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55802B - 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及头戴式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及头戴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55802B
CN112255802B CN202011267491.8A CN202011267491A CN112255802B CN 112255802 B CN112255802 B CN 112255802B CN 202011267491 A CN202011267491 A CN 202011267491A CN 112255802 B CN112255802 B CN 1122558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duct
air outlet
heat
ho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6749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55802A (zh
Inventor
周伟
王云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6749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55802B/zh
Publication of CN1122558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5580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17989 priority patent/WO2022100266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558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558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7/0176Head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027/0178Eyeglass typ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及头戴式设备,该主体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和主机,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出风口,所述主机容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中,所述主机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具有至少一风道,所述风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主机包括控制组件及光机组件,所述光机组件及所述控制组件中至少一个产生的热量经由所述风道传输至所述出风口排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及头戴式设备,通过该风道和出风口的设置,能够对控制组件和光机组件进行有效散热,改善相关技术中壳体与用户接触的部位被加热升温而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问题,有效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及头戴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头戴式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及头戴式设备。
背景技术
头戴式设备,例如AR(Argu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眼镜、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眼镜等因内部设置有光学、电子模组,这些模组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热量,需要及时将热量排到外部或传导到其他区域,以避免设备内部热量聚集而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情况。相关技术中,头戴式设备多采用在光学、电子模组上贴设例如石墨片的方式以将热量带到设备外壳上,利用设备外壳与外界做热交换,实现降温目的。但是,这种方式,一方面散热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热量带到设备外壳上容易导致设备外壳温度升高,而设备外壳存在与用户头部或者其他部位接触的位置,这些位置温度升高容易导致用户使用体验不佳甚至可能烫伤用户。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及头戴式设备,能够及时将头戴式设备的热量排出,提高头戴式设备的散热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所述主体装置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出风口;和
主机,所述主机容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中,所述主机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具有至少一风道,所述风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主机包括控制组件及光机组件,所述光机组件及所述控制组件中至少一个产生的热量经由所述风道传输至所述出风口排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通过在主体装置的第一壳体上设置出风口,并使得容置在第一壳体中的主机与第一壳体之间形成至少一条风道,该风道可与出风口连通,从而风道可将控制组件和光机组件产生的热量传输至出风口,进而实现对控制组件和光机组件的散热。采用这种散热方式,能够对控制组件和光机组件进行有效散热,无需传热至第一壳体,从而有效避免第一壳体与用户接触的部位被加热升温而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问题,有效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的第一壳体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的后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的前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的主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的主机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的主机的内部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的光机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的主机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的控制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的散热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的散热模组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的散热模组、控制模组及光机支架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的散热模组、控制模组及光机支架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的鼻托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实施例一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该主体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和主机,第一壳体上设置有出风口,该主机容置在第一壳体中,主机与第一壳体之间具有至少一条风道,该风道与出风口连通,主机包括控制组件和光机组件,控制组件可至少部分设于光机组件上,该光机组件及控制组件中至少一个产生的热量可经由风道传输至出风口排出。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提及的头戴式设备是指通过各种头部显示装置向人体眼镜发送光学信号,从而可以实现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增强现实(AR,ArgumentedReality)或者是混合现实(MR,Mixed Reality)等不同效果。示例性的,该头戴式设备可为AR眼镜、VR眼镜或者是MR眼镜等。
因此,本实施例的主体装置则可指头戴式设备中用于设置光学组件、显示装置、功能器件(例如摄像头、扬声器或麦克风等)以及控制组件(例如电路板)的装置。该主体装置可与穿戴部配合,从而实现将主体装置佩戴于人体头部。
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主体装置的具体结构。
实施例二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100,该主体装置100包括第一壳体1和主机2,第一壳体1上设置有出风口10,该主机2容置在第一壳体1中,主机2与第一壳体1之间具有至少一条风道11(如图3所示,图3中的箭头表示风道11中的气流方向),该风道11与出风口10连通,主机2包括光机组件20和控制组件22,该光机组件20及控制组件22中至少一个产生的热量可经由风道11传输至出风口10排出。
这样,当主体装置100应用于头戴式设备时,利用风道11和出风口10的配合,可将热量快速散发至第一壳体1的外部,替代了相关技术中采用在主体装置100设置散热片将热量传导至第一壳体1进行散发的方式,一方面提高了散热效率,另一方面也可避免热量聚集在第一壳体1而导致第一壳体1温度升高影响客户佩戴体验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壳体1与主机2之间形成风道11可通过以下方式:
第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壳体1中设置主机2时,使得主机2的外周至第一壳体1的内壁面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即可形成为该风道11。
第二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主机2自身设置间隙,例如可通过主机2自身包括的部件之间形成间隙,利用该间隙与出风口10连通,即可形成风道11。
