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89840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89840A
CN112289840A CN202011187787.9A CN202011187787A CN112289840A CN 112289840 A CN112289840 A CN 112289840A CN 202011187787 A CN202011187787 A CN 202011187787A CN 112289840 A CN112289840 A CN 1122898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panel
groove
film layer
display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8778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89840B (zh
Inventor
范学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8778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8984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2898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898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898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898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10K59/65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image sens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区,所述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区;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传感器件,所述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区;阻挡部件,所述阻挡部件至少部分围绕所述传感器件,所述阻挡部件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的表面包括凹槽。本发明解决了显示装置在受到挤压、碰撞、振动或者弯折时引起的膜层形变而导致显示装置稳定性差的问题,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电子产品视觉体验性要求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全面屏技术成为了显示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了达到全面屏的显示效果,越来越多的制造商直接在显示面板上开孔来放置传感器件,或者将传感器件设置在屏下,使得全面屏越来越丰富,但是这些全面屏在受到挤压、碰撞、振动、或弯折时,显示屏的膜层之间会产生错动形成位移对传感器件的使用造成影响,导致显示装置稳定性差,影响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用于缓解全面屏在受到挤压、碰撞、振动或弯折时,显示屏的膜层之间会产生错动形成位移对传感器件的使用造成影响,提高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区,所述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区;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传感器件,所述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区;
阻挡部件,所述阻挡部件至少部分围绕所述传感器件,所述阻挡部件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的表面包括凹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区,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第二区;显示装置还包括传感器件,传感器位于第二区;阻挡部件,阻挡部件至少部分围绕传感器件,阻挡部件靠近显示面板的一侧的表面包括凹槽。一方面本发明设置在第二区中设置了阻挡部件,阻挡部件至少部分围绕传感器件,通过在传感部件周围设置阻挡部件,能够缓解显示面板的膜层在发生位移时与传感部件之间的碰撞,另一方面,在阻挡部件靠近显示面板的一侧的表面包括凹槽,当膜层发生位移时,发生位移的相应膜层可伸入到该凹槽中,进一步缓解显示面板的膜层在发生位移时与传感部件之间的碰撞,提高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的一种截面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B’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C-C’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7是图3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8是图3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
图9是图3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10是图3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11是图3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12是图3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13是图3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14是图3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15是凹槽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种正投影图;
图16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在第一平面上凹槽的截面图;
图17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在第一平面上凹槽的截面图;
