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17227A - 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17227A
CN112217227A CN201910631062.5A CN201910631062A CN112217227A CN 112217227 A CN112217227 A CN 112217227A CN 201910631062 A CN201910631062 A CN 201910631062A CN 112217227 A CN112217227 A CN 1122172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rter
hydrogen production
photovoltaic
grid
dir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3106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17227B (zh
Inventor
李江松
谷雨
徐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63106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17227B/zh
Publication of CN1122172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172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172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172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1/00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r non-metals
    • C25B1/01Products
    • C25B1/02Hydrogen or oxygen
    • C25B1/04Hydrogen or oxygen by electrolysis of wa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15/00Operating or servicing cells
    • C25B15/02Process control or regulation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FSYSTEMS FOR REGULAT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VARIABLES
    • G05F1/00Automatic systems in which deviations of an electric quantity from one or more predetermined values are detected at the output of the system and fed back to a device within the system to restore the detected quantity to its predetermined value or values, i.e. retroactive systems
    • G05F1/66Regulating electric power
    • G05F1/67Regulating electric power to the maximum power available from a generator, e.g. from solar cel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6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non-carbon containing sources, e.g. by water electrolysi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70/00Other energy conversion or management systems reducing GHG emissions
    • Y02E70/30Systems combining energy storage with energy generation of non-fossil origi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0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Non-Metals, Compounds, Apparatuses Therefor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Control Of Electrical Vari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其在制氢槽系统满足起机要求、完成初始化、DC/DC变换器进入待机模式的情况下,首先判断DC/DC变换器的输出参数是否满足制氢槽系统的最小启动功率要求,若满足,则进一步判断系统的光伏输入电压是否大于等于该DC/DC变换器的输入电压限值,来确定开机后由于DC/DC变换器输出满足制氢槽系统的最小启动功率要求的能量而是否会导致光伏输入电压快速下降;若光伏输入电压大于等于该输入电压限值,才会使该DC/DC变换器进入MPPT控制模式,完成开机动作;否则不能实现开机,避免了现有技术中DC/DC变换器在光照较弱时频繁开关机的问题。

Description

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些年,光伏发电获得了迅猛发展,但是由于其发电不稳定、能量密度低的缺点,常需要储能系统进行配合;氢气作为一种从制取到终端使用完全无污染的储能介质,适于配合光伏发电来弥补上述缺点。目前常用的光伏发电制氢系统大都采用离网方案,如图1所示,光伏板与制氢槽通过DC/DC变换器相连接,这样光伏板的能量利用率高,并且控制简单。
光伏板的IV曲线如图2所示,光照越强时,其IV曲线上移,短路电流越大,光伏板输出功率越大;反之,光照越弱时,光伏板输出功率越小。在早晨光照很弱时,虽然光伏板的开路电压很高,但其功率比较小,此时如果DC/DC变换器开始工作、输出能量给制氢槽进行电解水制氢工作,则其能量由机器本身损耗与后级制氢槽消耗,其输入侧的PV电压可能很快掉下来,进而导致DC/DC变换器可能会频繁开、关机,极大降低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同理,在傍晚光照逐渐变弱时,也存在这种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DC/DC变换器在光照较弱时频繁开关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方法,应用于所述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器中,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接收到所述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中制氢槽系统下发的开机指令时,根据所述开机指令中的制氢槽状态,判断所述制氢槽系统是否满足起机要求;