第三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使得第一壳体1的内壁面与主机2的外周之间具有间隙,同时,主机2自身也设置有间隙,从而这些间隙共同形成该风道11。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出风口10排出的热量不会散发至用户佩戴部位,同时使得该第一壳体1的外观更加简洁,该出风口10可设置在第一壳体1的沿其长度方向上的至少一端。换言之,第一壳体1可为长条状壳体,出风口10可设置在第一壳体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或者,第一壳体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都可设置该出风口10。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1沿其自身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都设置有出风口10,该出风口10可包括位于第一壳体1的一端的第一出风口10a和位于第一壳体1的另一端的第二出风口10b。在第一壳体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出风口10a和第二出风口10b的方式,风道11可将热量分散到第一出风口10a和第二出风口10b分别出风,从而可加快热量散热,提高该主体装置100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该出风口10可为一整个出风口10或者可以是多个出风孔共同形成的出风口10。示例性的,可在第一壳体1上设置多个条形的出风孔,该多个条形的出风孔形成该出风口10。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快速将热量传输至出风口10,提高散热效果,该第一壳体1还可设置进风口12,进风口12可位于第一壳体1的两端之间,该风道11可与进风口12连通且位于进风口12和出风口10之间。具体地,进风口12可设置在第一壳体1的中部位置,这样,出风口10和进风口12间隔较远,从而风道11所经过的区域可较长,其经过的热源区域较大,有利于将更多的热量带离出风口10。此外,进风口12设置在第一壳体1的中部位置,当在第一壳体1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出风口10a和第二出风口10b时,从进风口12进入的风(或者说是空气)可以分成两路,沿着通道带着热量分别向第一出风口10a和第二出风口10b排出,同时可以避免从第一出风口10a、第二出风口10b排出的热风又重新通过进风口12进入而导致影响散热效果的情况。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进风口12也可设置在第一壳体1的非中部位置,例如进风口12可更靠近第一出风口10a或第二出风口10b设置。
可选地,进风口12可为一整个进风口12或者是在第一壳体1上设置多个进风孔形成,示例性的,可在第一壳体1上设置多个进风孔,且该多个进风孔可同为条形孔、圆形孔或者是部分为条形孔,部分为圆形孔的形式。该多个进风孔可间隔设置且沿着第一壳体1的长度方向排列,从而可增加与通道的连通部分,增加进风量以提高散热效果。
结合图4至图6所示,一些实施例中,主体装置100还包括镜片3,该第一壳体1包括第一框架部13和罩设部14,第一框架部13用于安装镜片3,罩设部14的一端连接第一框架部13,且罩设部14用于与第一框架部13围合形成容置该主机2的收容空间13a,进风口12和出风口10可设置在罩设部14上。具体地,罩设部14可为长条壳状,其可围合在第一框架部13的背离用于安装镜片3的一侧,从而避免阻挡安装于第一框架部13上的镜片3。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1还包括镜框部15,镜框部15的一端连接罩设部14远离第一框架部13的一端,镜框部15的另一端与第一框架部13对应安装,该镜框部15用于固持主机2的至少部分。这样,镜框部15、罩设部14、第一框架部13共同围合形成该收容空间13a,从而可便于将主机2容置在收容空间13a中。
具体地,镜框部15和罩设部14可为一体结构且组成第一壳体1的后壳1a。换言之,镜框部15和罩设部14可成型为一体,从而镜框部15和罩设部14作为第一壳体1的后壳1a。将镜框部15和罩设部14成型为一体可简化主体装置100的部件组装。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镜框部15和罩设部14还可为分体式结构,其二者可通过粘接、螺接、卡扣或者是焊接等方式组装在一起形成第一壳体1的后壳1a。
结合图5至图7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还包括转接部16,转接部16的一端连接第一框架部13,转接部16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可将主体装置100佩戴在用户头部的穿戴部。具体地,转接部16连接于第一框架部13的沿其自身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从而方便转接部16与穿戴部连接。考虑到穿戴部要佩戴在用户头部,因此,转接部16可为两个,两个转接部16分别连接在第一框架部13的两端。
可选地,转接部16与第一框架部13可为一体结构且组成第一壳体1的前壳1b。将转接部16与第一框架部13设置为一体结构可简化主体装置100的部件组装。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转接部16与第一框架部13还可为分体式结构,其二者可通过粘接、螺接、卡扣或者是焊接等方式组装在一起形成第一壳体1的前壳1b。
一些实施例中,转接部16与第一框架部13于二者的连接处围成通风口13b,该出风口10的出风可经由通风口13b排出。具体地,转接部16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161和第二部分162,第一部分161可用于连接第一框架部13,第二部分162用于与穿戴部可转动连接。第一部分161和第一框架部13的连接处可围成通风口13b,该第二部分162和穿戴部可转动连接以便于穿戴部的收纳。
可选地,转接部16可为具有中空部的壳体结构,转接部16的中空部的两端可连接于第一框架部13,从而第一框架部13和转接部16之间能够形成该通风口13b,该通风口13b则为中空部的开口,这样子,从罩设部14上的出风口10排出的热量,可通过该第一框架部13和转接部16之间的通风口13b进一步排出,避免热量聚集在转接部16上,提高散热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还包括延伸端17,延伸端17的一端可连接于罩设部14,延伸端17的另一端用于与转接部16的第二部分162固定,从而实现罩设部14与转接部16、第一框架部13的连接。具体地,罩设部14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延伸端17,该延伸端17可伸入第一框架部13和转接部16连接的通风口13b处,从而可将罩设部14与转接部16的连接位置隐藏,提高主体装置100的外观装饰效果。
可选地,延伸端17伸入第一框架部13和转接部16连接的通风口13b处并通过螺钉连接方式与转接部16相连接,从而可利用转接部16隐藏二者连接的螺钉,提高主体装置100的外观装饰效果。
进一步地,由前述可知,罩设部14的两端均设置有出风口10,当延伸端17伸入第一框架部13和转接部16连接位置的通风口13b时,出风口10可朝向转接部16设置,从而利用转接部16可隐藏出风口10所在位置,一方面用户视觉不容易看到,用户也难以触碰到出风口10,从而用户在使用头戴式设备时,相关部位(例如头部、手部等)都感知不到出风口10排出的高温热风,实现了出风口10热风的隔离。另一方面,可实现出风口10的隐藏,对头戴式设备整机外观造型的整体性与美观性非常有利。
一些实施例中,转接部16的至少部分表面163与出风口10相对,该至少部分表面163可用于引导出风口10的出风。具体地,该至少部分表面163可为转接部16的朝向第一框架部13的表面,该表面可与出风口10相对,从而从出风口10出来的热气流(例如热量或者是热风)可通过该转接部16的表面形成回旋的湍流气团,从而降低热气流在此处的排出速度,避免热量大幅度聚集在转接部16的中空开口处。
进一步地,该转接部16的至少部分表面163围成朝远离出风口10所在一侧凹陷的凹陷部,该凹陷部可用于引导出风口10的出风。具体地,该凹陷部可具有上述的至少部分表面163。采用转接部16的至少部分表面围成凹陷的凹陷部的方式,可使经由出风口10排出的热气流形成回旋的湍流气团,从而可大幅度降低热气流的排出速度。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还包括保护罩18,保护罩18罩设于第一框架部13和转接部16外围,保护罩18还盖设于罩设部14连接第一框架部13的至少部分。具体地,保护罩18可作为装饰保护罩,其一方面可对主体装置100起到装饰作用,另一方面,保护罩18可遮盖第一框架部13和转接部16连接的位置,隐藏其二者连接的转轴或者是螺钉等,另外还可隐藏第一框架部13、转接部16上的电连接件(比如用于连接至穿戴部的柔性电路板、电线等)。
进一步地,保护罩18可选用导热材料,例如金属材质,从而保护罩18也可实现将主机2产生的热量辅助散发至外部。示例性的,保护罩18可选用例如铝合金等材质,以具有良好的外观装饰效果的同时还可有效辅助散热。
再次结合图3至图6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罩设部14可包括连接第一框架部13的盖板部14a和连接于盖板部14a两端的侧板部14b,出风口10可设置在该侧板部14b上,而进风口12则可设置在盖板部14a上。具体地,该盖板部14a两端的侧板部14b可自盖板部14a的两端部向下倾斜延伸,前述的延伸端17可自盖板部14a和侧板部14b的连接处向外延伸,从而延伸端17伸入转接部16和第一框架部13的连接处时,延伸端17可以遮盖侧板部14b,从而使得设置在侧板部14b上的出风口10形成为隐藏式出风口10。
进一步地,盖板部14a可包括连接第一框架部13的第一盖板部141和连接第一盖板部141的第二盖板部142,第一盖板部141和第二盖板部142可成角度连接,形成近似L字形的盖板部14a。第一盖板部141可大致成水平设置,第二盖板部142与第一盖板部141大致垂直,该风道11可包括位于主机2与第一盖板部141之间的第一风道11a(如图4中的虚线箭头所示,该虚线箭头同时还表示第一风道11a中的气流方向)和位于主机2与第二盖板部142之间的第二风道11b(如图4中的虚线箭头所示,该虚线箭头同时还表示第二风道11b中的气流方向)。这样,通过设置多个风道11,且多个风道11分别位于不同位置,可将不同位置的热量通过多个风道11传输至出风口10排出,从而可提高散热效果。
为了能够精确控制通过第一风道11a和第二风道11b的气流所产生的降温效应,第一风道11a和第二风道11b可分别密封,以使第一风道11a和第二风道11b至少部分不连通。第一风道11a的密封方式可大致如下: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主机2与第一盖板部141之间抵紧以对第一风道11a密封,从而使得经由第一进风口12进入第一风道11a中的冷风以及第一风道11a中的热量气流能够避免分散至主机2与第二盖板部142之间。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主机2与第一盖板部141之间可设置第一密封件(未图示)以对第一风道11a密封。该第一密封件可包括泡棉、硅胶或者是背胶中的一种或多种,从而利用第一密封件实现第一风道11a的密封。
再一种可选的实施方案中,主机2与第一盖板部141之间抵紧,同时在主机2和第一盖板部141之间还可进一步设置第一密封件以对第一风道11a密封。
第二风道11b的密封方式可大致如下: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主机2与第二盖板部142远离第一盖板部141的一端之间抵紧以对第二风道11b密封,从而从第二进风口12进入的冷风以及第二风道11b中的气流能够避免传输至第一盖板部141和主机2之间,从而避免热量分散至主机2和第一盖板部141之间。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案中,主机2与第二盖板部142远离第一盖板部141的一端之间可设置第一密封件以对第二风道11b密封。该第一密封件可包括泡棉、硅胶或者是背胶中的一种或多种,从而利用第一密封件实现第二风道11b的密封。
再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主机2与第二盖板部142之间抵紧,同时在主机2和第二盖板部142之间还可进一步设置第一密封件以对第二风道11b密封。
