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90583A - 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柜供电装置和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柜供电装置和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90583A
CN112290583A CN201910631901.3A CN201910631901A CN112290583A CN 112290583 A CN112290583 A CN 112290583A CN 201910631901 A CN201910631901 A CN 201910631901A CN 112290583 A CN112290583 A CN 1122905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rter
hydrogen production
control cabinet
power supply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3190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90583B (zh
Inventor
李江松
谷雨
徐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63190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90583B/zh
Priority to AU2020314029A priority patent/AU2020314029B2/en
Priority to PCT/CN2020/092058 priority patent/WO2021008235A1/zh
Priority to EP20840991.2A priority patent/EP3958427A4/en
Publication of CN1122905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905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905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905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8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 H02J3/32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using batteries with converting mea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1/00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r non-metals
    • C25B1/01Products
    • C25B1/02Hydrogen or oxygen
    • C25B1/04Hydrogen or oxygen by electrolysis of wa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1/00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r non-metals
    • C25B1/50Processes
    • C25B1/55Photoelectrolysi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15/00Operating or servicing cel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nergy or water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c mains or d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1/10Parallel operation of dc sources
    • H02J1/106Parallel operation of dc sources for load balancing, symmetrisation, or shar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c mains or d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1/10Parallel operation of dc sources
    • H02J1/12Parallel operation of dc generators with converters, e.g. with mercury-arc rectifi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5/00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5/008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using hydrogen as energy vec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10The network having a local or delimited stationary reach
    • H02J2310/12The local stationary network supplying a household or a build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5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with light sensitive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6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non-carbon containing sources, e.g. by water electrolysi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tallurg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conom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 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Non-Metals, Compounds, Apparatuses Therefor (AREA)
  • Hydrogen, Water And Hydrids (AREA)
  • Remot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Power-Distribution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柜供电装置和控制方法,其控制柜供电装置通过单向变换器在新能源电源系统的输出功率满足制氢槽系统中控制柜的用电需求时,对新能源电源系统的输出电能进行变换,为控制柜供电;并在新能源电源系统的输出功率不满足控制柜的用电需求时,通过双向变换器以储能设备的电能向控制柜供电;消除了现有技术中对于电网的依赖,避免了现有技术从高压电网取电所需的架设电缆以及箱变设置,降低了系统成本。

