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06804A - 一种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06804A
CN112306804A CN202011192128.4A CN202011192128A CN112306804A CN 112306804 A CN112306804 A CN 112306804A CN 202011192128 A CN202011192128 A CN 202011192128A CN 112306804 A CN112306804 A CN 1123068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rget component
electronic equipment
task
operation mode
comm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9212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06804B (zh
Inventor
华国军
李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9212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06804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068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068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068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068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30Monitoring
    • G06F11/3051Monitoring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computing system or of the computing system component, e.g. monitoring the presence of processing resources, peripherals, I/O links, software progra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06F1/3203Power management, i.e. event-based initiation of a power-saving mode
    • G06F1/3234Power sav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action undertaken
    • G06F1/325Power saving in peripheral device
    • G06F1/3275Power saving in memory, e.g. RAM, cach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30Monitoring
    • G06F11/3003Monito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omputing system or computing system component being monitored
    • G06F11/3037Monito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omputing system or computing system component being monitored where the computing system component is a memory, e.g. virtual memory, cach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30Monitoring
    • G06F11/3058Monitoring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properties or parameters of the computing system or of the computing system component, e.g. monitoring of power, currents, temperature, humidity, position, vibr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所述方法包括:监控电子设备与目标部件之间的命令信息,所述命令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电子设备或所述目标部件执行相应任务;至少根据所述命令信息确定所述目标部件和/或所述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至少根据所述任务负载调整切换运行模式的时间,以及调整所述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目标部件进入的运行模式。

Description

一种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例如固态硬盘的不断更新,目前PCIe SSD(peripheral componentinterconnect express Solid State Disk/Solid State Drive,PCIe固态硬盘),其速度从G3已然过渡到G4,而随着其性能的提升,SSD的耗电和散热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此,电子设备的系统端需要增加更多成本来提供对应的解决方案以解决SSD耗电及散热问题,否则会导致出现电子设备整体功耗不达标和SSD中数据安全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处理方法,包括:
监控电子设备与目标部件之间的命令信息,所述命令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电子设备或所述目标部件执行相应任务;
至少根据所述命令信息确定所述目标部件和/或所述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
至少根据所述任务负载调整切换运行模式的时间,以及调整所述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目标部件进入的运行模式。
作为优选,至少根据所述命令信息确定所述目标部件和/或所述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包括:
如果监控到电子设备向目标寄存器发送第一命令集,分析所述第一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所述电子设备所要执行的任务,以根据所述第一命令集中的全部命令确定所述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或,
如果监控到电子设备向目标寄存器发送第一命令集,分析所述第一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所述目标部件所要执行的任务,以根据所述第一命令集中的全部命令确定所述目标部件的任务负载;或,
如果监控到电子设备向目标寄存器发送第一命令集,分析所述第一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所述目标部件和电子设备所要执行的任务,以根据所述第一命令集的全部命令确定所述目标部件和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或,
如果监控到目标部件向目标寄存器发送第二命令集,分析所述第二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所述电子设备所要执行的任务,以根据所述第二命令集中的全部命令确定所述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或,
如果监控到目标部件向目标寄存器发送第二命令集,分析所述第二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所述电子设备和目标部件所要执行的任务,以根据所述第二命令集的全部命令确定所述目标部件和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
作为优选,至少根据所述任务负载调整切换运行模式的时间,包括:
如果所述任务负载大于预设负载阈值,延长所述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目标部件切换预置运行模式的时间;且/或,