通过将第一风道11a和第二风道11b分别密封,使得第一风道11a和第二风道11b至少部分各自独立,从而可以利用第一风道11a和第二风道11b的不同的位置,由此可根据此设置主机2上的热源对应不同的风道11位置设置,从而可精确控制气流经过不同风道11所产生的降温效应。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1a和第二风道11b可具有融合区111参见图3所示),第一风道11a和第二风道11b的风(或者说是气流(风和热量的混合物))可在融合区111处融合。换言之,第一风道11a和第二风道11b部分独立,然后在融合区111处融合,从而可根据不同的热源,独立设计各风道11的形态、大小,进而有利于控制不同的气流经过不同的风道11所产生的降温效应。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融合区111可临近进风口12设置,从而第一风道11a和第二风道11b可共用进风口12,该进风口12的进风可经由融合区111分别流向第一风道11a和第二风道11b。换言之,第一风道11a和第二风道11b在进风的前段融合,在后段分别独立,这样可以便于独立设计各风道11的形态、大小,以改变各区域的风阻、风压、通风量等,从而来精确控制第一壳体1中各区域、主机2的各热源的降温程度。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融合区111可临近出风口10设置,从而第一风道11a和第二风道11b可共用出风口10,第一风道11a和第二风道11b的出风(或气流)可经由融合区111流向出风口10。这样,第一风道11a和第二风道11b进风的前段相互独立,而在后段靠近出风位置则融合,同样可便于独立设计各风道11的形态、大小,从而可有效改变各区域的风阻、风压、通风量等。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各个独立风道11中的两个或多个提前融合,再和其他风道11再次融合。例如,第一风道11a和第二风道11b中的至少一个可包括对应进风口12的第一子通道和对应出风口10的第二子风道11,融合区111可位于第一子通道和第二子通道之间。这样,可更便于各个通道的独立设计。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个独立风道11中的两个或多个子通道融合的先后次序、融合的位置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例如可根据第一壳体1中主机2的热源位置的布置情况调整,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此外,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各个独立的风道11也可以先融合,例如可在靠近进风口12处融合,然后再根据第一壳体1中主机2的热源位置的布置,再次将风道11分离,在将热量传导到其他区域,从而平均主体装置100的整体温度。
当然,在其他另一些实施例中,各独立风道11也可以先融合,再根据第一壳体1中主机2的热源位置的布置,再次将风道11分离,将其中一个进风口12的空气量拆分为多个气流道,再分区经过需要降温的热源区域,然后再到出风口10处融合。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进风口12可为多个,分别为第一进风口121和第二进风口122,第一进风口121可设置在第一盖板部141上,第二进风口122可设置在第二盖板部142上,从而第一进风口121可与第一风道11a连通,第二进风口122可与第二风道11b连通,这样,分别对应不同的风道11设置不同的进风口12,可以加快热量散发速度,提高散热效果。
实际设置中,第一进风口121可设置在第一盖板部141的中部位置,第二进风口122可设置在第二盖板部142的中部位置,第一进风口121和第二进风口122均可为一个或多个。
在这种设置中,外部空气可通过多个进风口12进入多个独立风道11中,再根据第一壳体1中主机2的热源位置的布置,将多个风道11融合,然后又分离为独立风道11,最后由多个出风口10排出主机2外部。
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主机2热源的布置情况,从而将主机2热源与通道配合起来。
结合图8至图10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光机组件20和/或控制组件22均可作为热源,其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通过风道11传输至出风口10,从而可实现快速散热,避免热量集聚而导致影响光机组件20和/或控制组件22而影响其正常运行的情况。
一些实施例中,光机组件20包括光机光源20a、光学组件20b以及光机支架20c,光机光源20a和光学组件20b均可安装在光机支架20c上。具体地,光机光源20a主要用于发出光线,而光学组件20b则用于将光机光源20a发出的光线传输至用户人眼。可以理解的是,光机光源20a可选用OLED光源。该通道可至少部分经过该光机光源20a所在的区域,从而可将光机光源20a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发至出风口10。
进一步地,为了能够对应人眼设置,光机光源20a的数量可包括两个,则光机支架20c为长条形支架,且光机支架20c的长度方向可沿着第一壳体1的长度方向,光机支架20c的长度可大致与第一壳体1的长度相匹配,即略短于第一壳体1的长度,从而光机支架20c可适配第一壳体1的内部空间,同时也能够利用第一壳体1的内部空间,以便于器件的布置。具体地,光机支架20c可包括两个支撑部201以及连接于两个支撑部201之间的连接部202,该两个支撑部201对称设置,该两个支撑部201可分别用于支撑两个光机光源20a,光学组件20b的数量与光机光源20a的数量对应且也可为两组,从而将两个光机光源20a分开且对应设置,两组光学组件20b可分别对应人眼设置,从而可分别将两个光机光源20a的光线传输至两个人眼上。
结合图11至图12所示,进一步地,支撑部201可包括具有中空开口的侧壁结构203,光机光源20a可盖设于侧壁结构203的开口的一侧,光学组件20b的至少部分可设置在侧壁结构203的开口。具体地,该侧壁结构203可通过在支撑部201上凸设凸台形成,侧壁结构203具有上下开口,侧壁结构203的上表面203a可设置光机光源20a,而光学组件20b设置在该侧壁结构203的中空开口中,光机光源20a发出的光线通过侧壁结构203的上表面203a的开口传输至光学组件20b上,光学组件20b再通过侧壁结构203的下部开口再将光线传输至人眼中。
可选地,光机光源20a可拆卸设置在侧壁结构203的上表面203a,例如可通过螺纹连接、卡扣连接或者是磁吸等方式固定在侧壁结构203的上表面203a。示例性的,可在侧壁结构203的上表面203a上设置多个凸起的螺柱203b,然后光机光源20a可通过螺钉或者是螺栓固定在该螺柱203b上,从而实现将光机光源20a固定于侧壁结构203的上表面203a上。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组件20b可包括透镜组204、第一光学单元205和第二光学单元206,透镜组204可安装在侧壁结构203的内表面,第一光学单元205可位于侧壁结构203远离光机光源20a的一侧,第二光学单元206对应第一光学单元205设置,第一光学单元205用于将经由透镜组204接收光机光源20a发出的光线引导至第二光学单元206上。具体地,透镜组204可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透镜,透镜组204可设置在侧壁结构203的开口中,且透镜组204靠近侧壁结构203的上表面203a的开口,透镜组204用于接收光学光源发出的光线并透射至第一光学单元205上。第一光学单元205可设置在侧壁结构203的下部开口处且遮盖侧壁结构203的下部开口,第一光学单元205可为分光镜,该分光镜可相对于透镜组204的光轴倾斜设置,从而可将光线反射至第二光学单元206上。
进一步地,分光镜临近侧壁结构203的一端位于侧壁结构203远离第二光学单元206的一侧,第二光学单元206位于侧壁结构203的第二侧。具体地,第二光学单元206可临近主体装置100的镜片3设置,从而可将光线透射至人眼中。
进一步地,光机支架20c还包括设置在侧壁结构203的两端且相对设置的两个延伸部207,该两个延伸部207用于固定对应的第一光学单元205和第二光学单元206。具体地,两个延伸部207设置在侧壁结构203的下部的两端,两个延伸部207、侧壁结构203的下部围合形成容置空间203c,第一光学单元205和第二光学单元206可设置在该容置空间203c,且第一光学单元205的两端、第二光学单元206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延伸部207上。
可选地,延伸部207可为自侧壁结构203的下部凸出的薄板结构,实际设置时,可在侧壁结构203的下部凸出两块薄板,且为了便于第一光学单元205能够相对透镜组204的光轴倾斜设置,该延伸部207可设置为近似三角形肋板。
此外,为了防止第一光学单元205、第二光学单元206的两端与延伸部207的连接处出现漏光的情况,在两个延伸部207的相互朝向的两个表面上可设置遮光材料,例如可在表面上涂覆油墨。或者是,可将延伸部207整体设置为遮光材料。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将光机支架20c固定在第一壳体1中,光机支架20c还包括两个锁固端208,该两个锁固端208可分别位于光机支架20c的两端,每一个锁固端208分别连接对应的延伸部207,该锁固端208可用于与第一壳体1锁固,从而可将光机支架20c固定在第一壳体1中。具体地,锁固端208可为自靠近光机支架20c的端部的延伸部207的外表面凸出设置,在锁固端208上可设置锁固螺孔,紧固件(例如螺钉或者螺栓)可穿过该锁固孔固定至第一壳体1上。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锁固端208还可通过粘接方式固定在第一壳体1上,同样可实现将光机支架20c固定在第一壳体1中。
一些实施例中,该光机支架20c还包括固定支架209,固定支架209可连接支撑部201或连接部202的至少一个,主机2还可包括摄像组件24,摄像组件24可固定于固定支架209上。具体地,固定支架209可设置在连接部202上,具体可为设置在连接部202的一侧边缘上,该固定支架209上可设置摄像组件24,从而摄像组件24设置在光机支架20c的接近中部区域,而光机组件20则设置在光机支架20c的接近两端的区域,由于摄像组件24运行时同样会产生热量,因此,摄像组件24同样可作为主机2的热源。将摄像组件24设置在连接部202的固定支架209上,而光机组件20则设置在光机支架20c的两端位置,这样,可以将主机2的热源分摊在整机的不同位置,避免热量过于集中而导致主机2出现运行故障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能够将摄像组件24和光机组件20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发,该通道应至少部分经过该摄像组件24和光机组件20所在的区域。
进一步地,摄像组件24可包括一个或多个。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固定支架209可包括连接该连接部202且位于两个支撑部201之间的第一固定支架209a,该摄像组件24可包括第一摄像组件241,第一摄像组件241可安装在第一固定支架209a上。可选地,第一摄像组件241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摄像头,该一个或多个摄像头可提供相同或不同的功能。例如,以第一摄像组件241包括两个摄像头为例,该两个摄像头中,两个摄像头可都提供相同功能,例如均可实现建模功能,或者,也可以提供不同功能,例如一个摄像头提供建模功能,另一个提供拍摄功能。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摄像组件24还可包括第二摄像组件242,该固定支架209还包括设置于支撑部201远离连接部202的一侧的第二固定支架209b,即,第二固定支架209b设置在支撑部201靠近其自身端部的位置处,第二摄像组件242可安装在第二固定支架209b上。该第二摄像组件242可同样包括一个或多个,例如,第二摄像组件242可为两个,则第二固定支架209b可为两个,两个第二固定支架209b分别设置在两个支撑部201远离连接部202的一侧,两个第二摄像组件242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二固定支架209b上。该第二摄像组件242同样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摄像头,且第二摄像组件242的多个摄像头可提供相同或不同的功能。例如,该第二摄像组件242可包括两个摄像头,该两个摄像头可均为鱼眼镜头,且由于第二摄像组件242设置在靠近支撑部201端部位置,其可获取靠近第一壳体1的端部位置处的环境信息,从而进行处理。