若所述制氢槽系统满足所述起机要求,则在完成初始化之后,使所述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中DC/DC变换器进入待机模式;
判断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参数是否满足所述制氢槽系统的最小启动功率要求;
若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参数满足所述制氢槽系统的最小启动功率要求,则判断所述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光伏输入电压是否大于等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电压限值;
若所述光伏输入电压大于等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电压限值,则使所述DC/DC变换器进入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模式。
优选的,在判断所述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光伏输入电压是否大于等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电压限值之后,还包括:
若连续N次判断得到所述光伏输入电压小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电压限值,则再次使所述DC/DC变换器进入待机模式;N为正整数;
在待机时长超过此次待机对应的时长阈值时,返回判断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参数是否满足所述制氢槽系统的最小启动功率要求的步骤。
优选的,使所述DC/DC变换器进入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模式,包括:
将所述DC/DC变换器切换为输入电压闭环控制;
对所述DC/DC变换器进行MPPT扰动,直至所述DC/DC变换器工作于最大功率点。
优选的,在将所述DC/DC变换器切换为输入电压闭环控制之后,还包括:
判断所述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光伏输入功率是否大于等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
若所述光伏输入功率大于等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则执行对所述DC/DC变换器进行MPPT扰动的步骤;
若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各次判断均得到所述光伏输入功率小于等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则再次使所述DC/DC变换器进入待机模式;
在待机时长超过此次待机对应的时长阈值时,返回判断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参数是否满足所述制氢槽系统的最小启动功率要求的步骤。
优选的,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的计算公式为:
k×I_max=P1/(Vo_min+(P1×Req)1/2);
P_limit1=P1/η;
其中,P_limit1是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k是碱性电解槽的制氢电流要求系数,I_max是所述制氢槽系统中制氢槽满功率时的电流值,Vo_min是所述制氢槽系统的制氢槽最小电解电压,Req是所述制氢槽系统中制氢槽工作时的等效电阻,P1是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功率,η是所述DC/DC变换器的效率。
优选的,判断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参数是否满足所述制氢槽系统的最小启动功率要求,包括:
控制所述DC/DC变换器进行功率消耗;
判断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电压是否达到预设电压值;
若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电压达到所述预设电压值,则判定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参数满足所述制氢槽系统的最小启动功率要求;否则,判定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参数不满足所述制氢槽系统的最小启动功率要求。
优选的,控制所述DC/DC变换器进行功率消耗,包括以下任意一种:
控制所述DC/DC变换器内部的假负载运行;
控制所述DC/DC变换器开环运行;
控制所述DC/DC变换器带负载运行。
优选的,所述预设电压值等于Vo_min-V1;
其中,Vo_min是所述制氢槽系统的制氢槽最小电解电压,V1是一个大于1的电压取值。
优选的,在判断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参数是否满足所述制氢槽系统的最小启动功率要求之前,还包括:
检测所述DC/DC变换器的内部是否无故障;
若所述DC/DC变换器的内部无故障,则执行判断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参数是否满足所述制氢槽系统的最小启动功率要求的步骤。
本发明第二方面还提供了另外一种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方法,应用于所述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器中,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所述DC/DC变换器进入MPPT控制模式之后,周期性判断所述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光伏输入功率是否小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
