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60507B - 一种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60507B
CN112260507B CN202011152345.0A CN202011152345A CN112260507B CN 112260507 B CN112260507 B CN 112260507B CN 202011152345 A CN202011152345 A CN 202011152345A CN 112260507 B CN112260507 B CN 1122605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manent magnet
combined
plate
lower permanent
mass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5234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60507A (zh
Inventor
朴群志
金泰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hai Yongbai Micro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hai Yongbai Micro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hai Yongbai Micro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hai Yongbai Micro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2605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605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605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605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02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armatures moved one way by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and returned by mechanical force, e.g. by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34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6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polarised armatures moving in alternate directions by reversal or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2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24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ression or reduction of noise or vib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1/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measur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or electric components
    • H02K2211/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circuit boards, e.g. pcb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9/00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for telephone systems
    • H04M19/02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for telephone systems providing ringing current or supervisory tones, e.g. dialling tone or busy tone
    • H04M19/04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for telephone systems providing ringing current or supervisory tones, e.g. dialling tone or busy tone the ringing-current being generated at the substations
    • H04M19/047Vibrating means for incoming ca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机壳提供收纳振动体和固定体的收纳空间,振动体由集中电磁力的金属板、与金属板下表面相结合,并发出固定强度和固定方向磁场的下侧永久磁铁、与金属片上表面相结合,并发出固定强度和固定方向磁场的上侧永久磁铁、与金属板和上侧永久磁铁以及下侧永久磁铁外边缘相结合的质量体、以及与质量体相结合,同时与下侧永久磁铁相结合的结合板组成;弹性部件与收纳空间的底表面相结合,弹性部件的上端面弹性支撑上端部与质量体的下表面和结合板的下表面;为了保证磁路的均衡运动,上侧永久磁铁的外径大于下侧永久磁铁的外径;结合板便于与弹性部件的结合;弹性部件水平支撑质量体的下表面与结合板的下表面。

Description

一种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小型电子仪器用的振动马达,尤其涉及一种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以及磁力的生成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近期智能手机普遍推广,应用快速反应速度的马达,通过触控手机屏幕实现多种模式振动。振动马达运用电磁力发生原理,把电能转换为机械能,非声音的方式,即振动的方式传递授信状态。通常适用有电刷的DC马达上安放质量体的振动马达,有电刷导致马达寿命受限,多种振感模式无法实现,随着目前手机使用全屏显示屏方式,需要通过触控实现多种功能,因此消费者需求快速反应速度和长寿命的振动马达。克服马达寿命以及应答性问题,实现触控屏多模式振感功能,应运而生本发明垂直振动子。垂直振动子并非采用回转原理,而是外部接入的电频率同期化,周期性发生共振,通过质量体相结合的马达内部弹性部件传输振动。
为了实现多种振感模式、以及利用触控传感器,需要更快应答速度以及电磁力和磁力相互作用最大化的的垂直振动子。永久磁铁的磁力与线圈发生的电磁力的相互作用下产生斥力和引力;由上下永久磁铁、金属板、质量体组成振动体;斥力和引力作用下振动体上下运动,上下运动的振动量通过弹性部件向外传输,此弹性部件与下机壳相结合,下机壳与上机壳相铆合。质量体与弹性部件用激光焊接相结合,通常单位面积比重越大有限空间内振动效果越大,因此质量体采用钨材质,弹性部件采用上下反复力好且弹性大的SUS材质,不同材质进行激光焊接时粘合力下降;发生落下冲击时,质量体会左右、上下摇摆,质量体和弹性部件粘合力不强,会出现不能正常动作的现象。
为了防止上述问题,传统方案为质量体与弹性部件之间安放内部为空的金属片(SUS或金属材质),首先质量体和金属片相结合,再由金属片和弹性部件相结合,此方案依然沿用不同材质焊接,不仅确保焊接的均一性,而且因金属片产生干扰,为了避开干扰,从质量体内边缘向外移出相当于金属板厚度的距离,因此质量体的厚度变小,产生无法在有限空间内振动量最大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攻克上述所讲技术问题,本发明即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金属板的上侧和下侧分别安放永久磁铁,形成通过上机壳和下机壳,再经过支架、支架柱子、支架金属板的磁路,从而可以集中磁力,达到快速应答速度,能够迅速停止。
本发明即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的另一目的在于,与质量体的安放台相结合并包住下侧永久磁铁侧面外表面和下表面的结合板的材质和弹性部件的材质保持一致,能够保证弹性部件和结合板的焊接均一性,质量体和结合板水平结合,因此弹性部件能够起到稳定支撑作用。
本发明即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为了补偿相对较少的上侧磁界,上侧永久磁铁的外径大于下侧永久磁铁的外径,磁路运动时,能够保证磁路的均衡发生,因此振幅均匀,能够达到快速应答速度。
本发明即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由提供内部空间的机壳、收纳于机壳里面的振动体和固定体、弹性部件组成,上述振动体由集中电磁力的金属板、结合与金属板的下表面并发生固定方向和强度的下侧永久磁铁、结合与金属板上表面并发生固定方向和强度的上侧永久磁铁、与金属板和上下侧永久磁铁边缘相结合的质量体、与质量体和下侧永久磁铁相结合的结合板构成;固定体由支架、线圈、机壳组成,支架下端部与下机壳的底部中央部位相结合,上端部垂直插入到下侧永久磁铁、金属板、上侧永久磁铁中间部位,线圈结于支架的外表面并发生电磁力,支架与下机壳相结合;弹性部件结合于下机壳的地面,弹性部件上端部支撑质量体底面和结合板的底面;为了保证磁路均衡运动,通常上侧永久磁铁的外径大于下侧永久磁铁的外径;结合板的下端与弹性部件相结合,弹性部件水平支撑质量体的下侧和结合板的下侧。
为了便于上侧永久磁铁、下侧永久磁铁、金属板以及结合板的相互结合,建议质量体的内侧做成安放台。
建议上述结合板由结合板上端部、结合板下端部、结合板连接部组成;结合板上端部与质量体的安放台结合,结合板的下端部包裹下侧永久磁铁的下端部,结合板的结合部包裹下侧永久磁铁的侧面并连接结合板的上端部和下端部。