Description

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柜供电装置和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柜供电装置和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些年,新能源发电,比如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获得了迅猛发展,但是由于其发电不稳定、能量密度低的缺点,常需要储能系统进行配合;氢气作为一种从制取到终端使用完全无污染的储能介质,适于配合新能源发电来弥补上述缺点。目前商业化的新能源发电制氢系统大都采用并网方案,但是其存在能源利用率低、系统成本高以及谐波成分大等缺点。
为解决交流制氢系统的种种缺点,现有技术中提出了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的方案,无需连接电网,如图1所示,新能源电源通过DC/DC变换器或者AC/DC变换器与制氢槽系统相连接,为其制氢槽提供制氢所需能量,制氢槽产生氢气与氧气并存储在储氢/氧系统。这样能够提高能源利用率,并且控制简单。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其制氢槽系统中不仅仅只需要电解槽设备,还需要其他辅助设备,比如加水泵、循环泵等,还有各种槽温、槽压、氢/氧液位检测的传感器;这些用电设备都在控制柜里,也需要供电,其供电一般配置为三相交流380Vac输入。如果仍然采用传统并网制氢方式的供电方案,则如图2所示,此时不仅需要单独从高压电网取电,且还需要箱变实现电压转换;对于大型电站,需要远端从高压电网单独架设电缆取电,极大的增加了系统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柜供电装置和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系统成本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柜供电装置,包括:单向变换器、双向变换器以及储能设备;其中:
所述单向变换器连接于所述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的新能源电源系统和制氢槽系统中控制柜的供电端之间,用于在所述新能源电源系统的输出功率满足所述控制柜的用电需求时,对所述新能源电源系统的输出电能进行变换,为所述控制柜供电;
所述双向变换器的第一端与储能设备相连,所述双向变换器的第二端与所述新能源电源系统或者所述控制柜的供电端相连;所述双向变换器用于在所述储能设备的剩余电量不足时,以所述新能源电源系统的电能为所述储能设备充电;并在所述新能源电源系统的输出功率不满足所述控制柜的用电需求时,以所述储能设备的电能向所述控制柜供电。
优选的,所述单向变换器和/或所述双向变换器,还与所述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中的通信单元相连,以在所述新能源电源系统的输出功率不满足所述控制柜的用电需求时,接收储能设备放电指令。
优选的,还包括分别与所述单向变换器和所述双向变换器相连的控制器,用于在所述新能源电源系统的输出功率不满足所述控制柜的用电需求时,接收储能设备放电指令,并根据所述储能设备放电指令,控制所述双向变换器,或者控制所述单向变换器和所述双向变换器,以所述储能设备的电能向所述控制柜供电。
优选的,所述单向变换器为DC/AC变换器、DC/DC变换器、AC/AC变换器以及AC/DC变换器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双向变换器为双向DC/DC变换器或者双向DC/AC变换器。
优选的,所述双向变换器为隔离型或非隔离型的升压拓扑、降压拓扑或升降压拓扑。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包括:新能源电源系统、第一变换器系统、第二变换器系统、通信单元、储氢系统、储氧系统以及至少一个制氢槽系统;其中:
所述新能源电源系统通过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与所述制氢槽系统中制氢槽的供电端相连;
所述通信单元的一侧与所述控制柜的通信端相连,所述通信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的通信端和所述第二变换器系统的通信端相连;
所述制氢槽生成的氢气和氧气,分别通过相应的管道输出至所述储氢系统和所述储氧系统;
所述第二变换器系统为如上述任一所述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柜供电装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变换器;
所述变换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新能源电源系统中的至少一个发电支路;
所述变换器的输出端为对应制氢槽系统中的制氢槽提供电能;
所述变换器的正常工作状态为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模式下的工作状态。
优选的,所述发电支路包括:一个光伏组串,或者,多个光伏组串以及接收多个光伏组串电能的汇流箱;
所述变换器为DC/DC变换器或者DC/AC变换器。
优选的,所述发电支路包括:风机,和,与所述风机相连的双馈感应电机或者永磁同步发电机;
所述变换器为AC/DC变换器或者AC/AC变换器。
优选的,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中变换器的个数为多个时,多个变换器的输出端通过串联和/或并联连接,为相应制氢槽供电。
优选的,当所述制氢槽系统的个数为一个时,所述通信单元独立于所述控制柜,或者,集成于所述控制柜中;
当所述制氢槽系统的个数为多个时,所述通信单元独立于所述控制柜。
优选的,所述制氢槽与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
本发明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如上述任一所述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满足开机条件时,第二变换器系统控制内部的单向变换器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并判断内部储能设备的剩余电量是否小于上限值;
若所述储能设备的剩余电量小于所述上限值,则所述第二变换器系统,控制内部的双向变换器,或者控制所述单向变换器和所述双向变换器,以所述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中新能源电源系统的电能为所述储能设备充电,直至所述储能设备的剩余电量大于等于所述上限值;
所述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中制氢槽系统的控制柜通过所述通信单元,下发制氢槽状态至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
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判断所述制氢槽状态是否正常;
若所述制氢槽状态正常,则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判断所述新能源电源系统的输出功率是否满足所述控制柜的用电需求;
若所述新能源电源系统的输出功率不满足所述控制柜的用电需求,则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通过所述通信单元下发储能设备放电指令至所述第二变换器系统;
所述第二变换器系统根据所述储能设备放电指令,控制所述双向变换器,或者控制所述单向变换器和所述双向变换器,以所述储能设备的电能向所述控制柜供电。
