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82725A - 一种水平井交错布缝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平井交错布缝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82725A
CN112282725A CN202011206675.3A CN202011206675A CN112282725A CN 112282725 A CN112282725 A CN 112282725A CN 202011206675 A CN202011206675 A CN 202011206675A CN 112282725 A CN112282725 A CN 1122827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m
well
horizontal
horizontal well
water in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0667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82725B (zh
Inventor
刘建
谢启超
樊建明
王进
高武彬
刘万涛
王冲
易涛
曾云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tro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tro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0667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8272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2827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827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827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827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30Specific pattern of wells, e.g. optimising the spacing of wells
    • E21B43/305Specific pattern of wells, e.g. optimising the spacing of well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inclined or horizontal wel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16Enhanced recovery methods for obtaining hydrocarbons
    • E21B43/20Displacing by wate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9/00Testing the nature of borehole walls; Formation testing;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samples of soil or well fluids, specially adapted to earth drilling or wel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4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e.g. of flood or hurricane; Forecasting, e.g. risk assessment or mapp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Algebra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solidation Of Soil By Introduction Of Solidifying Substances Into Soi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平井交错布缝设计方法,在油藏地质研究、数学统计等研究基础上,结合水平井展布方位、合理段间距优化、改造段内甜点再筛选以及裂缝分布特征等布缝点部署因素,通过将所有水平井的部署方向设置为与主应力方向垂直,满足所有水平井布缝点在一条直线上,且平行于最大主应力方向的要求,确定人工裂缝的有效半长和水平井水平段长度,根据布缝定点要求进行布缝定点,然后优化采油井布缝点位置;避让注水井天然裂缝位置,防止注入水延裂缝突进,提出了布缝点选取、布缝点优化及布缝点避让等一系列较为完整的水平井交错布缝的设计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快速化布缝点优化提供了技术思路,为后期快速建产提供了保障。

Description

一种水平井交错布缝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田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平井交错布缝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油田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油田产能建设面临的对象逐步向孔隙度、渗透率更低的低渗透油藏、超低渗透油藏及致密油藏转变,这些油藏种类的储量占到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一半左右,开发潜力巨大。其开发方式主要采用目前效果相对较好的“水平井加体积压裂”方式进行开发,同时根据不同储层类型及油藏特征分别采用五点井网注水开发和长水平井超前补能准自然能量开发两种方式。