为了对磁力影响最小化和容易焊接,建议弹性部件和结合板的材质采用SUS系列素材。
支架由支架柱子、支架金属片组成;支架柱子的外围与发生电磁力的线圈相结合,支架金属片的直径大于支架柱子直径。
下机壳作为收纳空间的底部,为了便于同支架下表面结合,下机壳有贯通孔。
为了接入外部电源,下机壳上表面与PCB结合,再把线圈焊接到PCB上。
为了上下机壳与集中电磁力的支架、上下侧永久磁铁和金属板发生的磁力形成磁路,通常上下机壳材质选用金属性磁性材料。
为了便于集中线圈发生的电磁力且朝一侧方向流动,上述支架材质建议采用金属性磁性材料。
为了起到磁性缓冲作用,建议上侧永久磁铁的上表面涂有磁性液体。
为了防止振动体动作时接触线圈,建议面对于下侧永久磁铁的下机壳上表面安装缓冲垫,能够起到机械性缓冲作用。
建议上侧永久磁铁和下侧永久磁铁相面对的磁极相反。
为了组成上述振动体的质量体与结合板、下侧永久磁铁、金属板、上侧永久磁铁相互结合时方便涂胶,结合部位留有间隙。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为了实现快速反应速度,中间部相隔金属板安放上侧永久磁铁和下侧永久磁铁,上侧永久磁铁和下侧永久磁铁分别垂直面对上机壳和下机壳,形成通过上机壳和下机壳再经过支架柱子和支架金属板的集中度高的磁路。
2、本发明中,电源OFF时,与弹性部件结合的振动体上下惯性运动,此时以振动体的金属板为中心,上侧和下侧永久磁铁的磁力集中于金属片,与支架上端面形成磁力平衡,能够迅速停止运动;电源ON时,磁力平衡点开始启动,既定点上线圈电磁力和永久磁铁磁力相互作用迅速上下运动,能够保持快速的应答速度。
3、与质量体的安放台相结合、并裹住下侧永久磁铁的侧表面和下侧表面的结合板与弹性部件的材质采用同一素材,保证弹性部件和结合板的焊接均衡性;质量体下表面与结合板下表面水平结合,因此弹性部件能够平稳支撑振动体。
4、为了保证磁路的均衡,上侧永久磁铁的外径要大于下侧永久磁铁的外径,便于补偿相对较少的上侧磁界,磁路上下运动时,能够保证均衡振幅,能够达到快速应答速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即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即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的部分剖面结合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即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的结合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即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的金属板到上侧永久磁铁,依次经过支架金属板、下侧永久磁铁,再回到金属板的磁力平衡状态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即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的由上下永久磁铁和金属片组成的振动体的磁力线分布以及与由支架柱子、支架上端部和线圈组成的固定体的电磁力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图5(a)为电源OFF状态剖面图。图5(b)为处于正电流时状态剖面图。图5(c)为处于逆电流状态剖面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即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的与支架相结合的下机壳贯通孔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即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的上侧永久磁铁与金属片,下侧永久磁铁与结合板结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即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的支架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其他实施例即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其他实施例即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的部分剖面结合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其他实施例即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的结合剖面图的结合剖面图。
