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60231B - 断路器防跳回路 - Google Patents

断路器防跳回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60231B
CN112260231B CN202010895059.7A CN202010895059A CN112260231B CN 112260231 B CN112260231 B CN 112260231B CN 202010895059 A CN202010895059 A CN 202010895059A CN 112260231 B CN112260231 B CN 1122602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op
closing
relay
circuit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9505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60231A (zh
Inventor
张文
王其林
姜云峰
刘欢
廖忠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9505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6023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2602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602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602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602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7/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 H02H7/22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for distribution gear, e.g. bus-bar systems; for switch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2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using protection elements,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40/00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 Y04S40/12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characterised by data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electrical equip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riving Mechanisms And Operating Circuits Of Arc-Extinguishing High-Tensi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断路器防跳回路,包括合闸保持回路和机构防跳回路。机构防跳回路中的合闸线圈回路和防跳回路相互独立,远方合闸回路和防跳回路之间电连接,从而使得在合闸继电器回路中的合闸继电器与防跳回路中的防跳继电器不相匹配时,来自电源正极的电信号可以通过远方合闸回路传输至防跳回路,直至流入电源负极。本申请提供的断路器防跳回路在合闸继电器回路中的合闸继电器与防跳回路中的防跳继电器不相匹配时也可通过连通远方合闸回路和防跳回路,实现正极电源与负极电源之间的回路,实现断路器正常工作,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目前断路器回路合闸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提高断路器防跳回路工作稳定性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断路器防跳回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气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断路器防跳回路。
背景技术
当前继电保护装置操作箱内合闸保持回路中配置有合闸保持继电器,断路器中结构防跳回路配置有机构防跳继电器,合闸保持回路与合闸线圈回路之间电连接,只有合闸保持继电器与机构防跳继电器之间形成完全通路,断路器才可以正常合闸。但是,由于合闸保持继电器属于二次设备,由二次设备厂商生产,机构防跳继电器属于一次设备,由一次设备厂商生产,两者生产厂商不同,且选型相互独立,因此常会出现合闸保持继电器与机构防跳继电器两者出现失配的情况。当合闸保持器与机构防跳继电器失配,一般通过调整合闸线圈来适应,一旦合闸线圈匹配不良,则会造成合闸线圈不动作或者烧毁,因此,目前断路器回路的合闸稳定性差。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断路器回路的合闸稳定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断路器防跳回路。
一种断路器防跳回路,包括:
合闸继电器回路,所述合闸继电器回路的第一端用于连接电源正极;
远方合闸回路,所述远方合闸回路的第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电源正极;
合闸线圈回路,所述合闸线圈回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合闸继电器回路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合闸线圈回路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电源负极;
防跳回路,所述防跳回路的第一端与所述远方合闸回路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防跳回路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电源负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二极管组件,所述二极管组件的正极与所述远方合闸回路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二极管组件的负极与所述合闸继电器回路的第二端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就地回路,所述就地回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合闸线圈回路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就地回路的第二端与所述防跳回路的第一端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就地回路包括:
第一手合开关,所述第一手合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合闸线圈回路的第一端电连接;