若第二预设时长内的各次判断均得到所述光伏输入功率小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则使所述DC/DC变换器进入待机模式,并上传所述DC/DC变换器的功率和状态信息至所述制氢槽系统;
若接收到所述制氢槽系统下发的关机指令,则使所述DC/DC变换器进入关机模式。
优选的,在判断所述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光伏输入功率是否小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光伏输入功率大于等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则使所述DC/DC变换器保持MPPT控制模式。
本发明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包括:制氢槽系统、控制器、至少一个光伏组串以及至少一个DC/DC变换器;其中:
所述控制器用于执行如上述任一所述的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方法;
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连接至少一个光伏组串;
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端用于为所述制氢槽系统一个制氢槽供电。
优选的,所述DC/DC变换器为一个时,所述控制器集成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内部控制单元中;所述DC/DC变换器为多个,且多个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端通过串联和/或并联连接、为所述制氢槽系统一个制氢槽供电时,所述控制器集成于作为通信主机的DC/DC变换器的内部控制单元中;
或者,
所述控制器为与所述DC/DC变换器的内部控制单元进行通信的系统控制器。
优选的,所述光伏组串为多个时,所述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汇流箱;
所述汇流箱的输入侧与多个光伏组串相连;
所述汇流箱的输出侧与一个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相连。
优选的,所述制氢槽系统中的制氢槽,与相应DC/DC变换器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且所述制氢槽的输出端分别通过相应的管道连接储氧系统和储氢系统。
本发明提供的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方法,其在制氢槽系统满足起机要求、完成初始化、DC/DC变换器进入待机模式的情况下,首先判断DC/DC变换器的输出参数是否满足制氢槽系统的最小启动功率要求,若满足,则进一步判断系统的光伏输入电压是否大于等于该DC/DC变换器的输入电压限值,来确定开机后由于DC/DC变换器输出满足制氢槽系统的最小启动功率要求的能量而是否会导致光伏输入电压快速下降;若光伏输入电压大于等于该输入电压限值,才会使该DC/DC变换器进入MPPT控制模式,完成开机动作;否则不能实现开机,避免了现有技术中DC/DC变换器在光照较弱时频繁开关机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内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内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提供的光伏板光照不同时的I-V曲线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解单元的I-V曲线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方法的部分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DC/DC变换器在光照较弱时频繁开关机的问题。
该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中主要包括:光伏组串、DC/DC变换器以及制氢槽系统;其中,光伏组串和DC/DC变换器的个数均不做限定,视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即可。该光伏组串中包括至少一个光伏组件,比如多个依次串联连接的光伏组件。每个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可以分别接收一个光伏组串的电能,也可以分别通过对应的汇流箱接收各自对应的多个光伏组串的电能。每个DC/DC变换器的输出端分别为制氢槽系统中对应的制氢槽供电;实际应用中,当系统中存在多个DC/DC变换器时,则每个制氢槽可以接收多个DC/DC变换器输出的电能;比如,多个DC/DC变换器可以由各自的输出端通过串联、并联或者串并联,来实现电能的输出,此处不做限定。制氢槽系统中的制氢槽用于通过电解水的原理产生氢气与氧气,并通过储氢/氧系统进行相应存储。实际应用中,储氢槽系统内的储氢槽可以为碱液电解槽、PEM电解槽或固体氧化物电解槽中的任意一种。
该控制方法,应用于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器中,该控制器可以是指DC/DC变换器的内部控制单元,也可以是指一个额外的系统控制器;比如,当系统内仅设置一个DC/DC变换器时,该控制方法优选应用于DC/DC变换器的内部控制单元中;当系统内设置有多个DC/DC变换器时,若这多个DC/DC变换器之间通过主从控制实现通信,则该控制方法应用于作为通信主机的DC/DC变换器的内部控制单元中;若这多个DC/DC变换器共用一个控制器时,该控制方法应用于此控制器中;而若这多个DC/DC变换器均与一个系统控制器进行通信时,该控制方法应用于此系统控制器即可;此处不做具体限定,视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见图3,该控制方法包括:
S101、在接收到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中制氢槽系统下发的开机指令时,根据开机指令中的制氢槽状态,判断制氢槽系统是否满足起机要求。
实际应用中,制氢槽系统可以根据光照检测、时间设置或者人为控制等方式,来生成开机指令;执行本控制方法的控制器,在接收到该开机指令后,先根据制氢槽状态来判断制氢槽系统是否满足起机要求。
该制氢槽状态包括槽压、槽温、氢/氧液位等相关信息;如果制氢槽状态满足起机要求,比如槽温、槽压、水位等一切正常,无故障状态,则DC/DC变换器可以开始进行开机动作;此时,先执行步骤S102;而若制氢槽系统不满足该起机要求,则DC/DC变换器并不起机。
S102、在完成初始化之后,使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中DC/DC变换器进入待机模式。