但两种开发方式均存在初期产量高,递减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五点井网注水开发采用直井注水加水平井采油,属于主向和侧向驱替,在采油井缝网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排距控制难度较大,当排距大时见效难度大,当排距小时见水风险大;另外水平段长度制定难度大,当水平段过短时,初期产量低,采油速度低,经济效益差;当水平段过长时,水平段中部区域处于准自然能量开发状态,水驱难以波及到,注采井网压力保持水平低。长水平井超前补能准自然能量开发后期能量补充方式仍多处于探索实验阶段,后期递减大、采出程度低。
通过前期油藏工程论证及矿场实践,形成了一种分段侧向驱替和渗吸驱油相结合的水平井同排连片隔井快速注水补充能量的新方法,即水平井交错布缝线注线采井网,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该井网由于井距小、段间距小,对于每个采油井的采油段都有对应的注水段进行驱替,类似于缝网全覆盖模式,对于水驱波及体积更全面,渗析驱油更彻底,侧向驱替效果更好,目前已获得较好应用效果,并成功推广应用。
水平井交错布缝线注线采作为一种较新的开发井网,虽然在现场实践已取得成功,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是,该井网在储层改造布缝时,采用目前的传统的纸图或电子图片对图定点方法显得较为繁琐,效率较低,如果在单排井数较少的情况下(4口水平井以内),通过纸图或电子图片对图确定布缝点尚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如果单排井数超过4口,要在同一水平方向上进行交错布缝,难度直线上升,既要保证只能在油层或差油层布缝,又要同时满足合理的段间距要求,个别点还要合理避让裂缝,布缝点调整时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工作量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平井交错布缝设计方法,克服现有技术中水平井交错布缝线注线采开发井网交错布缝时布缝点的确定十分困难的问题。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水平井交错布缝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确定水平井布井方向,使水平井布井方向与主应力方向垂直,其中,所述水平井包括采油井和注水井;
步骤2)确定段间距离为人工压裂裂缝有效半长;
步骤3)根据段间距离结合水平井分段注水技术确定水平井水平段长度;
步骤4)以平均人工井底为起点,开始依次进行布缝定点,水平井的第一布缝点在平均人工井底之上第一预设距离处,相邻布缝点的间距为两倍段间距离,且布缝点上下设置第二预设距离浮动;
步骤5)根据超低渗油藏工程甜点判别标准和地质甜点判别标准,进行改造段甜点筛选,根据改造段甜点优化采油井布缝点位置;
步骤6)避让注水井天然裂缝位置,将注水井布缝点避开注水井天然裂缝位置上下第三预设距离;
步骤7)根据水平井布缝点深度,结合水平井连斜数据,将所有水平井布缝点位置换算为空间实际坐标。
步骤2)中所述人工压裂裂缝有效半长通过井下微地震监测信号带宽确定,人工压裂裂缝有效半长为井下微地震监测信号带宽的50%。
步骤3)中所述水平井分段注水技术为3段分注或4段分注。
步骤4)中所述布缝定点包括采油井布缝定点和水平井布缝定点;
采油井第1至第n布缝点位置分别为:Li∈(Hi-40-2S(i-1),H-20-2S(i-1)),其中,i=(1,2,…,n),表示采油井布缝点标号,Hi=(Himax+Himin)/2;
Li表示采油井第i布缝点位置,Hi为采油井平均人工井底深度,Himax为采油井最大人工井底,Himin为采油井最小人工井底,S为段间距;
注水井第1至第布缝点位置分别为:Lt∈(H-100-2S(t-1),H-80-2S(t-1)),其中,t=(1,2,…,n),表示注水井布缝点标号,Ht=(Htmax+Htmtn)/2;
Lt表示注水井第t布缝点位置,Ht为注水井平均人工井底深度,Htmax为注水井最大人工井底,Htmin为注水井最小人工井底,S为段间距。
步骤5)的具体过程如下:
利用定性排列定量转化法:对甜点的各因素按照其重要性进行排序,并通过公式(1)和(2)做定量化处理:
Ak(I)=ln(q-I)/ln(q-1) (1)
其中,I为排序变量,I∈(1,2,…,j,j+1),j为实际的最大顺序号;q为转换参数量,可令q=j+2。Ak(I)为I的定量转化对应值;k为因素集;
B=A*R=[b1,b2,…,bn] (2)
其中,A=Ak(I)=(a1,a2,…,an),an为第n个评价因素的权系数,且满足
Figure BDA0002757257810000031
rnm为第m个射孔位置第n个评价因素的隶属度;bn为第m个射孔位置的综合结果,bn最大的点即为最优的采油井布缝点位置。
步骤4)中所述布缝定点前,对布缝点的所属油层进行判断,采油井布缝点位置首选油层内,如果不满足则依次选择差油层和油水同层,若还不满足则放弃该采油井布缝点;注水井布缝点位置首选油层内,如果不满足则依次选择差油层、油水同层和干层,若还不满足则放弃该注水井布缝点。
步骤4)中的第一预设距离为30m,第二预设距离为10m。
步骤6)中的第三预设距离为5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的这种水平井交错布缝设计方法,在油藏地质研究、数学统计等研究基础上,结合水平井展布方位、合理段间距优化、改造段内甜点再筛选以及裂缝分布特征等布缝点部署因素,通过将所有水平井的部署方向设置为与主应力方向垂直,满足所有水平井布缝点在一条直线上,且平行于最大主应力方向的要求,接着确定人工裂缝的有效半长,并结合目前最成熟的3段分注的水平井分段注水技术确定了水平井水平段长度,根据布缝定点要求进行布缝定点,然后根据超低渗油藏工程甜点判别标准和地质甜点判别标准,进行改造段甜点筛选,优化采油井布缝点位置,得到相对最优的采油井布缝点位置;避让注水井天然裂缝位置,防止注入水延裂缝突进,提出了布缝点选取、布缝点优化及布缝点避让等一系列较为完整的水平井交错布缝的设计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后期快速化布缝点优化设计提供了技术思路,为后期快速建产、效益建产提供了保障。