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摄像组件24可同时包括第一摄像组件241和第二摄像组件242,固定支架209可包括设置在连接部202上的第一固定支架209a和设置在支撑部201远离连接部202的一侧的第二固定支架209b,第一摄像组件241可安装在第一固定支架209a上,第二摄像组件242可安装在第二固定支架209b上。摄像组件24同时包括第一摄像组件241和第二摄像组件242的方式,能够实现不同的功能,提高主体装置100的功能多样性。此外,将第一摄像组件241设置在光机支架20c的中部位置,而第二摄像组件242则设置在光机支架20c的端部位置(即远离光机支架20c的中部位置的一端),这样可以将摄像组件24分开设置,避免第一摄像组件241、第二摄像组件242设置在一起同时运行时热量过于集中导致有可能影响运行的情况。而且,由于出风口10设置在第一壳体1的端部位置,将第二摄像组件242设置在端部位置也可快速通过出风口10将热量导出,提高散热效果。
结合图13至图1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能够将风道11的风及时导出至出风口10排出,主机2还可包括散热风扇26,该散热风扇26可位于风道11中。具体地,由前述可知,因光机光源20a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光机支架20c的两端,该出风口10包括两个,分别设置在罩设部14的两端,因此,散热风扇26的数量可为两个,该两个散热风扇26可分别安装在光机支架20c的两端。设置两个散热风扇26,可加快将风道11中的气流引导至出风口10处排出,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主机2也可不设置散热风扇26,而是设置热压差散热机构。该热压差散热机构同样可设置在风道中。当然,主机2也可同时设置散热风扇26和热压差散热机构,从而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本实施例以主机2包括散热风扇26为例进行说明。
进一步地,该散热风扇26可邻近出风口10设置,从而可将风道11的风引导至出风口10排出。具体地,该散热风扇26可为吸入式风扇,其可在出风口10处形成负压,以将风道11中的气流吸引至散热风扇26处,从而集中到出风口10处排出。
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201的背离连接部202的一侧与第一壳体1围成流通空间201a,该风道11可包括该流通空间201a,从而散热风扇26可位于该流通空间201a中或临近该流通空间201a设置。具体地,该支撑部201还可包括连接于侧壁结构203远离于连接部202的一侧的连接板201b,该连接板201b、侧壁结构203的外表面以及该第一壳体1围成该流通空间201a。这样,利用连接板201b的设置,使得在连接板201b处形成该流通空间201a,则通道的气流可到此处进行融合,从而通过散热风扇26吸入并引导至出风口10排出,提高散热效果。
实际设置时,可将散热风扇26设置在支撑部201的背离连接部202的一侧,散热风扇26的出风侧26b与出风口10相对,而散热风扇26的进风侧26a则可朝向该支撑部201设置。具体地,散热风扇26可设置在侧壁结构203远离连接部202的一侧,且散热风扇26竖直设置。这种情况下,散热风扇26的进风侧26a可与连接板201b相对。这样,可以利用光机支架20c端部的空间设置散热风扇26,使得主机2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风扇26也可横向设置,即散热风扇26可设置在连接板201b远离侧壁结构203的一侧,此时,散热风扇26的进风侧26a可与侧壁结构203相对。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散热风扇26在光机支架20c上的固定,该支撑部201背离连接部202的一侧设有凸出部201c,该凸出部201c与支撑部201之间形成台阶结构,从而散热风扇26至少部分可设置于台阶结构上且由台阶结构支撑,该出风口10则位于散热风扇26远离凸出部201c的一侧。具体地,该凸出部201c可设置在连接板201b远离侧壁结构203的一侧,该凸出部201c具体可与连接板201b的侧面形成台阶结构,从而可支撑该散热风扇26的至少部分。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固定散热风扇26,该主机2还可包括辅助支架28,该辅助支架28设置于支撑部201上且位于流通空间201a中,散热支架位于辅助支架28和支撑部201远离连接部202的一侧。具体地,辅助支架28可设置于连接板201b上,从而辅助支架28和凸出部201c共同形成用于支撑散热风扇26的支撑结构,实现散热风扇26在光机支架20c上的固定。
可选地,该辅助支架28设置在连接板201b上可通过螺钉固定或者是粘接、卡接、焊接等方式。为了便于安装,辅助支架28可通过螺钉固定于连接板201b上。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辅助支架28可与连接板201b形成为一体结构,从而辅助支架28和凸出部201c也可以形成为一体结构,这样可以减少部件的组装工序。
进一步地,辅助支架28包括流通部28a和连接于流通部28a的导向部28b,流通部28a可位于导向部28b和支撑部201之间,该流通部28a可具有入风孔281,导向部28b可具有出风孔282,进入该流通空间201a的风可依次经由入风孔281、导向部28b与支撑部201之间的空间以及出风孔282进入散热风扇26中,然后再经由散热风扇26导向该出风口10。换言之,在辅助支架28的流通部28a和导向部28b处,经由该入风孔281、导向部28b和支撑部201之间的空间以及出风孔282,可以形成气流的流通通道,方便将通道中的气流快速流通至此处并吸入至散热风扇26中,从而利用散热风扇26导向该出风口10。
一些实施例中,由于散热风扇26为吸入式风扇,因此,为了使得在散热风扇26处能够形成负压,以将通道中的气流快速吸引至扇热风扇处,需要对散热风扇26与支撑部201的各连接处进行密封,以形成负压。具体为在散热风扇26的外周面至第一壳体1的内壁面之间设置有密封件,以用于风道11的密封。
以下将详细说明风道的密封情况。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散热风扇26背离其自身进风侧26a的一侧,以及散热风扇26背离其自身出风侧26b的一侧中的至少一个可设置有第二密封件(未图示)以用于风道11的密封。具体地,可在散热风扇26背离其自身进风侧26a的一侧,以及散热风扇26背离出风侧26b的一侧都设置第二密封件,从而可避免风道11的气流经过这些位置散发出去,影响散热风扇26的导风。示例性地,该第二密封件可包括背胶、泡棉、硅胶中的一种或者是多种。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导向部28b远离散热风扇26的表面还可设置有第三密封件283以用于该风道11的密封。示例性地,第三密封件283同样可为背胶、泡棉或硅胶中的一种或者是多种。
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导向部28b远离连接部202的一侧与第一壳体1之间还设置有第四密封件284以用于风道11的密封。示例性地,第四密封件284同样可为背胶、泡棉或硅胶中的一种或者是多种。
再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导向部28b远离散热风扇26的表面可设置有第三密封件,以及导向部28b远离连接部202的一侧与第一壳体1之间还设置有第四密封件,以用于该风道11的密封。
总而言之,不论是采用上述哪种方式,目的都是为了实现风道11的密封,避免风道11的气流在还未吸入至散热风扇26时已经分散至其他位置而影响散热效果的情况。
以下将结合上述各部件简单说明该通道的分布和散热风扇26如何将风道11的气流引导至出风口10。
由前述可知,风道11包括第一风道11a和第二风道11b,第一风道11a是位于主机2和第一盖板部141之间,第二风道11b是位于主机2与第二盖板部142之间,具体来说,第一风道11a可经过主电路板22a、光机光源20a的朝向第一框架部13的一侧,第二风道11b可经过主电路板22a、副电路板22b、光机光源20a的朝向罩设部14的一侧,则,在散热时,空气经由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进入至第一壳体1中,分别通过第一风道11a和第二风道11b,利用第一风道11a和第二风道11b传输至上述的融合区111(或者是流通空间201a)中,然后经由散热风扇26吹向出风口10。因此,对于第一风道11a、第二风道11b之间相互的独立性(即密封)是保证两条风道11高效率运行的关键。
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盖板部141和主机2之间设置第一密封件以及在主机2和第二盖板部142之间设置第一密封件,使得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在进风处可相互保持独立,避免热量互相干扰,同时,散热风扇26与通道的连接处(即散热风扇26的一周)的密封是风道11密封的最后一处关卡,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将散热风扇26的背离进风侧26a的一侧以及背离出风侧26b的一侧设置第二密封件,然后在与散热风扇26连接的导向部28b远离散热风扇26的表面设置第三密封件,以及在导向部28b远离连接部202的一侧与第一壳体1之间还设置有第四密封件,通过上述第二密封件、第三密封件以及第四密封件的设置,全面实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密封,从而保证了该吸入式散热风扇26的风道11密封性,进而保证散热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对散热支架在光机支架20c上的固定进行限位,避免其自光机支架20c上脱离,该主机2还可包括限位件29,该限位件29的至少一端可固定在辅助支架28上,且该限位件29连接于散热支架的远离凸出部201c的一端以对散热风扇26进行限位。具体地,该限位件29可为近似凹字形的限位条板,该限位件29可与辅助支架28围合形成限位空间,从而可限制散热风扇26的远离凸出部201c的一端的位置,避免其自凸出部201c以及辅助支架28上脱离。
结合图15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组件22可至少部分设于光机支架20c上,具体设置时可至少部分设置在连接部202上。为了便于设置控制组件22,连接部202上可凸起设置具有中空开口的凸台202a,控制组件22可至少部分设置在该凸台202a的中空部中。具体地,控制组件22可包括主电路板22a,主电路板22a可设置在连接部202的凸台202a上,即,主电路板22a位于光机光源20a远离光机组件20的一侧,从而主电路板22a一方面与光机组件20设置可合理布局,分摊在整机的几个方位,风道11的至少部分可经过该主电路板22a所在的区域,同时也可经过光机组件20所在的区域,这样,风道11可将主电路板22a产生的热量以及光机光源20a产生的热量排出至出风口10。另一方面,主电路板22a设置在光机光源20a远离光机组件20的一侧,也可以避免主电路板22a遮挡光机光源20a发出的光线。
可以理解的是,主电路板22a是指头戴式设备的主板,其主要用于控制头戴式设备中各功能器件的运行和处理,因此,该主电路板22a上可设置有多个主芯片,该多个主芯片用于控制头戴式设备中各功能器件的运行和处理。
考虑到主体装置100中的功能器件较多,为了能够满足主机2的各器件的接线要求,该控制组件22还包括与主电路板22a电连接的副电路板22b,该主电路板22a可设置在光机支架20c上。该副电路板22b同样可设置在光机支架20c上并位于该两个光机光源20a之间。具体地,副电路板22b和主电路板22a之间可通过柔性电路板22c连接,并且,副电路板22b和主电路板22a通过柔性电路板22c连接时可大致形成折弯结构,即主电路板22a的整体面积(例如长度、宽度)可大于副电路板22b的整体面积(例如长度、宽度),副电路板22b通过柔性电路板22c连接在主电路板22a的中部位置,并与主电路板22a之间形成空间,即副电路板22b位于主电路板22a下方,且副电路板22b大致位于光机支架20c的中部位置(对应连接部202的位置),该副电路板22b上也可设置有多个副芯片。在接线时,副电路板22b设置在连接部202的凸台202a的中空部中,其靠近第一摄像组件241设置,从而第一摄像组件241可与副电路板22b实现电性连接,其电性连接方式可通过导线、柔性电路板或连接器等方式实现。而由于主电路板22a相较于副电路板22b较长,主电路板22a的两端可大致延伸至靠近该两个光机光源20a的位置,因此,该两个光机光源20a可电连接至主电路板22a,同时,设置在支撑部201的两个端部的两个第二摄像组件242也可电连接至主电路板22a上。
