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06348A - 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06348A
CN112306348A CN202011208194.6A CN202011208194A CN112306348A CN 112306348 A CN112306348 A CN 112306348A CN 202011208194 A CN202011208194 A CN 202011208194A CN 112306348 A CN112306348 A CN 1123063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touch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
server
electron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0819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06348B (zh
Inventor
于路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0819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0634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063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063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063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063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47Interaction techniques to control parameter settings, e.g. interaction with sliders or di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3Clustering techniqu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向服务器上报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中的每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其中,第一电子设备对第一触控操作的响应满足第一设定条件;在检测到的第二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二触控特征与第一触控特征匹配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二触控操作为无效的触控操作;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特征从至少两个触控特征中确定出,且所述第一触控特征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特征匹配;所述至少两个触控特征由所述服务器基于至少两台电子设备上报的第一触控参数进行特征聚类得到。

Description

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用户在操控具有触摸屏的电子设备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虎口按压触摸屏,从而误触发电子设备切换显示界面的情况。相关技术中,技术人员需要基于大量的虎口触控数据对出厂前的电子设备的防误触功能进行调试,调试效率较低,电子设备识别误操作的准确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技术人员需要基于大量的虎口触控数据对出厂前的电子设备的防误触功能进行调试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包括:
向服务器上报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中的每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其中,第一电子设备对第一触控操作的响应满足第一设定条件;
在检测到的第二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二触控特征与第一触控特征匹配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二触控操作为无效的触控操作;其中,
所述第一触控特征从至少两个触控特征中确定出,且所述第一触控特征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特征匹配;
所述至少两个触控特征由所述服务器基于至少两台电子设备上报的第一触控参数进行特征聚类得到;
所述第一设定条件包括以下之一: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未输出关于第一触控操作的响应;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输出的关于第一触控操作的响应的持续时间小于第一设定阈值。
上述方案,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情况下,停止向所述服务器上报第一触控操作。
上述方案,所述第二设定条件包括以下之一:
接收到所述服务器下发的所述第一触控特征;
向所述服务器上报了设定数量的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
上述方案,所述向服务器上报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中的每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包括:
每隔设定周期,向所述服务器上报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中的每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
上述方案,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服务器下发的所述第一触控特征。
上述方案,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服务器下发的所述至少两个触控特征;
在所述至少两个触控特征中确定所述第一触控特征。
上述方案,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检测到第三触控操作的情况下,检测所述第三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面积是否大于第二设定阈值;
在所述第三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设定阈值的情况下,检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输出的关于所述第三触控操作的响应的持续时间是否小于所述第一设定阈值;
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输出的关于所述第三触控操作的响应的持续时间小于所述第一设定阈值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三触控操作识别为第一触控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识别触控操作的装置,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服务器上报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中的每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其中,第一电子设备对第一触控操作的响应满足第一设定条件;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在检测到的第二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二触控特征与第一触控特征匹配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二触控操作为无效的触控操作;其中,