图18是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又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D-D’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20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18中D-D’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22是图18中D-D’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显示屏在受到挤压、碰撞、振动、或弯折时,显示屏的膜层之间会产生错动形成位移对传感器件的使用造成影响,导致显示装置稳定性差,影响显示装置可靠性的问题,发明人对现有技术进行了如下研究:
参照图1和图2,图1是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向的一种截面图,图1中显示装置000’包括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区AA2’,第一显示区AA1围绕第二区AA2’,参照图2,显示面板100’包括多个膜层,显示装置000’还包括传感器件1’,传感器件1’位于第二区AA2’中,当显示面板100’受到挤压、碰撞、振动、或弯折时,图2中方向A、方向B、方向C或方向D中的任意一种情况,都会致使显示面板100’的部分膜层会发生图1中Z方向的位移,发生位移后对应的膜层会与传感器件1’会发生碰撞或粘连,影响传感器件1’的正常工作,降低了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具体实施例下文将详述。
参照图3、图4、图5和图6,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B-B’向的一种剖面图;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C-C’向的一种剖面图。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000,包括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区AA2,第一显示区AA1至少部分围绕第二区AA2,;
显示装置000还包括传感器件1,传感器1位于第二区AA2;
阻挡部件2,阻挡部件2至少部分围绕传感器件1,阻挡部件2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的表面包括凹槽3。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中的传感器件1可以为摄像头、红外感应器、听筒、指纹识别器件等,这里不对传感器件1的类型做具体限定。
本发明中的阻挡部件2可以完全围绕传感器件1,也可以部分围绕传感器件1,这里不做具体限定。图3中示出了阻挡部件2部分围绕传感器件1的一种情况,图5示出了阻挡部件2完全围绕传感器件1的情况。
本发明中的显示面板100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也可以为有机自发光显示面板。
参照图3和图4,图3中第二区AA2为非显示区,即该第二区AA2不具有显示功能,该第二区AA2为盲孔区,可用于放置摄像组件。图3中示出了阻挡部件2为分块的结构,当然阻挡部件2也可以是不分块的结构。图4中仅示意性的示出了显示面板100具有的膜层,在第二方向Y上凹槽3的位置也仅为示意性的说明。图4中未对显示面板100中的相应膜层进行图案填充。
当图3和图4中的显示面板100受到挤压、碰撞、振动、或弯折时显示面板100中的部分膜层会发生位置,由于阻挡部件2设置在传感部件1的周围,所以发生位移的膜层首先会与阻挡部件2接触,所以位移膜层不会直接与传感部件1接触,由此缓冲了显示面板100的膜层在发生位移时与传感部件1之间的碰撞,减少了位移膜层对传感器件1的挤压;当然,另一方面由于在阻挡部件1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的表面包括凹槽3,当膜层发生位移时,发生位移或者由于位移引起的膜层挤压引起的膜层边缘凸起可伸入到该凹槽3中,则位移膜层不会与传感器件1直接接触,同时,也给膜层由于受外外力出现形变预留了缓冲空间,减少位移膜层对传感器件1的挤压,进一步缓解了显示面板100的膜层在发生位移时与传感部件1之间的碰撞,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参照图5和图6,图5中第二区AA2为显示区,即该第二区AA2具有显示功能,传感部件1位于显示面板100的第二区AA2中远离出光面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当传感部件1为摄像组件时,第二区AA2中的像素密度低于第一显示区AA1的像素密度,这样利于获取摄像组件获取图像。图5中示出了阻挡部件2为整体的结构。图6中仅示意性的示出了显示面板100具有的膜层,在第二方向Y上凹槽3的位置也仅为示意性的说明,本发明中的第二方向Y为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且由显示面板的出光面OU指向远离出光面OU的方向。图6中未对显示面板100中的相应膜层进行图案填充。
当图5和图6中的显示面板100受到挤压、碰撞、振动、或弯折时显示面板100中的部分膜层会发生位置,由于阻挡部件2设置在传感部件1的周围,所以发生位移的膜层首先会与阻挡部件2接触,所以位移膜层不会直接与传感部件1接触,由此缓冲了显示面板100的膜层在发生位移时与传感部件1之间的碰撞,减少了位移膜层对传感器件1的挤压;当然,另一方面由于在阻挡部件1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的表面包括凹槽3,当膜层发生位移时,发生位移的相应膜层可伸入到该凹槽3中,则位移膜层不会与传感器件1接触,减少位移膜层对传感器件1的挤压,进一步缓解了显示面板100的膜层在发生位移时与传感部件1之间的碰撞,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7,图7是图3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凹槽的数量至少为两个,靠近显示面板100出光面OU一侧的凹槽3的体积大于远离显示面板100出光面OU一侧的凹槽3的体积。
图7中仅示出了凹槽3包括凹槽31和凹槽32,凹槽31为靠近显示面板100出光面OU一侧的凹槽3,凹槽32位远离显示面板100出光面OU一侧的凹槽3。可以理解的是凹槽31的体积大于凹槽32的体积可以为以下几种情况:凹槽31与凹槽32的底面积相同,但是凹槽31在第一方向X上的深度大于凹槽32在第一方向X上的深度;凹槽31在第一方向X上的深度等于凹槽32在第一方向X上的深度,但凹槽31的底面积大于凹槽32的底面积;凹槽31的底面积大于凹槽32的底面积,同时凹槽31在第一方向X上的深度也大于凹槽32在第一方向X上的深度。图7仅示出了凹槽31的底面积大于凹槽32的底面积,同时凹槽31在第一方向X上的深度也大于凹槽32在第一方向X上的深度的情况,本发明中的第一方向X是由第二区AA2指向第一显示区AA1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图7为截面图,所以仅示出了凹槽31的底面积形状不能完全示出,仅示出了在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