第二手合开关,所述第二手合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合闸线圈回路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手合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防跳回路的第一端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远方合闸回路包括:
自动重合闸开关,所述自动重合闸开关的第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电源正极,所述自动重合闸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防跳回路电连接;
远方手合开关,与所述自动重合闸开关并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动重合闸开关与所述远方手合开关均为常开开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合闸线圈回路包括:
第一防跳开关,所述第一防跳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合闸继电器回路的第二端电连接;
合闸线圈,所述合闸线圈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防跳开关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合闸线圈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电源负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跳开关为常闭开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跳回路包括:
第二防跳开关,所述第二防跳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远方合闸回路的第二端电连接;
防跳继电器,所述防跳继电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防跳开关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防跳继电器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电源负极,所述防跳继电器与所述第一防跳开关和所述第二防跳开关为联动开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防跳开关为常开开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合闸继电器回路,包括:
多个合闸保持开关,多个所述合闸保持开关并联,多个所述合闸保持开关的第一端均用于连接所述电源正极;
合闸继电器,所述合闸继电器的第一端与多个所述合闸保持开关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合闸继电器的第二端与所述所述合闸线圈回路的第一端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合闸保持开关均为常开开关。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断路器防跳回路,包括合闸保持回路和机构防跳回路。所述机构防跳回路中的合闸线圈回路和防跳回路相互独立,所述远方合闸回路和所述防跳回路之间电连接,从而使得在合闸继电器回路中的合闸继电器与防跳回路中的防跳继电器不相匹配时,来自电源正极的电信号可以通过所述远方合闸回路传输至所述防跳回路,直至流入电源负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防跳回路在合闸继电器回路中的合闸继电器与防跳回路中的防跳继电器不相匹配时也可通过连通所述远方合闸回路和所述防跳回路,实现正极电源与负极电源之间的回路,实现断路器正常工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防跳回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目前断路器回路合闸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提高断路器防跳回路工作稳定性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防跳回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防跳回路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防跳回路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防跳回路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防跳回路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防跳回路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防跳回路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断路器防跳回路;100、合闸保持回路;110、合闸继电器回路;111、合闸保持开关;112、合闸继电器;120、远方合闸回路;121、自动重合闸开关;122、远方手合开关;200、机构防跳回路;210、合闸线圈回路;211、第一防跳开关;212、合闸线圈;220、防跳回路;221、第二防跳开关;222、防跳继电器;300、连接引线;400、二极管组件;500、就地回路;510、第一手合开关;520、第二手合开关;20、电源正极;30、电源负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种断路器防跳回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断路器防跳回路10可以应用于电网的保护系统中,例如合闸保持回路100与机构防跳回路200之间,控制所述合闸保持回路100与机构防跳回路200之间的联动,以此提高所述合闸保护回路与所述机构防跳回路200之间的工作性能的稳定性。
请参见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断路器防跳回路10,包括:合闸保持回路100与机构防跳回路200,其中所述合闸保持回路100包括合闸继电器回路110和远方合闸回路120,所述机构防跳回路200包括合闸线圈回路210和防跳回路220。
所述合闸继电器回路110的第一端用于连接电源正极20。所述合闸继电器回路110中包含有合闸继电器以及合闸继电器的辅助接合点等,所述合闸继电器的辅助接合点一般处于常开位,所述合闸继电器回路110接收到合闸触发信号时,控制合闸继电器的辅助接合点闭合,从而达到合闸的目的。所述合闸继电器可以为电磁继电器,电磁继电器控制电流通过芯体所产生的电磁吸力驱动磁路中的可动机构,自动化程度高。所述合闸继电器还可以为固态继电器、混合继电器等,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选择。