考虑到主电路板22a、副电路板22b、摄像组件24以及光机光源20a均设置在光机支架20c上,为了避免上述各部件之间热量聚集,在副电路板22b与第一摄像组件241之间、主电路板22a与光机光源20a之间、以及光机光源20a与第二摄像组件242之间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可设置散热片,利用散热片可传导热量,以避免热量集中。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支撑固定副电路板22b,控制组件22还可包括副板支架22d,该副板支架22d可位于连接部202与副电路板22b之间且用于支撑副电路板22b。具体地,副板支架22d可设置在连接部202上的凸台202a的中空部中。将副板支架22d设置在连接部202上的凸台202a的中空部中,能够利用光机支架20c的高度方向上的空间,从而使得光机支架20c与副板支架22d在第一壳体1中的设置更加紧凑,减少对第一壳体1的空间的占用。
结合图16至图17所示,一些实施例中,主体装置100还包括散热模组4,该散热模组4可包括散热底板41,该散热底板41可位于主电路板22a和副电路板22b之间,用于对主电路板22a和副电路板22b进行散热。具体地,该散热底板41可为长条形板,其可设置在光机支架20c上,且散热底板41的长度方向可沿着该光机支架20c的长度方向。该散热底板41可延伸至光机支架20c的两支撑部201所在位置,散热底板41可包括相背的上表面410和下表面411,从而主电路板22a可贴设在散热底板41的上表面410,而副电路板22b则可贴设在散热底板41的下表面411,这样,利用散热底板41可将主电路板22a、副电路板22b的上的主芯片、负芯片产生的热量进行传导,从而实现对主电路板22a、副电路板22b的有效散热。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散热模组4还可包括均热板,该均热板可设置于光机支架20c、主电路板22a或者副电路板22b上。或者,散热模组4还可包括散热片,该散热片同样可设置在光机支架20c、主电路板22a或副电路板22b上。当然,该散热模组也可同时还包括均热板和散热片,将均热板和散热片都设置在光机支架20c、主电路板22a或副电路板22b上,从而实现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散热模组4还可包括两个散热鳍片结构42,该两个散热鳍片结构42分别设置在散热底板41的两端上,该两个散热鳍片结构42与散热底板41可围成容纳区域412,该主电路板22a可位于该容纳区域412中。这样,利用散热底板41将主电路板22a和副电路板22b上的主芯片、副芯片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散热鳍片结构42上,从而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可选地,该两个散热鳍片结构42可通过粘接剂连接在散热底板41上。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两个散热鳍片结构42也可通过螺钉固定或者是其他固定方式(例如卡扣)连接在散热底板41上。
此外,为了提高散热底板41将热量传导至散热鳍片结构42上的效率,在散热鳍片结构42和散热底板41之间还可设置热传导片(例如可为石墨片),以提高热传导效率。
可选地,两个散热鳍片结构42可分别对应两个光机光源20a设置,从而,该两个散热鳍片结构42可将两个光机光源20a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发。实际设置时,由于散热底板41设置在光机支架20c上,具体可设置在连接部202和支撑部201上,因此,该两个散热鳍片结构42设置在散热底板41的两端上时,两个散热鳍片可位于该两个光机光源20a的上方(即光机光源20a的背光端)。
具体地,散热鳍片结构42包括多片间隔设置的鳍片420,相邻的两片鳍片420之间形成散热通道421,该散热通道421可与风道11连通,或者是形成为该风道11的一部分,这样,主电路板22a、副电路板22b的热量通过散热底板41传递至散热鳍片420结构42上,从而集中至散热通道421上,而光机光源20a产生的热量则直接通过散热鳍片420结构42传输至散热通道421上,进而通过散热通道421进入风道11中,最终利用散热风扇26吸入至出风口10排出。
由此可知,本实施例除了风道11的设计以外,对于光机光源20a、主电路板22a、副电路板22b的热量传输路径也做了相应的设计,主要通过上述的散热底板41和散热鳍片结构42来实现,并使得通道经过该散热底板41和散热鳍片结构42,从而能够成功与散热鳍片结构42的散热通道421汇合。
另外,本实施例通过将主电路板22a、副电路板22b以及光机光源20a集中布置在散热底板41、散热鳍片结构42附近,能够方便热量快速导出,有效提高散热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该散热底板41、散热鳍片结构42的材质可选用铝合金、镁铝合金或者是镁锂合金等,从而具有良好的导热、散热性能。另外,采用铝合金、镁铝合金、镁锂合金的散热底板41、散热鳍片结构42,其整体轻薄,质量也较轻,能够减轻主体装置100的整体重量,使得主体装置100整体更加轻便。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本申请的散热模组4除了采用上述的散热底板41和两个散热鳍片结构42的组合之外,还可进一步在散热底板41上增加VC(Vapor Chamber)均热板或者是增加水冷系统(例如在散热底板41上设置水冷系统),同样可实现有效提高散热效果。
结合图18至图19所示,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散热模组4的安装,该散热底板41可与光机支架20c通过第一紧固件413锁固在一起,散热底板41与主电路板22a可通过第二紧固件414锁固在一起,从而将散热模组4与光机支架20c以及主电路板22a连接在一起。具体地,为了提高锁固效果,第一紧固件413可通过散热底板41的两端分别与光机支架20c的两个支撑部201锁固在一起,而第二紧固件414则可穿过主电路板22a和散热底板41锁固在一起,且为了不影响副电路板22b与散热底板41的连接,第二紧固件414同样可通过主电路板22a的两端分别与散热底板41的两端锁固在一起。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底板41还可通过粘接或者是卡扣等方式与光机支架20c以及主电路板22a连接。
其中,第一紧固件413、第二紧固件414可为螺钉或者是螺栓。
为了进一步锁固散热模组4与主电路板22a,该散热模组4还包括压板支架43,压板支架43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压板部430和第二压板部431,第一压板部430与主电路板22a通过第三紧固件430a锁固至散热底板41上,第二压板部431与主电路板22a通过第四紧固件431a锁固至散热底板41上。具体地,第一压板部430、第二压板部431大致呈长条板状,其二者连接形成近似L字形结构,第一压板部430通过第三紧固件430a将主电路板22a压紧在散热底板41上,第二压板部431通过第四紧固件431a将主电路板22a压紧在散热底板41上,从而有效确保主电路板22a与散热底板41之间的连接稳固性。
更具体地,第一压板部430的一端盖设于主电路板22a远离光机组件的一侧并与主电路板22a通过第三紧固件430a锁固,第一压板部430还弯折并抵压罩设于主电路板22a、光机组件及散热模组4的一侧。该第二压板部43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压板部430的另一端,并抵压罩设于主电路板22a远离光机组件的表面,第二压板部431的另一端还与散热底板41的中间部分通过第四紧固件431a锁固。
可选地,第三紧固件430a和第四紧固件431a可为螺钉或螺栓。
可以理解的是,压板支架43可为一个或多个,例如,压板支架43可为两个,两个压板支架43可分别压紧设置在散热底板41的两端。当然,压板支架43还可为三个、四个或更多个。
具体设置时,主电路板22a、散热底板41以及光机支架20c的大致安装过程如下:
将散热底板41先通过第一紧固件413和第二紧固件414固定至光机支架20c上,然后再将主电路板22a放在散热底板41上,然后将第一压板部430和第二压板部431分别通过第三紧固件430a和第四紧固件431a将主电路板22a压紧在散热底板41上,从而完成主电路板22a与散热底板41、以及散热底板41与光机支架20c之间的连接。
结合图20所示,主体装置100还包括鼻托组件5,鼻托组件5包括托叶51、连接托叶51的鼻托支架52和连接鼻托支架52远离托叶51一端的安装部53,该安装部53与第一壳体1安装连接或安装部53可伸入第一壳体1中与主机2安装连接。具体地,该安装部53可包括卡块,第一壳体1或主机2包括卡槽,该卡块与卡槽可拆卸卡固。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安装部53与第一壳体1安装连接的方式可通过在第一壳体1上开设用于供安装部53伸入的卡槽,从而实现安装部53与第一壳体1安装连接。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安装部53也可粘接在第一壳体1上。
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安装部53可伸入第一壳体1中与主机2安装连接。具体地,在第一壳体1上设置有供安装部53伸入的卡槽,该卡槽可连通至主机2的光机支架20c上,从而安装部53可与光机支架20c固定,提高安装部53与第一壳体1的安装稳固性,避免安装部53自第一壳体1中掉出。
在此实施方式中,考虑到光机支架20c上设置有副板支架22d,为了进一步提高安装部53的安装稳固性,该第一壳体1上的卡槽还可延伸至副板支架22d上,从而安装部53自第一壳体1伸入与光机支架20c和副板支架22d连接。
以下对本实施例二的主体装置100的通道和热源情况向下描述如下:
罩设部14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出风口10a和第二出风口10b,第一出风口10a和第二出风口10b处分别设置有散热风扇26,第一盖板部141和第二盖板部142上分别设置第一进风口121和第二进风口122,该第一通道位于第一盖板部141和主机2之间,并依次经过主电路板22a的朝向第一框架部13的一侧、散热底板41、散热鳍片结构42、光机光源20a、第二摄像组件242,而第二通道则位于第二盖板部142和主机2之间,并依次经过主电路板22a的朝向罩设部14的一侧、散热底板41、第一摄像组件241、散热鳍片结构42、光机光源20a以及第二摄像组件242,从而利用散热风扇26将主电路板22a、光机光源20a、第二摄像组件242的热量通过第一风道11a吸引至融合区111,同时将主电路板22a、光机光源20a、第一摄像组件241、光机光源20a以及第二摄像组件242的热量通过第二风道11b吸引至融合区111,从而第一风道11a和第二风道11b的热量在融合区111融合,进而通过散热风扇26吸引至第一出风口10a和第二出风口10b排出。
采用本实施例二的主体装置100,通过将散热风扇26设置在出风口10的位置,而出风口10位于第一壳体1的端部,因此,可将主电路板22a、副电路板22b设置在光机支架20c的中部位置,即对应于第一壳体1的中部位置,这样,利用一个散热模组4即可将主电路板22a与光机光源20a连通为一体,从而可采用最少的风道11数量来实现最大化的散热效果。同时可让风道11长度增加,让流动的空气尽可能多的接触热源,增加散热效率。此外,利用散热风扇26采用的主动式吸风方式,这样不会将各热源的被加热后的空气混合在一起,从而能够将各个不同温度的热源分别降温处理,并且相互不受干扰。
进一步地,将散热风扇26放置在光机支架20c的两端,能够将光机支架20c的中部空间区域留给第一摄像组件241,从而有利于主体装置100的外观造型设计的协调性。