其中,100:固定体;110:下机壳;111:结合贯通孔;120:PCB;130:下侧缓冲垫;140:线圈;150:支架;151:支架柱子;152:支架金属板;153:下侧支架柱子;154:上侧支架柱子;200:弹性部件;300:振动体;310:质量体;311:安放台;320:下侧永久磁铁;330:金属片;340:上侧永久磁铁;350:上侧磁性液体;360:下侧磁性液体;370:结合板;371:结合板下端部;372:结合板上端部;373:结合板连接部;400:机壳组装品;410:上机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了攻克上述所讲技术问题,本发明即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金属板的上侧和下侧分别安放永久磁铁,形成通过上机壳和下机壳,再经过支架、支架柱子、支架金属板的磁路,从而可以集中磁力,达到快速应答速度,能够迅速停止。
本发明即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的另一目的在于,与质量体的安放台相结合并包住下侧永久磁铁侧面外表面和下表面的结合板的材质和弹性部件的材质保持一致,能够保证弹性部件和结合板的焊接均一性,质量体和结合板水平结合,因此弹性部件能够起到稳定支撑作用。
本发明即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为了补偿相对较少的上侧磁界,上侧永久磁铁的外径大于下侧永久磁铁的外径,磁路运动时,能够保证磁路的均衡发生,因此振幅均匀,能够达到快速应答速度。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到图8所示,本发明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包含振动体300、固定体100和机壳410。
振动体300由集中磁场的金属片330、与金属片330的下表面相结合并发出固定方向和强度磁场的下侧永久磁铁320、与金属片330上表面结合并发出固定方向和强度磁场的上侧永久磁铁340、与质量体310和下侧永久磁铁320相结合的结合板370组成。
为了传输质量体310的振动,弹性部件200与振动体300相结合。弹性部件200水平结合于与构成振动体300的质量体310下表面和结合板370的下表面,从而能够稳定支撑上面部件。
固定体100由发生电磁力的线圈140、与线圈140内壁相结合的支架150、与线圈140焊锡结合并提供电路的PCB120、与PCB120的下表面和支架150相结合的下机壳110组成。
上机壳400与下机壳110相结合提供收纳空间。
与集中磁场的金属片330的上表面结合的形成垂直方向磁场的上侧永久磁铁340的直径大于与金属片330下表面相结合的形成垂直方向磁场的下侧永久磁铁320的直径。
支架150由支架柱子151和比支架柱子151大的圆形的支架金属板152组成,支架150与发生电磁力的线圈140内壁相结合,为了保证由线圈140产生的电磁力集中向一定方向传输,与线圈140的内壁相结合的支架150,通常采用金属性磁性材料。
上侧永久磁铁340的上表面有磁性液体,可以起到磁力缓冲作用;为了振动体300上下运动时防止与线圈140相碰触,与下侧永久磁铁320相面对的下机壳110上表面安装缓冲垫,起到机械式缓冲作用。
为了便于由集中电磁力的支架150与上侧永久磁铁340、下侧永久磁铁320、金属片330相结合发生的磁力形成磁路,下机壳110和上机壳可以采用金属性磁性材料。
在质量体310设有安放台面,保证上侧永久磁铁340与下侧永久磁铁320以及金属片330、结合板370紧密结合。
结合板370由结合板上端部372、结合板下端部371、结合板连接部373组成;结合板上端部372与质量体310的安放台311结合,结合板的下端部371包裹下侧永久磁铁320的下端部,结合板的结合部373包裹下侧永久磁铁320的侧面并连接结合板的上端部372和结合板下端部371。
结合板上端部372和弹性部件200之间做成质量体310的安放台311。
结合板370的下表面和质量体310的下表面水平结合,受到弹性部件200稳定支撑。
结合板370和弹性部件200采用同样SUS(stainlesssteel)系列材质,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焊接结合板370和弹性部件200时,能够保证焊接稳定性。
质量体310安放台311处于结合板上端部372和弹性部件200之间,因此质量体310和弹性材料200能够稳固结合,以便质量体310上下振动的振感通过弹性部件200传达给下机壳110和上机壳410传输到外部。
质量体310和结合板370、下侧永久磁铁320、金属片330、上侧永久磁铁340结合成振动体300,上述部件相互结合时需要涂胶,为了方便涂胶,金属片330和质量体310之间、金属片330和结合板370之间、结合板370和质量体310之间留有间隔。
提供内部空间的上机壳410的中间可以设有定位孔,以便于与下机壳110相结合;下机壳110的中间部位设有贯通孔111,以便与支架150的支架柱子151相结合。
微小颗粒状的永久磁铁粉与油或润滑油相混合形成磁性液体,此液体随同磁力线的变化随之流动,可以起到缓冲作用,因此与上侧永久磁铁340相结合形成上侧磁性液体340,与下侧永久磁铁320相结合形成下侧磁性液体360。
上侧磁性液体350和下侧磁性液体360,随同金属片330、上机壳410、下机壳110而形成的磁力线随之变动磁力方向,便于磁力线的移动。
集中于金属片330的磁力从上侧永久磁铁340依次通过支架金属板152、下侧永久磁铁320再回到金属片330的封闭磁路,并保持磁力平衡。
接入的外部电源经过PCB120向发生电磁力的线圈140输入,此时线圈140的电磁力因交流电而发生磁极变化,金属片330、上侧永久磁铁340、下侧永久磁铁320发生的磁力以及弹性部件200的弹性恢复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引力与斥力,随之振动体300上下运动。