所述远方合闸回路120的第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电源正极20,所述远方合闸回路120也就是加装有电操机构等可以通过远程操作按钮来实现电动合闸的回路系统。所述远方合闸回路120接收到合闸信号后接通电路,以使内部的合闸继电器励磁并动作,所述远方合闸回路120中的常开触点闭合,从而达到远方合闸的目的。所述远方合闸回路120中的继电器可以为任意类型或者型号,例如电磁继电器、固态继电器、混合继电器等,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选择。
所述合闸线圈回路210的第一端与所述合闸继电器回路110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合闸线圈回路210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电源负极30。所述合闸线圈回路210与所述合闸继电器回路110相互匹配,共同作用,一起完成合闸动作。所述合闸线圈回路210中一般包含有一空心线圈,当合闸线圈通电后产生电磁作用,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以使合闸线圈的衔铁撞击所述合闸继电器中的合闸操动机构,以完成合闸动作。所述合闸线圈可以为单层线圈、铜线圈等、蜂房式线圈等,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选择或者设定。
所述防跳回路220的第一端与所述远方合闸回路120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防跳回路220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电源负极30,所述防跳回路220用于稳定合闸继电器112,防止合闸继电器112在合闸条件下动作,或者合闸状态不稳定。所述防跳回路220可以包含有防跳继电器、防跳继电器触点等,所述防跳继电器触点开关可以处于常开位,在需要合闸动作的时候,通过防跳继电器励磁,控制防跳继电器触点闭合,从而完成合闸动作。需要指出的是,一般情况下,所述防跳回路220与所述远方合闸回路120相互独立运行,本实施例所述防跳回路220与所述远方合闸回路120的第二端电连接,在所述远方合闸回路120中不同的合闸按钮或者合闸开关发生粘接的时候,来自电源正极20的电信号依然可以通过所述远方合闸回路120流入所述防跳回路220中,以使所述防跳回路220中的防跳继电器222动作,以完成合闸动作。所述防跳回路220与所述远方合闸回路120之间可以通过任意导体等实现电连接,例如连接引线300,所述连接引线300的第一端与所述远方合闸回路120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连接引线300的第二端与所述防跳回路220的第一端电连接。本实施例对于所述防跳回路220与所述远方合闸回路120之间的电连接方式不作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选择。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断路器防跳回路10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正常情况下,来自电源正极20的电信号通过合闸保持回路100流入所述合闸线圈回路210和所述防跳回路220,通过所述合闸线圈回路210中的合闸线圈212以及所述防跳回路220中的防跳继电器222,相互作用,连接电源正极20与电源负极30,完成合闸动作。在所述合闸保持回路100中的合闸保持继电器、所述合闸线圈回路210中的合闸线圈,和/所述防跳继电器中的防跳继电器不相匹配的时候,来自电源正极20的电信号通过所述远方合闸回路120直接流入所述防跳回路220,通过所述防跳回路220中的防跳继电器222与所述合闸线圈回路210连通,共同作用以完成合闸动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断路器防跳回路10,包括合闸保持回路100和机构防跳回路200。所述机构防跳回路200中的合闸线圈回路210和防跳回路220相互独立,所述远方合闸回路120和所述防跳回路220之间电连接,从而使得在合闸继电器回路110中的合闸继电器与防跳回路220中的防跳继电器不相匹配时,来自电源正极20的电信号可以通过所述远方合闸回路120传输至所述防跳回路220,直至流入电源负极3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防跳回路10在合闸继电器回路110中的合闸继电器与防跳回路220中的防跳继电器不相匹配时也可通过连通所述远方合闸回路120和所述防跳回路220,实现正极电源20与负极电源30之间的回路,实现断路器正常工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防跳回路10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目前断路器回路合闸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提高断路器防跳回路10工作稳定性的技术效果。
请参见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断路器防跳回路10还包括:二极管组件400和就地回路500。
所述二极管组件400的正极与所述远方合闸回路120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二极管组件400的负极与所述合闸继电器回路110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二极管组件400单向导通,有效防止在所述合闸保持回路100与所述防跳回路220正常工作时,所述合闸保持回路100的电流流入所述远方合闸继电器回路110。所述二极管组件400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二极管,当所述二极管组件400为多个二极管时,多个二极管之间可以串联,也可以并联,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只需要满足可以实现单向导通的功能即可。
所述就地回路500的第一端与所述合闸线圈回路210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就地回路500的第二端与所述防跳回路220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就地回路500用于控制所述合闸线圈回路210与所述防跳回路220的就地操作。请参见图3,所述就地回路500可以包括手合开关,例如第一手合开关510和第二手合开关520。所述第一手合开关510的第一端与所述合闸线圈回路210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手合开关510也就是手合接点开关或者手合接点按钮,用于控制所述合闸线圈回路210的就地操作,以方便在需要合闸的时候可以就地操作。所述第二手合开关520的第一端与所述合闸线圈回路210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手合开关520的第二端与所述防跳回路220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手合开关520也就是手合接点开关或者手合接点按钮,用于控制所述防跳回路220的就地操作,以方便在需要合闸的时候可以就地操作。
请参见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远方合闸回路120包括:自动重合闸开关121和远方手合开关122。