可以理解的是,显示面板100出光面OU的一侧更容易受到外力,如挤压、碰撞、或振动,所以显示面板100中靠近出光面OU一侧的膜层更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方向Z上的位移,且显示面板100中靠近出光面OU一侧的膜层发生位移的程度会较远离出光面OU一侧的膜层发生位移的程度大,靠近显示面板100出光面OU一侧的凹槽3的体积大于远离显示面板100出光面OU一侧的凹槽3的体积,靠近显示面板100出光面OU一侧的凹槽3能够承载位移程度较大的膜层,有效的减少位移膜层对传感器件1的挤压,进一步缓解了显示面板100的膜层在发生位移时与传感部件1之间的碰撞,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8,图8是图3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图8中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基板21,由衬底基板21指向出光面OU的方向上,多个凹槽3的体积逐渐变大。
图8中仅示出了凹槽3包括凹槽31、凹槽32、和凹槽33,凹槽31为靠近显示面板100出光面OU一侧的凹槽3,凹槽33位远离显示面板100出光面OU一侧的凹槽3,沿第二方向Y上,凹槽32位于凹槽31和凹槽33之间,由衬底基板21指向出光面OU的方向上,凹槽33、凹槽32和凹槽31的体积逐渐变大。可以理解的是凹槽33、凹槽32和凹槽31的体积逐渐变大可以为以下几种情况:凹槽31、凹槽32和凹槽33的底面积相同,但是凹槽33在第一方向X上的深度、凹槽32在第一方向X上的深度和凹槽31在第一方向X上的深度逐渐增大;凹槽31、凹槽32和凹槽33在第一方向X上的深度相等,但凹槽33、凹槽32和凹槽31的底面积逐渐增大;凹槽33、凹槽32和凹槽31的底面积逐渐增大,同时凹槽33在第一方向X上的深度、凹槽32在第一方向X上的深度和凹槽31在第一方向X上的深度逐渐增大。图8仅示出了凹槽33、凹槽32和凹槽31的底面积逐渐增大,同时凹槽33在第一方向X上的深度、凹槽32在第一方向X上的深度和凹槽31在第一方向X上的深度逐渐增大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图8为截面图,所以仅示出了凹槽31的底面积形状不能完全示出,仅示出了在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
可以理解的是,显示装置在受到挤压、碰撞、或振动等外力时,由衬底基板21指向显示面板100出光面OU的一侧中各膜层受到的响应的程度是逐渐增强的,也就是由衬底基板21指向显示面板100出光面OU的一侧各膜层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方向Z上位移的程度也越来越大,由衬底基板21指向出光面OU的方向上,多个凹槽3的体积逐渐变大,则由衬底基板31指向显示面板100出光面OU一侧的凹槽3能够承载膜层位移的程度逐渐增大,有效的减少位移膜层对传感器件1的挤压,进一步缓解了显示面板100的膜层在发生位移时与传感部件1之间的碰撞,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9,图9是图3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基板21、第一膜层22和第二膜层23,第一膜层22和第二膜层23位于衬底基板21靠近显示面板100出光面OU一侧,第一膜层22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二膜层23的弹性模量;
在第一方向上,凹槽3与第一膜层22至少部分交叠;
第一方向X为第二区AA2指向第一显示区AA1的方向。
在垂直于衬底基板2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图9仅示出了具有一个凹槽3的情况,当然对于凹槽3的数量这里不做具体限定。另外图9中仅能示出了第一膜层22和第二膜层23位于衬底基板21靠近出光面OU的一侧,当然本实施例中的情况同样适用于第一膜层22和第二膜层23位于衬底基板21远离出光面OU的一侧。
图9中的第一膜层22位于衬底基板21靠近出光面OU的一侧,第二膜层23位于第一膜层22靠近出光面OU的一侧;当然也可以第二膜层23位于衬底基板21靠近出光面OU的一侧,第一膜层22位于第二膜层23靠近出光面OU的一侧,此时的应用场景可以为显示面板100为柔性显示面板,在显示面板远离出光面的一侧通过压敏胶粘贴支撑层,压敏胶为第一膜层,支撑层为第二膜层,在粘贴过程中压敏胶容易发生方向Z上的位移,即溢胶的情况。
这里的第一膜层22可以为光学胶或压敏胶,通常弹性模量较小,在受到外力时容易发生形变产生位移,即发生溢胶的情况,相对于第一膜层23,第二膜层22的弹性模量较大,更不容易发生位移,在第一方向上凹槽3与第一膜层22至少部分交叠,即为凹槽3与容易发生位移的膜层至少部分交叠,能够有效的减少第一膜层对传感器件1的挤压,进一步缓解了显示面板100的膜层在发生位移时与传感部件1之间的碰撞,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9,图9中阻挡部件2靠近显示面板100一侧的表面还包括凸起4,在第一方向X上,凸起4与第二膜层23至少部分交叠。
第二膜层23的弹性模量大于第一膜层22的弹性模量,也就是第二膜层23较第一膜层22硬,第二膜层22不容易发生形变但是第二膜层22容易与传感器件1发生硬性碰撞,通过在第二膜层23对应的位置设置凸起4可以起到保护第二膜层23的作用,防止弹性模量大的第二膜层23与传感器件1发生碰撞,损坏传感器件1和第二膜层23。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9,阻挡部件2的弹性模量大于第一膜层22的弹性模量,且阻挡部件2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二膜层23的弹性模量。
可以理解的是弹性部件2需要较第一膜层22硬,但要比第二膜层23软,这是因为在发生碰撞时,第一膜层22更容易发生位移,所以弹性部件2的弹性模量大于第一膜层22的弹性模量,才能够承接储存第一膜层22发生的位移量;同时阻挡部件2又需要选用弹性模量比第二膜层23弹性模量还要小的材质,例如橡胶等弹性体材料,一方面在发生碰撞时保护第二膜层23和传感器件1,另外在发生碰撞后还能够立即恢复到原状,可有效地缓解显示装置在受到外力时,膜层发生形变位移致使传感器件1受到挤压。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0,图10是图3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沿第一方向X上,凸起4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与显示面板100之间具有第一间隔h,第一间隔h在40-60μm之间。