优选的,若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包括多个内置有控制器的变换器,且各个变换器之间采用主从控制进行通信,则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执行各个动作的主体是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中作为通信主机的变换器;
若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包括总控制器和多个变换器,则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执行各个动作的主体是所述总控制器;
若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包括多个内置有控制器的变换器,且各个变换器均与所述通信单元进行通信,则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执行各个动作的主体是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中的各个变换器。
优选的,若所述单向变换器和所述双向变换器均内置有控制器,且两个控制器之间采用主从控制进行通信,则所述第二变换器系统执行各个动作的主体是作为通信主机的控制器;
若所述单向变换器和所述双向变换器均受所述第二变换器系统中的总控制器控制,则所述第二变换器系统执行各个动作的主体是所述总控制器;
若所述单向变换器和所述双向变换器均内置有控制器,且两个控制器均与所述通信单元进行通信,则所述第二变换器系统执行各个动作的主体是所述单向变换器和所述双向变换器的内置控制器。
本发明提供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柜供电装置,其通过单向变换器在新能源电源系统的输出功率满足制氢槽系统中控制柜的用电需求时,对新能源电源系统的输出电能进行变换,为所述控制柜供电;并在所述新能源电源系统的输出功率不满足所述控制柜的用电需求时,通过双向变换器以储能设备的电能向所述控制柜供电;消除了现有技术中对于电网的依赖,避免了现有技术从高压电网取电所需的架设电缆以及箱变设置,降低了系统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内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内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提供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和图4是本发明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的两种结构示意图;
图5a和图5b是本发明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的另外两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的另外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一种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系统成本高的问题。
请参见图3,该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柜供电装置(如图3中的103所示)包括:单向变换器、双向变换器以及储能设备;其中:
单向变换器连接于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的新能源电源系统101和制氢槽系统105中控制柜的供电端之间。
双向变换器可以设置于该单向变换器的输入端,也可以设置于该单向变换器的输出端,也即,其第一端与储能设备相连,而其第二端可以与新能源电源系统101相连,或者其第二端也可以与控制柜的供电端相连。
具体的,假设新能源电源系统101是PV系统,则该控制柜的用电需求为交流电时,该单向变换器应当是DC/AC变换器,该控制柜的用电需求为直流电时,该单向变换器应当是DC/DC变换器;若该双向变换器设置于该单向变换器的输入端,则该双向变换器应当是双向DC/DC变换器;若该双向变换器设置于该单向变换器的输出端,则该双向变换器视控制柜的用电需求而定,可以是双向DC/AC变换器,也可以是双向DC/DC变换器。假设新能源电源系统101是风力发电系统,则该单向变换器视控制柜的用电需求而定,可以是AC/AC变换器,也可以是AC/DC变换器;若该双向变换器设置于该单向变换器的输入端,则该双向变换器应当是双向AC/DC变换器;若该双向变换器设置于该单向变换器的输出端,则该双向变换器视控制柜的用电需求而定,可以是双向DC/AC变换器,也可以是双向DC/DC变换器。
可选的,该双向变换器为隔离型或非隔离型的升压拓扑、降压拓扑或升降压拓扑。该单向变换器,可以是隔离拓扑、非隔离拓扑、可以是两电平、也可以是多电平拓扑,可以是全桥结构,也可以是半桥结构。储能设备可以是锂电池等不同种类的电池。此处均不做具体限定,视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该单向变换器用于在新能源电源系统101的输出功率满足控制柜的用电需求时,对新能源电源系统101的输出电能进行变换,为控制柜供电。
而该双向变换器用于在储能设备的剩余电量不足时,以新能源电源系统101的电能为储能设备充电;比如,早上起机时,在单向变换器工作的同时,根据储能设备的剩余电量来决定其是否需要充电;如果其剩余电量小于上限值,则该双向变换器开始工作,给储能设备充电,直到起剩余电量达到上限值时,停止充电;当剩余电量不小于上限值时,该双向变换器不工作,储能设备不充电。
并且,该双向变换器还用于在新能源电源系统101的输出功率波动比较大,以至于不满足控制柜的用电需求时,比如新能源电源系统101的输出功率低于一定阈值或者为零时,以储能设备的电能向控制柜供电。消除了现有技术中对于电网的依赖,避免了现有技术从高压电网取电所需的架设电缆以及箱变设置,降低了系统成本。
值得说明的是,如图3中所示,该双向变换器设置于该单向变换器的输入端;当储能设备充电时,由该双向变换器直接从新能源电源系统101取电并进行电能变换;当储能设备放电时,其需要依次通过双向变换器和单向变换器的电能变换,才能实现对于控制柜的供电。若该双向变换器设置于该单向变换器的输出端(未进行图示),则:当储能设备充电时,由新能源电源系统101依次通过单向变换器和双向变换器的电能变换,才能实现对于储能设备的充电;而当储能设备放电时,仅通过该双向变换器的电能转换,即可实现对于控制柜的供电。
实际应用中,该控制柜供电装置还与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的通信单元104相连,进而实现其与通信单元104之间的通信。具体的,假如该单向变换器和该双向变换器均内置有控制器,且两个控制器之间采用主从控制进行通信,则该通信单元104与作为通信主机的控制器进行通信;假如该单向变换器和该双向变换器均受该控制柜供电装置中的总控制器集中控制,则该通信单元104与该总控制器进行通信;假如该单向变换器和该双向变换器均内置有控制器,且不分主从,则两个控制器均与通信单元104进行通信。因此,当新能源电源系统101的输出功率不满足控制柜的用电需求时,还可以由通信单元104通过下发储能设备放电指令,来告知该单向变换器和该双向变换器中的通信主机,或者同时告知两者,或者告知对两者均进行控制的控制器,此时需要储能设备进行放电,进而至少该双向变换器开始工作,使储能设备进行放电,保证控制柜的用电需求。