电源OFF时电磁力消失,与弹性部件200相结合的振动体300上下惯性运动,为了达到急停状态,如图5(a)所示,移动距离小的支架(支架上端面)和金属片以及永久磁铁形成封闭磁力,因此不能上下运动;此时金属片和支架(支架上端面)维持磁力平衡,同时弹性部件中心保持同样高度,即磁力平衡与与弹性部件平衡状态同时进行,因此能够实现快速停止。
磁路发生剧变时能够实现急停,因此要做到磁力集中的同时保持较短的移动距离,根据上述原理,通过磁力集中的金属片330和支架即支架金属片152的磁力空隙距离最小化,使振动体300上下振动时能够实现急停功能,以及弹性部件200初始状态和磁性平衡相结合,可以稳定复原到初始转态,实现快速应答速度。
在正常状态区间,与弹性部件200相结合的振动体300上下方向惯性运动,利用形成闭回路的磁力线,阻止与弹性部件200相结合的振动体300的上下动作,从而实现急停;保持弹性部件200的弹性复原力均衡时,振动体300维持初始状态。
如图5(b)所示,正方向电源输入到线圈140时,线圈140发生的电磁力经支架柱子151向支架金属片330集中,集中电磁力的金属片330发生引力和斥力,从而振动体上升。
此时,为了保证上侧永久磁铁340和机壳410之间的磁力线,流动的上侧磁性液体350保证起到上侧永久磁铁340与上机壳410之间的磁力很好地维持;与下侧永久磁铁320结合的下侧磁性液体360保证下侧永久磁铁320与支架150之间的磁力很好地维持。
输入正方向电源时,永久磁铁320、340和线圈140发生的电磁力相互作用而产生引力和斥力,由永久磁铁组成的振动体300朝上面方向运动,此时下侧磁性液体360将自由流动,填补支架150边缘和下侧永久磁铁320之间的磁力空间,以此达到磁力损失最小化。
上侧磁性液体350填补上侧永久磁铁340和上机壳410之间的磁性空间,有助于磁力损失最小化,在磁力平衡点时停止流动。
图5(c)所示,接入逆电流时,线圈140发生的电磁力经过支架柱子151向支架金属板152集中,集中磁力的金属片330产生斥力引力,从而振动体300下降。
此时,可流动的上侧磁性液体350在上侧永久磁铁340和支架150之间变换形态,保证磁力线很好地维持。
电源OFF时,与弹性部件200相结合的主要由永久磁铁组成的振动体300上下自由动作时,经过位于中央的金属片330和支架150的磁力线的作用下,可以实现快速停止。
安装本发明产品的整机做落下试验时,与上机壳410、下机壳110、弹性部件200相连的振动体因外力的原因将随意运动,为了实现随意运动带来的损伤最小化,朝上运动时面对振动体300的上机壳410内壁粘贴上侧缓冲垫420,朝下运动时面对下机壳110上粘贴下侧缓冲垫130,能够保证维持一定间隙,从而减少振动体300与提供收纳空间的上机壳410、下机壳110相互碰撞产生的噪音。
接入逆方向电源时,永久磁铁和线圈发生的电磁力产生引力和斥力,由永久磁铁组成的振动体300将下降,上侧磁性液体350自由流动,填补支架150的边缘和上侧永久磁铁340之间的磁力空隙,便于磁力损失最小化;下侧磁性液体360填补下侧永久磁铁320和下机壳110之间的磁性空间,可以实现磁力损失最小化,同时在磁力平衡时点将停止运动。
下机壳110和上机壳340作为上侧永久磁铁340和下侧永久磁铁340发生的磁力线通道,通常采用金属性磁性材料。
为了保证上侧永久磁铁340与下侧永久磁铁320以及金属片330、结合部之间的相互稳固结合,质量体310设有安放台311.
比较振动体的上下运动的磁性回路会发现,振动体朝下运动时保持既短而集中的磁路,相反朝上运动时相对较长的绕圈的磁路,因此与朝下磁路相比磁力弱,上下移动距离的不同必然无法实现快速应答速度。
为了避免发生磁路不均衡现象,把上侧永久磁铁的外径作成大于下侧永久磁铁的外径,从而起到补偿维持相对小的磁力的上侧磁性的作用,上述操作可使磁路上下运动时,保持均衡的上下振幅,实现快速应答速度。
为了实现磁路平衡,上侧和下侧永久磁铁的截面做成不同面积。
金属片330的上侧和下侧分别安放上侧永久磁铁340和下侧永久磁铁320,上侧永久磁铁340和下侧永久磁铁320相互面对位置安排不同的磁极。
从而与电磁力之间的引力和斥力作用下,能够实现上下运动,同时实现电磁力方向和磁力方向相互一致的闭回路。
为了提高应答速度,有限的空间很难增加线圈绕线圈数,相比下永久磁铁的截面面积可以增加,如果增加永久磁铁的截面面积,必然会减少质量体的重量。
永久磁铁的比重为7-8,质量体的材质钨比重为17-18.5,因此虽然能够实现快速应答速度,但随着质量体重量的减少,振动量变小随之振感会变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既可以保证所需磁力,又能减少朝下运动时不必要的额磁力,从而给质量体腾出更多的空间,能够实现快速应答速度,同时提高振感,并能实现适当的厚度。
质量体310和下机壳110分别与弹性部件相连接,弹性部件200由大外径的外边缘和多数的支撑架组成,上侧部位呈甜甜圈形状,外边缘与下机壳110相结合,内边缘与质量体310、结合板370相结合。
为了便于支架柱子151与下机壳110结合,下机壳110中央设有贯通孔111,此贯通孔111可以上下贯穿。
提供内部空间的上机壳做成定位孔1个以上,便于从定位孔注入磁性液体350,调节上侧永久磁铁340上分布的上侧磁性液体350的量。
接入外部电源后,线圈140发生的电磁力集中于支架柱子151,在通过支架金属板152,向一定方向形成磁路,因此采用金属性磁性材料。
图9到图11所示,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