所述自动重合闸开关121的第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电源正极20,所述自动重合闸开关121的第二端与所述防跳回路220电连接,所述自动重合闸开关121用于防止反事故的发生。即当继电器动作使断路器跳闸后,自动重合闸开关121短时间间隔后动作使得断路器重新合上,当断路器跳闸后线路的绝缘性能得到恢复,再此重合都能成功,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在永久性故障时,自动重合闸开关121动作后靠继电保护动作再跳开,予以排查检修后再送电,所述自动重合闸开关121在因故障跳开后的断路器按需要自动投入断路器系统。可以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线路停电的次数,从而保证电路的稳定供电。需要指出的是,所述自动重合闸开关121可以为常开开关,在断路器断开时闭合,投入系统工作。本实施例对于所述自动重合闸开关121的类型和具体型号等均不作任何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选择。
所述远方手合开关122与所述自动重合闸开关121并联。所述远方手合开关122与所述自动重合闸开关121功能相同,均用于在因故障跳开后的断路器按需要投入断路器系统。所述述远方手合开关122可以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线路停电的次数,特别是对单侧电源的单回线路尤为显著,对于断路器本身由于机构不良或继电保护误动作而引起的误跳闸,也能起到纠正的作用,从而保证电路的稳定供电。需要指出的是,所述述远方手合开关122可以为常开位,或者为常开开关,在断路器断开时闭合,投入系统工作。本实施例对于所述述远方手合开关122的类型和具体型号等均不作任何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选择。
请参见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合闸线圈回路210包括:第一防跳开关211和合闸线圈212。
所述第一防跳开关211的第一端与所述合闸继电器回路110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一防跳开关211与所述防跳回路220中的防跳继电器222相互匹配,为所述防跳继电器222的辅助接合点,所述第一防跳开关211可以为处于常闭位,或者为常闭开关,在所述防跳继电器222未励磁时,所述第一防跳开关211处于常闭状态,当所述防跳继电器222励磁时,所述第一防跳开关211断开,从而断开与所述合闸保持回路100之间的电连接,以及与所述就地回路500之间的电连接。需要指出的是,所述第一防跳开关2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所述第一防跳开关211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第一防跳开关211可以相互串联。本实施例对于所述第一防跳开关211的类型与具体型号等均不作任何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选择。
所述合闸线圈21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防跳开关211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合闸线圈212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电源负极30。所述合闸线圈212为励磁合闸线圈212,为断路器系统中电动合闸的核心部件,使用铜线绕成的有空心的圆柱形线圈。在断路器系统中,合闸是利用给合闸线圈212通电后的电磁作用,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使合闸线圈212的衔铁来撞击断路器的合闸操动机构,达到使断路器合闸的目的。所述合闸线圈212可以为单层线圈、铜线圈等、蜂房式线圈等,本实施例不作任何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选择或者设定。
请参见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跳回路220包括:第二防跳开关221和防跳继电器222。
所述第二防跳开关221的第一端与所述远方合闸回路120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防跳开关221与所述第一防跳开关211作用相同,且与所述防跳继电器222相匹配,为所述防跳继电器222的辅助接合点,但是所述第一防跳开关211为常闭辅助接合点,所述第二防跳开关221为常开辅助接合点,所述第二防跳开关221在正常情况下,也就是所述防跳继电器222未励磁的状态下处于常开位,与所述远方合闸回路120,以及就地回路500之间断开。在所述防跳继电器222励磁后,所述第二防跳开关221闭合,与所述远方合闸回路120,以及所述就地回路500连通,同时所述第一防跳开关211断开,以实现整个回路之间的联动。所述第二防跳开关22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防跳开关221之间可以并联也可以串联,本实施例对于所述第二防跳开关221的类型及具体型号等均不作任何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选择。
所述防跳继电器22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防跳开关221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防跳继电器222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电源负极30,所述防跳继电器222与所述第一防跳开关211和所述第二防跳开关221为联动开关。所述防跳继电器222用于防止断路器跳跃,所述防跳继电器222中间设置有一继电器,继电器具有两个线圈,一个电压线圈和一个电流线圈,电压线圈与电流线圈共同作用,使得防跳继电器222常闭接点断开,以切断回路,防止再次合闸。所述防跳继电器222与所述第一防跳开关211与所述第二防跳开关221相互配合动作,以实现本实施例所述断路器防跳回路10的防跳功能。
请参见图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合闸继电器回路110包括:合闸保持开关111和合闸继电器112。
所述合闸保持开关1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合闸保持开关111并联,多个所述合闸保持开关111的第一端均用于连接所述电源正极20。所述多个所述合闸保持开关111可以均处于常开位或者为常开开关。多个所述合闸保持开关111的数量为多个,可以提高所述合闸继电器回路110的工作稳定性,当其中任意合闸保持开关111出现故障时,其他的所述合闸保持开关111仍可以继续工作,以提高所述合闸继电器回路110的工作稳定性。本实施例对于所述合闸保持开关111的类型和具体型号等均不作任何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选择。
所述合闸继电器112的第一端与多个所述合闸保持开关111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合闸继电器112的第二端与所述所述合闸线圈回路210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合闸继电器112用于保持断路器合闸。所述合闸保持开关111为所述合闸继电器112的辅助触点或者辅助接合点,所述合闸继电器112和合闸保持开关111相互匹配形成联动,所述合闸继电器112通过励磁和退磁控制所述合闸保持开关111的闭合或断开。所述合闸继电器112可以为任意类型或者型号的继电器,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可根据情况具体选择。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断路器防跳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合闸继电器回路,所述合闸继电器回路的第一端用于连接电源正极;