进一步地,将热源(即上述的主电路板22a、副电路板22b、第一摄像组件241、光机光源20a、第二摄像组件242)合理分布于散热底板41和散热鳍片结构42上,具体是将主电路板22a和副电路板22b分别设置在散热底板41的上、下表面,从而热量可直接通过散热底板41传导,再通过散热底板41连接光机光源20a,再将热量传导至光机光源20a上方的散热鳍片结构42上,从而实现小体积内的快速散热降温目的。
进一步地,由于第一风道11a、第二风道11b在融合区111之前相互独立密封,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第一风道11a、第二风道11b的形状、风阻、风道11的尺寸大小等,即可灵活控制各个风道11的风量、风压,进而能够精确控制风道11经过的各需要降温区域的温度。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21至图22,本发明实施例三公开了一种头戴式设备1000,该头戴式设备1000包括穿戴部和如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所述的主体装置100,该穿戴部1001用于连接第一壳体1将主体装置100佩戴至用户头部。具体地,穿戴部1001可连接于第一壳体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从而可将主体装置100佩戴至用户头部。
一些实施例中,穿戴部1001可为镜腿或者是头带。当穿戴部1001为镜腿时,该镜腿可为两个,两个镜腿分别连接在第一壳体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该两个镜腿分别用于架设在人体耳部,从而实现将主体装置100佩戴至人体头部。当然,当穿戴部1001为头带时,可通过头带佩戴在人体头部,从而实现将主体装置100佩戴至人体头部。
一些实施例中,该出风口10可位于该穿戴部1001和第一壳体1之间的连接处,从而出风口10可隐藏在穿戴部1001和第一壳体1的连接处,从而用户不容易看到,同时也不易触碰到出风口10,实现了对出风口10的隐藏,对头戴式设备1000整机的外观造型的整体性与美观性都非常有利。此外,用户也不会触碰和感知到出风口10的高温热风,从而有效提高用户对头戴式设备1000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在穿戴部1001可具有于出风口10对应的进风孔、与进风口12连通的腔体和出风孔282,从而出风口10的出风可依次经由进风孔(未图示)、腔体(未图示)以及出风孔(未图示)排出,进而可将第一壳体1内的主机2产生的热量及时排出至穿戴部1001外部,避免热量聚集在人体头部。
一些实施例中,穿戴部1001可包括第二壳体1001a以及接口组件1001b,该第二壳体1001a可用于与第一壳体1连接,接口组件1001b可设置在第二壳体1001a,且接口组件1001b通过电连接件1001c电连接至第一壳体1中的主机2,该接口组件1001b可用于与外部装置连接。具体地,由前述可知,穿戴部1001可包括镜腿,该镜腿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可转动连接,且为了便于与外部装置的连接,该接口组件1001b可设置在镜腿的背离第一壳体1的一端,示例性的,可设置在镜腿的背离第一壳体1的一端端部上,外部装置可直接与该接口组件1001b相连。
可以理解的是,该接口组件1001b可为串行接口,该串行接口例如可以为满足USB2.0规范、USB3.0规范及USB3.1规范的USB接口,包括:Micro USB接口或USB TYPE-C接口。此外,接口组件1001b还可以为其他任意类型的能够用于串行数据传输的串行接口。
该接口组件1001b可为充电接口或者是数据接口,当该接口组件1001b为充电接口时,则外部装置可为外接电源。当接口组件1001b为数据接口时,则外部装置可为数据处理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
进一步地,该电连接件1001c可为导线或者是柔性电路板等,该电连接件1001c可设置在第二壳体1001a中,并通过第二壳体1001a延伸至第一壳体1中与第一壳体1中的主机2的主电路板22a电连接,这样,该穿戴部1001整体外观简洁,不会看到任何走线的位置,不仅有利于提高头戴式设备1000的外观装饰效果,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接口组件1001b与主机2的电连接可靠性,避免电连接件1001c外露可能导致的电连接中断的情况。
一些实施例中,穿戴部1001还可包括设置在第二壳体1001a中的功能器件(未图示),该功能器件可通过上述的电连接件1001c或另一电连接件1001c电连接至主机2。具体地,功能器件可通过上述的电连接件1001c和主机2电连接,从而可以节省电连接件1001c的设置,降低部件成本,同时也方便接线。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功能器件也可通过另外的电连接件1001c电连接至主机2,例如,可额外设置导线或者是柔性电路板电连接至主机2。
可选地,该功能器件可包括扬声器、麦克风或者是其他功能器件等。在第二壳体1001a中设置功能器件,可以减少布置在第一壳体1中的功能器件的个数,从而减少对第一壳体1中内部空间的占用,减轻主体装置100的整体质量,同时,因这部分功能器件在运行时同样会产生热量,因此,将这部分功能器件设置在第二壳体1001a中,能够减少热量集中在第一壳体1中。
值得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头戴式设备1000是指通过各种头部显示装置向人体眼镜发送光学信号,从而可以实现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增强现实(AR,ArgumentedReality)或者是混合现实(MR,Mixed Reality)等不同效果。示例性的,该头戴式设备可为AR眼镜、VR眼镜或者是MR眼镜等。
参见图23和图24所示,本发明的头戴式设备1000还可包括数据采集模块1002、数据输出模块1003及集成电路模块1004。其中,数据采集模块1002、数据输出模块1003及集成电路模块1004可设置在上述的第一壳体1中,或者是设置在穿戴部1001中。示例性的,以数据采集模块1002、数据输出模块1003及集成电路模块1004可设置在穿戴部1001中为例。
集成电路模块1004包括:数据转换模块1004a及接口模块1004b,数据转换模块1004a通过接口模块1004b分别与数据采集模块1002和数据输出模块1003连接。
数据转换模块1004a用于对通过接口模块1004b从数据采集模块1002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串行化转换,并将转换后的串行数据通过上述的接口组件1001b输出,以对转换后的串行数据进行处理,例如传输给上述的主机2或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进行处理等。
数据转换模块1004a还用于对通过上述的接口组件1001b接收的串行数据进行转换,以将接收的串行数据转换为与接口模块1004b的接口协议相匹配的接口数据,并将转换后的接口数据通过接口模块1004b传输给数据输出模块1003,以通过数据输出模块1003将转换后的接口数据输出给用户。
集成电路模块1004例如可以被实施为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数据整合处理芯片,或者还可以实现为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
本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设备,将数据采集模块1002、数据输出模块1003及集成电路模块1004等设置在穿戴部1001中,即本实施例的头戴式设备1000使用集成电路芯片,通过集成电路芯片中的接口模块进行数据的采集,并通过数据转换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和从主机单元接收的数据集中地进行转换,集中式转换可以降低头戴式设备1000的整体数据处理延迟。
图2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头戴式设备10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4所示的头戴式设备1000中的集成电路模块1004包括多个接口模块,例如多个接口模块可以分别为I2C接口模块10040、SPI接口模块10041、I2S接口模块10042、SLIMBus接口模块10043及MIPI接口模块10044。
I2C接口模块10040与连接的模块之间使用I2C总线进行通信,I2C总线是一种简单、双向二线制同步串行总线。它只需要两根线即可在连接于总线上的器件之间传送信息。主器件用于启动总线传送数据,并产生时钟以开放传送的器件,此时任何被寻址的器件均被认为是从器件。在总线上主和从、发和收的关系不是恒定的,而取决于此时数据传送方向。如果主器件要发送数据给从器件,则主器件首先寻址从器件,然后主动发送数据至从器件,最后由主器件终止数据传送;如果主器件要接收从器件的数据,首先由主器件寻址从器件,然后主器件接收从器件发送的数据,最后由主器件终止接收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主器件负责产生定时时钟和终止数据传送。通常I2C是控制接口,用于传输控制信令。
SPI接口模块10041与连接的模块之间使用SPI总线进行通信。SPI总线是一种高速的全双工同步的通信总线。SPI通信原理很简单,它以主从方式工作,这种模式通常有一个主设备和一个或多个从设备,需要4根线,分别用于主设备数据输入、主设备数据输出、时钟信号传输、主设备输出的使能信号传输。通常SPI接口也是控制接口,用于传输控制信令。
I2S接口模块10042与连接的模块之间使用I2S总线进行通信。I2S总线是针对数字音频设备(如CD播放器、数码音效处理器、数字电视音响系统)之间的音频数据传输而制定的一种总线标准。它采用了独立的导线传输时钟与数据信号的设计,通过将数据和时钟信号分离,避免了因时差诱发的失真,为用户节省了购买抵抗音频抖动的专业设备的费用,广泛应用于各种多媒体系统。标准的I2S总线电缆是由3根串行导线组成的:1根是时分多路复用(简称TDM)数据线;1根是字选择线;1根是时钟线。
SLIMBus接口模块10043与连接的模块之间使用SLIMBus总线进行通信。SLIMBus总线是MIPI联盟指定的一种音频接口,用于连接基带/应用处理器和音频芯片,通常用于传送音频数据。SLIMBus总线两端由一个接口设备和一到多个功能设备组成,接口设备和功能设备之间用一到多个端口连接,端口可以是只输入、只输出或者双向。SLIMBus总线支持动态停止和重启,并支持所有的采样频率。
MIPI接口模块10044与连接的模块之间采用MIPI接口规范进行通信。MIPI是MIPI联盟发起的为移动应用处理器制定的开放标准和一个规范。目的是把手机内部的接口如摄像头、显示屏接口、射频/基带接口等标准化,从而减少手机设计的复杂程度和增加设计灵活性。MIPI多媒体规范主要分为三层,即应用层、协议层和物理层。主要应用于摄像头、显示器等设备的接口,其中包括摄像头接口CSI(Camera Serial Interface)、显示接口DSI(Display Serial Interface)等。
如图24所示,头戴式设备1000还可以包括多个数据采集模块1002,例如多个数据采集模块1002可以分别为:音频数据采集模块1002a、视频数据采集模块1002b、眼动追踪模块1002c及传感数据采集模块1002d。
其中,音频数据采集模块1002a例如可以包括麦克风及音频编解码器(Codec)。音频编解码器对通过麦克风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音频编码。
视频数据采集模块1002b例如可以包括摄像头,如普通相机的镜头、IR相机的IR镜头等。
眼动追踪是一项科学应用技术,当人的眼睛看向不同方向时,眼部会有细微的变化,这些变化会产生可以提取的特征,计算机可以通过图像捕捉或扫描提取这些特征,从而实时追踪眼睛的变化,预测用户的状态和需求,并进行响应,达到用眼睛控制设备的目的,例如用户无需触摸屏幕即可翻动页面。从原理上看,眼动追踪主要是研究眼球运动信息的获取、建模和模拟,用途颇广。而获取眼球运动信息的设备除了眼动仪之外,还可以是图像采集设备,甚至一般电脑或手机上的摄像头,其在软件的支持下也可以实现眼球跟踪。
眼动追踪模块1002c可以包括眼动仪、图像采集设备等。