具体的通信过程视其应用环境而定即可,此处不做限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该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包括:新能源电源系统101、第一变换器系统102、第二变换器系统103、通信单元104、储氢系统、储氧系统以及至少一个制氢槽系统105;其中:新能源电源系统101可以是PV系统,也可以是风力发电系统,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制氢槽系统105包括制氢槽以及控制柜;该制氢槽可以为碱液电解槽、PEM电解槽、或固体氧化物电解槽;该制氢槽生成的氢气和氧气,分别通过相应的管道输出至储氢系统和储氧系统;该控制柜中设置有加水泵、循环泵以及各种槽温、槽压、氢/氧液位检测的传感器等,能够实现相应的制氢槽状态下发;该制氢槽状态包括槽温、槽压、氢/氧液位的检测信息,能够反映相应制氢槽的状态是否出现故障。
新能源电源系统101分别与第一变换器系统102的输入端以及第二变换器系统103的输入端相连;第一变换器系统102的输出端与制氢槽系统105中制氢槽的供电端相连;第二变换器系统103的输出端与制氢槽系统105中控制柜的供电端相连。进而使得该新能源电源系统101能够通过第一变换器系统102为制氢槽系统105中的制氢槽供电,并且,还同时能够通过第二变换器系统103为制氢槽系统105中的控制柜供电;该第二变换器系统103由上述实施例中的控制柜供电装置来实现,其具体的结构及原理参见上述实施例即可,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该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在直流耦合方案的基础上,其制氢槽系统控制柜的用电需求由光伏或风能满足,消除了现有技术中对于电网的依赖,避免了现有技术从高压电网取电所需的架设电缆以及箱变设置,降低了系统成本;实现真正的脱网,实现绿色制氢。
实际应用中,该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开机时,应当首先由第二变换器系统103进入正常工作状态,为制氢槽系统105中的控制柜供电,使控制柜先进行各项准备工作,比如相应制氢槽的槽温、槽压、氢/氧液位的检测以及制氢槽状态的生成和输出。
并且,该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中,其通信单元104分别与控制柜的通信端、第一变换器系统102的通信端以及第二变换器系统103的通信端相连;进而实现三者之间相应的通信连接,使该第二变换器系统103可以接收到储能设备放电指令,并使该第一变换器系统102能够接收到控制柜下发的制氢槽状态,并在制氢槽状态正常的情况下,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该通信单元104可以独立于制氢槽系统105(如图3和图4所示),或者,当制氢槽系统105的个数为一个时,该通信单元104也可以集成于控制柜中(未进行图示)。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该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不仅系统结构简单,降低系统成本,真正实现绿色制氢,而且开机逻辑简单易执行,利于推广。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体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在上述实施例及图3的基础之上,优选的,如图4所示:
其新能源电源系统101为PV系统,具体包括:至少一个光伏组串。该光伏组串可以由各种功率等级的至少一个光伏组件组成,组成的系统电压可以是1000V也可以是1500V,甚至更高的电压等级;此处不做具体限定,视其应用环境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制氢槽系统中的制氢能量,需要由前级PV系统通过DC/DC变换器变换得到,也即,该第一变换器系统102包括至少一个DC/DC变换器(图4中以包括一个DC/DC变换器为例进行展示);如果DC/DC变换器功率比较小的话,光伏组串的输出可以直接接入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即该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连接一个对应的光伏组串,输出端为对应制氢槽系统105中的制氢槽提供电能。而当新能源电源系统101中光伏组串的个数为多个时,如图4所示,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汇流箱;此时,各个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可以分别通过不同的汇流箱连接至少两个对应的光伏组串(如图5a所示),或者,各个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可以并联至多个汇流箱的输出端并联母线上,且各个汇流箱分别连接至少两个对应的光伏组串(如图5b所示)。汇流箱路数可以是8路、16路、20路等,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该DC/DC变换器可以是隔离拓扑、非隔离拓扑,可以是升压拓扑,也可以是升/降压拓扑;此处不做具体限定,视其应用环境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并且,该DC/DC变换器的正常工作状态为MPPT(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式下的工作状态。若系统中存在多个DC/DC变换器,则通过各个DC/DC变换器分别进行MPPT控制,能够最大化的利用光伏能量进行制氢。
另外,第一变换器系统102中DC/DC变换器的个数为多个时,多个DC/DC变换器的输出端还可以通过串联和/或并联连接,为相应制氢槽供电。比如图5a所示的分布式离网制氢系统中,各个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分别连接相应的光伏组串,其中的汇流箱可以视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并不限定为必须存在的模块;多个DC/DC变换器的输出端并联连接至一个制氢槽系统中的制氢槽。此时,第二变换器系统103的输入端连接某个光伏组串或某个汇流箱的输出端,可以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连接靠近制氢槽系统最近的光伏组串,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如图5b所示,各个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均与多个汇流箱的输出端并联母线相连,其中的汇流箱可以视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并不限定为必须存在的模块;多个DC/DC变换器的输出端并联连接至一个制氢槽系统中的制氢槽。此时,第二变换器系统103的输入端也连接至该并联母线。
值得说明的是,制氢槽系统控制柜中的用电设备电能,由前级PV系统通过第二变换器系统103变换得到,如果控制柜用电需求是直流电,则第二变换器系统103包括至少一个DC/DC变换器;而如果控制柜用电需求是交流电,则第二变换器系统103包括至少一个DC/AC变换器;图4以包括一个DC/AC变换器为例进行展示。并且,该第二变换器系统103内的变换器,可以是隔离拓扑、非隔离拓扑、可以是两电平、也可以是多电平拓扑,可以是全桥结构,也可以是半桥结构;此处不做具体限定,视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施例提供的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通用性强,可以应用于分布式、集中式等离网制氢系统,还可以应用于各种户用屋顶、工商业屋顶、山丘、荒漠、渔光互补等各种场合。
本发明另外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具体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在上述实施例及图3的基础之上,优选的,如图6所示:
该新能源电源系统101包括:至少一个风能支路;而该风能支路包括:风机,和,DFIG(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双馈感应电机)或者PMSG(permanent magnetsynchronous generator,永磁同步发电机)。该风机的输出端与DFIG或PMSG的输入端相连;该DFIG或PMSG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变换器系统102的输入端以及第二变换器系统103的输入端相连。
可选的,第一变换器系统102包括:至少一个AC/DC变换器(图6中以包括一个AC/DC变换器为例进行展示);该AC/DC变换器可以是隔离拓扑、非隔离拓扑,可以是升压拓扑,可以是降压拓扑,也可以是升/降压拓扑;此处不做具体限定,视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该AC/DC变换器的输入端连接对应的DFIG或PMSG的输出端;该AC/DC变换器的输出端为对应制氢槽系统105中的制氢槽提供电能。
优选的,该第一变换器系统102中AC/DC变换器的个数为多个时,多个AC/DC变换器的输出端通过串联和/或并联连接,为相应制氢槽供电。
此时,第二变换器系统103根据后级控制柜用电需求,可以包括至少一个AC/AC变换器,也可以包括至少一个AC/DC变换器,图6中以包括一个AC/AC变换器为例进行展示。并且,该第二变换器系统103内的变换器,可以是隔离拓扑,也可以是非隔离拓扑,可以是两电平拓扑,也可以是三电平拓扑,可以是全桥拓扑,也可以是半桥拓扑;此处不做具体限定,视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并且,该AC/DC变换器的正常工作状态也为MPPT控制模式下的工作状态。AC/DC变换器通过风机系统反馈的转矩信号进行MPPT,将风能转化为制氢槽系统控制柜所需能量,其他与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图5a至图6中未对通信单元进行展示,其连接关系以及设置位置参见图3和图4所对应的实施例即可。
优选的,在上述实施例及图3至图6的基础之上,该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中,制氢槽与第一变换器系统102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
该预设距离的取值视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即可,只要能够使其制氢槽设置于新能源侧,紧邻其所连接的第一变换器系统102,尽量减小制氢槽输入线缆的长度,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该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采用分散式制氢、集中存储的方式,进一步降低了线缆损耗及成本;系统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利于应用。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如上述实施例任一所述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该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的结构及各部件的功能参见上述实施例即可,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如图7所示,该控制方法包括:
S101、在满足开机条件时,第二变换器系统控制内部的单向变换器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并判断内部储能设备的剩余电量是否小于上限值。
该开机条件可以是指到达了开机时间,或者,检测到光照大于阈值,又或者,接收到了开机指令;并且,上述时间或光照的检测以及开机指令的接收,均应当由一个处理器来实现,该处理器可以是设置于该第二变换器系统内部的控制器,比如集中控制的总控制器或者变换器的内置控制器,也可以是设置于该第二变换器系统外部的控制器,比如系统控制器或者第一变换器系统内的某个控制器;当该第二变换器系统内部存在控制器,且该处理器是设置于该第二变换器系统外部的控制器时,该第二变换器系统内部的控制器还通过通信单元与其外部的控制器进行通信。此处不做具体限定,视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第二变换器系统控制内部的单向变换器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后,即可为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中制氢槽系统的控制柜供电。
若储能设备的剩余电量小于上限值,则执行步骤S102,直至储能设备的剩余电量大于等于上限值。若储能设备的剩余电量大于等于上限值,则不对储能设备进行充电。
S102、第二变换器系统,控制内部的双向变换器,或者控制单向变换器和双向变换器,以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中新能源电源系统的电能为储能设备充电。
S103、控制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中制氢槽系统的柜通过通信单元,下发制氢槽状态至第一变换器系统;
该制氢槽状态包括相应制氢槽的槽压、槽温、氢/氧液位的检测信息,能够反映相应制氢槽的状态是否出现故障。
S104、第一变换器系统判断制氢槽状态是否正常。
若制氢槽状态正常,则执行步骤S105。
S105、第一变换器系统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S106、第一变换器系统判断新能源电源系统的输出功率是否满足控制柜的用电需求。
若新能源电源系统的输出功率不满足控制柜的用电需求,则执行步骤S107。
S107、第一变换器系统通过通信单元下发储能设备放电指令至第二变换器系统;
S108、第二变换器系统根据储能设备放电指令,控制双向变换器,或者控制单向变换器和双向变换器,以储能设备的电能向控制柜供电。
制氢槽系统在进行制氢操作前需要进行制氢槽设备自检,比如槽压、槽温、氢/氧液位检测等,这些都是控制柜来统一协调控制;所以制氢前控制柜先动作,即控制柜的用电需求需要被满足,因此需要第二变换器系统先开始工作,将新能源电源系统的能量转换成控制柜中用电设备所需的电能;然后,制氢槽系统进行开机自检,进行相应初始状态监测,并将制氢槽状态通过通信单元反馈给第一变换器系统;如果制氢槽状态正常,第一变换器系统中的变换器开始进行MPPT动作,将新能源电源系统的能量转换成制氢所需的能量,实现最大化离网制氢。两个变换器系统的控制互相解耦,控制简单、方案容易实现。