下面将结合附图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线注线采井网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水平井交错布缝的设计方法流程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HS地区水平井微地震测试结果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HS地区常规测井曲线裂缝特征示意图。
图中:1、人工井底。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现参考附图介绍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局限于此处描述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详尽地且完全地公开本发明,并且向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发明的范围。对于表示在附图中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术语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在附图中,相同的单元/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除非另有说明,此处使用的术语(包括科技术语)对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具有通常的理解含义。另外,可以理解的是,以通常使用的词典限定的术语,应当被理解为与其相关领域的语境具有一致的含义,而不应该被理解为理想化的或过于正式的意义。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平井交错布缝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确定水平井布井方向,使水平井布井方向与主应力方向垂直,其中,所述水平井包括采油井和注水井;
步骤2)确定段间距离为人工压裂裂缝有效半长;
步骤3)根据段间距离结合水平井分段注水技术确定水平井水平段长度;
步骤4)以平均人工井底为起点,开始依次进行布缝定点,水平井的第一布缝点在平均人工井底之上第一预设距离处,相邻布缝点的间距为两倍段间距离,且布缝点上下设置第二预设距离浮动;
步骤5)根据超低渗油藏工程甜点判别标准和地质甜点判别标准,进行改造段甜点筛选,根据改造段甜点优化采油井布缝点位置;
步骤6)避让注水井天然裂缝位置,将注水井布缝点避开注水井天然裂缝位置上下第三预设距离;
步骤7)根据水平井布缝点深度,结合水平井连斜数据,将所有水平井布缝点位置换算为空间实际坐标。
本发明提供的这种水平井交错布缝的设计方法,在油藏地质研究、数学统计等研究基础上,结合水平井展布方位、合理段间距优化、改造段内甜点再筛选、裂缝分布特征等布缝点部署因素,提出了布缝点选取、布缝点优化、布缝点避让及开发单元井数制定等一系列较为完整的水平井交错布缝方法,为快速化布缝点优化设计提供了技术思路,为后期快速建产、效益建产提供了保障。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平井交错布缝设计方法,步骤2)中所述人工压裂裂缝有效半长通过井下微地震监测信号带宽确定,人工压裂裂缝有效半长为井下微地震监测信号带宽的50%。
段间距离的优化,包括采油井人工裂缝之间的间距以及注水井人工裂缝之间的间距。段间距离的选取是在矿场实践的基础上,采结合生产资料,建立了水平井等效分区渗流模型,确定人工压裂裂缝有效半长为井下微地震监测信号带宽的50%左右。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平井交错布缝设计方法,步骤3)中所述水平井分段注水技术为3段分注或4段分注。
水平段长度主要结合目前储层改造及注水工艺来确定,由于目前水平井分段注水技术基本以3段分注最为成熟,4段分注可以实现但难度较大。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平井交错布缝设计方法,步骤4)中所述布缝定点包括采油井布缝定点和水平井布缝定点;
采油井第1至第n布缝点位置分别为:Li∈(Hi-40-2S(i-1),H-20-2S(i-1)),其中,i=(1,2,…,n),表示采油井布缝点标号,Hi=(Himax+Himin)/2;
Li表示采油井第i布缝点位置,Hi为采油井平均人工井底深度,Himax为采油井最大人工井底,Himin为采油井最小人工井底,S为段间距;
注水井第1至第布缝点位置分别为:Lt∈(H-100-2S(t-1),H-80-2S(t-1)),其中,t=(1,2,…,n),表示注水井布缝点标号,Ht=(Htmax+Htmtn)/2;
Lt表示注水井第t布缝点位置,Ht为注水井平均人工井底深度,Htmax为注水井最大人工井底,Htmin为注水井最小人工井底,S为段间距。
布缝定点从水平井的井底往井口上依次进行。这里主要包含两种情况,情况1:所有水平井的首尾方向一致,比如均为由北向南钻进,那么则需要从南向北布缝定点。由于人工井底1位置一般在末靶点的15~25m处,距离不统一,每口水平井的人工井底1位置的连线并不一定是一条直线,因此选择平均人工井底为起点开始进行布缝定点。由于工程需要,水平井的第一个布缝点应在人工井底1之上30m处左右,同时所有布缝点选好后上下可存在10m浮动范围。
之后进行布缝点的所属油层判断,采油井布缝点位置首选油层内,如果不满足则依次选择差油层和油水同层,若还不满足则放弃该采油井布缝点;注水井布缝点位置同样首选油层内,如果不满足则依次选择差油层、油水同层和干层,若还不满足则放弃该注水井布缝点。
情况2:水平井首尾方向不统一。布缝点制定过程与情况一致,需要注意的是到水平井的末端的布缝点选择时,同样要考虑反方向水平井的人工井底位置。
实施例5: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平井交错布缝设计方法,步骤5)的具体过程如下:
利用定性排列定量转化法:对甜点的各因素按照其重要性进行排序,并通过公式(1)和(2)做定量化处理:
Ak(I)=ln(q-I)/ln(q-1) (1)
其中,I为排序变量,I∈(1,2,…,j,j+1),j为实际的最大顺序号;q为转换参数量,可令q=j+2。Ak(I)为I的定量转化对应值;k为因素集;
B=A*R=[b1,b2,…,bn] (2)
其中,A=Ak(I)=(a1,a2,…,an),an为第n个评价因素的权系数,且满足
Figure BDA0002757257810000071
rnm为第m个射孔位置第n个评价因素的隶属度;bn为第m个射孔位置的综合结果,bn最大的点即为最优的采油井布缝点位置。
利用定性排列定量转化法,通过对甜点的各因素按照其重要性进行排名,排名不拘于整数,主要显示其重要性的位置,如果某些因素对产量重要性相同,亦可并列。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以鄂尔多斯盆地HS地区长6油藏为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布缝点选择主要是在目前较为成熟的水力喷砂压裂改造工艺下考虑的,压裂布缝采用单布缝点,如果需要优化改造工艺,可以在单布缝点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该水平井交错布缝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如图2所示:
步骤1,确定水平井布井方位。由于要满足所有水平井的布缝点要在一条直线上,且平行于最大主应力方向的要求,因此,水平井部署方向应与主应力方向垂直,夹角为90度,水平井包括采油井及注水井。假设最大主应力方向为X°,则水平井方位为(X+90)°或(X+270)°,以鄂尔多斯盆地HS地区长6油藏为例,最大主应力方向NE75°,则水平井的水平段方向为NW345°或SE165°。如图1所示。
步骤2,优化段间距离,包括采油井人工裂缝之间的间距以及注水井人工裂缝之间的间距。段间距离的选取是在HS地区矿场实践的基础上,采结合生产资料,建立了水平井等效分区渗流模型,确定人工压裂裂缝有效半长为井下微地震监测信号带宽的50%左右,参见图3,通过统计得到HS地区的井下微地震监测信号带宽平均为121m,因此优化段间距离为60m。
步骤3,选取水平井水平段长度。水平段长度主要结合目前储层改造及注水工艺来确定,由于目前水平井分段注水技术基本以3段分注最为成熟,4段分注可以实现但难度较大,通过合理的人工裂缝3段间距离60m的论证结果,加井底30~40m的口袋长度,反算水平井合理水平段长度为400m(2*60*3+40)。
步骤4,布缝定点:HS地区所有水平井方向统一,为由北向南钻进,水平井平均人工井底1位置为2500m,则采油井布缝点位置应分别为L1∈(2460~2480),L2∈(2340~2360),L3∈(2220~2240),L4∈(2100~2120);注水井布缝点位置分别为:L1∈(2400~2420),L2∈(2280~2300),L3∈(2160~2180)。
步骤5,优化采油井布缝点位置。在初步定好采油井布缝点后,以动用油层最优点为目标,在上下5m左右范围内根据超低渗油藏工程甜点判别标准和地质甜点判别标准,进行改造段甜点筛选,寻找相对最优布缝点,以保证实施效果,表1为HS地区水平井线注线采交错布缝储层改造甜点优选标准表。
表1 HS地区水平井线注线采交错布缝储层改造甜点优选标准
Figure BDA0002757257810000081
利用定性排列定量转化法:对甜点的各因素按照其重要性进行排序,并通过公式(1)和(2)做定量化处理:
Ak(I)=ln(q-I)/ln(q-1) (1)
其中,I为排序变量,I∈(1,2,…,j,j+1),j为实际的最大顺序号;q为转换参数量,可令q=j+2。Ak(I)为I的定量转化对应值;k为因素集;
B=A*R=[b1,b2,…,bn] (2)
其中,A=Ak(I)=(a1,a2,…,an),an为第n个评价因素的权系数,且满足
Figure BDA0002757257810000091
rnm为第m个射孔位置第n个评价因素的隶属度;bn为第m个射孔位置的综合结果。
采用加权平均法,bn最大的射孔点位置即为最优的采油井布缝点位置。
步骤6,避让注水井天然裂缝位置。由于天然裂缝的存在,压裂过程中人工裂缝有可能沟通天然裂缝,导致注入水延裂缝突进,因此在注水井布缝点制定过程中要避开裂缝上下5m,以免造成水淹。目前常用主要的裂缝识别手段是常规测井,测井曲线表现为“高声波、低电阻”的跳跃特征,参见图4,HS地区常规测井曲线裂缝特征示意图,裂缝规模约1~2m左右。
步骤7,确定水平井布缝点空间实际坐标,考虑到钻进时井筒有横向不同方向的偏差,会导致测井图上的实际距离投影到平面上有缩短,因此考虑在水平井布缝点部署完后,利用水平井布缝点深度,结合水平井连斜数据,将所有水平井布缝点位置换算为空间实际坐标,在地质绘图工具中进行平面展示验证,确保布缝点位置合理。
以上例举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制,凡是与本发明相同或相似的设计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水平井交错布缝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确定水平井布井方向,使水平井布井方向与主应力方向垂直,其中,所述水平井包括采油井和注水井;
步骤2)确定段间距离为人工压裂裂缝有效半长;
步骤3)根据段间距离结合水平井分段注水技术确定水平井水平段长度;
步骤4)以平均人工井底为起点,开始依次进行布缝定点,水平井的第一布缝点在平均人工井底之上第一预设距离处,相邻布缝点的间距为两倍段间距离,且布缝点上下设置第二预设距离浮动;
步骤5)根据超低渗油藏工程甜点判别标准和地质甜点判别标准,进行改造段甜点筛选,根据改造段甜点优化采油井布缝点位置;
步骤6)避让注水井天然裂缝位置,将注水井布缝点避开注水井天然裂缝位置上下第三预设距离;