沿第一方向X上,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弹性部件2与传感器件1可以为一体化结构,在组装时将弹性部件2与传感器件1构成的一体化结构安装在第二区AA2中,显示面板100的各膜层之间在进行贴合时会有贴合精度误差,该误差范围在40-60μm之间,所以弹性部件2与显示面板100之间预留出40-60μm的第一间隔h,能够弥合显示面板100中膜层的贴合精度误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1、图12和图13,图11是图3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图12是图3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图13是图3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11、图12和图13中凸起4至少包括一个第一侧面41,第一侧面41与凹槽3的底部3a的夹角小于90°。
图12和图13中凸起4具有第一侧面41,当然还具有底面42,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底面42与凹槽3的底部3a相交叠,第一侧面41与凹槽3的底部3a的夹角小于90°,图12中凸起4的截面图为钝角三角形,图13中凸起4的截面图为梯形。第一侧面41与凹槽3的底部3a的夹角小于90°,凸起4的截面图包括钝角三角形或梯形,在组装时将弹性部件2与传感器件1构成的一体化结构时,更容易将一体化结构插入到第二区AA2中,同时安装结束后,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第一侧面41与凹槽3的底部3a的夹角小于90°这种结构使得凸起4的尖端与显示面板100的膜层侧面形成卡合,加固了弹性部件2与传感器件1构成的一体化结构的稳定性。
图11为剖面图,其中示出了凸起4具有第一侧面41,当然还具有底面42,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底面42与凹槽3的底部3a相交叠,第一侧面41与凹槽3的底部3a的夹角小于90°,从图11中的剖面图中可知,凸起4的截面图为钝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顶点为凸起4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一端,由于凸起4的第一侧面41与凹槽3的底部31的夹角小于90°,所以凹槽3形成了底面积会比开口大的形状,增大了凹槽3的体积,凹槽3的体积增大能够提高其容纳形变膜层的体积,更有利于承接储存膜层发生的位移量,尤其是当膜层为光学胶或压敏胶时,能够容纳更多的溢胶;同时第一侧面41与凹槽3的底部3a的夹角小于90°,凸起4的截面图包括钝角三角形,在组装时将弹性部件2与传感器件1构成的一体化结构时,更容易将一体化结构插入到第二区AA2中,同时安装结束后,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第一侧面41与凹槽3的底部3a的夹角小于90°这种结构使得凸起4的尖端与显示面板100的膜层侧面形成卡合,加固了弹性部件2与传感器件1构成的一体化结构的稳定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4和图15,图14是图3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图15是凹槽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种正投影图。凹槽3的开口3b面积小于凹槽3的底部3a面积。
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为第二区AA2指向第一显示区AA1的方向,结合图14和图15,可知,凹槽3的开口3b面积小于凹槽3的底部3a的面积,这样能够增加凹槽3的体积,一方面能够容纳更多的膜层位移量,尤其是当膜层发生溢胶的情况时,能够容纳更多的溢胶量,而且这种开口3b面积小的形状不会使容纳的溢胶再次从凹槽3中溢出,以防出现部分膜层从显示面板溢出到其他膜层破坏显示面板的稳定性。
可选的,凹槽的开口3b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几何中心与所凹槽3的底部3a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集合中心重叠,形成的凹槽是一个完全对称的结构,使得凹槽缓解应力更为均衡。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6和图17,图16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在第一平面上凹槽的截面图,图17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在第一平面上凹槽的截面图。在第一平面上,凹槽3为环形,或者相邻两个凹槽3之间不连通,第一平面平行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且经过凹槽3。
图16中示出了在第一平面上凹槽3为环形的情况,图17中示出了在第一平面上具有多个凹槽3,相邻两个凹槽3之间不连通的情况,当然不连通的凹槽3之间凹槽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里不做具体限定。本发明中凹槽3的设计可以多样化,只要在阻挡部件1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的表面包括凹槽3,即可在膜层发生位移时实现发生位移的相应膜层可伸入到该凹槽3中,尤其是当膜层发生溢胶的情况时溢胶可以流入凹槽3中,位移膜层不会与传感器件1接触,减少位移膜层对传感器件1的挤压,进一步缓解了显示面板100的膜层在发生位移时与传感部件1之间的碰撞,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8,图18是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又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100包括弯折区5,弯折区5包括弯折轴51,显示面板100沿弯折轴51弯折。
可选的,本发明中的显示面板100可以为柔性显示面板,能够沿弯折轴51进行弯折,当然第二区AA2不与弯折区5交叠。
本发明的结构同样适用于曲面屏,曲面屏在弯折过程中更容易发生膜层位移(或溢胶)的情况,由于阻挡部件2设置在传感部件1的周围,所以发生位移的膜层(溢胶)首先会与阻挡部件2接触,所以位移膜层不会直接与传感部件1接触,由此缓冲了显示面板100的膜层在发生位移时与传感部件1之间的碰撞,减少了位移膜层对传感器件1的挤压;当然,另一方面由于在阻挡部件1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的表面包括凹槽,当膜层发生位移时,发生位移的相应膜层可伸入到该凹槽中,则位移膜层不会与传感器件1接触,减少位移膜层对传感器件1的挤压,进一步缓解了显示面板100的膜层在发生位移时与传感部件1之间的碰撞,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8,第一方向X与弯折轴51的最小夹角为α,α越大,阻挡部件2在第一方向X上的厚度越大,第一方向X为第二区AA2指向第一显示区AA1的方向。