若系统中仅有一个DC/DC变换器,则其初始化工作以及工作模式的切换,由其自身的内部控制单元直接执行即可;若系统中存在多个DC/DC变换器,则在主从控制模式下,由主机控制自身以及各个从机进行初始化工作以及工作模式的切换;若系统中存在一个系统控制器与各个DC/DC变换器进行通信,则由该系统控制器控制自身及各个DC/DC变换器进行初始化工作,并控制各个DC/DC变换器进行工作模式的切换。下面关于DC/DC变换器工作模式的切换控制及其他控制,也可参照上述说明,不再一一赘述。
实际应用中,在DC/DC变换器进入待机模式之后,可以直接执行S104,若DC/DC变换器内部无故障,则可以正常执行后续步骤;若存在某个DC/DC变换器有故障,则其他无故障的DC/DC变换器可以执行后续步骤。较佳的,在完成步骤S102之后,先执行步骤S103。
S103、检测DC/DC变换器的内部是否无故障。
DC/DC变换器在进入待机状态后,开始进行故障自检,如果存在故障,直接进入故障模式;如果没有故障,则执行步骤S104。
S104、判断DC/DC变换器的输出参数是否满足制氢槽系统的最小启动功率要求。
对于后级制氢槽而言,电解水产生氢气时对其电解电势有要求。在实际系统设计中,一个电解单元的电势在1.4V左右;如果加上电极及电解液的部分电势差,一个电解单元的理论电压在2V左右,其I-V曲线如图4所示,一个电解单元产生氢气的最低电势在1.4V,最高电势在2V,且在制氢过程中,电解单元可以等效成一个阻性负载;在商业化应用中,市场上的电解槽会把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电解单元串联起来使用。根据串联个数的不同,电解槽的输入电压要求不同,但为了提高电解效率,电解槽整体呈现低压大电流的特性,比如一个200个电解单元串联的电解槽,电压范围在280V-400V。
对于后级制氢槽系统,只要其输入电压满足其最低电压要求,即能够达到其最小电解电压,就可以进行电解制氢;但对于前级DC/DC变换器而言,开机后,需要往制氢槽输出能量,此时,制氢槽输入电流不为零,DC/DC变换器与后级制氢槽系统进行阻抗匹配,DC/DC变换器输出电压一定在制氢槽最小电解电压以上,才能满足制氢槽系统的最小启动功率要求。因此,为了模拟开机后的能量消耗等运行情况,需要先控制DC/DC变换器进行功率消耗,比如控制其带负载运行,或者控制其开环运行,优选控制其带其内部的风扇等假负载运行;同时,对其输出电压进行闭环控制或者滞环控制,使其输出电压慢慢上升;然后判断DC/DC变换器的输出电压是否达到一个接近制氢槽最小电解电压的预设电压值;若未达到该预设电压值,则等待一段时间再行判断;若达到该预设电压值,则判定DC/DC变换器的输出参数满足制氢槽系统的最小启动功率要求,然后执行步骤S105。
S105、判断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光伏输入电压是否大于等于DC/DC变换器的输入电压限值。
如果光伏输入电压大于等于DC/DC变换器的输入电压限值,则可以确定开机后光伏输入电压不会由于能量消耗而快速下降,可以执行步骤S106,完成开机动作。
S106、使DC/DC变换器进入MPPT(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式。
DC/DC变换器开始工作、输出能量,先使其环路控制由输出电压控制切换到输入电压闭环控制,再对其进行MPPT扰动,直至其工作于最大功率点,即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实际应用中,为了加快MPPT速度,可以首先通过输入电压闭环控制将DC/DC变换器的输入电压稳定在相应光伏组串开路电压的80%,但并不仅限于此,视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即可。
若系统中存在多个DC/DC变换器,则通过各个DC/DC变换器分别进行MPPT控制,能够最大化的利用光伏能量进行制氢。
如果光伏输入电压小于DC/DC变换器的输入电压限值,则可以确定开机后光伏输入电压将会由于能量消耗而下降,此时DC/DC变换器并不能实现开机,进而可以避免现有技术中DC/DC变换器在光照较弱时频繁开关机的问题。
实际应用中,可以设置步骤S105是实时进行的,也可以是间隔一定时间周期性进行的,此处不做具体限定,视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即可,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优选的,若连续N次判断得到光伏输入电压小于DC/DC变换器的输入电压限值,则可以进行打嗝处理,即依次执行步骤S107和S108;N为正整数。
S107、再次使DC/DC变换器进入待机模式。
S108、判断待机时长是否超过此次待机对应的时长阈值。
若待机时长超过此次待机对应的时长阈值,则返回步骤S104。
通过时长阈值的设置,可以使DC/DC变换器不必一直保持能量的模拟消耗,其内部的假负载也不必一直保持运行状态,进而减小DC/DC变换器模拟运行时的工作时间。每次待机对应的时长阈值可以固定设置为20分钟,当然也可以是依据待机次数而变化的,此处不做限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另外,DC/DC变换器的输入电压限值的取值和N的取值,均可以结合实际系统通过调试得到,此处不做限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PEM电解槽和固体氧化物电解槽而言,两者对其输入电流均无要求,只要其供电端有输入功率就可以进行电解制氢工作;但是,对于碱性电解槽而言,如果其电解电流长期处在小于25%额定电流的状态下,其电解产生氧气中的含氢量将会增加,导致氧气纯度降低,对整个系统的安全造成影响,因此,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另外一种控制方法,在上述实施例及图3的基础之上,优选的,参见图5:
若光伏输入电压大于DC/DC变换器的输入电压限值,则其步骤S106中,在DC/DC变换器切换为输入电压闭环控制之后、进入正常工作状态之前,还包括:
S201、判断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光伏输入功率是否大于等于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
为了兼容碱液电解槽,需要其前级DC/DC变换器的输出电流在其额定电流的25%以上才进行连续能量输出,由等式k×I_max=P1/(Vo_min+(P1×Req)1/2)可以得到DC/DC变换器在输出碱液电解槽的25%额定电流时的输出功率P1;其中,k是碱性电解槽的制氢电流要求系数,I_max是制氢槽系统中制氢槽满功率时的电流值,Vo_min是制氢槽系统的制氢槽最小电解电压,Req是制氢槽系统中制氢槽工作时的等效电阻。并且,P_limit1=P1/η;其中,P_limit1是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η是DC/DC变换器的效率。
实际应用中,k的具体取值根据具体碱液制氢槽的要求而定,比如25%,或者30%,此处仅为示例,并不限定于此,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若光伏输入功率大于等于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则执行对DC/DC变换器进行MPPT扰动的步骤,使其进入正常工作状态;而若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各次判断均得到光伏输入功率小于等于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则依次执行步骤S202和S203。