所述第一触控特征从至少两个触控特征中确定出,且所述第一触控特征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特征匹配;
所述至少两个触控特征由所述服务器基于至少两台电子设备上报的第一触控参数进行特征聚类得到;
所述第一设定条件包括以下之一: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未输出关于第一触控操作的响应;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输出的关于第一触控操作的响应的持续时间小于第一设定阈值。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种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种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向服务器上报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在检测到的第二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二触控特征与第一触控特征匹配的情况下,确定该第二触控操作为无效的触控操作。由于第一触控特征是在服务器确定出的至少两个触控特征中确定出,至少两个触控特征是由服务器基于至少两台电子设备在出厂后自动上报的第一触控参数进行特征聚类得到,因此,在电子设备出厂前技术人员不需要基于大量的触控参数调试防误触功能,可以节省调试时间,提高调试效率;由于第一触控特征可以反映出上报的第一触控参数的电子设备的用户的触控习惯,基于第一触控特征数据识别无效的触控操作,可以提高识别误操作的准确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的交互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的交互图;
图5为本申请应用实施例提供的确定第一触控操作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应用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的交互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识别触控操作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硬件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介绍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之前,先介绍相关技术中提供的一种防误触方法:
当检测到用户通过触摸屏上输入的触控操作时,确定出该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面积;当该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面积大于或等于设定面积阈值时,将该触控操作识别为误操作,不响应该触控操作。
由于每个用户的触控习惯不同,以虎口防误触为例,不同用户的手掌大小可能不同,持握电子设备的力度也不尽相同,相关技术中的防误触方法无法准确识别出误操作,由此,技术人员需要基于大量的虎口触控数据对出厂前的电子设备的防误触功能进行调试,调试效率较低,并且不同的用户在使用电子设备的过程中,电子设备仍然存在无法准确识别出因虎口按压触摸屏导致的误操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向服务器上报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在检测到的第二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二触控特征与第一触控特征匹配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二触控操作为无效的触控操作。由此可以提高识别误操作的准确度。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方法的执行主体为具有触摸屏的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等。以下以执行主体为第一电子设备为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包括:
S101:向服务器上报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中的每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
其中,第一电子设备对第一触控操作的响应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所述第一设定条件包括以下之一: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未输出关于第一触控操作的响应;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输出的关于第一触控操作的响应的持续时间小于第一设定阈值。
这里,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用户通过第一电子设备的触摸屏输入的第一触控操作的情况下,采集该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向服务器上报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其中,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在处于已激活状态时,检测用户通过第一电子设备的触摸屏输入的第一触控操作;第一电子设备也可以在已开启上报触控参数的功能的情况下,检测用户通过第一电子设备的触摸屏输入的第一触控操作。第一触控操作可以是点击出操作、滑动操作、按压操作等。
第一触控参数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触控点的位置信息;
触控点的采样值;
触控面积;
滑动距离;
滑动速度。
这里,采样值表征对应的触控点感应到的触控力度,采样值包括电容采样值或压力采样值。采样值是第一电子设备在检测到触控点的电信号相对于基准电信号发生变化时获取到。基准电信号是未检测到通过触摸屏输入的触控操作时,触控点对应的电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适用于识别误操作的应用场景,例如虎口误触的应用场景;也适用于识别触摸屏对用户输入的触控操作响应不灵敏的应用场景,例如,滑动不灵敏的应用场景。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准确地识别出无效的触控操作。
在实际应用中,对应于识别误操作的应用场景,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输出的关于第一触控操作的响应的持续时间小于第一设定阈值。第一设定阈值可以基于成功响应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持续时间进行设置。对应于识别触摸屏对用户输入的触控操作响应不灵敏的应用场景,第一设定条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未输出关于第一触控操作的响应,即第一电子设备未响应第一触控操作。
S102:在检测到的第二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二触控特征与第一触控特征匹配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二触控操作为无效的触控操作。其中,
所述第一触控特征从至少两个触控特征中确定出,且所述第一触控特征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特征匹配;
所述至少两个触控特征由所述服务器基于至少两台电子设备上报的第一触控参数进行特征聚类得到。
第一电子设备在检测到用户通过第一电子设备的触摸屏输入的第二触控操作的情况下,第一电子设备采集第二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二触控参数,基于第二触控参数确定出第二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二触控特征。在确定出第二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二触控特征的情况下,将第二触控特征和第一触控特征进行对比,从而检测第二触控特征与第一触控特征是否匹配。在第二触控特征与第一触控特征匹配的情况下,将第二触控操作识别为无效的触控操作,即,第二触控操作为误操作,第一电子设备不响应该第二触控操作。在第二触控特征与第一触控特征不匹配的情况下,将第二触控操作识别为有效的触控操作。