如果所述任务负载不大于预设负载阈值,缩短所述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目标部件切换预置运行模式的时间。
作为优选,至少根据所述任务负载调整所述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目标部件进入的运行模式,包括:
如果所述任务负载大于预设负载阈值,控制所述目标部件从预置运行模式进入到第一运行模式,其中,所述目标部件在所述预置运行模式下的功耗低于其在第一运行模式下的功耗;或,
如果所述任务负载大于预设负载阈值,控制所述电子设备从预置运行模式进入到第二运行模式,其中,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预置运行模式下的功耗低于其在第二运行模式下的功耗;或,
如果所述任务负载不大于预设负载阈值,控制所述目标部件从预置运行模式进入到第三运行模式,其中,所述目标部件在所述预置运行模式下的功耗高于其在第三运行模式下的功耗;或,
如果所述任务负载不大于预设负载阈值,控制所述电子设备从预置运行模式进入到第四运行模式,其中,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预置运行模式下的功耗高于其在第四运行模式下的功耗。
作为优选,如果预设负载阈值为电子设备的预设空闲时间,判断所述任务负载是否大于预设负载阈值,包括:
计算所述电子设备或目标部件完成对应任务负载所需的时间;
如果所述时间大于所述预设空闲时间,确定所述任务负载大于预设负载阈值;或,
如果所述时间不大于所述预设空闲时间,确定所述任务负载不大于预设负载阈值。
作为优选,还包括:
在电子设备运行操作系统前,禁用电子设备或目标部件调整运行模式的功能;且/或,
在电子设备运行操作系统以后,启用电子设备和目标部件调整运行模式的功能,以能够根据所述任务负载、预置空闲时间和预置运行模式调整所述电子设备的空闲时间和/或所述目标部件的电源模式。
作为优选,如果所述目标部件为具有读写功能的存储部件,至少根据所述命令信息确定所述目标部件和/或所述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包括:
如果监控到电子设备的主机通过队列向所述存储部件发送第一命令集,分析所述第一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主机或存储部件所要读取/写入的数据块长度和起始逻辑地址,以根据所述第一命令集中的命令序列确定所述主机或存储部件的任务负载;或,
如果监控到存储部件通过目标寄存器向电子设备的主机发送第二命令集,分析所述第二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主机或存储部件所要读取/写入的数据块长度和起始逻辑地址,以根据所述第二命令集中的命令序列确定所述主机或存储部件的任务负载。
作为优选,至少根据所述任务负载调整切换运行模式的时间,以及调整所述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目标部件进入的运行模式,包括:
根据所述任务负载和电子设备的属性信息确定所述主机或存储部件完成读/写任务所需的时间;
根据所述时间调整所述主机或存储部件切换运行模式的时间,以及根据完成不同读/写任务所需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调整所述主机或存储部件进入的运行模式。
作为优选,根据所述任务负载和电子设备的属性信息确定所述主机完成读/写任务所需的时间,包括:
根据通过命令集得到的命令序列获得所述主机的逻辑地址分布,根据所述逻辑地址分布确定所述主机需要完成的读/写任务的类型;
根据电子设备的属性信息确定所述主机与存储部件之间的匹配度,根据所述匹配度及所述类型确定所述主机的读/写性能;
根据所述主机需要完成的读/写任务及其在该类型下的读/写性能确定所述主机完成所述读/写任务所需的时间。
本申请同时提供一种处理装置,包括:
监控模块,用于监控电子设备与目标部件之间的命令信息,所述命令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电子设备或所述目标部件执行相应任务;
处理模块,用于至少根据所述命令信息确定所述目标部件和/或所述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并至少根据所述任务负载调整切换运行模式的时间,以及调整所述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目标部件进入的运行模式。
本申请同时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配置为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能够使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上所述的处理方法。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公开可以获知,本申请实施例具备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监控电子设备与目标部件之间的命令信息确定各自的任务负载,并基于任务负载分别调整切换电子设备与目标部件运行模式的时间以及待进入的运行模式,使电子设备及目标部件能够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达到自动调整进入低功耗模式的时间及进入的低功耗模式,同时能够有效降低散热量,因此无需额外设置过多散热器件来辅助降低电子设备及目标部件的散热量,减少了制备成本,而且可保证电子设备及目标部件不会因温度过高而导致性能受损,甚至丢失数据的情况发生,增强了系统整体的数据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处理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处理方法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处理方法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的处理方法的实际应用流程图(图中ITPT表示模式切换的间隔时间,ITPS表示电源状态,APST表示自动进入低功耗的模式,ASPM表示活动状态电源管理模式)。
图6为基于本申请的处理方法调整主机及存储设备运行模式时的参考数据图。
图7为本申请的处理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但不作为本申请的限定。
应理解的是,可以对此处公开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因此,下述说明书不应该视为限制,而仅是作为实施例的范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想到在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内的其他修改。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与上面给出的对本公开的大致描述以及下面给出的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给定为非限制性实例的实施例的优选形式的描述,本申请的这些和其它特性将会变得显而易见。
还应当理解,尽管已经参照一些具体实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确定地实现本申请的很多其它等效形式,它们具有如权利要求所述的特征并因此都位于借此所限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结合附图时,鉴于以下详细说明,本公开的上述和其他方面、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为显而易见。
此后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所公开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的实例,其可采用多种方式实施。熟知和/或重复的功能和结构并未详细描述以避免不必要或多余的细节使得本公开模糊不清。因此,本文所公开的具体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细节并非意在限定,而是仅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和代表性基础用于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实质上任意合适的详细结构多样地使用本公开。
本说明书可使用词组“在一种实施例中”、“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又一实施例中”或“在其他实施例中”,其均可指代根据本公开的相同或不同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因性能提升、系统空闲部件仍处于忙碌状态、原系统自身功耗调节不当等原因而导致的散热量大幅提高,影响电子设备及目标器件安全运行,需额外增设更多散热器件或改变电子设备的物理结构以提高散热,造成制备成本显著提升,同时增加电子设备体积及重量的技术问题,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处理方法,包括:
S100:监控电子设备与目标部件之间的命令信息,命令信息用于指示电子设备或目标部件执行相应任务;
S200:至少根据命令信息确定目标部件和/或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
S300:至少根据任务负载调整切换运行模式的时间,以及调整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进入的运行模式。
例如,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电子设备,其可以包括计算机等设备的主机/系统端,该主机或系统端不包含输入输出设备,如不包含显示器、键盘、鼠标等设备,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主机或系统端是包含主板及其他用于实现数据处理、数据存储等功能部件的控制箱体(或者是容器Mainframe)。其通常包括CPU(处理器)、内存、主板、光驱、电源,以及其他输入输出控制器和接口等,如PCIe接口(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接口)、电源接口。也就是,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可以为台式机中的主机,或笔记本电脑的系统端中除去键盘、触控板后所形成的设备系统等类似器件。
进一步地,目标部件可以为上述电子设备自身的功能部件,也可以是外接的外围部件,例如为通过电子设备上的PCIe接口连接的固态硬盘或其他形式的硬盘、通过电子设备上的网络接口或其他支持网络信号传输的接口接入的网卡,再或是通过电子设备上的显示接口、USB接口等不同接口接入的显卡、内存卡/条、鼠标、键盘等部件,具体不唯一。在实施本实施例中的方法时,执行主体可为电子设备,或其他器件,还可为目标部件,再或是由电子设备与目标部件形成的系统执行等。
具体地,以上述介绍为例,本实施例中以系统驱动(如微软驱动)或处理器驱动(如Intel驱动)作为执行主体来详细介绍本实施例的处理方法,为便于书写,以下将系统驱动(如微软驱动)或处理器驱动(如Intel驱动)简称为系统驱动。本实施例中,系统驱动会监控电子设备与目标部件之间的命令信息,该命令信息可直接发送至对方,也可先存储至一存储部件中,如寄存器,然后由电子设备及目标部件通过该存储部件获得各自的命令信息。本实施例中的命令信息包括对应电子设备的命令信息和/或目标部件的命令信息,用于指示电子设备或目标部件执行各自任务。系统驱动在确定了命令信息后,可至少基于该命令信息确定目标部件和/或电子设备当前或者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的任务负载,也即,根据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需执行的命令集数量来确定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当前或者未来的一段时间的任务负载(繁忙程度),以基于该任务负载(繁忙程度)来确定出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切换运行模式的时间,以及需切入至何种运行模式。因为通常情况下,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均是有多种运行模式的,具体可根据功耗的高低而区分,如全功耗模式、半功耗模式、低功耗模式等,目前,大多数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是根据所在设备的默认方式来切换运行模式,如通过监控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在指定运行状态下的持续时间来确定切换运行模式的时间。但是该种调整方法,方式单一,不能快速、敏锐地发现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当前的运行模式和其负载状态是否匹配,故导致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的运行模式和其负载状态经常出现不匹配的情况,进而致使系统驱动功耗被大量耗费,同时产生大量余热,严重影响系统驱动整体的正常运行。而本实施例中通过监控命令信息,确定出对应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的任务负载量,可更为及时且准确地确定出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的运行模式切换时间,以及应切换为何种运行模式,以使该模式匹配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当前以至于未来一段时间的负载状态,实现对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的运行模式进行更为灵活地调整,进而降低因模式与负载状态不匹配导致的能量损耗以及高散热量。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公开可以获知,本实施例具备的有益效果可归结为通过监控电子设备与目标部件之间的命令信息确定各自的任务负载,并基于任务负载分别调整切换电子设备与目标部件运行模式的时间以及待进入的运行模式,使电子设备及目标部件能够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达到自动节省功耗的效果,同时能够有效降低散热量,因此无需额外设置过多散热器件来辅助降低电子设备及目标部件的散热量,减少了制备成本,而且可保证电子设备及目标部件不会因温度过高而导致性能受损,甚至丢失数据的情况发生,增强了系统驱动整体的数据安全性。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在执行步骤S200:至少根据命令信息确定目标部件和/或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时,包括:
方式1:S201:如果监控到电子设备向目标寄存器发送第一命令集,分析第一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电子设备所要执行的任务,以根据第一命令集中的全部命令确定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
例如,电子设备和目标部件之间进行命令交互时,是统一将命令以队列的方式发送至目标寄存器中,或者其他具有存储功能部件中,如内存、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等。其中,所述的队列可为多个,例如为1024个队列,每个队列至少包含一个命令集,该至少一个命令集中包含的命令可以为1024个命令。应用时,电子设备可在执行数据读写的过程中,预先将自身、目标部件需要执行的命令分别打包形成命令集,并经由队列发送至目标寄存器中,使系统驱动根据目标寄存器中存储的命令集进行分析,进而确定出对应目标部件和/或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
具体地,当系统驱动监控到电子设备向目标寄存器发送了第一命令集后,会自目标寄存器处获得第一命令集,并对该第一命令集中的每一条命令进行分析,在确定出该第一命令集中的每一条命令均指示电子设备所要执行的任务时,系统驱动便可根据该第一命令集中的全部命令来确定出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例如,当第一命令集中,每一条命令分别为指示电子设备对内存中存储的不同指定文件进行加密处理时,系统驱动便可根据该第一命令集中的全部命令来确定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
或者,方式2:如果监控到电子设备向目标寄存器发送第一命令集,分析第一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目标部件所要执行的任务,以根据第一命令集中的全部命令确定目标部件的任务负载;
具体地,当系统驱动监控到电子设备向如上文所述的目标寄存器中发送了第一命令集,经对该第一命令集中的每一条命令进行分析后,确定出该每一条命令均指示目标部件需要执行的任务,例如,目标部件为显卡,第一命令集中每一条命令均是指示显卡来处理内存中不同的图像数据,此时,系统驱动便可根据该第一命令集中的全部命令确定出目标部件的任务负载。
或者,方式3:如果监控到电子设备向目标寄存器发送第一命令集,分析第一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目标部件和电子设备所要执行的任务,以根据第一命令集的全部命令确定目标部件和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
具体地,当系统驱动监控到电子设备向如前文所述的目标寄存器中发送了第一命令集,经对该第一命令集中的每一条命令进行分析后,确定出该每一条命令均指示目标部件以及电子设备分别需要执行的任务,例如,目标部件为固态硬盘,第一命令集中每一条命令均是指示电子设备需要将用户输入的数据写入固态硬盘中的指定地址上,或者,需要电子设备根据用户指令读取固态硬盘中指定地址的数据,此时,系统驱动便可根据该第一命令集中的全部命令而分别确定出目标部件以及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