S202、再次使DC/DC变换器进入待机模式。
S203、判断待机时长是否超过此次待机对应的时长阈值。
若待机时长超过此次待机对应的时长阈值,则返回步骤S104。
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的取值、第一预设时长的取值、DC/DC变换器的效率η的取值以及每次待机对应的时长阈值的取值,均可以结合实际系统通过调试得到,此处不做限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比如,实际应用中,第一次执行步骤S202之前,其第一预设时长可以设置为5分钟,第二次执行步骤S202之前,其第一预设时长可以设置是10分钟,以此类推;只要能够起到防止光伏输入功率的误判断、避免碱性电解槽频繁的开关机的方案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每次待机对应的时长阈值可以设置为20分钟,当然也可以是上述递增的取值设置,只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个上限值即可;凡可减小DC/DC变换器以小于输入功率限值的功率带动碱性电解槽进行轻载运行时的工作时长,防止氧气纯度下降的方案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为开机逻辑加入了相应的功率判断流程,能够兼容碱性电解槽,保证其制氢安全性。
另外,由于DC/DC变换器开机后,其输出电压存在一个瞬间变大的过程,比如200个电解单元的电解槽,只要有电流,其电压将会瞬间跳变到280V;如果不进行处理,可能会造成瞬间电流冲击,给相关半导体器件带来应力问题,降低系统可靠性。因此,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另外一种控制方法,在上述实施例及图3和图5的基础之上,其步骤S104中判断DC/DC变换器的输出电压是否达到预设电压值,其中的预设电压值优选设置为等于Vo_min-V1。
其中,Vo_min是制氢槽系统的制氢槽最小电解电压,V1是一个大于1的电压取值;两者的取值均可以结合实际系统通过调试得到,此处不做限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为了减小输出能量瞬间的电压和电流冲击,在DC/DC变换器输出能量之前,将其输出电压通过闭环控制或者滞环控制调整到一个小于电解槽最小电解电压的值上,即对其输出电压进行了缓冲处理;然后再进行开机等一系列动作,能够防止开机时输出电压瞬间上升带来的电流冲击。
对于傍晚光伏板光照逐渐变弱时,变换器输出功率慢慢变小,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控制方法,也应用于上述实施例所述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器中,该控制方法如图6所示:
S301、在DC/DC变换器进入MPPT控制模式之后,周期性判断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光伏输入功率是否小于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
若光伏输入功率大于等于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则执行步骤S302。若第二预设时长内的各次判断均得到光伏输入功率小于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则依次执行步骤S303和S304。
S302、使DC/DC变换器保持MPPT控制模式,即正常工作状态。
S303、使DC/DC变换器进入待机模式,并上传DC/DC变换器的功率和状态信息至制氢槽系统。
制氢槽系统根据DC/DC变换器上传的功率和状态信息,结合自身的状态判断是否需要关机;如果需要关机,则下发关机指令给DC/DC变换器。
S304、判断是否接收到制氢槽系统下发的关机指令。
若未接收到制氢槽系统下发的关机指令,则返回步骤S301;若接收到制氢槽系统下发的关机指令,则使DC/DC变换器进入关机模式。
对于非碱性电解槽而言,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是一个很小的功率取值即可;而对于碱性电解槽而言,该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应当设置为P1/η,η是DC/DC变换器的效率,P1是DC/DC变换器在输出碱液电解槽的25%额定电流时的输出功率,其具体计算过程参见上述实施例即可,此处不再赘述。
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的取值,可以结合实际系统通过调试得到,此处不做限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施例提供的该控制方法,不增加任何成本,在现有平台下,进行上述逻辑判断,减少了不必要的开关机动作,提高了系统可靠性。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包括:制氢槽系统、控制器、至少一个光伏组串以及至少一个DC/DC变换器;其中:
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连接至少一个光伏组串;DC/DC变换器的输出端用于为制氢槽系统一个制氢槽供电。当系统中的DC/DC变换器为多个时,多个DC/DC变换器的输出端通过串联和/或并联,为制氢槽系统的一个制氢槽供电。并且,实际应用中,DC/DC变换器可以是隔离型、非隔离型拓扑,可以是降压、升降压拓扑;此处不做具体限定,视其应用环境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当系统中的光伏组串为多个时,该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汇流箱;汇流箱的输入侧与多个光伏组串相连;汇流箱的输出侧与一个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相连。并且,实际应用中,前级光伏组串可以是任何功率等级的光伏板组成,形成的电压系统可以是1000V、1500V或者更高电压等级的光伏系统;此处不做具体限定,视其应用环境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该控制器用于执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方法;具体的控制逻辑参见上述实施例即可,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该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通过相应的控制方法,在制氢槽状态满足起机要求的情况下,结合早晨与傍晚光伏板与制氢槽的输出特性,防止变换器频繁开关机,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并且不增加任何成本,系统控制简单,方案容易实现;同时,在开、关机逻辑中均加入了相应的功率判断流程,能够兼容碱性电解槽,保证其制氢安全性。