这里,第二触控操作是第一电子设备在得到第一触控特征之后,检测到的触控操作。第一触控特征是从至少两个触控特征中确定出的,并且第一触控特征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特征匹配。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特征是基于第一电子设备上报的所有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确定出,也就是说,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特征是第一电子设备对应的第一触控操作的触控特征。
至少两个触控特征是由服务器确定出的,服务器确定至少两个触控特征的方法如下:
服务器在接收到至少两台电子设备上报的第一触控参数的情况下,采用聚类算法对接收到的所有第一触控参数进行特征聚类,得到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至少两类第一触控参数;基于至少两类第一触控参数中每类第一触控参数中的每份第一触控参数,确定出每类第一触控参数对应的触控特征,从而得到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至少两个触控特征。其中,至少两台电子设备中可以包括第一电子设备。一类第一触控参数对应的触控特征是一类第一触控参数中每份第一触控参数共有的触控特征。一份第一触控参数对应于一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参数。
在实际应用中,服务器可以基于以下至少之一进行特征聚类:
触控点的位置信息;
触控点的采样值;
触控面积;
滑动距离;
滑动速度。
在一实施例中,当第一触控参数包括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所有触控点的位置信息和对应的采样值时,服务器可以基于触控点的位置信息和触控点的采样值进行特征聚类,得到聚类结果,并基于聚类结果确定出至少两个触控特征;服务器确定出的至少两个触控特征中的每个触控特征表征一类第一触控参数对应的每个目标触控点的位置信息和对应的平均采样值;目标触控点表征一类第一触控参数中位置信息相同的触控点。对应地,第一电子设备上报的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特征,表征第一电子设备上报的所有第一触控参数对应的每个第一触控点的位置信息和对应的平均采样值;第一触控点表征第一电子设备上报的所有第一触控参数中位置信息相同的触控点。
这里,服务器在基于触控点的位置信息和触控点的采样值进行特征聚类时,可以基于每类第一触控参数中的每份触控参数包括的所有触控点的位置信息和对应的采样值,计算出每个位置信息对应的平均采样值;基于每类第一触控参数中每份触控参数包括的所有触控点的位置信息,在每类第一触控参数中筛选出位置信息相同的触控点,得到每类第一触控参数的目标触控点;基于每个位置信息对应的平均采样值,确定出每类第一触控参数的目标触控点对应的平均采样值;将每类第一触控参数的目标触控点的位置信息和对应的平均采样值确定为对应的触控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相同尺寸的不同触摸屏,在相同区域的位置信息相同,因此,当服务器基于触控点的位置信息进行特征聚类时,可以得到针对不同尺寸的触摸屏的触控特征,确定出的触控特征与对应的触摸屏的尺寸具有关联关系;服务器还可以得到针对不同显示模式的触控特征,此时确定出的触控特征、触摸屏的尺寸以及显示模式三者具有关联关系。显示模式为横屏显示模式或竖屏显示模式。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电子设备在对比第二触控特征和第一触控特征时,可以计算第二触特征和第一触控特征之间的相似度或差异度,以通过计算出的相似度或差异度确定第二触特征与第一触控特征是否匹配。
其中,在计算出的相似度大于或等于设定的相似度阈值时,表征第二触控参数与第一触控特征匹配。
在计算出的差异度小于或等于设定的差异度阈值时,表征第二触控参数与第一触控特征匹配。
需要说明的是,设定的相似度阈值和设定的差异度阈值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设定的相似度阈值可以是80%,设定的差异度阈值可以是2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子设备确定出的第二触控特征与服务器确定出的触控特征是相同维度的触控特征。
例如,当第一触控特征表征目标触控点的位置信息和对应的平均采样值,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基于第二触控参数确定出的第二触控特征表征触控点的位置信息和对应的采样值,这样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基于第一触控特征表征的目标触控点的位置信息和对应的平均采样值,以及基于第二触控特征表征的触控点的位置信息和对应的采样值,计算出第二触控特征和第一触控特征之间的相似度或差异度,从而检测第二触控特征与第一触控特征是否匹配。
这里,计算出的相似度包括第一相似度和第二相似度,第一相似度表征位置信息的相似度,第二相似度表征采样值的相似度。
计算出的差异度包括第一差异度和第二差异度,第一差异度表征位置信息的差异度,第二差异度表征采样值的差异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电子设备向服务器上报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在检测到的第二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二触控特征与第一触控特征匹配的情况下,确定第二触控操作为无效的触控操作。由于第一触控特征是从服务器确定出的至少两个触控特征中确定出,至少两个触控特征是由服务器基于至少两台电子设备在出厂后自动上报的第一触控参数进行特征聚类得到,因此,在电子设备出厂前技术人员不需要基于大量的触控参数调试防误触功能,可以节省调试时间,提高调试效率;由于第一触控特征可以反映出上报的第一触控参数的电子设备的用户的触控习惯,基于第一触控特征数据识别无效的触控操作,可以提高识别误操作的准确度。另外,第一触控特征是基于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大量的触控参数确定出的,可以进一步提高识别误操作的准确度。
图2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在图1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了S103。
S103:在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情况下,停止向所述服务器上报第一触控操作。
这里,第一电子设备在检测到当前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情况下,停止向所述服务器上报第一触控操作,将第一触控特征设置为第一电子设备的触控特征。
第二设定条件可以用于优化第一电子设备的防误触功能,以提高识别误操作的准确度。第一电子设备在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情况下,表征第一电子设备可以确定出用户的触控习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设定条件包括以下之一:
接收到所述服务器下发的所述第一触控特征;
向所述服务器上报了设定数量的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
这里,设定数量可以基于确定出用户的触控习惯所需的第一触控操作的数量进行设置。例如,设定数量为50或100等。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第一电子设备在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情况下,表征第一电子设备可以确定出用户的触控习惯,识别无效的触控操作的准确度已符合要求,此时,停止向服务器上报第一触控操作,可以降低第一电子设备的功耗。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所述向服务器上报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中的每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包括:
每隔设定周期,向所述服务器上报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中的每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
这里,设定周期可以以天为最小单位,也可以以月为最小单位。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每隔设定周期,向服务器上报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从而得到新的第一触控特征,这样可以按设定周期更新第一触控特征,由于电子设备可以自动更新第一触控特征,且新的第一触控特征表征第一电子设备的用户最新的触控习惯,因此,相关技术人员不用跟踪或调试防误触功能。基于新的第一触控特征识别触控操作,能够提高识别出无效的触控操作的准确度,避免用户的触控习惯发生变化时,第一电子设备无法准确识别出无效的触控操作的情况出现,进而减少有关防误触功能的售后问题,节省解决售后问题的人力投入。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确定第一触控特征,包括:
接收所述服务器下发的所述第一触控特征。
下面结合图3进行详细说明,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的交互图。参照图3,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包括:
S301:第一电子设备向服务器上报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中的每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
这里,S301与图1对应的实施例中的S101相同,具体请参照S101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
S302:服务器基于至少两台电子设备上报的第一触控参数,确定出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至少两个触控特征。
这里,确定出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至少两个触控特征的实现方法,请参照图1对应的实施例中S102中的相关描述。
S303:服务器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下发第一触控特征;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特征从至少两个触控特征中确定出,且所述第一触控特征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特征匹配。
这里,服务器在确定出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至少两个触控特征的情况下,在至少两个触控特征中,确定出与第一电子设备上报的所有第一触控参数对应的触控特征匹配的第一触控特征。
在实际应用中,服务器在采用聚类算法对接收到的所有第一触控参数进行聚类,得到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至少两类第一触控参数,且确定出至少两类第一触控参数中每类触控参数对应的触控特征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电子设备上报的第一触控参数所处的第一类触控参数对应的触控特征,识别为第一触控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实施例中,为了节省服务器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服务器在得到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至少两类触控参数的情况下,可以在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至少两类触控参数中,确定出第一电子设备上报的第一触控参数所处的第一类触控参数,并确定出该第一类触控参数对应的第一触控特征。这里,服务器不需要确定除第一类触控参数之外的第二类触控参数的触控特征,因此,减少服务器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的开销。
在一实施例中,服务器还可以基于第一电子设备上报的所有第一触控参数,确定出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三触控特征,在确定出的至少两个触控特征中确定出与第三触控特征匹配的第一触控特征。其中,服务器可以计算第三触控特征与确定出的至少两个触控特征中每个触控特征之间的相似度,基于计算出的相似度确定出第一触控特征。在实际应用中,第一触控特征对应的相似度最高。
S304:第一电子设备接收到所述服务器下发的所述第一触控特征。
S305:第一电子设备在检测到的第二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二触控特征与所述第一触控特征匹配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二触控操作为无效的触控操作。
这里,S305与图1对应的实施例中的S102相同,具体请参照S102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第一触控特征由服务器确定后下发给第一电子设备,第一电子设备不需要确定第一触控特征,可以减少第一电子设备的数据处理量,降低第一电子设备的功耗,以及提高第一电子设备的数据处理速度。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第一触控特征由第一电子设备从服务器下发的至少两个触控特征中确定出。确定第一触控特征的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服务器下发的所述至少两个触控特征;
在所述至少两个触控特征中确定所述第一触控特征。
下面结合图4进行详细说明,图4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的交互图。参照图4,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包括:
S401:第一电子设备向服务器上报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中的每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
这里,S401与图1对应的实施例中的S101相同,具体请参照S101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
S402:服务器基于至少两台电子设备上报的第一触控参数,确定出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至少两个触控特征。
这里,确定出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至少两个触控特征的实现方法,请参照图1对应的实施例中S102中的相关描述。
S403:服务器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下发所述至少两个触控特征。
S404:第一电子设备接收到所述服务器下发的所述至少两个触控特征。
S405:第一电子设备在所述至少两个触控特征中确定所述第一触控特征。
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基于第一电子设备上报的所有第一触控参数,确定出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三触控特征。
第一电子设备在接收到服务器下发的至少两个触控特征的情况下,在接收到的至少两个触控特征中,确定出与第三触控特征匹配的触控特征,并将确定出的触控特征识别为第一触控特征。
其中,当第一触控参数表征包括触控点的位置信息和对应的采样值时,确定出的第三触控特征可以表征第一触控点的位置信息和对应的平均采样值,第一触控点表征第一电子设备上报的所有第一触控参数中位置信息相同的触控点。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三触控特征通过以下方式确定出:
第一电子设备基于上报的所有第一触控参数包括的触控点的位置信息,在上报的所有第一触控参数中确定出位置信息相同的第一触控点,基于上报的所有第一触控参数包括的触控点的位置信息和对应的采样值,计算出每个第一触控点对应的平均采样值;将所有第一触控点的位置信息和对应的平均采样值,识别为上报的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三触控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触控参数表征包括触控点的位置信息和对应的采样值时,第一触控特征对应的目标触控点的位置信息与上报的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点的位置信息之间的差值最小,且每个目标触控点对应的平均采样值与对应的第一触控点对应的平均采样值之间的差值最小。或者,第一触控特征对应的目标触控点的位置信息与上报的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点的位置信息均相同,且每个目标触控点对应的平均采样值与对应的第一触控点对应的平均采样值之间的差值最小。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触控参数包括触控面积时,第一触控特征对应的平均触控面积与上报的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平均触控面积之间的差值最小。
当第一触控参数包括滑动距离和滑动速度时,第一触控特征对应的平均滑动距离与上报的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平均滑动距离之间的差值最小,且第一触控特征对应的平均滑动速度与上报的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平均滑动速度之间的差值最小。
S406:第一电子设备在检测到的第二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二触控特征与所述第一触控特征匹配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二触控操作为无效的触控操作。
这里,S406与图1对应的实施例中的S102相同,具体请参照S102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第一电子设备从服务器下发的至少两个触控特征中确定出第一触控特征,第一触控特征由第一电子设备确定而不是由服务器确定,由此可以减轻服务器的数据处理负荷。
作为本申请的应用实施例,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确定第一触控操作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参照图5,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的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还包括:
S501:在检测到第三触控操作的情况下,检测所述第三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面积是否大于第二设定阈值。
这里,在识别虎口误触的应用场景下,第一电子设备在检测到用户通过触摸屏输入的第三触控操作的情况下,检测第三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面积是否大于第二设定阈值。当检测结果表征第三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面积大于第二设定阈值时,表征第三触控操作由用户的虎口触发,执行S502;当检测结果表征第三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二设定阈值时,返回S501,或结束本次流程。
S502:在所述第三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设定阈值的情况下,检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输出的关于所述第三触控操作的响应的持续时间是否小于所述第一设定阈值。
这里,第一电子设备在检测到第三触控操作的情况下,记录第三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面积;在检测到第三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面积大于第二设定阈值,且第一电子设备响应第三触控操作的情况下,记录第一电子设备输出的关于第三触控操作的响应的持续时间,从而检测该持续时间是否小于第一设定阈值。当检测结果表征第一电子设备输出的关于第三触控操作的响应的持续时间小于第一设定阈值时,表征第三触控操作是误操作,执行S503。当检测结果表征第一电子设备输出的关于第三触控操作的响应的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一设定阈值时,表征第三触控操作是有效的触控操作,结束本次流程,或返回S501。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电子设备在检测到第三触控操作的情况下,记录当前显示的第一用户界面及第三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面积;第一电子设备响应第三触控操作,在第一时刻从第一用户界面切换至第二用户界面,并且在第二时刻响应第四触控操作,触发第一电子设备从第二用户界面返回第一用户界面时,基于第一时刻和第二时刻,确定出第一电子设备输出的关于第三触控操作的响应的持续时间。
S503: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输出的关于所述第三触控操作的响应的持续时间小于所述第一设定阈值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三触控操作识别为第一触控操作。
在实际应用中,在识别虎口误触的应用场景下,第一触控操作为虎口触发的误操作,第一电子设备向服务器上报的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包括触控面积、触控点的位置信息和对应的采样值。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第一电子设备可以通过第二设定阈值和第一设定阈值,检测第三触控操作是否为用户通过虎口触发的误操作,在第三触控操作为用户通过虎口触发的误操作时,将第三触控操作识别为第一触控操作,从而向服务器上报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以确定出第一触控特征。由于第一触控特征表征用户的虎口的操控特征,因此,可以基于第一触控特征准确识别出用户通过虎口触发的误操作。
作为本申请的应用实施例,图6示出了本申请应用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的交互图。参照图6,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包括:
S601:第一电子设备向服务器上报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中的每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第一触控参数包括触控面积、触控点的位置信息和对应的采样值。
这里,第一触控操作是通过执行S501~S503确定出。
S602:服务器基于至少两台电子设备上报的第一触控参数,确定出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至少两个触控特征。
这里,确定出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至少两个触控特征的实现方法,请参照图1对应的实施例中S102中的相关描述。
其中,至少两个触控特征中的每个触控特征均包括平均触控面积、目标触控点的位置信息和对应的采样值。
S603:服务器在所述至少两个触控特征中确定出第一触控特征。
服务器在确定出至少两类第一触控参数中每类触控参数对应的触控特征的情况下,将第一电子设备上报的第一触控参数所处的第一类触控参数对应的触控特征,识别为第一触控特征。
S604:服务器向第一电子设备下发所述第一触控特征。
S605:第一电子设备接收到所述服务器下发的所述第一触控特征。
S606:在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情况下,第一电子设备停止向所述服务器上报第一触控操作。
其中,S605的实现过程请参照S103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