或者,方式4:如果监控到目标部件向目标寄存器发送第二命令集,分析第二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电子设备所要执行的任务,以根据第二命令集中的全部命令确定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
具体地,当系统驱动监控到目标部件向如前文所述的目标寄存器中发送了第二命令集,经对该第二命令集中的每一条命令进行分析后,确定出该每一条命令均指示电子设备需要执行的任务,例如,目标部件为网卡,第一命令集中每一条命令均是指示电子设备来处理改变网卡的配置参数,或处理由网卡接收来的网络数据,此时,系统驱动便可根据该第二命令集中的全部命令确定出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
或者,方式5:如果监控到目标部件向目标寄存器发送第二命令集,分析第二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电子设备和目标部件所要执行的任务,以根据第二命令集的全部命令确定目标部件和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
具体地,当系统驱动监控到目标部件向如前文所述的目标寄存器中发送了第二命令集,经对该第二命令集中的每一条命令进行分析后,确定出该每一条命令均指示目标部件以及电子设备分别需要执行的任务,同样以目标部件为网卡为例,例如,第一命令集中每一条命令均是指示电子设备需要将用户写入web浏览器中的请求数据输送至网卡中,使网卡将该请求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中,或者,需要电子设备接收由网卡输送的服务器反馈数据,并将其展示给用户等,此时,系统驱动便可根据该第二命令集中的全部命令而分别确定出目标部件以及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在执行步骤S300:至少根据任务负载调整切换运行模式的时间时,包括:
S301:如果任务负载大于预设负载阈值,延长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切换预置运行模式的时间;且/或,
S302:如果任务负载不大于预设负载阈值,缩短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切换预置运行模式的时间。
例如,系统驱动电子设备自身,如在电子设备启动过程中在电子设备进入基本输入输出系统驱动BIOS阶段中设置预设负载阈值,也即电子设备的BIOS中存储有预设负载阈值,该预设负载阈值可通过数据处理量,命令条数等进行表示。应用时,该预设负载阈值可基于系统驱动的历史负载数据、历史运行数据或从第三方获取的其他设备系统驱动的历史负载数据、历史运行数据以及电子设备、目标部件的种类和配置参数等进行综合确定,当然还可基于其他途径进行确定,具体确定方式不唯一。
进一步地,当系统驱动确定出目标部件和/或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大于预设负载阈值时,则延长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切换预置运行模式的时间,该预置运行模式可以为功耗低于当前运行模式的功耗的运行模式,因为当前运行模式下,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是需要处理任务负载的,而预置运行模式可认为是对应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处理完任务负载,且无其他任务负载需要处理的状态下所处的运行模式,用以降低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的功耗。而切换为预置运行模式的时间,可以基于当前时间以及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完成预设负载阈值时所需的时间而综合确定。但,由于经判断对比发现当前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的任务负载是大于预设负载阈值的,故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完成该任务负载的时间理论上要长于完成预设负载阈值的时间。因此,为了确保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能够高效完成任务负载的处理,系统驱动可适当延长切换预置运行模式的时间,以为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留有更充足的任务处理时间。其中,延长的时间值可根据任务负载与预设负载阈值之间的差距而定,以使延长的时间与该差距相匹配,避免延长过多时间而导致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的功耗过高,加大散热量。
进一步地,倘若系统驱动经对比判断确定出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的任务负载不大于预设负载阈值时,则可以缩短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切换预置运行模式的时间,该缩短的时间同样可以基于任务负载与预设负载阈值之间的差距而进行等比例地确定,确保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在完成任务负载后的第一时间便可切换至低能耗的预置运行模式。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在执行步骤S300:至少根据任务负载调整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进入的运行模式时,包括:
S303:如果任务负载大于预设负载阈值,控制目标部件从预置运行模式进入到第一运行模式,其中,目标部件在预置运行模式下的功耗低于其在第一运行模式下的功耗;
或者,如果任务负载大于预设负载阈值,控制电子设备从预置运行模式进入到第二运行模式,其中,电子设备在预置运行模式下的功耗低于其在第二运行模式下的功耗;
或者,如果任务负载不大于预设负载阈值,控制目标部件从预置运行模式进入到第三运行模式,其中,目标部件在预置运行模式下的功耗高于其在第三运行模式下的功耗;
或者,如果任务负载不大于预设负载阈值,控制电子设备从预置运行模式进入到第四运行模式,其中,电子设备在预置运行模式下的功耗高于其在第四运行模式下的功耗。
具体地,该预置运行模式可以为目标部件或电子设备在执行与预设负载阈值匹配的任务负载时,与各部件所需的性能参数分别匹配的模式,当目标部件处于该预置运行模式下,若系统驱动监控到目标部件或电子设备向目标寄存器中发送了命令集,而基于命令集中的全部命令后确定出目标部件的任务负载大于该预设负载阈值时,则说明目标部件基于当前的预置运行模式是不能满足当然任务负载被处理时所需的处理性能,也就是当前目标部件的功耗较低。此时,系统驱动便会控制目标部件从当前的预置运行模式切换至第一运行模式,其中,该第一运行模式的功耗高于预置运行模式,目标部件在第一运行模式下展现出的性能与当前任务负载被处理时所需的性能相匹配,进而确保当前任务负载能够被高效处理。同理,当确定对应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大于预设负载阈值时,系统驱动便可控制电子设备切换至功耗高于预置运行模式的第二运行模式。
反之,若系统驱动确定出电子设备或目标部件的任务负载不大于预设负载阈值时,则可对应控制电子设备或目标部件切换为功耗低于预置运行模式的第三运行模式或第四运行模式。
或者,若电子设备与目标部件之间的性能是相互影响的,使在任意一方的功耗降低或升高时,必然带动另一方的功耗等比例降低或升高时,系统驱动便可在基于目标寄存器中的指令集而确定出任一方或双方的任务负载超出预设负载阈值或不大于预设负载阈值时,可通过调整任意一方的运行模式而达到对双方同步调整的效果。也即,当任意一方的运行模式由低功耗模式调整为高功耗模式,或者由高功耗模式调整为低功耗模式时,另一方的运行模式均会自动随之改变。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预设负载阈值可根据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当然,也可均相同。也即,对应目标部件和电子设备的预设负载阈值可以不同,具体可分别根据目标部件和电子设备的实际处理能力而确定,以使得在基于预设负载阈值和不同对象的任务负载的比对结果调整运行模式时,更具有针对性,适配性更高。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如果预设负载阈值为电子设备的预设空闲时间,则系统驱动在执行S303:判断任务负载是否大于预设负载阈值时,包括:
S3031:计算电子设备或目标部件完成对应任务负载所需的时间;
S3032:如果时间大于预设空闲时间,确定任务负载大于预设负载阈值;或,
如果时间不大于预设空闲时间,确定任务负载不大于预设负载阈值。