值得说明的是,当系统中的DC/DC变换器为一个时,该控制器集成于DC/DC变换器的内部控制单元中;当系统中的DC/DC变换器为多个时,该控制器集成于作为主机的DC/DC变换器的内部控制单元中;或者,当系统中设置有多个DC/DC变换器时,该控制器还可以是与各个DC/DC变换器的内部控制单元进行通信的系统控制器。此处不做限定,视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即可,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另外,实际应用中,优选的,将制氢槽系统中的制氢槽设置为:与相应DC/DC变换器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且制氢槽的输出端分别通过相应的管道连接储氧系统和储氢系统。
该预设距离的取值视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即可,只要能够使其制氢槽设置于光伏侧,紧邻其所连接的DC/DC变换器,尽量减小制氢槽输入线缆的长度,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该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采用分散式制氢、集中存储的方式,降低了线缆损耗及成本;系统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利于应用。
本发明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所述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器中,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接收到所述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中制氢槽系统下发的开机指令时,根据所述开机指令中的制氢槽状态,判断所述制氢槽系统是否满足起机要求;
若所述制氢槽系统满足所述起机要求,则在完成初始化之后,使所述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中DC/DC变换器进入待机模式;
判断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参数是否满足所述制氢槽系统的最小启动功率要求;
若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参数满足所述制氢槽系统的最小启动功率要求,则判断所述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光伏输入电压是否大于等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电压限值;
若所述光伏输入电压大于等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电压限值,则使所述DC/DC变换器进入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判断所述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光伏输入电压是否大于等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电压限值之后,还包括:
若连续N次判断得到所述光伏输入电压小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电压限值,则再次使所述DC/DC变换器进入待机模式;N为正整数;
在待机时长超过此次待机对应的时长阈值时,返回判断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参数是否满足所述制氢槽系统的最小启动功率要求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DC/DC变换器进入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模式,包括:
将所述DC/DC变换器切换为输入电压闭环控制;
对所述DC/DC变换器进行MPPT扰动,直至所述DC/DC变换器工作于最大功率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DC/DC变换器切换为输入电压闭环控制之后,还包括:
判断所述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光伏输入功率是否大于等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
若所述光伏输入功率大于等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则执行对所述DC/DC变换器进行MPPT扰动的步骤;
若第一预设时长内的各次判断均得到所述光伏输入功率小于等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则再次使所述DC/DC变换器进入待机模式;
在待机时长超过此次待机对应的时长阈值时,返回判断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参数是否满足所述制氢槽系统的最小启动功率要求的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的计算公式为:
k×I_max=P1/(Vo_min+(P1×Req)1/2);
P_limit1=P1/η;
其中,P_limit1是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k是碱性电解槽的制氢电流要求系数,I_max是所述制氢槽系统中制氢槽满功率时的电流值,Vo_min是所述制氢槽系统的制氢槽最小电解电压,Req是所述制氢槽系统中制氢槽工作时的等效电阻,P1是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功率,η是所述DC/DC变换器的效率。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判断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参数是否满足所述制氢槽系统的最小启动功率要求,包括:
控制所述DC/DC变换器进行功率消耗;
判断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电压是否达到预设电压值;