远方合闸回路,所述远方合闸回路的第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电源正极;
合闸线圈回路,所述合闸线圈回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合闸继电器回路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合闸线圈回路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电源负极;
所述合闸线圈回路与所述合闸继电器回路相互匹配,共同作用完成合闸动作;
防跳回路,所述防跳回路的第一端与所述远方合闸回路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防跳回路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电源负极;就地回路,所述就地回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合闸线圈回路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就地回路的第二端与所述防跳回路的第一端电连接;
其中,所述电源正极的电信号通过所述合闸继电器回路和所述远方合闸回路流入所述合闸线圈回路和所述防跳回路,通过所述合闸线圈回路中的合闸线圈以及所述防跳回路中的防跳继电器,相互作用,连接电源正极与电源负极,完成合闸动作;
所述断路器防跳回路还包括二极管组件,所述二极管组件的正极与所述远方合闸回路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二极管组件的负极与所述合闸继电器回路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二极管组件单向导通,用于防止所述合闸继电器回路的电流流入所述远方合闸回路;所述合闸线圈回路和所述防跳回路相互独立,以使在所述合闸继电器回路中的合闸继电器与所述防跳回路中的防跳继电器不相匹配时,由于所述二极管组件的单向导通作用,所述电源正极的电信号通过所述合闸继电器回路流入合闸线圈回路,而不会通过所述远方合闸回路流入所述防跳回路,以实现所述合闸线圈回路和所述防跳回路的相互独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防跳回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二极管组件为一个或多个二极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防跳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闸继电器为电磁继电器、固态继电器或混合继电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防跳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就地回路包括:
第一手合开关,所述第一手合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合闸线圈回路的第一端电连接;
第二手合开关,所述第二手合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手合开关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手合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防跳回路的第一端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防跳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远方合闸回路包括:
自动重合闸开关,所述自动重合闸开关的第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电源正极,所述自动重合闸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防跳回路电连接;
远方手合开关,与所述自动重合闸开关并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断路器防跳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重合闸开关与所述远方手合开关均为常开开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防跳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闸线圈回路包括:
第一防跳开关,所述第一防跳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合闸继电器回路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一防跳开关为常闭开关;
合闸线圈,所述合闸线圈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防跳开关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合闸线圈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电源负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断路器防跳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跳回路包括:
第二防跳开关,所述第二防跳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远方合闸回路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防跳开关为常开开关;
防跳继电器,所述防跳继电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防跳开关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防跳继电器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电源负极,所述防跳继电器与所述第一防跳开关和所述第二防跳开关为联动开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防跳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闸继电器回路,包括:
多个合闸保持开关,多个所述合闸保持开关并联,多个所述合闸保持开关的第一端均用于连接所述电源正极;
合闸继电器,所述合闸继电器的第一端与多个所述合闸保持开关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合闸继电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合闸线圈回路的第一端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断路器防跳回路,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合闸保持开关均为常开开关。