可以理解的是,图18中示意性的示出了第一方向X与弯折轴51具有最小夹角α,分别为第一夹角α1、第二夹角α2和第三夹角α3,其中第一夹角α1最大为90°,第二夹角α2其次,第三夹角α3最小,对应第一夹角α1在第一方向X1上阻挡部件2的厚度越大,对应第二夹角α2,在第一方向X2上阻挡部件2的厚度较对应第一夹角α1在第一方向X1上阻挡部件2的厚度小,对应第三夹角α3在第一方向X3上阻挡部件2的厚度最小。
可以理解的是,无论沿图18中A方向弯折还是B方向弯折,对应第一夹角α1在第一方向X1上,显示面板100发生弯折的受到应力程度是最大的,对应第三夹角α3在第一方向X3上阻挡部件2的厚度最小,显示面板100发生弯折的受到应力程度是最小的,所以弯折程度越大的位置则膜层发生形变的位移也越大,所以对应阻挡部件2的厚度也越大,能够防止位移膜层与传感器件发生碰撞或黏合,弯折程度越小的位置则膜层发生形变的位移也越小,对应阻挡部件2的厚度也越小。
可以理解的是,α越大,阻挡部件2在第一方向X上的厚度越大,这里阻挡部件2在第一方向X上的厚度可以为逐渐增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X与弯折轴51的最小夹角为α,α越大,阻挡部件2在第一方向X上的厚度越大,凹槽的体积也越大,弯折程度越大的位置则膜层发生形变的位移也越大。凹槽的体积越大能够容纳的位移量(溢胶量)也越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9,图19是图18中D-D’向的一种剖面图。第一方向X与弯折轴51的最小夹角为α,当α相等时,靠近弯折轴51一侧的凹槽3体积大于远离弯折轴51一侧的凹槽3体积,第一方向X为第二区AA2指向第一显示区AA1的方向。
在柔性显示面板中,显示面板100具有弯折区5,显示面板100沿弯折轴51弯折,在弯折过程中,越靠近弯折轴51的位置弯曲程度越大,那么膜层发生位移(溢胶)的程度也就越大,所以图19中示出了第一方向X与弯折轴51的最小夹角相等的情况下,靠近弯折轴51一侧的凹槽3体积大于远离弯折轴51一侧的凹槽3体积,凹槽3的体积越大能够容纳膜层的位移量(溢胶量)也越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20,图20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第一方向X与弯折轴51的最小夹角为α,α等于0时,传感器件1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位置处不设置阻挡部件2。
第一方向X与弯折轴51的最小夹角为α,α等于0,即第一方向X与弯折轴51平行。如上所述,第一方向X与弯折轴51的最小夹角为α,α越大则显示面板在弯折时对应位置发生膜层位移的程度越大,而当α等于0,则对应位置处没有膜层位置了,所以该位置处可以不设置阻挡部件2,就能够起到缓冲显示面板100的膜层在发生位移时与传感部件1之间碰撞的作用。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9和参照图21,图21是图18中D-D’向的又一种剖面图。显示面板100包括弯折区5,弯折区5包括弯折轴51,显示面板100沿弯折轴51向背离显示面板100出光面OU的一侧弯折,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靠近显示面板100出光面OU一侧的凹槽3的体积大于远离显示面板100出光面OU一侧的凹槽3的体积。
可以理解的是,100沿弯折轴51向背离显示面板100出光面OU的一侧弯折时,显示面板100中靠近出光面OU一侧的膜层更容易在弯折时发生位移(或溢胶),且显示面板100中靠近出光面OU一侧的膜层发生位移的程度会较远离出光面OU一侧的膜层发生位移的程度大,靠近显示面板100出光面OU一侧的凹槽3的体积大于远离显示面板100出光面OU一侧的凹槽3的体积,靠近显示面板100出光面OU一侧的凹槽3能够承载位移程度较大的膜层(溢胶量更大),有效的减少位移膜层对传感器件1的挤压,进一步缓解了显示面板100的膜层在发生位移时与传感部件1之间的碰撞,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9和图22,图22是图18中D-D’向的又一种剖面图。显示面板100包括弯折区5,弯折区5包括弯折轴,显示面板100沿弯折轴51向靠近显示面板100出光面OU的一侧弯折,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靠近显示面板100出光面一侧的凹槽3的体积小于远离显示面板100出光面OU一侧的凹槽3的体积。
可以理解的是,100沿弯折轴51向靠近显示面板100出光面OU的一侧弯折时,显示面板100中远离出光面OU一侧的膜层更容易在弯折时发生位移(或溢胶),且显示面板100中远离出光面OU一侧的膜层发生位移的程度会较靠近出光面OU一侧的膜层发生位移的程度大,靠近显示面板100出光面OU一侧的凹槽3的体积小于远离显示面板100出光面OU一侧的凹槽3的体积,则远离显示面板100出光面OU一侧的凹槽3能够承载位移程度较大的膜层(溢胶量更大),有效的减少位移膜层(或溢胶)对传感器件1的挤压,进一步缓解了显示面板100的膜层在发生位移时与传感部件1之间的碰撞,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区,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第二区;显示装置还包括传感器件,传感器位于第二区;阻挡部件,阻挡部件至少部分围绕传感器件,阻挡部件靠近显示面板的一侧的表面包括凹槽。一方面本发明设置在第二区中设置了阻挡部件,阻挡部件至少部分围绕传感器件,通过在传感部件周围设置阻挡部件,能够缓解显示面板的膜层在发生位移时与传感部件之间的碰撞,另一方面,在阻挡部件靠近显示面板的一侧的表面包括凹槽,当膜层发生位移时,发生位移的相应膜层可伸入到该凹槽中,进一步缓解显示面板的膜层在发生位移时与传感部件之间的碰撞,提高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6)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区,所述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区;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传感器件,所述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区;