传感数据采集模块1002d例如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Proximity Sensor)、IMD(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惯性测量装置)、可见光传感器(Ambient Light Sensor)等。
其中,接近传感器是代替限位开关等接触式检测方式,以无需接触检测对象进行检测为目的的传感器的总称。能检测对象的移动信息和存在信息转换为电气信号。感应型接近传感器的检测原理是通过外部磁场影响,检测在导体表面产生的涡电流引起的磁性损耗。在检测线圈内使其产生交流磁场,并检测体的金属体产生的涡电流引起的阻抗变化进行检测的方式。此外,作为另外一种方式,还包括检测频率相位成分的铝检测传感器,和通过工作线圈仅检测阻抗变化成分的全金属传感器等。
IMD用于测量物体三轴姿态角(或角速率)以及加速度的装置。一般的,一个IMU包含了三个单轴的加速度计和三个单轴的陀螺,加速度计检测物体在载体坐标系统独立三轴的加速度信号,而陀螺检测载体相对于导航坐标系的角速度信号,测量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角速度和加速度,并以此解算出物体的姿态。
可见光传感器将可见光作为探测对象,并转换成输出信号的器件。可见光传感器可以感受有规律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如图24所示,音频数据采集模块1002a如可以通过SLIMBus接口模块10043及SPI接口模块10041与数据转换模块1004a连接。其中,音频数据采集模块1002a与SPI接口模块10041之间可以传输控制信号,音频数据采集模块1002a与SLIMBus接口模块10043之间可以传输音频数据。
视频数据采集模块1002b如可以通过MIPI接口模块10044及I2C接口模块10040与数据转换模块1004a连接。其中,视频数据采集模块1002b与MIPI接口模块10044之间可以传输视频数据,视频数据采集模块1002b与I2C接口模块10040之间可以传输控制信号。
眼动追踪模块1002c如可以通过MIPI接口模块10044及I2C接口模块10040与数据转换模块1004a连接。其中,眼动追踪模块1002c与MIPI接口模块10044之间可以传输眼动追踪数据,眼动追踪模块1002c与I2C接口模块10040之间可以传输控制信号。
传感数据采集模块1002d如可以通过I2C接口模块10040与数据转换模块1004a连接。传感数据采集模块1002d与I2C接口模块10040之间可以传输传感数据,此外也可以传输控制信号。
继续参考图24,头戴式设备1000如也可以包括多个数据输出模块1003。多个数据输出模块1003如可以包括显示模块1003a及音频数据输出模块1003b。
其中,显示模块1003a例如可以为如上述实施例一中提及的主机2的光机光源。
音频数据输出模块1003b例如可以包括扬声器和/或耳机接口,通过外接耳机来输出音频数据。
显示模块1003a如可以通过MIPO接口模块1004b及I2C接口模块10040与数据转换模块1004a连接。其中,显示模块1003a与MIPO接口模块1004b之间可以传输待显示的视频数据,显示模块1003a与I2C接口模块10040可以传输控制信号。
音频数据输出模块1003b如可以通过I2S接口模块10042及I2C接口模块10040与数据转换模块1004a连接。其中,音频数据输出模块1003b与I2S接口模块10042之间可以传输待输出的音频数据,音频数据输出模块1003b与I2C接口模块10040之间可以传输控制信号。
此外,集成电路模块1004还可以包括时钟模块1004c,分别与数据转换模块1004a及各接口模块1004b连接,用于为各模块输出时钟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成电路模块1004还可以包括:数据压缩模块1004d及数据解压模块1004e。
其中,数据压缩模块1004d及数据解压模块1004e分别连接于数据转换模块1004a与接口组件1001b之间。
数据压缩模块1004d用于在数据转换模块1004a将转换后的串行数据通过接口组件1001b输出之前,对待输出的串行数据进行压缩,并将压缩后的串行数据通过接口组件1001b输出。
数据解压模块1004e用于在数据转换模块1004a通过接口组件1001b接收串行数据之前,对通过接口组件1001b接收的串行数据进行解压缩,并将解压缩后的串行数据传输给数据转换模块1004a以进行转换。
通过对待传输的数据进行压缩,可以节省传输带宽,提高传输速率,从而进一步保证数据的实时性,提升用户的体验。但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不限制采用的数据压缩/解压缩算法,具体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求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头戴式设备1000还可以包括:电源管理模块1006,与接口组件1001b连接,用于通过接口组件1001b接收与接口组件1001b连接的电源提供装置提供的电能,以为上述的主机2以及上述的各模块进行供电。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及头戴式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及头戴式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7)

1.一种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装置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出风口,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框架部、罩设部和转接部,所述罩设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框架部,且所述罩设部用于与所述第一框架部围成容置主机的收容空间,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罩设部上,所述转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框架部,另一端用于连接将所述主体装置佩戴在用户头部的穿戴部,所述转接部的至少部分表面与所述出风口相对,所述至少部分表面用于引导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所述第一壳体还设置有进风口,风道与所述进风口连通且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和
主机,所述主机容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中,所述主机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具有至少一风道,所述风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主机包括控制组件及光机组件,所述光机组件及所述控制组件中至少一个产生的热量经由所述风道传输至所述出风口排出;
所述光机组件包括光机光源、光学组件及光机支架,所述光机光源及所述光学组件安装在所述光机支架上,所述光机光源用于发出光线并经由所述光学组件传输至用户,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主电路板,所述主电路板设于所述光机支架上,所述主电路板邻近所述光机光源设置并与所述光机光源电连接;
所述主体装置还包括散热模组,所述散热模组设于所述光机支架上,且所述光机光源位于所述散热模组和所述光机支架之间,所述散热模组包括散热底板,所述主电路板设于所述散热底板上,所述散热底板用于散发所述主电路板产生的热量,所述风道至少部分经过所述散热模组所在位置,以使所述散热模组将热量经由所述风道传输至所述出风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还包括散热风扇和/或热压差散热机构,所述散热风扇和/或所述热压差散热机构位于所述风道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包括所述散热风扇时,所述光机支架的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壳体围成流通空间,所述风道包括所述流通空间,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流通空间中或邻近所述流通空间设置,用于将所述流通空间的风引导至所述出风口排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包括所述散热风扇时,所述散热风扇设置在所述光机支架的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位置,所述散热风扇的出风侧朝向所述出风口,用于将所述风道中的气流引导至所述出风口排出;
所述散热风扇的外周面至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壁面之间设置有密封件,以用于所述风道的密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模组还包括散热鳍片结构,所述散热鳍片结构设置在所述散热底板上且邻近所述主电路板设置,所述散热鳍片结构位于所述光机光源上方,所述风道至少部分经过所述散热鳍片结构所在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主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结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鳍片,相邻的两个所述鳍片之间形成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形成为所述风道的一部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模组还包括均热板,所述均热板设置于所述光机支架或所述主电路板上;和/或,所述散热模组还包括散热片,所述散热片设置于所述光机支架或所述主电路板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装置还包括镜片,所述第一框架部用于安装所述镜片,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罩设部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部还与所述第一框架部于二者的连接处围成通风口,所述出风口的出风经由所述通风口排出。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设部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框架部的盖板部和连接于所述盖板部两端的侧板部,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侧板部,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盖板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主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部包括连接第一框架部的第一盖板部和连接所述第一盖板部的第二盖板部,所述至少一风道包括位于所述主机与所述第一盖板部之间的第一风道及位于所述主机与所述第二盖板部之间的第二风道;所述进风口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盖板部的第一进风口及位于所述第二盖板部的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主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分别密封,以使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至少部分不连通。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主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与所述第二盖板部远离所述第一盖板部的一端之间抵紧以对所述第二风道密封;