值得说明的是,每次起机时,均可先行判断储能设备是否需要充电,确保储能设备中存储有充足的电量,以备新能源电能不足时为控制柜供电。此时,步骤S102和S103并不限定先后顺序,也可同时执行。当然,储能设备是否需要充电的判断过程并不仅限于起机时,也可视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另外,不论第一变换器系统中的变换器是DC/DC变换器,还是AC/DC变换器,只要第一变换器系统包括多个变换器,且各个变换器之间采用主从控制进行通信,则第一变换器系统执行各个动作的主体是第一变换器系统中作为通信主机的变换器;此时,步骤S104具体包括:第一变换器系统中作为通信主机的变换器,判断制氢槽状态是否正常;且步骤S105中的第一变换器系统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具体包括:第一变换器系统中作为通信主机的变换器,控制自身及其他变换器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若第一变换器系统包括多个变换器,且各个变换器之间不分主从、均与通信单元进行通信,则第一变换器系统执行各个动作的主体是第一变换器系统中的各个变换器;此时,步骤S104具体包括:第一变换器系统中的各个变换器,分别判断制氢槽状态是否正常;且步骤S105中的第一变换器系统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具体包括:第一变换器系统中的各个变换器,分别控制自身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而当第一变换器系统采用集中控制,即包括总控制器和多个无内置控制器的变换器时,则第一变换器系统执行各个动作的主体均是该总控制器;此时,步骤S104具体包括:总控制器判断制氢槽状态是否正常;且步骤S105中的第一变换器系统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具体包括:总控制器控制全部变换器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关于第一变换器系统中的通信控制方式,可以使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此处不做限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对于第二变换器系统而言,若单向变换器和双向变换器均内置有控制器,且两个控制器之间采用主从控制进行通信,则第二变换器系统执行各个动作的主体是作为通信主机的控制器;若单向变换器和双向变换器均受第二变换器系统中的总控制器控制,则第二变换器系统执行各个动作的主体是总控制器;若单向变换器和双向变换器均内置有控制器,且两个控制器均与通信单元进行通信,则第二变换器系统执行各个动作的主体是单向变换器和双向变换器的内置控制器。具体执行过程不再一一赘述,参见第一实施例即可。
本发明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柜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单向变换器、双向变换器以及储能设备;其中:
所述单向变换器连接于所述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的新能源电源系统和制氢槽系统中控制柜的供电端之间,用于在所述新能源电源系统的输出功率满足所述控制柜的用电需求时,对所述新能源电源系统的输出电能进行变换,为所述控制柜供电;
所述双向变换器的第一端与储能设备相连,所述双向变换器的第二端与所述新能源电源系统或者所述控制柜的供电端相连;所述双向变换器用于在所述储能设备的剩余电量不足时,以所述新能源电源系统的电能为所述储能设备充电;并在所述新能源电源系统的输出功率不满足所述控制柜的用电需求时,以所述储能设备的电能向所述控制柜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柜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变换器和/或所述双向变换器,还与所述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中的通信单元相连,以在所述新能源电源系统的输出功率不满足所述控制柜的用电需求时,接收储能设备放电指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柜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与所述单向变换器和所述双向变换器相连的控制器,用于在所述新能源电源系统的输出功率不满足所述控制柜的用电需求时,接收储能设备放电指令,并根据所述储能设备放电指令,控制所述双向变换器,或者控制所述单向变换器和所述双向变换器,以所述储能设备的电能向所述控制柜供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柜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变换器为DC/AC变换器、DC/DC变换器、AC/AC变换器以及AC/DC变换器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双向变换器为双向DC/DC变换器或者双向DC/AC变换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柜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变换器为隔离型或非隔离型的升压拓扑、降压拓扑或升降压拓扑。
6.一种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新能源电源系统、第一变换器系统、第二变换器系统、通信单元、储氢系统、储氧系统以及至少一个制氢槽系统;其中:
所述新能源电源系统通过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与所述制氢槽系统中制氢槽的供电端相连;
所述通信单元的一侧与所述控制柜的通信端相连,所述通信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的通信端和所述第二变换器系统的通信端相连;
所述制氢槽生成的氢气和氧气,分别通过相应的管道输出至所述储氢系统和所述储氧系统;
所述第二变换器系统为如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柜供电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变换器;
所述变换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新能源电源系统中的至少一个发电支路;
所述变换器的输出端为对应制氢槽系统中的制氢槽提供电能;
所述变换器的正常工作状态为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模式下的工作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支路包括:一个光伏组串,或者,多个光伏组串以及接收多个光伏组串电能的汇流箱;
所述变换器为DC/DC变换器或者DC/AC变换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支路包括:风机,和,与所述风机相连的双馈感应电机或者永磁同步发电机;
所述变换器为AC/DC变换器或者AC/AC变换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中变换器的个数为多个时,多个变换器的输出端通过串联和/或并联连接,为相应制氢槽供电。
11.根据权利要求6-10任一所述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制氢槽系统的个数为一个时,所述通信单元独立于所述控制柜,或者,集成于所述控制柜中;
当所述制氢槽系统的个数为多个时,所述通信单元独立于所述控制柜。
12.根据权利要求6-10任一所述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氢槽与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
13.一种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6-12任一所述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满足开机条件时,第二变换器系统控制内部的单向变换器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并判断内部储能设备的剩余电量是否小于上限值;
若所述储能设备的剩余电量小于所述上限值,则所述第二变换器系统,控制内部的双向变换器,或者控制所述单向变换器和所述双向变换器,以所述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中新能源电源系统的电能为所述储能设备充电,直至所述储能设备的剩余电量大于等于所述上限值;