步骤7)根据水平井布缝点深度,结合水平井连斜数据,将所有水平井布缝点位置换算为空间实际坐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平井交错布缝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人工压裂裂缝有效半长通过井下微地震监测信号带宽确定,人工压裂裂缝有效半长为井下微地震监测信号带宽的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平井交错布缝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水平井分段注水技术为3段分注或4段分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平井交错布缝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布缝定点包括采油井布缝定点和水平井布缝定点;
采油井第1至第n布缝点位置分别为:Li∈(Hi-40-2S(i-1),H-20-2S(i-1)),其中,i=(1,2,…,n),表示采油井布缝点标号,Hi=(Himax+Himin)/2;
Li表示采油井第i布缝点位置,Hi为采油井平均人工井底深度,Himax为采油井最大人工井底,Himin为采油井最小人工井底,S为段间距;
注水井第1至第布缝点位置分别为:Lt∈(H-100-2S(t-1),H-80-2S(t-1)),其中,t=(1,2,…,n),表示注水井布缝点标号,Ht=(Htmax+Htmtn)/2;
Lt表示注水井第t布缝点位置,Ht为注水井平均人工井底深度,Htmax为注水井最大人工井底,Htmin为注水井最小人工井底,S为段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平井交错布缝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的具体过程如下:
利用定性排列定量转化法:对甜点的各因素按照其重要性进行排序,并通过公式(1)和(2)做定量化处理:
Ak(I)=ln(q-I)/ln(q-1) (1)
其中,I为排序变量,I∈(1,2,…,j,j+1),j为实际的最大顺序号;q为转换参数量,可令q=j+2;Ak(I)为I的定量转化对应值;k为因素集;
B=A*R=[b1,b2,…,bn] (2)
其中,A=Ak(I)=(a1,a2,…,an),an为第n个评价因素的权系数,且满足
Figure FDA0002757257800000021
rnm为第m个射孔位置第n个评价因素的隶属度;bn为第m个射孔位置的综合结果,bn最大的点即为最优的采油井布缝点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平井交错布缝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布缝定点前,对布缝点的所属油层进行判断,采油井布缝点位置首选油层内,如果不满足则依次选择差油层和油水同层,若还不满足则放弃该采油井布缝点;注水井布缝点位置首选油层内,如果不满足则依次选择差油层、油水同层和干层,若还不满足则放弃该注水井布缝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平井交错布缝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的第一预设距离为30m,第二预设距离为10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平井交错布缝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的第三预设距离为5m。
CN202011206675.3A 2020-11-03 2020-11-03 一种水平井交错布缝设计方法 Active CN1122827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06675.3A CN112282725B (zh) 2020-11-03 2020-11-03 一种水平井交错布缝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06675.3A CN112282725B (zh) 2020-11-03 2020-11-03 一种水平井交错布缝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82725A true CN112282725A (zh) 2021-01-29
CN112282725B CN112282725B (zh) 2023-04-07

Family

ID=743528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06675.3A Active CN112282725B (zh) 2020-11-03 2020-11-03 一种水平井交错布缝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8272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71575A (zh) * 2021-08-26 2021-11-1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断层圈闭含油性的定量评价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41481A (zh) * 2013-05-06 2014-11-1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低渗透致密油藏水平井布井方法
CN104278980A (zh) * 2013-07-09 2015-01-1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改造体积优化致密油水平井缝网参数的方法
CN105239990A (zh) * 2015-10-30 2016-01-1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低渗致密油藏拟本井侧向驱替水平井布井方法
CN105952432A (zh) * 2016-05-27 2016-09-2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低渗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准自然能量开发交错布井方法