所述主机与所述第一盖板部之间抵紧以对所述第一风道密封,和/或,所述主机与所述第一盖板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以对所述第一风道密封。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主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具有融合区,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的风在所述融合区融合。
15.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主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装置还包括鼻托组件,所述鼻托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鼻托组件部分伸入所述第一壳体中与所述主机安装。
16.一种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式设备包括穿戴部和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主体装置,所述穿戴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以将所述主体装置佩戴在用户头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部包括第二壳体及接口组件,所述第二壳体用于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接口组件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中的电连接件与所述主机电连接,所述接口组件用于与外部装置电连接。
CN202011267491.8A 2020-11-13 2020-11-13 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及头戴式设备 Active CN1122558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67491.8A CN112255802B (zh) 2020-11-13 2020-11-13 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及头戴式设备
PCT/CN2021/117989 WO2022100266A1 (zh) 2020-11-13 2021-09-13 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及头戴式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67491.8A CN112255802B (zh) 2020-11-13 2020-11-13 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及头戴式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55802A CN112255802A (zh) 2021-01-22
CN112255802B true CN112255802B (zh) 2023-07-21

Family

ID=742655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67491.8A Active CN112255802B (zh) 2020-11-13 2020-11-13 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及头戴式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55802B (zh)
WO (1) WO20221002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99231A (zh) * 2020-09-08 2020-12-18 重庆爱奇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眼镜式头戴设备
CN112255802B (zh) * 2020-11-13 2023-07-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及头戴式设备
CN112255807B (zh) * 2020-11-13 2022-11-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鼻托组件及头戴式设备
CN113189773B (zh) * 2021-04-16 2022-08-19 歌尔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头戴式设备
CN113189774B (zh) * 2021-04-16 2022-08-19 歌尔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头戴式设备
US11665869B2 (en) 2021-04-30 2023-05-30 Apple Inc. Internal component architecture for a display
CN114924417B (zh) * 2022-05-30 2024-02-02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框体结构及ar眼镜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95957A (zh) * 2016-12-29 2018-05-04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头戴式显示装置
CN211149070U (zh) * 2019-12-06 2020-07-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头戴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2289A (zh) * 2008-12-31 2010-07-07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六三一研究所 模块固定密封散热装置
CN106873165A (zh) * 2017-04-10 2017-06-2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虚拟现实眼镜
US10579114B1 (en) * 2017-08-15 2020-03-03 Facebook Technologies, Llc Heat dissipating assembly for head-mounted displays
CN109445100A (zh) * 2018-11-30 2019-03-08 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 头戴显示器
CN209167694U (zh) * 2018-12-28 2019-07-26 南京玛克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vr头戴设备
CN210348058U (zh) * 2019-04-02 2020-04-17 成都理想智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
CN210270380U (zh) * 2019-09-03 2020-04-07 深圳晨芯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现实设备安装结构
CN211826739U (zh) * 2020-05-15 2020-10-30 深圳市维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散热的虚拟现实头盔
CN112291977B (zh) * 2020-11-13 2022-12-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及头戴式设备
CN112255802B (zh) * 2020-11-13 2023-07-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及头戴式设备
CN112394520B (zh) * 2020-11-13 2023-07-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及头戴式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95957A (zh) * 2016-12-29 2018-05-04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头戴式显示装置
CN211149070U (zh) * 2019-12-06 2020-07-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头戴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00266A1 (zh) 2022-05-19
CN112255802A (zh) 2021-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55802B (zh) 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及头戴式设备
CN112394520B (zh) 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及头戴式设备
CN112291977B (zh) 头戴式设备的主体装置及头戴式设备
CN112445012B (zh) 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US9874936B2 (en)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WO2021002574A1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acoustic module
WO2022100193A1 (zh) 用于头戴式设备的壳体组件以及头戴式设备
WO2019093635A1 (ko) 방열 구조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WO2021109905A2 (zh) 头戴式设备
CN211149071U (zh) 头戴式设备
CN109791289A (zh) 可穿戴设备
WO2022014817A1 (ko) 방열 구조를 포함하는 웨어러블 전자 장치
KR20210063824A (ko) 방열 구조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211149070U (zh) 头戴式设备
CN213814143U (zh) 头戴式设备
CN112255801B (zh) 光机支架以及头戴式设备
CN112379521A (zh) 用于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CN112255804A (zh) 头戴式设备
WO2022164129A1 (ko) 방수 구조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WO2022108423A1 (ko) 방열 부재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213814145U (zh) 用于头戴式设备的壳体组件以及头戴式设备
CN213814144U (zh) 头戴式设备
WO2018205377A1 (zh) 侦听机
CN211426931U (zh) 头戴式设备
CN210927739U (zh) 摄像装置和头戴式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