例如,假设预设负载阈值为电子设备的预设空闲时间,该预设空闲时间可以认为是对应电子设备运行低功耗模式,如预置运行模式的持续时间。应用时,该预设空闲时间可基于电子设备的包括不同运行模式的切换时间及间隔的历史运行数据,或设备出厂时设定的关于空闲时间的参数信息,或用户后期自设定的关于空闲时间的参数,再或是基于第三方获得的同类型大数据,甚至是基于该大数据训练形成的用于确定电子设备预设空闲时间的训练模型而得到。当系统驱动确定出对应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后,可对电子设备完成对应任务负载所需的时间进行计算,接着将计算出的时间与预设空闲时间进行比对,倘若计算出的时间大于预设空闲时间,则表明电子设备在当前运行模式下处理该任务负载时所需的时间长于电子设备基于相同的运行模式处理预设任务负载时所需的时长。其中,该预设任务负载与预设负载阈值匹配。此时,系统驱动便可确定电子设备当前所需处理的任务负载大于预设负载阈值,需要延长电子设备自动进入低功耗模式的时间,并且需要电子设备或目标部件维持在一个相对当前运行模式更高功耗的电源模式。反之,系统驱动则会确定当前任务负载小于预设负载阈值,可缩短自动切换至低功耗运行模式的时间,并调整为功耗低于当前运行模式的另一电源模式。
进一步地,如图2及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方法还包括:
S400:在电子设备运行操作系统驱动前,禁用电子设备或目标部件调整运行模式的功能;且/或,
S500:在电子设备运行操作系统驱动以后,启用电子设备和目标部件调整运行模式的功能,以能够根据任务负载、预置空闲时间和预置运行模式调整电子设备的空闲时间和/或目标部件的电源模式。
具体地,例如,电子设备中包括基本输入输出系统驱动,如BIOS,同时包括操作系统驱动,如os,linux等。其中,基本输入输出系统驱动内具有用于调整电子设备或目标部件的运行模式的功能,以用于实现在电子设备进入操作系统驱动前,及进入操作系统驱动后自动调整电子设备或目标部件的运行模式。而本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运行操作系统驱动前,系统驱动驱动会禁用该用于调整电子设备或目标部件运行模式的功能,使电子设备默认以高功耗模式完成启动,提高开机效率。例如,可在BIOS阶段禁用对应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的自动进入低功耗的模式、禁用实现电子设备与目标部件之间数据传输的接口链路的活动状态电源管理模式等,其中,该接口链路可以为PCIe接口链路,由于其包括多个运行不同电源模式,如L0/L1.0/L1.1/L1.2.,故在禁用实际应用时可将L1.0/L1.1/L1.2上的活动状态电源管理模式进行禁用处理,使PCIe接口链路可在BIOS阶段全负荷运行,以辅助提高电子设备的启动效率。
而在电子设备启动并运行操作系统驱动后,启用自动进入低功耗模式的功能,如重新启用上述接口链路的调整运行模式功能等。而且,在该调整功能启用过程中还可基于用户或系统驱动在BIOS阶段对模式切换的间隔时间(ITPT)、电源状态(ITPS)的预设值实现参数的更新,使启动后的调整功能可基于更新后的参数实现根据任务负载、预置空闲时间和预置运行模式调整电子设备的空闲时间和/或目标部件的电源模式的效果。而对应目标部件的多个运行模式则包括多个具有不同供电方式的电源模式,各电源模式下为目标部件提供电能不同,系统驱动可按需调整电子设备及目标部件的空闲时间或电源模式达到调整二者功耗的效果,以使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在能够确保高效处理任务负载的同时降低其运行功耗及散热量。例如,继续结合图5所示,在系统驱动确定负载过重时,延长电子设备自动进入低功耗模式的时间,即延长电子设备的高功耗模式的运行时间,同时需要电子设备或目标部件维持在一个相对当前运行模式更高功耗的电源模式,以保证任务负载的高效执行。而当系统驱动确定电子设备或目标部件长时间处于空闲状态时,则可以缩短切换至低功耗模式的间隔时间,同时降低电子设备或目标部件的电源功耗,使其处于相对当前运行模式功耗更低的电源模式。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如果目标部件为具有读写功能的存储部件,例如为PCIE固态硬盘(即,PCIE SSD),则系统驱动在执行S200:至少根据命令信息确定目标部件和/或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时,包括:
S202:如果监控到电子设备的主机通过队列向存储部件发送第一命令集,分析第一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主机或存储部件所要读取/写入的数据块长度和起始逻辑地址,以根据第一命令集中的命令序列确定主机或存储部件的任务负载;或,
如果监控到存储部件通过目标寄存器向电子设备的主机发送第二命令集,分析第二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主机或存储部件所要读取/写入的数据块长度和起始逻辑地址,以根据第二命令集中的命令序列确定主机或存储部件的任务负载。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以存储部件为PCIE SSD为例进行说明,该PCIE SSD可通过电子设备上的PCIE接口与电子设备的主机,例如处理器,而直接连接,主机与PCIE SSD(以下简称SSD)间基于NVME协议(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非易失性内存主机控制器接口规范/协议)实现命令、数据的交互。当然,存储部件也可采用其他类型的固态硬盘或存储器进行替代,而存储部件与主机的连接接口及遵循的协议会随着存储部件的不同而相应改变,具体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系统驱动如果监控到电子设备的主机通过队列,如提交队列,将第一命令集发送至SSD中,具体可发送至SSD中的寄存器内,之后系统驱动会分析第一命令集中各个命令序列的每一命令指示的内容,具体包括指示主机或SSD所要读取/写入的数据块长度以及起始逻辑地址,即,每条命令中可包含表征读取或写入的信息,同时包含需要读取/写入的数据块长度和起始逻辑地址。当系统驱动获得了命令集中的各命令序列后,便可结合命令序列中各条命令的内容而确定出对应主机或SSD的任务负载了。
同理,倘若系统驱动监控到SSD通过目标寄存器向电子设备的主机发送第二命令集时,系统驱动可分析该目标寄存器中第二命令集中各个命令序列的每一条命令,确定出其指示的主机或SSD所要读取/写入的数据块长度和起始逻辑地址,以根据第二命令集中的命令序列记录的内容确定出主机或SSD的任务负载。其中,上述的目标寄存器可为SSD内部的寄存器,也可为电子设备中的寄存器,具体不定。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系统驱动在执行步骤S300:至少根据任务负载调整切换运行模式的时间,以及调整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进入的运行模式时,还包括:
S304:根据任务负载和电子设备的属性信息确定主机或存储部件完成读/写任务所需的时间;
S305:根据时间调整主机或存储部件切换运行模式的时间,以及根据完成不同读/写任务所需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调整主机或存储部件进入的运行模式。
例如,继续结合上述实施例,电子设备的属性信息可包括在执行不同类型的任务负载时与该任务负载匹配对应的性能参数,例如任务负载类型为随机或顺序读写数据时,那么对应的性能参数则包括随机读写性能参数或顺序读写性能参数,或者性能参数统一,均为读写性能参数。电子设备中该性能参数可记录在bios里,也可记录在操作系统驱动的硬盘里,对应不同的操作系统驱动,该性能参数不同,或者该性能参数还可在实际运行中由主机动态分析得出,具体不定。进一步地,目标部件的属性信息中也可包含与不同的任务负载对应的性能参数。而由于本实施中的目标部件为存储部件,且具体为PCIE SSD,故该存储部件的性能或者运行模式,功耗大小等均是和主机对应匹配的,因此当主机改变了性能时,例如读写性能时,会使得主机对数据的读写速度加快或降低,此时与主机进行数据交互的存储部件便会相应的改变其读写性能,以能够匹配主机对数据的读写处理。因此,当目标部件为存储部件时,系统驱动可根据电子设备的属性信息以及任务负载而直接确定出主机或存储部件完成读写任务所需的时间,无需再分析存储部件中记录的属性信息。
进一步地,由于通常状态下,主机与SSD在完成数据读写的过程中是包括多轮读写过程的,对应到命令集中即为命令集中包含了多个命令序列,每个命令序列用于完成一轮读/写任务,此时系统驱动若要确定如何调整主机或SSD的运行模式,则需要分别确定主机或SSD每轮读/写任务的完成时间,并基于该多个时间值及运行模式切换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而综合判断出如何调整主机或SSD的运行模式,如实际切换主机或SSD的运行模式的时间,以及切换为何种运行模式,达到在兼顾主机及SSD性能的同时实现最低输出功耗。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系统驱动在执行S304:根据任务负载和电子设备的属性信息确定主机完成读/写任务所需的时间时,包括:
S3041:根据通过命令集得到的命令序列获得主机的逻辑地址分布,根据逻辑地址分布确定主机需要完成的读/写任务的类型;
S3042:根据电子设备的属性信息确定主机与存储部件之间的匹配度,根据匹配度及类型确定主机的读/写性能;
S3043:根据主机需要完成的读/写任务及其在该类型下的读/写性能确定主机完成读/写任务所需的时间。