CN110552673A (zh) * 2019-08-16 2019-12-1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低压致密油藏采出程度的方法
CN111648753A (zh) * 2020-05-11 2020-09-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注水开发井网内新钻水平井的水力压裂布缝优化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41481A (zh) * 2013-05-06 2014-11-1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低渗透致密油藏水平井布井方法
CN104278980A (zh) * 2013-07-09 2015-01-1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改造体积优化致密油水平井缝网参数的方法
CN105239990A (zh) * 2015-10-30 2016-01-1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低渗致密油藏拟本井侧向驱替水平井布井方法
CN105952432A (zh) * 2016-05-27 2016-09-2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低渗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准自然能量开发交错布井方法
CN110552673A (zh) * 2019-08-16 2019-12-1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低压致密油藏采出程度的方法
CN111648753A (zh) * 2020-05-11 2020-09-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注水开发井网内新钻水平井的水力压裂布缝优化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樊建明等: "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注采井网设计优化研究",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71575A (zh) * 2021-08-26 2021-11-1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断层圈闭含油性的定量评价方法
CN113671575B (zh) * 2021-08-26 2023-08-1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断层圈闭含油性的定量评价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82725B (zh) 2023-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ao et al. Current status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the applicability of CBM drilling technologies in China: A review
CN102606129B (zh) 一种薄互层油田开发方法及系统
CN104975808B (zh) 一种深层水平井钻井轨迹调整方法
CN106640027B (zh) 缝洞型油藏暗河型岩溶储集体空间结构井网的构建方法
CN106909758B (zh) 一种致密油储层水平井多段分簇射孔位置优化设计的方法
CN111322050A (zh) 一种页岩水平井段内密切割暂堵压裂施工优化方法
CN107630686B (zh) 水平井段间交错驱替和渗吸驱油的致密油能量补充方法
CN105735960A (zh) 一种低渗透油气藏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簇间距优化方法
CN106437674A (zh) 仿水平井注水开发井网适配方法
CN101818620B (zh) 一种最大油藏接触井型开采方法
CN111080789B (zh) 复杂断块油藏开采区域加密井井位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0454135A (zh) 一种小井距、多层系、密切割的长水平井页岩油布井方法
CN107191175A (zh) 用于碳酸盐岩断溶体油藏的注采井网构建方法
CN110306965A (zh) 一种用于煤层气低产井区的增产方法
CN104453835A (zh) 一种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轨迹优化方法
CN111305891A (zh) 煤油气共存矿井立体综合高效精准治理技术方法
CN201763308U (zh) 一种鱼骨井井型结构
CN112282725B (zh) 一种水平井交错布缝设计方法
RU2424425C1 (ru) Способ разработки залежи нефти в карбонатных коллекторах
RU2474678C1 (ru) Способ разработки нефтяной залежи горизонтальными скважинами
CN109751018A (zh) 一种针对常压页岩气体体积压裂的施工方法
CN210068122U (zh) 页岩气藏水平井立体开发井网结构
CN106968647A (zh) 一种裂缝型碳酸盐岩油藏射孔的制备方法
RU2513962C1 (ru) Способ разработки нефтяной залежи
RU2760112C1 (ru) Способ разработки залежи нефти с низкопроницаемыми коллекторам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