本发明其他实施例所示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由四角形的质量体300、固定体100以及上机壳410。
可以做成与前述的振动体300形态不同的四角状态振动体300,可以做成与前述的固定体100以及下机壳110形态不同的四角形下机壳110和四角形固定体100。
可以做成与前述的机壳410形态不同的四角形机壳410,从而形成四角形的收组装体400。
按照上述原理,不同终端所需振动马达可以变换形态,符合终端需求,可以实现消费者邀请的多种模式的触屏震动功能,并可以延长马达寿命,实现快速应答速度。
本发明所述,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金属板330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安放上侧永久磁铁340和下侧永久磁铁320,分别向上下方向发生磁力,金属片330、下侧永久磁铁320、上侧永久磁铁340的内部垂直安插支架150,外部输入交流电后发生可变电磁力的空心线圈140与支架150外壁结合,因与上下交替发生电磁力的引力和斥力作用而发生振动。
金属片330的上侧和下侧分别安装上侧永久磁铁340和下侧永久磁铁320,相互面对的方向安排不同磁极,与电磁力作用下发生引力和斥力从而上下运动,同时形成电磁力方向和磁力方向相一致的闭回路。
质量体301与金属板330、上侧永久磁铁340、下侧永久磁铁320的边缘相结合,弹性部件200弹性支撑质量体310与结合板370。
为了达到集中磁力,实现快速的应答速度,相隔本发明中间的金属片330,上下分别安放上下侧永久磁铁340、320,垂直面对上下侧永久磁铁340、320的方向分别有上机壳410和下机壳110,形成分别经过上机壳410、下机壳110、支架柱子151回到支架金属板152的磁路。
电源OFF时,与弹性部件200相连的振动体300在惯性作用下,将上下运动,此时以振动体300的金属片330为基准,上侧或下侧永久磁铁340、320磁力集中于金属片330,与支架金属板152磁力平衡实现快速急停,电源ON时,从磁力平衡点开始起步动作,设定的动作点位置上,线圈发生的电磁力和磁力互相作用下,上下快速动作,本发明总的来讲具备快速的应答速度。
如上所述,说明了适用本发明的线性振动子,未超出本发明的精神和领域,参考本发明请求范围,本发明可以多种方式改造或变化。
根据实际需求而进行的适应性改变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本发明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3)

1.一种振动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侧永久磁铁、下侧永久磁铁、与所述上侧永久磁铁和所述下侧永久磁铁外边缘相结合的质量体、及与所述质量体和所述下侧永久磁铁同时相结合的结合板,所述质量体的内侧设有安放台,且所述质量体的底部连接有与所述结合板同材质的弹性部件;
结合板包括上端部、下端部、及连接所述上端部和所述下端部的连接部;所述上端部与所述安放台相结合,所述下端部包裹所述下侧永久磁铁的下端部,所述连接部包裹所述下侧永久磁铁的侧面;所述下端部的下表面和所述质量体的下表面水平结合并共同放置在弹性部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板和所述弹性部件均采用SUS系列材质,并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连接所述结合板和所述弹性部件。
3.一种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其特征在于,机壳提供收纳振动体和固定体的收纳空间;所述振动体由集中电磁力的金属片、与金属片下表面相结合,并发出固定强度和固定方向磁场的下侧永久磁铁、与金属板上表面相结合,并发出固定强度和固定方向磁场的上侧永久磁铁、与金属板和上侧永久磁铁以及下侧永久磁铁外边缘相结合的质量体、以及与质量体相结合的同时与下侧永久磁铁结合的结合板;质量体内侧作成安放台,便于所述上侧永久磁铁、下侧永久磁铁和所述金属片以及结合板之间的结合,结合板由结合板上端部、结合板下端部、结合板连接部组成;结合板上端部与所述质量体的安放台相结合;结合板下端部包裹下侧永久磁铁并相结合;结合板连接部包裹所述下侧永久磁铁的侧表面的同时连接所述结合板的上端部和结合板的下端部;
固定体包括支架、线圈和下机壳;支架上端部垂直插入到下侧永久磁铁、金属片和上侧永久磁铁的内径里;线圈与支架的外表面相结合,随着外部接入电源,线圈发生电磁力;下机壳与支架相结合;弹性部件安放于收纳空间的底部,弹性部件上端部弹性支撑质量体的下表面和结合板的下表面;为了保证磁路的上下运动的均衡性,上侧永久磁铁的外径大于下侧永久磁铁的外径;结合板的下端与弹性部件相结合,弹性部件水平支撑所述质量体的下表面和结合板的下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板和弹性部件采用SUS系列材质,便于实现相互结合以及对磁力线影响最小化。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由与发生电磁力的线圈的内壁相结合的支架柱子以及比所述支架柱子更大直径的支架金属板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的底面形成下机壳,下机壳与上机壳共同形成收纳空间,下机壳中间位置形成贯通孔,便于与支架柱子相结合。