) 2021-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49081B (zh) 一种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US20230324653A1 (en) Camera module
CN107068716B (zh) 一种集成式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0266861B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US7609954B2 (en) Lens module and camera module using the lens module
KR102310376B1 (ko) 촬상 장치, 제조 장치, 제조 방법, 및 전자 기기
US20130293459A1 (en) Image display device with imaging unit
WO2021027375A1 (zh) 一种摄像模组、电子设备
CN110928075B (zh) 一种显示装置、制作方法、以及显示和摄像方法
US9392197B2 (en) Camera module
CN112331709B (zh) 一种显示基板的驱动方法、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US20200049863A1 (en) Liquid lens,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device
WO2022050132A1 (ja)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20080101791A1 (en) Shutter and camera module with same
KR20180094615A (ko) 액체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11834398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US8190013B2 (en) Optical system
CN108873312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显示方法、存储介质
KR20180092358A (ko)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학 기기
CN203423737U (zh) 图像获取模块及其光学辅助单元
US20140098175A1 (en) Display apparatus with image pickup apparatus
CN110632798B (zh) 显示设备
CN114447009A (zh) 包括分色透镜阵列的图像传感器和包括该图像传感器的电子装置
CN112630932B (zh) 摩尔纹成像装置
WO2022049906A1 (ja)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