阻挡部件,所述阻挡部件至少部分围绕所述传感器件,所述阻挡部件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的表面包括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凹槽的数量至少为两个,靠近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的凹槽的体积大于远离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的凹槽的体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由所述衬底基板指向所述出光面的方向上,多个所述凹槽的体积逐渐变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所述第一膜层和所述第二膜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靠近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所述第一膜层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二膜层的弹性模量;
在第一方向上,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一膜层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二区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挡部件靠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还包括凸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凸起与所述第二膜层至少部分交叠。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部件的弹性模量大于所述第一膜层的弹性模量,且所述阻挡部件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二膜层的弹性模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凸起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具有第一间隔,所述第一间隔在40-60μm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至少包括一个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凹槽的底部的夹角小于9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开口面积小于所述凹槽的底部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平面上,所述凹槽为环形,或者相邻两个凹槽之间不连通,所述第一平面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且经过所述凹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弯折区,所述弯折区包括弯折轴,所述显示面板沿所述弯折轴弯折。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方向与所述弯折轴的最小夹角为α,α越大,所述阻挡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越大,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二区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方向。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方向与所述弯折轴的最小夹角为α,当α相等时,靠近所述弯折轴一侧的凹槽体积大于远离所述弯折轴一侧的凹槽体积,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二区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方向。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方向与所述弯折轴的最小夹角为α,α等于0时,所述传感器件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位置处不设置所述阻挡部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弯折区,所述弯折区包括弯折轴,所述显示面板沿所述弯折轴向背离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弯折,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靠近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的凹槽的体积大于远离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的凹槽的体积。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弯折区,所述弯折区包括弯折轴,所述显示面板沿所述弯折轴向靠近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弯折,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靠近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的凹槽的体积小于远离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的凹槽的体积。
CN202011187787.9A 2020-10-30 2020-10-30 显示装置 Active CN1122898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87787.9A CN112289840B (zh) 2020-10-30 2020-10-30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87787.9A CN112289840B (zh) 2020-10-30 2020-10-30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89840A true CN112289840A (zh) 2021-01-29
CN112289840B CN112289840B (zh) 2022-12-13

Family

ID=74354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87787.9A Active CN112289840B (zh) 2020-10-30 2020-10-30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89840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92802A (zh) * 2021-06-30 2021-09-1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436540A (zh) * 2021-06-30 2021-09-2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4446190A (zh) * 2022-02-08 2022-05-0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支撑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5549A (zh) * 2011-10-18 2013-04-24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用于显示装置的保护面板以及包括该保护面板的显示装置