S607:第一电子设备在检测到的第二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二触控特征与所述第一触控特征匹配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二触控操作为无效的触控操作。
其中,S607的实现过程请参照S102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第一电子设备向服务器上报通过虎口触发的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服务器基于至少两台电子设备上报的第一触控参数进行特征聚类,得到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至少两类触控参数,并确定出至少两类触控参数中每类触控参数对应的触控特征,从至少两个触控特征中确定出第一触控特征,向第一电子设备下发确定出的第一触控特征,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基于第一触控特征识别通过虎口触发的误操作,提高了识别虎口误触的准确度。由于第一触控特征是服务器基于电子设备出厂后自动上报的第一触控参数确定出,因此,在电子设备出厂前技术人员不需要基于大量的触控参数调试虎口防误触功能,可以节省调试时间,提高调试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向服务器上报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服务器确定出接收到的第一触控参数对应的至少两个触控特征。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也可以向服务器上报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特征,服务器对所有电子设备上报的触控特征进行特征聚类,得到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至少两个触控特征。由此,可以减轻服务器确定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特征的数据处理压力。
为了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识别触控操作的装置,设置在电子设备上。如图7所示,识别触控操作的装置包括:
发送单元71,用于向服务器上报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中的每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其中,第一电子设备对第一触控操作的响应满足第一设定条件;
第一确定单元72,用于在检测到的第二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二触控特征与所述第一触控特征匹配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二触控操作为无效的触控操作;其中,
所述第一触控特征从至少两个触控特征中确定出,且所述第一触控特征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特征匹配;
所述至少两个触控特征由所述服务器基于至少两台电子设备上报的第一触控参数进行特征聚类得到;
所述第一设定条件包括以下之一: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未输出关于第一触控操作的响应;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输出的关于第一触控操作的响应的持续时间小于第一设定阈值。
在一实施例中,发送单元71还用于:
在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情况下,停止向所述服务器上报第一触控操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设定条件包括以下之一:
接收到所述服务器下发的所述第一触控特征;
向所述服务器上报了设定数量的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
在一实施例中,发送单元71用于:
每隔设定周期,向所述服务器上报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中的每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识别触控操作的装置还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服务器下发的所述第一触控特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识别触控操作的装置还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服务器下发的所述至少两个触控特征;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至少两个触控特征中确定所述第一触控特征。
在一实施例中,识别触控操作的装置还包括:
第一检测单元,用于在检测到第三触控操作的情况下,检测所述第三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面积是否大于第二设定阈值;
第二检测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三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设定阈值的情况下,检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输出的关于所述第三触控操作的响应的持续时间是否小于所述第一设定阈值;
识别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输出的关于所述第三触控操作的响应的持续时间小于所述第一设定阈值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三触控操作识别为第一触控操作。
实际应用时,发送单元71、第一接收单元和第二接收单元可由识别触控操作的装置中的通信接口来实现,第一确定单元72、第二确定单元、第一检测单元、第二检测单元和识别单元可由识别触控操作的装置中的处理器来实现。当然,处理器需要运行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来实现上述各程序模块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识别触控操作的装置在识别触控操作时,仅以上述各程序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处理分配由不同的程序模块完成,即将识别触控操作的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程序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处理。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识别触控操作的装置与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程序模块的硬件实现,且为了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设备的硬件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电子设备包括:
通信接口1,能够与其它设备比如服务器等进行信息交互;
处理器2,与通信接口1连接,以实现与其它设备进行信息交互,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时,执行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提供的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而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在存储器3上。
当然,实际应用时,电子设备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4耦合在一起。可理解,总线系统4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系统4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8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4。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3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电子设备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电子设备上操作的任何计算机程序。