若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电压达到所述预设电压值,则判定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参数满足所述制氢槽系统的最小启动功率要求;否则,判定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参数不满足所述制氢槽系统的最小启动功率要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DC/DC变换器进行功率消耗,包括以下任意一种:
控制所述DC/DC变换器内部的假负载运行;
控制所述DC/DC变换器开环运行;
控制所述DC/DC变换器带负载运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电压值等于Vo_min-V1;
其中,Vo_min是所述制氢槽系统的制氢槽最小电解电压,V1是一个大于1的电压取值。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判断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参数是否满足所述制氢槽系统的最小启动功率要求之前,还包括:
检测所述DC/DC变换器的内部是否无故障;
若所述DC/DC变换器的内部无故障,则执行判断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参数是否满足所述制氢槽系统的最小启动功率要求的步骤。
10.一种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所述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器中,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所述DC/DC变换器进入MPPT控制模式之后,周期性判断所述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光伏输入功率是否小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
若第二预设时长内的各次判断均得到所述光伏输入功率小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则使所述DC/DC变换器进入待机模式,并上传所述DC/DC变换器的功率和状态信息至所述制氢槽系统;
若接收到所述制氢槽系统下发的关机指令,则使所述DC/DC变换器进入关机模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判断所述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光伏输入功率是否小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光伏输入功率大于等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功率限值,则使所述DC/DC变换器保持MPPT控制模式。
12.一种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制氢槽系统、控制器、至少一个光伏组串以及至少一个DC/DC变换器;其中:
所述控制器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11任一所述的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的控制方法;
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连接至少一个光伏组串;
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端用于为所述制氢槽系统一个制氢槽供电。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DC/DC变换器为一个时,所述控制器集成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内部控制单元中;所述DC/DC变换器为多个,且多个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端通过串联和/或并联连接、为所述制氢槽系统一个制氢槽供电时,所述控制器集成于作为通信主机的DC/DC变换器的内部控制单元中;
或者,
所述控制器为与所述DC/DC变换器的内部控制单元进行通信的系统控制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串为多个时,所述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汇流箱;
所述汇流箱的输入侧与多个光伏组串相连;
所述汇流箱的输出侧与一个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相连。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氢槽系统中的制氢槽,与相应DC/DC变换器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且所述制氢槽的输出端分别通过相应的管道连接储氧系统和储氢系统。
CN201910631062.5A 2019-07-12 2019-07-12 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122172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31062.5A CN112217227B (zh) 2019-07-12 2019-07-12 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31062.5A CN112217227B (zh) 2019-07-12 2019-07-12 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17227A true CN112217227A (zh) 2021-01-12
CN112217227B CN112217227B (zh) 2022-09-13

Family

ID=74048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31062.5A Active CN112217227B (zh) 2019-07-12 2019-07-12 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17227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47658A (zh) * 2021-02-20 2021-06-11 华润智慧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制氢设备的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13862729A (zh) * 2021-10-27 2021-12-31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 一种基于电导增量法的光伏制氢系统控制方法