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机壳上表面与PCB结合,便于同所述线圈相结合传输从外部接入的电源。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其特征在于,上机壳和下机壳材质采用金属性磁性材质,主要目的是为了由电磁力集中的所述支架、上侧永久磁铁以及下侧永久磁铁、金属片形成磁力闭合回路。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材质采用金属性磁性材料,以便于集中线圈发生的电磁力并均一方向传输。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其特征在于,上侧永久磁铁的上表面涂有磁性液体,便于起到磁性缓冲作用。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的面对于所述下侧永久磁铁的下机壳上表面与缓冲垫相结合,以便于起到机械性缓冲作用。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其特征在于,上侧永久磁铁和下侧永久磁铁相互面对的一面安排不同磁极。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体的组成部分即质量体和结合板、下侧永久磁铁和金属片、上侧永久磁铁相互结合时,为了方便涂胶便留有间隔。
CN202011152345.0A 2020-03-31 2020-10-26 一种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 Active CN1122605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038736A KR102136767B1 (ko) 2020-03-31 2020-03-31 상하 마그네트를 이용한 수직 진동자
KR10-2020-0038736 2020-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60507A CN112260507A (zh) 2021-01-22
CN112260507B true CN112260507B (zh) 2022-08-19

Family

ID=71894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52345.0A Active CN112260507B (zh) 2020-03-31 2020-10-26 一种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2136767B1 (zh)
CN (1) CN1122605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4101158U (zh) * 2020-12-30 2021-08-31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一种线性马达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41441A (zh) * 2006-11-15 2009-09-23 株式会社J&J 超小型线性振动装置
KR100984046B1 (ko) * 2010-01-05 2010-09-28 나영목 리니어 타입 진동모터
CN102270896A (zh) * 2010-06-07 2011-12-07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平板型振动电机
KR20130015344A (ko) * 2011-08-03 2013-02-1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선형 진동모터
CN103107670A (zh) * 2011-11-09 2013-05-15 株式会社永进高科 线性振动装置
EP2608373A1 (en) * 2011-12-22 2013-06-26 Young Jin Hitech Co., Ltd. Linear vibration device
WO2013147457A1 (ko) * 2012-03-26 2013-10-03 Choi Un-Ho 리니어 진동자
CN103516169A (zh) * 2012-06-26 2014-01-15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性振动器
KR20140125476A (ko) * 2013-04-18 2014-10-29 부전전자 주식회사 선형 진동 발생장치
CN106655692A (zh) * 2016-04-08 2017-05-10 倪时建 线性振动器
CN106803699A (zh) * 2016-07-19 2017-06-06 李相宜 无电刷直流振动马达
CN206250943U (zh) * 2016-07-01 2017-06-13 磁化电子株式会社 振动致动器
WO2018105916A1 (ko) * 2016-12-07 2018-06-14 자화전자 주식회사 이탈방지 플레이트가 구비된 선형진동 발생장치 및 플레이트