具体地,继续结合上述实施例,在系统驱动获得各个命令序列后,会基于各个命令中记载的信息而提炼出该各条命令中携带的数据块的逻辑地址在主机或SSD上的逻辑地址分布,使系统驱动可根据逻辑地址分布情况而确定出主机或SSD所要执行的任务负载类型。例如,若逻辑地址分布情况表明多条指示主机或SSD执行任务的指令中,所涉及的起始逻辑地址是分散的,无规律可循,此时系统驱动便可确定该任务负载类型为随机读/写。而若逻辑地址分布情况表明多条指示主机或SSD执行任务的指令中,所涉及的起始逻辑地址是有规律的,各个起始逻辑地址与队列中按序排列的多条相关联的命令一一对应,且多个起始逻辑地址在SSD中按照从低位到高位,或从高位到低位的顺序排列时,系统驱动则可确定任务负载类型为顺序读/写任。当确定出了任务负载类型后,系统驱动会根据电子设备的属性信息中记录的性能参数而确定主机与对应的SSD在配合执行所述类型的任务负载时,二者在性能方面上的匹配度,并根据该匹配度以及所述任务负载的类型来确定主机在执行该任务负载时表现出的实际读/写性能,与此同时,SSD的读/写性能也随之确定。之后,系统驱动则可根据任务负载类型、任务负载量以及主机所能表现出的实际读/写性能而综合确定出主机完成该任务负载所需的时间,相当于确定出主机将会在未来多长时间内处于忙碌状态。具体可通过公式:时间=任务负载量/主机在该任务负载类型下表现出的性能,得到所述时间。
实际应用时,例如,如图6所示,该列表中表现出了不同任务负载类型下,主机完成任务负载所需的时间,以及主机及SSD运行模式的不同。其中,workload一栏表示为任务负载量及类型,Tbusy一栏表示主机完成负载所需的时间,HostASPM一栏表示主机的活动状态电源管理模式的状态,Host APST一栏表示主机自动进入低功耗模式的状态,Device一栏表示SSD的运行模式。由该图6可知,当任务负载为Heavy sequential read,大量顺序读任务时,主机完成该负载的时间将大于10分钟,此时主机的活动状态电源管理模式以及自动进入低功耗模式的状态均置为禁用状态,而SSD的模式则为禁用低功耗模式,也即,SSD此时处于高功耗模式,而主机同样为高功耗模式。而当任务负载变为少量顺序读/写,大量顺序写时,主机完成负载的时间以及主机和SSD的运行模式均与任务负载为大量顺序读任务时相同。进一步地,继续结合图所示,当任务负载变为大量或少量随机读/写数据时,主机完成负载的时间以及主机和SSD的运行模式均相同,且均与任务负载为大量顺序读任务时对应的状态相反。因此可知,当主机和SSD在执行顺序读/写数据时,不论任务负载量为多少,主机和SSD完成任务负载的时间及所需功耗均高于主机和SSD在完成随机读/写数据时所需的时间及功耗。当然,图所示列表中记录的参数仅为一实施例,并不具备代表性,具体应用时还需要根据电子设备及目标部件的具体类型及性能参数而定。
如图7所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同时提供一种处理装置,包括:
监控模块1,用于监控电子设备与目标部件之间的命令信息,命令信息用于指示电子设备或目标部件执行相应任务;
处理模块2,用于至少根据命令信息确定目标部件和/或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并至少根据任务负载调整切换运行模式的时间,以及调整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进入的运行模式。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公开可以获知,本申请实施例具备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监控电子设备与目标部件之间的命令信息确定各自的任务负载,并基于任务负载分别调整切换电子设备与目标部件运行模式的时间以及待进入的运行模式,使电子设备及目标部件能够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达到自动节省功耗的效果,同时能够有效降低散热量,因此无需额外设置过多散热器件来辅助降低电子设备及目标部件的散热量,减少了制备成本,而且可保证电子设备及目标部件不会因温度过高而导致性能受损,甚至丢失数据的情况发生,增强了系统整体的数据安全性。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处理模块2至少根据命令信息确定目标部件和/或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包括:
如果所述监控模块1监控到电子设备向目标寄存器发送第一命令集,分析第一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电子设备所要执行的任务,以根据第一命令集中的全部命令确定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或,
如果所述监控模块监1控到电子设备向目标寄存器发送第一命令集,分析第一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目标部件所要执行的任务,以根据第一命令集中的全部命令确定目标部件的任务负载;或,
如果所述监控模块1监控到电子设备向目标寄存器发送第一命令集,分析第一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目标部件和电子设备所要执行的任务,以根据第一命令集的全部命令确定目标部件和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或,
如果所述监控模块1监控到目标部件向目标寄存器发送第二命令集,分析第二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电子设备所要执行的任务,以根据第二命令集中的全部命令确定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或,
如果所述监控模块1监控到目标部件向目标寄存器发送第二命令集,分析第二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电子设备和目标部件所要执行的任务,以根据第二命令集的全部命令确定目标部件和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处理模块2至少根据任务负载调整切换运行模式的时间,包括:
如果任务负载大于预设负载阈值,延长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切换预置运行模式的时间;且/或,
如果任务负载不大于预设负载阈值,缩短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切换预置运行模式的时间。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处理模块2至少根据任务负载调整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进入的运行模式,包括:
如果任务负载大于预设负载阈值,控制目标部件从预置运行模式进入到第一运行模式,其中,目标部件在预置运行模式下的功耗低于其在第一运行模式下的功耗;或,
如果任务负载大于预设负载阈值,控制电子设备从预置运行模式进入到第二运行模式,其中,电子设备在预置运行模式下的功耗低于其在第二运行模式下的功耗;或,
如果任务负载不大于预设负载阈值,控制目标部件从预置运行模式进入到第三运行模式,其中,目标部件在预置运行模式下的功耗高于其在第三运行模式下的功耗;或,
如果任务负载不大于预设负载阈值,控制电子设备从预置运行模式进入到第四运行模式,其中,电子设备在预置运行模式下的功耗高于其在第四运行模式下的功耗。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如果预设负载阈值为电子设备的预设空闲时间,则处理模块2判断任务负载是否大于预设负载阈值,包括:
计算电子设备或目标部件完成对应任务负载所需的时间;
如果时间大于预设空闲时间,确定任务负载大于预设负载阈值;或,
如果时间不大于预设空闲时间,确定任务负载不大于预设负载阈值。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处理模块2还用于:
在电子设备运行操作系统前,禁用电子设备或目标部件调整运行模式的功能;且/或,
在电子设备运行操作系统以后,启用电子设备和目标部件调整运行模式的功能,以能够根据任务负载、预置空闲时间和预置运行模式调整电子设备的空闲时间和/或目标部件的电源模式。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如果目标部件为具有读写功能的存储部件,则处理模块2至少根据命令信息确定目标部件和/或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包括:
如果监控到电子设备的主机通过队列向存储部件发送第一命令集,分析第一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主机或存储部件所要读取/写入的数据块长度和起始逻辑地址,以根据第一命令集中的命令序列确定主机或存储部件的任务负载;或,
如果监控到存储部件通过目标寄存器向电子设备的主机发送第二命令集,分析第二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主机或存储部件所要读取/写入的数据块长度和起始逻辑地址,以根据第二命令集中的命令序列确定主机或存储部件的任务负载。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处理模块2至少根据任务负载调整切换运行模式的时间,以及调整电子设备和/或目标部件进入的运行模式,包括:
根据任务负载和电子设备的属性信息确定主机或存储部件完成读/写任务所需的时间;
根据时间调整主机或存储部件切换运行模式的时间,以及根据完成不同读/写任务所需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调整主机或存储部件进入的运行模式。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处理模块2根据任务负载和电子设备的属性信息确定主机完成读/写任务所需的时间,包括:
根据通过命令集得到的命令序列获得主机的逻辑地址分布,根据逻辑地址分布确定主机需要完成的读/写任务的类型;
根据电子设备的属性信息确定主机与存储部件之间的匹配度,根据匹配度及类型确定主机的读/写性能;
根据主机需要完成的读/写任务及其在该类型下的读/写性能确定主机完成读/写任务所需的时间。
进一步地,本申请同时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配置为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能够使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上所述的处理方法。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被有形地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并且包括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被执行时使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上述处理方法所述的步骤。应理解,本实施例中的各个方案具有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对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可以但不限于是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介质(RAM)、只读存储介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介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介质(CD-ROM)、光存储介质件、磁存储介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配置为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天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申请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处理方法,包括:
监控电子设备与目标部件之间的命令信息,所述命令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电子设备或所述目标部件执行相应任务;
至少根据所述命令信息确定所述目标部件和/或所述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
至少根据所述任务负载调整切换运行模式的时间,以及调整所述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目标部件进入的运行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根据所述命令信息确定所述目标部件和/或所述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包括:
如果监控到电子设备向目标寄存器发送第一命令集,分析所述第一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所述电子设备所要执行的任务,以根据所述第一命令集中的全部命令确定所述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或,
如果监控到电子设备向目标寄存器发送第一命令集,分析所述第一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所述目标部件所要执行的任务,以根据所述第一命令集中的全部命令确定所述目标部件的任务负载;或,
如果监控到电子设备向目标寄存器发送第一命令集,分析所述第一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所述目标部件和电子设备所要执行的任务,以根据所述第一命令集的全部命令确定所述目标部件和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或,
如果监控到目标部件向目标寄存器发送第二命令集,分析所述第二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所述电子设备所要执行的任务,以根据所述第二命令集中的全部命令确定所述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或,
如果监控到目标部件向目标寄存器发送第二命令集,分析所述第二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所述电子设备和目标部件所要执行的任务,以根据所述第二命令集的全部命令确定所述目标部件和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根据所述任务负载调整切换运行模式的时间,包括:
如果所述任务负载大于预设负载阈值,延长所述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目标部件切换预置运行模式的时间;且/或,
如果所述任务负载不大于预设负载阈值,缩短所述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目标部件切换预置运行模式的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根据所述任务负载调整所述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目标部件进入的运行模式,包括:
如果所述任务负载大于预设负载阈值,控制所述目标部件从预置运行模式进入到第一运行模式,其中,所述目标部件在所述预置运行模式下的功耗低于其在第一运行模式下的功耗;或,
如果所述任务负载大于预设负载阈值,控制所述电子设备从预置运行模式进入到第二运行模式,其中,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预置运行模式下的功耗低于其在第二运行模式下的功耗;或,
如果所述任务负载不大于预设负载阈值,控制所述目标部件从预置运行模式进入到第三运行模式,其中,所述目标部件在所述预置运行模式下的功耗高于其在第三运行模式下的功耗;或,
如果所述任务负载不大于预设负载阈值,控制所述电子设备从预置运行模式进入到第四运行模式,其中,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预置运行模式下的功耗高于其在第四运行模式下的功耗。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预设负载阈值为电子设备的预设空闲时间,所述判断所述任务负载是否大于预设负载阈值,包括:
计算所述电子设备或目标部件完成对应任务负载所需的时间;
如果所述时间大于所述预设空闲时间,确定所述任务负载大于预设负载阈值;或,
如果所述时间不大于所述预设空闲时间,确定所述任务负载不大于预设负载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电子设备运行操作系统前,禁用电子设备或目标部件调整运行模式的功能;且/或,
在电子设备运行操作系统以后,启用电子设备和目标部件调整运行模式的功能,以能够根据所述任务负载、预置空闲时间和预置运行模式调整所述电子设备的空闲时间和/或所述目标部件的电源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所述目标部件为具有读写功能的存储部件,所述至少根据所述命令信息确定所述目标部件和/或所述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包括:
如果监控到电子设备的主机通过队列向所述存储部件发送第一命令集,分析所述第一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主机或存储部件所要读取/写入的数据块长度和起始逻辑地址,以根据所述第一命令集中的命令序列确定所述主机或存储部件的任务负载;或,
如果监控到存储部件通过目标寄存器向电子设备的主机发送第二命令集,分析所述第二命令集中每一命令指示的主机或存储部件所要读取/写入的数据块长度和起始逻辑地址,以根据所述第二命令集中的命令序列确定所述主机或存储部件的任务负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根据所述任务负载调整切换运行模式的时间,以及调整所述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目标部件进入的运行模式,包括:
根据所述任务负载和电子设备的属性信息确定所述主机或存储部件完成读/写任务所需的时间;
根据所述时间调整所述主机或存储部件切换运行模式的时间,以及根据完成不同读/写任务所需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调整所述主机或存储部件进入的运行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所述任务负载和电子设备的属性信息确定所述主机完成读/写任务所需的时间,包括:
根据通过命令集得到的命令序列获得所述主机的逻辑地址分布,根据所述逻辑地址分布确定所述主机需要完成的读/写任务的类型;
根据电子设备的属性信息确定所述主机与存储部件之间的匹配度,根据所述匹配度及所述类型确定所述主机的读/写性能;
根据所述主机需要完成的读/写任务及其在该类型下的读/写性能确定所述主机完成所述读/写任务所需的时间。
10.一种处理装置,包括:
监控模块,用于监控电子设备与目标部件之间的命令信息,所述命令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电子设备或所述目标部件执行相应任务;
处理模块,用于至少根据所述命令信息确定所述目标部件和/或所述电子设备的任务负载,并至少根据所述任务负载调整切换运行模式的时间,以及调整所述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目标部件进入的运行模式。
CN202011192128.4A 2020-10-30 2020-10-30 一种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 Active CN1123068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92128.4A CN112306804B (zh) 2020-10-30 2020-10-30 一种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92128.4A CN112306804B (zh) 2020-10-30 2020-10-30 一种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06804A true CN112306804A (zh) 2021-02-02
CN112306804B CN112306804B (zh) 2023-05-23

Family

ID=74332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92128.4A Active CN112306804B (zh) 2020-10-30 2020-10-30 一种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06804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278079A1 (en) * 2014-03-31 2015-10-0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reating software performance test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virtual machine
CN109522176A (zh) * 2017-09-20 2019-03-26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存储系统的监控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143906A (zh) * 2019-12-31 2020-05-1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11221476A (zh) * 2020-01-08 2020-06-02 深圳忆联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提升ssd性能的前端命令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278079A1 (en) * 2014-03-31 2015-10-0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reating software performance test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virtual machine
CN109522176A (zh) * 2017-09-20 2019-03-26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存储系统的监控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143906A (zh) * 2019-12-31 2020-05-1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11221476A (zh) * 2020-01-08 2020-06-02 深圳忆联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提升ssd性能的前端命令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06804B (zh) 2023-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42185B1 (en) Server rack power management
US9740645B2 (en) Reducing latency in a 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 link
US9875111B2 (en)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system
JP4634268B2 (ja) 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の省電力化方法及び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
CN102763075B (zh) 存储驱动器管理
US20130007488A1 (en) Power management of a storage device including multiple processing cores
JP5707321B2 (ja) スリーププロセッサ
US7925900B2 (en) I/O co-processor coupled hybrid computing device
US20110047316A1 (en) Solid state memory device power optimization
US10528119B2 (en) Dynamic power routing to hardware accelerators
WO2002021245A1 (fr) Procede, dispositif et environnement de commande d'horloge
CN110399034B (zh) 一种SoC系统的功耗优化方法及终端
US9128711B2 (en) Method, computer system and control device for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CN111580639A (zh) Ssd自适应负载时钟的调节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KR20180049340A (ko) 스토리지 장치 및 그것의 링크 상태 제어 방법
CN111752367B (zh) 固态硬盘功耗降低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214095A (zh) 一种控制硬盘功耗的方法和设备
CN112306804B (zh) 一种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
JP2018509682A (ja) 入出力動作特性に基づくシステムオンチップアイドル電力状態制御のシステムと方法
TW201621544A (zh) 電腦裝置及其電源管理方法
TWI718642B (zh) 記憶體裝置管理方法及記憶體裝置管理系統
WO2024093491A1 (zh) 一种性能调控方法及电子设备
JP5040781B2 (ja) 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クライアント装置、ストレージ装置の省電力制御方法、およびエージェントプログラム
CN113917355A (zh) 冗余电源的自动测试方法、装置和系统
TW201638715A (zh) 電腦裝置及其電源管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