可以理解,存储器3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也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FRAM,ferro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只读光盘(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可以是磁盘存储器或磁带存储器。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Memory),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SRAM,Synchronous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DRAM,Synchronous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DRSDRAM,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SDRAM,Enhanced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LDRAM,Sync Link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RRAM,Direct Rambus Random Access Memory)。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存储器3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2中,或者由处理器2实现。处理器2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2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DSP,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处理器2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3,处理器2读取存储器3中的程序,结合其硬件完成前述方法的步骤。
处理器2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即计算机存储介质,具体为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存储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3,上述计算机程序可由处理器2执行,以完成前述方法所述步骤。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FRAM、ROM、PROM、EPROM、EEPROM、Flash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CD-ROM等存储器。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之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服务器上报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中的每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其中,第一电子设备对第一触控操作的响应满足第一设定条件;
在检测到的第二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二触控特征与第一触控特征匹配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二触控操作为无效的触控操作;其中,
所述第一触控特征从至少两个触控特征中确定出,且所述第一触控特征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特征匹配;
所述至少两个触控特征由所述服务器基于至少两台电子设备上报的第一触控参数进行特征聚类得到;
所述第一设定条件包括以下之一: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未输出关于第一触控操作的响应;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输出的关于第一触控操作的响应的持续时间小于第一设定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情况下,停止向所述服务器上报第一触控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定条件包括以下之一:
接收到所述服务器下发的所述第一触控特征;
向所述服务器上报了设定数量的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服务器上报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中的每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包括:
每隔设定周期,向所述服务器上报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中的每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服务器下发的所述第一触控特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服务器下发的所述至少两个触控特征;
在所述至少两个触控特征中确定所述第一触控特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检测到第三触控操作的情况下,检测所述第三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面积是否大于第二设定阈值;
在所述第三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设定阈值的情况下,检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输出的关于所述第三触控操作的响应的持续时间是否小于所述第一设定阈值;
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输出的关于所述第三触控操作的响应的持续时间小于所述第一设定阈值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三触控操作识别为第一触控操作。
8.一种识别触控操作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服务器上报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中的每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一触控参数;其中,第一电子设备对第一触控操作的响应满足第一设定条件;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在检测到的第二触控操作对应的第二触控特征与第一触控特征匹配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二触控操作为无效的触控操作;其中,
所述第一触控特征从至少两个触控特征中确定出,且所述第一触控特征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控操作对应的触控特征匹配;
所述至少两个触控特征由所述服务器基于至少两台电子设备上报的第一触控参数进行特征聚类得到;