CN110178383A (zh) * 2017-01-03 2019-08-27 刘秀珍 桥型边缘方式的高分辨率电磁扬声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38800B1 (ko) * 2015-01-23 2016-07-13 자화전자(주) 선형 진동 발생장치
JPWO2016194762A1 (ja) * 2015-05-29 2018-03-15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KR102034761B1 (ko) * 2016-07-15 2019-10-22 주식회사 엠플러스 선형 진동 발생장치.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41441A (zh) * 2006-11-15 2009-09-23 株式会社J&J 超小型线性振动装置
KR100984046B1 (ko) * 2010-01-05 2010-09-28 나영목 리니어 타입 진동모터
CN102270896A (zh) * 2010-06-07 2011-12-07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平板型振动电机
KR20130015344A (ko) * 2011-08-03 2013-02-1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선형 진동모터
CN103107670A (zh) * 2011-11-09 2013-05-15 株式会社永进高科 线性振动装置
EP2608373A1 (en) * 2011-12-22 2013-06-26 Young Jin Hitech Co., Ltd. Linear vibration device
WO2013147457A1 (ko) * 2012-03-26 2013-10-03 Choi Un-Ho 리니어 진동자
CN103516169A (zh) * 2012-06-26 2014-01-15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性振动器
KR20140125476A (ko) * 2013-04-18 2014-10-29 부전전자 주식회사 선형 진동 발생장치
CN106655692A (zh) * 2016-04-08 2017-05-10 倪时建 线性振动器
CN206250943U (zh) * 2016-07-01 2017-06-13 磁化电子株式会社 振动致动器
CN106803699A (zh) * 2016-07-19 2017-06-06 李相宜 无电刷直流振动马达
WO2018105916A1 (ko) * 2016-12-07 2018-06-14 자화전자 주식회사 이탈방지 플레이트가 구비된 선형진동 발생장치 및 플레이트
CN110178383A (zh) * 2017-01-03 2019-08-27 刘秀珍 桥型边缘方式的高分辨率电磁扬声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136767B1 (ko) 2020-07-23
CN112260507A (zh) 2021-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16293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ー及び携帯機器
KR101101506B1 (ko) 수평 진동자
CN102780376B (zh) 线性振动器
US8013480B2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JP2017029972A (ja) 振動モータ
JP2013085438A (ja) 線形振動子
CN107134907B (zh) 水平振动的线性振动电机
KR20100120894A (ko) 선형 진동발생기와 그 조립방법
CN102447372A (zh) 线性振动器
KR20100073301A (ko) 상하이동식 진동모터
KR101796092B1 (ko) 선형 진동자
JP4602788B2 (ja) 振動発生装置
CN106660073A (zh) 线性振动马达
CN112260507B (zh) 一种运用上下永久磁铁的垂直振动子
KR20140073727A (ko) 선형 진동자
CN103683791A (zh) 线性振动器
CN109981856A (zh) 一种振动装置、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CN104043575A (zh) 振动发生装置
KR20110028960A (ko) 선형 진동자
KR101062956B1 (ko) 진동 발생 장치
KR102194312B1 (ko) 내구성이 강화된 수평 진동 디바이스
CN103023266A (zh) 线性振动器
KR101151396B1 (ko) 통신단말기용 수평형 리니어 진동모터
CN215580855U (zh) 一种y向线性振动马达
CN102035338B (zh) 水平线性振动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