CN114481217A (zh) * 2022-03-07 2022-05-13 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新能源制氢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990600A (zh) * 2022-04-29 2022-09-02 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3278A (zh) * 2011-04-25 2011-11-23 上海正泰电源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带dc/dc的光伏逆变器的开机条件检测方法
CN107196418A (zh) * 2017-06-30 2017-09-22 重庆大学 独立光伏‑燃料电池‑回收动力电池联合发电储能系统
CN109755965A (zh) * 2019-03-20 2019-05-14 河北科技大学 风光发电和制氢储氢系统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3278A (zh) * 2011-04-25 2011-11-23 上海正泰电源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带dc/dc的光伏逆变器的开机条件检测方法
CN107196418A (zh) * 2017-06-30 2017-09-22 重庆大学 独立光伏‑燃料电池‑回收动力电池联合发电储能系统
CN109755965A (zh) * 2019-03-20 2019-05-14 河北科技大学 风光发电和制氢储氢系统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业凤等: "太阳能电解水制氢直接耦合连接技术", 《电源技术》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47658A (zh) * 2021-02-20 2021-06-11 华润智慧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制氢设备的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13862729A (zh) * 2021-10-27 2021-12-31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 一种基于电导增量法的光伏制氢系统控制方法
CN114481217A (zh) * 2022-03-07 2022-05-13 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新能源制氢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990600A (zh) * 2022-04-29 2022-09-02 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4990600B (zh) * 2022-04-29 2024-05-10 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17227B (zh) 2022-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17227B (zh) 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WO2021082423A1 (zh) 一种直流耦合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EP2715904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grating and managing demand/response between alternative energy sources, grid power, and loads
WO2021008235A1 (zh) 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柜供电装置和控制方法
CN102468755B (zh) 一种新能源供电系统控制器装置和控制方法
CN103545905A (zh) 一种光伏直流微电网能量协调控制方法
CN112290581A (zh) 一种新能源离网制氢系统
CN112290582B (zh) 新能源电站和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217192B (zh) 一种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491032A (zh) 一种直流耦合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36968A (zh) 一种新能源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10906428B2 (en) Power supply system with hydrogen fuel cell
CN105978008A (zh) 一种具有风场黑启动功能的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14351164A (zh) 一种模块化水电解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653150A (zh) 离网发供电系统
CN205791745U (zh) 一种发电机组蓄电池充电系统
CN113949054A (zh) 电网自治系统及方法
CN112217193B (zh) 光伏制氢电站和直流耦合光伏离网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K181338B1 (en) Electrolyser system and a method of its operation for supporting stability of a power grid
CN114006403B (zh) 一种光储联合发电系统及其多模式自适应调节运行控制算法
KR20100036022A (ko) 연료전지의 전력 제어방법 및 그의 연료전지시스템
CN209786802U (zh) 一种基于温差发电与模块化的供电电源系统
KR101112650B1 (ko) 태양광 모듈의 병렬운전 제어방법
CN110729760B (zh) 一种风光混合发电系统
CN219576711U (zh) 一种风光制氢混合储能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