所述第一设定条件包括以下之一: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未输出关于第一触控操作的响应;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输出关于第一触控操作的响应且对应的响应的持续时间小于第一设定阈值。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0.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011208194.6A 2020-11-03 2020-11-03 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23063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08194.6A CN112306348B (zh) 2020-11-03 2020-11-03 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08194.6A CN112306348B (zh) 2020-11-03 2020-11-03 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06348A true CN112306348A (zh) 2021-02-02
CN112306348B CN112306348B (zh) 2022-06-03

Family

ID=743324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08194.6A Active CN112306348B (zh) 2020-11-03 2020-11-03 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0634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31458A (zh) * 2023-06-08 2023-07-14 深圳市华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平板电脑智能管理系统与方法
CN116431458B (zh) * 2023-06-08 2024-05-31 深圳市聚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平板电脑智能管理系统与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40756A (zh) * 2008-07-30 2010-02-03 索尼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系统,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CN106445246A (zh) * 2016-11-30 2017-02-22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其防误操作方法
CN107357464A (zh) * 2017-07-25 2017-11-17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7395877A (zh) * 2015-08-27 2017-11-2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防误触方法及终端
WO2019150475A1 (ja) * 2018-01-31 2019-08-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40756A (zh) * 2008-07-30 2010-02-03 索尼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系统,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CN107395877A (zh) * 2015-08-27 2017-11-2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防误触方法及终端
CN106445246A (zh) * 2016-11-30 2017-02-22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其防误操作方法
CN107357464A (zh) * 2017-07-25 2017-11-17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19150475A1 (ja) * 2018-01-31 2019-08-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31458A (zh) * 2023-06-08 2023-07-14 深圳市华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平板电脑智能管理系统与方法
CN116431458B (zh) * 2023-06-08 2024-05-31 深圳市聚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平板电脑智能管理系统与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06348B (zh) 2022-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032085A1 (zh) 一种终端防误触方法及终端
US754319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solating bus failure
CN110879742B (zh) 虚拟机异步创建内部快照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2722286A (zh) 可排除大面积干扰的触摸检测终端的基准更新方法及系统
US9256513B2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for automatic debugging and error prevention
CN106570370A (zh) 一种用户身份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13903389A (zh) 一种慢盘检测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写存储介质
CN107943605B (zh) 一种存储卡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6340053A (zh) 系统崩溃的日志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介质
CN110018932B (zh) 一种容器磁盘的监控方法及装置
CN103618786A (zh) 一种播放错误处理方法及服务器
CN109271059B (zh) 屏幕的防误触方法、终端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8769252B2 (en) Computer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setting the same
CN112306348B (zh) 识别触控操作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061641B (zh) 一种磁盘故障处理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WO2023024248A1 (zh) 一种总线异常处置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1470673A (zh) 一种移动存储设备的实现防病毒的方法
CN115510035A (zh) 日志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2750234B (zh) 存储器的控制方法及控制器
CN115098342A (zh) 系统日志收集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
WO2019071611A1 (zh) 一种终端设备的故障处理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01470780A (zh) 移动存储设备的防病毒系统
CN113220510A (zh) 设备检测方法、检测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727370A (zh) 一种触摸屏复位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终端设备
CN115269297B (zh) 触摸屏故障自动诊断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