US20190079604A1 (en) * 2017-09-13 2019-03-14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N109739048A (zh) * 2019-01-16 2019-05-10 柳州阜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0441947A (zh) * 2019-08-19 2019-11-1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0729328A (zh) * 2019-09-17 2020-01-2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CN111630831A (zh) * 2018-01-23 2020-09-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包括用于安装传感器的开口的显示器
US20200301482A1 (en) * 2019-03-19 2020-09-24 Samsung Display Co., Ltd. Electronic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5549A (zh) * 2011-10-18 2013-04-24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用于显示装置的保护面板以及包括该保护面板的显示装置
US20190079604A1 (en) * 2017-09-13 2019-03-14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N111630831A (zh) * 2018-01-23 2020-09-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包括用于安装传感器的开口的显示器
CN109739048A (zh) * 2019-01-16 2019-05-10 柳州阜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US20200301482A1 (en) * 2019-03-19 2020-09-24 Samsung Display Co., Lt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0441947A (zh) * 2019-08-19 2019-11-1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0729328A (zh) * 2019-09-17 2020-01-2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92802A (zh) * 2021-06-30 2021-09-1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436540A (zh) * 2021-06-30 2021-09-2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4446190A (zh) * 2022-02-08 2022-05-0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支撑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89840B (zh) 2022-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89840B (zh) 显示装置
KR102636836B1 (ko) 표시 장치
CN108628500B (zh) 显示面板
US10374194B2 (en)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US10923669B2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a bending area and a panel-sheet coupling layer
US11088700B2 (en) Rollable display device and rollable device
CN110799898B (zh) 包括用于弯曲的支撑结构的显示设备
KR102243206B1 (ko) 플렉서블 표시장치
CN113012579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1016324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an adhesive member
KR102132235B1 (ko) 플렉서블 표시장치
US20200139672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protective cover window
US20160077622A1 (en) Touch device
CN110660323A (zh) 柔性显示设备
KR100932985B1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CN108597380B (zh) 显示面板
KR102232424B1 (ko) 표시모듈 조립용 압착패드 및 표시모듈 조립 방법
CN110164310B (zh) 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140306942A1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10767092B (zh) 显示装置
US11147169B2 (en) Impact absorbing element for display device
US20210150941A1 (en)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and Hetero-Shaped Double-Sided Adhesive Tape
CN111354765A (zh) 柔性显示装置
JP6824666B2 (ja) 表示装置
US11177457B2 (en) Display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