所述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中制氢槽系统的控制柜通过所述通信单元,下发制氢槽状态至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
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判断所述制氢槽状态是否正常;
若所述制氢槽状态正常,则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判断所述新能源电源系统的输出功率是否满足所述控制柜的用电需求;
若所述新能源电源系统的输出功率不满足所述控制柜的用电需求,则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通过所述通信单元下发储能设备放电指令至所述第二变换器系统;
所述第二变换器系统根据所述储能设备放电指令,控制所述双向变换器,或者控制所述单向变换器和所述双向变换器,以所述储能设备的电能向所述控制柜供电。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包括多个内置有控制器的变换器,且各个变换器之间采用主从控制进行通信,则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执行各个动作的主体是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中作为通信主机的变换器;
若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包括总控制器和多个变换器,则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执行各个动作的主体是所述总控制器;
若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包括多个内置有控制器的变换器,且各个变换器均与所述通信单元进行通信,则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执行各个动作的主体是所述第一变换器系统中的各个变换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单向变换器和所述双向变换器均内置有控制器,且两个控制器之间采用主从控制进行通信,则所述第二变换器系统执行各个动作的主体是作为通信主机的控制器;
若所述单向变换器和所述双向变换器均受所述第二变换器系统中的总控制器控制,则所述第二变换器系统执行各个动作的主体是所述总控制器;
若所述单向变换器和所述双向变换器均内置有控制器,且两个控制器均与所述通信单元进行通信,则所述第二变换器系统执行各个动作的主体是所述单向变换器和所述双向变换器的内置控制器。
CN201910631901.3A 2019-07-12 2019-07-12 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柜供电装置和控制方法 Active CN1122905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31901.3A CN112290583B (zh) 2019-07-12 2019-07-12 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柜供电装置和控制方法
AU2020314029A AU2020314029B2 (en) 2019-07-12 2020-05-25 DC coupling off-network hydrogen production system and power supply device for control cabinet thereof, and control method
PCT/CN2020/092058 WO2021008235A1 (zh) 2019-07-12 2020-05-25 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柜供电装置和控制方法
EP20840991.2A EP3958427A4 (en) 2019-07-12 2020-05-25 OFF GRID HYDROGEN PRODUCTION SYSTEM AND WITH DC COUPLING AND POWER SUPPLY DEVICE FOR CONTROL CABINET THERETO AND CONTROL METHOD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31901.3A CN112290583B (zh) 2019-07-12 2019-07-12 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柜供电装置和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90583A true CN112290583A (zh) 2021-01-29
CN112290583B CN112290583B (zh) 2023-07-04

Family

ID=74210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31901.3A Active CN112290583B (zh) 2019-07-12 2019-07-12 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柜供电装置和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958427A4 (zh)
CN (1) CN112290583B (zh)
AU (1) AU2020314029B2 (zh)
WO (1) WO202100823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75889A (zh) * 2021-08-31 2021-11-19 河北建投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储能调节的多端直流微电网制氢管控方法
CN115579961A (zh) * 2022-12-09 2023-01-06 长春吉电氢能有限公司 一种制氢加氢站供电负荷稳定性控制方法和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36811A (zh) * 2021-04-30 2021-06-25 中国电建集团河北省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600v直流微网的风光互补型制氢电站系统
AU2021218138B2 (en) * 2021-05-12 2023-06-01 Redei Innovations Pty Ltd Electrical supply system
AU2021107598B4 (en) * 2021-05-12 2022-06-16 Redei Innovations Pty Ltd Electrical supply system
CN113708425A (zh) * 2021-08-24 2021-11-26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直流微电网系统及其智能直流柜
CN113765133B (zh) * 2021-09-07 2024-03-29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海上风电柔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4908365B (zh) * 2022-04-26 2024-04-30 上海卓微氢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离网型光伏制氢系统控制方法