CN202010895059.7A 2020-08-31 2020-08-31 断路器防跳回路 Active CN1122602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95059.7A CN112260231B (zh) 2020-08-31 2020-08-31 断路器防跳回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95059.7A CN112260231B (zh) 2020-08-31 2020-08-31 断路器防跳回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60231A CN112260231A (zh) 2021-01-22
CN112260231B true CN112260231B (zh) 2023-09-12

Family

ID=74224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95059.7A Active CN112260231B (zh) 2020-08-31 2020-08-31 断路器防跳回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60231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333172A (en) * 1929-05-02 1930-08-05 Reyrolle A & Co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electric selective remote control systems
CN103606902A (zh) * 2013-11-15 2014-02-26 中山市明阳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断路器与继电保护相组合的防跳电路
CN103647255A (zh) * 2013-12-26 2014-03-19 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改进的fc开关控制回路
CN103903904A (zh) * 2014-04-21 2014-07-02 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龚嘴水力发电总厂 一种高压断路器防跳回路
CN105845517A (zh) * 2016-05-20 2016-08-10 湖南雁能森源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断路器防跳回路
CN111327039A (zh) * 2020-03-20 2020-06-23 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断路器防跳电路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333172A (en) * 1929-05-02 1930-08-05 Reyrolle A & Co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electric selective remote control systems
CN103606902A (zh) * 2013-11-15 2014-02-26 中山市明阳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断路器与继电保护相组合的防跳电路
CN103647255A (zh) * 2013-12-26 2014-03-19 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改进的fc开关控制回路
CN103903904A (zh) * 2014-04-21 2014-07-02 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龚嘴水力发电总厂 一种高压断路器防跳回路
CN105845517A (zh) * 2016-05-20 2016-08-10 湖南雁能森源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断路器防跳回路
CN111327039A (zh) * 2020-03-20 2020-06-23 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断路器防跳电路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继电保护装置和断路器本体防跳功能的匹配分析;姚文明 等;《电世界》;20190731(第7期);第14-19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60231A (zh) 2021-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28889B2 (en) Circuit breaker
EP1939909B1 (en) Circuit breaker and opening and closing method thereof
CN112260231B (zh) 断路器防跳回路
CN220066877U (zh) 一种断路器的跳闸合闸保护电路
CN105047491B (zh) 一种永磁操作机构防跳装置
CN110970866A (zh) 一种接触器控制装置和供电系统
JP4172916B2 (ja) 短絡防護装置
RU67772U1 (ru) Электромагнитный привод выключателей
US11831141B2 (en) Dual coil armature for supervision relay of trip coil
CN209981144U (zh) 永磁断路器紧急分闸延时重动装置
CN207261169U (zh)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系统与变桨电机的电磁刹车驱动器
CN110837240B (zh) 一种具有储能监控功能的永磁机构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
CN107146739B (zh) 电磁继电器低电平自锁控制电路
CN106444605B (zh) 用plc实现的永磁开关智能控制器
CN205159249U (zh) 新型断路器脱扣器
CN205194636U (zh) 一种永磁操作机构防跳装置
CN209471914U (zh) 一种新型脱扣器
CN215897287U (zh) 一种基于灭磁开关脱扣的灭磁电阻快速投入回路
CN210092858U (zh) 高压断路器防跳机构
CN217606759U (zh) 一种断路器分合闸线圈防烧毁保护装置
CN210325669U (zh) 一种永磁机构断路器用保护装置的合分闸配合回路
US2289182A (en) High-speed direct-current circuit breaker
CN220553391U (zh) 用于接触器的开关模块及接触器模组
CN220933939U (zh) 用于转换开关系统的电气互锁装置及转换开关系统
CN216625372U (zh) 一种电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