CN115693784B (zh) * 2022-11-21 2023-11-10 青岛融翔氢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面向分布式光伏离网制氢的分层协同控制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30227A (zh) * 2008-07-29 2008-12-24 东南大学 离网型组合蓄能风力发电系统及其运行和配置方法
CN108599245A (zh) * 2018-05-04 2018-09-2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利用电池储能与氢储能跟踪光伏计划出力的调度方法
CN109004665A (zh) * 2018-08-31 2018-12-14 河北科技大学 风电、光电离/并网制氢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69832B2 (en) * 2013-05-08 2019-01-01 Instant Access Networks, Llc Method and instrumentation for sustainable energy load flow management system performing as resilient adaptive microgrid system
DE102013112431A1 (de) * 2012-11-13 2014-06-05 Aeg Power Solutions B.V. Anordnung aus einem Kraftwerk und einer Vorrichtung zur Erzeugung von Gas mittels von dem Kraftwerk erzeugter elektrischer Energie
CN108023399B (zh) * 2017-12-26 2020-01-0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太阳能飞行器邻近互补供配电装置
CN109462253B (zh) * 2018-11-15 2021-09-24 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离网型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728647A (zh) * 2019-01-17 2019-05-07 合肥祥通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慧海岛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
CN109755965B (zh) * 2019-03-20 2022-04-01 河北科技大学 风光发电和制氢储氢系统的运行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30227A (zh) * 2008-07-29 2008-12-24 东南大学 离网型组合蓄能风力发电系统及其运行和配置方法
CN108599245A (zh) * 2018-05-04 2018-09-2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利用电池储能与氢储能跟踪光伏计划出力的调度方法
CN109004665A (zh) * 2018-08-31 2018-12-14 河北科技大学 风电、光电离/并网制氢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75889A (zh) * 2021-08-31 2021-11-19 河北建投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储能调节的多端直流微电网制氢管控方法
CN115579961A (zh) * 2022-12-09 2023-01-06 长春吉电氢能有限公司 一种制氢加氢站供电负荷稳定性控制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90583B (zh) 2023-07-04
AU2020314029A1 (en) 2021-12-23
AU2020314029B2 (en) 2023-09-21
WO2021008235A1 (zh) 2021-01-21
EP3958427A1 (en) 2022-02-23
EP3958427A4 (en) 2023-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90583B (zh) 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柜供电装置和控制方法
AU2020377230B2 (en) Direct-current coupling hydrogen production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211367754U (zh) 光伏离网制氢系统
CN103441566A (zh) 一种市电、光伏电池和储能电池协同供电系统及方法
KR20130054754A (ko) 태양광 발전 장치 연계형 전원공급시스템
CN101741133A (zh) 具有网侧功率因数校正功能的光网混合供电不间断电源
CN110112780A (zh) 一种单相光伏发电双模式逆变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290582B (zh) 新能源电站和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MX2014005360A (es) Sistema y metodo para conversion de potencia para fuentes de energia renovables.
CN112491032A (zh) 一种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3545907A (zh) 办公用光伏直流供电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5978008A (zh) 一种具有风场黑启动功能的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09962482B (zh) 基于市电功率补偿的风电非并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KR20230113256A (ko) 태양광 발전 시스템
CN112217227A (zh) 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KR101587488B1 (ko) 계통 연계형 시스템에서의 고효율 배터리 충방전 시스템 및 방법
KR20150085227A (ko) 에너지 저장 시스템 및 그의 제어 방법
CN113949054A (zh) 电网自治系统及方法
CN211790787U (zh) 一种应用燃料电池的直流微网系统
KR20130051772A (ko) 태양광 발전 장치 연계형 전력공급장치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CN203218892U (zh) 一种用于光伏辅助并网发电的控制器及使用其的发电系统
CN112217193B (zh) 光伏制氢电站和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KR20190062812A (ko) 에너지 저장 시스템
CN111082461A (zh) 一种双馈式风电机组变流器及利用其实现的黑启动方法
CN110224389B (zh) 一种基于自律式浮动电压运行策略的直流微电网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